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精选9篇)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第1篇

江苏金阳光留学

不管到那个国家留学,广大学子都希望能够在留学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那么,留学的专业选择就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澳大利亚留学热门就业专业,一起来看看吧。

澳大利亚留学护理专业

全世界包括澳大利亚,护理工作都是紧缺和报酬很高的职业。在近年澳大利亚移民局公布的“移民紧缺行业清单”中,护士行业始终位列其中。

国内护理专业专科或者本科毕业,有护士证和相应的工作经验,想成为澳大利亚注册护士,起码需要一年或以上的学习时间来完成学士学位,同时在入学时对英语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没有相关背景,要从大学本科第一年读起。悉尼大学,南澳大学,斯文本大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澳大利亚留学矿业、石油等能源产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是在加快开发国内资源的同时,积极扩大和占领海外市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在能源勘探开发过程中,中外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须的。这种合作要求能源企业员工必须懂得国际合作惯例,必须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素质。有关报道指出,无论是中海油、中石油还是中石化,都缺少大量适应国际能源勘探开发市场要求的高素质员工。

澳洲是世界主要的能源供应地之一,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同时,西澳的石油、矿产资源以及世界顶级水准的勘探、开采和运营技术又使得石油工程和采矿工程成为西澳能源领域的一枝独秀,全球主要的资源性公司都纷纷落户西澳。

澳大利亚留学会计、精算、物流、酒店管理等商科领域

提到会计这个专业,多数人首先就会想到注册会计师,这是很多学生向往的职业。目前在中国,注册会计师缺口有16万,通过率只有10%左右。而在澳洲,注册会计师的通过率高达75%.在澳洲的就业市场上,会计在过去的10年当中有8年都处于紧缺状态。

澳大利亚留学技能类的职业

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情况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所谓蓝领或灰领职业的收入要高于一般江苏金阳光留学

江苏金阳光留学的白领,也不会低于专业的人士。技能类的很多职业是属于60分的职业如平面印刷,护士,空调技师,牙模技师等更加是有15分的紧缺职业的加分。

江苏金阳光留学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第2篇

矿业专业的留学生很容易找到工作,往往留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了,留学专家提醒大家对于这个专业很多留学生家长误认为要到矿下工作,认为很危险其实澳大利亚尤其是西澳的采矿制度相当的发达,几乎不用人工开采,大多数时间是在写字楼里工作并且待遇相当高。

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是澳大利亚性价比最好的移民专业,很容易拿到绿卡,在澳大利亚护士很容易找到工作。同时,只要拥有了澳大利亚注册护士的资格,就等于拿到了通往英联邦国家的工作绿卡护士在澳大利亚的地位越来越高待遇也相当于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待遇。

教育专业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据统计,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以及学龄前教育的师资人才非常紧缺,在西澳尤为明显,根据现行的移民政策,中小学和学龄前教师同被列为60分的职业,成为攻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的一条移民之路。澳大利亚的教师工作轻松,西澳的教师一年中只有6-7个月的工作时间,其余时间都为假期。在收入水平上各州水平相当,其中西澳略高,年薪为6万澳元,在偏远地区还有财政补贴

澳大利亚留学热门专业的选择是很关键的,希望对澳大利亚专业的介绍能够对参加洋高考而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学生有所帮助,选专业首先要根据兴趣,然后再结合其他的因素综合考虑。

1.工科类热门专业就业前景

2.澳大利亚精算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3.澳大利亚留学商科课程就业前景分析

4.艺考热门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5.未来十大热门专业就业前景

6.关于加拿大大学热门专业及就业前景

7.十大热门专业就业前景点评

8.加拿大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9.6个热门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第3篇

本文以澳大利亚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课程 (the Postgraduate Program by Coursework) 为研究个案, 采用文献分析法与实证调查法, 结合传播学、新闻学以及跨文化传播等学科理论, 深入分析媒介素养教育在澳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科研等状况, 以期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澳大利亚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概况

关于“媒介素养”的具体含义, 目前被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全国媒介教育指导会议” (the 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Education) 1993年提出的:“媒介素养是一种以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获取、分析、衡量及传播信息的能力”。[1]大众传播学者阿特西尔弗布拉特 (Art Silverblatt) 最早将其置入受众与文化研究理论。他认为,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 受众必须掌握一些传媒知识, 如印刷品、电影、电视、摄影等文本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这对提高受众素质, 减少文化垃圾具有重要意义。[2]

20世纪六十年代初, 加拿大电子媒介中充斥着大量不健康的商业广告和流行歌曲, 给青少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引发了教育学界的关注。由此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 通过培养青少年解读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 提高其抵御垃圾信息的“免疫力”。比如, 让家长陪着孩子们一起看电视, 然后共同讨论;让孩子们分析同一种商品广告的多种版本, 从“广告商在推销什么”、“广告商是如何吸引消费者的”、“谁会购买这种商品”、“谁是广告的受益者”、“广告内容有无性别歧视”等方面入手, 分析广告信息的人为因素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 澳大利亚将“媒介素养”作为语言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引入本国的初、中等教育。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 其教学与评估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以笔者留学的昆士兰州为例, 每所中小学都为1-12年级学生开设了“多媒体” (Multimedia) 、“广播” (Broadcasting) 、“传播和科技”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 、“视觉艺术学习” (Visual Art Studies) 等课程,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 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考试与评估标准, 还定期举办中学生电影节和动漫节。[3]

八十年代至今, 澳大利亚高校的艺术、摄影、电影、电视、新闻学、大众传播、媒介等专业, 都设置了与媒介素养有关的课程, 进一步强化批判思维及学科研究后备力量的培养。[4]在笔者做的抽样调查中, 发现近80%的澳洲高校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生课程, 并在必修课或选修课当中融入了媒介

二、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西方高校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般采用两种教学方式:一是作为独立课程, 配有完善的教学内容与评估标准;二是结合跨文化传播、新闻学、大众传播学、语言学、社会学、艺术等学科特点, 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研究与教学法, 进行“融合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澳洲高校大多采用后一种方式。[5]

(一) 灵活变通的课程设置

笔者选取声誉良好的五所大学, 如格利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墨尔本大学, 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法等方面, 进一步考察媒介素养的教学。

笔者发现, 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 (corecourse) 中, 一般开设一至两门媒介素养的课程;《新闻文化》、《国际新闻》、《国际传播和文化》、《媒介文化》等, 涉及媒介素养的比重逐年加大。

(二) 教学内容与教学法

以笔者就读的格利菲斯大学影视传媒文化研究学院 (the Film, Television, Media and Culture School) 为例, 首先, 教材中有关媒介素养的内容所占比重逐年加大。2003年, 研究生核心课《新闻文化》的教材中, 涉及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只有两篇, 其内容重在探讨如何提高二十一世纪新闻从业人员的思辨能力, 如何思考媒介信息导致的文化冲撞或融合现象自2004年开始, 此类论文以30%-40%的篇幅逐年递增。

其次, 研究生课程重在强化批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 导师常通过“集体讨论法”, 引导学生对当今信息流通引发的各种文化融合或文化冲突等现象, 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深入探讨, 寻求相对理性、合理的改善路径。

比如, 美国电视、电影、书籍、杂志、流行音乐等文化信息进入澳洲, 对其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 “文化帝国主义”、“多元主义”等成为讨论热点。课堂上, “美国文化以哪一种具体的方式进入澳传媒业?”、“对澳洲人生活与思维方式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美国电影是如何宣扬美国文化的?”等论题, 在各国留学生中激烈地争辩着又比如, 近年来一些太平洋岛国如斐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因为英美影视产品的大量流入, 本国文化受到强烈冲击, 其语言文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许多年轻人甚至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6]如何应对强势国家的文化侵略?如何避免民族语言文化的消失?成为学生们的关注的研究课题。

再次, 运用“比较研究法”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不同媒体的报道理念与实务运作;或请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记者参与主题讨论多维度地拓宽学生发现问题的视野。

比如, 2002年8月昆士兰州当地最有影响的报纸《信使邮报》 (The Courier-Mail) , [7]曾报道一名原著民男子酒后袭击一名白人妇女, 使其重伤住院。报道还配有一幅照片, 那名土著男子看上去衣冠不整、神情恍惚。如何能从这条不超过200字的新闻中挖掘出更深的文化信息呢?

对澳洲社会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主流媒体长期歧视原著民 (aboriginal people) , 报道内容大多与犯罪、酗酒、吸毒有关。而原著居也因不公正待遇变得消极压抑, 对白人社会心存不满。

导师麦克麦都斯 (Michael Meadows) [8]让学生通过比较印刷媒介与网络报道, 梳理出澳主流媒体对原著民的报道理念, 写出研究报告:

做一项《信使邮报》2002年8月有关土著居民新闻报道的统计调查。从新闻标题、报道内容、词语的使用以及图片等, 分析《信使邮报》及所属传媒集团报道原住民的立场、态度、及其真实意图;

该事件折射出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意义是什么?

其他澳洲媒体如何处理原住民问题?有无相对公正、客观的报道?如果有, 这家媒体是否一贯如此?

其他国家是如何报道此类事件?如何报道弱势群体?与澳洲情况有何不同?

通过调研, 发现澳媒体对原住民倾向性的报道“历史悠久”, 虽然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原住民的生活有所好转, 多数人享有政府的高额福利, 但是整体却日趋“边缘化”和“妖魔化”。我们还发现西方新闻界所倡导的“新闻专业主义”常常将亚文化群体排除在外, 有关妇女、工人、同性恋、海外移民等歪曲报道轻易可见。澳大利亚媒介评论家卓沃巴 (Trevor Bar) 说过, 新闻事件报道从选题、编辑都要受到当事人背景、价值观、成见等因素的影响, 新闻专业主义只针对白人而言。[9]

美国学者瑞内霍比斯 (Renee Hobbs) 在分析“信息时代的媒介教育”原则时指出, 二十一世纪媒介素养教育应包含以下五点:

1. 以教育为基础的调查研究;

2. 学生相对集中的主题讨论;

3. 以团体合作方式为主的决策方式;

4. 灵活多变的评估标准;

5. 多学科结合的课程设置。[10]

媒介素养课程能够高质高效地在澳高等教育中推广与实施, 与其融合变通的教学密切相关。

三、教学师资与科研力量

我们知道, 美国虽为西方教育的发达国家, 但其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究其根源, 是传统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所致, 许多与文化有关的学科日渐忽略。澳大利亚媒介教育专家皮特格利纳威 (Peter Greenaway) 曾说:“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 你必须站在这个国家文化的外围才能看清楚它。而美国人从未走出过他们自己的文化, 这就是为什么媒介素养教育很难在那里出现和发展。”[11]阐明了媒介素养教育与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澳大利亚地处亚太地区, 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 加上沿承了英国的教育体制, 学风严谨踏实, 所以长期以来, 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较为活跃, 出现了一批在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和教育家。比如, 曾在迪金大学 (Deakin University) 研究媒介素养教育, 现在美国唯一提供媒介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的阿帕拉契州立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皮特格利纳威 (Peter Greenaway) ;任昆士兰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卢克卡门 (Luke Carmen) 教授, 主要从事媒介教育和文化研究、女性主义与全球化方面的研究, 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书籍和文章, 如《ICT研究的新方向》、《重塑媒介和ICT识别教育》等;[12]格利菲斯大学主讲新闻与传播学的麦克麦都斯 (Michael Meadows) 以研究媒介文化著称, 长期研究土著文化与媒介的关系, 他于2001年写的《切肤之痛: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遗产》被收入牛津大学出版的《新闻学:实践中的理论》;以教学法研究见长的西澳学者罗宾奎恩 (Robyn Quin) 和巴里麦克马洪 (Barrie MacMahon) , 构建了初、中等媒介素养课程教学与评估体系;在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格雷莫特纳 (Graeme Turner) 这些优秀学者大部分仍活跃在教学实践一线, 为媒介素养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四、结语

与初、中等教育相比, 澳高校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稳步发展阶段。通过对发展概况、课程设置等信息的梳理, 我们从中获益良多:第一, 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兼容并蓄, 拓展教学思路;第二, 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 能够多维度地拓展思辨与研究能力;第三, 重视专业学者的培养, 以优秀学者的研发带动学科建设。

如何通过发展媒介素养教育, 进一步促进文化融合、消减文化冲突?如何培养出能应对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公民?澳大利亚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2]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66-368.

[3]R.Hobbs&R.Frost.The Acquisition of Media LiteracySkills Among Australian Adolescents.Media Literacy Review[EB/OL]. (2010-05-24) .http://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t/mlr/readings/articles/hobbs/austr.

[4]B.Walsh.A Plea for Expanded 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Review[EB/OL]. (2010-05-02) http://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t/mlr/readings.[5《]信使邮报》 (The Courier-Mail) , 澳大利亚莫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昆士兰州最有影响的报纸, 也是全国第二大畅销报纸.

[6][8]张威, 周秀芳.澳大利亚:谁在教授新闻学[J].现代传播, 2001 (4) .

[7][9]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299.

[10]R.Hobbs.Literac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Media Lit-eracy Review[EB/OL]. (2010-05-24) .http://www.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t/mlr/readings/hobbs/infoa.

[11]R.Kubey.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8 (48) .

澳大利亚的求职与就业 第4篇

职介机构唱主角

澳大利亚是一个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使得它的人才资源配置也形成了市场化的运作,各个层次的职业介绍机构在人才流动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在澳大利亚,甚至连公务员的选拔录用都会通过职介机构来完成。比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前几年开征消费税,全国急需6000名税务官,政府就把这项选拔税务官员的工作委托给一家私营职介机构来办理。选拔国家公务员能和私营职业介绍机构搭上桥,这对于华人来说是一件新鲜事。

据了解,澳大利亚的职介机构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职介服务体系覆盖全国,而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公开平等地竞争,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在过去,澳大利亚的职介机构也是由联邦政府投资建立的,1995年,澳大利亚政府改革“官办”职介机构,鼓励私营职介机构发展。在开放劳动力市场的第一年,就有20%~30%的职介机构在竞争中倒闭。

按服务对象分,澳大利亚的职介机构有专门针对蓝领、白领以及更高层次人才的猎头公司。猎头公司主要猎取对象是董事、总经理、高级公务员等。目前澳洲共有4家知名的猎头公司。

在澳大利亚的职介机构中,还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华人职业介绍中心”。由此可见,职介机构对中国求职者的重视。不过一般职介机构的收费都不低,想要在澳大利亚迅速扎根的人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而对于留学生和新移民来说,找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去上门应聘也是一种成功率比较高的求职方式。

政府控制失业率

近些年,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因此失业率较低。据统计,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基本控制在5%左右,而且技术类移民和投资类移民的就业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澳大利亚政府是通过项目招标来实现就业计划的,财政拨款被分配到具体项目中,公开招标,所有职介机构都可以参加投标,中标者和政府签订合同,每解决一名人才就业,就可以根据其就业的难易程度向政府领取400~2500澳元的职介专项经费。而凡是列入政府就业计划的人员,必须在政府社会福利保障部进行失业登记,由职介机构保证其在3~12个月内实现就业。

澳大利亚对人才的培训十分重視,即便是职介机构,也必须对求职者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和求职指导。而大学校园里也为学生开设各种有针对性的课程,比如怎样填写简历、如何选择工作、怎样参加面试等。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是澳大利亚人才流动与职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澳洲的大中专毕业生完全是自由择业,大专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尽可能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此外,高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就业服务机构——课程和就业服务部,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学生与雇主之间架起了桥梁。

在澳大利亚,政府公布的失业率只是一个整体数字,当地人的就业率要高很多。根据澳洲权威机构统计,中国移民在澳洲的失业率大约在16%左右。当然,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就业难度还是比较适中的。每年年初,澳大利亚移民部都会公布紧缺职业名录,对紧缺职业的移民限制条件也会相对放宽,这些职业可以为留学生选择专业提供参考。

帮弱但不养懒人

近年来,澳大利亚对传统的福利制度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政府实施了“为救济金而工作”的计划,这就意味着政府不再养懒人。即使是领取救济金生活的人,也必须按时起床去做一定时间和一定分量的社会工作。政府相关人员认为,这样做容易消除失业人员的惰性,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加培训,努力实现再就业。因而在澳大利亚,积极争取就业才是正道,消极等待工作或依赖救济金只会让人无法生存。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也针对各种情况提供不同就业服务,帮助就业弱势群体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针对留学生和新移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就业项目,包括针对青少年和青年就业的服务项目、中年人就业服务项目、非英语背景居民的就业服务项目等。政府特别考虑了非英语背景和非欧洲文化背景的求职者在就业方面的实际困难,设法帮助其提高英语水平并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

在澳大利亚,就业市场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全国规模的信息网络。据了解,澳大利亚的人才供需信息早已实现了全国联网,政府建立了中央网络,全国所有的空缺职位、个人税号资料、就业计划和核对费用等,都可以在网上直接找到。

落聘也要表谢意

在澳大利亚求职,简历和求职信是非常关键的资料。而且很多求职者即使接到落聘通知书,也要写一封感谢信,感谢公司给他们提供笔试、面试机会,使他们获得了求职经验。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求职者的礼貌,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未来创造了机会,表明自己仍有到该公司就业的诚意。澳大利亚很多公司都保留落聘者的简历,当公司临时需要人才时,便会从中挑选。那些写过感谢信的人往往被列为首选。

有专家分析,澳大利亚工作稳定性并不是很大,任何一个人随时都可能会因自身或雇主的原因离职。但对于一个雇主来说,一旦出现职位空缺,他所采取的方法首先就是从自己熟悉的人中寻找人选;如果找不到,就会请其他人来推荐;如果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再刊登广告。如果一个求职者经常给雇主写信,雇主便会对他留有印象,出现岗位空缺后,自然就会首先考虑到他。而因为是首先被考虑,自然就不会有大量的竞争者,就业成功率自然也会高。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第5篇

1. Design, Fine Arts

2. Architecture, Planning, Landscape

3. Industrial Design

4. Interior Design

5. Multimedia Design

6. Communication Design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第6篇

澳大利亚留学移民越来越成为中国家长和学生的首选国家,除了看重它的高等教育有着一流的教学水平、完善的教学制度、强大的师资力量,更因为澳洲有更广泛的就业前景和移民机会。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需要众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建设,所以是一个鼓励和欢迎独立技术移民的国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商科类的大家普遍会选择属于移民专业的会计,工科类的学生有丰富的工程专业供学生们选择。下面留学360就着重介绍下做为移民专业之一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一直稳居职业技术移民清单之列,而且该专业毕业生起薪可达4万澳元左右。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现代社会中的基础设施,水坝、桥梁、管道、公路等都是由土木工程师设计和制造的。

澳大利亚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土木工程主要学习的课程包括:工程数学、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等。但同学和家长们要注意,每个学校的课程都有些许不同,有些学校会偏重结构,有些学校会偏重环境。

根据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规定,目前澳大利亚的工程师分为三个等级,专业工程师(Professional Engineer),一般要通过四年的工程专业本科学习;第二个等级是工程技术人员(Engineer Technologist),一般要通过三年的工程专业本科学习;第三个等级是工程师助理(Engineer Associate),一般要通过二年的工程专业职业教育的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状态前瞻

土木工程师又可以分为主土木工程师、工程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运输工程师或者水供应分配系统工程师等。现代社会中的基础设施,例如水坝、桥梁、管道、道路、楼房等都是由土木工程师设计和制造的,他们负责设计和管理我们的天然气和饮用水、城市排水系统、港口、机场和铁路。土木工程师也在环境领域工作,澳大利亚留学移民专家解释说例如评估大的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收集和处理城市和工业废物、污染控制、环境控制以及资源保护和管理。土木工程师一般从建筑师的设计图纸着手,考虑所选择的材料对于该特定的建筑物是否能够支撑其设计要求。同时,他们也会考虑机构将对起周遍环境产生何种影响。

土木工程就业前景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工作机会更多,起薪也比较高。工程类平均的毕业生起薪点通常可以达到5万-6万澳元左右,比起会计的3万-3.5万澳元已经高了一个层次;一般工程师的入职起薪点是5万澳元,资深工程师的薪金可达到10万澳元以上。如果选择矿业工程,那么收入可能更加可观,可以从10万澳元开始。在澳大利亚就读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可申请成为澳洲工程师协会IEAust的会员,方便移民和就业。根据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委员会的调查,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要比法律、药剂学、化学、物理、地理、兽医、会计、经济、建筑等专业的学生容易找到工作,而且薪水比较高。

工程专业一直稳居澳洲移民职业之列,澳大利亚把吸纳海外工程人才赴澳发展作为一项政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一方面反映了澳大利亚就业市场长期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赴澳留学读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留澳就业也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澳大利亚土木工程专业优势院校推荐

1、墨尔本大学

课程:Master of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入学要求:本科为工科;IELTS:6.5(单项不低于6.0)

学费:AUD 27480/年

2、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课程:Master of Engineering Civil and Environment, Civil and Strusture

入学要求:本科为工科;IELTS:6.5(单项不低于6.0)

学费:AUD 26250/年

3、西澳大学

课程:Master of Civil Engineering

入学要求:本科为工科;IELTS:6.5(单项不低于6.0)

学费:AUD 28750/年

4、悉尼科技大学

课程:Master of Engineering Studies Civil Engineering,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入学要求:本科为工科;IELTS:6.0(单项不低于6.0)

学费:AUD 21600/年

5、昆士兰科技大学

课程:Master of Engineering(system) Civil Engineering

入学要求:本科为相关工科/非相关背景申请人要先读GC;IELTS:6.0(单项不低于6.0)

澳大利亚研究生留学条件 第7篇

澳洲八大名校研究生申请条件如下:

1、新南威尔士大学

在国内取得了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并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雅思6.5以上或托福成绩600分以上的英语成绩。

2、悉尼大学

授课硕士:授课硕士根据专业不同,申请者的本科毕业大学不同,有着不同的标准。商学院一般项目的申请要求至少211大学的`申请者平均分至少75以上,而非211大学的的申请者平均分至少85以上。

研究型硕士和博士:一般奖学金的申请者无论毕业学校至少要求85的平均分,一般都要求有正规的研究经历以及在正规期刊上发表过文章,雅思要求一律为至少7分以上 (不论任何专业)。 申请建筑专业需要雅思7分,申请教育专业需要雅思7.5分。

3、澳洲国立大学

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本科学历;IELTS6.5且每一项不低于6.

4、昆士兰大学

雅思6.5分(写作单科6.0);研究类硕士或博士学位:雅思7.0分(写作单科6.0)

5、墨尔本大学

已获学士学位或荣誉学士学位或有丰富工作经验,雅思6.5分以上(作文至少6.0分)或托福577分以上(作文4.5分)。

6、蒙纳士大学

要求在正规大学已经完成至少4年的学士学位学习;IELTS7.0分(法律学要求高于6.5分)。

7、阿德莱德大学

本科学士学位,雅思6.5分。

8、西澳大学

授课式硕士: TOEFL570分或IELTS6.5分。也可以先在大学或其他语言机构进行语言培训;已获学士学位或荣誉学士学位或有丰富工作经验。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第8篇

“剩女”一词如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介中, 但对于“剩女”的定义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有媒体把“剩女”界定为“3S女性”——Single, Seventies, Stuck. (单身, 七十年代出生, 被卡住) 。有人把“剩女”界定为“在人口高密度的城市, 由于种种原因, 没有走进婚姻状态的适婚或大龄女性” (于宁:“剩女”现象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解读) 。也有人把“剩女”定义为“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未婚 (通常指30-44岁) 女性” (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本文中的“剩女”暗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1.生活、工作在城市中;2.受过良好的教育, 有不错的收入;3.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初;4.未婚女性。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是中国人传统观念, 然而, “剩女”这一群体已悄然兴起, 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 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和社会舆论的中心。资料显示, 2005年北京30-50岁的单身女性已达到30万;《金陵晚报》称2008年南京“剩女”超过50万;天津社科院2004年一项调查显示在天津市近50万未婚成年人中, 女性占了六成以上。同时,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 大龄未婚女性主要集中在城镇, 占30-44岁全部未婚女性的72.1%。与“城市剩女”相对应的是, 男性大龄未婚人口则主要集中在农村, 199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男性大龄未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 约占男性大龄未婚者总数的81.6%。而远在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 却出现了和中国惊人相似的现象。澳大利亚著名人口学家伯纳德·索尔特认为,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在经历“大洋洲男人荒”。2006年澳大利亚人口统计数据显示, 30岁左右的女性比同龄男性多5%以上。在新西兰, 15岁至39岁年龄组的女性比男性多10%以上;在20岁至45岁年龄组里, 女性比男性大约多3.5万人, 对于人口总数只有400多万的国家, 这可不是小差别。

二、“剩女”产生的原因

为何在两个社会制度, 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家, 会出现同样的“剩女”现象, 笔者认为导致澳大利亚和中国出现这一共同现象既有相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原因。

1. 共同原因

笔者认为, 澳大利亚和中国“剩女”现象形成的共同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

(1) 宏观层面:开放的, 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西方的一些思想逐渐进入到中国, 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如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必需而选择独身。在对性方面, 人们的观念也更加开放。以前中国人的婚姻形式比较简单, 但现代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不再拘泥与传统的“侍奉父母, 传宗接代”的婚姻方式, 而是选择试婚、同居等新的方式, 这些方式使双方不过多地被婚姻所束缚, 给双方更多的自由。在这样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 晚婚、不婚、“剩女”便成为了必然的现象。

(2) 微观层面:女性地位提高, 独立性增强, 传统婚姻观转变

19世纪初至今, 女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女性开展了一系列要求妇女解放和争取平等地位的社会运动。随着女性社会和政治地位的提高, 女性意识到她们不应是男权社会的附属物, 她们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有自己的生活、思想, 掌握自己的命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最低一级的需要生理上的需求, 接着是安全上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现代女性首先在经济上不依赖男性, 在心理和情感上也比较独立。她们追求的是高层次的需求, 即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她们不再为了结婚而结婚, 而是坚持找到适合自己的, 以爱情和尊重为前提的婚姻。

2. 不同原因

(1) 中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择偶梯度”观念

与澳大利亚女性比男性人口多的事实相反, 中国男性人口的绝对数量比女性人口要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7;1990年“四普”时, 上升到111;到了2000年“五普”时, 跃至119;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 更高达120.49, 超出警戒线13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 相对于女性, 男性盈余13%。而据英国《观察家报》8月26日报道, 目前, 中国有1800万人娶不到妻子。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剩女”的现象呢?笔者认为, 这和中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择偶梯度”观念是分不开的。“择偶梯度”是西方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它是指两性在择偶过程中, 男性倾向于“往下”找, 选择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 以便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对家庭的掌控权;而女性则倾向于往“上”找, 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 以便寻找依靠, 排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在这样的观念的影响下, 城市中的那些受过高等教育, 有着不错的工作和收入的都市白领们便不容易找到比自己条件更优越的男性, 又不愿意“屈就”于条件不如自己的男性。所以, 城市“剩女”并不是因为自身条件缺陷而被迫被“剩”下来, 而是因为自身条件较为优越而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而主动“剩”下。而另一方面, 乡村, 特别是偏远乡村的一些男性也因为条件不好而被动地“剩”下来了。

(2) 澳大利亚:出走的男人们

而在历史上,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男性原本比女性多5%左右, 但由于男人们往往要承担外出狩猎、养家糊口等责任, 因此面临着更多的风险。而在现代社会, 尽管男人们不再狩猎, 但随着全球化的大潮, 他们走出了国门, 涌向了机会更多的欧美国家, 在他们眼里, 大洋洲的祖国显然太过安逸——海外劳动力市场深深吸引了他们, 很多人到了20岁就走向世界:目前在海外生活工作的澳大利亚人大约有100万, 其中以男人居多。男人到英国、美国、阿联酋、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家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财富以及另一半, 女人们则留在本国。而在澳大利亚的矿区和农场, 那些地方的人去海外寻梦的相对较少, 而许多姑娘却都离开乡下到城市工作或受教育, 留下了大批的年轻、健康、淳朴、内敛的男性守在家乡……于是, 这就造成了澳大利亚和中国类似的现象, 那就是城市剩女, 乡村剩男。

三、解决“剩女”问题的方法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澳大利亚, “剩女”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归了最传统的方式——相亲。只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相亲的平台改变了, 越来越多的相亲节目和相亲网站吸引了“剩女”们的眼球, 生活圈比较狭窄的她们期望在电视节目或是网站中找到自己中意的另一半。例如在中国, 有着“中国最严肃的婚恋网站”之称的“世纪佳缘”, 拥有4000多万的会员, 其他比较大型的相亲网站, 如“百合网”和“珍爱网”也分别拥有3000多万和2600多万会员。这些相亲网站除了提供网上交友平台之外, 还定期在各个城市举办针对城市白领的单身交友派对, 给城市的剩男剩女们一个相互认识的机会。在澳大利亚, 有着澳大利亚第一相亲网站之称的http://www.rsvp.com.au/, 已经促成8000对澳大利亚男女组成家庭, 十对澳大利亚夫妻当中就有一对是在该网站认识的。可见网站在当今的男女交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电视相亲节目也相当流行, 在中国, 各大电视台都在黄金时段推出了交友节目, 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 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等》, 这些相亲节目在促成一对对情侣的同时还创下了不小的收视率。在澳大利亚, 电视交友栏目有The Farmer Wants a Wife (《农民想找个老婆》) 和Bachelor (《单身汉》) 等。一家交友机构瞅准时机, 开辟了带领单身女性前往郊区、乡村“相亲”的服务。没想到一经推出, 生意火爆。这一“相亲”活动名为“上帝啊他是个农村男孩”, 每逢周末开展活动, 每次活动时长8个小时, 安排单身城市女性前往乡村俱乐部“相亲”。第一次活动中, 共有50名来自悉尼的单身女性参与, 85%的女性找到了约会对象, 成功率惊人。目前, 澳大利亚许多电视交友栏目也推出了类似的活动, 比如收视率极高的交友节目《农民想找个老婆》, 也是帮助城市女性与农村男性速配。经过6季的节目, 目前该节目已经撮合了4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 生了3个宝宝。

结语:

虽然澳大利亚和中国在“剩女”现象, “剩女”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上都有诸多相似, 但是中国和澳大利亚社会在对“剩女”的态度上并不十分一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许多中国人眼中,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24岁以上的单身女性便被贴上了“剩女”的标签, 甚至有人根据年龄戏谑地把她们成为“必剩客”、“剩斗士”等。大部分的人都把“剩女”剩下的原因归结为是她们“太挑剔, 要求过高”, “不现实”, 还有媒体、学者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一个“社会问题”, 甚至认为“剩女”有人格缺陷, 认为这一“社会问题”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而澳大利亚社会对待“剩女”这一现象则表现得要包容得多。女性只有到了32岁还单身才会对自己的婚姻表现出一定的担忧, 社会则认为这是个私人问题, 不会对“剩女们”产生负面的看法, 也不认为这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笔者认为, “剩女”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现象, 我们应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 并对“剩女”们持一个更加包容的态度。

摘要:如今“剩女”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不管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 还是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 都出现了“剩女”这一社会现象。本文拟从“剩女”的现状, 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对比分析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剩女”问题, 以期引起社会对“剩女”问题的关注并透过“剩女”这一社会现象达到对两种文化、两种社会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剩女”,澳大利亚,中国

参考文献

[1]罗全.剩女及其现象的文化学解读[J].文化研究.

[2]陈慧.剩女现象的发生逻辑及其应对途径[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 (3) .

[3]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观察.

[4]高修娟.“剩女难嫁”的社会学解读[J].辽东学院学报2011 (1) .

[5]曲文勇, 刘平.浅析“剩女”现象的社会成因[J]2009 (3) .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第9篇

[关键词] 澳大利亚 职业教育 就业

一、前 言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就业的内涵,这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前提,对就业虽然很难做出准确的界定,但是综合和借鉴不同层面的理解,有几点是可以取得共识的:第一,就业不应仅仅是政府的行为,它涉及每个人的发展,要成为面向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主题;第二,就业不应仅仅停留在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所进行的技能培养上,而要着眼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第三,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层面的互动。[1]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以中学阶段后的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主要由三种办学机构提供,这三种办学机构分别是由政府出资开办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一些私立教育培训机构。澳大利亚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从二战以后开始,在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经验来进行相应的改革。青年人较高的失业率以及边缘化就业是过去二十多年澳大利亚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澳大利亚在改革中增加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比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改革的背景

1. 澳大利亚产业结构的变化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业和采矿业出口为主的国家,其矿产出口随着一些国家进口需求的减少而衰退,后工业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明显增强,特别是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一些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促使国家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国家过渡,越来越侧重于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方向发展,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经济竞争力,必须保证有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来保持和巩固经济发展的成果。

2. 青年人失业率的增加

澳大利亚大力发展中等教育使得中等学校的毕业生增加,但是由于中等教育学术性较强,脱离了社会的需要,使得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辍学现象严重。由于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水平较低,这些人在将来的职场中失业现象普遍。1996年,15~19岁的青年失业率为19.8%,20~24岁的失业率为11.1%。在25~45岁的人当中,拥有学士学位的失业率为3.8%,而没有完成中等教育的失业率为10%。很显然,对政府而言,早期离校是导致青年人失业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澳大利亚劳动力市场要求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过渡到职场,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青年劳动者。[2]

3. 青年人边缘化就业

青年人除了较高的失业率外,边缘化就业的比重也相对较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青年人中既不全职学习也不全职就业的边缘化就业比例不断提高,其中,15~19岁年龄阶段组处于这种状态的比例从1990年的10%上升到1996年的18%。[3] 边缘化就业的青年由于没有稳定的全职工作,加上兼职工作报酬低,工作流动性大,常常处于失业的状态。这些青年人如果不参加进一步的职业教育培训,就业技能会越来越低,就业面会越来越窄,最后很有可能成为长期失业者。因此,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势在必行。

三、具体措施

澳大利亚《构建我们的未来——2004~2010年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明确提出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澳大利亚商务服务,使之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澳大利亚人服务,使之具有世界级的知识和技能;为澳大利亚社会服务,使之具有包容性并能够可持续发展。

1. 以新的产业结构为基础,加大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调整旧的职业教育体制

澳大利亚政府注意到新的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时代,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不仅占整个职业教育经费的一半以上,而且一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1993年,澳大利亚用于职业教育的全部投资约为25亿澳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到1997年,投资金额达73亿澳元。1998年又增加到85.45亿澳元,比1997年增长了14.6%。其中,联邦政府投入约9亿澳元,占10.5%;各级政府投入37.4亿澳元,占43.7%。[4] 2002年5月,联邦议会批准了联邦政府2002-2003年度预算,其中教育经费总计147亿澳元,较以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而职业教育经费19亿澳元,比2001-2002年度增加5.8%。[5] 除了资金投入比重加大外,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体制上也加大了改革力度。为了应对新的产业结构,联邦政府开始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调整职业教育的体制,不仅在国家层面建立以新的产业结构占主导地位的组织管理机构——国家培训局,而且在国家、州或地区层面建立了产业培训顾问委员会体系,从而在制度上保障了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以及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有机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始终以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为中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制定培训政策,确定教学内容,充实教师队伍,使得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能力标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都是以行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为中心。

2. 建立国家培训框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进一步实行高质量的、统一的培训认证标准, 在技能型人才跨州流动的基础上满足新兴工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澳大利亚政府确立了新的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 Training Framework)体系,新的国家培训框架包括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国家质量培训框架与培训三部分。澳大利亚资格证书框架于2000年在全国全面实施,这个系统改变了过去初等和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的分离状态,明确了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澳大利亚资格证书框架涵盖了所有的教育类型和基础教育后所有的教育证书、文凭和学位,包括从高中教育证书到博士学位共12个等级,每一级证书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又互相衔接。国家质量培训框架根据质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认证,正是通过国家质量培训框架,职业教育的学历在全国得到认可并且质量得到保证。培训包是一组结合了全国范围内被认可的标准、大纲及培训、评估和对技能进行认可的资格的集合,由行业开发,目的是满足一个行业或多个行业的培训需求。同时,在原有的国家培训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全国质量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成员进一步扩大,包括了工商业、州政府、客户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并进一步实施更为统一的评估标准, 加强跨州的评审工作与审核培训工作,面向公众提供办学报告,使公众能够获取相关信息,更好地选择学校,促进就业率的增加。[6]

3. 建立新的学徒制,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计划于1996 年得到了确立,霍华德政府将学徒制与受训生制合并,统一称之为新学徒制。该制度于1998 年1 月1 日开始实行,其实质是把实践工作与有组织的培训结合起来,帮助学徒获得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新学徒制规定,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培训协议要在相关的州或领地的培训当局注册。在这份协议下,雇主为自己的新学徒提供就业和培训,以使学生达到职业或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为了使新学徒制得到良好的发展,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 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学校等)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新学徒制中,学徒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主要由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内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学徒也可以在其他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校和场所完成学习。[7] 新的学徒制提高了学校职业教育在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中的敏感性,成功地实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者的优势互补,为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拓宽了道路。

四、改革的成效

澳大利亚政府推行的一系列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学生来看,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逐年增加。2000年,有5.9%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在校中学生,6.0%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是中学辍学者。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其中约有24.4%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开始职业教育培训学习之前已经完成了某种中等后教育,而28.0%的学生没有完成中等后教育甚至还未完成中等教育。1991~2000年,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占所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学习者的77.4%。2002年,根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统计,大约有176万人参加了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占劳动力人口的13%,其中75.5%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接受了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机构提供的培训,新学徒培训的招生数量由1995年的14万增至2001年的33万人。2003年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对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认为接受的培训部分或全部达到自身目标的学生占78%;认为职业教育培训与当前工作高度相关或基本相关的学生占74%;对整个培训质量满意的学生占82%。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改革在帮助青年人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重新就业、提高工作技能、为继续学习做准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

五、启 示

澳大利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大力营造良好的职业认知氛围,为青年人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澳大利亚政府、行业和企业在政策保障、学校发展、经费保障、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保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比较松散,职业教育培训为行业、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参与和支持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行业协会的培育力度,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行业主导、引领和支持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机制,为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坚实的保障。

2. 建立完整的学历与职业资格体系, 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

澳大利亚通过建立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实现了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澳大利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低一级与高一级证书之间有衔接关系,采取的学分制使各模块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在取得某级证书后,再学习几个模块,即可取得高一级证书。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各种学习结果之间的沟通和转换非常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有些人过分地强调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主张建立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各类教育之间难以沟通。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建立统一的、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学历资格体系,提供各类职业教育之间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建立各类教育的学分互认制度,完善各项升学和转学制度,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学生的继续升学和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保证中国职业教育培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 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保证就业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澳大利亚建立的国家质量培训框架提供了一套可保证国家统一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注册培训机构的标准和州( 领地) 注册机构/课程认证机构的标准,对注册的培训机构、注册培训机构进行自我评估、授权认证机构,以及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注册培训机构及其所颁发的资格证书在全国获得承认。国家质量培训框架统一了澳大利亚各州培训机构的办学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澳大利亚专设教育、培训就业与青年事务部和国家职业培训局[9],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培训管理,实施统一培训计划,制定统一技能鉴定标准;实行统一培训机构认可、统一的技能鉴定认可等。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监控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职业资格鉴定监督检查也不太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过程缺乏监督机制,导致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我国应建立由行业组织参与并管理的,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和证书授予为一体的职业资格体系。学校应在行业的支持和指导下,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的管理,根据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5-110.

[2] James Athanasou. Young People in Transition: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ducational-Vocational Pathways of Australian School-Leavers[M]. Sydney: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0:9-10.

[3] OECD. Thematic Review of 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Education to Working Life,Background Report[EB/OL]. http://www.oecd.org/dataoecd/35/31/1908279.pdf 1997-04-12/2009-02-12.

[4] ANTA.Financial Data Statistics 1999[R].Kensington:NCVER,1999.

[5] NCVER.Australian VET Statistics 2002:Finacial Data[EB/OL]. http://www.ncver.edu.au/publications/search.html.2006-03-21/2009-02-12.

[6] NCVER. A Glossary of Australian Vocation and Training Terms[R]. Adelaide:NCVER,2000:39-40.

[7] 刘建同,静炜.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新学徒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2-63.

[8] Tom Karmel. Future Skill Requirem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TAFE Institutes. Adelaide:NCVER,2003.

[9] 冯美德.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职业培训及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EB/OL]. http://www.edu.cn/20010823/207930.shtml.2008-05-20/2009-02-12.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精选9篇)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 第1篇江苏金阳光留学不管到那个国家留学,广大学子都希望能够在留学毕业后,找到适合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