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昔洛韦疗效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阿昔洛韦疗效范文(精选10篇)

阿昔洛韦疗效 第1篇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门诊及住院收治水痘患儿110例, 其中男68例, 女42例, 年龄在1岁~7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 对照组55例。水痘的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 2组患儿临床均有发热、瘙痒性水疱疹, 无合并症及继发细菌感染。在性别、年龄、治疗前体温及发病天数方面, 2组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患处皮疹及结痂处, 每天3~4次, 连用3 d~5 d;对照组用利巴韦林, 按10 mg/kgd静滴或口服, 连用3 d~5 d, 2组均同时根据病情给予退热处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3 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患儿平均退热时间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平均结痂时间2组间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阿昔洛韦疗效 第2篇

[关键词]阿昔洛韦注射液;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入选患者是包钢医院皮肤科2007年住院的带状疱疹毒发作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在50~60岁之间,均为住院患者,全身症状显著15例,局部症状严重者5例,患者发病时间均在门诊就诊1h内诊断符合带状疱疹标准,全部采用阿昔洛韦针剂治疗。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使用阿昔洛韦注射液0.5g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2—3次静滴7天为一个疗程,要求1—2h内滴注完毕。

1.3疗效判定:依据带状疱疹患者症状体征改变评价用药效果及疗效。治愈;疱疹全部结痴,脱落,暴露出正常皮肤,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未见新起皮疹。治疗结果:治疗组20例全部痊愈,总有效率达100%。

2讨论

皮肤科医学认为,带状疱疹之发生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病毒神经性,可长其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活跃的发病。该病病起突然或先有痛感,其神经痛可持续1—2月或更久,损害为在炎性红斑上发生群集性绿豆大小水疱,同时出现丘疹,大疱或血疱,皮疹沿外围神经作带状分布,重者可呈泛发性,偶可影响眼部,引起角膜炎,虹膜炎、全眼球炎等,故临床治疗该病以抗病毒、止痛为主,目前临床常用且疗效显著,价位低廉的阿昔洛韦(ACV)抗疱疹病毒药广受临床欢迎,其为核苷类化合物,该药由疱疹病毒特异性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作用磷酸化形成ACV—AMP,再经细胞激酶的作用变成ACV—ADP,ACV—ATP。ACV—ATP与dGTP竞争性地与病毒的DNA聚合酶结合,干扰病毒DNA的合成。由于疱疹病毒感染细胞产生TK的速度是未感染细胞的100倍,且病毒DNA聚合酶比细胞聚合酶优先被此化合物抑制,故本药对疱疹病毒有特效,是急性疱疹病毒感染,复发性疱疹的长期抑制性治疗及减少排毒的有效药物。20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表明该药较为安全,耐受性好。

3注意事项

3.1静脉给药应足量液体缓慢滴注(1—2h);不可以快速推注,不可肌肉和皮下注射。

3.2肾功能不正常病人和婴儿排汇功能低,减少药量。

3.3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4禁忌症

阿昔洛韦疗效 第3篇

关键词:阿昔洛韦,面神经疾病,治疗结果

面神经炎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是指面神经管内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面神经及神经鞘水肿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又称为Bell麻痹 (Bell palsy) , 是周围神经麻痹的一种。该病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 发病率为11.5/10万~40.2/10万。该病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15~45岁均可发, 无性别特性, 左右两面发病率一致, 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患该病的概率较正常人大。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 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可有同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宽等症状。治疗主要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约2/3的患者可自然痊愈, 但约有16%的患者有后遗症。本院采用阿昔洛韦辅助治疗面神经炎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的40例面神经炎患者, 具有典型的面神经炎临床表现, 且符合以下纳入标准,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 其中男12例, 年龄24~62岁, 平均年龄 (38.0±1.3) 岁, 病程1~3d, 平均病程 (2.5±0.5) d;女8例, 年龄26~61岁, 平均年龄 (36.0±2.0) 岁, 病程1.5~7.0d, 平均病程 (5.0±0.3) d。治疗组20例, 其中男11例, 年龄25~48岁, 平均年龄 (36.0±2.7) 岁, 病程1~5d, 平均病程 (2.2±0.3) d;女9例, 年龄26~49岁, 平均年龄 (39.0±2.4) 岁, 病程1.5~3.0d, 平均病程 (2.0±1.3)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急性起病, 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 不能皱眉, 眼裂增宽, 口角向健侧歪斜, 患侧口角漏水, 脸颊部储食;患者面部僵硬, 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同侧泪腺分泌障碍。

排除标准:由其他原因导致的面部肌肉瘫痪;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者;近期内使用过阿昔洛韦治疗者;近期内使用过激素或抗病毒治疗者;对药物成分过敏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血、尿、便常规, 肝、肾功能, 心脏彩超等检查, 排除伴有其他疾病者, 明确诊断, 排除不符合标准者。治疗组给予阿昔洛韦0.5g, 2次/d, 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 2次/d, 静脉滴注, 并联合保护角膜, 维生素B营养神经, 面部热敷和按摩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10mg, 2次/d, 静脉滴注, 并联合保护角膜, 维生素B营养神经, 面部热敷和按摩等治疗。

1.3 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痊愈, 面部做表情动作时无障碍或仅有轻微障碍, 眼裂可闭合, 额纹出现, 可皱眉, 口角歪斜消失, 舌味觉恢复。有效:临床症状好转, 面部做表情时尚有障碍, 眼裂尚不可完全闭合, 额纹部分恢复, 尚有口角歪斜, 舌头味觉尚未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 较前无变化。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20例患者中, 显效9例, 有效10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患者中, 显效5例, 有效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4, P<0.05) 。

3 讨论

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 组成部分包括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神经纤维。这些神经分别管理面部表情运动、舌的味觉及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等。特发性面神经炎是茎乳孔内面神经发生的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是脑神经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该病多发的原因与面神经管的解剖结构相关, 面神经管是一个狭长的骨性管道, 故易好发面神经炎。该病典型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轴索变性, 也有报道淋巴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神经内及神经周围出血、小静脉扩张出血, Wallerian变形等也是该病的病理改变。对该病的发病原因的研究认为I型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病毒、EB病毒、腺病毒、腮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在该病的起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原因亦在该病的发病中起作用如受凉、中耳炎、经乳突周围水肿等均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 这些因素导致面神经的微血管痉挛, 导致由这些微血管营养的面部神经及组织出现缺血及缺氧引发面神经炎。该病常见的后遗症包括面肌抽出痉挛患侧眼睑变小, 鼻唇沟变深, 痉挛面肌会有阵发性抽出现象;病理性面肌联合运动, 上部下部面肌不能独立进行收缩;进食有泪液分泌。

对面神经炎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减轻面神经水肿及营养治疗;理疗包括红外线照射、超短波治疗等;眼睛保护治疗包括使用眼药水保护眼角膜;1周后可开始康复治疗。抗病毒治疗是该病治疗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在面神经炎患者中合理的使用抗病毒治疗会起到显著的疗效。而抗病毒治疗中阿昔洛韦具有重要作用。

阿昔洛韦是经典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该药物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等都具有作用。阿昔洛韦属核苷类似物, 抗病毒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病毒DNA多聚酶的功能, 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阿昔洛韦还可以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该药物进入体内后对病毒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但是对哺乳动物宿主细胞的毒性低。该药物主要是DNA病毒药, 对RNA病毒无效, 对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 对带状疱疹的作用较弱。有研究显示0.02~2.20μg/ml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效;0.8~4.4μg/ml对带状疱疹病毒有效。大剂量的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或者单纯大剂量的阿昔洛韦可明显降低面神经炎后遗症神经痛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单纯使用地塞米松治疗面神经炎总有效率为95%, 使用地塞米松联合阿昔洛韦治疗面神经炎的总有效率为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可见阿昔洛韦辅助治疗面神经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稳, 高志强, 神平, 等.单纯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动物模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1) :17-21.

[2] 陈伟良, 杨朝晖, 黄志权.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46例贝尔面瘫的疗效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 2005, 14 (6) :590-592.

[3] 刘稳, 高志强.单纯疱疹病毒1型与Bell麻痹[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5, 29 (3) :144-147.

[4] 李金.面神经炎[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4, 19 (15) :22.

[5] 周平.阿昔洛韦治疗贝尔麻痹[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1999, 18 (1) :13-14.

[6] 成凤台.静脉点滴皮质激素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7, 36 (6) :557-558.

[7] 韦远田.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9) :28.

[8] 闫国平, 刘安立, 崔建彬.β-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 2005, 33 (3) :278-279.9陆永才.高压氧综合治疗面神经炎288例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06, 16 (5) :308-309.

阿昔洛韦疗效 第4篇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 更昔洛韦注射液 小儿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77-02

小儿秋季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典型病儿常伴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可达39-40℃;腹泻为水样便,如蛋花汤样,无脓血,每天约3-10次;由于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儿粪便中电解质浓度显著低于细菌性肠炎,且多数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渗或等渗偏高脱水;笔者几年来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了可喜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4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秋季腹泻患儿98例男50例,女48例,年龄0.5-3岁,粪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多数病例未检出红白细胞,少数WBC≤3个/Hp,粪便轮状病毒阳性,细菌培养阴性。

2 治疗方法

不用抗生素,给予补液纠正脱水及酸中毒,并调整饮食,对症治疗,在一般对症治疗基础上,更昔洛韦组使用更昔洛韦(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mg/(kg·d)+10%葡萄糖100-200mL静滴(>1h),疗程5d。肝功能异常者加用美能保肝,心肌酶谱异常者加心肌营养药物,5d后复查肝功能和心肌酶谱(CK-MB)及便常规和轮状病毒。

3 结果

98例患儿经过5天的治疗,81%的患儿用药后3d内体温恢复正常,腹泻次数减少,3次/d或以下,尿量、呕吐改善者及RV转阴占1/2,大便外观正常或成形,显效80例;其他19例患者,用药后5d内体温降至正常,腹泻次数减少,4次/d或以下,水份明显减少,尿量、呕吐改善者及轮状病毒转阴占1/3,有效率100%,退热时间平均3.65天,腹泻好转时间平均3.78天,经临床比较,效果优于炎琥宁的疗效。

4 讨论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内、外两层衣壳及含11片段的双股RNA核心组成。根据组成内层衣壳的主要蛋白质的抗原性不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补体结合等试验,可将病毒分为A、B、C、D、E等属,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轮状病毒为A属,成人轮状病毒腹泻为B属;B及其他属轮状病毒与动物感染相关。轮状病毒根据其外层衣壳蛋白VP4及VP7的不同抗原性。通过中和试验,又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引起婴幼儿腹泻属1-4血清型;动物轮状病毒仅限于3-7血清型;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使绒毛顶端上皮脱落,绒毛变短,脱落上皮被由隐窝新产生的上皮取代,这些新上皮细胞不够成熟,缺乏双糖酶。因此腹泻发生机制与绒毛破坏影响吸收,双糖酶缺乏及上皮细胞损伤,进入肠腔分泌有所增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

更昔洛韦是一种合成核苷酸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在正常细胞内不被磷酸化。故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有报道认为长期使用更昔洛韦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婴儿中,可引起WBC和PLT值的降低比例分别为20%和10%[1]。目前临床已采用更昔洛韦和炎琥宁治疗该病。本研究表明,更昔洛韦组使RV部分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短于炎琥宁组[1]。退热结果、腹泻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患儿轮状病毒转阴及对药物耐药性方面明显优于炎琥宁组。在本组患儿短期使用更昔洛韦未引起WBC降低且对血小板无影响,因此短期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RV肠炎安全有效。

目前多采用免疫学或核酸方法来检测粪便中抗原,一般4h即可出结果。国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提取粪便中病毒RNA,作核酸凝胶电泳(PAGE)开展较普遍。轮状病毒PAGE可见11条RNA片段,集成4组,各含4-2-3-2条片段为其特征,又可根据其最后二片段相距远近,分为长、短两型。目前已开展斑点杂交、寡核苷酸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A属轮状病毒外层衣壳的VP7蛋白分子来诊断轮状病毒感染及其血清分型。此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但仅能在一些科研单位进行。近年轮状病毒组织培养,亦已在经胰蛋白酶处理的Mal04细胞株上获得成功。一般不须做特殊辅助检查,必要时做胸片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肺部有无病变。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时,心电图检查S-T段降低,T波低平、双相,最后倒置,出现u波并渐增高,常超过同导联的T波,或T波与u波相连呈驼峰样。新近研究表明:轮状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P4)与发病机制关系密切。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作用于固有层细胞,激活CL-分泌和水的外流,改变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通道,导致分泌增加,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粘膜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ENS),产生类似于霍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毒素引起的腹泻。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病毒较难分离,可直接用电镜检测病毒,或ELISA法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或PCR及核酸探针技术检测病毒抗原。

参考文献

阿昔洛韦疗效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8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引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临床诊断标准,将确诊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4例中,男63例,女61例;平均年龄(14.5±7.3)个月;平均体质量(13.3±2.4)kg;平均病程(2.3±1.1)d。对照组114例中,男59例,女55例;平均年龄(15.2±6.8)个月,平均体质量(12.8±2.8)kg;平均病程(2.4±1.0)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组成、体质量、病程长短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每天进行口腔及皮肤疱疹的护理,防止皮肤疱疹破溃后继发感染,酌情给予抗生素及退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10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给予溶菌酶肠溶片1~2mg/kg口服,3次/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2d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皮疹减少明显,3d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有效:72h内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皮疹减少明显,4d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无效:治疗4d仍发热、皮疹无减少或增多,流涎,口腔黏膜充血,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循环障碍、肺水肿[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有效人数为117例,有效率为94.35%,对照组治疗后有效人数为83例,有效率为7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发热、进食减少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我国现阶段以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病毒一般通过粪口途径或者呼吸道飞沫传播,有时也通过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体液而传染。本病是小儿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广,易引起暴发流行,卫生部已将其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本病多为自限性疾病,以发热及手足掌部、臀部、口腔部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是也有少数病例出现严重合并症,甚至死亡,合并症多发生在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

阿昔洛韦属广谱抗核苷抗病毒药,是继更昔洛韦之后新开发的抗病毒药物,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迅速被脱氧鸟苷激酶转化为单磷酸化合物,从而竞争性抑制脱氧鸟苷三磷酸酶与病毒DNA多聚酶结合,抑制病毒DNA合成,阻止DNA链延伸,而且对正常细胞的DNA作用较强,因此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研究表明阿昔洛韦是目前发现的抗病毒药物中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3]。而溶菌酶是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黏多糖水解酶,是一种具杀菌作用的天然抗感染物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增强抗生素疗效及加快组织恢复的作用,陈政[4]研究发现,阿昔洛韦联合溶菌酶肠溶片治疗手足口病,其疗效由于单用阿昔洛韦,且疗程更短,不良反应少,患者易接受。

综上所述,阿昔洛韦联合溶菌酶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效果显著,缩短了皮疹恢复恢复的时间,降低危险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海龙.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手足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0):69.

[3]张媛媛,钟江.手足口病与肠道病毒71型[J].微生物与感染2008,3(2):97-99.

阿昔洛韦疗效 第6篇

关键词:带状疱疹,半导体激光,阿昔洛韦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急具有自限性,虽不危及患者生命但常伴随剧烈的疼痛,老年患者容易遗留后遗神经痛,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坚持治疗对患者预后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2008年4月~2010年10月我院应用半导体激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2010年10月我科住院治疗带状疱疹患者124例,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18~72岁,平均61.8岁;病损部位:胸背部49例,腰骶部29例,上肢16例,头面部12例,颈部11例,下肢5例,外阴2例;病程1~18 d,平均5.0 d。本组患者均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心肝肾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肿瘤接受放化疗、智力障碍、感觉异常患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性别比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治疗,用法为阿昔洛韦200 mg/次,每日5次口服,7 d为1个疗程,疱液未破时可外搽抗生素软膏、阿昔洛韦软膏、炉甘石洗剂;疱液破溃后可酌情加用3%硼酸溶液、1∶5 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应用北京三顿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UNDOM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选择波长810 nm,功率500~600 m W。将探头垂直放置于皮损或疼痛皮肤上方1.0 cm处,面积较大时可分开多点照射,每次治疗10 min,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2~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1)主观疼痛评分,0级:无任何疼痛或不适;1级:偶有刺激或轻微疼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2级:中度疼痛可以忍受,但影响行走等日常活动;3级:疼痛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和睡眠。(2)客观观察指标:血疱/水疱损害数目和糜烂面积。(3)疗效评定,基本痊愈:主观疼痛消失,皮损消失或改善90%以上;显效:主观疼痛改善2级,皮损改善60%~90%;有效:主观疼痛改善1级,皮损改善20%~59%;无效:主观疼痛或皮损基本无改善,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水疱/血疱结痂、脱痂时间、平均止痛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未见皮肤灼伤及不可逆性皮肤损伤。随访2个月,对照组和治疗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4.5%(9/62)、1.6%(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簇集性的血疱或水疱,进而糜烂。疱疹病毒可侵犯神经节引起剧烈的疼痛,皮损经治疗痊愈后常遗留后遗神经痛,其发生率高达30%~50%,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一直被用作治疗带状疱疹的标准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终止病毒DNA链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以口服内用为主,但其疗程长,效果不甚理想。半导体激光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安全、可靠的优点,在皮肤科的抗感染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半导体激光的主导波长为810 nm,穿透深度可以到达皮下5~7 cm,属于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的弱激光,照射组织时通过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促进病损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刺激并加强酶的活性、刺激免疫调节因子的释放、改善皮肤营养、促进血管再生和上皮细胞增长、进一步加速病损皮肤的愈合,同时通过对深部组织的生物调节和刺激效应,对发炎的神经节起到消炎、镇痛、修复的作用。此外,半导体激光还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末梢感受器,降低其兴奋性、促进吗啡样物质的释放、降低局部组织内5-HT的生成进而发挥理想的镇痛效果。另外,半导体激光直接照射的热效应也有利于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水疱/血疱的干涸结痂[3,4,5,6]。本研究结果显示,半导体激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缩短止痛及结痂脱痂时间,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而且无半导体激光照射损害,效果满意,安全性高,不增加患者治疗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芳,吴波,蒋存火.阿昔洛韦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52-153.

[2]金爱丽,葛淑勤.半导体激光联合阿昔洛韦口服治疗老年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1):20-21.

[3]王晋应,朱永乐.半导体激光照射对带状疱疹患者止痛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14(1):25.

[4]肖良晋,李军.半导体激光治疗痛点43例[J].中国临床康复,2003,7(6):937.

[5]万学峰,帅词丹,金晶.半导体激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应用激光,2008,28(3):256-257.

阿昔洛韦疗效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 均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 (1) 病程在1周之内; (2) 未经正规治疗。治疗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3岁~75岁;皮损分布于胸背15例, 腰腹部10例, 头面部5例。对照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 年龄19岁~73岁;皮损分布于胸背19例, 腰腹部12例, 头面部3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每次2粒, 每日3次口服, 阿昔洛韦每次0.8 mg, 每日5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每次0.8 mg, 每日5次口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疼痛消失, 皮损消退90%以上;显效:疼痛基本消失, 皮损消退75%以上;有效:疼痛减轻, 皮损消退50%以上;无效:疼痛明显, 皮损消退50%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0 d后, 2组皮损恢复时间比较见表1, 2组疗效比较见表2.

治疗组的止痛, 皮损干燥结痂、痊愈的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有统计学意义;

例 (%)

2组疗效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用药后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发病机制是病毒感染后无免疫力或低免疫力的人群 (多数是儿童) 可发生原发感染, 即发生水痘。或病毒隐性感染, 经血行传播到皮肤感觉神经末梢, 经神经通路到脊髓神经后根或三叉神经, 然后传播到颅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 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例如:创伤、感冒、癌症、免疫系统疾病等等) , 潜伏的病毒就会大量繁殖, 使神经节发炎、坏死, 引起患者疼痛, 同时病毒沿神经通路下传到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引起节段性疱疹。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更容易感染带状疱疹, 感染后疼痛更明显。其治疗原则是抗病毒、减少疼痛、预防继发感染、缩短病程[1]。近年来主张在病程早期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法, 可抑制本病的炎症过程和减轻神经节的炎症及纤维化, 减少神经后遗痛的发生, 但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功能, 使用不当可致病毒播散, 加重感染[2]。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β体甘草酸为主要成分, 辅以甘氨酸、半胱氨酸等成分制成的甘草酸胺盐制剂, 主要成分是甘草酸苷、甘氨酸、蛋氨酸。甘草酸苷对病毒的增殖灭活作用明显, 能激活T淋巴诱生干扰素调节机体免疫, 所以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和类激素样作用。β体甘草酸在体内经β葡糖醛酸苷酶分解成甘草次酸, 甘草次酸在化学结构上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 而后者在肝内代谢失活起到竞争性抑制作用, 间接提高了体内皮质激素的水平。甘氨酸不但具有解毒、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而且可拮抗甘草酸所致的水钠潴留[3]。所以复方甘草酸苷就具有了抗炎、免疫调节、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我们认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能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方法 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 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34例, 单用阿昔洛韦治疗。2组患者均在治疗10 d后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1%, 对照组有效率为65%,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复方甘草酸苷,阿昔洛韦,疗效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2、300.

[2]祝新, 陈碧云, 黄东辉, 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5) :527-528.

阿昔洛韦疗效 第8篇

1临床资料

30例病人均具有典型的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呈黄豆大丘疹, 继而变为水疱, 疱液澄清, 疱壁紧张, 围以红晕, 皮损沿外周神经分布, 排列成带状, 伴有神经痛。部位以胸、腹部为最多, 共22例, 头部3例, 腰部3例, 四肢2例。随机分为阿昔洛韦组 (治疗组) 15例, 男8例, 女7例, 年龄30~76岁, 中位年龄49岁。聚肌胞组 (对照组) 15例, 男8例, 女7例, 年龄31~70岁, 中位年龄48岁。

2方法

治疗组口服阿昔洛韦0.2g, 每日4次, 加维生素B120mg, 每日3次。对照组隔日肌肉注射聚肌胞2mg, 加口服维生素B120mg, 每日3次。2组均10d为1个疗程。3疗效标准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 局部炎症、神经痛消失;有效:皮疹消退60%以上, 局部炎症、神经痛减轻;无效:皮疹、炎症、神经痛减轻。4结果

治疗组15例治愈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3%;对照组15例, 治愈13例, 有效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3%, 2组疗效比较无细致性差异 (P>0.05) 。治疗组治愈时间 (9±2) d, 止痛日数 (4±2) d, 皮疹停止新发时间 (2.5±1) d, 水疱干涸 (3.2±1.2) d;对照组分别为 (11±3) d、 (5±2) d、 (3.5±1) d、 (4.5±1.2) d, 2组比照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组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5讨论

带状疱疹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 其诱因有很多, 如感冒、过分疲劳、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放射治疗、烧伤以及使用某些药物 (如免疫抑制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锑剂、砷剂等) 。可见, 在人的一生中先后患水痘和带状疱疹, 也可先发生其中一种, 或虽感染病毒而无任何表现。经常有些中老年患者, 在带状疱疹完全消退后仍疼痛不止, 局部皮肤完好无损却不敢触及, 局部痛觉过敏, 爆发痛等, 临床上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生多由于疱疹急性期未能很好控制疼痛所致。我们知道带状疱疹的发生是由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而引起, 造成神经特异性感染, 并导致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损害。其疼痛是受累神经节的异症甚至变性的神经功能重塑, 疼痛的程度轻重及时间长短与皮疹不一定保持一致。尤其是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种机能都在减退, 受损的神经组织修复也较困难。故很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的病情一般约为2~3周, 泛发或者复发者常提示有免疫功能缺陷;应注意潜在免疫缺陷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本文1例无效患者后多次就医, 1个月后在上级医院确诊为恶性淋巴瘤, 需引起注意[3]。分析本文的结果表明, 2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而愈合时间, 止痛的日数, 水疱停止新发和水疱干涸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短, 而且阿昔洛韦有口福方便, 价格合理, 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但观察例数不多, 有待我们继续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与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 治疗组口服阿昔洛韦, 对照组肌注聚肌胞。结果 2组总有效率无细致差异, 但治疗组治愈时间、止痛日数、皮疹停止新发时间、水疱干涸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

关键词:阿昔洛韦,聚肌胞,带状疱疹,疗效

参考文献

[1]王侠生.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工生出版社, 2009.

[2]翟庆.带状疱疹128例误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19 (1) :52.

阿昔洛韦疗效 第9篇

关键词弥可保更昔洛韦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30

资料与方法

2007年9月~2009年9月收治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患者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20~60岁,病程≤1周。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均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弥可保针1mg加入100ml注射用水静滴,1次/日;更昔洛韦0.5g加入注射用水250ml静滴,2次/日,疗程半月;对照组:维生素B12针1mg加入100ml注射用水静滴,1次/日;阿昔洛韦0.5g加入注射用水250ml静滴,2次/日,疗程半个月。另外,两组均口服维生素B1、B6各20mg,3次/日。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疼痛完全缓解,无并发症发生。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中度缓解,无并发症发生。③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改善,疼痛轻度缓解,可有并发症发生。④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疼痛无缓解,有并发症发生。

结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均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无1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对照组4例出现后遗神经痛,见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两组有效率相比,X2=15.42,P<0.01

讨论

弥可保又称甲钴胺,是体内活性维生素B12形式之一。在脑脊液中,维生素B12主要是甲钴胺[1]。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它在人体内能高浓度地转运入神经细胞的细胞器内,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磷脂的合成,从而起到修复受损神经的作用,因此,弥可保可增加神经细胞核酸的蛋白质的合成[2]。促进髓鞘形成、轴突的修复[3]。而更昔洛韦是新一代抗病毒药物,是阿昔洛韦的衍生物,其进入感染细胞内,在一种或多种细胞激酶磷酸化后形成二磷酸更昔洛韦,能竞争性抑制DNA聚合酶,并直接终止病毒DNA的延长。因而弥可保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较维生素B12联合阿昔洛韦具有更强的疗效。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UchinlH.PeripheralNeuropathyandMethycobal.KyotoSymposium,1978:1.

2NakazawaT,etal.InductionofVitaminB12-involvedmethyltrandreraseinbrainderivedstraincells.Vitamin,1970,42:193.

阿昔洛韦疗效 第10篇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1资料与方法

1.1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基线资料: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 分成两组, 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 男26例, 女24例;年龄11个月~10岁, 平均年龄 (3.65±0.75) 岁;其中, 学龄前患儿23例, 学龄期患儿19例, 婴幼患儿8例。观察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 男27例, 女23例;年龄1~9岁, 平均年龄 (4.07±0.64) 岁;其中, 学龄前患儿22例, 学龄期患儿18例, 婴幼患儿10例。对比两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基线资料, 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方法: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并维持患儿的电解质和体液平衡, 当有颅高压表现症状时, 应及时进行脱水药物降颅压治疗;在以上基础治疗上服用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的服用方法:12岁以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 每隔8 h服用1次, 每次10 mg。

观察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措施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 选择适合每个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鼻罩和面罩, 确保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能够顺利地进行机械通气。 (2) 气管插管经口插管比经鼻插管容易进行, 在大部分急救中, 都采用经口方式, 经鼻插管不通过三角区, 不刺激吞咽反射,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易于耐受, 插管时间保持较长。 (3) 保持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用柔软的吸痰管吸痰, 动作轻柔,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抽吸, 吸痰前后给予吸入纯氧2 min, 适当加大潮气量。 (4) 为减轻患者瘘口局部的张力和压力, 气囊处于干瘪状态, 用胶布或3M胶带绑成H型, 以固定气管插管, 胶布定时更换, 插管时, 必须3人同时进行, 一个固定口腔插管, 避免引起患儿管道牵拉, 另外两人帮助患儿更换体位, 呼吸机管道用支架支撑, 避免重力作用牵拉口腔插管及减轻对气管后壁的压迫。 (5) 长期行机械通气患儿, 由于头部外伤、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和解剖死腔占潮气量较大, 所以应使用单侧肺通气。 (6) 通气模式可选择SIMV和CAPP模式,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无自主呼吸时, 将采用IPPV模式通气。 (7) 合理使用通气量, 气管食管瘘使大量气体通过瘘口进入消化道, 有效通气量不足, 故将潮气量加大至20%。 (8) 加大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将影响瘘口愈合, 合理的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预防反流引起的胃酸刺激瘘口和误吸。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观察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电图 (EEG) 检测情况, 观察患者的体征, 并对比其总有效率。

1.3.2疗效判定标准。痊愈: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EEG检测正常, 无后遗症。有效: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 EEG正常或好转, 遗有轻度神经精神后遗症。无效: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后遗症, EEG无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的患者例数+有效的患者例数+有效的患者例数) /总的患者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经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两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用百分率 (%) 表示, 并用χ2检验, 以P<0.05为两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各项观察指标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对比两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后的效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90.00%)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讨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属于小儿多发病之一[3], 病因复杂, 常见病原为水痘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等, 其中疱疹病毒属于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的重要病原[4], 轻者临床症状类似良性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 重者出现定向力障碍、言语困难,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共济失调、惊厥、易致死亡、一侧瘫痪或遗留神经疾病[5]。

阿昔洛韦属于抗病毒药物, 对单纯性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阿昔洛韦进入病毒感染的细胞后, 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 阿昔洛韦被磷酸化成活化型, 然后通过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复制, 并在DNA多聚酶作用下, 与增长的DNA链结合, 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对于单纯阿昔洛韦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 治疗效果仍有所欠缺, 并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 给予呼吸功能不全的患儿以呼吸支持, 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机械通气通过加湿化及气管内吸痰, 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有利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低氧的改善, 并且由于机械通气替代了患儿呼吸肌工作, 患儿呼吸功能降低, 从而可以降低耗氧量, 减轻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脑损伤, 改善预后。

研究表明, 观察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经阿昔洛韦结合机械通气治疗相比单纯阿昔洛韦药物治疗, 其治疗总有效率 (90.00%)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阿昔洛韦结合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有效手段,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协助治疗, 有助于改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症状。

摘要:目的 分析阿昔洛韦结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 分成两组, 每组各50例, 对照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阿昔洛韦药物治疗, 观察组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实施机械通气。结果 观察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后,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 (90.00%) 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采取阿昔洛韦结合机械通气治疗, 效果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机械通气,阿昔洛韦,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宗武.阿昔洛韦结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20例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 2012, 2 (15) :133-134.

[2]陈姝怡, 王海燕.病毒性脑炎患者行机械通气并发气管食管瘘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4, 13 (3) :297-299.

[3]陈堃, 王学义.甲强龙冲击联合更昔洛韦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12) :246-246.

[4]张艺凡.甲强龙冲击联合更昔洛韦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2, 37 (5) :540-541.

阿昔洛韦疗效范文

阿昔洛韦疗效范文(精选10篇)阿昔洛韦疗效 第1篇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门诊及住院收治水痘患儿110例, 其中男68例, 女42例, 年龄在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