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奥斯卡动画短片研究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奥斯卡动画短片研究(精选3篇)

奥斯卡动画短片研究 第1篇

如今, 动画短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日趋国际化、多元化, 艺术水准高, 富有较强的人文性、情趣化、意蕴深度, 已成为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以下将探讨奥斯卡动画短片在产地、题材、主题、材料、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等诸方面的特色及其意义。

短片产地的多样性

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以美国本土最多, 前29部获奖作品都是美国的, 主要有米高梅影业公司的《猫和老鼠》、《粉红色的芬克》、《扬基督德鼠》等;华纳兄弟的《崔蒂鸟》系列、《由于有点印象》;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马古飞去时》、《马古先生的小车》等;联合制片公司 (简称UPA) 的《格拉德麦克波波》、皮克斯的《锡铁小兵》、《盖瑞的游戏》和《鸟!鸟!鸟!》;梦工厂与英国阿德曼公司合作的《酷狗宝贝》系列, 蓝天工作室制作的《波尼》, 派拉蒙1967年制作的《赫伯阿尔伯特和提加纳布拉》等。

此后美国之外的动画制作公司也选送作品参赛, 以加拿大获奖的最多, 有《沙堡》、《种树的牧羊人》、《拯救大师瑞恩》、《丹麦诗人》 (与挪威公司合作) 等9部作品, 英国有《伟大》、《操纵》和《酷狗宝贝》系列, 法国有《商标的世界》, 德国有《平衡》和《寻找》, 此外还有俄罗斯的《老人与海》、波兰的《探戈》、荷兰的《安娜与贝拉》、日本的《回忆积木屋》、澳大利亚的《闲暇》、比利时的《希腊悲剧》、匈牙利的《苍蝇》、南斯拉夫的《代用品》、捷克斯洛伐克与美国公司合作的《马罗》和澳大利亚的《裸体哈维闯人生》等。

近年来, 动画短片的生产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体现在题材、内容的互借性和制作的跨国化。美国制作的《圣诞颂歌》改编自狄更斯的同名小说, 迪士尼的《龟兔赛跑》出自古希腊《伊索寓言》;《丑小鸭》取材于丹麦童话家安徒生作品;英国与波兰合作的《彼得与狼》改编自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经典交响童话;而俄罗斯动画家佩特洛夫与日本、加拿大同行们合作的《老人与海》来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同名小说;而比利时才女尼克尔凡歌德姆思考着《希腊悲剧》, 移居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贝克依旧关心故乡法国的“种树的牧羊人”。《父与女》是由英国、比利时、荷兰联合完成, 2011年度获奖片《失物招领》改编自华裔漫画家陈志勇同名绘本, 由澳大利亚、英国共同制作完成。

此外, 《花与树》、《汤姆与杰瑞》、《安娜与贝拉》、《父与女》等动画没有一句台词, 完全靠生动具象的形体动作来叙事表情达意, 突破了不同民族的抽象文字语言之间的藩篱, 无障碍走向他域异国, 也体现出动画的国际性。

角色和题材的多样化

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的角色形象也丰富多元、造型奇特, 非生命体和生命体皆活灵活现、形神兼备。这里讲的非生命体是对现实生活中无生命物体运用变形、拟人等手法改造成为有活力或颇具人性的物体, 如《锡铁小兵》里的玩具, 《点与线》中的点和线, 《蒙娜丽莎走下楼梯》中的70张图片、名画, 《商标的世界》著名商标等, 它们不以叙事为主旨, 而在于揭示某种寓意或哲理, 表达创作个性、独特思想、娱乐调侃, 或展现最新潮的动画技术。生命体主要有非人类和人类两种, 非人类角色主要指卡通化处理的动物和植物形象, 主角是猫、鼠、鸟、兔、鸡、小熊、公牛、丑小鸭、粉红豹、花和树等。这些角色都凝聚了创作者超凡的想象力, 赋予了深刻寓意和内涵,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的甚至成为系列长篇中经典的可爱形象, 为动画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动画短片中的人类也是性格各异、形形色色, 代表着世间百态众生群相和复杂人性, 有古怪糊涂的马古、执著坚韧的女儿、孤独寂寞的老人、造福后人无私奉献的植树人、丢弃孩子的冷漠群体、亲情胜过一切的姊妹, 也有功能特异的儿童、富有同情心的少年、饶舌而自私的成人、命运多舛的残疾人、坎坷潦倒的动画大师瑞恩

动画短片表现的内容也迥然有别, 题材日益丰富多样。1932年到1937年的作品都是以迪士尼娱乐为主打的短片, 如米老鼠、唐老鸭, 这与其制片理念密切相关, 推崇嘻嘻哈哈的风格。受到佳绩鼓舞, 迪士尼继续延续着它娱乐风趣的路线, 而其他的公司如米高梅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也加入到娱乐化路线的竞争中, 竞相仿效, 出现了与迪士尼风格相似的搞笑短片, 如米高梅的《公牛费迪南德》、《银河》、《扬基督德鼠》、《老鼠的麻烦》等, 华纳兄弟的《叽叽喳喳的喜鹊》、《由于有点印象》、《飞毛腿冈萨雷斯》等, 角色往往都可爱滑稽幽默搞怪, 让人生怜。其中不乏一些冤家对头, 如猫和鼠、崔蒂鸟与傻大猫等之间无休无止的斗法。

以动植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短片直到1951年才有变化, 变得更加广泛, 是年以人物作为表现对象的《格拉德麦克波波》讲述对待有特异功能的孩子应宽容, 有效地发挥其特长。此后题材、主题更为繁复多元, 人生况味类的作品有《父与女》、《儿子与月亮》、《回忆积木屋》、《摇椅》;人物故事类的有《盒子》、《植树的牧人》、《伟大》、《丹麦诗人》、《安娜与贝拉》;反映社会问题的有《特别快递》、《希腊悲剧》、《勃博的生日》、《探戈》、《封闭的星期一》、《对的总就是对的吗》;科学教育的有《做一只鸟很难》和《嘟嘟, 嘘嘘, 砰砰和咚咚》, 后者以崖壁画的风格描述了探讨喇叭、笛、号、鼓四种类型乐器的发展历程。

材料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纵观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制作材料更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是传统和新科技的结合, 体现了动画师们积极的探索精神、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制作材料上看更是五花八门、不断创新、各有其美, 真人、水彩、水墨、油彩、剪纸、折纸、皮影、木偶、布偶、磁偶、沙、盐、铁丝、黏土、橡皮、赛璐珞、炭笔、钢笔及泥雕和石雕等。如传统手绘动画《猫和老鼠》、剪纸动画《操纵》等, 真人与手绘相结合的如《瑞恩》、《每一个孩子》;玩偶动画《平衡》;黏土、沙和泥类动画《沙堡》、《裸体哈维闯人生》、《追寻》;三维动画《恰卜恰布》、《盖瑞的游戏》、《棕兔夫人》;制模黏土动画如《纽约圣代》、实体动画《邻居》;剪纸拼贴动画《弗兰克电影》、运动引导层动画《探戈》。而《操纵》是通过对纸片角色的压、拉、扯、折等操作实现动画过程, 《瑞恩》则对人物的肉体进行缺失、裁剪等方式处理, 表现得惟妙惟肖。1962年南斯拉夫制作的获奖动画《代用品》用线段、曲线、不同形状的简单图形组合成世间万物。当下数字技术也给动画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可见或不可见的事物被尽情虚拟成“现实图像”加以展现。多种动画软件的不断开发应用使动画如虎添翼, 将奇观性、神幻性发展到新高, 肆意创造强烈的视听奇效, 创作者无所不能地展现奇思妙想。

拟人、夸张、讽刺、幽默、变形、神奇、对比、超现实等艺术表现手法, 在动画片中可谓屡见不鲜, 运用得炉火纯青。

主题思想的多样性

最初获奖的多以娱乐性质的短片为主, 表达的主题都比较单纯。到后来, 创作者的思想追求、艺术品格越来越多地融入片中, 使得主题深远繁复, 甚至晦涩难懂。《特别快递》批判了后现代语境下人性的丑陋, 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深层危机;《摇椅》反映了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内心生活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希腊悲剧》表现了人类和历史间两难的思辨问题;《锡铁小兵》反映了小人物的生活命运;《物质享受》强调对精神和自由的满足和向往;《寻找》意在揭示人的悲剧产生于人的欲望;《波尼》表达了对美好回忆和真爱的向往;《老人与海》展示了老人的坚强、刚烈、孤独、永不服输的不倒翁精神;《父与女》表现了父女浓烈的亲情和执著坚韧的个性;《钢牙小鸡兵团》以善有善报、人性善根等为主题;《哈维克拉姆派特》鼓励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呼吁关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边缘人;《月亮和孩子》以父与子为主题表现父子矛盾的根源;《彼得与狼》探讨了向往自由和人性的伟大的主题;《元首的面孔》具有政治讽刺意味;德国的《追寻》饱含哲理思辨和人生隐喻;费德利克贝克创作的《摇椅》、《种树人》具有一贯的优雅、简洁、浓郁的人文气息;2011年获奖片《失物招领》则是对工业社会人类麻木、冷漠、机械呆板、缺乏关爱的批评;以《法兰克电影》和美国约翰和菲丝哈布雷夫妇的《月亮鸟》、《洞》、《赫伯阿尔帕特和提加纳布拉斯双重特点》为代表的短片则晦涩难懂、复杂深奥。

发展动画短片的积极意义以及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启示

商业动画片受经济利益驱动, 最大限度地兼顾市场需要、大众口味, 表现手法往往比较保守、平庸, 以观众的平均智力水平为基准, 而实验动画短片、艺术短片常充满探索性、人文性、哲理性, 对长片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平衡》、《摇椅》、《父与女》、《老人与海》、《希腊悲剧》等作品是当代动画短片的杰作, 形式多样、内容广博、造型独特、艺术精湛。

作为非主流形式的动画短片在与长片的博弈中没有销声匿迹, 而是历久弥新, 仍然在自我探索中前行, 追求原创和前卫的个性, 以小见大、构思独特, 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活的状态, 对于激发创作个性、培养原创人才、积累制作经验、启发独立思考、避免同质庸俗、形成多元风格、娱乐吸引大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都有积极作用。

行业的良性发展往往呈金字塔结构, 底基大、尖端小, 而中国动画却虚火很旺, 虽然目前中国动画公司有数千家, 几百所高校开设动画或动漫相关专业, 毕业生已达数十万人;出品的数量虽多, 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品牌公司偏少, 卡通形象国际影响不够。新手入行难免稚嫩生涩, 仓促上阵制作长片难免粗糙肤浅, 无法保证高水准赢得观众。只有无数动画从业者大胆尝试, 经过大量短片实践操作、历练探索, 加强国际合作, 才能积累经验, 创作精品, 培养受众, 积聚人气, 完善制作流程, 动画业的发展也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从短片发展到系列剧、长片, 再打造出大片精品和动画大师, 立足本土走向世界。

浮躁投机、急功近利、精品缺失、创意不足、品格不高仍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大碍, 动画强国之路依然漫长, 唯有坚定前行、夯实基础才有希望, 而大力发展精良短片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摘要:动画短片具有长片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和独特魅力, 追求创新和前卫。奥斯卡动画最佳短片艺术水准高, 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情趣性、国际化、意蕴深度, 题材内容、制作材料、表现手法、卡通形象、艺术风格、主题思想等也日益丰富多样。本文探讨奥斯卡动画短片多元特色的具体形式及积极意义, 继而提出中国动画短片发展的策略及其对动画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奥斯卡动画短片,多元化,制作材料,艺术个性

参考文献

[1].杨晓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李建强:《影视动画艺术欣赏》,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奥利维耶·科特[法]著, 王英策、王诗戈译:《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幕后·手记》, 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9年版。

中国动画飞向奥斯卡 第2篇

这部动画短片的背景音乐选用由中国古代乐器演奏的纯音乐。短片通过精美的颜色、美妙的画面,将以描绘花、鸟为主题的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生动形象。

短片的前半部分向观众展现了鸟类栖息和捕食的生动画面,后半部分中观众可以看到一支枪对准了小鸟,然后会听到“砰”的一声枪响。短片的结尾画面是一副有一个洞眼的工笔画。

短片中涉及了许多著名的中国画作,包括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皇帝宋徽宗(公元1082年~1135年)的《芙蓉锦鸡图》和林椿的《果熟来禽图》。

我们应该为中国文化的流行感到骄傲

奥斯卡动画短片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叙事,概念意义,动画短片

视觉语法(Kress&Van Leeuwen,1996)将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和系统功能语法应用于视觉图像,为分析视觉语篇中的三大元功能提供了较完整的理论框架。然而,随着多模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视觉语法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开始受到置疑(冯德正、邢春燕,2011等),不再被视为解读各类图像的万能法则。[1,2]国内外学者尝试通过实证研究和认知剖析为视觉语法提供实践支持与体验性基础,其中包括冯德正和邢春燕(2011)[2]、Holsanova(2012)[3]、Dezheng Feng&Kay L.O’Halloran(2015)[4]等,或对视觉语法进行理论修正与拓展,以促进视觉语法的不断完善。其中,《解读视觉叙事:儿童图画书的图像分析》提出的视觉叙事框架(Painter,Martin&Unsworth,2013)超越对单个图像的分析,注重图像之间的关系与图像在整个叙事推进中的作用,不仅为解读图像的表意功能提供了更有效的分析工具,也对图文两种符号模态的互动做出了更系统的阐释[5,6],可谓是视觉语法的最新发展[1,7]。然而,国内对此框架的关注度尚且不够,对图像的话语分析仍多立足于原有的视觉语法框架。

本文以第8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熊的故事》为语料,依据视觉叙事框架中的概念意义子框架,采用Elan软件进行语料标注与分析,从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短片中视觉概念意义的构建策略,验证该框架在短片的图像分析中的适用性及可发展性。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文章接受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具体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短片如何构建人物、事件和环境等的视觉概念意义;2)短片的视觉概念意义构建策略实现了何种功能与效果;3)视觉叙事框架在哪种程度上适用于动画短片的图像分析。

1.2 研究步骤

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采取以下研究步骤:

第一步,依据视觉叙事框架,通过Elan 4.9.3对短片中的人物表征、人物表象、人物关系、事件关系与环境关系等进行标注与统计;

第二步,根据标注与统计结果,探讨短片视觉概念意义的构建特点,分析其功能与效果;

第三步,对比短片中的视觉意义构建模式和视觉叙事框架下的子元素,探究该框架在短片的图像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可发展性。

2 动画短片的视觉概念意义构建

2.1 人物

Painter et al.(2013)将人物的视觉构建分为人物表征、人物表象和人物关系三个方面。

2.1.1 人物表征

人物表征包括完整表征与转喻表征两种方式,前者包含人物的头部或脸部特征,是对人物身份的完整构建;后者通过身体部位、影子或轮廓表征人物,具有转喻关系。[1,6]标注发现,本片共出现21次转喻表征,简要归纳为表1。

视觉叙事中,人物的转喻表征通常出现在完整表征之后,通过角色的显著外表特点来替代已出现过的角色。(Painter et al.,2013:59)然而,本片中人物在各个场景的首次出场较多采用转喻表征,且都为部分-整体的转喻方式。分析发现,首先,这种转喻表征在介绍人物出场时具有特殊效果。在短片开头出现的4次转喻表征,通过对身体部位的刻画来引导观众利用细节对角色的身份进行提取,不仅制造了悬念,增加观影的趣味性,同时也通过人物细节与整体的动态呈现,深化了对角色的刻画。其次,转喻表征可以引导观众关注叙事细节,强调特定的视觉元素,引发对其象征属性的思索。如图1,画面不仅呈现了熊搅拌咖啡的动作细节,也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手边的两个发条玩具。这种画面的停留,引起观众对图像中重点元素的审视,思考其象征属性。图中两个玩具对应着小熊与母熊,体现了熊对家人的思念,同时与他现下孑然一身形成对比,传达出一种悲凉孤独的情感。最后,诚如Moya(2015)指出,部分-整体转喻可以强调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增加叙事的紧张感。[8]如图2,熊从马戏团逃回家,看到一片狼藉、空无一人的房间时掩面痛哭,这时一只手放在了他的肩上。通过蓝色的衣袖可以判断是母熊,这一人物转喻表征提示了情节的重要转折点,暗示了大团圆的美好结局。但是由于表征的不完整,使得情节判断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引起观众对情节走向的关注与期待。也正是在这种“紧张地等待最终答案”的过程中,观众感受到了乐趣。

轮廓/影子的转喻表征方式一方面减少对人物进行具体、复杂的刻画,另一方面可与视觉语法中的视角系统[9]与叙事框架中的聚焦系统[6]相结合,以加深观众对人物情感状态的感知。如图3中采用俯视视角,驯兽师占主导地位,是权力的享有方,其拉长的身影和熊蜷缩的身躯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人物冷漠、残忍的身份属性。同时,观众被置于驯兽师的视角,不再是单纯的画面观看者,而是图中熊恐惧情感的引发者,使得观众自我设定为驯兽师,更切身感受到了当时人物的心理状态。转喻表征与视角、聚焦的结合,有效深化了人物身份,促进短片主题的凸显,与现实形成强烈呼应,引发观众深思。

2.1.2 人物表象

人物表象关注人物的再出场,包括时间先后和表象中身份、属性变化两个方面。[6]Painter et al.(2013:60)认为,人物是否立刻再现与故事的主题具有密切关系。短片中,母熊和小熊在故事现实中都没有真正出现过,这种人物再现的缺失与短片的主题相互呼应。

属性变化涉及人物刻画的细节程度、附属品及所包含的象征性意义。[6]“细小的服饰变化并不会影响人物的辨识,但可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Painter et al.,2013:64)熊的属性变化及其象征意义可简要归纳为表2。

身份变化是指人物相对于环境的突显度,包括浮现即角色从环境中跳出来成为鲜活的参与者,和褪去即指角色融入环境中成为其中一部分。[6]短片结尾采用褪去的身份变化方式,将镜头不断拉远,使人物融入环境,成为渺小难辨的一部分,如图4,熊在清冷的街道上孑然一身,又难以识辨,是熊原本身份的丢失。通过这种个人身份的丢失,短片在结尾部分将故事主题提升到一个普遍层面:这不仅仅是熊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人所经历过的故事。通过这种从个人到群体的延伸,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对观众的反思提出了深一步要求。

2.1.3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包括同类关系和对比关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分类与对比,从而建立彼此间的相互联系。[6]本片中,同类关系多通过相同大小、相同指向、均等分布的图像来实现,例如,驯兽师们的复制粘贴般的同等造型突出其冷漠、苛严、机械化的群体共性。再如图5中,网格状、规律分布的窗户反映出了各种动物所遭受的同等悲惨的境遇。

对比关系包括属性对比与结构对比。[6]本片中主要体现为属性对比,包括独自一人的熊与床上的两个熊形轮廓、偶剧中一家三口大团圆、街头其他父子等之间的对比,其重点都是自身的家人分离、孤独悲凉与原本或他人的家庭幸福、天伦之乐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构成了短片的核心内容,是对主题的表达。

2.2 事件

Painter et al.(2013)在框架中着重构建了视觉叙事中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区分了展开与投射两种关系。展开关系涉及事件在时间维度上的铺展;投射关系涉及事件的前后包含,主要体现为人物的审视或思想,前者关于真实事件,是行为过程,后者关于想象事件,是思维过程。[6]

由于体裁特性,动画短片的事件构建主要按照时间维度来先后展开,且多为同一事件的顺序叙述,以确保观众能顺利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构建完整的事件。叙事节奏根据事件规模和故事时间跨度来界定;节奏的变化往往与情节发展紧密联系。整部短片总体描述了熊某个早上的日常生活,包括修理发条玩具、查看小熊房间、吃早饭、收拾出门与在街头售卖等阶段,事件规模相对较小;因此这部分叙事节奏较为缓慢,刻画生动细腻,以情动人。片中偶剧部分所呈现的时间跨度较大,包括原本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被马戏团抓走的悲惨经历、在马戏团表演的苦难生活、多次出逃后回到家与亲人重逢等事件,这部分事件规模相对较大,整个叙事节奏紧凑、情节多变、气氛紧张。因此,短片的两部分叙事在事件的构建节奏上形成鲜明对比,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同时,短片共出现13处前后图像的投射关系,且均为真实事件的投射,归纳见表3。

Painter et al.(2013:77)将真实事件的投射关系的表现方式解释为前一图像描述人物“看”,后一图像描述看“什么”。然而,在本片中值得指出的有两点:第一,本片在建构投射关系时,出现了“看→什么→看”的模式,即在Painter et al.所总结的投射关系呈现方式的基础上,回顾刻画了人物“看”的行为。这种回顾刻画强调了人物“看”时的状态,且这种回顾刻画往往出现在静态事物的刻画之后,如房间、玩具、怀表等。结合人物的表征方式,这种静态的呈现方式可以用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发掘其包含的意义”(Painter et al.,2013:56),例如:此时他是什么感受?他在想什么?因此,这种回顾刻画隐含了想象事件的投射,或者是一种不完整的想象事件的投射,是对人物思维过程的隐性刻画。而这种对“想什么”的刻画的缺失,调动了观众的猜测与互动。由此可见,在短片中,真实事件投射和想象事件投射可以进行变异结合,这也体现了相对于图画书而言,动画短片所具有的丰富又独特的叙事手段。第二,短片在重要情节点出现了“什么→看”的投射关系构建模式:画面先刻画了熊的家渐渐出现在视线中,再刻画疲惫不堪的熊抬头看到了自己的家,露出欣喜的表情。这种构建方式丰富了短片的叙事手段,也是对情节的强调,利于调动观众的情绪。

2.3 环境

环境具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但最重要的是具有概念意义,用于体现空间位置的细节信息。Painter et al.(2013:78)认为前后图像之间的背景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前后图像的环境化细节程度变化,可分为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6]这种变化可以改变观众的关注点,“当环境缺失的时候,关注点就落在对角色和其所处的过程的刻画上,强调并激发对其的评价性审视”。(Painter et al.,2013:80)如图6中,人物所处的环境被剥去,观众的视觉焦点被引向三个人物,使得一家三口的重逢画面被前景化。这一画面是对观众情绪的感染,是与熊自身经历的对比,是本片的主题所在。这种去语境化的策略在故事的偶剧部分共出现三次,都实现了对中心视觉元素的突出。

视角的改变也实现了对观众注意力的引导。例如在影片的开头,画面开始采用水平视角刻画房间环境,观众的关注点在于俯身修理玩具的熊的背影;后转用垂直俯视的视角,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床上的两个轮廓。可以发现,环境的刻画服务于人物表征,两者紧密联系,又共同作用于主题的构建。

环境的变化阐释故事的阶段发展。(Painter et al.,2013:80)对于动画短片而言,作为图像在时间上的连续展示,环境的转变是对这个连续体进行切分的有效分界。本片中的环境变化体现为框架中的“家-外部-家”模式(Painter et al.,2013:82)。整体故事是熊在家修理玩具,然后到街头兜售偶剧的过程;偶剧故事是熊在家中一家其乐融融,然后被抓走,最后历经苦难终于回家的过程。分析发现,第一部分也暗含了回家的过程,但是对这部分的刻画缺少,使得故事更加意犹未尽。在叙事中,画面显性刻画了家的边界,包括通过房间的窗户透出外界环境、通过人物站在门外扫视房间、人物从屋外推门进入家中等细节,强调刻画了对家的边界的跨越,突出了家是一个有边界的领域,强化了其边界内外的差异,从而引发边界内家中温馨、幸福的氛围与边界外苦难、孤独的经历的强烈对比。这种情节设置、环境变化选择及相应的视觉呈现方式都是以叙事主题为要旨的。

3 动画短片视觉概念意义构建的特殊性

对比短片中人物、事件和环境的视觉构建和视觉叙事框架下的子元素可以发现,由于其图像的动态呈现的本质,短片在视觉意义构建上具有以下特殊性:

1)人物转喻表征方式更加丰富。由表1可知本片还采用其他转喻表征方式,具体包括结果-原因的转喻方式、所有物-所有者的转喻方式等。例如,床上的两个熊形轮廓、房间里的玩具、墙上的涂鸦等都是对母熊和小熊的隐性刻画,虽然不是角色的实质性出场,但不仅提示了角色的存在,也反映出了角色的部分特征。短片是一种连续的叙事,而图画书中的插图相对是片段式的。在无文字的情况下,连续的图像之间更容易建立起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事件整体,因此短片的概念构建可更加复杂而不影响可理解性,可采取的意义资源和构建策略也更丰富灵活。因此,对分析动画短片而言,人物表征系统还可进一步拓展以包含更完善的人物转喻表征方式。

2)人物关系构建更加灵活复杂。例如,本片还通过具体事物建立起角色间的象征关系。由表2可知,同样的怀表在偶剧和故事现实中各出现两次,这将熊与偶剧中的熊形成了一种对应:偶剧叙述的就是熊自身的故事。这也通过两部分故事中相同的照片、相似的服饰等得到强化,使得人物间的联系清晰明朗。纵观整个短片,最深刻的便是发条熊和故事主角之间的对应关系,正是这种对应关系,加之两部分故事结局的强烈对比,使得短片具有浓厚的感染力,深深打动了观众与奥斯卡的评委们。可见,动画短片中的人物关系实现方式有其灵活性与复杂性,可通过大量语料的研究,对现有的人物关系系统进行不断完善。

3)事件构建方式多元化。本片所出现的“看→什么→看”投射模式与“什么→看”的投射模式体现了事件投射方式的变异结合。此外,本片充分利用短片的时间属性,将轮廓/影子的转喻表征方式与事件构建相结合,例如图5刻画了马戏团捕捉动物时的场景,整个过程约为37秒,是偶剧部分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剪影,观众可以辨识出各种动物,在观看过程中融入对画面的思考与想象。这种表征方式不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事件经过,又丰富了叙事手段,增添了趣味性与互动性。

4 结束语

通过对第8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熊的故事》中视觉概念意义的构建策略的分析发现,短片通过丰富的人物转喻表征方式深化了角色的身份、强调画面属性、增加了情节叙述的紧张感,实现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通过同类、对比、象征等多种人物关系有效强化故事主旨,传达中心思想;通过灵活复杂的事件投射模式和环境关系变化实现了情节的完整叙述、故事主旨的强调和观影趣味的提升。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视觉叙事框架对视频语篇的图像分析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但框架中仍有部分细节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扩充。因此,对视觉图像中的元功能的探究仍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视觉语法的发展离不开对各种体裁的包容(如视频语篇),需要根据不同语篇对现有的理论框架不断做出更新与补充。

参考文献

[1]冯德正.视觉语法的新发展:基于图画书的视觉叙事分析框架[J].外语教学,2015,36(3):23-27.

[2]冯德正,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以汽车广告为例[J].外国语,2011,34(3):56-61.

[3]Holsanova,Jana.New methods for studying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multimodal integration[J].Visual Communication,2012,11(3):251-257.

[4]Feng Dezheng,O’Halloran K L.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metaphor: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C]//María Jesús PinarSanz.Multimodalit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5:99-114.

[5]Maagerø,Eva.Book review: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Image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J].Functions of Lan-guage,2014,21(3):333-341.

[6]Painter C,Martin J R,Unsworth L.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London:Equinox,2013.

[7]冯德正,Francis Low.多模态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第七届国际多模态会议评述[J].外国语,2015,38(4):106-111.

[8]Guijarro A,Jesus Moya.Visual metonymy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C]//María Jesús Pinar Sanz.Multimodality and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5:115-130.

奥斯卡动画短片研究

奥斯卡动画短片研究(精选3篇)奥斯卡动画短片研究 第1篇如今, 动画短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日趋国际化、多元化, 艺术水准高, 富有较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