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精选6篇)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 第1篇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 1.采取标准预防原则:

根据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所有的患者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即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着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当接诊疑似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时,按照隔离病房个人防护要求执行。

二、收治疑似或确诊病例时个人防护要求

(一)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

对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进行单间隔离。患者的活动应限制在隔离病房内,不设陪护。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在病区内进行。

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与飞沫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应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内,有条件安置在负压隔离病房内。

(2)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3)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4)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

(5)隔离病房配置消毒剂。(6)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

1.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防护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②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屏→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2)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②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③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在脱摘防护用品时要特别小心,应避免潜在的感染性材料接触工作人员的眼睛、口腔黏膜和工作服等;

(2)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3)医用防护口罩最多可持续应用6小时至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4)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时,戴双层手套、过膝防水防污染鞋套;

(5)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6)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7)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8)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9)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对于复用防护用品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消毒隔离技术规范进行清洁并消毒后方可使用。

2.为患者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操作时,应当在以上防护基础上,加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此外,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尽可能使用安全型针头和留置针,在为患者实施穿刺等诊疗活动时要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范,所有的针和锐器毁形后应放入密封的利器盒内,处理过程要特别小心,防止针刺伤。

三、消毒技术

(一)消毒方法 1.喷雾消毒法:

(1)空间、表面、地面联合气溶胶喷雾消毒:对病房内空气、内壁、门窗、物体表面及地面同时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工具:选用小型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喷出的雾粒≤50微米的占90%以上,喷距:6~8米,喷幅:>1米,流量:250ml/min)。

①过氧乙酸溶液气溶胶喷雾消毒:使用药液及浓度:5000mg/L过氧乙酸水溶液,参考用液量:空间处理为20ml/m3~40ml/m3,物体表面及地面为100ml/m2;原则是均匀喷湿而不流水。方法:关闭门窗、先表面后空间、从外向里循序而进,表面及地面以喷湿为度。喷雾完毕,密闭1h,再开窗通风。经过氧乙酸喷雾消毒、通风后,消毒员方可对仪器进行消毒。

②过氧化氢气溶胶喷雾消毒:使用药液及浓度:60g/L过氧化氢水溶液,参考用液量:空间处理为20ml/m3~40ml/m3,物体表面及地面为100ml/m2。喷液量及消毒处理方法按上述第①条执行。

③二氧化氯溶液气溶胶喷雾消毒:使用药液及浓度:2000mg/L二氧化氯水溶液,参考用液量:空间处理为20ml/m3~40ml/m3,物体表面及地面为100ml/m2;喷液量及消毒处理方法按上述第①条执行。消毒剂亦可选用卫生计生委批准的既适用于气溶胶喷雾消毒又对救护车腐蚀较小的其它高效消毒剂,按消毒剂说明书操作。(2)表面喷雾消毒:喷药量以喷至污染内壁、门窗、表面、地面均匀潮湿为度,用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对光滑与粗糙表面进行喷雾,参考用液量范围为100ml/m2,观察表面均匀湿润而无液体流出即可。消毒剂可选用5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时间不少于60min,充分通风后再用清水冲洗、擦拭和拖擦。

2.擦拭消毒法:

(1)应用范围:适用于污染内壁、门窗、物体表面、设备表面及地面等的消毒等。

(2)消毒方法:擦拭消毒选用20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不遗漏的擦拭,地面进行拖擦,擦拭和拖擦消毒应行两遍;30min后用清水擦拭和拖擦。

(3)消毒用具处理:对污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的抹布和墩布,使用后不作回收,按感染性垃圾处理,可用有效氯浓度10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60min后归入医疗垃圾。

(二)医疗器械及其用品的消毒

1.使用后的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氧气管、吸痰管、袋等装入黄色垃圾袋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管道、容器等使用后,清洗,然后用5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60min以上消毒或灭菌。

2.体温计、血压计袖带、氧气湿化瓶可用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清洗、晾干备用。

3.听诊器、仪器表面、导联线及诊疗箱可用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2遍消毒;不耐腐蚀的仪器表面可用75%乙醇消毒液擦拭2遍消毒。

4.监护仪、心电图视屏及除颤仪电极板应以75%乙醇擦拭消毒或70%异丙醇溶液擦拭2遍消毒。

5.不能采取以上消毒方式的用品(手机、精密仪器等)用透明塑料膜、袋密封,每次更换。其它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三)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的消毒

对粘稠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的处理,用50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如84消毒液用原液)2份加入1份上述污物中;对稀薄的上述污物则按1份消毒液与2份污物的比例进行混合处理;介于两者之间的则需加等量消毒液。以上消毒处理均需混匀后作用2h,再做下一步处理。同时,对上述污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及物体表面则需用10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作浸泡、擦拭消毒,作用60min以上。

(四)手与皮肤消毒

取适量快速手消毒剂(75%乙醇或70%异丙醇或醇的复合制剂3ml~5ml),参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标准洗手方法揉搓至手部干燥。

(五)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1.可以重复使用的工作服等纺织品及防护用品,可用有效氯为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特殊情况可选用更高浓度)浸泡30min后再送洗衣房高温清洗消毒。

2.防护眼镜、防护面罩使用75%的乙醇溶液浸泡30 min后,清洗干燥后备用。亦可用2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

3.使用后的工作鞋用5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或20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清洗干净并晾干。

(六)物体表面消毒

可选用2000mg/L~5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毒(不耐湿、不耐腐蚀物品不使用浸泡法),作用30min后再对易腐蚀的物品用清水进行清洗或擦拭。

四、医疗废物的处理

为防止医疗废物引起的疾病传播和流行,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医院应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感染性疾病科医疗废物管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2.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并按照类别放置于防渗、防漏、防锐器的专用包装物或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有明显的中英文警示标识。医疗废物收集点应设在病区的污染端,利于废物的收集。

3.损伤性医疗废物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中,外运时必须严格密封,并在其外部套装医疗废物专用的黄色塑料袋。其它医疗废物,包括患者的生活垃圾直接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扎袋口。不得使用影响密封性能的器具或方法进行封口。

4.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所有废物盛装量不应超过容器或包装袋的3/4。严禁使用有破损或已经污染的收集容器。

5.医疗废物应每日由专人使用专用转运工具,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及时清运,就近转送到医院医疗废物专门暂存场所,定期集中焚烧。运送工具、暂存场所等需及时清沽,遇污染时及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消毒。

6.病原体的培养物、菌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就地灭菌、消毒后再按医疗废物处理。

7.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卫生员应相对固定,并经过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医院感染控制、自身防护、意外事故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卫生员工作时应严格按照病区防护要求做好防护工作。

8.对外运的医疗废物必须做好交接工作,并认真记录,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交接时间、集中处置单位以及经办人签名。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两年。

9.医院内产生的污水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消毒后再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 第2篇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患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学检测。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病毒抗原。一般发病后2-3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动物和疑似病例尸检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1周内的标本检出率高。

3.病毒分离: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一般发病1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

(二)血清学检测。

据文献报道,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可维持数月。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 G抗体,Ig G抗体可维持数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始终未能检出抗体。间隔1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IgM抗体阳转或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密切接触者是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二)医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1.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采集标本应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实验活动资质。相应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应符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4.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 第3篇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出血热,个人防护,传染病控制

发现于1976 年的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 dis-ease,EVD)具有高致病性、高传染性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曾多次在非洲中西部暴发流行[1-3]。EVD的病原体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目前已鉴定出5种亚型,导致2014 年疫情的扎伊尔型致死率高达90%,并且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4]。此次疫情暴发导致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该病发现以来的总和,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医疗和公共卫生部门目前仍在通力合作抗击这一烈性传染病,我国也派出多批医务人员远赴塞拉利昂控制疫情蔓延[5-6]。然而,对于埃博拉病毒向世界范围扩散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本院作为安徽省内埃博拉出血热定点收治医院之一,承担区域内人员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确诊病例诊治、转送等任务。在此背景下本院探讨了埃博拉出血热前期防控模式的建立方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以积极应对进一步加大的疫情输入风险。

1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内容

1.1 及时建立完善组织流程预案

在西非地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呈蔓延态势的同时,参照国家《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等规定要求,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105医院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应急预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组,下设专家小组、救治小组、防疫小组、应急保障小组及流行病学调查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分工、组织程序等具体内容。各部门领导担任成员,部署全院防控准备工作;专家组由资深专家领衔,其它学科专家参与,指导、鉴别工作。

1.2 制订预案,完善流程

医院相继制订并下发《105医院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应急预案》、《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处置流程》、《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上报制度》、《埃博拉出血热防护用品使用规范》、《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感染管理制度》。并在原有制度及流程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流程》、《转运制度》、《发热病人处置流程》,《隔离区域人员出入登记制度》等制度文件,为疫情做好必要的操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确保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1.3 分层培训,突出重点

着力提高疫情监测、病例早期识别和重症病人救治能力,医院分层次、分批次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治进行了培训。通过总后远程医学系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使用培训”、“法匹拉韦片使用说明”、“负压隔离转运仓介绍”;借助专家大讲堂对全院科室骨干进行“埃博拉出血热和埃博拉病毒”培训;针对感染科、门急诊、ICU、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感控科、预防保健科、检验科、药剂科等重点科室进行系统的培训,全院科室自行组织、院内网上视频学习“法匹拉韦片使用说明”、“负压隔离转运仓介绍”等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

1.4 明确人员,储备物资

按照《关于明确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军队定点收治医院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依据定点收治医院的基本条件,完善设施设备,落实相关人员和专用物资。除下发物资外医院投入专用资金采购配置相关物品,及时做好必要的药品、试剂、器材等专用物资储备。受领任务后,迅速成立由2批次共20人组成的隔离病区,病区由传染科骨干组成,指定驾驶员和救护车负责病人转运,政治处对一线人员进行思想动员[9-10]。

*≤2人埃博拉出血热确诊或≤10名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患者的物资准备

1.5 畅通渠道,军地协调

收到上级文件后,医院迅速与安徽省卫计委医政处、应急办,合肥市卫生局医政处、疾控中心、120,驻地蜀山区卫生局、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并相继参加了市、区疾控中心组织的有关培训,畅通组织、联络、报告等工作渠道。 医院自主研发的 “手机疫情传报系统”提升预警级别,同时定期登陆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网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实时了解掌握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2 小结和建议

2.1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个人防护

由于病毒的高传染性,一线医护人员接触疑似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其污染物时,务必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避免院内传染。接触传播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感染。因此,病人若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以及皮肤粘膜出血、咯血、呕血、血尿、便血等典型的感染症状,或患者有疫区接触史应高度警惕并及时上报,标本应当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2.2 配套相关设施,完善技术保障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或疑似患者需配套无负压病房,以及能够承担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的工作人员和转运车辆。 临床样本的诊断需按照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要求,在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开展。病毒培养在BSL-4 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 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 实验室。目前大多数三甲医院尚未配套负压病房、BSL-3 实验室及相关检验设备,在对留观病例、疑似病例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的同时,应及时与符合条件的指定单位积极沟通,寻求技术及平台支持。如果疫情进一步发展,可申请上级领导来院指导负压病房的建造和选址等相关事宜。

2.3 关注重点环节,提高反应速度

导医台、发热门诊是最关键的两处窗口,能否及时甄别疑似及确诊患者,关键在于一丝不苟的执行处置流程和防护措施。因此,以上两处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选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政治敏感性,并经过系统性的岗前培训。另外,导医台前要有醒目的海报宣传,告诉就诊人员流行病调查的重要性,尤其要及时告知是否来自疫区及相关人员接触史。如果在院病人中发现疑似患者,本院的“手机疫情传报系统”会及时响应,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自查报告 第4篇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相关文件的要求,参考相关技术指南,我院领导立即组织对各工作环节进行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在10.17日下午我院院长孟保华组织全院职工及院领导在六楼会议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感染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学习。孟院长强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非常严峻,大家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准备,时刻提高警惕性;加强思想、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另外在疾病流行期间在给病人做好诊疗工作的同时,要加强自我防护,做到安全生产。并作了相应的部署,成立埃博拉出血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其次,医务科组织院感科及内三科对预检分诊工作人员的进行培训,完善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要求加强预检分诊人员个人防护,并不定时检查;遇到发热的疑似病例按照流程立即送到发热观察室进行隔离。并立即报告疾控中心,并专车专人送往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对疑似病例的接触物品和场所严格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试题 第5篇

科室:_____ 姓名_____ 成绩_____

一、填空:(每题6分,共60分)

1、埃博拉出血热是由_____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于1976年在___首次发现。

2、埃博拉病毒属_____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有___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_____组成。

3、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莱斯顿型、苏丹型和塔伊森林型。其中_____毒力最强,____对人不致病。

4、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60℃灭活病毒需要__小时,100℃__分钟即可灭活。

5、埃博拉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____,埃博拉出血热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___、___、___、___、___等野生动物。

6、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____传播。

7、埃博拉出血热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____,多器官可以见到____。

8、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____天,一般为__天。

9、负压救护车启动负压装置时,舱内相对压强应在_________。

10、埃博拉出血热的密切接触者可用普通救护车转运,一车可转运多人,密切接触者转运时_______。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埃博拉出血热典型病例初期表现是什么?

2、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史依据有哪些?

3、何谓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 第6篇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知识培训总结

为加强应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认识、诊断及防控工作,卫生院于 10月27日对各村村医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要切实提高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认识;埃博拉出血热是由一种丝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 50%-90%。与感染者分泌物的直接接触,如唾液,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基本途径。但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也不会通过偶然的接触传 播。它通过患者的分泌物如呕吐物,腹泻物或血液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它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汗液和眼泪传播。由于只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被病毒传染的主要是负责照顾患者的医护人员,以及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另一种感染的方式是处理尸体时的家庭成员,还有吃果蝠、羚羊或其他可能感染病毒动物的人。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后的潜伏期为 2-21 天,大多数患者在感染 8-9 天后病情危重。一旦被感染,患者在 1-2 天内出现症状。临床患者可出现高热、头痛、喉咙痛、关节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继之出现严重呕吐、腹泻。可在 24-48 小时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小板减少症,从而导致鼻腔或口腔内出血,伴随皮肤出血性水泡。在 3-5 天内,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 管内凝血,伴随明显的体液流失。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 2 到 21 天。目前无有效疫苗,发现可疑患者应立即隔离。

二、要认真落实相关的防控措施;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发现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认病例时,应当及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相关信息,并在 24 小时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县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三、要切实做好与疫情相关的各项宣传工作,加强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强调了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临床诊断要点,让医务人员掌握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定义,概况以及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诊断治疗和消毒隔离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基本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意识。

此次培训,应参加培训29人,实参加培训28人。培训结束后,进行了考核,28人参加考核,考核成绩均达到90分以上。总之,此次培训,乡村医生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本掌握了传染病防控的基本知识,也提高了应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提高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利于我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应对传染病防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

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精选6篇)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 第1篇埃博拉出血热院感防控要求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 1.采取标准预防...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