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立哌唑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阿立哌唑范文(精选10篇)

阿立哌唑 第1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药

RY-1 型熔点仪;Nicolet Impact 410型红外光谱仪;BRUKER-300型核磁共振仪;HP1100LC/MSD型质谱仪。所用试剂均为市售化学纯或分析纯产品。

1.2 合成步骤

1.2.1 8 (2, 3-二氯苯基) -5, 8-二氮杂螺[4,5]癸烷溴化物 (2) 的制备乙腈 (70 ml) 、1, 4-二溴丁烷 (10.8 g, 0.05 mol) 、1- (2, 3- 二氯苯基) 哌嗪盐酸盐 (13.4 g, 0.05 mol) 和无水碳酸钠 (10.6 g, 0.1 mol) 加入250 ml反应瓶中, 搅拌升温至回流反应29 h, 趁热过滤, 滤液冷却至0℃, 析出晶体, 过滤, 烘干, 得白色结晶状固体2 (15 g, 82%) , mp234-236℃。1H NMR 300 MHz (D2O, 6 ppm) :6.95 (m, 3H) ; 3.42 (s, 4H) ; 3.39 (s, 4H) ; 3.02 (s, 4H) ; 2.02 (s, 4H) 。MS (m/z) :285 (M+1) 。

1.2.2 目标物阿立哌唑 (1) 的制备 甲醇 (120 ml) 、7-羟基-3, 4-2 (1H) -喹喏啉酮 (6 g, 0.037 mol) 、2 (12.2 g, 0.033 mol) 和碳酸钾 (5 g, 0.036 mol) 加入250 ml反应瓶中, 搅拌升温至回流反应8 h。然后降温至0℃, 过滤, 并用水洗至中性, 滤饼烘干, 用丙酮重结晶两次, 得白色结晶状固体1 (8.2 g, 55%) , mp139.5-140.4℃ (文献[2]:139-139.5℃) 。HPLC分析其纯度达到99.5%。 1HNMR (CDCl3) δ:7.03 (d, 1H) , 6.53 (dd, 1H) , 6.41 (d, 1H) , 7.10~7.20 (m, 2H) , 6.96 (q, 1H) , 2.50 (t, 4H) , 3.98 (t, 4H) , 1.70~1.83 (m, 4H) , 2.66~3.08 (m, 8H) .IR (KBr) v (cm-1) :3191, 3053, 2916, 2847, 1273, 1029, 1045.MS (m/z) :448.1 (M+H) + , 438.1, 437.1, 411.5, 410.5, 274.2。

2 讨论

在文献[10]中, 用1- (2, 3- 二氯苯基) 哌嗪盐酸盐和1, 4-二溴丁烷在碱性条件下缩合, 得到的化合物是1- (4-溴丁基) -4- (2, 3-二氯苯基) 哌嗪 (3) 。在文献[2]中, 提到的路线是用3和7-羟基-3, 4-2 (1H) -喹喏啉酮缩合得到1。

在本文的研究中, 笔者对1- (2, 3- 二氯苯基) 哌嗪盐酸盐和1, 4-二溴丁烷在碱性条件下缩合后得到的产物进行物性分析时, 发现其易溶于水和乙醇等高极性溶剂, 难溶于乙腈、丙酮等极性较弱的有机溶剂, 且熔点较高, 这与化合物3所应有的物化性质不相称, 预示着所得产物可能不是3所示结构。对其进行质谱分析, 未见化合物3的分子离子峰, NMR谱中未出现溴甲基上氢的化学位移。综合上述现象和文献[9], 笔者认为其结构应为合成路线中所表示的杂螺结构的季铵盐, 即化合物2。

本法与文献报道的几种方法比较, 方法简单, 提高了收率 (45%) , 反应条件温和, 并确证了文献中提到的中间体是5, 8-二氮杂螺[4,5]癸烷溴化物, 而非1- (4-溴丁基) -4- (2, 3-二氯苯基) 哌嗪。

参考文献

[1]张璞, 李中东, 焦正.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中国新药杂志, 2005, 40 (3) :238-240.

[2]Yasuo O, Seiji S.Carbostyril derivatives[P].US:5006528, 1991-04-09. (CA1990, 113:152468) .

[3]Tsujimori, Takaoka K, Fujioka T, et al.Benzenesulfonate com-pounds[P].JP:200213915, 2002-07-10. (CA2002, 137:78764) .

[4]Yauo O, Seiji s, Kurahashi N, et al.Novel antipsychotic agents pharmacology of with dopamine autoreceptor agonist properties:synthesis and pharmacology of7-[4- (4-phenyl-1piperazinyl) bu-toxy]-3, 4-dihydro-2 (1H) -quinolinone derivatives.J Med Chem, 1998, 41 (5) :658-667.

[5]Salama P, Meunier JF, Lafreniere J.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arbostyril derivatives, such as aripiprazole and its intermediates[P].WO:2004099152, 2004-11-18. (CA2004, 141:424212) .

[6]张庆文, 许艳艳, 时惠麟.1H-喹啉-2-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P].CN:02150807, 2002-11-23.

[7]王军玲, 贾湘曼.阿立哌唑的合成.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4, 35 (12) :707-708.

[8]张桂森, 朱永超, 马彦琴.阿立哌唑的合成.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6, 37 (10) :655-656.

[9]Simms Jack C;Old Nation Bank in Evansvill, Spiro-quaternary ammonium halides and N- (2-pyrimidinyl) piperazinylalkylazaspi-roalkanedione process[P].US:4351939, 1982-09-28.

阿立哌唑 第2篇

关键词:阿立哌唑 精神分裂症 治疗

【中图分类号】R9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09-01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上公认的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精神科的常见疾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该疾病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本次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患者应用阿立哌唑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病史1-18年,平均病史(4.1±0.6)年;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5例;本次发病时间1-14小时,平均发病时间(4.9±0.4)小时;患者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5.2±0.7)岁;治疗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病史1-17年,平均病史(4.3±0.5)年;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3例;本次发病时间1-13小时,平均发病时间(4.8±0.3)小时;患者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5.4±0.8)岁。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奥氮平,每次10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一个月;治疗组:口服阿立哌唑,每次10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一个月[2]。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PANSS评分的减分率对本次研究的精神分裂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PANSS评分的减分率超过75%为临床治愈,PANSS评分的减分率超过50%没有达到75%为显效,PANSS评分的减分率超过25%没有达到50%为有效,PANSS评分的减分率没有达到25%为无效[3]。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研究对象的精神分裂症疾病治疗效果、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总时间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5 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 ±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采用奥氮平治疗期间对照组中7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采用阿立哌唑治疗期间治疗组中1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共计应用奥氮平治疗(23.64±5.20)d;治疗组患者共计应用阿立哌唑治疗(19.68±4.09)d。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精神分裂症疾病治疗效果

采用奥氮平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精神分裂症治疗总有效率为71.8%;采用阿立哌唑后治疗组患者精神分裂症治疗总有效率為92.3%。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阿立哌唑属于新型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一种,在临床上该药物被誉为“多巴胺-5-羟色胺系统稳定剂”。该药物不仅仅可以对DA受体产生部分激动作为,使处于失衡状态下的DA系统能够恢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而不会出现DA受体完全阻滞;又可以对5-HT2A受体产生一定的拮抗作用,使患者机体内的DA的释放量显著增加,可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以及认知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更高、产生的不良反应程度较为轻微。在对精神分裂症疾病实施治疗的时候,阿立哌唑可以对处于亢进状态下的DA活性进行控制,使阳性症状得到改善;又能够使处于低兴奋状态的DA神经元得到充分上调,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进行改善;同时也能使正常DA生理功能得以维持,而不会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催乳素水平产生任何影响。因其是有效的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和5-HT2A受体拮抗剂,对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组织胺H2受体和胆碱M1-受体可以产生一定的阻断作用,因此广大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认知损害、体重增加、嗜睡及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小[4]。

参考文献

[1] 荆凡波,孙术红,郝晓佳,等.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概况及进展[J].齐鲁药事,2011,30(9):536-538.

[2] 朱银波.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2):127-128.

[3] 徐成惠,刘光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对患者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6(9):666-668.

阿立哌唑的研究状态 第3篇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

阿立哌唑 (Aripiprazole) , 商品名为Abilify, 化学名为7-[4-[4- (2, 3-二氯苯基) -1-哌嗪基]丁氧基]-3, 4-二氢-2 (1H) -喹啉酮[1,2], 系喹啉酮类衍生物, 为首个第三代非典型抗精神病新药。由日本大冢 (Otsuka) 公司1988年发明, 后与美国百时美-施贵宝 (Bristo-Myeres Squibb) 公司联合开发, 于2002年11月15日经美国FDA批准获得上市, 临床主治各种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3]。其化学结构如图1所示。

阿立哌唑是首个也是惟一获美国FDA批准的多巴胺系统稳定剂 (DSS) 。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拮抗多巴胺受体不同, 它不但能部分激动多巴胺D2受体, 使多巴胺信号达到稳定正常水平;而且也是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 是5-HT2A受体的拮抗剂。由于其先进独特的作用机制, 进而带来临床上的诸多优势:如极少产生EPS, 不增加血浆催乳素水平, 嗜睡和体质量影响很小等。因此, 国外许多专家把其誉为“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 阿立哌唑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本文对阿立哌唑的药理作用、毒理学、药物相互作用、耐受性、不良反应等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1 药理作用

1.1 药效学

阿立哌唑的抗精神病的药效作用可能与D2受体及5-HT1A受体的部分拮抗作用和5-HT2 A受体拮抗作用有关, 它是D2受体部分激动剂、D1受体激动剂。体内的微透析分析研究显示, 在服用较高剂量 (10~40mg/kg) 阿立哌唑后, 纹状体细胞外的多巴胺显著降低了。它可以拮抗由阿扑吗啡诱导的刻板症, 且有量效关系, 还可以拮抗由DA自身受体拮抗剂 (+) -AJ76所诱导的DA的增加, 这些结果提示阿立哌唑既是多巴胺突触后受体的拮抗剂也是多巴胺突触前自身受体的激动剂。阿立哌唑对多巴胺D2、D3受体和多巴胺自身受体具有高亲和性 (前二者的Ki值分别是0.3、0.8) , 对15例健康男性研究发现, 阿立哌唑对D2、D3的受体占有率为40%~95%, 并产生剂量和受体间量效关系。在较高剂量时, D2受体占有率甚至超过90%, 而EPS现象并未出现。阿立哌唑与D2L、D2S受体的亲和力比D3、D4受体高, 对D2L受体有双向 (拮抗与激动) 作用[4]。阿立哌唑对垂体D2受体具有持续抑制作用, 这是其在临床应用中极少出现高催乳素血症的基础。阿立哌唑对多巴胺具有部分的激动活性, 在中国大鼠卵巢细胞膜上与重组人5-HT1A受体具有高亲和性, 在鸟苷-5-0- (3-[35S]硫代) -三磷酸盐结合分析中显示了对5-HT1A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 且可以被选择性5-HT1A受体拮抗剂完全阻断。阿立哌唑对人的5-HT2B、多巴胺D2L、D3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 对5-HT1A、5-HT2A、5-HT7受体也有较高的亲和力, 对肾上腺素能A1、组胺1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 对5-HT1D、5-HT2C、肾上腺素能α1b、α2a、α2c、α2b、β1、β2、H3受体的亲和力较低[5]。

1.2 药代动力学

本品的药代动力学不受患者的年龄、性别、人种、吸烟及肝、肾功能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肝病患者、肾功能不全者不需调整剂量。

1.2.1 吸收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 口服后3~5h达血药浓度峰值, 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7%, 食物不明显影响阿立哌唑及其活性代谢物脱氢阿立哌唑的Cmax或AUC, 但是, 阿立哌唑的Tmax延长至3h, 脱氢阿立哌唑的Tmax延长至12h[6]。

1.2.2 分布

静脉给予本品的稳态分布容积为4.9L/kg, 表明本品在血管外分布广泛。在治疗剂量下, 本品及其主要代谢物与血浆蛋白 (主要是白蛋白) 的结合率大于99%。对健康志愿者给予本品0.5~30mg/d, 连续14d, 存在剂量依赖性结合D2受体, 表明本品可通过血脑屏障[5]。

1.2.3 代谢和消除

本品在体循环中的活性主要是母体化合物阿立哌唑, 其次是代谢产物脱氢阿立哌唑, 后者对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性类似于母体药物, 在稳定状态下, 活性代谢物脱氢阿立哌唑约为血浆中阿立哌唑AUC的40%。

阿立哌唑的代谢途径主要通过3种生物转化:脱氢作用、羟基化作用和N-脱烷基作用。体外研究表明, CYP3A4和CYP2D6是本品代谢的两种酶, CYP3A4和CYP2D6负责脱氢作用和羟基化作用, 而N-脱烷基作用由CYP3A4催化引起。因此, 当存在影响该两种酶活性及数量的药物时, 应调整阿立哌唑的用量。在稳定状态, 本品的药代动力学与剂量成正比。本品不抑制或诱导CYP2D6代谢途径。口服单剂量14C标记的本品表明, 代谢产物55%通过粪便排泄, 25%经尿液排泄, 18%以原药由粪便排出, 1%以原药经尿液排出。约有8%的白种人缺乏代谢CYP2D6底物的能力, 并被归类为贫乏代谢型 (PM) , 其余则是广泛代谢型 (EM) 。与EM者相比, 在PM者血浆中本品浓度约增加80%, 而代谢物浓度约减少30%, 导致总的活性组分浓度约高60%。在EM者中, 本品与已知的CYP2D6抑制剂 (如奎尼定) 合用, 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增加112%, 因此必须调整本品剂量。在PM者中, 本品的平均消除半衰期约为146h[7]。

而阿立哌唑的代谢产物之一脱氢阿立哌唑也有活性, 与D2受体的亲和力与原型药相似, 约占阿立哌唑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 的40%。常规剂量下, 约25%的阿立哌唑代谢后经尿液排泄, 55%经粪便排泄;不到1%以原型药经尿液排泄, 约18%原型药经粪便排泄。阿立哌唑和脱氢阿立哌唑的t1/2分别为75和94h。

2 毒理学

2.1 长期毒性

在剂量为60mg/kg的26周长期毒性研究以及剂量为40和60mg/kg的2年致癌性研究中, 本品引起大鼠视网膜变性。然而, 按体表面积计算, 40和60mg/kg分别是人的最大推荐剂量 (MRHD) 的13和19倍;按AUC计算, 40和60mg/kg分别是MRHD血药浓度的7和14倍。在用小鼠和猴子的试验中没有显示视网膜变性的证据。其作用机制尚未进一步研究, 尚不清楚上述发现与人类风险相关[8]。

2.2 致癌性

在2年中, 给予ICR小鼠、F344大鼠和SD大鼠服用本品, 剂量分别为每日1、3、10、30mg/kg, 1、3、10mg/kg (掺入饲料中) 和10、20、40、60mg/kg (口服) 。按体表面积计算, 这些剂量分别是MRHD的0.2~5、0.3~3和3~19倍。结果, 在雄性小鼠或大鼠中, 未见本品引起肿瘤;在雌性小鼠中, 每日3~30mg/kg剂量 (按体表面积计算, 分别是MRHD的0.5~5倍;按AUC计算, 分别是MRHD血药浓度的0.1~0.9倍) 导致垂体瘤、乳腺癌和腺棘皮癌发生率增加;在雌性大鼠中, 每日10mg/kg剂量 (按体表面积计算, 是MRHD的3倍;按AUC计算, 是MRHD血药浓度的0.1倍) 导致乳腺纤维性瘤发生率增加, 每日60mg/kg剂量 (按体表面积计算, 是MRHD的19倍;按AUC计算, 是MRHD血药浓度的14倍) 导致肾上腺皮质癌和肾上腺皮质瘤发生率增加。在长期给予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啮齿动物中也可观察到垂体和乳腺的增生变化, 并认为是催乳激素引起。但是, 在用与乳腺癌和垂体瘤相关剂量的本品喂养雌性小鼠13周的研究中, 观察到其血清催乳激素水平增加, 而在用与乳腺瘤相关剂量的本品喂养雌性大鼠4和13周的研究中, 其血清催乳激素水平并不增加。尚不清楚在啮齿动物中发现的催乳激素引起内分泌瘤与人类风险有关[9]。

2.3 致突变性

用体外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细菌DNA恢复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体外基因突变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体内微核试验以及大鼠非常规DNA合成试验检测本品的致突变性。结果, 在小鼠体内微核试验中得到阳性反应, 然而, 该阳性反应被认为是由于与人类无关的机制[7,9]。

2.4 生殖损害

从交配前2周起, 给雌性大鼠每日口服2、6和20mg/kg (按体表面积计算, 分别是MRHD的0.6、2和6倍) 本品, 直至妊娠第7天。结果, 各剂量组动情期不规则和黄体增加, 但不损害受孕;6和20mg/kg组胚胎植前失败增加;20mg/kg组胎仔重量降低。从交配前9周起, 给予雄性大鼠每日口服20、40和60mg/kg (按体表面积计, 分别是MRHD的6、13和19倍) 本品, 直至交配。结果, 60mg/kg组有精子发生障碍, 40和60mg/kg组见前列腺萎缩, 但不损害受孕[5]。

2.5 致畸性

妊娠大鼠在胎仔器官形成期每日口服3、10和30mg/kg (按体表面积计算, 分别是MRHD的1、3和10倍) 本品。结果表明, 30mg/kg组妊娠期稍有延长, 胎仔发育略微迟缓, 如胎仔重量降低 (30mg/kg组) 、隐睾 (30mg/kg组) 以及骨骼骨化延迟 (10和30mg/kg组) ;出生后, 10和30mg/kg组子代体质量降低, 阴道发育迟缓, 以及30mg/kg组肝隔膜节结和膈疝发生率增加 (胎仔中也有低发生率的膈疝) , 生殖功能减弱 (妊娠率、黄体、胚胎植入和成活胎仔降低, 胚胎植前失败增加, 可能通过影响雌性后代引起) 。妊娠兔在胎仔器官形成期每日口服10、30和100mg/kg (按AUC计算, 分别是MRHD血药浓度的2、3和11倍;按按体表面积计算, 分别是MRHD的6、19和65倍) 本品。结果表明, 母兔饲料消耗下降, 流产和胎仔病死率增加 (100mg/kg组) 、胎仔重量减少 (30和100mg/kg组) 、骨骼畸形发生率增加 (30和100mg/kg组胸骨节融合) 以及轻微的骨骼变化 (100mg/kg组) 。一项研究表明, 大鼠在围生期和产后 (从妊娠第17天至产后第21天) 每日口服3、10和30mg/kg (按体表面积计算, 分别是MRHD的1、3和10倍) 本品, 30mg/kg组母鼠有轻微毒性, 妊娠稍有延长, 死产增加, 幼仔体质量和存活率降低。在孕妇中未进行足够和充分的研究, 尚不清楚孕妇服用本品是否会伤害胎儿或影响生殖。因此, 孕妇服用本品应权衡利弊[10]。

3 药物相互作用

CYP3A4和CYP2D6是阿立哌唑代谢的主要酶, 其转化阿立哌唑为脱氢阿立哌唑。CYP2D6酶系易致基因多态性, 因此当与CYP3A4和CYP2D6抑制剂和CYP3A4和CYP2D6诱导剂合用时须调整阿立哌唑的剂量[11,12]。与CYP3A4诱导剂 (卡马西平) 合用时, 应增加阿立哌唑的用量至20~30mg/d;与CYP3A4抑制剂 (酮康唑) 合用时, 应降低阿立哌唑的用量;与CYP2D6抑制剂 (奎尼丁、氟西汀、帕罗西汀) 合用时, 阿立哌唑至少减为正常剂量的一半;当撤除这些药物时, 应增加阿立哌唑的剂量。阿立哌唑与法莫替丁、丙戊酸盐、锂盐、右美沙酚、华法林、奥美拉唑几无药物相互作用。

4 耐受性

患者通常能很好地耐受阿立哌唑。最近一项研究报道[13]了1例有30年精神病史的患者使用奥氮平 (20mg/d) 4年后, 体质量达102.7kg, 遂改服阿立哌唑 (60mg/d) 7个月, 在此期间, 患者不仅精神症状得到很好控制, 而且体质量也逐渐降到85.9kg。此剂量远高于FDA推荐剂量 (10~30mg/d) , 说明阿立哌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否更多患者可以从高剂量中获益, 还需要大规模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5 不良反应

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焦虑和失眠。一项长期研究表明, 与安慰剂相比, 阿立哌唑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失眠 (43%对40%) 、焦虑 (15%对22%) 、头痛 (10%对12%) 、震颤 (9%对1%) 、静坐不能 (8%对7%) 、激惹 (7%对8%) 、呕吐 (6%对3%) 、恶心 (5%对3%) 、精神分裂反应 (5%对7%) 和EPS (3%对5%) 。这些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是轻到中度, 很少出现血浆催乳素水平升高。罕见不良反应有儿童血糖升高, 甚至出现高血糖症[14]。

阿立哌唑激活突触前膜上的5-HT1A受体, 抑制5-HT释放, 同时阻断突触后膜上的5-HT1A受体, 导致焦虑[15]。

此外, 阿立哌唑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还具有如下不良反应的报道, 李皖生等[16]报道阿立哌唑用于治疗时, 患者出现了皮疹。即停用阿立哌唑, 同时给予阿司咪唑、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抗过敏治疗, 卡马西平0.18g/d维持治疗, 皮疹逐渐消失。侯召香等[17]报道, 阿立哌唑用于治疗时, 患者出现了浮肿。荣涛等[18]报道阿立哌唑于治疗时, 患者出现了谵妄症状。药物不良反应杂志[19]报道, 阿立哌唑于治疗时, 患者出现了恶性综合征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澳大利亚药物不良反应咨询委员会现已收到阿立哌唑 (aripiprazole) 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共145例, 其中恶性综合征15例, 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肌肉强直、大量出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动过速, 以及肌酸激酶增高。该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数日至数周内。高红艳等[20]报道阿立哌唑于治疗时, 患者出现了低血钾。高明秀等[21]报道阿立哌唑于治疗时, 患者出现了白带增多, 阿立哌唑致本例白带增多的原因不明, 考虑是否与患者个体素质及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有关。汤庆平等[22]报道阿立哌唑于治疗时, 患者出现了严重视力模糊。从本个案所出现的严重视力障碍这一现象分析, 估计阿立哌唑对胆碱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邬迎鸽等[23]报道阿立哌唑于治疗时, 患者出现了荨麻疹。陈姝等[24]报道阿立哌唑于治疗时, 患者出现了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时阿立哌唑剂量为20mg/d, 故考虑其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可能与阿立哌唑剂量有关, 建议临床医师在选用阿立哌唑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阿立哌唑 第4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氯氮平

中图分类号R9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3

阿立哌唑(商品名:博思清)是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有多篇报道认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为探讨阿立哌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以氯氮平为对照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次人我院患者62例,初次发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未曾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病程≤5年,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脑电图及x线胸透等均正常。排除酒精及药物依赖者及既往有过敏史、严重躯体疾病、孕妇及哺乳者。人选组对象全部取得知情同意书。

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立哌唑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岁,平均23.9±6.4岁。病程1~60个月,平均23.8±12.7个月。氯氮平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8~50岁,平均24.1±8.7岁。病程1~60个月,平均24.3±13.2个月。两组以上各项及PANS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阿立哌唑初始剂量5mg/d,最大剂量30mg/d;氯氮平初始剂量50mg/d,最大剂量500mg/d,疗程8周。如有需要可酌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抗胆碱能药及普萘洛尔。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及电休克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各评定1次。同时测血压、脉搏,体质量(体重)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脑电图等。以PANSS减分率判定疗效,≥80%痊愈,≥50%显著进步,≥25%进步,<25%无效。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或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阿立哌唑组痊愈12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4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显效率>76.7%;氯氮平组组痊愈13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3例,无效2例,有效率93.6%,显效率>84.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0.11,P>0.05)。

2.2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均有确切疗效,各项分值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2周,两组阳性症状量表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氯氮平组减分较快。两组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两组安全性比较

阿立哌唑组TESS评分平均(4.95±4.44)分;氯氮平组TESS评分平均(9.45±6.25)分,以前组显著较少(t=3.19,P<0.01)。两组的不良反应阿立哌唑组嗜睡3例,显著少于氯氮平组10例(P<0.01);阿立哌唑组心电图异常5例,显著少于氯氮平组13例(P<0.05);阿立哌唑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例,显著少于氯氮平组11例(P<0.05)。其他如口干、便秘、视物模糊、脑电图异常及体质量增加阿立哌唑组均显著少于氯氮平组(P<0.05)。

3讨论

阿立哌唑是一种喹啉类衍生物,是第二代的抗精神病药多巴胺(DA)-5-羟色胺(HT)系统稳定剂,国外文献报道,其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与氯氮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的机制是平衡拮抗DA和5-HT受体,其对中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的抗5-HT受体,尤其是前额叶抗5-HT2受体,解除5-HT对DA的抑制作用。阿立哌唑抗精神病作用可能与D2受体及5-HTIA受体部分拮抗作用和5-HT2A受体拮抗作用有关,它是D2受体部分激动剂,D1受体激动剂。另外,既是多巴胺突触后受体的拮抗剂,也是多巴胺突触前自身受体的激动剂。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它能下调亢进DA活性,改善阳性症状,上调低兴奋状态的DA神经元,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这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此可能是阿立哌唑主要对突触前D2受体和5-HT1A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同时对5-HT2A受体起拮抗作用,它可根据内环境中相关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来调节它的激动和拮抗作用,从而达到系统平衡状态,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其低毒副作用的基础。

阿立哌唑的临床应用概况 第5篇

1 阿立哌唑药理作用

阿立哌唑 (Aripiprazole) 是一种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是多巴胺和5-羚色胺 (5-HT) 系统的稳定剂。在前额皮质多巴胺能不足时, 它作为激动剂而起作用, 能改善郁闷、认知和抑郁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多巴胺受体和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和对5-HTA受体的拮抗作用有关。可激动突触前多巴胺受体和阻断突触后玖受体, 阿立哌唑在活体多巴胺功能亢进模型中显示有较强阻滞作用, 而在多巴胺功能低下的模型中则表现出较强的激动作用, 表明阿立哌唑对多巴胺受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的稳定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多巴胺功能失调有关) 。阿立哌唑对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活性, 可产生抗焦虑作用, 并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对5-HT1A受体的拮抗活性, 可对多巴胺的抑制作用, 使多巴胺恢复正常水平, 从而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改善其阴性症状、阳性症状的同时进一步减少锥体外系反应 (EPS) 的发生。

2 药代动力学

本品药动学参数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吸烟、肝和肾功能的影响, 因此, 老年人、肝和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2.1 吸收:

阿立哌唑口服吸收良好, 口服后3~5 h达血药峰浓度, 生物利用度为87%。蛋白结合率为99%。连续给药14 d可达稳态血药浓度。可透过血脑屏障。

2.2 代谢和消除:

本品在体循环中的活性主要是母体化合物阿立哌唑, 其次是代谢产物脱氢阿立哌唑。主要经肝脏代谢, 代谢途径有3种:脱氢、轻基化和N--去甲基化, 前2种代谢途径由CYP3A4和CYPZD6酶共同参与进行, 第3种代谢途径只有CYP3A4酶参与。脱氢阿立呱哇是其代谢物之一, 也有药理活性, 与DZ受体的亲和力和原形药相似。阿立派哇和脱氢阿立呱哩的半衰期分别为75 h和94 h。约55%的代谢物由粪便排泄, 25%由尿液排泄;约18%以原形药由粪便排泄, 1%以原形由尿排泄。

3 药物相互作用

(1) 阿立哌唑与卡马西平等CYP3A4酶诱导药联用, 可使阿立哌唑代谢和清除加快, 血药浓度显著降低; (2) 阿立哌唑与酮康哇等CYP3A4酶抑制药联用, 可使阿立哌唑代谢和清除减慢, 血药浓度升高和不良反应增加; (3) 阿立哌唑与奎尼丁、氟西汀和帕罗西汀等CYPZD6酶抑制药联用, 可使阿立哌唑代谢和清除减慢, 血药浓度升高; (4) 阿立哌唑虽经CYP3A4酶和CYPZD6酶代谢, 但不影响该酶的活性, 故与经该酶代谢的药物右美沙芬、华法林、奥美拉哇、法莫替丁、丙戊酸钠和铿盐等联用无相互作用。

4 阿立哌唑的临床应用

阿立哌唑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及肝和肾功能不良不能耐受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短期治疗据国外报道, 对414例急性复发性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急性恶化的住院患者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治疗4周的结果显示:本品每天20 mg或30 mg与氟呱陡醇每天15 mg的疗效相当, 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 本品每天30 mg组对阴性症状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且起效快。另据国外报道, 对404例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急性恶化的住院患者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治疗4周的结果显示:本品每天20 mg或30 mg与利培酮每天6 mg, 治疗1周后阳性症状均明显改善, 但本品治疗1周后阴性症状改善, 而利培酮2周后阴性症状才改善。长期治疗据国外报道, 对1294例急性复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的52周对照治疗结果表明, 本品每天30 mg和氟呱陡醇每天10 mg, 对改善患者阳性症状的疗效相当, 但本品改善阴性症状和抑郁症状疗效较氟呱陡醇显著 (P<0.05) , 本品停药后维持作用时间也明显长于氟呱陡醇, 分别为183 d和93 d (P<0.01) , 本品的EPS及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也显著少于氟呱陡醇。国外对31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26周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本品延迟复发时间、降低复发率的作用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P<0.01) , 而体质量改变和EPS等不良反应几乎与安慰剂组相同。替换药物试验在精神病治疗过程中, 患者常因药物疗效差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而改换其他药物, 以改善症状和降低不良反应。国外对311例稳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8周的药物替换试验, 结果表明, 由奥氮平、利培酮和氟呢陡醇改用本品后, 患者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均无明显变化。但奥氮平改用本品后, 患者体质量和催乳激素水平下降、EPS症状改善;利培酮改用本品后, 体质量下降、催乳激素水平显著下降、EPS症状改善;氟呢陡醇改用本品后, 催乳激素水平降低、EPS症状改善。认知功能改善国外对256例门诊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应用本品进行认知功能的对比测试, 随机分为2组:本品 (每天30 mg) 组和奥氮平 (前7 d, 每天10 mg, 以后每天15 mg) 组, 分别在基线、8周和26周时进行认知功能测试, 包括言语流畅、常规认知能力、执行能力和非文字记忆能力等。结果显示,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常规认知能力都有明显改善 (P<0.023, P<0.015) , 26周后也都有改善趋势, 但不明显 (P<0.1) 。在执行能力方面, 两组无明显区别。但在言语流畅和非文字记忆方面, 本组治疗8周后疗效显著 (P<0.001) , 并在26周后治疗作用持续 (P<0.001) , 而奥氮平组则无明显改善。提示本品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5 不良反应

阿立哌唑不良反应较目前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少且小。常见的轻度不良反应有头痛、激动、焦虑、恶心、失眠或嗜睡等。罕见有直立性低血压和QT间期延长。由于其比大多数抗精神病药更少增加体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不愿体质量增加的病例更易接受;由于其比大多数抗精神病药更少镇静, 在临床实践中更容易被需避免镇静的病例接受。如果需要镇静, 可以在开始治疗时短期加用苯二氮类药物, 直到激越和失眠症状稳定或需要时间歇使用。尽管没有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的风险, 不过仍然需要监测。很少有治疗抵抗的病例报道。

6 小结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都符合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4例。治疗组男23例, 女11例, 年龄31~64岁, 平均 (43±21) 岁, 病程1~7年, 平均病程 (5.3±1.4) 年, 偏执型18例, 未定型16例;对照组男28例, 女6例, 年龄28~66岁, 平均 (38±25) 岁, 病程1~8年, 平均 (4.9±1.6) 年, 偏执型20例, 未定型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以后, 立即进行相关检查, 给予常规性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阿立哌唑药物治疗 (H20041505, 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倘若患者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 则可以直接性服用阿立哌唑, 初次剂量为2.5 mg/d, 随后剂量按照患者的病情逐渐增加, 最高剂量不得超过30 mg/d。患者服用过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则在10 d内逐渐替换为阿立哌唑。两组均以13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6周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 (%) 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6周后PANSS评分为 (40.6±12.6) 分, 对照组为 (46.5±1.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181, P<0.0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 与对照组的6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1912, P<0.05) , 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X2=4.1912, 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 拥有持续性与慢性发病特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行为及情感上存在不协调症状[4,5,6,7,8,9]。发病群体逐渐趋于年轻化,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主要借助于阻断患者下丘脑, 实现治疗效果, 但降低了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阿立哌唑属于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 可以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与阴性症状[10]。该药物可以单纯性的调节患者多巴胺功能, 但不会对组胺的H1与H2受体产生影响, 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率。阿立哌唑可以有效的下调亢进DA活性, 不断改善患者的阳性体征, 缓解患者的焦躁、忧虑等负面情绪,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1]。本次调查研究中实施阿立哌唑治疗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8.2%, 与常规性治疗对照组的67.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治疗6周后PANSS评分为 (40.6±12.6) 分, 对照组为 (46.5±1.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在常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上增加使用阿立哌唑, 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且安全系数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两组均给予精神分裂症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立哌唑。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 与对照组的6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6周后PANSS评分为 (40.6±12.6) 分, 对照组为 (46.5±1.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在常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上增加使用阿立哌唑,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阿立哌唑 第7篇

治疗精神分裂症, 临床主要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其中早年以氯丙嗪药物治疗为代表。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近几年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药不断问世, 阿立哌唑就是其一。阿立哌唑与市场上其他抗精神病药不同, 被誉之为“多巴胺系统稳定剂”以及“第三代抗精神病药”[2]。在国外的相关临床研究显示, 阿立哌唑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阳性以及阴性症状均有效, 且安全系数很高。为详细了解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以及安全性, 随机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采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45例患者, 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采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45例患者, 其中女性19例, 男性26例, 年龄在18~65岁, 平均年龄为40.5岁, 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患者病程在3~17个月, 亦即所有患者病期小于两年。患者在治疗之前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总分≥60分, 所选病例患者在此之前均未经过系统的精神药物治疗。所选病例不存在有严重躯体疾病以及对乙醇和药物依赖者;且所选病例中所有女性患者没有妊娠, 不在哺乳期。所入选的病例患者, 其中偏执型分裂症33例, 其他型12例, 属于精神分裂症首发的有35例, 复发的10例。

1.2 方法

在患者进行治疗之前, 停止使用其他药物, 给予口服阿立哌唑, 阿立哌唑初始剂量为5mg/d, 在治疗过程中, 根据患者反应情况对剂量予以调整, 最高剂量为30mg/d, 治疗6周, 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酌情、酌量使用苯二氮类药物或抗胆碱能药。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定疗效, 评定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6周进行, 同时采用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标准

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均进行血常规、心电图、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各项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在本组治疗中,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评定按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减分率, 若减分率≥70%为痊愈, 若减分率在40%~70%之间为疗效显著, 若减分率在25%~40%之间为有效, 若减分率<25%则为无效。

1.4 统计数据处理

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2 结果

所选取的患者均完成了预定的8周的治疗期, 治疗结果:显效的24例, 有效的15例, 无效的6例。按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总分治疗前100.1分, 治疗6周后分为55.9, 其减分率为55.84%, 阳性症状分则从33.7到18.6, 其减分率为55.19%, 阴性症状分从29.2到14.3, 减分率为48.97%., 一般精神病理分则从45.9到34.2, 减分率74.51%。见表1。

本组所出现的副反应包括口干1例, 失眠1例, 躁动1例, 头疼1例, 便秘1例, 低血压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 但症状均较轻, 对症予以相应处理后均得到缓解, 但无相关症状和体征, 继续治疗后均得以好转, 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尿常规、肾功能等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见表2。

3 讨论

据国内不完全的数据统计, 我国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数占到总人口6.55%, 在各类精神疾病中患病率较高, 且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人群一般集中于青壮年, 其心理、行为以及思维改变与社会环境不协调, 危害较大[1,3]。

阿立哌唑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的新型喹啉类衍生物, 与市场上其他抗精神病药不同, 被誉之为“多巴胺系统稳定剂”以及“第三代抗精神病药”。因为阿立哌唑具有部分激动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的活性, 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时均有较好的疗效[4]。为掌握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的疗效及安全性, 随机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采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45例患者, 取得显效的患者有24例, 有效的15例, 无效的6例, 因而其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有效率86.67%。而所出现的副反应包括口干1例, 失眠1例, 躁动1例, 头疼1例, 便秘1例, 低血压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 但症状均较轻, 予以对症处理后均得到缓解, 继续治疗后均得以好转。研究结果表明,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且安全系数较高, 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尿常规、肾功能等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

实践认为20mg/d的治疗剂量适合多数患者, 少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在使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时, 起始剂量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剂量使用是否应该适当加大, 尚待进一步的观察。当前阿立哌唑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状态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 且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书田.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9) :39.

[2]邢秀娟.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2) :1367.

[3]吴蒙.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6) :49.

阿立哌唑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阿立哌唑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氯氮平治疗组)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具有药物或酒精依赖性、过敏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患者。观察组46例患者中年龄23~68岁,平均38.7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4.2年;具有家族史者6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年龄21~65岁,平均39.8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3.9年;具有家族史者7例。两组患者从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家族史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进行正式治疗前停用相关药物1周,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氮平50mg/d口服,逐渐加量至250~550mg/d;观察组患者给予阿立哌唑口服每日1次,第1周为起始剂量10mg/日,第2周增加为15mg/d,用药2周后,根据个体的疗效及耐受情况增加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30mg。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PANSS评分测定,以治疗后PANSS评分降低≥60%为显效;以PANSS评分降低≥40%但<60%为有效;以PANSS评分降低<4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82.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头痛2例,失眠1例,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对照组心动过速3例,体质量增加3例,腹泻2例,白细胞减少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精神病。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机比较复杂,它不仅与5-HT能、多巴胺(DA)能、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的活动有关,而且与脑内各种神经元能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作用有关[3]。近年来对5-HT和NA等生物原单胺类和精神活动的关系正日益受到注意。在5-HT代谢方面,不少作者报告精神分裂症患者血中5-HT含量比正常人低下,国内也有过详细的报道,而且发现含量的变化和临床症状的起伏有相应的平行关系[4];但也有人用生物鉴定法或生化方法测定后,发现患者血和尿中5-HT的含量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差别。这些资料目前还难以定论,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阿立哌唑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至今仍有许多未知的方面。阿立哌唑与其他抗精神病药最为不同的特征就是对D2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体外研究显示[5],在大鼠纹状体和腺垂体的D2受体在阿立哌唑与另一种DA激动剂同时摄入时,阿立哌唑具有D2受体拮抗作用。阿立哌唑还能通过中枢5-HT通路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可能使EPSs发生减少和改善阴性症状。体外研究也发现,阿立哌唑对5-HT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这一特点与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改善有关。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应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较对照组(氯氮平治疗组)总有效率提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仅出现3例不良反应(头痛2例,失眠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阿立哌唑是多巴胺/5-羟色胺系统稳定剂,具有重要的以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为靶点的作用机制,并且临床安全性较高,较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阿立哌唑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氯氮平治疗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82.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头痛2例,失眠1例,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对照组心动过速3例,体质量增加3例,腹泻2例,白细胞减少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理想,且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立哌唑,精神分裂症,疗效

参考文献

[1]代福强,赵永华.阿立哌唑治疗64例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2(7):258-26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75.

[3]李鹰.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2(6):84-87.

[4]纪宁,刘凌峰,胡忠厚.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0,6(14):223-224.

阿立哌唑 第9篇

【关键词】 阿立哌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06-02

精神分裂症作为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以思维能力、情感表达、感知能力及意志行为障碍为主[1]。患者由于难以控制其自身行为活动,因此极易引起严重后果,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对于此类人群的药物治疗日益受到关注[2]。笔者将阿立哌唑运用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48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以往给予利培酮的儿童青少年作对比研究,即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有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且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评分不低于60分。观察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0~18岁,平均(15.00±2.00)岁;病程2~15个月,平均病程(9.00±1.50)个月;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4.50±1.00)岁;病程3~12个月,平均(8.00±1.00)个月。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精神发育迟滞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②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异常;③药物依赖;④近一个月内应用过长效抗精神病药物或参与过本次相类似的研究;⑤存在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减药(加药)难以耐受;⑥因依从性差等原因退出本次研究。

1.3 药物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生产厂家: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501,规格5mg/片),即初始剂量5mg/d,每隔一周增加5mg,根据个体治疗效果和耐受程度对剂量加以调整,直至治疗剂量达到15~25mg/d,1次/d,连续治疗2个月。

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309,规格1mg/片),即初始剂量2mg/d,每3天调整一次,两周内最大剂量达5mg/d,连续给药2个月。

1.4 疗效判定 参考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4]进行疗效评定,其中阳性症状分量表为PANSS-P,阴性症状分量表为PANSS-N,减分率=(基线量表分-N周量表分)/基线×100%。痊愈:PANSS减分率≥75%;显著进步:PANSS减分率50%~74%;进步:PANSS减分率25%~49%;无效:PANSS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不良反应参考不良反应量表(TESS)[5]加以评价,包括睡眠障碍、肌强直、震颤、难以静坐、口干、便秘、视物模糊、体质量增加、肝肾功能异常、头晕、头痛、月经异常、心率增快。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两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PANSS评分对比 观察组在治疗半个月时,PAN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但在治疗一个月和两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TESS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肌强直、震颤、难以静坐、体质量增加及月经异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3。

3 分析

兒童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育的时期,抗精神病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所以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应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较为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以降低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利培酮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方面的报道增多,但阿立哌唑在此方面的报道较少[6]。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本次将阿立哌唑运用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并与传统药物利培酮进行对比分析。从表1结果可知,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说明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效果相当;但从表2PANSS评分对比来看,阿立哌唑较利培酮起效快、作用迅速(在半个月时即起效),而在治疗两个月时,PANSS评分则无明显差异;另外,从表3不良反应来看,阿立哌唑所引起的肌强直、震颤、难以静坐、体质量增加及月经异常发生率较利培酮明显下降;由此,综合上述三组数据,可以认为阿立哌唑在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方面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可靠、起效迅速等优势。因为阿立哌唑属于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D2和D3受体及5-HT1A、5-HT2A受体均具有高度亲和力,能有效稳定多巴胺系统活性,所以在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和阳性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7];另外研究显示阿立哌唑对黑质纹状体通路具有稳定功能,能有效减少锥体外系反应,所以震颤等不良反应较少;并且该药通过拮抗5-HT2A受体以及激动5-HT1A受体、阻断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H2组胺受体、胆碱能受体[8],从而显著降低了口干、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以对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阿立哌唑在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系数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凤英,阿尔查,张瑞霞,等.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6):428-429.

[2]郑育群,许庆文,陈惠臣,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未成年人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7):157-158.

[3]Tripp G,Luk SL,Schaughency EA. DSM-IV and ICD-10: a comparison of the correlates of ADHD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9,38(2):156-164.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3(增刊):267-276.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8-206.

[6]王秀丽,康瑞.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9.

[7]戴涛,徐丽红.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6):822-823.

[8]黄雪竹,任冬,梅林,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7):136-138.

阿立哌唑 第10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疗效

阿立哌唑是近年来新上市的第三代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为探讨其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9年1月-2011年12月, 我院采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 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8例, 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1], 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2]评分均>60分。其中男62例, 女46例, 年龄21~62岁, 平均35岁;病程3个月~20年, 平均4.8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器质性脑疾病, 排除有酗酒史、药物滥用史及药物过敏史, 排除严重的躯体性疾病, 同时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

1.2 方法

观察组:阿立哌唑10 mg/d, 2周内逐渐增至治疗剂量10~30 mg/d;对照组氯氮平25 mg/d, 2~3周内逐渐增至300~500mg/d。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不联合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 必要时口服苯二氮卓类药物改善睡眠。

1.3 疗效评定方法

显效:PANSS减分率≥75%;有效:75%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40例, 有效9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0.74%, 对照组显效41例, 有效9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59%,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0000, P>0.05) ;两组PANSS评分比较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19例 (35.19%) , 其中睡眠障碍5例、烦躁不安4例、头痛3例、焦虑3例、胃肠不适3例、便秘1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36例 (66.67%) , 其中心动过速13例、嗜睡8例、流涎7例、锥体外系反应5例、血糖升高3例。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074, P<0.01) 。

长期以来解释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理学说是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 然而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 在发病过程中,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同时存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3], 即当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2功能亢进时可出现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而当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2功能功能下降时则可出现认知功能缺陷等阴性症状。阿立哌唑属于新型的非典型康精神分裂症药物, 与D2和D3受体的亲和力较强, 是多巴胺和5-羟色胺 (5-HT) 系统的稳定剂, 即是突触后多巴胺受体的阻滞剂, 同时又是突触前自主受体的激动剂。因此即可上调多巴胺功能不足, 又可下调多巴胺功能亢进,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及阴性症状均有显著疗效, 同时还能减少伴发的情感症状[4]。

本研究中, 阿立哌唑和氯氮平均能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 (P<0.05) 。但阿立哌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氯氮平 (P<0.05) 。这可能与氯氮平抗胆碱能阻滞、对Hl和5-HT1A的亲和力等比阿立哌唑强有关。结果显示,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轻微且可自行消失, 患者依从性高, 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1:75.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94, 101.

[3]韦安枝, 赵兴民, 马德荣.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8) :85-86.

阿立哌唑范文

阿立哌唑范文(精选10篇)阿立哌唑 第1篇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药RY-1 型熔点仪;Nicolet Impact 410型红外光谱仪;BRUKER-300型核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