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精选6篇)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 第1篇

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学习语言是艰苦的,搞得不好甚至是非常枯燥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完成英语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又不感到枯燥乏味,而能愉快地学习呢? 我的体会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其生活相关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习时有着明确的目标,带着具体的任务,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目前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才成了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下面是我对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所作的分析: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着眼问题,淡化过程”,等等诸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也引发了许多老师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怀疑。

二、课案的观察描述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课前,老师按6人一小组,把学生分成1—9九组,每个小组可由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每组选一位组长。为了竞争需要,黑板上贴上七个不同颜色的有磁性的棋子,每个棋子代表一小组,每组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并向学生说明哪组合作的好,问题回答的对,代表那组的棋子就能向前移动,最后看哪组的棋子最向前,那组就获胜。

课中,Step1.Lead-in

老师先放了些自已在各地旅行时拍的照片,美丽的照片立刻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问:从这些照片能推断出老师喜欢什么?学生很容易的回答出了traveling.老师又紧接着问:What do you think is important for traveling? 有学生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就把黑板上该学生所在组的棋子向前移了一步,学生热情马上攀升,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听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后,老师把答案引导到了第一个活动的主题:Packing is quite important for traveling.Step2.Language input.老师抛出了话题:Different trips need different packing.What do you need to pack for the following trips?(A beach vacation and sightseeing in a city).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并且给每一小组只发一张汇总表,让他们把想到的东西记下,时间到后,各组都停下,学生举手很活跃,叫第一组汇报时老师先问:“How many words do you have?”该组汇报完毕后,老师把该组的棋子移动了两步,这下教室沸腾了,叫下一组时,先说:“Which group has more words?”并且学生汇报时不能重复前面组提到的。当然,这一活动中,老师并没忘掉黑板上各组棋子的前进步伐。

Step3.Listening task.处理课文中的听力部分,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图片并猜:What are the family going to do ? What have they done for their trip? 完成1B听力。

Step4.Language input.听力完成后,老师又提了问题:What else do we need to do before leaving home ?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出尽可能多的短语。像lock the door and windows, feed the pets, turn off the TV and lights等等。同样的,小组汇报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都希望自已组的棋子能前进的更远,争先恐后举手,连平时比较内向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在组员的带动下高高举起了手。这时,我注意到老师比较照顾到棋子相对落后的组,若他们举手,就把机会先给他们。

Step5.Pair work.利用刚才学生已列出的短语,老师把本课的语法---现在完成时操练了起来,老师问:If you are leaving home , have you done the following things ? Do Pair work with the above phrases.A: Have you …

B: Yes, I have./ Yes, I’ve already …/ Not yet.I’ll do it in a minute.Setp6.Listening task.又穿插了课文中的2a、2b 听力练习。

Step7.Memory challenge.教师根据听力材料内容改编了一篇完形填空,让学生根据记忆填空白处,又是采取小组竞争形式。

Step8.Group work.教师设计了第三个小组活动:Who have looked after themselves well in the past week? 给出的情景是:Suppose you are a parent who has not been at home for a week.List a set of questions to learn about what your children have done in the past week.并给出 Model: Have you finished all your schoolwork?

Have you watched TV too much?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列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再由每组的leader汇报:has already „, but he hasn’t …

在课的最后,老师还设计了一个Teaching evaluation.让学生对自已这节课的状况进行了自评,然后再根据黑板上各组的棋子,评出了优胜组,并给予了奖励。

三、课堂结构与设计意图分析

本堂课,老师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讨论旅行时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讨论很热烈,想出了许多老师也没想到的东西,通过这一活动,把本节课需掌握的新词汇都解决了。

活动二:让学生讨论离家之前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大量短语的列出为下面句型的操练作了很好的铺垫,有了这些短语,再让学生操练现在完成时态Have you „ ? 就非常容易了。

活动三:把现在完成时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直比较困难,而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你是一个星期不在家的父母,回来后询问孩子在上周的情况,很自然的就用到了Have you „? 句式。在此基础上,父母亲汇报孩子在上周的状况,又延伸到了现在完成时的第三人称单数用法,has already …

四、启示

这节课,合作学习贯穿于始终。但却没有出现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自由化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

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目标、方法、步骤和任务分工,知道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标准;只有在小组成员明白教师的指令和合作活动的任务时才活动。采用合作学习,切忌在教师自已指令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活动,那样可能造成看似热闹,实为混乱的局面,这就冲淡了小组活动的意义,降低了小组的作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活动具有目标性

小组合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 合作学习的活动设置难度要适中,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行。难度过高会使学生们无话可说,甚至无动于衷, 从而丧失合作学习的信心;相反,难度过低,必然造成学生在活动中情绪高涨,争论不休, 虽然气氛活跃,但却毫无意义。换而言之,就是所设计的小组活动要具有一定目标性。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有真实的意义,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3、适当的竞争机制

高科技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4、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要有利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

五、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课堂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语言能力”转变,每位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快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合作式学习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 第2篇

―――――关于高一数学中分期付款问题

高一数学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关于分期付款问题,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有比较现实的意义,而且研究好了这个问题,对学习等比数列以及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应用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

一、问题的背景

故事背景:一外国老太太与一中国老太太的比较:一外国老太太到了快要死去时 叹了口气说,我终于还够了买房子的钱,而中国老太太到了快要死去时叹了口气说,我终于攒够了买房子的钱。那么问同学们,你们赞同于哪一种生活方式呢?这个问 题提出来之后,大家讨论的结果是,这个故事反应的是两个国家人们消费观念的 不同,同样的结果是老太太辛苦一辈子挣得一座房子,但两者的生活质量却有着 很大的不同,国外比较早实行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而且信用体系比较完善。现实背景:据统计现在上海以及一些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负”翁出现,年 轻

人消费观念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一般的工薪阶层兴起买房热和买车热,他们敢于用 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在我们身边,你们可以调查一下是不是也有很多青年人是 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的房子和汽车呢?那么,如果是你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后也采 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那么你能不能算一算你每一期将会付多少款呢,会不会影响到 自己的生活质量呢?

通过这个问题的故事背景,使学生对分期付款问题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使我们 对问题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单利与复利

1、按单利计算,如果存入本金a元,每月的利率为0.8%,试分别计算1月后,2月后,3个月后,……12个月后的本利和是多少?

解:已知本金为a元,1月后的本利和为a(1+0.8%)

2月后的本利和为a(1+2*0.8%)

3月后的本利和为a(1+3*0.8%)

……

12月后的本利和为a(1+12*0.8%)

一般的,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设本利和为y,存期为n,本利和y随存期n变化的函数式为y=a(1+n*r)。

2、按复利计算,如果存入本金a元,每月的利率为0.8%,试分别计算1月后,2月后,3个月后,……12个月后的本利和是多少?

解:已知本金为a元, 1月后的本利和为a(1+0.8%)

2月后的本利和为a(1+0.8%)2

3月后的本利和为a(1+0.8%)3

……

12月后的本利和为a(1+0.8%)12

一般的,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设本利和为y,存期为n,本利和y

n随存期n变化的函数式为ya(1r)

3、分期付款

3、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1个月后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

解法1:设每月应付款x元,购买1个月后的欠款数为5000·1.008-x,购买2个月后的欠款数为(5000·1.008-x)·1.008-x

即 5000·1.0082-1.008x-x

购买3个月后的欠款数为(5000·1.0082-1.008x-x)·1.008-x

即5000·1.0083-1.0082x-1.008x –x

……

购买5个月后的欠款数为:5000·1.0085-1.0084x–1.0083x-1.0082x-1.008x –x

由题意 5000·1.0085-1.0084x–1.0083x-1.0082x-1.008x –x=0

1.00851于是,x50001.0085

1.0081

即 x+1.008x+1.0082x+1.0083x+1.0084x=5000·1.0085

这就是说,每月应付款1024元。

解法2:设每月应付款x元,那么到最后1次付款时(即商品购买5个月后)付款金额的本利和为:

(x+1.008x+1.0082x+1.0083x+1.0084x)元;

另外,5000元商品在购买后5个月后的本利和为5000·1.0085元。

根据题意,x+1.008x+1.0082x+1.0083x+1.0084x=5000·1.0085

解法3:从贷款时(即购买商品时)的角度来看

第1个月偿还的x元,贷款时值 :

x第2个月偿还的x元,贷款时值: x元元2… … 1.0081.008第5个月偿还的x元,贷款时值:

贷款5000元购买商品时值5000元。x元5由此可列出方程: 1.008

xxxxx500023451.0081.0081.0081.0081.008

一般性结论:

(1)设贷款a元,拟m个月等额将贷款全部付清,月利率为r,每月付款x元,有

23n1mx[1(1r)(1r)(1r)(1r)]a(1r)

mar(1r)得到xm(1r)1

(2)设贷款a元,m个月分n次付清,(n是m的约数),月利率为r,每月付款x元,有a(1r)xx(1r)x(1r)x(1r)

整理得到x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 第3篇

第一阶段:一个基点, 以教材为研究基点。

研究性学习开展前首要是立足文本, 分析教材, 选择值得研究的课题。 语文教材的选文是专家大浪淘金, 具有文质兼美、典范, 超越历史和时代局限的特点。 教材蕴含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资源。 以分工合作查找质疑探究等综合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有助于选修课的教学, 也符合课改要求。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之选修推荐作品。 其作者李清照的个人命运、情感表达和整个宋朝息息相关。 词中最经典的句子“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历来为人所称道。 浩如烟海的宋词, 以愁情见长。 近二万首全宋词中, 光是“愁”字的出现就有3845次。 如果算上不含“愁”字的词作, 则言愁的比例更大。 所以, “愁”值得研究, 但此课题太泛, 且已被前人研究过多没了新意。 最终师生共同锁定“从《一剪梅》探究宋人闲愁”的研究课题。

通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词后。 首先, 出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闲”和“闲愁”的解释。闲:1没有事做, 空闲;2跟正事无关的。 闲愁:轻微而又说不清楚的忧愁。 其次, 要求学生比对词典的解释和自己对词中“闲愁”二字的感悟写一个练笔, 很快就迸射了不少思维火花, 选取部分展示:

(1) 李清照一生有许多愁, 而在这一时期, 李清照的愁是淡淡的闲愁, 源自对丈夫的思念, 唯美而伤感, 就像西楼洒满的月光, 薄薄的一层, 铺陈开来却又是如此绵长。

(2) 闲愁, 是相思而不得相见之愁, 是相恋而不得共处之痛。 是在千百次梦回时握不到想要的温度, 是在无数遍回眸时见不到熟悉的背影。 于是, 沉沉的思念盘曲纠结, 愁肠百转, 只付于东风一声叹息, 付于流水两行清泪而已。

(3) 那份愁, 来自于少妇对远在他乡的未归之夫的思念, 同一种思念却能分裂出一对相同的愁心。 此情无计可消除, 或许这正是思念的甜美所在。

从这些文字中看出学生的心灵被美好的作品触动, 对“闲愁”有了诗意的感悟。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 学生对“闲愁”的初步理解:思念丈夫, 寂寞彷徨。

第二阶段:两向延伸, 横纵质疑对比拓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通过研究性学习, 让例子成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打破思维定势的踏板。 教师积极营造诱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心理氛围, 恰当指导以利于他们有的放矢地围绕一个角度、一个目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为此, 此阶段首要引导学生从横纵两个方向深入探究。

学生质疑:

(1) 闲愁是否只是相思相见知何日的愁? 如果是, 为何有宋人陈汝锡“闲愁莫浪遣, 留为痛饮资”, 为何有辛弃疾的“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2) 怎样对宋人 “闲愁”重新定义? 研究可分为几个阶段?

学生多方查找资料合作探究后, 为“闲愁”再定义:因无事可做却又心有牵挂而产生的愁。 词句中不一定要出现“闲愁”二字。

1.横向探究, 即对同一个人物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研究。如李清照少女时期、结婚后 (南宋灭亡前) 、后期 (南宋灭亡后) , 三个时期和“闲愁”有关的作品。 结论如下:

(1)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 父亲当朝为官, 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母亲是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 出生在一个显赫且氛围宽松的书香人家, 她生活无忧, 又因对美的事物天生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 因无事可做而生的闲愁, 不过是如烟似雾, 多为“为赋新诗强说愁”。 如:“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一如宗白华所说:“深于情者, 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 扩而充之, 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 ”但此时的李清照悲的不过是少女的一点心思, 一点性别觉醒, 几缕闺阁寂寞, 多是惜花伤春, 生命易逝的叹与悲。

“闲愁”结论1:芳菲年华, 明媚忧伤 (前期)

(2) 结婚后的李清照。 虽然和丈夫赵明志趣相投、琴瑟和鸣, 有过“读书消得泼茶香”的传世佳话。 但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派之争, 两家受牵连, 赵明诚又长期在外做官, 两人聚少离多, 所以这时李清照的词中, 愁有了厚重的意味。 因为别离, 她感叹“夜來沉醉卸妆迟”, 她“人比黄花瘦”, 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忧愁地写下: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闲愁”结论2:思夫思人、寂寞彷徨 (中期)

(3) 后期的李清照。 多有词作, 愁是不变的主题。 愁依旧是“闲愁”, 是因无事可做, 甚至无人可盼, 因闲而生无限的凄苦。她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愁国破, 愁旧乡难归, 所以还有“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 不惯起来听”, 有“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的词句。

后期的李清照, 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的种种沧桑巨变。 但因她不同于同时代女性开阔的眼界, 通晓诗书与历史掌故, 有自己的主见, 所以词中不仅咏叹个人的愁苦, 更有对国事的忧心。 但她的愁结终是不得解, 因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 苟且偷安, 只图享乐“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思收复中原。 这不仅是李清照而且是宋朝多少爱国志士心中的痛。

“闲愁”结论3:国难家恨, 凄惨绝唱 (后期)

通过对李清照不同时期“闲愁”的一番质疑研究, 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选取其一共赏。

从“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到“物是人非事事休, 日晚倦梳头”;从“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到“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了尽态极妍的美和绵长深远的痛。 挚爱亡陨、家国破灭, 命运一个个轻巧的玩笑, 易安一首首厚重的绝句, 悄然形成一种奇特的对应, 由此升华出一位才华旷古烁今, 将“闲愁”一叹二咏三吟唱的女词人。

平日里, 闲处的愁便直愣愣地摆在那里, 逼得她无处藏、没地躲、挫丹心、击柔肠、侵蚀骨、黯神伤。 但李清照端的不是个普通青娥红粉模样, 她有闺怨, 更兼国恨, 有温婉, 更怀大笔。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她愁极啸绝, 饮泪挥笔, 化作诗词中披挂上阵, 英姿飒爽的男儿指点江山。 “欲将血泪寄山河, 去洒东山一抔土”, 她慷慨激昂, 愿做有刺的玫瑰绝不丧失生活的斗志。

2.纵向探究, 即与同一时期的女词人有关 “ 闲愁” 主题词的比较。

朱淑真无疑是宋代能和李清照齐名的才女。 她们都拥有傲人的才华, 名垂千史的作品。 但同为才女, 朱淑真却难逃“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安排, 和丈夫志趣不同, 两人聚少离多, 情感疏远, 她时常感到忧愁悲苦, 所以有“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的词作。 因为不如意的现状, 因为社会对女子的种种束缚, 一切的景致在她看来都充满遗憾和寂寞感伤的意味。 所以, 她的词多忧愁怨恨之语, “独行独坐, 独唱独酬还独卧”, 在断肠词中寻找精神寄托。

“闲愁”结论:思夫思人, 寂寞彷徨 (类似2, 个人。 )

以上是女性笔下女性的闲愁, 那男性笔下女性的闲愁又如何呢? 主要是思夫思人, 寂寞彷徨。 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以“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等句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于居处的幽深之中, 情景自然交融。

第三阶段:三角补漏, 新旧融合深化。

所谓三角, 即以研究主题为定点, 延伸出三条线。 一条是由女词人一首经典之词, 寻找到一个探究角度再到查找她多首词进行综合比较为主线。 第二条是选同时代的一到两个女词人, 对比同一个研究主题词的异同为副线。 第三条是同一个时期, 两性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比较。 如此三角补漏, 使得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拓展得更加全面。

教师以问引导: 朱淑真因闲愁而寂寞地把十二阑干闲倚遍, 而宋代也有一个男子因闲而生愁, 把栏杆拍遍, 只可惜“无人会登临意”。 这就是宋代爱国将领兼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写道:“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为何“闲”是最苦? 男性和女性对“闲愁”的界定有和异同?

新旧融合, 即探究新课题时联系旧知识。 高一年必修课学过辛弃疾两部作品《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再联系同时代陆游的作品, 陆游的诗作多表达因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压抑难言的痛楚。 如“塞上长城空几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 心未死”。 再读《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词尾几句:“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闲愁”结论4:报国无门、才华难施;感时伤世、功业未成;去亲离乡、归期遥遥 (国家)

通过对“闲愁”内涵深度的探究, 学生精彩的研究小文不断, 比如这一篇。

辛弃疾, 一个治世能手, 一个扭转乾坤的经世之才, 却因“朝廷无元气, 中国无生气、士大夫无英气”而使一生终被定格为无奈而豪迈的悲剧篇章。

忍辱负重归正人, 一片赤诚岂不明。 不愿偏安、不要苟合、不准后退、不肯放弃, 于是一片“还我河山, 还我河山! ”之呐喊声终被埋没在污浊的东风里, 消失在默默的流水中。 此“闲愁”矣。 因为曾经伟大的梦想被搁置, 不肯弯曲的脊梁无处伸展, 于是因闲生愁, 愁更衬闲, 便愁上加愁。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此情难展, 此志难明, 长恨复长恨。 可怜一片磊落坦荡的风骨不可发挥除寇收复失地之大用, 而被无耻、苟合、偏安、奸佞一层层包裹起来闷死。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他的阖然长逝也断送了南宋重振的命运。 但他的“闲愁”, 他的雄志却依然徜徉在历史的风里, 那张坚毅的脸永久地留存在后人的心中。

经过老师引导, 学生边质疑边分工合作探究, 发现“闲愁”有时期之别还有男女之分。 长期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对女性有多方面束缚:不许抛头露面, 不能参与政事, 必须做到三从四德……对于男子首要要求忠君报国。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性与女性在胸怀上的差别。 像李清照因家境之故, 受到束缚相对较少, 眼界较开阔, 笔触更深广, 但只能闲居在家, 在文学上有一番作为, 已是特别。 女性的闲愁多是心系小家、因情而愁。 男性虽也有如贺铸般曾吟“试问闲愁都几许? ”但哪怕他们没有入朝为官, 也可以有忧国忧民的心境。 故多胸怀国家、因国而愁, 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的豪迈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闲愁于古人是生命的一种境界, 乱世没有真正的闲愁。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为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 会感慨如今这个诗歌缺席的时代, 我们似乎对闲愁的体验已不如古人敏感了, 一片能渲染了秋色的落叶, 一季沧桑了流年的落花, 都难以拨动我们的心弦, 或者说对生命完美性的追求在逐渐缺失。 那么研一抹墨香, 重读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诗词, 重新体验诗词中的闲愁, 或许有助于激活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 唤醒我们对完美的渴望, 消解当下的庸俗, 进而学习古人心系家乡情、胸怀爱国志。

参考文献

[1]李守红.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

[2]张众.浅谈南唐两宋词的“闲愁”主题[J].新课程学习, 2011 (10) .

[3]夏淼, 周晓琳.浅谈两性话“闲愁”———试论宋代词人的“闲愁”[J].名作欣赏, 2014 (12) .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 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

在物理选修3-1(人教版)上94页4题:如图3.4-12所示,把一根柔软的弹簧悬挂起来,使它的下端刚好跟槽中水银接触。通电后,你预计会发生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个现象。该题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条件,且师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结论:弹簧上下振动,电路交替通断。为了验证该实验现象,我们决定把该实验作为研究课题。

分析: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对课本进行大胆质疑,不迷信简单的理论分析,通过课题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方案

【准备】

1.聘请物理老师作为指导老师。

2.研究的方案。

(1)人员分工:唐乃金——联络与记录 付应成——资料收集周振生——实验操作与分析徐渠——实验操作与分析。

(2)研究条件界定:以实验室能提供的水银、学生电源、电流表、最小劲度系数为2.1N/m的弹簧为实验器材。

(3)研究目的:验证实验现象与探索电压或电流条件。

分析:任何课题的研究都要有细致、充分的准备过程。“课本小实验探索”课题作为一个验证性实验研究课题,其主要准备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科特点,聘请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二是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条件的界定使实验研究入口很小,避免了研究内容的随意性。

【实践】

活动1:用吸水性较强的卫生纸吸取用来密封水银的水,用注射器吸取或点滴水银控制接触条件。当电路中电流达到0.8A—0.9A弹簧开始上下跳动,此时人为压住弹簧与液面刚接触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4A(简称接触电流),并且接触处有电火花产生,并有“啪”、“啪”响声,电压越高以上现象越明显。

分析: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处理水银表面水的和控制液面接触条件,明显看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弹簧振动时,电流在零和某个值之间进行突变,使得电流表指针在中间某个值附近摆动,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获得必要的数据“接触电流”,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

活动2:用水银做该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并且操作较为困难,小组决定用更安全的导电液体食盐水再次进行实验。在电压增大到16V时电路中的接触电流才能为0.2A,弹簧始终保持静止,但在两电极处分别有无色气泡和褐色物质产生。实验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电路中的电流太小。实验中两电极处产生的无色气泡和褐色物质现象是化学中的电解现象。

分析:在实验中发现用水银做实验操作难度大、安全性差,想设计更好的方案使得原本的验证性实验过程提升转变为探研究性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实践也深刻地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活动3:分析前面的实验,我们到出结论,向物理老师提出准备结题,物理老师建议我们用“奥斯本检核表”看看是否还有可挖掘的东西,我们经过讨论想到:可以用可水平移动的固体金属斜面来代替水银面而不影响实验效果。实验结果也表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并且安全容易操作,实验数据、现象与用水银做实验时完全相同。

分析:学生第一次参加研究学习活动,急于求成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发散性思维往往被扼制住了,此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三、研究成果展示

《课本小实验探索》研究简报

我们在对物理选修3-1(人教版)上94页4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柔软弹簧(劲度系数为2.3N/m)最小跳起电流为1.4A,实验中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现象:弹簧上下振动,电路交替通断;并且现象比理论分析的还要多:在弹簧与水银接触处还有明显的电火花产生,并伴随着“啪”、“啪”的响声。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导电液体为食盐水时实验不能成功。

在用水银为导电液体的实验过程中,水银与弹簧刚好接触这一条件要求较高:接触多了弹簧脱离不了水银液面;并且,采用水银做实验不安全,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固体金属斜面来代替水银面,既容易控制刚好接触的条件,实验又安全。

“课本小实验探索”课题小组(2009.11.20)

分析:研究者完成了“提出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成果推广”的一系列完整过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以科学的方法,去伪存真,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质,这一意义远远超出了研究本身。

[参考文献]

[1]唐云龙,朱春晓.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用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 第5篇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来源:中国地理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 第6篇

案例研究

2005-09-06

案例研究

苯酚性质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新教材特点 构建教学新体系

实施对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多元化评价的 作者/来源:王 苹(市二中学)

发布时间:

实施对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多元化评价的

内容摘要:

对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多元化评价的案例研究,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评价量表的形式定性和定量记录学生学习的经历。这种积累的记录为教师提供大量学生学习的信息,便于教师对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分析和评价,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实力、缺点、倾向和习惯,通过自我反思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更多的参与性学习。

关键词:

多元化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评价量表;参与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标:

1、问题的提出:

实施二期课改,尝试使用新教材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如何用好新教材,使教学具有生命力,这是每一个在教学第一线实践的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新教材新在何处?在实践中体会到最新之处是教材的编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教学的重点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怎样将新理念变为新行为呢?

我先后在高

一、高二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等进行探究,结合《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反思教改实践,体会到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评价者,我必须时刻铭记,对学生取得的哪怕很小的进步——或者即使完全缺乏发展性——也可以给予肯定,这种肯定可能被那位学生作为重大的学生成果。学习者对学习意义的主观评价可能和外在的评价者做出的客观评价相去甚远,实践中尽可能使用两种评价方法。一种评价方式是我作为教师对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的意义做出判定,另一种方式是学生自己对学习成果进行判定,这种想法指导我更多地进行关注学生参与性学习的试验,逐步建立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①。

2、研究目标:

(1)确定课堂教学中多元化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流程②。

(2)实践课堂教学中多元化评价的流程方案,跟踪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分析和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

(3)对实践结果进行个案分析,反思实践多元化评价与数学过程、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内容和方法。

二、研究过程

1、多元化评价理论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施腾伯格的多元智力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1)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评价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不仅是教学过程结束时的鉴别和选拔的手段。(2)评价应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以适应自身的学习方式学习,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同时要考察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即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评价。(3)承认学生的多元智力存在,改变传统评价方式的静态性和单一性,建立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来衡量不同的学生,保证多元化评价的实施。(4)应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

2、多元化评价内容和方法

多元化评价打破以考试测验为唯一评价内容的评价方法,以反映学生在知识目标达成度、学习过程中技能掌握和能力发展、情意目标的落实三个领域情况为多元化评价的内容,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满足多元学习的不同评价,设计三张量化评价表,随堂记录和重点课、重点活动重点记录。

(1)评价学生知识目标达成度

把学生考试、测验和课堂小练习等成绩以分数形式记录于表1中,了解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表1:知识目标评价量表

姓名测验1测验2测验3小练习1小练习2小练习3平时期中考期末考总评

周××

林××

……

(2)能力发展评价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发展情况,包括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探究设计能力,阅读和分析能力,归纳和综合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等,将观察情况评价并记录于表2中。

表2:能力发展评价量表

姓名学习内容评价内容或观察点评价记录

周×× 实验操作和探究设计能力

林×× 阅读和分析能力

„„ 归纳和综合能力

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

说明:

1、此表每位学生一张,即时记录,重点课重点记录。

2、以等第A、B、C记录,表示能力强,较强和一般。

3、等第A、B、C记录例证。章节学习后,每位学生应完成对章节学习的归纳总结。如果知识内容归纳完整,有一定课外学习情况反映,突出学习重难点并有相关实例和错误分析,则可在归纳和综合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方面记录A;如总结中学习重难点不突出,错题分析与提出问题不吻合,知识内容整理不完整等,则以上两项能力评价记录B;如总结中学习重难点不清,错误分析理由出错,知识内容整理仅将书本知识照搬等,则评价等第只能记录C并说明存在的问题。

3、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意目标实现情况,包括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对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以及自评和他评能力等做出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录表3中。

表3:情意目标评价量表

姓名(或小组)学习内容评价内容或观察点评价记录

周×× 学习兴趣

林×× 学习态度和习惯

„„ 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

对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

自评和他评

说明:(1)此表每位学生一张,即时记录,重点课、重点活动重点记录。

(2)以文字评价,以A、B、C记录,常用评价词: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自主性强,参与度高,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较关注社会重大热点问题,有社会责任感,乐于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自评和他评,均可记录A;等第B表示较浓厚、较强、较高等;如仅评价为能参与、能合作等则记录C。

(3)等第A、B、C记录例证。对以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根据课堂内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的质量以及整个课题完成中的合作态度、状况等,重点对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做出评价。如能积极合作并以高质量汇报出学习成果,则记录A;如能合作,学习成果汇报质量一般则记录B,C则表示合作交流热情不高,学习成果不理想。

3、多元化评价量表的操作

案例1:评价量表2的使用

学习内容:高二第八章《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章节归纳整理

评价对象:理科班×班全体学生

评价内容:能力发展评价量表中归纳和综合能力,阅读和分析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评价记录:重点评价5名学生。

姓名学习内容评价内容评价记录

冯××第八章归纳整理

1、阅读和分析能力

2、归纳和综合能力

3、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能结合课本、上课内容、平时练习和课外阅读学习,阅读量大,对重要原理分析到位。A

知识归纳完整,能结合第七章化学平衡知识点的应用,但知识的构建能力尚缺。B

重难点突出,能提出学习中疑难问题,能将出错率高的习题分类,找出知识点薄弱部分。A

周××第八章归纳整理

1、阅读和分析能力

2、归纳和综合能力

3、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与冯××同学相似,阅读分析到位。A

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较强,如对本章中大量探究实验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第七章知识,应用于外界条件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和盐类水解规律的研究;能从微观层面上分析溶液中的微粒情况,和电解质溶液的性质。A

提供疑难问题,说明疑难点和如何解决疑难点。A

林××(略)

朱××(略)

刘××(略)

补充记录:

1、被重点评价的5名学生的评价结果;阅读和分析能力,4A,1B。归纳和综合能力2A,3B;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A,2B。

2、提供两名学生的本章归纳整理的资料给全年级学生,复习课内请学生阅读、补充和参与评价。学生们十分热心“找碴子”任务,阅读效果好。

案例2:评价量表3的使用

题:第七章第三节: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

学习方式: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方式

评价对象:理科班×班全体学生

评价内容:情意目标评价量表中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与他人合

作交流态度,自评和他评。

实施过程:教学前一周布置长作业共4个研究课题,班级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承担一个课题。第一步,组长召集组员商定分工任务,包括资料收集、资料查找、资料汇总等。第二步合作讨论,筛选汇总的资料,完成图表的制作,确定汇报人员、汇报内容。第三步课堂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评价记录:以两个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评价为例

小组汇报课题交流形式观察点评价记录

1、第一小组

组长:张××

组员:周××等

11位同学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主讲人汇报,小组成员补充

1、合作完成课题情况。

2、讲课情况。涌跃发言,补充完善主讲人汇报内容,合作交流态度A

采用图表分析与讲解相结合,条理清晰,知识点完整、准确,课外信息、资料较多。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 A

2、第二小组

组长:王××

组员:冯××

等11位同学如何选择SO2催化氧化的适宜条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

1、合作完成课题情况。

2、讲课情况组员分工明确,安排合理,相互补台,表示出很好的合作精神,合作交流态度A

参与课高,讲解清晰,知识点基本到位,但重点不突出,查阅资料不丰富。

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 B。

3、第三小组(略)

4、第四小组(略)

课后记录:

1、本节课重点评价学生学习中合作交流的态度,因此对小组成员做整体评价,鼓励学生间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方式。

2、第一小组组长张××,讲课思路清楚,汇报质量高,教态好,受到全班同学一致好评,起到评价的激励作用。课后该小组完成的学案《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质量上乘。

3、由于学生积极参与,准备充分,资料全面,原定一节课的学习交流实际用了两节课,在第二节课最后学生进行了自评和他评。该学习方式受到学生极大欢迎。

三、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反馈

1、随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或小组,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基础,认清自己在本学科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反省个体的学习。

2、学期结束时给每位学生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平时观察以及多元化评价的记录整理分析的结果,在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手册中反馈给学生。所谓平时观察就是对学生每次作业情况、订正本和整理本等完成情况所做的记录。

摘选高二下半学期对周××、张××的综合性评价。

周××:你对化学学习的领悟性很强,自主学习性也强,能力发展评价量表上的评价指标几乎都能得到相当好的认可。望你在化学学习上目标更远些,要求更高些,步子更踏实些。

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你对化学学习兴趣较高,学习很认真,也很踏实,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化学学习领悟性也不错,望你再加把劲,实现自己的理想。

张××同学在高三选择加试化学,她告诉我“我在选科时曾经犹豫过,担心自己选学化学优势不大,但看了你对我的评价后就坚定地选择加试化学。”

3、学期结束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家长。在家长会上将多元化评价量表的记录和综合性评价给家长看,与家长交流。

四、研究成果和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1、研究成果

(1)制定了多元化评价中的知识目标评价量表、能力发展评价量表和情意目标评价量表。

在研究初期初步制定出评价量表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反馈、反思,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多次修改和补充,逐渐完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2)对高一高二两个理科班96名学生实施了为期两年的多元化评价。时间:2002年9月—2004年6月。在实施多元化评价中逐步建立起参与者学习档案袋,它是一种积累性的纪录,是学生学习经历的纪录,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同时能帮助学生成为更倾向于自我反思型的人,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实力、缺点、倾向和习惯,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③。

(3)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的实施,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落实,促进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学习。

(4)学生及家长的反馈和质变。学生对多元化评价的实施也有其适应过程,刚开始不太适应,有压力,以后学习参与度高了,学习积极性大了,能力发展得到明显提高。家长也普遍反映孩子对化学学习有兴趣。

2、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1)多元化评价的实施。实际操作中工作量相当大,且要对评价内容和方法不断反思,对评价效果经常反馈,耗时耗精力。

(2)每次评价(课堂内)一般仅能对部分学生部分评价内容进行评价,很难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全面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很难全面了解。若在小班中实施多元化评价效果会更好。

(3)在多元化评价实施中部分学生还是感到压力的。如在合作学习的交流中,承担汇报学习成果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的,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部分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了解,影响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4)多元化评价中教师为主要评价者,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往往对评价结果较少有反驳机会,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因此评价中带有较多的主观性。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评价,认识自我,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受益者,将是今后继续实施多元化评价必须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2005年3月

注释:

①[美] Stephen D.Brookfiels著《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第78页-第83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②靳玉乐、宋乃庆:《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第73页-第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③[美] Stephen D.Brookfiels著《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第127页-第132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参考资料:

①[美] Stephen D.Brookfiels著《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②靳玉乐、宋乃庆:《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 地址:上海市漕溪北路336号

邮编:

200030

64872222 E-MAIL:administrator@xhedu.sh.cn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

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精选6篇)案例1高中研究性学习 第1篇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分析学习语言是艰苦的,搞得不好甚至是非常枯燥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