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191

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在新课程实验是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新的问题。我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深有感触,下面仅就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看法,以供同仁们商榷。

1 课堂出现的问题

1.1 课堂驾驭难

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如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试验等。要使活动的顺利展开,首先要由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经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大额班级更加严重。

1.2 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能力培养。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现在,农村中学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中都出现了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

②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参与;

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也有的老师是“无期”地等待,过分放纵学生;

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好的学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问题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

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抹杀了学生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1.3 教师“角色”的错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主题性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为突出学生主题,以为把舞台全部交个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致使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一堂课,讲授的是“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它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复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在利用生活中吃水果的感觉,引导学生推测出水果所含的物质,接着就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分组实验,自行“探究细胞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学生的整个实验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着,直至下课,教师还没有给予点评。我不知道这种“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活动有何意义?当然,我们也不可否定,有些教师无法摆脱旧的教育思想,舍不得放弃“中心地位”,导致过多占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

2 引导策略

2.1 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

2.2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水平等基础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在课前,教师与学生可共同制订一些相应的班级纪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学生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2.3 提高小组讨论的时效性

找准讨论的“点”,即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讨论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尽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讨论;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合理?

2.4 制订具体的讨论细则

讨论前,教师要宣布此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

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只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使课堂安全有序,引人入胜;

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即要给足时间,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小组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由中合作,合作中自由;

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方矢。

2.5 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与学生交流,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地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从中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以从中物色“生物人才”,同时增进师生感情。

其次,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即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习惯,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谈讲色变。教师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新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改革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是正常的。只要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正视并研究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寻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不断地完善并持续发展的。

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了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地方经济对林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项目组开展了林科类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在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尝试,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为应用型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化学;林科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在当今我国高等林业院校的诸多专业课程设置中,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可以为这些专业的后继课程如:《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野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从化学本质上认识生命现象打开了一扇窗。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化学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林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生物化学是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而本校林科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林业相关行业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产业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生物化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能为中心来调整教学目标,以社会生产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来改革教学内容、以实验实习、科研项目为依托来加强实践教学、以加强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创新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让林科类本科人才成为现代农林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

由于该类专业学生的课程门数多、学业负担较重,生物化学课程课时偏少。项目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专业特点,对本校林科类专业《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把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根据课程章节之间的内部联系,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蛋白质化学、酶化学、核酸化学、生物氧化、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和核酸代谢、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学合成,章节基本覆盖了生物化学的核心和难点内容,能适应林科类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首先,牢固树立“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理念。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并将多年科研经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课堂精讲与学生课后自学有机结合,在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理念的提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2.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为生物化学课程前后关联紧密,所以每次讲授新课之前,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回顾上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既能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可利用提问式导入的方法,例如,在讲糖酵解之前,可对学生提问:“为什么短跑后会感到小腿酸痛,而过一段时间,这种酸痛感又会消失?”在讲脂肪酸的分解之前,可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左旋肉碱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它的生物化学原理是什么?”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讲解一些生物化学重要的理论时,适当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在讲解蛋白质二级结构时,给大家讲烫发的生物化学原理;在讲蛋白质沉淀时,给大家讲豆腐制作的生物化学原理。

3.教学方法的改进。《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采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不断完善课件使得很多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在蛋白质合成这一章采用了动画演示,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例如在讲代谢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时,采用板书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授课过程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完生物体内DNA的复制过程后,让学生思考体外进行DNA复制的过程(PCR反应),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并进行验证,让学生对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学法的指导

在讲解绪论章节,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化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在全面调查并结合自身对课程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全面理解,重点记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重视实验,提高动手能力;關注学科发展前沿。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每个部分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学法指导,如对于代谢的学习,建议学生从细胞定位、反应历程、能量计算、代谢途径的特点及生物学意义、代谢途径的调节控制部位等方面进行掌握,并指导学生进行重要代谢途径的总结及记忆。

结语

根据我校林科类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教学内容,形成了明显的教学特色,编写了适合本专业学生使用的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植物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物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度都比较高,学生不及格率和重修补考率逐年降低。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养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林科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志科.农林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2):106-108.

[2]肖強.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地方民族院校林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20-122.

[3]张劲,裴高峰,梁昇鸿,等.“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3):56-58.

[4]图雅.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47-47.

[5]王艳君,陈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2,29(5):100-103.

[6]李文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资讯,2009,(20):185-185.

[7]隋昌海,王琳.浅谈《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方案[J].科技资讯,2015,(10):193-193.

[8]陈丽华,曹可生,马威,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体现[J].广州化工,2016,(4):162-164.

[9]杨祝.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课程改革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09):31-31.

[10]郭彩华,吴永沛,杨国亮.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1):92-96.

[11]梁树才,常陆林,李先佳,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课程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129-131.

[12]董彩虹.《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3):202-204.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Course for Forestry Specialities

LI Jing,REN Mei-rong,JIA Lu,YU Jin-de,CHEN Yu-hui

(Life Science College,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24,China)

Key words:biochemistry;forestry specialitie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practice

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生物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开始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期让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教学

一、 引言

对初中生进行良好的生物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初中生的生物知识,同时也可以为其高中生物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当今新课标的改革,初中的生物教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 为学生搭建实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不断深化,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的平台,并为其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引导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内容。将传统的小组实验学习模式予以改变,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独立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生物的实验之中,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激发,从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实验设计与操作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进行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对其能量的变化进行猜想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按照教材之中的步骤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同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再将实验的结果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初中生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生物规律,同时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与实验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使这些问题在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中得到有效解决,还可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 让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培养,只有让学生乐于学习生物这一门学科,才可以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就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进而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将相关的图例在学生面前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并引导学生怎样正确使用显微镜对植物的细胞进行观察,让学生对植物的细胞结构实现充分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玻片标本的制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置身于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既可以对教师讲述的知识实现良好的认知和把握,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记忆,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可以将其灵活运用,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 以提问的方式巩固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当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和下一节课将要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点的巩固。教师可以先提出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就可以使课堂的气氛得到有效的调动。

例如:在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细胞壁属动物细胞还是属于植物细胞?再循序渐进地提出一些有助于学生知识点总结以及思考能力提升的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且随时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最先举手的同学才可以获得答题的机会,答题最多的同学可以获得作业的减免”。

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感,还可以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之中,对学生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生物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对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五、 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只关注学生回答的对与错,很多教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或者回答问题比较困难的学生都缺乏足够的耐心,有着教师直接换其他的学生来回答这一问题,有的教师还会对回答错误或者回答困难的学生进行批评。这样的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还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使其在生物的学习产生挫败感,不喜欢學习生物,不喜欢生物老师,如此恶性循环,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和发展都十分不利。

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即使他回答得不对,也不应该制止,耐心听,才可以知道学生在哪一部分知识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这样才可以对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纠正。同时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不应该进行批评,可以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的错误进行讨论,找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告诉他究竟错在哪里。

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纠正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错误认知,同时还可以使其自尊心得到尊重,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喜欢和教师沟通,向教师请教,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生物这门学科,进而有效提升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初中生物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改革,为学生搭建实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有效的提问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对其错误进行指导。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润乔.探究新课标思想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J].中外交流,2018(33):90.

[2]胡子燕.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0):68-69.

[3]王浩喜.新课标下构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5):72.

作者简介:

赖积倦,福建省漳平市,漳平市新桥中学。

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农村课程资源是指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不同环节可利用的一切物力、人力、思想、知识和活动的总和,其具有原生态性、亲和性、离散性、地域性、待开发性等特点。农村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坚持立足乡土与引进借鉴相结合、直接利用与改良提升相结合和发展校内与开发校外相结合等原则。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还需要解决好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主体和策略等问题。

【关键字】 农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 原则 开发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课程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广大教育研究者对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特点、课程资源的种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方法、模式等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运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性理论作指导,结合农村各地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法或模式。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1.农村课程资源的内涵

目前虽然没有一个关于课程资源的公认定义,但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①另有观点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②借鉴以上观点,我们把农村课程资源界定为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不同环节可利用的一切物力、人力、思想、知识和活动的总和。

2.农村课程资源的特点

农村课程资源除了具有多样性、价值潜在性等一般课程资源所具有的共同特点③之外,相对于城市课程资源而言,还具有原生态性、亲和性、离散性、地域性、待开发性等特点。

(1)原生态性

农村课程资源的原生态性(或原始性)是针对城市中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课程资源而提出的。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不像城市中小学可以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现代化设施作为课程资源,农村课程资源很少受到现代工业文明以及科学技术的洗礼或“修饰”,仍保有原始性或具有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例如,农村中自然地理资源,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天然的、未加修饰的,可以作为生物、地理等有关课程的素材。农村社会中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其内容和内涵世世代代被传承下来,保持着相对稳定。农村课程资源的这种“原生态性”,一方面对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有相当的亲切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缺乏改造提升,又容易因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

(2)亲和性

农村课程资源的亲和性(或易接受性)是指农村课程资源具备一种贴近师生生活、易于被师生接受的“气质”。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文化习俗,师生耳濡目染,早已成为他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农村课程资源对于广大师生和家长来说,都十分熟悉,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也易于接受,只不过没有把它们提升到课程资源的高度予以认识。

(3)离散性

农村课程资源的离散性是针对城市课程资源相对集中而提出的,离散性是指农村课程资源比较分散。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课程资源在整体上非常丰富,但具体到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个学校,手到擒来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短缺。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具有课程价值的资源分布不集中;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比较分散,难以达到课程资源的共享。农村课程资源的离散分布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会造成许多不便,会加大其开发与利用的成本。

(4)地域性

课程资源的地域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的种类和特色各不相同。我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地、城市郊区与偏远地区的农村,不管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历史,地域色彩非常明显。因此,不同地区课程资源一定会有本区域的特色。

(5)待开发性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以及丰富的生产劳动资源,④其中有许多素材和内容可供课程教学利用,是农村地区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许多富有课程资源价值的事物、思想、知识和活动未能进入学校的课程活动,处于潜在的、待开发的状态。

二、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课程自然资源、课程民间文化资源和课程生产劳动资源,但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课程资源、现代化的物力课程资源和先进的思想和知识类课程资源。因此,农村课程资源开发需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我们认为应坚持原则:

1.立足乡土与引进借鉴相结合

立足乡土,就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把具有农村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课程资源作为首选,使所选的课程资源不离本土。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本,而且可以增强课程资源的时效性。农村地区虽然在课程自然资源、课程民间文化资源和课程生产劳动资源方面比较丰富,但现代文明成果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集聚在城市,农村儿童对这类课程资源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然而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具有时代气息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必不可少,农村学校在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引进一些城市课程资源还是十分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地区可以借鉴城市中小学对现代文明成果进行开发的方式。例如,城市中有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农村学校同样可以把身边的大自然、村居民宅作为农村的科技馆和博物馆,只不过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或者提前做大量相关的查找、收集和整理等方面的工作。引进借鉴其它地区的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也必须立足于自身情况。

2.直接利用与改良提升相结合

农村地区有些课程资源自然天成,无须加工改造就可以直接拿来为课程教学所用。如农村学校附近的山坡草坪,可以直接用作学生校外活动的场所,进行身体锻炼或作为学生体验大自然的阵地,让他们探究自然的神秘,陶冶净化心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可以直接拿来利用,其中有许多内容需要进行改良提升,尤其是民间文化资源。民间文化中有许多内容是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产物,其中蕴涵的价值和意义与当今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在课程教学时对于此类的课程资源,要坚决予以批判和抛弃,或者作为反面教材加以利用。对于有些课程资源需要净化、改良和提升,使其富有时代教育意义。

3.发展校内与开发校外相结合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学校相对薄弱,大部分学校没有图书馆、实验室以及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师资缺乏也是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情况下,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大力发展农村学校的建设,包括物力和人力两方面,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和条件是农村学校的重要任务。校内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把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校外这个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的资源库上,充分利用校外富有课程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资源。这既是考虑到农村课程资源的优势所在,也是节约课程资源开发成本的要求。另外,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农业等方面的问题,开发校外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乡土方面的教育、培养热爱农村之情、建设农村之志和锻炼农村生产生活之技是十分必要的。

三、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有效与实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

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任何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服务并服从于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本身只是一种媒介和手段,并非目的,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可行性条件下,寻求合适的媒介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目标。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也不例外,但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此。考虑到农村教育中一些特殊情况,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要肩负起额外的一些任务,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其一,把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纳入到农村乡土知识教育之中,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赋予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所谓乡土知识教育,就是以家乡的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与家乡建设直接有关的各方面问题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为家乡而努力的雄心壮志,继而增进爱国之情,确立报国之志的教育。⑤乡土知识教育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正好为其提供了素材和途径。其二,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要与农村学生的前途联系起来,为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开发一些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的课程资源,从而为农村的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例如,有些农村地区农民以种桑养蚕为主要农业生产活动,这就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引进一些现代桑蚕种养的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科学意识,为他们以后从事桑蚕业奠定一些知识基础。

2.多元参与——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人员和机构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具体包括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相关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以及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对于农村来说,缺乏教育科研机构和人员,也难得有课程专家到农村学校指导工作,所以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主要落到了广大一线的教师身上。实际上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就本该担此重任。教师不仅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从自身以及身边环境出发,捕捉各种的课程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另外,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学生作为课程的学习者和构建者,应当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家长由于与社会接触面广,有其自身优势,也应当积极配合,带领孩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例如,历史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及学生家长搜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遗迹,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需要指出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往往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农村不少学生家长或是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能手,或是某种水产养殖的准专家,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农村中有不少老艺人和匠人,他们身怀某种技艺,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程目标,以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为课程内容,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他们做一回“教师”,这样课程资源同时变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3.整合与共享——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农村地区的某些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拿来利用,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本;对于有些课程资源可以因陋就简,进行适当加工改造服务于课程的教学。一种课程资源往往具备多门课程利用的价值,例如,学校附近的山坡,就可以用作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锻炼场地,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用来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这样一来,可以通过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充分利用一种课程资源;同时,农村课程资源有离散性特点,这就要求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农村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不至于闲置和浪费。

农村有优势课程资源,也存在某些资源短缺的现象;广大农村地区的区域差异形成了许多特色课程资源;农村地区课程资源开发力量毕竟有限,这些情况使得农村地区学校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十分必要。建立农村课程资源库,实现多所学校的联合开发,运用网络技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既可以降低课程资源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又可以丰富农村课程内容。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农村学校在逐步实现“校校通”网络工程,这就为农村学校之间、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搭建了非常便捷的平台,资源共享变为可能。

注释:

①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②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5-7页.

④陈家斌.我国农村课程资源的现状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12).

⑤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第356页.

(操其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241000;

段兆兵: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241000)

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初中生物新课标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在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同时,要全面的优化生物教学,使生物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发展每个学生,当作教学的总目标,使学生通过生物的学习,科学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此,笔者对新课程初中生物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一、构建全新生物课程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习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着思维火花的认知方式,也不时地对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如一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独立完成本探究活动的全部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的有趣、有见解,学生作出的假设也十分有个性,学生自己制定出实验计划,并独立实施了整个实验,学生们最后都得出了光是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因素这一重要结论。在整个学习活动,教师的情感伴随着学生情感的波动而起伏,这里充分展示了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是总受制约的主体者,师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眼神交融、语言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真正得到了民主、尊重、平等、友善、理解的心理情感考验,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重视学生兴趣的发展,使学生通过相关的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面对未来的科技社会,参与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这一点出发,就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背景,“从生活中走进生物”从生物角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参与到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来,体验到学生物的乐趣和享受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例如,禽流感、艾滋病、环保、酸雨、生态平衡等这些热点问题,都可成为很好的课堂教学话题。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生物教材,几乎每个章节,都安排了探究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有让学生参与的探究某一方面的活动,既是训练同一种科学方法或探究技能的活动,也在活动内容、思维力度和操作水平上有所不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随着教学内容展开逐渐渗透和深化。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要分析和把握课堂教学中每个探究课题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標并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落实在学生和探究行为上,重点放在落实实验的时效性。既不能由教师代办,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成为学生的“娱乐”活动的田地,解决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使实验探究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场所。其次,探究实验既要重视过程,也要重结果。因为科学探究是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的,重视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和热爱程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注重探究过程,但不能轻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或忽视某一具体内容的探究结论的形成,就会使学生在经历探究后,头脑中仍然“似是而非”。

四、对课堂进行动态设计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充满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我们的课堂就总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我们的课堂是学生思维真实展现的场所, 在这种真实的课堂里,学生作为蓬勃的生机,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活动。因为“变化”,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的“联想”与“推测”,总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动态生成”。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有情感、有想法、有潜能的人,善于倾听是教师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所以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判断答案的正误优劣,并迅速沟通,学生只有在这样融洽的互动中才能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并发挥出聪明才智,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其教学设计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而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

五、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何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场所,生物课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目的,而且教学实验也证明了,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是生物课不可缺少的教学媒体。例如,通过flash动画,展示细胞核的分裂,克隆等等,尤其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生物的生理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突出了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王集第二中学 221000)

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考试改革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评价是目前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主要方面。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本文以具体的实践为基础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形成性评价 教学改革 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仍普遍保持应试教育的传统,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专家组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认定在中国的试点性评估中提出:“在考试方法上显著减少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为更好地在临床医学开展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医学考试与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1.采取多元化考试形式

考核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题的质量和难易度,保证试卷的主观题量,灵活运用闭卷、口试、随堂提问、课堂作业、小论文、小组讨论、实验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运用、动手、语言交际能力等。

1.1在理论教学中,进行课堂测验,对之前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考察。可以是在正式上课前抽5-10分钟,出题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再由教师课后评分;或者是在学期中段进行阶段性测验,自行组卷并组织考试,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考察。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更加清楚,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2形成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与本次课内容有关的几个题目,也可以是之前所学的部分知识的总结性题目。此外,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给学生几周时间,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并写出综述或小论文。这种方式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自行查资料写论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3课堂提问是形成性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对上次课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提问,復习重要知识点。形式采取随机点名,学生回答;或是出题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答案等。教师对学生在课后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授课前在课堂上进行统一反馈。

1.4开展PBL、CBL或互动式教学。实施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具体论题,通过课后自行查阅资料、组员交流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各组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课件由该组主讲人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各组学生可就该组的结果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学生的讨论结果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开展此类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查阅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使学生有效将生化知识与临床或科研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生物化学实验课同样进行形成性评价。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操作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组成。实验操作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听课情况、动手积极与否、操作有无错误和结果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在课堂上抽查学生进行某一项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并把考察结果进行计分。对学生在实验完成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对本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总结,教师再对其点评、计分。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及实验报告书写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实验课授课前进行统一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本期实验课程结束后,组织实验现场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6根据学科特点,《生物化学》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仍采用课程结束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

2.强化考核反馈制度

教学评价过程如果没有有效的考核反馈制度支撑,评价就将失去意义。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平时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形成考核反馈制度化。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向学生及时反馈平时考核的成绩,进行考核情况分析、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向任课教师或教研室反馈前段时间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静,杨丽莎,梁志清等.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76.

[2]崔洪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12(1):24-26.

[3]李红艳.对生物医药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6.

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范文

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初中生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