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中日关系范文
历史中的中日关系范文第1篇
历史上中日之间从未同时强盛,所以两国谁强盛,另一个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压迫。现在两国同时强盛,必然出现对立与分歧,可能要互相僵持数十年以上。未来我想大家都会明白和则两利,战则皆亡的道理两国的关系可能像英国和法国,总的来说都属于同一个东亚联盟之中,然后在内部会在理性的规则中争夺联盟主导权,这一联盟应包括东亚,东南亚以及太平洋一些国家,这一联盟的首领之争中,统一后的朝鲜,印尼,越南以及澳大利亚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
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两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使日本的繁荣瞬间变成废墟,国家主权受到限制。“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如果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中日关系历史,仅仅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文明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两千年友好”的关键是什么,“五十年对立”的关键是什么,今人必须认真总结。“两千年友好”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五十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把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发展就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两个国家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中日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如果对两国摩擦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势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中的消极因素。中日两国应从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两国在向重要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为了使中日关系处理中具有大局意识,至少有两点需要重点加以解决: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大国应当承担和履行的国际责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国,主观和客观上都在向综合性世界强国迈进,但在成为世界强国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
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大局有深刻认识,对历史问题有深刻反思,愿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对日本来讲,首先就是对历史上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的破坏进行真正反省,对其侵略行径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伤害进行忏悔和道歉,并用其和平发展道路及对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睦邻富邻实践,取得相关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对中国来讲,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以暂时的关系紧张而牺牲未来,不以局部的不和谐影响两国的全面关系。多作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扩大紧张的举动,是中日两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也是大国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两个世界大国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属亚洲,又都处于东北亚,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中不可能没有竞争关系,不可能不产生摩擦,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竞争关系及摩擦。从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看,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既有以美国为单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有以法德为双核心的欧洲国家联盟,还有多核心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日两国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北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亚洲一体化,特别是东北亚一体化过程中,中日应当成为双发动机,共同推动包括东北亚在内的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21世纪的大局及国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这是因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是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中日关系是周边环境和周边关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国内稳定是当代中国的根本利益,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人民和谐生活的保证,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周边关系摩擦会影响国内稳定,国内人们情绪不稳更会威胁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核心利益。“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后列。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远比对日本更重要。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就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有利于大局和国家利益的感情和行为,就是爱国,否则就会走向爱国的反面。
三、要善于从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是前提,是基础,“面向未来”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该对亚洲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作出贡献。必须以未来目标和未来要求引导过程行为、制约过程行为。对于中国来讲,从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就显得极端重要。
未来的世界应当是和平发展的世界,未来的国际秩序应当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国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当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努力、
作出贡献。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关系和国家争端,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实践。亚洲,特别是东亚的持续发展,必将在未来国际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理应从亚洲开始,东北亚新秩序的建立定将首当其冲。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处理东北亚国家关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着考验。不以现在代表未来,不以当前牺牲长远,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对抗牺牲合作,就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应当理解、支持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决不能因为一时冲动作出的过激行为使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为他国误解和攻击的理由。
一体化是亚洲,也是东北亚未来的基本走向,东亚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存有共识,并且在作着各种努力和实践。中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亚洲一体化,东北亚一体化符合中国、符合地区各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和日本是亚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两国关系直接关系到亚洲未来一体化,东北亚未来一体化的建设。中国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员,都是未来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主体国家,都是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日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一体化的进程。从亚洲未来和东北亚的未来着眼,中国和日本应当彻底解决历史问题,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在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在一体化进程中强大。区域一体化对中国更为重要,它既可以保证中国和平的周边环境,又可以改变世界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既可以促进中国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更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基于此,我国应当妥善看待和处理当前的中日关系,善于用大智慧看待问题,善于用大勇气处理问题。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区和平稳定、地区一体化的未来大势巧妙解决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种消极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些未来核心利益的实现,都依赖于从现在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任何松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扰,都将严重影响或阻碍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的实现。邓小平曾明确指出,除非发生了大规模的外来入侵,否则我们都应当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现在,实现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邓小平讲,我们曾经丧失过大的机遇,现在再也不能失去机遇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没有抓住,日本则抓住了,当我们“噩梦”醒来的时候,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日本则在战争废墟之上,发展成了世界经济强国。21世纪初,世界又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来讲,真是千载难逢,只能抓住,不能放弃,也不能受干扰。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未来民族核心利益的关键时期,任何局部的暂时的不和谐因素都要关注和重视,决不能使不和谐因素影响到未来中国核心的实现。“小不忍则乱大谋”。中日关系虽然复杂,虽然责任在于日方,但处理不好,对中国影响更大。我们要善于从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从暂时看,问题很大、麻烦很多,但从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关系必须妥善处理,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当是理性选择和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历史中的中日关系范文第2篇
1.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识记)
辽(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916年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史称西夏)、金(完颜阿骨打做了女真族首领后,率从抗辽,1115年称帝,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都城在临安。)
1141年宋金和议内容:双方以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银25万两、绢25万匹。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岳飞后来被秦桧杀害。
44页(知识巩固) (畅想天地) 49页(知识巩固) (畅想天地)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识记)
两宋时,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即经济重心南移。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①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②“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太湖流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出现了占城稻和棉花由南往北、小麦由北往南推广的现象。③纺织业:民间丝织专业户;苏州、杭州、成都官营织锦院;棉纺织业南方逐渐普及。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商标。④陶瓷业: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⑤采煤业:采煤技术领先世界,煤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⑥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海船装有指南针。泉州、广州、明州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⑦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⑧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宋代城市,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⑨城市周围出现的集市,逐步发展为市镇。
54页(知识巩固) (畅想天地)
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识记)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1 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的正式行政区。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松江的黄道婆对棉纺织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中心。 元朝时,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并写了《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9页(知识巩固) (畅想天地)
4.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识记)
①元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②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③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在元朝的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5.四大发明(运用)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司南,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64页(温故知新) 6.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是两宋之际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风格委婉《如梦令昨夜雨蔬风骤》;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元曲是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元朝的赵孟頫是当时的画坛领袖,《秋郊饮马图》。
历史中的中日关系范文第3篇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述这些问题?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他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到了近代,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例就更多了。
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共同缔造的。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没有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上的地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
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情况。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
三、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怎样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汉民族把岳飞、文天祥等人当成本民族的英雄,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有利于祖国统一的人,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地肯定,也不能绝对地否定,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结论,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从而确定其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对个别有污点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比如,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金斗争的事迹时,有的学生提出: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算民族英雄。教师应当指出,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宋当时已是腐朽的政权,当遭到外族的进攻时,必然灭亡,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阻碍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历史的向前发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讲清,金军南下,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岳飞抗金是正义的,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他的英勇斗争,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虽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同他在抗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相比,显然是功大于过,他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帝王将相,也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他们顺应时代发展,对历史进程起推动作用的活动,应该给予客观的充分肯定。而对于那些阻碍历史发展的反面人物,如秦桧、吴三桂等,要向学生讲清他们的罪恶所在,然后给予坚决谴责,使学生从反面受到教育。
历史中的中日关系范文第4篇
【热点切入】 【复习目标】
1、了解中美关系的基础历史史实。
2、从中美关系的坎坷曲折中,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3、“以史鉴今”,认识合作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自主温故、知识梳理】
一、坎坷曲折的中美关系
1.侵略中国:美国人-------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年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2.中美合作:-------年1月1日,中、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中美两国在战争中结为盟国,互相援助。
3.扶蒋反共: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 4.新中国建立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阻止中国人民解放--------,中国人们“-----------、------------”。
5.中美建交:1971年10月,第-----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1972年-------总统访华。-------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二、新时期的中美关系
2009年11月17日,中美两国首脑------------与----------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巩固检测】
1.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
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尼克松访华
3.美国自1976年诞生,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却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发展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你知道它诞生的标志吗?( )
A.独立战争的爆发 B.《独立宣言》的发表
C.萨拉托加大捷 D.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4.圣诞节期间,在美国纽约迪斯尼世界、梅西百货等名店,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商品(右图)。欧盟一位高级官员不禁感慨道:“如果离开中国制造的玩具,那么,世界上的儿童就会失去很多欢乐。以上材料充分说明了( )
A.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B.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D.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
5.2009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这(
)①表明中美两国已经不存在分歧,消除了各种障碍②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③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共同应对金融危机④有利于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年11月17日,中美两国首脑在会晤时,多次强调要继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之所以强调合作是因为(
)
A、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双赢” B、善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C、有了合作,就不会存在竞争
D、合作与竞争是统一的 【知新探究、拓展提升】
1.以下两幅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读图后请回答:
(1)图1中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分别是谁?他们的这一历史性握手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两国何时正式建交?
(2)图2中布什与胡锦涛会晤时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那么,自两国建交以来美国的这一立场是什么?
(3)结合中美关系发展的风雨历程,你认为未来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会谈中,胡锦涛主席就进一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提高五点重要主张:
一、持之以恒增进中美战略互信;
二、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和其他各级别对话磋商;
三、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四、继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
五、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请回答
(1)胡锦涛主席提出的这五项主张符合当今世界哪些趋势和我国哪些国策?
历史中的中日关系范文第5篇
【热点切入】 【复习目标】
1、了解中美关系的基础历史史实。
2、从中美关系的坎坷曲折中,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3、“以史鉴今”,认识合作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自主温故、知识梳理】
一、坎坷曲折的中美关系
1.侵略中国:美国人-------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年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2.中美合作:-------年1月1日,中、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中美两国在战争中结为盟国,互相援助。
3.扶蒋反共: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 4.新中国建立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阻止中国人民解放--------,中国人们“-----------、------------”。
5.中美建交:1971年10月,第-----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1972年-------总统访华。-------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二、新时期的中美关系
2009年11月17日,中美两国首脑------------与----------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巩固检测】
1.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
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尼克松访华
3.美国自1976年诞生,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却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发展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你知道它诞生的标志吗?( )
A.独立战争的爆发 B.《独立宣言》的发表
C.萨拉托加大捷 D.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4.圣诞节期间,在美国纽约迪斯尼世界、梅西百货等名店,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商品(右图)。欧盟一位高级官员不禁感慨道:“如果离开中国制造的玩具,那么,世界上的儿童就会失去很多欢乐。以上材料充分说明了( )
A.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B.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D.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
5.2009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这(
)①表明中美两国已经不存在分歧,消除了各种障碍②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③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共同应对金融危机④有利于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年11月17日,中美两国首脑在会晤时,多次强调要继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之所以强调合作是因为(
)
A、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双赢” B、善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C、有了合作,就不会存在竞争
D、合作与竞争是统一的 【知新探究、拓展提升】
1.以下两幅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读图后请回答:
(1)图1中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分别是谁?他们的这一历史性握手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两国何时正式建交?
(2)图2中布什与胡锦涛会晤时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那么,自两国建交以来美国的这一立场是什么?
(3)结合中美关系发展的风雨历程,你认为未来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会谈中,胡锦涛主席就进一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提高五点重要主张:
一、持之以恒增进中美战略互信;
二、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和其他各级别对话磋商;
三、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四、继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
五、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请回答
(1)胡锦涛主席提出的这五项主张符合当今世界哪些趋势和我国哪些国策?
历史中的中日关系范文第6篇
一、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角色意识, 这是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基础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在学生面前, 教师高高在上, 成为知识的象征、权威的代表, 学生必须听从教师的指令。在这种教学关系中,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必须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更多地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 “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 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究的的合作者、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必须要抛弃传统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地位, 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采取“走下讲台, 与学生一起学习研究”的互动教学方式, 通过师生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流、合作的探讨, 教师只有全方位的转变角色, 才能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挖掘情感因素,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是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和保证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育学观点认为, 师生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思想的交融与共鸣,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成为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保证。首先, 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决定了要使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 要尊重热爱学生, 对学生持肯定、宽容、理解、接纳的态度, 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使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信和热情, 释放学生内心的紧张与怯弱, 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素养, 激发其学习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 教师要寓情于教,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抱着深沉的责任感与道德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要以亲切自然的眼神、平易近人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绪, 要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 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系、赏识, 感觉到教师是在用心灵与他们平等对话, 觉得历史课就是一种享受;另外, 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 寓情感教育于历史知识之中, 运用典型的历史事例及人物, 创设历史情境, 引领学生再现历史, 与历史交融, 与古人对话, 从而在实现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同时, 与教师形成思想的共鸣, 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三、师生双方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保持关注是建构师生和谐互动关系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历史教学, 实行统一的格式化教育, 试图把不同特点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 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更不利于在教学中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方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保持关注。一方面, 为了避免统一规格教育下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忽视, 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 设计不同的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体现自主能动作用, 这有利于满足学生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对于性格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和学习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要尤其关注, 要多与他们交流, 了解他们学习和思想的状况, 在课堂中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现机会, 克服其胆怯心理,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 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 从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之中。
四、运用问题式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和关键
教育学观点认为:思考与疑问、置疑与探究, 质疑与释疑都和问题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将课堂变成“问题”的乐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围绕这一个个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究, 最终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 最终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拓展学生思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在新课程理念下, 提问不再是教师的专利,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需无疑。”所以要建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教师不但要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疑惑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重新建构知识结构。通过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促进解决问题中的积极互动, 不但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建构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摘要:本文试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氛围、师生相互关注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分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
关键词:课程改革,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
历史中的中日关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