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AR技术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AR技术范文(精选12篇)

AR技术 第1篇

关键词:SNMP,病毒防护,AR模型

1 网络管理概述

1.1 基本模型

在网络管理中,一般采用管理者代理模型[1]。

管理者是整个网络管理系统的核心,通常是个有良好图形界面的高性能的工作站,并由网络管理员直接操作和控制。在管理站中的关键构件是管理程序,管理站(硬件)或管理程序(软件)都可称为管理者。在网络中有很多的被管设备,可以是主机、路由器、打印机、集线器、网桥或调制解调器等。

网络管理协议是一个重要构件,简称为网管协议,它就是管理程序和代理程序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网络管理员利用网管协议通过管理站对网络中的被管设备进行管理。

1.2 简单网络协议(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Protocol)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Task Force)定义的一套网络管理协议,该协议基于简单网关监视协议(SGMP:Simple Gateway Monitor Protocol)。

2 防范网络异常流量的病毒

2.1 流量测量方法

理解网络流量的内容、了解用户的网络行为是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为网络升级、容量规划等提供了依据。任何网络配置的修改、新技术和新硬件设备的采用、网络新应用的出现、蠕虫病毒的爆发以及网络故障均可能导致网络流量的类型、流量大小发生改变。通常,进行网络流量测量(network traffic measurement)有四种方法[2]:利用SNMP,查询网络设备的MIB;利用网络“探针”,如Tcpdump、Ethereal;利用IP Flow技术,如Netflow;利用远程shell(remote shell)。

(1)第一种方法,应用SNMP传送数据是其中一种重要方法,因为SNMP是工业界实际采用的网络管理标准,使用SNMP的方法采集数据会获得最大的通用性。但是SNMP协议有不中之处,第一,由于SNMP使用UDP作为它的实现方式,在网络拥塞时无法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第二,由于SNMP传输数据必须是OID(Object Identifier)与数据值一一对应的方式,因而有大量的冗余信息。

(2)第二种方法基于“数据包级别”(packet level),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网络流量应用类型的信息,但是采集的数据量极高,在高速链路中难以实施。

(3)第三种方法基于“流级别”(flow level),能够提供详尽的网络流量应用类型信息,采集的数据量也较第二种方法少。可以看出,采用IP flow进行网络流量测量和分析是一种较为折衷和有效的方法。

(4)第四种方法是有效的非标准方法。Cisco路由器除了支持标准的SNMP协议外,还支持rsh(remote shell).rsh在本地主机与远程主机之间建立TCP连接,将本地主机的标准输入和控制送到远程命令(进程),将远程命令(进程)的标准输出和标准出错输出送到本地。可以用rsh的方法调用Cisco路由器的IOS的show命令,rsh将把Cisco路由器执行命令的标准输出送到本地主机上来,把输出按格式转换成真正的数据,这样就达到了数据采集的目的。

2.2 处理防范网络异常流量的方法

(1)判断异常流量流向

流量监控管理软件是判断异常流量流向的有效工具,通过流量大小变化的监控,可以帮助发现异常流量,特别是大流量异常流量的流向,从而进一步查找异常流量的源、目的地址。有些异常流量发生时并不体现为大流量的产生,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综合异常流量发生时的其他现象判断其流向,如设备端口的包转发速率、网络时延、丢包率、网络设备的CPU利用率变化等因素。

(2)采集分析Netflow数据

判断异常流量的流向后,就可以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端口,实施Neflow配置,采集该端口入流量的Netflow数据。

(3)处理异常流量的方法

1)切断连接:在能够确定异常流量源地址且该源地址设备可控的情况下,切断异常流量源设备的物理连接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

2)过滤:采用ACL(Access Control List)过滤能够灵活实现针对源目的IP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等各种形式的过滤,但同时也存在消耗网络设备系统资源的副作用。

3)静态空路由过滤[3]:能确定异常流量目标地址的情况下,可以用静态路由把异常流量的目标地址指向空(Null),这种过滤几乎不消耗路由器系统资源,但同时也过滤了对目标地址的正常访问。

4)异常流量限定:利用路由器CAR功能,可以将异常流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这种过滤也存在消耗路由器系统资源的副作用。

3 基于AR模型的网络病毒防护

3.1 零均值化

第一步是要对滑动窗零均值化。尽管从总体上说,网络流量的观测值序列是不平稳的,但是可以把其局部看作统计上近似的平稳,这个局部当作一个滑动时间窗,窗的大小设为N+1。每次取出N+1个数,滑动窗的N+1个数表示为y1,y2,,yN,yN+1,用前N个数建立自回归(AR)模型,把滑动窗的前N个数作为参考,来判断第N+1个数是否异常。这样在实时应用中,只要将时间窗口不断往前滑动一次;为建立AR模型,对前N个数进行零均值化。

3.2 AR模型的拟合

第二步是拟合模型。首先选择合适的模型阶数p。由于观测值序列(xt)(t=1,2,3)一般是不平稳的,但我们假定滑动时间窗近似地平稳,所以窗口的大小N不应太大;另一方面,用自回归模型AR(p)拟合时间序列时,尽管其准确性可以用FPE(FinalPredictionError)来衡量,对应最小FPE的阶数p就是最佳的模型阶数,但是有个关于N和p的约束条件[4]:

在此算法中,取常用的二阶自回归模型AR(2),以及满足上述条件的N=20。用时间序列x1,x2,,xN拟合二阶自回归模型AR(2)有直接计算的线性公式。AR(2)的模型是:

这里φt和φ2表示AR(2)的系数,φt是白噪声,它是独立同分布的高斯随机变量,均值为零,方差为σe2,t=1,2,N。

用x1,x2,,xN来估计AR(2)模型参数φi,i=1,2,以及σe2。

白噪声et的方差是σe2:

以上(1)、(2)两式是对AR(2)参数的估计。

3.3 基于特征匹配的异常检测

这里σ是表示时间序列中当前时刻向后N个相应的残差et平方和的平均值,λ表示当前观测值的残差与σ比值,那么λ就是作为检测XN+1是否异常的统计量[4]。

下面确定统计量λ的容许范围(即判断网络流量是否正常的范围)。对某参数变量,它的观测值序列为S1,S2,,Sm计算得到的统计量的序列,分别计算正负统计量的平均值及相应的标准差。和分别表示中的正值和负值组成的序列,它们的个数分别为m和n,σ+和σ-分别表示它们的标准差,即:

那么,该变量λ的统计量的容许范围是:,当λ在容许范围内则为正常,否则就是异常。

参考文献

[1]Douglas E.Comer David L.Stevens.用TCP/IP进行网际互联第二卷:设计、实现与内核.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RFC1213: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for Network Manage-ment of TCP/IP-based Internets MIB-II[S].1999.

[3]曹铮.互联网异常流量的Netflow分析[J].中国数据通信,2005.

AR技术 第2篇

南岭大东山岩体北部40Ar-39Ar定年及地球化学特征

南岭中段大东山岩体为中侏罗世、多期次形成的花岗岩体,由四个岩石单元组成,较早次单元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较晚次单元为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 40Ar/39Ar法坪年龄为(162.3±1.2) Ma.相对于同时代花岗岩,岩石更富 K和 Si,贫 Ti、Mg、Ca和 P.其中SiO2为75.18%~76.49%;K2O为 4.96%~ 6.13%.铝饱和指数 (ASI)为 0.92~1.26,平均 1.03,属铁质、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具 Ba、Sr、P、Ti等亏损和 Th、La、Nd、Sm等相对富集的特点;富含稀土元素(∑ REE平均355 μ g/g).Isr值为0.705 4~0.733 0,εNd(t)值为-7.4~-10.9, t2DM为1.55~ 1.84 Ga,表明成岩物质源自中元古代地壳,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混染,多种相关图解判别均显示其为 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区域构造背景研究等表明,岩石形成于挤压造山向非造山转换的后造山拉张环境.

作 者:马铁球 柏道远 邝军 彭学军 王先辉 MA Tie-qiu BAI Dao-yuan KUANG Jun PENG Xue-jun WANG Xian-hui 作者单位: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南,湘潭,411100刊 名:地球化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CHIMICA年,卷(期):35(4)分类号:P59关键词:花岗岩 黑云母40Ar/39Ar法定年 地球化学特征 后造山环境 大东山岩体 南岭中段

AR技术:填平虚拟与现实的鸿沟 第3篇

根据车速、车距等信息,计算出撞车的可能性,从而给驾驶者发出警告,这是一款名为ionRoad的APP的功能。这款应用非常受欢迎,从去年年末发布到现在,有了超过50万次的下载量。这款应用使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

相信对于不少科技迷来说,这项技术并不陌生。简单来说,AR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和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

此前曾有一种技术名为Virtual Reality(虚拟实境)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虚拟环境,听起来与AR技术很像。不过略为不同的是,AR技术强调虚实结合,例如谷歌眼镜就应用了AR技术,通过虚拟菜单实现了拍照,录像等功能。

正是这种特性,让AR技术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AR技术可以模拟出试衣间,用户在试衣间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然後试穿,看看是否合身,风格是否喜欢。利用AR技术,那些喜欢蜘蛛侠的用户甚至能够在自家房间模拟出影视剧中的场景,变身成为“蜘蛛侠”,尝试“英雄救美”。喜欢足球运动的球迷们,假如无法抽出时间踢球,没关系,有一款足球类应用ARSoccer,可以帮你享受随时踢球的乐趣。

国外有一家专门为企业开发AR应用及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Crowd Optic,开发了一款用于检测人群中危险人物的平台。该平台可以应用在足球赛事中,避免球迷闹事等意外情况的出现。

具体来说,系统能够根据用户手机的GPS和指南针功能所提供的数据,通过独特的算法算出用户的视线及关注模式,而根据这个数据判断用户是不是潜在的危险人物,如果是的话,则会通知附近的保安人员对其进行特别关注。

实际上,AR技术的应用案例已经越来越多,未来还会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形式。

美国知名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在经过调查分析之後,预测未来AR技术有四大应用方向:

空间计算:例如ionRoad能够凭借车速和车距计算出行车安全性,显示出AR技术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但是受到一些计算机视觉算法和移动设备硬件的限制,目前增强现实技术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将来随着这个问题的逐渐改善,我们所能体验到的视觉空间将得到极大延展。

互动游戏:在PC上,我们可以联网玩游戏,但是这种游戏完全局限在虚拟世界。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我们可以在户外模拟出虚拟游戏场景,跟朋友们一起参与游戏,实现互动。

感知人脑:InteraXon的首席技术官Chris Aimone认为,设备通过智能的方式感知人脑将带来巨大的方便,比如根据人的意识自动调节信息的显示,根据人的心情给出生活建议。

交互提升:Geoloqi的联合创始人Amber Case认为,只要使用增强实现技术创作内容、动画的障碍降低,增强实现就会变得有趣起来,从而交互将发生实质的改变。

包括谷歌、微软、苹果在内的“大腕儿”级企业,都将目光瞄向了AR技术。相信未来这项技术还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全景视频为VR/AR带来技术挑战 第4篇

关键词:VR,相机,全景,H.264,TCP-FIT

VR为何忽然变得有意思?

首先,我们看到有一些东西在今天这个时代跨过了门槛,诸如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在一张硬盘上存储一辈子所有听过的音乐,可以存储这辈子所有拍摄过的照片,而且成本非常低廉。慢慢地,我们到达了另一个门口,就是存储这辈子所有看过的视频。其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摄像机,包括手机等便携设备。第三,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无处不在地上网,企业用户和老板可以随时找到你。

我们来想象一下,假如这是媒体实验室在做的事情,它的口号是:Never Lose a memory。将来老师给学生们讲课,不需要描述,可以放给他们看。包括我们给年轻人讲文革、过去的时代,我们可以放给他们看。

VR的三大技术挑战

V R有很多技术的挑战,很多基本技术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包括几大核心。第一是C a m e r a s,有大量人做了大量的Camera,但是离我们需要的还有距离。假如你可以控制Camera当中每一个内容,你可以想象做什么东西?第二是需要知道什么地方看什么,如何跟周围环境去交互,包括如何去实现这些技术。当然还包括在移动设备上展现和捕捉全景的视频,即多媒体信息的融合以及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和增强。第三是网络,今天网络无处不在,我们设想很多云计算美丽的场景。不过,很多知名的企业把基础设施放在亚马逊上,当亚马逊出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另外,VR需要大量服务器,这会耗费大量能源,并且需要高速的网络做连接。同时,在VR中做高速的数据处理也有很多挑战。

挑战之一:Camera

在展会上可见各种各样丑八怪的VR原型。假如VR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变成现实、变成娱乐的主流,VR的主流设备最后一定不是丑八怪。

VR像素会是多少?很多人觉得这不是问题,我们今天可以做2000万、6000万像素的相机。实际上摄像头做得越来越小的时候,像素感光能力越来越弱。另外是艰苦的拍摄环境,比如高动态范围环境以及弱光环境,如何保证高的质量?今天我还没有看到一个相机真正能够模拟电影胶片的水平。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保证全景的相机?不同的相机之间或者不同像素以及不同位置如何保持一致性?比如快门是不是同步,曝光能不能做融合,高速运动时是不是会有一些变形等。

第三是我们的相机有没有景深?喜欢摄影的人知道莱卡相机的内容做出来很漂亮,我们能不能提供这些给艺术家?我们认为最终需要把最好的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而这恰恰是今天没有很多人去做的,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全景相机,但是大部分是垃圾。

例如,图1是我们今天看到的VR真实的场景和分辨率。为什么说真实?我们把演员4m以外拍摄的场景放在不同的1K、2K哪怕4K Plus上的分辨率,4m以外看到她的脸和在头盔上显示质量差距过大,相信没有人愿意付费。所以分辨率是非常大的瓶颈。

从技术角度,要真正支持我们所熟知的娱乐界的最低门槛的分辨率。在全景状态,摄像机至少要达到5K×5K,也就是比今天的4K有一个数量级以上的分辨率提高,才可以满足我们最基本的需求。

挑战之二:编/解码

假如我们用今天熟悉的手机分辨率,实际上需要有20K×10K的分辨率,要比今天家里4K的显示器大概有一到两个数量级的提高。这么高的分辨率下如何编码和传输?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今天蓝光4K已经用非常高的带宽。

其中一个问题是Encoding(编码)。做技术的人总喜欢做美好的预测,例如今年H.265的编码会全面占领市场,4K的内容会全面占领家庭,但实际上没有这么快。原因首先是系统很复杂。第二系统跟二十年前刚开始做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认为可能比上一代提高了50%的效率,但是成本非常高,包括步数、解码器和专利的成本等,有一些甚至需要付出上亿元的成本。即使满足了这些条件,实际上离我们真正做到高质量VR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另外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可以规避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有的。我们不是在这里解释技术的细节。业界告诉你或者所谓专家告诉你,做高清一定要H.265,其实不用。用H.264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看到科技公司和清华实验室的编码器得到了美国一家大型市场调查机构编码器领域的大奖,因为我们有很好的H.264的编码器。

要把视频编码真正用到VR上要应用很多场景。比如做360°的视频,用各种巧妙的办法拼接成平面的样子,然后想办法去降低其动态分辨率和成本,用整体上比较低的码率去传输VR的内容。但即使这样,我们离真正的视频编码还有很远的距离。以下会讲我们如何去做这件事情。

主要的思路是:第一我们需要摆脱传统视频编码的做法,过去我们做一个标准需要十年,在中间有很多IP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希望做的标准是一个通用的标准,跟应用无关,但是最终的解决方案一定是需要针对VR去做很多优化的。

第二个问题是网络。我们有了内容,如何把内容传递给用户。我们有3G、4G等高速网络。但是除了网络基础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使用网络。比如90%的是用TCP协议(如图2)。视频当中也多用TCP协议。其实TCP不是一个好的做视频的协议,因为TCP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设计的时候会认为只要你丢包,是因为你发得太快,所以会把发送的速度降慢。实际上,在复杂的无线网络情况下,你用最慢的速度发一样可能会丢包(如图3)。解决办法是设计更好的算法针对你应用的场景。这里我们提出一个算法:TCP-FIT,相比其他算法,TCP-FIT最高可以在相同网络情况下提高7倍的吞吐率,华为和中兴已是我们的客户。

有很多问题是OLDI(Online Data-intensive),比如在淘宝购物或者做大量数据挖掘工作时,做视频编码需要高速的服务器做连接,各层之间延时非常小,才能保证流畅的体验。但有时会突然发现整个网络的吞吐率瞬间降到零,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有在不更换设备情况下的解决方案。

最后强调一点,网络方还需要根据应用对整个系统做优化。例如网上流媒体观看,比如爱奇艺等。通常采用自适应技术,通过带宽不断地推码率,带宽高的时候推得高一点,带宽低时会推得低一些。但是有一个问题,你观看的时候视频质量会变化,例如图4,开始时图4的人脸很清晰,背后突出出现水柱后,会发现人脸的清晰度大幅下降。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特别多,因为原本推的就是质量较差的视频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铺更多CND,可以想办法做编码。但是今天推流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能视频是用手机拍的。每个用户手机的拍摄像素不同,因此视频质量不同;另外带宽质量也不同,我们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增强图像精细度。

我们针对应用去重新审视我们系统中的假设。传统的假设是像广电一样,解码器很便宜,编码器很贵,实际应用中可能解码器很贵,编码器很贵。

小结

VR前景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到美好的全景视频中间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此外,还有怎么做有意思的节目的问题。VR终极的节目是不是游戏?不一定。

技术上,第一,今天的质量原因是你需要容纳全景信息。第二,我们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未来的VR未必是做很便宜的全景相机的一帮人,然后把内容放到现在大家知道的视频平台上,用标准的模具生产的眼镜或者其他装置去观看。未来一定有一个端到端想清楚的解决方案,从拍摄到编码、传输、存储,一定是系统的。第三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原来做各个技术的认为习以为常的假设,这些假设是不是适合我们应用的环境,比如编码、推送和消费,只有整体的推进才能带来数量级的性能提升。所以VR的用户体验是从多维度来衡量的,比如质量、延时等等,需要软件和硬件工程师一起来提出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硬件和软件协同做优化。

ar结尾的单词三个字母 第5篇

有些不三不四的`人在酒吧周围游荡。

We met in a local bar much frequented by students.

我们在学生经常去的一家酒吧里相遇。

The money will go towards a new car.

这笔钱将用于支付新车的部分款项。

The sound is virtually undetectable to the human ear.

这声音实际上是人耳难以听得到的。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how so far?

AR技术 第6篇

关键词:AR技术;明故宫数字化复原;三维跟踪注册技术

1 AR技术的概述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1]在台湾也被称为扩增现实,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随着科技发展延伸出来的一种新的领域。1997年,第一次提出了学术界认同的增强现实的定义。增强现实是一种环境,它同时包括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它是一种通过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方位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显示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叠加、融合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增强现实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加强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感受,让用户真实世界能力变强,最后进行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世界的切换,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最早增强现实技术运用在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目前,其主要运用在军事、医疗、工业、古迹复原和数字化遗产保护等各个领域。

2 增强现实系统的关键部分

2.1 增强现实基础系统

增强现实系统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主要有[2]:(1)真实的场景图像的获取;(2)图像最后的融合;(3)显示器设备的显示;(4)3D虚拟对象的数据库;(5)实时3D转换和渲染等环节。这也是增强现实最常用的基本流程中的方式之一。

2.2 增强现实关键组成部分

根据增强现实的系统的流程,我们不难发现三维跟踪注册信息的定位和显示虚实融合是增强现实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三维跟踪注册技术主要分为三种途径[3]:(1)计算机视觉上的三维跟踪注册技术;(2)硬件设备上的三维跟踪注册技术;(3)计算机和硬件设备两种途径的三维跟踪注册技术。现在较为流行也比较常见的途径主要是基于计算机视觉上的三维跟踪注册技术,其中包括有、无标点的跟踪注册。而基于计算机视觉上的三维跟踪注册技术是系统在真實场景的中的视频图像序列的每一帧中,并以此来显示目标对象的图像所在的帧为位置关系,通过对目标对象的图像所在帧的特征进行有特征点检测、识别匹配与实时场景跟踪的方法来实时获取摄像机与真实场景环境的位置坐标关系,并以此来更新虚拟三维图像到真实环境中目标图像的坐标关系来进行实时的转换和渲染,然后进行实时的两者真实和虚拟融合后的图像,最终实现三维计算机视觉上的展示“真实”场景。

增强现实系统中的三维跟踪注册是需要三维虚拟对象并准确叠加、融合在现实环境中的关键性技术,在这个流程中,增强现实系统通过摄像机捕获真实场景真实图像来获取真实场景实时的坐标信息,三维跟踪注册的坐标数据等信息直接来源于摄像机镜头对图像信息的捕获,但如果摄像机镜头的内部参数不准确,将会造成严重影响三维注册信息的匹配精度,甚至可能会导致注册信息获取的失败。所以,要进行增强现实系统的摄像头的内部和外部参数的谨慎设定,以免影响整体的注册信息的失败。换而言之,也就是增强系统的三维注册技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确定内部和外部参数这个过程。

而显示设备主要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对南京数字化明故宫的研究,主要有手持定点观察式;手持数据PDA式;可穿戴式HMD式这三种显示展示方式,穿戴HMD式有两种视频图像表现类型分别是光学透视式和视频透视式[4]。

3 南京明故宫数字复原增强现实系统

南京明故宫自我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修建的宫殿,前后修建时间约为二十余年,在中世纪曾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古今中外闻名的南京在这块历史文化肥沃的土地上,应该盛开最厚重的花朵。因此,应该把握优势,握得先机。南京明故宫数字化复原该研究,据调查现实至今未有真正开发启动该项目的实施,一直处于空缺的状态。明故宫历史遗迹至今遗留少之又少,而实体复原废力、废金,略显不切实际,而基于AR技术的数字化南京明故宫复原既便于保存又可以根据增强现实的娱乐性特点拉动南京旅游行业的市场生机与活力。目前,参观者只能通过图片来了解南京明故宫的曾经的辉煌历史历程。而利用AR技术,不仅可以再现明故宫的恢宏壮观,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且可以让人们更能潜移默化的接触到时代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变化,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未来的一个趋势和动力,与废墟下的石础相比较而言更能给参观者带来深刻视觉上的享受和体验。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对南京数字化明故宫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增强现实的户外系统: 定点观察式;手持可移动式;可穿戴头盔式。

3.1 定点观察式户外增强现实系统

定点式观察式户外增强现实系统运用在南京明故宫遗址的现场,如在奉天门、谨身殿遗址周围,定点观察式户外增强现实系统的位置是固定的,定点观察式户外增强现实系统具有系统稳定性能好,易被人群接受,推广较容易。运用实时的单用户旋转镜筒式选定宫殿遗址的部分石础等遗址上的虚拟三维景物模型,通过镜头焦点调整、光线的亮度调节、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切换、仿真现场的声音、视频进行实时现场进行融合。

其系统结构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硬件跟踪注册设备、虚拟三维景物数据库、CCD电荷耦合摄像头、二自由度转向台、计算机中转工作站以及光学系统等。CCD电荷耦合摄像头和硬件跟踪注册设备处于固定的转向台上,转向台可以旋转和俯仰两个角度。

南京明故宫遗址数字化复原定点观察式AR系统工作流程,首先通过摄像头的传感器感应捕捉真实场景的图像和方位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中转站使真实场景和虚拟三维数据库进行叠加和融合匹配关联的图像信息;最后通过光学系统原理制作出的LCD观景台上观看最终的视觉明故宫的现代技术和历史的完美缝合。

3.2 手持可移动式增强现实系统

手持可移动式增强现实系统,主要是借助移动设备终端显示虚拟和真实融合后的增强现实的景象。移动设备终端主要是指可以进行视频捕捉和识别真实场景的手持PDA、智能手机等设备。由于系统涉及到全球跟踪定位、无线通信、位置的计算和服务,首先南京明故宫遗址现场要确保参观人数足够的无线速度,以及具有该识别摄像头功能的智能手机以此代替CCD电荷耦合摄像头的功能性能。游客利用现场提供的智能手机、手持PDA首先对准的真实场景明故宫的遗址,进行图像获取和显示,通过无线传输到后台的网络服务器上。然后网络服务器运算运用三维仿真数据库筛选匹配图像注册的信息进行最终的信息相互缝合和叠加,最后将信息又通过无线传回游客手持PDA显示器上。

在获取三维仿真数据库和真实场景数据库的环节上,可以利用时下最热门的APP下载提供客户端,将硬件手机或平板上的摄像功能和软件的场景识别功能二者相铺相成最后达到方便便捷让游客可以自助筛选每一个遗址(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看点。APP运用界面设计可以具有多种功能性,例如在APP运用中可以定时推送、普及明故宫的历史人文信息即便于游客理解也可以增加游客对增强现实的最终效果的反馈;还可以在运用中将视听环节板块添加进去,使用户更加贴切真实场景视觉感受。此外可以开发具有互动性的娱乐性和互动性的游戏增加趣味性能。手持可移动式增强现实系统虽然具有经济、实惠、方便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匹配速度延迟等问题,在实践中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解决。

3.3 可穿戴头盔式增强现实系统

南京明故宫遗址复原利用可穿戴头盔式增强现实系统(Head-mounted displays,简称HMD),HMD式增强现实系统,其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参观者可以在遗址任意行走移动。其视觉震撼效果列于三系统之首,原因归结于可穿戴式头盔,将视觉、听觉的融合与真实场景的感官体验上更具有完美的虚拟与真实场景的融合视觉效果。其工作原理主要分为视频透视和光学透视两种类型。

视频透视原理,头盔显示器是主要是由CCD电荷耦合摄像头制作而成,其原理与定点观察户外增强现实系统最大的不同之处也就是是否具有移动性,相识之处也就是通过摄像头进行捕捉真实景物的方位信息,进行三维跟踪注册信息获取,最后利用计算机中转站进行转换和筛选数据在该过程也就是需要的就是所谓的三维虚拟数据库和真实场景的数据匹配和融合的过程。而光学透视可以在利用HMD式系统观察时可以通过人眼直接观察真实场景现场。根据三维注册信息的投影和渲染后的三维场景,经过三维光学图形图像的融合器件与真实场景的光学路线的融合,左后呈现在用户的眼前。虽然利用光学透视式原理,可穿戴头盔式增强现实系统具有简单、视觉分辨率较高、视觉误差下等优点,但是制作起来成本高、价格偏高、进度要求高、视野也相对较狭窄等美中不足之处。目前,在南京明故宫遗址的复原上可以在一些建筑结构简单、比较小的一些场景又具有代表性的遗址进行有选择性的运用该项技术。

4 结论和展望

目前,南京明故宫数字化复原还处于未被实际实施增强现实开发方案当中,这一缺口有待实际性的项目开发。增强现实技术不僅对南京遗产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对南京当地旅游服务性行业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同时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魅力,向整个世界挥舞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旗帜。在未来增强现实系统将会成为文物保护行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值得更多的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中心借鉴运用。

参考文献:

[1] 增强现实技术[DB/OL] .互动百科, 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B-s1uuFOnVDYkokkQ_HYlrgH2z9XdH7YltXjozgMvnLBgAKlYcnj9i41z6svTzbaSNCsSj07UVfhZovdhpOEOK.

[2] 王涌天,郑伟,刘越,常军.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圆明园现场数字重建[J].

[3] 施琦,王涌天,陈靖.一种基于视觉的增强现实三维注册算法[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2,7(7):679-683.

AR技术 第7篇

6月10日,四年一届的欧洲杯在法国烽烟再起。央视体育频道大型综合直播节目《豪门盛宴》再次走入观众视野,今年的节目内容更加多元化,各种特效目不暇接,增添了更多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本次《豪门盛宴》直播过程中,捷成世纪自主研发的“虚拟工场”产品承担了整档节目的部分在线包装以及绝大部分虚拟植入特效效果。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专门为此次节目开发的虚拟场景包括演播室每天都会搬进当值城市的城市沙盘、几分钟后又会变换出当值球场的巨型模型、之后主持人还会带领大家进入球场身临其境地看到各队的出场阵容等等。节目的城市沙盘以及场馆模型达到了CG级别。出现在屏幕上的球员是通过强大的渲染引擎输出的实景实时虚拟球员,他们由几位在演播室旁穿着特制服装,佩戴特制手套以及头盔的演员通过简单表演完成每天直播节目上的虚拟球员动作,来实现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与主持人的交流。

AR技术 第8篇

1 AR技术应用现状

基于AP技术的移动APP, 即通过软件的应用将用户的手持终端实现向细腻显示器的展示, 当移动终端摄像头捕捉现实场景当中某个对象之后, 会在显示器上显示对应对象3D图像, 以实时的方式形成虚实结合的场景。通过其互动性, 则能够帮助其在软件上移动物体、用户实际空间, 包括其通过终端同虚拟模型间的互动。通过LBS同该技术组合的应用, 则能够将联网设备摄像头同某个地标建筑对准, 之后则可以在终端设备屏幕上显示对该地点有帮助的信息。近几年来, 移动AR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欢迎, 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AR技术移动平台的特点, 即具有高度的交互性、虚实结合性以及三维定位功能, 其应用主要集中在街景导航、增强读物以及营销展示等方面。目前, 国外在该方面的应用已较为广泛, 而在国内, 受到从业者数量、开发周期、开发成本以用户认知方面的影响, 还没有广泛进行开发与应用。但针对AR技术而言, 其具有更为丰富以及直观的信息, 且在互动体验方面具有更为真实的特征, 可以说是未来APP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移动AR的应用, 也将为移动APP市场带来新的形态, 在为人们带来新的社交以及生活方式。而在互联网广告营销领域中, 通过AR技术同APP技术的融合, 则能够通过增强沉浸互动体验的方式打通O2O内容, 即通过AR技术体验感的应用获得更好的参与面以及适应性。目前, 国内基于增强现实的室内设计应用开发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领域, 能够为人们带来更为真实、具有立体特征的三维虚拟形象, 能够满足用户自主设计的需求。

2 APP开发理念

移动现实系统, 主要由软件以及硬件两方面组成。其中, 硬件包括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文字、物体同真实环境同时显示的载体, 具体终端即用户电脑或者智能手机, 且需要通过计算平台的应用实现虚拟物体绘制、人机交汇以及融合显示等一系列功能。软件方面, 包括用户所看到物体具体位置以种类的跟踪识别软件, 即能够将虚拟三维物体以实时的方式融合、绘制的三维图形绘制软件, 由这部分软件同硬件平台一起形成移动现实系统, 其中, 智能手机、头盔显示器以及手持投影仪等都能够实现该系统。而在目前技术背景下, 则需要遵循经济性原则, 保证能够细致分析实际情况, 避免单纯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开发出不恰当的应用。目前, 在很多领域当中, 虽然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AR应用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其同PC平台相比, 在技术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多的挑战, 如在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图像分辨率方面依然较低等, 且在处理器性能以及存储空间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而当将AR技术应用在手机设备上时, 则需要能够以综合的方式科学解决系统主体结构框架、大场景情况下多目标跟踪识别、跟踪定位算法的快速高效以及使用手机交流互动的问题。目前, AR技术应用在智能终端程序数量依然较少, 且在影响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以现有的图像识别算法看来, 其在精确度以及计算速度方面还不能够满足AR对复杂物体方面的精准、快速识别要求, 可以说, 这部分在技术标准、技术实现方面限制的存在, 对移动AR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室内设计APP开发

近年来, 在我国室内设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AR技术在室内设计展示当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对于AR技术来说, 其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技术, 在展示的真实临场感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在展示应用方面, 室内设计效果图可以说是大众与室内装饰设计师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 同用户的互动以及展品的展示非常关键。应用AR技术, 则能够为观众在真实环境同虚拟环境间建立联系, 提升双方互动性。而就目前来说, 室内装饰设计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中重点目标是满足观众同展品间的互动提升需求, 在观众、室内装饰设计师互动关系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且在应用方面数量也不多。在该种情况下, 将在互动体验方面具有优势的AR技术同具有较强用户黏性、较强精准性的移动APP结合开发, 则能够解决室内装饰设计展示问题, 即通过技术的应用提升人们浏览兴趣, 并以APP方式便于大众体验设计效果。目前, 以AR技术为平台的APP数量还很少, 室内装饰设计展示APP更少。上海乾耀东港住宅项目曾开发基于AR技术的楼盘宣传APP, 在其展厅当中, 当观众使用软件扫描楼盘户型宣传单后, 则会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中实现内容细节及电子沙盘的立体展示, 帮助人们更好理解房地产项目产生和提升用户体验。

在此基础上, 针对室内装饰设计效果展示提出基于Android的AR APP方案, 室内软装产品是本研究的展示对象。在本次开发中, 除了在内容设计方面有软装产品的现实应用外, 且在APP应用的基础上增加了产品在线销售以及游戏互动内容, 通过游戏互动操作方式的应用帮助观众加深对产品相关信息的理解, 且能够通过产品在线销售模块的应用促进产品的销售, 帮助产品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具体设计方面, 以unity以及AR插件作为开发环境, 交互以功能上的设计, 即当观众将摄像头对准产品之后, 目标展品的文字资料以及三维模型就会第一时间在手机屏幕上显示, 而当观众转动该屏幕时, 则可以使三维模型在画面当中转动, 帮助观众从不同角度观看产品。而在游戏互动环节, 将通过软装产品材质选择以及整体造型方面的操作使观众进一步提升对室内装饰设计思想的认识。而在界面设计方面, 为了同室内装饰设计行业特征相符, 采用淡雅、简洁的颜色。

4 结语

在上文中, 对基于AR技术的室内装饰设计移动平台APP开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可以说, 通过AR技术与APP技术的应用, 将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感受与体验, 在实际设计中, 需要充分结合用户需求以及AR技术特点, 设计出具有创意、功能多样的APP。

摘要:在近年来我国智能手机不断发展、性能不断提升的情况下, AR技术的实现成为了可能。笔者将就基于AR技术的室内装饰设计移动平台APP开发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AR技术,室内装饰,移动平台,APP开发

参考文献

[1]徐榆, 孟森森, 杨业长, 等.基于手机应用的课堂考试系统[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20) :108.

[2]吴燚君, 杜选, 孟庆辉, 等.基于智能手机的课堂教学互动系统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 2016 (7) :77.

[3]杨悦.基于智能手机的上课签到软件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 (5) :191.

AR技术 第9篇

AR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 其利用附加的图形或文字信息等虚拟信息, 对周围真实世界的场景进行渲染, 让虚拟信息与实体事物同时在同一个空间共存, 实现虚实融合的效果, 从而增强人们对实体事物的认识、理解和交互的高新技术。[1]

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AR技术的概念被提出以来,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AR技术已经在工业、医疗、娱乐等行业蓬勃发展[2], 但是由于AR技术对于硬件设备条件要求过高, AR技术还未真正应用到普通民众生活中。但随着今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 CPU、显示器和GPS性能的大幅提升, 尤其是自2012 年移动互联网元年以来, 智能终端的性能飞速提升和平民化, 其已经能够满足AR技术的软硬件需求和市场前景。伴随着AR技术的逐步成熟及其强大的应用价值的体现, 引起了欧美国家的图书馆的极大兴趣, 目前在欧美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一些大型图书馆已经将AR技术应用到了图书馆的日常业务中。移动AR技术使得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有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 它可以使实体图书馆、虚拟图书馆 (包括图书馆网站、APP、数字图书馆等) 、移动通信以及AR技术深度融合在一起, 拓展了图书馆业务, 提升了读者的体验, 为智能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个行业解决方案。

2 AR智能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技术体系

AR智能图书馆系统实现实体图书馆和虚拟信息的无缝对接, 从而达到增强读者对图书资料的相关信息的了解、认知的目的, 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实用性和实时互动性的特点。AR智能图书馆的核心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虚实融合的显示技术、人机交互系统设计、跟踪定位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算法技术[3]。其中虚实融合的显示技术关键包括:显示屏的像素识别能力、显示屏的3D加速和渲染能力, 人机交互系统的关键包括;多点触控的实现、软件前端的设计以及设备的人体科学设计。跟踪定位技术的关键包括:高精度GPS信号的处理速度、3G/4G/Wi Fi通信的设计以及电子罗盘的精密度控制。大数据分析算法技术的关机包括:AR系统后台的CPU性能强弱、GPU的处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算法的设计。

3 AR技术在国内图书馆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在国内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图书馆中尚未大规模使用AR技术, 仅有的几所高校仅仅使用AR技术作为初期探索性试验并未向用户开放使用。绝大部分图书馆还是使用传统的服务方式, 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方式也是以传统为主, 大部分读者一般都亲自去图书馆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 而查找的方式也相对单一, 一般都是手动查找, 这样不仅效率低下, 而且准确度也不高。信息的供需极度不平衡, 读者要找一份资料往往要花上很多时间、而图书馆的资源也不能够有针对性地推送给读者。有的图书馆虽然是配备了数字图书馆, 但是由于目前数字图书馆所包含的信息面不够广, 利用率不高, 而且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用户体验不佳, 人机交互性差。所以根据调查七成读者根本就不习惯用数字图书馆。另外据调查发现国内许多高校的数字图书馆的大部分功能均处于闲置状态, 图书馆每年花巨额维护数字图书馆却一直是处于闲置状态, 这极大地浪费了资源, 而AR技术这一新兴便捷的技术大部分的图书馆员和读者表示都不清楚, 这是亟待解决的行业问题。

4 AR技术在我国图书馆智能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如今在国家“互联网+”的战略环境下, 各种更为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已应用到图书馆服务中。AR技术使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有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 AR技术为图书馆纸质与数字馆藏带来了意义深远的机会。它可以使实体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结合起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 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使传统图书馆转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图书馆, 开创图书馆服务的新方式, 将会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一次大革命。

4.1 AR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个性化智能导航和图书个性化定位服务

在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环境下, 国内的图书馆面积越来越大, 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布局较为分散, 且大多都缺乏有效的路径指引, 这种功能上的不足让读者查找资料的效率大大降低, 也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随着以Google地图为代表的电子地图技术和地理位置服务 (LBS) 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 已经有少部分大型图书馆尝试性地开发了图书馆电子地图导航系统。LBS应用结合AR技术, 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的路径指向, 用户体验更加生动。图书馆使用QR码标识系统来对现实场景进行实时标记和定位, 读者通过在数字图书馆中检索自己想要找的资料, 然后数字图书馆WEB端结合馆藏资源位置数据库给出相应的QR码, 读者通过AR应用终端拍摄QR码获得相应的路线指导方案, 读者再通过贴纸书架上的位置QR信息码即可随时更新和校正路线, 即时获得相关的地图指引和导航信息, 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效率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书本和资料。利用图书馆的LBS服务, 读者也可以在馆内使用手机搜索图书, LBS系统根据读者的当前位置, 定位到读者要找的文献资料具体位置, 为读者提供前往目标图书的指引行进路线, 帮助读者快速找寻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这种实体图书+WEB+APP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图书定位方案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查找效率。

4.2 AR技术应用于光学字符识别 (OCR)

美国一家软件公司在四年前开发了一款基于AR技术的光学字符识别 (OCR) 翻译软件, 用户点开AR APP后, 只要将摄像头对准要识别的文字, 手机屏幕上马上就会浮现翻译之后的语言文字[4]。AR APP可包含识别、翻译、替代的功能, 使用非常简便, 它利用OCR技术识别文字, 再通过字典进行查找翻译, 然后使用AR技术将翻译过的文字覆盖在原有文字上。目前这项技术已被苹果公司买断专利, 将这项技术运用到IOS系统的光电识别项目。而该技术目前国内成熟的仅有金山公司的金山词霸APP。

使用OCR技术的AR应用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所阅读的内容, 同时还高效率地拓展了读者的学习资源, 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尤其是对于语言障碍的读者建筑金山词霸这样的光电识别软件学习非母语类的资料会更有效率。图书馆可以与成熟的OCR技术提供商进行深度合作, 将AR技术与OCR技术深度结合, 提升读者的阅读效率和体验。

4.3 AR技术应用于图书智能排架及资源融合

将AR技术的定位导航功能和光点识别功能深度结合起来可以实现新的图书定位功能, 可以极大地减轻图书馆员整理书架的繁琐工作的负担。美国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就利用这一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图书排架的繁琐工序[5]。该AR软件依赖于书本上的一个特殊的QR码, 采取自动和批量识别的处理机制, 对图书的排架情况进行快速核对。图书馆员通过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摄像头扫描书架, 该AR应用就可以即时地在屏幕上显示哪本书乱架了, 然后在相应的图书书脊上出现一个红色的“X”, 并显示方向箭头, 指向正确的位置。除了智能排架功能, 该应用还可以实现清点藏书的功能[6]。

从以上的事例给我们启示, 虽然上述的AR应用还没有大面积地普及应用, 但是它利用AR技术实现图书智能排架确实是一次超前的技术创新和大胆尝试。我们不仅可以利用AR技术实现图书智能排架, 还可以通过扫描书架上的QR码, 实时地获取当前图书馆的相关馆藏数据;扫描书脊上的QR码, 可以链接馆藏电子书, 亦可指向外部的电子书数据库, 同时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CRM (客户关系管理) 端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数据。

此外,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格局的时代下还可以利用AR技术实现图书馆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的融合集成展示, 实现读者的阅读数据都存在云端, 读者在图书馆阅读部分印本资料以后, 回到家中可以利用移动终端继续接着阅读相应的图书资料。这种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阅读机制简化了读者的信息检索, 增强了用户体验。可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大多数图书馆都保持着印本馆藏和数字馆藏的符合图书馆形态, 利用移动AR技术促进信息资源的融合和集成是建设智能图书馆的一个新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

4.4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AR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信息智能云推送服务

AR系统CRM (客户关系管理) 端基于图书馆借阅产生的大数据,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通过对读者的阅读社会关系、阅读内容等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能够精准判断读者的身份、需求、目的, 洞察用户最新的科研走向[7], 结合用户相关历史借阅数据, 推断其借阅习惯与借阅趋势, 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定制与其借阅相关联的文献资源。采用云推送机制, 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推断用户兴趣或者爱好, 及时、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推送一些最新的书刊、资料等。有效提升了图书馆在科研、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为科研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质量。

AR系统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借阅数据分析, 判断读者图书借阅的总体趋势、各类借阅图书的分布、近期借阅的热门图书等, 利用大数据对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有效评估, 预测出读者的关注热点, 并根据图书资源的评价意见, 有效评估图书馆已经有的文献资源的质量以及读者对未购图书的需求, 这种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的机制告别了以往单一的、低效率的、被动的读者荐购方式, 以前读者想要图书馆购买一本书, 从推荐到购买最低要一个月的时间, 极大地影响了读者的需求体验。而采用这种主动的高效的方式能极大地提升图书馆在知识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 AR系统还可以设置实时接收被推送的用户反馈意见, 图书馆员再根据意见再次完善推送系统, 优化大数据的分析算法;保证为每一位读者, 在掌握其需求的情况下, 图书馆的AR系统都能及时地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精准的、高效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服务。真正实现图书馆业务的智能化, 主动化、高效化。

4.5 基于AR技术的图书馆智能人脸识别系统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大量图书购置,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借阅系统都使用校园一卡通或者图书卡进行管理, 校园一卡通、图书卡只认证不认人, 还需要工作人员将照片与本人进行对比, 识别效率很低, 影响借阅效率。当读者忘记带证件的时候就无法借阅, 这一点有悖于图书管理的人性化, 当证件损坏或者丢失都会给图书管员和读者本身带来很多麻烦。利用基于AR技术的人脸识别系统无需干扰人们的正常行为就能达到很好的识别效果, 无需担心证件忘带或者损坏, 读者只需要在摄像机前自然停留片刻, 他们的眼睛对准虹膜扫描装置, 读者的身份就能被精准有效识别, 大大提高了借阅效率和图书馆的安全性。将AR人脸识别技术引入到高校图书馆借阅管理系统中是图书馆行业的一个重大业务技术革新和安全升级。

5 结语

在当前倡导“互联网+”的新常态移动互联网产业环境下, AR技术在智能化图书馆中实现了导读和定位服务、资源融合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等多种功能, 这一技术必将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AR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例如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这是目前整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图书馆要积极跟进技术革新和网络安全机制建设, 加强图书馆AR系统的网络安全建设, 笔者相信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成熟, AR技术在未来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将会愈渐成熟, 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跃安.移动增强现实 (AR) 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 (3) :34-39.

[2]王璞.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14, (1) :96-100.

[3]李震, 李艳诚.图书馆应用移动增强现实技术 (AR) 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4, (21) :17-21.

[4]曾祥满.增强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平台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3.

[5]杨强.基于增强现实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4.

[6]徐之路.基于Virtools的虚拟图书馆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AR技术 第10篇

AR红包是支付宝的翻身仗?

为什么支付宝要做AR实景红包?原因很简单:支付宝想要突破腾讯的社交圈, AR成为支付宝的最后一个机会。

过去几年, 支付宝在移动端一直被微信支付压着打, 至少在线下支付上, 腾讯已迎头赶上, 在出行、零售、生活服务诸多领域的覆盖率不输支付宝钱包。总之, 腾讯移动支付业务做起来了, 而核心能力是社交。

由于微信和QQ等腾讯社交平台, 均可直接阻碍住支付宝所策划的一切基于链接分享的营销策划, 因此, 支付宝想要去腾讯社交体系中反挖用户和攫取流量并不容易。支付宝先是努力让自己成为“微信”, 为了社交化一直很拼, 不论是模仿微信界面, 还是去年春节的集五福, 以及今年的“白领日记”, 都体现出支付宝的社交之心不死却举步维艰的事实——不过, 这些社交化动作大都铩羽而归甚至遭用户吐槽。

从AR红包的思路来看, 支付宝钱包正在换一种新的思路来突破腾讯的关系链重围:基于图片的口令红包对用户来说使用门槛过高、趣味性不比微信红包强, 但基于图片的AR红包基于用户熟悉的“扫一扫”功能, 以及结合位置社交, 对用户来说就有很强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 支付宝AR红包借鉴了今年AR领域另一只黑马即游戏App《Pokemon Go》, 这是2016年的现象级手游, 全球风靡, 9月任天堂高管在苹果发布会上宣布, 《Pokemon Go》下载量已超过5亿次。支付宝的AR红包, 与《Pokemon Go》都有两个关键元素:实景和位置, 游戏化的设计, 趣味性的玩法, 易上手的规则, 火起来不会让人意外。现在, 支付宝的AR红包已经呈现刷屏趋势, 微信则没有任何动作, 或许微信并没有将重心放在AR上, 而腾讯反击支付宝AR红包的第一张牌可能是QQ。

腾讯如何狙击支付宝AR红包?

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在微信红包被发明之前, 春节均是互联网的淡季, 到了春晚开始, 人们就把注意力移动到春晚、麻将桌和饭局上了, 互联网流量迎来全年低谷。2014年开始微信红包横空出世上演“珍珠港偷袭”, 马云调集阿里员工终止春节假期回公司加班狙击, 然而未能奏效。微信红包一骑绝尘, 2015年, QQ也加入了春节红包战局, 联合微信共同“围剿”支付宝。2016年腾讯与阿里均耗巨资拿下重点电视台再战红包。2017年春节, 支付宝提前一个月打出了AR牌并且苗头很好, 腾讯自然会严阵以待, 重点狙击支付宝AR红包, 可以预见, 2017年红包两马战将更激烈, 并且AR将会是新的主题。

对于腾讯来说, 最有效的办法是研发更强的屏蔽技术来封杀支付宝的AR红包, 比如基于图像识别技术, 直接不让包含有“支付宝红包”的图片显示, 但眼下的图片技术要做到这一点也还些难。

腾讯还可以直接让微信跟进“AR红包”, 微信可能会跟进并且采取“微创新”策略进行优化, 基于社交基础将体验做得更好, 并更大程度地引爆AR红包概念, 腾讯会不会这么做?今天距离春节还有1个多月, 因此还有很多事情可能会发生, 留给腾讯的时间还有很多, 支付宝这次出牌可能早了点。不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微信是腾讯的核心级移动产品, 在改版上一直比较谨慎, 加入AR技术这样的探索性玩法, 可能性有, 但不是很大。

腾讯还有一个后手是手机QQ。事实上, 这个一直因为微信光环过亮而被行业人士关注多少的腾讯核心产品, 已在AR红包上行动起来。早在11月1日, QQ红包招商海报就显示, 今年QQ红包将采取“LBS+AR”的玩法, 但是QQ红包可能会更强调商家端来发红包, 而不是点对点发红包。通过招募商家来“藏红包”这类手段, 让用户在游戏化过程中去寻找并获取商家的红包和代金券, 通过此举帮助商家展示品牌、线上引流, 实现促销目的, 不久之后, 在某个促销日你可能会看到一堆人去商场找红包。

AR红包会让AR营销在2017年爆发吗?

任何新技术要普及, 必须要巨头的推动, 尤其是借助于“大战”的推送, 比如红包大战就让红包成为移动互联网营销基础工具, 今年阿里和腾讯的AR红包大战, 对于AR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同样会有深远的推送作用——短期内看不到, 两三年回头看就很明显, 就像今天我们回头看红包大战之于营销和支付一样。

相对于作为移动互联网补充的VR技术而言, AR是最有可能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代终端技术, 它不是给你一个虚拟的数字空间, 而是让现实世界与在线网络无缝衔接起来, 让你把整个世界装进口袋, 进而可被用在教育、生产、工作、营销、娱乐、社交各个今天互联网正在“+”的各行各业, 因此对互联网的改变可能是颠覆性的。

事实上, 科技大佬们也很重视AR技术, 扎克伯格认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将在5到10年内成长为最为强大的社交平台。”马化腾在10月则说过:“我觉得AR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未来成长性的新终端。”, 马云在云栖大会提出“五新”中的新技术就包括“AR”技术, 阿里还投资了Magic Leap这一号称使用比AR更先进的MR技术的新设备公司。

2016年《Pokemon Go》以及其模仿者的火爆, 以及AR红包大战的推波助澜, 会让更多用户接受基于智能手机的AR使用, 比如去特定地方扫一扫, 这会吸引更多AR开发者入场。在游戏之后, 下一个普及的点很可能是AR营销。

QQ和支付宝的AR红包本质上是春节营销。今年奥运会期间QQ利用AR技术玩起了线上火炬的传递活动, 成为腾讯奥运营销的一个亮点。双11期间天猫的“AR找狂欢猫”的活动同样是一种AR营销。今年8月百度则推出了Du See AR互动平台, 与伊利、奔驰和欧莱雅等进行合作尝试, 比如用户扫一扫伊利牛奶盒封面, 就能查看牛奶信息、在线参观牧场、报名参加活动, 这是一种典型的AR营销。

之所以营销会成为AR的下一个爆发点, 在于它是“二维码”的升级版:它可以将线上与线下通过LBS技术和图像实景技术无缝打通, 这意味着两点:

一是线下注意力可以导入到线上, 比如在广告牌、包装盒之类的线下物品上导入注意力;

二是线上注意力可以导入到线下, 比如QQ AR商家红包吸引人群到商场找红包之后消费购物, 将线上注意力转化为线下人流量, 一直是商家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这也契合了线上线下无缝结合的“新零售”趋势。

AR技术 第11篇

2015年2月27日,春节过后刚上班,一款“奇幻咔咔”App就这么一下子火了,微信朋友圈就被一群手机里跳舞的小熊Duang~Duang~地占领了。类3D全息投影形式的小熊应用也赢得了超过800万的下载量,创造了微博微信转发次数过亿的惊人纪录,甚至出现了传言称这是某种高深手机病毒的说法。在安装程序后,对准小熊图片即可呈现3D虚拟小熊,看起来好像挺神奇的……一只3D虚拟小熊,突然闯入大众的视野,并异军突起成为了2015年伊始的最火热话题之一。

一、关于AR技术

实际上,3D小熊是一个典型的增强现实应用。所谓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这种技术最早在20年前就已提出,但运用的范围很窄。AR技术的特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AR的优越性体现在实现虚拟事物和真实环境的结合,让真实世界和虚拟物体共存。二是AR可实现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实时同步,满足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地感受虚拟空间中模拟的事物,增强使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AR技术在移动App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已经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宜家的家具展示App、合肥科技馆 “小飞人” 科普展项等,甚至春晚舞台上的梦幻场景,都是AR技术的实际应用。而现在,越来越多具有前瞻眼光的出版商亦将目光投向了AR技术,已经涌现了一些非常成熟的产品。

二、AR技术在国内童书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2014年,可谓是AR技术在图书出版领域应用的爆炸之年,国内多家出版社都积极进行AR技术在出版行业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童书出版领域,且已经成为新的出版趋势。其交互阅读的视听效果将给传统出版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未来童书出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伴随AR技术的应用以及越来越成熟的商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的中国,AR童书已刮起了一阵旋风。

2014年初,一款名为“AR学校之神奇语言卡”的少儿识字产品,在国内某一众筹网上创造了仅仅15小时即筹资成功的奇迹,迅速吸引各大媒体及相关从业者的关注。这款产品将AR技术与少儿英语教育结合到一起,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模式,带给使用者前所未有的多元感官互动体验,令数字出版业界人士惊呼。

2014年2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的故事”系列也是结合了AR新媒体技术的童书。这套书的特别之处就是下载随书附赠App应用程序,即可立即享受震撼的AR体验:3D互动影像、动画儿歌、英语跟读、拼图游戏等,从而体验交互立体阅读的完美效果。

2014年7月,接力出版社又出版了“香蕉火箭科学图画书”系列。与传统的科普图书不同的是,“香蕉火箭科学图画书”系列是一套利用AR技术的创意科学图画书,内容涉及人体、动植物、自然、海洋、地理、太空、建筑和交通工具等主题。通过下载“香蕉火箭AR”应用程序,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扫一扫书本,就能立刻体验鲜活的立体影像和音像效果,尤其是像火山爆发、热带雨林、恐龙等孩子们无法亲身体验的内容,可以通过AR技术加深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点击、旋转、扩大等亲身操作过程极大地提高互动和体现效果。

2014年11月,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童书展上,AR技术的应用形式更加普及、更加深入,AR图书的行业标准也大大提升,加快了童书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脚步。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4D绘本”,是国内首款结合涂色游戏与AR技术的儿童涂鸦图书,是AR技术在出版领域的更高层次的运用。“4D绘本”与传统涂鸦图书不同的是,小朋友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置身于自己涂色的场景中,场景中的角色还能与小朋友进行互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体验,同时可以训练孩子的认知、手眼协调,对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有很好的前景。

三、AR技术在童书出版应用中的优势

结合了AR技术的童书,已经获得了市场和读者的普遍认可,它具备了如下优势:

优势一:为现有的纸质图书赋予了数字化内容

结合了AR技术的童书,使原来的纸质内容直接加载了数字化内容,突破了原来点读书、二维码图书等的局限,在不改变任何印制工序、不增加任何印制成本的前提下,依靠技术手段,就完成了纸质图书的立体化,实现了数字出版的跨越。同时,AR技术又允许与纸质图书所关联的内容可不断更新,进而延展了纸书的内容空间以及服务周期。

优势二:为读者提供了视听触的全面感官体验

运用了AR技术的童书,跳出了平面的限制,让图书“活”起来,变成三维立体的形象,有动作,有声音,还能互动,创造集合视觉、触觉、听觉的多感空间。它符合了儿童审美趣味,独有的互动体验,可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优势三:让用户体会到虚实结合的强烈沉浸感

由于采用了AR技术,透过移动设备的摄像头,使用者可以看见虚拟的物体在自己的手中跳动,完美的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结合,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阅读将变得更有趣。

优势四:依托App向读者提供更多互动的增值服务

缺乏互动性,是纸质童书的一大缺点。AR童书突破了传统童书数字化受制于PC端的笨重和不便。通过移动App既实现了数字内容的便捷加载,又实现了与读者的有效互动,让图书由单向传播变为了双向互动。带有互动功能的App,允许读者上传自己的内容,这样,原来的童书已变成了添加了属于孩子“自己”个性化内容的新的版本。

四、前景展望

新媒体虽然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各种挑战,但也为出版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全新的发展空间。AR技术不仅可以快速提升纸质出版的竞争力,实现多终端的推送与体验,实现物理媒介向多媒体信息的快速链接,它还正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并赋予了参与者一种额外的体验过程。

科技化、智能化,多样化交互式的阅读体验,已经成为世界童书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已有众多出版社加入到AR图书开发的行列中来,除了童书以外,还有不少科技类、医学类等图书。

AR技术与纸质图书的结合,完成了纸质图书与网络资源的有效融合,真正实现了出版的O2O模式。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AR图书必然成为引领市场潮流的一道风景线。

时间序列AR模型的应用 第12篇

股市预测一直是金融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投资者要想在市场上有所收益, 就必须把握市场的走向。

股价指数时间序列非平稳的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股指自身的特点, 可将其视为一随机时间序列, 一般是非平稳的 (序列的统计特性随时间而变化) , 进行分析时, 首先要对它平稳化。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一是估计与提取序列的趋势项与周期项, 使估计后的残差序列可用一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模型拟合;二是对观测数据反复作用差分算子, 直到差分后数据可以建立恰当的平稳时间序列模型[1]。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 利用时间序列的 模型对上证指数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时间序列的 模型

模型也称自回归模型, 是指时间序列 是它的前期值与随机项的线性函数, 即 , 其中 称为自回归系数, 为待估计参数[2]。随机项 是相互独立的白噪声序列, 且服从均值为0, 方差为 的正态分布。一般假定 的均值也为0。

三、讨论

下面我们取上证指数日数据 进行分析 (2008年3月3日至2008年3月28日, 共20个数据) , 首先可以判断 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这可由序列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函数得出。 的样本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函数分别由下式定义:

为滞后k期的自相关系数, 由图1可见, 二阶差分后的序列 满足平稳性条件,

下面估计序列 的自回归阶数 。因 过程的偏自相关函数满足当 时, , 可将满足下列关系式的最小值 作为 的估计: 。经过计算得 , 于是设模型结构形式为

根据此式, 可以得到上证指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如表1:

由于股价指数序列具有时变性、随机性、非线性, 经常受到不可预测的外界因素影响, 因此, 并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预测股指能走多高或多远, 股市波段预测显得尤其重要[5]。本文给出的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走势吻合较好, 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朱宁等:上证指数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6 (4) 124~128

[2]何书元: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高铁梅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刘丹:欧亚商都购物人次时间序列预测模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6

AR技术范文

AR技术范文(精选12篇)AR技术 第1篇关键词:SNMP,病毒防护,AR模型1 网络管理概述1.1 基本模型在网络管理中,一般采用管理者代理模型[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