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急诊外科损伤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急诊外科损伤范文(精选9篇)

急诊外科损伤 第1篇

关键词:急诊外科损伤,损伤控制,护理配合,应用效果

损伤控制手术因手术成功率高,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及生活状态,被众多医疗人员及患者所接受,已成为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1]。在对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有效的治疗方法固然重要,但护理配合也是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有效率的关键。本文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急诊外科收治的腹部损伤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治疗过程中应用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的临床效果,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急诊外科收治的腹部损伤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辅助检查,确诊为腹部损伤。本次试验患者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14~64岁,平均年龄(39.2±4.7)岁;其中29例交通事故伤患者,21例重物砸、压伤患者,15例坠落伤患者,10例刀伤患者,9例其他伤患者;患者中5例胰腺损伤8例胃损伤,肝破裂、脾破裂患者各10例,14例结肠破裂17例直肠破裂,20例腹膜后血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并实施护理配合具体内容包括:(1)治疗方法:优先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给予控制止血,并查出血部位进行填塞、压迫止血;根据患者出现损伤位置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做好污染防范及控制,冲洗患者腹腔,避免造成患者胃肠内容物流出,进行胃肠造瘘,留置引流管。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复苏后续治疗,建立静脉通道补液治疗纠正患者低血容量、酸中毒现象,为预防感染需使用抗生素,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2)护理配合: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做好保暖,维持患者凝血功能。为了保障患者呼吸通畅给予充分吸氧。对患者不规律饮食习惯进行纠正,并合理制定饮食方案。为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要与患者多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配合治疗。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后恢复的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以供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小结

损伤控制治疗的应用给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实施补液治疗,使其血液循环得以维持;针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止血、污染控制治疗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2]。同时,利用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并及时进行处理,并通过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措施的应用,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有效率[3,4,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对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各项指标,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潘光华,徐庆余,郑旭东,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156-160.

[2]周宏星,李俊,肖俊.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高龄多发性四肢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147-148.

[3]韦叔东.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临床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248-1249.

[4]倪小冬,李幼生,黎介寿,等.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腹部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18(4):197-198.

急诊外科损伤 第2篇

关键词:床边超声,肌腱,损伤,急诊

研究发现, 骨骼肌肉超声检查已经被用于评估和诊断肢端肌腱撕裂数十年了[1,2]。超声可以快速和无创性的方式下完全或者部分诊断肌腱撕裂,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100%[1,2,3,4,5,6]。虽然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可以有助于检查出是否肌腱损伤或者撕裂, 但是部分肌腱撕裂患者仍可以具有正常功能, 从而难以被检查出。另外, 急诊科部分患者因为肢端损伤的疼痛, 或者其他因素, 如异物, 骨折, 神经损伤或者昏迷, 难以配合检查, 导致急诊医师很难进行相关检查。因此, 急诊外科医师们越来越关注骨骼肌肉超声检查在肢端损伤患者中排除是否有肌腱断裂诊断中的作用。

目前, 骨骼肌肉超声检查在急诊科患者中应用的价值和准确性的研究报道不多。因此, 我们初步探讨床边肌腱超声检查的准确性, 是否具有节约时间, 加速肌腱损伤诊断和评估患者是否住院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34例伤肢患者, 我院急诊科所有急诊医师参与此项研究。

1.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 过去3年内, 急诊科医师积极参与寻找和检查患者是否具有开放性或者闭合性肌腱损伤, 寻找纳入本项研究的研究对象。纳入的研究对象标准:肢端损伤的全面检查, 然后给予床边超声检查, 在体检结果的基础上诊断并记录肌腱是否具有完全或者部分撕裂, 或者无撕裂损伤。然后超声检查者评估肌腱损伤的程度分级:0%~25%, 25%~50%, 50%~75%, 75%~99%, or 100%肌腱 (见图1) 。床边超声检查结果与如下结果进行比较:1急诊手术探查, 2手术室里手术探查, 3核磁共振MRI检查结果。本研究协议流程被人类伦理学调查委员会批准。

1.3 纳入研究对象的条件

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至少16周岁, 血液动力学稳定, 知情同意并签下协议, 无肌腱损伤既往史。排斥如下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需要紧急处理。因年龄低于16岁患者不能签知情同意书, 需紧急处理的患者不利于超声评价损伤的情况。

1.4 评价方法

对急诊科的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进行床边肌腱超声检查培训, 包括如何运用水浸装置, 消声垫子等, 床边超声最大化显示肌腱的情况 (图2) 。培训所有急诊外科成员如何获得标准超声图像, 收集每位纳入研究患者的基本信息。

1.5 实验数据收集与整理

收集基本信息包括损伤位置, 肌腱损伤程度, 肌腱损伤范围的超声检查结果, 肌腱损伤程度的手术探查结果, 接诊患者的时间, 超声诊断的时间, 手术探查和MRI的诊断时间, 询问病史的情况, 记录在纸质版数据表格上, 然后隐蔽患者姓名, 输入Excel表格上。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运用Logistical回归模型,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4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研究, 其中包括6例患者手指损伤, 11例患者手部损伤, 6例前臂损伤, 6例上臂损伤, 5例低位肢端损伤。根据MRI或者直接手术探查结果, 4例患者部分肌腱损伤, 9例患者完全肌腱损伤, 21例无明确肌腱损伤。33/34患者肌腱损伤可以被床边超声检查准确诊断出来 (敏感度100%, 特异性95%) 。然而, 29/34患者可以被体检出来 (敏感度100%, 特异性76%) , 见表1。

基于床边超声检查的平均诊断时间为46.3分钟, 然而手术探查, MRI, 询问病史的总共时间是138.6分钟 (见表2) 。34例患者信息完整, 无随访缺失情况发生。

3 讨论

超声检查是一种相对廉价的, 非侵入性的工具, 它允许快速, 实时对肌肉骨骼系统成像,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100%[1,2,3,4]。它可以在床边使用, 以增加体检结果和提供有用的数据, 可用于加快诊断和处置。在患者无法配合全面体检的情况下, 床旁超声检查可以用来有力的评价实际的肌腱中断或简单地归结于缺乏耐心的努力或疼痛。

此项前瞻性研究表明, 急诊外科医师经过2 h快速的超声培训就可以准确的诊断出97%的患者的肌腱损伤的程度 (33/34) 。相比之下, 体检只能够正确识别86%的患者的肌腱损伤程度 (P=0.221) 。评估的34例患者中, 床旁超声诊断中有1例误诊为局部肌腱损伤。床边超声检查的假阳性被认为是由于各向异性的原因。

当传感器被放置与肌肉纤维平行的时候, 超声扫描肌腱纵向平面时, 肌腱纤维会出现明亮的白色和强回声。如果超声束倾斜角度扫描肌腱纤维, 可能会出现低回声区。此时低回声区现象可以导致对超声图像的假阳性的解释。各向异性可能导致无经验的操作者误解超声图像。虽然在我们的研究人群中, 研究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我们假设更大的样本量和更多样化的床边超声扫描从业者, 可能会夸大超声图伪像的效应。

我们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各种困境下体检对肌腱撕裂伤的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很低。有研究发现[7], 即使患者完全配合和合作, 体检仍可能会漏诊部分肌腱损伤患者, 因为多达90%的肌腱损伤患者仍能做相关的运动。如果超声检查从业者仅仅依靠体检结果, 许多患者可能被误诊而在道路上行走时遭受重大肌腱离断。相反, 假阳性的诊断也并非没有风险。在急诊时, 患者不能够完全配合体检也是很常见的, 例如患者缺乏努力配合, 中毒, 精神状态改变, 神经损伤, 或存在的关联骨折或异物, 都可以出现体检结果不可靠。在大多情况下, 如果急诊科医师检查结果不可靠或模棱两可的情况下, 一般会给予患者夹板固定或经验性治疗疑似肌腱损伤。这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转到专科治疗, 它也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和不必要的夹板和下肢固定的风险。随着超声检查已成为更广泛的应用, 许多急诊医师用它来帮助评估和诊断疑似肌腱损伤。对于怀疑部分肌腱损伤的患者, 超声已成功地用于寻找局部肌腱损坏的“软”的迹象 (肌腱纤维, 纤维不连续, 肌腱表面的不规则性, 和肌腱床周围肿胀的混合性回声) [8,9]。随着床边超声检查数据的不断收集和整理, 体检可能会漏过部分肌腱撕裂伤患者, 但是床边超声检查可以在急性期准确的诊断出来, 这有利于预防肌腱完全断裂和尽快手术修复[5]。

除了极高的灵敏度, 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外, 床旁超声检查还具有提供快速诊断明显的优势。在这项研究中, 肌腱损伤的床边超声检查处置的平均时间为46.3分钟。如果床边超声检查出患者有肌腱裂伤, 我们可以立即调动资源对患者进行为创面冲洗和夹板固定, 并且, 有利于做出快速处理, 要么立即手术修复或门诊随访治疗。我们都知道, 早期诊断能够更有效地为患者进行治疗。相反, 如果患者不得不等待一个全面的伤口冲洗和勘探, MRI检查或外科会诊来作出诊断, 他们需要等待平均138.6分钟后进行处置。如果没有床旁超声检查, 患者将要在急诊科额外花出92.3分钟的逗留时间。床边超声检查不仅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加快处置时间, 而且对于如何治疗肌腱修复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在许多病例中, 超声检查可以有助于评估肌腱断裂的位置, 因此, 最大限度地减少在肌腱修复过程中, 持续盲目的手术探查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在怀疑存在相关的异物的情况下, 床旁超声检查也可以有助于快速定位异物的位置, 从而有利于在床边或者手术室尽快的清除异物[10,11,12,13]。

另外, 这项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包括样本量比较小和非随机采集数据。此外, 所有床旁超声检查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医师进行操作的。超声结果和发现对操作者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那么, 我们未来的研究将需要做的工作是, 研究具有不同操作经验的操作者操作多样化的超声设备检查。我们研究的对象无明显异物刺穿伤或者明显的挤压伤等影响床边超声检查。我们推测这些外伤患者可能绕过全面急诊手术探查, 而是在手术室里经过一个完整的清创和手术探查修复。此外, 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无法概括操作设置不太复杂的超声设备。如果高频换能器都无法使用或如果横向和轴向分辨率不优化, 那么细微的肌腱受伤可能会被漏诊。对于大多数大型肌腱中断 (手, 前臂, 手臂, 髌骨, 跟腱等) 需要进行外科会诊。时间和修复方法需要根据肌腱受伤的类型, 裂伤的程度, 和外科医师对于立即手术或床头修复的有效性。实践中, 所有疑似肌腱损伤是否收到立竿见影的手术治疗的做法或者得到夹板固定治疗进行门诊随访, 说明简单地作出肌腱断裂诊断比评估肌腱损伤的程度更重要。床旁超声检查在这种类型的实践中, 仍然可以提供非常有用的数据, 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加快对患者的护理。

4 结论

急诊外科损伤 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相关的大咯血接受急诊外科治疗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外科接受治疗的肺结核相关的大咯血患者15例,比较分析急诊治疗后的各种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护理后,有1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转到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抢救成功率为93.3%。结论肺结核相关的大咯血应及时采取有效止血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时从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抗感染、预防并发症、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能够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大咯血;急诊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8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631-02

咯血是指喉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喉、口腔咯出。由于从口腔咯出,故鉴别诊断时须排除口腔出血。咯血是医院急诊科的常见病,其发病急,危害大,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因此受到急诊科医师的高度关注。本研究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外科接受治疗的肺结核相关的大咯血患者15例,通过分析比較采用的抢救护理措施,探讨合理有效的大咯血患者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诊外科收治的肺结核相关的大咯血患者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0.1±3.2岁。本组病例患者既往均有结核病史,以咳嗽、消瘦、午后低热为主要表现,能够确保所有患者咯血均为肺结核所致。

经过积极地急诊抢救后,有1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转到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抢救成功率为93.3%。

2.护理方法

2.1咯血先兆及护理

多数患者发生咯血前有症状,如喉部发痒感,胸部发热,口腔有血腥味,胸闷心悸,头晕及面色苍白,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以上症状和体征在大咯血之前更加明显。此时,应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禁止下床及外出,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及时告知临床医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适当安抚患者情绪。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窒息是大咯血的重要处理原则。咯血发生时,若出血速度快,血流量大,患者很容易发生窒息,危及生命。窒息发生时,应迅速准确判断窒息原因。若为血凝块阻塞支气管所致,可采取头低足高位,有利于止血,轻轻拍背,利于血凝块和血液的流出,也可配合使用负压吸引器快速吸出积存在呼吸道内的血液。必要时,情况危急时也可行气管切开。本组病例中有2例发生窒息,其中1例积极抢救成功,1例抢救无效死亡。

2.3体位护理

前已叙及,若患者出现喉部发痒、口腔有血腥味等咯血前兆时,应卧床休息,避免走动。当咯血发生时,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且医护人员尽量避免搬动,以免加剧出血。原则上采取患侧卧位,一是避免血液流入健侧肺内,影响呼吸功能,二是防止后期发生吸入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等。本组患者咯血时采取相应合适的体位,后期只有1例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

2.4饮食护理

患者出现咯血前兆时应尽量禁食,发生大咯血时要绝对禁食。咯血停止后,先给予少量温凉的流质饮食,有利于止血,避免温度过高,逐渐过渡到固体饮食,少食多餐。宜进食易消化食物,减轻身体负担,利于疾病恢复。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食物,利于大便通畅。如出现便秘等情况,宜给予通便药物保证顺利排便,避免因过度用力再次诱发出血。禁食难消化或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浓茶、牛肉干、辣椒等。本组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咯血未再发生。

2.5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大咯血发生时由于发病突然,情况危急,患者经常伴有紧张、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缓解不安情绪。必要时,还可应用适量的镇静药物,有利于患者配合以后的治疗。咯血停止后,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宣传一些咯血的相关知识,包括如何识别咯血前兆症状,咯血发生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咯血停止以后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样可以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从容面对。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关于大咯血的定义并未统一,大咯血的定义文献多有不同,从200ml到1000ml/24h不等,但是多数作者将临床上大咯血定义为≥600ml/24h[1]。肺结核是引起大咯血的常见原发病之一。在上世纪结核病曾经是我国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逐渐被消灭,但近年来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出现,结核病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结核病的全身症状主要为咳嗽、消瘦、午后低热等,咯血常为肺结核的首发症状,以大咯血多见。尤其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剧烈咳嗽时可引起空洞壁动脉破裂,多间断性大咯血,来势凶猛,不易止血。一次性大咯血或反复咯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血凝块阻塞气管可引起窒息。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应加强对大咯血患者的治疗和病情护理[2]。

大咯血的常见治疗方案有以下四种:药物保守治疗;支气管腔内控制治疗(球囊填塞,支气管内冰盐水灌洗);支气管动脉栓塞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肺叶切除术和全肺切除术)[1]。目前,大咯血保守治疗的病死率达到50%~100%,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病死率为7.1%~18.2%。另外,当接受外科急诊手术时,手术病死率明显升高,达40%左右[1]。因为此时患者血流动力学多不稳定,还伴有呼吸功能不全。故对于大咯血患者行急诊手术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肺结核发生大咯血时,可由于失血过多而发生失血性休克,也可由于支气管阻塞而发生窒息,故应特别注意咯血是否停止以及识别窒息的发生。纠正失血性休克时,要尽快建立液体通路,保证补液的顺利进行,另外,补液时要控制量和速度,以免过多过快进液造成肺水肿,甚至引起心衰。咯血停止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和面色,记录患者的脉搏,呼吸,心率,血压,是否咳嗽以及痰中带血的情况[3]。

综上所述,本组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护理后,有1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转到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抢救成功率为93.3%。肺结核相关的大咯血应及时采取有效止血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时从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抗感染、预防并发症、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能够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喻光懋,王海勇,张楚,马志峰.难治性大咯血的急诊外科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6):696-698.

[2]赵爽.大咯血急诊外科治疗35例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205-206.

急诊外科损伤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 于我院急诊颅脑外科手术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 已排除非手术治疗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7例中, 男性31例, 女性6例;年龄9~78岁, 平均年龄 (42.6±10.5) 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4例, 外伤性颅内血肿25例, 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 小脑出血2例, 其他类型损伤3例。观察组患者40例中, 男性32例, 女性8例;年龄7~82岁, 平均年龄 (43.7±11.4) 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5例, 外伤性颅内血肿26例, 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 小脑出血1例, 其他类型损伤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病程、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 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传统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患者被送到医院后, 由家属办理住院手续;急诊护士通知医师, 遵照医师嘱咐给予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等常规措施;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 通知麻醉科人员到场;医师现场查看后开齿检验单, 患者家属交费后, 由家属陪同去做检查;检查完成后, 护送患者返回急诊室, 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初阅;医师初阅后, 根据情况通知神经外科医师进行会诊;确认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后, 进行备皮配血, 将患者护送到手术室进行手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临床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 对传统护理方式流程进行优化, 随时做好患者麻醉、手术的准备工作, 具体措施为:患者送到医院后, 马上送入抢救室抢救 (可后补办入院手续) ;入院即时通知医师, 同时采取急救措施, 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处理、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对外伤进行包扎, 必要时马上麻醉、气管插管, 进行机械通气;医师查看后开绿色通道, 直接检查 (费用后补交) ;检查是由护士或医师陪同, 并携带简易呼吸机补充氧气;检查后医师即时知道结果, 马上通知神经外科医师, 护送患者返回急诊室;与神经外科医师会诊, 同时备皮配血, 将患者护送到手术室进行手术。在整个抢救过程中, 加强医患沟通, 让患者和家属对病情有合理的了解;让家属一起参与,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让患者尽可能处于积极心态接受手术以及以良好心态面对术后治疗及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护理流程下, 两组急诊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护理和恢复效果进行评价, 具体内容包括:患者急救时间 (从进入医院到进行手术前的时间段) ;患者残废率;患者病死率等。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不同流程下患者护理及疗效情况分析比较,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见表1。观察组采取急诊临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 疗效显著, 急救时间比对照组显著减少;患者恢复良好67.5%高于对照组48.6%;残废率10.0%低于对照组21.6;患者残废率32.5%明显低于对照组51.4%。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患者一般为重型颅脑外伤,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和检测仪器的发展, 手术环境得了到很好的保证, 能够提高患者手术质量, 如何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 是医疗急救人员追求的目标[2]。急诊临床护理流程表面上看, 需要各部门配合, 扩大了参与急救人员的范围, 实际上通过流程的开展, 能够加强临床风险管理、目标管理和合理资源运用, 真正达到更高效、及时救治患者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循证护理模式的开展, 是现代医学质量管理的真正价值之所在[3]。

急诊临床护理流程的实施, 让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后勤人员抢救工作的配合更加合理, 缩短了患者急救等待的时间。本流程由各相关部门或科室的医务人员共同参与, 针对重型颅脑患者急救特点统筹制定出的高效快捷的急救路径, 使患者的救治及时, 避免了挂号、等待医嘱、等待麻醉交纳费用等所造成时间的浪费[4]。通过实际统计, 抢救和检查及术前准备所用时间比以前明显缩短, 做到了快捷、准确、全面。执行过程中护士根据流程主动、有计划性和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地等待和执行医师安排。这种护理流程能够培养护士的成就感和自律性,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同时患者及家属也因受到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精心护理, 增强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能够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5]。在执行流程的过程中, 面对出现的各种变异情况, 采取冷静积极的应对措施, 事后进行认真分析总结, 查找原因, 制订科学客观解决办法, 不断地修改流程达到完善的目的[6]。

本研究显示, 通过完善改进急诊临床护理流程, 能够提高急诊颅脑外科手术护理效果, 缩短急诊抢救时间, 使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并为患者下一步的救治和恢复打下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霞, 张革联, 杨立新.院前重型颅脑损伤113例急救方法与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9) :53-54.

[2]廖振南, 张松, 吴明伟, 等.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部伤的临床救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4 (4) :242-243.

[3]昊月风.循证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 (2) :189-190.

[4]李秋平, 李雪贞, 潘美玉, 等.应用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救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09, 30 (14) :1396-1398.

[5]刘淑珍, 任坤兰, 李夫艳.护理工作中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几个问题[J].临沂医专学报, 2001, 23 (4) :312-313.

急诊外科诊疗的程序和方法 第5篇

1 诊疗程序

一般来说, 普通外科的诊疗项目是:问病史、做体检、写病历、开化验单、开申请单、开处方并做处理, 而急诊往往由于情况紧迫、时间紧急, 通常进行乱序甚至是倒序执行。

例如在急性创伤性的急诊诊疗过程中, 时常遇见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伤者, 就诊时一些患者已经处于休克状态, 多数已无法实现问病史的常规步骤, 即使有少数清醒的伤者, 若要按常规程序问病史到执行医嘱, 可能患者已经坚持不住。因此我们采取的程序第一步是立即对其进行静脉穿刺, 补充体液, 有时候需要补充氧气。如果这些步骤在5~10 min之内完成, 能大大提高伤者的存活率。在操作的时候, 要坚持以补充血液等体液为第一要务, 测血压、询问情况、开化验单等都要在此之后进行。因为经常遇到时间过长浅静脉就由于休克而无法找到, 需要做静脉切开的情况。而如果及时的话, 简单的静脉穿刺就可以, 进而及时补充体液、恢复血压[1]。

再如肾绞痛患者, 若医生仍按常规步骤对其进行问病史、化验, 患者就要再承受长时间的痛苦, 这在急诊外科也是不符合规范的。一般来说, 此类外科急腹症多由平滑肌痉挛造成。因此我们通常的处理步骤是先解痉镇痛, 等伤者的疼痛缓解后再进行问病史、化验等步骤。

总的来说, 急诊外科的诊疗程序不能强求普通的诊疗程序,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通常的第一步都是先治疗, 然后才是检查和进一步治疗, 在第一时间控制伤者的伤势并减轻伤者的痛苦, 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

2 诊疗方法

2.1 维持呼吸心跳

对伤者进行紧急处理, 对呼吸心跳停止伤者立即开通气道并进行心肺复苏, 固定颈椎, 有时需要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使组织和器官回复供氧状态, 避免由于缺氧导致的损伤。同时, 检测和观察疗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维持循环

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或中央静脉导管, 有时需要建立双静脉通道。避免组织低灌注造成的损伤。此时可以快速收集血液标本, 为术前收集的情况做准备。并迅速正确及时地提出任何合理的建议。

2.3 处理出血和骨折

对出血者进行止血包扎, 四肢出血者需在包扎后将伤肢抬高。密切监测肢体的温度和颜色变化。对骨折者进行夹板固定。

2.4 伤者转运

普通伤者采取仰卧位, 昏迷者的头部需向一侧偏, 胸部损伤伤者可采取半卧位, 脊柱损伤者需随时保持头和躯干成直线。

2.5 监测

血压监护, 如果有必要, 一定时间内病情需正确记录并密切观察, 相关部门协调与合作, 共同提高救治成功率[2]。

2.6 分类处理

本院常收治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伤者, 对这两种严重创伤伤者, 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2.6.1 交通事故伤者

一般来说, 对于交通事故伤者的救治遵照以上方法即可, 但交通事故伤者有其特殊点。一是昏迷伤者较多, 且昏迷的原因多由于颅脑损伤和大出血这类致死因素。因此对其必须仔细观察, 确认病情。除了常规的观察之外, 还必须仔细观察皮肤、颈静脉、瞳孔、中心静脉压等。除此之外, 眼、耳、鼻部等孔道有无出血也是观察的一部分。在抢救的同时进行这些观察可大大提高伤者的存活率。二是成批伤者较多, 且多数没有家属的陪同, 此时首要的任务是组织护理人员将伤者进行分流, 向其部署明确的分工, 如负责通畅呼吸道、负责监测、负责记录等, 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伤者要进行分型, 重症伤者需立即进入绿色通道, 伤势较轻者可陆续进行诊治。由此可在大批量的伤者诊治时保持良好的秩序和效率[3]。

2.6.2 高处坠落伤者

高处坠落除了自伤和意外以外, 多数属于建筑行业的工伤。伤势一般与坠落高度、有无阻挡、着地部位、就诊时间有关。对于高处坠落伤者来说, 需要最短时间内明确致命性损伤。最常用诊断性胸腹腔穿刺, 辅助以全身头胸腹的CT同时扫描。维持呼吸和循环是必要措施, 若遇到大出血的伤者, 应抗休克, 并同时进行手术, 以免延误时间。此外, 由于高处坠落受伤严重, 脏器间可能互相影响, 因此漏诊现象也十分严重。对其要进行全面和连续的监测, 以避免漏诊带来的严重后果。

3 急诊外科诊疗方法的发展方向

目前, 我国的急诊科医生多数由内科医生担当, 而外科医生较少, 且外科经验不足。而如上所述, 有许多危及生命的伤情需要外科医生进行救治。这就需要急诊科具有完善的专业设备和有经验的内外科医生共同参与。因此, 建立自主型的急诊科并配备完善的人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具体有以下几部分:

3.1 组织形式

每个城市的行政区最好都设有急诊创伤中心, 提高应急诊疗速度。急诊创伤中心配备有急诊手术室, 当患者送到后, 若需要紧急手术而又不方便移动, 可在应急手术室内立即进行开胸或主动脉手术来修复等, 缩短到手术确定损伤后的时间。除此之外, 急诊部门也应该建立应急加强监护病房, 使患者术后在急诊室内部收到动态监护, 减少漏诊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我国的急诊外科多属支援型科室, 只有向自主型科室发展才能更好地在紧急时刻向急诊伤者提供及时并合适的诊疗[4]。

3.2 人员配备

急诊科应配有完善的内外科医生队伍, 其中急诊科领导中也要有外科的专业人才, 才能保证在重要时刻有关键的组织能力。急诊外科要保证具有训练有素的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等专业人才, 经验丰富的医生配上经验较浅的医生, 建立完善的急诊科梯队, 才能长期保持急诊科的诊疗水平。对经验较少的医生和护士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 反复练习重伤后的紧急处理与急救技能, 熟悉急诊程序与方法, 掌握现场的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去颤等手法, 熟悉基本的急诊流程, 以求在最短时间内使伤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5]。

3.3 加强院内外合作

对院内来说, 在急诊科向自主型的过渡期间, 要大力加强对急诊外科的支持, 院内的普通内外科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尽量对急诊外科提供帮助, 提高其诊疗质量。在出现大规模的伤情时, 要全力协助急诊外科的工作, 尽力缩短伤者等待的时间, 减少死亡率。对院外来说, 要加强与120急救中心或交通队的沟通联系, 以便在事发的第一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 院内做好手术前准备, 院前做好现场救治的准备, 以便在伤后1 h的黄金时间内给予及时且合适的诊疗[6]。

3.4 人才培养

医学院应重视急诊外科的技能和科研相关工作, 开设急诊外科相关课程, 使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急诊外科加强了解, 培养一定的技能和兴趣。且目前的多发性救治多设计全身各部位的知识和操作, 需要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技能, 医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更加重视全面的基础学习, 为今后走上临床岗位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中高层次的医生在教学时也应加强其对急诊外科的重视, 以加强其在工作时对急诊外科的协助与支持。

总之, 急诊外科是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 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方面具有绝对的作用。因此急诊外科人员规范操作的同时, 仔细观察、冷静判断、迅速决定也是必修的功课,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急诊外科作为医院处理重大事故的一线科室, 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诊疗程序有别于普通科室, 方法也有其特殊性。笔者从急诊外科的诊疗程序、诊疗方法方面总结了多年急诊外科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特别针对常见的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两种严重创伤病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急诊外科,程序,方法,交通事故,高处坠落

参考文献

[1]Buduhan G, MeRitchie DI.Missed injuri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trauma[J].J Trauma, 2000, 49 (4) :600-605.

[2]于学忠, 王厚力.急诊创伤生命支持[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129-132.

[3]陈小群, 柏云娟.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14 (3) :1330-1330.

[4]樊寻梅.面向21世纪的急诊医学[J].急诊医学, 2000, 9 (1) :3.

[5]刘中民.改善急救模式, 提高创伤救治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2, 11 (2) :79-80.

急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 第6篇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01~2012-12收治的6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 女15例;年龄21~65岁, 平均32岁;交通事故10例, 钝器伤1例, 坠落损伤2例, 酒后跌倒伤2例, 撞击损伤4例, 挤压伤2例, 塌方砸伤1例, 打架斗殴5例, 其他6例。对照组, 男17例, 女16例;年龄22~64岁, 平均31岁;交通事故11例, 钝器伤2例, 坠落损伤1例, 酒后跌倒伤1例, 撞击损伤3例, 挤压伤3例, 塌方砸伤2例, 打架斗殴7例, 其他3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诊断为:脑挫裂伤12例, 硬膜外血肿14例, 颅脑骨折5例, 脑挫裂损伤6例, 颅内血肿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 颅骨骨折6例, 脑干损伤7例, 硬膜下血肿4例, 脑疝2例。所有患者的损伤均为复合伤, 类型可分为:伴失血性休克10例, 面部损伤3例, 血气胸10例, 胸部或腹部闭合性损伤13例, 腰椎骨折12例, 肋骨骨折7例, 肝、脾破裂1例, 骨盆骨折3例, 四肢骨折7例。临床表现为:头痛伴呕吐13例, 单侧瞳孔散大12例, 双侧瞳孔散大11例, 有意识障碍者10例, 偏瘫5例, 高位截瘫6例, 意识神志清楚、瞳孔反射正常、四肢活动如常的9例。我院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开颅手术, 清除血肿辅以减压术, 对于严重的患者实施了气管切开术, 同时给予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 差异没有显著性 (P>0.05) 。具有可比性。

2 护理措施

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2.1 急诊抢救护理:

值班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时间, 了解伤者的症状、头部着力部位、伤后有无意识障碍、有无其它部位的损伤, 事发地点及联系方式, 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在3min内迅速出车, 期间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状况, 电话指导在场人员做好急救措施, 到达现场后, 初步估计患者的伤情, 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 对于创伤比较严重的患者,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行气管切开术, 并及时给予高流量、高浓度吸氧, 以改善脑部缺氧症状。实施抢救前, 应保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医护人员在安置好患者后, 应根据当时条件对创面进行消毒处理, 迅速建立心电监护、血压监测, 遵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在患者运送途中, 应保持静脉通畅, 给予持续氧气吸入, 尽量减少颠簸, 随时做好准备抢救工作。

2.2 呼吸道护理:

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 在受伤后患者的肺部功能出现顺应性减退, 患者会因肺部呼吸功能不全, 引发肺部气体交换功能障碍, 当患者肺部气体交换障碍表现较为严重时, 可出现脑缺氧、脑水肿, 因此, 如何加强呼吸道管理, 做好院前抢救工作,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 应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块等, 必要时行负压吸引, 首先, 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 稍抬高下颌, 操作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吸痰管, 动作轻柔,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肺部感染, 对于负压吸出的分泌物, 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2]。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昏迷, 昏迷严重的患者往往伴有颅底严重骨折出血, 因此, 护士在进行护理时, 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建立人工机械通气, 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的生命。

2.3 颅内高压护理:

脑疝是造成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因脑水肿或颅内血肿造成脑疝, 因此, 医护人员应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确保在到达事发现场后15min内快速静脉点滴20%甘露醇250mL, 以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症状, 预防脑疝的发生。对伴有颅脑损伤的患儿, 应用甘露醇时应根据个体差异性减量给药, 若患者出现休克, 应待休克症状改善后, 再使用甘露醇。

2.4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30min测量1次患者的脉搏、呼吸、瞳孔, 做好详细记录, 严重颅脑损伤病情复杂, 瞳孔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对脑外伤的诊断和伤情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瞳孔变化的特点, 及时发现瞳孔的改变, 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 及时诊治颅内血肿, 为抢救提供正确依据。如:伤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伴有对侧肢体偏瘫, 表明颞叶回沟疝。若患者受伤早期瞳孔表现正常, 瞳孔散大表明病情加重。通过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 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发展。血压下降则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 一般颅脑损伤的患者在受伤后会出现焦躁、嗜睡、朦胧状态, 病情严重者可从浅昏迷发展至中度昏迷, 甚至深昏迷。对躁动患者应保持舒适体位, 当患者由安静转入躁动, 应加强警惕, 找出原因进行对症处理。因此, 护士须掌握各个时期意识状态的表现, 以便及时报告患者病情, 告知医生实施抢救。伤后双侧瞳孔缩小, 常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动眼神经所致。当患者在受伤后昏迷程度稳定或逐渐清醒, 则表示患者的病情好转。若患者昏迷加重, 则表示患者的病情恶化, 如昏迷逐渐加深, 则表示患者伴有颅内血肿形成[3]。医护人员在观察的过程中要警惕脑疝的发生, 如患者醒后有出现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时, 向协助医生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2.5 体温的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 常伴有失血性休克, 机体产热平衡遭到破坏, 体温出现升高, 机体基础代谢增高, 增加氧耗, 加速脑细胞的破坏, 在应用药物降温的同时, 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给予冰袋、冰枕、冰帽冷敷。

3 结果

观察组33例中死亡2例 (6%) , 对照组33例中死亡5例 (15%) ,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4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的急症之一, 护理的关键是严密观察病情, 出诊及接应的急诊护士应认真观察, 现场急救措施迅速有效, 及时详细记录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意识是颅脑损伤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 意识障碍程度越深, 表示颅脑损伤越重, 因此, 在现代临床工作中, 护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急性期病情变化多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护士及时发现、及早处理, 做到有序从容, 提高抢救成功率,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 综合护理对提高护理疗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患者争取例最大的抢救时机, 降低例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使患者从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较佳的状态, 做好现场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 培养护士敏捷、镇定、忙而不乱的工作作风, 确保正确分类, 迅速、准确地开展抢救, 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 遵循急救护理原则, 加强急性期护理, 注意加强转运途中的体征观察与护理, 为治疗提供时间保障和临床依据, 各项检查、急救、术前准备应同时进行, 紧密衔接, 让患者身心感受到舒适, 增加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 为抢救赢取宝贵时间。避免盲目性和局限性, 争取最佳的急救时机, 树立战胜病情的信心。因此, 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而且对于预防早期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综上所述, 科学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 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病死率为6%, 对照组的病死率为15%,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采取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诊,护理

参考文献

外科腹腔镜急诊手术的配合 第7篇

1 临床资料

2010年—2014年, 我院共进行急诊腹腔镜手术112例, 患者男43例, 女69例, 年龄18岁~75岁。疾病包括腹腔空腔脏器穿孔13例 (其中胆囊穿孔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穿孔5例) , 急性阑尾炎40例, 创伤性肠破裂伴异物遗留1例, 输卵管及残角子宫妊娠53例, 卵巢囊肿蒂扭转5例。手术均在全麻下完成, 除1例中转宫腹腔镜联合残角子宫切除外, 其余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 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除1例空腔脏器穿孔患者浅表切口感染外, 其余患者病情平稳均康复出院。

2 手术室工作配合重点

2.1 术前准备工作

接到临床科室手术通知单后, 值班护士立即检查所需腹腔镜仪器设备是否完好, 将腹腔镜主机系统放置在手术室适当位置, 接好电源, 检查电刀和气腹机的各项性能及二氧化碳气体压力, 并调试数值使仪器处于备用状态。如有疑问或故障, 立即与设备修理组或手术医生取得联系与沟通[1]。核对所需腹腔镜器械并将灭菌备用的手术器械推至腹腔镜手术间, 巡回护士准备用物时, 尽量备齐术中需要的一次性用物, 如缝线、引流管、Trocar、粘停宁或防粘连膜等。特别强调要另备一套常规开腹器械以备术中病情变化时中转开腹用。准备工作就绪后, 手术室护士及时携手术通知单于病房接患者入手术室, 在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时, 按手术患者交接表上所列项目逐项核对检查后于相应栏内双签名。患者入手术室后, 按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进行逐项核查, 通过提问患者姓名查看腕带信息再次确认患者。对清醒患者进行实时安慰并告知患者将要进行的必要护理治疗如输液、吸氧及遵医嘱麻醉后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及注意要点, 做好沟通, 取得理解和合作。

2.2 术中护理配合

器械护士提前30 min洗手, 与巡回护士清点所有手术用物并及时准确记录。器械护士按要求依次排列腔镜器械, 并检查器械的完整性, 以保证器械的正常使用。麻醉成功后, 器械护士及时协助手术医师消毒皮肤, 手术野铺无菌巾, 按手术医师习惯将腹腔镜光纤、气腹管、电刀连接线等依次摆好。巡回护士规范连接腹腔镜摄像头、CO2气腹管、电刀连接线, 将电刀脚踏控制器合理放置于术者脚旁并予以提醒, 遵医嘱调节仪器各项指标, 满足手术所需。器械护士通过显示屏图像严密观察手术进程, 主动准确传递、回收器械。如有标本及时核查并妥善保管, 防止遗失。巡回护士坚守工作岗位并按要求调节手术体位, 随时监测各仪器的运转情况, 及时增添手术所需用物并准确记录名称、数量。

2.3 术后整理工作

手术结束时, 巡回护士依次关闭各仪器设备开关, 并将使用情况实时记录, 护送患者安返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严格交接。器械护士再次核对手术标本及患者信息后进行妥善浸泡保管, 严格登记。然后按腔镜器械清洗程序要求将器械精准拆分预处理后, 交与供应室进行集中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后备用。

3 体会

急诊腹腔镜手术和所有急诊手术一样重要, 体现在一个“急”字上, 但同时又着重要求腹腔镜系统性能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要求手术室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好比普通手术更多的术前准备工作, 保证患者获得及时救治, 这无疑对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及护理工作模式及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112例的手术配合, 我们体会到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3.1 护理管理方面

3.1.1 对手术室护士的要求

①作为手术室护士, 除了应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外, 还必须具有强烈的急诊抢救意识及熟练的抢救技术, 迅速、准确地配合医生, 分秒必争地抢救患者[2]。②必须熟练掌握腹腔镜各仪器的性能和操作, 熟知各科室腹腔镜手术配合要求以及手术步骤,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腔镜手术工作中要勤于学习, 善于积累, 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手术方式手术技巧也在不断地更新, 患者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作为手术室护士, 需要不断自觉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从而掌握新的专业性极强的专科技能, 以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③手术室护士必须具有团队精神, 在工作中必须意识到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 必须与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共同合作才能为患者提供完美的急救手术护理。

3.1.2 对手术室腹腔镜器械设备的准备和管理要求

急诊手术时间要求紧, 又常因日间择期手术, 或连台手术, 手术器械清洗或灭菌需要一定时间等原因而导致手术器械不够用, 使手术不能及时开始, 为了保证手术及时开展, 手术室必须购置多套手术器械, 以满足手术需要。有了足够的手术器械, 还需合理的器械管理。首先, 腹腔镜系统主机等设备必须存放于固定房间[3], 手术安排时非腹腔镜手术原则上不安排在此手术间, 以免器械意外损坏或影响急诊腔镜手术的使用。在腹腔镜器械的包装灭菌时, 为减轻护士不必要重复打包劳动, 腹腔镜基础器械进行集中整体打包 (包括:光纤、气腹管、气腹针、分离钳、抓钳、持针器、Trocar等) 灭菌备用, 一些有专科属性的腹腔镜器械也以科别为特征进行整体或单独打包灭菌备用。手术中不需要特殊器械时, 要求不能随意将器械开封, 减化护士日常工作的同时, 可确保每位手术患者能得以及时地进行手术救治。其次、必须有规范的腔镜清洗灭菌流程:掌握腔镜清洗灭菌的原则, 将所有能拆卸的部件全部拆开, 分类放置, 各套管内芯拔出, 多酶清洗液充分浸泡。手工软毛刷于清洗液液面下刷洗轴节处及管腔内杂物后, 再用超声清洗机酶液清洗, 以彻底清除残留的组织碎片, 同时去除其他有机物。清洗时要轻拿轻放, 避免受压和碰撞, 并注意及时回收小部件, 以免遗失, 导致器械性能受损。清洗后的器械用高压气枪吹干管腔或95%酒精灌注管腔, 专用免冲洗润滑油保养后, 分类合理包装并选择适宜的灭菌方法及时灭菌备用。

3.2 手术配合方面

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分工明确又紧密配合, 除各自明确的日常手术配合要求外, 在腔镜手术配合时, 要求巡回护士重在调试腔镜系统的各项工作指标及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 器械护士则负责腔镜系统接触患者体腔部分的器械的使用、整理和预处理。腔镜器械使用完预处理后及时交与器械管理室护士, 由器械管理室护士与供应室护士按腔镜器械流程规范共同进行清洗, 安装检查、包装灭菌。这样精心合作以减少手术配合护士除手术配合外的额外工作, 保证手术患者获得安全及时的手术救治。

总之, 手术成功的关键除了手术医生精湛的技术外还需要手术室护士的密切敏捷的配合。手术室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及勤勉好学, 严谨慎独又紧密合作的精神, 以及腔镜器械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既保证了急诊腹腔镜手术的顺利开展, 又确保了腹腔镜手术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安全的救治,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严玲.急诊腹腔镜手术管理与配合的体会[J].健康必读, 2012, 11 (12) :174.

[2]梁利芹.手术室护士职业素质要求[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2, 5 (13) :1216-1217.

腹腔镜探查在肠胃外科急诊中的应用 第8篇

[关键词] 胃肠手术;腹腔镜;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5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16-02

目前肠胃外科已经成为腹腔镜手术最多的领域,为此医务工作者必须了解腹腔镜探查在肠胃外科急诊中应用的重要价值。实际的胃肠手术中,腹腔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同时腹腔镜使用的效果还需要进行分析对比。现回顾并分析某院2006年7月~2008年5月实施腹腔镜检查的45例急诊患者资料,与同时实施传统剖腹检查的44例肠胃外科急诊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比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实际临床调研分析,粘连性肠梗阻、闭合及开放性腹部外伤患者以及急腹症等患者总共近百例,一般而言都存在手术检查病症但是原始发病原因诊断不明的现象。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8年5月于某院接受腹腔镜检查的45例肠胃外科急诊患者(观察组)的临床病历资料,与同一时期实施传统剖腹检查的44例肠胃外科急诊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比对。观察组男31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9±4.5)岁;对照组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39.1±3.9)岁。

1.2?手术方法

在进行常规准备后,将腹腔镜放入患者体内进行30°的探查,部分病例可以很清晰直接地显示原发病灶,同时也可以根据如常见的麦氏点、其左侧对称点、锁骨中线等可疑部位进行套管的放置。在对积液进行吸除后,可以采用无损伤肠钳进行检查,一般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基本确定病变的部位[1]。在急性阑尾炎以及十二指肠球部穿孔的手术的时候,要应用腹腔镜的探查进行手术处理。内疝导致的胃肠道出血需要在腹腔镜下进行松解疝环以及进行引流的放置;如果患者的肠管以及出现坏死的现象,则应该采用开腹后切除吻合部后进行回置。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应该将腹腔镜置于放置第一个套管的时候所避开的粘连部位,防止手术过程中的意外的发生。在此手术过程中,置入腹腔镜一般都可以探明病变的位置,分离了粘连角以及粘连带后,大部分的病例都可以得到医治。腹部外伤的患者的手术中,要能够探查患者腹部的积血以及积液,以及是否存在大网膜包裹等常见的医学异常现象。对于疑似十二指肠溃疡损伤的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胃肠韧带的切开检查,对于损伤部位特别深的只能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探查与分析。对于肝脏表面具有浅小裂伤而无出血者则可以不作处理或者在腹腔镜下进行生物胶的填充、或者止血纱的覆盖;没有出现严重腹腔损伤的时候,如果发现慢性阑尾炎可以一起进行切除。患者的小肠破裂则可以在腹腔镜下或者通过微小的切开进行修补,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小肠切除,则可以作临近的小切口进行。对于结肠破裂受到早期污染者且程度不严重者可以借助腹腔镜进行缝合或者开小的切口进行修补。在腹腔镜应用受到限制的时候,则必须采用开腹手术进行处理[1]。

1.3?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历资料,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在探查及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的应用情况及结果。

2?结果

腹腔镜的检查与传统剖腹探查的情况基本一致,因为样本的数目较小,不满足统计特性分析的原则,所以结果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总体而言,腹腔镜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实际应用效果也比较良好。见表1。在观察组患者中,80%以上的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31例在腹腔镜下治疗并完成手术,14例手术腹部开小切口完成,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明显少于开腹手术患者。有部分患者中途转行开腹手术,其中有小肠破裂、结肠破裂以及腹茧症各2例,粪石致绞窄性肠阻梗1例,绞窄性小肠内疝以及食管裂孔疝致胃大部分坏死各1例。

3?讨论

急诊过程中,采用腹腔镜进行探查时,应该严格遵守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最简单的办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原则,在遇到复杂情况下,应该果断中转腹手术,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2-3]。通过对病例的分析以及结果比对,在常见胃肠外科手术中具有如下的优势,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可以在微创的情况下实现明确的诊断并独立进行治疗,对于中途需要转为开腹手术者,则有助于手术的切口的选择以及对于创伤的减小。通过临床的实际观察以及结果分析,采用腹腔镜手术以及开腹手术的患者均痊愈出院,但是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与采用开腹手术的患者对比,在住院時间、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以及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创伤感染等发生率都比较小,在胃肠道手术中,应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佩武.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71例临床报告[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5):401-403.

[2] 杨雪菲.腹腔镜探查在胃肠外科急诊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12(6):634-635.

[3] 喻得洪.胃肠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5.

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麻醉探析 第9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麻醉

重型颅脑损伤是急诊外科中比较严重的的一种伤害,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有可能会导致死亡或者残疾。临床上除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及某些定位体征外, 在较重的脑挫裂伤者, 其昏迷程度深, 持续时间长, 并伴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和瞳孔的显著变化;同时常合并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来说脑挫裂伤的诊断并不困难。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会因为受伤的程度不同而导致病情多变, 开颅手术对外科手术医生的麻醉要求很高。麻醉的方法和麻醉的计量会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回顾了2008年3月~2012年3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50位患者, 详细分析当时进行急诊手术的临床资料。本文就是通过麻醉方法的不同对比来分析关于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麻醉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2年3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50位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14例, 年龄20~55岁, 平均年龄 (35.0±2.3) 岁, 病因:交通事故25例, 高处摔落13例, 受外力打击5例, 颅内血肿7例, 将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参考组和对照组, 各25例, 两组患者性别、病情、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2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颅脑损伤昏迷时间>12 h, 意识模糊的情况不断加深。 (2) 具有明显的头晕, 恶心, 呕吐的情况。 (3) 经过测量后, 患者脉搏、血压、心跳发现异常[1]。

1.3 排除标准

(1) 患者有精神病史; (2) 视力听力障碍; (3) 其他器官并发症功能障碍。

1.4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均为气管内全身麻醉方式辅助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异氟烷1~1.5 MAC, 参考组再用丙泊酚通过微量泵对静脉进行推注, 计量为6~12 mg/ (kg·h) , 在扩增血容量方面采用佳乐施注射液, 随时注意观察脑部循环变化。为减轻导管对气管的刺激, 可以在插拔管的时候食用利多卡因1 mg/kg进行静脉注射, 维持90 s, 手术后对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和治疗方法[2]。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指标, 包括:心率 (HR) 、舒张压 (DBP) 、收缩压 (SBP) , 对患者的并发症率、死亡率、致残率等进行统计。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1503QB04325±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插管前插管后以及手术结束时DBP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为:参考组:插管前 (7.9±1.5) k Pa, 插管后10 min (8.0±2.3) k Pa, 插管后1 h (7.8±1.1) k Pa, 手术结束 (5.6±1.4) k Pa;对照组:插管前 (7.8±1.0) k Pa, 插管后10 min (7.5±2.1) k Pa, 插管后1 h (8.0±1.2) k Pa, 手术结束 (6.2±2.1) k 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两组患者插管前, 插管后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SBP指标比较结果如下:参考组:插管前 (11.3±2.1) k Pa, 插管后10 min (12.3±4.5) k Pa, 插管后1 h (13.7±1.1) k Pa, 手术结束 (11.6±4.2) k Pa;对照组:插管前 (12.1±2.0) k Pa, 插管后10 min (12.1±4.5) k Pa, 插管后1 h (13.4±3.6) k Pa, 手术结束 (12.0±4.6) k 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数据比较

经过治疗之后, 对照组发生死亡3例, 致死率为12%, 残疾10例, 致残率为40%, 并发症4例 (16%) 。参考组患者死亡1例, 致死率为4%, 残疾5例, 致残率为20%, 并发症2例 (8%) 。两组患者通过致死率, 致残率与并发症发病几率进行对比, 研究组临床效果更好,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特点:患者意识出现模糊, 经常昏迷, 呼吸困难, 严重的会有循环性衰竭或濒死状态, 颅脑损伤还经常伴有颅骨粉碎性骨折, 作为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麻醉的任务是保持患者的血流动力稳定并且保持呼吸顺畅, 在手术中保持脑灌压与脑血流得到良好的改善, 由于颅脑损伤会导致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呕吐、血液或舌后坠等情况对呼吸道造成阻塞, 另外由于患者的意识问题, 无法主动咳痰进行呼吸道清理, 因此要进行气管插管或者直接将气管切开, 保证患者呼吸道顺畅, 避免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出现因为体位不当, 气管没有保持畅通, 输液与输血不符合要求, 供氧不足等问题, 导致患者出现颅内压不正常升高和脑组织从颅骨缺口往外膨出, 科学的麻醉方法, 麻醉处理与技术加上合适的麻醉药量的使用, 能够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顺利手术。文章通过对比说明, 麻醉方式对重症颅脑手术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尹卫国.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麻醉探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 :170.

[2]高志宏.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麻醉探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3) :1163.

急诊外科损伤范文

急诊外科损伤范文(精选9篇)急诊外科损伤 第1篇关键词:急诊外科损伤,损伤控制,护理配合,应用效果损伤控制手术因手术成功率高,可有效改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