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提灌范文
机电提灌范文(精选6篇)
机电提灌 第1篇
1 机电提灌发展现状
1) 发展速度慢、规模小。截至2014年3月, 全县共有排灌动力机械21 388台/49 474 k W, 其中, 固定电力提灌站148处/153台/3 820 k W, 控灌面积2 864.27 hm2。与达州市电力提灌站1 565座/1 716台/34 362 k W相比, 宣汉作为农业大县、缺水大县、抗旱大县固定提灌站仅占8.9%, 与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特色产业对机电提灌站的基础性需求和农民群众期盼相比, 发展规模和速度小而慢。
2) 建设标准低、损毁大。宣汉县大部分提灌站都建于2000年以前, 有的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 因受技术条件限制, 加之运行时间长及洪灾自然灾害频繁损毁、自然损坏等原因, 有的超期运行、设备老化损毁;有的盗损严重, 无法正常使用, 成为摆设。2014年3月普查, 全县153台机电提灌站不能出勤的有58台占38%, 缺高低压线路9 730 m、起动柜14台、水泵45台、电动机46台/1 317.5 k W、管道11 820 m、变压器18台/980 k VA。
3) 建设任务重、需求旺。宣汉地处川东北干旱区, 十年九旱, 田地大部分是望天丘, 完全靠河流、塘、库、堰自流灌溉占的比例较小。近年来, 宣汉现代农业“东茶西菜、北烟南菌、全县一果”发展势头强劲, 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机电提灌设施, 其基础性地位越来越突出。仅2014年, 全县乡镇人民政府申请要求建提灌站的就有30多处, 已有老旧提灌站还有近40处申请急需维修改造。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设备老化严重, 急需升级改造。提灌站机组设备正常使用寿命一般为15~20年, 管道25年。原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提灌站或设计不合理, 或受自然灾害破坏, 或设备自然老化, 有很多机电提灌站已陆续进入设备更新期, 但在维修时, 很难找到与原设备相匹配的提灌设备配件, 急需通过技术升级进行维修改造。
2) 季节性使用强, 日常管护缺位。提灌站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主要集中在每年2~3月、5~8月春耕育苗及水稻栽插灌溉期间和每年应对“七下八上”伏旱抗旱需求。提灌站一般都是国家投资兴建, 农户仅承担抽水燃油费、电费和机手工资, 抽水满足农户需要后就被闲置, 乡镇村日常维护不到位, 导致平时无人管、用时干瞪眼。
3) 项目整合不够, 设计先天不足。近年来, 宣汉县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金土地等项目都相继配套修建了机电提灌站。但由于项目各自为政, 在规划设计、设备选型等方面不合理、不科学, 提灌站建成后不能发挥作用。如柳池乡石堰村毕家岩提灌站建成后一滴水都没有提上去, 就成为摆设, 现已全部损坏, 群众意见很大。
4) 电力成本较高, 制约瓶颈突出。近年来, 普遍采用电力作为提灌站动力, 需单独架设10 k V高压线和变压器。由于提灌站建设资金有限 (省级预算时一般每站资金为20万元左右) , 电力架设线路费用很高 (一般占到预算资金40%~50%) , 全省通行的做法是由受益村自行与电力部门协商, 提灌站建设在概算方案中按定额进行补助。
5) 建设需求突出, 群众期盼强烈。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 群众已深刻体会到提灌站在粮油生产、产业发展中的抗旱基础性作用, 积极性很高。特别是2014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伏旱, 大成、下八、天生等镇机电提灌站在抗旱保苗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群众期盼多建、快建机电提灌站。
6) 资金投入不够, 工作经费短缺。四川省农业厅每年下达宣汉县机电提灌项目资金都在50万元, 2014年通过对接少数民族待遇县政策, 经多方争取, 达到了100万元, 新建5处提灌站。县级财政投入60万元, 维修8处提灌站。由于省级没有配套工作经费, 县级财政投入也不多, 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特别是难以达到提灌建设“五化”标准。
3 标美化提灌站建设的实践
1) 以“三区”建设为统领, 规范勘测规划。2014年, 宣汉县农业局认真贯彻县委“城区园区景区”三区建设要求, 把机电提灌站“提水灌溉、抗旱保苗”和农建综合示范区有机结合, 从勘测规划做起, 全面采用全站仪、电子水平仪等勘测设备, 实地勘测选址, 合理确定扬程, 科学选型设备。机房建设定点定方位, 管线铺设定线定质量, 确保机房整洁标准美观亮化, 管路安装短直稳固, 坚实奠定了“五化”提灌站基础。2014年, 全县建成标美化提灌站10处, 达州市农业局全面验收合格, 并给予充分肯定。
2) 以“三级”验收为手段, 规范质量监管。严格项目设计方案, 合理确定建设方式。建立技术人员与项目建设的“1+1”点对点的质量监督, 把“五化”标准、建设质量落实到每一个技术人员, 实行“定任务、定责任、定目标、定奖惩”四定措施, 规范设备安装、管道安装, 对施工中不按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施工进度滞后的, 及时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 并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到位。项目建成后, 受益乡镇村进行项目自验后报县农业局、县财政局进行县级初验, 再报市农业局进行终验。
3) 以“四制”措施为内容, 规范日常管护。提灌站建成后, 颁发省农业厅统一制发的“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站产权证”并录入“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四制”措施规范机电提灌站日常管护。即:建立提灌设备身份信息制、建立提灌管护主体责任制、建立提灌设备检护巡查制、建立提灌技术定期培训制, 并且新建、维修后的提灌站5~10年内政府不予投资维修, 有效破解了农村机电提灌“国家投资几十万, 一年只用三五天;平常管护不到位, 遇到旱来瞪眼看”的“重建轻管”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1) 应更加重视机电提灌工作。提灌设施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宣汉县地处川东北干旱区, 十年九旱, 田地大部份是望天丘, 完全靠河流、塘、库、堰自流灌溉占的比例较小。“小小提灌站, 灌溉大民生”, 每年水稻栽插季节和“七下八上”伏旱期间, 机电提灌设备在抗旱中大显身手。宣汉县的机电提灌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为农业增产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日常生活和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已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民生活少不了的先进生产工具。2012年7月修订的《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管理条例》对机电提灌规划、建设、管护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农村机电提灌工作应按相关规定做到依法管理。
2) 应更加注重项目资金整合。2014年, 宣汉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前往大竹、渠县考察学习机电提灌建设工作。该两县在机电提灌建设中, 坚持整合小农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 宜建必建, 实行同步配套规划、预算、建设机电提灌站。宣汉县是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水利建设重点县, 但在机电提灌建设项目资金整合上不够重视, 有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区、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成后, 农田灌溉就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抗旱能力上显得先天不足。
3) 应更加注重规范建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市、州、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机电提灌工作”。第十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计划主管部门在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时, 应当根据农村机电提灌发展规划, 安排适当的农村机电提灌站的建设, 由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全县机电提灌站的规划、勘测、建设, 应根据全县粮油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和抗旱需要, 在县农业局的具体指导下按“五统一” (统一规划立项、统一勘测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竣工验收) 、“五化” (设备新型节能化、机房整洁美观化、管路短直稳固化、渠道防渗顺畅化、泵站管护日常化) 进行建设, 建成后按照《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确定产权。
农村机电提灌站运营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2篇
1 农村机电提灌站运营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分析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近些年来, 机电提灌站的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 同时提灌站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然而还是面对着一些问题与困境,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与农业发展的速度相比, 农村机电提灌站的发展依然相对滞后
农村机电提灌站发展的相对滞后主要在于为修复改造机电提灌站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提灌站的老化速度, 新建速度更是赶不上报废额速度, 从而导致机电提灌站数量在总体上依然在不断减少。
1.2 技术状况差
机电提灌站的整体技术状况较差, 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 主要设备设施完好并且能够正常运行的机提灌站所占比例为调查总数的26.5%, 基本能够正常运行的机电提灌站所扎比例为16.3%, 也就是说还有超过50%的机电提灌站无法正常运行, 这一个问题必须要尽快加以解决,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用以促进机电提灌站正常运行的所需过多的话, 还不如重新建立新的机电提灌站,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1.3 机电提灌站管护落实差
要想有效保证农村地区机提灌站的正常运营, 应该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 同时要配备必要的技术人员, 同时注意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调查发现, 仅仅有44.5%的机电提灌站设有专人管理, 而仅仅有15.8%的管理人员是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
1.4 用以农村机电提灌站正常运营的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市、县 (市、区) 财政投入机电提灌站建设的资金较少, 有的县甚至多年无投入;二是涉农项目资金切入较少, 目前仅有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安排有机电提灌站建设资金, 且比重不大。
另外, 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较长时间以来部分干部对农村提灌设施建设的公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提灌设施是农村公益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但我省在提灌设施建设上仍存在政策措施不够、资金渠道不畅、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不合理的问题。
2 农村地区机电提灌站运营的策略分析
2.1 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机电提灌站的认识
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 在发展农业灌溉设施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机电提灌站, 才能有效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大量的农业生产事件告诉我们, 机电提灌站已成为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业抗旱减灾的重要物质技术手段, 是粮食生产有效的风险保障措施。发展机电提灌站是农业抗旱减灾的必然需要, 是充分利用江河水资源的有效手段, 是解决贫困山区人饮困难的有效途径。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机电提灌站建设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考核力度, 加快推进机电提灌站建设。
2.2 加大机电提灌站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各地应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增大对提灌建设投入的比重;二是各级财政应逐年加大对机电提灌站修复、改造和新建的资金投入, 消灭财政投入空白县, 同时县级财政要对机电提灌站管护进行补助, 对机灌站作业进行补贴。
2.3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近些年, 一方面国家在逐步增加对机电提灌站建设的投入, 另一方面机电提灌设施又在逐渐萎缩, 究其原因, 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体制既不能形成规模而效益低下, 又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导致农民不愿集资建设机电提灌站, 也未能管好这些设施。要改变这种状况, 国家应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 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调动农民建设和管护机电提灌设施的积极性。
2.4 创新机电提灌站建设与管护机制
在建设方面, 一定要充分发挥财政和项目资金导向作用, 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建设机电提灌站;在管护方面, 要尽快建立健全清晰明确的机电提灌站产权制度,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推行职责、人员、经费“三落实”的机电提灌站管护责任制, 切实管护好、使用好现有机电提灌设施, 充分发挥提灌工程灌溉效益。
2.5 进一步加大机电提灌站建设技术服务力度
机电提灌站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 各级农业、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 为机电提灌站建设做好规划选点、勘测设计、施工指导、质量监督等服务, 切实做到规划合理化、设计科学化、指导细致化、监督严格化、建设规范化、工程标美化。
3 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 机电提灌站对于农田灌溉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为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与维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而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去实施、去践行, 为真正发挥机电提灌站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小琴.农村机电提灌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技服务, 2014, (3) :172.
机电提灌 第3篇
1 苍溪县提灌站营运现状
苍溪县拥有机电提灌站668处32 643千瓦。在运行质量上,468处能正常投入使用,143处带病运行,57处不能运行;在管理责任上,68处没有确定专门管理人员,提水时由村组临时指定,601处实行承包制或租赁制,管理较好;在管理效益上,24处机电提灌站运行亏损,412处机电提灌站收支持平,175处有一定收益且村组将收益所得建有专账。总体来看,苍溪县大部分机电提灌站管理较好,但也有部分机电提灌站管理较为松散,经营不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产权不明。
苍溪县绝大多数机电提灌站属国家财政投资建设,归村组集体管理使用,均没有进行产权登记和制发产权证。乡镇、村组和村民普遍认为机电提灌站属国家支持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的国有资产,修建、管理、维修、改造等应由国家负责,导致机电提灌站管理营运陷入“国家投资建,闲时无人管,损坏靠政府”的不利局面。
1.2责任不清。
由于全县机电提灌站产权没有明确,从而使管理权、经营权和受益权未能明确界定,导致各地机电提灌站管理模式和运营效益大不相同。村组干部责任心较强的地方,通过群众会议,明确专人管理,机电提灌营运较好,效益也比较好;村组干部责任心不强的地方,没有建立相应的管护制度,损毁的设施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
1.3 管理不善。
农村机电提灌站大多地处偏远,管线涉及路线较长,许多机电提灌站因自然灾害、农田耕作或野外施工,导致管道、电线损坏比较严重;个别村组因没有专人管护,机电设备被盗很长时间都不知晓。
1.4 经营不活。
由于机电提灌站属公益资产,一直处于低收费价格下运行,农民提水一般只付电费和人工工资,没有考虑提取维修保养和更新改造费用。有条件的地方依靠村组积累解决维修费,村组没有积累或通过村民“一事一议”集资困难的,其维修改造费用完全依赖政府,结果造成机电提灌站入不敷出,失去“自养”功能,更新改造和维修保养难以实施。
2 苍溪县机电提灌站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
总体目标:设施安全,性能优良,提水及时,维修可靠。即:一是要保障机电提灌站设施设备不被盗,不受损;二是要保障机电、管道、高低压线路等设备的正常使用;三是要保障受益农户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及时抓好抗旱排涝服务;四是建好维修服务体系,保障机电提灌的维修保养工作。
主要措施:一是明晰机电提灌站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受益权;二是明确机电提灌站由专人管理,强化管理责任;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机电提灌站管理制度;四是农机主管部门加强对机电提灌站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3 探索建立三种管理模式
3.1 承包经营
3.1.1 明确权益。
按“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由群众集资或村组投入为主修建的提灌站,产权归村组所有;由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机电提灌站,产权国有;由是当地乡镇政府作管理人,乡镇政府直接到县国资局作产权登记。乡镇与村组签订委托管理责任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受益村组,明确机电提灌管理权归所在村组所有,受益权归灌面覆盖的所有农户,用于解决灌区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通过明确产权、管理权、受益权,进一步强化村组对机电提灌站管护责任,保障农户权益。
3.1.2 确定费额。
承包费用中主要是保证金和水费两项。保证金按县农机主管部门建议每站3 000元至5 000元的标准收取,不低于承包人一年的承包经营纯收入。水费包括电费、保险费、承包人报酬、日常保养费用,由受益农户户主会议综合核算确定承包水费收取最高限价。以苍溪县云峰镇桂花村电灌站承包后水费为例,一级潜水泵25千瓦,二级装机电机37千瓦,每小时可灌0.7亩水稻,(1公顷=15亩,下同)控灌面积200亩,按每年提水300小时计算,总耗电约18 600千瓦时,每度0.28元,需要电费5 208元,每年设备保险费800元,承包人报酬和水电损耗5 000元,日常保养500元,累计11 508元。此费用分摊到每小时为38.36元,分摊到每亩为54.8元。同时,苍溪县通过对多个机电提灌站水费价格进行核算,制定了每千瓦时水费不高于0.8元的最高限价。以55千瓦装机容量的提灌站为例,按每亩田需提水1.5小时计,每亩需水费66元,群众能够接受和使用。
3.1.3 承包到人。
村组按照委托授权和《承包人(或管理人)产生办法》,公示承包人条件、集体议定的承包保证金额和水费收取最高限价,组织符合条件的村民通过自愿报名、民主评议、公开竞争的方式确定机电提灌站承包人。以承包水费价格最低者为承包人,村组与承包人签订承包合同或承包责任书,确立机电提灌站承包关系,明确承包人权利和义务。
3.1.4 维修改造。
为明确维修管理责任,建立长效机制,苍溪县将机电提灌维修划定三个等级,即日常保养、大修和改造。日常保养由承包人负责,费用在提灌收益中自行解决;大修则召开受益户户主会,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按受益土地面积筹资解决;改造资金来源为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目前,全县有88%的机电提灌站实行了承包管理,其优点在于:一是明确了承包人责任,增强了责任意识,有利于机电提灌站的管理;二是承包经营实行自负盈亏,有利于提高效益,降低机电提灌站运行成本;三是细化明确了保养维修责任,保障了机电提灌日常维修保养。四是减轻了相关部门和村组干部的工作压力。缺点在于:一是部分机电提灌站承包后水费价格略高于集体管理水费价格;二是承包人都是本村村民,可能因群众之间亲疏和误会引发经营过程的矛盾纠纷。
3.2 集体经营
集体经营与承包经营在产权、受益权、管理人确定上基本相同,集体经营的特点为:
3.2.1 管理权和经营权归村组集体所有,由村组通过民主的方式,确定村民作为管理人,由管理人代表村组管理。村组支付管理人工时费和日常管护费。
3.2.2 在水费收取环节,由管理人统一记时,村组根据管理费、人工工时费、电费、维修费核算单价,按供水时间向农户收取水费。村组统一管理账务,支付管理人工资、电费和维修费用等。
目前,全县约有10%的机电提灌站实行集体经营管理,其优点在于:一是在发挥机电提灌站公益性作用中,实行集体管理更有主动权,提水服务更有保障;二是经营过程实行“一年一结算”,管理人报酬支付少,收费基本是成本价,水费价格略低于承包经营。缺点在于:一是日常管理责任不明,机电提灌设施设备管护较差;二是机手大多是临时指派,随意性大,责任心不强。
3.3 租赁经营
3.3.1 租赁业主确定。
实行租赁经营的主要针对喷灌设施。由县农机主管理部门会同县国资局,将其产权划归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并协同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与产业业主共同商定,签订租赁合同,业主根据合同约定缴纳设施设备价值3%至5%的抵押金,并每年缴纳设施设备价值1.5%左右的租金。使用权、经营权租赁给业主,由业主使用管理。
3.3.2 租金收取管理。
租金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合同约定收取,并设立租金专户,统一管理。租金主要用于机电提灌大修改造。
3.3.3 设施管理使用。
承租后,提灌设备归承租者使用管理,除自己灌溉外,可为相邻农户提供有偿服务,服务收费由双方协商,其收益归承租人所有。县农机主管部门会同县物价部门确定最高收费限价,保障承租人和农户双方利益。
3.3.4 维护维修改造。
将机电提灌和喷灌维修划分为日常保养、大修和改造三个等级。日常保养由承租人负责,费用自行解决;大修和改造则用累积的租金予以解决。
4 保障措施
4.1 建立保险机制
针对全县机电提灌站设施设备被盗严重,在洪灾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管道、泵房受损大,群众集资恢复建设困难等实际情况,苍溪县农机局探索建立了提灌站保险体制。即:按提灌站投保金额2.4‰并下调30%购买保险,同时,按实际保费的2%缴纳盗抢附加险保费。一般提灌站需700元至800元保险费,参加保险能有效抵御意外损坏或被盗风险,真正实现小投入解决大问题。
4.2 建立培训制度
目前,全县共有机电提灌站机手537人,机手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年龄偏大,业务水平较低。对此,苍溪县通过建立机电提灌机手档案,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以原片区为单位开展集中专题培训,制订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现场开展技术指导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机手操作技术水平面。同时,将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印制小手册,分发给机手和村组干部,将操作规程(摘要)和管理制度在机房张贴,保障机电提灌操作管理更加规范。
4.3 建立维修体系
机电提灌 第4篇
1 农村机电提灌全力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全县农村机电提灌年均提水2 500万立方米, 提灌保苗农作物2.4万公顷, 占常年农业种植面积34%;其中保栽水稻7 333公顷, 占水稻种植面积44%。如长赤镇龙池村是翡翠米生产基地, 40公顷水稻生产全靠提灌抽水保栽保灌, 全村5座固定提灌站和32台流动提灌设备年提水6.5万立方米, 确保了翡翠米生产年年获得丰收。
2 农村机电提灌有效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
农村机电提灌有效解决了南江县12.6万人、50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沙河镇中心村依靠机电提灌工程让受益区农户共6 000余人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红光乡青山村观音岩提灌站常年提水3万立方米, 确保了旱山区800多人、1.5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安全可靠。红岩乡黑岩村红岩洞引水工程解决了黑岩村沿线及乡政府机关、学校、医院1 200人的安全饮用水及8公顷农田灌溉。元潭乡凉水村机电提灌工程解决了1 400余人安全饮用水困难。
3 农村机电提灌有力抗御自然灾害
2007年关门乡柏垭村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 农田严重缺水, 在紧急关头, 主管部门组织5台套流动提水设备, 昼夜抽水抗旱保苗, 确保了该村21.33公顷农作物获丰收。1998年南江县遭遇特大洪水灾害, 2 000余台套提灌设备奋战在病险水库和场镇河边, 排涝排渍500余万方。2010年7月24日, 金鹞水库因洪灾出现溃堤险情, 农机部门迅速组织提灌设备5台套110千瓦, 现场提水5昼夜, 排水12万方, 及时解除洪灾险情, 确保了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农村机电提灌积极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为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有效灌溉, 南江县根据产业基地的布局与水源需求, 积极拓展提灌设施的建设空间, 以最低的提灌成本换取产业基地建设的最大效益。桥亭乡龙门村新大田提灌站装机容量2台22.5千瓦, 配套微水池3口600立方米, 解决了10公顷石坡地优质核桃园的灌溉问题, 确保了核桃连年获得丰产。
东榆镇槐树村开泰养猪场修建装机22千瓦的沼液灌溉工程、蓄水池2口800立方米, 铺设各类管道9000多米, 灌溉蔬菜大棚280个10公顷。不仅解决了养殖废液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且还保障了产业园区内大棚蔬菜的灌溉用水, 有效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 促进了农业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机电提灌 第5篇
1 德阳市农村机电提灌站现状
德阳市拥有提灌机具101 748台/274 340kW, 其中:机井7 405口/62 228kW, 沉井3 907口/40 483kW。全市有固定农村提灌站3 429座/3 654台/75 970kW, 控灌面积10余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52%, 运行年限在10年以内的841台/14 225kW, 占全市固定提灌站总数的23%, 机具完好率达90%, 有84台需要技改, 运行年限在10-20年的987台/17 983kW, 占全市固定提灌站总数的27%, 机具完好率达70%, 有296台需要技改;运行年限在20年以上的1 826台/43 762kW, 占全市固定提灌站总数的50%, 机具完好率仅60%, 有730台急需技改, 即全市需技改的提灌站为1110台, 占全市固定提灌站的3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 德阳绵竹、什邡为极重灾区, 其余县 (市、区) 为重灾区, 农机系统受灾严重, 毁损提灌设备5 159台 (套) /78 668.5kW, 直接经济损失20 106.16万元, 计划灾后恢复重建4621处/81 697kW, 重建资金43 441万元。
2 德阳市农村机电提灌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德阳市提灌站大多建站时间早, 年久失修, 设备陈旧老化, 机组磨损严重, 能源消耗高, 运行费用高, 加之长期带病作业, 效率低下, 出水量一般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2/3。在用水时期经常发生故障, 不仅延误农时, 影响农业生产, 而且能耗高, 农民用水成本增加, 不利于农业的科学发展, 亟待更新改造。近年来依靠各级财政投入和群众自筹, 德阳市技改提灌站150余处。如按照今后每年技改60处提灌站的进度, 还需近20余年时间技改完其余的提灌站, 任务相当艰巨。
(2) 各级对农村机电提灌站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一致, 忽视了丘陵地区水低田高、平坝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许多沉井底部最低位置已高于地下水位的特点, 认为解决了引蓄水就解决了灌溉问题, 加之对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公益性认识不充分, 过于强调农民的自觉性和市场化, 把提灌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交给了农民。
由于设备老化, 加之投入不足致使部分地方农业用水得不到保证, 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加快农村机电提灌设施技术改造步伐和加大电力提灌站新建力度。
3 德阳市农村提灌设施节能建设工作
2008年, 针对农村提灌设施节能建设, 笔者先后深入德阳市中江、罗江、绵竹、广汉的20余个不同类型的农机提灌站进行了专题调研, 发现农机提灌站工程实现节能增效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改善机泵设备配件选配与安装, 减少机、泵、管、系统之间的局部阻力, 如取消底阀, 尽量不用止回阀, 改变水泵叶轮尺寸等, 使水泵在高效区 (工作点) 范围运行。如:中江县回龙镇东风电力提灌站, 技改前灌溉面积480公顷, 装机容量2台/320kW, 提水时间850小时, 年耗电22.4104kWh, 灌溉费用85元/亩年, 技改后灌面480公顷, 装机容量2台/310kW, 提水时间670小时, 年耗电16.2104kWh, 灌溉费用56元/亩年, 通过技改年节约时间180小时, 年节电6.2104kWh, 农民灌溉费用减少29元/亩年。绵竹市孝德镇光明村石坝提灌站, 技改前设计小时抽水量1 260m3, 实际小时抽水量1 008m3, 年亩耗电35.36kWh, 年修理费, 抽水费, 每kW耗电费2.81万元/年, 技改后设计抽水量1 260m3, 实际小时抽水量1 209m3, 年亩耗电29.48kWh, 年修理费, 抽水员费, 每kW耗电费共计2.57万元/年。提灌站节能建设既节约了能源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是采用新型节能材料, 用PE塑管替代传统铸铁管作为提灌站压力输管, 降低管路沿程阻力损失, 优化提灌站建设方式, 尽可能减少输水管路长度, 把土沟改为工程沟输水等, 在满足灌溉的条件下减少抽水时间和能耗。如罗江县新盛土村提灌站工程, 若用PE管材:损失扬程22m, 出水量265m3/小时, 年耗电2.78104kWh, 年综合费用1.1万元, 建设投资16.7万元, 建设占地60m2;若用铸铁管材, 损失扬程33m, 出水量230m3/小时, 年耗电3.9104kWh, 年综合费用1.57万元, 建设投资24.1万元, 建设占地210m2。该提灌站采用新型节能材料PE塑料管替代传统铸铁管, 抽水成本明显降低, 工程投资造价降低, 工程使用管理费降低而输水损失减少。
广汉市新华镇瓦窑村4社是一个没有江河的农业合作社, 该社生产水稻、小麦和油菜等粮食作物, 农业生产用水主要靠自流灌溉。由于近年来上游来水量的急剧下降, 农业生产所需的用水越来越少, 该社群众自筹打了一口机井提水灌田, 作为自流灌溉不足部分的补充。但是由于连年的干旱, 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使该社农田生产用水量长期得不到保障, 特别是在5月份水稻栽插时, 常常因争水引起社员之间的矛盾, 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2008年对该井进行了重新选址重建, 重建时按地下水位情况和所需控灌面积, 合理配置了潜水泵, 过去所有稻田灌溉所需时间在20天以上, 现在只需10天左右。
按照德阳市现在实施的农村提灌设施节能建设和我们开展调研的情况来说, 如果通过对农机提灌设施进行科学的技术改造后, 可减少耗电20-30%, 节水20%、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6%, 减少农民生产性支出30余元。
4 发展建议
农机提灌站是农村必不可缺的生产基础设施,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农机提灌站建设应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现所建提灌工程具有长期的工程效益, 能够经济、安全、高效、节能运行。
(1) 德阳市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农村机电提灌站, 理应加大重建和技改资金投入力度。
(2) 尽快出台提灌工程的有关节能增效的政策, 适当提高技术标准, 结合恢复重建, 做到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3) 与农业、水利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提灌工程和配套输水沟渠同步规划、建设的机制。
机电提灌 第6篇
1 试点工作基本做法
1.1 制定工作方案
制定了《成都市青白江区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试行) 》, 并以区委农工办名义下发到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区级有关部门。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 区政府办、区农发局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区农发局, 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方案要求各乡镇 (街道) 均要成立包括农业综合服务站、供电所在内的摸底调查组, 负责提灌站的摸底调查工作。
1.2 调查摸底, 弄清现状
召开了全区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动员会, 组织动员全区各乡镇 (街道) 和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调查现有提灌站的基本状况。2013年6月上旬至7月底, 在市农机研究所的指导下, 对全区的提灌站进行了拉网式全覆盖的调查摸底。据调查结果显示:全区目前拥有农村机电提灌站132座, 能正常运行的有120座, 总装机功率3 023.4k W, 总资产原值1 778.55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1 072.99万元, 常年抽水1 100万m3, 有效灌面3 533.33hm2, 受益农户1.4万余户。现有的农村机电提灌站中, 大多数都面临着设备老化、运行成本高、效率低、维修困难等问题, 全区现有提灌站中, 有50%左右的提灌站都急需进行技术改造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此外, 提灌站的管护、运行、维护模式也急需改变, 因为现有提灌站主要是由村组自行管理, “用时有人, 平时无人”的管理现象较为普遍, 设备被盗时有发生, 有的村组为了节约费用, 对主要设备实行“蚂蚁搬家”式管理, 不用时将设备搬回家, 用时再抬出来, 导致人为损坏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
1.3 明晰产权, 确权登记
根据《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管理条例》的规定和国家有关政策, 按照提灌站设施投资来源和管护需要对试点乡镇的现有提灌站依法确定产权。主要按以下原则确定产权:一是可以按管理使用对象确权, 现有提灌站谁在管理使用谁就拥有产权;二是可以按属地管理确权, 按属地原则明确相应村、组拥有产权;三是由政府协调确权, 对少数管理对象不清、服务区域不在属地的, 由政府协调明确产权;四是按投资来源确权, 由个体或私营投资建设的提灌站, 按投资来源确定产权。产权确定后, 张榜公示, 对公示无异议的, 由区农发局颁发四川省农业厅印制的提灌站产权证。
祥福和福洪这两个试点乡镇都没有个体或私营的提灌站, 管理使用对象均为村、组集体经营组织, 所以青白江区的提灌站确权工作主要是坚持属地管理或使用对象管理原则, 由民主议事决定, 即由村民议事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议事规则民主确定提灌站的产权归属。经民主议定后, 青白江区两个试点乡镇31座提灌站中, 有4座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有27座的产权归组集体所有, 并以区政府名义召开了确权颁证大会。
1.4 明确管理主体, 确定经营模式
在确定管理主体上, 青白江区以“分类定性、属地管辖、分级负责”为原则, 实行分级管理。其中, 个体、私营提灌站, 实行自主管理;产权为村民小组所有的提灌站由村民小组确定管理主体;产权为村 (社区) 所有的提灌站由村委会 (社区居委会) 确定管理主体;产权为乡镇 (街道) 所有而灌溉范围没有跨乡镇 (街道) 的提灌站由乡镇 (街道) 人民政府确定管理主体;产权为乡镇 (街道) 所有但灌溉范围跨乡镇 (街道) 的提灌站, 由区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确定管理主体。
在经营管理模式上, 青白江区按照“自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提灌站装机容量、灌面大小等情况, 由管理主体民主协商确定经营管理模式。采取三种模式进行经营管理:一是集体经营的提灌站可成立灌区委员会或者专业合作社、用水者协会, 实行直接经营、租赁经营或承包经营;二是对于有稳定灌面、年运行时间长、正常年景靠提水收费能维持运行并略有盈余的提灌站, 可推行租赁承包经营或拍卖经营权;三是对灌面小、年运行时间短、无法实行保本经营的保障型提灌站, 应以用水者协会、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组民主管理或聘任负责制为主。关于管护运行费用的筹集问题, 《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规定:提灌站的管护、运行所需资金主要是按照“谁受益, 谁负担”的原则筹集, 各村支部、村委会既可以把村组集体管理的提灌站抽水电费、维修费用按村民议事规则纳入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解决的范畴, 也可以纳入村组集体资金解决范畴。在这一方面, 福洪乡团结村民主议定的专人管护模式和龙王镇青光村的承包模式值得在全区推行。
团结村共有5座提灌站, 全部确权颁证, 其中有12个组的老百姓能从中受益, 为了确保提灌站能正常运转和使用, 各组提灌站均专门安排了固定的人员进行管护。因团结村处于丘陵地区, 地势较高田块和地势较低田块的干湿情况不一样, 灌溉用水量和抽水费用也就有所不同, 有时候高处的田块一个星期要抽几次水才能保证不干旱, 而低处的田块只抽一次水就能满足需求, 如果全村实行统一管理的话, 老百姓的意见就会产生分歧, 因此村上决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让各个组自行经营管理提灌站。其中, 抽水费用按照“谁受益, 谁负担”的原则筹集, 一般按10~13元/h的标准收取。针对各组的提灌站设备大部分已经老化, 维修费用昂贵的情况, 经村民议事会决定, 各组提灌站的维修费用纳入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年度使用计划范畴解决。
龙王镇青光村把提灌站承包给专人管护, 并签订了承包合同, 明确了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 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调查摸底, 青白江区对祥福、福洪两个乡镇中有泵、有房且能运行的31座提灌站进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目前, 青白江区已对两个试点乡镇共31座提灌站颁发了“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站产权证”。
2.1 明确了责任
纳入试点的提灌站均明确了产权、管理主体和管护方式, 管理责任进一步得以明确, 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乡镇部门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得到落实, 区级各相关部门对提灌站管护运行职责得以细化, 提灌站所有者的主动性、自觉性有了进一步提高。
2.2 保障了运转
《青白江区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实行) 》规定, 提灌站运行管护费用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 涉及的抽水电费、维修费用可以通过村民议事规则纳入村公资金解决的范畴, 财政将对产权明确、管护得当的支农资产管护工作予以补助。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 着力解决无钱做事的问题, 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确保了提灌站的正常运转和维护工作的正常运行。
2.3 规范了管理
通过前期开展的管护方式调查和座谈, 青白江区基本摸清了提灌站管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也挖掘了部分村、组在提灌站管护、运行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如福洪乡团结村专人管护和计时收费制度和龙王镇青光村承包管护模式, 下一步将着力推广这些好经验、好作法, 完善好相关制度并上墙告知。
2.4 探索了路径
青白江区在试点工作中, 探索出了“摸底调查 (泵站情况、管护运行情况) 民主议定产权归属公示颁证管理主体及管护方式完善相关制度并上墙加强培训教育和监管工作”的路径, 为青白江区做好提灌站管护运行奠定了基础, 为青白江区全面完成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创造了条件。青白江区组织新闻媒体调查了解改革成效时, 村干部对此予以较高评价。
“我们村共有4座提灌站, 在没有开展农村机电提灌站改革试点工作以前, 村民对提灌站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很淡薄, 不用水的时候绝不会过问提灌站的事, 即使泵房垮塌了、设备线路老化了也没人主动来维修, 后来区农发局和乡上的干部给我们宣传了提灌站改革的事情, 我们才意识到如果提灌站确权到每个组上后, 再不主动管护设备就会直接影响到自家的农业生产, 于是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做起事来也更加有劲了。”福洪乡拦冲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兰礼福介绍了确权颁证前后村民对提灌站态度的转变。
“我们西江村向来都很缺水, 在没有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的时候, 提灌站的产权不在各个组上, 老百姓用水没有自主权, 很不方便, 所以我们都非常希望提灌站能早日确权。”祥福镇西江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李孝蓉介绍, 虽然西江村毗邻西江河, 但水低田高, 加之上游沟路长, 来水量少, 无法满足当地用水需求, 导致村民的生产用水很紧张, 老百姓想多种一点粮食都不行, 现在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老百姓一致同意把全村4座提灌站确权到了各个组, 用水主权问题解决后, 老百姓想种多少粮食都不再受限制了。“提灌站对于我们西江村的来说就是一个宝贝, 掌握着我们生存的命脉, 确权后它就是我们各个组的资产, 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 管理好、爱护好提灌站。”李孝蓉说, 现在村上的3座提灌站的泵房全是按照总面积16.28m2的标准进行建设的, 并按要求统一配备了机械设备, 崭新的设施和以前垮塌的泵房、老化的设备形成了鲜明对比, 提灌站一经确权, 村民们便欢欣鼓舞, 表示一定会像爱惜自家财物一样爱惜提灌站。
“从提灌站确权后的运营情况来看, 老百姓都比较满意, 我们下一步将加强对提灌站管护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 同时再增加一部分维修资金纳入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年度使用计划, 保证老百姓能更加方便地解决生产用水问题。”团结村村委会主任彭加才介绍了确权颁证后的打算。
机电提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