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精选8篇)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1篇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2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3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4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6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7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感激。8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9 衡与虑。

衡,通“横”,梗塞,不通顺。10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1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直接。1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13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有智慧。14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16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17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18 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19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20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古今异义词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古义:案件; 今义:指监牢。

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见识短浅;今义:品性恶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6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7 窥镜自视

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8 而复问其妾。

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10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寡人,古义:国君的自称;今义:妇女死了丈夫。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12 非独贤者不是心也。

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现。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管夷吾举于士。

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纵横、面积;今义:方向或或形状。17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19 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20 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古义:时;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22 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的憎恨。24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出身卑贱,见识鄙陋。

一词多义

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属 忠之属也。种类,类。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加 弗敢加也。虚夸而山不加增。

增加 上 受上赏。

名词,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

动词,送上,进献 下 乃下令。

动词,颁布、下达受下赏。

名词,下等 若

1干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动词,如、像 有 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欲有求于我也。动词,与“无”相对 朝

1朝服衣冠。名词,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能谤讥于市朝。名词,官府的大堂

皆朝于齐。

动词,朝拜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形容词 而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可是 2 呼尔而与之。修饰连词 于

1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动词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介词 为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读二声,做,动词乡为身死而不受。是,动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前一个读四声,炒了,介词;后一个读二声,做,接受,动词 得 者者不可得兼。能够,动词得之则生。得到获得,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德”,感恩。亡 国恒亡。灭亡,动词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动词。举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举用,被选拔,动词发于声。发出,动词。之

1寡助之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里之城。助词,的 3 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上文的城郭,它 4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助词,用在后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于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副词,竟然,连…都曾益其所不能。动词,通“增”,增加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副词,通“无”,没有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跑,逃亡 焉

1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3片无陇断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其

1中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2 其如土石何。助词,怎么,如何。且 看且九十。副词,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另外 诸

1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诸将皆失色。众,各位 之

1以君之力。助词,的 2 曾涌损魁父之丘。凑足音节,不译 3 汝之不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操蛇之神闻之。助词,的;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给,动词

2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名词 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名词

不效则治臣之罪。效果,名词 于

1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介词,到,引出处所躬耕于南阳。介词,在引出处所败军之际。介词,在,引出时间 受任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引出动作对象。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的 以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表示目的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辞,表示结果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把,拿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词类活用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神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 公将鼓之。鼓:一种打击乐器,名词用作动词,击鼓。3 朝服衣冠。2名词不达意“服”带宾语“衣冠”,用作动词,穿戴。4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5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私”带宾语“我”,用作动词,偏爱。6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刺”的方式,当面。7 所以动心忍性。动:惊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坚韧,使动用法,“使----坚韧”。8 苦其心志。苦:困苦,使动用法,“使----感到痛苦”。9 劳其筋骨。劳:劳累,使动用法,“使----劳累”。10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饥饿,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在国内;出:动词用作名词,在国外。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苦。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1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15 跳往助之。跳:动词作状语,跳着。何苦而不平。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担心,忧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大。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19 先帝称之曰能。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离。21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诈凶恶的敌人。22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俄顷风定云墨色。墨:名词用作动词,指像墨的颜色一样黑。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2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下面是人教九下文言文翻译,请看:

公输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译文】

公输盘替楚王制造攻城时用来登城的器械,造成后,要凭借这些器械来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动身,行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国都郢,见到了公输盘。

【原文】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译文】

公输盘说:先生有何见教?

子墨子说:北地有一个欺侮我的人,希望依靠你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子墨子说: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持合宜的道德从来是不杀人的。

【原文】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文】

子墨子起身,第二次施礼,说:请允许我解释这件事。我在北地听说你在制造云梯,要用这些器械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所多余的是土地,所不足的是人民。葬送本来不足的人民而去争夺已经多余的土地,不能叫做聪明。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叫做仁。知道这道理却不向楚王据理力争,不可叫做忠。力争却没有达到目的,不可叫做强。坚持合宜的道德不肯受千金去杀欺侮我的人,却去攻打宋国杀死更多的人,不能叫做懂得逻辑道理。

【原文】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译文】

公输盘折服了。

子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下来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

子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原文】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译文】

子墨子进见楚王,说:现在有人在这里,舍弃他的彩饰华丽的车子,邻居家有一辆破车却总想去偷窃;舍弃他的锦绣服装,邻居家有一件短衫却总想去偷窃;舍弃他的好饭好菜,邻居家有一碗糟糠却总想去偷窃。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原文】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文】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有爱偷窃的病症。

子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彩饰华丽的`车子与破车相比啊。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是连野鸡野兔鲫鱼都没有啊,这就好像好饭好菜与糟糠相比啊。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黄楩木、楠木和樟树,宋国连一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服间短衫相比啊。我认为楚大臣要攻打来国,是与上面所说的同一个道理。

【原文】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译文】

楚王说:好呀。即使这样,公输盘已经为我做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由此楚王召见公输盘,子母子解下衣带拟作城墙,用木片拟做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子墨子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尽了,子墨子的抵御能力还有余地。

【原文】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译文】

公输盘折服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抵御你了,可我不说。

子墨子也说:我知道你要用什么方法来抵御我,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们这样说的缘故。

【原文】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子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不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率三百来人,已经手持我设计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入侵呀。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啊。

楚王说:好啊,我不打宋国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原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原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原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原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原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3篇

文言文让许多高中学生头疼,一看是文言文,就退避三舍;一看是文言文,就感觉无处着手。其实,我们在教授学生文言文时,首先打消学生的难学顾虑,让学生感觉文言文并不难,原来就是一些实词和虚词,实词的许多意思我们现在还在用,而虚词就根据具体语境来推测,文言文中的句式无非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并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躲着文言文了。下面结合高考和平时的教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重点进行浅析。

纵观历年高考,全国卷II中文言文阅读占考试内容一大块,分值一般是19分,无论题型如何变化,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总离不开“言”与“文”这两个方面,所谓“言”,是指文言文的词汇知识、特殊句式和习惯用法等,所谓“文”,则是指对涉及文段内容的诸要素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在“言”中,须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归纳,并让学生掌握。

一、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对于文言实词,很多学生感觉学习时非常吃力,觉得无规律可循,其实不然。

首先,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高中阶段,考纲要求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其本义是重点记忆的。掌握了本义,再由本义延伸出引申义或比喻义,这样就能比较快捷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以简驭繁,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这类古今异义词并不多,可以归纳记忆,还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与上下文的文意来推断出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如“妻子”,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指妻子和儿子,是两个人,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男子的配偶,是一个人。

第三,正确理解通假字。所谓“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字的字代替或假借某个字的现象,比如:“涂有饿菜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涂”通“途”,意为道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通假。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归纳。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等。学生应结合教材熟记这些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有助于在高考中正确解答试题。

首先,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而”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在“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而”表目的,可不译。

其次,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在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如“因宾客至蔺相如谢罪”中的介词“因”,表示方式、手段,译为“经由、通过”,而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中介词“因”是表原因,译为“因为”。

第三,可以利用以前所学。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注重课本注释,系统性积累,熟悉语境,灵活记忆,这样可以轻松地解答试题了,面对文言虚词,有7种常见的推断方法:1句意分析法。2上下文推断法。3代入筛选法。4结构推断法。5成语联想法。6标志确认法。7句例推断法。

三、掌握文言句式和语法。

在解决了以上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还要正确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就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和文言固定结构,而这些最好能够记住一些例句,以便在解读时对照分析。有助于翻译文言语义,是翻译部分必考之一,也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被动句。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2用“被”表被动;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3用“者”表判断;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5,.“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格式:主 + 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 宾(余、吾、尔、自、之、是)+ 动词。例:时人莫之许也,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代词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4用“之”“是”作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例:唯利是图,何罪之有?状语后置句。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学》2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具告以事。《项羽本纪》定语后置句。1用“之”使定语后置。例:四海之大,有几个与欠? 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用“者”的后置。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4篇

1. win a prize  获奖

2. do a school survey  做一个学校调查

3. meet the standard of a strict teacher  满足一位要求严格的老师的要求

4. score two goals in a row  连续踢进两个球

5. learn to play the keyboard  学会弹琴

6. be patient with sb.  对某人有耐心

7. guide sb. to do sth.  指导某人做某事

8. put in more effort  更加努力

9. look back at  回首

10. make a great big mess 弄得一团糟

11. keep my cool  保持我的冷静

12. 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  期望做某事

13. get a business degree  取得一个商业学位

14. believe in sb.  信任某人

15. first of all  首先

16. full of energy  充满活力

17. thirsty of knowledge  渴求知识

18. hope for the future  对未来的希望

19. never fail to be thankful to sb.  一定要向某人表达感激

20. ahead of sb.  在某人前面

21. be responsible for your decision and action  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

22. go your separate ways  走自己的路

23. set out on your new journey  开始你的新旅程

24. separate from sb.  与某人分别

【重点语句】

1. —What happened in Grade 7 that was special? 在七年级时发什么了什么特别的事?

—Our team won the school basketball competition. 我们队赢了学校的蓝球比赛。

2. —How have you changed since you started junior high school? 你上中学后有什么变化?

—Ive become much better at speaking English. 我的英语说得比以前更好。

3. —How do you think things will be different in senior high school? 你认为在高中会有什么不同?

—I think that Ill have to study much harder for exams. 我想我会为考试更加努力学习。

4. —What are your plans for next year? 你明年的计划是什么?

—Im going to join the school volleyball team. 我打算加入学校排球队。

5.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to? 你期望做什么?

九下文言文重点词语及句子 第5篇

一、解释重点词语。

1、起于鲁

起: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3、再拜

再: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知类: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乎

然:但是; 胡:为什么;

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

见: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所以: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寇:入侵

12、吾义固不杀人

义:坚持道义

13、请说之

说:解说

之:这件事

14、不可谓仁

仁: 对人亲善,友爱。

15、虽然

虽然:虽然如此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

译: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

译: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

译: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7、胡不已乎?

译: 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8、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9、愿借之杀之。

译: 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

10、请献十金

译:请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

1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译: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

孟子二章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

发:被任用

2、人恒 过

恒:常;

过:犯过失

3、傅说举于

举:被选拔

4、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

是:这

6、而后作

作:奋起

7、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8、征于色

征:表现

色:脸色

9、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10、发于声

发:吟咏叹息

11、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12、而后喻

喻:了解

13、空乏其身 空乏:使……贫困

14、法家拂士

拂:同“弼”

15、乱其所为

乱:使……错乱

16、入则法家拂士

入: 在里面,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来;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18、出则无敌国外患

出:在外面,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能

曾:增加,同“增”

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译: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

4、行拂乱其所为

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地利

利:有利

2、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3、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故曰

故:所以

5、七里之郭

郭:外城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以:凭借

7、环而攻之 环:围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国:国防

9、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这是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11、池非不深

池: 护城河

12、亲戚 畔之 亲戚:内亲外戚;

13、畔:通“叛”

14、多助之至

至:极点

15、兵革非不坚利

坚利: 锐利

16、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二、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委而去之。译: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译: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词语含义

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

勿丧: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奉: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本性,天性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4、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5、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庄子两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相:做宰相;国:国都,京城

2、非梧桐不止;安知鱼之乐

止:栖息;安:怎么

3、于是 鸱得腐鼠

于是:在这时。鸱:猫头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

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曹刿论战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

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

间:参与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

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

伏:埋伏。

12、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13、望其旗靡

靡:倒下

14、故逐之 逐:追赶

二、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4、夫战,勇气也。

译: 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

有通“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

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

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偶然进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译: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愚公移山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

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汉阴:汉水的南面。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疑问代词。

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

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15、年且九十。

且:将近

1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17、如太行、王屋何?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18、愚公长息

长息:长叹

19、虽我之死

虽:即使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

译: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6篇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范围:九年级(下册)第5-6单元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钟典课时:一课时时间: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审核人:兰桂芬

【教师寄语】

自主复习,奋战中考,百日冲刺,做考场最轻松的你。

【学习目标】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三、将文言文的重要句子或词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正确领会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分析。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六、背诵并默写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课前复习导学】

一、了解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复习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五至六单元背后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古诗文部分,将第18课《孟子》两章(P155-P158)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将第19课《鱼我所欲也》(P160-P161)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1课《曹刿论战》(P170-P172)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4课《诗经》两首(P182-P184)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

三、自主翻阅并复习老师在初三上新课时的一些笔记,书籍,习题与试卷,对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概述,复习部分除了导学复习一中提到的背默外,则重点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意、词类活用这几个方面着手。文学句式和字音也是我们在面对中考文言文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否则也很难着手对文言文的理解,故这两方面也要了解与加深印象。

★通过以上的指导,请将不懂、不熟、不能明确的内容写在这里,上课的时候同同学,组长,老师研讨交流。

【课堂复习研讨】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做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墨子九距之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动字,并加以解释。

(1)一鼓作气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惩山北之塞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请献十金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3)牺牲布帛,弗敢加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加拂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四、请解释一词多意词的意思。

故逐之()二者不可兼得()三里之城()故得城

公问其故()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城非不高也()

五、请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长勺()守圉()畎亩()法家拂士()公输盘诎()敝舆()犀兕()始龀()下视其辙()期年之后()

六、请判断给出的文言句子的句式,并加以翻译。

(1)宋何罪之有? 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感其诚。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之客曰。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舜发于畎亩之中。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3)既克()(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拓展延伸】

(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

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________________②一:________________③识: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课后成果反思】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7篇

一、名著题。

1《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的经历。小说的讽刺包含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四、填空题

1《关雎》中借雎鸠鸟和鸣起兴,创造一种缠绵欢愉的气氛,联想到淑女应是君子的佳偶的句子:。。。,在水一方。

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藏着一种。

2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写出了自己寂寞无朋与明月和身影相伴看似热

2《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简•爱,是一个富于

精神的姑娘,追求的至高境界。

和是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可谓仁2委而去.之3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4天下顺.之5行拂.乱其所为6衡.于虑7法家拂.

士8故患有所不辟.也9惠子相.

梁10非梧桐不止11于是..鸱得腐鼠12公将驰.之13遂逐.齐师14私.我也15闻.寡人之耳16惩.山北之塞17且焉置.土石18固不可彻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7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闹实则更加寂寞的处境):

3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

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5《卜算子》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6《别云间》中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两句)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句子是(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明确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中心论点)是:

9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

新课程体系下文言文教学目标探析 第8篇

课标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要求, 正是语文教材坚持精选一部分文言文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历来重视文言文的编选, 现代语文教材中一直选用相当数量的文言诗文。文言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形成的, 一种定型化的、与日常口头语言距离甚远的书面语言。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经作过这样的解说:“白话是现代人可以用听觉去了解的, 较早的白话也许需要一点特殊的学习, 文言是现代人必需用视觉去了解的。”可见, 文言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 与白话都有很大的距离, 非经过特殊的学习不能读懂。当然, 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语言, 总有一定的渗透性和历史继承性, 文言文中的某些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 在白话中, 甚至在现代白话中也渗透和保留着。渗透和保留得多一些的, 人们读起来就感到容易懂些。后人学习文言, 大都要从这类比较容易懂的浅易作品入手。目前, 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作品, 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

从目前全国各省市学校选用的教材来看, 无论何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其所选录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散文, 一类是韵文。散文遣词造句比较自由, 常用一些文言虚词, 使语气连贯, 语言畅达, 不用韵, 更不讲究固定的格律;韵文讲究用韵, 讲究格律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文言诗歌就是韵文。要熟悉文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当然以阅读文言散文为主, 所以课本中的选读, 大多数是散文。但古典诗词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 无数珍品列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愧色, 一个中学生应当了解, 应当会读、会欣赏。所以古典诗词的教学也不可忽视。

那么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主要的目标包括以下这些部分:

第一, 了解一些文言常用实词、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若干有明显特点的文言句式, 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读懂文言文, 关键是要突破词汇关。首先是文言实词。王力《古代汉语》中选录的文言实词共1086个, 掌握这1000多个文言词, 是对文科大学生的要求。据统计, 目前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课文所含的文言实词约为1000个左右, 最常用的实词约为700多;这700多个文言实词使用频率最高, 应当让学生了解, 并尽可能牢固掌握。其次是文言虚词。常用的文言虚词, 在中学文言课文中主要包括:之、以、而、也、其、于、乃、矣、乎、哉、耳、则、焉、为、者、所、以、自、然、是、相、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等。应该让学生明白其含义和一般用法。至于文言句式, 主要应当了解一般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几种。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 再通过熟读和背诵, 了解了文言句式的特点, 借助工具书阅读不甚艰涩的文言文, 就不会有多大困难了。

第二, 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古为今用, 以提高现代文的读写能力。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词语, 今天还在直接使用。例如。《出师表》中的“妄自菲薄”“苟全性命”“不懈”“和睦”“斟酌”等。《赤壁之战》中的“鼎足之形”“势不两立”等。《窦娥冤》中的“动天惊地”“顺水推船”“不分好歹”“吞声忍气”、“有口难言”等。另外有些词语在课文 (包括语文教材现今各种版本正在选用或历史上选用的) 的文句中是分拆使用的, 现在已成为成语或熟语。例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 , 今常用“劳苦功高”;“入之所罕至也” (《游褒禅山记》) , 现在就有“人迹罕至”一语; “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 今常用“置之度外”。对上述词句, 使学生不仅了解在文言文中如何用, 而且了解在今天如何用, 以提高现代文的读写能力。

文言文中有一些文句或史实、议论、寓言、故事等, 后人已概括成一个成语或熟语, 仍在使用中。如“相如因持壁却立, 倚柱, “怒发上冲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怒发冲冠”一语, 现在常用。又如, 《为学》中“青, 取之于蓝, 而青干蓝;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 这个比喻一直被概括为“青出于蓝”, 用以说明学生是老师培养的, 但却超过老师。又如, 《吕氏春秋·察今》中所举楚人“刻舟求剑”的例子、柳宗元《黔之驴》中“黔驴技穷”的寓言, 庄子》的寓言“庖了解牛”, 后来都变成成语被广泛使用。上述材料在教材中不少, 应让学生从理解到熟悉、掌握。

第三, 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品位。

以古典诗歌的学习为例。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几千年前的教育家已经认识到诗同发展语言的关系。《诗》在当时也曾是一种必读的教科书。我素来有“诗国” 之称, 各个历史时期, 都涌现出大批诗人, 他们为后代留下了大量的文言诗歌。这些诗歌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 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学生读这些诗歌, 逐步领会语言运用的高妙, 所得的益处是终生受用不尽的。例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 是这样写李白的:“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只是四句, 就写出了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以及富于写诗的天才, 简直能与一部《李白传》相媲美。可见诗歌语言具有多么巨大的概括力。又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中来。”诗人用词极为准确、生动。“断”字突出了山的险峻, “开”字揭示了江流奔腾万里的力量, “流沙”妙写江水有直有弯的流势;“出”字把天门山写活了, 突出对峙山峰的奇兀;“来”字写帆船的趋向很自然。这首诗色彩丰富而明丽, 除了“碧”“青”之外, 我们还可以想象到“白” (帆的颜色) 和“红 (日的颜色) 。就这样, 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互相映衬, 构成雄奇瑰丽的画面。这首短诗的28个字, 可以激起读者多么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语言的魅力可见一斑。中学生读了这样的诗, 当然可以体会到如何运用语言, 对提高语言运用的功力和品位极有帮助。

第四, 古为今用, 从古人言行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情操。

例如以下这些方面:

1.为政。

许多文言文名篇阐述了这样的道理:为政者必须懂得施行仁政, 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例如, 《过秦论》深刻地剖析了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过秦论》用排比铺陈, 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的行文风格, 表达了极深刻而又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思想内容, 有力地总结了秦速亡的历史经验, 为汉王朝建立制度, 巩固统治提供了借鉴, 也给今人提供了资治的借鉴。

2.为人。

不畏强暴, 嫉恶如仇, 不避艰险、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五人墓碑记》《唐雎不辱使命》《离骚》《干将莫邪》《 (指南录后序》《屈原列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梅花岭记》等, 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表现了个人事小, 国家事大, 忧国忧民, 现身理想的精神。《岳阳楼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永垂千古。困难、忧患、挫折, 正可以磨炼人们的意志, 胜利属于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的入, 沉湎于“安乐”的庸人最终只能成为废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愚公移山》正是以这种卓越的思想泽被后人。为人要讲究一个“真”字, 有真才实学, 重真心实意, 真价实货, 要戒绝一切弄虚作假的言行。《黔之驴》在讽谕中揭示了这一真理。

3.为学。

在《论语六则》中,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深刻的阐明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习与诲人、学习与从师、温故与知新等一系列有关“为学”的重要规律。《师说》《劝学》、《《为学》等, 从各个不同侧面说明了“乐于从师”、“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学贵有志”, “学贵有恒”的道理。

此外, 在某些文言文中还表现了古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如《桃花源记》;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 如《爱莲说》, 等等, 不能一尽述。这些内容, 本出之于古人, 却于今人大有裨益。

第五, 接受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

这一点在文言诗歌的教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文言诗歌在这里显示出独特的功能, 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此都深有感受。且看陆游的《书愤》, 其一: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诗一表真名士, 千载谁堪伯仲间。”第一、二句表示出对主和派权臣当道的愤慨, 以及意气扬扬、必操胜券的信心。第三、四句, 诗人感情慷慨激昂, 表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第五、六句由豪放转入感伤, 表现了诗人虽已年老体衰, 但仍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思想。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宋王朝腐败无能的无比愤恨, 也流露出自己因不被重用而伤感的情绪。全诗突出一个“愤”字:一“愤”主和派破坏抗金, 误国殃民;二“愤”满朝无人出师, 收复失地;三“愤”自己壮志未酬, 衰鬓先斑。真是字字铿锵有力, 句句入理感人;忠心耿耿, 气贯长虹。这首诗, 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再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诗的一、二句慨述, 三、四句才指出“不与四时同”的特点。诗入抓住莲叶、荷花来写。写莲叶时突出它的颜色 (“碧”) , 还通过“接天”“无穷”等词突它的多;写荷花则只是突出它的颜色 (“别样红”) 。从第三句中, 我们还可以体会到湖面的广阔和平静。第四句回应题目的“晓”字, 抓住早晨特点来写:朝阳是鲜红的, 在它的映照下, 红色的荷花自然更红、更鲜了。这首诗句子流畅, 颜色明丽, 境界开阔, 充满了美感, 读者自然会受到美的教育。

摘要: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常用文言虚词、诗词和句式;学习古人语言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分;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品位;从古人言行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情操;接受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精选8篇)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1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