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障碍范文
交际障碍范文(精选12篇)
交际障碍 第1篇
1、文化
文化的定义成百上千。第一个文化的定义是由E.B. Taylor.在1871年提出的,E.B. Taylor.率先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集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法规以及很多其它的由社会成员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泰勒,1871)。
1952年,美国学者Alfred Louis Kroeber与Clyde Kluckhohn在他们的著作《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述》中总结了164条文化定义。两位学者不但总结了角度各异、内容或抽象或具体的文化定义,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定义: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播;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带来的价值观念;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定义几乎涵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指导人们对待他物的态度和行为,Kluckhohn甚至认为文化是人们行为的蓝图。
2、交际
交际也存 在着很多 不同的定 义。1992年Julia Scherba de Valenzuela给交际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人给予别人或者从别人那得到的关于人的需求、欲望、感知、知识或者情感状态的信息的任何行为。交际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交际可能包括习惯性的或者非习惯性的信号,文化可能会以语言或者非言语的形式出现,交际可能通过语言或者其它形式出现。
3、跨文化交际
在介绍完文化和交际以后,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了。“跨文化交际”这个词是在1959年由Edward T.Hall在他的《无声的语言》最先提出,而且当时就是被简单的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案例分析
下面就是一些主要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以及相应的案例分析。
1、对方文化的缺失
对方文化的缺失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所以交际双方的文化都对此次交际至关重要。例如,美国人认为的“安全距离”是一到两英尺,然而有些文化认为六英尺才是可接受的。所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对方的文化。
(1)案列:龙=Dragon?
中国学生黄光勤在美国留学。有一天她和她的女房东苏珊讨论家庭关系和孩子抚养的问题。她说:“在中国,家长经常要帮孩子做决定,孩子们还太小了不能自己做决定”。苏珊说:“真的吗?但是在美国,孩子们都被鼓励要独立并且对所做的事情负责任,所有我们从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这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做出选择”。黄光勤说:“无论父母做什么都是为孩子们好因为父母都望子成龙”。一听到这句话,苏珊诧异地问道:“龙?为什么你们中国家长希望孩子们成为‘恶魔’?”
(2)案例分析
上面这个案例中,苏珊非常诧异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我们中国人可以很轻松的理解黄光勤所表达的望子成龙。中文里经常可以见到这些说法:人中龙凤、卧虎藏龙、乘龙快婿、龙的传人等等。在中国,龙自古就被膜拜,因为龙被看作是皇族、高贵的象征。所以黄光勤所谓的“望子成龙”就是希望孩子们在未来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佼佼者的意思。那苏珊为什么会诧异呢?因为在西方国家龙被认为是邪恶、恶魔。
2、刻板印象
在我们正式学习一种新的文化之前,我们或多或少已经对这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说,我们总是认为美国人很开放,德国人很严谨,法国人很浪漫。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所有美国人都很开放吗?所有德国人都很严谨吗?所有法国人都很浪漫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就是刻板印象的一种体现。
(1)案例:书骗了我!
陈冉是一个曾经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他到美国一个星期后,他的物理老师邀请邀他上门做客。书上说美国人很开放,健谈。所以到了教授的家以后,他就一直说,甚至还说了一些太“开放”的话。它能够从教授的脸上感到一丝丝的不对劲,教授好像不太愿意说太多的话。但是陈冉还是继续一直说。当他要离开的时候,他终于鼓起勇气文教授:“教授,您能告诉我,我哪儿做得不好吗?我好像让您觉得不舒服了。”教授回答道:“你说的太多了,那让我感到不自在。”陈冉对这个回答十分诧异,他想:“书骗了我!”在后来的日子,陈冉慢慢发现教授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2)案例分析
从上面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陈冉的这次拜访无疑是一次失败。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次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案例的结尾陈冉抱怨道是书欺骗了他,难道真的是书的错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书给出的只是美国人的整体印象,然而陈冉却误以为每个美国人都是健谈的,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
3、民族中心主义
美国会用自己国家的名字来命名整个大洲的名字,这就是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但是人们一般都不会承认,或者说这些事都是潜意识下会做的。我们会本能地使用本国的标准来判断其他文化现象,这就会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1)案列:按照我的习俗
邓畅四年前去法国留学,并且跟法国女孩Diana相爱了,于去年四月结婚了。婚礼在巴黎举行,双方的亲朋好友都出席了婚礼。邓畅的中国亲朋好友都为邓畅准备了大“红包”,Diana的法国朋友准备的都是一些礼物。邓畅知道在法国不送红包,他还是感到不快。Diana察觉到邓畅的不快,并解释法国不送红包。邓畅说道:“我知道,但是这些礼物就和平常的生日礼物一样,要知道,今天可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啊!他们应该按照我们中国的习俗。”
(2)案例分析
上面的案例中,邓畅并不是不知道法国人不送红包送礼物的习俗,但是他觉得在自己结婚,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朋友们应该尊重他,应该按照中国的习俗送他红包。这就是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其实邓畅并不是在乎红包的钱,只是这样他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不过如果他这样想的话,他同样没有尊重他的妻子Diana。
4、交际技巧的缺乏
这点不仅限于跨文化交际,它适用于所有的交际。总的来说,交际技巧无外乎说什么、交际意愿、交际态度等等。如果缺乏交际技巧,也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1)案列:我不喜欢这里
来自苏州的赵强去位于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大学读书,才到达呼和浩特,他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气候。苏州空气潮湿,气候宜人,而呼和浩特确实干燥多风沙。在遇到他的室友元华后,寒暄之后,赵强得知元华就是呼和浩特本地人。元华问道:“你才到这里,觉得我们呼和浩特怎么样啊?”赵强立刻漏出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回答道:“这里太干燥,风沙大,过不了多久我的皮肤会龟裂的,我不喜欢这里!”
(2)案例分析
上面的案例无疑也是一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原因就在于赵强缺乏交际技巧。当然了,赵强所说的对他来说是事实,但是这里毕竟是元华的家乡,一个人肯定会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情感,当然不希望听到别人说自己家乡的不好。
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上面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了解交际双方文化的知识
了解对方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了解彼此文化的相关知识。例子“龙=dragon?”中,正是由于黄光勤和苏珊彼此都缺乏对方文化的知识,才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之前,对对方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2、避免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与整体印象有关,但是整体印象并不适用于每个个体。这并不意味着整体印象没有用,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文化的整体印象,但是要注意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书骗了我”案例中,陈冉正是因为对美国人有的刻板印象,而忽略了具体到每个人又有所不同的事实,才导致了最终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所以在平时的跨文化交际之前,我们应该获取相应的关于这个国家或者人们的整体印象,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有时候,我们很了解对方文化的,但是由于民族中心主义,还是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有时我们只是不愿意去接受对方文化,不愿意去遵守对方文化的规则,还是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上面的案例“按照我的习俗”中,邓畅知道外国没有送红包的这个习俗,但是他还是要外国朋友按照中国习俗给他送红包,这就是民族中主义的表现。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多考虑对方的文化,这就会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4、掌握交际技巧
简单来说,所谓的交际技巧就是说什么以及如何去说。尽量去说一些别人感兴趣,决不能伤害到别人的话。比如在上面的‘我不喜欢这里’的案例中,赵强正是因为缺乏交际技巧伤害到元华的情感,导致了交际的失败。至于如何去说,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交际态度和情绪,在交际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表现的太傲慢也不能表现的太谦卑;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便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通过做到以上四点:了解交际双方文化的知识、避免刻板印象、避免民族中心主义、以及掌握交际技巧,我们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频繁。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会产生误解甚至是冲突。这种阻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无形物,我们称之为跨文化交际障碍。本文通过案例来具体解析主要的四个跨文化交际障碍:对方文化知识的而缺失、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以及交际技巧的缺乏。通过案例分析使这些跨文化交际障碍可以具体化。相应地,我们可以提升自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不同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改进:了解交际双方文化的知识、避免刻板印象、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和掌握交际技巧。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会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清楚的,什么是简洁的有着互相不同的认识,那么误会与不理解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我们称之为跨文化交际障碍。本篇论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来找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交际障碍 第2篇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交际障碍
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r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s)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语言本身内涵会造成交际障碍.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由于文化间的差异而造成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
作 者:路红霞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2) 分类号:H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交际障碍 文化差异
说话无障碍 交际零距离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
在人类社会里,人们借助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交流思想感情、学习劳动技能、传授生产经验等。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必须具备与其他成员交际的本领。如今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也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令我们担忧的是少年儿童们,有的因缺乏口语交际的严格训练与培养,说话能力差,语汇贫乏,条理不清,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有的因受不良习气的影响,语言粗鄙,不堪入耳。因此,培养少年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有着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而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规律,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尝试,着力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注重平等,让学生敢于说
只要留意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口语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平时在课外能说会道、侃侃而谈的学生,一到口语课的时候,说话总会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或是一反常态,变得沉默寡言;而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更是“金口难开”“甘于寂寞”。探其原因,绝大部分因素都是因为孩子们怕说错,说得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遭到同学的笑话,所以干脆就少说为妙,不说为佳。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在口语课上让学生摒弃害怕心理,克服心理障碍,轻松上阵,畅所欲言地说,我们就要注重平等,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所以,在口语课上,我们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批评多鼓励,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以亲切的语言、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诱发学生交际的情感,点燃学生交际的欲望,激发学生交际的潜能。如在口语课上对于胆小不敢说的学生,我总是给予鼓励的微笑说:“试试看,老师相信你能行的。”“你的声音很好听,能大声说说,让喜欢你的同学听听吗?”对于说错、说得不好的学生,我又给予安慰的微笑说:“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相信你下次会说得更好。”而当学生有进步或说得很好时,我又适时给予赞赏的微笑说:“你越来越勇敢了,说得越来越好了。”“你讲得太棒了,我们大家越来越喜欢你了。”就这样在口语课上我用和善的微笑、真诚的语言,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能够毫无顾忌地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建立和谐友爱的生生关系
其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总是最频繁。因此,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的交际氛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口语课上我们教师要让和谐、友爱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引导、启发学生认真、虚心倾听同学的说话,做到不嘲笑、不插嘴、不打断别人说话,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勇气,以促使学生能够抛开顾虑,尽情交流。
二、借助图画,让学生易于说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较差,常常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完整,前后矛盾,重复或是无话可说等现象。这时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图画往往就能发挥其对口语交际提示性、辅助性的作用。如,在教学《这样做不好》时,我就充分地发挥了图画的作用,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说说每幅图的图意,然后再启发讨论“在草地上踢球”和“浪费自来水”这两件事的做法为什么不对,我们应该怎样来劝说。这样一来,凭借着图画学生不再为无内容可说而发愁。可见,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图画,可以大大地降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门槛,使学生在图画的启发下,挥洒灵动的翅膀,化难为易,轻松地进行口语交际。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绝对是真理。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点燃学生交际的热情,让学生个个乐于说,甚至人人争着说。如,在教学《我喜爱的玩具》时,我是先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自己喜欢的玩具摆在课桌上,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创设“买玩具”的生活情境,让上台介绍的学生扮演玩具店的老板,再另外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买玩具的家长及小朋友。在创设的情境中,“玩具店的老板”为了能够推销出自己所卖的玩具,真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展示了自己一流的口才,耐心详细地向“顾客”介绍自己所卖的玩具。而没有上台的“老板们”看着别人将玩具成功推销出去了,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所以,由此可见,具体的交际情境是我们口语课堂的催化剂,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口语课上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可以使我们的口语课堂充满生趣,不再沉寂。
四、展开想象,让学生尽情说
富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自由地说,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兔运南瓜》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有三幅图,第一幅,小兔站在南瓜地边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南瓜已经运回家了。在这其中小兔究竟怎样运南瓜,这幅图空缺,留给学生去想象。所以,在课上我就鼓励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大胆说出自己想到的办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其思考的角度,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在交流中,学生有的说小兔看到路边熊猫骑车经过,上前去请它帮忙运一运;有的说南瓜太大,小兔就去请来自己的好朋友帮着抬回家;有的说小免仔细琢磨后,发现南瓜像车轮似的,就把南瓜侧着立起来,推着滚回家……就这样,在无尽的想象中,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说话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更加精彩了。
五、注重实践,让学生学会说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不仅要放在课堂上,还要拓展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口语交际作业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布置学生回家后,帮爸爸妈妈接待客人,或是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际,做到学习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总之,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体验到说话无障碍,交际零距离所带来的快乐之感。
参考文献:
曹海燕.情境教学与小学口语交际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20.
作者简介:林雅慧(1980.7-),学历:中专,职称:高级。
Barrier Free Communication with Zero Distance
——The Teaching of Oral Communi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Lower Grade
Lin Yahui
Abstract:Combin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talk about the o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lover grade.
Key words:primary school;lower grade;oral communication
第二语言口语交际障碍之我见 第4篇
一、语言能力因素
美国的语言学家乔母斯基对“语言能力”的阐释有其独特的理解, 他把语言能力概括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语言知识”。口头交际包括说话者、受话者和话语信息三个基本因素。三者的关系不断发生转化, 相应地所传达的信息也发生变化。这条信息链是脆弱的, 受到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两种语言技能的制约。口头交际中说话者表达能力的欠缺和受话者理解能力较弱, 都会造成口头交际中信息传送困难, 妨碍有效交际。例如, 在外教的口语课上, 有学生反映外教说的听不懂, 但写在黑板上的能看懂, 为什么?学生语音语调的失准, 导致交际失败。所以, 要解决语言能力的欠缺, 要努力在语音、词汇、语法、听说技能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自己语言的综合能力, 减缓对口头交际的制约。
二、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的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B.Tylor) 提出的, 包含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文化与交际密不可分, “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 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文化和交际两者是统一体。但文化具有民族性,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均有差别, 文化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口头交际带来了问题, 社会文化也制约了语言学习者。如中国人对待表扬会习惯表示谦虚:“哪里, 哪里”或“不用, 不用”, 译成英语“No, No”英语本族人感到奇怪:我赞美他, 他不但不领情以示谢, 反而表示否定, 从而产生误会。而他期望你说:“Thank you!”中国人常回答:“It's my duty.”英语本族人听了会想:原来他并不想做此事, 只是职责使然。这与汉语所表达的原意出入很大。胡文仲把中国学生易犯的文化失误归纳为: (1)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 (2) 从文化习俗上看是不可以的; (3) 不同的价值观发生冲突; (4) 太简单化或太笼统化。因此, 我们要注重本国和外国文化的学习, 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交流能力。
三、心智情感因素
心智情感因素指交际中双方的态度、心理和个性倾向。通过欢喜或厌烦、平和或烦躁、专注或心不在焉等对交际产生直接影响;亦可通过心理暗示作用、不自信、紧张、胆小、害怕、自闭倾向、焦虑感、犹豫等对交际产生间接影响。例如, 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次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选拔赛上, 一位成绩很好的学生一句“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s”, 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口语交际失误的原因是过于紧张, 心理负担太重, 一心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取得好名次, 而导致失误。还有好多学生课堂上或课后怕与外教沟通交流, 怕外教提问题, 究其原因都是信心不足所致。负面的情感因素严重制约着口头交际的能力, 研究表明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在语言的流利度方面低于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因此, 教学中要着重教学方式的变化, 帮助学习者激发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
四、交际策略因素
交际策略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交际中, 恰当应用交际策略, 如用连接词、副词、代词、感叹词等或短语穿插于交际中, 争取思考时间, 或避难就易, 使交际顺利展开;还要善于使用重复、换说的交际策略, 使听者听清、听懂、记住所说内容。有学者认为, 口语交际中, 言语传达的信息占35%, 而非言语信息达到65%, 非言语交际包括身体语言 (手势、身势、表情) 、动作 (握手、拥抱接吻) 、服饰、环境、时间、空间等, 非语言因素在口语交际中起强调、补充、重复、缓冲的作用, 正确使用非语言因素, 非一日之功,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口语交际中, 意识到四大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针对他们的成因, 还需对症下药。
摘要:英语学习中口语交流受语言能力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智情感因素和交际策略因素等四大因素的制约。本文对英语学习中口语交流受四大因素之制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以期优化英语口语教学, 提高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语言能力,心智情感,交际策略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交际障碍 第5篇
浅谈跨文化交际障碍与翻译的策略取向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代码的转换,还是跨文化交流及文化模式的转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跨文化活动的.增加,翻译的重心逐渐从语言层面转移到了文化层面.不同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语言和行为,从而产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翻译工作者应该根据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选择有效的翻译策略,真正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作 者:王国桥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071003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3关键词:翻译 文化障碍 策略取向
委婉语的模糊性和交际障碍 第6篇
委婉语在英语中为euphemism,是一个源自于希腊语的外来词,由“-eu”和“-pheme”两词素组成。“-eu”希腊语中意为“好听的”,“-pherne”意为“话语”,顾名思义,euphemism原义即为好听的言语或话语。在日常生活中委婉语也是充当这样的角色,取代那些直接的、露骨的、粗俗难听的话语,以更加委婉曲折地方式表达说话者的原义。所以说,委婉语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润滑剂”。“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们将充满仇恨(Enright,1985:177)”。
语言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也正因为其多样性的特点造就了语言模糊性的本质。而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典型,也同样具有模糊性的特质,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委婉语本身是为了避免交际冲突,利用温和、礼貌的表达用语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同时其模糊的特点却易招致交际双方的误解和冲突,进而带来交际障碍,这就与委婉语本身的认知目的相悖。了解委婉语模糊性的本质和其可能带来的交际障碍对我们更好的理解委婉语的现实意义因而具有重大影响。
委婉语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委婉语的主要特性之一。美国控制论专家L.A.Zadeh利用模糊集合论来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模糊性问题,他认为人类全部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模糊性概念,一是非模糊性概念,并开创了模糊语言学这一边缘性学科。伍铁平在《模糊语言学》一书中也谈及了委婉语和语言模糊性的关系。“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伍铁平,1999)”。所谓模糊性即指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产生委婉语的四种机制,论证了委婉语模糊理论的合理性。王永忠(2001)从语言模糊性的角度探讨了委婉语的交际功能,促进了模糊语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上述学者多是从委婉语模糊性的有利性来分析现象,然而模糊理论对一些日常语言使用的弊端也具有很好的阐释性。
在实际生活中,语言自身的模糊性能够帮助人们遮盖许多不易直言的晦涩事实,委婉语模糊理论的运用就起到了很好的掩饰作用。所谓“掩饰”指的是“not giving information which the speaker possesses and which could be appropriate in the situation”(Channell,2000:179)。例如,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曾经制造了大量的军事委婉语,以掩盖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战争war一词被说成是conflict,还把sudden attack美化成是preemptive action,甚至把平民伤亡civilian casualties说成collateraldamage(附带性损伤)。这种歪曲事实、拐弯抹角的委婉语使战争的恐怖和残酷性在字面上荡然无存(孙敏,2007)。
此外,委婉语模糊理论在掩盖严重的社会问题上也有着独特的作用。“rape”(强奸)被轻描淡写成“interferewith”,连prostitution也冠冕堂皇地成为一种职业了。经济上的depression也只是adjustment downwards,slum竟然成为了substandard housing。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委婉语模糊了人们的某些特定认知,对人们的长期道德判断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委婉語的交际障碍
委婉语虽然说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但是其本身的模糊性也会带来一些交际障碍,从而阻碍日常交际生活的正常进行。
语用原则的角度。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提出了语用学上著名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即在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有意无意地遵循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Grice(1975)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准则:量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质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和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然而,有时出于言语交际需要,人们会有意违反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准则,也称作“公然违反”。但“合作原则”的公然违反是建立在交际双方共同的文化语境常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双方未能建立共同的语境系统,合作原则的违反就必然导致交际的失败,委婉语的交际障碍也来源于此。
从语用学的角度上来说,委婉语的交际障碍主要是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和“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一方面,委婉语的冗长性增加了话语的复杂性,例如对于本身简单的清洁工cleaner,人们习惯说成sanitary engineer,穷孩子poor children常被称为children unable to secure much beyond the necessities of todays world because of the modest finances of the family;另一方面,委婉语的使用会使词义显得晦涩、含糊不清。elderly经常用来替代old,那两者在语言上就没有区别了吗?这些用法和表达方式也会给人们的简单日常交际带来一定的困难。
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平时的交际生活中也会被打上文化的烙印。Patrick Hartwell(1982:316)指出,Euphernism是词的社会性领域的一个自然部分,反映人性的“敏感方面”,告诉我们“一种文化的价值”。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并由于不同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人性的“敏感方面”和“敏感程度”都可能有差异,这就可能使委婉语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场面。例如,年龄是西方人日常交际话题中的一大禁忌,西方人对年龄十分敏感,他们为“老”old这个词代表迟钝、思想僵化,所以制造了一系列“老”的委婉语来回避这个话题。而在汉语文化中,“老”并没有那么忌讳,可能会直接谈及。有时年龄的长幼反而带有尊卑的色彩,“老”在汉语中往往有“权威”和“德高望重”之义,不了解这点,就必然使得跨文化交际陷入尴尬的局面。
再者,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注重“个人主义”,并信奉人与上帝同在,人活在世间是为了完成上帝的使命,他们看重个人愿望的实现,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集体和社会价值。因此在涉及到一些关于价值观念的死亡和隐私等委婉语时,单纯地从本民族观念出发必定会使得交际双方不欢而散。
个体认知方式的角度。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种概念化的隐喻。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v(1980)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是把自然语言看作是人类思维的现实,它涉及的是人类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这似乎为委婉语的内在构建和产生动因从认知的角度找到了突破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源自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认知,而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对委婉语的功能性产生影响。委婉语的功能之一是避免交际中的不礼貌行为,但礼貌与否的判断是受个人认知方式影响的,当说话者的某个行为显现对听话者怀有比听话者所认为的程度更低的尊敬时,即使使用了委婉语,不礼貌行为仍旧产生,因此也会带来交际隔阂。当然,认知方式的形成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那么它与之前所讨论到的语用和跨文化角度是否存在互相渗透的部分?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交际障碍 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
在人类社会里, 人们借助语言, 尤其是口头语言, 交流思想感情、学习劳动技能、传授生产经验等。人, 作为社会的成员, 必须具备与其他成员交际的本领。如今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也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 令我们担忧的是少年儿童们, 有的因缺乏口语交际的严格训练与培养, 说话能力差, 语汇贫乏, 条理不清, 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有的因受不良习气的影响, 语言粗鄙, 不堪入耳。因此, 培养少年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 是一项有着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 而所谓“万丈高楼, 平地起”,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更是重中之重。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规律, 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尝试, 着力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注重平等, 让学生敢于说
只要留意观察, 我们不难发现, 在口语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平时在课外能说会道、侃侃而谈的学生, 一到口语课的时候, 说话总会吞吞吐吐, 语无伦次或是一反常态, 变得沉默寡言;而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更是“金口难开”“甘于寂寞”。探其原因, 绝大部分因素都是因为孩子们怕说错, 说得不好, 受到老师的批评, 遭到同学的笑话, 所以干脆就少说为妙, 不说为佳。因此, 我们如果想要在口语课上让学生摒弃害怕心理, 克服心理障碍, 轻松上阵, 畅所欲言地说, 我们就要注重平等,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尊严, 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所以, 在口语课上, 我们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不批评多鼓励, 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 以亲切的语言、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 诱发学生交际的情感, 点燃学生交际的欲望, 激发学生交际的潜能。如在口语课上对于胆小不敢说的学生, 我总是给予鼓励的微笑说:“试试看, 老师相信你能行的。”“你的声音很好听, 能大声说说, 让喜欢你的同学听听吗?”对于说错、说得不好的学生, 我又给予安慰的微笑说:“没关系, 失败乃成功之母, 我们相信你下次会说得更好。”而当学生有进步或说得很好时, 我又适时给予赞赏的微笑说:“你越来越勇敢了, 说得越来越好了。”“你讲得太棒了, 我们大家越来越喜欢你了。”就这样在口语课上我用和善的微笑、真诚的语言, 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 能够毫无顾忌地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建立和谐友爱的生生关系
其实,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总是最频繁。因此,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的交际氛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口语课上我们教师要让和谐、友爱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引导、启发学生认真、虚心倾听同学的说话, 做到不嘲笑、不插嘴、不打断别人说话, 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勇气, 以促使学生能够抛开顾虑, 尽情交流。
二、借助图画, 让学生易于说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较差, 常常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完整, 前后矛盾, 重复或是无话可说等现象。这时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图画往往就能发挥其对口语交际提示性、辅助性的作用。如, 在教学《这样做不好》时, 我就充分地发挥了图画的作用, 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让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说说每幅图的图意, 然后再启发讨论“在草地上踢球”和“浪费自来水”这两件事的做法为什么不对, 我们应该怎样来劝说。这样一来, 凭借着图画学生不再为无内容可说而发愁。可见,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运用图画, 可以大大地降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门槛, 使学生在图画的启发下, 挥洒灵动的翅膀, 化难为易, 轻松地进行口语交际。
三、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绝对是真理。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 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点燃学生交际的热情, 让学生个个乐于说, 甚至人人争着说。如, 在教学《我喜爱的玩具》时, 我是先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自己喜欢的玩具摆在课桌上, 进行仔细的观察, 然后创设“买玩具”的生活情境, 让上台介绍的学生扮演玩具店的老板, 再另外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买玩具的家长及小朋友。在创设的情境中, “玩具店的老板”为了能够推销出自己所卖的玩具, 真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 展示了自己一流的口才, 耐心详细地向“顾客”介绍自己所卖的玩具。而没有上台的“老板们”看着别人将玩具成功推销出去了, 也个个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所以, 由此可见, 具体的交际情境是我们口语课堂的催化剂, 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口语课上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可以使我们的口语课堂充满生趣, 不再沉寂。
四、展开想象, 让学生尽情说
富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在口语交际训练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自由地说,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兔运南瓜》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有三幅图, 第一幅, 小兔站在南瓜地边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 南瓜已经运回家了。在这其中小兔究竟怎样运南瓜, 这幅图空缺, 留给学生去想象。所以, 在课上我就鼓励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 大胆说出自己想到的办法,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其思考的角度, 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在交流中, 学生有的说小兔看到路边熊猫骑车经过, 上前去请它帮忙运一运;有的说南瓜太大, 小兔就去请来自己的好朋友帮着抬回家;有的说小免仔细琢磨后, 发现南瓜像车轮似的, 就把南瓜侧着立起来, 推着滚回家……就这样, 在无尽的想象中, 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 说话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更加精彩了。
五、注重实践, 让学生学会说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不仅要放在课堂上, 还要拓展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口语交际作业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 布置学生回家后, 帮爸爸妈妈接待客人, 或是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等。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经验, 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际, 做到学习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总之,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不断摸索, 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 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体验到说话无障碍, 交际零距离所带来的快乐之感。
参考文献
交际障碍 第8篇
一、“老外”在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体现
(一) 认识上的误区与“老外”。
“人民常常误以为人总是一样的, 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 一旦发现与自己预期不同, 就会产生文化冲突”[1]。 外国人初次来到中国, 接触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国家的新环境, 期望得到认同和尊重, 以适应新环境。 但是来到中国之后, 走在街上, 会被“老外”这样的称呼包围。 在这里, 我们在用“老外”称呼外国人时, 已经造成了交际障碍。 这导致我们与外国人的交流注定是失败的。 “中华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所以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 一般是彬彬有礼, 礼貌比较周全。 中国人一向有敬老的传统, 所以称呼他人时, 常在称谓前冠以‘老’字, 如老王、老同志、老先生, 等等”[2]。 但是这仅仅是表达者一方的一厢情愿, 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最忌讳说“老”, 他们会以为你认为他们没有用, 因此“老”字在他们看来是不受欢迎的, 甚至是被排斥的。 根据熊忠武主编的 《当代中国流行语词典》, “老外” 作为新词收录于1984年。 “老, 词是前缀;外, 即外国人。 老外, 由 ‘老王 ’、‘老张 ’等演化而来的, 是对外国人带诙谐意味的称呼”[3]。 但是在外国人眼中是不礼貌、不尊重他们的表现, 我们用自己文化角度揣度他们, 结果导致出现交际失误, 造成对方接受者的不满,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 刻板印象与 “老外”。
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物稳定不变的看法。 或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 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老外”一词已经被收入词典, 新华词典对它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外行, 多用于口语;二是称外国人, 外国人也用来自称。 多用于口语, 含诙谐意。 从词典解释我们可以看出, “老外”这种称呼已经深入中国人民内心, 是中国人民对外国人的约定俗成的称呼, 不管在全国哪个城市, 不管是哪个人, 在什么场合, 凡是见到外国人, 我们就会喊“老外”, 这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印象, 我们认为这是对外国人这一群体的理所当然的称呼, 并不作他想, 但是对于欧美人而言, 他们认为这不能接受, 他们认为“老外”含有一种不好的意思, 称呼“老外” 是将他们排除在外, 表明中国人民并不把他们当“内人”, 他们被排除在群体之外, 这令初到中国的他们感到不安, 正是这样的刻板印象使得我们见到外国人时, 不加思考, 脱口而出“老外”。 尽管在我们心里对他们并没有其他特殊意思, 认为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称呼罢了, 但是这使我们在与外国人即兴交流时出现失误, 造成文化冲突, 导致跨文化沟通不畅。
(三) 民族中心主义与 “老外”。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 广义上说就是轻视其他群体的成员。 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 (William Graham Sumner) 给它下的定义是, “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出发点来看待事物, 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 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 就会嘲笑”[4]。 我们可以看出, 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再回到“老外”这个词, 显然, 我们把“外行”这个意思也完全纳入自己的思维。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 外国人对于国人而言, 在说汉语、写汉语等方面显然是外行, 是“老外”, 这样的认知是我们对所有外国人都这样认为, 我们用主观臆断判断他们, 殊不知, 外国人这一群体里也有很“地道”的, 他们不仅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而且对于中国文化也头头是道, 这对于当代的许多中国人来说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尤其是在当代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 各种快餐文化充斥, 内心浮躁, 很少有人坐下来踏实地做学问, 使得我们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 我们内心理所当然地认为, 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比外国人强, 这样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在看到外国友人时, “老外”脱口而出, 成为无意识的称呼, 这就是民族中心主义情节导致的结果, 导致我们在与外国人交际时出现失误。
以上我们介绍了 “老外” 一词在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体现, 然而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 取得最佳交际效果, 达到表达和接受双方都接受的效果, 使双方都满意, 不管是认识上的误区、刻板印象还是民族中心主义,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 一定要竭力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因此, 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以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二、针对“老外”在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一) 消除认识误区, 端正认识。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 认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想法这很自然。 但是这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不可取的。 在交际过程中, 我们必须了解人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 当今社会, 交流增多,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认识, 并不是所有民族、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认知, 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风俗需要人们去认识、了解, 尊重文化差异, 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时, 尤其在使用称呼语方面, 特别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 并结合他们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 改变以往的认识误区, 尽可能减少交际摩擦, 使双方的交际可以圆满, 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出现。
(二) 改变刻板印象, 重新审视。
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很多西方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等慢慢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种变化中, 中国人对外来事物的看法渐渐改变。 在对待外国人这一方面, 我们应该改变固有的偏见即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会使我们对他人及他群体产生消极感受、态度和行为, 这种刻板印象对个人或群体都具有破坏性。 因此, 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刻板印象, 重新审视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差异, 做到“求同存异”, 在交际过程中避免刻板印象的出现, 使跨文化交际顺畅。
(三) 摒弃民族中心主义, 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中心主义是基于竞争心理产生的, 而且往往在潜意识中有取胜的愿望。 “老外”这种称呼, 是民族中心主义观点的体现, 就好比“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说法暗含评价一样, 试想, 如果我们去国外的时候, 听到别人喊“老中”、“老中”, 那么脑子里会是什么反应? 我们会接受这种称呼方式吗? 在这里, 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外国人想一想, 欧美人之所以不满意 “老外”这种称呼也是可以理解的。 各个民族之间都有差别, 我们应该秉承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先进落后之别, “只有当我们能接受这种差别时, 甚至于接受非我们个人情愿去做、去感受、去思考东西时, 我们才能真正避免摆出民族中心主义的姿态”[5]。 因此, 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时, 我们应该摒弃民族中心主义观点,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一番, 减少“老外”等造成的尴尬事件, 使跨文化交际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三、结语
不管是普通人之间的交际, 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际, 无一不希望交际取得成功, 但是在这个交际过程中, 总是存在各种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老外”一词在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体现, 总体而言, 这一称呼是不被外国人接受的。 因此, 在选用称呼时, 我们应该避免此类容易引起外国人反感的称呼, 跨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愿望, 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障碍, 这些障碍导致交际出现失误, 造成文化冲突, 破坏跨文化交际, “老外”一词, 是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体现, 为了克服这种障碍, 应该采取一些应有措施,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际障碍,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11.
[2]杜学增.中英 (英语国家) 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8.
[3]亓华.对一个称呼语的跨文化剖析——释“老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6) .
[4]W.G.Sumner, Folkways (New York:Ginn, 1906) , 13.
交际障碍 第9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进入WTO, 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迫切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外交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人们开始重视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 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二、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造成的障碍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所谓价值观, 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 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 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 什么行为好, 什么行为不好, 都是受这个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人们很难把握住它, 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 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 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 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 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 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 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 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推崇谦虚知礼, 追求随遇而安, 不喜欢争强好胜, 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 正所谓“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 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 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 “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 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 人们崇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三、言语行为差异对跨文化交际造成的障碍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 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 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 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 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又受文化的影响。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 又反映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 展现在眼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及该民族对人生的想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的文化自然会迥然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上。”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 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 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 因此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和习惯也大相径庭。中国有浓厚的饮食文化,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因此,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 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的意义, 不是用来询问信息, 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因此, 回答“吃了”或“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然而, 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 按照其文化习俗, 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的愿望。可是, 中国人说这句话时, 通常是没有“邀请”和“约会”这层意思。
四、非语言行为差异对跨文化交际造成的障碍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 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 往往会产生误解。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 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 这说明, 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非语言信息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 有的时候甚至导致悲剧发生。有一位在泰国旅游的美国人, 不经意坐在寺院里一尊佛像的头上休息, 被人拍照下来, 结果被驱逐出境;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 点了菜以后, 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 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 把小狗带至厨房, 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狗肉。
五、尾语
综上所述,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心理、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 就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 在交际中正确的选择符合西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尽量掌握正确、流利和自然的英语语言, 学会得体、自然地传递和接受交际信息;也要了解、掌握西方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 学会克服在交际中产生的文化差异障碍。同时, 外语学习者还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努力开阔自己的文化视角, 尽可能多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在获得扎实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 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年。
[2]林纪诚、俞青海:《语言与文化综论》, 文化与语言 (论文集) 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
交际障碍 第10篇
一、跨文化交际障碍形成的原因
1.价值理念的不同。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在乎自己的自由,喜欢生活在自由无拘束的环境之中,不喜欢被约束。在中国,集体主义的思想非常受到推崇和宣传,自己的利益不能够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要将自己的成长融入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范围之中,要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思想。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价值思想的不同通过观察两国的姓名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都是将姓氏放在前面,而西方人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前面。姓氏实际上表示的是一个家庭,名字表示的是自己,所以,我国的公众对集体的重视程度大于对自己的。因此,文化方面的不同成为了阻碍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原因。
2.思维模式的差异。我国公众的思想呈现的是螺旋状的态势,西方人的思想呈现的是一个直线的态势。中国人很在乎他人的感受,说话不是非常的直接,就像苏州的拙政园一样婉转。西方人注重严格的概念分析,运用清晰的理性逻辑清楚的说明问题。例如:我国的画家要送画作给西方人的话,通常会说,请您海涵,画的不好。”而该友人会说“那您为什么不把您画的好的给我呢?”所以,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的过程中,不尊重和重视西方人的思想模式,一味地使用本国的思想模式,就会造成双方之间的隔阂,不利于交流的正常进行。
3.人际关系的差别。西方国家在进行人际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以自己为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平等和独立的。而我国在进行人际交流的过程中通常将伦理奉为标准,认为社会并不是由一个人组成的,个人的成长要依赖社会的成长。西方国家的人们非常在乎自己的隐私,在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也不愿意轻易的透漏,因此具有神秘的意味。而中国人有很强烈的认识对方的欲望,喜爱全方位获取他人信息,通过加深认识,从而增进彼此了解。
4.语言表达的区别。由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所以人们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误解和隔阂。不同国家的人对相同语句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汉语中的“要去哪啊?”和“到哪儿去啦?”翻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但是翻译过来的语句会引起西方国家人们的抵触,他们的最初感觉就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中国人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爱人的时候,喜欢用lover,但是外国人会非常的诧异,他们不能够理解小心谨慎的中国人为何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自己有lover呢?所以,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直接按照汉语的习惯来进行交谈,很容易造成双方之间的误会,影响双方之间的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对策分析
1.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观念,增强相关的知识含量。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人们在长时间的学习和交往中积累出来的,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语言方面的知识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应该从杂志、小说和英文期刊中学习语言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现状,加强自身在西方文化方面的理解能力,进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2.模拟跨文化交流的虚拟场景,在虚拟的演练中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在现实的语言联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跨文化的思想,提高自己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虚拟的英语国家的社会交往情形,掌握英语的具体使用情况,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加强文化之间的贯穿能力。
3.通过实际的跨文化交流,加强对他国语言的学习,增强自己的文化观念。不断的发现和掌握语言的内在本质,掌握社会文化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提高自己使用语言和正确性,要不断的学习语言的交际原则和标准。例如,其他国家的语言结构,风俗,生活模式和社会交往的利益等。在进行语言的沟通的过程中,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非语言类型的交往方式,加深对西方人生活方式的理解。
4.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要想顺利的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就要掌握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所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两种文化的背景进行分析,掌握二者之间的不同,在对文化的思想模式、时空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交际的准则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有针对性的进行掌握,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来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减少民族思想的束缚,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增强跨文化的交流水平,更好的进行国际之间的沟通
交际障碍 第1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定势 跨文化交际障碍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播中华语言、弘扬中华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文化扩散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我国对外影响力,形成对国外国家、种族吸引力的重要实现手段。可以说,文化的融合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软实力的进步必然带来巨大的吸附力和国际影响力。
1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文化定势
1.1 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国主流文化
中国文化注重整体性,西方文化注重个体性。在中国社会中,受传统文化影响,做事需要考虑角度都是家庭、社会、国家,而个人的问题永远是放在次要地位的。根据调查,有超过60%的人认为集体荣誉感很重要。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得不到外国人民的理解,比如有人在为外国集体进行服务的时候,因为过于劳累,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但是这些人并不会对此进行善意的理解,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违背个人利益的行为。因此,必须要让接受汉语教育的外国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内涵,让他们知晓我国的主流文化内容;当然,作为对外汉语的教学者,也应该对学生所在国家的主流文化进行了解,这才能够将文化定势造成的交流障碍降到最低限度[1]。
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避免空泛的教育形式,必须针对客观情况进行教学,减少对我国历史和文化自夸行为,不然会让学生们产生反感情绪。
1.2 合理适应对方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中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定位,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语言学家在经过诸多研究之后,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设定为两种,一种是阶级类,一般是指交际的双方在地位和身份上的高低贵贱的差别,另外一种是双方平等的交际关系。中西方文化在这个方面进行对比之后发现,中国文化更强调尊卑关系,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平等关系[2]。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以用来检验中西方在交际上的区别。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人物定位关系,这种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引起较大的反应。中、日、韩的学生由于文化上的接近,因此对教师表现出较为尊敬的态度,但是来自欧美的学生则认为教师是和自己地位平等的,因此并不存在十分敬畏的情况,反而表现得很直率。在如此大的文化差异下,在交际中表现出的文化冲突是必然的。比如用餐的AA制问题,中国学生的聚餐往往是由学生负责交款,而教师则不需要,但是对于外国学生而言,这种不成文的规定是不起作用的,外国学生在践行平等观念的同时也会引起中国教师情感上的不愉快,这种情况就是由两种不同文化对立所致的。但是对对外汉语的教育者而言,应该主动适应外国学生的风俗习惯,如此在师生的交际中才不会出现隔阂,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被清除[3]。
2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外国学生,因而各种文化的表征十分复杂,文化定势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各国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只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差别则是实现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的最大阻隔。文化定势的差异性是具有抽象性的,并不像衣着差别那样明显,所以人们对此并不能进行直观的察觉,因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会受此而产生重大变化。
不难发现和推断,外国学生在来到中国学习之初,看待问题的眼光是没有变化的,依然按照在本国养成的习惯对待事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际的深入,一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意识和行为的冲突,就会使得他们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出现反感、反对的情绪,这就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继续进行。此外,文化的优越感、模式化以及偏见也是阻止跨文化交流的重大障碍。
3相关策略
针对这种交流障碍的产生,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在学习本国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外国文化素养,如此就可以增进师生双方的了解;师生之间在相互了解之后也可能会出现文化上的碰撞,这就要求包容环境的营造,使得师生之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让冲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知道,国内和国外的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必须针对这个特性予以重视,要怀着求同存异的理念。
总结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成为当时较成熟的跨文化交际者,因此他们很明确文化差别带来的影响,语言的不同更是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阻碍,虽然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准备并不会解决全部的现实问题,无法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文化定势,解读了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蔡绿.文化依附矛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谈对外汉语教师素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4):45.
[2]黑琨,王凤苓.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3):68-69.
交际障碍 第12篇
关键词:中西价值观念,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因所学专业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与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接触,虽然用中文能交流,但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交际方面总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日韩与中国文化相似,差异性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在与非洲留学生进行学习时间以外地交流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在交际中发生碰撞,让双方都留下不好的回忆。
第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是与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的男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原因是由于被分到了一个小组,所以要一起讨论,作相关的课题,这些成为了我们变得熟悉的契机。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很注意和我们的相处,不显得太过奇怪,尤其是在保持距离这方面,遵循了中国人的习惯,然而后来随着讨论次数的增加,大家渐渐地熟悉了起来,本来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我逐渐发现他们在表现很喜欢对方的时候特别喜欢身体接触,尤其是对异性的身体接触更频繁。第一次出现身体接触的情况的时候,本着友好的原则,虽然有些不太理解这种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他们国家的文化,甚至有点反感这样频繁的身体接触,但是在表面上还是没有明白地说出来。后来随着接触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就开始有点想询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因为之前并没有很熟悉的时候我们认为他们对中国的距离文化是有一些了解的,所以即使是在开始熟悉时有一些接触的动作时我们也并没有过多地在意。直到最后一次讨论的时候,我们需要坐在一起看视频,但是因为在他的位置上看视频有一些不舒服,所以他就直接坐在了我坐的椅子的边上,而且让我更加开始不舒服的是他的姿势是靠着我的姿势,在这个时候我才跟他说,其实我们的文化里是不习惯与异性朋友有过多的身体接触的,而且我们还给他写下了一句话让他回去自己查,是“男女授受不亲。”他的反应一开始有些慢,大概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身体接触这件事是不被我们所接受的,但是我们跟他解释说:其实不是不接受身体接触,而是我们的文化里并不习惯身体接触,或者说身体接触的场合和对象,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所以外国同学,尤其是来自非东亚国家的同学,对于这方面的文化了解的不多,不能适应是很正常的。他这才有些懵懂地点了点头。
后来我们去询问了与他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同学和虽然国家不同但是同是来自非洲的同学,才明白包括击掌,碰胳膊碰拳头之类的身体接触是他们表达内心喜悦的一种方式,而且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独享这份喜悦,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想要把这种心情也传递给身边的人,亦或是直接传递给那个带给他喜悦的人。而且尤其是在这个他们无法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喜悦的环境中,动作就更加成为了他们表达喜悦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些非洲朋友们简单的解释,我们才明白了这件事情背后所暗示着的有关两个大陆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我们之间产生交际障碍的原因。
在完成作业之后的最后一次聚餐时,我们说起了这件事情,虽然我们都有点不太想想起这段不愉快的回忆,但是关于我们所了解到的有关差异这件事的相关知识以及真实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受,我们认为必须要告诉他,“虽然现在的中国人在事情完成或者表达喜悦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地击掌,但是中国人基本上还是比较内敛含蓄的,在表达自己内心喜悦的时候,也只是微笑,对他人微笑,朋友之间也不习惯过多的身体接触,身体接触一般是男女朋友之间才会比较平常。希望不仅是你,还有和你有类似文化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在学习有关汉语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多了解相关的文化,而且因为你们现在身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所以学会适应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这是一次与外国人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矛盾和冲突的经历,从没有像这次事件一样觉得跨文化交际这件事离我们如此之近。所以通过这次亲身经历的事件中总结出很多,但是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这件事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亚洲文化圈与欧美文化圈在价值观念的较大差异,而这一件事体现的主要就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接触过的留学生主要都是在学校认识的,而学校里的大部分留学生都是来自日韩的,所以导致之前接触的留学生大多也都是日韩的留学生。因为同属于亚洲文化圈,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文化都很相似,至少没有与欧美文化圈之间的差异那么大,所以这一次发生的事情让我们认识到:虽然这个世界正在逐渐融合,但是首先需要做到的事情是要学会理解接受双方的文化,跨文化交际在实际发生的时候总是会比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更复杂一些。所以在真正做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时,除了打好理论的基础以外,我们认为首先要做到的是调整心态,虽然我们这一代在成长的时候已经接受到了不少西方文化,比我们上一代要开放一些。但是因为我们所接触的世界还仅仅是在国内看到的世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去感受这个世界,所以免不了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有在文化历史上的优越感,所以在真正去国外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知识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我们去国外,不仅要传播我们的文化,还要对对方的文化给予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去谈理解和接受。
另一件事是与一位从小在美国长大,刚刚回到中国的华裔之间发生的,其实我们只是在一次婚宴上有过一面之缘,但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对方从小接触的文化是美国文化,虽然父母和祖父母也会给她灌输中国的文化知识,但是她的日常生活都是受到美国文化熏陶的。然后在等待婚礼开始的时候她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至今印象深刻,不如说是在获取了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之后让我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情,她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要这样表达对结婚双方的祝福呢?”我一时没有听明白她这句话的意思,她又问:“为什么给的礼物都是钱呢?”后来她解释说在美国婚礼是不随钱的,而是亲近的朋友会送一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用到的用具,而且婚礼的规模也没有中国的婚宴举办的这么宏大,只是朋友亲戚之间的一次小型的聚会而已。
在后来一次偶然地相遇中我们谈到了这件事情,我就迟来地向她解释了到底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大张旗鼓地举行婚礼,而且请一些也许都不是很熟悉的朋友来。“那是因为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大家聚在一起的感觉,就像过年喜欢全家团聚在一起一样,而随钱是这几年开始的,因为不知道缺什么,而且有些甚至不太熟悉,所以随钱是最方便的,婚礼是喜庆的场合,当然是人越多越热闹越好。”我同她说完之后她表示理解,虽然她已经在中国有了几年生活的经验,但是她还是没能完全认可这种婚礼文化,但是其实考虑到她的情况和所接受过的文化来说,能理解就已经很好了,但是我希望她能多读一些古代的经典书籍。相信她的中国“根”能帮助她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
而这是一次真切地体会到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出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还会出现在即使是有着相同血脉的人之间的体验。即如果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不一样,即使血脉相连,也是会出现文化差异的,产生跨文化交际的。而且即使是在国外呆了一年以后回来,也都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
在第二件事情中,体现出来的是中国人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与欧美的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也是属于价值观念差异下的一方面。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婚礼、满月酒等为了值得庆贺的事情而举行的仪式是应该与很多人一起分享的喜悦,即使是我们之间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也愿意将这一份喜悦传递给他们,但是根据那位在美国生活的女孩的想法,西方文化更普遍地认为婚礼是家庭之间沟通,联络感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以及是可以和很好的朋友之间分享的事情,是一个可以很好的放松身心的场合。
交际障碍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