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营养支持论文
静脉营养支持论文(精选10篇)
静脉营养支持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家长均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同意, 且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胎龄低于37周, 体重低于2.5 kg。排除标准:先天性缺陷、多器官功能衰竭、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代谢障碍、先天性消化道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儿中, 男36例, 女24例, 胎龄31~37周, 平均 (33.3±2.2) 周, 体重1.0~2.5 kg, 平均 (1.8±0.9) kg;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5例, 窒息13例, 新生儿肺炎22例。对照组患儿中, 男35例, 女25例, 胎龄32~37周, 平均 (33.3±2.0) 周, 体重1.3~2.5 kg, 平均 (1.9±0.9) kg;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3例, 窒息14例, 新生儿肺炎23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疾病类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肠道营养支持, 对于吸吮能力差的患儿给予滴管喂养或留鼻饲、胃管等;对于母乳喂养不充足患儿, 给予婴儿配方奶粉补充营养;液体量不足患儿应加用10%葡萄糖注射液, 补充电解质、维生素等, 并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于出生24 h内予以非脂肪乳静脉营养治疗, 具体如下: (1) 补液量:体重低于1.5 kg患儿, 出生第1天液体量按80 ml/ (kg·d) 计算, 第2天100ml/ (kg·d) , 3~7 d按120 ml/ (kg·d) 计算;对于体重1.5~2.5 kg患儿, 出生第1天液体量按60 ml/ (kg·d) 计算, 第2天80ml/ (kg·d) , 3~7 d按110 ml/ (kg·d) 计算。 (2) 氨基酸:6%氨基酸从每日0.5 g/kg开始, 逐渐递增至2.5 g/kg。 (3) 根据患儿情况补充电解质。 (4) 微量元素:静脉注射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 (Ⅱ) , 以补充铬、锌、硒、铜、锰、钼、铁、氟和碘等微量元素。全部营养液均于24 h内通过外周静脉输入, 并尽早给予胃肠道营养支持, 胎龄偏小患儿从1 ml开始, 2 h/次;胎龄偏大患儿从5 ml开始, 2 h/次。根据患儿改善情况, 调整营养液量, 待其吸吮恢复正常, 体重超过2 kg, 即可出院。
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均接受临床常规早产儿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日常保暖、预防感染、吸氧等[3]。对于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均不成熟的早产儿, 应进行早期呼吸支持治疗, 积极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 同时监测患儿血气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支持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体重下降恢复时间、追赶性生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体重增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31,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由于早产儿消化功能及机体各器官、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其出生后早期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等症状, 可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早期需予以人工营养支持[4,5]。目前, 临床常用的早产儿营养支持主要为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 其中肠内营养是维持消化功能、结构完整性的必要组成部分, 既可以进行直接的营养吸收作用, 又能够促进消化功能成熟以及胃肠激素分泌[6]。但由于早产儿吮吸能力较差, 且胃肠道运动能力不足、吞咽反射较弱、贲门括约肌松弛等, 单纯行肠内营养效果并不理想, 患儿极易发生呕吐、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 且易并发坏死性小肠炎、消化道出血等。因此,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肠外营养应用于早产儿营养支持治疗中[7,8]。
静脉营养液的成分稳定性较好, 采用周围静脉输注能够有效降低穿刺对早产儿机体的损伤, 并且操作技术要求较低, 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体重下降恢复时间、追赶性生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体重增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非脂肪乳静脉营养能够提供给早产儿足够的营养支持, 并且患儿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水平较快, 且安全性高[9]。通过回顾分析可知, 胰岛素以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作为调节胎儿生长的重要激素, 主要存在于宫内及分娩后早期, 而胰岛素的释放量与母婴血浆氨基酸浓度、葡萄糖浓度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早产儿的静脉营养支持应及早输入氨基酸进而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 有利于早产儿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能量储存、蛋白质代谢[10,11], 同时可为进一步预防内源性蛋白质分解提供足够能量以供消耗。但在实际临床中发现由于早产儿肌肉活动相对较少, 能量消耗相对较低, 可在静脉营养支持的同时给予少量肠内营养支持, 既可避免肠内营养诸多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又可满足早产儿的正常热量需求[12,13]。
综上所述, 对早产儿采用非脂肪乳静脉营养并辅以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态, 加快其体重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且安全性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非脂肪乳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于龙川县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肠道营养支持, 观察组患儿行非脂肪乳静脉营养治疗, 同时两组患儿均接受临床常规早产儿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体重下降恢复时间、追赶性生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体重增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对早产儿采用非脂肪乳静脉营养并辅以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态, 加快其体重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且安全性较高。
静脉营养支持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R656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87-0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破坏性较大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这类病人就是医常较晚,入院时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特别是重度营养不良的病人伴有严重的生理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今年来我们对患有明显营养不良而不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在手术前后都给予了适当的静脉营养支持,明显减少了胰、胆管瘘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作如下总结分析。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对10例患有严重营养不良的胰头和壶腹癌病人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前和术后都使用了静脉营养支持。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6~71岁,平均601岁;入院时病人明显消瘦,食欲不佳、黄疸明显,体重较发病前下降5~7kg,平均61kg。血浆总蛋白≤60g/dl,白蛋白≤30g/dl,血清胆红素>20mg/%。术前在进食的同时给予周围静脉营养,其中给予的氮量为15g/kg/每日,热量为25千卡/kg/日。非蛋白热卡由葡萄糖和脂肪乳剂提供,二者的比例为2∶1,葡萄糖与胰岛素的用量之比为6~8∶1,并根据血糖的高低调节胰岛素用量,如果血糖较低也可不用胰岛素。根据血钾的浓度决定氧化钾的用量。术前PN使用的时间为7~10天,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贻误手术时机。术后第二天开始,通过中心静脉置管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开始氮供给量为15g/kg/日,逐渐增加到25克/kg/日。热量供给为25~35千卡/kg/日,随用氮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用量。葡萄糖与脂肪乳剂的用量之比为1∶1。胰岛素和氯化钾的用法与术前PN相同,并同时给予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TPN使用的时间平均为2周,在使用静脉营养支持的同时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氮的供给主要使用的是平衡氨基酸(70%凡命),脂肪乳剂主要使用20%in-tralipid10例病人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均于术后一月左右痊愈出院。出院时血浆总蛋白均在6g以上,5例≥65g/dl,白蛋白≥3g/dl,无1例低于术前。仅1例70岁的老年人术后一周发生胰瘘和胆瘘,且为高流量,最多时24小时引流量达1500ml。使用TPN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八肽。三天后漏出量明显减少,无1例病人术后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2讨论
全胃肠外营养(TPN),是临床外科与基础外科近30年来最重要的进步之一,临床上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癌已有60多年历史,被公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治疗方法。虽然方式不断改进,操作技术不断进步,甚至有的医院成立了专门的手术护理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但至今仍然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手术,这不仅是与脏器切除的多,破坏性大,病变与周围相邻脏器关系复杂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多数病人在就医时除了有严重的黄疸和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外,同时患有严重的营养不良,有的已达到严重的程度,当体重下降超过人体重的10%,血浆白蛋白低于30g/dl时,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总血容量减少,组织损耗产生较多的内生水,出现水潴留,组织间水肿和稀释性低钠、低钾血钾。加之严重黄疸,增加了肾脏对滴血缺氧的易感性。如果这种情况下不加以适当纠正就手术,由于麻醉和失血而导致内脏血液灌注不足和低血压,增加手术的危险性,术后易发生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给病人使用一段时间的TPN,在不进食的情况下,不但维持了病人的营养需求,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同时由于TPN尚能抑制消化道的分泌(特别是胰液的分泌),加之禁食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7~14天后,吻合口已基本愈合,此时再进食,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已经很小,从而避免了术后早期进食导致手术失败的常见并发症;胰瘘和胆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合理使用TPN不但因荷瘤机体消除了肿瘤源性的免疫抑制因素,也因TPN有利于创伤所致的免疫抑制的恢复,从而增加了机体的抗肿瘤能力[1,2]由于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机体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如果术后立即给予TPN,机体非但不能利用所补充的营养,而且利用其逐步扰乱内环境,加重机体的负荷。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因术后创伤所引起的内脏功能紊乱逐步趋于稳定。此时再给予营养支持才是适当的。因此术后第三天开始使用TPN才能被机体所接收。一般使用2周左右,除特殊情况下,除特殊情况下,使用更长时间的TPN多无必要,有时反而可引起一些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朱正纲,林言葳,等,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脏的免疫状态及手术治疗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22,72:330.
[2]陈亭苑,张思源,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范围,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994,4(2):170.
静脉营养支持论文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所收治的110例患儿, 均为不能经消化道喂养的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5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2例, 体重 (2215±414) g, 胎龄 (33.4±10.5) 周;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 体重 (2195±401) g, 胎龄 (34.1±11.2) 周。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 于患儿入院后第3 d开始, 给予静脉营养, 根据体质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及营养, 补充量根据患者体质量等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静脉营养支持最短需5 d, 最长15 d, 在实施静脉营养支持过程中, 若患儿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可暂停治疗, 待酸中毒纠正后再继续。静脉给药需在严密无菌条件下进行, 将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及维生素进行混合, 其中, 碳水化合物占40%~45%, 脂肪占40%~45%, 将混合物摇匀后, 采用输液泵24 h匀速滴入。对照组:采用一般支持疗法, 以10%的葡萄糖溶液为主要能量供给, 同时辅以小儿复方氨基酸和电解质等, 外周静脉滴入, 以维持患儿正氮平衡为标准。针对血糖较低患儿可适当增加葡萄糖溶度。同时, 应根据患儿体质量及个体情况补充电解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所有患儿进行肝功能、血脂水平检测, 其中肝功能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丙氨酸转氨酶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血清直接胆红素 (direct bilirubin, DB) 、谷氨酰转移酶 (glutamyltransferase, GCT) ,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1];每天测量1次体重, 并记录患儿住院时间及死亡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行t检验, 组内各时间点采用F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脂水平情况
治疗前, 两组肝功能及血脂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后, 对照组仅GCT、TG无明显改变 (P>0.05) , 其余指标均下降 (P<0.01) , 而观察组中仅DB水平变化明显 (P<0.01) , 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0.05) , 说明观察组具有良好耐受性。见表1。
2.2 两组临床效果情况
观察组55例患儿中, 4例因严重肺出血而死亡, 余51例均治愈出院, 治愈率为92.7%, 体质量增加 (17.1±9.7) g/d, 住院天数为 (13.1±3.5) d。对照组55例中, 死亡13例, 治愈42例, 治愈率为76.4%, 体质量增加 (5.2±4.1) g/d, 住院天数为 (18.9±7.1) d。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χ2=4.453, P<0.05) ;体质量增加高于对照组 (t=8.38, P<0.05) ;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 (t=5.434, P<0.05) 。
3 讨论
早产新生儿及危重新生儿体重较足月儿更轻, 生活力较差, 多难以喂养, 或消化吸收能力极弱, 仅凭单纯胃肠道进食热卡摄取无法达到标准量[2]。该类患儿大部分存在胃肠道缺血、缺氧的状况, 早期胃肠道喂养极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应尽快禁食处理, 不宜再经胃肠道进食。研究指出, 早产及危重新生儿由于营养不足, 常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发生, 包括硬肿症、血糖代谢异常等, 不利于改善预后效果[3,4]。在出生后3 d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疗法, 可帮助新生儿在出生后1周内热卡摄入达到标准量, 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5]。同时, 采取全静脉营养还可保持内环境平稳, 有利于新生儿血糖代谢。本研究显示, 除了观察组具有良好耐受性外, 观察组治愈率、体质量增加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 说明采用全静脉营养有利于提升患儿临床疗效, 可在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应用于早产及危重新生儿临床救治中, 临床效果肯定, 患儿耐受性佳,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永吉.探讨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在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24 (1) :126-127.
[2]章六秀.全胃肠道外营养在危重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2 (13) :788-790.
[3]吴玉芹, 崔珊, 戍俊陶, 等.危重早产儿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3 (6) :511-512.
[4]肖斌.全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50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8) :699-701.
静脉营养支持论文 第4篇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对血液疾病患者实施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共46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采用添加聚洋乳清蛋白的营养膳食)和对照组 (只采用普通营养膳食)支持。结果 治疗组ALB较对照组增高 ,肝功能明显改善 ,KPS评分也明显增高,化疗并发症的出现也减少。结论:采用合理的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在血液患者化疗的治疗中是必要的治疗措施,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关键词】 血液疾病;化疗;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血液疾病化疗患者因厌食、味觉异常、 恶心呕吐、 消化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的出现 。近年来 ,肠内营养 ( EN)支持用于危重症、化疗、术后病人正日益受到人们高度重视,但普通的常规饮食往往达不到改善病人营养状况的目的。我科室从2012年起,开始采用聚洋乳清蛋白给予化疗患者服用,发现是一种有效方便的肠内营养支持。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男 35例 ,女 11例 ,年龄为 20~80 (54 . 1 ± 18 . 2)岁 ,其中白血病 18例 ,多发性骨髓瘤15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7例 ,行造血干细胞移植6例,入选标准: ①年龄为18~80岁; ②APACHEⅡ评分为 15~25分; ③病人均无明显肠道消化、 吸收功能障碍 ,剔除标准: ① 基础疾病预后极差或短期内可能死亡的病人 ,如白血病末期、化疗后产生严重并发症等; ② 存在 EN禁忌证 ,如肠梗阻、 肠缺血、 肠坏死和肠穿孔等; ③患有影响营养和代谢的内分泌疾病 ,如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1.2 营养支持方法
肠内营养(EN)使用聚洋乳清蛋白,本品选用优质纯浓缩乳清蛋白,含蛋白质≥80%;理想的氨基酸构成比例;易于消化。并采用合理的营养食谱。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 随机、 对照的方法 ,将两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采用添加聚洋乳清蛋白的营养膳食)和对照组 (只采用普通营养膳食)。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 , 包括正常的化疗、 抗感染、 改善微循环、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监测并严格控制血糖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1.4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病人入院第 1、 4、 7、 10和14天的血清清蛋白 (ALB)、肝功能、生活质量评分使用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KPS)。同时观察呕吐、 腹泻、 便秘、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13 . 0进行分析 ,以 x ± 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 . 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 . 1 检测指标 两组病人入院时营养指标和肝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 05)。营养治疗后 ,治疗组ALB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肝功能明显改善 ,KPS评分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5)。
2 . 2 临床并发症观察 两组病人均较顺利地完成了 EN治疗 ,治疗组无一人出现腹泻、消化道出血,4例出现呕吐,3例出现便秘,对照组中,14例出现呕吐,6例出现腹泻,10例出现便秘,1例消化道出血。两组从临床上观察可见,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约 40%~80%的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约 15%的患者在确诊时 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 10% ,尤以消化系统或头颈部肿瘤最为常见[1],因此临床营养支持在许多营养不良尤其是危重患者中应被认为是一项必要的治疗措施。
而营养支持治疗的途径包括肠内营养 ( EN)和肠外营养 ( PN)两种。当胃肠道功能允许时首选 EN,因为在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和免疫状况 ,肠功能的恢复方面 EN明显优于 PN[2],且费用也低于 PN。但化疗会引起的恶心呕吐 ,胃肠黏膜损伤引起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导致营养物质摄入量明显减少 ,引起营养不良。陈绍萱[3]研究结果表明,化疗药物导致摄食不足及体重下降 ,热量和各种营养素均不足 ,达不到膳食平衡。所以简单的肠内营养不一定能达到营养支持的作用,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利于患者吸收的肠内营养。
其次,目前临床医生在治疗肿瘤患者时对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还不够 ,多数肿瘤患者是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化疗的 ,只有当患者达到恶液质状态或完全不能进食时才应用营养支持治疗[4]。对肿瘤患者进行正确地营养评估显得很重要 ,如果评估结果显示存在营养不良现象就应该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患者免疫力 ,增加化疗耐受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Wigmore SJ, Plester CE, Richards on RA, et al . Changes in nu2
tritional status ass ociated with unresectable pancreatic cancer[ J ].
Br J Cancer, 1997, 75 (1) : 106 - 109.
[2] 張军 ,王严庆 ,王致天 ,等.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研究 [ J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 (8) : 844 .
[3] 陈绍萱.临床癌症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 [ J ]. 广西医学 , 1998, 20 (1) : 222 25 .
静脉营养支持论文 第5篇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EN组40例, 其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37~68岁, 平均年龄55岁, 全胃切除11例, 近端胃切除21例, 远端胃切除8例;PN组40例。其中男17例, 女23例, 年龄34~67岁, 平均年龄53岁, 全胃切除8例, 近端胃切除16例, 远端胃切除6例;所有病例均有体重下降, 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代谢性疾病, 且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上均无明显差异。健康对照组40例。
1.2 方法
1.2.2 PN组
采用周围静脉营养方式, 于术后24h经中心静脉输注自行配制的肠外营养混和液:在无菌条件下, 氨基酸500m L, 20%脂肪乳250mL, 50%葡萄糖溶液200mL, 10%葡萄糖溶液1000mL, 0.9%氯化钠溶液500mL, 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适量胰岛素静脉营养袋混合。持续7d。
1.2.2 EN组
术后24h通过术中放置的螺旋鼻肠管输注生理盐水500mL, 第2天开始输注肠内营养制剂 (能全力) 500mL, 热量和氮量基本同PN组。可根据患者情况自行调整输入速度、温度和用量。持续7d。
1.2.3 健康对照组
以5%~10%葡萄糖液行常规输液, 病例电解质和维生素量3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及体重的变化, 并在营养支持前后 (术后第l天和第8天) 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 分别测定营养评定指标, 包括血清白蛋白 (A l b) 、前白蛋白 (Prealb) 、转铁蛋白 (TFN) 、血红蛋白 (Hb) ;
2 结果
2.1 3组营养支持前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3组均无患者出现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各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3组营养支持前后体重下降情况的比较
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3组营养支持前后各营养评定指标变化的比较
PN组和EN组的Alb, Prealb和TFN在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对照组前后2次的测值无明显变化。针对Hb, 3 组数据均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N组与EN组间各营养指标差异的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胃癌患者往往合并营养不良或亚临床状态的营养不良, 手术治疗又使患者的分解代谢加剧, 更加促使营养不良的发生, 而营养疗法是现代外科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 因此术后早期开展肠内、外营养支持尤显重要。因此, 胃癌患者在手术后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在促进肠功能恢复、保护肠粘膜屏障、减少住院费用方面, 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注:3组在营养支持前后体重下降情况的比较上, 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参考文献
[1]朱丽仙.31例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0) :32~34.
[2]应荣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71例分析[J].中国肿瘤, 2007, 16 (6) :478~481.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第6篇
1 临床营养状态评定指标
1.1 人体测量
(1) 身高、体重:用以估算营养需要量。在危重患者, 体重常受一些因素影响而较难估计, 如水钠潴留, 体腔大量积液等; (2) 肱三头肌皮肤褶折厚度 (TSF) , 是反映机体脂肪储存指标[1]; (3) 上臂中点肌肉周径 (AMC) :反映骨骼肌储存情况, 其计算方法为:AMC=上臂中点肌肉周径 (cm) -0.34 TSF (mm) ; (4) 肌酐/身高指数:大余理想排泄量的90%为正常。
1.2 实验室检查[2]
(1) 内脏蛋白测量:是重要的营养状态及营养支持观察指标, 反映体内的蛋白状况。它可随应激程度、营养支持治疗而发生改变。 (2) 免疫功能测定:营养不良时亦伴有免疫功能的下降, 常用指标:淋巴细胞总数:正常值为1.5109/L~3.0109/, 迟发型皮肤过敏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2 营养支持的方法
2.1 肠外营养 (PN) [2]
系指营养素经过胃肠道以外途径/静脉系统补充的营养支持形式。根据其应用的静脉种类, 又分为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CV-PN) 及外周静脉肠内营养 (PV-PN) 。肠外营养支持时[1], 常规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液体。
2.1.1 CV-PN
具有管腔粗、管壁厚、血流量大的优点, 能耐受较高葡萄糖浓度和髙渗透压液体, 且置管后对患者活动限制少, 对于长时间肠外营养的患者较为适宜。
2.1.2 PV-PN
操作简单, 无中心静脉穿刺相应的并发症。对于胃肠道仅能接受部分营养物质补充的重症患者, 可采用部分肠内与部分肠外营养相结合的联合营养支持方法, 目的在于支持肠功能。一旦患者胃肠道可以安全使用, 则逐渐减少至停止PN支持, 联合肠道喂养或开始经口摄食。
2.2 肠内营养 (EN)
EN适应证[3]:各种原因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胃肠道疾病、胰腺功能不全、吸收不良综合征、高位肠瘘、上消化道的大手术。优势:EN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完整, 减少内毒素的释放与细菌易位, 保持肠道固有菌群正常生长, 防止发生菌群失调。促进胃肠道蠕动与胆囊收缩, 增加内脏血流, 减少胆汁淤积与胆结石的发生。禁忌证:当危重患者出现肠梗阻、肠道缺血时, EN往往造成肠管过度扩张, 肠道血运恶化, 甚至肠坏死、肠穿孔。对于严重腹胀、腹泻, 经一般处理无改善的患者, 建议暂时停止使用。
3 护理
3.1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3]
配制好的营养液必须在当日用完, 每日输注前后均以温开水冲管, 要勤观察巡视, 调节合适滴速, 及时处理故障;输注时应注意肠内营养液的浓度、温度、速度;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白蛋白变化。
3.2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点局部定期换药, 并遵医嘱留取穿刺点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记录导管置入刻度, 并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脱出;保持导管通畅, 如液体滴速明显减慢, 应检查导管有无打折、移动、脱出、凝血;拔除导管及可疑导管感染时应留取管头培养;配制好的营养液应有标明患者姓名、床号、日期及营养成分的营养单, 使用前应于4℃冰箱保存;密切观察并发症:如气胸、液胸、血胸、血管神经损伤;与代谢有关并发症:低血糖、高糖、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氨基酸水平升高肝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王一山, 杭燕南, 姚培炎, 等.实用重症监护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81-88.
[2]徐允盛, 张俊敏, 刘大为, 等.危重病医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38-385.
临床营养支持方法发展研究 第7篇
初期, 供给营养仅是为了提供能量、蛋白质, 因此用了营养支持 (nutrition support) 一词, 经过近40年的临床实践, 营养支持除能维护氮平衡、保存瘦肉体外, 更具有免疫调控、减轻氧化应激、维护胃肠功能与结构、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 从而维护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 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其效应较之初期有明显的扩大。2008年Jones等及2009年Martindale等据此认为不宜再称为“营养支持”, 而宜称之为“营养治疗 (nutri-tion therapy) ”。事实上, 当前的营养支持已有3类作用: (1) 补充性营养支持, 即对原有营养不良或因疾病 (如肠瘘) 丢失营养过多者进行纠正或补充。 (2) 维护性营养支持, 因疾病危重, 分解代谢率高, 分解代谢高于合成代谢 (如重症急性胰腺炎) 或是由于疾病、手术不能经口进食5d以上 (如胃存在幽门梗阻) , 机体极需营养, 而因分解代谢高, 达不到组织合成。供给营养的目的在于维持基础需要量。 (3) 治疗性营养支持, 某些营养物质如谷氨酰胺、鱼油、赖氨酸等有药理性作用, 称之为药理性营养 (pharma-conutrient) , 有明确的治疗性作用。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危重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正是由于对营养作用认识的加深、营养制剂的改进和对机体代谢改变的了解, 营养供给的途径也在改变:营养支持的选择金标准 (golden standard) 约以每10年为一阶段出现一次改变。
在20世纪70年代, “当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时, 首选静脉营养”便成为金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应用后, 发现全肠外营养有不足之处, 主要的是发生与导管有关的并发症, 除穿刺置管导致的创伤性并发症 (血气胸、导管栓子等) 外, 还有严重的血行感染[脓毒症 (sepsis) ];另有代谢并发症, 主要是肝脏损害, 发生淤胆, 甚至长期应用后发生肝脂肪病变、肝硬变。这些并发症使临床医生对其的使用产生了疑惑, 逐渐减少了腔静脉置管途径的应用, 恢复使用周围静脉, 随之为适合周围静脉的应用, 发展了等渗复方氨基酸、高浓度的脂肪乳剂以及经周围静脉腔静脉插管技术 (PICC) 等。因此, 20世纪80年代选择输注营养途径的金标准是“当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时, 首选周围静脉营养”。自20世纪70年代后, 营养支持在一些营养不良患者与一些应激较轻的创伤、感染患者中都取得了有效的结果。但是, 在危重、应激严重、分解代谢明显的患者中, 需要营养支持但又不能得到有效供给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20世纪80年代, 就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这一难点展开较多的研究, 同时, 在研究烧伤时, 发现烧伤创面尚无细菌感染时血液中已有细菌存在且为肠道细菌, 称之为“肠源性感染”。经进一步动物实验研究证实, 在肠道缺血、缺氧时, 肠黏膜受损, 对细菌的防御能力减退, 肠道内细菌可透过肠黏膜进入肠壁的淋巴系统与门静脉系统, 进而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甚至脓毒症。由此认识到, 肠有屏障功能。经过临床的应用、多中心验证与荟萃分析, 营养支持途径的金标准在20世纪90年代改为了“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时, 使用它”。这一选择标准的改变, 使营养支持成为危重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Berger称“如果可以有效地使用肠内营养, 这例危重患者就有救了”。因此, 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中使用的着重点是维护肠屏障功能, 减少肠内细菌与内毒素的易位, 对营养的提供却处于其次的位置。
随着临床进一步的实践, 肠内营养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认识;然而其不足之处亦为之显露。在重患者肠功能有一定障碍时, 虽然经研究证实肠内营养能提供日需要营养量的30%~60%, 尤其是添加了谷氨酰胺, 即能达到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目的, 但是, 在机体较长时间 (>5d) 能量不足的情况下, 肾功能障碍、呼吸窘迫综合征、外科感染、褥疮甚至脓毒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将增加。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可以采用增加肠外营养, 以弥补能量等营养量的不足的方法。因此, 当前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标准是“采用全营养支持, 首选肠内营养, 必要时肠内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较完善地解决了营养支持存在的问题。经过40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 营养支持方法的改变显示了临床营养的理论、方法与效果的进展。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长期从事临床营养方面的工作实践, 在参阅大量临床营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探讨了临床营养支持自1968年至今的发展, 分析了其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和营养支持方法,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临床营养支持,方法,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勤, 刘海燕, 黎介寿.肠道屏障功能的检测及其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 2009 (5) .
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危重早产儿共76例, 男性41例, 女性35例, 均为 (33.28±2.67) 周出生, 出生体质量为 (1.84±0.32) kg, 入院时间为0~7d。对76例危重新生儿进行全面的各种症状检查结果显示, 其中新生儿肺炎占36例, 败血症为12例, 缺氧窒息为12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有7例, 呼吸道窘迫综合征有8例, 硬肿症有1例。此外, 还有25例患儿合并心功能不全, 19例出现呼吸衰竭。将76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 包括保暖、改善循环、营养心肌、促进脑代谢、及时吸氧、预防脑水肿、抗感染发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对呼吸衰竭患儿要采用呼吸机帮助支持呼吸。入院后观察组立即对患儿实施完全静脉营养 (TPN) 疗法, 具体措施为:氨基酸和脂肪乳从0.5~1.0g/ (kg·d) 开始, 每日增量0.5~1.0 g/ (kg·d) , 直到2.5~3.0 g/ (kg·d) 为止;液体体积从60~80 mL/ (kg·d) 开始, 增加到100~120 mL/ (kg·d) 为止;热量供应由208.9~252.5kJ/ (kg·d) 起始, 逐渐增到418.4~502.1kJ/ (kg·d) , 使用的葡萄糖浓度不高于12.5%。配合附加一些必要的维生素、电解质以及微量元素等。通过使用输液泵, 一般要求在20~24 h内经外周静脉, 将上述组分配成的混合营养液匀速输入。通常在3~5 d患儿的病情稳定后, 给患儿饲喂母乳或早产危重儿专用的配方奶, 按2 mL/ (kg·次) 量进行咽饲, 每2 h饲喂1次;给予妈咪爱益生菌1/3袋, 一日3次。根据病情, 给患儿逐渐增加奶量, 直到由完全静脉营养顺利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对照组38例饲喂母乳或早产危重儿专用的配方奶及妈咪爱益生菌, 对热量不足患儿进行部分静脉营养支持, 要求总热量维持在 (502.1~585.8) kJ/ (kg·d) 。每天要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糖, 在第1、7和14d称量体质量, 检测血液生化全项指标, 观察体质量的增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数据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加 (20.81±9.46) g/d, 对照组增加 (21.19±8.59) g/d, 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出现2例高血糖 (5.1%) , 3例低血糖患儿 (7.9%) , 3例胆汁淤积 (7.9%) , 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1%) ;对照组出现3例低血糖患儿 (7.9%) , 高血糖3例 (7.9%) , 胆汁淤积3例 (7.9%)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0例 (26.3%)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3例患儿死亡, 病死率为7.5%, 对照组有10例死亡, 病死率为26.3%) , 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χ2=5.002, P<0.05) 。
3 讨论
临床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经常会考虑到实施完全静脉营养可能会影响肝、肾的功能, 因此医师一般会建议先通过喂母乳或配方奶来提供热量, 热量不足的情况下再通过静脉营养来补充[2,3,4,5,6]。本研究对76例危重患儿临床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这种热量供给方式可能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使患儿病情恶化, 病死率上升。因为危重早产儿通常同时患有各种疾病, 这些疾病易导致机体发生防御性的反射活动, 导致重新分配血流, 减少了肠管内的血流量, 损伤肠黏膜。如果此时喂高渗透压的奶液会使肠黏膜缺血性损伤恶化, 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
综上所述, 在对危重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 热量供给应先行完全静脉营养, 即先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然后逐渐地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 而且要注意总热量不宜过高。
摘要:目的 探讨对危重患儿进行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行完全静脉营养支持, 总热量供应由208.9~252.5kJ/ (kg/d) 起始, 逐渐增到418.4~502.1kJ/ (kg/d) , 病情稳定后增加母乳或早产危重儿专用配方奶+妈咪爱益生菌, 逐渐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对照组先行母乳或早产危重儿专用配方奶+妈咪爱益生菌, 总热量502.1~585.8kJ/ (kg/d) 。比较两组的体质量增加、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加 (20.81±9.46) g/d, 对照组增加 (21.19±8.59) g/d,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3例患儿死亡, 病死率为7.5%, 对照组有10例死亡, 病死率为26.3%) , 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χ2=5.002, P<0.05) 。结论 对危重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 总热量不宜过高, 热量供给过程要循序渐进, 应先行完全静脉营养, 再逐渐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
关键词:危重患儿,营养支持,完全静脉营养,完全胃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吴铭辉, 唐成和, 王文菊.肠道外营养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8) :649-650.
[2]李鸿雁, 胡秀云, 孟娥.全合一静脉营养液治疗高危新生儿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5) :793.
[3]李进华, 李中秋, 张英奎, 等.河北省农村0~4岁儿童营养不良危险因素调查[J].河北医药, 2003, 25 (9) :678.
[4]周小坚, 陈鲜威, 刘江勤, 等.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J].新生儿科杂志, 2005, 20 (2) :49.
[5]马晓路, 郑秀, 童凡, 等.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及体重增长状况的观察和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2) :144-146.
关于早产儿静脉营养的护理 第9篇
关键词:早产儿;静脉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605.9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63-01
新生儿的生长所需能量和各类营养物质相对其他人群要高,而胃肠功能短时间内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甚至超出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早产儿发育更为缓慢。倘若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补给,将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引起早产儿生长停滞,甚至威胁生命。尤其是高危早产儿往往不能耐受经口肠道喂养,加大了临床上营养支持的难度。自1986年Dudrick首次报道应用静脉营养以来,静脉营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危患儿抢救成功率,提高小儿生存质量[1],但并发症尤其是肝胆并发症仍没有完全解决。且静脉营养液的配制及输入技术要求高,临床使用应要求规范与合理操作。本文综述关于早产儿临床静脉营养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132例进行静脉营养的新生儿,其中男54例,女78例,平均胎龄28~36周,体重853~2367克。超低出生体重儿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78例,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2例,危重新生儿37例。表现营养不良56例,低血糖21例,吸入性肺炎45例,新生儿窒息12例。
1.2护理方法
1.2.1营养液配制
静脉营养液原则上现配现用,其基本成份包括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脂肪乳、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通常使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及20%脂肪乳。护理人员根据当日医嘱在配制室洁净工作台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配液完成于4o以下保存,使用前1~2小时取出置于室温下。
配制顺序:将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入营养袋;再配入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配入脂肪乳再配入营养袋,以保护脂肪乳剂的完整性,配制过程注意摇匀。在23h内把配置好营养液输入完毕。
具体配方:每日液体需要量依胎龄、日龄、体重而异,一般需要量为130~150ml/kg;早产儿一般每日是需要375~385KJ/kg热量,其中40%~45%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脂肪乳的第一次剂量为0.5g/kg,此后每日增加0.5~0.25g/kg;氨基酸第一次日剂量为0.5~1.0ml/kg,此后每日剂量增加0.5~2.5ml/kg;葡萄糖配制为6~8mg/(kg.min)。
1.2.2输液护理
根据早产儿的体能特征与病情进行外周浅静脉(PPN)输液。输液速度控制在4~8ml/min内,维持恒速输注,可以减少并发症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2],保证在23小时内输液结束。输入营养液时选择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引起患儿血糖水平明显波动及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过快可能引起患儿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小便量增加等,过慢则可能无法完成一日剂量。同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并且输液更换要及时,应用输液泵时,确保有可靠的安全报警系统,以防空气进入泵内。
1.2.3输液监测
进行静脉营养输液的患儿需密切注意监测各项体能指标。输液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呼吸、脉搏及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记录每日体重、输液出入量等。输液前期每6小时进行一次尿糖检测,每天测一次血糖,患儿适应营养液的剂量并表现相对稳定后可1天测量一次尿糖,3~4天检测一次血糖。配合医师监测血常规、血气、电解质及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方案,可以合理调配营养液各成分的比例和调整输液速度,防止患儿的代谢紊乱,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
1.2.4并发症监测护理
对早产儿在使用抗生素时严防霉性口腔炎,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工作。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当的消毒清理。特别要注意保持输液部位完好,防止局部渗漏,静脉高营养液渗透压高,而早产儿皮肤又娇嫩,一旦有渗漏,易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尽量避免注射时可能引起皮肤损伤的行为,若出现损伤,及时给予处理,防止细菌的感染。代谢性方面注意观察患儿的发热、高血糖、高血脂、低氧症、液体潴留、肝内胆汁淤积、高渗性脱水、肝功能异常、低磷血症等代谢紊乱症症。如出现低氧症及肺部疾患的患儿慎用脂肪乳,防止低氧血症加重及引发血管栓塞;长时间输入氨基酸可能造成肝内胆汗淤积;水分不足则可能导致高渗性脱水,从而引起尿素N含量升高[3]。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性质,及时上报医疗医师,讨论调整营养液成分及其配比。
2结果
132例早产儿经过静脉营养护理,出院前体重较入院时增长明显,平均每日增长体重13.2g,且没有护理并发症或代谢并发症等发生。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生长的营养需求量大,营养不仅关系其生长发育,同时会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合理应用的前提下,对经口喂养营养摄取不足的早产儿进行静脉营养输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营养补给,同时有助于减少吸入性肺炎、出生后体重增长停滞、代谢合并症的发生率。通过采取科学有效地护理策略,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的导管置入操作、严密观察和监护等营养支持护理,对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乔玉芝,马丽芳.新生儿静脉营养现状及其肝胆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医学综述,2002,8(6):532-533
[2]宋明丽.新生儿外周静脉营养80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8,8(29):127-128
静脉营养支持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骨创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营养支持
随着社会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交通的日益发达, 交通事故、空中作业及工伤事故等引起的骨创伤明显增多。患者在骨创伤应激状态下, 机体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状态, 胃肠道功能减弱, 易导致机体营养不良的发生, 营养风险增加, 影响伤口愈合及骨折恢复, 成为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因此, 有必要对骨创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及时发现其存在的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 并给予营养支持来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本文对骨创住院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并对临床营养支持治疗进行分析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骨创住院患者共108例。其中男83例, 女25例;年龄为19~85岁。纳入标准:患者存在骨创伤, 住院天数3 d以上, 神志清楚, 可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获得本人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剔除标准:孕产妇;伴水肿以及有胸水、腹水者;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
1.2 营养风险筛查
采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推荐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 2002进行筛查[1]。筛查评估内容包括疾病状态、营养状态和年龄三项内容, 每项内容只取一个最高分相加, 总评分大于等于3分表示存在营养风险, 总评分小于3分表示暂无营养风险。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1.3 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定义为经过静脉输注脂肪乳剂、氨基酸和葡萄糖, 包括单瓶输注氨基酸或脂肪乳剂及商品化三腔袋。肠内营养包括管饲营养制剂和口服营养补充剂, 如全营养素粉、肠道能量剂谷氨酰胺、浓缩乳清蛋白、枣环磷酸腺苷等。根据营养风险筛查总评分并结合临床治疗, 给予患者恰当、合理、个体化的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前对患者采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血常规检查 (晨起空腹) , 营养支持14 d, 第15天再进行一次相同营养风险筛查及血常规检查 (晨起空腹) , 前后进行对比。
1.4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RS2002适用性
符合入选标准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的108例骨创住院患者全部完成NRS 2002的筛查, NRS 2002的使用率为100%。
2.2 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与营养支持
108例骨创住院患者中, 存在营养风险72例, 占66.7%, 不存在营养风险36例, 占33.3%;其中, 不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中, 进行了营养支持的有21例, 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 未进行营养支持的有25例 (见表2) 。
2.3 城乡营养风险与不合理营养支持的比较
来自农村的22例患者中, 有营养风险无营养支持有15例, 占68.2%, 无营养风险有营养支持有7例, 占31.8%;来自城市的24例患者中, 有营养风险无营养支持有10例, 占41.7%, 无营养风险有营养支持有14例, 占58.3%;城乡差异对不合理营养支持无统计学意义 (χ2=3.253, P>0.05, 见表3) 。
2.4 营养支持前后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比较
营养支持前, 未进行营养支持患者血清白蛋白为 (30.74±5.01) g/L, 进行营养支持患者血清白蛋白为 (30.40±7.13) g/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营养支持后, 未进行营养支持患者血清白蛋白为 (34.31±4.92) g/L, 进行营养支持患者血清白蛋白为 (38.41±4.77) 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见表4) 。
2.5 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风险筛查总评分的比较
对进行了营养支持的68例患者分析, 营养支持对营养风险筛查总评分有作用, 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风险筛查总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843, P<0.05, 见表5) 。
3 讨论
3.1 营养风险筛查2002对骨创住院患者的适用性
NRS2002是基于询证医学和随机对照研究发展来的, 在2002年,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将其作为国外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首选[2,3]。在2006年,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也推荐其作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首选[1]。有研究报道, 与其他营养评定工具相比, NRS 2002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且操作简单、方便, 不需额外费用, 值得在临床住院患者中推广应用, 在我国住院患者中的适用率为99%以上[4,5]。本次研究的108例骨创住院患者100%的使用率, 再次证明了NRS 2002在国内的适用性。
3.2 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和营养支持的不合理性
有研究显示:我国东、中、西部中小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平均发生率为33.8%[6], 而本次研究的108例骨创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达66.7%, 差距很大,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住院患者病种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骨创住院患者处于高分解应激状态, 机体中蛋白质、脂肪等分解代谢增强, 肠道吸收能力降低, 免疫功能下降, 使机体营养不足、创伤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显著下降, 导致营养风险发生率显著增高。
营养风险筛查为住院患者营养支持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合理营养支持是患者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内容, 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如感染性并发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等[7,8]。本次研究发现, 骨创住院患者的营养支持存在着严重不合理性。72例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中25例 (占34.7%) 未进行营养支持;36例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中21例 (占58.3%) 滥用营养支持。分析营养支持的不合理性与城乡差异是否有关, 可能是因为现在农村生活质量提高, 健康观念提升, 经济实力增强, 与城市的差异逐步减小, 因此不合理营养支持与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体与什么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3.3 营养支持效果评价
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严重出血及肾病综合征等都易引起患者血清白蛋白偏低, 而且血清白蛋白在营养支持效果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可以协助判断疾病预后。营养支持前, 有无营养支持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值基本相同,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后, 分析两组血清白蛋白值差别有意义;营养筛查总评分也因营养支持降低, 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减少。接受营养支持后, 骨创住院患者未出现因营养问题影响伤者临床治疗的情况, 且机体蛋白质、能量得到补充, 免疫功能有所提高, 炎性感染得到控制, 营养状况改善, 营养风险降低。总之, 营养支持对骨创住院患者有重要作用。因此, 临床医师及营养师对患者营养状况应加大重视程度, 医护人员要做好营养风险筛查工作, 加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宣传及培训力度, 并根据营养风险总评分确定相应的营养支持计划, 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确保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支持, 改善临床结局。
综上所述, 骨创住院患者可采用简便、实用的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筛查结果显示其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很高, 但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方面存在严重不合理性, 医护人员及患者应根据营养风险筛查结果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 减少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改善机体免疫和营养状况, 促进机体创伤愈合, 早日康复。虽然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在国内外没有统一标准, 但此次研究为营养风险筛查及进一步合理的营养支持推广应用于临床各科室住院患者提供了依据, 并为医疗行政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政策提供依据, 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收稿日期:2014-03-28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5-19.
[2]Kondrup J, Rasmussen HH, Hamberg O, et al.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 2002) :a new meth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J].Clin Nutr, 2003, 22 (3) :321-336.
[3]Kondrup J, Allison SP, Elia M, et al.E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creening 2002[J].Clin Nutr, 2003, 22 (4) :415-421.
[4]黄营, 张继红, 邱琛茗, 等.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评估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l, 18 (2) :94-96.
[5]刘彩虹, 丁胜福.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其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 2012, 18 (20) :3430-3432.
[6]蒋朱明, 于康, 朱赛楠, 等.我国东、中、西部中小医院住院患者营养不良 (不足) 、营养风险、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调查 (中期小结) [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 16 (6) :338-400.
[7]Gur AS, Atahan K, Aladag I, et al.The efficacy of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2002 (NRS-2002) to decide on the nutritional support in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J].Bratisl Lek Listy, 2009, 110 (5) :290-292.
静脉营养支持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