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及其管理试题
ip地址及其管理试题(精选6篇)
ip地址及其管理试题 第1篇
IP 地址及其管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介绍了 IP 地址和 IP 地址的管理的相关知识。IP 地址的概念非常重要,是本节课的重点。但由于知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践内容,举例让学生逐步理解这个概念。IP 地址的管理主要介绍因特网地址分配机构和分级管理的方式,可以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 IP 地址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平衡性。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 IP 地址的概念、格式及分类,知道 IP 地址的组织与管理方法;
2.感受 IP 地址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的不平衡性,树立节约资源、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IP 地址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练法,对照法。
五、教学设计策略
由于本节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自学有些困难,因此采用讲授法,并运用一些类比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运用演示、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手段,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形象地将 IP 地址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对照法,将 IP 地址和上节所学的域名知识结合。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先让学生打开两个浏览器窗口,分别输入“ gmwz.com.cn” 和
“ 10.8.96.3”, 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 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操作,结果发现访问的是同一个网站。
设计思想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设计不但衔接上节课的知识点而且开门见山地揭示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新课学习
教师释疑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因特网的域名,那么如果深入地想一下,域名对于我们用户是比较容易操作和记忆的,但是对于电脑来说,它可以直接识别域名吗?实际上,电脑只对二进制的数字感兴趣(电脑的工作原理),也就是说,电脑网络只认识 0 或 1 组成的数字。所以网络只能认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由 0 或 1 组成的 IP 地址。前面学的域名就如同我们同学的名字,学生除了名字外,还有个考试时的座号,这里的座号就相当于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再如,如果仅知道你的名字,不一定能够联系上你,但是如果知道你的电话号码,那就能够很快找到你。所以这里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就相当于人名对应的电话号码。由此可知,IP 地址才是真正网络中计算机的身份标识。
学生思考
在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上,教师通过举例子进行必要的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加深概念的认识,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任务设置
先请同学查看一下所在机号的网络 IP 地址。先打开网上邻居属性,找到“常规”标签中的 Internet 协议(TCP/IP)属性,就会看到该机的网络 IP 地址。
任务 1 :找出你看到的 IP 地址的特点;
任务 2 :看书指出 IP 地址的本质特征。
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回答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观察形成感性认识,再读书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掌握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
师生互动
1.根据上面的任务学生归纳总结 IP 地址的格式特征,教师分析说明其中的要点并展示概念。
说明:
(1)IP 地址可以确定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具体位置。
(2)IP 地址是由二进制数—— 32 位“ 0 ”或“ 1 ”组成的,每八位一组共四组,四组之间用点分隔,每组对应的数的范围是 0 ~ 255。展示概念:每个 IP 地址占用 32 个二进制位,即 4 个字节。书写时,将四个字节分别书写为十进制数,各数之间用圆点分隔开。
2.学生讨论比较 IP 地址与域名之间的异同。
教师总结二者异同。
相同之处:域名和 IP 地址指向同一个网络地址,组成结构类似,中间用圆点分隔。不同之处:域名是 IP 地址的文字表现形式,容易记忆,却不能被电脑直接识别。IP 地址是二进制数组成,比较难记,但在网络中可以被电脑直接识别。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转换是靠一个叫域名系统(DNS 服务器)来完成的。
学生完成任务并相互探讨。
教师画龙点睛说明问题的本质。
本部分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先引导学生讨论知识的表面现象,然后分析其本质特征,由表及里认识事物。为了进一步认识该知识点,可以联系前面的域名知识,讨论分析两者的异同。加深学生对 IP 地址概念的认识;学会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的一面。
知识拓展
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或查看课外书籍的方式查阅关于 域名系统(DNS 服务器)的资料,了解它的工作原理。推荐阅读的杂志和报刊有《电脑爱好者》、《中国电脑教育报》等。
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扩展知识面。
师生互动
3.教师给出问题:既然 IP 地址是确定计算机在网络中具体位置的编号,那么 IP 地址可以随便设置吗?
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IP 地址由哪两部分组成?
(2)网络标识的作用是什么?
(3)主机标识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可以做如下解释 :
IP 地址中,一部分是网络标识,一部分是主机号;网络标识确定主机所在的物理网络,主机标识确定主机的物理地址。如果高一·三班理解为网络标志,那么座号 25 就可理解为主机号。再如电话号码 0536-2345103,前面 4 位 0536 表示电话的潍坊区位号,23 表示高密的区位,45103 表示电话机本身的号。正如化学中元素周期表一样,任何科学知识都是规律和经验的总结。
一般的,根据 32 位 IP 地址网络标识号和主机标识号各占用位数的不同,可以将 IP 地址划分为五类。
(1)A 类地址的第一字节是网络标识,后三个字节是主机标识。
(2)B 类地址的前两个字节是网络标识,后两个字节是主机标识。
(3)C 类地址的前三个字节是网络标识,第四个字节是主机标识。
(4)D 类地址用于多点广播。
(5)E 类地址保留备用。
显然,IP 地址不是随便设置的,它的设置方式 是有规律和意义的。之所以这样有规律地设置,是因为 IP 地址是需要管理的。
学生思考根据问题看书
通过举例子进行必要的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通过通俗讲解 IP 地址的组成规律及按规律分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进一步学习认识管理 IP 地址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 IP 地址资源的有限及分配的不平衡性。
学生活动
4.IP 地址的管理的机构是什么?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如:http:///
5.指出我国 IP 地址的总量不足及原因。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找出解决节省 IP 地址资源的办法。
[ 问题 ] 我国 IP 地址的总量不足解决办法是什么?
查阅有关 IPV4 和 IPV6 的资料。
采用小组形式讨论。
进行拓展学习。
知识迁移
ip地址及其管理试题 第2篇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创设2个教学情境,情境1是回顾上一章节内容,,情境2是引出本节课内容。在情境中学习,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IP地址的概念。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类比迁移对照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采用的教学法拟定的,本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的有着类比点,采用类比迁移学生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三步,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小活动
1、鉴于电话号码与IP地址同样也存在类比关系,巧妙地设计了活动1。
2、采用分组的形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IP地址学习表”分析三类IP的分类方法,通过任务探究的形式,填写相关的表格。
3、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后讨论其正确性,并找出其规律性;然后以实例巩固IP地址的分类方法。
第四步,我采用问题驱动,拓展延伸;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引出局域网IP地址和IP地址的发展前等知识点。
最后,我采用课堂练习,必做题是本节课所有知识的反馈,诊断前面所学知识的不足,以利于巩固与提高;选做题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扩展和延伸,是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的。体现分层次教学。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第一个教学环境中借用漫画和智能家居概况,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有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IP地址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第二个教学环节,第一次讲解时,学生没能及时理解,老师又在黑板演示它们之间的转换。老师过多的独自演示IP地址的转换。没有让学生更好的参与教学过程中。PPT出现了错误,老师及时纠正PPT上的错误。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
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第3篇
《IP地址及其管理》是高中选修教材《网络技术应用(教科版)》第2章第3节的内容,在互联网中,作为通信对象的计算机只有通过IP地址才能被识别, IP地址是网络中计算机的身份标识。理解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掌握IP地址的查看与设置方法,是将计算机正确接入网络的前提,因此这一节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及其分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习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现行版本为IPv4的IP地址,大约能提供40亿个独立IP地址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IP地址短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且IP地址的分配地区差异明显, 严重不均衡。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互联网起步较晚,所分得的IP地址大多是C类,总量与美国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使学生了解IP地址的管理与分配,体会到民族发展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也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IPv4地址在2011年2月就已经全部分配完毕,IP地址的不足势必影响互联网的发展,而IPv6将地址空间从32位扩展到128位,将一劳永逸地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并为物联网的发展做好保障。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还旨在打开学生的眼界,展望IP地址发展的前景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象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 他们思维活跃,并且对因特网很感兴趣。但学生平时都热衷于使用因特网提供的各种服务,很少思考网络是如何连通的,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网络故障等问题,并且普遍缺乏对网络背后原理的思考,缺少解决网络故障的知识储备与实际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能根据给出的IP地址, 判断其类型及网络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IP地址的分配方法,体会IP地址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IP地址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民族发展的危机感与紧迫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
难点:IP地址格式、分类。
教学策略
本案例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设疑法、类比法、分析求解法。首先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设置悬念:IP地址为什么能帮李女士找回女儿?在此悬念的激发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IP地址的概念、 格式、分类及其管理,并经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
IP地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上采用类比法:电话号码由区号与座机号组成,用来类比IP地址由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组成;相同地区的区号相同,类比同一物理网络内的IP地址网络号也相同。从而搭设支架,促进已有生活经验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IP地址的概念。
本节课教学所涉及的“数值”比较多,这些数值都由一定的原理形成,为了避免将教学内容变成枯燥数字的堆砌,因此,在教学中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数值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让学生在对原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科学计算器计算得出这些数值,或者列出表达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各个数值的形成原因。例如,在IP地址的分类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分类原理,分析并列出A、B、C三类IP地址可支持的网络数目以及网络可支持主机数的表达式,并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数值,从本质上理解IP地址的分类原理及判定方法。
教学过程
1.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引用一则新闻:湖南省常德市的李女士发现女儿从家里出走了,四处寻找未果。她怀疑女儿外出约会网友的可能性很大,于是请人上网用QQ查找,发现女儿的IP地址显示在鹰潭市,并确定在鹰潭火车站附近。李女士来到鹰潭市向“110”民警求助,果然在鹰潭市区西湖路“快乐网吧”将女儿郭某找到。
师:李女士找到女儿的关键是什么?
生:IP地址。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犯罪和网络中的违法案例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查找主机的IP地址是警察追查网上信息源、侦破案件的重要手段。那么IP地址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呢?
设计意图:以一个真实的IP地址应用案例,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征服欲与求知欲,以及学习新知识、 新技术的渴望。
2.IP地址的概念
活动1:比较域名地址与IP地址。讨论删除DNS服务器地址后,IP地址可以访问网页而域名地址不可以访问的原因。
1打开两个浏览器窗口,分别输入www.baidu.com和111.13.100.91,观察能否访问网站。
2删除D N S服务器地址后, 再分别输入www.baidu.com和111.13.100.91,观察能否访问网站。
结论:www.baidu.com为域名地址,111.13.100.91为百度服务器的IP地址。IP地址才是计算机在网络中真正的地址,域名地址是为了方便记忆的一种地址方案,域名地址需要通过域名服务器解析成相应的IP地址才可以找到网络中的计算机。
活动2:查看本机IP地址,比较与周围同学计算机IP地址的异同,并填写表1。
将IP地址与电话号码类比,理解IP地址的概念(如图1)。
结论:因特网是由不同的物理网络互连而成,不同网络之间要实现计算机的相互通信,必须有相应的地址标识, 这个地址标识被称为IP地址。IP地址可以标识出主机所在的网络及其在网络中的位置编号。
活动3:修改IP地址的最后一个数值,将本机IP地址改成某一同学机器的地址(如图2),讨论分析IP地址冲突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结论:同一物理网络内IP地址不能相同,否则会造成冲突,IP地址可以标识出主机所在的网络及其在网络中的位置。
设计意图:IP地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采用类比法,明确电话号码由区号与座机号组成,用来类比IP地址由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组成;相同地区的电话号码区号相同, 相应的同一物理网络内的IP地址网络号相同。从而搭设支架,促进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迁移,帮助其理解IP地址的概念。并通过修改IP地址造成冲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IP地址具有唯一性,学生通过此过程学会查看、 设置IP地址的方法,学会解决IP地址冲突的方法。
3.IP地址的格式
传统的IP地址是由32个二进制位组成。由于二进制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常用“点分十进制”来表示。将IP地址分为4个字节,每个字节以十进制来表示,各个数之间以圆点来分隔。
活动4:IP地址的进制转换。
1借助科学计算器将IP地址11000000101010000000000100000011以 “点分十进制”法表示。
2修改IP地址中的某个数值大于255时,出现如图3所示的错误提示,讨论出错原因。
结论:把1中IP地址转化成“点分十进制”为192.168.1.3。“点分十进制”的每个数值由8个二进制位转换而来,最小值(00000000)2=(0)10,最大值(11111111)2=(255)10,因此,每个数值的取值范围为0~255。
4.IP地址的分类
因特网的网络规模很大,IP地址的编址方案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A、B、C三种类型,如图4所示。
活动5:借助科学计算器,分析计算A、B、C三类IP地址的地址范围,并填写表2;列出表达式并计算A、B、C类IP地址可支持的网络数目与每个网络支持的主机数,了解其网络规模,并填写表3。
特殊的IP地址:字节为255的表示广播地址,如192.168.1.255;字节为0的表示网络地址,如192.168.1.0。
练一练:判断计算机教室的IP地址类型,计算此网络最多可以连接多少台计算机。
设计意图: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是这节课的难点,所涉及的数字也比较多,记忆起来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利用计算机中的科学计算器进行进制转换计算,或者列出相应的表达式,从而知道各数字的形成原因,从本质上理解IP地址的格式、分类及判定方法。
5.IP地址的分配与前景
给出IP地址分级管理图(如图5), 体会IP地址分级管理的思想。
活动6:打开某一IP地址查询网站, 如www.ip.cn,抽样输入A类IP地址, 查看其归属国家(如表4),将所有同学的查询结果合并,讨论中国A类IP地址远远少于美国的原因。
结论:因特网是从美国兴起并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因此绝大多数IP地址已经被美国所占有,原本有限的IP地址资源出现严重分配不均衡的局面; 中国互联网起步较晚,虽然人口众多,但分得的大多是C类IP地址,几乎没有A类和B类地址,而且在总量上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师:IP地址短缺解决方案——正开发的下一代IP地址IPv6,将地址空间从32位扩展到128位,将一劳永逸地解决IP地址短缺的问题。到那时,每台网络中的计算机都可以分配一个固定的IP地址,从而可以真正地实现网络实名,不仅计算机可以分配到IP地址,洗衣机、冰箱、汽车等物,都可以分配一个IP地址,从而为物联网的实现做好保障。IPv6给过去在互联网技术开发上处于劣势的国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学生查询抽样A类IP地址的归属国家,发现A类IP地址大多在美国而中国很少的现象,并讨论这一现象的成因,体会到IP地址分配的不均衡,从而激发其民族危机感与紧迫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开学生的眼界,展望IP地址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6.悬念释疑,课堂小结
师:IP地址为什么能够帮助李女士找回女儿呢?原来IP地址在互联网中是唯一的,且我国IP地址的分级管理已经具体到市一级,可直接通过IP地址确定是在哪个市,再具体查找其分配给哪个用户,从而确定主机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IP地址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再来解决课堂初始提出的问题,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IP地址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体会IP地址的社会意义。
点评
布鲁纳曾指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接受必然是有限的,怎样能使这种接受在他们以后一生的思考中有价值?回答是:不论他们选取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应该超越繁琐的操作训练,为理解而教,理解信息技术涉及的一般性原理、规则和社会意义。《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很多原理性知识,如何促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并理解IP地址背后的技术思想、技术价值呢?
(1)技术支持学习,促进原理知识理解。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更是支持学习的工具。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用到了很多技术方法,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停留在碎片化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上,但本课并未刻意强调这些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这些技术方法融合在实践活动中,用来支持学生的学习,促进其对原理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不是教技术,而是引导学生去用技术。这一节的教学涉及到很多的“数字”,而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些原理知识,如果要求学生来计算,则计算量太大,刘老师在这节课中引入了科学计算器帮助学生进行进制转换以及一些复杂的计算,以技术服务教学,促进知识的理解。IP地址的分配现状问题,很多教师的教学往往停留在文本的浅述上,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刘老师则创设了一个IP地址归属国查询的活动,学生通过登录IP地址查询网站,查询抽样的A类IP地址的归属国,发现中国的A类IP地址数量远远少于美国,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IP地址归属地的查询方法,更深刻体会到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落后局面,激发了他们民族的危机感与紧迫感。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社会意义建构。合适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进行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建构。上课初始借助一则新闻创设了“IP地址为什么能帮李女士找回女儿?”这一问题情境,并在课堂结尾进行了解答,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更揭示了IP地址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社会意义,使学生理解技术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很多教学环节并未止步于原理的理解,而是进一步深化,通过实践活动生成真实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由“IP地址在网络中的唯一性”这一特征引申出来的IP地址冲突导致的网络掉线问题;“IP地址才是计算机在网络中的真正的地址”所引申出来的DNS缺失导致的域名地址不能访问的问题等。该课还就IP地址的短缺问题提出了IPv6的概念,并引出“物联网”以及“网络实名”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IPv6地址技术”,从而进一步打开学生眼界,展望IP地址的未来,体会其社会意义。
ip地址及其管理试题 第4篇
关键词:对口招生;IPv4;子网掩码;网络号;主机号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037-02
Talking IP Address and Subnet Mask Setting
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the Hunan Province
Shi Qingfeng
(Medium occupation technical school of Hunan Province Taojiang County,Taojiang 413400,China)
Abstract:Hunan Provinc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enrollment counterparts involves IP address and subnet mask issue in recent years. IP address is that people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hundreds of millions host in the Internet and each host assigned to a specific address, can be accessed to each computer through the IP address. IPv4 address from the 32bit binary form, with four dotted decimal number indicates. Subnet mask is a 32bit binary number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IP address of the network number and host number.
Keywords:Enrollment counterparts;IPv4;Network number;Subnet mask;Network ID ;Host ID
一、课题引入
湖南省高考对口招生考试网络部分试题占总分1/4,尤其是IP地址与子网掩码占的比重较大。下面为摘录的部分试题。
试题1(湖南07年高考题):
IP地址应用:
(1)Internet中的IP地址是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若有一IP地址为200.10.96.12,则:网络类别为 ,网络号是 ,主机号是。
(2)某公司由于内部有多个部门,需划分多个子网进行管理,子网是通过向主机位借位形成。下面的子网掩码中哪个划分的子网数最多…………………()
A、255.255.255.248B、255.255.255.240
C、255.255.255.224D、255.255.255.192
(3)若该公司的子网掩码设为255.255.255.224,表示其子网数为,每个子网中可用的IP地址数为 。
试题2(湖南08年高考题):
Ⅰ、网络配置:某单位内部网络的PC机采用双绞线与交换机相连,经网关设备采用NAT技术共用同一公网IP接入互联网,如图1:
图1
(1)以下选项中,能够充当“网关设备”的是。
A、路由器B、集线器C、代理服务器D、网桥
(2)若PC1需访问Internet,那么在PC1的网络配置中,网关地址是。
(3)若PC1访问Internet中的Web服务器,发往Internet的IP包经由①和②处时,源IP地址分别是: 和。
Ⅱ、某一网络地址192.168.0.0中有5台主机A、B、C、D、E,它们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如表1所示。
(1)5台主机分属 个网段,其中主机C和主机位于同一个网段;
(2)主机D的网络地址是 ;
(3)若要在网络中加入第六台主机F,其IP地址为192.168.0.164,那么主机F所在网络的广播地址是;主机 能够收到主机F发出的广播。
试题3(湖南09年高考题):
已知某计算机的IP地址是202.168.100.100,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根据下面提供的备选项A-P完成表2
A、A类B、B类C、C类
D、202.0.0.0E、202.168.0.0F、202.168.100.0
G、202.255.255.255 H、202.168.255.255I、202.168.100.255
J、0.168.100.100K、0.0.100.100L、0.0.0.100
M、32O、64P、128
二、基本理论
IPv4地址表示 目前因特网使用的地址都是IPv4地址,将32位二进制分成4部分,转换成十进制后各部分之间用小数点分开,常称为点分十进制数。
子网掩码RFC 950定义了子网掩码的使用,子网掩码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其对应网络号的所有位都置为1,对应于主机号的所有位都置为0,默认子网掩码如下表。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都转化成二进制后,按位进行逻辑“与”运算,得到IP地址的二进制网络号;将IP地址的二进制数和子网掩码的二进制数的反码按位进行逻辑“与”运算,得到IP地址的二进制主机号。IPv4中子网掩码还可以用FP法(FP,Format Prefix)表示,即“/<网络地址位数>”。如138.96.0.0/17表示B类网络138.96.0.0的二进制子网掩码为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即十进制255.255.128.0。
IPv4地址类型 为了给不同规模的网络提供必要的灵活性,IP的设计者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五类,如表3所示。
对于因特网IP地址中有特定的专用地址不分配给特定主机:
①主机号全为“0”表示指向本网络(网络号),常用在路由表中。
②主机号全为“1”表示广播地址,向所在网上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③四字节32比特全为“1”表示仅在本网内进行广播发送。
④网络号127.0.0.0不可用于任何网络。其中有一个特殊地址:127.0.0.1称之为回送地址,可用来测试本机端口状态。
私有地址RFC 1918留出了3块IP地址空间作为私有的内部使用的地址(专网地址,属于非注册地址),如下:
A类:10.0.0.0————10.255.255.255(即10.0.0.0/8)
B类:172.16.0.0———172.31.255.255(即172.16.0.0/12)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即192.168.0.0/16)
使用私有地址将网络连至Internet,需要将私有地址转换为公有地址。这个转换过程称为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通常使用路由器来执行NAT转换。
三、典型例题
假如有两台主机,主机A的IP地址为222.21.160.6/26,主机B的IP地址为222.21.160.73/26。现在主机A要给主机B发送数据,先要判断两个主机是否属同一网络。
主机A
222. 21.160.6 即:11011110.00010101.10100000.00000110
255.255.255.192即: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
逻辑与后的结果:11011110.00010101.10100000.00000000
主机B
222.21.160.73即:11011110.00010101.10100000.01001001
255.255.255.192即: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
逻辑与后的结果:11011110.00010101.10100000.01000000
两个结果不同即两台主机不在同一网络,数据需先发送给默认网关,然后再发送给主机B所在网络。那么,假如主机B的子网掩码误设为255.255.255.128,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让我们将主机B的IP地址与错误的子网掩码相“与”:
222.21.160.73 即:11011110.00010101.10100000.01001001
255.255.255.128即: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
逻辑与后的结果:11011110.00010101.10100000.00000000
这个结果与主机A的网络号相同,主机A与主机B将被认为处于同一网络中,数据不再发送给默认网关,而是直接在本网内传送。由于两台主机实际并不在同一网络中,数据包将在本子网内循环,直到超时并抛弃。数据不能正确到达目的主机,导致网络传输错误。
反过来,如果两台主机的子网掩码原来都是255.255.255.128,误将主机B的设为255.255.255.192,主机A向主机B发送数据时,由于IP地址与错误的子网掩码相与,误认两台主机处于不同网络,则会将本来属于同一子网内的机器之间的通信当作是跨网传输,数据包都交给缺省网关处理,这样势必增加缺省网关的负担,造成网络效率下降。所以,子网掩码不能任意设置,子网掩码的设置关系到子网的划分。
四、试题分析
试题1:⑴由表3得为C类;将200.10.96.12化成二进制后与C类的默认子网掩码的二进制相与,再将结果化成十进制为网络号200.10.96.0;将200.10.96.12化成二进制后与C类的默认子网掩码的二进制的反码相与,再将结果化成十进制为主机号0.0.0.12。
⑵将各选取项化成二进制后可知,A项的1最多(29个1),即网络号位数最多,因而借用的主机位最多,子网数也最多。
⑶将子网掩码化成二进制可知,借用主机位数为3位,故有23=8个子网,每个子网还剩5位主机位,可用IP地址数为25-2=30。
注意:这里要减去主机位全为0和全为1的两个地址。
试题2:Ⅰ⑴选A和C;⑵192.168.10.100;⑶发往Internet的IP包经由①和②处时,源IP地址分别是:202.168.200.8和192.168.10.1。
Ⅱ⑴将表中IP地址和子网掩码均化成二进制,分别相与,得到3个结果,即有3个网段。其中C和B结果相同,位于同一网段。⑵主机D的网络地址是192.168.0.160。⑶将F的IP化成二进制,与子网掩码相与后的结果为192.168.0.160即网络号,由子网掩码可知主机位为4,故广播地址为192.168.0.175 (其中175=160+15),又由于F与E在同一网络,故E能收到F发出的广播。
试题3:①C;②F;③I;④L;⑤M。
五、结语
子网掩码用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划分子网的主要目的是隔离广播数据包,是通过借用主机位来实现。计算过程的第一步是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化成二进制,运算后的结果用十进制表示。主机部分全为0或全为1的IP均不能分配给主机。
参考文献:
[1]http://www.isi.edu/RFC 791第7页
[2]计算机网络技术,孙通,北航大学出版社,2009年02月第1版
[3]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姚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4]http://www.isi.edu/RFC 1918
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第5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中介,因此,参照《高中新课程标准》和高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特点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A: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IP地址的概念, IP地址的管理办法。(2)、让学生掌握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B:能力目标:让学生能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类型和对应最大主机数目。
C: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IP地址资源的有限及分配的不平衡,体验民族的危机感。
(2)培养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体验到成功后的快乐。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难点、关键:IP地址的格式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体验探究法(2)网络探究教学法
2、学法指导:体验探究法、协作式学习法。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计算机网络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后,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越来越多。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几亿台计算机接入到因特网中。面对如此之多的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因特网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呢?
2.因特网的地址
教师利用家庭地址这个比喻来描述因特网中的计算机也有一个地址来引导学生对IP地址的认识。使学生知道因特网中的计算机就是通过IP地址进行相互之间的访问的。3.IP地址的格式、组成及分类(1)IP地址的格式
从用户使用角度看:IP地址由小数点隔开的十进制整数组成的。实际上一个IP地址是由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每8位用一个十进制数字来表示。
例:202.112.81.34 二进制数:1001010.01110000.01010001.00100010(2)IP地址的组成
现在的IP地址由长度为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并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
网络号(netid):用于识别主机所在的网络 主机号(hostid):用于识别该网络中的主机(3)IP地址的分类
IP地址被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按照网络的规模IP地址分成五种类。
教师讲解:IP地址的五种类型的特点及其适用网络和子网掩码的作用。
4.IP地址的管理
IP地址分配机构分为三级进行管理
教师讲解IP地址的管理方式。5.IP协议的发展
教师引入资料:由于互联网产生于美国,其技术标准也由美国制订,也是IP地址分配的主要控制者。所以美国占用了全球的大部分IP地址资源。据统计,中国所申请到的IP地址数量还不如美国一所大学所拥有的数量。所以中国的IP地址资源非常匮乏。
教师提出任务:如何解决IP地址匮乏这种情况,有哪种方法可以解决。
教师小结:(1)组建域网,配置虚拟IP地址。
(2)开发新版本的IP协议。教师讲解Ipv6的特点。6.课后练习及实践
请判断下面IP地址属于哪一类
(1)121.14.0.32(2)192.168.0.100(3)130.5.5.10 查询IP地址 查询自己的IP地址
(1)“网上邻居”→ “属性” → “连接” →“TCP/IP协议” →“属性”(2)在DOS状态下,运行ipconfig命令 查询别人的IP地址(3)ping检查法 小结
ip地址及其管理试题 第6篇
(2011-2012-1高二信息技术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偏重于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主要介绍IP地址的格式、分类、管理及发展趋势,还有子网掩码等网络术语,理论性较强,且学生在使用网络或上网时很少接触到,但网络从没离开过IP地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网络方面的知识略有了解,但对IP地址较难理解,一组抽象的数字就更难懂。因此不能照本宣科,需采取措施让学生在网上冲浪时感受到IP地址的存在,感受到网络是离不开IP地址的,把理论性的内容简单化、具体化、清晰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IP地址的概念、管理。
②掌握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子网掩码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以IP的概念为主线,再逐步深入到与IP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子网掩码、IP地址的分类等,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以后学习理论知识找到合适的方法,体会学习理论知识的快乐。
②告诫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同样要讲文明、讲礼貌,要遵纪守法。③让学生认识到IP地址资源的有限及分配的不平衡,体验民族的危机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2、教学难点:IP地址的格式、子网掩码。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资料阅读: 2002年1月12日,广东阳江市公安局接到当地一位李女士的报案,她说自己收到了一封带有7张色情图片的电子邮件.当地公安通过查询电信部门的IP记录找到了发送色情邮件的IP地址,并且找到了该IP地址的使用者梁某某.警方以传播淫秽信息为由对梁某某处以2500元的罚款.梁某某认为自己是冤枉的而提交了行政复议,他指出:发件人IP只能说明该邮件发送过程中最后与邮件服务器连接的是原告(梁某某自己)的电脑,但这并不能说明该邮件是原告或是在原告的电脑上编写并发送的!
阳江市人民政府在《决定书》中指出:由于IP地址,上网账号,口令在网络上是唯一的,可以认定该色情邮件是申请人(梁某某)冒用他人信箱,在自己机器上完成并发送的。思考: 1.该市公安局是依据什么来破案的?
2.IP地址为什么能作为证据来破案? 提出问题:什么是IP地址?
(二)IP地址的概念
采用TCP/IP协议接入因特网,为了使网络上的每一台主机都能够和其他主机通信,需要有一个全球都接受的方法来标识网络上的计算机。因特网上的每台主机都分配了一个唯一的地址,称为互联网地址或IP地址,该地址用在所有与该主机的通信中。
(IP地址就像是我们的家庭住址一样,如果你要写信给一个人,你就要知道他(她)的地址,这样邮递员才能把信送到,计算机发送信息就好比是邮递员,它必须知道唯一的“家庭地址”才能不至于把信送错人家。只不过我们的地址使用文字来表示的,计算机的地址用十进制数字表示。
众所周知,在电话通讯中,电话用户是靠电话号码来识别的。同样,在网络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计算机,也需要给计算机指定一个号码,这个号码就是“IP地址”。)
IP地址的作用:标识因特网上的主机的唯一地址。一个网络是由若干台主机组成的,每台主机必须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P地址。
任务:查看自己计算机上的因特网地址。方法一:
step1、右击桌面“网上邻居”/“属性”;
step2、右击“本地连接属性”/“属性”,选择“TCP/IP”。
方法二:
step1、打开“开始”/“运行”,输入“command”;
step2、在光标提示符处输入“ipconfig”。
(三)IP地址的格式
一个完整的IP地址由一组32位(bit)二进制数组成,每8位(1个字节)为一个段(Segment),共分为4段(Segment1 ~ Segment4),段与段之间用“.”号隔开,如:
11001010.01110000.01010001.00100010,11000000.01101010.01111110.11000001,将这种表示方式称为“点分二进制”。IP地址的这种表示形式可能只有程序员或计算机能够读懂,一般人很难记住。为了便于应用和记忆,IP地址在实际使用时不是直接用二进制,而是使用十进制数表示,利用下表讲解换算的方法:
每个段(数字域)的取值范围在十进制数的0~255之间(二进制00000000~11111111),如上面的二进制表示方式可以转换成 202.112.81.34 192.160.126.193 的十进制表示形式,并将这种表示方式称为“点分十进制”。
IP地址可以归纳为:(1)每一个IP地址由四段组成(2)每段用小数点隔开
(3)每个数字的取值范围在十进制数的0~255之间(二进制00000000~11111111)
如:我校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IP地址为:10.7.16.38,则对应的二进制表示:00001010.00000111.00010000.00100110 交流:下列IP地址正确的是()
(A)218.289.1.0(B)172.16.5(C)202.96.128.68(D)202,96,128,143
(四)IP地址的分类
1、IP地址的组成:网络号+主机号。
网络号用于识别主机所在的网络,相当于我们电话号码的区号,主机号才是该机器的地址。
2、IP地址的分类:共分五类,A类、B类、C类、D类和E类,人们常用的IP地址属于前三类,如下图:
各类IP地址的类别和规模:
A 类 IP 段 1.0.0.0 到 126.255.255.254 B 类 IP 段 128.0.0.0 到 191.255.255.254 C 类 IP 段 192.0.0.0 到 223.255.255.254 注意:国际NIC(网络信息中心)组织的几条规定:(1)127.0.0.1 是为本机做环回测试保留的 IP 地址。(2)192.X.X.X 和 10.X.X.X 为局域网的保留地址。(3)主机位全部为 1 的地址是网络的广播地址
(4)主机位全部为 0 的IP地址是指网络本身,故主机号不能全为0或全是1 思考:
(1)你的计算机在校园网中的IP地址属于哪个类别?
(2)在校园网中,有2台或2台以上计算机IP地址相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3、子网掩码
(1)子网掩码的作用:将IP地址划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
通过比较两个网络号,就可以知道接受方主机是否在本网络上。如果网络号相同,表明接受方在本网络上,那么可以把数据包直接发送到目标主机;如果网络号不同,表明目标主机在远程网络上,那么数据包将会发送给本网络上的路由器,由路由器将数据包发送到其他网络,直至到达目的地。
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2)缺省子网掩码:
即未划分子网,对应的网络号的位都置 1,主机号都置 0。
A 类网络缺省子网掩码: 255.0.0.0
B 类网络缺省子网掩码: 255.255.0.0(可用IP数:256*256-2=65534)
C 类网络缺省子网掩码: 255.255.255.0(可用IP数:256-2=254)举例:南海一中校园网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40.0,可容纳主机数为:256×16-2=4094 子网掩码必须与IP结合使用。
子网掩码的作用就是判断两个需要通信的主机是否需要经过网络转发,如果两个要通信的主机在同一个子网内,就可以直接通信,如果两个需要通信的主机不在同一个子网内,则需要寻找路径进行通讯了。通俗的说,我自己的电话是0757-55554444,我朋友的电话是010-666688888,我们两个人要通信,我先要看一下我们两个的电话是不是在同一个区间(相当于子网掩码中的子网),结果不在一个区间,我要打他的电话,肯定要加上区号了,也就是要通过转发了。问题:
1、IP地址10.7.16.2、10.7.23.8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40.0,判断IP地址是属于哪一类?
2、IP地址192.168.2.2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判断IP地址是属于哪一类?
(五)IP地址的管理
1、IP地址的管理:由一个中央管理机构进行的,IP地址分配机构分为三级。
2、动态主机地址分配协议(DHCP):让网络中的一台服务器来动态分配地址。3、IP地址分配的不均衡性:(1)理论上说,IP地址一共可以有2的32次方=4294967296,即42.9亿个。(2)IP 地址没有合理的分配给各个国家和地区。(3)美国占有绝大多数IP地址。
(4)我国分得的大多是C类地址(适用于小型局域网),A类和B类几乎没有。4、IP地址短缺问题:
由于我们当前使用的IPv4采用32位的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目前已使用70%左右,但全球有60多亿的人口,不久的将来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逐渐耗尽(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形成IP地址短缺的局面。
(六)本课小结:
IP地址是一种资源,虽然我们平时很少直接使用IP地址进行通信,但正因为有了IP地址的存在,你的计算机才能在因特网上存在,才有了网络的资源共享与交流,我们要认真地认识它,好好地应用它。同时IP地址也是一种希缺资源,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特别是年青一代信息素养与能力的不断提高,能够找到一种更好的技术方法解决IP地址不足的状况。
ip地址及其管理试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