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护理管理模式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icu护理管理模式(精选8篇)

icu护理管理模式 第1篇

4R管理模式在ICU护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ICU是医院集中救治危莺患者的特殊护理单元,患者病情复杂、发 展凶险,是医疗纠纷、护理危机发生的敏感区。如何有效预防危机,如何 在危机发生后怎样有效地应对、化解和利用危机,使危机的破坏性减少 到最低限度,这是摆在ICU护理管理者面前很重要的任务。而危机管 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现 对ICU护理危机产生的表现及其管理对策进行综述。

1 ICU潜在的护理危机表现

1.1质量危机:由于ICU护理工作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而 患者情况千差万别.病情变化多端,出现过失或差错在所难免。不良后 果严重的为严重缺陷,甚至引发护理危机。据调查„1,ICU发生概率较 高的严重缺陷为给药错误、意外拔管、皮肤黏膜损害,都直接影响治疗质 量,甚至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问。

1.2人文危机:ICU的强化治疗和救治模式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但同时也导致医疗过程的“人性化”淡薄,ICU由于患者的特殊性需要进 行火量技术型护理操作.但这些操作对于患者而言仅仅是一种机械性护 理,护士机械的忙碌与紧张的工作,常常忽略其内心感受和精神需求;一 些常规性的操作比如裸露、约束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1.3护届危机:患者入IcU后,家属一是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二是无法陪伴在患者身边,时刻对患者挂念担心,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 状态,而护士忙于各种操作往往忽视或冷淡了与家属的沟通,一旦达不 到他们所预期的护理效果,就容易与护士发生纠纷,爆发危机。

2 IcU护理危机管理的策略 危机管理的实质就是在危机爆发或在其发生实质性的危害以前将 它弱化或消除,或者在危机爆发以后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应对,最大限度 地减小其对科窀以及患者的损害。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呢? 法国管理学家费尧曾说过,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互联系的 运动过程。4R管理框架是危机管理的基本框架之一,在危机管理的实 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缩减(Reduction)危机 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工作(Readiness),如何规划以及 如何培训员丁以反,缸危机局面(Response)并从中尽快恢复(Recovery),这四个方面(4R)构成』.基本的危机管理。针对于此,在ICU的护理危 机管理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2.1 强化全员危机意识:科学的危机观不仅仅反映了护理人员的业 务素质,而且也是策略化处理护理危机的保障,只有重视护理危机,才能对 护理危机的征兆具有敏感性:“。目前ICU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增强护 理人员的危机意识,认识到潜在危机存在的必然性和突发性。科室安全管 理人人有责,及时发现征兆、苗头,把危机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

2.2提高业务素质及沟通交流技巧的能力:人才培养是管理的核 心,有研究表明[3],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 直接的联系,是维护护理安全的根本。一名合格的ICU护士必须不断学习,适应危莺症医学和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倡导个性化 护理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医嘱,人文关怀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基础,与 医生、患者及家属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是专科护士必不可少的能力。

2.3加强危机的预测与防范,制定危机应急方案危机的发生有些 可以预测的,有些却难以预测。对那些可以预测的,实现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例如护士交接班制度、“三查七对”制度、消毒 隔离制度等。都是对危机的预测后采取的预防措施。而对于难以预测的 制订危机应急方案,可以让护理人员有章可循的地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 风险问题,及时化解危机造成的损害。

2。4正确处理危机事件:阻止危机的扩散只有隔绝危机的根源,这 是危机管理的必要手段。危机发生后,管理者首先要仔细检讨自己的工 作是否有失误,是否在人员的安排上存在问题,专业人员是否需要进一步 培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加强或改善,哪些方面需要奖励和保持。对于人 为因素引发的危机事件,对当事人的处理应该是“重防轻治”。因为加霞惩 罚的后果可能是对今后问题更大的隐瞒。正确的做法足鼓励当事人写出 事件的客观过程,检讨每一个细节,使全科护士引以为戒,并在科室组织 讨论,结合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借机查找漏洞。补充完善应急预案。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最大的意义不是出现后如何应对而是如何防止 危机的发生,因此作为管理者要清醒认识到ICU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加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指导1CU护理工作,注意 与各方面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努力扬长避短、扬利避害,深刻反思已 经存在的诸多管理漏洞,消除科室自身的缺点和对发展不利的各种影响 因素.做到准备于日常,防患于未然。

icu护理管理模式 第2篇

作者:付大夫

笔者赴德国研修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其中,在Dr——Horst——Schmidt医院监护室病房进行6个月的临床研修,对ICU病房的护理管理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术。德国高科技的医疗护理水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护士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一流的服务态度,实在令人叹服,给人启示。

ICU病房护理人员配备特点

1.人员配备充足。床位8张,护士24名,包括护士长1名,副护士长2名,床位与护士之比为1:3,护土长也按护士一样排班,基本每班有1名护士长在岗,以监控病房运作及处理紧急问题。

2.护士年轻化,且男护士占较大比例。年龄一般在20—40岁之间,30岁以下的占 70%,男护土占40%,年轻的护土精力及体力充沛,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适合ICU病房工作量大,病情危,急、变化快的需要。

3.护士专业化。ICU病房护士70%获专科护士资格。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医学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对呼吸机使用,心电监护、CPU监测、气管切开、静脉插管等的配合及护理均通过专业培训,对病人病情变化的观察,处理、急救等应付自如。

病房设置特点

1.病房设计合理。ICU病房与手术室只有一条通道相隔,方便护士到手术室接送病人,又减少污染,ICU病人病情恶化时方便到手术室抢救。ICX.T病房均为单间,病房之间有互通门及带活动窗帘的玻璃窗,使病人既不会互相干扰,又可方便护士观察病情。护士站在病房中央,中央有一台监视全科病人的心电监护仪,而每间病房的心电监护仪同样可显示全科病人的心电情况,现代高科技用于护理管理,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病房的设备先进:齐全。病房中央放一张多功能床,床的两旁为可移动的电源插座柱;一边插座柱上配有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吸氧装置等,同时还备有简易人工呼吸机,心电监护用物等。另一边插座柱上配有输液泵和输液微泵,配有活动输液架、负压吸痰,中心静脉压测定等装置,仪器可根据病情需要及方便工作而随时移动。病房靠门处设有治疗柜,治疗柜放置急救物品及急救药物,生活护理用品及换药用物,药物及一次性无菌物品等。ICU病房虽小,但病人所有治疗,护理及抢救均可在病房内进行。

病房护理管理

1.科学的时间管理。病房实施计划排班和按需排班,护士长为了更好地安排职工的工作和度假,每年年底就做好下一年的休假计划。首先,每位职工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写自己的度假时间,护士长根据总体情况进行调整,在不影响科室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职工的愿望。此外,为了方便护士合理安排每天工作,学习和生活,病房实行按需排班制,每位护士提前1周填写下一个月的希望排班表,护士长排班时根据科室工作量、护士在位及人员搭配等情况,尽量满足护士的合理需求,当出现矛盾时,护士都会发扬协作风格,主动给予支持,以满足“按需”。这种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深受护士的欢迎,对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增强科室的凝聚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2.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医院的一切医疗护理都是以方便病人和有利于病人康复为宗旨,病房实行小组责任制护理,每位护士鼬内负责病人的一切治疗、护理、观察病情等。在工作过程中加强与病人沟通,并将心理护理、卫生宣教、出院指导等灵活贯穿在全过程。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去思考和探索,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培养护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专业知识。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护理的客观性、独立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全员参与,实施物品规范化管理。在人员紧、事务繁忙的情况下,科室实行人人参与,对物品进行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病房的用物均为定点放置,所有药物及用物有标准化基数,每天由护士清点并按要求填写补充单,第二天药房及消毒中心就按所需量准备,并通过自动传送中心传至病房。病房所有物品及药物均分类存于柜内,柜外贴有明显的标签,整齐清洁,一目了然。护士长起到监控作用,通过权力下放,全员参与,增强她们的责任心和彼此的信赖感,工作起来更主动,更能互相合作。

护士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

1.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护士都很爱岗敬业,她们总是精神饱满,积极热情,充满自信地来迎接每一天。他们工作认真、谨慎、责任心强,ICU病房全是重症病人,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承担,他们对病人从不嫌弃或急躁,而是非常认真,耐心地做好全部生活护理,如喂饭、擦浴、擦大便等,如遇上抢救病人迟下班,护士也毫无怨言。

icu护理管理模式 第3篇

关键词:ICU,护理责任组长,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ICU是医院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单元, 是衡量医院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因而护理质量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2]。我院自2004年5月设立护理责任组长以来, 在提高护理质量的管理中起到了较显著的效果。

1 ICU概况

我院ICU成立于2003年12月, 共有病床12张, 每年收治病人大概在600人左右, 收治的病种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 重大手术后监护治疗 (肝移植) , 颅脑损伤或手术后GCS评分<6分, 重症胰腺炎, 酮症酸中毒, 各种休克、严重感染、中毒、创伤, 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等。床位使用率为76%, 平均住院5.5d。在岗护士29人, 其中护师16人, 护士13人;文化程度:硕士1人, 本科8人, 大专20人;平均年龄28岁。

2 实施方法

2.1 护理责任组长的任职条件

根据《广东省护理工作管理规范》和我院的实际情况, ICU 护理责任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护师以上职称, 大专以上学历, 从事ICU 护理工作时间7年以上。 (2) 临床经验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扎实, 具有解决本专业疑难护理问题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 (3) 具有较强的ICU带教能力和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 可胜任ICU护理责任组长的工作。

2.2 护理责任组长的设立方法

满足基本条件者自愿报名;通过科室民主讨论选出候选人, 报护理部;护理部组织专科考评小组进行考核。专科考评小组考核内容:护理查房、健康教育、护理病历分析。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各科护理责任组长人选;护理部网页公示;护理部统一任命, 下发各科护理责任组长任命书, 并在护理部备案, 任期为一年。

2.3 护理责任组长的工作职责和内容

2.3.1 工作职责。

动态管理及质量监控, 督促下级护士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按工作标准对本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 确保操作规程符合规范。带领责任护士对分管病人进行临床护理评估, 运用整体护理程序 (落实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 开展工作。协助护士长做好病区管理与持续质量控制, 护士长不在时代理行使行政管理工作。

2.3.2 工作重点内容。

(1) 参加床边交接。巡视整个病区, 了解每个患者的基本状况, 查看重点患者的护理记录单, 掌握夜间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护士的能力安排护士分管床位。带领所有接班护理人员进行床边交接班, 认真交接每一个环节, 重点:气道、管路、体位、皮肤、温馨提示及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等, 同时评价夜班各项工作效果。 (2) 参加晨会。由护理责任组长汇报整个病区所有患者24h的病情变化 (重点:生命体征、出入量、CVP、血糖等量的变化) , 特殊治疗、检查、护理等。听取医生的交班报告, 关注医生的建议和提示, 理解科主任的点评。 (3) 护理查房。参与科主任/医师查房, 了解患者的最新病情动态和医生的意图及治疗方案, 制定护理计划, 下达护嘱, 重点病人进行护理床边查房, 指导下级护士的护理工作, 并及时督察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疑难病例组织讨论, 本专业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及时申请护理会诊。参与重症、疑难病人的护理, 对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和计划调整, 使每一位患者得到切实有效的护理。 (4) 核对医嘱, 每日参加医嘱总核对1次, 了解每个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和护士医嘱执行情况, 查看体温单检查掌握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检查护理记录单掌握护嘱执行和各项护理工作记录的规范性。

3 讨论

3.1 体现了护士的分层级使用

护理责任组长通过竞聘上岗, 形成病区护士长-护理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架构[3]。制定相应的职责和岗位待遇, 使护士对“护士分层级使用和管理”有更为形象的了解, 也使护士对自身价值和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 帮助护士对自己的护理职业生涯有个初步的规划。

3.2 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设立护理责任组长岗位, 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待遇, 如:减少夜班次数, 提高奖金系数, 增加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等。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使她 (他) 们增加进取感、距离感, 而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且能改变观念和工作态度。促使护士们学习新理论、新知识蔚然成风, 从而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4]。

3.3 严把环节质量关, 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责任护理组长对护理人员工作分配、技术指导、危重疑难病例护理的讨论参与、护嘱和计划执行的监督, 各项护理工作落实的检查等, 在ICU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起到了指导、质控的作用, 保证了护理质量, 确保病人的安全。

3.4 改变了护理工作模式, 提高服务意识

通过护理责任组长的现场指导, 使护士更了解护理工作的意义、目的和要求, 清晰自身工作的价值, 改变了护士以完成医嘱为主要任务的责任制护理模式下的被动工作方法, 为主动思考分析护理问题、解决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为目的的整体护理模式。其作用: (1) 使患者得到连续性全心身的照顾而满意; (2) 护士能充分掌握病情, 及时提供有意义的监护数据, 使医生满意; (3) 科室学习上进的氛围和病区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详见表1。

护理质量最客观的衡量标准是满意度, 在ICU 设立护理责任组长之后, 使各项护理满意度均有所提高。因此, 护理责任组长的设立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 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能更好地利用护理人力资源,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芳环, 李庆印, 张学军, 等.护理组长负责制在心脏外科ICU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1) :28-29.

[2]韩文军, 胡敏, 倪圣贤.质量管理小组在ICU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10) :33-34.

[3]王灵晓, 刘雪琴, 宋惠娟.护理组长在分层次管理实践中对质量建设的作用[J].中华护理管理, 2009, 9 (2) :29-30.

ICU护理风险管理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64-01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集中治疗的场所,其特点是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治疗复杂,应用多种监护,抢救、仪器和设备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是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ICU护理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其风险种类,常见原因及控制手段具体介绍如下:

1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

其常见原因有: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对危重病人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地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控制手段:

1.1 对进ICU工作的护士进行短期规范化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病人抢救技术等。

1.2 高年資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

1.3 护士长督促低年资,新进ICU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要求他们苦练基本功。

1.4 经常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并定期对他们进行理论,监护水平,护理技能,应急能力考核。

2 窒息

其常见原因有:气管插管病人湿化不够,吸痰不及时,痰痂堵塞,喉头痉挛,无力咳痰,大量咯血,呕吐物误咽;其控制手段如下:

2.1 充分湿化气道,吸痰及时,方法正确。

2.2 大量咯血时病人头侧向一侧,如血压稳定,则取头低足高位,及时去除血块,血液。

2.3 病人呕吐时头侧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床边备吸引器及其相关用物。

2.4 正确判断窒息原因,对因处理,如血痂、痰痂等引起的气管插管堵塞,可用气管插管,内芯条疏通,再吸引,无法疏通者更换气管插管,如其他原因引起者则头侧向一边,紧急吸引,保持气管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 口头医嘱

常见原因有:抢救病人多,医生来不及开书面医嘱,医生不在科室,电话口头嘱咐,夜间护士呼叫值班医生,但医生不愿意起床开医嘱。控制手段:

3.1 抢救时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护士应督促医师及时补开医嘱。

3.2 一般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

4 监护仪器故障

常见原因有:设置不合理,电源未接上,元件损坏,保险丝断,机内积灰多;控制手段有:

4.1 熟练掌握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合理设置报警范围。

4.2 遇故障时检查电路连接情况。

4.3 定期检修监护设备,由专人保管,维护保养。

5 院内感染

常见原因:危重病人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不妥,消毒隔离设施不合理,用品缺乏,控制手段有:

5.1 增强病人抵抗力,必要时实行保护性隔离。

5.2 医务人员自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格出入ICU的制度,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出入ICU,设立单独的物品消毒间,购置必要的消毒隔离用品。

6 管道脱开扭曲

常见原因有:导管质量差,不配套,管道受压,扭曲未能及时发现,病人不合作或不理解置管的重要性擅自拔掉,其控制手段有:

6.1 使用前检查物品质量。

6.2 使用过程中注意保证通畅,妥善固定,及时解除受压,扭曲等情况。

ICU的护理管理(小编推荐) 第5篇

ICU充足的护士人力资源配制是保证ICU护理质量的首要前提。综合ICU中病人与护士的比例至少应达到1:2~3,专科ICU中比例至少应达到1:1~2。

一、概述

重症护理是指对人类现存的威胁生命的情况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作适当的诊断及处理的措施。重症护理为病人提供持续加强性的护理及措施,使病人的病情恢复稳定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维持病人的最佳健康状态。

二、危重病人的特点

生命体征不稳定。

病情变化快。

两个以上的器官系统功能不稳定、减退或衰竭。

病情发展可能会危及到病人生命。

三、危重病人的监护

主要是对危重病人可能发生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前功能减退的一些征象进行及时、连续和系统地严密监测和治疗,防止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的发生,从而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和机会,进行有效的专科治疗和护理。

四、ICU的基本设置

多功能医疗柱、通风系统、中心监护仪、床边监护仪、呼吸器、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机、输液泵、微量注射泵、起搏器、气管插管及切开急救器材、血滤机、支气管镜、电子计算机等。有条件的应配备血液气体分析仪、床边X线机、动脉内气囊反搏器等设备。

(一)多功能医疗柱—吊塔

多功能医疗柱是在ICU、CCU及重症监护室中使用的一种先进可靠的设备。它不仅保证了所有气源和供电终端有效地集中在设备上,而且像座桥般伸展在工作站中心之即病床之上。可移动的运载架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各种所需仪器设备,使之不与地板相接触。装置运载架可做旋转,从病床上任何角度都能见到装置的正面部分。

优越性:

1.设备集中,可大大增加空间,提高急救效率。

2.设备可上下移动、旋转,增加医护工作的自由度。

3.环境档次高、井然有序。

4.可任意扩展安装设备。

5.用电安全。

(二)通风系统

单独进风、回风系统(上进风、下排风)。

五、完整的病床单位

病床以可控制床头、床尾及两侧床体高低并有床档保护的为佳。床单位常规设置有床边监护仪、呼吸器、简易呼吸囊、听诊器、吊顶输液轨道、医院中心控制的供氧管道、真空负压及压缩空气等装置、除颤机、多功能电源插销若干及地灯。

六、ICU护理人员的配备

ICU的护理工作量比普通病房繁重紧张,考虑到护士有休假、病假及产假,为了使每个病人24小时均有一名护士护理,故每张床需要3~4名护士。

现国内很多医院都很难达到这一标准,有关部门尚无ICU护士编制的具体规定。但综合ICU中病人与护士的比例至少应达到1:2~3,专科ICU中比例至少应达到1:1~2.ICU充足的护士人力资源配制是保证ICU护理质量的首要前提。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必定会给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带来隐患。同时ICU护理人员结构要合理,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要明确。

关于ICU护士的培训,国内起步较晚,北京已开展此项工作。经过ICU专业技术培训的护士应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应持证上岗。我国与国外在这方面管理上存在很大差距。,各医院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培训ICU护士。

七、ICU的病室环境要求

中心护士站应设在所有病床的中央区。

ICU每张床的占地面积应比普通病室的要大,一般宜在15~20cm2左右。相邻床位可根据需要使用玻璃间隔或隔离帘,以便于临床观察和操作为原则。

设置单独的隔离病房。遇有严重感染、传染、免疫功能低下等病人应及时与其他病人隔离。

病房要有通风设备(上进风下回风)。

每个房间应配有流动水洗手设备。

每张床床头应设有医院中心控制的高压氧气管道、真空负压及压缩空气装置等。

每张床床旁应设有多功能电源插头。

可控制病床床头床尾高低,床体两侧有可升降的床档保护装置。

ICU内的照明应以病人及医护人员适宜的强度而定。夜间使用较暗的壁灯,床位上方的吊灯应尽量减少,以免病人感到耀眼。急救时要有足够的亮度。

各病床前应有醒目的时钟,以满足病人对时间概念的需求,同时便于医护人员工作。

每张床床旁应有紧急呼叫系统,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病室内所有物品尤其是急救物品放置位置要固定,每日应有专人检查。

八、ICU的护理管理

(一)护理管理的重点:质量、安全、服务。

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的核心问题体现在护理工作应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质量管理应体现服务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病人的医疗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ICU的管理原则

1.病室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及规程,各项治疗、监测和护理措施应遵循及时、连续的原则。

2.护士不能离开病人,这是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最基本的保证。

3.所有病人均为特级护理,记护理记录并有护士签名,护理工作要责任到人。

4.急救设备和措施应常备。抢救用物要有专人负责,每天检查,有备无患。急救物品及设备放置的位置要固定,使用后要物归原处。

5.各监测参数必须定时观察、记录、储存、分析、综合和判断,以便对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出迅速的反映和处理。

6.报警信号就是呼救。

7.医生、护士要责任明确,更要密切配合。

8.全科护理人员均有方便快捷的通讯联系方式以应付紧急情况。

9.严格执行医嘱制度、治疗用药核对制度、抢救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减少污染和降低感染率。

(三)ICU的护理质量管理

1.各种工作常规制度健全。

2.病人的安全保障

(1)每位病人均为特级护理,护理要责任到人。

(2)护士应随时在病人床边观察病情,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危重病人的病床应有床挡防护。

(4)护士在治疗用药时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3.护理质量控制

(1)所有病人都要有特护记录,并有护士签名。

(2)护士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

(3)护士要了解所管病人的病情及基本资料,这是作好危重病人护理的基本保证。通过交接班、护理记录、病历、医生查房、和护士查房了解病人的诊断、主要的治疗目标、生命体征、病人的不适主诉、吸氧方式、呼吸机条件、输液情况、特殊用药(尤其是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的反应(包括用药及仪器)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的异常化验、特殊检查、各种引流情况、皮肤等情况。

(4)用药及时准确,治疗工作到位。

(5)保证各种管道通畅,并妥善固定,避免脱出。

(6)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及报警的原因和处理。

(7)掌握紧急情况的处理步骤,如心跳或呼吸骤停、人工气道阻塞等。

(8)护理工作应以人为本,尊重病人的人格,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

(9)对每位清醒病人转出或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必要时做一些解释工作。

(10)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考核。

4.ICU特护记录的书写

(1)书写要求

①书写整齐,清晰,不得涂改。

②记录中有错字时,在错字上画“=”,在其上方或后面写正确的字,然后签名。不得在原字上改,不得刀刮、胶粘和用涂改液。

③记录要签字,要求谁记录谁签字,时间更改的记录要签全名。

④未注册的护士记录的内容和签字(包括实习学生),带教老师或高年资护士必须检查其护理记录的书写内容并签字。

(2)特护记录的书写内容的要求

①记录内容应体现客观性、连续性、动态性。

②护理记录的内容均为客观记录及病人的主观主诉,不要出现护士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并应用医学规范术语。

③长期及临时医嘱的内容执行后均要在护理记录单上体现。

④护理记录单应全部用中文书写(公认英文缩写如:HR、BP等除外)。

⑤皮肤损伤应有面积范围,护理记录应有相应的护理措施和疗效评价。

⑥注明卧位姿势。

⑦使用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降压药、利尿药、平喘药、降温药等)后护理记录单上应要注明疗效评价。

⑧病情发生变化时,护理记录内容要详细,观察和记录要及时。

5.ICU的感染控制措施 医学教 育网搜 集整理

(1)医护人员在做各种操作前后要注意流动水洗手。

(2)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医源性感染。

(3)限制人员出入,执行家属探视制度。

(4)遇有严重感染(如MRSA)、传染、免疫功能低下等病人应住隔离房间。

(5)需隔离的病人应有专人护理,必要时其用物与其他病人要分开。

(6)作好细菌学的监测。

(7)隔离病人转出或出院后要做到终末消毒。

九、为病人提供“以人为本”的全人护理服务

在工作繁忙的ICU,护士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病人的生理需要,重视抢救护理技术,以致常常忽略病人的各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反应。护理工作最珍贵的部分,即是人与人的实际接触,护士应以人的关怀和交流沟通技巧去实践护理工作。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把病人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只是疾病。整体护理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形式。护理工作要始终贯彻和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思想。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增强服务意识。

(一)重症病人的心理压力及应对

1.心理压力主要来源

担心病情,某些治疗和操作如气管插管等,病房的环境不适,医疗费用等。

2.重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情绪低落,焦虑,烦躁,害怕,恐惧,甚至抵触、不合作。

3.针对重症病人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采取的措施

(1)增强病人自尊

①护士在接班前主动介绍自己的名字,下班交班后和病人告别,以表示对病人的尊重。

②护理操作之前要称呼病人全名。

③保护病人的隐私权和尊严。

A.在治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暴露病人身体。

B.采取任何治疗或护理措施时,须向病人解释目的及过程。

C.在病人未参与的情况下,避免在床旁讨论病人的病情。

(2)降低环境压力

①控制噪音。

A.减少不必要的嘈杂声,降低工作人员说话的音调,将监护仪器的声音尽量降低。

B.尽早去除不必要的监护仪器及设备。

C.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尽量将病房的门关上。

D.向病人解释各种仪器的警报声音代表的意义。

E.预防仪器警报声音的发生。

F.当各种仪器报警时,应尽快消除警声并予以处理。

②为病人提供安静的环境,促进病人睡眠,并使之不受干扰。

A.控制环境的声音。

B.关掉不必要的灯光。

C.在房间内悬挂时钟、日历。

③降低情绪压力。

A.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尽量减轻病人的不适感。

B.护士应多与病人沟通,关心询问病人,鼓励病人表达感受,引导病人说出不适及担忧的问题。

C.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家属探视的次数及时间,让病人和家属相处。

D.帮助和鼓励家属可用轻柔的技巧抚慰病人,以增强病人和家属的感情交流。

E.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清楚的回答,不能回避。

F.尽量安排固定的护士护理。

G.除工作需要外,护士不要离开病人身边,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3)减轻病人的不适感

①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更换体位、肢体活动。

②采取一些相应的缓解不适的措施。

(4)对于因人工气道导致病人无法说话时,护士应注意

①向病人说明人工气道对病人的重要性。

②向病人及家属解释适当约束双手的重要性。

③给病人手中放好呼叫铃的按扭。

④经常询问病人有哪些不适感。

⑤为病人准备写字板、认字词板、情景图画等,以协助病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二)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应对

1.心理压力主要来源

(1)个人方面

护理重症病人的能力欠佳,经验不足,性格与工作应对策略不配合,对重症护理工作兴趣较低或排斥等。

(2)工作环境方面

相对封闭且狭窄的空间,各种噪音过重(如病人呻吟、仪器噪音、医护人员说话)、相对较多的污物等。

(3)工作性质方面

①须具备处理各种重症病人的突发状况的能力和各种抢救技术。

②置身在各种感染源中,有高度被感染的危险性。

A.要同时面对病人和家属的问题与需求,有时是他们的无理要求或意见。

B.体力负荷过大,常常要护理几位重症病人。

C.繁重而紧张的工作造成身心疲乏。

③工作常规项目繁琐且须1小时或几分钟监测1次。

A.经常要暴露于放射线环境中。

B.频繁为危重病人翻身或搬动病人及弯腰处理各种引流情况,故腰背部损伤发生率较高。

C.工作忙碌且压力大,常错过进餐时间。

(4)社会环境方面

①收入与工作量不成比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②执行过多的非护理专业工作。

③工作得不到院内其他同事及病人、家属的理解。

④工作做好时少得到表扬,出现问题时得到过度的批评。

2.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管理者要适时适度地缓解护士压力、预防身心疲乏及增进工作满意度。

(1)减轻护理人员过度的工作负荷,维持护患适当的比例。

(2)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科护理技术。

(3)在适宜的时间、空间下,适当抒发自己的情绪。

(4)安排适当的休闲及社交活动。

(5)多给予正向支持,适当给予奖赏与赞美。

(6)积极支持或提供进修和再教育的机会。

(7)管理者的奖惩要客观且公正。

icu护理管理模式 第6篇

1.1一般资料将在1月到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住的184例病患纳入研究范围,其中男性患者112名,女性患者72名;年龄在17岁到78岁之间.

1.2方法所有患者入住ICU后护士马上开始收集需要的资料,其中包括患者性别、性格、年龄、入ICU的原发病、住院时间、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条件等,让病人及家属在ICU治疗期间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入监护室后的治疗情况,配合填写一般资料及ICU治疗情况调查表,在ICU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该在患者入ICU进行治疗时,针对患者的护理操作和治疗应采取非语言交流和语言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护患沟通,尽可能的使患者消除对治疗过程的恐惧心理,做好解释与讲解工作,和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是为了争取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够积极的配合,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告知患者治疗、手术的完成情况,向患者讲解监护室的环境,并告知患者可以出监护室时身体需要康复到什么程度,消除患者人格受限的不良心里感觉。临床的护理人员要随时注意患者心理状况:护士发现患者有不良情绪时,可与有不良心理情绪的患者就文化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进行沟通,转移病人注意力,投其所好,以达到缓解其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为了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对于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的患者,尽可能的为患者节约治疗费用,但是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1]注重病人心理护理,对促进患者的身体忙恢复有着很大的影响,临床护理人员要想法使病人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重视患者家属在感情方面给予患者的情感支持:家属的关心与情感支持在患者住院期间是他人所不能比的,但是在我们国家,为了更好的实施治疗,并不允许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探视,ICU通常采取完全隔离的护理管理方式,没有替患者考虑到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临床护理人员可以在保证治疗的情况下,可探视制度可实行限制性的,保证在探视时病房的环境也是无菌的而不影响治疗效果,补充患者所需的感情方面的来自家属给予的情感支持,同时也对患者的治疗没有影响,同时有利于患者推进与康复[2],这样也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一举三得.在病人转出监护室后得到患者及家属同意,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形式,对患者在ICU入住期间睡情况进行评估。

1.3诊断标准:首先要排除患者本身即患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或者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患者意识清醒后2到3天内出现思维障碍、行为动作障碍、谵妄状态、情感障碍和其他临床不适如失眠、头痛、腹泻、便秘、腰背疼痛等,在ICU治疗结束后这些症状又持续2到3天即可以诊断为ICU综合征,评估时用意识模糊法对患者进行评估法,用模拟视觉疼痛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纳入研究范围的184例患者中发生ICU综合症的患者有38例,发生率为20.65%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显示,患者的睡眠情况、性格类型、年龄与ICU综合征的发生有很大的联系。

3讨论

ICU综合征不仅使疾病更加复杂导致治疗更加棘手以加重病人的病情,明显影响病人痊愈延长病人监护和住院时间,让病人对康复希望降低,无形中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ICU的发病率为20.65%,发生率较高[4]。在ICU监护室做的医疗以及护理干预措施越多,在ICU监护室住的时间越长,使发病率明显增加,ICU综合征发病率越高。经历过同病室病友死亡或者出院,对自身康复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也是导致ICU综合征的发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男性患者患ICU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受到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有较大关系;年龄较大的患者易发生ICU综合征可能与患者的身体康复能力和身体机能底下有关;而在ICU治疗期间,患者的睡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睡眠质量都不好,患者睡眠不足导致在认知和知觉方面发生变化,也是诱发ICU综合征发生的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因睡眠不足同时患者容易出现易怒、焦虑的情绪从而出现ICU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在ICU治疗的患者一般病程时间都比较长,而患者在不管多长时间的ICU入住只能每天与提供疾病治疗的医护人员和用于治疗的冰凉仪器在一处,而长期的与家人分离,同时也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孤独等不良的情绪。

icu护理管理模式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ICU总共有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43岁,工作年限1~23年,平均(8.52±2.16)年。

1.2方法

1—6月按照常规护理管理模式,207—12月实施分层管理模式,由护士长协调分为2个责任组分组施护,护士层级划分及具体措施如下。

1.2.1层级划分将科室护理人员总共划分为5个层级,即专科护士、专业护士、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见习护士。

1.2.2层级责任根据该科室护理情况,制定工作指引的相关标准和质量标准。根据重症医学护士层级培训的要求,结合科室护士实际情况,明确划分各层级人员的职责。对于见习护士,需要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和病区的管理制度,需要掌握基础护理的内容、目的、流程及护理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熟悉各项护理技术的要点,如消毒隔离技巧、患者病情观察、鼻饲、喂饭、患者卧位和安全、生活护理等[2]。对于初级责任护士,需要熟练的掌握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极强,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此外,还需要掌握形象的塑造和基本礼仪知识,常见的治疗检查、常见护理技巧,护理记录、伦理与护理,常见的药物用法、用量,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能够满足患者的咨询解答、生活护理,下级护士工作的指导。对于高级责任护士,需要掌握重症及疑难病症患者的护理,学会患者社会层面、心理以及生理的综合评估,护理与法律,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自己护理生涯的规划[3]。熟悉急危重症患者病情的识别、抢救,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持续性护理质量的改进。对于专业护士,需要掌握危重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中的护理技巧,能识别和使用各种急救监护仪器、监护参数临床意义,危重症患者护理问题,医院感染的控制,患者心理辅导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对于专科护士,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可做好各项应急处理[4]。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病情变化,承担医院各项会诊和下级护士工作的指导,参与临床护理质量的监督和持续改进。

1.2.3培训方法建立护理分层管理和明确划分各层级护士职责后,由上级护士负责对下级护士进行培训,其培训内容包括专科讲座、抢救护理流程、定期组织查房等。由护士长和专科护士进行定期培训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掌握各级护士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措施规范、急救流程等,对培训计划重新进行调整,寻求一套切合的培训方案。

1.3观察指标

参照《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5]拟定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所有护士进行综合考评,包括病区管理、护理文书、基础护理、护理措施,每项100分,得分越高则护理质量越好;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对护理操作水平和对病情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价。抽取管理前后各100例患者統计差错事件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x±s)描述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描述计数资料,经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层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分层管理后,各项护理评分均较管理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1。

2.2分层管理前后护理效果比较

抽取管理前后各100例患者,管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护理缺陷及护理投诉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3护理操作水平和对病情的了解程度比较

管理后护理操作水平和对病情的了解程度评分分别为(94.55±2.53)分、(96.82±2.16)分,与管理前的(83.52±2.55)分、(85.16±2.37)分比较均显著提高(t=12.660,14.922,P均<0.05)。

3讨论

ICU是一个综合基础和临床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为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ICU的护理工作,也是确保医院整体管理质量的关键。ICU护理人员一方面存在人力资源短缺,患者对护理质量要求高的问题,另外还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护理技术,其岗位流动性强,护士工作压力大,具有工作轮流值班、休息时间不固定的特点。ICU的患者病情变化快,无家属陪护,患者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不高,护患关系紧张,容易导致护患纠纷。因此,要做好ICU护理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

分层管理为当前各领域常见的管理方式,指的是在组织管理中,明确各人员的职位职责、权利以及利益,让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各责,严格按规定履行自己职能。在该研究中,将护士分层管理应用于ICU,其为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分层管理及逐层监控,能够建立完善的护士培训及工作机制,切实落实责任制与岗位制,进一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并可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护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提高护理团队凝聚力、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体医疗护理服务质量[6]。

该研究结果显示,开展护士分层管理后,病区管理、护理文书、基础护理、护理措施评分与管理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其患者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00%,显著高于护理前的80.00%,管理后的差错事件和院内感染率分别为0.00%和1.00%,均显著低于管理前的7.00%和10.00%;管理后护理操作水平和对病情的了解程度评分均较管理前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護士分层管理能够根据护士具体水平、不同护理岗位需求而进行分层次管理,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人岗匹配与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岗位作用,并可实现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等作用,提高整体护理质量[7]。

icu护理管理模式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ICU收治的80例患者, 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 不应用护理标识, 为常规组 (40例) ;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中加入护理标识应用, 为干预组 (40例) 。其中常规组男26例, 女14例, 年龄28~46岁, 平均年龄为 (36.4±4.8) 岁;干预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6~48岁, 平均年龄为 (37.5±3.9)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ICU收治标准[5]:①各种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②各类创伤引发全身休克或器官衰竭患者;③急性药物中毒患者;④接受器官移植后处于排异期患者;⑤有严重代谢障碍患者。本研究取得所有患者家属同意且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P>0.05。

1.2安全管理:ICU应用护理标识是安全管理中关键步骤, 科室应成立护理标识设计制作小组, 以护士长为首带领科室护士共同完成, 护士长负责监督标识使用情况及管理, 定期召开会议, 总结工作情况。

1.2.1患者身份标识:为ICU收治患者制作身份标识, 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及患者疾病类型、患者血型等。将腕带系在患者手腕处, 护士执行护理工作时仔细核对, 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1.2.2制作隔离标识:对于长期住院患者进入ICU时应做传染病筛查工作及血液检查, 对于发现有真菌感染及传染病时应做好病床边隔离及病室区域隔离, 制作警示标识并将其放置在床头, 于患者病例及床头卡上标注, 使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采用隔离方式, 严格执行消毒工作, 尽量避免出现院内感染。

1.2.3 ICU收治患者大多数为危急重症患者, 病情较急且患者在转入科室前身体预留各种管道, 对于此类患者, 护理人员应单独制作管道标识, 采用红色标注高危导管, 对于红色标志导管应做到及时巡视及查看;采用黄色标注危险程度为中等导管, 并于交班时仔细交接;采用白色标注危险程度较低导管, 此类导管应每日至少查看1次。将不同颜色标识贴在相应管道处并标明管道相关信息, 包括:管道置入时间及位置、管道名称及用途等, 以便执行护理操作时能准确分辨管道性质及功能, 避免出现差错。输入不同药物时应悬挂警示牌, 标明药物输入部位及用途, 提醒护士执行操作时仔细核对剂量、用法等。

1.2.4由于ICU患者病情较急, 可能同时泵入多种药物, 此时护理人员应将每种药物标注详细信息贴于注射器上, 选择不同颜色标注, 以便护理人员加以区分。

1.2.5危险程度高等标识:对于ICU配药室各类药物做好标识工作, 包括贵重药品及紧急抢救药品均应做好标记, 并由专人负责日常养护工作, 每日应检查2次以上, 及时补充更换等, 定期查看贵重药品保质期, 在药物储存格贴好标签放置药物时仔细按照标注放入。

1.2.6科室内区域标识:于科室重点区域制作“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标识, 无菌区及污染区标识、垃圾分类标识等;配药室抽屉、柜子等全部贴上标注, 将药品及物品依次归纳, 按照药物用途及保存方法存放。

1.2.7制作防止安全事故标识:选用白色硬纸分割成长方形条状, 制作不同颜色字体标注如防止导管滑脱、预防压疮产生、防止出现坠床、患者血型标识、患者药物过敏标识及传染病提示等关键词的卡片, 依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并放置于床头牌旁。

1.3观察指标:观察两年度患者发生安全事故情况, 包括感染、意外坠床、压疮、导管滑脱等。统计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包括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 (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 /总例数×100%;90~100分, 对于护理服务高度认可, 患者感到满意;80~89分, 对于护理服务较满意, 满足患者基本需求;70~89分, 护理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患者一般满意;69分以下, 护理服务质量较低, 患者基本需求得不到解决, 患者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安全事故情况:常规组出现压疮1例 (2.5%) 、意外坠床2例 (5%) 、导管滑脱3例 (7.5%) 、感染2例 (5%) , 并发症发生率为8例 (20%) , 干预组导管滑脱3例 (7.5%) 、感染1例 (2.5%) , 发生率为3例 (7.5%) , 干预组低于常规组, (χ2=6.588, P<0.05) 。

2.2观察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常规组满意18例 (45%) 、比较满意6例 (15%) 、一般满意7例 (17.5%) 、不满意9例 (22.5%) , 满意度为31例 (77.5%) ;干预组满意25例 (62.5%) 、比较满意10例 (25%) 、一般满意4例 (10%) 、不满意1例 (2.5%) , 满意度为39例 (97.5%) 。常规组满意度低于干预组, P<0.05。

3讨论

ICU又名重症监护室, 意指院内专门设立科室, 将所有急危重症患者集中, 运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支持对患者进行统一、全面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 临床对于护理质量要求随之提高, 临床护理安全是判断护理质量重要指标, 而ICU收治患者大多为危急重症患者, 为更好帮助这类患者恢复健康同时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科室应制定相应护理管理模式中重点加强安全管理[6]。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7], ICU科室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中重点应用护理标识可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及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本文经研究得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P<0.05;常规组满意度低于干预组, P<0.05。与上述学者研究相符。综上所述, 临床对于ICU护理管理模式中重点加强安全管理, 通过应用护理标识, 在护士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起到警醒作用, 避免出现差错,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加强护理标识管理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ICU收治的80例患者, 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 不应用护理标识, 为常规组 (40例) ;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中加入护理标识应用, 为干预组 (40例) ;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安全事故情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P<0.05;常规组满意度低于干预组, P<0.05。结论 临床对于ICU护理管理模式中重点加强安全管理, 通过应用护理标识, 在护士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起到警醒作用, 避免出现差错,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减少患者发生安全事故,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护理标识,安全管理,影响

参考文献

[1]杨芹.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标识应用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6) :1065-1066.

[2]葛东明, 王爱凤, 王正梅, 等.护理标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8) :3437-3439.

[3]张建勋, 张钰, 周建芳, 等.识别护理标识在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12, 33 (7) :1309-1311.

[4]王非凡, 彭翠香, 崔莹, 等.护理安全标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6) :427-428.

[5]夏周萍.护理标识在心内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3, 11 (18) :1692-1693.

[6]童莉莉, 傅巧美.神经外科监护室护理标识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6) :734-737.

icu护理管理模式

icu护理管理模式(精选8篇)icu护理管理模式 第1篇4R管理模式在ICU护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ICU是医院集中救治危莺患者的特殊护理单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