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感染护理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icu感染护理(精选8篇)

icu感染护理 第1篇

ICU感染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周 俊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防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月我院ICU病房的86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5.3%,其中老年人居多;医院感染部位最多的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疾病中最多的是恶性肿瘤;感染致病菌最多的为真菌类;易感因素中有滥用抗生素、护理不当等。结论ICU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病情危重程度等因素相关。应采取加强ICU病室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ICU)是近20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它的创建和完善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这些ICU患者通常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使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且常留置了多项侵入性检查与治疗装置(如导尿管、血管内装置和呼吸治疗装置等),这就使得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1].这些感染可以导致患者抢救的最终失败,也使医疗费用进一步增加。所以,控制和预防ICU医院感染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对2008年1~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86例医院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08年1~12月我院ICU病房的86例医院感染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28~84岁,平均年龄56.5岁,60岁以上的患者61例。所有患者的医院感染诊断均符合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2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集所有患者病案进行资料汇总、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种、入住ICU时病情危重程度、人住ICU天数、侵袭性操作、手术史、机械通气及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基础疾病等。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生率本组86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占同期ICU住院病人340例的25.3%,ICU发生医院感染的比率为25.3%,其中60岁以下为25例,占总数的29.1%,60岁以上为61例,占总数的70.9%。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86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36例,占41.9%;泌尿道感染20例,占23.3%;胃肠道感染11例,占12.8%;血流感染7例,占8.1%;其他感染12例,占14.0%。

2.3医院感染疾病分布本组医院感染患者中,恶性肿瘤20例,占23.3%;损伤性疾病18例,占21.0%;脑血管疾病16例,占18.6%;消化系统疾病12例,占14.0%;呼吸系统疾病10例,占11.6%;心血管疾病5例,占5.8%;其他5例,占5.8%。

2.4医院感染的致病菌情况本组86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单一菌感染54例次,混合菌感染32例次,从分离的病原菌中可以看出,真菌类最多,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2.5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本组86例医院感染患者中,75例大剂量使用多种抗生素,39例使用激素,68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55例行呼吸机治疗,80例留置尿管,42例行深静脉置管,3例合并糖尿病。另外本研究发现,发生医院感染与患者性别、入住ICU病因无关,而与患者年龄、病情危重度相关。

3讨论:

3.1 加强ICU病房管理首先要加强ICU工作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感染培训,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

只有对院内感染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其次要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和严格无菌技术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应遵守操作规程,如操作前后正确洗手。要把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按所感染的部位进行隔离。对有特殊传染性的感染患者及携带者应予以单独隔离。另外,要限制家属探望的时间和次数,进入ICU一律要更衣、换鞋和戴好口罩、帽子。

3.2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吸痰时应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导尿时,要保持尿路系统的密闭性,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要选择合适的管材,选择正确置管部位,避免股静脉置管,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另外,要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同时做好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采用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操作前后正确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液涂擦双手。

3.3加强呼吸道的护理本组资料显示,下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最多的部位之一,所以应加强其护理,积极设法促进患者排痰,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入气管造成感染,喂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的发生。应保持ICU室内洁静和空气新鲜,坚持通风换气,加强病房管理。具体措施:对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要采用半卧位姿势以减少胃内容物误吸和返流,减少感染机会;氧气湿化瓶在使用的时候要每周消毒更换2次,瓶中蒸馏水每天更换,不使用的时候,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干燥保存,要做到一次性雾化器一人一用,雾化液24 h未用完者予以废弃;要定期更换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道上的冷凝水要定期倾倒,管路上雾化、湿化用水要使用无菌液体,要加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

3.4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应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组,一个执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定。做到定时了解ICU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要尽量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正确掌握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必要时联合用药,合理配伍药物,并观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不恰当的大量应用抗生素,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还会导致患者菌群失调,明显降低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造成耐药菌大量繁殖,增加感染机会。其中,较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通常情况下,ICU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丧失呼吸屏障功能及吸痰等操作都容易造成其真菌感染,而真菌感染的主要发生部位是呼吸道,所以应正确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并及时停药。对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要定期检测其菌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可有效防止二重感染及耐药菌产生。参考文献

[1]张莉莉,左改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2),103-105.[2]章明凤。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862.[3]张秀玲,张晓芸。李冬丽。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索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7):856—857.

icu感染护理 第2篇

目的:ICU病房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护理管理的研究。方法:对206例ICU病例中l16例感染病例进行感染部位比较和综合感染因素分析,并针对感染因素采取预防控制及护理措施。结果:结果206份ICU病历中感染了116人,感染率是56.84%。ICU感染与病房管理,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病人免疫力低下等有关。结论:ICU患者是医院地高危人群,应该重点监控,加强护理。

【关键词】ICU护理;感染因素;预防控制

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地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以来,随着医院新技术新疗法的实施,更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而ICU病房由于其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使ICU病人感染几率明显比一般病房要高,成为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地重要因素之一。现对116例ICU感染患者进行系统顾,比较感染部位并对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预防控制和护理管理对策,现综述如下。

对象与方法

1.1 感染对象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归档的ICU病人206例病例中,男120例,女86例,年龄是15N78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的57例,多脏器衰竭的43例,胸部手术的32例,腹部手术的46例,复合外伤的20例,其他的8例。入住ICU时间7-17d.人住ICU以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计数正常。按年龄分

老年组(60~78岁)和年轻组(15-59岁),每组有103人。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执行。

1.2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和医生病历相结合地方法,对206例ICU感染者逐项查阅填写ICU感染调查表并且进行分析综合,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3 统计学处理采取X 检验。

结果本组资料显示ICU感染占到56.31%(116/206),不同年龄组ICU感染部位及感染率见于表1。

讨论

3.1 感染因素分析ICU患者感染因素一般有患者的自身疾病,免疫力低下,ICU病房病人集中,患者伤口多,ICU专职护士与为重病人比例严重失调,病房管理不严格,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侵入性操作的执行等。

3.2 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3.2.1 环境污染的控制监护病房应该处于环境安静,阳光充足,邻近手术室,必须和外界隔离。一般设床位4~6个,床和床之间最好用屏障分割开,有条件者应设置层流空气,经过5urn过滤器输入室内,来杜绝污染。每天及时有效处理病人换药和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墙,柜,床定时使用消毒液来擦拭,病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达2次,每次为1小时。严重限制进到ICU内的人员,更换ICU内专用拖鞋,衣帽和口罩整齐,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坚持洗手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处理不同病人或直接接触同一病人不同部位前后必需认真洗手。

3.2.2 交叉感染的控制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长,经气管插管来抽吸痰液,由术者操作带入污染源而致肺炎者的机会较高,而气管的切开,抽痰或作雾化吸人治疗机会会更多,应该对其严格的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消毒手套,用一次性吸痰管。而新近发展地完全密闭式地经人工呼吸机导管抽吸气管内痰液地装置可杜绝交叉感染。

3.2.3 合理使用抗生素外科ICU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术前,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的较多,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地耐药性,反而大增了感染的机会,特别是难以控制地霉菌感染。目前国外趋势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主张缩短疗程,于术前即期用静脉滴入,术中继续滴注,术后维持滴注2~3天,必要时延续至5天,、很少有超过1周者,对延长应用抗生素的病人,需每日检查是否有霉菌感染,且加以预防。

3.2.4 防止术中感染手术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污染手术器械用具,组织及血液地机会,尤其以施行体外循环手术时污染机会更加多,有时无法判断从何环节受到污染,对此,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其无菌概念,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无菌操作,来杜绝污染源。

3.2.5 重视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危重患者及营养低下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根据具体患者身体情况来定,促进身体康复;对患者病情应采取早评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四早”方式处理患者病情的变化。4 评价

ICU病人病情危重抵抗力的下降,又兼ICU病种繁杂,大多的侵入性操作,所以较其他病人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

资料显示ICU感染占到56.31%(116/206),较我国平均医院感染率9.7%明显增高。提示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必须采取有效地监控措施,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在全院病人中的蔓延。

icu感染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系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ICU病房收治, 均确诊为真菌感染。其中男30例, 女26例, 年龄69~79岁, 平均年龄 (63.67±7.81) 岁。采取患者的血液、痰、尿液进行真菌检测。

1.2 方法

选取患者的性别、年龄、导尿管的留置、静脉导管的留置、气管是否切开、呼吸肌支持进行感染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当有P<0.05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真菌感染结果

共有56个检测到真菌, 白色念珠菌36名, 占64.3%, 检测发19株为痰标本, 16株为尿标本, 1株血标本;热带念珠菌14个, 占总数的25.0%, 检测发6株为痰标本, 7株为尿标本, 1株血标本;近平滑念珠菌 (5.3%) , 检测发2株为痰标本, 其他未见;毛霉菌1株, 占1.8%, 详见痰标本。

2.2 单因素统计结果

56例老年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其的年龄、导尿管的留置、静脉导管的留置、气管是否切开、呼吸肌支持有关系, 与性别无关系。见表1。

3 讨论

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从临床和危险的疾病, 治疗困难, 已吸引了更多的关注。ICU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研究发现, ICU患者真菌感染和留置导尿管, 深静脉导管留置, 巴登高的得分, 气管切开, 呼吸机支持。其中, ICU的各种侵入性操作, 如深静脉穿刺, 气管插管/切, 留置胃管/管型尿, 胸部闭式引流等, 对机体有一定的侵入性影响, 机体反馈的会产生防御反应。所以, 对于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应保持其口腔的清洁, 定期进行护理操作, 清除患者口腔的分泌物, 防止细菌滋生导致感染的出现。在此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无菌操作, 比如进行吸痰等操作时需要格外的注意, 以减少侵入性操作对患者造成影响。对于呼吸机而言, 定期进行消毒和灭菌操作, 每周对通气管道进行更换, 每日进行管道湿润[2]。

对于ICU的患者而言, 多需要进行导尿, 长时间的留置尿管会增加尿路真菌感染的机会[3]。所以, 对于导尿操作而言, 应严格进行规范化操作, 保持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防止患者出现不适, 每日进行膀胱冲洗操作, 以减少患者尿路感染的机会, 临床多选择0.5%的呋喃西林进行处理。每周进行导尿管的更换, 更换时注意无菌及动作轻柔。在静脉导管插管的操作上, 也要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无菌操作, 采用无菌纱布进行每日的清洁及日常处理, 若患者出现红色分泌物, 要考虑到感染的可能, 及时进行处理, 防止感染的恶化引发其他情况[4]。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 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通过手术后严格的管道管理及无菌操作, 最大限度的减少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的衰退, 多患者慢性疾病, 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气体交换障碍, 肺泡的炎性渗出和肺部感染等, 因此在住院时间上多于一般患者, 这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在真菌感染的发生上, 由于患者的情况不同, 机体的电解质情况、低蛋白血症的出现都会影响到真菌感染的发生。患者感染后最终死亡多是由于呼吸衰竭造成的。所以, 对老年患者要更多的采取支持治疗, 除了进行日常的皮肤、口腔清洁操作, 也要增加营养支持, 日常通过简单的训练来增加身体的素质, 增加抗病的信心。总之, ICU老年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 临床上要增加真菌感染的检测, 进行早期预防处理, 发生感染后, 及时确定菌株, 进行针对性治疗, 最大程度上是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高东田, 董海新, 孙卓祥, 等.36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146-148.

[2]谢多希, 吕百勤, 王淑珠, 等.ICU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2) :2081.

[3]蔡伟文, 揭志军.ICU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10, 31 (3) :690.

ICU护理管理与控制院内感染 第4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37-02

1 引起醫院感染的因素

1.1 医务人员因素:科室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是主要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1]。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无菌技术原则,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或对手进行消毒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此外,ICU与院内多科室协作,进入ICU的其他科室医务人员较多,他们是否执行ICU的相关院感管理规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1.2 医疗用具因素 医疗用具、用品,在使用前除主管部门监测外,护士是最直接的质量管理者。如一次性医疗用品中,在操作中应认真检查各种质量,防止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医院感染。另外在正常工作中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均应严格消毒。

1.3 环境因素:病房通风换气不良、病房内医疗仪器多且使用频繁、固定装置的消毒处理、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4 患者因素:ICU内多种不同病原菌、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危重病人同室,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并且较多患者在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另外ICU内较多的有创性技术的应用,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引流管、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等虽是救治患者必须的,但也破坏了皮肤的保护作用,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防御功能,若留置导管时间长,气道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医院感染。

2 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的预防

2.1 加强培训教育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掌握并执行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同时也重视对护工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认真执行标准预防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2.2 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手卫生知识的培训与竞赛,增强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增进了对手卫生预防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理解,手卫生的正确性和依从性得以很大程度提高。

2.3 人员管理 医务人员进入ICU更鞋换服,戴口罩、帽子,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原则。每个床尾放置了快速洗手液,以减少致病菌通过手传播而致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减少探视人员。

2.4 病房消毒管理 规范病房地面、物体表面及医疗用具的消毒方法、时间、次数,切实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掌握科室主要感染途径;指导选用恰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液,清除或杀灭医疗器械、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医疗器械及用品、被服和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及医疗废物处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2.5 病人管理

2.5.1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泌尿系统的侵入性操作,如:膀胱镜检查、留置导尿是泌尿道感染的诱因[2]。(1)严格掌握导尿的指针,必须留置导尿时,使用硅胶导尿管刺激性小,相容性好,减少感染的发生。(2)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外阴清洁和护理。(3)保持集尿袋不高于膀胱的位置,防止尿液逆行。(4)不主张膀胱冲洗,尽早恢复膀胱收缩能力,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

2.5.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严格无菌操作规程。(2)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3)插管部位及导管护理 观察导管置入的刻度并记录,严密观察插管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保持导管的通畅,防止堵塞,保持导管连接紧密,每次操作时接头处用酒精擦拭。(4)根据病情需要,尽量缩短置管时间。

2.5.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1)病情无禁忌情况下,抬高床头30-45°。(2)加强口腔护理。(3)加强呼吸环路的管理 环路冷凝液是高污染物质,应避免倒流入肺。定期排空收集瓶,并应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严禁随手乱倒,以减少交叉感染。(4)加强气道的管理 合理吸痰和雾化吸入。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雾化吸入也应适时进行。(5)尽早停用应激性溃疡的药物。(6)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离呼吸机。

2.6 强调过程监控 注重持续改进

每天院感专职人员到ICU对每一个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填写病人的一般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原体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等,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在限定的时间内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达到监测-反馈-教育-改进-提高的目的。降低ICU院感发生率。

实践证明,医院中ICU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控制ICU医院感染成为目前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ICU的技术水平,直接反应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4]。要想有效控制ICU院内感染,不仅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合理的病房布局,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更重要的是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院感控制,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

[2] 贺彩芳,吴雪洁,杨碎丽,等。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与集尿袋更换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412-414

[3] 王力宏,马文辉,张京利,等,APACHEII评分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651-653.

[4] 王力宏,马文辉,张京利,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5):610-613.

作者简介:

icu感染护理 第5篇

核心提示:【摘要】目的探讨脑外科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脑外科ICU16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外科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脑外科ICU 168例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51.2%。年龄≥60岁、昏迷≥3天、气管切开、频繁吸痰和雾化吸入、机械通气、吸烟史、营养状态、空间面积使用不足为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强化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正确认识肺部感染,护士发挥多重角色作用;加强ICU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操作程序;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吸痰、雾化吸入,合理吸痰;合理使用床位空间面积预防交叉感染,教育和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重视ICU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病房管理、改善ICU工作环境是降低肺部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关键词】

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XU Yan-hua, YU Mei-ding.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Surgeo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To explore causative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Methods 168 consecutiv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51.2%.Age, lost of conscious, tracheal incis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putum aspiration frequently an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smoking history, nutritional status and insufficient spac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ICU.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working staffs in neurosurgery ICU, management of ICU and respiratory tract, regime of degermation and isolation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aseptic technique and correcting the recognition about pulmonary infection could degrade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Key words] Pulmonary infection;correlation factor;nursing strategy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现代危重病医学发展较为完善的治疗核心场所,是医院观察、收治危重患者,集中而有效维持生命活动,进行强大生命支持的治疗单位。我院脑外科ICU 是以收治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损伤)、脑外科手术为主的护理单元。肺部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ICU 患者中,因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各项侵入性操作多,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开展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了解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对ICU收治的168例患者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预防的护理对策,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3~7月脑外科ICU患者168例,男102例,女66例;年龄9~81岁,年龄≥60岁为116例。住院天数2~88天,ICU天数2~10天。昏迷者106例,气管插管56例,气管切开52例,机械通气22例。有吸烟史76例,有鼻饲营养90例。病床使用面积不足者42例。为解决呼吸道清理无效护理诊断,每日行雾化吸入、及时吸痰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00年制订的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的11项相关因素:年龄、吸烟史、营养状态、神志状态、误吸窒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氧气和雾化吸入、频繁吸痰、病床空间面积,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68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86例,占51.2%,其中昏迷患者占37.7%,且与昏迷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者呈负相关现象。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年龄≥60岁、营养状态(鼻饲营养、未鼻饲营养)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和频繁吸痰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床空间面积不足造成交叉感染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类型患者在86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占百分比见表1。表1 86例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脑外科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或颅脑外伤,病情进展迅速,存在护理诊断——呼吸型态的改变、呼吸道清理无效,并且各项侵入性操作较多,氧气和雾化吸入,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特别是在易患因素年老多病、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细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2]。因此,强化脑外科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加强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重视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改善ICU工作环境对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极为重要。

3.1 相关因素分析

上述资料结果表明。

3.1.1 年龄≥60岁,营养不良,昏迷≥3天,吸烟史均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患者年老多病各器官功能呈进行性、退行性变化特点,机体活动力减低、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减退;营养不良不能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要,使免疫能力下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神志不清或昏迷状态使各种生理反射减退或消失,如吞咽和咳嗽反射,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长期吸烟史改变了呼吸道黏膜、肺泡、肺内环境,造成长期慢性不显性损害。

3.1.2 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均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上述侵入性操作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被破坏,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造成了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1.3 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

胃内容物返流、口咽部分泌物等误吸入肺,胃内容物的化学刺激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定居在口咽部细菌下移入肺等均造成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侵袭肺泡引起肺部感染。

3.1.4 ICU工作环境和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同样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病房环境的严格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护理人员配置、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机会,使病原微生物从病人到病人、或工作人员到病人的直接感染以及通过空气、物品间接感染。

3.2 护理对策

3.2.1 强化ICU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正确认识和重视院内感染,发挥护士多重角色作用[3]

护士在医院感染预防中角色分别为教育者、管理者、执行者、监控者、研究者、学习者。强化护士的培训教育,不断加强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职业素质教育,主动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院内感染预防水平。

3.2.2 加强 ICU病房管理,保持工作环境洁净

工作人员进入ICU要更衣、换鞋、戴口罩、洗手。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温20℃~24℃,湿度50%~60%,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有效的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每日2h以上,同时紫外线灯管定期检测其输出强度。地面和患者物品使用0.5% 过氧乙酸消毒液喷洒或擦拭2次/d以上。对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随时消毒,转出ICU患者进行终末消毒制度。合理使用ICU空间面积,除必要抢救器械和用具外,保持环境宽敞洁净,病床使用面积达15m2 以上,ICU 病室1~2人为宜。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数量,护士:床位为3~3.5:1,避免护理操作中的交叉感染发生。行政护士要坚持每周2次作空气细菌培养,治疗桌面的细菌检测并登记。真正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定期监测。

3.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强化消毒隔离制度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技术及静脉输液严格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并按操作规程执行;各种呼吸治疗装置超声雾化机、吸痰器、吸氧装置应严格消毒、灭菌处理;人工呼吸机回路每48h消毒1次;雾化器、湿化瓶每次用后消毒,吸氧管每日更换。一次性导管、吸痰管、换药盒用物不能重复使用,及时销毁处理。

3.2.4 加强呼吸道管理,减少不必要雾化、吸痰,合理吸痰

首先正确掌握抽吸的方法及技巧[4]。气道分泌物的抽吸不作为常规操作,当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指征抽吸。对神志清楚患者,护士要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清除呼吸道异物痰液;如遇确实无力咳出或无法排除或昏迷患者可抽吸痰液。抽吸时应特别注意选择合适吸痰管和患者体位。对气管切开患者以听诊为依据确定痰液位置适时吸痰,根据痰液的性质选择恰当方式吸痰[5]。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办法,使用密闭吸痰三通管在密闭环境下不间断机械通气进行吸痰,避免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断开增加的污染机会。

3.2.5 加强基础护理

对于危重症患者尤其是GCS昏迷评分≤8分、机械通气病人加强基础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措施。一般脑外科病人取头高15°~30°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排除;吞咽困难、昏迷者行口腔护理,减少定居口咽部的菌群数量,防止细菌下移种植;根据病情变换体位、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吸引和排出。经鼻腔吸痰后用生理盐水棉签搽洗清理鼻腔。气管切开护理应及时更换无菌敷料,行气管切开护理。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无皱折污染,及时清理皮肤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

3.2.6 医护人员有效洗手消毒,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

大量流行性病学调查证实,工作人员的手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医护人员进入ICU时必须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无菌技术操作中注意手的消毒,护理每位患者前后要洗手,不可前后对不同病人实施同项操作,或进行不同部位技术操作。同时要对ICU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经常性细菌监测,2次/周进行登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

3.2.7 合理抗生素应用和营养支持

icu感染护理 第6篇

医学论文

本文由中国论文范文收集整理。【关键词】 ICU;肺部感染;护理

对我科ICU患者机械通气 治疗 发生肺感染的年龄差异,建立人工气道与 应用 机械通气时间长短差异等指标进行统计,通过对比,结果显示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为患者本身及医源性两大类,指出在护理中,应注意消毒管理,规范操作,提高防护水平,以减少呼吸定植菌,预防并控制ICU内肺部感染的发生。

随着医学 科学 的进步与 发展,医疗条件和设施的改善,在较大的综合性 医院 相继建立起重症监护病房(ICU),这无疑为抢救危重患者提供了条件和机会。然而,在ICU中各种病原菌感染发生率也有增高的趋势。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居医院获得性肺炎之首,其病死率可高达50%,医疗费用亦随之升高,这是广大医务人员值得重视的 问题。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ICU患者肺部感染,现 总结 我科ICU患者肺部感染的调查结果,分析 ICU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如下。

原因分析

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肺部感染居第2位,但病死率却居首位[1]。ICU患者因基础病更为严重,使宿主防御功能受损,多个易感者集中于相对窄小的空间内,发生感染的机会比其他病房增加2~10倍,而且耐药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做好ICU内部肺部感染的护理工作任务艰巨而且责任重大。我科为综合IUC,以呼吸功能衰竭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主,发生在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可为患者本身及医源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和基础疾病;后者主要指外环境,如机械通气、导管及药物的应用等。

1.1 年龄和基础疾病

老年人由于呼吸器官的老化,局部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小量的有毒力微生物亦可导致感染的发生。ICU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老年人明显高于青壮年。在IUC抢救治疗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合并多器官衰竭、心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原有呼吸系统疾病及吸烟者感染机会增高。

1.2 口咽部定植细菌下移

口咽部定植细菌误吸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感染源,据报道,有50%~70%健康人在睡眠时口咽部分泌物吸入下呼吸道,当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昏迷、气管切开时更易发生。

1.3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能增加气道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

气管插管或切开主要破坏上呼吸道屏障,削弱了纤毛清除运动和咳嗽反射,降低了上呼吸道防御机会,使鼻咽、口腔细菌随着导管气囊周围潴留的分泌物淤积和下移,进入气管肺组织造成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处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性渗出及水肿,有利于细菌的黏附、定植及沿管壁下移,引起感染。

1.4 机械通气治疗中器械污染和交叉感染 ICU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机体抵抗力差,且多数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经呼吸机辅助治疗,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可以看出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细菌感染发生率越高。此外,呼吸机的湿化器、雾化器和气路管道的细菌污染,无疑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来源。由于管道及插管内细菌既不能被机体防御机制清除,又不能被抗生素所杀灭,管道内细菌通过气溶胶、冷凝水、分泌物可再次进入下呼吸道接种定植。再加上无菌操作不严,吸痰操作不当,造成支气管肺部感染反复发作。

1.5 抗生素、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定植于鼻咽部的正常菌群有所减少,而耐药菌株易于繁殖,这些细菌或真菌吸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转贴于中国论文范文

icu感染护理 第7篇

【摘 要】 目的:研究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以及护理干预的方法、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行气管切开处理并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深部痰培养,对其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方法,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25例发生肺部感染的ICU患者进行痰液培养结果显示,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检出率为48.0%。根据其药敏培养结果给予耐药性低、敏感性高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给予全方位护理干预后,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临床有效率为96.0%。结论:做好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工作,以痰培养结果与药敏试验为依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对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和气管切开的切口进行有效管理,对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气管切开 ICU 肺部感染 护理方法

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患者一般均有病情严重、多合并长时间昏迷的特点,对其实施气管切开处理后,由于气道分泌物增加,而患者无法有效排痰,容易引起反复感染的情况。临床上将入住重症监护室72h后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定义为ICU内肺部感染[1]。肺部感染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的治疗及预后恢复,还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于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行气管切开处理并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等,并据此提出合理的护理方法。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均实施气管切开处理,并发生了肺部感染。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3.4)岁。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的时间距离入住ICU的时间在3-7d,平均(5.1±1.3)d,且实施气管切开处理的时候,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8例,意识清醒的患者17例。

1.2 方法

1.2.1 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培养鉴别与药敏实验

取患者的气管切开部位下呼吸道分泌物(深部痰液)为标本,置无菌试管内并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规定对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别(病原菌的培养采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细菌分枝杆菌培养系统)。然后采用K-B法对不同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使用仪器为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培养仪VITEK-2 compact,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结果分析[2]。提出护理方法。

1.2.2 护理方法

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从转入重症监护室之初,就对患者的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体温等进行积极监测,并给予心电监护,一旦在气管切开术后出现异常反应则积极向主治医师报告,并进行及时处理。

环境护理:做好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通风等工作,保持重症监护室安静、无噪声污染,维持温度、湿度在适宜范围内,定期进行消毒及室内细菌检测,在实施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提高无菌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入重症监护室之前,要求做好裸露部位的有效清洁、消毒,戴专用的口罩、帽子、工作服。减少和控制病房内的人流量,规定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进行全方位保护。

气管切口护理: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后,要对切口进行有效护理,给予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做到每天至少换药一次,对处于昏迷状态或者无法进行有效咳嗽而不能做好有效排痰的患者,给予吸痰处理,吸痰时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操作前后均应佩戴完整的防护用品。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定期进行更换。同时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适度湿化。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根据患者护理后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等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治疗后72h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且排痰效果优秀为痊愈;以患者治疗后72h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且排痰效果练好为显效;以患者治疗后72h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甚至出现咳嗽加重,咳痰量增加的情况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25例发生肺部感染的ICU患者进行痰液培养结果显示,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检出12株,其次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分别有8株、3株、2株,分别占48.0%、32.0%、12.0%和8.0%。

根据其药敏培养结果给予耐药性低、敏感性高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给予全方位护理干预后,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临床有效率为96.0%。讨论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实施气管插管进行人工辅助呼吸的重要手段,在临床麻醉手术及其他医疗过程中十分常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因病情严重,部分合并呼吸困难等,则需通过气管切开术对呼吸困难的问题进行缓解处理。一般认为,患者的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而无法及时有效清除是造成肺内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则认为下述几方面的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4]:①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并发生交叉感染;②患者病情严重,昏迷时间长,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也会增加肺内感染的易感性;③患者在实施气管切开手术后,呼吸道防御系统受损,直接与空气接触,容易受外来致病菌感染,发生严重肺内感染;④在使用呼吸机进行人工辅助呼吸的过程中,如病房环境清洁度低、呼吸机有不干净,细菌聚集等情况,相关肺内感染发生率大大增加。

针对上述诱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以痰培养结果与药敏试验为依据,做好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对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和气管切开的切口进行有效管理,对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icu感染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3年12月~2014年11月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作为干预组,各300例,研究对象均为住院72h以上的患者,男340例,女260例,年龄52.46±12.73岁。其中干预组男163例,女137例,年龄51.48±11.97岁;对照组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53.13±13.25岁。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纳入标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记录入院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诊疗操作、抗生素使用情况、CT检查和细菌学检查等检查结果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7]:准备相应的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等设备,掌握和熟悉急救药物和物品(例如气管插管、输液泵等),观察和监测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皮肤护理、各种引流管的出入量等方面的变化。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意几方面的护理管理问题。(1)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洁净室感控监测制度,严格控制入室的人数。(2)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严格规范操作。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使用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提高洗手依从性,防止交叉感染。(3)加强ICU护理。积极寻求促进患者导尿和排痰等的方法,使患者保持身体舒适,例如加强泌尿生殖道护理防止尿路感染,严格落实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各项措施,严格落实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引起血流感染的各项措施。(4)合理使用抗生素[8,9],及时了解抗生素的有关规定,按药敏结果正确理解和合理配置药物。(5)减少侵入性操作与侵入性装置的使用,采用每日评估法,尽早拔管。

1.3 观察指标

诊断标准参考2001年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ICU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对照组的300例患者进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见表1。

2.1 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比较

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来看,干预组感染率为1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ICU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病房,其有创的治疗和检查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从环境下手切实有效;另外尽量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并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减少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同时提高医疗质量,针对性的对每个已发生危险的环节进行护理干预;滥用或不规范、防范性地应用抗生素,更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从而更容易致使病菌感染。

根据上述结果,结合感染因素的分析,可知降低感染发生才能提高ICU护理的质量。而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加强ICU病房护理的观察和管理两方面入手,将达到防控ICU感染的目的。一方面,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培训,实行责任制,对治疗操作和洗手消毒、抗生素用药方法等方面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加强制度管理和病区环境卫生,并做相应的微生物检测,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预防感染的发生。

针对不同ICU感染因素的多种相应护理干预方法多管齐下,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病况,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实现有效控制和减少发生感染的概率。

预防ICU感染的发生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需要长期全体医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完善护理制度、提高护理水平,针对具体的病患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降低ICU感染的可能性,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病痛并加快身体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陈晓英.综合性ICU院内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0,27(1):117-119.

[2]刘文利.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30(11):37-38.

[3]胡银燕.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6):32-35.

[4]周瑞微,陈永康.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5(6):9-11.

[5]黄晓春,晏建梅,陈紫艳.ICU内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控制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272.

icu感染护理

icu感染护理(精选8篇)icu感染护理 第1篇ICU感染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周 俊[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医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