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全攻防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安全攻防范文(精选12篇)

安全攻防 第1篇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 (WLAN) ,安全,防护

无线局域网开放的传输介质, 使得只要符合协议要求的无线系统, 均可能在信号覆盖范围内收到所有信息, 因此, 随着无线局域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 其安全问题成为发展的阻碍[1]。

理论上无线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内的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监听并登录无线网络。如果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措施不严密, 就完全有可能被窃听信息、浏览保密资料甚至操作电子邮件。为了使获得授权的节点可以顺畅访问网络而非法用户无法侵入, 无线网络安全的建设至关重要[2]。

1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

WLAN自问世以来, 其安全性问题就一直受到人们关注, 对此IEEE在设计802.11标准时主要依赖以下3点保证网络安全。

(1) SSID (Service Set Identifier, SSID) 或ESSID, 设计者的初衷是用它来作为标识区分不同的网络, 最多可以有32个字符, 无线网卡或其他无线接入设备, 设置了不同的SSID就可以进入不同网络, SSID通常由AP (Access Point无线接入点) 广播出来, 普通用户通过WindowsXP自带的网络扫描功能, 可以查看当前所在区域内的所有无线网络的SSID。如果网络管理者出于安全考虑WLAN可以不广播SSID, 此时用户就要手工设置SSID才能进入相应的网络。简单说, SSID就是一个局域网的名称, 只有设置为名称相同SSID的值的电脑才能互相通信。

(2) 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 MAC地址, 也叫硬件地址。是由48 bit, 16进制的数字组成, MAC地址是网卡生产者烧录在网卡中的。0~23位是由厂家自己分配。24~47位, 叫做组织惟一标志符 (Organizationally Unique) , 是识别LAN (局域网) 节点的标识。其中第40位是组播地址标志位。网卡的物理地址通常是由网卡生产厂家烧入网卡的EPROM (一种闪存芯片, 可以通过程序擦写) , 它存储的是传输数据时真正赖以标识发出数据的电脑和接收数据的主机的地址[3]。

(3) WEP (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是有线等效保密协议。WEP是对在两台设备间无线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的方式, 用以防止非法用户窃听或侵入无线网络。WEP对数据的加密和解密都是用同样的算法和密钥。它包括“共享密钥”认证和数据加密两个过程。“共享密钥”认证使得那些没有正确WEP密钥的用户无法访问网络, 而加密则要求网络中所有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都必须使用密钥加密[4]。

认证采用了一个标准的询问和响应帧的格式。执行过程中, AP根据RC4算法运用共享密钥对128 bit的随机序列进行加密后作为询问帧发给用户, 用户将收到的询问帧进行解密后以正文形式响应AP, AP将正文与原始随机序列进行比较, 如果两者一致则通过认证。

以上3点是创建无线局域网标准时, 设计者所寄予厚望的保护网络安全的3个基本措施。

2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缺陷

2.1 SSID的不足

两类用户会常常受到SSID的安全问题的困扰: (1) 是刚刚接触无线网络的家庭用户、办公用户以及对安全不太关心的用户, 往往采用无线接入点或路由里的默认设置。也就是使用SSID的Enable Broadcasting模式。 (2) 是用于给公共场所提供无线网络的无线热点。为了让服务区域内用户尽可能方便的使用无线接入, 这类用户同样使用SSID的Enable Broadcasting模式[5]。

2.2 MAC地址的缺陷

理论上讲网络上的MAC地址具有惟一性, 每个无线网卡都有一个惟一的MAC地址。但实际应用中, 由于MAC地址可以伪造, 所以侵入者可以通过窃听合法用户和AP的通信, 获取合法的MAC地址来伪造自己的MAC地址, 从而使身份合法化, 安全性较低。

2.3 WEP带来的漏洞

(1) 密钥重复漏洞。

在WEP协议中, 对怎样产生Ⅳ (Initialization Vector初始化量) 没有作出任何规定。在绝大多数的WLAN产品中, 主要采用两种算法来给定Ⅳ的值。一种方法是在初始化时, Ⅳ的值取为0或某一个随机数, 然后随着数据的个数增加逐渐递增。另一种方法是在[0, 224-1]上随机地选取IV的值。不管采用什么算法选取IV的值, IV的取值都只有224种, 也就是有16 777 216个可能的值, 如果网络流量是最低的11 MB/s, 传输较小的1 500 Byte包, 那么在大约5 h, 就会出现不同的数据包使用相同IV的情况, 这种现象称为IV的碰撞。这也就是说密钥会出现规律的重复。

在实际投入使用的产品中, WEP加密密钥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做改变。而IV又在短时间内重复使用。所以只要能够捕获两个IV相同的密文, 通过统计分析以及对密文中冗余信息进行分析就可以推出明文。因而重复使用相同的密钥是不安全的[6,7]。

(2) 弱密钥漏洞。

RC4算法的密钥空间内存在大量的弱密钥, 如果使用弱密钥作为密钥调度算法 (Key Scheduling Algorithm, KSA) 的输入, 密钥的前一部分比特位将会影响到初始置换 (作为KSA的输出) , 决定了初始置换相当多的比特位。另外, 这种影响将会通过随机数产生算法 (Pseudo-Random Generation Algorithm, PRGA) 传递, 并因此影响到PRGA输出随机数据流的前面一部分。

鉴于WEP存在如此多的漏洞, 因此WEP在2003年被 Wi-Fi Protected Access (WPA) 淘汰, 又在2004年由完整的 IEEE 802.11i 标准 (又称为 WPA2) 所取代。

3 结束语

以上对WLAN本身的安全缺陷及目前的改进措施的安全分析, 单纯增强协议栈某一层的安全或采用某一种改进方法, 都不能够彻底解决WLAN的安全问题。同时, 随着新的无线网络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 对无线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入侵检测系统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

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模型、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专家知识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对用户当前的操作进行判断, 在有非法用户或攻击者对网络进行攻击时, 可捕获攻击者发送的数据包并进行分析, 提取其特征信息, 并采取相应的反攻击策略, 从而有力地保障了网络的安全。无线网络的IDS将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重视。

(2) 运用多种类的安全技术, 建立多层次安全架构。

随着IP网络的发展和变化, 仅仅依赖于对协议栈某一层或两层实施安全策略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即使采用了IPSec VPN等多种安全保障技术, 仍存在安全漏洞。因此, 采取多种安全保障技术, 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安全体系是未来网络安全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乃安.无线局域网:WLAN原理技术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2]麻信洛.无线局域网构通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3]朱建明.无线局域网安全:方法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马建峰.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苏鹏.802.11无线局域网安全现状与解决方案[J].计算机工程, 2004 (4) :112-114.

[6]王鹏卓.802.11WLAN的安全缺陷及其对策[J].计算机工程, 2004 (5) :133-136.

[7]解亚.无线局域网安全状况评估与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4 (z1) :12-15.

安全攻防 第2篇

作者是从防御代码中,发现这种攻击的存在,所以,我们先看防御的代码:

publicvoiddoGet(HttpServletRequestrequest,HttpServletResponseresponse)

throwsServletException,IOException{

if(userid.equals(“admin”)&&password.equals(“admin”)){

request.getSession.invalidate();

HttpSessionsession=request.getSession(true);

session.setAttribute(“AUTHENTICATED”,newBoolean(true));

response.sendRedirect(“PageRequiringAuthentication.jsp”);

//AdditionalCodeWouldNormallyFollow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登录过程,首先验证用户名密码是否正确,正确后,干掉当前session。然后重新获取一个新session,继续执行赋予用户管理权限,

关键就是,这段代码干掉了当前的session。当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session销毁时,因为客户端仍然向服务器发送数据,所以服务器会自动的新生成一个session。为什么以前的session不能用呢?

在作者刚看到邮件的时候,一直看不明白,因为站在程序员的角度,作者不知道为啥非要让session销毁了。如果不消毁session,程序一样正确执行,攻击者不知道管理员密码,一样进不来。如果这个人知道管理员密码,那么对于程序本身来说,这个人就已经是一个程序所期望的管理员了。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管理员在管理网站的时候,通常都做些什么?在管理员登陆前,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浏览者,会去浏览一些公开页面,他可能在哪里发现了问题,需要进后台处理一下,于是他就登录了。就在这个很普通的过程中,如果程序没有在认证成功后,销毁session,则管理员在登录前和登录后,session是同一个。假设我们能够在前台,使用了XSS一类手段,获得了这个session,等他一旦登录,就“野鸡变凤凰”了。

在以往的XSS攻击、CSRF攻击中,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在管理员登陆后,XSS他、CSRF他。都没有想过,如果管理员登陆后,不浏览XSS页面,怎么攻击?看到这段防御代码,作者突然想到了一种攻击手段,只要管理员曾经浏览过XSS页面(这时候只是普通用户),就能在他登录后,即使不再浏览XSS页面,也能攻击到。

为了详细的描述和重现这种攻击方式,作者特意下载了动网BBS 8最新版本。首先做两个实验,来验证动网是否存在这个漏洞:

1、在登录前,查看自己的SESSIONID,管理员前台登录后,再查看SESSIONID,登录后台,再查看。发现这个值没有变动。就是说动网存在这个漏洞,登录前后,SESSIONID没有变。

2、为了保证实验成功,需要知道动网的后台是否仅仅通过SESSION来验证身份。登录后,抓包。修改包中的信息,修改username,提交,返回数据表明可以同过。再修改SESSIONID,却出现“本页面为管理员专。。。”字样,没有通过认证。这说明动网后台是仅仅通过session验证的,而不是cookie。

局域网的安全攻防测试与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局域网 安全 防范措施

0. 引言

随着个人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普及,局域网的应用技术在办公中的地位越加凸显,同时针对局域网的攻击也逐渐增加。此类攻击有黑客恶意破坏、计算机IP被盗、病毒传播等多种形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局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服务器和多台电脑共同组成的工作组网络,文中主要论述了几种典型的局域网被攻击的形式,并对局域网的安全攻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局域网的主要安全隐患问题

1.1 物理环境的安全隐患

对局域网而言物理环境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环境安全和设备的使用安全。环境安全是指在建设局域网时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变化会给局域网带来的破坏,例如:火灾、雷电、地震等自然灾害;设备的使用安全主要是指电源的防护和静电带来的损失,电源防护是针对局域网工作过程中突然遇到停电事故,此时极易对磁盘造成损坏甚至可能丢失磁盘中的存储信息[1]。静电隐患是因为静电在短时间内作用在磁盘上的强大电流会造成磁盘损坏。

1.2系统漏洞的安全隐患

局域网无论是应用在XP系统还是WIN7系统中都会存在安全漏洞问题,计算机系统本身就存在一定安全漏洞。任何软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或漏洞,这就成为黑客入侵的首要目标。更严重的是,有些软件编程人们故意留下漏洞,让黑客的入侵更为便利,这也让反黑客工作的难度加大,现对于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本身就难以开发出来,更何况没有相应的社会环境可让这些防范安全的技术得以实施。

1.3 病毒入侵计算机

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外网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是病毒的入侵的一个好机会。病毒入侵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进入个人电脑系统并通过局域网传播,破坏局域网中其他计算机的正常工作[2]。入侵网络的病毒主要具繁殖力强、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大的特点,许多计算机都是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被入侵了,很难及时被发现。据总结,一般与色情有关的网站及信息都带有病毒,若人们去点击,计算机就会受到病毒的入侵,而计算机病毒若发作,系统就会瘫痪不能工作,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4黑客入侵计算机

网络入侵就是我们所说的黑客入侵,它被看作是一种间谍活动,黑客利用所入侵的计算机的网络资源进行谋利活动。相对来说,要形成网络入侵,那么黑客就要具备非常高超的计算机技术,这样他才能攻破目标计算机的防火墙及保密系统。近些年来,黑客的入侵对于政府及企业的入侵尤其频繁,他们通过网络入侵盗取政府及企业的机密信息,损害政府形象,非法谋取利益,破坏经济秩序。当然也有入侵个人计算机,通过盗取个人基本信息及其经济信息而对个人的经济及心理造成损害。同时,黑客也可以通过给系统假信息,发出指令让系统瘫痪。

2. 局域网攻防测试方法分析

2.1局域网物理安全

为了提高局域网物理安全性,组建的局域网应尽量远离强磁场,并要做好防范突发型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最大可能的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在使用电源方面要确保局域网正常运动中电源的稳定,因此需要针对局域网做好备用电源,针对静电电流对局域网造成的安全威胁可以通过安装静电吸收设备将局域网受到的静电控制在2KV以内,确保局域网的使用安全。

2.2 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检查系统中的重要文件或者数据,并且通常有两种方法来检查:(1)黑客模拟法,通过模拟黑客的攻击来检查安全漏洞。(2)扫描端口法,在扫面端口的基础上确立目标主机端口的网络服务,并与漏洞库进行匹配,检查是否存在安全漏洞。针对局域网中存在的漏洞问题可以利用上述两种技术加以弥补,检查出漏洞可以及时对系统软件进行升级和更新,减低被入侵的风险。

2.3 病毒防范技术

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局域网系统直接传播到网内的计算机当中,因此需要在局域网中安装杀毒软件,来提高对计算机的保护。同时考虑到病毒传播速度较快的特点,一旦发现工作组中某一台计算机被病毒感染,则要立刻停止该计算机的使用,并关闭网络连接和文件服务系统,然后使用干净的系统盘重新开启被感染的计算机,之后对其进行彻底的杀毒[3]。此外,重新启动文件管理系统,进入管理员访问权限,禁止他人登陆系统。

2.4 数据加密技术

所谓数据加密技术,是指将需要传送的信息在加密之后使信息以密文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运用该技术,可以保护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不被而已篡改,防止黑客蓄意盗取重要机密文件,避免部分数据丢失。就目前来看,数据加密算法有两种分别是公开密钥算法和对称算法。在公开密钥算法方面,解密密钥和加密密钥是不相同的,几乎不可能能从加密密钥推导出解密密钥。虽然公开密钥算法密钥管理相对简单,但是加密方法复杂。在对称算法方面加密密钥是能够推导出解密密钥的,有的时候他们而二者是相同的。对称算法的优点是速度快。

3.结束语

局域网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局域网的使用和维护等,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局域网的安全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它已经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单纯的使用某一种防护措施是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局域网的安全,因此必须全面考察局域网系统中的安全要素并制定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切实提高局域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胥松.局域网的安全攻防测试与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1(03):306-307.

[2]方宣杰,陈文生.局域网的安全攻防测试与分析[J].信息通信,2014,7(04):124.

安全攻防 第4篇

安全威胁不断增多、病毒攻击呈多样化态势、用户安全意识薄弱、自主创新不足、安全能力不够……这些问题导致我国2016年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对此, 安全企业计划如何布局加以应对呢?

山石网科:转向“主动”防御

在网络安全防御工作上, 山石网科总裁兼CEO罗东平认为, 业界需要从“被动”转向“主动”, 从“防御”转为“预警”, 彻底转换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守型”网络安全思维, 树立以行为分析为基础的智能安全理念。“利用‘发现、可视、控制一体化’的安全思维模式, 应对高级威胁和未知威胁。”

而对于日前异常火热的云端安全防护问题, 罗东平指出, 随着云计算的高速发展普及, 其虚拟边界的不固定性需要业界跳脱出以往的思路框架, 以新的思维角度去构建云端防护。在云内部产生的威胁往往易被忽视同时也最容易引发大规模安全事件, 因此云内东西向的虚拟机间流量及应用可视是云端安全防护的发展方向。

紫光:打“自主创新”牌

我国信息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自主可控程度低。那么, 如何提高我国信息安全自主创新能力?

对此, 近期紫光集团旗下的展讯通信联合多家企业推出了面向智能手机与物联网的紫檀安全解决方案, 基于这一方案的首款搭载可控芯片及操作系统的双OS安全手机已经问世, 并已达到量产水平。

展讯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力游表示, 紫檀安全解决方案是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从硬件、周边附件、芯片物理层、底层基础软件到上层应用软件安全可信, 自主可控的目的。在2016年1月, 展讯率先与央企单位达成供货意向。后续将面向国家众多涉及安全的行业领域、政企市场全面推广。

腾讯:借助大数据的力量

反信息诈骗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信息诈骗开始呈现出两方面发展趋势。

一方面信息诈骗逐渐从“广泛撒网”向“精准投放”进化;另一方面, 诈骗渠道也拓宽到线上为主, 虚拟运营商和在线支付渠道成为信息诈骗实施的新阵地。

对此, 腾讯公司副总裁马斌详细介绍, 腾讯联合产业界推出“反诈骗2.0防御体系”, 该体系就是在线下警企民反诈骗闭环的基础上, 反诈骗阵营向线上扩容, 将虚拟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网络服务商纳入反信息诈骗联盟的协同协防机制, 建立线上反诈骗预警、诈骗资金拦阻及诈骗黑名单机制, 在用户消费及转账等场景进行布防;并建立用户信息保护和监督机制, 加强用户信息的管理。

木马攻防感想 第5篇

前言

木马技术是最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之一,它对网络环境中计算机信息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文中介绍了木马程序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分类,针对常见的木马攻击方式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木马的危害,在于它能够远程控制你的电脑。当你成为“肉鸡”的时候,别人(控制端)就可以进入你的电脑,偷看你的文件、*密码、甚至用你的QQ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你的好友,木马大量出现,在于它有着直接的商业利益。一旦你的网上银行密码被盗,哭都来不及了。正因为如此,现在木马越繁殖越多,大有“野火烧不尽”之势。木马与病毒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危害越来越大。

【关键词】:木马程序、攻击手段、防范技术、木马的危害

一、木马概述

1.木马的定义及特征

1.1木马的定义

在古罗马的战争中,古罗马人利用一只巨大的木马,麻痹敌人,赢得了战役的胜利,成为一段历史佳话。而在当今的网络世界里,也有这样一种被称做木马的程序,它为自己带上伪装的面具,悄悄地潜入用户的系统,进行着不可告人的行动。

有关木马的定义有很多种,作者认为,木马是一种在远程计算机之间建立起连接,使远程计算机能够通过网络控制本地计算机的程序,它的运行遵照TCP/IP协议,由于它像间谍一样潜入用户的电脑,为其他人的攻击打开后门,与战争中的“木马”战术十分相似,因而得名木马程序。

木马程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的,分别是Server(服务)端程序和Client(客户)端程序。其中Server 端程序安装在被控制计算机上,Client端程序安装在控制计算机上,Server端程序和Client端程序建立起连接就可以实现对远程计算机的控制了。

首先,服务器端程序获得本地计算机的最高操作权限,当本地计算机连入网络后,客户端程序可以与服务器端程序直接建立起连接,并可以向服务器端程序发送各种基本的操作请求,并由服务器端程序完成这些请求,也就实现了对本地计算机的控制。

因为木马发挥作用必须要求服务器端程序和客户端程序同时存在,所以必须要求本地机器感染服务器端程序,服务器端程序是可执行程序,可以直接传播,也可以隐含在其他的可执行程序中传播,但木马本身不具备繁殖性和自动感染的功能。

1.2木马的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有上千种木马程序。虽然这些程序使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制,在不同的环境下运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

(1)隐蔽性

隐蔽性是木马的首要特征。木马类软件的server端在运行时会使用各种手段隐藏自己,例如大家所熟悉的修改注册表和ini文件,以便机器在下一次启动后仍能载入木马程序。通常情况下,采用简单的按“Alt+Ctrl+Del”键是不能看见木马进程的。

还有些木马可以自定义通信端口,这样就可以使木马更加隐秘。木马还可以更改server端的图标,让它看起来象个zip或图片文件,如果用户一不小,就会让当。

(2)功能特殊性

通常,木马的功能都是十分特殊的,除了普通的文件操作以外,还有些木马具有搜索目标计算机中的口令,设置口令,扫描IP发现中招的机器,记录用户事件,远程注册表的操作,以及颠倒屏幕,锁定鼠标等功能。

(3)自动运行性

木马程序通过修改系统配置文件或注册表的方式,在目标计算机系统启动时即自动运行或加载。

(4)欺骗性

木马程序要达到其长期隐蔽的目的,就必需借助系统中已有的文件,以防被用户发现。木马程序经常使用的是常见的文件名或扩展名,如“dllwinsysexplorer等字样,或者仿制一些不易被人区别的文件名,如字母“l”与数字“1”、字母“o”与数字“0”。还有的木马程序为了隐藏自己,把自己设置成一个ZIP文件式图标,当你一不小心打开它时,它就马上运行。木马编制者还在不断地研究、发掘欺骗的手段,花样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5)自动恢复性

现在,很多的木马程序中的功能模块已不再是由单一的文件组成,而是具有多重备份,可以相互恢复。计算机一旦感染上木马程序,想单独靠删除某个文件来清除,是不太可能的。

2.木马的工作原理

特洛伊木马(其名称取自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木马记,以下简称木马)的英文为“Trojan Horse”,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程序。因此,查杀木马最关键的还是要知道木马的工作原理。

常见的普通木马一般是客户端/服务端(Client/Server,C/S)模式,客户端/服务端之间采用TCP/UDP的通信方式,攻击者控制的相应的客户端程序,服务端程序是木马程序,木马程序被植入到毫不知情的用户的计算机中。以“里应外和”的工作方式,服务端通过打开特定的端口并进行监听,这些端口好像“后门”一样,所以,也有人把特洛伊木马叫做后门工具。攻击者所掌握的客户端程序向该端口发出请求(Connect Request),木马便与其连接起来。攻击者可以使用控制器进入计算机,通过客户端程序命令达到控制服务器端的目的。这类木马的一般工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3.木马的分类

根据木马程序对计算机的具体动作方式,可以把现在存在的木马程序分为以下的几类。

1、远程访问型木马

远程访问型木马是现在最广泛的特洛伊木马。这种木马起着远程控制的功能,用起来非常简单,只需一些人运行服务端程序,同时获得他们的IP地址,控制者就能任意访问被控制端的计算机。这种木马可以使远程控制者在本地机器上做任意的事情,比如键盘记录、上传和下载功能、发射一个“截取屏幕”等等。这种类型的木马有著名的BO(Back Office)、国产的冰河等。

2、密码发送型木马

密码发送型木马的目的是找到所有的隐藏密码,并且在受害者不知道的情况下把它们发送到指定的信箱。大多数的这类木马程序不会在每次Windows重启时都自动加载,它们大多数使用25端口发送电子邮件。

3、键盘记录型木马

键盘记录型木马是非常简单的,它们只做一种事情,就是记录受害者的键盘敲击,并且在LOG文件里做完整的记录。这种木马程序随着Windows的启动而启动,知道受害者在线并且记录每一个用户事件,然后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发送给控制者。

4、毁坏型木马

大部分木马程序只窃取信息,不做破坏性的事件,但毁坏型木马却以毁坏并且删除文件为己任。它们可以自动地删除受控制者计算机上所有的.dll或.ini或.exe文件,甚至远程格式化受害者硬盘。毁坏型木马的危害很大,一旦计算机被感染而没有即时删除,系统中的信息会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5、FTP型木马

FTP型木马打开被控制计算机的21端口(FTP所使用的默认端口),使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一个FTP 客户端程序来不用密码连接到受控制端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最高权限的上传和下载,窃取受害者的机密文件。

6、DoS攻击木马

随着D o S 攻击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被用作D o S 攻击的木马也越来越流行起来。当黑客入侵一台机器后,给他种上DoS 攻击木马,那么日后这台计算机就成为黑客DoS 攻击的最得力助手了。黑客控制的肉鸡数量越多,发动D o S 攻击取得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所以,这种木马的危害不是体现在被感染计算机上,而是体现在黑客利用它来攻击一台又一台计算机,给网络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带来损失。还有一种类似DoS 的木马叫做邮件炸弹木马,一旦机器被感染,木马就会随机生成各种各样主题的信件,对特定的邮箱不停地发送邮件,一直到对方瘫痪、不能接受邮件为止。

7、反弹端口型木马

木马开发者在分析了防火墙的特性后发现:防火墙对于连入的链接往往会进行非常严格的过滤,但是对于连出的链接却疏于防范。与一般的木马相反,反弹端口型木马的服务端(被控制端)使用主动端口,客户端(控制端)使用被动端口。木马定时监测控制端的存在,发现控制端上线立即弹出端口主动连结控制端打开的被动端口;为了隐蔽起见,控制端的被动端口一般开在80,即使用户使用扫描软件检查自己的端口时,发现类似TCPUserIP:1026 Controller IP:80 ESTABLISHED 的情况,稍微疏忽一点,就会以为是自己在浏览网页,因为浏览网页都会打开80 端口的。

8、代理木马

黑客在入侵的同时掩盖自己的足迹,谨防别人发现自己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给被控制的肉鸡种上代理木马,让其变成攻击者发动攻击的跳板就是代理木马最重要的任务。通过代理木马,攻击者可以在匿名的情况下使用Telnet,ICQ,IRC 等程序,从而隐蔽自己的踪迹。

9、程序杀手木马

上面的木马功能虽然形形色色,不过到了对方机器上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还要过防木马软件这一关才行。常见的防木马软件有ZoneAlarm,Norton Anti-Virus 等。程序杀手木马的功能就是关闭对方机器上运行的这类程序,让其他的木马更好地发挥作用

4.木马的功能

木马程序的危害是十分大的,它能使远程用户获得本地机器的最高操作权限,通过网络对本地计算机进行任意的操作,比如删添程序、锁定注册表、获取用户保密信息、远程关机等。木马使用户的电脑完全暴露在网络环境之中,成为别人操纵的对象。

就目前出现的木马来看,大致具有以下功能:

1、自动搜索已中木马的计算机;

2、对对方资源管理,复制文件、删除文件、查看文件内容、上传文件、下载文件等;

3、远程运行程序;

4、跟踪监视对方屏幕;

5、直接屏幕鼠标控制,键盘输入控制;

6、监视对方任务且可以中止对方任务;

7、锁定鼠标、键盘和屏幕;

8、远程重新启动计算机、关机;

9、记录、监视按键顺序、系统信息等一切操作;

10、随意修改注册表;

11、共享被控制端的硬盘;

12、乱屏等耍弄人操作。

5.木马的工作过程

1.配置木马

一般来说,一个设计成熟的木马都有木马配置程序,从具体的配置内容看,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两个功能。

(1)木马伪装。木马配置程序为了在服务器端尽可能隐藏好,会采用多种伪装手段,如修改图标、捆绑文件、定制端口、自我销毁等。

(2)信息反馈。木马配置程序会根据信息反馈的方式或地址进行设置,如设置信息反馈的邮件地址、IRC号、ICQ号等。

2.传播木马

配置好木马后,就要传播过去。木马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控制端通过E-mail将木马程序以附件的形式夹在邮件中发送出去,收信人只要打开附件就会感染木马;软件下载,一些非正规的网站以提供软件下载为名义,将木马捆绑在软件安装程序上,下载后,只要运行这些程序,木马就会自动安装;通过QQ等通信软件进行传播;通过病毒的夹带把木马传播出去。3.启动木马

木马程序传播给对方后,接下来是启动木马。一种方式是被动地等待木马或捆绑木马的程序被主动运行,这是最简单的木马。大多数首先将自身复制到Windows的系统文件夹中(C:WINNT,C:WINNTsystem32或C:WINNTtemp目录下),然后写入注册表启动组,非启动组中设置好木马的触发条件,这样木马的安装就完成了。一般系统重新启动时木马就可以启动,然后木马打开端口,等待连接。4.建立连接

一个木马连接的建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服务器端已安装了木马程序;二是控制端、服务器端都要在线。在此基础上控制端可以通过木马端口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控制端可以根据提前配置的服务器地址、定制端口来建立连接;或者是用扫描器,根据扫描结果中检测哪些计算机的某个端口开放,从而知道该计算机里某类木马的服务器端在运行,然后建立连接;或者根据服务器端主动发回来的信息知道服务器端的地址、端口,然后建立连接。5.远程控制 前面的步骤完成之后,就是最后的目的阶段,对服务器端进行远程控制,实现窃取密码、文件操作、修改注册表、锁住服务器端以及系统操作等。

二、木马的传播方式

⒈系统漏洞

一个新安装的系统在没有安装任何系统补丁和防火墙程序时,它遭受木马种植的危险机率非常大.众所周知,Windows系统的漏洞非常多,即使你不做任何事只要系统连接上了网络,黑客们就可以通过网络扫描程序来找到你的电脑,然后再通过系统漏洞直接进入你的电脑,然后在你的系统中偷偷安装上木马程序,让你在不知不觉间就中了招,成为了别人的肉鸡.⒉文件捆绑

这是黑客种植木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将木马程序捆绑在正常的程序或文件中,当别人下载并运行后,被捆绑木马的程序和文件可以正常运行,但在运行过程中,木马程序也已经悄悄运行了,这起到了很好的迷惑作用.黑客通常会将木马程序捆绑到一个广为传播的热门软件上来诱使他人下载,并把它放到下载网站或网站论坛中使其在网络上传播.⒊文件伪装

将木马程序伪装成其它文件是黑客种植木马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比如修改木马程序的图标,文件名或后缀名,使它看起来与另外一个正常文件别无二样,而且为了让人容易接受,常常会伪装成热门文件来诱使对方打开.伪装木马最常用的传播方式就是通过电子邮件和QQ等即时通讯软件来传播.很多朋友对电子邮件的附件或QQ好友发送的文件会毫不犹豫的点击接受,就这样因为一时粗心大意中了木马.有的黑客在第一次发送伪装的木马程序给对方后,如果对方运行后发现有疑问时,他就会解释说程序坏了或是发错了,然后重新发送正常的程序给对方来消除对方的疑虑,而此时木马程序已经在运行了.⒋网页木马

网页木马是通过网页浏览传播的一种木马种植方式,此方法非常隐蔽,常常让人在不知不觉间中招.黑客会将制作好的木马程序放到网页中,当人们在浏览这些网页时,木马程序会通过系统或软件的漏洞自动安装,或是以浏览该网页必须的插件等名义诱骗用户点击安装等等。方式偷偷进驻到别人的电脑中,让人防不胜防.三、木马攻防感想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社会化,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主要推动力。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的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产生了私有信息和数据被破坏或被侵犯的可能性。网络信息的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这一课,尤其是木马攻防这一方面的学习,对于提高我们的网络安全管理水平,累计网络安全实践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次木马攻防的学习,我们发现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了解到了木马工作的原理和工作过程。木马技术涉及的知识方面十分广泛,要深入的了解木马技术,掌握木马的工作原理和防范方法,不但要对网络知识十分熟悉,还要掌握每一方面的知识,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技术的意识。

我个人对此比较感兴趣,就去了解了相关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中,有的是外国鼎鼎大名的产品,在巩固我们的知识的同时,也拉动了我们的外语的学习。我发现很多的算法都是利用强大的数学能力作为基础,一般人根本无法企及。我试图做了一下,发现我远远挨不到边,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算法的这几种特质,才让它经久不衰。不过作为非专业的学者,我们不需要掌握如此精深的加密解密知识,只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那么木马也就没有那么容易击败我们了。

1,首先要找一个优秀的杀毒软件,安装防火墙 2.保持良好的个人上网习惯。

3.对系统有一定的认识。可辨别正常的系统进程和服务(专业杀毒软件在使用的时候有这个选择。比如卡巴kis 带防火墙)

4.经常的清理系统残余垃圾信息。5.不要在网站上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进退自知 攻防兼备 第6篇

各种武术功夫无不都特别的重视戒备姿势(有些武术杂志和书籍也称作迎敌姿势),因它是为进攻对手或截住对手进攻而保护自己这一目的服务的,所以,这个姿势的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左右格斗结果。

一代功夫之王李小龙创造的戒备姿势综合了跆拳道的防守式、拳击中的自由式和空手道等其它拳术的优点,并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使之成为当今武坛独一无二、最富实战价值的防守式。美国武术界曾评价其是“迄今为止最完美、量合理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最佳的迎敌姿势。在使用这一技术动作时,整个人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从面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最完美的展现着武术的魅力。

戒备姿势其技术要领:两脚自然分开,距离约自己脚掌的三倍,即一自然步的宽度。倘若步幅过宽,虽使下盘稳固,则根基不稳,虽然能够加快运动的速度,使步法灵活,却失去了平衡与劲力的优势,所以必须保持好两脚间的距离。欲想维持正确的平衡,关键在于保持重心位于身体下部,双脚的距离不宽也不窄。两腿膝盖微微弯曲,前脚下掌着地,略内旋,脚跟拔起。一般而言,前脚脚尖和后脚脚跟所连成的直线穿过对手所在的位置,即这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后脚与该直线几乎成才之90度角,前脚与该直线所成的锐角部分大致45度至60度。这种微微触地的动作可增加平衡的效果,并减少身体的紧张程度,这个姿势有些近似于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半马步和虚步。李小龙也就是吸收了这两种步型的优点:马步稳固,虚步灵活,再稍加改进而成。前腿膝盖微微内扣,后腿的弯曲程度较前腿大,这一切做可维持松驰、快速、平衡且自然的状态。

后脚跟微微贴地。因为它要支撑身体的体重的65%左右,如果用全脚掌着地的话,会使身体的趋动极不灵活。按上述要求,就使前脚摆脱了部分体重的束缚,因而变得轻便于灵活,保证了进攻腿的灵活性,大大地加快了进攻速度,使你随时出前脚踢击对手时,不用为转移重心而浪费过多的体能,且不会露过大的前兆,在对手来不及防御时而踢中他。

前手处于自己与对手之间,是距离对手最近的部位,不仅起着防御作用,而且是也是最重要的进攻武器,用它来截住对手的进攻和攻击对手都比后手容易,因为前手达到攻击目标所需经过的距离要比后手短得多,时间就相对用得少,后手主要起着防御作用,保护身体各个部位,但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进攻武器,两手的高度和位置要根据实战的不同情况面自行调整。

在一般情况下,就是说对手与自己高矮相仿,力量和技术水平相差不大时,可以采用戒备姿势的一般式,或叫自由式。前手放平,处于身体的中部,即腰肋部,在这个位置的机动性较大,上可拦,下可挡。后手放在身体的前面,水平位置要比前手高,保护头、胸部。两个手都要能随时准备进攻和防守,且不能挡住眼睛的视线。手指部的姿势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曲或直,或掌或拳,均可自行决定,但都要求放松自然,李小龙习惯使用手的姿势是前手半握拳,后手手指自然弯曲。这仅供大家参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肩部也是非常重要的防御部位,它是用来保护头部的,特别是下颌。正确的肩部姿势应该是两肩微微耸起。肩部的耸起、遮住了脸的下部,与此同时,下巴内收,尽量减少暴露的面积,让对手的拳头扑空或砸在肩膀上,肩部比起头部来是较经得起打击的。

要求放松自然,戒备式也不例外。松驰的肌肉有利于我们进行各种动作,灵活性和机动性都比因过分紧张而僵硬的肌肉大。如果肌肉已经僵化,再进行各种动作,就相当的笨拙。因为在运动前,大脑已给它发布了命令,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和动动路线。肌肉经过紧张,不仅无端的消耗了体力,而且很难适应实战时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也不适应持久战的需要,往往在决斗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论述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攻防策略 第7篇

1.1硬件设备问题。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我国才兴起的政府运作模式, 它的发展很迅速, 而且到目前为止已经初具规模。从根本上讲, 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现今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硬件设施已经很完备, 但是我国的电子技术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很多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 就导致了大量的硬件设备都需要进口。

1.2软件技术问题。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在软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多数也依赖于进口。所以说, 当主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就会给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隐患。具体说来, 就是电子政务信息中进口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会留有后门系统, 当硬软件系统投入到使用过程中时, 入侵主体就可以通过后门系统窃取主要信息, 而电子政务信息的管理主体却毫不知情, 所以说危害很大。

1.3组织管理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我国相关的管理部门已经在制定相关策略进行妥善处理。但是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还是存在着问题, 特别是组织管理方面, 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的管理体系是分化的, 制定策略的是一个主体, 系统的建设又是另一个主体, 真正地执行者又是一个主体。它是由几个主体之间分别展开的, 因此, 在统一管理方面就会很难。

2 攻击发生前策略

2.1安全投资策略。攻击发生前的策略就是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提前做出防护, 也就指的是要在安全事故发生前做好准备工作。而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护是一个投资成本比较高的项目, 它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且工作的持续性比较强, 有很大依赖性。这种种因素就导致了现今政府作为主要防护方的困惑局面。所以说, 在安全策略中该如何进行投资, 就是一种决策问题。决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既有经济上的, 也有社会生活上的。多准则决策包含多目标决策和多属性决策。两种决策方式都可应用于信息安全投资决策研究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投资决策的两个最基本目标 (属性) 就是安全投资额最小和安全技术最有效。

2.2安全管理策略

2.2.1来自内部的威胁。在电子政务的安全防护问题上, 如今最大的网络安全问题就是内网的安全。因为在整个信息系统中, 内外网是完全隔离的, 所以说黑客攻击外网的难度比较大。由于内部用户已经拥有系统的一般访问权限, 而且其更容易规避安保制度, 利用系统安全防御措施的漏洞或管理体系的弱点, 越权访问或滥用、乃至恶意攻击等, 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

2.2.2安全管理策略。安全管理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2.2.2.1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 应该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 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 对系统的安全做定期的检查。可以用定期杀毒和漏洞防护的方式, 也可以对系统进行定期的升级, 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2.2.2.2人员管理。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护工作, 要注重对内部使用人员的管理, 因为他们既是主要的使用者, 同时也是要进行安全管理的人群。因此, 要想做好安全防护, 先应该对人员加强管理。2.2.2.3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1软件管理;2机房管理;3设备管理;4账户及口令管理。此外, 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应该要对访问权限进行安全评估。对主要的使用者和他们的使用权限进行比较, 避免出现差错, 还有就是未经授权的使用行为。安全防护要确保主动出击, 不能被动的挨打, 更不能把防护的目标寄托在对手的疏漏上。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

3 攻击发生中策略

攻击发生中的主要策略指的是安全问题出现的时候做出的防护措施, 也就是说在过程中做到防护攻击。管理方首先要分析对手的攻击技术和能力, 以及会发生的结果;另外, 己方更要制定出相应策略, 重点研究该如何阻止攻击, 对正在进行的攻击现象进行识别, 要做好主要防护。

3.1攻击策略。攻击能力分析主要是针对攻击方的攻击能力来说的, 重点研究的内容是攻击者对系统中的防火墙以及主机的突破程度。但是攻击者的攻击能力毕竟有限, 而且对某些技术的熟练程度会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攻击模式。所以攻击者使用的主要攻击方法可能会反复出现在不同的系统中。因此, 把同一个攻击者的主要攻击行为进行分析, 就可能得出这个攻击者的整体攻击能力。对安全管理人员来说, 对攻击者的实力和技术偏向做出整体的把握, 在应对攻击行为的时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防御策略。网络攻击的过程很复杂, 而且对于双方来说具有对抗性。通常情况下, 处于防御的一方是比较被动。虽然说防御的效益是不明显的, 但是它可以带来更加理想的效果。攻击阻止通常指的是对黑客的攻击进行阻止的行为。而适当的防护是防止此类行为发生的主要方法。进行防护的主要措施包括适时进行系统配置, 把一些不重要的选项去除掉;也有对内部应用软件的补丁修复。而攻击识别是就系统本身而言的, 它强调的是系统本身的识别攻击能力, 主要集于在攻击中能够生存而不是被打倒。如果不能做到对攻击进行很好的识别, 那么对攻击的回应是不可能做好的, 由此可见, 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识别攻击能力是加强安全防护的重要方面。

4 攻击发生后策略

攻击发生后的策略也就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中的“亡羊补牢”, 即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把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4.1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是指安全人员在遇到突发事件后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例如, 发现攻击事件发生后, 所进行的系统备份、病毒查杀、后门检测、清除病毒或后门、隔离、系统恢复、调查与追踪、入侵者取证等一系列操作

4.2备份恢复。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 灾难是指一切引起系统非正常停机的事件。备份是指为了减少灾难发生的概率, 以及减少灾难发生时或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各种防范措施。恢复是指计算机系统灾难发生后, 在远离灾难现场的地方重新组织系统运行和恢复运营的过程。备份和恢复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双重手段。

4.2.1灾难避免计划。灾难避免计划必须预见可能影响系统运行的事件并准备好这类事件的应对措施。成功的灾难避免计划应包括地理冗余和备份磁带的远程存储, 这样可以确保区域性灾难不会导致电子政务系统丧失提供服务的能力。另外, 灾难避免计划必须以为所承载的特定应用程序定义的性能和可用性要求为基础。

4.2.2灾难恢复计划。灾难恢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业务影响分析。主要任务包括识别关键的业务过程和支撑这些业务过程的数据和设施、人员, 设定相应的优先级别, 评估停机开销等。

摘要:目前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政府日常办公领域, 该项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政府办公模式的转变, 而且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问题, 信息系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 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护研究就显得很必要。首先对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进而分别阐述了在攻击前、攻击中和攻击后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攻防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霞.浅析保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J].保密科学技术, 2013 (10) .

安全攻防 第8篇

1.1 公安系统网络安全现状

“金盾工程”正在全面展开中, 目前全国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公安系统网络, 且已经处于运行阶段。公安部门工作存在特殊的保密性, 因此对于网络的要求必须是绝对的安全可靠。公安网络正面临着恶意攻击和非法入侵, 数据信息丢失或被篡改, 病毒感染等安全问题。而万一该网络问题遭到不法分子利用, 将会带来难以估计的后果, 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安全。

1.2 公安系统网络安全风险与存在的问题

1.2.1 网络传输的安全隐患

网络黑客不但能够通过系统漏洞将公安内部网络上的信息窃取或是恶意篡改, 破坏数据的完整性, 而且可以在公安网络线路上设置监视设备, 以此窃听公安机关间的交流信息, 这些问题对网络的安全有着极其重大的威胁[1]。所以, 公安网络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加密, 且必须使用数字签名和认证的方式来确保信息交流时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1.2.2 网络组织的安全隐患

(1) 源于与公共网络连接的安全隐患

(2) 内部网络与系统外部网连接安全隐患

(3) 内部局域网的安全隐患

1.2.3 系统的安全风险

系统安全所说的就是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全。当下无论是应用最广泛的WindowS操作系统还是一些不常见的系统如UNIX, 开发者一定对其所开发系统留有“后门”, 而且从技术角度而言系统是无法避免漏洞的。因此这些隐患对于系统安全都具有巨大威胁。而在实际操作中, 系统是否安全与系统的运用范围和安全配置密切相关, 如果安全配置不能与操作系统相匹配, 就会出现很多漏洞, 即使普通的黑客也能够轻易侵入系统内部。所以要准确分析清楚网络的风险, 并以此为依据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 还面临着物理安全隐患, 应用安全隐患以及管理安全隐患等诸多风险。

2 公安信息网络对抗与攻防

对于网络安全问题, 由于攻防双方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因而网络对抗与攻防可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讨论。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本理论、概念等都是研究攻防的理论支撑, 其中网络对抗、信息和对抗是最直观且最清晰的理论。

2.1 信息对抗

信息对抗是为了使自身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保密性得到保障, 加强信息上的优势, 同时削弱对手获得信息的能力, 从而成功对抗对手。随着信息的网络化、普及化、数字化以及全球化日益深入, 网络对抗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信息对抗方式[2]。

信息对抗的模型有:

(1) 信息对抗过程三环节基本模型

以“共道一逆道”作为核心内容的博弈模型在信息对抗中起着表征作用, 不仅能够帮助对抗前的决策决断, 还能为事后分析原因提供依据。

(2) “共道一逆道’, 对抗机理博弈模型

信息对抗是一个极其繁杂的过程, 然而仍可通过一个多重的, 不断变换时空的6元关系组来进行简化:Rn[G, P, O, E, M, T]。

其中:

n对抗次数;

P (Paramete:) 参数域;

G (Goal) 目的域;

O (Objeet) 对象域;

E约束域;

M (Method) 方法域;

T (Time) 时间;

R (Relationship) 这6元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3]。

2.2 网络对抗

网络作为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不仅包含其共性, 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网络对抗指的是为了使己方处于信息上的优势地位, 抓住并且保持这种信息上的主动权, 从而通过网络来进行的一些进攻或者防御行为。其包含如下特征:无国界之分 (网络中没有明确空间概念) ;无行动痕迹 (网络中不会留下清晰的足迹和线索) ;对抗的结果及影响难以判定;人民战争 (每个人都可能参与到网络战争中) 。

从共性以及根本来说, “共道一逆道”模型属于网络对抗中的基本模型之一。在对抗双方的攻防过程中, “共道”与“逆道”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否则对抗不可能进行。网络系统应用越是广泛, 所包含功能越复杂, 其碰到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大, 种类也会更多, 同时网络系统的重要性也越发突出。这即为信息系统所谓的“道”, 与此对应的反其“道”也更多, 更广。因此, 单元或是单一的攻防不可缺少, 但是这样还不够, 应该进一步对系统作出全面、综合地分析。整体分析“道”、过程和时间的影响, 能够产生一个关于对抗过程的“共道一逆道”抽象模型。

但不同点在于, 整个对抗模型并非攻防中3个阶段的机械式拼凑, 而是把时间轴作为参照基础, 双方都遵循确定的时间轴关系。通常而言, 处于防守地位的一方会比较被动, 即使事先有主动防御预警方案, 也很难判断出攻击方的攻击行为;处于攻击地位的一方则可以主动出击, 可以在任意时间位置, 使用任意手段进行攻击。

2.3 网络攻防与安全

在网络安全中, 攻防又有着非常自然的、显而易见的“非对称性”。攻击的一方能够“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 甚至可以使用任何手段来实现攻击目的;防守的一方则必须要全盘考虑, 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失误可能也会造成局面的失控, 从而导致失败[4]。

大量研究发现:攻击和防御这种最普遍的事件正是影响网络安全的根本因素, 无论攻防双方怎样升级新的“攻击”或“防御”技术, 也不会改变网络安全中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抵消的最终结果。网络安全的质量 (Quality) 和效益 (Benefit) , 简称为QB, 攻击和防守 (attact& Defense) 记为AD。

用公式表达为:QB=D一A

(即“安全质量效益一内部防御力量一外界攻击实力”)

当D>A时, QB处于正值, 网络是可靠的、安全的;

当D

当D=A时, QB为0, 网络安全处于临界状态。

事实上网络安全远非如此简单, 而是一个极其复杂、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难题, 涵盖的范围很广, 这个简单关系式肯定无法够将其完全表示出来, 即便如此该公式还是有着一定的总结、参考意义。

3 公安网络攻击与防御

3.1 公安网络攻击

一般地, 开始入侵一次网络攻击 (入侵) 行为的完整模式分为:踩点扫描分析开始入侵获取权限一一扩大范围安装后门清除日志等若干大的行为模块, 如下图1所示[5]。

实际过程中, 图中所示的攻击方式步骤并不是都会发生, 攻击行动中可能会省略一些步骤。所以事实上的网络攻击不可能是完全不变得行为教条, 图中的模型表示的只是一个基本的路线和框架。以实施入侵网络为目的的有组织、有明确目标、方式的行为称为网络攻击, 其过程包括:目标搜索定位一般用户访问提升访问权信息获取攻击扩展, 这些就是完成网络攻击的全部基本要素。

3.2 公安网络防御

实际网络安全过程中, 任何安全方案都是根据某一相应模型来建立的, 防御实施方案也是基于某种防御而得出的。

(1) 棒棒糖模型: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防御结构, 称为“周边安全”, 就是用一圈“围墙”将保护的对象围起来。其周边安全和棒棒糖一样外表坚硬, 而内里较为柔软。

周边安全的缺陷在于, 一旦外部防御被攻击者破坏了, 里面的信息就全部暴露了。这跟棒棒糖是相同的, 如果它的硬壳被破坏了, 里面柔软的部分就无法掩盖了。这个模型还具有另一缺陷, 就是提供的安全级别单一。最为致命的是, 棒棒糖完全无法抵御从内部发起的攻击[6]。

(2) 洋葱模型:

一个坚固的洋葱模型 (如下图) 是以战略分层为基本思路的, 也可看作是一种“深度”防御。

该模型下周边安全被偶然因素破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它不但拥有和棒棒糖一样坚固的防御墙, 而且不是仅有一道防御壁垒。整个安全框架像一个层层包裹的洋葱, 想要攻击其内部就必须层层破坏保护强, 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攻击难度。

网络防御目前较为常见的技术包括以下几类:审计类、加密类、检测类、监控类和访问控制类。在现有的平台条件和技术背景下, 灵活使用这些成熟实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就完全能够对普通的网络攻击进行有效地防御。

现在的网络防御主要有:协同式防御, 集成式防御, 纵深式防御。

防御在技术上与攻击也不一样, 主要运用的都是一些防御范围广, 性价比高, 花费较少且防御效果明显的技术。比较常用的关键技术包括:隔离技术和陷阱技术。

4 结束语

公安系统网络要求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而网络安全又是涵盖面很广泛的系统工程, 单靠某一个系统来实现网络安全是难以实现的, 这就需要认真分析所需的安全要求, 综合各种不同的安全技术, 从而创建一个安全、实用、高效的网络系统。本文对公安系统网络存在安全风险及问题进行分析, 在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的大发展基础上, 对基于对抗的网络攻防理论和手段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 MlehaelE.whltman等, 齐立博译.信息安全原理 (第z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顾巧云, 孙玉龙, 高丰.基于博弈论的网络攻防对抗模型及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3, 01:52-54.

[3]高旭.浅谈信息网络战中的网络对抗技术[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01:276.

[4]连礼泉, 彭武, 王冬海.基于攻防对抗的网络安全动态评估方法[J].计算机科学, 2013, S2:214-218.

[5]刘安利, 赵怀勋.网络对抗中的DDoS攻防技术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9, 07:45-47.

安全攻防 第9篇

关键词:攻防博弈模型,层次化网络安全,评估

0 引言

安全评估是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近几年, 对网络安全测评的主动安全防御技术已逐渐发展成为网络化进程中的主流, 与传统网络中的被动防御相比较, 主动防御技术更有主动性和预测性, 能帮用户识别出网络系统中的潜在威胁以及系统的脆弱性, 然后可以根据用户的安全需求选择最优成本效应下的主动安全防御措施, 进而避免网络危险事件的发生, 为层次化网络的安全提供保障[1]。

1 网络攻防博弈模型的定义

定义一, 攻防博弈模型ADG是一个三元组, 为 (N, S, U) :

(1) N= (P1, P2Pn) 为参与攻防防御的局中人集合, 就是博弈的决策主体以及策略的制定者, 它既可以是有着共同目标和利益的团体, 也可以是是攻击者或防御系统, 如果攻击的数量大于等于2, 表示分布式协同攻击, 如果防御系统的数量大于等于2, 表示很多各防御系统在协同防御。

(2) S= (S1, S2Sn) 为局中人策略集合, 是局中人进行博弈的手段和工具,

其中, 每个策略集合最少包含两个不同策略。

(3) U= (U1, U2Un) 为局中人效用函数集, 效用值为R, 表示了双方在博弈中能得到的效益水平, 也是局中人策略函数, 策略不同则收益不同, 攻防效用函数等于攻防成本和回报之和。

如下图, 该模型是网络攻防博弈模型的通用模型, 下面, 我们将简化分析, 只考虑n=2的情况, ADG= ( (Pa, Pd) , (Sa, Sd) , (Ua, Ud) ) , 式中, Pd表示防御者 (系统) , Pa表示攻击者。Sa表示攻击策略集合, Sd表示防御策略集合, 效用函数集合可表示为一个矩阵U, 通过攻击者和防御者的策略选取实现双方目标的最大化收益。

在任何网络攻击环境下, 攻防双方的关系都是对抗性的、非合作的, 在博弈的过程中, 不会将自己的决策信息告知对方, 防御系统总希望将系统损失降到最少, 而攻击者则希望尽力破坏目标资源的服务质量或功能, 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下面是攻防博弈收益矩阵

如上图, 在攻防博弈的过程中, 攻击者的收益表现为网络信息系统的损失, 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 可能存在攻防双方的损失和收益不相等情况, 所以双方的收益关系可用零和非零来表示, 如果双方受益满足Ua+Ud=0, 则为零和攻防博弈, 如果Ua+Ud≠0, 则为非零和攻防博弈, 然后根据不同的主动防御策略选取算法进行分析。

2 攻防博弈模型的层次化网络安全技术

2.1 安全防御模型

(1) BLP模型。BLP模型中的每个主体和客体都被分成相应的安全类别, 主体上的标签称为安全许可, 客体上的标签则称为安全等级。BLP模型有四种访问模式, 分别是只读、读写、只写和执行。为确保信息的保密性, BLP访问控制策略为“不上读, 不下写”, 就是在操作过程中, 低保密级主体不能读高保密级客体的内容, 相应的, 高保密级主体不能操作低保密级客体。

(2) ChinessWall模型。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对公司提供咨询业务的控制, 其目标是阻止可能导致利益冲突的信息流。ChinessWall模型将单位信息分为3各层次存储, 依次是数据对象、公司数据集合以及根据利益冲突分类的COI类[2]。一个用户不能访问该COI类的其他公司数据, 如图, COIi是公司利益冲突类, 当用户访问一个COI类的公司信息后, 就不能访问COIi中的其他公司信息。

2.2 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地核心技术, 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真实性以及可用性, 在密码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将之分为密码分析学和密码编码学两部分, 其中, 密码编码学主要研究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实现信息隐蔽, 密码分析学则是研究通过密文获取明文信息。密码学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 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市场。

2.3 防火墙技术

作为一种被动的访问控制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传统网络常用的密码技术, 它部署在内部网和外部网的边界处, 可以有效监控内外部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访问。因为防火墙技术是存在于“内部网络安全可靠, 威胁来自外网”的假设上的, 这就决定了它不能防护来自内部的攻击, 也就无法检测恶意代码, 而只能过滤明显可疑的网络流量, 对于大多数入侵则无法过滤。

2.4 入侵保护技术

所谓的入侵保护技术, 即能够检测并主动阻止未知或已知攻击的系统。能够提供主动的防御能力。入侵保护技术的工作是经过预先对恶意网络流量和主机入侵行为进行拦截, 以防由于上述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入侵保护技术分为基于网络的入侵防御系统和基于主机的入侵防御系统。

2.5 网络诱骗技术

传统的网络防御技术大都依赖于防火墙等, 没有办法认识攻击行为的全过程, 而网络诱骗技术的出现, 则改变了以往被动防御的做法, 它通过对攻击者进行欺骗, 让其进入虚假的、伪造的资源环境, 进而使用各种监控技术分析攻击者的行为, 在此过程中保护网络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它能够牵制和转移攻击者的目标, 从而增加了攻击者攻击的风险和成本。当前网络诱骗技术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蜜网的诱骗技术, 另一类是基于蜜罐的诱骗技术[3]。

3 攻防博弈模型的应用优势

在当前网络安全的发展过程中, 基于攻防博弈模型的主动防御相比于传统的防御模型, 主要有以下优点:

(1) 通过攻防博弈模型的展示, 深刻刻画了攻防双方对抗的本质关系, 也就是攻防双方具有策略依存性、对立性以及关系非合作性。

(2) 攻防博弈模型是从攻防双方两方面进行主动防御问题的考虑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比但从防御者或攻击者单方面考虑防御更有效、更全面。

(3) 攻防博弈模型在网络化安全的应用过程中, 引入了信息安全经济学理论, 进而成本量化并计算了攻防策略, 对攻防彻双方的攻防成本近攻防收益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推算, 更有利于主动防御策略的选取, 对层次化网络安全评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推动了层次化网络安全的评估进程, 推动了网络安全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网络安全最优防御策略的选取等一系列复杂性问题, 本文从基于攻防博弈模型的层次化网络安全评估出发, 经过对网络攻防模型的演示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御模型技术, 对攻防博弈模型的优势进行总结, 进行了决策过程的扩展, 为攻防双方的多个攻防动态领域寻找最优的攻防策略, 进行了最有主动策略的选取算法, 希望能帮助防御者采取最优防御策略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主动防御, 促进网络安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伟.基于攻防博弈模型的主动防御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刘刚, 张宏, 李千目.基于博弈模型的网络安全最优攻防决策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4, 01:12-21.

安全攻防 第10篇

一、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践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不仅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应激能力。

本实训基地主要针对对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应用) 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 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网络空间安全方向为导向, 以平台搭建、操作系统实验、文件渗透实验、WEB攻防实验等内容, 围绕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 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专业岗位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通过课程教学, 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价值观, 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二、信息安全实训平台设计

本校实训平台以云计算为载体, 云计算虚拟化信息安全实训系统是针对安全人才培养, 安全研究等需求专门设计开发的产品。云计算虚拟化技术, 产品通过云计算虚拟化调度和管理。该实训平台主要让学生对终端, 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等实际操作, 掌握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原理, 掌握计算机系统, 网络和安全信息知识和实际操作操作技能。真实体验网络和安全信息知识和实际演练过程。该实训平台采用H3C CAS虚拟化管理系统, 该虚拟化管理平台是企业云数据中心的核心部件, H3C CAS区别于传统的虚拟化软件, H3C CAS基于第三代虚拟化结构, 采用高性能的虚拟化内核, 真实体现了计算和网络, 安全虚拟化的全面融合, 是面向企业和行业数据中心推出的一款全融合虚拟化软件。图一”H3C CAS云计园实训系统管理平台”。

三、信息安全实训平台课件设计

该信息安全实训课件共安排96个课时, 主要内容掌握对公司各类系统进行安全加固;对公司安全事件进行响应, 清理后门, 根据日志分析攻击途径;安全技术研究, 包括安全防范技术, 黑客技术等。

■密码学应用及应用:密码学

■信息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安全 (Windows/Linux) 、数据库安全 (SQLServer/My SQL) 、身份认证、计算机病毒。

■网络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漏洞扫描、网络攻防、Web安全、无线安全、通信安全。

浅谈网络攻防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 安全 攻防

对于信息系统的非法入侵和破坏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威胁。面对不容乐观的网络环境,无论是国家,网络管理人,乃至个人,都应该掌握基本的网络攻防技术,了解网络攻防的基础技术,做好自身防范,增强抵御黑客攻击的意识和能力。

一、认识网络攻击

1.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技术与管理手段实现网络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拒绝否认性,其中前三项是网络安全的基本属性。保证网络安全实质就是要保证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安全,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但网络安全具有动态性,其概念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具有潜在的危险和安全威胁,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程度也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安全策略下,系统是相对安全的。但是随着时间变化和环境演变,如攻击技术的进步、新漏洞的暴露等,使得系统遭遇不同的威胁,系统就变得再不安全。

2.网络攻击的分类

人们在网络攻击的分类上已经做过不少研究,由于这些分类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为此,分类着眼点一级原则、标准也不尽相同,分类的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异。著名安全学家Amoroso对分类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他认为攻击分类的理想结果应该具有六个特征:互斥性、完备性、无二义性、可重复性、可接受性、实用性。虽然分类研究中还没有一个分类结果能够真正满足以上六个特征,但对于分类研究和安全防御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已有的网络攻击分类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基于经验术语的分类方法

(2)基于单一属性的分类方法

(3)基于多属性的分类方法

(4)基于应用的分类方法

(5)基于攻击方式的分类方法

在最高层次上,按照攻击方式进行划分,可以将网络攻击分为两类: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主动攻击主要有窃取、篡改、假冒和破坏等攻击方法。对付主动攻击的主要措施是及时发现并及时恢复所造成的破坏。被动攻击主要是收集信息,主要有嗅探、信息收集等攻击方法。由于被动攻击很难被发现,因此预防很重要,防止被动攻击的主要手段是数据加密传输。

二、安全隐患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因此网络安全存在很大的风险和脆弱性。越来越多的网络攻击使得网络合法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被非法占用和利用。入侵者破坏网络安全的属性,从而获得用户甚至是超级用户的权限,进行不许可的操作。入侵者(黑客)可能是友善的,只是为了试探一下,或者了解一下网络战其他机器上的内容;也可能是恶意的,企图获取未经授权的数据,或者破坏系统。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反应出当今网络的安全隐患非常严重,面临的网络风险非常严峻,造成的损失和破坏性更是不可估量的。网络具有的脆弱性是指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各种潜在的威胁通过利用这些漏洞给系统造成损失。脆弱性的存在将导致风险,而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产生风险。产生这些安全隐患的因素有很多,没有一个系统是绝对安全、无脆弱性的,我们只能尽量保证网络的安全。

三、攻击技术

1.绝服务攻击

拒绝服务攻击即DoS攻击是目前黑客经常采用而难以防范的攻击手段。其目的是使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最常见的DoS攻击有计算机网络带宽攻击和连通性攻击。带宽攻击指以极大的通信量攻击网络,使得所有可用网络资源被消耗殆尽,最终导致合法用户请求无法通过。连通性攻击指用大量的连接请求冲击计算机,使得所有可用的操作系统资源被消耗殆尽,最终计算机无法再处理合法用户的请求。

2.冲区溢出攻击

缓冲区溢出是指向固定长度的缓冲区写入超出其预先分配长度的内容,造成缓冲区中数据的溢出,从而覆盖缓冲区相邻的内存空间。就像个杯子只能盛一定量的水,如果倒入太多的水到杯子中,多余的水就会溢出到杯外。

3.b应用安全攻击

Web应用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将传统的Client/Server应用程序转变为三层Brower/Server结构,即客户端浏览器(表示层)/Web服务器(应用层)/数据库(Brower/Server/Database)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划分,在传统两层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应用服务这一级,使逻辑上更加独立,每个功能模块的任务更加清晰。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通过WWW浏览器实现。然而,易于开发的Web应用却有许多安全问题值得關注。

4.毒、蠕虫与木马

计算机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蠕虫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恶性病毒,它具有病毒的一些特征,同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如不需要宿主文件、自身触发等。木马专指表面上是有用、实际目的却是危害计算机安全并导致严重破坏的计算机程序。

四、防御技术

主要的防御技术有PKI网络安全协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

1.网络安全协议

目前广泛采用公钥基础设施PKI技术。PKI是一种新的安全技术,主要功能是对秘钥和公钥进行管理。

2.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一种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的网络设备,它能够保护内部网络信息不被外部非法授权用户访问。但是防火墙技术只能防外不防内,不能防范网络内部的攻击,也不能防范病毒,且经伪装通过了防火墙的入侵者可在内部网上横行无阻。

3.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是对入侵行为进行识别和判断的处理过程,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手机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和危及系统安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杜晔、张大伟、范艳芳.网络攻防技术教程.2012,8

安全攻防 第12篇

1 网络攻防技术概述

1.1 认识网络攻击

1.1.1 网络攻击的概念

所谓的网络攻击就是通过对网络系统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后,找到网络系统中目标系统所存在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对目标系统的服务器或其他网络通信设备等进行资源入侵与破坏,窃取网络传输的数据信息以及对网络数据的传输进行监视与控制的活动。

1.1.2 网络攻击的步骤

1)隐藏自己的位置,一般网络攻击者进行网络攻击时都会隐藏自己的真实IP地址。

2)寻找要攻击的目标,并对目标主机的系统进行分析,为入侵作好充分的准备。

3)获取登录目标主机的账号和密码,然后登录到目标主机。

4)获得对目标机的控制权,网络攻击者往往会通过更改系统的某些设置或者在系统中置入一些木马或其他一些远程操纵程序,为再次进入目标主机的系统留下后门。

5)进行网络攻击,窃取网络资源或致使目标机的网络系统瘫痪等。

1.1.3 网络攻击的类别

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别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口令入侵的方式,就是利用用户的账号和口令登录到目的主机,然后再实施攻击活动的入侵方式;二是利用木马程序进行攻击的方式;三是基于万维网欺骗技术的网络攻击方式;四是基于电子邮件服务的网络攻击方式;五是利用黑客软件进行网络攻击的方式;六是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网络攻击的方式;七是基于端口扫描的网络攻击方式。

1.2 认识网络防御技术

网络防御技术主要包括局域网网络防御技术和广域网网络防御技术,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1.2.1 局域网网络防御技术

目前常用的局域网网络防御技术主要有如下三种:

1)基于网络分段的局域网网络防御技术,网络分段通常被认为是控制网络广播风暴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它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有效防范局域网内部的非法窃听。

2)用交换式集线器代替共享式集线器来实现局域网网络防御的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防范网络黑客的攻击。

3)基于VLAN划分技术的局域网网络防御技术,该技术可以将以太网通信变为点到点通信,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绝大多数基于网络侦听的网络攻击。

1.2.2 广域网网络防御技术

目前常用的广域网网络防御技术主要有如下三种:

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的基本思想是不依赖于网络中数据通道的安全性来实现网络系统的安全,而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加密来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2)VPN技术。所谓的VPN技术即虚拟专网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技术就是隧道技术,将企业专网的数据加密封装后,通过虚拟的公网隧道进行传输,可以有效防止网络传输中数据的窃取。

3)身份认证技术。所谓的身份认证技术,就是一种基于对登录系统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并记录完备的登录日志的网络防御技术。

2 网络攻防技术的特点剖析

2.1 网络攻击技术的特点剖析

2.1.1 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网络攻击的对象多是网络上的计算机,网络攻击的后果就是使网络的计算机处于瘫痪状态,从而会给计算机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1.2 网络攻击手段具有多元化和隐蔽性的特点

正如前文中所介绍的,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显著的多元化的特点,而且攻击者在进行网络攻击时往往不留任何痕迹,具有很好的隐蔽性。

2.1.3 网络攻击技术主要以软件攻击为主

绝大多数的网络攻击都是通过对软件的截取和攻击从而破坏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于软件的攻击是网络攻击技术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2.2 网络防御技术的特点剖析

2.2.1 程序行为监控并举

多数网络防御技术在全面监视程序运行的同时,自主分析程序行为,发现有网络攻击的时候,自动阻止相应的程序运行,从而起到网络防御的效果。

2.2.2 可以实现多重防护

在采用动态仿真技术的同时,有效克服特征值扫描技术滞后于网络攻击的缺陷,有效实现对网络攻击的快速检测,从而使用户系统得到安全高效的多重防护。

2.2.3 提供可视化的显示监控信息

当前一些常用的网络防御软件都为用户提供了可视化的显示监控信息,通过这些软件用户直观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并依据其分析系统安全性。

3 网络攻防模拟方法的发展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一下,认为网络攻防模拟方法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基于限制性对抗、嗅探器和网络设计工具相结合以及角色扮演三个不同的网络攻防模拟方法。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3.1 基于限制性对抗的网络攻防模拟方法

限制性对抗模拟方法主要是从战术层面来对网络的攻击和防御进行模拟,它是通过建立包括服务器、客户机、交换器和路由器等网络通信设备在内的实际的、相对独立的网络,形成一个限制性的网络环境,来进行网络攻防实验的。

3.2 基于嗅探器和网络设计工具相结合的网络攻防模拟方法

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攻防仿真工具,嗅探器和网络设计工具的综合应用为用户提供“真实”的网络虚拟服务,来进行网络攻防实验。

3.3 基于角色扮演的网络攻防模拟方法

这种模拟方法不是基于计算机进行仿真,而是面向参与者的仿真。这种模拟方法通过对网络攻防情节进行模拟,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在网络攻击时各自的角色。(下转第1784页)(上接第1773页)

4 结束语

明确网络攻防技术的特点,采用有效的网络防御措施做好网络的防御工作对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训练要求的提出,网络攻防模拟方法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攻防模拟方法营造网络攻防的虚拟环境,进而可以更好的学习网络攻防技术的原理。

参考文献

[1]向阳霞.基于虚拟靶机的方法在网络攻防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与通信技术,2010(5).

[2]邓晓勇.浅谈计算机网络攻击特点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1).

安全攻防范文

安全攻防范文(精选12篇)安全攻防 第1篇关键词:无线局域网 (WLAN) ,安全,防护无线局域网开放的传输介质, 使得只要符合协议要求的无线...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