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
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精选7篇)
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 第1篇
雷德利·斯各特(Ridley Scott)改编自安迪·韦尔(Andy Weir)畅销科幻小说的新作《火星救援》(The Martian),重返他熟悉的未来世界领域。这部由马特·戴蒙(Matt Damon)主演的Fox影片虽然以火星为故事背景,但其对细节的`关注,给人以故事会发生在明天的真实感受。整部影片自始至终让人欲罢不能,又不会让人过份激动,必定会在全球掀起太空热。
斯各特向来以空间题材见长,这次他讲述了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戴蒙饰】劫后余生的故事,他与其他五位宇航员遭遇巨型风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结束,他因为被误认为无法生还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鲁宾逊。清醒后的沃特尼发现自己远离地球家园,食物只够一个月的供应。幸好他天性幽默乐观,而且是个植物学专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务的到来,虽然这一等就要四年。沃特尼精心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这颗干旱星球上的时间,开始利用自制的肥料种植土豆,对手头的所有材料物尽其用。而在地球上,公众哀悼马克的悲剧死亡后,一位眼尖的NASA技术员在监看时注意到火星表面的运动迹象,怀疑可能是马克还活着。双方重新取得联系后,火星救援任务由此启动。
编剧德鲁·高达(Drew Goddard)保留了韦尔原著中对食物技术分析和氧气供给、机械能力、星际航行物理等科学问题的大段详尽描写,并用观众能理解的方式再现银幕。NASA官员想制定两全的救援计划,马克的宇航员同事却甘愿冒着巨大风险前去营救,哪怕希望渺茫。
斯各特为影片安排的悬念固然扣人心弦,影片却以人物的轻松幽默、专业人士和高知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彼此间的尊重为总体基调。导演和编剧淡化了传统剧情作品的表现模式,强调描写现实问题时理性反应要比歇斯底里、下意识的爱国主义更恰当。编剧高达对原著中马克讽刺性的幽默略有放大,戴蒙的塑造又让角色显得极为可信。影片一反斯各特作品惯常的绝望与虚无,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风格。
火星救援观后感
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 第2篇
在电影这个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每个导演都像沉思中的哈姆雷特一样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他们不仅纠结于剧中人的活着还是死去,还企图在电影的表达上更加与众不同。比如《罗生门》的肯定之否定的叙事角度,比如《山河故人》的三段进逼式表达。感谢雷德利斯科特,在这么复杂的世界里还这么简单的讲故事。
由于美国科技和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一骑绝尘,反映在电影艺术上,美国电影对未来时空的探索根本就停不下来,比如《异形》、《夺宝奇兵》、《星球大战》等,当然还有《星际穿越》。和这些之前同类的科幻电影相比,《火星救援》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守本分。导演看上去毫无野心,甚至连电影的台词都是从原著中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的,即使面对的是人类普遍焦虑的毁灭式的情节,它也不煽情,也不会让电影的主题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
但是这不意味着导演没有创意,能够把那么多艰涩和专业的理论传达得如此通透,让像我这样“科学的门外汉”都感觉不到有什么看不懂的硬伤,这本身就创意无限。当然我们还会把它和导演的另一部电影《黑鹰坠落》相比较,这是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一个带给我们战争本身直透人心的冷峻,一个让我们感知到走向科幻世界的小幽默,但是两者的主题都很简洁,很少有导演主观因素的参与,一切以真实,细致的场景再现为主,这也是原著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按说,表现人类面对未知世界的`命题一向都是很沉重的。记得当时看《三体》时,一想到外星生物可能就在窗外的月光下窥视着自己,那一夜我竟无从入睡。但是,雷德利斯科特却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回应了全人类的困惑,而他所仰仗的,正是对科学严谨性和对技术进步的自信。甚至当那位明显香港人特征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操着不太流利的中国话出现时,那一刻我们竟能会心的笑出声来。没错,整个电影的基调就这样,让人非常舒服,即使事关人类的存亡,即使地球上只剩下你一个人和孤独为伴,我们依然能从电影中感知到恰到好处的勇气和乐观,这种感觉对于观影体验而言无疑是很受用的。
电影唯一不那么简单的地方,就是整个电影其实就是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寓言,一个关于中国人如何拯救美国电影的隐喻。这实际上反映了美国人心中的某种焦渴:虽然他们在习惯还是把中国人想象成香港人,但是他们很清楚,没有中国的助推,他们的电影想上天也很难。所以,现在美国推出一部大片,之前那些在我们的记忆中无比傲娇的主角们都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拉票。他们电影中为中国人设置的情节也不再那么负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出现在美国的电影中,虽然在现阶段,中国人在电影中还只是负责打酱油。
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 第3篇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火星救援,孤岛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鲁滨逊 · 克罗索漂流到了一个无名的岛屿上, 他为之命名为绝望岛, 因为这岛是凄凉而不幸的, 正如自己一样。《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孤岛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辉煌旅程。宇航员登陆火星的第六天, 马克 · 沃特尼独自一人被留在火星之上, 发生了一声绝望的慨叹:“我他妈彻底完蛋了。”安迪 · 威尔的这部科幻小说被称作“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 随后拍成电影, 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从鲁滨逊到马克, 这座孤岛从地球的大洋漂移到了浩瀚的宇宙之中, 却只为完成一个相同的任务, 探索在绝境中的人的种种可能性。
一、广泛收集与精准分配的必要性
鲁滨逊和马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存问题, 鲁滨逊走过的是原始人类在进化初期同样走过的道路, 寻找住所、制造工具、打猎、采集、农耕以及最终的畜牧, 在自己的日志中, 鲁滨逊详细地记录着每日的收获和分配, 他的食谱我们一目了然——饼干、葡萄干、烤羊肉等等, 也许数量不多, 但是种类不少, 地球上的鲁滨逊靠着量入为出过着还算丰富的生活。而火星上的马克没有这样的幸运, 空气, 水分, 土壤这些地球上的寻常之物在火星上就成了必须要靠人类制造才能存在的劳动产物。搜集过团员的储备之后马克发现目前的食物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也只够吃一年, 如果想活到有人搭救的那一天就要准备四年的食物。于是植物学家身份的马克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优势, 在火星上完成了种植马铃薯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沦落绝境的两个人在收集和分配的过程中都出现了精准的数字, 一串葡萄干、一块烤羊肉和两三个鳖蛋组成鲁滨逊的一日三餐, 学者出身的马克把每天所需的能量量化为1500 卡路里, 靠着数学精密的计算还维系生命的基本生存。量化的食物数据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对于小说来说, 这些数字正试图突破现实与虚构的壁垒, 让从未到过绝望岛和火星的读者同样设身处地感受到在绝望中挣扎的困顿和艰难。同样的尝试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完成得相当轻松, 只要进行初步的数据的罗列还有细节的描述就可以做到, 因为鲁滨逊经历的一切只是人类的历史;而在《火星救援》之中, 对作者的写作功底要求就近乎苛刻, 类型为描述人类未来可能性的科幻小说, 却要在现实土壤找到扎根的基础, 作者安迪本身就有着扎实的科学背景, “50 升O2 可以造100 升水, 因为每个水分子只含一个O。”[1]当这样的描述出现的时候, 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都会不由自己地折服。不论身处小岛还是身处宇宙, 主人公急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基本的生存问题,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出来孤岛文学的一个范式, 不论时间和地点是如何演变, 其内核都是始终不变的人与所处自然之间的抗争。
二、灵魂的困境——从圣经到肥皂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解决了饥饱问题的动物就解决了生存的难题, 马克思描述的人的生命和动物却是相区别的, 孤岛之上被困住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 同样还有人的灵魂, 在无法获得社会的资讯, 无法正常地进行人际交流之时, 鲁滨逊和马克为了避免疯狂做出了不同的努力和尝试。《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心理描写生动而全面, 除了为生存必要的忙碌工作之外, 鲁滨逊收集了大量书籍 (最重要的是圣经) , 还有供来日常记录的纸笔、墨水, 他把每天的生活记录下来, 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苦闷, 甚至还罗列了生活中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的清单。值得注意的是, 宗教情结渗透到了鲁滨逊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染上疟疾, 疾病来势汹汹, 这时的鲁滨逊身上一点力气都没有, 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连声向上帝呼喊, 甚至不断反思自己是否是因为罪孽深重才遭遇此等困境, 在疾病好转之后, 鲁滨逊就紧紧抓住了信仰这根稻草, 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圣经》在鲁滨逊的“绝望岛”上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道具, 从无辜受难到认罪悔改, 在对“罪与罚”的对立模式的深切领悟下, 鲁滨逊终于能正视艰难的生活, 走出了灵魂的困境。不同于深陷在上帝情结中的鲁滨逊, 植物学家马克更能平静接受自己的处境, 他对于把自己留下来的同伴并不怪罪他们, 而认为他们做了恰当的决定, 并且为同伴能活下来而高兴。因此马克无需处理多余的负面情绪, 每天的工作完毕, 他把剩余的时间交给了披头士音乐, 美国的情景喜剧《三人行》等等, 文中马克遇到了一次重大的危机, 为了造火他需要可燃物, 可是栖息舱的东西全部无法燃烧, 在搜罗了大家的私人物品之后, 他发现了木制十字架, 把它削成了木棍, 同时在心里自嘲道假如有上帝存在的话, 上帝也应该不会介意。从肯定上帝的存在到上帝是否存在的模糊, 鲁滨逊同马克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 同样是社会演变的真实写照, 鲁滨逊完成了孤岛朝圣, 精神上成了一个完满的人, 马克在孤岛上变成了工业时代中大机器的小零件, 每天忙着该做的工作, 只希冀有朝一日同伴来救他。
孤岛文学还将不断被书写, 肉体的生存与灵魂的抗争还将轮番地上演, 只是不同时空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一样, 从鲁滨逊到马克, 人类使用的工具越来越高级, 值得未来的马克们思考的是, 除了人对自然的胜利之外, 人是否还能发现战胜自身的另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安迪·威尔 (著) , 陈灼 (译) .火星救援[M].译林出版社, 2015:59.
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 第4篇
一、 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人生况味
沃特尼是“阿瑞斯三号”任务飞船中的一员,此飞船由遇事沉着冷静的路易斯带队。女主公在飞船附近漂游,好像是一条被人遗弃的美人鱼。机组上其他成员分别是约翰森、马丁内斯、伏戈尔,一组人等共同登上火星,并驻扎基地。在半个月后猛烈的沙尘暴中,导致他们不得不停止计划,在刻不容缓之际点火升空。沃特尼被遗留在了火星上,其他几位成员都以为他牺牲了。在发生事故之前,似乎都没有理清楚头绪,这其间也有沃特尼的影子。直到狂风暴雨过后,事故发生后的他在阳光明媚的沙漠中醒来,他醒来时感到有些疼痛,有一根断了线雷达插在他腹中。看到这,我们肯定会想到,他会不会死,如果不会死,那么怎样才能回到地球上?是不是要等上好几年才会有其他飞船经过这里,才会把他解救出去。但怎样才能使一个与等待有关的故事,创作出令人惊讶的剧情呢?对于这种极其恐怖、一片荒凉的环境,很多看客都会认为这是与太空板贝克特戏剧有关的情节,但在这部电影中多了一些戏剧性的转折。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创作的电影,大多数都会以故事中的主角为榜样,体会到那种在挑战孤独中而获取到的乐趣。导演通过来回切换在火星基地内部中的两个摄影机,看到了主人公一路的艰难跋涉。在影片中设置了影像日志,以展示出主公人逃离火星的计划,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出男主人公对存在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认同。沃特尼是此次飞行任务中的植物学家,正好能够利用专业特长在困境中让自身得以果腹。他在工作中主张要以自己学到的植物学知识与恶劣的火星环境展开对抗。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开始收集周围朋友的排泄物,堵上鼻子,然后翻土和播种,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临了,马铃薯就这样长出来了。但如果在火星上存在水,那么这肯定会实现,只是沃特尼自己不知道,在火星上他需要蒸馏取水。但是根据沃特尼后面的表现,他说“要用科学战胜一切”,他并没有开玩笑,也确实付出了实际行动。
二、 研究《火星救援》的主旨
这部影片让人惊讶的是,虽然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已经77岁高龄,但在这部影片中明显呈现年轻导演的风貌。在沃特尼经过多番苦难之后,终于与地球取得了联系,他所希望的是尽力不要让自己死去。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所在。在影片中有多处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的场景,有很多张幽默面孔扮演着总署要员,他们努力与主人公沃特尼的进度保持一致,即使一场简单的会议媒体也会被调度剪辑师剪辑得丰富多彩。[1]导演斯科特过去所拍摄的电影的基调基本都是沉郁型,但这部电影明显结合安迪·威尔的小说进行拍摄,其调子任何人在影院门口听,都会认为这是一部喜剧。主公人得救的机会一次次来到,却又一次次错过。在“阿瑞斯三号”飞船的同事们回地球的途中,获悉队友沃特尼还活着,并马上与他进行联系,并给他发了一封玩笑话的邮件:“很抱歉将你留在火星上了,我们只是有些讨厌你。”马丁内斯知道在沃特尼看到这封邮件后会激动不已,在这个玩笑的背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誓言: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会把你接回地球。距导演斯科特拍出的《异形》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导演的巅峰之作,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也只有这部《火星救援》。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有很多相似之处,《异形》这部电影的标识是具有腐蚀性血液的怪兽,而《火星救援》这部电影却是“已经7天没有吃番茄酱了”。主人公都是被迫身处在困境之中,都是一个人作战,并凭借着自己求生的本能获得了重生。在最后一次访谈中,斯科特表明《鲁滨逊漂流记》是他最喜欢的书,鲁滨逊可以称为人类世界“第一位宇航员”,也正由于受到这部书的影响,他的最新力作中可谓是实现了内心的固恋。在影片中,马特·达蒙也是如此,这种漂流的戏码被他演绎得栩栩如生。应该不会再有第二位男演员将这一角色演绎得如此形象。他的表演是不着痕迹的,并不需要刻意捕捉观众的心灵。很多男演员由于外形条件太好,以至于在扮演一些普通人角色时,显得没有说服力。比如:马特·达蒙与鲁滨逊一样,在陷入困境之中,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努力逃脱困境。所以在影片开始时,沃特尼在接通美国航夭航空总署的电话后,也就预示着他后来会得救。在他穿着宇航服,离开火星时,竖起大拇指,表示着这个地方虽然有些糟糕,但是也有很多欢乐的时光。
三、 小说《火星救援》与电影的异同之处
作为科幻类的小说,但《火星救援》这部小说并未有多少幻想成分,整个故事设定的时间、地点、采用的科技手段,都是结合在实际中NASA火星计划而进行的。但这正也是最感人之处,因为这是可以触碰到的未来。作者曾感慨过,在30年之内,人类必然会成功登上火星,也就代表着,第一个登陆火星的人,有可能是我们,也有可能是别人。[2]《火星救援》这部小说越看越有意思,这里面涉及到主人公一人在火星上,要用科学来挽救自己,还倾注了很多地球人对他的关注以及救援。在这些地球人之中,不但包括他的同事、朋友和NASA全体成员,而且还包括很多陌生人。当然最重要的是与他共同在一起踏上火星的五位队员,有内柔外刚的指挥官、有稳定沉着的飞行员、有美丽的女程序员。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个性也有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每当与主公人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的活力就会全面迸发出来,有聊不完的话题。电影版的《火星救援》这些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当红明星。也正是由于有了马克的故事,以及另外几条人物的线索,让整本书结构更加清晰、立体。不再像鲁滨逊漂流记那样只是主角一个人演戏,而是一个人演戏与多人演戏之间的碰撞。在独角戏方面上,体现出马克在火星上的孤独和寂寞,也体现出他如何用自嘲和自信来消磨时间。群戏则描绘出了NASA内部各种不同人物间的冲突。这些内容在电影里也得到了准确的还原,在电影之中很多台词都来源于原著,让很多看过了小说的观众倍加感动和亲切。另外,可能是作者本人性格开朗的原因,塑造的主角性格也非常幽默。马特·达蒙饰演的主角充分体现出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精神,动不动就会来上一段对于火星或者与生活有关的段子。但与书中展开的语音日志记录有不同之处的是,在电影之中采用了录像的方法。主人公沃特尼并没有什么超能力,只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他却能独自一个人在火星上存活下来。在他的身上完美的诠释出什么叫“意志力”。很多观众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都是意志力并不是督促自己如何努力,而是要不停地孕育新鲜的活力,保持信心也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要理性思考如何进行自我调节,以至于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硬科幻有很多种类型,但是能遇到《火星救援》这种类型的,并且让影片内容如此丰富的,真是可遇不可求。这与编剧思路有关,同时也与原著小说的人文精神有关。他追求的并不是多么宏大的科幻主题,而只是将焦点集中于人的身上,并且主人公带有强烈的科学精神和冒险精神。在书中所提到的阿姆斯特朗、卡尔·萨根等人,读者在看小说中难免会有一种在阅读纪实小说的错觉。外太空题材科幻类型的小说普遍都以火星为主题。利用这个主题编写的科幻小说,可谓不计其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幻小说,都具有浓浓的幻想色彩。同一种题材,却能产生出不同的风格,这也直接说明科幻类型小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包容性。
四、 电影《火星救援》的实际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就尝试着其他类型的电影,但很多电影都以半红不红的状态落幕。《火星救援》这部电影完全将以前的阴霾清扫干净,将整个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也被导演看作是科幻领域的重拾:在回归旧题之后,同时又在风格上与曾经那个悲观沉郁的自己有所区别。面对于未知的太空,雷德利·斯哥特不再担心和害怕,而是营造出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为观众带来一个广阔无垠、但又堪称绝美圣地的外太空空间。航拍与广角,始终追随着马克进行生存探险,同时,也将这火星之谜展现得酣畅淋漓。在电影开头之处,除了那段为迎合剧情需求而设置的风暴,在电影后续情节中根本没有看到任何灾难。反之,火星成为了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处处都充满着惊喜,只要人类有足够的勇气,这里绝对可以堪称为最丰富、最有趣的探险乐园。满腔热忱的氛围在影片的配乐下被逐渐加强,当“Turn the Beat Around”在太空家园中再次响起,整部电影欢腾的基调被全面引发出来。在太空科幻片之中,所运用的大卫·鲍伊的配曲,也在片中露了一次嗓子。但是这一次,主题的“Starman”要比大街的“Space Oddity”更贴近于主题。在中国与美国达成救援合作计划后,地面基地指挥家信心满满地撂下电话,这首憧憬之歌再次响起。在怀旧金曲中所创造的电影原色,既烘托出希望的力量,也让人开始回忆起最纯真、最烂漫的年代。而导演也在一片火星专有的暖色调中,成功完成了自身的科幻电影软着陆。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火星救援》这部小说,还是这部电影,都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虽然这是一部硬科幻片的电影,但是却类似于戏剧一样拉开了帷幕,在影片之中也并未有过多的灾难,反之火星成为了一块宝地,处处都有宝物,只要我们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绝对可以充分利用好火星,从而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财富。这部电影的主题更多的是告诉观众,无论遇到多么槽糕的事情,或者是陷入到令人绝望的境地中,都要像主人公沃特尼一样积极、乐观的面对,做到永不放弃,迟早会看到希望、迎来温如春的阳光。
参考文献:
[1]柳莺.《火星救援》:火星鲁滨逊[J].电影世界,2015(11):69-72.
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 第5篇
斯各特向来以空间题材见长,这次他讲述了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戴蒙饰】劫后余生的故事,他与其他五位宇航员遭遇巨型风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结束,他因为被误认为无法生还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鲁宾逊。清醒后的沃特尼发现自己远离地球家园,食物只够一个月的供应。幸好他天性幽默乐观,而且是个植物学专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务的到来,虽然这一等就要四年。沃特尼精心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这颗干旱星球上的时间,开始利用自制的肥料种植土豆,对手头的所有材料物尽其用。而在地球上,公众哀悼马克的悲剧死亡后,一位眼尖的NASA技术员在监看时注意到火星表面的运动迹象,怀疑可能是马克还活着。双方重新取得联系后,火星救援任务由此启动。
编剧德鲁高达(Drew Goddard)保留了韦尔原著中对食物技术分析和氧气供给、机械能力、星际航行物理等科学问题的大段详尽描写,并用观众能理解的方式再现银幕。NASA官员想制定两全的救援计划,马克的宇航员同事却甘愿冒着巨大风险前去营救,哪怕希望渺茫。
斯各特为影片安排的悬念固然扣人心弦,影片却以人物的轻松幽默、专业人士和高知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彼此间的尊重为总体基调。导演和编剧淡化了传统剧情作品的表现模式,强调描写现实问题时理性反应要比歇斯底里、下意识的爱国主义更恰当。编剧高达对原著中马克讽刺性的幽默略有放大,戴蒙的塑造又让角色显得极为可信。影片一反斯各特作品惯常的绝望与虚无,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风格。
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600字 第6篇
电影《火星救援》主要讲了一个科幻故事,地球首次实现人们登上火星的愿望,很幸运马克这个幸运儿和他的同伴们首次到达火星,他们遇到了沙尘暴,所有人都立马返回,不幸,在上火箭的时候,他们把马克落下了,他们成功避难,但被他们落下的马克却晕迷在火星上。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死了的时候,马克却神奇的活了下来,但他无法跟别人联系,只能一个人想法子生活。
首先,他找到了同伴们原本打算住的旅行仓,把所有水源、食物、电池都翻了出来,一算,他的同伴要来救他,要用四年的时间,可他的食物、水源却不够,但总不能等死吧,很幸运,他是个植物学家,便开始种土豆来养活自己。但是有一天,旅行仓自己炸了,他的庄稼全死了,旅行仓也破了,但很幸运的是,上级与他联系上了,当得知他还活着,他们的嘴张的大大的,可以放个鸡蛋。然后,上级便想办法救他,最后上级打算让还未返回地球,也就是他的同伴们去救他。经过千辛万苦,同伴们终于找到了他,并把他救上了飞往地球的火箭,他终于平安回到地球上。
电影火星救援个人观后感700字 第7篇
出乎意料的是,马克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然而,他面对的问题是:与NASA失去联系,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来拯救他;下一次火星任务要等到四年后,而基地内的补给仅够他维持31天。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象一下,无论是抱怨同事抛弃了自己,还是担忧害怕自己的命运都是很正常的。然而马克却表现出乐观冷静的一面,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就很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先把伤口处理好,然后吃点东西,再坐下来分析目前的形势。
食物不够?自己种土豆。马克还调侃幸亏自己是一个植物学家,并且开玩笑说:对不起阿姆斯特朗,现在火星被我占领了。
水不够?自己利用化学知识燃烧氢氧来生产水分。
与地球失去联系?找到过去被埋起来的设备连线地球,利用16进制编码传递信息。
这个过程中,NASA一直关注着马克,并且他的同事也足够聪明猜到了他的意图,才能够及时取得联系,让他知道地球上的人正在想方设法营救他。并且马克种植的土豆也都生成了,足以保障他等待救援的到来。
意外不可预估,但是面对问题的心态很重要,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很重要,当然还需要神队友的助攻。
可惜祸不单行,突如其来的一场寒潮让马克的土豆全部被冻死了。食物的不充足使他等不到800多天后的救援。而救援又来不及在他食物吃完之前赶到。
幸运地是此时有外援中国航天宇航局愿意用保密中的太阳神来帮助美国救援,又有他的队友们愿意冒着风险在太空中多漂流500多天来拯救他。而在最后救援时因为距离太远,马克又想到了扎破宇航服,自己手动控制在太空中飘向队友,最终实现了成功对接。
这本是一次几乎必死的灾难,可是凭着幸运,马克活了下来。凭着乐观的心态,扎实的知识,马克联系上了地球。凭着智慧和勇气,马克最终获救了。
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