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红外线照射治疗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红外线照射治疗(精选9篇)

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0例, 男37例, 女23例;年龄32岁~73岁, 平均57岁;60例均为化疗性静脉炎。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对静脉炎进行分级[2]:观察组Ⅰ级静脉炎9例, Ⅱ级静脉炎10例, Ⅲ级静脉炎11例;对照组Ⅰ级静脉炎10例, Ⅱ级静脉炎8例, Ⅲ级静脉炎12例。

1.2 方法

观察组先用生理盐水擦拭静脉炎处待干, 将水胶体敷料沿静脉炎走向进行无张力粘贴, 覆盖范围应超过局部红肿部位4 cm, 4 d更换1次;每日给予静脉炎部位红外线照射2次, 每次20 min。对照组常规给予50%硫酸镁纱布湿敷静脉炎处, 上覆盖保鲜膜。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对静脉炎进行分级[2]。①疗效评价:无临床症状为显效;静脉炎转为Ⅰ级为有效;无改善为无效。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②治疗时间:发生静脉炎至显效或有效的治疗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时间为4.04 d±0.35 d, 短于对照组 (5.86 d±0.37 d)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t=11.84) 。

3 讨论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 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 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使血管内细胞坏死。由于大剂量多种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 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机械刺激, 直至损伤血管内膜, 而发生静脉炎[3], 同时高浓度药物所致局部高渗透压, 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再加上静脉穿刺进针不当造成化疗药物外渗等对血管的化学刺激, 可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疼痛、血管变硬, 甚至机化阻塞,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即化疗性静脉炎。

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的作用由亲水胶肽微粒的明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混合组成, 可吸收少到中量渗液, 清创作用[4]。具有消除红肿:密闭的半透膜保持局部的低氧张力, 毛细血管生长快, 改善局部微循环, 是组织接近正常生理状态, 加快吸收渗出液;减轻疼痛:促进炎症物质的代谢和吸收;防止坏死: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5]。

红外线治疗静脉炎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 组织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物质代谢增强, 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 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 促进炎症的消散[6,7,8];红外线还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倪淑红, 柳国红, 何红霞.如意金黄膏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03, 2 (5) :311.

[2]陈伟菊彭刚艺.临床护理文书规范 (专科篇) [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144.

[3]董霞, 林静, 饶本强.新鲜芦荟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80例疗效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8 (1) :13.

[4]王震云.医用伤口敷料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 :87.

[5]陈颖君, 邓小岗, 陶立芳, 等.增强型透明贴防治PICC置管术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5, 19 (9) :1850-1851.

[6]王晋霞.化疗病人血栓栓塞性静脉炎的预防[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2) :127.

[7]张杏兰, 麦苗青, 李桂容, 等.地塞米松预防多帕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2) :8-9.

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2篇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甚至糜爛、渗出,若病程迁延则见苔藓样变,常伴有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根据发病性质的特点与病变部位不同,可称为“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乳头风”、“脐疮”、“肾囊风”、“四弯风”等。

渗出性湿疹由于渗出液的不断渗出,结痂,剧烈瘙痒感,让患者难以忍受,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如何能尽快治好,缩短病程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康复新液是美国大蠊提取物,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功能。红外线对局部创面有干燥祛湿消炎功能。先将用康复新液同时红外线照射治愈顽固性湿疹1例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13岁,因2个月来双乳出现红色斑丘疹,有渗出,不断结痂伴瘙痒,逐渐加重,弥漫整个乳房。就诊时,可见患者双乳渗出明显,皮肤增厚、浸润、色素沉着,表面粗糙,有结痂。院外曾用中药外洗,口服氯雷他定,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静滴甘草酸二胺及复方甘草酸苷,双乳渗出无明显好转。入院后,遵医嘱口服氯雷他定,双乳用康复新液涂擦,待结痂清除后,将沾有康复新液的纱布覆盖在创面上,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15~30分钟,1次/日,第3天渗出液较前明显减少,第7天创面无渗出,继续康复新液外敷,停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观察,3天后仍无渗出。遂停康复新液外敷,继续观察,15天后皮肤完整,色素沉着转淡。后经随访6个月,患者未再复发,双乳皮肤接近正常。

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0年1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332例,其中发生腹部脂肪切口液化者69例,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5.18%),年龄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25.6岁。患者腹部脂肪厚度为4~10 cm,平均7 cm。手术切开暴露时间为30~60 min。69例患者均于术后3~7天出现切口脂性分泌物,常规细菌培养3次均阴性。

1.2 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换药组与红外线照射组。其中33例采用常规换药,36例采用红外线照射。常规换药组采用拆除部分或全部缝合线,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纱条引流,切口酒精敷料湿敷,每日1~2次。红外线照射组不拆除缝合线,挤出脂肪分泌物后行切口照射,波谱范围2~25 um,功率250 W,照射时间为30 min,每日照射2次。

1.3 统计方法

采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愈合时间有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采用SAS 8.0。

2 结果

通过对69例腹部切口液化治疗的对比分析表明,红外线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常规换药组,统计学分析提示有显著差异(P<0.0001),见表1。

3 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肥胖患者,更易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因本文患者均为剖宫产,其皮下脂肪平均厚度为5 cm,故更易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其发生率为5.18%,较文献报道的同类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低[1]。其发生率低下可能与笔者所在医院手术缝合技巧等多种因素有关。

切口脂肪液化是指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的过程,细胞破裂后脂滴溢出,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的液态脂肪,是切口不愈合的局部因素,也是切口潜在继发感染的原因之一。目前临床评判脂肪液化的标准为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出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外观无坏死征象;渗出液连续3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伤口渗液在镜下可见大量脂肪颗粒[2]。

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1)过度肥胖,肥胖患者因脂肪颗粒巨大,血管脆性增加,常于术后3~7天因脂肪无菌性坏死导致切口液化;(2)切口手术暴露时间过长,手术时间过长导致脂肪损伤机会加大,导致脂肪颗粒液化;(3)切口术中过度牵拉,手术的过度牵拉导致脂肪钝性损伤而液化;(4)术中高频电刀的过度使用,高频电刀产生的热量导致脂肪颗粒溶解;(5)切口缝合技术,切口因缝合不佳导致残腔的存在以及皮肤对合不佳导致张力过大;(6)过敏体质,此类患者存在对缝线的过敏性排斥反应;(7)酒精对切口的刺激,酒精能导致脂肪颗粒的液化;(8)术后剧烈的咳嗽,剧烈的咳嗽加大了切口的张力,导致原本对合较佳的组织对合不佳;(9)术后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导致局部血供不加,导致脂肪无菌性坏死[3,4,5]。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1)操作轻柔;(2)慎用高频电刀;(3)切口冲洗,缝合腹膜后冲洗掉残留的脂肪颗粒,提高手术水平,缩短手术时间;(4)提高缝合技术;(5)酒精消毒勿滴入切口内;(6)腹带束腰;(7)避免咳嗽;(8)早期下床[3,4,5]。

红外线照射能促进局部血液供应,促使炎症介质向切口趋化,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刺激毛细血管形成及内源性胶原酶释放,从而溶解并吸收坏死物质,促使局部组织愈合。同时创面微环境的改善,可吸引修复细胞和炎性细胞,这些细胞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又发挥促修复作用。本组69例患者,其中36例采用了红外线照射,较常规换药组显著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红外线照射治疗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缓解患者换药的痛苦,同时其操作简单、方便,故方便在医院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比较红外线照射治疗与常规换药治疗对妇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效果。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剖宫产手术后腹部切开脂肪液化病例69例,其中33例行常规换药处理,36例行红外线照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 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67±2.06)d,而常规换药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9.55±2.98)d,两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及消除不利的紧张情绪。

关键词:切口脂肪液化,红外线照射治疗,腹部切口

参考文献

[1]庄飞行,崔静.红外线照射预防肥胖产妇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护理与康复,2010,9(6):500-501.

[2]何丽娟.湿性敷料用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59-1960.

[3]王爱珍,黄丽霞.生肌散联合高渗糖治疗女性节育手术切口液化临床观察.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7-58.

[4]章琎,方国恩,王嘉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7):719-720.

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4篇

【关键词】红外线灯;改良照射:会阴疼痛;肿胀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9-02

自然分娩时产妇的会阴损伤,包括产时裂伤和会阴侧切。临床上,采用红外线灯竖放照射会阴伤口局部的方法进行治疗”1。

对300例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1月一2009年11月份之间在本院自然分娩的产妇300例,其中100例为会阴侧切者,200例为会阴裂伤的产妇,随机分为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包含了5O例会阴侧切产妇和1(J0例裂伤产妇,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孕产次以及新生儿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統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会阴伤口护理方法

1.2.1 会阴伤口的处理:所有产妇均由专业助产士严格按照《妇产科临床手册》行会阴侧切术对齐缝合和裂伤缝合,应用2=0可吸收爱惜康线分层缝合黏膜层和肌层达到止血、关闭死腔,恢复解剖位置,并用丝线或3=O爱惜康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每天进行严密观察和伤口消毒护理。

1.2.2会阴伤口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每天用0.1%聚维酮碘消毒液擦洗会阴2次,并口服头孢类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及时更换会阴垫,采取健侧卧位,保持伤口局部干燥。照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产后24 h后给予红外线灯(功率360 W ,频率50 Hz)竖放于床基上照射会阴,27.~/d,20~30 min/次,产妇平卧,取膀胱截石位,把红外线灯竖放于两腿之间的床基上,距离3O~50 cm,并用前臂内侧测试温度,感温热即为合适距离,上面覆盖被服,

防止热的散失,照射过程中,护士每l5分钟巡视观察产妇1次,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尤其防止烫伤产妇。

1.2.3会阴伤口疼痛及肿胀的评估标准 :伤口疼痛评估标准:按产妇的主观感觉及疼痛所致被动体位的程度分为I~Ⅳ级进行分度评估。I级:疼痛不明显,坐卧行走均不感伤口疼痛,仅刺激及按压伤口处感轻微疼痛;Ⅱ级:轻度疼痛,卧床及注意力分散时不感伤口疼痛,仅坐及行走时感轻微疼痛; Ⅲ级: 中度疼痛,注意力分散不能影响主观感觉,坐卧及行走均感伤口疼痛,但可以忍受;Ⅳ级:重度疼痛,影响休息及睡眠。伤口肿胀评估标准:与会阴健侧皮肤相对照,用肉眼目测及软尺测量的方法,测量伤口处皮肤肿胀的高度及肿胀范围。1度:肿胀不明显,肉眼外观,会阴伤口处无明显增高及肿胀现象;2度:轻度肿胀,

用软尺测量切口处皮肤,高于健侧皮肤1 cm以内,肿胀范围在切口四围2 cm以内;3度:中度肿胀,伤口皮肤高于健侧皮肤1 cm以上,2 cm以内,肿胀范围在切口四周2 cm以上,3 cm以内;4度:重度肿胀,伤口处皮肤高于健侧皮肤2 cm以上,肿胀范围在

切口周围3 cm以上。分别于产后第2天、第3天,观察2组产妇会阴肿胀及疼痛情况,比较其差异。

2结果

两组产妇伤口疼痛及肿胀情况的对比分别见表1、2。结果显示:红外线照灯后的产妇伤口疼痛明显比对照组缓解,而会阴肿胀也明显较对照组减轻。

表1两组产妇伤口疼痛情况比较(例)

产妇出院拆线时,照灯组舒适感比对照组强,伤侧皮肤颜色与健侧皮肤对比无异常,而且产妇无出现烫伤现象,这与采取红外线灯竖放大有关联,但对照组产妇大多仍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但出院时两组产妇伤口均为甲级愈合。

3 讨论

自然分娩时产妇的会阴损伤,包括产时裂伤和会阴侧切,临床上,很多产妇因会阴部损伤导致疼痛及局部肿胀影响了产后机体恢复及有效母乳喂养,所以为促进会阴侧切与会阴裂伤的产妇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速炎性反应的吸收与切口愈合,采用红外线灯竖放照射会阴伤口局部,增加产妇的舒适感,减少伤口疼痛和肿胀,防止产妇的烫伤,产妇均反馈感到满意,这样有利于产褥期的休息、活动和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3]。故可见,对产后产妇伤口进行积极干预,有效护理,可以减少产妇的痛苦,促进母婴健康,而使用红外线灯操作简单,一些有需要的产妇可出院后继续照射,促进舒适,增强对产后恢复的自信,使身心愉悦,能构建更和谐的人文关系。

参考文献

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5篇

关键词:针刺,红外线,肩颈综合征

颈肩综合征是以颈椎关节失稳、颈肩部及周围肌肉、韧带劳损、颈肩部疼痛不适、颈肩部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症候群[1], 是由于颈椎的急慢性损伤、退变 (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 或颈、项部软组织病损, 卡压颈脊神经, 导致其所支配的颈项部及肩周活动障碍等情况的综合征。此类患者主要以颈椎退行性改变为主, 如颈椎骨质增生, 椎间隙变窄, 椎间孔变小, 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 产生无菌性炎症, 引起颈肩背部的肌肉痉挛, 肌群失去平衡[2]。颈肩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也是针灸科最为常见的病种之一。本课题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针刺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颈肩综合征患者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临床信息均来自2010年3月~2012年12月在北京丰台区兴隆中医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针灸科诊治的颈肩综合征患者病历记录。

1.1.1 纳入标准

1.1.1. 1 明确诊断为颈肩综合征

诊断标准为: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变、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长时间看显示屏者, 往往呈慢性发病。 (2) 颈项、肩臂疼痛, 颈项僵硬不适, 疼痛向前臂放射, 颈项活动时疼痛加剧。 (3) 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乳突端、第7颈椎、第1胸椎棘突旁、斜方肌下方肩井穴处、肩脾骨内缘等部位出现压痛。 (4) X线片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颈椎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 或颈椎无明显异常变化[3]。

1.1.1. 2 治疗方法

至少符合如下两种中的一种, (1) 单纯针刺组:针刺取穴, 至少包含患侧颈段夹脊穴、天柱、风池、肩井、肩外俞、天宗、曲池、合谷、后溪穴位。操作方法按常规操作, 施平补平泻法, 留针20 min以上。 (2) 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针刺取穴同单纯针刺组, 并红外线照射颈段夹脊穴、天柱、风池、肩井30 min以上。

1.1.1. 3 治疗效果

达到“好转”及“痊愈”标准, 符合疗效判断标准“好转”以上要求。痊愈:颈、肩脚及后背部疼痛等症状消失, 颈部活动自如;好转:颈、肩臂及后背部疼痛消失, 可有肩背酸痛重感或颈部转到近极限时颈背部有轻微疼痛, 颈部活动不受限;无效:颈、肩臂及后背部疼痛, 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无明显改善[4]。

1.1.2 排除标准

(1) 伴随其他影响疗效判断的疾病, 如中风 (中脏腑) 患者等; (2) 除上述治疗方法外, 还应用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 如口服止痛药物者等。

1.2 患者信息采集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 经核对无误后借助SAS 9.1.3统计分析软件, 应用生存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变量“生存时间”的定义为: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

1.3.1 对针刺组及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的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

提供性别比例、年龄的最小值、最大值、均数、标准差。为分析组间的均衡性, 对性别比例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两组年龄, 按如下标准进行统计分析: (1) 首先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分析, 如果年龄不符合正态性, 则对年龄取对数, 再进行正态性检验;如果仍不符合正态性, 则对年龄取秩, 然后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在两组年龄或年龄的对数符合正态性的情况下, 如果符合方差齐性, 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不符合方差齐性, 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1.3.2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

以“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为分析变量, 对针刺组及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的“生存率”进行估算, 并对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提供生存曲线图、四分位数生存时间及95%可信区间、均数及标准差。

1.3.3 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为因变量, 以组别、年龄、性别为自变量, 采取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 探索多因素条件下对“生存率”有影响的相关变量。由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要求连续自变量必须符合正态性, 因此, 在回归分析之前, 首先对年龄进行正态性检验, 如果不符合正态性, 则对年龄取对数, 再进行正态性检验;如果仍不符合正态性, 则对年龄取秩, 然后利用“秩”进行趋势分析。分析结果提供参数估计、标准误、χ2值、风险比及风险比的95%可信区间。

1.3.4 Cox比例风险回归过程中的取值定义

性别:女=0, 男=1;组别: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0, 单纯针刺组=1;年龄经正态性检验后, 按连续计量数据或“秩”引入模型。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

共有174例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并不符合排除标准, 两组性别、年龄分布比较见表1。

注:经正态性检验, 两组年龄符合正态性;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年龄不符合方差齐性, 故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表示未进行统计分析

表1显示, 两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上述结果表明, 两组在性别、年龄两个协变量上的基线是均衡的。

2.2 两组生存情况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 两组生存曲线无重叠交叉, 可以进行生存曲线比较。表2结果显示, 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的生存时间均数、中位生存时间 (50%生存时间) 均较单纯针刺组短, 生存曲线的Log-Rank检验、Wilcoxon检验及-2Log (LR) 检验均显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两组生存曲线显著不同, 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的“生存率”小于单纯针刺组。由于本研究中, “生存率”反应的是“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 因此, 可以认为, 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达到“好转”的时间明显短于单纯针刺组, 即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对颈肩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组。

2.3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本研究的设计要求, 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统计分析过程中, 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取0, 单纯针刺组取1, 年龄经正态性检验后, 按连续计量数据引入模型。本研究中, 经对年龄进行正态性检验, 该变量符合正态性 (P>0.05) , 直接将原始连续变量引入模型。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和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年龄和组别对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 而性别无显著影响。结果中, 年龄和组别的参数估计均为负值, 提示年龄、组别与“生存风险”呈负相关, 即年龄、组别的数值越大, “生存风险”越小。在Cox比例风险回归中, “生存风险”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即“生存风险”越小, “生存时间”越长。因此, 本研究结果提示, 年龄、组别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见表3。

由于本研究对“生存时间”的定义为“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 上述结果可以解释为两个结论: (1) 年龄越大, “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越长, 年龄越小, 则“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越短, 提示年轻的患者更容易获得“好转”的效果; (2) 由于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统计分析过程中, 本研究将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定义为0, 单纯针刺组定义为1, 组别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可以理解为, 随着组别数值的增高, “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将更长, 即单纯针刺组“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较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更长, 提示针刺加红外线照射组更容易获得好转的结果。

3 讨论

颈肩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 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 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5]。《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 腠理不密, 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阻, 不能宣行, 因而留滞, 气血凝涩, 久而成痹”。因此, 中医学确立了袪邪通络的根本治则。

颈肩综合征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种, 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多个文献报导针灸或针灸配合其他疗法治疗颈肩综合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单纯针刺法:王薇等[6]应用颊针治疗颈肩综合征, 获得了总有效率93.3%的良好疗效。张学梅等[7]通过比较运用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疗效差异, 发现温通针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2) 针刺加传统治疗方法:李丽红[8]运用手法和体针拔罐相结合治疗颈肩综合征, 并以单纯性体针拔罐组为对照, 发现手法和体针拔罐相结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吴玉辉[9]针药并用治疗颈肩综合征106例, 取得了显效83例 (78.3%) , 好转21例 (19.8%) , 无效2例 (1.89%) 的良好疗效。徐树立[1]应用针刺、推拿、放风筝治疗颈肩综合征124例, 发现治疗组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的显明特点。王秀珍等[10]应用针刺结合走罐法治疗颈肩综合征126例, 总有效率达到100%。 (3) 针刺加现代物理疗法治疗方法:邹娟芬[11]应用短针浅刺配合TDP治疗学生颈肩综合征50例,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艾宙[12]以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颈肩综合征60例, 并与颈肩部电脑中频治疗52例对照,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发现1个疗程后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组痊愈率为68.33%, 对照组痊愈率为26.92%, 两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其他:潘莉萍[13]基于针灸理论, 应用干扰电向量方法治疗颈肩综合征, 总有效率达到74.4%。陈庆松等[14]应用丹参联合中频电疗法治疗颈肩综合征28例, 结果发现, 显效16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达86%。

注:对年龄进行正态性检验, 该变量符合正态性 (P>0.05) ;“-”表示根据本研究Cox比例风险回归引入和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平 (α=0.05) , 对P>0.05的变量未提供相关统计参数数据

《医学入门》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灸之。”《扁鹊新书》认为:“痹病走注疼痛, 或臀、腰、足、膝拘挛, 两手牵急, 于病处灸五十壮。”提示针、灸联合治疗痹病将可能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由于灸法会产生较多烟雾, 对患者本人及其他同室患者的呼吸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不利于在针灸科公共场所广泛地开展。因此, 许多灸法内容近年来已经逐渐被红外线照射所替代。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 红外线透入组织较深, 穿透深度可达10 mm, 能直接作用于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皮下组织, 在红外线照射下, 组织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代谢增强, 血液循环改善, 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 消除肿胀, 促进炎症消散,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中应用红外线照射加针刺法, 不仅可以发挥针刺的疏通经络、祛风散寒、利湿止痛的作用, 还充分发挥了红外线照射的疏风散寒、温阳胜湿、宣痹止痛、消炎的作用, 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效。李成东等[15]应用红外温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发作126例, 结果发现红外温针可安全有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发作。李霞等[16]应用针刺加远红外照射治疗原发性痛经46例, 总有效率达到95.7%。笔者认为针刺配合远红外照射可温通胞脉, 使寒邪得散, 气滞得行, 补脾胃, 益气血, 气血充足, 胞脉得养, 则冲任自调。

我院针灸科应用针刺配合红外照射治疗颈肩综合征已有多年历史, 为阐明其疗效, 本研究以单纯针刺组为对照, 回顾性分析了针刺配合红外照射对颈肩综合征“好转”时间的影响。为消除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将性别、年龄作为协变量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之中, 研究发现年轻患者较年老患者能够明显地缩短“好转”时间, 针刺结合红外线照射方法较单纯针刺法也能够明显地缩短“好转”时间, 提示年轻、针刺配合现代医学的红外线照射能够显著地提高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减轻患者痛苦。

由结果表3可以看出, 组别的风险比为0.003 (95%CI为0.001~0.007) , 而年龄的风险比为0.561 (95%CI为0.506~0.622) 。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中, 风险比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其所代表的意义即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风险率之比, 即流行病学中的相对危险度 (RR) 。本研究中, 年龄的风险比为0.561, 提示年龄每增加1岁, “好转”的可能性将减少到0.561倍, 减少近44%;组别的风险比为0.003, 提示单纯针刺组较针刺加红外照射组“好转”的可能性减少到0.003倍, 减少99.7%, 进一步说明年轻及针刺加红外照射将极大地提高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成果的确立, 将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为患者带来福音:一方面, 针刺加红外照射将极大地减少“从治疗到‘好转’的间隔时间”, 缩短患者疗程, 减轻患者病痛, 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健康劳动力, 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由于红外照射价格便宜, 再考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交通费用及误工时间, 针刺结合红外线照射方法将明显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 对“好转”时间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病程”因素因在研究过程中信息采集不完善而未引入模型之中。这主要由于多数病历对“病程”的描述不精确, 往往应用模糊时间进行描述, 从而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深圳市第三中医院和松岗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的120例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共计120例,诊断符合《中医妇科学》的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2]。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1岁,平均(23.1±2.6)岁。其中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23例,月经先期9例,月经后期14例,月经先后不定期9例。观察组6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32岁,平均(22.9±2.5)岁。其中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25例,月经先期13例,月经后期16例,月经先后不定期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方法经前3天开始口服维生素B6片40mg,每日3次,连续服用6天,行经时加用布洛芬分散片0.2g每日三次,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观察组予以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穴位贴敷中药本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组成为:天南星、三棱、饿术、冰片、当归、熟地、延胡索、香附、乌药等各30g研成粉末,加上甘油调配成膏剂。然后去任脉的中极、关元、气海等穴位上进行帖敷,大小为1.5cm×1.5cm,厚度为2mm,用胶布固定,在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帖敷,每次6-8h,以患者痛经症状缓解后停止使用,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红外线照射治疗:本研究采用的是吉林娇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红外线照射仪,患者取平卧位,暴露小腹部位,在保暖的情况下用红外线灯距离皮肤30~40cm距离进行照射,以患者能耐受为准,功率调为强档,半小时一次,每日2次,疗程为3~7日。

1.3 疗程标准

参考有关的文献[3]结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进行效果评定。痊愈:腹痛及其症状消失3个月以上,疼痛程度为0;显效:腹痛以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程度3分以下;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疼痛程度在6分以下;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善,疼痛程度7分以上。另外对患者的疼痛积分和症状改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i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分析

从以下的表格中可看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3%,治愈率为69.2%,疼痛积分为(11.42±3.71)分;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治愈率为34.5%,疼痛积分为(16.56±5.45)分。以上情况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1 两组治疗后的伴随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从以下的表格中可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血块、周期异常、乳房胀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厥冷、腰骶酸痛等伴随症状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痛经指的是在经前或经后出现的下腹部的痉挛性疼痛,小腹下坠感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分成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指的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90%以上,西医认为是由于子宫肌的反应性增高,继发缺血引起疼痛。而中医认为其发作是与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等有关,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主要的病因是血瘀。所以在治疗上要活血化瘀止痛治疗[5]。

在采用中药穴位贴敷中,中药采用南星等药物,因为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有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消肿止痛之功;三棱、莪术均味苦、辛,性温,功专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冰片味苦、辛,性微寒,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冰片是一种有效的透皮促进剂,对皮质激素、去角质剂、抗增生药等多种皮肤外用药都有促透作用。加上当归、乌药等共奏行气活血,温化寒湿,调经止痛效果。而穴位采用关元等是由于关元是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止痛。且从现代的药理角度分析,采用贴敷方法一方面可避免药物被肝脏内的消化酶吸收,分解破坏部分药物成分,另外一方面降低了对胃肠道的刺激,患者可长期治疗[6]。

另外,本次研究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红外线照射的优点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且穿透力强,频率高,波长,能增加对肌肉的应激、收缩力,加快血液循环,且可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强胃肠平滑肌的收缩,最重要的一点是红外线照射安全性高,操作方便,能在深部组织中准确聚焦定位,不受环境的干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患者的依从性会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疼痛症状。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深圳第三中医院和松岗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的120例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将这120例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维生素和止痛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穴位贴敷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3%,治愈率为69.2%,疼痛积分为(11.42±3.71)分;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治愈率为34.5%,疼痛积分为(16.56±5.45)分。以上情况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另外在血块、周期异常、乳房胀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厥冷、腰骶酸痛等伴随症状方面两组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红外线照射,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陈丽文.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摘,2012,9(7):2234-2235.

[2]张洁,吴强,林栋,等.论药物的四气在穴位贴敷疗法中的作用[J].中国针灸,2006,26(1):368-370.

[3]王鑫,王红,李雪华,等.中药穴位贴敷结合辨证护理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9):612-613.

[4]陈清华.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3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34-36.

[5]樊瑾,杨薇,杨琴华.化瘀止痛汤加神阙温灸贴治疗原发性痛经41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10):78-79.

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皮肤科门诊60例色素减退面积占全身面积10%以下的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0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18~56岁, 平均 (28.08±11.2) 岁, 病程1个月至11年;试验组男13例, 女17例, 年龄17~62岁, 平均 (32.01±12.6) 岁, 病程1个月至1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d的波长范围在310~313 mm, 峰值为313 mm, 紫外线照射强度为6 m W/cm2, 照射距离为21 cm, 照射皮损部位的红斑量 (MED) 的初始计量为患者MED的80%~100%, 根据治疗反应, 每次在初始计量的基础上递增10%~20%, 每周进行2次照射, 治疗12次。试验组采用中波高能紫外线治疗, 中波高能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在290~320 mm, 双峰值分别为302 mm和321 mm, 照射强度在35~250 m W/cm2, 光斑大小为1.9 cm×1.9 cm, MED的初始量为患者MED的1~3倍, 根据治疗反应, 每次在初始计量的基础上递增10%~20%, 每周进行2次照射, 治疗12次[2]。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和色素性皮肤病学组制定的白癜风疗效标准来判断疗效。观察统计在治疗第2、4、8、12次后的疗效。白斑全部消退且皮色恢复正常的为痊愈;白斑部分消失或者减小, 且皮色恢复正常面积占皮损面积≥50%的为显效;白斑部分消失或者减小, 或生成较多的色素点, 但皮色恢复正常面积占皮损面积≥10%的为好转;白斑无色素再生或扩大的为无效。有效率为痊愈加显效乘以100%[3]。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情况, 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分为满意 (90分以上) 、一般 (70~90分) 、较差 (70分以下) , 总满意度为满意和一般的总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不同阶段疗效的比较。试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第12次治疗有效率比较, aP<0.05

3 讨论

紫外线照射具有杀菌、镇痛、止痒、改善代谢、上皮再生、促进色素生成和加速血液循环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 对白癜风患者的治疗, 采用中波高能紫外线治疗的疗效显著高于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中波高能紫外线照射治疗12次后, 总有效率高于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的有效率 (P<0.05) 。中波高能紫外线在治疗白癜风早期具有良好的效果, 并且起效迅速, 在治疗第2次后就能生成色素。其次只在照射区出现红斑、瘙痒, 正常的皮肤根本不受影响, 患者耐受度高[4]。有关研究资料显示, 白癜风是一种难治疗的皮肤病, 如果对正常的皮肤进行照射, 将加速皮肤的衰老, 而中波高能紫外线照射恰好避免了对正常皮肤的照射, 且所需的治疗时间比较短, 白癜风患者不必用遮光布遮盖正常的皮肤, 也不用忍受因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不变的痛苦, 是治疗小面积白癜风的良好方法[5]。

本研究主要探讨中波高能紫外线照射对白癜风的治疗效果, 结果发现采用中波高能紫外线治疗的试验组, 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在治疗白癜风时, 采用中波高能紫外线治疗, 能有效提高医院白癜风的治疗水平, 获得理想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中波高能紫外线照射对白癜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进行白癜风治疗的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对照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 试验组采用中波高能紫外线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治疗白癜风患者时, 采用中波高能紫外线治疗, 能有效提高医院白癜风的治疗水平, 获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中波高能紫外线,白癜风,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董秀芹, 刘涛, 肖洁平, 等.中波高能紫外线照射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8 (8) :1173-1176.

[2]俞春娣, 邱洞仙, 闵仲生.中波高能紫外线治疗白癜风51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7 (34) :25-26.

[3]霍培文, 陈建华, 廖家, 等.中波高能紫外光治疗白癜风疗效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3, 21 (6) :651-654.

[4]张敏.定向中波高能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8篇

关键词:氡泉浴,紫外线照射,寻常型银屑病

本院为探讨氡泉浴结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价值,提高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效果,对本院收治的98例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男55例,女43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63岁,平均年龄38.2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为10年,平均4.5年;其中29例患者为进行期,69例患者为静止期,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紫外线照射治疗,本次研究使用是由美国Daavlin公司生产的光疗仪,其光照波长选择为311nm,在给予患者紫外线照射治疗时应加强对其生殖系统及眼睛保护的重视,初始剂量设置为0.3J/cm2,每次照射强度增加0.1J/cm2,若患者发生红斑、水泡现象,则应适当的对照射剂量进行调整,或停止照射。每隔一天照射一次,以十次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氡泉浴结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即指导患者安静的仰卧浸泡在氡泉浴池中,确保水面不超过乳头,将水温控制在39~42℃,每次浸泡5~10 min,浸泡后及时给予患者紫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PASI评分进行对比。

1.3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PASI评分下降程度90%;显效:患者PASI评分下降程度>60%,但<89%;好转:患者PASI评分下降程度>25%,但<59%;无效:患者PASI评分下降程度低于25%。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展开χ2检验,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49例患者中治愈27例,显效19例,好转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49例患者中治愈21例,显效17例,好转9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PAS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银屑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炎性皮肤病,该病较易复发,且病程长;且药物、创伤、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该病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寻常性银屑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银屑病,该病的典型表现为患者皮肤出现境界清晰的具有银白色鳞屑的红色斑块,轻者伴有几个银币大小的肘膝部位斑块,重者可累及全身皮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威胁[1]。因此,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氡泉浴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氡泉主要是受氡泉水中所含有的放射性元素氡的作用及药物化学作用、氡泉水的压力、浮力、压力等多种作用的影响。氡是镭衰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弱放射性气体,在给予患者氡泉水浸浴治疗时,泉水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则会呈阴阳离子状态,且部分可经由皮肤进行患者肌体,而部分则可直接对银屑病的皮肤感受器产生作用,可有效的对患者的肌体功能进行调节,促进内分泌及细胞代谢同时还可对患者血液中多余的毒性物质及胆固醇进行分解并将其排出体外,从而达到血液循环的目的[2]。

紫外线照射则可有效的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给予患者紫外线照射治疗可有效的增加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同时还可增强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此外,紫外线还具有良好的消炎、干燥、杀菌效果,可有效的对银屑病表皮细胞增值进行抑制,且可直接杀灭浅表组织内的病毒或细菌,进而达到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上皮再生的效果[3]。两种治疗方式结合使用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因而,将氡泉浴结合紫外线照射应用于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给予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氡泉浴结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损伤程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晓飞,吴秀艳,徐雯洁,等.寻常型银屑病不同时期中医症状分布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天津中医药,2013,30(8):455-458.

[2]胡建红,姚学群,宋守荣,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贵州医药,2013,37(7):586-588.

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2月本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72例面颈部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2例, 女40例, 年龄17~61岁, 平均年龄39.22岁, 病程7个月~12年, 平均病程5.17年。所有患者皮损稳定, 且3个月内未发生扩大, 近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等。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 有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对紫外线过敏者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单独照射治疗, 2次/周, NB-UVB照射距离为21 cm, 波长峰值为311 nm, 起始照射剂量为最小红斑量的70%, 而后逐次递增20%, 直至有红斑出现, 每日维持此剂量进行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 2次/d, 两组均治疗4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痊愈:白斑消退, 皮肤颜色恢复至正常; (2) 显效:白斑部分缩小或消退, 皮肤颜色恢复至正常面积≥皮损面的50%; (3) 好转:白斑部分缩小或消退, 皮肤颜色恢复至正常面积占皮损面的10%~49%; (4) 无效:白斑无缩小, 皮肤颜色恢复至正常面积占皮损面的<10%。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7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并成功获得随访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97.22%,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的患者。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部皮肤瘙痒4例, 灼痛1例;观察组出现皮肤干燥3例, 瘙痒3例, 灼痛2例, 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缓解, 未影响继续治疗,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白癜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获得性、多基因受累的皮肤黏膜色素障碍性疾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多发性白斑或色素减退斑。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神经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 患者机体内色素相关的酶系统被抑制, 色素细胞减少、破坏或色素生成障碍, 并最终导致皮肤色素的脱失[2]。目前临床常用的光化学疗法、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及表皮移植等单独治疗方法, 但疗效往往欠佳, 近年来, 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及多种药物协同作用已成为临床主要的治疗手段。

白癜风患者细胞免疫学异常主要为外周血CD4+细胞数量明显下降, 皮损局部炎性细胞的浸润主要是CD8+细胞, 白癜风细胞免疫学异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他克莫司是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其可与受体蛋白FKBP结合, 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性及阻断T淋巴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 从而阻断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产生和释放;此外他克莫司可影响角质形成细胞释放干细胞因子而促进成黑素细胞和黑素细胞的生长, 同时刺激酪氨酸酶的激活和表达而促进黑素的生成[3]。NB-UVB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白癜风的方法之一, 其作用机制为:NB-UVB可刺激黑素细胞的移行和增殖, 激活黑素细胞氨酸的活性, 促进氨酸的聚合、氧化, 从而增加黑色素的合成;还可促进真皮巨噬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释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素-1、白三烯等细胞因子而参与机体免疫调节, 刺激黑素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 产生黑素并使表皮色素脱失部位恢复而达到治疗的目的[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NB-UVB与他克莫司联合治疗面颈部白癜风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患者的皮损红斑效应消退加快, 缩短疗程, 是治疗面颈部白癜风的一种有效方法, 并且患者不良反应少, 与刘树雷等[5]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NB-UVB照射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颈部白癜疗效显著, 具有起效快、作用稳定、安全可靠及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立群, 李正, 宋维芳.白癜风患者215例临床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 30 (2) :80-82.

[2]陈军.白癜风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 27 (2) :112-114.

[3]陈丽芳, 史维平.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 (10) :1159-1160.

[4]赵广琼, 谢彩英, 骆丽, 等.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次数和剂量对白癜风患者疗效的影响.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 27 (6) :581-582.

红外线照射治疗

红外线照射治疗(精选9篇)红外线照射治疗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60例, 男37例, 女23例;年龄32岁~73岁, 平均57岁;6...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