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精选8篇)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 第1篇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

在《红楼梦》里,还有一个皇亲国戚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就是农妇刘老老与荣国府当家人王熙凤,以及一品诰命夫人贾母的友情。如果说“宝黛”爱情是《红楼梦》的一条红线,那么“刘王贾”友情就是本书又一条红线。姑且取名为社情红线。

刘老老的女婿王狗儿,在他曾祖辈上与王夫人祖辈连过宗,到了板儿这一代正是“五服”边上,算亲也不亲。而刘老老本人与王家贾家,更是八杆子打不到的亲戚。作者把这两位顶尖人物--一个顶尖的穷人,一个顶尖的富人结在一起,要宣扬什么呢?

刘老老一进荣国府,是求助,打抽丰,王熙凤听了王夫人的介绍之后,热情的接待了她,没有贫富相诮心理。并当即赠送给她二十两银子加一串钱。刘老老不住地念阿弥陀佛感谢。临走时,王熙凤招呼她没事只管来逛逛,“朝廷还有三门穷亲呢,何况你我。”刘老老高兴的回去了。

刘老老二进荣国府,背进去的是两个口袋装的枣儿,倭瓜并野菜,以表她的.穷心。王熙凤留她陪贾母说话,贾母设宴招待她,领她游览大观园,坐船赏花,参观姑娘们的卧室。一住就是三天。与贾母同吃同住同乐。临走时,王熙凤回赠她一百零八两银子,两匹绸子,一匹青纱,一匹月白纱。另外还特别用她装果菜来的口袋,装了许多东西。其中有御田梗米二十五斤,大观园里自产的果子和干果。另外还用盒子包装好的内造的特色糕点。

抄家之后,王熙凤一贫如洗,结忧成疾,处在危难之中。刘老老从乡下赶来,百般安慰,念佛祈福,并要求领走巧姐。结果演出一幕“托孤救孤”的戏。刘老老此次进荣国府,可算是“穷帮富”,感恩,也是善有善报。

刘老老三进荣国府,类似京剧“锁麟囊”,所不同的是,刘老老不是当了官才来报恩的。

《红楼梦》写的是女性世界,宣扬百善孝为先。所有以贾母名义开的宴席,包括招待刘老老的宴席,总是摆在正厅(这是南方“三进一后”布局的府邸才有的正厅),女宾席位设在正厅正中,男宾不管地位高低,席位设在正厅两侧。作者这么写,是弘扬主题。

诗有诗眼,戏也有戏眼。刘老老三进荣国府大概是《红楼梦》的“眼”。反映出《红楼梦》的主题。主题是什么呢?

众生平等贫富相济女性的理想,女性的世界观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 第2篇

看破的,妙玉遁入空门。闲于又空下与宝姑娘下棋,那次回去也不知怎的疑是中了邪,说是招了什么人便去找他们了,倒还是尘缘未净,却已是坚决成了尼姑。欠泪的,黛玉泪已还尽。听闻宝玉要与人成亲,便泪洒枕被,管它点点与斑斑,在素白手帕上提一曲泪诗,便病于床上,自此不起。靠紫鹃身上,黛玉轻提起手帕,诗随帕子一同掉进炉中,焚火便成灰,黛玉轻蔑一笑,没有出声,好似心酸。闻大观园内笑语连连,想罢:宝玉。睁开眼,只留了最后一滴泪,说了最后一句话:“宝玉,你好”(一句不完整的话,大概所有人都能猜其大意)之后,黛玉房中哭成一片痴情的,宝玉枉送性命。揭开喜头,竟不是自己的林妹妹,宝玉大吼:“欺骗我,你们原来是欺骗我。”歇斯底里,众人惊怔。往后几日,宝玉痴痴呆呆。一日,与袭人隔门说话,得知黛玉已死,竟轰然倒地。命不该绝。宝玉醒来,过似一、二天,竟手持白色毛羽花,吹着,口中念叨着:林妹妹,你是那花神吧看似病的好些了,如今又为何成这样?欠命的,命已还,还尽了,却缘还未了,可这分离聚合已在前生定了。忠心的,紫鹃心随主去。几天了,宝玉夜夜都到紫鹃门前,问她黛玉临终说了什么,紫鹃对其冷漠不语,终在一日早晨开门见宝玉跪在地上,便拗不过他,带他去黛玉房中,也不好声好气地待他说话,只一人淌着泪说着黛玉的冤死。一场冤孽。宝玉泣不成声。这场红楼梦,华丽的开场,这之中谁为情种?都只为了风月情浓,落成白茫茫一片。

歌中唱到: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才会演出这曲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 第3篇

首先, 何为“事体情理”观呢?《红楼梦》第一回作者通过“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就清晰地阐述了小说的整体创作意旨:

历来野史, 皆蹈一辙, 莫若我这不借此套者, 反倒新奇别致, 不过只取事体情理罢了, 又何必拘拘与朝代年纪哉!……我这一段故事……亦令世人换新眼目, 不比那些胡牵乱扯, 忽离忽遇, 满纸才人淑女、朝子键文君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这就是这本书所提观点的根据。而在写作方法上, 张洪波提出了:以“实录”刷新“传奇”、以“传奇”刷新“实录”、“实录”“传奇”的融通与提升。

传奇论起其历史, 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小说所开创的传写“情事之奇”的“传奇”对后世文学中的影响和发展, 可从小说与戏曲两方面来看。而在小说领域内, 发展到宋元明清小说中的“言情”、“传奇”, 时, 风韵绵延不绝, 不过, 不同于唐传奇之文采风格的绰约与清新, 宋元的传奇小说开始于世俗化, 多写宫闱“艳情”和小儿女“私情”。关于中国史传传统中的“实录”精神, “不隐恶、不溢美”的客观态度及其“史才”“春秋笔法”对于中国小说叙事的影响, 本书作者参照许多小说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从史家之“历史叙述”对“原始史实”所作的叙述艺术加工入手, 归纳了“实录”精神中所包含的叙述艺术特点, 约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看:“整齐顺畅”的叙述结构、“绘声传神”的场景描写、“春秋笔法”的意义张力、“妍媸毕露”的求真精神。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也有渗透、影响和发展。

我就以“言情”主旨下叙述技巧的“以写实为创新”, 来谈谈具体的一些体会:

以往才子佳人小说在“言情”方面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在《红楼梦》中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语言行为、环境描写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符合事实情理, 给读者清新鲜活、真实亲切感。下面我举几例:

一、在故事情节的写实方面

《红楼梦》中宝黛之恋是纯情的男女之恋, 而在第十九回中宝玉去看望黛玉的描写则是其绵绵情思的写照。“宝玉揭起绣线软帘, 进入里间, 只见黛玉睡在那里, 忙走上来推他道:’好妹妹, 才吃了饭, 又睡觉.’将黛玉唤醒。”这里的宝玉见到黛玉的情景, 如果发生在别部书里, 宝玉会生不轨之心, 苟且之念, 或发出轻狂之言。而在此作者却是按照可能发生的事情推理写实出来的。而下面“宝玉道:‘酸疼事小, 睡出来的病大, 我替你解闷儿, 混过困去就好了。”脂砚斋评点说:“宝玉又知养生。”在此这样的描写就更加合情合理了。接着, “宝玉推她道:‘我往哪里去呢, 见着别人就怪腻的。’”脂砚斋评:“‘只有一颦可对’, 亦数怪事。”这就是宝玉的真情实感, 因为他喜欢黛玉。接着“宝玉道:‘我也歪着。’黛玉道:‘你也歪着’。宝玉道:‘没有枕头, 咱们在一个枕头上.’脂砚斋评:“缠绵秘密入微。”通过这几句的真实描写, 那宝玉对黛玉的绵绵情意, 宝黛之间的缠绵恋情就跃然纸上。让读者一读便能领会他们心心相印、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的彼此相爱的恋情。而不似以往才子佳人的“美人巨眼视穷途”的陈套故事, 男女主人公爬墙同屋很快尽享云雨之趣的荒诞描写。而《红楼梦》里却是用人情所至的真切平实的话语来表现了大家庭里的男女之间相爱的故事。这里《红楼梦》的描写构成了对以往“言情”传奇中事件的反讽、消解与刷新。

二、在人物出场的平实描写方面。

如作品第四回中薛宝钗的出场, 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 乳名宝钗, 生的肌骨莹润, 举止娴雅, 当时他父亲在日, 极爱此女, 令其读书识字, 较之乃兄, 竟高十倍。”这是宝钗的出场, 没有以往传奇中女主人公出场时的大肆渲染, 腐烂恶俗的描写和夸张, 而是仅仅用了“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两词, 作者简单平实、平淡无奇的写实风格, 正是他的用意所在。而近小说中, 满纸的班昭、蔡琰、文君、道韫, 显然已经被曹雪芹所蔑视和不齿了。曹雪芹冲破了俗套, 创出了自己的“虚”“实”相容的写作风格。而正是“实录”里“适如其人”逼真精神的沿用。

三、在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方面。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男一号, 主要的刻画对象, 我就拿第三回来做一分析。宝玉初见黛玉“这个姊妹我曾见过的。”脂砚斋评点:“疯话。与黛玉同心, 却是两样笔墨, 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 一毫宿滞皆无.”后面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 然看着面善, 心里倒是旧相认识, 恍若远别重逢的一般。”脂砚斋批:“妙极其语, 全做如是等语。怪人谓曰痴狂。”其后, 宝玉送黛玉一字“颦颦”, 探春笑其杜撰, 他笑道:“除《四书》。杜撰的太多,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脂砚斋批:“如此等语, 焉得怪被世人谓之怪, 只蛮不过批书者。”后听说黛玉无玉, “宝玉听了, 登时发作起狂病来, 摘下那玉, 就恨命摔去, 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 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这样的举动又是最怪之极, 充分显示了在初次见面时宝玉对黛玉的那份痴情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而通观这席话, 自然流畅、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宝玉的性情、身份和他的口吻。绝没有一点对近小说的套话, 而正是宝玉“发自心里”的话。

《红楼梦》正是通过作者对近小说的改进, 融“虚”“实”于一体, 充分从事体情理出发, 至情至理地撰写了这部震惊全世界, 并经久不衰的巨著。而在我国的小说史中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 奠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而张洪波对《红楼梦》的现代阐释, 又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红楼梦》的鉴赏和认识。

参考文献

⑴张洪波著:《红楼梦》的现代阐释-以“事体情理”观为核心, 北京:中华书局, 2008.8

读《红楼梦》有感 第4篇

《红楼梦》里黛玉所作诗词众多,最清晰预示她的命运的,大约有三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与《桃花行》。

当黛玉葬花之时,是与宝玉怄气。她到怡红院来寻宝玉,偏巧看见宝钗进去,暗自心中疑了一层,前去叫门,偏偏晴雯和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来,黛玉痴立门外,隔墙听见宝玉和宝钗在院内笑语,益发伤了情。《葬花吟》便是次日她在避人处的伤心吟。时当春末夏初,大观园春光深浓,花草繁盛,人亦兴致勃勃。就连黛玉和宝玉之间闹了误会,也没什么大不了,哄一哄,笑一笑,说清楚便过去了。依旧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世上的事就怕说不清楚。到有一日他们之间隔了千山万水,百口莫辩的时候,虽然同处一个屋檐下,也是相对怅然。

《秋窗风雨夕》写于秋分之后,风雨之夕。黛玉痰疾发作。这日黛玉喝了两口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近黄昏时,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玉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成《秋窗风雨夕》一首。那一夜,他冒雨来看她,多少情意尽在眼底,这时还是将来有望的。

黛玉写到《桃花行》时,时值孟春。时日轮回,岁月已薄。虽然众人依旧要起诗社,明眼人都知道是强弩之末,不复往昔盛况。诗情也越来越淡薄,咏的是桃花、柳絮等随风不能自主之物。

这三首诗时间上暗自演进,基本格调一致,都是悲切的底子。顾花自怜,风起残红零落。她是人花相看,寂寞开无主。

奈何前世冤孽,心结难纾。她此来不为别的,就是为偿他前世之恩。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以一生眼泪还之。可他有了凡人躯体,就有了凡人之思,凡尘的牵绊。他虽知弱水三千,非她不饮,一腔爱意亦只能徘徊于心,欲言又止。

看似无情却有情的人,对红尘仍眷恋奢望,所以必须经历过放手,偿还后才如愿。任由欲念附着人生,衍生情孽,如光透过琉璃,生出五彩斑斓的幻觉来。人既留恋良辰美景,亦必须承受难得的永恒之痛。镜花水月虽美,曲终仍是悲叹。

红楼梦读后有感 第5篇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贤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末路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正义与邪恶的尺度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迷信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醉翁之意,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恰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英文读后感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红楼梦英文读后感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明白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名著红楼梦读后有感 第6篇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

红楼梦经典小说读后有感 第7篇

读罢《红楼梦》,我对作者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将整个社会缩影在一个大观园里,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感情为线索,打造了一部让人惊叹的巨著。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异常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当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我,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痛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我,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我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感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 第8篇

一、书名的由来

张爱玲从十一二岁开始读《红楼梦》, 十四五岁写了一部《摩登红楼梦》共六回目。“《红楼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 “直到一九五四年左右, 才在香港看见根据脂批研究八十回后事的书, 在我实在是个感情上的经验, 石破天惊, 惊喜交集, 这些熟人多年不知下落, 早已死了心, 又有了消息”。张爱玲以“红学后进”的力量专一研究《红楼梦》, 是她在1973年定居洛杉矶以后的事情, 并且“我刚巧有机会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与柏克莱的加大图书馆借书, 看到脂本的《红楼梦》”, “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张爱玲已经是五十有三的半老之人了, 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来研究《红楼梦》,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陆续写下了七篇专文。

《红楼梦魇》这个名字最终还并非张爱玲所拟, 是一个非常了解张爱玲《红楼梦》情结的朋友的一个玩笑, 竟被采纳。“我寄了些考据《红楼梦》的大纲给宋淇看, 有些内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戏称为红楼梦魇, 有时候隔些时就在信上问‘你的红楼梦魇做得怎样了?’我觉得这题目非常好。”个人认为书名最大限度地说明了张爱玲对高鹗后四十回的痛恨之情, 这种感受, 毕生未变。张爱玲早在年少时读《红楼梦》后四十回就有种天日无光、百般无味的感觉,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 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起来”, “《红楼梦》未完还不要紧, 坏在狗尾续貂成了跗骨之疽”, 高鹗续了后四十回, 使得《红楼梦》得以流传, 并家喻户晓, 张爱玲认为这是《红楼梦》被庸俗化了, 影响了小说的主流和阅读趣味, 好比“弥罗岛出土的断臂维纳斯装了义肢, 在国际艺坛上还有地位”, 都说张爱玲的“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 二恨海棠无香, 三恨《红楼梦》未完”, 所以最后张爱玲采纳了好友宋淇的建议, 而且也确实是这情形,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一种疯狂。但周汝昌把《红楼梦魇》这部书是当成价值很高的学术著作来看待的, 无论如何始终认为“张爱玲定此书名, 是一个令人惋惜的错误”。

二、版本的名称

据张爱玲自云: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 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 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张爱玲主要以版本学来考据《红楼梦》, 所以在《红楼梦魇》中提到的版本, 种类和名称很多, 有按阳历年代的, 如“一七五四年本”“一七六○年本”等;又如“全抄本”“程甲本”“程乙本”“脂本”“早本”“戚本”“己卯本”“武裕庵本”“甲戌本”“庚辰本”“程高本”“小字石印本”“旧本”“今本”“影印本”等不一。《红楼梦》为什么有很多的不同版本?张爱玲的解释:“《红楼梦》的一个特点是改写时间之长, 何止十年间‘增删五次’?直到去世为止, 大概占作者成年时代的全部。改写二十多年之久, 为了省抄工, 不见得每次大改几处就从头重抄一份, 当时是尽量利用手头现有的抄本。而不同时期的早本已经传了出去, 书主跟着改, 也不见得每次又都从头重抄一份。所以各本内容新旧不一。”现简要归纳一下《红楼梦魇》中提到的两个版本:

(一) 全抄本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说明:《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本》简称全抄本。即《红楼梦》120回抄本。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的《初详红楼梦》专文当中就是重点论述全抄本。

(二) 小字石印本

即民国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 为脂砚斋评本《石头记》的重要版本。小字石印本是1920年的石印本, 共八十回。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这样描绘:“我看见我捧着厚厚一大册的小字石印本坐在那熟悉的房间里。”

红学如浩瀚的海洋, 张爱玲的版本考据又详尽无比, 心细如发, 考证出晴雯也叫檀云, 穿着“睡鞋”应是裹足;红玉是林之孝之女是后加的内容;迎春有一个时期是贾政的女儿;贾政公出归府日期前后矛盾等, 层次环环相扣, 令人目不暇接。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说:“有时候也会把人绕糊涂了……像迷宫, 像拼图游戏, 又像推理侦探小说。”借用张爱玲“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这句话, 鼓励自己今后要坐下来详看《红楼梦》。

摘要:本文紧紧围绕张爱玲《红楼梦魇》的内容, 浅谈读后感想。

关键词:张爱玲,红楼梦魇,版本考据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红楼梦魇[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

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精选8篇)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 第1篇红楼梦读后有感而发在《红楼梦》里,还有一个皇亲国戚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就是农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