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精选11篇)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第1篇
《红军长征史》是,一本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它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25,000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
红军伟大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心中,长征是中国革命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环境险恶,粮食短缺,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和红军战士都依然挺过去了,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最终政府征服了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他们的精神更是为世人代代传颂,红军没经过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力量是宁可在外受冻也不擅自进老乡家们,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见见那只红军,他们不仅热心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在短暂的时间里还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们也要学习红军精神,生活中不怕吃苦不气馁,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当我想偷懒时,耳边都会响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25,000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时我又会放弃偷懒的念头,继续投身于学习之中是的,咱们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只要牢记长征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就过不去了,踏着长征足迹前进,永不言败!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第2篇
长征途中红军前有望不穿的高山峻岭,江河阻遏,后有数不尽的重兵强敌、机枪大炮的追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却仅靠着手中弹药不多的破枪烂炮,硬是从国民党百万大军组成的包围圈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打开了一条大道。是什么特殊的力量使实力如此弱小、装备如此落后的红军收获了成功呢?是精神,是信念,是智慧。
有人说:落后就要挨打,然而,我想这句话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装备不仅毫不逊色于日本,还先进于日本,但最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舰沉大海,几乎全军覆没。
这中间缺了什么?精神!主帅贪生怕死,战士无心恋战,怎能打胜仗?九一八事件时,东北军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人员数量都要数倍于敌人,却让日军在短时间内占领、殖民东北,这次失败与张学良的“判断失误”以及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思想分不开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为将者没有一种不服输、不怕输,坚决保护民族利益的精神,怎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
谁说落后就一定要挨打?经济的繁荣、技术的先进、实力的雄厚固然重要,然而一个不服输的信念,一种长征精神对于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个国家都更为重要。
为何盛唐会快速转向衰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从君主到群臣都缺少一种团结、公大私微的长征精神,使一时再无人上谏“十思疏”,再无人阅“十思疏”,再无人行“十思疏”。古往今来,落后真的不一定挨打。看看今天的朝鲜,虽然落后,但试问有哪个国家敢侵犯其主权,就连日本这个曾经冒犯“北方巨熊”“东方睡狮”的国度也是敢怒不敢言,敢言不敢为之。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第3篇
1.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2.红军三大主力:中央红军 (红一方面军) , 红二、六军团 (红二方面军) , 红四方面军
3.原因:王明的“左”倾路线统治导致红军未能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4.困难和艰险
红军面对蒋介石和地方军阀几十万人的围追堵截, 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 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面临各种天险, 其间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湖北、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 跨过24条大河, 走过茫茫草地, 翻过皑皑雪山,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此外, 党和红军内部的“左”倾错误和分裂主义, 也对红军长征构成了极大威胁。
5.伟大意义
1936年10月, 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
(1) 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挽救了党和红军,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灵魂。
(2) 保存、锻造了中共和红军久经考验的革命骨干。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3) 培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这是中国革命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动力。
(4)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在长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中央红军过云南
1.时间:1935年2月4日至14日, 4月23日至5月9日, 两进两出
2.经过
1934年10月中旬, 中央红军共8.6万人, 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瑞金、雩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 开始长征。红军先后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 强渡湘江, 突破了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但湘江战役中, 红军伤亡惨重, 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这是红军创建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 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 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 在敌军重兵围堵中灵活机动, 穿插迂回于数十万敌人之中, 虽未能实现在川、黔建立根据地的设想, 但经过二占遵义、四渡赤水, 终于把几十万敌军甩在身后, 并制订了迅速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北渡金沙江的计划。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 于1935年2月4日至14日、4月23日至5月9日两次转战云南, 在云南境内先后活动28天, 途经威信、镇雄、平彝 (今富源) 、宣威、沾益、曲靖、马龙、寻甸、东川 (今会泽及昆明市东川区) 、巧家、嵩明、昆明、富民、禄劝、武定、元谋16个县境, 先后攻占威信、马龙、宣威、东川、嵩明、寻甸、禄劝、武定、元谋等9座县城。
3.扎西会议
1935年2月5日至9日, 中共中央在威信境内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江西会馆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落实了遵义会议“常委再进行适当分工”的决定, 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中共中央负责人;讨论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统一了全党思想;做出了红军向川滇黔边发展的决定。
4.抢渡金沙江
5月上旬,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的指挥下, 红一、三、五军团3万多红军凭借六条木船, 历时七天, 从禄劝皎平渡口顺利渡江 (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在禄劝洪门渡口渡江) 。与此同时, 留在乌江北岸担负牵制敌人任务的红九军团, 也从平彝进入云南, 连克宣威、会泽等县城后, 从东川的树桔渡口渡过金沙江, 有力地掩护了主力的行动。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 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6月中旬, 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 8月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 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 先期结束了长征。
5.中央红军过云南的遗址: (1) 扎西会议会址; (2) 柯渡红军纪念馆; (3) 皎平渡、红军渡江纪念碑、禄劝洪门镇 (红三军团第十三团渡江处) ; (4) 会泽扩红遗址 (雕像) 、东川树桔渡 (红九军团渡江处) ; (5) 元谋龙街渡、红军标语等。
三、红二、六军团过云南
1.时间:1936年3月6日至15日, 3月16日至18日, 3月20日至29日, 4月1日至5月14日, 四进四出
2.经过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战斗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17000余人, 在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以后, 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的率领下, 于同年11月19日离开根据地, 从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和轿子垭地区出发, 开始长征。
红二、六军团突破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的层层封锁, 从湖南转战到贵州, 四进四出云南:1936年3月6日, 红二、六军团首次进入彝良县境, 3月15日出云南;3月16日, 再入彝良县境, 至3月18日出云南;3月20日, 第三次入云南宣威县境, 至3月29日离开云南;4月1日, 第四次进入平彝县 (今富源) , 至5月14日全部从云南中甸离开滇境, 在云南境内活动68天。经历了回旋乌蒙、挺进滇中、威逼昆明、横扫滇西、抢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等艰苦的转战历程, 途经彝良、镇雄、巧家、平彝 (今富源) 、宣威、沾益、曲靖、寻甸、马龙、嵩明、禄劝、富民、罗次 (今禄丰) 、禄丰、盐兴 (今禄丰) 、楚雄、牟定、镇南 (今南华) 、大姚、姚安、盐丰 (今大姚石羊镇) 、祥云、宾川、鹤庆、丽江、中甸 (今香格里拉) 和昆明市的官渡区、西山区等28个县 (区) , 攻占了寻甸、富民、盐兴、楚雄、镇南 (今南华) 、牟定、姚安、祥云、盐丰 (今大姚石羊镇) 、宾川、鹤庆、丽江、中甸 (今香格里拉) 等13座县城。在丽江石鼓地区渡过金沙江, 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 奉党中央命令, 红二、六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另将第三十二军编入第二方面军建制。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力争下, 红二、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1936年10月22日, 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结束长征。
主要战斗有宣威虎头山战斗 (红军在云南最大的战斗) 、禄劝普渡河铁索桥之战、寻甸六甲之战 (红二、六军团长征中最激烈的阻击战) 、宾川州城之战、迪庆奔子栏阻击战等。
5.抢渡金沙江
1936年4月下旬, 红二、六军团在丽江石鼓至巨甸60余公里地段上的5个渡口, 仅用7只木船、十几只木筏, 历时四天三夜, 将1.8万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 摆脱了红二、六军团长征以来一直尾随红军的敌人, 使敌人的围追堵截归于破产。
6.红二、六军团过云南遗址: (1) 宣威虎头山烈士陵园; (2) 石鼓渡口、纪念馆、红军与船工雕像; (3) 中甸 (今迪庆) 中心镇公堂; (4) 噶丹松赞林寺。
四、云南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支援
1.数千人参加红军
红军每过一地, 纷纷打开土豪劣绅的仓库, 把粮食、布匹、衣物分给穷苦百姓, 并四处张贴布告, 书写“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抗日反蒋!”“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 铲除土豪劣绅”等宣传标语, 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政策, 号召穷人参加红军。红军的宣传和行动, 为劳苦大众指明了出路, 唤醒了人们的革命要求, 广大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 纷纷报名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 红九军团在宣威扩红300余人, 红二、六军团亦在宣威境内扩红近百人。红九军团在会泽短暂的三天内即扩红1500余人, 是红九军团自长征以来扩红人数最多的一次。红二、六军团在禄丰元永井扩红500多人, 呈现出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当红军的动人场面。在祥云, 七八百被迫守城的壮丁争先报名参加红军, 红军说服部分年老体弱或年纪太小的同志回家, 并发给路费, 其余500余人加入红军, 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扩红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余各地还有不少人参加红军。经过宣传, 沿途数千人参加红军, 为红军增添了新鲜血液, 壮大了红军队伍和力量。
2.收留掩护红军伤病员, 为伤病员疗伤治病
红军一路开监救人, 开仓放粮, 打击土豪劣绅;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还帮助群众劈柴挑水, 和群众拉家常, 嘘寒问暖, 得到了云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他们纷纷帮助红军收留掩护伤病员, 为伤病员疗伤治病, 为红军补衣服、打草鞋, 鹤庆白族龚银凤大妈机智救红军、富民赤鹫永富村农民杨得春护养小红军的故事就在当地传为佳话。
3.为红军筹粮筹款, 做翻译、当向导
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时, 丽江共有71人给红军当过向导。红二、六军团在中甸休整期间, 以贺龙名义发布公告, 向藏族群众和僧侣阐述红军性质和纪律, 并热情接待了藏族同胞。贺龙等红军领导应邀到松赞林寺访问, 赠送“兴盛番族”锦幛, 向一些喇嘛发委任状。寺院为红军筹粮6万多斤, 还派僧侣为红军做向导。
4.帮助红军渡江
皎平渡口张朝满等37名船工, 禄劝洪门渡8名船工, 东川树桔渡船工饶树清、张朝兴、王文亮等, 石鼓渡口李顺才等28名船工帮助红军渡江, 丽江鲁桥乡长开明士绅王瓒贤帮助找船工和船, 22名木匠、铁匠为红军做“筏子”。
五、红军长征对云南革命的影响
中央红军两过云南, 红二、六军团四进四出云南, 两支红军经过云南7州 (市) 34县 (区) , 对云南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宣传群众, 播下革命火种。红军征途所至,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打富济贫, 除暴安民”, 留下了上千条标语,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自己的队伍, 宣传“北上抗日”“抗日救国”, 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2.恢复重建了中共云南地方组织。
3.扎西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载入党的光辉史册;建立了红军“川滇黔边游击纵队”云南支队, 对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
4.开展民族、宗教方面的工作, 取得成效,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红军长征路 第4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1936年10月,最后一支红军抵达陕北,结束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程。红军铁流两万里,从东南地区转移到西北,进入接近华北抗日前线的陕甘宁。中国革命力量重新在西北建立了新的战略基地,为随后迎接全国抗战高潮并发展革命力量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红军“三方四路”长征时间、里程各不同
通常说长征的开始时间是1934年10月,这是以中央红军离开赣南根据地为标志。这支红军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有人认为整个长征结束时间是在1936年10月,是因为三个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不相同。
过去出版的一些工具书中把“长征”一词解释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称”,或认为其特指“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说法,是指中共中央所在的红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的行军里程。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后,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解放后该省建制取消,其东部并入四川)、甘肃、宁夏,最后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从里程看,这是走得最远的一路红军。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从四川北部突破嘉陵江西进算起,经过四川、西康、甘肃、宁夏,最后在陇东的会宁县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了长征。红二方面军的前身红二、六军团自湖南桑植出发,经过贵州、云南、四川,到达西康的甘孜,同红三十二军(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合编为二方面军,最后经青海到达甘肃接近宁夏的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而结束长征。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从湖北出发,经过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到达陕西同陕北红军会师。
各路红军出发时间、到达陕甘时间也不一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离开江西南部开始长征,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长征。此后一方面军又东征山西,接着西征宁夏,接迎二、四方面军。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长江以北的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在党中央到达陕北的前一个月即1935年9月前期抵达那里。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根据地西进,此后因张国焘错误指导的干扰,在川西和西康往返行动,三过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离开湘鄂西根据地,经过向西的万里大迂回,于1936年7月在西康甘孜同四方面军会师,随后也于同年10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总计起来,红军长征历时两年,有些部队也确实走了这么长时间。如朱德总司令以及原属一方面红五、九军团,从瑞金出发后历时两年才到达陕甘宁苏区。
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表现长征的故事片《万水千山》问世后,毛泽东就表示不能光写一方面军,还要写其他红军。从当时的全国战略大局看,在南方的各支主力红军,除留下少数部队坚持根据地外,都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向陕甘宁地区进行战略大转移。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长途行军,都属于长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靠相互配合才赢得胜利。
回顾红军三大主力以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过程,可以看出各支部队走的路程不同、里程不一,到达时间也有差异,然而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后来,“二万五千里”这一称谓在革命斗争中渐渐约定俗成,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时又产生了“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的激励之词。万里长征与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精神在世界上的光荣象征,并将激励着后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屈指行程二万”——中央红军长征里程
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是红军原来的最大主力,出发时有8.6万人,中共中央又随军行动,因为国民党军投入最多的兵力进行围追堵截,一方面军在长征中损失比例最大,行军也极为艰苦。
当年红一军团留下一份详细的里程一览表,累计长征1.8万华里,为什么到陕北后并没有“一万八千里长征”的说法,只有“二万里”、“二万五千里”的说法呢?
1935年秋,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宁夏六盘山,曾写下著名的《清平乐》——“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此后,人们讲起红军长征,大都习惯说成“两万长征”或“二万五千里长征”。
“屈指行程二万”,这虽是艺术语言却基本符合事实。到达陕北后一个月,1935年11月中共中央首先明确地宣布了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结论,并在《抗日救国宣言》中说明:“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
现存的历史档案中有一份《红军第一军团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这是红一方面军部队最早的、最详细的可靠资料。此表以红一军团直属队长征中每天的记录为依据,标明每天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宿营,行军里程多少。累记下来,从赣南到陕北一年间共行走18095华里。中共中央机关基本与红一军团同路,每天行军里程累计,也是1.8万华里。
若仔细考察,这一里程累计数字只是中央机关、军团司令部直属队从每天出发到宿营的统计,并非实际所走的全部里程统计。以机关人员而论,到宿营地后多数人还要外出找粮、砍柴和奔走向群众宣传;战斗部队经常要迂回行动,有时反复冲锋;此外,中央和军团直属队驻扎时,各师、各团还要继续担负警戒,或进行侦察和筹粮活动。中共中央机关、红军直属队,可谓是参加长征的红军中走路最少的。作战部队同他们相比,估计至少要多走1/3的路,以此估算“二万五千里”只少不多。
当年在红三军团长征的张爱萍后来在回忆遵义战役的情况时曾说过,他们一个团在大部队占领遵义后,向敌军一次反击就追出70华里,再返回遵义找大部队,这往返140里都没有算在军团直属队的长征里程统计中。
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部队,还有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随总司令部行动的红五、九军团,他们走的路程比一方面军计算的还要长约一万里。这是由于他们在张国焘分裂红军后随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区,转战近一年,后分别调属二、四方面军北上。朱德、刘伯承便随这些队伍行动,他们行军两年,走的路程有三万多里,是长征中走得最远的。
nlc202309012043
休整和跃进相结合的进军——二方面军长征
在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中,二方面军在途中的损失比例最小。二方面军是1936年7月进入西康藏区后才正式组建的,此前其主要成分是任弼时、贺龙等人领导的红二、红六两个军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而四方面军转入川康边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当地红二、六军团就成为长江以南最后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和最大的红军主力,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大患,集中20余万兵力准备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围剿”。当时红二、六军团只有1.7万人,根据地又很不稳固,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人毅然决定在敌人围攻之前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苏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从此开始了长征。经过2个多月转战,部队于1936年2月渡过乌江,进入了贵州西部的大定、毕节地区建立政权。3月下旬,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认为北进是出于全国革命战略的要求,决定放弃在江南建立根据地的意图,会合红四方面军北上。随后,红二、六军团先以佯攻昆明吸引滇军主力,接着迅速向西渡过金沙江,翻越雪山,于7月初到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还保留了1.4万人。
根据中共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和原在四方面军的第三十二军(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合组成第二方面军。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等领导人通过对张国焘的耐心说服和适当斗争,终于使得二、四方面军能够并肩北上。两个方面军通过了茫茫数百里草地,于9月初进入甘南并控制了8座县城。此时张国焘又不执行中央电令一意西进,国民党中央军胡南部乘机将孤立的红二方面军包围,经过指战员奋勇拼杀,红二方面军损失2000多人后终于冲过西(安)兰(州)公路,10月下旬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会师。到达陕甘宁苏区时统计,红二方面军还保留1.1万人。毛泽东接见贺龙时称赞说:“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
从红二、六军团自湖南西部桑植出发算起,11个月后到达陕甘宁边区,走的路程为两万里。他们长征时采取了跃进一段、再休整一段的方式,并以灵活的方式打转,途中还大量扩军。国民党军追击他们的部队也比较少,且多非主力,以上各种因素使红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总减员较少。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时所拟定的军事报告,对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方式还专门做了赞扬。
三过草地曲折长征的红军——四方面军
在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中,四方面军走的路线最曲折,所用的时间也最长,这是因为负责人张国焘犹豫动摇,总想逃避北上抗日前线,使部队在北上与南下中反复走了许多弯路。
1935年春,在四方面军负总责的张国焘认为全国革命形势低落,于5月初擅自决定放弃已开辟了两年的川陕根据地,以四方面军主力、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全部西进,开始了长征。西进之初,四方面军占领了川北十几个县,人力物力得到了补充,却因放弃了根据地陷入了无依托的游动作战困境。此后,张国焘对于同国民党军作战感到悲观失望,一意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却,这种错误一度分裂了党和红军,并造成了四方面军在川康边区近一年的往返徘徊局面。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同刚过雪山的中央红军会师,全军兵力相加有10万人。当时中共中央决定开辟川陕甘根据地,担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经说服勉强同意。第一次通过草地后,张国焘又反悔要求南下,拒不执行中央命令,使红四方面军全部及随总司令部行动的原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掉头再过草地,进入成都西北的川康边天全、芦山、道孚、丹巴等地。由于国民党川军主力和入川的中央军大举进攻,红四方面军经4个月苦战仍难以立足。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转移进入藏族聚居的甘孜及附近地区,部队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为4万余人。
南下的失败和中央北上的胜利,从正反两方面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在中共中央劝导和督促下,经过朱德、刘伯承以及广大指战员强烈要求,张国焘被迫于6月间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7月间,红四方面军同红二方面军一同离开甘孜地区北上。
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后,进入了甘肃南部。此时张国焘又动摇了,不愿同中央会合,提出向黄河以西前进。这时四方面军的干部大都反对“再天天向太阳落下的西边走”,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也要求北进,坚持逃跑主义的张国焘彻底陷入孤立。1936年10月9日,红军总司令部和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迎接的一方面军会师,从而结束了长征。
从地图上看,红四方面军从嘉陵江边出发到会宁的直线距离不到1000里,却用了一年半时间,反复迂回往返行程超过1万里。虽然红四方面军走的里程少于红一、红二方面军,艰苦程度却不逊色,过草地这种最艰苦的行程就走了三次。到达陕甘宁后,红四方面军还有3万多人,虽然在后来的西路军中有很大损失,仍是红军中保留长征骨干最多的部队,在后来的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进行“小长征”的红二十五军
长征的红军除了三个方面军之外,还有红二十五军进行了一次“小长征”。这支部队数量不大却很精干,是长征中惟一数量不减反增的部队。
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在1934年内外处境日益艰难。周恩来认为如果该军继续留在当地,部队和根据地都会因力量枯竭而被消灭,只有向外发展才能保存力量,引开大批敌军又会减轻根据地的压力。红二十五军吴焕先、徐海东等领导人经过研究,决定率主力突围西进至豫陕边界一带开辟新根据地,留下一部分人组成红二十八军坚持游击斗争。后来的事实证明,突围和留下的部队都有了发展。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的一个月,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了长征。同年12月,部队转战到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县落脚,此后在这一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经半年战斗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在长征途中还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这是仅有的一例。
nlc202309012043
1935年7月,徐海东、吴焕先等领导人得到缴获的报纸和交通员口信才知道,红军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便决定留下部分人员坚持陕南斗争,主力继续长征迎接中央。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攻占两当县时,遇国民党军围攻,部队转向北进,于9月16日进至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永坪镇,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到达陕北时,红二十五军还有3400人,此外在陕南还留下了2000多人,比长征开始时的人数还有增加。
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出发到达陕北的行军距离,总计约9000里,历时10 个月。同红军主力三个方面军相比,红二十五军长征距离短一些,途中也未经过雪山、草地,因此被有些人称为“小长征”。尽管当时追击他们的国民党军大都系地方军阀部队,然而战斗仍十分激烈残酷,政委吴焕先在火线指挥时牺牲,徐海东、程子华都因身先士卒负过重伤。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大刀在一线率部冲杀,是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突出体现。这一支红军部队在陕甘打开了局面,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能落下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后来一再称赞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长征后的红军保存下多少人
对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宁时还剩下多少人,过去长期有着“3万人”或“8万人”的不同说法。其实,这两种说法是由于算法不同,因此得到的数字不同。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南部根据地出发时是8.6万人的大队伍,一年后进入陕北时部队只剩6000人。当时周恩来心情沉重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央红军在陕北会合了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一年内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总计又发展到3万余人,二、四方面军接着又北上到陕甘宁。三大主力会师前,陕甘的红军后勤部门准备了冬衣7万套,还是不足,因为三大主力会师时全军统计有8万人。
三大主力会师结束长征后,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又渡过黄河西进组成西路军,结果于1937年春基本失败,不过这一时期红军在陕甘地区又扩大了一些兵员。至1937年夏,军委统计在陕甘宁地区的红军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后方机关总计为7.4万人,其中总部为4000人,野战部队为4.2万人,此外还包括地方部队以及院校学生、医院和残废院中的伤残军人、后方被服和制械工厂的人员。同年8月红军改编时,野战部队编为八路军三个师,编制4.5万人。
过去的党史书中,长期有“长征后红军只剩3万”一说,这其实是指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甘宁的人员,而不算陕北红军及长征后扩大的人员,以及长征结束后西路军损失的人数。
经历过长征而剩余的3万多红军指战员包括: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6000人;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3000人;红二方面军到达陕甘宁1.1万人;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剩余人员1.4万人。
当时红军处于激烈的战斗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之中,除战斗伤亡外,因病和意外情况造成的损失也经常发生,部队的人员时时都在变化中,统计数字不可能很准确。不过大致上讲,有3万多名经历过万里长征考验的指战员保存下来,这是当时党和红军最宝贵的财富。毛泽东认为长征后红军人数虽然减少,力量却比过去更强,这既是指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已由错误转为正确,也是指红军的质量大为提高。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终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是抗战初期创作的《八路军军歌》,其中前四句概括了红军长征体现的坚定性和无敌无畏精神。尽管后人对长征后剩下的人数从不同角度统计有不同说法,却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人数虽减少,革命力量却增强了,并最终发展成一支赢得全国胜利的大军。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作文 第5篇
《红军长征史》是军旅作家王树增的纪实作品,它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歌,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更是一幅描绘了二万五千里艰苦、悲壮、英勇、奇迹的画卷!
读完《红军长征史》,我首先是感叹,感叹团结、平等的力量!在红军中,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他们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的地方,有同样的信仰。将军把士兵看做兄弟,有谁不会舍生忘死地冲锋陷阵呢?在这支部队里,有工人,有农民;有汉族,有少数民族;有知识分子,也有不识字的人。他们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打倒地主,打倒反动派。谁能想到呢?就是这样一支成分复杂的钢铁洪流,做到了当时无人能做到的英雄壮举。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生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中,难道不应该团结一心,共筑伟大的中国梦吗?
在《红军长征史》中,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血战湘江时,浮桥被炸断了,落水的小红军仍然唱着歌;刚到老山界,他们又重新鼓足了力气。无论是雪山还是草地,都有笑容满面的红军宣传员鼓动大家。在行军路上,他们还会听缴获来的京剧唱片。我想: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是红军连长征都走过了,这些小坎又能算些什么呢?
在《红军长征史》中,有许多段落令我感动,飞夺泸定桥就是其中一处。当时,中央红军的“急先锋”是四团。刚开始,他们就遇到了一波波来势汹汹的敌人,在打退敌军后,又必须在一天内走完一百二十公里。在这种一倒下就起不来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员们把体力不支的同志绑在自己身上,与他们同生共死。他们这种互助的精神令我感动不已。突然,对岸出现了一队打着火把的川军,红军官兵们急中生智,让队伍里的川军俘虏骗对岸的军队。于是,大渡河两岸有两条火龙齐头并进。由此可知,智慧在任何地方都是管用的。后来,川军宿营了,而不屈不挠的红军依然顶着饥饿和疲倦向前进。终于,泸定桥来到了疲惫不堪的红军官兵的眼前。二十二名突击队员抓着铁索,向着对岸挺进,竟无一人中弹!敌人被这股劲头吓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纷纷逃亡。四团官兵就这样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攻下了泸定桥。“宁愿死在阵地上,不愿活在敌营中”——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在《红军长征史》中,有两次冲锋令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在湘江,红军官兵们冒着枪林弹雨,喊着:“一切为了苏维埃!”的口号夺回那已经被炮弹炸平的阻击阵地。另一次是在大渡河的一岸,十九岁的红军指挥员萧华大声喊:“共产党员们!跟我上!”于是官兵们冲到一个死角里,搭人梯爬到了石壁顶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面对装备精良且数倍于己的敌人,奋不顾身地冲向前线……
中小学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第6篇
长征是历史上罕见的远征。它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总面积比欧洲许多国家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型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阔湿地。而更重要的是,红军在饥饿、寒冷、死亡的威胁下,不但要与无论是武器、还是兵力都优于自己的国民党军作战,还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万般曲折艰险,然而红军却最终取得了胜利,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一路浴血奋战,、舍身忘死,传播着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
于是,贫苦的农民、失业的工人知道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知道了红军可以改变一切不公。他们随手拿起扁担、锄头,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
中小学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第7篇
我为红军战士这种高尚的品德所感动!他们是多么团结,互助,无私啊!老班长宁愿自己饿死,也要让三个小同志喝着鱼汤走出大草地。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却把死的命运留给自己。连死都不怕的红军战士们还会怕什么呢!
想想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和平时代,我们从小丰衣足食。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就我们一个宝贝。有时家里有了自己喜欢吃的好东西,恨不得一口吃完,连爸爸妈妈都吃不上一口。平时在家里什么都不干,最好我提出的要求爸爸妈妈都能满足。在学校里同学有了困难爱理不理,甚至还会嘲笑别人-------想起这些我顿时羞红了脸,真感到惭愧啊!
红军长征的序幕 第8篇
1934年7月,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处于严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皖浙赣边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创建新苏区,吸引一部分敌军回援其根本重地,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敌军的“围剿”。
7月6日晚,红七军团6000余人,在中共中央代表曾洪易和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由瑞金出发,在红九军团的掩护下,经福建长汀、连城、永安、樟湖坂,偷渡闽江,占领黄田和谷口,胜利地完成第一步计划。
8月1日,红七军团进占水口镇,正式宣布: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活动。按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的命令,于7日进抵福州西北郊,当晚对福州发起攻击。但是,猛攻一昼夜,仅占领城郊部分阵地和城北关的主要街道,当敌援军赶到后,遂撤出战斗,转至北石岭、桃源地区。8月14日,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协助下,红七军团一举攻克罗源县城,歼敌1000余人。22日攻克福安县的穆阳镇,消灭敌新编第十师1个营。23日经寿宁西南的平溪,向闽北苏区转移,28日攻克浙江庆元县城。随后,突破敌浙江省保安纵队的封锁,经龙泉县的小梅镇、查田、八都,于8月3日到达闽北苏区,胜利地完成第二步计划。
9月9日,红七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由福建浦城出发,沿闽浙赣边境北上,12日进入浙江江山县,14日袭占常山县城。10月4日,红七军团攻占查湾,不久在皖赣边红军的协同下,15日转战到安徽东至南部的黎痕地区。这时,红七军团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全军团已锐减到不足2000人,部队急需休整、补充。
10月21日,红七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经浮梁、德兴,突破敌人的两道封锁线,于11月初进入闽浙赣苏区的葛源以北重溪等地,同红十军会合。11月4日,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归中央军区领导和指挥。18日,按照中央军区的命令,由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红十军团在皖浙赣地区开展斗争。1935年1月,红十军团被优势敌军包围于怀玉山中。时值严冬,雨雪交加,广大指战员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但是,广大指战员与敌展开殊死拼搏,大部壮烈牺牲。刘畴西、方志敏等先后在怀玉山东麓陇首村被俘,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突围出来的红十军团先头部队,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的指示,同地方部队一部组成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领导和指挥下,在闽浙边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
红六军团突围西征
1934年7月23日,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时,中共中央决定:“六军团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掩护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同时决定:“弼时即为中央代表,并与萧克、王震三人组织六军团的军政委员会。弼时为主席”,负责红六军团的行动。
8月7日,红六军团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同志率领下,从衙前、五斗江之间突破敌军的封锁线,开始突围西征。11日到达湖南桂东县城以南的寨前圩,12日召开誓师大会,正式宣布红六军团成立,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是日晚,红六军团由寨前圩出发,20日袭占新田县城,23日进到零陵东北湘江右岸,准备抢渡湘江。
但是,这时敌军重兵已麇集湘江左右两岸,再加湘江水深流急,渡船又被敌人掳到对岸,要从零陵地区渡过湘江极为困难。因此,任弼时等决定向阳明山地区疾进,准备在该地区建立临时根据地。当红六军团进到阳明山地区后,发现该地区幅员狭小,地瘠人稀,经济落后,不利于建立根据地。另外,敌3个师又2个旅正分路逼近阳明山地区,形势对红军不利。于是,任弼时等决定放弃在阳明山地区立足的计划,于26日率领红六军团东进白果市,尔后急转南下,于29日进到嘉禾县城附近。接着,掉头西进,于9月1日进入广西灌阳地区,4日从界首顺利渡过湘江,5日进占西延县城(今资源),转入休整。
9月8日,中共中央给红六军团发出补充训令,命令其向湘西北开进,为中央红军准备实行战略转移而探路。从此,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红六军团按照中央的补充训令,于9月9日从西延地区出发西进,经城步以西的丹口,于17日乘虚袭占通道城(今县溪镇)。接着,击溃尾追之敌湘军两个团,于20日进入贵州境内清水江流域,23日由南嘉堡地区渡过清水江,突破敌军堵截,10月1日从施秉、黄平之间抢渡大沙河,乘虚袭战老黄平(今旧州),6日进至石阡地区,7日在石阡甘溪街与桂军第十九师遭遇被敌截断,主力被迫向东南转移。这时,后卫第五十团亦于9日被敌人截断。红六军团首长为避敌锋芒,保存有生力量,于10月10日决定将部队分为两个纵队,在石阡、施秉、余庆地区与敌24个团周旋,经过艰苦奋战,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8日进至石阡城以南的冷家榜地区。
《红军长征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第9篇
该书共分为十个 篇章,分别从红军长征的序幕、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红军历经千辛万险、克服种种困难直至取得长征的胜利结束。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兵心团结、不畏艰难以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体智慧,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胜利,描绘出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在红军长征的两年中,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座座陡峭险峻和终年积雪的高山,突破国民党的三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顶寒风、过草地,甚至吃草根、咽树皮,老一辈革命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一条通往革命胜利之路。从此以后,中国革命迅速打开了新局面,掀起了革命新高潮。
《红军长征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第10篇
在故事中,谭政委是一个坚强不屈,关心战友。为他人着想的人。他虽然重病在身,也不愿让战士为他挑担架,而让战士把他捆在马上不让他掉下来。他们不仅要进入草地行走,而且还要经过恐怖的沼泽地。从大局出发,他要求战士放弃他,可没有一人答应他,他这种无私的精神我们要向他学习。战士们有好吃的都让给他,医生们也冒着危险去给他采草药。在战友们的精心照顾下,谭政委终于康复了。
我读了以后,非常钦佩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想想红军,现在我能做的只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争取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第11篇
《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马驮着锱重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雪雨雾、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暴、灼热的沙漠、无底的沼泽,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其实,困难的重量是由你的习惯来称的,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就像巨人一样,相反,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只不过是蚂蚁大小,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不经一番彻苦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潜心研究十多年,验算用的草稿纸竟达十几麻袋之多。终于攻克了数学上的难题哥得巴赫猜想。诺贝尔奖的创立人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有十几次差点落入死神的魔掌,但是他还是不放弃,继续研究,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神舟五号经过中国科学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飞上了太空,让世界人民所瞩目,救死扶伤的李时珍,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不知道踏遍多少青山悬崖,用心血筑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不就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吗?正是由于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换来他们伟大的成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在学校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祖国永远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