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精选14篇)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1篇

童趣原文和翻译注释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地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翻译】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鉴赏】

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象,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同时也反映了“我”的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这里写“我”观察花台草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神游其中,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而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我”的真正可爱,天真无邪。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2篇

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注释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3篇

张培基先生自幼就和散文结下不解之缘, 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散文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觉得读散文是一种享受。先生对散文的享受不仅体现在自身的阅读过程中, 更体现在其译本中。本文试图以朱自清早期散文《背影》的英译本为例, 从语言成分和文学成分分析和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不管是形还是神都相似的程度。

一、从作品的语言成分上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 其中用的是提炼的口语, 语言朴实清新, 感情真挚动人, 读来有一种委婉、娓娓动听之感。先生的译作中不管是选词还是造句都充分体现了原作这一语言风格, 简洁, 朴实无华, 及其准确地再现了原文信息。试看以下例子:

1) 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原文中“见着”、“狼藉”、“簌簌”“流下眼泪”等都是日常生活的口语语体, 浅显易懂。译文中对应的词sight, disorderly mess, trickling, start tears也都是英语中常用之词。其中started tears充分体现了先生对原作的理解不在于其表面而在于其内涵。原文“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译为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反映了作者在经过一段长途跋涉, 回家看到家里的惨淡, 再加上祖母去世的打击, 这重重云雾使原文作者郁结难舒, 眼泪自然开始流出。原文中作者几次提及落泪, 这是第一次出现, start一词清晰地表现出这一情形。

2)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

I spent the first day in Nanjing strolling about with some friends at their invitation, and was ferrying across the Yangtse River to Pukou the next morning and thence taking a train for Beijing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same day.

汉语和英语在表达逻辑上的差异为前者为意象形文字而后者则是形式和意象兼具, 在形式上要求更为严格。原文以汉语读者的语言逻辑来理解较容易, 但如果英语以这样的顺序来表达的话就会容易出现误解。先生的这句译文读起来流利顺畅, 一气呵成, 符合译文的表达逻辑和习惯。Strolling about, ferrying的选词和补译的thence等均说明只有在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译出紧凑连贯的句子。

3)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I was then such a smart aleck that I frowned upon the way father was haggling and was on the verge of chipping in a few words when the bargain was finally clinched.

在翻译过程中最难的是译文不受原语言表达逻辑的影响。原文有三个句子, 主语也由他到我再到他, 而张培基先生通过反复推敲和理解原文将这些信息涵括在一句话里, 其中的was on the verge of ……when更是点睛之笔。

4) 唉, 我现在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Oh, when I come to think of it, I can see how smarty I was in those days!

5)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

以上无不显出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不只在表面, 而在于其内涵。“我那时太聪明”是一句反话, smarty与smarty alec意思一样为person who acts as if he has great ability and knowledge; know-all。从形上看smarty与smart相近, 意思上相差甚远, 这与原作的表达方式相同, 译出了其内涵。

父亲爬月台这一系列动作“攀着上面”“向上缩”“微倾”译为held onto the platform, huddled up, tipped slightly toward。译作充分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的深刻理解, 不管是在文字内涵意义上还是外延意义上。攀着的是月台, 缩是往上这个方向, 身子朝上往左微倾, 这都体现在译作中。

二、从文学背景成分分析译作

作品的文学成分除语言外还包括背景、情节、人物、视角、主题、结构、风格等, 分析这些成分有助于理解作品。下面举例说明:

1) 丧事完毕,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After the funeral was over, father was to go to Nanjing to look for a job……

谋事译为look for a job, 找工作也可译为hunt for a job, 前者更符合原文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20 年代的中国找工作虽不易, 但也没达到如猎物捕食般的残酷, 这种译法更忠实于原文。

2) 关于橘子的译法, 张先生译为tangerine, 这也是在三番理解和思啄之后的选择。橘子的英文有orange, citrus, quince等, 原作中买橘子的地点在南京, 南京橘子属蜜橘, 翻译为tangerine显出译作者的谨慎和细致。

3) “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利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I’m all right except for a severe pain in my arm. I even have trouble using chopsticks or writing brushes. Perhaps it won’t be long now before depart this life.”

“笔”在原作中如不细啄, 就会很容易理解为钢笔或其他的笔, 但在当时毛笔才是主流, 故而译为writing brushes, 正是译者高明之体现。除此之外“大去”译为depart this life既忠实原文的语言风格也表达出当时的语言背景。Depart古英语中也有去世之意, 与“大去”这一表达法在风格上达到了一致。

英译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在张培基先生经过反复品读, 理解原作语言及其蕴含的真挚感情的基础上, 通过精心细致的选词、合理简洁的句法结构, 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在语言风格和背景意义上也很接近原文。由此不难看出, 理解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译者要想准确地阐释原作, 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作的影响和魅力, 非下工夫分析原作不可。张培基先生译文自然流畅、准确细致, 蕴藏着无限深情, 不失为一篇传神达意的上乘之作, 完美地再创出原文的神韵。

摘要:对原文的理解是汉译英的第一步, 而基于透过对原文字面内涵意义的理解, 再综合透彻理解文字背后的联想意义做出来的译本更能把握原文总体精神, 译文读者更能通过译文感受到原作的精华和魅力。本文试图以朱自清早期散文《背影》的英译本为例, 从语言成分和文学成分分析和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不管是形还是神都相似的程度。

关键词:理解原文,张培基,背影

参考文献

[1]杜华.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文体语言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2) .

[2]谷启楠.理解原作是文学翻译的关键[J].中国翻译, 1989, (5) .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鲁相嗜鱼》原文注释和翻译 第4篇

2、相鲁:做鲁国宰相。相:做宰相。

3、嗜:喜欢,喜爱。

4、一:整个。

5、尽:都

6、受:接受。

7、弟子:学生。

8、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9、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0、唯:正因为。

11、故:所以。

12、即:假如。

13、下人:迁就他人。

14、色:脸色。

15、枉:歪曲。

16、免:罢免。

17、给:供给。

18、既无:若不。

《大堤曲》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第5篇

作者:唐李白

汉水临襄阳,⑵花开大堤暖。⑶

佳期大堤下,⑷泪向南云满。⑸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⑹

幼时记趣原文翻译和注释 第6篇

幼时记趣概况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的自传体小说。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第七课。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着这样的景象(专家翻译: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专家添加: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舞鸣叫,我把这景象当做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觉得它们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沟谷,想象自己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的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后,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2、【余】我。

3、【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

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5、【藐(miǎo)】小。

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8、【私】私下。

9、【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10、【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

11、【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12、【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13.【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

1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

15.【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6.【素帐】白色的蚊帐。。

17.【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

18.【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

19.【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20.【怡然】喜悦的样子。

21.【称快】喊痛快。

22.【凹凸】高低不平。

23.【丛杂】多而杂乱。

24.【其】这里指自己。

24.【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以......为......,把......当做......

25.【邱】同丘,土山。

26、【壑】山沟。

27、【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28、【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

29、【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30、【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

31、【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32、【为所】被

33、【方】正,刚刚。

34、【呀然】惊讶的(惊叫一声)。

35、【拟】比。

36、【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37、【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38、【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写出了作者的仁慈和幼稚。因为作者当时不懂得食物链。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作家,词人。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沈复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写作。《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

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7篇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拿走这件简单而微小的东西:风格,那么伏尔泰、帕斯卡尔、拉封丹、莫里哀这些大师身上,还将剩下什么呢?”可见风格对于作家来说是何等重要。那么,什么是风格呢?英国18世纪著名作家Jonathan Swift有句名言: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the true definition of astyle(适当的词用于适当的场合,就是风格的确切意义。)[1]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德布封提出过“风格即其人”的名言,汉语中有“文如其人”。在我国文学理论界,对风格的界定是十分宽泛的,它似乎无所不包,从大的方面,有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从小的方面,作者笔下选择的一个章节、一个词或一个句式,无一不是作者风格的体现或标志。总之,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之中,体现出不同作家、艺术家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2 风格翻译:保留原文语义空白和不确定性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家们最关注的是原著的文字风格。几乎每一个翻译家在文学翻译中都谈到了对风格的理解以及对再现原作风格重要性的认识。对他们来说,风格,就是原作艺术生命最重要的体现,文学翻译者若忽视原作的风格,不着力于对原作风格的再现,那无异于断绝原作的艺术生命。翻译家们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应该看到,在对原作风格再现的问题上,翻译家们都有着清醒的理论意识,在如何再现原作风格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张今先生认为“作家的风格实在分为两个方面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作家风格的精神方面就是作家的形象、作家的精神面貌;作家风格的物质方面就是作家所喜爱使用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段及其重复频率。”[2]精神是极为抽象的概念,需通过物质方面来体现出来,因而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对作家精神风格的重现需建立在对作家风格物质方面重现的基础上。本文将从体现风格物质方面的选词和修辞出发,用语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因素来分析风格翻译,指出最大程度地在译文中保持原文文本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文的风格,让译文读者可以如原文读者一样在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中得到基本一致的审美效果。

“空白”和“不确定性”本是R.英加登常用的概念,为的是说明文学现象问题,伊塞尔借用过来说明接受美学问题。伊塞尔用不确定性与空白说明文本与读者接受的关系,他说:“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的未定性”,“空白暗含着文本各不同部分的互相联结”,“空白是文本看不见的接头之处”,“空白丛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式和文本视点,同时触发读者方面的想象活动”。[3]可见,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正是联系作品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它是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链接的原动力。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于其他科学文本的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描述性的,它旨在可以赋予读者审美的空间,因此其语言具有更多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西方人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实际上正是《哈姆莱特》本身的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空白“隐含”了这些不同意见的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这一作品不朽的文学价值,即在不确定与意义空白中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审美空间。那么对于文学翻译,我们又该以如何的态度对待呢?许钧教授曾经说过:思维层次是翻译的基础层次,语义层次是翻译的必要层次。但对于文学语言来说,除了传情、达意之外,还有其美学功能。[4]钱冠连先生也曾指出:译家把语用隐含变成明示,译变对了,便堵塞了读者的想象,译变一处堵塞一处,译变全部堵塞全部,结果是整个译品虽然可读但毫无趣味,这是取消了文学;译家把语用隐含变成暗示时,译变错了,便无异于原来的创作,变错一处毁灭一处,变错全部毁灭全部,要多糟有多糟。[5]因而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能将原本描述性的语言完全按照译者自己的观点填补这些不确定和空白来将之翻译成解释性语言,这样的翻译只是一种故事的转述甚至是一种改写而完全不能保留原文的风格,也不能让译文读者领略到原作的风采。

3 杨宪益夫妇《呐喊》英译赏析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写于五四运动高潮期,鲁迅在该书《自序》中说,他是抱着唤醒那些在“铁屋子”里正“从昏睡入死灰”的人们,来写这些小说的;并想以自己的呐喊之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6](2)鲁迅的小说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凋敝破败,农民的不幸和痛苦;描绘了当时各类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遭遇;暴露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对中国人民长期在封建主义统治下所形成的保守、懦弱、愚昧、精神胜利法等劣根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鲁迅小说风格凝重冷峻,语言洗练简赅,人物个性鲜活生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拓了道路。[6]沈雁冰先生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读<呐喊>一文》,谈到自己读《呐喊》后的感受:“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并评价了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

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Margaret Tayler)夫妇,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水浒》、《红楼梦》,《鲁迅选集》等,达百余种。杨老师中文功底深厚,Gladys又是“native English speaker”,两人携手翻译,真可谓是独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几十年来他们珠联璧合的合作使他们双双获得了“译界泰斗”的美誉,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译鲁迅的作品,因有中外合作的优势,比起别的译文,更能体现两种文化的精髓。他们的英译精品,不但有对外译界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都是极有价值的读本。本文将从选词这一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呐喊》英译本进行赏析,从语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出发来评价译文的风格翻译。

3.1选词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锤炼词语方面可谓是精心选择,仔细推敲。他选用词语精当贴切、含蓄深厚,既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描述对象的总体特征,又处处体现新意,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往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弦外有音,文字间蕴含更多深意。[7]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所说:“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下面我们从《呐喊》中形象生动的选词来窥探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时也领略一下翻译大师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是如何再现原语风格的。

3.1.1名词

例1: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8]

Yang Xianyi&Gladys Young’s version(in short:Y’s version):

Then I rationalized t he matter to myself,saying:Home was always like this,although it has not improved,still it is not so depressing as I imagine;it is only my mood that has changed,because I am coming back to the country this time with no illusions.[9]

《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中指出“心情”指感情状态,如“心情舒畅,悲伤的心情”;“心绪”指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说),如“心绪不宁,心绪乱如麻”。这里义近而有差别,不可移易,体现出鲁迅选词的精当。杨戴夫妇完全读懂了鲁迅先生的遣词,在译文将心情和心绪分别译为“mood”和“illusions”。心情译为mood完全符合原语,with no illusions是指to be fullyconscious of the true nature of something.esp.something bad difficult,etc.(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5))从鲁迅在《故乡》中“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可以知道作者要从此远离故乡的心情,因此with no illusions表明了作者回故乡心情的不安定。通过“mood”和“with no illusions”,目的语读者可以通过译者精当的选词来推测鲁迅的复杂心情,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3.1.2动词

鲁迅在使用动词方面,注意精心挑选,灵活多变,从而使作品增添文采。请看例2:

例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8]

Y’s version:Ignoring this,he would lay nine coppers on the bar and order two bowls of heated wine with a dish of aniseed peas.[9]

例2描写了孔乙己买酒这一事件,本来付铜钱可用“拿出”、“付出”以及“交出”等词,为何鲁迅偏偏用了“排出”呢?《现代汉语》中说:“句中的排’字,用得精彩。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10](501)“排”这一精心挑选的动词很显然是一处艺术创造,是作者刻意经营的一处“空白”,其目的是让读者参与其中,并借助自己的审美经验慢慢品味、细细解读。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对这个动词的翻译也可谓是费尽心思。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ish(1995),lay解释为to put,esp.carefully,in a flat position;to set in proper order or position,因而lay不仅描写出孔乙己把钱一个个地往柜台上摆放的姿态,而且恰如其分地显示出其复杂的心理状态,在当时穷困拮据的生活境况下表现出他对这几文钱的珍惜,要认真地一个一个地点清数目。

3.1.3形容词

例3: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8]

Y’s version:Old Shuan suddenly sat up in bed.He struck a match and lit the grease-covered oil-lamp,which shed a ghostly light over the two rooms of the teahouse.[9]

虽然只是很简单的灯盏,鲁迅先生却用上了“遍身油腻”来修饰它,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他通过这一修饰语可以给读者产生空白和不定点,这一召唤结构使读者不由地对作品产生联想,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真正用意。译文中通过greasecovered oil-lamp不仅还原了原文的语义,更通过定冠词“the”还原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可以通过译文来猜测华老栓夫妇生活的艰辛。

3.1.4副词

例4: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8]

Y’s version:It seemed to him that in this world probably it was the fate of everybody at some time to have his head cut off.[9]

例4选自《阿Q正传》,描写阿Q在死前的心理活动,文中“大约本来有时”的应用进一步体现了阿Q的麻木,即使在临死之前,他也不忘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励”自己,安慰自己对死亡的恐惧,鲁迅先生运用意义相似的副词更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味阿Q的愚昧和无可救药。在译文中,杨戴夫妇没有只顾原文的语义,他们深切了解鲁迅先生故意在选词上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间,即通过这些副词来阐释阿Q精神的实质。译文不仅在语义层面上与原文相近,而且“seemed”,“probably”等词还原了原文表达的风格,可谓是形神俱备,貌合神似。

4 结束语

文学翻译不同于科学文体翻译,其意在能给译文读者留下审美空间,使译文读者也能像原文读者一样通过作者所留下的空白和不确定点来细味原作的风格。就如茅盾先生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对文学翻译做了如下的概述:“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1954)杨宪益夫妇不愧为翻译界的泰斗,他们充分尊重原语和译入语各自的语言特征,突破了英汉两种语言表层结构的框框条条地束缚,竭尽他们所能,深入挖掘原文的深层结构,将《呐喊》形神兼备地展现在译文读者面前,保留了原作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从而保留了原作的独特风格。

摘要:从接受美学中语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一术语来分析风格翻译,指出最大程度地在目的语中保留原文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风格,让译文读者可以如原文读者一样在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中得到基本一致的审美效果。最后通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呐喊》译文中的选词赏析原文的风格意义来证实这一观点。

关键词:风格翻译,空白和不确定性,选词,呐喊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73.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92.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1-272.

[4]许钧.论翻译层次[C]//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99.

[5]钱冠连.翻译的语用观[J].现代外语,1997(1):33.

[6]乐齐.精读鲁迅[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5.

[7]陆文蔚.鲁迅作品的修辞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1-2.

[8]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9]Yang,Xianyi,Gladys Yang,Trans.Selected Works of Lu Xun[Z].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85.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8篇

《离思》作品介绍

《离思》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56首。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六七月由桂林北返,途经荆湘巴峡时。

《离思》原文

离思

作者:唐李商隐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离思》注释

①诗作于大中二年六七月由桂林北返,途经荆湘巴峡时。

②前溪:舞曲名。晋车骑将军沈玧所制。见(旧唐书音乐志》。歌云:“莫作流水声,引新都舍故。”

③《旧唐书音乐志》:“《子夜》,晋曲也。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④峡云:用巫山神女事,谓神女寻襄王而不得。

⑤卓文君《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⑥《汉书苏武传》:“常惠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⑦用“娥皇、女英”典。

⑧由:全诗校:“一作因。”曹植《洛神赋》:“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离思》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六七月由桂林北返,途经荆湘巴峡时。

《离思》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离思》繁体对照

卷539_56 離思李商隱

氣盡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峽雲尋不得,溝水欲如何。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9篇

2、平典:犹中典。《周礼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郑玄注:“平国,承平守成之国也。用中典者,常刑之法。”此句谓贺兰进明任御史时用法得当。

3、輶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借指使臣。

4、遥:全诗校:“一作亭。”按敦煌残卷、清影宋抄本均作“亭”。迢亭为双声联绵词,犹迢递(“亭”,一“递”一声之转)。

5、朝:会。《老子》谓江海能为百谷王”。

6、九垓:九天。

7、挹:引。

8、见鱼目:辨明鱼目,以免混珠。

9、虚声:本指山谷之回声,此谓海浪呼啸之声。涵:包涵。殷雷:殷殷响雷。殷,雷声。见《诗召南殷其雷》。

10、遗:弃。尘埃:喻世俗。

11、殊:全诗校:“一作吾。”按《文苑英华》作“吾”。殊用,别用。指乘为吏行役送兵之机以作游赏之用。

阿房宫赋翻译及原文 第10篇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11篇

②繁绿:茂盛的绿叶。扶:护持。雕蕊:萎谢的花。雕,通“凋”。

③委:通“萎”,凋落。

④那:奈何。

《春晚赋得馀花落》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春晚赋得馀花落》繁体对照

卷282_8春晚賦得馀花落(得起字)李益

留春春竟去,春去花如此。

蝶舞繞應稀,鳥驚飛讵已。

衰紅辭故萼,繁綠扶雕蕊。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12篇

作者:唐王维

束带趋承明,守官唯谒者。清晨听银蚪,薄暮辞金马。

受辞未尝易,当是方知寡。清范何风流,高文有风雅。

忽佐江上州,当自浔阳下。逆旅到三湘,长途应百舍。

香炉远峰出,石镜澄湖泻。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

《春园》原文翻译注释 第13篇

作者:唐王勃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

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注释

①百年人:即百年身,代指一生。

《春园》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勃的诗全集栏目。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春园》繁体对照

山泉兩處晚,花柳壹園春。

秋思原文翻译及注释 第14篇

作品介绍

《秋思》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3卷。

原文

秋思

作者:唐·杜牧

热去解钳釱,飘萧秋半时。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发短梳未足,枕凉闲且欹。

平生分过此,何事不参差。

注释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精选14篇)阿房宫赋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1篇童趣原文和翻译注释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