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话题式英语教学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话题式英语教学(精选10篇)

话题式英语教学 第1篇

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t theory) 认为, 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 而培养学生的话语能力是高职英语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之一。过去10年里, 高职英语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创新, “以话题为核心”成为它目前关注的三大焦点问题 (即: (1) 以话题为核心; (2) 原版语料使用; (3) 适合学生特殊需求) 之首。本文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 阐述“话题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作用。

二、理论回顾

1.建构主义的提出

最早提出建构主义观点的是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皮亚杰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观点, 这也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他指出, 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 学习的本质只能是每个学生按照本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主动加以建构,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要经过“理解”或“吸收”, 即新知识被纳入学习者原有的、适当的图式之中, 才能被认知。

(2)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应有“所见”, 有“所思”, 有“所悟”, 富有哲理, 逻辑性强, 获得创新思维的培养。

(3) 要努力创造一种学习环境, 在这一环境中, 学习者能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从而积极学习。

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1) 随机进入式。

即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 用不同的方式, 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下, 针对不同的目的开展的教学过程, 从而让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认识。

(2) 支架式。

即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通过先小后大的步骤, 逐步建构起整体的概念, 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识。

(3) 情景式。

以具有感染力的事例为基础, 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建构认知图式。

(4) 自上而下式。

首先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完成总任务所需的子任务。其优点是学生能注意到知识是围绕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组成的。

三、话题讨论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话题讨论在近几年的教材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它具有易于创设情景,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易于构建知识框架, 使知识“图式化”, 易于实施“自上而下”整体教学等特点, 它将建构主义理论体现在教学实践中。

1.话题讨论在语篇阅读中的应用

在高职课本里, 话题讨论往往被安排在阅读之前, 即“Warming-up”部分。其目的是让同学们通过回答问题, 熟悉与阅读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即形成一定话题的内容图式, 预测语篇的主题思想和段落结构, 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快速整体阅读。

2.话题讨论在听说训练中的应用

听前讨论是成功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它可帮助学生建立大量的内容图式。教师可考虑以话题的模式开展背景知识介绍, 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历史、地理、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等知识, 以此拓宽视野, 扩大知识面。

另外, 话题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语篇体裁和内容结构。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标题、主题词以及所涉及的方面或相关情节进行预测。例如, 听记叙文要注意它的六要素 (who, what, where, when, why和how) 。听说明、议论文时, 关注三要素 (what, why, how) , 学生有正确的期待,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3.话题讨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写作的基础, 写作过程虽与话语的产生有不同之处, 但也是一种言语产生的方式。高职英语课有大量的口语练习, 如结合课文的话题讨论、辩论等, 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把“说”和“写”相结合, 使大家在讨论中既扩展了语料, 又构建了相关话题文章的结构图式, 对不同内容的文章的写作套路了如指掌。

四、话题讨论中教师的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应该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 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此,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话题讨论中, 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可归纳为:

1.话题情景的创设者, 创设不同的话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图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的管理者, 基于学生实际水平, 将话题讨论组织成课程内容。让讨论正常开始后不受干扰, 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会话”来完成任务。

3.学习监督者, 协调、组织话题讨论, 并安排相应的听、说、读、写任务, 使话题学习成为连续的整体。

4.语言指导者, 在学生讨论中, 提示旧语言, 展示新语言, 直接指导学生活动, 并进行评价等。

五、结束语

话题讨论使学生对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完成了某个特定情景的意义构建, 也使有关话题的语料在同学们大脑中形成“图式”, 促进其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它完全体现了建构主义追求整体衔接、主观能动、打破平衡、构建认知“图式”的精神, 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完美诠释。

摘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的主动构建,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促使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 “话题”讨论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图式的构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是建构主义思想的完美诠释。

关键词:建构主义,话题讨论,认知图式,高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小贞等.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Piaget, J.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Ltd, 1972.

[3]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 .

话题式英语教学 第2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实施, 英语课程在初中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本文就主要针对话题式复习教学开展了研究, 并对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落实, 话题式英语复习教学办法得到了众多英语教师的认可, 并取得了很大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话题式; 复习; 策略探究;

一、关于九年级话题式复习的教学过程

在开始复习之前, 需要英语教师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课程改革阶段要求英语复习要以话题为基础, 以交流能力为主要目的, 逐渐引导学生使用英语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因此, 教师在开展英语复习教学时, 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为他们选取话题式复习教学方法, 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符合英语教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英语教师可以使用同类归纳的办法, 按照教学附录部分的24个话题开展教学活动, 对整个课本的知识实施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进而实现复习工作的良好成果。同时英语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交流, 找到英语课本中章节之间的连接点, 有目的地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和整理, 进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住语法、音标、单词等英语基础知识, 教师需要对教材提出的话题开展深入的研究, 对话题所使用的单词、句型等进行总结, 认真体会出话题所想要表达的具体意义, 进而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需要把话题使用的词汇和表达形式进行总结, 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 为开展复习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进而提升复习工作的效果。然后, 教师需要以话题为基础, 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为他们营造出灵动、多样的话题情景, 进而能够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情感策略在九年级话题式复习教学中的重要性

九年级话题式复习教学不但需要注重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升, 并且还需要注重学生在英语应用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和总结出来的学习办法,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学生和课本是教学工作的三个基础方面, 其中课本是所学知识的载体, 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和知识来源。所以要想改变初中英语教学的状况, 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教师就必须站在情感方面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度挖掘。如对教材中的每个章节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研究, 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指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产生学习动力, 以确保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的精神, 在学习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 教师在上课时需要注重学生听读写能力的.提升, 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办法, 并逐渐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案,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关于话题式教学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调查发现, 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 让教材中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 进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尤其是在九年级总复习阶段, 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进而实现英语复习工作的最大成果, 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水平。在制定话题以后, 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 对教材的全部内容和知识点要有全面的了解, 要对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深入地理解, 找出和话题有关的语法、词汇和语句, 并且需要进行整合, 进而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如此一来, 本来单独的知识点和话题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在英语实践过程中, 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 只要话题被引起, 它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被接通, 进而加快了复习进程。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注重研究课堂的发展趋势, 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和学生互动交流时产生的信息需要及时地开展研究, 进而对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 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进而提升英语课堂的高效性。

四、结束语

话题式英语教学 第3篇

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复习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复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和教学误区,主要的教学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复习教学中,老师习惯性采用一把抓的教学方式,没有突出英语复习的重点,对于英语单词,无论是重点词汇还是其他词汇都无一遗漏,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精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顾虑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初中英语教学要求,盲目地拔高学生的英

语学习要求,这就如同揠苗助长,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不好的影响。最后,老师在复习教学中采用题海战术,总是重复简单枯燥的练习或训练,没有突出复习课的优势,将复习课当做练习课,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和厌倦的心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话题式”单元复习课模式的含义

“话题式”单元复习模式是一种以话题为线索将学习的单元、语法知识、单词词汇、重要句式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探究方式和学习模式,主要以技能训练和归纳总结为主要学习方式,适量进行相关的语法训练,从而提高初中英语的复习水平。

三、“话题式”复习模式操作的主要程序

首先,教师应该结合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实施和教

学内容设计教学复习内容。其次,教师要指出复习的课题以及复习目标,根据话题内容同学生一起对教材的

知识进行整理、挖掘和提炼,强调易混淆的地方和易错点,同时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上出现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讲精华方法和解题思路,突出重点,老师还可以进行直观清晰的板书,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较为清晰和直接地把握整体知识和

重点。最后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复习阶段,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吸收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习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点评。

四、“话题式”单元复习课模式的优势

“话题式”的复习模式是一种节省时间的复习方式,优化了初中英语的复习课堂,提高了复习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其不仅有利于英语复习突出重点,从而引导学生较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强化和

巩固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减少了教学满堂灌的情况,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英语复习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英语水平。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平昌县龙岗乡初级中学)

话题式英语教学 第4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地位愈加凸显。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洪堡特说过:“学习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马克思则说:“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许多国家都在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 特别是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教学要强调语言的交际性, 强调交际法的应用。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意味着记忆大量的句型、词汇和掌握正确的语法, 更意味着要学会运用它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际。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何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法, 摆脱低效能的应试训练和缺乏英语思维和文化沟通的课堂教学, 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和使用英语, 是摆在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英语新课改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操作来实现课改理念。“话题式教学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这一论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对课堂有效教学新策略的研究与应用的思考。所谓“话题式”教学, 就是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引入新的语言项目, 教师结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找到一个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话题, 教学活动围绕此话题展开, 使学生在话题的讨论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 进而使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形成新的语言能力的教学方式。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把话题归结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是建立在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基础上的语言知识。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共涉及24个话题。每个模块均以话题为基础, 教材编写者采用螺旋上升的编写手法, 将这些话题多方位、分层次地穿插在教材中并循环复现。教师可以以话题为切入点,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达到语言的自然习得。以话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语言点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课改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四个变化:一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的变化;二是教学方法的变化 (多元化与个性化) ;三是教学资源 (教材与教学手段) 的变化;四是教学对象 (学生) 的变化。衡量一个人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语调是否正确, 口齿是否清楚;2.语言表达是否流利自然;3.语法是否正确, 用词是否恰当, 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4.内容是否充实, 逻辑是否清楚。围绕课改带来的变化以及衡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标准, 我们可以展开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的探索。

(一) 学生受母语的干扰

中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的文化传统、语言特征、语法和文字均差异巨大, 导致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大于欧美学生。学生的汉语思维给英语学习造成很多的困扰。再加上英语自身具有单词量大、语法复杂、习惯用语多等特点, 使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是学习心理障碍。

(二) 学生平时缺乏英语环境

“精通在于运用。”但是, 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之外, 缺少真实自然的英语习得环境。再加上英语教师授课时间少, 学生容易对英语产生遗忘, 导致学生学了忘, 忘了就烦, 烦了就厌学甚至不学的现象出现。丧失了学习兴趣的学生是很难学好英语的。此外, 大部分教学班级人数众多,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往往无暇关注后进生, 使得学生极易形成两极分化, 课堂教学存在师生交流困难问题。

(三) 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良影响仍然存在

英语作为在交际方面能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工具, 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循着它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轨迹, 先听说后读写, 循序渐进地教学。但是,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不太重视口语训练。笔者多次观摩过各类英语公开课, 发现不少教师课堂的口语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的原句, 不注重提供真实的语境,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教材整合与思想交流, 甚至有时把听说课与读写课混淆。

(四) 教材难度增加和教学资源丰富带来教学困难

中学英语教材改革力度越来越大, 周期越来越短, 教材信息量增多, 难度逐年增加。课改后的教材更尊重语言教学规律, 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与新颖性、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这既充分体现了英语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也加快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和国际接轨的速度。互联网的普及与多媒体进入课堂也对传统的英语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教师若不注重终身学习, 将难以驾驭课堂教学。

(五) 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存在较大差别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品质较低, 学习能力不足, 对学习不够重视, 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 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少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等, 都会给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而且, 学生课业繁重, 难以兼顾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此外, 当前中国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班级规模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教师要做到兼顾全体学生并开展高效的英语课堂口语教学可谓困难重重。

(六) 初中教师的教学素质亟待提高

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束定芳指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 必须具备一名普通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还必须具备一名语言教师应具备的专门素质, 更应具备适应外语语言教学这一特殊学科教学的专门素质。英语教师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1.英语专业知识。2.英语教学理论素养。3.教学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科研指导教学, 促进教学, 教学的创新离不开科研。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欠缺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初中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话题式教学的开展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是以话题为纲, 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 旨在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而编写设计的, 即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编写思路。它打破了以语法项目为主脉络组织和安排教学的旧模式, 强调以话题为主线,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个模块都有一个话题,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 注重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为话题式教学的内容提供了依据。外研版教材把每个模块的第一节课安排为听说课, 第二节课安排为读写课, 第三节课安排为语言运用课, 进行语言规律的归纳小结。笔者主要在第一节课和第三节课穿插口语教学。在英语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教学研究与改进。

(一) 对初中现行的英语外研版教材内容进行话题整合

首先, 笔者认真研读了《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共涉及的24个话题:1.个人情况personal information;2.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family, 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3.周围的环境personal environments;4.日常活动daily routines;5.学校生活school life;6.兴趣与爱好interests and hobbies;7.个人情感emotions;8.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9.计划与愿望plans and intentions;10.节假日活动festivals,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11.购物shopping;12.饮食food and drink;13.健康health;14.天气weather;15.文娱与体育entertainment and sports;16.旅游和交通travel and transport;17.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18.自然nature;19.世界和环境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20.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popular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21.热点话题topical issues;22.历史和地理history and geography;23.社会society;24.文学与艺术literature and art。其次, 笔者认真研究教材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找到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话题, 教学活动围绕此话题展开。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以课文为出发点, 通过参与特定话题的相关活动, 深入理解话题的认知内涵。

(二) 对各学年教材话题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设定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标的分级教学目标, 教师要认真设定每堂课的英语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的话题要求选定合适的话题, 扎实训练, 循序渐进地扩大话题内涵, 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下面笔者以八年级上册为例进行话题整合的说明。八年级上册共有12个模块。各模块主要涉及话题如下:

Module 1.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涉及话题17 (语言学习) 。

Module 2.Experience, 涉及话题1 (个人情况) 。

Module 3.Journey to space, 涉及话题20 (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 。

Module 4.Education, 涉及话题5 (学校生活) 。

Module 5.Western music, 涉及话题15 (文娱与体育) 。

Module 6.Story time, 涉及话题24 (文学与艺术) 。

Module 7.Feelings and impressions, 涉及话题7 (个人情感) 。

Module 8.Around town, 涉及话题16 (旅游和交通) 。

Module 9.Animals in danger, 涉及话题18 (自然) 。

Module 10.Lao She Teahouse, 涉及话题23 (社会) 。

Module 11.The weather, 涉及话题14 (天气) 和话题22 (历史和地理) 。

Module 12.Traditional life, 涉及话题23 (社会) 和话题10 (节假日活动) 。

下面以Module 8Around town为例谈谈该模块的口语教学目标设计。根据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的话题, 笔者对教材进行了以下分析。

Module 8Unit 1“How do I get to the Forbidden City?”是一节听说课。口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问路和指路, 熟练掌握常用的问路和指路的句型。教师可以利用北京的地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北京主要标志性建筑的英语名称, 精心设计问路和指路的话题。Unit 2“The London Eye is on your left.”的口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说出伦敦的名胜古迹及回答课文问题。Unit 3的口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在Unit 2读写课弄懂英语旅游路线简介的基础上, 看着伦敦旅游地图讲述如何以导游的身份带游客去伦敦旅游。可以让学生设计导游和游客之间关于伦敦旅游路线的对话, 鼓励学生进行口语交流。

(三) 采用有效的话题教学设计

还是以Module 8Around town Unit 1“How do I get to the Forbidden City?”为例, 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Step 1.导课。利用北京和伦敦分别是中国和英国的首都, 都是文化历史名城, 都举办过奥运会, 唤起学生去两座城市旅游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北京旅游地图和标志性建筑the Summer Palace, the Great Hall, Chairman Mao Memorial Hall等等, 然后引出课题:“How can I get to...?”

Step 2.词汇与句型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听懂和会说地名以及问路指路的常用短语, 例如:excuse me, go straight ahead, walk along, turn left, turn right, on the left, on the right, on the corner of等等。以及会说问路的常用句型: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Where is...?Which is the way to...?How can I get to...?等等。

Step 3.利用Unit 1的对话, 让学生跟着录音材料大声朗读, 纠正其发音和训练其正确优美的语音语调。

Step 4.设计多种口语活动,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有角色表演、记者采访、画面解说等。语言学家认为:小组活动最主要的价值是能够通过讨论和会话激发自然的语言活动。教师要注意进行鼓励和评价。

Unit 2“The London Eye is on your left.”虽然是一节读写课, 但是教师也要注意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教师可以这样导课:“London is the capital city of England.It’s a beautiful city.It also hosted 2012 Olympic Games.Look at the photos.Can you tell me the names of places of interest in London?”在教会学生说出伦敦的重要旅游景点名称之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英国的旅游地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可以说:“Here is a map of London and a short passage about how to take a short tour in London.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five names of places in the blanks.After reading, you should also try to tell me the travel route of London.”在学生阅读完材料之后, 教师可以引出话题:“Now I am standing at the square, the middle of London.How can I get to the London Eye/Tower Bridge/the Buckingham Palace...?”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对话问答, 再根据提示单词写出旅游路线。

Unit 3“Language in use.”是语言运用课, 强调语言的输出, 即学生说与写的能力培养。这里重点谈谈写的能力培养。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复习问路和指路的短语和句型。教师可以设计现场解说的口语教学, 分别给出北京和伦敦的地图, 鼓励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自己的组员介绍旅游路线, 然后请个别优秀的学生在全班看图解说旅游路线。教师可以这样导课:“I like Beijing because it’s 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Suppose I’m standing at Tian’anmen Square, who can show me the way to the National Gallery?”教师还可以说:“I’m looking forward to visit London because it’s a beautiful city on Thames River.If I start my tour at the square, how can I visit London and finish my tour at this square?”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学生对这样的话题设计非常感兴趣, 纷纷举手发言,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 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开展话题式教学有很大的益处:教学推进速度快, 教学覆盖面广, 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班级凝聚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少聋哑英语现象的产生,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面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材料, 教师还要因人制宜和因材施教, 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勤于反思, 勇于创新。惟其如此, 才能不断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克程.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2] (美) Joseph Ciaccio著.郑莉, 阎慧敏译.完全积极的教学——激励师生的五种策略 (Totally Positive Teaching—A Five-Stage Approach to Energiz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3]张国扬, 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5]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6]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7]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8] (美) Frederick J.Stephenson主编.周渝毅, 李云译.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 (Extraordinar yTeachers:The Essence of Excellent Teaching)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话题式交往,流溢生命的动感 第5篇

阅读教学对话借助的东西还应该是文本。这点我很赞成。

我很欣赏这种对话交流生成的课堂,但这其中也会出现不少问题。比如,这样的课堂教师应做怎样的准备,在课堂上学生的习惯如何培养等等。

下面是我前段时间写的一则教学随笔,多指教:

〈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课的教学已接近尾声,不知为什么,学生的气氛始终有点沉闷。虽说通过读、说、议,也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爱国情感,但我感觉对于学生,似乎只是隔靴搔痒,并没有真正地振动他们的心灵。

大家一起朗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我放慢速度,缓缓地说:老师曾很多次地从电视里看到这国旗在运动场上高高飘扬的情景,那一刻,我的内心会非常激动。因为,这升起的国旗背后,有着太多太多的付出与期待。”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叔叔是乒乓球运动员,他说练球很辛苦的`。常常前一天手痛还没恢复,第二又接着练。练得手都肿了。”

“我觉得,这国旗后面有我们数不清的心血与汗水。”

又一学生说起:“有一次,我爸爸看乒乓球赛,中国队输了,他气得直拍电视机!”

底下马上议论纷纷。这样的生活?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把第一手的资料记载下来,尤其是一些自己觉得满意的课,可以以课堂实录的形式笔录。我们可以选取部分课文,把孩子们多彩的表现、灵动的回答甚至疑惑惊异激动木讷都记下来,积累越多,为自己提供的研究背景就越广阔。这些实录,不仅可用来教学反思,还为形成个人的教学体系提供了无数鲜活的案例。

我经常反省自己:七年书教下来,四千多节课上下来,百里挑一地算,也应该有四十多节精彩的课了,而我的积累的教学资本有多少?不觉为之汗颜。我们语文老师总是要学生多读多写才能提高语文功底,而我们自己又读了多少?写了多少?我看有必要给自己定个目标,比如一个学期疯狂地研究五篇文章,然后把师生在课堂中的交往记录下来,当然“及时记录”很重要,当自己的感情已经冷却,激情无法再现时,许多流光溢彩的东西也将封存。◆

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方式探索 第6篇

一、话题式区域复习方式涵义

话题即课堂师生交流谈话的中心、谈论的主题。话题式区域地理课堂复习方式,即课堂将来自区域的热点事件或自然、人文事象作为话题,围绕话题建构2~3个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达成区域复习的知能目标、培养地理思维意识和提升独立思维能力(图1)。

二、话题式区域复习方式教学效益

1. 提升区域分析思维能力

首先,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方式,将复习的知识目标定为“区域本质内容”,即重要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区域特征。这大大减轻课堂复习的知识容量,为保证学生接受区域分析思维能力的锻炼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其次,话题式区域复习课堂,学生是在调用知识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认知结构的不足,并予以优化和完善。知识复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无视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差异,按部就班予以梳理,而是学生以任务的解决为推手,在内部迫切需求的驱动下,主动探寻并建构完善。这样复习的区域知识,经久难忘且能灵活运用,为提升学生区域分析的思维能力提供富有张力的知识基础。

再次,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课堂,学生需围绕话题,在学习任务的探究过程中,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因此,是学生习得思维方法一般步骤和要领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归纳答题模板、解题策略,而更多的是由学生自我摸索、体悟学会并予以内化,可大大提高学生面对陌生而变化的区域场景时思维的自主及自由度。

2. 强化地理思维意识

地理思维意识即运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如空间视角、综合视角、动态视角、生态视角等,解释研究事物的思维倾向。它作为一种隐性的思维习惯,能引导人们带着探索与发现的地理慧眼,去感知和体悟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天书”中那些无形的文字并享用终生。

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课堂,广泛涉猎区域中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丰富多彩的话题,如人文现象、自然奇观、历史事件、当前热点等,可拓展学生面向真实区域问题学习的视野,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话题及其任务的探究过程中,习得和积累“运用地理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经验,并在经验的积累中,逐渐将地理思维意识内化为个人习惯。

3. 推进参与课堂思维卷入度

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课堂中,令人神往的话题、需学生付出努力的探究任务、交流沟通与相互启发的过程、思想碰撞灵感涌动的魅力、成功解决任务获得的快乐体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强有力地推进他们参与课堂的思维卷入度,使其陶醉在话题及其任务的咀嚼之中,享受着思维深层次卷入课堂所带来的愉悦。

三、话题式区域复习方式建构

1.选择复习话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话题式区域复习课堂的开局很重要,它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内涵丰富且魅力十足”的话题启动教学。

(1)话题真实。话题取材应来源于区域中真实事物或现象。因为引导学生融入真实话题进行探索和发现,可帮助他们积累“面对真实的区域场景,运用地理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经验。这有助于学生在一次次思维经验的积累中,将地理思维意识内化为个人习惯,从而养成“运用地理学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并解释研究事物”的思维倾向。

(2)内涵丰富。话题最终目的应服务于复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它需有丰富的内涵——成为区域本质内容汇集、交融的稠密区。一方面话题隐含区域多个特征性主干地理要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能凭借自身的知识底蕴,成功挖掘主干要素对话题的影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借助话题的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中,达成对区域本质内容的意义建构。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的备课环节,笔者想到诸多备选话题——热情的桑巴舞蹈、足球运动、中国科考队通往南极的“桥头堡”、折翼的雨林天堂、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

但是,由于受话题以及自身知识底蕴的限制,笔者很难将“桑巴舞、足球运动、中国科考队通往南极的‘桥头堡”这几个备选话题,同“湿热的气候、F形的地形骨架、丰富的物产、比重较高的混血人种”等南美洲区域多个特征性主干要素予以对接(图2)。如“中国科考队通往南极的‘桥头堡”这一话题,受“南美洲地理位置”、“南美洲南端气候条件”的制约,与其它地理要素则难以扯上关系。又如,“热情的桑巴舞”,其舞蹈的动作、舞蹈的服饰中是否蕴含着上述区域要素的影响,笔者对其缺乏了解。因此,在资料缺乏、备课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尽管上述话题对学生颇具吸引力,但最终只能放弃。

(3)新颖多样。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区域复习过程,是话题及相关信息在大脑各个功能区协调运作、不断被加工的过程,其中“感受区”的作用首当其冲。如果它的大门不开启,再真实有内涵的话题也不可能进入学生大脑推动思维的展开。因此,话题应对学生充满诱惑力——新颖多样且蕴含思维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深深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走进话题的学习心向。从而使大脑感受区处于开放的、与外界主动交流的态势,以带动其它功能区的协调运作。

事物往往因为稀奇而具有吸引力。教师需选择对学生而言具有新意的事象作为话题。区域中发生的“新热点”;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新奇事象”;虽然熟悉或有所耳闻、但未分析过的“新视角”……不同区域选取话题应力求多样,避免同类型话题重复使用。

例如,上述南美洲区域复习备选话题中,笔者排除“折翼的雨林天堂”。主要因为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小学生科普读物中有其身影,初中区域地理教材南美洲一节,又以它作为案例。因此,对于高二学生再用亚马逊热带雨林作为话题,难免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不足以唤起学生“主动走进话题”的渴望。endprint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呈现出喜欢思辨性、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面对区域中诸多真实、新颖的备选话题,教师应当选择能将学生思路引向逼人期待的疑路,给予更多思考想象余地的话题。如话题本身就富有戏剧性、令人身处两难境地的疑问;或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再如,话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产生“新思考”,从而体验自由思维的魅力……

又如,上述南美洲区域所剩两个备选话题“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笔者以为从思维价值而言,探讨“印加帝国”与探讨“修铁路”相比,前者更胜一筹。因为从地理视角对前者一个历史事物进行探寻,学生思维视角受先前学过的知识、观点束缚会更小,更有利于将学生引向富有想象余地、进行自主思维的空间并激发出新思考。

2.确定学习任务

确定话题后,教学需要围绕话题,依据一定线索,发掘2~3个学习任务,在维持学生对话题思维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确定话题研究方向,使课堂整体结构呈现出层次感、韵律美。

(1)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线索。若学生痴迷于话题中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事物发生、发展、结局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在娓娓道来地叙述事物演绎过程中展开区域复习。例如,图3所示南美洲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2)以话题自身疑点为线索。若话题自身是一对矛盾体、一个逼人期待的问题情境,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面对话题瞬间“掠过心头”的困惑点、疑虑处,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紧扣话题的疑虑处进行深入探究释疑的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4所示西亚、日本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以话题多面剖析为线索。若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话题,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在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话题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5所示巴西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构建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相关问题应明确具体。情境信息半掩半露具有潜隐性,在支撑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推进同时,又不能和盘托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取舍等审慎思考的过程中,接受理智的挑战,锻炼和提升信息获取解读的思维能力。信息与问题之间,留有一段具有开阔性、挑战性的思维空间,即需要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在经历知识经验和信息材料交融重组、冥思苦想反复推敲过程中,促成学生建构个性化认知来解决学习任务。而不是囿于原有水平,复现学过的内容或复制他人的答题模板。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中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的任务情境。

资料一:印加人信奉太阳神,认为自己是太阳神后裔。他们大力筑梯田,修灌溉水渠,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智慧的印加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菠萝等农作物。在冶金技术上,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银、白金等的加工。印加帝国因与黄金有着不解之缘,又被人们称为“黄金之国”。

资料二:南美洲地形图、南美洲气候类型图、南美洲政区图、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

问题:运用地理眼光寻找印加帝国的发祥地——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

由于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指向比较模糊——是在南美洲什么方向寻找,还是在哪个国家或在哪一地形区寻找,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创设任务情境时,笔者将问题予以具体化,明确为“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任务的情境信息如“大力修筑梯田”、“培育……可可、菠萝”、“修建灌溉水渠”、“信奉太阳神”、“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等的加工”……这些信息对推测印加帝国所处位置有何价值,需要学生调用区域的气候、地形、位置等知识,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建构个性化的理解予以解决。

4.展开复习与总结评价

设计任务情境之后,教学步入围绕任务解决展开复习,并对学生探究结果予以总结评价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等,借助任务的解决,复习区域本质内容、提升区域分析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需凭借自身的教学机智,给予学生渐入佳境的引导,使他们的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入。endprint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呈现出喜欢思辨性、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面对区域中诸多真实、新颖的备选话题,教师应当选择能将学生思路引向逼人期待的疑路,给予更多思考想象余地的话题。如话题本身就富有戏剧性、令人身处两难境地的疑问;或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再如,话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产生“新思考”,从而体验自由思维的魅力……

又如,上述南美洲区域所剩两个备选话题“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笔者以为从思维价值而言,探讨“印加帝国”与探讨“修铁路”相比,前者更胜一筹。因为从地理视角对前者一个历史事物进行探寻,学生思维视角受先前学过的知识、观点束缚会更小,更有利于将学生引向富有想象余地、进行自主思维的空间并激发出新思考。

2.确定学习任务

确定话题后,教学需要围绕话题,依据一定线索,发掘2~3个学习任务,在维持学生对话题思维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确定话题研究方向,使课堂整体结构呈现出层次感、韵律美。

(1)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线索。若学生痴迷于话题中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事物发生、发展、结局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在娓娓道来地叙述事物演绎过程中展开区域复习。例如,图3所示南美洲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2)以话题自身疑点为线索。若话题自身是一对矛盾体、一个逼人期待的问题情境,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面对话题瞬间“掠过心头”的困惑点、疑虑处,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紧扣话题的疑虑处进行深入探究释疑的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4所示西亚、日本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以话题多面剖析为线索。若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话题,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在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话题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5所示巴西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构建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相关问题应明确具体。情境信息半掩半露具有潜隐性,在支撑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推进同时,又不能和盘托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取舍等审慎思考的过程中,接受理智的挑战,锻炼和提升信息获取解读的思维能力。信息与问题之间,留有一段具有开阔性、挑战性的思维空间,即需要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在经历知识经验和信息材料交融重组、冥思苦想反复推敲过程中,促成学生建构个性化认知来解决学习任务。而不是囿于原有水平,复现学过的内容或复制他人的答题模板。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中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的任务情境。

资料一:印加人信奉太阳神,认为自己是太阳神后裔。他们大力筑梯田,修灌溉水渠,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智慧的印加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菠萝等农作物。在冶金技术上,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银、白金等的加工。印加帝国因与黄金有着不解之缘,又被人们称为“黄金之国”。

资料二:南美洲地形图、南美洲气候类型图、南美洲政区图、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

问题:运用地理眼光寻找印加帝国的发祥地——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

由于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指向比较模糊——是在南美洲什么方向寻找,还是在哪个国家或在哪一地形区寻找,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创设任务情境时,笔者将问题予以具体化,明确为“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任务的情境信息如“大力修筑梯田”、“培育……可可、菠萝”、“修建灌溉水渠”、“信奉太阳神”、“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等的加工”……这些信息对推测印加帝国所处位置有何价值,需要学生调用区域的气候、地形、位置等知识,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建构个性化的理解予以解决。

4.展开复习与总结评价

设计任务情境之后,教学步入围绕任务解决展开复习,并对学生探究结果予以总结评价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等,借助任务的解决,复习区域本质内容、提升区域分析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需凭借自身的教学机智,给予学生渐入佳境的引导,使他们的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入。endprint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呈现出喜欢思辨性、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面对区域中诸多真实、新颖的备选话题,教师应当选择能将学生思路引向逼人期待的疑路,给予更多思考想象余地的话题。如话题本身就富有戏剧性、令人身处两难境地的疑问;或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再如,话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产生“新思考”,从而体验自由思维的魅力……

又如,上述南美洲区域所剩两个备选话题“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大铁路”、“神秘的印加帝国”,笔者以为从思维价值而言,探讨“印加帝国”与探讨“修铁路”相比,前者更胜一筹。因为从地理视角对前者一个历史事物进行探寻,学生思维视角受先前学过的知识、观点束缚会更小,更有利于将学生引向富有想象余地、进行自主思维的空间并激发出新思考。

2.确定学习任务

确定话题后,教学需要围绕话题,依据一定线索,发掘2~3个学习任务,在维持学生对话题思维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确定话题研究方向,使课堂整体结构呈现出层次感、韵律美。

(1)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线索。若学生痴迷于话题中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事物发生、发展、结局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在娓娓道来地叙述事物演绎过程中展开区域复习。例如,图3所示南美洲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2)以话题自身疑点为线索。若话题自身是一对矛盾体、一个逼人期待的问题情境,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面对话题瞬间“掠过心头”的困惑点、疑虑处,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紧扣话题的疑虑处进行深入探究释疑的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4所示西亚、日本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以话题多面剖析为线索。若话题虽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内部可挖掘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话题,将它们作为学习任务,使整堂课如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在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话题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过程中展开复习。例如,图5所示巴西区域复习中的学习任务。

3.构建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相关问题应明确具体。情境信息半掩半露具有潜隐性,在支撑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推进同时,又不能和盘托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取舍等审慎思考的过程中,接受理智的挑战,锻炼和提升信息获取解读的思维能力。信息与问题之间,留有一段具有开阔性、挑战性的思维空间,即需要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在经历知识经验和信息材料交融重组、冥思苦想反复推敲过程中,促成学生建构个性化认知来解决学习任务。而不是囿于原有水平,复现学过的内容或复制他人的答题模板。

示例:南美洲区域复习中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的任务情境。

资料一:印加人信奉太阳神,认为自己是太阳神后裔。他们大力筑梯田,修灌溉水渠,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智慧的印加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菠萝等农作物。在冶金技术上,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银、白金等的加工。印加帝国因与黄金有着不解之缘,又被人们称为“黄金之国”。

资料二:南美洲地形图、南美洲气候类型图、南美洲政区图、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

问题:运用地理眼光寻找印加帝国的发祥地——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

由于学习任务“寻找印加发祥地”指向比较模糊——是在南美洲什么方向寻找,还是在哪个国家或在哪一地形区寻找,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创设任务情境时,笔者将问题予以具体化,明确为“在政区图中确定印加发祥地所在国家”。任务的情境信息如“大力修筑梯田”、“培育……可可、菠萝”、“修建灌溉水渠”、“信奉太阳神”、“印加人可以进行黄金、青铜……等的加工”……这些信息对推测印加帝国所处位置有何价值,需要学生调用区域的气候、地形、位置等知识,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建构个性化的理解予以解决。

4.展开复习与总结评价

话题式英语教学 第7篇

一、“话题式”单元复习课需注意几个问题。

1. 教师需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 精心备课。

复习课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 教师需分析教材、学生情况和结合以往的知识内容, 拟订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要将知识纵横联系, 既要将各个单元的知识作小结, 又要将各个单元的知识和已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 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分类、综合, 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 用一条线巧妙地把各方面的知识像珍珠一样接连起来, 让学生纳入认知体系, 以便于他们记忆储存、运用理解, 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 要讲究趣味性、科学性、新颖性和吸引力。不但使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产生质变, 而且使中等及偏下的学生能查漏补缺, 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2. 需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复习课以复习旧知识为主,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运用英语解决问题, 主动探索, 归纳知识点, 形成体系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3. 要关注学困生。

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 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 学困生更是如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 特别是在英语课堂上给他们多回答问题的机会, 让他们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并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话题中设计的问题和活动或任务在难度上要有梯度, 要做到难易结合, 深浅得当。

二、案例———牛津英语9A Unit3的“话题式”单元复习

话题:Teenage Problems复习要点: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本单元一些重要词汇以及常用句型结构;动词不定式的使用以及在句中充当的不同成分;基本的句子类型;关于如何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写作训练

复习主线:青少年问题—Millie和Simon的问题以及SigmundFriend的建议—我的问题—学生的短信—你的建议—教师的建议

复习步骤:

1. 导入。

以英文歌曲《If you are happy》导入本节复习。孩子们欢乐的歌唱给同学们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 既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又由歌曲而提出问题:Are you happy now?Are you happy every day?导入本单元青少年问题的讨论。

2. 听力训练———Teenage Problems。

围绕问题What are their problems?观看五段青少年倾诉烦恼的简短视频, 分析他们存在的青少年问题。既训练了听力, 也让学生复习了常见的青少年问题。为接下来的复习做好铺垫。

3. 单元课文复习———Millie’s and Simon’s problems and Sigmund Friend’s suggestions。

以问题Do you remember what problems Millie and Simon have?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Reading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课文内容填空, 主要复习Reading中的重点词汇及及其句子结构。然后根据所给的关键动词让学生概括Sigmund Friend的建议, 为后面的书面表达做好准备。并用翻译句子的练习形式, 训练学生正确并灵活使用重点词汇。在复习过程中, 以个别学生回答和集体学生朗读相结合, 复习并巩固本单元重点的词汇。

4. 语法复习。

(1) 动词不定式用法复习———My problems。以Everyone has problems, I also have some problems, 由此进入My problems。该部分通过谈论自己存在的三个问题和一些困惑, 训练学生疑问词所引导的宾语从句与‘Wh’word+to do替换使用的用法。并由此进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归纳并复习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运用。通过判断动词不定式在句子中作不同成分、完成句子、动词填空等复习了动词不定式的运用, 最后联系近年来中考常见的一些动词不定式的考题, 让学生巩固本单元重点语法———动词不定式。 (2) 基本句子类型———Messages。通过阅读前面提到的五位学生发来的短信, 让学生复习动词不定式的同时, 进行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判断, 从而巩固句子类型的复习。

5. 写作训练———My suggestions。

承接第四部分的复习, 让学生根据五位学生发来的短信, 要求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导入写作训练。把学生分成五组, 分别以青少年工作者的身份给前面提到的五位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 并鼓励学生上台说。

6. 教师建议。

提问:If you have problems, what should you do?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情况, 谈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而懂得遇到问题应该采取的方法。老师提出解决青少年问题的一些建议, 从而在英语学习的同时渗透德育和心理教育。

摘要:当前中学英语复习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如巩固以简单重复为途径, 生成性偏低;题海战术式复习方法散乱, 的不明确, 缺乏趣味性;没有对语言进行整合, 无法形成知识体系。面对当前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笔者在初中总复习阶段采取了“话题式”单元复习。实践表明, 采用该法进行复习, 可以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层级链接更自然顺畅, 内容要点更全面, 知识体系更完整, 从而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果。

话题式英语教学 第8篇

1.开放性

话题式教学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进行设计, 课堂不是僵化与固定的, 而是开发和多元的生成性过程, 在动态中使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活跃和积极。 话题式教学应该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合理制定探究话题, 师生共同围绕话题完成和深化文本。 教师能良好掌控课堂进程, 根据学生对话题的讨论情况灵活调整话题走向和生成。

2.自主性

“话题式”教学能很好地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产生可以交流的话题, 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参与话题交流, 从而培养自主性, 发展自主能力, 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主人”。

3.可操作性

教师精心设计的话题要求贴近学生生活, 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范围, 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通过思考, 在适当的时间内能够解答, 并能有效利用“话题式”教学完成对文本的思考。 教师需特别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 话题要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

二、农村小学语文“话题式”教学的构建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课堂上结合教材文本与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话题, 提高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效率, 为学生打造积极参与话题交流的环境, 真正还原语文作为语言工具学科和人文主义教育载体的功能,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愿意诉说、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1.围绕教学关键点制定交流话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话题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既可以针对教材的章节或者单元主题确定, 又可以自主结合社会热点或者具有某种文学、人文、教育意义的题材设定话题, 话题应该为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服务, 但又不能拘泥于知识本身, 要注重给小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和表达的舞台。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严把备课关, 对教材中的知识性内容和人文性的渗透都熟练于心, 能够驾驭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可能产生疑惑的内容充分考虑, 对文本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深度挖掘。 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相关信息与资料的掌握和搜集情况, 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抓住上述关键切入点, 设置有讨论价值的话题供学生思考。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课堂, 教师可以围绕矛和盾的关系, 提出启发式话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矛和盾结合在一起没有自相矛盾而是发挥巨大的优势? ”学生在话题的生成和感悟中明确了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谁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谁才能取胜。 提高教材的教育深度,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教育。

2.创造和谐的课堂探究气氛

话题的讨论和阐释是一种生成过程, 需要进行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与深刻的感悟, 教师必须组织好课堂, 创造和谐课堂氛围,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采取合作探究方式, 在小组合作中针对中心话题进行交流、辩论, 形成小组结论后在全班范围进一步互动、讨论。 例如《秋天的雨》课堂,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造秋雨情境, 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师生和教材之间能够充分对话, 学生相互纠错和汲取优点, 促进不同思想、语文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的学生都取得进步,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通过对话题的认知和沟通得到心灵和智力的升华, 并活跃课堂气氛。

3.教师精心设计、点拨话题讨论过程

小学语文“话题式”课堂教学中, 因为农村小学生的信息量比较小, 知识结构和文学素养不高, 教师必须对话题的开展进行精心设计、及时指导, 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为更多教学话题和活动的设置创造机会。 教师在小组合作时, 应该走下讲台进行巡视, 视实际情况参与、指导各组讨论活动中, 发现话题谈论出现方向性偏差和原则性错误时, 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引导到正确的轨道。 教师应该灵活掌控话题讨论时间, 让话题围绕教学内容服务, 交流时对学生充分鼓励和表扬。 教师能深化和提升话题, 引导学生挖掘出本文隐藏的作者创作意图、情感, 体会人文精神和人性的闪光点, 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小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4.科学评价话题探究结论, 调动小学生语文对话积极性

语文教师针对话题交流过程和对小学生在活动中的观察, 灵活调整语文话题设置板块, 对小学生的表现给予科学、客观的评价。 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素养、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 所以教师应该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分层评价, 提出差异性的要求和评价, 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话题发言中展示自己、评价自己、提升自己。

教师在话题教学中善于总结经验, 不断进行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 改进教学方法, 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强化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对学生的评价, 引导更多学生真正参与话题讨论,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培养质疑、思辨的探索精神。

话题式英语教学 第9篇

对于一门语言类学科的学习, “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初中是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重要阶段, 如果能够培养起学生对“读”的兴趣, 并且使他们养成通过“读”来学习英语的好习惯, 这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学生在校期间, 早读这一段时间是培养他们“读”英语的最好时段。然而, 我们却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早读时状态不佳, 效率低下。

2 学生早读时的不良表现

早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 在早读的实践中, 我们却发现学生出现了以下种种不良表现:有些学生早读时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有些则表情空洞、有口无心;还有部分学生东张西望, 寻找聊天的机会;但也有一些学生确实很认真地在读, 可是对所读的内容却一知半解, 这样就只能死记硬背了。那么, 如何改善这些不良状态并且提高他们的早读效率呢?

3 话题式早读帮助学生提高早读兴趣与效率

(1) 什么是话题式早读?

传统意义上的早读都是教师首先布置给学生读的任务, 然后通过检查背书或者听默写来检验学生读的效果如何。而话题式早读则是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话题并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早读效率。

(2) 话题式早读为什么能提高英语早读效率?

传统的读背式早读通常采用教材里的阅读材料, 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并且以背诵或者听默写作为早读的督促机制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而处于压力之下的学习肯定难以达到好的效果。话题式早读通过采用当今社会最热门的或者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期待, 在这种兴趣和期待的驱使下, 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阅读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早读的效率。

(3) 话题式早读可以采用哪些话题?

话题式早读的话题可以由实际需要而定, 它既可以是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里多次出现度假这个话题, 那么关于国外度假的话题就比较适合作为学生的早读材料。另外, 教材中还多次提及到派对这个话题, 那么关于国外的派对文化也可以在早读课时让学生阅读以丰富其阅读面。当然, 话题式早读的话题还可以是与英语课堂教学毫不相关, 但却是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话题, 例如近期比较热门的十八大、钓鱼岛问题等时事性话题, 亦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如中国好声音等国内外娱乐性话题等。

(4) 话题式早读的话题来源有哪些?

话题式早读的话题来源是多方面的。教师既可以从英文网站上、英文书报刊上搜集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话题材料, 还可以从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上获得所需的音像资源, 甚至话题材料还可以来自学生的优秀作品。另外, 老师还可以动员和鼓励部分英语水平比较出色的学生通过平时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收集早读的阅读资料。

(5) 话题式早读的形式有哪些?具体如何操作?

话题式早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早读积极性。对于不同话题的文章可采用不同的操作形式, 具体如下:

1) 节奏感较强的文字如:

Whose book is this?/It’s mine.It’s mine./Are you sure it’s not his?/No, no.It’s mine./Whose work is this?This beautiful work./It’s mine.It’s mine.It’s mine.It’s mine./Whose work is this?This awful work./It’s his.It’s his.It’s his.It’s his./Are you sure it’s not yours?/Of course it’s not mine.It’s certainly not mine.Not mine.Not mine./Not yours?/Not mine./Are you sure?/I’m sure./It’s his?/It’s his./Not yours?/Not mine.

(胡立家, 1985)

这段对话意思很简单, 节奏感却很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它适用于对名词性物主代词的操练。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首先教会学生几个必要的新单词。 (2) 与学生一起标出这个对话的升降调并且与其中一个学生进行师生示范练习。 (3) 要求学生与同桌一起操练这段对话。 (4) 在学生充分练习之后, 可以在任何两小组之间进行对话比赛。

2) 音像类材料如:

Principal:Children, please take your seats.Everyone, I’d like to introduce Miss Dunham’s substitute.This is Mr Schneebly.Why don’t you write your name on the board.

Dewey:Yes, yes, I will.You know what?Why don’t you all just call me Mr S?

Principal:Mr S has never taught here at Horace Green.So I want you all to be on your best behavior.So, the curriculum is on the desk.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Dewey:Yeah.When is lunch?

Principal:The children just had their lunch.Is there anything else you need?

Dewey:I’m a teacher.All I need are minds for molding.

Principal:All right, then.Well, thanks again.You saved the day.

Dewey:OK.Who’s got food in here?You’re not gonna get in trouble.I’m hungry.

以上台词来自电影《摇滚校园》, 适用于九年级第六单元的课外听说练习。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 (1) 向学生交代这个影片的故事背景以及本段视频在该影片中所处的环节。 (2) 发给学生以上台词的打印稿, 同时教会学生几个新的词汇, 并且让学生熟读并尽量牢记台词。 (3) 给学生看电影剪辑, 第一遍让学生从头看到尾, 第二遍逐句停顿模仿, 第三遍让学生自己模仿。 (4) 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合充分练习表演这段视频的内容。 (5) 学生以小组形式脱稿表演。这种模仿或者表演的材料需要花费两个早读课的时间来进行。

3) 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

The Potato Farmer

A potato farmer was sent to prison just at the time when he should have been digging the ground for planting the new crop of potatoes.He knew that his wife would not be strong enough to do the digging by herself, but she could manage to do the planting;and he also knew that he did not have any friends or neighbors who would be willing to do the digging for him.So he wrote a letter to his wife which said, “Please do not dig the potato field.I hid the money and the gun there.”Ten days later he got a letter from his wife.It said, “I think somebody is reading your letters before they go out of the prison.Some policemen arrived here two days ago and dug up the whole potato field.What shall I do now?”Theprisoner wrote back at once, “”

(何莲珍, 2008)

以上讲述的是一个聪明的土豆农民的故事, 但是故事结尾没有给出, 这个故事适用于九年级第五单元。具体操作如下: (1) 教会学生几个必要的词汇。 (2) 让学生读这个故事, 再把这个故事与同桌一起复述出来。 (3) 请大家给这个故事续写一个结尾。故事的原结尾是:Plantthe potatoes, of course.

4) 优美的诗歌散文如:

Rush

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Where could he hide them?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stay at the moment?

(李明, 2009)

以上片段是朱自清散文《匆匆》的部分英译版, 适用于八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欣赏。其操作方法如下: (1) 请学生读这篇散文, 并猜一猜这是哪篇中国散文的翻译版。 (2) 教会学生几个必要的新词汇。 (3) 请学生与同桌一起边读边找出其中他们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者表达。 (4) 请学生模仿这些优美的词句写几个自己原创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6) 话题式早读实行之后学生有哪些收获?

话题式早读实行了一个学期之后, 我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话题式早读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学生们普遍反应:通过话题式早读, 他们对早读更有期待了。“每次英语早读之前都会在想, 今天老师要给我们看什么呢?”有了这种期待, 他们对于英语早读的兴趣就更浓了。另外, 学生在包罗万象的早读材料中积累了书本以外的新词汇, 这对他们的课外阅读以及写作都是很有好处的。同时, 学生们还反映, 由于早读时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英文材料, 所以以后做阅读理解时看到大段的文章也就很从容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平时搜集早读资料时也培养了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

4 结束语

英语早读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小时左右时间, 但这半个小时如何充分利用好对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式早读紧紧结合教材内容, 也时时联系国内外新闻热点, 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早读的效率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面, 还能使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国家文化。这样的英语早读方式, 是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1]Goodman, 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

[2]Richards, Jack C.Interchan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3]胡立家.英语节奏训练教程[J].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1985.

[4]何莲珍.新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话题式英语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微型话题,课堂教学,师生黄金距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基于这一点,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课堂时, 会感到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远远落后于时代需要, 改变学生传统单向继承性学习方式, 从而倡导现代双向互动式、创造、生成性学习方式, 已为当今之需。将学生从单纯的“文本课程”中解放出来, 更多地在“体验课程”中达到“乐学”之最高境界。鉴于此, 我们在借鉴有关先进读写教改经验的基础上, 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结合0.618定律, 努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开展实施“话题式”活动课教改实验。

一、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 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

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建构主义思潮试图从“新知识论”视角对误导教育的传统客观主义认识论做深刻反思。不再将知识当做对某一客观存在的发现, 即不是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 而是主动建构个人有关世界的经验现实。因此, 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 又不应以学生为中心, 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好的教学是创造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 在真正共同体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都保持一种开放、信任和期望的态度, 都被创造性张力所感染, 去发现、去体验、去表达。

(1) 回应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着眼于学生丰富的课堂活动, 对活动设计进行创新研究, 以有价值的微型话题构建课堂组织教学, 从而打造新型师生黄金距离, 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回应与发展。

(2) 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学生一定要喂饱自己, 这是主动学习。如果他们这么做, 教师一定要把他们带到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 如一串植根于文本纵深处的微型话题,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充溢着创造力和天赋才能。给学生掌舵权, 让他们真实又自信地说话。

(3) 激活教师的优质能力。

以有价值的微型话题构建课堂组织教学, 从而打造新型师生黄金距离要求教师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期间, 教师逐步愿意冒险, 尤其愿冒开放性对话风险, 同时, 提升将教师自身、学生和文本联合起来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文本和生活之间建立桥梁的能力, 提出好话题及仔细倾听学生并及时做出回馈的能力等。

(2) 实践价值

(1) 营造教师、学生与主体多维对话的空间。

精准而有价值的微型话题能将教师、文本和学生编织成有机联系网。教师倾听学生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的声音, 尽量少花时间用信息和自己的想法把课堂填满, 而多花时间营造学生进入思想中讨论和思考的空间, 引进比经验和世界更大的世界拓展个人界限。

(2)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在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只说不听”或者“学生只听不说”, 学生不知道如何感知, 心灵不知道如何思考。当我们用微型话题营造既开放又吸引人、既自由又安全可信赖的学习空间时, 教室就会像资源丰富、相辅相成的共同体, 学生更主动成为知识创造者而非知识消费者。

2. 创新之处。

(1) 上次课题研究中, 对“主问题的设计”、“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师生和谐对话的构建”等与师生黄金距离的关系着重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次课题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微型话题式课堂教学”是少人踏足的一个小径, 是课堂由“问”迈向“少问”甚至“不问”。“不问”是提问的另一境界, 在上一课题衍生下的更微观、更细腻的思考与实践。

(2) 着重研究教师如何由文本的开放性和界限性出发, 提炼有价值的微型话题, 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 让学生真实自信地说话, 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打破语文课堂或“碎碎问”或“教师只说不听”或“学生只听不说”等沉闷无聊的局面, 打造富有美感的、温暖的、安全的师生距离。

二、实施步骤

1. 提出话题、感受话题———0.618的意识。

以“话题”形式为他们提供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 明确这节课的活动目的, 引起心理上的注意与预期, 从心理学角度讲, 正是为了活动高效开展。学生通过阅读、“听读”, 其实就是了解生活、领悟生活。学生选取话题的自主性、开放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避免中学课内教育是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 不可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充分发展这一障碍, 将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有感而发, 或联想, 或想象, 实际是在“演化”生活。有一句话说得好“课内课外相辅相成, 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

2. 分析话题、讨论交流———0.618的感觉。

从活动教学整个过程来讲, 改变过去课堂上“你讲我听”的单向继承性学习方式, 活动过程是在师生、生生、人与文本之间所谓的“立体化”、“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中进行的, 从信息论角度看, 这是一种最佳的信息交流方式, 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班级交流。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 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组成网络, 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立体结构, 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真正实现耳、眼、口、脑“全频道”接收, “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如有时发挥多媒体优势观看实况录像, 如现代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世纪讲坛”、“科学人生”等节目用其中优秀人物激励学生, 培养情感。“这让我们好像真的成了实话实说中的人们”, 有的同学这样描述我们的课堂。

3. 小组代表发言、个人发言、点面结合———0.618的思路。

此环节讨论时, 学生的发言无拘无束、兼容并举, 我们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在发言中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收集新信息, 及时解决新问题。将学生发言以编号形式肯定确认学生的思考, 加以鼓励, 促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使其主动性充分发挥,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 总结归纳、整理成文———0.618的精神。

及时总结不仅重要, 而且非常必要。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及时反馈评价, 不断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优化学生认知结构。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坚持客观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不断创新, 并敢于创新。

三、实践体会

1. 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话题式”活动课是语文课堂向生活的一种延伸, 使课内课外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它自主性、开放性、贴近生活的实际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长期而有效的训练, “读”得多了, 会见多识广;“写”得多了, 表情达意能畅所欲言。学习语文积极性随之提高, 听说读写能力增强, 办手抄报、搞演讲赛等各项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此外, 学生对语文认识明显改变了, 记得一考入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语文原来也可以这么学……”此外, 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影响学生自觉阅读课外文章,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其意识领域中, “大语文”观得以构建, 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能学到语文。

2. 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有利于师生教学个性健康成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在“话题式”活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是知识的发现者, 都是写作智慧的催生者。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点。此外, 我们还重视调动学生情感积累。从课程上讲, 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尊重“儿童文化”, 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将每个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看做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努力对其加以开发利用, 然后教师去调动、去激发。有时, 我们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优势, 将大量文本、动画、视频信息引入课堂, 丰富课程资源, 尤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些很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应该说, 是对课文学习的有力补充。

由此可见, 微型话题式课堂教学能让教师、学生和听课者都产生“0.618”的美感、安全感和舒适感的师生之间的距离, 更多的是从美学与心理学角度定位, 是“主观心灵嵌入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语文课堂中师生距离的黄金分割点是一种外显的、比喻的说法, 更多的指一种意识、一种感觉、一种思路、一种精神存在, 自然呈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等。

参考文献

[1]李永高.质疑推门听课[N].中国教育报, 2005-3-1 (8) .

[2]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303.43.

[3]卢巍.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构建”教学模式[J].济南:当代教育科学, 2003, 4.

话题式英语教学

话题式英语教学(精选10篇)话题式英语教学 第1篇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t theory) 认为, 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