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患者心理压力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患者心理压力范文(精选10篇)

患者心理压力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育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 男63例, 女44例, 年龄23~48岁, 平均年龄 (35.5±1.7) 岁。入院时对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 共发放107份问卷, 问卷有效回收100份, 其中7位患者的家属对此类问题积极敏感, 拒绝让患者配合调查, 故问卷的回收率为93.46% (100/107) 。病例纳入标准为: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临床确诊为不育者;患者的头脑意识清楚, 可自行完成问卷的填写。排除的标准为:心、肝、肾脏等系统患有疾病者, 及合并恶性肿瘤者。接受临床给予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已成功受孕者[2]。

1.2 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的调查表为本院自制的三表一体形式, 为基本资料调查表、心理压力测量表 (百分制) 和生育生活质量测量表 (百分制) 。其中心理压力测量表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压力越大;生育生活质量测量表的得分越高表明其生育生活质量良好。

首先要调查患者107例的社会人口学以及一些相关的临床资料, 基本性资料的调查表主要调查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区域、学历程度、经济状况、不孕 (不育) 类型、不孕 (不育) 时间等[3]。

心理压力测量表包含五方面的项目:社会关注十项、关系关注十项、性关注八项、角色需求十项、生活方式取舍八项。该量表评价心理压力的每一条目的分值为6分制, 数值越高表明认同程度越高, 计算每一方面的得分情况, 并通折算转换为百分制形式, 最后的分值越高则代表其心理压力程度越高。

生育生活质量测量表共涉及6个维度, 包括:夫妻情感反应、夫妻身心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 各6项, 同时还包括4项生育生活的耐受性。每一选项为4分制, 与心理压力测量表的折算原理一样, 最后转换为百分制形式, 分值越高则表明其生育生活的质量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有效回收的100份问卷点查表, 不育患者的心理压力平均得分为 (69.6±5.5) 分;以及其生育生活质量的平均得分为 (51.7±7.8) 分。

对调查的基本性资料进行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出性别、年龄、居住区域、学历程度、经济收入、不育的类型、不育的时间等的不同, 其心理压力的测量得分情况也有明显的统计差异。女性、年龄大、农村县城、学历低、经济收入低、从未受孕、3年以上未受孕等的患者, 其心理压力明显偏大于与其相对应的患者。

经对不同特征的不育患者的生育生活质量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因素分析, 发现影响其生育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分为:心理压力、性别及学历程度等。

3 讨论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长期影响下, 不育的临床患者心理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此外, 孩子象征着家庭的衔接纽带, 一般无子女生育常会造成缺失扮演父母角色的机会, 使这类家庭相对存有缺憾, 难免家庭会更加对生育子女的有所需求, 故心理压力也因此而增加, 也更易升级夫妻间生育生活的矛盾, 不仅会引发婚姻危机, 也更大大降低了生育生活的质量[4]。本次对回收的100份问卷进行统计, 分析不育患者的内心压力的状况在不同的性别、居住地区、学历程度以及经济收入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性。一般女性患者的心理压力会明显地高于男性患者, 可能因受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的长期影响, 人们普遍把生育后代的归责于女性身上;而且在寻医治疗时, 女性比男性更易接受采取多项相关检查以及配合进行干预性的治疗措施。然而这些情况都潜移默化地给女性的心理造成巨大的自身及社会压力。农村 (县城) 内的不育患者的心理压力测量得分常会高于城市内的不育患者,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农村始终认为养儿能防老、尤为严重的传宗接代思想、文化认知程度差及经济收入水平低等, 这些因素都会加大农村县城患者的不良心理压力状况[5]。心理压力大会明显影响生育生活质量, 会进一步加重不育状况, 因此, 临床要医护人员应从综合的角度出发, 为患者全面讲解有关不育疾病的发病病因和发展过程等知识, 积极纠正患者及其家属的认识偏差程度。针对内心压力大, 甚至无法继续进行正常生活的患者, 临床上应当给予专业性的心理护理, 采取特制的干预治疗措施, 帮助患者重获自信和自尊, 减轻心理压力, 促进提高其生育生活质量, 从而帮助患者尽早受孕成功。

综上所述, 由于不育属于涉及个人隐私、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私密问题的一种疾病, 对患者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增加。适当的心理压力会促进心态良好, 减少家庭矛盾, 提高生育生活质量;然而, 心理压力一旦过大, 会起到完全相反的负面作用。因此, 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重视对不育患者采取心理护理, 以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 以增强患者对干预性治疗的信心, 有效减轻心理压力, 以提高生育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不育的心理压力情况对患者生育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育患者107例, 观察分析其不育原因, 评价心理压力得分情况, 并对其生育生活质量进行调查, 进而探讨心理压力对患者的生育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影响。结果 经调查, 不育患者的心理压力平均得分为 (69.6±5.5) 分, 其相应的生育生活质量的平均得分为 (51.7±7.8) 分;且经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心理压力是影响不育患者的生育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其次为性别和文化程度等。结论 不育患者的心理压力因素会对生育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 因此, 要重视对其心理压力护理, 并制定积极高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从而提高不育患者的日常生育生活质量。

关键词:不育患者,心理压力,生育生活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丽, 周飞京, 董悦芝.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压力对生育生活质量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5) :703-706.

[2]石水英.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研究[J].《医药卫生 (文摘版) 》, 2016 (4) :213-214.

[3]秦海霞.不孕不育心理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医学》, 2015, 9 (4) :631-632.

[4]刘建霞, 赵艺敏, 陈红梅.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1) :138-139.

患者心理压力 第2篇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妇幼保健院湖南益阳413001)【摘要】目的 运用压力防卫的理论消除减轻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方法 对80例患者通过护理查体,询问、间接调查,治疗期间的观察,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结果 53.75%的患者存在否认与愤怒,61.25%的患者存在悲观绝望,利用压力防卫理论,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患者能达到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结论 乳腺癌患者存在着巨大压力,可以充分利用压力防卫中的三线防卫机制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癌;心理障碍;护理对策;压力防护【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24-01 【Abstract】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use of the theory of defense to eliminate the pressure to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80cases of patients through the care and inspection body, asked about the indirect investigation, treatment during the observation,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atients. Results 53.75% of patients the of the existence of denied anger, 61.25%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 pessimistic despair, the use of pressure on the defense theory, its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care. Will help patients to achieve the best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state of mind.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here is tremendous pressure, you ca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pressure defense of third-line defense mechanism to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care. 【Key words】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Ppsychological barriers; Care responses; Pressure protection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1-6],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升高,死亡率更是跃居女性肿瘤死亡率之首。目前对乳腺癌的治疗主要采取乳房根治手术为主,放疗、化疗、激素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等手段。上述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使患者面临着两种丧失:一是部分躯体的丧失和对生活丧失的恐惧,二是女性性征的丧失。这两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1-5],其反应更甚于癌症本身。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6月共收治乳腺癌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80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56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65例(81.3%),初中及初中以下15例(18.7%),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1.2 方法 通过护理查体、询问、间接调查、治疗期间的动态观察获得资料及护理问题。2 结果 全组80例乳腺癌患者心理问题:否认与愤怒43例(53.75%),焦虑与恐惧49例(61.25%),抗药心理29例(36.25%),悲观绝望12例(15.00%),结果见表1。表1 53例患者的心理问题 (n)3 护理与讨论3.1 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1)否认与愤怒 有超过半数的患者在刚刚得知自己患乳腺癌时,多数采用逃避的方式,否认自己患病,认为自己是健康的。(2) 焦虑和恐惧 有61.25%患者得知自己被确诊为乳腺癌时,片面地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甚至认为自己是被判死刑而缓期执行的人,有的患者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因对治疗方法不了解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3)抗药心理 部分乳腺癌患者长时间应用化疗药物导致血管破坏,容易引起静脉穿刺困难,加之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等等,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特别是在化疗第一周期就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的患者,对某些药物有特殊的警觉性,有时会抗拒使用[3]。(4) 悲观绝望 少数患者因恐惧癌症而痛苦绝望,食欲下降,少言寡语甚至绝食,其自控能力减退,出现生物节律的紊乱,对于一些癌症转移的患者,甚至还有厌世念头[4,5]。3.2 运用压力防卫理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乳腺癌患者是一组特殊的患者,她们承受着生命和女性美都将受到损害的双重威胁,对她们而言,这是很大的压力,于是就产生了上述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心理反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有关压力防卫的理论,密切观察和预测病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反应,并运用各种措施去避免或减轻压力源对病人的影响,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从而协助病人维持身心平衡:(1) 第一线防卫——生理与心理防卫: 生理防卫 通过加强病人的饮食指导,提供舒适的就餐环境,鼓励病人多食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 心理防卫 乳腺癌患者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后,就会产生否认防卫或了愤怒、烦躁表现的精神发泄防卫等,医护人员就尊重和理解患者,给予关爱,鼓励她们表达自己的想法。(2) 第二线防卫——自力救助 正确对待问题:首先教会病人识别压力的来源,进行自我评估。如可自问以下问题:A自己是否缺乏乳腺癌治疗方面的知识;B是否对治疗缺乏信心;C是否担心自己的经济能力;D是否害怕家里不接受自己等等,从中找到自我的压力源,并早期进行处理。正确对待情感 首先教会病人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承认自己患乳腺癌的事实,让病人表达决心、乐观和坚强的意志。利用现有的支持力量 在护理工作中,我们要了解和确认病人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人(父母、配偶、子女、好友、至亲)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向家属介绍乳腺癌治疗的相关知识,取得家属的配合,特别是丈夫和子女的支持让其感受到爱的温暖,从而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消除心理障碍,振作精神对待疾病,同进也应鼓励病人信任自己的亲人。(3)第三线防卫——专业辅助:健康教育 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对病人进行正确、恰当的指导,联系实例向病人讲解乳腺癌也可以治愈的,消除恐惧、悲观绝望心理,达到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 在执行静脉穿刺时应熟练、细致、轻柔、尽量做到一针见血。近年来, 深静脉留置管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化学药物渗出造成局部损伤的危险,建议患者采用深静脉留置管术,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播放旋律悠扬的轻音乐 音乐自古以来都认为可使人修身养性,陶治情操,舒缓疲劳,调整人的情绪,借助神经系统作用,来改善器官功能状况,以此来减轻疼痛,消除紧张。乳腺癌既是躯体疾病,又是心理疾病,因此通过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结合压力防卫中的三线防卫对抗压力,可以消除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其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参考文献[1]赵玮琳, 吴京平. 乳腺癌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初步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4):286-287.[2]史素芳, 沈香荣, 王建英. 乳腺癌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0(11):102-103. [3]王东民,徐玲,刘荫华. 重视乳腺癌病人治疗中的心理问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7):585-587.[4]覃智玲, 王小玲. 探讨乳腺癌手术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6(8):957.[5]蔡雁, 施晓群, 金艳. 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缺失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2):107-108.[6]黄金, 姜冬九. 新编临床护理常规[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7-338.

患者心理压力 第3篇

近年来,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成为心理学家和康复医学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4,5,6,7,8,9],研究认为[10],目前心理压力是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心理压力和高于健康危险压力时,将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因素也一直为心理学家和康复医学工作者所关注。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11],研究表明[12],社会支持与许多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有关,缺少社会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易于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社会支持的存在是决定一个学生是否会有抑郁情绪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

本研究立足于影响恶劣心境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恶劣心境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测评,旨在探讨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压力的影响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以期改善恶劣心境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研究组:为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的60例恶劣心境患者。(1)符合恶劣心境诊断标准[13];(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4](HAMD)17项总分≥18分;(3)年龄20岁~50岁,平均(26.9±10.7)岁;(4)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癫痫、酒精或药物滥用者和妊娠期、哺乳期女患者;(5)无明显的自杀和精神病性症状;(6)入院前血、尿、便常规及生化物理检查均示正常。(7)知情同意。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23~52岁,平均(29.6±10.8)岁;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者17例;职业:农民20例,工人31例,干部9例;婚姻状况:已婚48例,未婚12例。(2)对照组:同期选取性别、年龄、文化、职业等基本相似的6名医院查体人群中各种检查指标正常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33例;年龄21~49岁,平均(27.8±11.2)岁,文化程度:小学14例,初中32例,高中及以上者14例;职业:农民17例,工人34例,干部9例;婚姻状况:已婚45例,未婚15例。

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吸纳主席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a.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15]该量表共14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评分法。第4、5、6、7、9、10、13项目进行反向评分,评分之和为失控感得分,其他几个条目的评分之和为紧张感得分,失控感得分与紧张感得分之和为心理压力总分。b.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16]采用在我国心身医学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由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ing rating scale,SSRS),共设计了3个维度10个条目和34小项内容。3个维度是:a.主观支持,指个人自我感觉获得别人支持的程度,包括“您与朋友”、“您与邻居”、“您与同事”和“您与家庭成员”等条目。b.客观支持指个体实际上与他人联系数量的情况,包括“近1年对外联系、既往遇到困难时获得的经济支持来源和精神安慰来源”等条目。c.个人利用度是指个人遭遇生活事件后能够利用别人支持和帮助的程度,包括“您遇到烦恼时的倾吐方式、您遇到烦恼时的求助方式、参与各类团体、组织活动情况等”条目。(2)调查实施:由本研究测试人员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一般性访谈,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情况,经受试者充分考虑后作出自愿参加试验的决定,并签订知情同意书。采用无记名形式,在测试人员的指导与讲解后,由受试者独立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对漏选及多选项目给予纠正。要求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写完成3种量表,然后装订成册。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2 结果

2.1 两组CPSS各项评分结果比较

表1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知觉心理压力总分、紧张感、失控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SSRS评分结果比较

表2结果显示,研究组SSRS主观支持、客观文持、支持利用度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2.4 恶劣心境患者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表3结果显示,恶劣心境患者CPSS量表得分与对SSRS呈高度负相关(P<0.05)。即SSRS评分越高,CPSS评分就越低,反之,就越高。

注**P<0.01

3 讨论

我国一般将社会支持解释为来自社会和亲情各个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通过提高对个体生活事件的应对和顺应能力来起到对健康的保护作用,其机制有二[17],(1)社会支持效应先于应激所产生的负性作用影响机体,使患者对应激事件产生良性评价。(2)出现应激事件的负性情绪后,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认知和评价,抑制或减弱应激引起的神经和内分泌反应。其作用在于[17],(1)帮助患者调动内在的心理资源处理情绪和感情问题。(2)承担患者的各种需求或分担他们的艰辛和痛苦。(3)提供金钱、物质、技能、信息及劝告,用以帮助患者所面对的应激场景。上述观点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社会支持在维持身心健康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1发现,恶劣心境患者的知觉心理压力在紧张感和失控感两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结果表明恶劣心境障碍患者叫正常健康人群具有较高的心理压力,过高的心理压力对恶劣心境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一定程度负面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2发现,恶劣心境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正常人群。恶劣心境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可客观支持得分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恶劣心境患者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或满意程度以及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均较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本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引起。其一是心理障碍,恶劣心境患者自卑的心理会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因过于敏感而容易曲解他人的态度或行为,自认为得不到他人尊重,社会不接纳自己,从而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就低。其二性格特点,患者多数具有多思多虑、敏感多疑、心胸狭隘、自我中心、多愁善感、消极悲观、缺乏自信、依赖性强等抑郁性格特点,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

本研究表3结果显示,恶劣心境患者心理压与社会支持之间具有相关性。首先,心理压力水平与社会支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调节着应激刺激引起的心理压力的水平,心理压力也反过来影响戒毒者者社会支持的获得状况,彼此形成恶性循环。恶劣心境患者因过高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排解而导致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及人际关系敏感、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与社会的接触,对其人际交往产生负面作用,进而导致获得的社会支持随之减少。因此,恶劣心境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对其心理压力存在具有特别显著的影响,社会支持对他们的心理压力尤为重要。

男人的心理压力 第4篇

(1)工作狂。一般人正常工作8—10小时以内,为人体健康负荷量。如果工作12小时以上,就会对人体产生压力。如今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事业心强的白领人士常突破生理、心理承受的极限而拼命工作,努力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而长时间超极限地付出,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有一位中年男士,原来在一个比较安定的岗位工作,后来他跳槽到某公司担任部门主管,他深感压力之大和竞争之激烈,只要稍有不慎,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从此不得不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社会地位改变,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也高起来了,可是事与愿违,他开始经常失眠、做噩梦和记忆力下降,心情变得烦躁不安,动辄发火,有时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心力交瘴。

(2)极度失落。白领男士都有为出人头地而奋斗的心理。绝对相信自己的力量能超过他人,把企业经营得很出色。然而,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遭受许多不如意,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足够的解决能力,因而有些人会产生“失落感”。由失落感所衍生的情绪反应,会使人产生悲观、失望和没有信心,甚至出现愤世嫉俗的心态,最终会被深重的失落感推至极度痛苦的境地。此时,他们往往以极端的举动(孤注一掷的拼斗)来证实自己所谓的刚强。有一企业老总在讲述自己经营中的心态时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期,他每天抽5包烟,连续十几天睡不好觉,精神几乎崩溃。

(3)难耐高压。白领男士长期处在白热化竞争的气氛中,会使心理极度紧张、苦闷和失望,致使情绪跌宕。特别是经营上的冲突、同事之间的矛盾都可以产生压力。产生这种压力的原因是有些人性格怪癖,不能容忍事和人,什么事都要坚持以我为核心,遇到冲突不让步,过于计较。当不堪忍受这种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时,往往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去自控力。

(4)家庭危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价值取舍、感情投向不同,都可能隐藏和引发家庭危机。即使在没有冲突理由情况下,压力也会通过家庭降临到你头上。这使许多白领男士郁郁寡欢,有时又心烦意乱。当有人询问他为什么心情不好时,他往往一概否认。

(5)疾病打击。一些白领男士在经济、环境、工作条件方面都过于追求成功,或者因自身对身体健康不注意,日积月累,身患多种疾病。疾病最容易使人消沉,有的还会失去生活的信心。

(6)贪欲过高。人各有志,因事业、名利、地位、信念和财富的追求有各自的标准,而往往由于机遇等各种因素,有可能与自己的愿望有很大出入,如果对财富之类心存过高欲望,那就是贪心。贪心会使你产生一种与正常生理机能不协调的节拍,会伤脑、伤心神和伤体。据报道,广州有位白领人士定下的人生目标为“一百万存款,一幢花园别墅,一辆本团车”,并为此而没日没夜地干,结果不幸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人的生命、机体脏器,以及各种功能系统都处于一种平衡的运动过程中,是生活对人体各种压力的生理反应。这种压力过量便会影响人的健康。为此,专家提醒自领男士,尽量释放心理压力,解脱精神负担,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减轻心理压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放慢工作速度。如果你被紧张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好立即把工作放一放,或放慢速度,这样可能你会做得更好。

(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使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能有规律地进行。

(3)注意培养良好的心态。加强心理修养,养成自己做心理分析的习惯。可以与心理医生交朋友,以期经常得到他们的帮助。此外,要保持正常的感情生活。事实表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4)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否则必遭自然法则的报复,“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5)正确评价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与自己过不去,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不可攀,凡事需量力而行,随时调整目标未必是弱者的行为。

(6)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和睦与事业的成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的关系是互动的,“家和万事兴”,无力“齐家”,恐怕也无力“平天下”。

(7)面对压力要有心理准备。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必然带来高竞争性和高挑战性,对于由此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要有足够心理准备,免得临时惊慌失措,加重压力。同时心态要保持正常,乐观豁达,不为逆境心事重重。要善于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内心的安宁。

(8)要培养自己有一个宽广豁达的胸怀。与人为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小事没必要斤斤计较,这样既显得豁达大度,又避免了许多无谓的“闲气”,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患者心理压力 第5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前来体检的12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进行调查。要求2组研究对象无躯体疾病,能够理解本研究内容,且知情后同意配合。2组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无明显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自制一般资料问卷

主要为研究对象的年龄、籍贯、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学资料。

1.2.2 压力症状自评量表

该量表[1]中译本由国内郭桂芳翻译并修订,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压力症状自评量表共有56个条目,分两大部分,即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每一条目的压力反应采用5级评分法(1~5)。

1.2.3 资料收集

对入住我科行双侧输卵管结扎的患者(观察组)和前来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对照组)发放问卷,调查者先向患者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征得其同意后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文化水平低的研究对象由调查者逐条询问并记录。问卷当场收回,确保回收率。

1.3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 组研究对象的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及压力总分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双侧输卵管结扎术系绝育术,受术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本文观察组的各项压力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主要压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对潜在再生育的担心,如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夭折,担心夫妻关系破裂,再婚后有生育要求;担心手术疼痛;担心术后遗留后遗症;未生育男孩者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担心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歧视。

如患者需要再生育,须行输卵管复通术,输卵管复通的成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说手术者的技巧,受术者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等。同时有更多的学者报道双侧输卵管结扎后发生异位妊娠的病例[2,3,4,5],结扎后出现的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等疾病[6,7]更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观察发现本组未生育男孩者其压力分值更高,与王建军等[8]的报道一致。对患者施行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能缓解其对手术的惧怕和疼痛,改善和提高手术后生活质量[9,10,11,12]。同时,应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后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讲解正常生理,告诉其手术不会干扰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医疗水平的发展和进步能让手术的创伤降到最低。建立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以减轻对手术的恐惧,减少术后的心身疾病,良好的沟通能让患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允许患者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发泄其真实情感,对抑郁无助者给予支持和安慰性的劝解,树立其健康积极的心态。对输卵管结扎患者我们应提供更多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适应术后的生活,减少术后的不适和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Leckim S,Thompson E.Symptoms of Stress Inventory[M].Seattle(W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79:136-137.

[2]王金华.输卵管结扎术后异位妊娠112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0):2711-2712.

[3]管晓燕.输卵管结扎术后异位妊娠68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25.

[4]李玉.输卵管结扎术后输卵管妊娠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253.

[5]郑加霞.输卵管结扎术后异位妊娠110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30-31.

[6]王瑛,朱琦峰,马胜利,等.术后康复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8):40-41.

[7]张丽娟.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慢性盆腔炎4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12):1818-1819.

[8]王建军,麻爱华,刘长青,等.行输卵管结扎术妇女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2):95-98.

[9]高新梅,袁照,陆秀棠.对输卵管结扎术受术者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9):101-102.

[10]韦翠娟.心理治疗对输卵管结扎术患者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81-82.

[11]刘中兰.心理护理干预对输卵管结扎术妇女心理状态及疼痛状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1):19-20.

患者心理压力 第6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立意取样法, 选取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新区分院一病区住院的12名AIDS/HIV阳性患者为访谈对象, 并用英文字母按照入院的顺序先后进行编码。其中男性11名, 女性1名;年龄最大58岁, 最小25岁, 平均年龄为42.58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确诊为艾滋病者;意识清楚, 能表达内心感受者;愿意参与研究者。排除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或因脑部感染、肝性脑病导致意识不清者及合并其他躯体严重疾病而不能配合者。

1.2 研究提纲

在阅读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征求专业人员意见后,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 先进行预试验, 然后根据预试验结果进行修改。访谈提纲内容包括: (1) 一般资料。 (2) 进行HIV抗体检测的原因?检测结果为阳性时的反应? (3) 您愿意将感染或患病的消息告诉家人和朋友吗?最想告诉谁?为什么? (4) 对艾滋病治疗持什么态度?愿意配合治疗吗? (5) 目前感到的压力有哪些?为什么?

1.3 研究过程

访谈前先与患者交流, 了解其疾病进展、需求、治疗和护理等, 并根据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有利于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后再涉及访谈主题, 说明访谈目的、内容和方法, 强调访谈保密性, 并承诺用编码代替姓名, 隐去个人身份信息。访谈时选择安静、舒适、没有干扰的访谈环境;访谈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而定, 一般为0.5~1小时/次;访谈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配合现场录音。每名受访者访谈两次, 对受访者进行第二次访谈的目的是对第一次访谈不明确或需要补充的资料加以澄清或补充, 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访谈结束后, 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进行转录, 并记录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整个访谈过程充分尊重患者意愿, 并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和伦理学原则。

1.4 结果整理

访谈结束后按照C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仔细阅读所有的访谈记录;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辨别出相似的观点, 升华出主题概念;返回参与者处求证。然后研究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题进行重构, 并穿插研究者自己的想法和反思, 使最终形成的主题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3]。

2 研究结果

主题1:进行HIV抗体检测的原因?检测结果为阳性时的反应?

(1) 因身体不适, 在就医期间进行HIV抗体检测。研究中有10名患者均因躯体不适就诊, 并检测HIV抗体。患者因发热、咳嗽、咳痰、口腔溃疡、胃部不适、皮肤脱屑或皮肤疱疹等就诊, 因反复治疗效果欠佳而怀疑是艾滋病, 因此进行HIV抗体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时, 患者一般感到非常震惊, 难以接受结果。患者K:“当我得知HIV检测结果为阳性时, 脑中一片空白。”患者J:“当我得知HIV结果为阳性时感到很后悔, 3年前我准备献血时血站工作人员说我的血不合格不能献, 建议到医院检查, 但我一直没去, 早知道那时候去就好了。”

(2) 朋友建议进行HIV抗体检测。患者E为同性恋, 他的朋友听说其伴侣HIV抗体阳性, 故建议他进行HIV抗体检测, 后经HIV检测结果为阳性。接到检验单的那一刻, 患者E非常气愤:“有人明知自己是艾滋病而故意隐瞒事实, 与他人发生性行为致使他人被感染。”

(3) 配偶HIV检测为阳性。患者G的妻子因病到医院就诊时诊断为艾滋病。医生建议患者G进行HIV检测, 结果也为阳性。患者G:“自从知道妻子检测为HIV抗体阳性后, 我就明白自己也会是阳性, 只是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感染的, 想不通怎么会得这种病。”

主题2:是否愿意将HIV感染信息告诉家人和朋友?最想告诉谁?为什么?

(1) 确诊初期将检验结果告诉家人。本次研究中有6名患者 (B、C、D、F、H、J) 就诊期间家人一直陪同, 故家人自然知道诊断结果, 知情者多为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子女等关系极为密切者。患者B:“住院期间母亲陪伴我, 当医生告知HIV检测结果为阳性时, 母亲就在身边, 后来父亲也知道了。”患者D:“生病期间是丈夫陪伴的, 得知HIV检测为阳性后, 丈夫抽血检测HIV结果也为阳性, 我觉得对不起他, 但他一直没有怨我、嫌弃我, 只是娘家亲戚一次都没来看我。”

(2)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结果告知医生和家人。两名患者 (A、E) 在发病前已知自己感染HIV, 后来因身体不适在医院就诊, 期间一直隐瞒病情直至无法隐瞒时才告知真相。患者A:“其实两年前我就知道自己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 后来我一直不愿想感染HIV这件事, 这次身体不舒服也没有往艾滋病方面想, 就以为是普通感冒, 结果在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县医院、市医院就诊, 治疗效果一直不好, 后来医生开始怀疑我是艾滋病, 这才说出实情, 结果医药费多花了两万多元。”

(3) 不愿告诉家人。4名患者 (G、I、K、L) 不愿将结果告诉家人, 抱着能瞒一天是一天的态度。患者L:“我已经离婚了, 父母年纪也大了, 女儿在上初中, 我不想将检验结果告诉他们, 这样他们帮不上我的忙, 反而为我担心。”患者I:“我离过婚, 好不容易在两年前找了一个, 告诉她后不知道她会有怎样的反应, 也许会和我离婚, 也许不会, 但这样下去, 两人过得都不开心。”

主题3:对艾滋病治疗持什么态度?愿意配合治疗吗?

(1) 积极配合治疗。本次研究发现, 有6名患者 (A、B、D、G、I、K) 愿意配合治疗。患者D:“我没有把艾滋病看得很严重, 进行抗病毒治疗虽然有些不舒服, 但还能坚持, 而且治疗后我的CD4细胞也不再下降了。”患者G:“我觉得患艾滋病比患癌症强多了, 癌症一旦发现就是晚期, 存活时间很少超过两年, 而艾滋病有些还能活很长时间。”

(2) 能配合治疗, 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本次研究中有两名患者 (C、L) 虽能配合治疗, 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患者C:“我本来有肝炎就需要经常服药, 现在又患上艾滋病, 也需要长期服药, 肝脏怎么受得了。”患者L:“我听说国产的抗病毒药物虽然是免费的, 但副作用多, 长期服用对身体肯定不好, 能不能服用进口的抗病毒药物, 我情愿多花点钱。”

(3) 希望接受治疗, 但身体难以承受。研究中患者E和F均因伴发中枢神经感染住院, 活动能力受限, 生活无法自理, 其求治愿望非常强烈, 但身体条件不允许。患者H:“我现在血色素非常低, 是重度贫血, 且CD4细胞也非常少, 不适合接受抗病毒治疗, 真希望血色素和CD4细胞能尽快上升, 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 延长生存时间。”

(4) 对治疗缺乏信心。本次研究中, 患者J对治疗缺乏信心, 他曾经说道:“像我们这样的人还能干什么呢, 只有吃吃喝喝等死了。”

主题4:目前给你带来的压力有哪些?为什么?

(1) 住院压力。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反映因住院而带来压力。患者F:“前天有名患者因咯血在晚上9点被送至医院, 后来在夜里2:30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当时吓得我一夜都没有睡好, 那人就住在我旁边的床上。”患者L:“自从感染HIV后体质越来越差, 掏耳朵竟然感染化脓性中耳炎, 后来又得了腮腺炎, 整个左边脸都肿了, 疼得非常厉害, 整夜都睡不着。”

(2) 经济压力。本次研究中8名 (A、C、E、F、G、I、K、L) 患者均感到经济压力。患者C:“我以前干保安每月才一千多元, 妻子腿有残疾收入很低, 儿子还在上学, 生病已经将家里仅有的积蓄花光了, 还欠了不少债。”患者I:“我母亲眼睛瞎了, 妻子收入不高, 家里前年刚盖了楼房, 欠的债还没有还清, 住院更是雪上加霜。”

(3) 生活压力。本次研究中8名 (C、D、E、F、G、I、K、L) 患者均感到生活压力。患者C:“我本来打算请1个月的假看病, 公司同意了, 后来病情不允许出院就没能去上班, 又歇了两个月, 前两天公司领导打电话告诉我说已经找到人顶替我的工作了, 心里虽然很难过, 但也能理解, 这么长时间不上班领导不可能一直给你留着岗位。”患者D:“我现在生病住院了, 家里生意也没人打理, 真让人不放心。”患者L:“本来因为患艾滋病想多赚点钱看病就把楼下的超市盘下来了, 这才3个月, 钱没赚着人又累出病了。”

(4) 担心家人被感染的压力。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害怕家人尤其是小孩被感染。患者最初在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时, 特别担心家人被感染, 待家人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时, 其恐惧和担心才有所缓解, 但在后期治疗中仍然担心家人感染HIV病毒。患者B:“其实我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明知和家人一起吃饭和洗衣服是不会被感染的, 但我还是希望和家人分碗筷吃饭。”

(5) 恋爱和婚姻受限的压力。本次研究中有两名患者 (B、J) 得知自己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后主动与女友或未婚妻分手。患者B:“没有办法, 自己得了这个病不能害人家, 只好分手。”患者J:“婚房已经买好并装修完毕, 本来打算年底结婚的, 结果查出艾滋病也不能结婚了。”

(6) 人际交往受限的压力。本次研究中有5名患者 (B、C、H、I、J) 得知自己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后人际交往受限明显。患者B:“自从得知我的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以后, 基本不与同学、同事一起吃饭了, 能推就推。”患者C:“妻子得知我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后非常恐惧, 都不敢到医院探望我, 更谈不上照顾我。”患者H:“现在同学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 很羡慕他们, 但我也不愿找工作, 更不愿他们知道我的病情, 渐渐地也不想和他们联系了。”

3 讨论

3.1 鼓励易感人群尽早进行HIV抗体检测

参与研究的12名患者中, 有患者虽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 但一直未接受抗病毒治疗, 这对HIV病毒感染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延长生存时间均不利。研究中部分患者存在以下现象:一部分个体知道可能感染HIV病毒, 但“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非常明显, 一直拒绝接受HIV抗体检测, 也就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直到艾滋病期发生各种并发症时再检测和接受治疗为时已晚, 后悔莫及;另一部分个体明知自己已感染HIV病毒, 但一直不愿接受事实, 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因此, 应鼓励易感人群除做好个人防护外, 还应定期进行HIV抗体检测, 一旦发现感染HIV病毒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

3.2 鼓励AIDS/HIV阳性患者长期坚持治疗

参与研究的12名患者中, 大部分患者愿意接受抗病毒治疗, 但存在较多顾虑, 难以长期坚持。主要有: (1) 长期服用药物而难以坚持; (2) 患者不愿家人或同事知道自己感染HIV病毒而悄悄服药, 故易出现忘服和漏服现象; (3) 担心药物副作用而不愿长期服用; (4) 担心体质弱难以承受而不愿坚持。有研究表明: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4], 故应对患者强调坚持用药的重要性, 督促患者坚持治疗。

3.3 AIDS/HIV阳性患者面临的压力分析

3.3.1 住院压力

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反映在住院期间面临较大的压力。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1) 并发症或其他疾病可出现多种症状和较多的躯体不适等, 使其面临压力。 (2) 病房内其他患者的影响, 如:死亡、病情恶化、各种痛苦和不适及治疗和护理的干扰等均会给患者带来压力。 (3) HIV抗体初次检测阳性, 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缺乏、对感染HIV病毒缺乏思想准备而难以接受现实、担心预后等使其面临较大压力。 (4) 对治疗缺乏信心或担心病情已到晚期, 认为活不了多长时间而感到压力。

3.3.2 经济压力

虽然我国已于2006年对艾滋病患者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 为艾滋病的检测、防治等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仍有很多患者感到经济压力大。这是由于患者住院时间较长 (平均住院日为26.36天) 、费用较高 (平均住院费用18 647.36元) 和医保未联网的缘故, 也因为大部分患者均为无固定收入的农民、个体和务工者, 收入不高、不稳定, 因此感到经济压力较大。这与以往吴建瑜、徐国红[5]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3.3 担心受歧视的压力

本次研究中, 有6名患者因家人陪同就诊, 故家人知道诊断结果, 两名患者在不得已时将检测结果告诉家人, 4名患者表示不愿将检测结果告知家人, 这与以往董海原、王艳军、张跃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6]。谈及不愿将结果告知家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害怕受歧视, 此为主要原因; (2) 害怕家人担心; (3) 害怕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固性; (4) 害怕影响日常交往。患者不愿将检测结果告知家人、朋友及单位领导等, 使他们面临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减少, 对日常生活、治疗和护理均不利。

3.3.4 生活压力

本次研究中, 8名患者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经济不宽裕, 昂贵的住院费用使他们感到长期的生活压力; (2) 住院期间不能正常工作, 从而使个人收入减少或无; (3) 住院期间生意无人打理, 家庭无人照顾; (4) 住院期间需要他人照顾, 自觉拖累家人; (5) 出院后工作能力下降也将导致收入减少等。如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 则生活压力将持续存在, 属于慢性、持续性压力。生活压力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应引起足够重视。

3.3.5 担心家人被感染的压力

常见于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初期, 患者担心家人 (如妻子、孩子和父母) 也被感染, 表现得极为恐惧和焦虑, 只有待家人HIV抗体检测结果确定为阴性后, 压力才随之减轻, 而若家人 (妻子或丈夫) HIV抗体检测也为阳性, 他们则感觉自己是罪人, 是自己害了妻子或丈夫、害了孩子, 甚至毁了整个家庭, 如患者F。另外, 患者在长期病程中也担心家人感染HIV病毒, 在住院期间, 他们最想了解的知识是怎样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将HIV病毒传染给他人。

3.3.6 恋爱和婚姻受限的压力

以年轻患者为多, 本次访谈中有2名患者为未婚者, 因为被诊断为艾滋病而不得不与女友分手或与未婚妻解除婚约, 这使他们的婚姻、恋爱受到阻碍。另外,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男孩子为家庭传宗接代的思想) 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他们的父母, 父母看到同龄人均有孙辈时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或表情, 无意或有意间使患者感到压力。

3.3.7 人际交往受限的压力

本次访谈中, 有5名患者爱交际、朋友较多, 而患病后却不愿与他人交往, 不愿参加聚会和其他活动, 生活范围明显缩小, 生活内容也很单调, 就是工作、陪陪家人、看病、上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 患者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病情; (2) 害怕与他人共同就餐或聚会将HIV病毒传染给他人; (3) 患病后体质变弱, 参加活动后感觉较为疲劳或诱发不适等。

4 结语

AIDS/HIV阳性患者因个人情形不同面临的压力差异明显。因此, 应针对患者面临的不同压力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才能帮助患者减轻压力。

参考文献

[1]于冬梅, 乌正赉.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心理反应、抑郁状况、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J].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 2002, 19 (3) :97-101.

[2]周正红, 周生江, 张桂青.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2) :176-178.

[3]Nancy B, Susan KG.The practice of nursing research[M].NewYork:W.B.Sannders Company, 1998.

[4]黎灿, 梁欣, 韦良宏, 等.广西钦州市HIV/AIDS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0, 16 (6) :369-372.

[5]吴建瑜, 徐国红.1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感受[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4) :150-153.

患者心理压力 第7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0年7月在我科和普外科住院的子宫颈癌患者的配偶110名 (为观察组) 进行调查。同时收集于我院体检科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男性100名 (为对照组) 。要求2组研究对象为无躯体疾病、能够理解本研究内容且同意配合本研究完成者, 要求对照组的配偶身体健康、无重大疾患。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问卷

为自制问卷, 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籍贯、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学资料。

1.2.2 压力症状自评量表

该量表的中译本由国内郭桂芳[2]翻译并经过修订, 中文版经检验被证实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压力症状自评量表共有56个条目, 分两大部分, 即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每1条目代表1个压力反应, 采用5级评分法 (1~5) 。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该量表包括10个项目, 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组成。该量表采用多轴评价法, 可以很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评分方法为各条目得分之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按常用标准, 将社会支持总分为<35分的划为低分组;社会支持总分>45分的划为高分组。该问卷适用于一般人群, 肖水源 (1987) 对128名二年级大学生进行测试, 量表总分为34.56±3.73, 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O.92 (P<0.01) , 各项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1.3 资料收集

对入住我科和普外科的子宫颈癌患者的配偶及门诊随访的患者配偶 (为观察组) 、和来体检科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男性 (为对照组, 其配偶身体健康) 发放问卷, 研究者先向调查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和方法, 征得其同意后, 采用便利抽样, 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 对文化水平低的研究对象者由调查者本人逐条定式询问记录。对于研究对象的疑问, 均由调查者给予统一解释, 当场发放、当场收回问卷, 确保回收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由Epidata进行问卷双录入, 由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均数±标准差, t检验、x2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观察组110名男性的平均年龄为 (45.27±12.35) 岁, 受教育程度:小学5名, 初中18名, 高中、中专32名, 大专26名, 大学本科及以上29名;职业:工人38人, 农民8人, 医务人员2名, 公务员5名, 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57名。对照组健康成年男性100名的平均年龄 (46.38±11.52) 岁, 受教育程度:小学7名, 初中16名, 高中、中专29名, 大专22人, 大学本科及以上26名;职业:工人35名, 农民6人, 医务人员1名, 公务员3名, 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55名。2组对象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2.2 2组研究对象压力自评得分比较

观察组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5份;对照组发放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3份, 有效回收率为94.3%。表1为2组研究对象压力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观察组压力总分平均为 (2.03±1.14) 分, 为中度水平, 对照组为 (1.35±0.71) 分, 比较2组压力得分, t=4.86, P<0.05, 有统计学差异。 (见表1)

2.3 2组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见表2)

2.4 观察组的压力水平与社会支持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见表3)

3 讨论

3.1 子宫颈癌患者配偶的压力水平较高

压力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任何个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伤害、失落、威胁或挑战且超过个人的适应资源时则被认为有压力[3]。本文对宫颈癌患者的配偶进行压力调查, 发现其压力水平处于中度水平, 得分为 (2.03±1.14) 分, 较健康成年男性 (1.35±0.71分) 得分为高。这与对乳腺癌患者的研究结论一致[4]。家庭系统论认为, 癌症不止对患者本人的生理、心理造成威胁, 还可进一步破坏整个家庭的健康格局, 因此, 患者的身心不适, 会直接影响家庭成员, 特别是对其配偶的影响[5]。首先, 作为宫颈癌患者的亲人, 他们可能对患者的疾病感到无助, 无法应对, 进而产生心理焦虑、抑郁等。其次, 照顾患者的重担也落在了其配偶身上, 日久的体劳和心劳势必会加重他们原本沉重的心理负担。再次, 因宫颈癌患者的疾病带给其配偶较大的精神压力, 他们可能对妻子的身体的生理改变一时无法接受。尤其是对于年轻夫妇和那些还希望生孩子的夫妇来说。因宫颈癌患者实施的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术后患者体内的性激素水平大大降低, 可引起患者的性欲望下降、性兴奋降低、阴道干涩、高潮及满意度下降等, 这些不良反应和肿瘤症状造成生理功能受损, 进而影响宫颈癌患者性功能和生活质量[5,6], 从而间接影响到其配偶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性生活质量。另外, 经济原因也可能是导致患者配偶压力水平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子宫颈癌患者配偶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

本文对宫颈癌患者的配偶及健康成年男性进行社会支持问卷调查, 研究发现, 宫颈癌患者的配偶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这与乳腺癌患者配偶的研究结论一致[7]。由此提示, 临床中, 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亲人朋友对患者的配偶的关注都不足, 这也可能是导致其压力水平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我国的医疗模式正在从“以病人为中心”逐渐转变到“以家庭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许多医护人员还未对此观念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致使他们忽略了对患者配偶的关注和支持。作为宫颈癌患者的其他家属也可能把所有的关注都倾注在患者身上, 而忽略了患者配偶也同样需要鼓励、支持等。

另外, Hasson等[8]对乳癌患者及其配偶同时进行压力调查发现, 尽管乳癌患者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压力比较大, 但结果显示乳癌患者的配偶压力得分却高于乳癌患者, 而乳癌患者配偶得到的社会支持却远远少于乳癌患者, 导致这样结论的一个原因可能与忽略男性的社会支持需求有关。这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一致。Hagedoorn等[9]探讨了患者和其配偶及患者性别的关系, 研究发现, 性别是影响压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女性, 不管他们的角色是患者还是配偶, 总是表现出较男性多的心理压力[8], 女性易于从亲近的亲戚或朋友中接受这种支持, 而男性则喜欢接受某一个人的支持。这些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不同可能与他们不同的社会经历有关。由此提示, 男性因其社会身份和性别而不易从周围亲人朋友中得到社会支持, 故医护人员应及时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 及时告知宫颈癌患者的疾病情况, 并给予有生育要求的夫妇切实的指导。

3.3 子宫颈癌患者配偶的压力水平和社会支持成负相关关系

本文研究发现, 宫颈癌患者配偶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 其压力得分越高, 由此提示, 应加大对此类人群的社会支持以减轻其压力, 提高其生活质量。首先, 医护人员应将患者情况及时准确告知患者的配偶, 减轻其心理负担。此外, 在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前后, 为患者及其配偶提供社会支持, 这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宫颈癌的预后情况, 也直接关系到患者日后生活、婚姻及其家庭的稳定、性生活的质量等。取得患者配偶的理解和配合[10]。向他们提供一些性生活方面的知识, 不但要告诉她们健康的性生活不会影响身体康复, 和谐的性生活有助于夫妻情感的交流, 增加婚姻关系的密切度和满意度, 有利于身心健康。如长期对性生活处于恐慌状态, 反而对身心健康不利。而且要告诉她们术后3个月恢复性生活, 第一次性生活尽量达到双方满意, 以消除手术给她们带来的心理压力, 从而使夫妻双方关系协调、感情融洽, 以提高其婚姻和生活质量[6]。

摘要:目的 了解子宫颈癌患者配偶的压力与社会支持状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110名子宫颈癌患者的配偶和100名健康成年男性, 填写一般资料问卷、压力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 子宫颈癌患者的配偶自评压力处于中度水平, 且社会支持得分较低, 与健康成年男性的压力、社会支持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子宫颈癌患者配偶的压力水平与社会支持成负相关。结论 子宫颈癌患者配偶的压力水平较高, 而社会支持较低, 应为其提供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减轻其压力。

关键词:子宫颈癌,配偶,压力,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红, 马安柱, 樊霞, 等.延安地区已婚妇女宫颈癌相关危险因素普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6, 35 (5) :633~635.

[2]Leckiem S, Thompson E.Symp toms of stress inventory[M].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79:136~137.

[3]Lazarus RS, 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process[M].New York:Mc Graw-Hill, 1984, 72~86.

[4]江勤年, 李凌江, 杨德森, 等.乳腺癌与直肠癌病人家庭照料者生活质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142~144.

[5]谢莉玲, 刘欣彤, 卞度宏.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配偶的性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7) :410~411.

[6]杨会萍, 谢彩霞.宫颈癌患者家庭生活质量的分析及健康指导[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9:21.

[7]张美芬, 张俊娥, 梁骊敏.乳癌患者配偶的生存质量与压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6) :59~61.

[8]Hasson OI, Goldzweig G, Braun M, et al.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their spouses:diversity of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Psychooncology, 2009, 22.

[9]Hagedoorn M, Sanderman R, Bolks HN, et al.Distress in couples coping with cancer:ameta-analysis and critical review of role and gender effects[J].Psychol Bull, 2008, 134:1~30.

患者心理压力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入院行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0例, 男43例、女7例, 年龄19岁~60岁, 平均 (37.40±2.48) 岁;病程2年~32年, 平均 (11.50±5.51) 年。

1.2 方法

1.2.1 心理压力调查分析

1.2.1. 1 问卷调查

在两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14d后, 由研究者发放SCL-90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填写问卷时间限定在10min~20min内, 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以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完成后, 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103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回收率97.09%。患者心理表现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4个方面均显著高于常模 (P<0.05, P<0.01) 。 (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类因子共90个项目, 每一项目采用5级评分评定, 1~5分依次表示相应症状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因子分表示相应症状因子的痛苦水平, 总分表示个体总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分>27分为阳性) 。分数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确诊乙肝的年限、对疾病及抗病毒药物的了解程度、目前最担忧的问题和最想寻求的帮助等等。

1.2.1. 2 临床观察

采取目测与交谈的方式, 记录患者表现, 心理压力相关情况并进行汇总。

1.2.1. 3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和t检验。统计结果见表1、表2。

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时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对治疗效果的担忧。

患者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时更需要医务人员的关爱, 他们渴望更多与护士进行沟通、交流, 更多的了解最新的治疗进展, 药物相关情况,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2.2 护理对策

1.2.2. 1 心理支持

我院自2011年7月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我科是第一批试点病房。我们对每个患者都秉承亲情式关怀, 女儿式体贴, 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的基础上, 我们采取着针对性强、指向性明确的个性化护理服务。护士热情、真诚的对待每一位患者, 加强沟通交流, 充分让患者感受到护士对他的关心、尊重和重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能够对护士敞开心扉, 讲述自己的担忧与压力, 护士鼓励患者, 帮助患者释放与放松压力。

1.2.2. 2 健康教育

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对行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教会患者合理饮食、重视休养、正确认知疾病, 正视抗病毒治疗中的治疗目标和不良反应。打消患者对治疗过高的期望值, 增加治疗依从性, 积极配合治疗, 减轻由疾病带来的抑郁和治疗产生的焦虑。

1.2.2. 3 社会支持

病毒性肝炎是传染性疾病, 患者对疾病的真实诊断非常隐晦, 害怕家人、同事、朋友知道, 害怕受歧视和失去爱情、亲情、友情, 甚至工作, 这些都带给患者极大的心理压力。与此次相矛盾的是, 患者渴望被关心、被探望。护士主动与患者家属和社会支持系统沟通、联系, 通过护士的卫生宣教和换位思考表述, 让患者家庭、朋友、同事给予患者理解和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会带给患者极大的鼓励与治疗信心, 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2 结果

实施护理对策进行护理干预后, 50例患者的心理压力不同程度的减轻, 患者心理表现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4个方面均改善。2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治疗。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表现为总感觉身体不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情绪明显, 有时甚至表现为偏执、精神病性。这与患者对病情、治疗缺乏正确的认知有关。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 尤其是慢性乙肝患者而言,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目前认为, 理想的抗病毒治疗终点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消失、HBV清除, 但往往难以实现。现实的终点是病毒抑制:HBV-DNA抑制和谷丙转氨酶 (ALT) 复常[2]。近年来, 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物不断出现, 为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创造了条件。但单一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a疗效有限, 不良反应较大, 且采取注射方式, 难以长期坚持应用;核苷类似物抗HBV作用强而快, 但疗程难以确定, 长期用药治疗可产生耐药突变, 在治疗过程中会引起ALT和HBV-DNA突破, 可使病情恶化[3]。慢性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对疗效的期望值过高, 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分担忧及经济因素等造成自身心理压力, 带来负性情绪, 影响工作、学习、生活, 影响了生活质量。

因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心理需求, 重视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 制定适合个体的健康教育方案, 主动向患者介绍疾病和抗病毒的知识, 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对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时予以疏导, 关心、帮助他们解除医疗、学习、生活中的困惑,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 使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及生命的意义, 勇敢、积极、乐观地面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心理健康,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预防和加快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7-27.

[2]任红.正确认识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5) :321.

患者心理压力 第9篇

关键词:九零后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问题

九零后中学生是现在中学教育的主要对象,信息时代下其成长的环境,如社会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社会等发生了急速变化,时代赋予了其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品质。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应更多辅之于心理方面教育和辅导,才能全面地发展个性,培养更全面的人才。

一、九零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身体心理之间不协调。这个年龄的中学生从生理上看,性器官已发育成熟,具备做男人或女人的生理机能,但性心理尚未发展到同等高度,他们有的受各方面影响开始了初恋,甚至产生性想法,有了性向往,但又不可告诉家长,故而开始利用网络搜集异性方面的图片,搜看色情网站等。笔者曾经在一个学生书中无意发现几张女性比较暴露的图片,当时该生极度紧张、害怕、担心,产生了莫名恐惧,为什么这样呢?关键是我们把这些都作为禁区,家长很少与学生谈及相关知识或常识,这给了笔者很多启发。教师应进行生理及性方面知识传授,教他们用科学方法对待异性,及形成科学的性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喜欢辩论,但往往缺少阅历,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成熟,表现偏激,不客观。

2.身体的成熟与心理的成熟不平衡,儿童模式尚未打破,成人模式尚未建立。他们处在青春动荡时期,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青春期心理。青春期的独特表现是自我意识高尚,“我”始终萦绕在心中,被称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以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以自己的标准判断事物,变的主观偏执,听不进不同意见,总感觉别人做事说话针对自己,高傲的同时变得自卑。从行为来看,既自信但却表现出自卑的一面,九零后中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特有方式融入社会,这些都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新、更高的要求。

二、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中学生身上表现为焦虑、忧郁、饮食障碍和网络综合症等,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均有不同表现。中学低年级人群之中,焦虑这种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归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陌生校园、陌生老师、陌生同学,有些显得不知所措,使他们忐忑不安,紧张焦灼。有些有个性和意志品质缺陷的学生,在缺乏安全感中惶恐不安地生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但就网络本身来讲,利弊兼有之,是把双刃剑,因此要求广大中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网络,防止上网成瘾。

九零后中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人类对美的评价标准异化,及媒体电视的误导,使许多女生误认为瘦即是美,从而带来有些女生为了追求所谓美而减肥、节食现象,导致其心理上学生变化即饮食障碍,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成长。

三、采用多种方法化解学生心理问题

“小症自我调,大症寻帮助”,为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

1.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堂,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要行之先知之,通过课堂教学生慢慢地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意义,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式,如何形成科学的调节方式等等。这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方法和健心调适技巧终身受用。同时通过与学生交谈,通过观察、询问,针对学生的性格、品质、个性和心理等。对有异样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观察其课内课外不同的表现,采用课堂上提问,课下谈话,了解帮助他们,效果较好。

2.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和视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如收看央视《校园青春偶然事件》、《财富人生》、《我的青春》等视频资料,让学生从中分析、体会故事或作品中人物,并写出观后感,逐一分析解读,让学生意、境、情相统一,从而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主观体验。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和理疗室,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有的可以引导其进行心理放松,如沙盘减负、搏击减压,有的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在遇到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下都能得到释放,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4.教会学生不同的放松方式。采用健心操、深呼吸、合理想象、音乐理疗等方法,使学生在平时都能够充分利用健心活动,保持健康心态,学会面对压力,发掘潜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之健康成长。

5.组织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学校针对高三学生群体聘请专业心理专家来学校讲座,参与者包括学生、老师和家长,整个讲座包含一系列科学心理辅导方式让学生能够舒缓紧张情绪、焦虑、抑郁等,在讲座中学生可以随性发泄,家长及老师也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以后会更科学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患者心理压力 第10篇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我们对3—6年级部分小学生进行了访谈,设计了诸如“爸爸妈妈对你要求太多”、“和同学吵架了”、“老师批评你了”等问题,进行逐条记录,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27项小学中高段儿童心理压力的描述。在前期访谈、查阅心理学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初中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2]编制了小学中高段儿童心理压力问卷。随机抽取了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三到六年级小学生(每个年级30名)共120名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学生家长60名。经鉴定和整理,确定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为170名,其中男生60名,女生60名,家长50名,占设计样本总量的81%。然后采用自制的问卷对120名学生和5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在正式调查之前,我们曾做过一次小范围的测试,测试分析所得的结论与正式调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27项压力事件从频度、强度两方面考察,频度采用1—3级评分,强度采用1—4级评分。根据积分结果,进行发生频率和强度感受的排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小学中高段儿童心理压力的构成因素

我们对27项压力事件进行分析整理,得到构成该年龄阶段小学生心理压力的5个主要因素:父母教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功课学习、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这五个因素基本涵盖了小学中高段儿童心理压力的主要内容。

调查显示,父母教养包含8个压力事件,师生关系包含7个压力事件,同伴关系包含3个压力事件,功课学习包含6个压力事件,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包含3个压力事件。可见,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压力事件主要来自父母教养、师生关系和功课学习。

2. 小学中高段儿童心理压力感受的强度

从表1可以看出,该年龄阶段小学生在父母教养因素上的分值为15.2,比中等强度17.5(该因素包括8个题,分数范围8~27)稍低;师生关系因素比中等强度17.0低;同伴关系因素比中等强度15.0低;功课学习因素比中等强度16.5低;环境适应和社会文化因素比中等强度15.0低。

从统计结果看,小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受没有预想那么大,总体上没有达到心理压力理论中值。原因分析如下:一是20世纪以来,儿童的社会意识、身体状况、心理发展状况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二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三是社会媒体对孩子各种不良心理情况即时报道,引起一些儿童心理专家、学者的关注,不断进行对策研究,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但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小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比如,有个小女孩告诉我,她觉得自己做事情笨手笨脚,怕同学嘲笑她,所以不敢和同学玩。有很多孩子说,当自己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往往不敢回家,担心被父母批评,让他们报更多的补习班,辅导班的老师也会布置好多作业,这让孩子们很痛苦。

3. 小学中高段儿童心理压力强度感受的排序

从表2中可以看出,该年龄段学生心理压力强度感受排序前10位压力中,包括了父母方面(第2、4、3、1题)、教师方面(第9、13题)、同伴关系方面(第17、18题)、功课学习方面(第24、23、20题)。除环境适应和社会文化因素未涉及到,其余几个方面覆盖比较均匀。

表2还显示,“担心考试考不好”、“受同学嘲笑”、“父母批评你很严厉”、“老师批评了你”这四个压力事件居前三位。原因主要是:许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着眼点放在学习成绩上,过分看重孩子的分数,认为分数就代表一切。考得好,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考不好,就是一场“暴风骤雨”。如此一来,考试便成了孩子最大的心理负担。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在乎父母、老师以及同伴对自己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他们的肯定。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被父母、老师批评或受同学嘲笑是最不能忍受的事情。

4. 小学中高段儿童心理压力发生频率的排序

从表3可以看出,儿童心理压力发生频率排在前10位的选项中,包括父母方面(第3、5、4、7、2、6、8题)、教师方面(第9题)、功课学习方面(第23、24题)。前十位排名中未涉及到同伴关系因素和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因素,而其余三个因素覆盖也不均匀。频率由强到弱依次是父母教养、功课学习、师生关系。

结合表1可以得到,父母教养、功课学习是小学中高段儿童的最主要的压力,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这三个因素对该年龄段小学生的影响相对弱些。由表2和表3得到,感受强度和发生频率的前1 1个压力事件中既是高强度又是高频度的事件为:父母发生争执(第1题);父母批评你很严厉(第2题);父母很忙,没时间陪你玩(第3题);父母对你的期望过高(第4题);老师批评了你(第9题);担心作业做得不够好(第23题);担心考试考不好(第24题)。其中属于父母教养的共计5个事件,功课学习2个事件,师生关系1个事件。可见,高频度、高强度的压力事件均与父母和学习有关。

现在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往往会寄予子女更高的期望。认为,“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想让孩子去做”、“自己现在很辛苦,但绝不让孩子今后这样受苦”等等。家长在一起时,也经常比谁家的小孩更“出色”。我不止一次听到孩子这样的抱怨:我妈妈总拿我和邻居家的谁谁比,说我这不够好,那也不够好。有些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某些功课落后于其他同学,第一反应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让孩子赶上,于是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

调查显示,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心理压力因素中相对较轻的两个。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始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教师的重要使命,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亦将是新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一环。现在的教师已不再像以往那样拿着教鞭,一副严厉的模样,他们往往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师生关系融洽。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表扬,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好多孩子甚至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我们老师是这样说的”。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小学生和同伴相处良好。虽然现在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比较任性,和同伴相处过程中容易发生小摩擦,但孩子是善良、天真的,他们很快会忘记不愉快,很快又和好如初。

5. 小学中高段儿童心理压力性别比较

我们对表4中的男女生在各个因素上的积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在父母教养(Z=0.902,P>0.05)、功课学习(Z=0.842,P>0.05)以及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Z=0.492,P>0.05)这三个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师生关系(Z=3.691,P<0.01))和同伴关系(Z=3.707,P<0.01)这两个因素上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并且男生在各个因素上的心理压力都比女生大,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这两个因素对男生影响更大。

显然,男生比较顽皮、做事情比较莽撞,容易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引

起老师的不满或受到老师的批评;女生相对乖巧、听话,让老师、家长比较放心。女生发育比男生早,早熟带来早慧,所以一般在这个时期,女生的学习成绩比男生优异,老师更倾向于让女生来当班干部,女生和老师的关系要比男生和老师的关系好。但中国家庭传统观念中,对男孩的要求要比对女孩高,因此来自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压力事件对小学男生的影响显著高于小学女生。

6. 各年龄阶段心理压力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心理感受强度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我们把9周岁和10周岁归到中段学生类,把11周岁和12周岁小学生归到高段小学生类。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小学中高段儿童各个因素上的积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中段小学生和高段小学生在师生关系(Z=2.693,P<0.01)这个因素上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在功课学习(Z=1.964,0.01<P<0.05)这个因素上有显著差异;在父母教养(Z=1.147,P>0.05)、同伴关系(Z=0.663,P>0.05)、环境适应和社会文化(Z=0.420,P>0.05)这三个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师生关系、功课学习的压力事件对高段小学生的影响显著高于中段小学生。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高段小学生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面临升学压力,而中段小学生主要还是在玩中学;另一方面,家长和老师对高段小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对他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小学生比较听老师的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开始对老师作出评价,有时甚至有些叛逆。跟中段小学生比较,高段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稍显紧张,更大的压力来自学业方面。

7. 家长与学生对心理压力看法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家长和学生心理压力除了在环境适应和社会文化这个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余四个因素上都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并且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受要比家长想象中大得多。上述结果表明,两者在小学生心理压力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

原因在于:家长总以为自己给了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好的教育等,于是想当然地以为孩子过得很快乐。如,带他们参加各种辅导班,给他们找家教老师,这都是家长基于让孩子能有一个美好未来的考虑。但很少有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总是教育孩子“多学点,对你以后有好处”。而孩子即使有不好的情绪也不敢告诉家长,怕挨批评,怕让父母失望。现在家长工作繁忙,而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因此家长也很难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

三、思考与建议

1. 家长应了解儿童的心理压力及其来源,尽量减少儿童身边的压力事件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发生争执”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有义务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在教育子女时,父母之间及与祖辈之间的教育影响必须保持一致,要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与教育措施,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要注重教育方式,要坚持以表扬为主,让孩子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批评孩子要言语适当,不要给孩子造成过度的内疚和羞愧感。家长还应该掌握正向的解释技巧,实事求是地解释问题,指出犯错误的具体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家长还要多花些时间和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弄清楚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赋予他做决定的权利;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征求他们的意见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向孩子们解释活动的要求,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这种做法能让孩子有自主安排生活的感觉,家长也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为此,家长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过硬、知识丰富、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2. 教师应该积极构建公平、和谐的班级环境,让小学生自由、快乐地成长

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他们。教师应多关注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不要盲目地批评孩子,要让孩子有话语权,让他们在一个公平、和谐的班级环境中积极快乐地成长。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多给男生一份关注与理解,多给男生一些表扬与鼓励。而针对心理压力感受随年龄呈递增趋势这一现象,我们家长和教师尤其要关注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学会调适心理,尽量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孙凤,白丽辉.小学生的心理应激与适应[J].教育探索,2001(12).

患者心理压力范文

患者心理压力范文(精选10篇)患者心理压力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育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