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与反思范文
弘扬与反思范文(精选5篇)
弘扬与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国学,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民族精神博大精深, 根深蒂固,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六大明确地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宣部、教育部决定, 从2004年起, 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而国学,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是最具价值的国宝。学习国学, 对弘扬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 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没有自己的文化, 民族就不会有进步, 不会有创新。”可见, 国学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塑造,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精神为核心, 兼有亲情友爱、崇尚道义、刚健自强、廉洁刚正以及旷达乐观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可以看出国学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具有神奇的力量。
一、爱国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在改造生存环境、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奋斗中, 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祖国荣誉重于一切, 这一切表现在国学中就是历代文人志士被广为传颂的爱国壮言。
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国学中的爱国警句, 无不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 读之, 我们豪情万丈, 我们的爱国热情被激发。爱国壮举永载史册,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蔺相如在外敌面前临危不惧, 不辱使命, 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在内他不以位高而自傲, 面对廉颇的挑衅, 表示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体现了国家利益为先、自己利益为后的爱国精神。而《汉书苏武传》则描写了汉朝使者苏武在匈奴的艰苦环境中, 如何宁死不屈地保持民族气节。文中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 有杀身成仁, 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 不辱使命。苏武有之。”蔺相如、苏武的义举都彰显出中华之魂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语) 。为了祖国光明灿烂的未来, 让我们诵读国学经典, 从而发扬我们潜在的爱国精神,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二、亲情友爱
中华民族形成的“内在超越”的人文精神, 在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伦秩序和“尊老爱幼”观, 有助于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在国学中集中表现为对亲情友爱的赞颂。国学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源远流长的仁爱精神, 是我们和谐共处所依靠的准则。
五千多年来, 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 激浊扬清, 仁爱思想升华凝聚, 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标尺, 并广为人民所认同。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对于和平共处、和谐互爱的向往。北宋张载在《西铭》中认为:用儒家的仁爱精神看待普天下的人民和万事万物, 那么, 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 万物都是我的友好伙伴。因此, 每个人应当视全国的人民为手足, 以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创造团结友爱的仁爱世界。
在家庭中, 亲情友爱常首先表现为父母对晚辈的哺育教养。国学关于这方面的记录比比皆是。如《三字经》中的“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从《论语》以及《弟子规》到散见于文学史中包括散文、书信、诗歌、格言等在内的各种文学记录, 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家教”遗产。亲情友爱还表现为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三字经》:“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陈情表》中的李密, “愿乞终老, 肆不赴命”, 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 令人感动。可见通过国学教育, 可以大力弘扬与培育亲情友爱等民族精神。
三、崇尚道义
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崇尚道义。我们知道, 人的生命包含着价值因素, 是生命价值的载体。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可贵的。因此,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以崇尚道义为立身之本。
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 强调“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孟子》中“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生,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义者也”, 成为崇尚道义的经典标尺;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则以自己生命实践了人生的价值, 成为了崇尚道义的典型。
千百年来, 各个朝代都涌现了许多这样具有高尚道义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临危不惧舍生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 彪炳史册, 光照千秋。正是这样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艰难险阻,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对于学生来说, 正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四、刚健自强
人的一生中, 常常会遇到挫折, 而挫折又往往使一些人崛起, 成为一代英雄豪杰。
在国学中, 我们就会发现:“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鉴》;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有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些豪杰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 却是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 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 在几千年中国历史长河中, 一直成为有志之士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 经常阅读与品味, 不断学习与深化, 民族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五、廉洁刚正
人, 必须具备廉洁刚正的传统美德, 这样人格才能得以升华。
国学非常注重这方面的熏陶。如屈原《离骚》、周敦颐《爱莲说》、刘禹锡《陋室铭》、苏轼《赤壁赋》等, 代表中国人自古以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廉洁情操。唐太宗的“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 读之, 我们深深为一个封建帝王的廉洁刚正情怀感动着。唐朝的冯履谦, 晋升官职后, 有人把一面装饰的铜镜送给他, 以表恭贺。他却拒不领情, 并且转告送镜的人说:“清水照底, 明镜照心, 余之效官, 必同与此。”一个封建社会的新官, 洁身自好如此, 是难能可贵的, 而如今不少位居高位的人却迷失了自我, 成为权力和金钱的奴隶。真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百年身”。因此, 只有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廉洁奉公, 才能挺起胸膛为官做人。而国学的很多篇章就是提倡廉洁刚正的传统美德, 我们从中得到了感染和熏陶。
六、旷达乐观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 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其中有得意, 也有失意, 但无论处在何种情况下, 我们都应该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一生坎坷, 多次被流放, 但他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赤壁赋》) , 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 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弃官归田,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晏如也” (《五柳先生传》)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 , 怡然自乐, 旷达乐观。
唐代诗豪刘禹锡多次被贬,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依然如故, 旷达乐观。“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游玄都观》) ,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 一直为后人敬佩。因此, 学习国学, 可以培养学生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总之, 国学所负载的重任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所不能及。因此, 我们要继承“文以载道”的传统, 背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注重与倡导国学教育, 从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德哲主编.国学经典[M].北京:华艺出版社, 2010.
[2]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第2篇
——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我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时,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整个班响起一阵喧哗。我对他说:“哦?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在等老师发表意见。
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思维活跃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能点燃起争论的“火”,也能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能适时的“熄火”。否则这样的课堂,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如何体现?活跃的课堂,是思维的活跃,是能力的活跃。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乱说乱讲,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两难问题时,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辩论,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思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道理,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 第3篇
关键词:巴塘;弦子;保护;弘扬;歌舞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00-2
巴塘①,地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属于西藏通往内地的一条交通要道。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且山川秀丽,有着“塞外江南”的美誉。而以它为核心产生并流传在各个地方的民间歌舞,都是以丰富的曲目、优美动人的舞姿而闻名。巴塘弦子就是其中的典范。弦子并不只是简单的音乐,而是一种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反映藏族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和社会结构等等很多方面。
弦子的音乐细腻婉转,起伏较小,旋律较柔和,音域大部分是在八度以内,结构常为两句式或两句变化的三句式。它的音乐不仅运用了当地的音乐曲调,还吸收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民歌曲调,但是因为它的演唱方法是按照藏语发音方法来演唱藏语歌词,因此它也就具有了很大一部分藏族的音乐特征。弦子的调性通常是中国民族的五声调式,也有一部分是加清角的六声调式。每首弦子的曲目都可以自由地填新的唱词,因此同一曲调可添加很多歌词进行反复歌唱。由此也可以看出,弦子的曲调是极具民间文化的质朴性的。
弦子中的唱词种类很丰富,数目也很繁多,生活劳动、祝福欢庆、宗教信仰、友谊情爱、人文理想、风土人情无所不含。同时它的唱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即兴性,而其表现的内容感情真挚、寓意深刻,且有着很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也是灵魂和情感的一种依托。
弦子的舞蹈的基本特点是“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圆润、流畅、舒展,是其舞蹈动作的突出特征。动人的舞姿会随着节奏的变动而丰富多彩。弦子舞的男舞者手持弦子(比旺)边唱边拉边跳,动作比较简单,而侧重点在舞靴跺脚上,显示出刚劲、粗犷和豪放;而女舞者的舞姿以柔美见长,基本动作有双绕手、单扭步、双扭步、点摆步和前踏后撤步等等种类。她们撩动着长长的袖子,给人一种很美很飘逸的感觉。
巴塘弦子作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对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起,既是国家政策之使然,也是艺术发展之必然。弦子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地域,独特鲜明的民俗民风以及乐舞的内涵与形式,还表现在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中。
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在一段很漫长的岁月中,由他们的族人通过劳动实践,从而创造和保留下来的财富,是属于民族智慧的结晶。巴塘弦子也不例外,它是属于巴塘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000年5月文化部正式命名巴塘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着几千首曲目的巴塘弦子成为了藏族民间音乐的最大宝藏,它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其音乐和唱词已经渗透到了藏族其他各种文学艺术当中,保护巴塘弦子对于保护藏族歌舞艺术、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此得出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是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它的保护与弘扬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国家及当地政府对其实施的积极政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由汉族以及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在全球中,呈现出一幅“大杂居,小聚居”的独特风景。中国政府对于55个少数民族制定并且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来扶持少数民族及其地区,让他们的生活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各方面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上了大众的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社会生活当中,巴塘弦子是内化于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具体的文化形态,其中的参与者来自本民族群体的内部,他们除了要完成自家的生产,还要作为歌舞者参与到歌舞艺术的表演之中。但现在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渗透,从而使得巴塘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步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和一些外来的文化,给巴塘弦子的传统的传承形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很多当地的年轻人为了生活,他们走出了大山,走进了繁荣的大都市,然后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地不再对自己的歌舞仪式感兴趣,而是去追逐都市时尚的艺术及其形式,他们放下了比旺,拿起了吉他,忘记了弦子的舞蹈动作,跳起了街舞。
对于弦子的保护和弘扬,国家和政府可以把弦子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让它参与到区域乃至国际的文化交流与竞争,既可以把它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还可以把它作为地方政府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让它作为一种演艺产品走向市场,并且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时,需要制定实施许多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看到它、听到它、了解它,甚至喜爱它。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还得对弦子的演艺人才给予物质经济方面的奖励,让他们有条件将弦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地得到弘扬;还要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保持极高的认同感,让他们自己发自内心地要保护和弘扬巴塘弦子。
国家和政府还要利用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将大量不同的弦子作品的音乐及其歌舞,通过广播、光碟、电视台以及影视,乃至互联网等媒介,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随时随地的看到、听到巴塘弦子,逢年过节时,让它走向春晚的舞台。那样,巴塘弦子将会受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注,从而让它在传承和不断创新中飞速发展。
二、本民族人民发自内心的保护和传承
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据,所以一个民族要想存在下去,就必须保护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但不管是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好,还是弘扬也好,它的主体都是民族文化的持有者自身,而并非是异文化的参与者或进入者。所以,一个民族的人民必须要重视本民族自身的愿望以及需求,还必须重视民族的感受以及情感,发挥民族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将会演变成一种伪文化。
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必须以它的民族本身来作为保护和弘扬它的主体,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在继承和保护传统的巴塘弦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的民族歌舞艺术不得不发生一些变化,以至于巴塘弦子要想得到保护与弘扬,就必须融入民众使其日常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巴塘弦子的主体应该对它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改变传统民族艺术的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吸引当地的游客的观赏,从而得到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以自己的改变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为巴塘弦子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条件,以达到保护和弘扬巴塘弦子的目的。
三、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工作者
当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从相对较为封闭的民族文化圈,走出大山,走向我们的社会,甚至走向整个世界时,必然要引起民族学、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文化学甚至是经济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工作者们,需要通过自己对少数民族歌舞的价值判断,把一些很具有文化标志性的歌舞元素,从田间地头中挑拣出来,再以现在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提炼和包装,进行二度创作,使民族歌舞艺术作品以舞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四、结语
巴塘弦子不仅仅是藏族的,也是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而对于文化而言,“走出去”才是其唯一的发展出路。总而言之,在商业竞争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定要源源不断地给巴塘弦子注入发展的活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延续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和弘扬巴塘弦子的目的。
注释:
①巴塘,民国时期汉语地名为巴安,巴塘是当地藏语地名的发音,新中国成立后,巴安的汉语地名也改为巴塘,隶属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参考文献:
[1]彭涛,洛桑.巴塘弦子[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8.[2]马郎吉,洛桑.巴塘弦子词曲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论弘扬传统与追赶时代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时代,弘扬,追赶
1 时代变迁改变着传统
每当读到“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在感慨杜甫字字珠玑的同时, 也会产生一丝遗憾与无奈。古人盼望的家书早已很难再被我们盼望, 当打电话、发短信这些更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出现时, 书信逐渐被取代。微博的出现, 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变化, 它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改变了我们与人沟通的方式, 也改变了我们分享内容的方式。不只是书信和微博,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许许多多曾经我们必不可缺的传统已经不复存在。在科技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 我们不仅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接纳新鲜事物, 也要保留传统经典美好的一面。传统的经典也许不那么容易在我们身边被找到, 但它们并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 而是以一种新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就如我们不能否认马车的消失, 汽车的出现只是代替了马车而并没有代替人们研发交通工具的目的快捷、高效;电子书的快捷方便使经典的宏篇伟著传播更加广泛阅读更加便捷。时代的变迁改变着传统经典的表现方式;时代在变迁, 传统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延续, 时代改变着传统。
2 时代变迁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
时代在变, 人们的心态也在变。电话、短信、电邮等高科技交流方式的出现会带来一种新理念与潮流的生活方式, 那就是快节奏。
(1) 追求“快”, 有时让我们欲速则不达。
“快”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再也不愿等待数月, 就为几张写满文字的信纸, 取而代之的是即时推送到邮箱内的邮件;我们再也不想用双脚去踏上生命的大地, 而是用车轮和浓浓的尾气行走在有着炙热皮肤和一颗冰冷心灵的柏油马路上;我们也不会用心灵去感受生命的宽度, 而是用速度去追求生命的长度。或许“快”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快乐和繁华, 但是当时间流逝、浮华褪去时, 曾经的快乐和繁华早已因为岁月的冲刷而不复存在, 而唯有经得起磨砺和雕琢、用心经历的事物才能一直陪伴我们。
(2) 追求“快”的浪潮会产生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现象, 那就是只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旅游时, 旅行团生产流水线式的组团出行虽然便捷、快速, 但跟团旅行的同时, 我们却用浮躁飘渺的心灵去体验本应细细品味的风景, 心灵的浮躁会让旅行的过程不再重要, 而本应细细感知过程之后再注重的结果却被我们放到了第一位。我们忽略了车行路上路边田野的风光, 而是只顾追求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我们忘记了要放慢脚步去欣赏山路边的小花小草, 却只想着去山顶纵览天下。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让我们变得虚无, 让我们的内涵与修养随着虚无结果的达成逐渐消退。
(3) 我们也会为了“快”和方便不顾一切, 而失去了一些本真的东西。
我们更愿意打开触手可及的电脑登上门户网站浏览最新的新闻, 而不是踏出房门走向报摊面对卖报老爷爷和蔼本真的微笑。“足不出户”这个词成为了许多人的追求目标。人们过分的追求方便, 甚至只想在家过一天的生活, 所有的饭菜都送上门, 用高科技手段取代面对面交流, 而不是走出家门, 去欣赏城市建筑的美, 走向公园感受自然的本真, 呼吸新鲜空气。这样为了方便而失去本真的行为就如同一件好看却不能保暖的外衣, 只能看上去舒服, 不能穿着舒服。
3 在弘扬传统中追赶时代
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我们应该在弘扬传统中追赶时代, 传统犹如经典, 虽略显陈旧却恒久传承。而新时代科技带来的成果虽便捷实用却随波易逝。还记得小时候, 每当妈妈的生日到来之前, 我都会用剪刀和彩笔给妈妈做一张生日贺卡, 简陋的纸张抵挡不住温馨的文字和浇灌着儿子对妈妈深爱的图画。每当妈妈接过我捧着的贺卡, 她脸上的微笑温暖了我的心。几年之后, 我上了高中, 住校的生活以及繁重的学业让我抽不出时间再去做贺卡, 但每到妈妈的生日, 我总会拿起手机, 给妈妈发去祝福的的话语。虽然无法看到妈妈脸上的表情, 但从她回复短信的话语中我还是能读到她发自内心的感动。一次我无意间在妈妈的抽屉找到了我送给妈妈所有的贺卡, 妈妈把它们整齐地按年份排好, 放在抽屉的角落里。妈妈说我上高中以后, 她每年过生日收到我的祝福短信, 都会带着内心的激动去打开她的抽屉, 拿出那些贺卡, 仔细的翻阅。回忆似漫天花海, 短暂却恒久弥香。妈妈收到短信时的感动和贺卡带给她的感动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妈妈说, 时代变了, 不管是贺卡还是短信都承载着儿子对母亲不变的爱。贺卡是经典的爱, 值得珍藏与品味, 而短信虽然便捷但也传达的是一种现代与新潮的爱, 也同样让她感动。面对传统, 我们也应该细细品味与珍藏它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琴弦, 不忘记它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和感触, 我们不应让经典的传统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而要让它们像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洗礼慢慢逸出浓浓的醇香。面对科技的发展, 我们需要摆正心态, 接纳它带给我们方便、快速的优点, 同时要摆脱它带来的浮躁、虚无的不足, 我们要去寻找科技发展时代中人性的本真。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第5篇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一)讨论的背景
1、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①人文学术危机,特别是文学危机(文化现实)
②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反科学、反文化、反艺术、反美学、反崇高、无中心、多元论、反元话语、反元叙事、反本质主义。解构进步、理想、境界、深刻、崇高、终极关怀
③社会背景:功利心态占主导地位
功利主义:实效、实利、有用
理想主义:文化、精神生活、崇高
2、关于“科学精神”的讨论
①文化现实:社会功利化倾向
知识:深层——能力、素质
表面——实用、功利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夹击
3、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关系”的讨论
(二)讨论的主题
1、什么是人文精神?要不要弘扬人文精神?
2、什么是科学精神?要不要弘扬科学精神?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对立的?
(三)讨论的发展态势
1、从感性、冲动走向更加理性、成熟(从文学的思考到哲学的思考)
2、从学术语言变成大众语言
3、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如何理解科学精神
超越
实证主义:“客观知识”——纯粹“客观”的精神
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纯粹“工具”的精神
科学:人类的历史的活动
一是具有历史性;二是具有人文性
1、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
①自由探索的精神;
②勇于批判的精神;
③大胆创新的精神
④严谨求实的精神
理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2、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促进人类的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
①理想主义的精神;
②爱国主义的精神;
③顽强拼搏的精神;
④公平竞争的精神
艺术——情感修养科学——理智发展
3、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体现着人类的一种最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二)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1、关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问题
三种观点:
①整个人类文化
②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
③某一门人文学科或某一种人文文化(文学、哲学、伦理、艺术等)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2、关于能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或新儒家的“人文精神”画等号的问题
三种观点:
①西方的“人文主义”
②新儒家的“人文精神”
③重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
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而应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大胆超越,综合创新,在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并塑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
有助于弘扬“主旋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①文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文化具有超越性功能
(二)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仅与科学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与思想道德建设也密切相关,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
①人文精神包括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③一切崇高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④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以弥补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不足。
2、按照我国现实的国情,我们更需要弘扬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有助于
①促进科学发展;
②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项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③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人文精神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意义:
知识经济:高科技+高文化
人文知识≠“非经济因素”
①技术: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②产品:从物理性能到文化性能
③产业:“高文化产业”的兴起
④市场:文化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
1、现行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应试教育,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它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①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
②只重视分数,忽视能力、素质
重实证性,缺乏创新性
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性,人文教育也缺乏人文性
③圈养式教育,轻视社会实践,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
2、走出现行教育困境的关键是,将应试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注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①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②提高教育质量,播下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兴趣
弘扬与反思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