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特征范文
滑坡特征范文(精选11篇)
滑坡特征 第1篇
1 滑坡带地质特征概况
1.1 地形地貌与水文气象
勘察区内属江南丘陵地貌区,形态类型为丘陵,成因类型为剥蚀、侵蚀。山丘顶部稍平坦、开阔,山脊呈垅状近南北向展布,最高海拔339.60 m,地势相对高差60 m~70 m。山体坡面坡度25°~30°。滑坡南侧坡面中部平缓地带,多种植低矮桔橙,中上部没有植被,出露全风化基岩面,植被覆盖率10%;滑坡北侧坡面被开垦为梯田,小陡坎较多,陡坎高多为1 m,梯田上也曾种桔橙,目前滑坡体前缘山坡上植被较发育,多为松树及灌木,树径5 cm~10 cm,中下部已荒芜,杂草丛生,上部仍有桔橙种植,植被覆盖率60%。山体上部多发育松树,树径为10 cm~15 cm,植被覆盖率70%。滑坡坡面延展性较好,此种地貌特征,在形成较大临空面后,加上诱发因素(地表水的浸润,冲刷作用),易促进形成山体滑坡。
1.2 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滑坡体区域上属留车—周田拗陷带的次级构造,即鹅湖—菖蒲断裂。该断裂属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断裂,产状31°∠37°~45°,性质为压性。滑坡体位于鹅湖—菖蒲活动性断裂的下盘,相距大约1 km,滑坡体附近未发现与工程建设较密切的断层分布。
为研究滑坡岩体结构面的发育状况,测量和统计了出露于滑坡前缘露头及坡面的结构面,得出裂隙节理面产状范围,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该滑坡岩体发育4组节理裂隙结构面,见表1。
上述节理裂隙面中第一组节理面,与滑坡形成顺向结构对滑坡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其他节理裂隙面总体上与滑坡形成逆向结构或逆向斜向结构,第二组、第三组倾角陡,第四组倾角较陡,相对第一组节理面而言,这三组结构面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2 滑坡带特征
山体滑坡前缘总宽度约112 m,后缘总宽度107 m,斜坡长55 m~80 m,坡度20°~45°,前后缘地形高差30 m~35 m,滑动方向273°~319°,近似一“箱形”,滑体坡面面积约8 468 m2,根据滑坡形态及工程地质特征,将滑坡体分为Ⅰ段(南侧)、Ⅱ段(北侧)两部分。南侧滑坡基岩结构面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北侧滑坡基岩结构面基本特征如表3所示。
3 滑坡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滑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为开发不妥。1993年因开发工业小区兴建房屋于厂房,人为破坏山体自然平衡条件,即增大坡体坡度,由25°~30°改造成现今50°~65°,再加上雨水诱发山体的滑坡。1993年雨后时常发生的掉块、崩落现象和汛期暴雨后可能诱发的滑坡。2003年5月17日的一场暴雨(降雨量80 mm)过后,在滑坡原后缘处又见一条弧形拉裂缝,缝宽1 cm~3 cm,长近80 m,延伸与原后缘裂缝展布相吻合。2003年6月6日的一场暴雨(降雨量64 mm)过后,后缘裂缝继续向滑体南侧拓展发育,缝宽变化不大。但南侧滑体内的主排水沟(浆砌块石)被拉裂,共见4条,缝宽1.0 cm~3.5 cm;基岩裂缝张开已达15 cm,比2001年6月时5 cm~9 cm增宽不少。据现场监测资料,2005年暴雨期间该滑坡在蠕动。2006年5月22日~6月8日强降雨期间,滑坡后缘裂缝增大0.3 cm~1.2 cm,并向南东、北西两端延伸加长10多米,说明滑坡至今仍然在滑动。
1)地貌。
区内属江南丘陵地貌区,形态类型为丘陵,成因类型为剥蚀、侵蚀。山体坡面坡度25°~30°,自然坡面延展性较好,地势相对高差60 m~70 m。此种地貌特征,在形成较大临空面后,加上诱发因素(地表水的浸润,冲刷作用),有利于形成山体滑坡现象。
2)地层。
区内一套较软弱的绢云母化的千枚岩,其抗风化能力较弱,岩层风化强烈,风化残坡积层较厚,一般为1.5 m~2.5 m,局部厚达3 m~5 m,坡积物为含碎石黏土,粉砂土;全风化带岩石风化成土状,结构松散,渗透性强,凝聚力弱;由于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岩层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组节理发育,其产状296°∠34°,与滑坡形成顺向,故较易导致坡体失稳,产生滑坡现象。
3)降雨因素。
汛期突发的强降雨或连续降雨是滑坡形成的直接诱发因素。降雨对滑坡发育形成的激发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a.雨水漫流,浸入坡体后在某一局部形成较高的水头,从而在坡体内造成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增强了坡体的下滑能力;b.雨水浸入坡体所造成的地下水浮力,降低了滑体自重所产生的岩土抗滑摩擦阻力;c.浸入坡体的雨水通过滑动面上岩土的软化性能和水解性能,降低了滑动面岩土的抗剪强度,有利于坡体的滑动。
4)人为因素。
工业区开发,兴建房屋与厂房,山体坡脚的开挖,坡面上人为砍树开垦种植低矮橙树,坡面残坡极松散,人为破坏山体的原有平衡状态,是滑坡形成的直接因素。
4 稳定性计算分析
由稳定性计算结果可知:该滑坡在天然状况下处于欠稳定~稳定状态,而 A—A′剖面在饱和状态下(暴雨工况),稳定系数K=1.341;处于稳定状态。这与现场该滑坡的宏观变形是一致的,B—B′剖面在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K=1.144,在饱和状态下稳定系数K=0.984,说明Ⅱ段(北侧)滑坡在饱和状态下处于一种极限的平衡的状态,稳定系数小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二级边坡的K=1.30安全系数,需要对其进行治理。鉴于Ⅰ段(南侧)滑坡千枚岩风化较严重,且地表冲沟发育,需要对其进行治理。
5 结语
通过对滑坡带的地质勘查和对滑坡带稳定性分析,可知:
1)该滑坡为顺向岩土质滑坡,安全等级为二级;2)滑坡体现状变形破坏方式以崩塌、滑坡为主;3)稳定性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滑坡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尽快进行治理。
摘要:通过研究地质勘探的结果,分析了滑坡的基本特征,探讨了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滑坡的基本措施,并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分析结果可为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防治与治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复杂地质,边坡,特征,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侯利国,何文选.上三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及治理综述[J].公路运输文摘,2002(6):21-36.
[2]陈允法,许建聪,俞伯汀,等.上三公路5号滑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sup):4509-4512.
[3]高华喜,黄克玲,刘成东.浙江嵊州风火岗玄武岩台地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3):141.
[4]王深法,俞建强,陈和平,等.玄武岩台地滑坡与土壤发生学特征的相关研究[J].土壤学报,2003,40(4):631-634.
[5]俞建强,王深法,王帅.浙江突发性山地灾害与区域地质构造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27(6):606-610.
[6]王洲平.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J].灾害学,2001,16(4):63-66.
[7]周维钰.红土山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J].山西建筑,2007,33(23):102-103.
西河滑坡特征、成因分析及治理 第2篇
西河滑坡特征、成因分析及治理
原拟定的太原-长治高速公路AK74+140~AK74+240段位于西河滑坡滑体的中后缘,为了查明滑坡对公路的危害,进行了勘察研究.文章对滑坡及相邻边坡的稳定性做出了合理的评价,获得了满足滑坡治理设计的.参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作 者:郑启孝 Zheng Qixiao 作者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山西晋中,030600刊 名:山西科技英文刊名: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5)分类号:P694关键词:滑坡 成因 治理
滑坡特征 第3篇
关键词:应急卸载;滑坡监测;锚索抗滑桩
1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滑坡区域上属剥蚀丘陵地貌,原有山体呈孤立丘陵状,山头早期被削平修建厂房,厂区地面标高约149m,山体东侧(滑坡所在山侧,坡向NE80°)坡脚开挖修建自然村民房,民房外侧为公路,地面标高约116-117m,上下高差约33m,坡面坡度约30~40°。
滑坡区地质构造较简单,所在丘体基岩岩性为震旦系大岭组云母片岩(AnZ),片理产状SE170°/NE/∠35°。滑坡由第四系全新统(Q4ml) 、更新统(Q4dl-el)松散堆積层及震旦系大岭组云母片岩(AnZ)组成。滑坡后缘为厂区建设施工新近堆填素填土,厚2-4m,成分以残坡积粘性土为主,含有少量强风化云母片岩碎块,稍密,堆填时间约7年,主要分布于滑坡后缘,其下为残坡积粘性土,厚2-5m,中下部为强-中风化云母片岩,其中散体状强风化厚7-10m,碎块状强风化厚10-15m。滑动带位于散体状强风化云母片岩中,面平直光滑。
2 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体周界清晰明确,平面上呈“u”型,面积约3400m2(图1)。滑坡后缘位于坡顶厂区地面,标高约148.8m,拉张裂缝发育,大致呈弧状,最宽处约0.8m。后缘裂缝向两翼延伸,左翼沿SE125°向坡脚延伸,右翼沿SE110°延伸至坡脚,裂缝延伸总长约150m,形成滑坡两侧周界。滑坡前缘位于坡脚挡墙地面,标高约116.5m,上下最大高差约32m,坡脚挡墙由鼓胀开裂至倾斜到最后局部解体。后缘处滑动面较陡,约70-80°,主滑段滑动面受片理控制,位于强风化云母片岩中,面平直,与水平面夹角28-35°。空间上滑坡体厚度前缘较薄,约4-6m,后缘较厚,约8-11m,中部厚8-11m,总土方量约28000m3。
3 滑坡变形特征及应急处置方案
8月初坡体出现滑坡迹象,且变形不断加剧,引起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坡脚居住群众进行转移,相关技术人员随即开展调绘及监测工作,并制定了应急处置方案:对滑坡体中上部分两级进行开挖卸载,第一级开挖坡率1:1.5,第二级开挖坡率1:1.25,中间设置2m宽平台,各级高10m。从野外调查及监测数据反映,8月6日到8月10日期间(坡顶第一级土方卸载期间),滑坡体仍处于变形发展阶段。滑坡体右侧前缘坡脚挡墙整体倾倒,挡墙顶靠在民房墙体上,左侧前缘挡墙继续向前推移约0.7m,墙身解体,块石掉落。坡面“洋葱皮”式剥落现象增多加剧,土体开裂挤出明显,掉落土体量增多。滑坡体后缘卸载开挖坡面裂缝出现,并伴有下错。滑坡左侧前缘挡墙平均位移速率1cm/2h。第二级土方卸载结束(8月14日)后,滑坡体逐渐趋于稳定。
4 滑坡防治工程措施
根据滑坡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在前期应急卸载的基础上,采用锚索抗滑桩+坡面防护(加固)+排水的措施进行治理。锚索抗滑桩桩长16m,口径1.2m,水平间距2.5m,各桩顶设置预应力锚索,长30m,设计拉力450kN;开挖卸载坡面自上而下采用锚杆框架、截水骨架及种植草灌进行加固或防护。滑坡治理工程主体于2014年10月完成,目前已正常营运1年多,经受大小不同强度降雨的考验,监测数据反映坡体处于稳定状态,初步证明已达到治理效果。
5 结论
①由于早先建设需要,对原始坡体进行开挖,改变自然斜坡的形态与应力平衡,未给予重视,未或仅采用简易支挡措施,受强降雨的影响下,易诱发滑坡发生,尤其对山区开挖坡体上下建筑物密集区应引起高度重视,发现险情及时避让。②对滑体中上部分级开挖卸载,能够有效地遏制滑坡变形加剧,消除隐患,避免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是行之有效,快速易行的方法。③采用削坡卸载、坡脚抗滑桩、坡面防护(加固)及排水的措施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张晓斌,江彬.南平市某自然村滑坡治理勘察[R].2013.
[2]李方振,陈瑞明.南平市某自然村滑坡治理工程监测项目阶段性报告[R].2013.
滑坡特征 第4篇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沿区域构造断裂带呈带状发育, 构造活动越强, 发育程度愈高。断裂构造活动活跃地区往往地形起伏较大、岩土体结构比较破碎, 发育有松散的残、坡、洪积物等构成的斜坡和风化裂隙、节理面切割的岩土体, 这为滑坡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3]。
甘肃武都地区地处我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东临秦岭汉中盆地、南面四川盆地、西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靠黄土高原。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隆起与水流的侵蚀切割作用, 流域形成沟壑纵横, 山高谷深, 峰锐坡陡, 这为滑坡和崩塌的发生提供了地质结构条件[4]。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工业、民用建筑和人民财产安全的影响, 对其武都地区滑坡的分布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滑坡分布发育特征研究是防治和减轻滑坡等灾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通过深入分析, 统计野外调研结果, 对研究区滑坡、崩塌发育区域进行分类, 研究滑坡、崩塌分布区域的规律性, 为武都地区的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和减灾防灾提供依据[5,6,7,8]。
1 滑坡和崩塌的分布特征及规模
1.1 滑坡和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武都区是全省乃至全国主要滑坡分布密集区之一。据有关资料[9], 区内白龙江两岸距白龙江1000m范围内共发育滑坡15处, 其中白龙江南侧7处, 北侧8处;崩塌3处, 南岸1处, 北岸2处。另外, 在各泥石流沟内均有不同数量和规模的滑坡, 成为泥石流沟的主要补给来源, 如图1所示。
1.2 滑坡的规模
依据《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10], 滑坡的规模划分为四级, 见表1。
如图2所示, 武都区内滑坡以巨、大型滑坡为主, 中、小型滑坡零星分布。
2 滑坡的形成条件分析
2.1 物质条件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的砂碎石、碎石土等岩性与母岩基本一致, 随母岩岩性变化而变化。其特点是滑坡体松散, 遇水易软化滑动, 滑速较低, 滑距较短, 复活性较强等。研究区滑坡灾害较发育, 一般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坡下部或坡脚一带。区域人口密集, 耕地多, 山坡裸露, 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地质环境条件差, 坡度20°~40°, 滑坡较为发育;而上游植被较好, 人类活动较少, 滑坡不发育。表2数据显示[9], 南坡在滑坡规模和面积上都较北坡大, 这是由于南坡光照量强, 时间也长, 气候较干燥, 植被稀疏, 风化强烈, 而北坡则相反。
2.2 地质条件
岩性软弱地层, 为滑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广泛分布于区内滑坡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归纳为以下条件。
2.2.1 地层条件
地层条件是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 研究区广泛分布有黄土、泥岩、坡积物、和变质的基岩山区, 松散, 透水性好, 雨季大量雨水沿接触面运动, 降低了接触面一带土层强度, 造成斜坡滑动。
2.2.2 地形地貌条件
武都区内沟谷发育, 切割强烈, 山势陡峻, 相对高差大, 相对高差大, 一般为500~1500m, 最大近2000m, 山坡坡度达20°~40°, 部分地段坡角超过70°, 成为悬崖峭壁。沟道纵坡降大, 一般为100‰~500‰, 最大可达700‰, 沟谷多为V’字型。再之, 河流不断冲刷坡脚, 下部及沟道中的堆积层在流水作用下易被搬走, 形成临空面, 促进滑坡的形成。
2.3 动力条件
动力是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可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两类。
2.3.1 内动力地质作用
调查区地处多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构造和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武都区也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之一, 地震烈度在Ⅶ-Ⅷ, 基岩滑坡和大部石质深层滑坡, 巨型、大型滑坡均发生在地震之后。据资料统计, 研究区70年代发生的滑坡有80%是1976年松潘地震引起的。地震往往促使地表岩层裂隙发育、松散, 为流水提供了通道, 在水的进一步的作用下, 使斜坡下滑, 形成滑坡[11]。
2.3.2 外动力地质作用
1) 降水作用:
水作为滑坡形成的动力条件之一, 对研究区滑坡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调查区降水主要以暴雨大暴雨的形式降落。这种降水特点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资料显示, 80年代以来的灾害性滑坡, 90%以上形成于暴雨之后。如1982年1年中暴发的8次大规模的滑坡灾害, 均在暴雨之后形成。
2) 风化作用:
强烈的风化作用, 使斜坡表面岩体破碎、碎裂, 常常形成崩塌现象, 而风化的厚层松散物易下滑形成滑坡。
3) 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经济活动也直接影响着滑坡的形成。在斜坡坡脚处, 人为破坏植被, 垦荒造地, 修建房屋, 道路等, 不断开挖坡脚, 破坏了斜坡的固有状态, 临空面增大, 岩石应力平衡被破坏, 造成斜坡失稳, 形成滑坡。
3 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措施包括“防”和“治”两方面的内容[12,13]。“防”是指对已判明但尚未剧滑的滑坡采取一定措施, 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的一种方法;而“治”则是指对已判明但尚未滑动 (或已处于变形中) 的滑坡采取治理措施, 避免灾害发生, 造成损失的一种方法。
3.1 预防措施
预防滑坡灾害的主要目的就是绕避已有的巨、大型滑坡, 不在老滑坡前缘挖方, 不在滑坡主滑和牵引段填方, 在老滑坡区进行排水等措施来防止滑坡造成灾害。目前常采用的预防滑坡措施主要有绕避、监测预报、清除滑体、排水等。
3.2 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是整治滑坡灾害的最终手段, 是以根除滑坡灾害为目的的。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的工程措施 (方法) 包括改变滑坡几何形态、排水措施、支挡工程和斜坡内部加固等。这些措施的运用, 必须依据滑坡的性质 (牵引式、推动式) 、滑坡成因 (地震、暴雨、人类活动、河流、水库作用等) 、滑坡体组成 (岩质滑坡、土质滑坡、堆积层滑坡) 、滑坡规模 (小型、中型、大型、巨型) 、滑坡所处位置 (山区、城镇、交通干线等) 的重要性、滑坡规模活动性 (蠕动、匀速变形、加速变形) 等综合考虑, 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 措施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理效果。
4 结论
通过对研究区滑坡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分析, 由于武都区地壳表面风化营力强烈和内动力作用下地质结构破碎, 导致夷平作用强烈, 导致滑坡频发。研究结构表明:
1) 通过调查, 区内滑坡以巨、大型滑坡为主, 中、小型滑坡零星分布。
2) 本区滑坡, 特别是岩质滑坡的形成, 是受地质结构的控制, 且与区域性地震活动和地下水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本区滑坡变形特征可以看出, 该区滑坡大多出现变形迹象, 若受到降水、地震等因素的作用, 随时都有下滑的可能, 判定其均处于不稳定性状态。
3) 滑坡防治措施包括“防”和“治”两方面的内容。“防”是指对已判明但尚未剧滑的滑坡采取一定措施, 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的一种方法;而“治”则是指对已判明但尚未滑动 (或已处于变形中) 的滑坡采取治理措施, 避免灾害发生。
摘要:通过对武都区现场调研, 滑坡主要分布于白龙江及其支流岷江和北峪河等流域沟谷中的岩性破碎带。首先, 武都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破碎, 有丰富的松散固体堆积物, 为滑坡提供了补给源;其次, 白龙江两岸地形变化剧烈, 具有陡峻的地形条件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比, 其可以提供滑坡发生的动力条件;最后, 武都区也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之一, 为滑坡发生提供了内动力地质条件, 降水作用、风化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为滑坡发生提供了外动力地质条件。武都地区滑坡是地壳在夷平作用下发生的地质过程之一, 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耦合的典型现象。滑坡防治在现阶段应将“防”与“治”相结合策略, 严格控制危险区内的各种建设活动。
巴东赵树岭滑坡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第5篇
通过对赵树岭滑坡特征(滑坡形态、物质结构、地质构造及滑带土性状等)的归纳总结,探讨其形成条件,并对各种拟定情况下滑坡Ⅰ级平台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为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的滑坡稳定分析、研究及检测提供参考.
作 者:陶宏亮 陈国金 陈松 李先福 TAO Hong-liang CHEN Guo-jin CHEN Song LI Xian-fu 作者单位:陶宏亮,李先福,TAO Hong-liang,LI Xian-fu(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430074)陈国金,陈松,CHEN Guo-jin,CHEN Song(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荆州,430020)
刊 名: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30(2) 分类号:P642.22 关键词:赵树岭滑坡 形成条件 稳定性评价★ 南京地区下蜀土滑坡特征探讨
★ 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措施论文
★ 森林调节对某滑坡坝稳定性影响分析
★ 香溪河库湾轮虫现状及水质评价初探
★ 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在北门沟坡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 广东五华县青岗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 传递函数与环节特征?
★ 泉州湾虾、贝类重金属含量的检测与评价
★ 陕甘宁盆地煤层气选区初步地质评价
滑坡特征 第6篇
关键词:发育特征;稳定性;滑坡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97-3
0 引言
2005年6月底,一场持续近10天的降雨使彭阳县红河乡王沟组堡子洼山体出现拉张裂缝,至7月8日时,王沟斜坡顶部下错并推挤下部土体,造成土体剪切破碎致使整个坡体发生滑坡。此次滑坡摧毁平房7间126m2,砖木瓦房5间90m2,窑洞6孔,牛棚3栋180m2,部分农田和农作物被毁。该滑坡早在2001年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中就发现后缘出现裂缝,后被国土部门列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日常监测。发生滑坡前,由于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防灾意识强、措施到位,及时转移受滑坡威胁的群众,因此未造成人员伤亡。此次滑坡成功预报,成为宁夏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成功的典范。国土部门将滑坡过程完整的视频记录下来,为日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和研究提供了条件。
本文在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工程勘查等工作的基础上,对王沟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以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同类滑坡的防灾减灾提供启示。
1 工程地质背景
王沟滑坡位于彭阳县王沟乡红河侵蚀岸的高陡黄土斜坡上,属于宁南黄土丘陵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的影响,灾害性天气增多,导致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受构造运动、河流侵蚀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滑坡所在地区沟谷切割强烈,地形较为破碎。黄土梁呈长条状展布,梁顶较平缓,南坡和西坡较陡。
王沟地区发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黄土,由新到老依次为晚更新统黄土(Qp3)和中更新统黄土(Qp2)。晚更新统黄土出露面积较大,厚度约10-20m,岩性主要为土黄色粉砂质黄土,孔隙大、垂直节理和虫孔发育,结构疏松;中更新统黄土为棕黄色粉砂质黄土,无层理发育,较晚更新黄土致密、坚硬。
滑坡区大地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裂陷带之彭阳冲断带,属古生界隆起—“南北古脊梁”的东侧,彭阳-红河断裂自该区附近穿过,为一条逆断层,断面倾向西,倾角70°。且在断裂带附近,有频繁的小震级地震活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2 滑坡基本特征与变形破坏模式
2.1 滑坡基本特征
野外调查发现,王沟滑坡后壁非常清晰,呈明显的圈椅状,坡顶至坡脚高差约80m,坡体总体坡度为35°。滑坡体长约85m,宽约100m,厚度约5m,平面面积约10600m2,滑坡体体积约53000m3,滑向为北东。从滑面性质看,属典型的黄土层内滑坡。王沟滑坡平、剖面如图1。
由探槽揭露(图2)显示,滑体上部为粉砂质黄土,其下部为粉砂质粘土,滑坡体及附近无新近系红层出露。滑坡体受到挤压,塑性变形明显。滑床由晚更新统黄土(中后部)和中更新统黄土(前部)组成。滑坡滑动面呈不规则的折线型,滑带主要由粉砂质黄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主要呈软塑状,局部呈流塑状。
2.2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由于王沟斜坡边缘受近垂直的最大主应力影响,坡顶出现拉张裂缝。由于裂缝的存在,在破坏土体连续性的同时,不断地向坡体深部发展。而位于坡体中部的黄土,在高倾角压剪应力的作用下,在坡脚处产生应力集中,不仅使土体的强度由峰值强度降低到残余强度,而且土体损失的抗剪阻力传递附加于其周围最大剪应力方向的黄土体上,引起该方向的应力集中,造成土体破坏,最终导致沿该方向的潜在滑动面的形成。在持续降雨作用下,斜坡土体饱和,容重增大,滑动面附近土体受雨水渗入,抗剪强度降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上升,产生静、动水压力。在水-土相互作用效应下,斜坡前缘局部产生拉张裂缝,并发生剪切破坏出现滑动;由于斜坡中前部局部蠕滑,致使后缘拉张裂缝迅速与潜在滑面贯通,斜坡在自重和润滑作用下产生滑动。
3 滑坡形成原因分析
在滑坡发生前,初始斜坡较陡,其下有6户居民,斜坡坡面形态整体为折线形,斜坡顶部较陡,坡度约60°,中部相对较缓,坡度约30°,坡脚处因开挖窑洞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形成近10m的陡坎(图3)。斜坡主体均由第四系黄土组成,上部为晚更新统黄土、下部为中更新统黄土,斜坡结构属于黄土单一结构。由于斜坡顶部地势较平缓,且经过工程活动改造,形成有利的积水条件。
在2001年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中就发现王沟斜坡存在滑坡隐患。当时王沟斜坡顶部发育拉张裂缝,其形成的直接原因主要为斜坡前缘开挖坡脚和坡顶处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2005年6月底一场连续近10天的强降雨下,王沟斜坡顶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给降雨入渗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空间条件。中更新黄土相对隔水,在二者接触部位形成相对饱水带,不仅使土体的容重增加,甚至黄土在受到孔隙水压力后其抗剪强度迅速减小,在坡体中部出现局部剪切变形和破坏。随着降雨入渗,水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使土体引起劈裂扩展和位移,滑动面进一步加深贯通。坡体在自重和润滑作用下,从下部软弱面剪出,上部土体由于下部失去支撑,坡体向下快速滑动形成滑坡。属于牵引-拉裂-局部剪切-整体突滑的变形破坏模式。
4 滑坡稳定性分析
传递系数法是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在综合考虑滑坡区内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利用GEO-SLOPE软件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不同工况进行了定量计算。以I—I剖面作为计算剖面,从而对王沟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
计算参数以室内试验为基础,同时结合参数反演结果和类比当地滑坡滑带土岩土力学参数进行选取。
容重指标选取:天然状态条件下取其天然容重的加权平均值;地下水位以下土体取其浮容重的加权平均值。
抗剪强度指标选取:以各钻孔滑带土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下的直剪试验加权平均值来确定(表1)。王沟滑坡稳定性验算结果见图3、图4和表2。
由稳定性计算结果可知: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为1.042;在饱和状态下稳定性系数为0.911,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后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当降雨达到饱和状态时,稳定性明显降低,但总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因此,该滑坡近期在雨季复活的可能性较小。
5 结论
①王沟滑坡在有地的地形条件、软弱的土体、持续的降雨及不合理的斜坡开挖等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持续的降雨入渗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②王沟滑坡属于牵引-拉裂-局部剪切-整体突滑的变形破坏模式。其是在持续降雨过程中水-土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滑坡的稳定性,得出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降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且该滑坡近期在雨季复活的可能性较小。
参 考 文 献
[1] 陈春利.李同录.贺凯,等.人工堆载诱发黄土滑坡失稳机制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25(1):1-5
[2] 方玉树.滑坡稳定分析传递系数法若干问题的讨论[J].工程地质学报,2007,15(5):607-611
[3] 尚慧.宁南山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4] 吴伟江,王念秦.黄土滑坡的基本类型与活动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2):36-40
滑坡特征 第7篇
线路在该处以隧道形式从滑坡中前部通过, 该隧道设计为单向两车道双洞公路专用隧道。隧道左线起止桩号为LK0+675~LK3+885, 洞长3210m。隧道右线起止桩号为RK0+615~RK3+870, 洞长3255m。隧洞净宽9.75m, 净高5m。孙家崖隧道为奉溪高速公路主要控制工程之一。
在建隧道左线基本位于滑坡体内, 至大里程部分地段滑动面位于隧道拱顶, 影响左线路里程为LK0+616.55~+949.68;右线隧道基本位于滑动面附近, 至大里程段右线隧道埋深较深, 滑坡对隧道影响逐渐减小, 影响右线RK0+559.85~+966.45。如图1所示。
2 滑坡区地质环境
该区属于亚热带温湿气候, 年平均气温16.4℃, 最低均气温5.2℃, 最高气温42.5℃, 年平均降雨量为1107.3mm;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 区内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该处地形坡度一般10°~35°, 滑坡两侧发育有“U”型自然冲沟, 属于河谷岸坡地貌;S201线从滑坡的中前部通过;滑坡区的冲沟内、地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 (Qdel) 、崩坡积 (Qc+dl) 碎石、黏性土夹碎 (块) 石, 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 (T23b) 泥灰岩夹泥岩, 其强风化埋深平均深度约达35m, 最大厚度约50m, 其底部为弱风化岩体, 紫红色泥岩呈透镜状分布于坡体中。受庙梁子背斜影响, 岩层总体产状NW65°~70°/SW∠5~17°, 发育多组张性和剪性结构面, 平均线密度1~1.5条/m, 延伸2~4m。滑坡前部梅溪河为该区内地下水的排泄基准面。滑坡区内有2条和主滑方向基本一致的冲沟, 雨季时汇流滑坡体内的地表水, 降水充沛, 地表径流丰富, 地下水类型可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两种类型。
3 滑坡的性质
滑坡由堆积层滑坡和破碎岩石滑坡组合而成的复合型老滑坡, 宽约390m, 长约576.5m, 坡体上分布的S201线将滑坡分为前后两级, 发育的“U”型自然冲沟将滑坡分为东西两块, 物质的差异导致滑动面为深浅两层, 浅层为堆积层滑坡, 滑体平均埋深深度16m, 滑面倾角22°~23°;深层滑坡为破碎岩石老滑坡, 滑体平均埋深深度为23~28m, 滑动面倾角约22°滑坡主滑方向SW48°, 总体积约809万方, 如图2、3所示。
4 滑坡变形机理分析
变形机理:老滑坡的存在隧道及仰坡开挖导致坡体应力失衡滑坡复活 (滑动面贯通) 原施工抗滑桩失效地表开裂隧道出现变形。
4.1 滑坡复活 (滑面贯通)
自2011年3月随着隧道进洞深度的增加, 深层滑动面滑坡监测孔内在滑动面, 均出现位移, 其中滑坡前级以4mm/d的速度发展, 滑坡后级以2mm/d的速度发展, 即滑坡前级变形明显大于滑坡后级, 从而确定整个老滑坡滑动面再次贯通, 整个滑坡再次复活, 尤其是将降雨后, 滑坡变形速率加剧后地表多处出现拉张裂缝, 并向靠山侧继续发展, 变形特征如图4所示。
4.2 已施工抗滑桩的变形
滑坡整体复活后, 已经施工抗滑桩靠山侧出现拉张裂缝, 抗滑桩向河侧出现最大250mm的水平位移, 但抗滑桩未出现沉降变形, 对抗滑桩进行完整性检测后可知, 整个抗滑桩完整性较好, 因此判断, 抗滑桩在深层滑坡滑动后因嵌岩不足导致抗滑桩整体出现“坐船”现象, 从而也判定浅层滑坡变形较小或未出现变形, 变形速率如图5所示。
4.3 地表变形分析
自2010年3月出现1#裂缝 (宽度168.3mm) 2010年9月2#裂缝出现2010年10月3#裂缝出现, 宽度约20cm, 延伸长度达到150m左右2010年10月4#、5#、6#裂缝出现并贯通, 并以每天5cm的速度发展, 最终裂最大宽度达到60cm, 详细见地表变形图6。
4.4 隧道变形
滑坡推力的作用下, 隧道受到偏压, 因此对隧道进行了应力及隧道围岩压力测试, 如图7所示。隧道左洞LKO+690-LKO+720段二次衬砌和小边墙出现多条裂纹, 宽度约1~2mm, 裂纹长3~8m, 其中LK0+675-LK0+800段右侧起拱线处出现一条宽约0.5~1mm裂纹, 纵向全部贯通;RK0+780- RK0+816段初期支护变形侵入限界, 导致RK0+860-RK0+890段环向裂缝开裂加大并出现整体位移, 二次衬砌有明显错台, 整个裂纹从二衬至仰拱全部开裂。隧道左右洞轴线同时向梅溪河方向位移4~6cm。
隧道应力横断面分布 围岩压力值的横断面分布 (负值表示受压, 正值表示受拉)
5 滑坡变形原因分析
第一、该区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灰岩 (T2b3) , 层间夹有透镜状的泥岩分布, 岩体为薄层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组成, 加之该处汇水面积比较大, 地表水下渗加速了岩体风化, 从而导致岩体风化深度大, 深层滑体处于强风化内岩体内;第二、区内岩层顺倾向梅溪河, 倾角约5°~17°, 这为滑坡的滑动创造了构造条件;第三、该区内岩体破碎, 风化界限清晰, 且连续, 这为地表水入渗提供了较好的通道;第四、滑坡区内地形低洼、汇水面积大, 降雨后部分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排出坡体, 部分水顺地表裂缝直接灌入坡体软化滑动带, 降低滑动带指标;第五、生活用水和破坏水塘的水入渗后形成的地下水直接影响滑坡体稳定。第六、线路斜穿滑坡体, 隧道开挖后形成的应力圈使老滑坡体重新发生应力调整, 从而使稳定性较低的老滑坡重新整体复活, 导致滑坡出现滑动变形, 影响在建隧道和其他构筑物的安全。
6 防治措施
6.1 方案考虑
根据以上滑坡的特征、变形机理等因素, 本次治理工程措施首先考虑清方减载的治理方案, 但由于滑坡体积巨大, 滑面很深, 且滑体上有大量居民及民房, S201省道也从滑坡体中部通过, 若清方减载一则征地拆迁费用太高, 二则会使201省道断道, 从而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清方减载不可行, 故考虑采用强支挡结合排水进行综合治理。该滑坡滑面深, 滑坡规模大, 治理工程措施应以抗滑桩为宜, 滑坡推力最大达400t, 一排抗滑桩难以抵挡巨大的滑坡推力, 因此考虑采用多排抗滑桩进行支挡。另外考虑设置工程措施的目的是保护高速公路隧道的安全稳定, 将重点防护工程设置于隧道附近;坡体内含水量较高, 布设渗水隧洞是极为必要, 这样既能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又能降低支挡工程的费用, 经过多方面比较, 最终以三排抗滑桩结合渗水隧洞、截排水沟等工程进行治理, 工程布设平面如图8所示。
6.2 指标的选取 (见表1)
6.3 应急抢险工程
抗滑桩:为抵挡滑坡推力, 确保隧道及二级路的安全稳定, 在二级路下部靠河侧设置一排抗滑桩, 桩间距垂直于滑动方向中~中均为6m, 桩长42~51m;反压工程:小里程段为确保坡体的稳定, 在滑坡前部采用填土反压, 填土边坡高6m, 坡率为1∶1.5, 边坡顶部宽22.9m, 坡度为4%。
6.4 永久工程
抗滑桩:
为抵挡滑坡推力, 在隧道两侧各设置一排抗滑桩, 桩间距垂直于滑动方向中~中均为6m, 桩长20~44m;排水隧洞:为提高坡体稳定性, 减少支挡工程量, S201省道上部布设排水隧洞, 出口布设小里程省道下部自然冲沟内, 隧洞纵坡2%~3%, 总长390.75m, 共设检查井8座, 渗井50孔;
截排水沟:
为防止地表水流入滑坡体内, 在滑坡周界以外设置一道M10浆砌片石截排水沟, 大里程段将水引至当地冲沟内, 小里程段将水引至桥下冲沟内, 如图9、10所示。
7 结束语
1) 原方案未认清滑坡的规模和类型, 仅对局部变形范围进行了治理, 未对滑坡进行预加固, 导致滑坡复活, 从而使坡体的部分构筑物出现变形, 如开挖的隧道变形、已经施工抗滑桩出现整体平移。
2) 滑坡的滑动变形不仅影响在建高速公路, 而且对坡体居民生活财产及通往巫溪的唯一通道S201线也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 因此对整个滑坡体在施工期间及施工以后的一定期间内进行监测, 及时掌握滑坡的动态。
3) 大坪滑坡中前部隧道的开挖是导致滑坡出现复活的直接因素, 同时, 该隧道和S201线是本次治理需要保护的最主要的构筑物, 因此支挡工程的布设主要在隧道两侧和S201线附近。
4) 大坪滑坡体含水量较高, 且汇水面积较大, 若不采用长期有效的排水措施, 该滑坡难于稳定, 即使采用支挡工程, 在长期的降雨后也难于保证支挡工程的有效性, 因此在滑坡中后部布设渗水隧洞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 滑坡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 影响广泛, 在进行治理时, 必须了解清楚滑坡性质规模及滑坡动态, 从而提出经济有效的治理, 对于大型的滑坡在治理结束后进行动态监测是极为必要的。
摘要:通过对大坪滑坡地质概况、特征、形成及变形机理的研究, 分析了隧道分布区的复合型滑坡的变形规律及稳定状态, 有针对性地采用抗滑桩和渗水隧洞相结合的措施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滑坡,变形机理,抗滑桩,渗水隧洞
参考文献
[1]孙广忠, 姚宝魁.中国滑坡地质灾害及其研究[J].中国典型滑坡.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
[2]王恭先.面向21世纪我国滑坡灾害防治的思考[J].兰州滑坡泥石流学术研讨会集.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
[3]刘岁海, 刘爱平.西南科技大学科技中心南侧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 2006, 14 (1) :25-29.
[4]曹兴松, 周德培.成南路K28滑坡整治措施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23 (16) :2811-2817.
杨家岩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第8篇
一、研究区概况
(一) 地形地貌。
研究区处在川东平行岭谷向西南延伸和宜宾县观音镇向斜往东南延伸的尾部地带, 境内形成以观斗山—翠屏山为界的两大地貌, 东南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 西北部属方斗山丘陵区。因岷江切割分开观斗山和翠屏山, 所经地带便形成河谷, 区境地势呈南北两翼高而中部低, 总体由西向东倾斜。
(二) 地层岩性。
研究区内出露地层为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 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其中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分布的地区面积1085.93km2, 占区面积的49.79%;第四系地层分布地区面积23.76km2, 占全区面积的50.21%。
(三) 地质构造。
研究区处于四川沉降带, 在川东平行岭谷向西南延伸和翠屏区观音镇向斜往东南延伸的尾部地带。构造带受华蓥山深断裂制约, 呈现为由北东转向北北东, 局部为北西向。
(四) 水文地质条件。
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的唯一水源, 受地形条件控制大气降水沿地表径流由上向下, 由梁、坡至溪沟, 由支沟向主沟而逐级汇集排除区外, 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 或赋存于饱气带而被蒸发消耗。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 沿风化裂隙和层间裂隙由坡面向支谷, 再向主谷汇集渗流, 在径流途中受阻后, 以泉或渗流形式向低洼谷地径流排泄。受地形条件控制, 研究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差, 径流、排泄条件好, 水交替循环较强烈, 最终排泄于坡脚的岷江。
二、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研究区位于中山区, 主要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泥岩、砂岩地层 (J2sn) , 易风化、崩解, 常在斜坡中下部形成较厚的松散堆积层, 在地下水、地表水的作用下, 易产生滑塌。
研究区内出露的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岩类、碎屑岩类两种类型, 按岩体结构和力学性质将岩体划分为半坚硬-坚硬层状砂岩夹泥岩岩组, 半坚硬层状砂泥岩不厚厚互层岩组、软弱层状泥岩夹砂岩岩组。研究区岩土体主要属松散岩类和半坚硬层块砂泥岩不等厚互层岩组。
三、滑坡发育特征
该滑坡由H1, H2滑坡两个小滑坡组成。该滑坡所在坡体剖面呈台阶状, 中后部为斜坡, 坡度18°~25°, 为林地或耕地;中前部为岷江一级阶地, 前部为岷江。根据现场调查确定, H1滑坡主滑方向为238°, 从后缘到前缘, 滑坡纵长约50m, 横向最宽约90m, 滑体厚度4~9m, 滑坡预计方量为3.5×104m3, H2滑坡主滑方向为230°, 滑坡纵长约30m, 宽度70m, 滑体厚度4~6m, 滑坡预计方量为1.6×104m3。
H1滑坡, 其变形主要表现为后缘地面出现拉张裂缝LF1;围墙墙体开裂并错开, 形成裂缝LF2;后缘地面下错, 造成围墙基础与地面分开, 形成裂缝LF3。滑坡后缘变形强烈, 主要表现为滑坡后缘水泥路地面出现裂缝LF1, 延伸长约65m, 缝宽2~5cm, 下错3~5cm, 可见深度约6~8cm, 延伸方向与主滑方向近乎垂直。
H2滑坡其变形主要表现为后缘出现拉张裂缝LF4、围墙开裂等。后缘水泥路地面出现拉张裂缝LF4, 延伸长约55m, 缝宽2~15cm, 下错5~6cm, 可见深度约10~15cm, 延伸方向与主滑方向近乎垂直, 该裂缝并延伸至滑坡后缘右侧围墙, 导致围墙开裂, 并裂缝贯穿整个围墙。
四、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H1滑坡是由内因及外因相互影响所构成, 松散覆盖层是该滑坡产生的内因, 强降雨是滑坡发生的外因及诱发因素。
H1滑坡主要表现为后缘地面出现拉张裂缝LF1;围墙墙体开裂并错开, 形成裂缝LF2;后缘地面下错, 造成围墙基础与地面分开, 形成裂缝LF3。滑坡位于负地形斜坡坡脚, 滑坡区为后缘斜坡及两侧山脊汇集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唯一通道, 形成较大的汇水面积;滑坡剖面呈台阶状, 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滑坡区早期为自然斜坡, 由于水流侵蚀形成临空面, 使坡脚失去支撑。此外, 滑体为回填含碎石粉质粘土层, 结构松散, 透水性强, 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后缘汇集的降雨沿填滑坡区下渗, 一方面增加滑体的自重, 另一方面在基覆界面富集运移, 软化滑动面, 降低了抗剪强度, 加之前缘临空条件较好, 且水流冲刷掏蚀坡脚, 前缘土体发生垮塌, 使抗滑力不断不断降低, 从而中后部土体发生滑动, 导致坡体变形失稳。
H2滑坡变形主要表现为后缘边界发育拉张裂缝, 其后均有不同程度变形。
滑坡位于负地形斜坡坡脚, 滑坡区为后缘斜坡及两侧山脊汇集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唯一通道, 形成较大的汇水面积;滑坡剖面呈台阶状, 前缘临空, 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 滑体为回填含碎石粉质粘土层, 结构松散, 透水性强, 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后缘汇集的降雨沿填滑坡区下渗, 一方面增加滑体的自重, 另一方面在基覆界面富集运移, 软化滑动面, 降低了抗剪强度, 加之前缘临空条件较好, 前缘土体发生垮塌, 从而牵引中后部土体发生变形, 导致坡体变形失稳从岩性结构分析, 滑体土为修建居民楼时所回填含碎石粉质粘土, 结构松散, 中后部较厚, 前缘较薄;从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由于前缘切坡临空, 破坏坡体原有平衡, 坡脚局部出现滑塌, 进一步破坏坡体平衡, 且中后部土体较厚发生变形中前部受挤压变形, 故其破坏模式为推移式。
综上所述, H1、H2滑坡为推移式浅层土质滑坡。
五、滑坡稳定性分析
滑坡体展现出来的宏观变形迹象已经很明显, 由于前缘切坡临空, 破坏坡体原有平衡, 坡脚局部出现滑塌, 进一步破坏坡体平衡, 且中后部土体较厚发生变形中前部受挤压变形, 后缘已经形成明显的张拉裂缝, 后缘处墙体已经发生了明显的破坏现象, 反映H1, H2滑坡目前处于不稳定滑移状态, 其变形主要表现为后缘拉张裂缝加大加宽, 在强降雨诱发下, 可能继续发生滑动。
六、防治方案建议
用抗滑桩对H1, H2滑坡进行治理, 抗滑桩是一种穿越滑体并在滑床的一定深度处锚固的构筑物, 上部的滑坡推力作用通过抗滑桩传到稳定的滑床, 它能有效提高滑体的抗滑能力, 改善滑坡的稳定性, 达到整治滑坡的目的, 是滑坡治理中常用的技术措施之一。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土墙对H1, H2滑坡进行治理。重力式挡土墙是以挡土墙自身重力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 它是我国目前常用的一种挡土墙。
七、结语
杨家岩滑坡威胁滑坡体后缘2栋居民楼300余人生命安危, 危害程度较大。通过对滑坡进行成因机制分析, 并提出防治方案建议, 可有效保护研究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 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参考文献
[1]林孝松, 许江.滑坡灾害复杂性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5:359~363
[2]段永侯.我国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第四纪研究, 1999, 3:208~216
[3]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J].工程地质学报, 1999, 3:195~199
广西某矿山滑坡群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第9篇
广西某矿山滑坡群位于龙胜县鸡爪村, 现存较大的滑坡有5处, 2008年已经治理了1号滑坡, 目前3号、5号滑坡已经滑动, 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2号、4号滑坡已经逐渐发展连成一体, 一旦发生大规模滑动, 将危乡镇公路及选矿厂厂房, 公路上车辆、行人的安全, 危害性较大, 预计可能造成的损失将达到5000万元左右。
2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层岩性[1]
滑坡群初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Q和元古界上板溪群合桐组四段 (Ptbh4) 。其中第四系分为素填土层及残坡积层, 各地层分布、岩性特征如下:
(1) 路面为乡镇公路的沥青路面及其稳定层, 厚度0.5~0.8m, 平均厚度0.63m。
(2) 素填土 (Q4ml) :主要分布于新选厂乡镇道路附近, 褐色、灰褐色、红褐色、黄褐色或杂色。由粘土、碎石角砾和砾粗砂等组成, 局部夹块石, 硬杂质含量30%~60%不等, 稍湿~湿, 孔隙大, 软硬不均, 厚度1.1~2.2m, 平均厚度1.43m。
(3) 含粘土角砾 (Q4el+dl) :广泛分布于滑坡群山体表面, 红褐色, 局部黄褐色、灰褐色, 粘土含量约20%~49%, 粘土为可塑~硬塑状, 角砾、碎石成分以细碧岩为主, 粒径一般为1~4cm, 砾粗砂含量约15%, 局部夹有粒径4~30cm不等的块石, 稍密~中密状, 厚度0.3~12.9m。
(4) 强风化细碧岩 (Ptbh4, ) 红褐色、浅灰绿色, 显微鳞片变晶结构, 变余交积细碧结构, 有枕状、气孔状、杏仁状构造。风化强烈, 属于次软岩, 风化裂隙发育, 岩芯破碎, 局部已全风化成碎石土状, 该层分布于滑坡群大部地段, 厚度0.7~14.1m。
(5) 中~微风化细碧岩 (Ptbh4)
红褐色、浅灰绿色, 显微鳞片变晶结构, 变余交积细碧结构, 有枕状、气孔状、杏仁状构造。中等风化微风化, 属于极硬岩, 岩芯较完整, 厚度大, 未揭穿该层。
2.2 地质构造与地震
滑坡群位于南岭系与广西“山”字型脊柱的复合部位, 三门复式倒转背斜的次级构造林家湾背斜的西翼, 矿区构造为更次一级的倒转向斜构造, 轴部为合桐组第五段白云大理岩段及拱洞组千枚岩、板岩段, 两翼侧为合桐组第四段细碧岩段, 轴向北东15~20°。由于受区域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 致使基岩面倾角较陡, 节理裂隙较发育, 力学强度及抗风化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05g, 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地震基本烈度等于Ⅵ度, 矿山抗震设防≥Ⅵ度。
2.3 水文地质
矿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其埋藏深度与地形有关, 山背部位约6~10m, 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 变幅11.5m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地下水类型有基岩裂隙潜水和松散层孔隙水。由于滑坡所处位置较高, 钻孔孔底高程高于区域地下水位, 孔内均未见地下水, 土层的渗透系数为1.09~3.42m/d, 土层为中等透水层。
3 滑坡群特征
根据调查危害较明显的滑坡共有5处, 1号滑坡已经治理。主要分布于山体560m高程以下。各滑坡主滑方向与山坡坡向基本相同或相近, 总的影响范围近30000m2, 总方量144224m3。 (图1)
3.1 滑坡规模与平面形态特征 (见表1)
3.2 滑坡结构特征及变形特征
1号滑坡已经治理, 目前已处于稳定状态, 滑坡群前缘、后缘和滑坡体内地表出现多处裂缝, 多数裂缝延伸长, 多数钻孔发现滑动带有镜面、擦痕及搓揉现象, 滑带土特征明显 (见表2) 。
4 滑坡群形成机制
4.1 形成条件
(1) 地质条件。滑坡群山坡岩体表层多为坡积、残积土层覆盖, 坡残积土岩性主要为含粘土碎石, 透水性相对较好, 致使雨季时坡残积土体与强风化细碧岩接触面局部饱水。土体受水浸泡后重量增加, 抗剪强度降低, 在坡残积土层与强风化层接触面易形成滑动面, 产生滑坡。坡残积土层与强风化层接触面为软弱面, 遇到连续集中降雨、大强度降雨入渗到下部泥岩顶面时受阻, 顺分界面运移, 滑带土软化, 强度降低。加之后期人类活动作用改变了斜坡原有的应力状态, 促使坡体发生变形, 在长时间的变形积累下, 应力进一步集中, 最终产生滑动。
(2) 地形条件。滑坡区地形上总体为上陡下缓, 自然坡度25~45°, 局部在45°以上, 新选厂的建设, 开挖坡脚, 致使上述结构面露于人工边坡上, 由于人工边坡大部分尚未采取防护措施, 或设计有挡土墙, 但施工进度缓, 使岩土体长期暴露受风化影响而强度迅速降低, 在暴雨或其它突变因素诱发下, 易产生滑坡。
(3) 降雨条件。据气象资料, 年平均降雨量1546.2mm, 雨季月平均降雨量273.9mm, 日最大降雨量317mm, 小时最大降雨量57.3mm, 每年雨季集中在4~8月份, 且大部分以暴雨或强降雨形式出现, 延续时间长, 大量雨水渗入山坡, 造成地表土体重量增大和下伏含水层地下水位升高, 泡软软弱结构面, 使软弱结构面力学强度降低, 使山体易于沿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坡。
(4)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有选矿厂建设、修建公路、房屋建设、乡镇公路等, 对坡体进行切坡和填方, 所形成的切坡或填方边坡高度10~30m, 这些边坡为土质和岩质边坡, 部分地段已经采用片石挡墙进行支护, 但还有相当部分未进行支护, 在降雨时, 边坡发生变形垮塌失稳。
4.2 滑坡形成机制[2]
(1) 1号滑坡已经治理, 目前处于稳定状态。
(2) 2号滑坡, 4号滑坡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 未产生大规模滑动, 特点: (1) 滑动边界明显, 后缘拉裂缝连续分布, (2) 滑动面已形成, 滑带土已受下滑扰动, (3) 前缘为都坎, 具备滑坡滑动的临空面, 其中2号、4号滑坡前沿的挡土墙已经开裂变形 (4) 大气降雨易从后缘拉裂缝中入渗, 具备滑坡滑动的水动力条件。
(3) 3号滑坡、5号滑坡已经发生, 目前暂时处于稳定状态, 在暴雨的激发下可能产生小规模的滑动。
可见2号、3号、4号、5号滑坡具备滑移条件, 在暴雨的激发下有再次滑动的可能。
5 稳定性计算
5.1 计算方案的选取
极限平衡理论的刚体极限平衡法是建立在Mohr-Coulomb准则基础上的, 是工程实践中最广泛、最成熟的方法。本次新选厂滑坡群稳定性评价采用目前理论成熟, 且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在极限平衡分析中, 由于传递系数法具有力学概念清晰、适用面广、操作简单的优点, 因此本研究选用这种方法对新选厂滑坡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并把Janbu法、Bishop法的计算结果作为分析参考[3,4]。
5.2 计算参数的选取
滑坡体土重度的确定
根据滑坡体室内土样试验结果和本区前人勘察资料以及周边同类边坡现场大容重试验资料, 考虑土层土质不均, 局部颗粒有架空现象, 综合确定滑坡体土天然重度取20.5KN/m3, 饱和重度取21.0KN/m3。
滑坡参数的确定在土体的剪切强度参数选取时, 考虑室内试验成果与反演分析, 并根据试验值, 同时考虑碎块石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综合确定参数值 (见表3) 。
5.3 滑坡稳定性评价
通过综合分析滑坡群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和现场调查结果后, 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
2号滑坡及4号滑坡目前 (旱季) 整体稳定系数处于1.05~1.15之间, 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雨季) 整体安全系数处于1.00~1.05之间, 处于欠稳定状态, 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天然条件下, 2号、4号滑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 在暴雨 (工况Ⅱ) 的情况下, 2号、4号滑坡稳定性差, 将产生整体滑移。3号滑坡、5号滑坡产生滑动后, 目前处于暂时稳定, 经计算, 在清除滑坡体前缘堆积物恢复原建筑场地后, 在旱季可保持基本稳定, 在暴雨状态时3号滑坡、5号滑坡主断面的安全系数均小于1.05, 处于不稳定状态, 还会产生新的滑移 (见表4) 。
6 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1) 2号、3号、4号、5号滑坡组成的滑坡群滑坡体总方量144224m3, 分布和影响范围约30000m2, 处于蠕动变形和暂时稳定阶段, 其危害对象主要为下方选厂及其机械设备、进厂道路、职工和居民生命和财产。 (2) 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暴雨状态时, 各滑坡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在极端不利工况下, 有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
(2) 建议: (1) 为了确保乡镇公路、选厂厂房、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 防止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和灾害加剧, 应及时对2、3、4、5号滑坡进行加固治理。 (2)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地形条件, 提出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挡土墙为主体结构的抗滑体系与地表地下排水相结合的综合防护加固方案[1,5]。 (3) 建立完善的地表排水系统, 防止地表水入渗, 确保边坡体的稳定。 (4) 建立滑坡、边坡变形监测系统, 监测其发展变化情况。
摘要: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方面, 阐述该滑坡群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通过传递系数法和Janbu法、Bishop法的滑坡稳定性计算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 2号滑坡及4号滑坡目前整体稳定系数处于1.05~1.15之间, 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雨季) 整体安全系数处于1.00~1.05之间, 处于欠稳定状态, 3号滑坡、5号滑坡产生滑动后, 目前处于暂时稳定, 在旱季可保持基本稳定, 在暴雨状态时3号滑坡、5号滑坡主断面的安全系数均小于1.05, 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后, 提出为提高滑坡稳定性应采取的工程加固措施, 具有较高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滑坡群,滑坡特征,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桂广滑石开发有限公司龙胜矿区新选厂滑坡群地质灾害勘查报告[R].桂林:2009.10.
[2]戚宗轲.青海麦秀山滑坡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7, l8 (3) :6-10.
[3]崔芳鹏, 胡瑞林, 谭儒蛟, 等.青海八大山滑坡群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27 (4) :848-857.
[4]谭昌明, 李辉, 刘良春.东溪危岩滑坡群特征及稳定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 17 (3) :58-61.
北川凤凰山滑坡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凤凰山滑坡,稳定性,传递系数法
前言
凤凰山滑坡位于北川县擂鼓镇凤凰山,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滑坡前缘向前滑动了40m, 堵塞了前缘的老场口河, 现在滑坡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暴雨等工况下仍会发生滑动。滑坡区坡脚为北川县擂鼓镇, 有S105省道从擂鼓镇通过。该滑坡稳定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区内经济建设的正常发展。
1 滑坡地质环境
1.1 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北川县东部的低中山区, 海拔一般740-1300m, 相对高差500-600m, 最高点位于凤凰山顶, 高程为1315m, 最低点位于老场口河的侵蚀基准面, 高程为740m。
滑坡区为斜坡地形, 周围属较高陡的基岩陡坎地形, 滑坡区内顺滑动方向整体呈上陡、中缓、下陡的形态, 滑坡中后部斜坡斜长554m, 坡度一般为26°, 呈现两级下错台阶, 顺滑动方向前一级高约20m左右, 后一级高5-10m。滑坡中部的平台地形, 顺滑动方向宽220m, 平台整体向后侧倾斜, 坡度10-15°, 与平台前缘的高差10m左右, 目前洼地内部分已由后缘冲洪积的碎块石土回填3-5m, 但洼地地形仍然可见。滑坡前缘斜坡区地形较陡, 斜长110m, 坡度30°左右, 由于斜坡坡度较陡, 加之岩层结构松散, 斜坡面在自重和降雨的作用下, 产生次级变形, 形成较多的地表裂缝。
1.2 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Q4) 和下伏基岩层, 场区分布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主要有滑坡堆积物层、崩坡积层、坡洪积层和河流冲积层, 滑坡区大部分区域分布基岩为泥盆系中统甘溪组 (D2g) 和上统唐王寨群 (D3t) 的浅灰色薄-厚层状白云岩夹白色较纯灰岩, 在滑坡区南侧少部分区域分布有石炭系 (C) 地层。
1.3 地质构造
滑坡前缘有北川-映秀断裂通过 (小区域内属擂鼓坪错断裂) , 为本次发震断层之一, 是一条现今仍在活动的冲断层, 断层倾向北西, 倾角60°-70°, 断层分布带处岩体风化强烈, 岩石破碎, 为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1.4 水文环境
滑坡区地下水按其赋存介质可以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1)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赋存于滑坡区第四系松散的滑坡堆积层、崩坡积层、坡洪积层和冲积层的孔隙中, 碎块石层为主要的含水层, 除老场口河处的冲积层受河水补给外, 大部分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由于斜坡地形, 场区地下水较贫乏。
(2)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主要分布于泥盆系、石炭系岩层的裂隙中, 含水层不连续, 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 一般在陡坎低处排泄形成泉。
2 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2.1 滑坡体特征
主要成分为碎块石土夹少量粉质粘土层, 厚度一般50-70m, 只有在滑坡外边界处稍薄, 总体上薄下厚, 前缘平台处滑体物质厚度70m左右, 中后部稍薄, 一般有30-50m, 碎石含量80%左右, 棱角状, 块径3-15cm, 大的有20-30cm, 主要物质来源为后侧基岩陡崖的崩塌物质, 有少部分属崩塌碎屑流产生的洪积物, 厚度不大, 一般1m左右, 在滑坡平台洼地处堆积稍厚, 母岩成分主要为灰岩。
2.2 滑床特征
滑床为泥盆系唐王寨组 (D3tn) 浅灰色薄-厚层状白云岩夹白色较纯灰岩组成, 为单斜岩层, 地层产状295°∠33°, 表层风化强烈, 岩体较为破碎, 质较软, 裂隙较发育, 强风化厚度10-15m。
2.3 滑带特征
滑坡滑带埋藏深度范围为59-80m, 剖面上呈不规则折线型。滑带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夹10%~20%的碎块石, 块径4~50mm居多, 部分可达200mm, 呈次圆状, 部分风化。粉质粘土呈可塑状, 较细腻, 滑坡范围内的勘探孔多数见到滑带。
2.4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滑坡的变形破坏主要受坡面形态、坡面岩体和区内地质构造的影响, 由于滑坡中前部正好属北川映秀断裂通过, “5.12”特大地震发生时, 前缘滑体物质由于坡度较陡加之岩层结构松散, 于是向前产生滑动变形, 后缘大方量滑体物质失去支撑力从而产生牵引变形, 向前产生滑移变形, 增加滑坡下滑推力, 降低滑坡稳定性, 促使滑坡变形破坏。地震力为此滑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动力, 受此影响, 滑坡体多处发育地面裂缝, 有利于地表水流下渗, 增加了滑体自重, 降低了滑带土抗剪强度, 加速了滑坡变形破坏, 促使滑坡产生变形, 因此该滑坡属牵引式土质滑坡。
4滑坡稳定性计算
4.1计算方法
凤凰山滑坡为土质滑坡, 滑带以土岩界面为主, 滑面呈折线型。相应的计算方法选取折线滑动法 (传递系数法) 。根据滑坡特征, 共划分4个剖面 (图2) 。
计算模型见图3,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Fs为滑坡稳定性系数, Ψj为传递系数, Ti为第i计算条块下滑力 (KN/M) 。
4.2 计算参数
计算参数根据岩土样室内试验、现场大剪试验数据用因素分析法和最小二乘法综合确定 (表1) 。
滑坡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弱, 主要表现在滑坡中部平台居民的房屋和公路建设以及滑坡区农业耕种活动, 对滑坡区的影响较小, 不予考虑。
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滑坡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 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4.3 工况组合
工作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多年平均气温15.6℃, 雨量充沛, 年均降雨量1399.1mm, 降雨集中在6-9月, 占全年降雨量71%-76%, 年最大降雨量2340mm (1967年) , 日最大降雨量255mm (2008年) , 最大6小时暴雨量69.2mm, 时最大降雨量32mm。滑坡区内地震烈度为Ⅷ度, 需要考虑地震力的影响, 设计工况如下:
工况1:天然状态
工况2:自重+暴雨
工况3:自重+暴雨+地震力。
工况4:自重+地震力。
4.4 计算结果
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见表2。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50/143-2003) , 滑坡剩余下滑力安全系数在暴雨工况条件下最小不得小于1.15。计算结果表明, 凤凰山滑坡在工况1下, 各剖面稳定系数1.22-1.97, 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2下, 1-1′、2-2′、4-4′剖面稳定系数1.18-1.62, 处于稳定状态;3-3′剖面稳定系数1.01, 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工况3、4下, 而1-1′、2-2′、4-4′剖面在工况3、4下稳定系数1.16-1.55, 处于稳定状态;3-3′剖面稳定系数0.97-1.05, 滑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5 有限元分析
Abaqus是一套功能强大的工程模拟的有限元软件, 其解决问题的范围从相对简单的线性分析到许多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它提供了丰富和强大的混凝土, 土壤和岩石本构模型。
凤凰山滑坡为土质滑坡, 因此在进行有限元分析时采用莫尔-库仑模型, 即, 计算模型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 假定位移和应变都发生在自身平面内。当岩土体所承受的荷载超过材料强度时, 就会出现明显的滑移破坏面, 当整个边坡破坏时, 就会出现明显的塑性贯通区且分析解不收敛。用abaqus软件对传递系数法计算结果不稳定的剖面和工况进行复核, 结果表明在工况3、4下, 3-3′剖面有限元模型计算不收敛, 即3-3′剖面在工况3、4下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和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6 结语
凤凰山滑坡位于低中山区, 前缘有断裂通过, 岩体风化强烈, 较为破碎。滑坡区为斜坡地形, 且周围属较高陡的基岩陡坎地形, 高陡的斜坡地形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5.12”汶川地震产生强大的地震力是本次滑动的诱发因素。目前部分滑体处于蠕滑变形之中, 变形近来有加剧之势。通过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 该滑坡在暴雨、地震力等特殊工况下, 滑坡3-3′区处于欠稳定状态, 须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治理。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刘展, 《ABAQUS6.6基础教程与实例详解》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年.
[3]许健聪, 碎石土滑坡变形解体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2005年.
[4]贺建波, 三峡库区刘家湾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 2004年.
[5]谢锋, 富阳来龙山滑坡治理分析研究, 2005年.
[6]工程地质手册 (第4版) [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
滑坡特征 第11篇
1滑坡特征
1) 滑坡体特征。滑坡体总体呈南北长, 东西短分布, 该区后缘裂缝带、沉陷带明显, 前缘地面鼓胀, 鼓胀高度约1.0 m, 该区主滑方向长约100.0 m, 宽约115.0 m, 在前缘房屋向前推进约0.35 cm, 主滑方向254°;在最北部牵引影响有一小型滑坡, 其后缘有弧形裂缝 (L1) , 前缘仅有微小裂缝, 长约74.0 m, 宽约30.0 m。前缘处于村南沿黄公路上坡拐弯陡坎处, 变形特征主要为地面开裂, 泉水出露, 并在前缘陡坎处有次生小型崩塌, 崩塌体积约5 m3~8 m3, 该区长约125.0 m, 宽约100.0 m。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粉质粘土组成, 褐黄、褐红色, 湿~饱和, 软可塑~软塑, 局部含砾岩块及泥岩、煤矸石碎块。主要为坡积形成, 在后缘较薄仅2 m~5 m, 中部前缘相对较厚, 约8.0 m~12.0 m。2) 滑床特征。滑床主要由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泥岩、砂岩等组成, 全~强风化, 在饱和状态下, 为较软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15 MPa~23 MPa, 干燥状态下为较硬岩, 产状275°∠7°。滑床面起伏不定, 局部平缓。3) 滑带面特征。该滑坡自1984年开始活动, 一直表现为后缘开裂、沉陷, 不同的前缘鼓胀, 位移量很小, 滑坡整体并未形成明显的滑动面, 仅局部有滑动痕迹。依据变形特征, 滑动面为上覆坡积的粉质粘土与基岩分界面, 滑面呈不规则状, 随界面变化呈起伏状。
2滑坡稳定性计算
1) 计算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工况:暴雨+地震状况, 考虑勘察钻探时揭露的地下水位线均在滑坡滑面以下, 滑体整体都采用饱和重度进行计算;安全系数取1.2, 并考虑地震水平力的影响。
2) 计算原理。计算参数选择依据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计算原理见图1。公式为:
当Ti<0时, 应取Ti=0。
其中, Ti, Ti-1分别为第i和第i-1滑块剩余下滑力, k N/m;Fs为稳定系数;Wi为第i滑块的自重力, k N/m;αi, αi-1分别为第i和第i-1滑块对应滑面的倾角, (°) ;φi为第i滑块滑面内摩擦角, (°) ;ci为第i滑块滑面岩土粘聚力, k N/m;Li为第i滑块滑面长度, m;ψi为传递系数。
3) 计算剖面的选取。选取了1—1', 2—2'这2个剖面作为七泉村滑坡稳定性分析的计算剖面 (见图2, 表1, 图3, 表2) 。
4) 计算参数的选取。
a.滑带岩土体c, ф的取值。七泉村滑坡体为残坡积土层, 土质松散, 给地表水下渗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下伏的全~强风化泥岩、砂岩、砾岩等组成隔水层, 降雨季节地表水易沿松散的堆积层下渗, 在岩土分界面形成软弱带, 使滑带 (面) 抗剪强度降低, 加之后缘与剪出口高差很大, 岩土界面倾角6°~50°, 坡体在自然状态下, 处于稳定状态。受长期降雨的作用, 土体势能将加大, 在重力及叠加地震等不利因素作用下易造成土体失稳, 沿岩土界面发生新的滑移。c, ф值的选取一般通过三种途径确定, 一是通过滑带土的力学试验直接获得;二是通过滑坡体的稳定程度, 反算求得c, 值;三是通过经验值类比确定。本滑坡由于要素发育完整, 周界明确, 勘察界定成果合理, c, ф值可通过反算法确定。根据滑坡勘察期间的稳定状态, 稳定系数按K=0.95取值, 反算c, ф值。最终确定1—1'剖面的c, ф值分别为2.5 k Pa, 6°, 2—2'剖面的c, ф值分别为6 k Pa, 7°。
b.岩体密度。滑体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 结合试验结果, 密度平均值取为21.2 k N/m3。
5) 滑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按上述计算模型和计算工况对七泉村滑坡进行了计算, 滑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的计算结果见表3。
6) 计算结果评价。
a.评价标准。据DZ/T 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见表4) , 滑坡稳定性状态按稳定系数分四级。滑坡稳定状态应根据滑坡稳定系数按表4确定。
b.滑坡稳定性评价。现状条件下, 滑坡后缘拉张裂缝沉陷带由原始的2.4 m变为9.5 m, 前缘鼓胀区域由0.5 m变为1 m。由稳定性计算结果表3以及稳定性分级表4可知, 1—1'和2—2'剖面工况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7) 滑坡发展变化趋势。经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和推力计算, 其结果表明该滑坡不稳定, 若不治理, 该滑坡在饱和状态下有可能发生局部复活或全部复活的可能。需要对滑坡进行治理来保障沿黄公路稳定及七泉村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隆刚.陈家沟滑坡特征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3) :71-72.
滑坡特征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