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免疫新城疫
合理免疫新城疫(精选8篇)
合理免疫新城疫 第1篇
笔者从事技术服务多年。接触的养殖户大多数是兼职养殖, 他们没有系统的养殖知识, 只是看一些养殖方面的书或是听听专家讲座;还有就是听从有经验的养殖户的安排, 所以对新城疫的免疫存在很多误区, 导致免疫失败, 成为临床上新城疫发病越来越频繁的原因之一。
1 合理的免疫间隔
每个养殖地区都有相应的免疫程序, 是畜牧相关单位结合当地的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出来的, 养殖户按表执行就能达到较高的保护率。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下列情况:
1.1
由于疾病、时间安排等情况的影响, 有时会出现两种或多种疫苗同时使用;两种疫苗使用间隔时间过短的情况。在养殖户看来, 所有的免疫都做了就不会出现问题。事实上疫苗之间受抗体排他性影响会发生竞争性干扰, 加重机体的抗原反应, 引起记忆应答紊乱, 降低免疫效果。因此在做免疫时应考虑错开疫苗相互干扰的影响。
1.2
基层养殖中, 由于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有的鸡场新城疫频发, 养殖户就频繁不断的接种疫苗。间隔短到十天半月就做一次, 认为做苗越多保护率越高。实际上抗体效价有一定的消长规律。在短期内重复使用疫苗, 除了有中和抗体的弊端外, 频繁的抗原刺激, 还会造成机体应答反应疲劳, 形成免疫抑制, 使家禽丧失对病原的抗御能力, 引起发病。有的鸡场发病率低就人为减少免疫次数, 延长免疫时间, 造成免疫断档, 致使抗体水平低于安全滴度而引发新城疫。要想免疫达到较好的效果就必须消除这些人为的因素, 正确处理免疫次数和免疫间隔时间。
2 正确的免疫方法
各类新城疫疫苗都有其最佳的免疫途径, 有时免疫时养殖户为了节省时间、减少劳动强度采用简单省力的方法, 殊不知改变免疫途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2.1
采用新城疫苗点眼滴鼻时, 最常见的问题是疫苗刚滴进眼或鼻内就把鸡放回笼内, 而小鸡的习惯性甩头动作会把疫苗甩掉, 致使免疫失败。因此做苗时必须等滴入的疫苗完全吸收后, 再把小鸡放开。
2.2
采用新城疫苗饮水时, 多半是直接用井水或自来水稀释, 其弊端是疫苗会受到水中金属离子的影响, 降低免疫效果。个别意识较高的养殖户会选用全脂奶粉做疫苗保护剂。而全脂奶粉会使新城疫亲脂性病毒存在于表面的脂肪层中, 致使先喝到的水里有多量病毒, 后喝的水里病毒含量降低;而且脂溶液能迅速破坏有包膜的病毒, 影响免疫的一致性。其正确的方法是用脱脂奶粉先溶于水中, 然后再倒入疫苗混匀后饮水。
2.3
在注射油苗时, 确保注射技术过关, 避免刺穿皮肤而导致疫苗外流。注射深浅适度, 过深会使疫苗进入胸腹腔, 过浅就会扎入皮下, 疫苗吸收不好。选用的针头不宜过粗, 以免拔出后疫苗倒流。
临床上受喷雾时间、温度、雾滴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很少采用喷雾的方法进行新城疫免疫。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免疫, 疫苗稀释后, 接种时间不能太长, 必须限制在1~2小时内用完, 否则时间越长疫苗的效价越低, 特别是在高温的情况下, 时间越长效价越低。
3 影响疫苗的因素
3.1
临床免疫时, 有时养殖户会在疫苗中加一些药物, 虽然在减轻疫苗反应上有一定作用, 但盲目混加抗生素, 会使稀释后的疫苗酸碱度发生变化, 抑制或破坏疫苗的生物活性, 影响免疫效果。
3.2
由于疾病的不断发生, 养殖户不停的用药物治疗, 有时为了保险起见, 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免疫会同时进行或者用完疫苗后直接跟进抗病毒药物等。这种方法很不可取, 因为抗病毒药会对疫苗有干扰, 致使疫苗吸收不好, 效价降低。因此免疫前后必须间隔36小时以上才能应用病毒药物。
4 免疫检测
免疫检测是检验免疫质量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 免疫检测是免疫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必须执行到底。一般的基层养殖户都是强调免疫, 而不关注免疫是否成功。主要是养殖户对免疫检测认识不到位, 不重视, 才会导致刚做完新城疫苗就引起发病的情况越来越多。在临床实践中, 免疫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抗体监测, 免疫检测合格后才能确保免疫成功, 达到预防新城疫的目的。
合理免疫新城疫 第2篇
【关键词】鸡新城疫;抗体;血凝;血凝抑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鸡新城疫(ND)冻干苗
来源于遵义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
1.1.2 试验鸡群
来源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南关两个镇蛋鸡、肉鸡6户养殖大户,共计6000羽。
1.1.3 主要试剂
柠檬酸三钠、重铬酸钾、硫酸、0.9% 生理盐水、PBS液。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96孔V型微量血凝板、单道和八道微量精密移液器、加样槽、吸嘴、微型振荡器、离心机、恒温箱。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09年12月,在深溪、南关两镇选定了蛋鸡、肉鸡养殖各3户进行鸡群免疫。实验室工作于2011年8~12月在红花岗区农牧局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
1.3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因素分析
1.3.1 是疫苗检查不严影响免疫效果
(1)瓶盖检查。检查瓶盖是否松动、脱落。瓶盖松动、脱落的疫苗因其密闭保存条件改变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2)標签检查。检查标签上的生产批文批号、生产日期、疫苗性状、保存条件、保存时间、使用剂量。没有取得生产批文批号的疫苗质量不可靠;生产日期和保存时间的检查主要看疫苗是否超过保存期,超过保存期的疫苗效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效价差,甚至失效;保存条件是否与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一致,不符合标签规定保存条件保存的疫苗,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1.3.2 疫苗保存不当影响免疫效果
(1)保存温度不当。保存温度过高要或过低均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2)保存避光不当。疫苗保存需要避光保存,如果避光条件不好也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1.3.3 疫苗使用操作不当影响免疫效果
(1)疫苗稀释不当。疫苗稀释不当有几种情况:不用规定的稀释液稀释疫苗;不按规定的稀释剂量稀释疫苗;稀释液与疫苗温差太大,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
(2)疫苗使用不当。疫苗使用不当有几种情况:不按规定的使用方法使用;不按规定的使用剂量使用;使用器械、注射部位消毒不严。
(3)使用过程中保管不当。疫苗在稀释后使用过程中因保管不当,使稀释后的疫苗长时间置于强光或高温环境下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1.4 试验方法
1.4.1 试验分组
将鸡新城疫(ND)疫苗从低温冰箱拿出后,分别在15~60℃(以5℃为梯度)恒温条件下保存30min后稀释进行免疫,从低温冰箱拿出后立即稀释免疫,并设空白对照组。试验总共12组。
1.4.2 1%红细胞悬液制备[5, 6]
由健康鸡心脏或翅静脉采血,放入加有抗凝剂的离心管内(按抗凝剂:全血=1:2的比例),迅速混匀。在离心机中以3000转/min离心5min,用吸管吸去上清液和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将沉淀的红细胞加生理盐水,慢慢混合均匀,再在离心机中3000转/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再加生理盐水混匀,如此反复离心4~5次,最后一次离心后的红细胞,弃去上清液,即为红细胞泥。放入4℃冰箱中可保存2~3天。使用时用1ml吸管吸取0.1ml红细胞泥,然后加入9.9ml的生理盐水,此即1%红细胞悬液。现用现配。
1.4.3 血清制备
每只鸡翅静脉采血0.5~1ml,静置待血清析出后或离心备用。
1.4.4 血凝(HA)试验[7,8~15]
①先用微量移液器向96孔V型反应板的每孔加生理盐水25μl;
②用微量移液器吸取待测抗原25μl于第一孔中并抽吸6次混合,后吸出25μl至第2孔,依次倍比稀释到第11孔,弃去25μl;
③微量移液器再吸取1%红细胞悬液依次加入各孔,每孔25μl;
④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min后室温(18~22℃)静置30min观察结果;
⑤将反应板倾斜成45°,沉于孔底的红细胞沿着倾斜面向下呈线状流动者为沉淀,表明红细胞未被或不完全被病毒凝集;如果孔底的红细胞铺平孔底,凝成均匀薄层,倾斜后红细胞不流动,说明红细胞被病毒凝集。能使鸡红细胞完全凝集的抗原的最高稀释倍数,称为该抗原滴度红细胞凝集效价。即沉淀的前一孔即为该抗原的效价。
⑥4单位抗原校正,按逐级稀释的方法将抗原作相应稀释后的HA试验,当从第五孔开始为完全沉淀,所以表明所配4单位抗原准确。
1.4.5 血凝抑制(HI)试验
每排孔检查1份血清。步骤如下:
①微量移液器先加25μl生理盐水于各孔中;
②用微量移液器吸取待检血清25μl置于第1孔中,然后倍比稀释至第11孔,弃去25μl,最后一孔不稀释,为红细胞对照;
③用微量移液器吸取配制好的抗原,每孔25μl;
④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min,混合均匀;
⑤室温静置20min;
⑥用微量移液器吸取1%红细胞悬液于每孔各加25μl;
⑦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min,混合均匀,室温静置40min后观察结果;
⑧结果判定: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HI滴度,以2的指数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凝(HA)试验结果
HA试验结果,检测用抗原在微量反应板倍比稀释第8孔完全凝集1%红细胞,其抗原效价为1:256。并对4单位抗原作了校正,4单位抗原校正成立。
2.2 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与分析
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免疫抗体效价为log4。常規对照组:常规对照组免疫抗体效价为log64。试验组:试验组各温度段疫苗免疫抗体效价分别是15℃为log64;20℃为log32;25℃为log16;30℃为log8;35℃为log8;40℃为log8;45℃为log4;50℃为log4;55℃为log4;60℃为log4。
由上可知,温度上升1个梯度(5℃)刺激疫苗30min,疫苗免疫抗体滴度降低1个滴度,当温度上升到40℃及40℃以上刺激疫苗30min,疫苗失去有效抗原性。当处置温度≤25℃时疫苗免疫均有效。
2.3 过期疫苗、保质期内瓶塞松动疫苗、性状颜色与标签不符疫苗免疫效价检测分析
过期疫苗免疫抗体效价为log2;保质期内(过一半保存期)瓶塞松动疫苗免疫抗体效价为log2;性状颜色与标签不符疫苗免疫效价为log0。
3 结论与讨论
3.1 影响疫苗效价的因素
3.1.1 疫苗质量
除正规合法的厂家生产的疫苗质量能保证外,新城疫冻干苗潮湿、瓶盖松动均能影响疫苗的质量,进而影响疫苗的效价。
3.1.2 保存温度
疫苗从出厂到代理商,再到养殖户的过程中可能要经过多次的融冻,虽然标签在有效期之内,但效价已经明显降低,甚至失效。我们研究结果显示,疫苗从低温保存设备拿出后立即稀释进行免疫的常规操作,与在25℃温度刺激疫苗30min后稀释免疫均能达到有效免疫效果,但高于25℃温度对疫苗进行刺激后免疫达不到有效免疫的效果。
3.1.3 外界环境
天气突变、通风不良、舍内氨气过浓等应激因素都会影响免疫效果。而饲料营养不均衡也影响免疫效果。
3.1.4 其他因素
此外,疫苗正确的稀释和免疫方式是免疫质量保证的关键。而鸡体内的母源抗体、疫苗之间相互干扰、消毒药与抗病毒药、机体抵抗力、合理免疫程序均影响疫苗效价。
3.2 免疫过程中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3.2.1 疫苗检查不严影响免疫效果
(1)瓶盖检查。检查瓶盖是否松动、脱落。瓶盖松动、脱落的疫苗因其密闭保存条件改变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2)标签检查。检查标签上的生产批文批号、生产日期、疫苗性状、保存条件、保存时间、使用剂量。没有取得生产批文批号的疫苗质量不可靠;生产日期和保存时间的检查主要看疫苗是否超过保存期,超过保存期的疫苗效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价差甚至失效;保存条件是否与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一致,不符合标签规定保存条件保存的疫苗,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疫苗性状是否与标签上描述的性状一致,与标签上描述的性状不一致的疫苗已变性(变质),可能导致效价降低、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3.2.2 疫苗保存不当影响免疫效果
(1)保存温度不当。保存温度过高要或过低均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2)保存避光不当。疫苗保存需要避光保存,如果避光条件不好也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3.2.3 疫苗使用操作不当影响免疫效果
(1)疫苗稀释不当。疫苗稀释不当有几种情况:不用规定的稀释液稀释疫苗;不按规定的稀释剂量稀释疫苗;稀释液与疫苗温差太大,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
(2)疫苗使用不当。疫苗使用不当有几种情况:不按规定的使用方法使用;不按规定的使用剂量使用;使用器械、注射部位消毒不严。都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在家禽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免疫抗体的形成导致免疫效果受影响。
(3)使用过程中保管不当。疫苗在稀释后使用过程中因保管不当,使稀释后的疫苗长时间置于强光或高温环境下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3.3 保证疫苗效价的综合措施
一是从正规厂家进购疫苗,并在使用时仔细检查瓶盖是否松动、脱落,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稀释和免疫。
二是正确的疫苗保存、运输方式,根据疫苗类型选择相应的保存方式,在运输过程中根据疫苗类型(需常温或低温保存)和运输距离选择合理的运输保温方式,立即使用的需低温保存的疫苗在短距离运输时可选择冰盒等简便的保温设备。尽量减少运输次数和反复冻融次数。
三是选择合理的免疫时间。尽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候进行免疫,温度过高不仅影响疫苗质量,而且应激反应大。根据鸡群年龄及健康状况适时进行免疫。
四是实验室时保持合适的温度。温度的高低影响到抗原、抗体及红细胞的活性的高低,温度过高时会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凝集素,温度过低时出现不凝集或不抑制现象而使监测结果不准确,所以在实验前必须将所有需要用的物品达到室温下才能进行检测,最适宜温度为18~25℃。
五是掌握正确的判定标准。每做一批试验设1孔为标准阳性血清对照孔作为参照(也可作为抗原含量的间接效价),以红细胞与病毒的凝集完全被抑制的孔来确定HI抗体滴度。即竖放微量板让沉积的红细胞能自然流动的最后孔为HI价。
3.4 解决免疫过程中影响免疫效果因素的方法
3.4.1 针对疫苗检查不严采取的措施
(1)认真检查瓶盖。发现瓶盖松动、脱落的疫苗不能使用。
(2)认真检查标签。没有取得生产批文批号的;生产日期和保存时间超过保存期;保存条件是否与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一致的;疫苗性状是与标签(或说明书)上描述的性状不一致的疫苗不能使用。
3.4.2 针对疫苗保存采取的措施
对于疫苗的保存通常要求避光低温保存。但不同的疫苗有具体的不同要求,对任何一种疫苗都应仔细阅读其标签和说明书,严格按标签和说明书上要求的保存条件进行保存疫苗,不能随意改变疫苗标签和说明书上要求的保存条件,以确保疫苗有效地进行保存。杜绝因保存不当导致疫苗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3.4.3 针对疫苗使用操作不当采取的措施
(1)疫苗的稀释。疫苗的稀释严格按要求,使用规定的稀释液、按规定的稀释剂量进行稀释,在稀释疫苗时要注意使稀释液的温度与待稀释的疫苗温度接近。
(2)疫苗使用。疫苗在使用时要认真阅读疫苗标签和说明书,严格按标签和说明书上的要求做到按要求的使用剂量、使用方法、使用部位进行免疫,同时使用的器械、注射部位按要求严格消毒。
鸡新城疫免疫的影响因素及免疫程序 第3篇
新城疫免疫接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抗原量进入禽体组织的多少,也就是取决于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新城疫疫苗。即使是同一鸡群里的不同鸡只也是有不同的免疫力,而且鸡只对疾病和感染的抵抗力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鸡只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有临床反应的显性感染的抵抗力具有一定的关联,而鸡只对感染的抵抗力则主要与宿主组织内病毒复制和传播的减少有一定关系。鸡只仅有低度免疫力时又暴露于毒力强大的野毒环境中的时候可以耐过,但是会在鸡只体内继续停留野毒,从而发展成为隐性感染。
鸡群免疫接种后依旧可以感染野毒,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会带毒直至4个月。所以,若鸡群有可能暴露于存在强毒野毒的环境中时,尽可能地提高鸡只的免疫水平是最重要的措施。
1 鸡只免疫反应的影响因素
幼龄期的易感鸡只已经可以对免疫接种产生相应的反应,大多在鸡群10周龄时达到免疫的成熟期。所以,给鸡群进行免疫接种时,首先要注意的是鸡群的免疫基础。亲代鸡群因为免疫接种或自然感染后均可具备ND抗体,而具体数量在不同鸡群之间,甚至相同鸡群中但是不同个体间都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抗体也会转移到卵黄中,在鸡胚发育的后期进入胚胎,孵出的前几天内幼雏可以充分地吸收卵黄,1日龄幼雏的血清中被动获得抗体的水平与其母鸡血清的抗体水平保持相当。
幼雏被动获得母源抗体的水平通常按恒定的速度下降,一般是隔4~5天下降一半的抗体滴度。如果雏鸡具有先天的免疫性,而在18日龄之前便接种活毒疫苗,则体内病毒的繁殖就会受到抗体的抑制,然后以灭活疫苗形式接种的抗原同样会被中和。一般给具有相当量循环母源抗体的小鸡使用疫苗,清除抗体的速度会被加快,对小鸡日后再接种疫苗时反应相对会好些。而如果亲代鸡群以前曾经被强毒感染时,个别雏鸡会持续保持相当量的母源抗体达42天之久。但是这种抗体不能够保护雏鸡不受到强毒的感染。感染亲代鸡群的雏鸡被动Hl抗体水平的差别是因为亲代鸡群免疫程度的不同,新近感染的抗体水平高,以往免疫接种的抗体水平低。具备不同母源抗体水平的鸡群,若要得到有效的免疫接种比较困难。其中一些有低水平被动抗体雏鸡的存在,导致鸡群中的一些鸡只在幼龄阶段容易感染到野毒。这些鸡只可能会维持野毒的自然感染,而如果遇到其他雏鸡被动抗体水平下降的情况,会挨个感染野毒,导致鸡群中的野毒感染不断。此种感染的鸡群死亡一般会比抗体基础较为一致的鸡群维持时间更长,大多于18~25日龄时出现死亡高峰。1日龄鸡群免疫接种疫苗时,抗体水平最低的鸡只能得到主动的保护,但大多数鸡只此时进行免疫接种是无效的,充其量是预备步骤,不会获得可靠的保护效果。而具有较高水平母源抗体的鸡群中,于18~21日龄免疫接种大约60%能得到主动免疫,如果14日龄进行免疫接种能得到的主动免疫不足40%。所以,在3周龄时进行免疫接种比2周龄效果更好。
鸡群母源抗体滴度高的,可以于3周龄时免疫接种,在35~42日龄进行再次免疫接种操作。大部分鸡的Hl滴度可达32或更高的鸡场,再次进行免疫接种活弱毒疫苗的免疫反应不良,此时如果添加含有佐剂的有效灭活疫苗,然后再进行免疫接种,能够得到更加显著的抗体反应。另外,循环抗体较多的决定着活弱毒疫苗的使用效果,若再进行接种是在上次接种后不长时间进行,则有可能没有效果。
2 推荐的免疫程序
提高鸡新城疫免疫效果十要素 第4篇
1 要在免疫前, 认真对鸡进行检查
凡曾经患过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黄曲霉素中毒等病的鸡, 一律不能进行免疫注射。若进行免疫接种, 不但不能起到免疫作用, 相反还会引起免疫抑制作用。
2 要了解掌握免疫鸡群是否发生鸡新城疫、禽霍乱
若对在发生上述疾病的鸡群进行免疫注射会引起大批鸡发病, 甚至死亡。
3 要对免疫用具、器材要认真消毒
不能用未经消毒的针头为鸡群注射。如果一根针扎到底, 会将有病鸡的病菌传染到无病鸡身上, 发生交叉感染。
4 要了解鸡群是否喂服抗生素添加剂
对正在喂用抗生素添加剂的鸡群, 不能立即进行免疫注射, 否则也会影响免疫作用。因为抗生素可以干扰破坏免疫效果。必须在停喂抗生素添加剂一周后, 再进行免疫。
5 要掌握好疫苗的稀释浓度
稀释浓度过低免疫效果差, 浓度过高会会加重反应。因此必须认真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稀释。
6 使用疫苗时要混合均匀
要对稀释后的疫苗, 充分振荡, 使沉淀物混合均匀。另外, 疫苗必须当天稀释、当天注射这样才能保证其质量。
7 要严格掌握好鸡免疫程序
大小鸡不能一律扎Ⅰ系苗, 这样会引起不良反应。雏鸡、小鸡都必须用Ⅱ系苗, 2个月以上大鸡再用Ⅰ系苗进行肌肉注射。雏鸡必须在出壳7~10d滴鼻。一般7日龄以前雏鸡体内含有大量母源抗体, 注射免疫以后会被抗体中和, 起不到免疫作用。7日龄以后滴鼻, 雏鸡体内抗体减弱, 滴鼻后能免疫1个月。25~30日龄再进行第二次刺种, 能免疫2个月。2个月以后进行一次Ⅰ系苗肌肉注射, 可免疫1年以上。
8 要严格掌握好消毒浓度
最好使用2%~3%的碘酊, 不要用5%的浓碘酊, 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9 要低温保存疫苗
乡、镇区域所要把疫苗放在冰箱内保存。免疫时, 防疫员要将疫苗放在的保温箱内携带。
1 0 免疫疫苗注意事项
浅析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第5篇
1 疫苗方面的因素
(1) 疫苗为非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 质量不合格;
(2) 运输、保存不当或过期失效;
(3)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产生疫苗间的干扰;
(4) 疫苗稀释液温度太高, 杀死了部分活苗, 影响了免疫效果;
(5) 疫苗接种过程的污染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2 鸡体自身的影响
2.1 母源抗体的干扰
由于种鸡个体免疫应答差异造成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若母源抗体过高的反而干扰了后天免疫, 不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即使同一鸡群不同个体之间母源抗体的滴度也不一致, 母源抗体干扰疫苗在体内的复制, 从而影响疫苗的效果。
2.1.1 提前免疫
一般雏鸡母源抗体较高, 如用活苗, 首免日龄过早, 则造成疫苗与母源抗体中和。如果此时接力免疫跟不上, 则形成免疫空档。此时若有野毒侵袭, 则可感染发病。一般情况下, 确定首免日龄, 最好通过检测母源抗体办法来确定。
2.1.2 免疫滞后
若首免日龄推迟太晚, 母源抗体已消失, 也已形成免疫空档, 野毒侵袭也易感染发病。
2.2 营养、健康、应激因素对免疫的影响
2.2.1 营养状况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都与鸡的免疫功能有关, 过低或缺乏, 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从而使接种的疫苗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2.2.2 健康状态
健康的鸡群, 免疫后及时产生免疫应答, 抗体水平较高, 维持时间较长。非健康鸡群有些疫病导致免疫抑制。特别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可以造成免疫系统的破坏和抑制, 从而影响新城疫的免疫。
2.2.3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淋巴细胞, 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所以, 当鸡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减弱鸡的免疫能力。
3 人为技术因素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3.1 免疫程序不科学
3.1.1 首免时间不合适
由于种鸡场对种鸡实施新城疫免疫接种, 因此雏鸡体内都含有母源抗体。母源抗体能保护雏鸡免受强毒侵袭, 也能中和疫苗使免疫失败。如果首免时间过早, 则疫苗被中和, 而首免过晚则母源抗体太低, 不能保护雏鸡。
3.1.2 首免、二免间隔时间太长
一般说来, 初次免疫产生的免疫力较低, 维持时间较短。另外, 有的群体母源抗体不整齐, 首免后抗体水平差别较大, 抗体水平低的则易受到感染。
3.2 免疫方法不当
滴鼻滴眼免疫时, 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肌注免疫时, 出现“飞针”, 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注射孔流出, 造成疫苗注射量不足并导致疫苗污染环境。饮水免疫的, 免疫前未限水或饮水器内加水量太多, 使配制的疫苗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而影响剂量。导致接种量不足, 免疫不整齐。
3.3 免疫前后的管理影响抗体的产生
(1) 免疫鸡群虽有全面的营养, 但药物对其影响不容忽视, 在免疫前后的一周应停药, 避免抗生素对疫苗免疫产生抑制致使免疫效果不理想;
(2) 鸡群的卫生环境影响免疫效果, 对消毒重视不够, 即便是成功的免疫接种, 也会有很少的一部分鸡只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此时如果消毒不彻底, 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野毒, 这部分鸡就会感染成为传染源, 造成鸡群持续带毒, 继而鸡群抗体水平更加不整齐, 病毒在鸡群传播时毒力返强引起发病。
浅析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第6篇
1 免疫失败原因
1.1 营养因素
新城疫疫苗在免疫后,受鸡只机体内营养物质的缺乏的影响,降低了家禽疫苗的免疫力,使疫苗无法发挥应有的免疫作用。
1.2 免疫抑制病的影响
如果选用了非SPF鸡胚生产活疫苗,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可通过这些污染的活疫苗而感染鸡群,侵害鸡群的免疫系统,降低鸡群的抵抗力和疫苗免疫效果。
1.3 免疫程序设计不合理
在制定鸡群新城疫免疫程序时,要充分考虑到疫苗类型、接种途径、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母源抗体水平、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一成不变的疫苗免疫程序是不存在的,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养殖场的免疫程序,造成免疫时机不准确,从而降低了免疫效果。
1.4 接种方法不当
接种途径不当、疫苗质量问题、其他疾病尤其呼吸道疾病等会影响免疫效果;免疫间隔期过短、剂量过大或与其他单苗合用不当等会降低鸡群的免疫应答水平,造成免疫麻痹。
1.5 多种疾病混合感染
当鸡群感染大肠杆菌、传染性鼻炎、球虫、传染性法氏囊炎、慢呼等疾病时,机体抵抗力出现下降,抗体水平降低,也容易继发非典型性新城疫。
1.6 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家禽饲养以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为主,饲养数量大、鸡群密度大、饲养环境差、消毒不彻底、感染率高,对外来病原的入侵防不胜防,导致多种病原体在鸡场长期存在。
2 应对措施
(1)要随时掌握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肉鸡疫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及时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做好预防投药工作,要防控并行、防重于治,切实做好免疫抑制疫病的净化工作,提高鸡群抵抗力。
(2)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对禽群进行抗体监测,掌握抗体滴度及消长规律,根据抗体检测情况及时调整免疫程序,从而保证禽群常年保持坚强的抵抗力。
(3)严格执行消毒措施,鸡场进出口处应设消毒池,饲养员和工作人员进入饲养区要经消毒后,更换工作服和靴鞋才允许进入,进入养殖区的车辆和用具也要严格消毒。
(4)提供优质全价饲料,提倡使用信誉好的饲料公司生产的全价饲料,需要自行配料的要按照禽类对营养的需要合理配制,特别是满足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
(5)选择质量好的疫苗。一定要选择SPF疫苗,这样可以避免因使用疫苗带来其他疾病的发生。要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其疫苗免疫原性好、免疫剂量足,在正确免疫的情况下,免疫效果好。同时,在疫苗的运输、储藏过程中,一定保证全程冷链运输,并不与其他疫苗混合运输,特别是具有弱毒活性疫苗更要注意,以免造成疫苗间的污染。
(6)加强饲养管理,掌握好鸡群的温湿度的控制,做好光照调节,避免鸡群产生不必要的应激;经常清除禽舍粪便,加强环境消毒及带鸡消毒工作,对病死鸡做好无害化处理。
综上所述,在现代肉鸡的养殖过程中,对于禽类疫病,特别是像新城疫、禽流感等具有极强传染性、发病性、致死性的传染病,不仅只是要做好免疫工作,而是要在整个防治过程中,结合肉禽的饲养管理、养殖方式、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科学研判,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此类疫病的免疫效果,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全面提升肉禽饲养产业的整体实力。
摘要:新城疫作为危害养鸡业的第一大疫病,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对其防疫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是,非典型新城疫仍时有发生,归结其发生的原因为免疫、管理不当,从而致使鸡群免疫失败。
合理免疫新城疫 第7篇
1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
鸡新城疫 (ND) 在世界上曾有过三次大流行, 首次是1926年起源于东南亚, 经亚洲向欧洲缓慢移动, 经上世纪30年时间传遍世界各地;第二次大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末始于中东, 至1973年已流传到大多数国家;上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了第三次大的流行暴发, 此次流行从中东开始, 1981年到达欧洲后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 虽然没有出现世界性鸡新城疫大流行, 但局部地区的暴发和流行仍时常发生[1]。
2 近年来新城疫发病的特点
现在典型的新城疫爆发较少, 经常发现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2]。剖检变化也不明显, 很少看见典型的腺胃黏膜, 肌胃角质膜下出血, 肠黏膜出血, 盲肠扁桃体肿大、坏死、出血。常见的是十二指肠、直肠泄殖腔黏膜有出血点。
病鸡群出现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症状。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 产蛋鸡主要出现产蛋量减少或者停止等现象。由于病鸡常出现呼吸困难、偏头、扭脖、站立不稳、张口吸气等症状, 与一些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等病的症状十分相似, 给本病的诊断增加了难度, 目前出现的鸡新城疫发病率一般在10%~25%, 死亡率在15%~35%, 产蛋鸡产蛋率下降30%左右。经过多次免疫的鸡群仍然发生本病, 多发生在二免与三免之间。
3 新城疫的免疫
3.1 疫苗的选择
ND疫苗可分为活毒苗和灭活苗两大类。活苗免疫后, 刺激哈德氏腺、气管黏膜等组织产生局部分泌抗体, 一般二周达到高峰, 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 一般抗体产生较慢, 需3~4周时间达到高峰, 但抗体效价较高, 持续时间长。据此, 生产实践中, 活苗和灭活苗同时配合使用, 免疫效果较好, 既可很快地建立局部免疫屏障, 同时又使机体产生高滴度的体液抗体。
3.2 确定首免日龄
雏鸡获得母源抗体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亲代母鸡的免疫水平, 由于不同种鸡场会因祖代或父母代种鸡免疫状况不同, 雏鸡所获得的母源抗体也不相同, 所以首免日龄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一般情况要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1日龄雏鸡的母源抗体, 再推算出合适的首免日龄:首免日龄=4.5 (1日龄HI滴度-4) +5。一般对鸡群抽样时, 采取0.5%的雏鸡样品来测HI的均值, 平均监测HI1∶16, 就应免疫[4]。
如果母源抗体不高不均匀的雏鸡, 环境中存在新城疫病毒的鸡场, 应对1日龄雏鸡进行接种新城疫疫苗。此时接种的疫苗可选新城疫IV系克隆化疫苗或B1株点眼或粗雾滴喷雾。
3.3 蛋鸡和种鸡育成期的免疫
大部分育成期的鸡群感染ND强毒,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甚至仅表现为ND抗体水平的异常升高而不见任何临床症状, 死亡率也不高, 鸡群于6~8周龄新城疫IV系活苗点眼或喷雾。14~16周龄新城疫IV系活苗点眼或喷雾+灭活苗注射免疫, 可以避免因感染ND强毒引起鸡群死淘率偏高。
3.4 产蛋期的免疫
产蛋期的免疫, 应该变短时间频繁饮弱毒活疫苗的方法, 改为2~4个月新城疫IV系活苗点眼或喷雾免疫一次。并且, 对疫苗剂型的选择不搞偏重而是并重, 在每次油苗肌注的同时, 配以活弱毒苗的气雾或饮水免疫, 只是剂量可减少为2~3倍。
4 新城疫免疫注意事项
4.1灭活苗在使用前应注意要将疫苗先回温, 并且上下摇匀, 以免对机体产生冷应激和影响机体对疫苗的吸收。
4.2免疫操作应注意滴鼻时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 更有利疫苗吸入;点眼免疫应注意疫苗吸入后, 将鸡轻轻地放开, 防止疫苗脱落;饮水免疫前要适当断水2~4 h, 增加足够量的饮水器具, 以使80%的鸡能同时喝到水, 使鸡群能在40 min到1 h将疫苗水饮完, 为使所有鸡只都能喝到足够的量, 应不停驱赶鸡只;注射时应注意勤换针头, 至少每50只鸡换一个, 且针头的粗细根据鸡龄大小调整, 避免因针头过粗造成漏免现象[6]。
5 规模化鸡场免疫失败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鸡传染病种类繁多, 使用疫苗种类和次数也越来越多, 常造成鸡群新城疫免疫失败, 导致疫病爆发。
5.1 疫苗质量的问题或疫苗使用不当
一方面个别养鸡户只考虑疫苗成本, 不考虑疫苗质量的可靠性, 有的甚至从个体流动商贩手中购入廉价疫苗;另一方面, 由于疫苗运输、保存等不当而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或失效, 结果鸡群虽经免疫却依然发病[7]。疫苗接种时不按照规程超作, 导致接种剂量不足, 刺种和注射不准确, 饮水和气雾接种时疫苗分布不均等, 都会使接种失败。接种消毒时, 酒精棉球使用不当, 使酒精进入针头内, 也会导致疫苗接种失败。
5.2 疫苗的免疫剂量不足或严重超量
免疫接种时由于操作不熟练而造成疫苗浪费, 引起免疫剂量不足, 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如刺种鸡痘疫苗时, 因疫苗稀释浓度过低, 使鸡群实际接种的有效疫苗量过少, 导致接种鸡只无法产生足够抗体, 也可引起免疫失败。在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养鸡户无论使用何种疫苗都盲目加大剂量, 认为“剂量越大越保险”, 其实这是错误的。实践表明, 疫苗用量过大, 对鸡体会造成强烈应激, 反而使免疫应答减弱, 影响免疫效果, 特别是弱毒疫苗用量过大, 可能会引起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 疫苗接种过程中一定严格遵照剂量要求。
5.3 母源抗体和残留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和免疫接种后的残留抗体都有抗新城疫病毒的作用, 不过对接种的疫苗也有很大的干扰作用。当鸡群尚有母源抗体和残留抗体时接种疫苗, 就会受到这些抗体的干扰而不能发挥作用, 抑制抗体水平达到足够效力, 使疫苗免疫失败[8]。
5.4 应激因素
免疫接种本身就是一种应激, 应激会降低鸡只产生免疫力的能力, 从而使鸡只易感染新城疫。因此, 在免疫接种期间, 应在日粮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抗应激药物等, 以减少应激对免疫接种效果的影响。
6 结语
新城疫是对养鸡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因此, 要树立“保健重于预防, 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 在平时饲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新城疫的免疫, 合理安排免疫程序, 只有做好了防控, 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要加强消毒工作, 为鸡群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传山.鸡新城疫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兽医导刊, 2011 (1) :353.
[2]韦凤玲.鸡新城疫非典型性发病的特点及防治探讨.广西畜牧兽医, 2011 (1) :156-157.
[3]齐红艳, 杨婷.浅谈鸡新城疫的免疫.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 (15) :27.
[4]何庆兰.雏鸡新城疫的母源抗体和初次免疫时间的确定.浙江畜牧兽医, 2011 (4) :27.
[5]陈巨清, 邢彦枝.免疫程序制定的依据及注意事项.兽医导刊, 2010 (2) :45-46.
[6]沈光年, 王玉田等.不同新城疫疫苗及免疫程序对蛋鸡免疫效果的影响.中国家禽, 2010 (4) :89-90.
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第8篇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免疫接种时间不当
(1)首先时间不当。母鸡经过鸡新城疫疫苗接种后,产生抗体,并通过卵黄传给雏鸡,雏鸡3日龄时抗体滴度最高,此后便逐渐下降,10~14日龄时降到无保护力的免疫临界水平,此时接种则能起到较好效果。若母鸡虽经预防接种,但产蛋前未强化免疫,则雏鸡母源抗体滴度较低,免疫时间宜选择在3~4日龄时。有条件时可以测定雏鸡体的抗体滴度来确定首免日龄。(2)免疫间隔时间不当。预防接种是一种人工主动免疫,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有一个过程,抗体滴度峰维持一定时间后,便逐渐下降,因此鸡群对特定病原的免疫有一定期限。鸡新城疫Ⅱ系苗和Ⅳ系苗的免疫期通常为1个月,此时宜再次接种,而新城疫Ⅰ系苗的免疫期则通常为6个月,有的养鸡户为图省钱省力,任意延长免疫间隔时间或减少免疫次数,都起不到较好的免疫效果。(3)有些鸡群在预防接种时已处于新城疫感染的潜伏期,有的鸡群则在预防接种后短期内机体尚未产生足够强的免疫力时感染了新城疫强毒,从而导致防疫失败。
1.2 疫苗的使用不当
(1)疫苗选择不当。新城疫Ⅰ系苗是一种中等毒力的活苗,雏鸡应用后往往引起较重的反应,因此常用于2月龄以上的鸡或已经过2次弱毒疫苗免疫过的鸡,而Ⅱ系苗和Ⅳ系苗则属于弱毒力的活苗,一般用于2月龄以下的鸡,有的养鸡户有意或无意的颠倒使用,造成日龄较小的鸡产生较强的反应而死亡,而日龄较大的鸡则不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来抵抗强毒感染。(2)疫苗保存不当。新城疫Ⅰ系、Ⅱ系、Ⅳ系苗均为活毒冻干苗,应冷冻保存,且有一定保存期,常温下稀释后只能存活1~2h,有的养鸡户购回疫苗后不立即使用或稀释后不在2h内用完,又无冷藏条件,造成疫苗失效。(3)疫苗使用方法不当。 (1) Ⅳ系苗和Ⅱ系苗是通过黏膜吸收使机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若通过饮水进入鸡腺胃,则病毒迅速死亡,影响免疫效果。只有通过滴鼻、点眼或饮水时溅入鼻孔及与咽部周围的上呼吸黏膜接触,才能被机体吸收,产生免疫应答。有的养鸡户使用饮水免疫时未加倍用量,或用水量太大,饮用时间过长,疫苗失效,导致进入机体的疫苗剂量不足,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2) 饮水时,使用不洁河水、井水,或用含氯的自来水,或者使用热水,都会杀死疫苗,影响免疫作用。 (3) 接种时,若器皿未经消毒或有其他影响疫苗活力的因素存在,也会导致免疫效果不佳。 (4) Ⅰ系苗肌肉注射时,稀释倍数太大,进入机体的疫苗剂量不足,也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1.3 正常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预防接种时,鸡群已感染其他疾病,健康状况不佳或营养不良,接种时捉鸡引起的应激反应,接种后过热、过冷、饮渴等饲养管理不善,或曾经发生过法氏囊病,机体免疫器官受损,这些因素都会使机体的正常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1.4 遗传因素的影响
免疫反应是一个生物学过程,不可能提供绝对的保护,在免疫接种群体的所有成员中,由于个体遗传因素不同,免疫水平也不同,绝大多数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反应呈中等水平,而一部分则免疫反应很差,这一小部分尽管已免疫接种,却不能获得抵抗感染的足够保护力,一旦接触到新城疫强毒,仍会感染,导致防疫接种的失败。
2 提高免疫效果的对策
合理免疫新城疫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