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学机制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化学机制范文(精选8篇)

化学机制 第1篇

该论坛由1994年召开的国际化学品安全会议 (ICCM) 成立, 主要功能是咨询和建议, 属于非机构性安排。IFCS在2000年通过巴伊亚宣言。这份宣言重申对里约宣言的承诺, 以及执行1992年里约大会所提出的化学品安全问题的要求。IFCS设立了以论坛会长为主席的常务委员会, 负责在论坛会议的准备和管理方面提供建议和帮助, 监督论坛工作的进展, 并作为论坛的一种机制迅速而有效地对新的发展和问题作出反应。

各国政府的外交事务部应当确定一个国家联络点, 作为论坛活动和信息传播的一种交流渠道。世界卫生组织是论坛及其秘书处的管理机构。论坛的费用由成员国和其他参与者自愿提供。中国是论坛的成员国, 其国家联络点是国家环保总局。

自1995年起, 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用不同的形式提出了建立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的想法。2006年2月, 在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上, 100多个国家的环境和卫生部长采纳和通过了SAICM。SAICM的目的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方式来生产和使用化学品 (IISD, 2006) 。目前, 中国尚没有签署该协议。

SAICM包括一个高层次的宣言 (国际化学品管理Dubai宣言) , 一个总体性政策方针 (OPS) 和全球行动计划 (GPA) 。Dubai宣言确认, 有效地管理化学品, 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这份高层次的宣言从政治上加强了政策方针和行动计划的重要性 (IISD, 2006) 。

总体性政策方针声明, 为了执行SAICM, 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当遵守:斯徳哥尔摩和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新千年宣言、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所确立的原则和方针;巴伊亚化学品安全宣言, 以及下述适用于自己的国际条约:蒙特利尔公约、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斯徳哥尔摩公约等。

化学机制 第2篇

摘要:通过对化学实验开放式教学机制的实践,构建了合理的教学体系,建立了有效地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教学机制;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式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设备和场所,提高其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它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切实开展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推动并帮助学生开展科研和毕业设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1-3]。作为理工科院校,我系依托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开放方面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4]。

一、实验室开放现状

(一)构建了合理的.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化学实验的有效开放,实验中心首先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基础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基础型实验强调各门课程中特有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型实验强调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同一学科各知识点的交叉,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设计型实验强调实验的探索性,充分体现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控制和分析实验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时,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时,注意三类实验的数目比。在规定的学时内将实验项目分为课内必做实验部分、课内选作部分,并在课外一定时间内开设提高实验部分。合理地设计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学时,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查找文献的能力,构建实验内容合理体系。

(二)建立了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机制

实验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放管理制度。各实验室将基本概况、主要仪器设备、可开出的实验项目等公布到实验中心网站上,供师生选择参考。另外,各实验室对课程相关实验、自主实验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等开放。实验中心根据提出申请的师生人数、时间以及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统一安排实验时间。对有特殊要求的实验项目应该提前向相关的实验室申请,实验室根据师生要求和具体实验室条件,准备仪器设备,安排实验时间,并及时通知申请人。

(三)存在的部分问题

开放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对于设计型实验,实验的周期相对较长,相对难度比基础实验要高,少数同学难免实验失败,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重做,部分优秀学生希望在实验学时结束后能继续深入下去,因此这就意味着实验室需要全天候开放才能满足要求。全天候的开放,大大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实验室的运行、各方面安全将无法保障。另外,对于一些自主性实验,其综合性更强,难度远超教学计划安排,这样就要求指导老师也要具有非常广泛的专业知识。

二、开放式教学机制的进一步优化

(一)实验项目分类开放

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合理安排实验室和实验时间,把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分为全天候、预约式和阶段式开放方式。对于“毕业设计”、“大学生挑战杯”、自主实验项目及部分学生参与的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等类的实验项目设置为全天候、预约式开放项目。首先学生在取得这些项目、课题后,必须先提出实验室使用申请,经过各级领导签字同意后,安排进人实验室进行研究、实践,指导教师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完全自主,包括使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时间,直至完成该项目或课题。而针对学生由于实验失败、结果不理想,请假等进行实验补做、重做等,或者实验在规定时间内难以按时完成,须延时的开放属于阶段式开放。

(二)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

实验室开放增加了实验室运行成本,包括试剂耗材成本以及人员管理费用等。引入学生参与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管理,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减少运行成本,将更多的经费投入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激励中。为了确保在假期和晚上都能开放,实验室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安排学生协助值班。上岗前对值班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实验室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在实验室安装安保设施,确保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行。真正延长了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做到实验室全面开放。

(三)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实验室教师的开放、服务意识;制定相应政策,将实验室开放人时数等与实验室人员的考核挂钩,鼓励实验室人员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我系现有专业教师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科研项目相对较多等特点。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我们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到了实验教学过程。组织优秀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科研项目设置符合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项目并作为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四)加强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

优化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网站,网站包括实验教学网络资源、优质实验课程课件、实验室动态信息、学生实验预约系统、信息数据源等,实现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实验室空间、资源实施全面开放,除提供实验内容的重复强化外,还为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型、创新型、综合型、SRTP和技能训练等实验提供保障条件和技术支持。

三、结语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3篇

由于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 造成细菌产生大量的酶类来破坏抗生素或使抗生素失去活性。这些酶类主要包括两大类:灭活酶和修饰酶。

灭活酶能破坏抗生素的固有结构, 从而使抗生素不能结合细胞内的靶位点, 从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在临床上最常见有β-内酰胺酶, 它能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在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中还可分离到红霉素酯酶, 来破坏脂环, 水解红霉素使之失活。修饰酶是指能通过乙酰化作用、磷酸化作用、核苷化作用等来灭活抗生素。修饰酶有四大类:乙酰转移酶 (AAC) , 磷酸转移酶 (APH) , 核苷转移酶 (AAD) , 甲基化酶[1]。临床上分离得到的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菌株, 如金黄色球菌和肠球菌可产生大量的修饰酶, 使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耐药性。

二、改变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

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被认为是产生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2], 细胞表面的亲水蛋白, 如Omp F, Omp C, Pho E等[2], 关系着亲水性药物的进出。亲水蛋白的正常存在, 有利于亲水性的药物通过, 而阻碍了疏水性药物的进入。如革兰阴性菌对疏水性的甲氧西林产生耐药性。如铜绿假单胞菌失去特异性外膜蛋白D2后对亚胺培南发生耐药[3]。

三、药物泵出系统

在一些细菌的外膜上还有一些特殊的药物泵出系统, 可以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分子泵出细胞外, 来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而导致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4]。这是临床上细菌对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也是金黄色葡糖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萘啶酸、环丙沙星、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与铜绿假单胞菌外膜上的Opr K蛋白的过量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5]。通过铜绿假单胞菌opr K突变株的实验证明, 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萘啶酸、环丙沙星、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非常敏感。

四、改变药物的靶位点

药物通过结合细菌内的靶位点来抑菌或杀灭细菌, 一旦靶位点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药物就不能够结合细菌体内的靶位点, 这样细菌就对该药物产生了耐药性[6]。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是不同的, 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细胞内的靶位点为青霉素结合位点 (PBP) , PBP的种类很多,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都是和PBP结合, 但PBP种类不同, 故发生的效应也不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核糖体30s小亚基, 抑制m 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喹诺酮类抗生素, 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DNAⅡ型拓扑异构酶, 抑制了细菌DNA的复制、修复和重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核糖体50s大亚基的23s单位, 抑制肽酰基酶, 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 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核糖体30s,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糖肽类抗生素, 在细菌内的靶位点为D-丙氨酸-D丙氨酸, 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氯霉素和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核糖体50s亚基,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磺胺类药物, 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二氢叶酸还原酶, 抑制四氢叶酸的合成, 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 从而影响了细菌核酸的合成。

当大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出现时, 属于糖肽类的万古霉素对MRS变现为敏感, 但是很快就发现了大量的抗万古霉素的MRS, 原因与细胞内的39k D蛋白的形成有关, 阻碍了万古霉素与D-丙氨酸-D丙氨酸的结合。近年来, 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编码DNA螺旋酶的gyr A基因发生了突变, 造成其A亚基结构发生改变, 从而造成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靶位点发生了改变。

五、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PTM)

PTM能增强基因组的编码能力, 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多种类蛋白质, 从而增加细胞内调控网络的复杂性。PTM的种类繁多, 其中可逆的蛋白质的磷酸化不但是最广泛的传导信号, 而且是一个中央处理的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每一个方面, 例如包括生长、代谢、运动、分裂、分化和免疫能力, 以及较高的生物体的学习和记忆的行为。提高蛋白质中半胱氨酸的磷酸化翻译后修饰可以降低细菌的毒力和对药物的抗性, 常见的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药物如万古霉素和头孢曲松可以降低转录因子Sar A和Mgr A中半胱氨酸的磷酸化。

参考文献

[1]Shaw, K.J., et al., Molecular genetics of 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 genes and familial relationships of the 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Microbiol Rev, 1993.57 (1) :138-63.

[2]Kumar, A.and H.P.Schweizer,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active efflux and reduced uptake.Adv Drug Deliv Rev, 2005.57 (10) :1486-513.

[3]Gehring, K.B.and H.Nikaido, Existence and purification of porin heterotrimers of Escherichia coli K12 OmpC, OmpF, and PhoE proteins.J Biol Chem, 1989.264 (5) :2810-5.

[4]del Mar Casal, M., et 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clinical patter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Rev Esp Quimioter, 2012.25 (1) :37-41.

[5]Ozer, B., et al., Efflux pump gene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s isolated from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cquired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 Antibiot (Tokyo) , 2012.65 (1) :9-13.

化学机制 第4篇

今年4月19日, 北京召开中国GHS实施国际研讨会。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声明:我国正逐步推动GHS工作, 已经建立了GHS国家协调机制。GHS意为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协调制度, GHS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我国对化学品正确分类和标记, 提高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水平。

目前已确立的与GHS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包括:2006年制定的《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26条国家GB标准、2010年10月实行的《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俗称China REACH) 、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以及12月1日即将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企业如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或经营, 需关注化学品物质数据三方面新要求:1) 危险化学品登记;2)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即SDS安全数据表) ;3) 化学品安全标签 (类似欧盟的CLP标签) 。

化学机制 第5篇

1 中药对化学神经炎性因子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之一是化学机制,即椎间盘在退变过程中可以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这些成分可以对神经末梢产生化学性刺激,导致疼痛[5]。自Saal[6]首次报道了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突症病人手术摘除的髓核中,炎性物质磷脂酶A (Phos.Pholipase A2, PLA2)活性异常升高,说明椎间盘组织中有PLA2炎性介质的存在,之后炎性介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参与腰椎间盘突出炎症反应的相关致炎物质有: (1) 退变椎间盘产生的PLA2、PGs、NO、H+等; (2) 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等,它们被认为是引起关节破坏和炎症发生的重要因子; (3) 神经源性多肽,如P物质、神经肽A、神经肽K和降钙素活性相关肽等,这些物质在炎症产生和疼痛的调解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化机制在椎间盘退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

PLA2酶解产生溶血性卵磷脂和不饱和自由脂肪酸,后者主要以花生四烯酸为主。溶血性卵磷脂以及AA的代谢产物TXA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各种炎性介质,都是高效的炎性递质,具有强烈的致炎和致痛作用,可引起组织的损伤。PLA2通过形成不饱和脂肪酸和溶血磷脂能直接破坏细胞膜引起水肿。因此,水肿、缺血可能是炎症导致神经损害的又一重要途径,提高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可能也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环节之一[8]。吴闻文、吴叶等[9]通过实验研究得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与疼痛感受器的致敏有关。吕存贤等[10]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其得出的结果显示,活血化瘀法能降低腰椎盘髓核突出模型中黄韧带PLA2含量,其效果与扶他林无显著差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方药中含钙离子拮抗剂和改变组织酸碱度的有效成分,如川芎的活性成分川芎嗪、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丹参酮IIA、防己中活性成分粉防己碱被认为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能有效降低组织内钙的浓度;川芎嗪的代谢产物TMPZD2呈酸性,能改善组织酸碱度。郑世江[11]研究表明,中药雾化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温通关节,松解局部肌肉和神经根的牵拉,减轻疼痛症状。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抑制炎性细胞肽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活性的作用,可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活动。

全身用药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影响了药物对某些神经性疾病的治疗效果,通过向硬膜外腔注药后测定脑脊液中药物的浓度发现,药物经硬膜外血管、蛛网膜下腔血管及脊髓血管的吸收渗透,可在脑脊液中保持较高的浓度,并且硬膜外腔注药可对鞘内、鞘外神经根均产生药效。赵育乾、刘通[12]采用骶管注射中药(HI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现很多中药都可以针对LIDP以上病理机制,起到抗炎止痛、调节免疫等作用,同时,有些中药还能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免疫炎性物质水平。刘峰、潘小红等[13]采用红花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笔者将红花注射液直接注入椎管内,减轻脊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反应,使交感-感觉神经失耦联,起镇静、镇痛的作用。章汉平等[14]用腰痛定注射液治疗家兔化学性神经根炎,腰痛定注射液痛通过降低周围炎性因子,从而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郭彦涛、姚共和等[15]用海马全蝎丸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炎症因子作用,结果海马全蝎丸可有效抑制兔模型神经根局部的炎症因子IL-1、IL-6、TNF-α,且其作用明显优于西药芬必得胶囊。邢庆昌、张建福[16]研究表明,腰腿痛胶囊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可抑制冠心病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TK值、血沉K值和血小板聚集性的升高,并可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及胞膜机械强度。同时,乳香、没药又可使微血管扩张,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邢庆昌、张建福[17]还研究了腰腿痛胶囊可显著降低神经根周围组织中的前列腺素E2和5-羟色胺水平,抑制炎症肉芽组织增生,减轻炎症反应程度,减轻化学性炎症对神经根的损害。方中诸药对于缓解神经根的化学性炎症都具有一定作用。罗才贵、张冲等[18]观察腰痛灵栓直肠给药后对神经根炎型大鼠痛阈影响,结果腰痛灵栓大剂量组能显著恢复模型大鼠的痛阈,并与剂量有关;腰痛灵栓使大鼠神经根炎局部神经髓鞘的数量有明显增加及对大鼠化学神经根炎所致神经髓鞘损伤有修复与再生的作用;大鼠炎症所致疼痛的改善与神经髓鞘的数量有相关性。Lee等[19,20]认为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修复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神经营养因子能减少周围神经髓鞘的脱落、减轻神经元退变、促进受损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因此,腰痛灵栓在周围神经修复过程中对许旺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以及在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中的具体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2 讨论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但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的机理不是单一方面的影响,而是多靶点的影响。目前,中药治疗本病的实验研究在调整身体机能、增强抵抗力、多靶点机理的研究等方面尚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研究尚缺少科学的、权威的、定性定量的客观指标[21]。今后,我们应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使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机制的研究日趋完善。

化学机制 第6篇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新“条例”) 2011修订版的实施, 完善了我国危险化学品储存审批制度, 明确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安监部门的责任, 规定了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的审查、批准程序和期限等, 由此增加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区内危险货物监管的内容和责任。

鉴于新“条例”涵盖的内容更多, 对监管的要求更加具体化, 新“条例”实施一年来, 为了解其实施情况, 推动港口大型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 笔者调研了部分港口, 发现了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 对集装箱码头的调研

目前全国共拥有集装箱海港码头243个, 达到一定规模的集装箱码头其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图是对某港调研数据对比。

总体来看, 新“条例”的实施对集装箱港口储存、运输影响不大, 调研中虽然也发现今年某港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发生了事故, 但分析事故原因, 显然是危险货物集装箱管理不善造成, 与新“条例”修改无关。

多年的努力, 大部分港口危险货物集装箱管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措施, 在集装箱操作、堆码、场地管理, 危险货物理货员工作职责、安全防火职责, 危险货物场地交接班, 危险货物场地消防器材管理, 危险集装箱喷淋降温, 性质不相容货物隔离, 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进出口业务等方面达到了制度化, 每项规定都对责任人、职责、操作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如所调研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出口业务流程图如下。

根据流程图, 港口划清了责任, 属于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就追究哪个环节的责任。

3 对液体化工码头的调研

全国共拥有原油海港码头84个, 拥有液体化工海港码头899个。新“条例”的实施对这些液体化工码头影响极大。过去, 港内的液体化学品储存区由安监部门监管, 新“条例”把责任划给了港航行政管理部门, 液体化学品储存罐不会孤立存在, 港内罐区延伸到港外的附属设备及港外罐区延伸到港内的设备属于哪个部门管理, 新“条例”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调研中发现, 一些地区的安监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很长时间理不清责任, 出现了监管“真空”。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明确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厅水字[2012]4号, 以下简称“通知”) 后, 问题才得以初步解决。

目前, 难以理清关系的事项主要集中在管线监管等问题上。“通知”虽然强调了港区内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储罐, 其直接连接码头前沿的管线或连接至码头公共管线阀门处的管线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其他由交通港口管理部门负责。从港区外接入港区内的危险品输送管线, 从港区外至接入港区内第一阀门处, 由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从阀门处至码头由交通港口管理部门负责;若港区外管线所有人将管线延伸到码头前沿, 该管线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调研发现, 实际经营中, 企业希望整体由一个部门监管, 这与“通知”不符, 给监管提出了新的问题。

按照“通知”要求, 截至上半年, 全国已移交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储罐数量为5082个, 总罐容达5242.6876万m3。大量储罐监管移交港口主管部门后, 港口主管部门凸显缺乏管理经验, 人员编制不足, 专业人才较少等系列问题, 给监管工作带来隐患。

4 破解困局的思路

今年下半年,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启动, 为刚刚接手港内危化品储运监管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又增大了压力。当然, 这也是一个机会, 如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借此契机, 做好建章立制工作, 尽快建立港口危化品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和规范标准体系, 必将推动港区危化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这需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制订、完善有关审批、许可、监督检查、实施行政处罚等方面的程序性规范及行业标准, 如:港口危化品安全条件审查、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安全评价、贯彻实施危化品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分级管理、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年度核验、港口危险货物经营执业资格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办法。

针对企业希望监管由一个部门承担的问题,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协调安监部门, 共同认可安全评价机构, 尽量减少企业负担, 让监管简单化、透明化。

编制不足、专业人员少是目前港口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最大难题。与港口行政部门交流, 我们也发现了解决之路: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之际, 引入第三方专家团队, 利用专家参与监管的模式解决监管队伍建设问题。

港口危化品安全监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涉及部门众多, 除安监部门负责危化品综合监管工作外, 还涉及发展改革、财政、经信、公安、环保、交通、质监、工商、气象等多个部门, 各部门职责又有一定交叉, 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独立完成监管工作, 不可能包揽一切, 必须互相协作、密切配合, 借鉴其他行业危险化学品监管的好做法, 建立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联控体系, 定期会商, 联动执法, 隐患通报, 信息共享。一是建立危险化学品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市、县各级政府分管领导召集, 安监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筹备组织, 负有港口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单位参加, 通过联席会议, 进一步加强本辖区港口危化品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 研究解决港口危化品安全管理深层次的问题, 总结阶段工作, 安排部署联控执法任务。联席会议可每半年召开一次, 也可视情况随时召开。二是确定监管联控目标和工作内容。牵头单位负责制定联控专项工作方案, 确定联控行动目标、重点和措施, 协调各单位统一行动, 按计划联合推进落实;各监管联控部门坚持“一盘棋”思想, 充分发挥监管主体作用, 根据各自职责确定监管内容, 制定监管措施, 落实监管责任, 完成监管任务。三是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制定联合执法制度, 定期开展监管联控统一执法行动, 每年不少于两次, 每次可根据需要确定牵头单位;制定隐患抄告制度, 各监管联控部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应及时抄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合力整改, 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制定信息共享制度, 经常性沟通交流管理经验, 及时通报行业执法行动思路、重点和具体要求, 寻求有关监管单位协同行动;各有关部门的验收或评价意见, 可作为企业取得港口装卸、仓储经营许可、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认可的前提条件和企业资质审验的重要依据。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也为建立港口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提供了保障。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危险货物事故应急体系, 制定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 组织建立专业化应急队伍和应急资源储备, 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提高应急能力。各监管联控部门、各港口危化品企业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 编制各自的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二是完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指导中小型危化品企业与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救援机构、港口集团、大中型化工企业建立联动机制, 通过签订应急服务协议, 实现应急救援资源共享,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三是依托大企业, 建立港口危化品专业救援队伍。

5 结束语

化学机制 第7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化学实验室,开放

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的教育以能力教学为核心, 以技术应用为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 将实验室开放列为一个主要指标, 所以实验室开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不断增加, 以灌输、模拟、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逐渐滞后于市场需求。通过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能够实现个性化实践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巩固化学实验技能的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室开放的探索将促进学校搭建就业培训平台,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实现就业;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改革拓宽思路;为高校培养各种技能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第一,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优势。一方面, 观念改变, 高职高专毕业生渐受青睐;另一方面, 市场缺口, 就业前景喜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

第二,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劣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调查发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知识面狭窄等, 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

第三, 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近年来, 我国医学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 毕业生数量剧增, 社会需求的增速有限。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 就业形势较好, 使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没有紧迫感, 缺乏竞争意识, 而且择业观念陈旧, 就业期望值过高。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医学各专业、学历层次、就业领域、地区之间存在供需矛盾。

二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现状

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主要体现在对本校内部学生、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开放, 目前实验室开放的内容主要为:向教学计划内的实验无法完成或者完成不到位的学生提供实验室开放服务。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化学实验教学效率较低, 达不到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目的。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 动手能力强, 适应当今市场需求的人才,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层次。

三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的建议

第一,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实验室开放模式。纵观2012~2014届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流向可以发现, 我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较高。包括定向培养的学生在内, 大部分在医疗及相关医药类单位就业或深造。根据就业情况及专业发展的需求, 深入了解行业领域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开放实验模式, 适时调整和优化开放性实验的内容, 培养实验技能扎实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促进高层次就业, 增强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 制度保障, 提高学生积极性。开放性实验模式的顺利实施, 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将开放实验纳入实践环节, 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 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经考核合格后取得学分, 再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开放实验的内容确定学分属性。并且对开放实验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优先考虑, 提高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的积极性。

第三, 加强开放实验指导力量。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实验模式指定和实施, 不仅需要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而且需要协调各系部、各部门的合作。此外, 学校需尽快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工作量计算制度, 以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 加大投入, 保障实验经费。开放性实验所需材料费、设备维护费、实验指导和辅助人员的工作补贴、奖励开放实验成果等都需要经费支持。学校在预算中根据开放实验项目给予经费支持, 同时教师或者学生申请的项目也可以解决经费投入的问题。

第五, 完善实验室平台, 提高开放程度。目前, 国内大学已经实施或者准备试验对外提供实验技术服务的实验项目, 这是对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的有益探索。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完善实验平台, 逐步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领域, 更好地了解市场对实验需求的同时, 完善和提高实验室的技术能力, 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束语

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室的开放, 有助于高职高专医学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开放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型、创新型医学人才有深远的意义。实验室开放是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 需要学生、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学校各级各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苏萍.基础化学开放性实验管理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08 (24)

[2]周云龙、张夏红、何立芳.化学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 2013 (11)

[3]王丽新、张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势及对策论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化学机制 第8篇

1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素质

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是实验队伍的核心, 也是实验室管理的主要执行决策者。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过硬的操作能力才能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培养高素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是顺利完成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到实验教学的准备、改进、创新, 都要通过他们辛勤劳动来实施;另外他们还要协助主讲教师上好实验课, 当好教师的助手。所以, 配备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实验人员是搞好实验室管理的保证。

2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工作效率

将实验室管理制度、学员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进行补充完善, 同时还建立了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制度和实验工作管理制度, 把各种管理制度、实验改革内容、实验室改造方案、设备明细帐、学员学习培训及实验考核等信息录入计算机, 分别建立档案, 便于查寻与管理, 并且指定专人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和学员的实验准备工作, 实验指导老师必须写好电子教案和讲稿, 达到统一的标准后方可上课。各项制度都很健全, 制度井然有序, 工作效率也会提高, 相应的教学效果也会很明显。

3 细化实验室管理内容, 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

3.1 强化实验室仪器管理, 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加强实验室仪器管理, 防止重购轻管现象的出现, 目的在于提高试验仪器寿命, 充分发挥使用效率。仪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关键, 也是实验室仪器工作的中心内容, 仪器管理水平状况好坏, 是实验室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2 科学管理实验药品, 细化使用规则

化学药品有“三多”、“四易”的特点即品种多、瓶瓶罐罐多、液体试剂多、易燃烧、易爆炸、易腐蚀、易变质。管理不当会造成取用不便, 变质报废, 甚至燃烧、爆炸和中毒伤亡。

3.2.1 分类保管

根据药品性质我们将其分为11类:有机物、金属、非金属、酸、碱、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硫化物、其他类。然后分柜存放。做到柜内有清单 (即药品的等级、名称、数量) , 柜外有大标签, 瓶上有小标签, 取用药品一目了然, 使用方便。

3.2.2 专柜存放

3类危险药品装在沙箱里, 存放在铁柜里, 并保存在地下室的特殊药品储藏室, 做到“三防” (防燃烧、防爆炸、防毒害) 。

3.2.3 适量购买

易挥发、燃烧、爆炸变质的药品, 不易多买, 不能长期存放, 应少量购买, 现用现买。此外, 为了安全方便我们还做到分开:备用仪器和使用仪器分开, 备用药品和使用药品分开 (备用是原装的, 使用是开启过的) , 学生实验用品和教师实验用品分开, 配套仪器和通用仪器分开。

4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强基础素质培养

4.1 所开设的实验课必须要有实验教材和大纲

教材的内容中要能充分的体现出现当今最新的技术、方法和设备;教材大纲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 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题, 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来抓。对学生所做的每一项实验, 都要严格的制定考核评分制度。

4.2 深化能力培养, 夯实基本实验素质

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 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强基础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在坚实的基础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有机化学实验体系中, 基本操作实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有机化合物合成和精制分离的基础。这一部分占实验总课时的25%, 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非常重要。对于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如加热、冷却、干燥、蒸馏、分馏、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萃取、重结晶、色谱法等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反复规范化训练, 以达到正确、规范、熟练的程度。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常用物理常数如熔点、沸点、折光率、旋光度和结构参数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的测定, 要求了解测定原理, 着重是熟练掌握有关仪器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和误差分析方法, 做到在后续的合成实验中可由学生自己测定产物的相应物理常数,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如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的使用, 使学生掌握现代有机分析测试手段, 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对于传统的验证性的性质实验, 由于其毒性大、成本高而且大多现象并不明显, 实验效果差, 除极少数与理论教学结合紧密的实验, 如醇和酚的性质、醛酮的性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外, 一般不予保留, 这一部分仅占实验总课时的10%,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可以全部舍弃。

5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

5.1 加强实验演示和指导, 保证操作的规范性

在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课堂中, 教师应该先演示告知学生如何进行操作以及操作错误可能发生的危险, 要在保证学生都掌握的情况下, 来进行学生操作。教师在演示时应该对各个环节的操作逐一进行分析, 把尽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分析清楚。比如减压蒸馏实验就是一项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操作, 这个实验很复杂, 所以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也很高, 很多学生事先知道所以害怕不能操作。通过教师详细演示装置的装配拆卸步骤和操作过程, 反复强调不规范操作可能带来的危险隐患。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掌握了减压蒸馏装置的装配拆卸步骤和操作过程.消除了胆怯心理, 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5.2 采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多年来, 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中, 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存在着问题, 教学方式的不正确, 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开拓。“满堂灌”“牵着走”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为学生讲述的内容多而杂, 往往一个很小的问题教师都要提出来, 学生都没有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所以要想有所创新, 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堂, 融入课堂。教师要起一个引领的作用, 采用启发式, 提问式, 以及讨论式, 甚至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的方式, 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发言, 教师少讲多听, 最后总结陈述一下将其重点突出的讲一下,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以及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如对合成实验, 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合成什么、通过哪些过程、主反应是什么、有哪些副反应、采用什么装置、反应结束后体系中有哪些杂质、通过什么方法分离、还可能有哪些合成途径等, 学生发言的问题, 对的教师要予以肯定, 错的要加以纠正, 这样既能巩固知识, 又能牢记。

6 结语

在二级管理机制下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的管理是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关键。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有坚持制度, 长抓不懈, 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从而保证实验室各项工作顺进行。

参考文献

[1]郭永霞.试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4) :108.

[2]刘淑芬, 刘春萍, 孙琳.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 2001 (1) .

[3]范崇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0 (5) :36~38.

[4]武莲梅.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1 (6) :179~183.

化学机制范文

化学机制范文(精选8篇)化学机制 第1篇该论坛由1994年召开的国际化学品安全会议 (ICCM) 成立, 主要功能是咨询和建议, 属于非机构性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