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精选6篇)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第1篇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是笔误,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还写过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韩愈尤为悲痛,写下这篇祭文。

《祭十二郎文》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祭十二郎文》赏析:

1、整体赏析。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2、分段赏析。

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段是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的自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作者因失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祭文开头几句,叙述了“我”听到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接着转入身世的叙述和悲叹:“我”从小失去了父亲,依靠着哥哥、嫂嫂的抚养,而哥哥又在中年殁于南方。年纪幼小的“我”与你,在孤苦零丁中没有一天不在一起。韩愈三岁丧父,十一岁前,韩愈随兄韩会在京师。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到韶州(今广东韶关)。韩愈回到故乡后,适逢中原战乱,遂到江南宣城避难,这就是祭文中所说的`“又与汝就食江南”。

自“承先人后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一小段,是写得很感人的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凄苦之情,及对他的嫂子的无限感念。前面那一段铺叙家世,为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分量,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通过嫂嫂的两句话,把嫂嫂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活画了出来,并使人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

从“吾年十九”至段末,叙述了韩愈在十九岁以后至侄儿殁去之前的经过。

祭文第二段开头几句是倒叙,叙述自己为什么愿意离别形影相依的侄儿的原因。自“诚知其如此”起,笔锋一转,直至段末,是韩愈为此而悲痛、失悔,还有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将信将疑的复杂情绪,以及为此而发出的深挚的慨叹。写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这一大段可分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着意在痛悔自己的去取。接着痛悔,又深入一层,回叙自己父兄的早死,和侄儿本来有可能多在一起呆些日子,共享天伦之乐,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在这一小段中,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语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加强了作者的失痛感。

接着思绪又深入一步,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己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这不可能是真的,世间没有这样的道理!准是传的信不确切。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奴仆名)的报告又怎么放在“我”的身边呢?在这一段对于内心惶惑的叙述中,作者对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不仅为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分量,而且为下段的痛悔准备了心理条件,使下段的责备、失悔、哀惜、慨叹,语语仿佛从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伤的情感逐步达到高潮。

自“汝去年书云”起,至文末,包含几个小段:一是用回叙的手法,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及去世的日期;二是对于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三是表示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的心迹;最后则是深切的寄哀。

在这一小段中,作者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回肠荡气,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一高潮。

祭文接着述说了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留恋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颍河(皆在今河南境内)旁买上几顷地,把“我”的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女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既属叙事,又是抒情。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为结束,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第2篇

年、月、日[1],季父愈闻汝之七日[2],乃能衔哀致诚[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4],告汝丧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5],及长,不省所怙[6],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7],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8],既又与汝就食江南[9],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11],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2],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13]。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14],遇汝从嫂丧来葬[15]。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16],汝来省吾;止一岁[17],请归取其孥[18];明年,丞相薨[19],吾去汴州,汝不果来[20]。是年,吾佐戎徐州[21],使取汝者始行[22],吾又罢去[23],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24],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25]!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26];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2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28]!

去年孟东野往[29],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30]。”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31]?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32],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33],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34]。毛血日益衰[35],志气日益微[3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37];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38],吾之子始五岁[39],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40],又可冀其成立耶?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41],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42],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43],则待终丧而取以来[44];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並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45],终葬汝于先人之兆[46],然后惟其所愿[47]。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48]。敛不凭其棺[49],窆不临其穴[50]。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梦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51]。彼苍者天,曷其有极[52]!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53],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54];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55],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

尚飨[56]。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释】

[1]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文苑英华》作“贞元十九年五月廿六日”;但祭文中说十二郎在“六月十七日”曾写信给韩愈,“五”字当误。

[2]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

[3]衔哀:心中含着悲哀。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

[4]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5]孤:幼年丧父称“孤”。《新唐书韩愈传》:“愈生三死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6]怙(hù户):《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用“怙”代父,“恃”代母。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

[7]中年兄殁南方: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次年死于任所,年四十三。时韩愈十一岁,随兄在韶州。

[8]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是韩氏祖宗坟墓所在地。

[9]就食江南: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北方藩镇李希烈反叛,中原局势动荡。韩愈随嫂迁家避居宣州(今安徽宣城)。因韩氏在宣州置有田宅别业。韩愈《复志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祭郑夫人文》:“既克返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江濆。”均指此。

[10]吾上有三兄:三兄指韩会、韩介,还有一位死时尚幼,未及命名,一说:吾,我们,即韩愈和十二郎。三兄指自己的两个哥哥和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韩介的长子)。

[11]先人:指已去世的父亲韩仲卿。

[12]两世一身: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

[13]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贞元二年(786),韩愈十九岁,由宣州至长安应进士举,至贞元八年春始及第,其间曾回宣州一次。但据韩愈《答崔立之书》与《欧阳生哀辞》均称二十岁至京都举进士,与本篇所记相差一年。

[14]省(xǐng醒):探望,此引申为凭吊。

[15]遇汝从嫂丧来葬:韩愈嫂子郑氏卒于元贞元九年(793),韩愈有《祭郑夫人文》。贞元十一年,韩愈往河阳祖坟扫墓,与奉其母郑氏灵柩来河阳安葬的十二郎相遇。

[16]董丞相:指董晋。贞元十二年(796),董晋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颍等州观察使。时韩愈在董晋幕中任节度推官。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

[17]止:住。

[18]取其孥(nú奴):把家眷接来。孥,妻和子的统称。

[19]薨(hōng烘)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贞元十五年(799)二月,董晋死于汴州任所,韩愈随葬西行。去后第四天,汴州即发生兵变。

[20]不果:没能够。指因兵变事。

[21]佐戎徐州:当年秋,韩愈入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任节度推官。节度使府在徐州。佐戎,辅助军务。

[22]取:迎接。

[23]罢去:贞元十六年五月,张建封卒,韩愈离开徐州赴洛阳。

[24]东:指故乡河阳之东的汴州和徐州。

[25]孰谓:谁料到。遽(jù具):骤然。

[26]斗斛(hú胡):唐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指微薄的俸禄。韩愈离开徐州后,于贞元十七年(801)来长安选官,调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

[27]万乘(shèng剩):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28]辍(chuò龊),停止。辍汝,和上句“舍汝”义同。就:就职。

[29]去年:指贞元十八年(802)。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是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十二郎。

[30]无涯之戚:无穷的悲伤。涯,边。戚,忧伤。

[31]纯明:纯正贤明。不克:不能。蒙:承受。

[32]耿兰: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阳写信告诉韩愈,时耿兰也有丧报。

[33]业:用如动词,继承之意。

[34]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时年韩愈有《落齿》诗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35]毛血:指体质。

[36]志气:指精神。

[37]其几何离:分离会有多久呢?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38]汝之子:十二郎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韩滂出嗣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为子,见韩愈《韩滂墓志铭》。始十岁:当指长子韩湘。十岁,一本作“一岁”,则当指韩滂,滂生于贞元十八年(802)。

[39]吾之子始五岁:指韩愈长子韩昶,贞元十五年(799)韩愈居符离集时所生,小名曰符。

[40]孩提:本指二三岁的幼儿。此为年纪尚小之意。

[41]比(bì避):近来。软脚病:即脚气病。

[42]吊:此指慰问。孤:指十二郎的儿子。

[43]终丧:守满三年丧期。《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44]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

[45]力能改葬:假设之意。即先暂时就地埋葬。合下句连续可知。

[46]兆:葬域,墓地。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第3篇

此类古代散文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要做到“信、达、雅”难度可想而知。目前找到两个权威英译本, 一个出自罗经国翻译的《古文观止精选 (中英文对照) 》, 英文名为A Sele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Essays from Guwenguanzhi, 另外一个出自《朝花惜拾系列——中国文学古代散文卷》, 英文名为A Retro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 杨宪益、戴乃迭曾参与本书翻译, 但本篇具体译者不详。二者都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综观全文, 这两个译本最明显的不同即为所采用的翻译手法大相径庭。罗译的字数明显多过朝译, 并且还添加了详细的注释。这是因为罗译更加尊重原文, 将原文中所有的细节比如亲属关系和官职等予以保留, 采用了异化的方法, 达到了“信”的标准。而朝译看起来更像是简单的叙事, 采用了归化的方法, 旨在把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楚, 读朝译本毋须不时地停下来参看注释, 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但是却难免失真, 这样实现了“达”的标准却破坏了“信”的原则。

以下将比较分析的范围具体化, 针对六个有代表性的词汇或短语来比较一下两个译本。

1 标题

关于标题两个译本的差异就非常明显。罗译为“An Elegi⁃ac Address to the Twelfth Nephew”, “Elegiac”意为“1.Used in, suitable for, or resembling an elegy.2.Expressing sorrow or lamen⁃tation.”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elegiac) “Address”意为“a speech or written statement, usually formal,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rsons.”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address) 事实上“Elegiac Address”这个词组并不常见, 除了用来翻译中文的吊唁、讣告等祭文外鲜少碰到, 有时会用来翻译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学术论文标题或摘要。由此得知罗译是以源语言为导向来处理的, 谨慎详细, 郑重其事。朝译为“In Memory of”意为“as a reminder of or memorial to”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in memory of) , 虽然也有“as a way of re⁃membering someone who has died” (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 的意思, 但是这个短语用在标题中总是略显模糊和随意, 含义不够清晰明了。另外, “考昌黎年谱世系所载:韩愈三岁, 即失去父母, 由长兄韩会、长嫂郑氏抚育成人。韩愈兄弟三人, 韩会无子嗣, 二兄韩介生有二子, 一名百川, 一名老成。后老成过继给韩会为嗣, 在族中排行第十二。” (百度百科) 根据中国传统习惯, 常以姓氏加上家族排行来作为称呼, 比如《水浒传》中的武大郎, 比如张学良的爱人赵四小姐, 这就是韩十二郎得名由来。其实不仅限于古代和民国时期, 前不久《星岛日报》和《苹果日报》都用“四叔如何如何”来作为头条, 而没有直接讲李兆基, 表明即使在现代社会用家族排行来作为称呼都是十分普遍的。罗译不仅译出了辈分twelfth, 而且注释“1.The twelfth nephew of Han Yu was Han Laocheng.He was in fact the son of Han Yu’s second elder brother and was adopted by Han Yu’s el⁃dest brother.Han Yu’s father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and he was brought up by his eldest and his wife.”详细说明十二郎与韩愈的关系及其家族背景, 其翻译态度是十分认真而负责的, 而朝译仅说“My Nephew”并且没有注释的辅助, 就让人心中突生许多疑点, 比如为什么仅仅是侄子就会同作者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这些疑问可能会影响读者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2 首句

原文的意思是“某年, 某月, 某日”, 因此透过下文便可以得知, 虽然韩愈写这篇祭文时一定知道当天的日子, 但是他并不清楚十二郎具体是哪天去世的。罗译直译为“Day, month, year”并加了注释“It was the custom in the past that the date of the elegi⁃ac address was not given”, 其后的“季父:古人排兄弟次序为伯、仲、叔、季。韩愈在兄弟中最小, 故对十二郎自称季父。今通称叔父。” (《古文观止》鉴赏:181) 罗译为“I, your youngest uncle”暗示了韩愈在兄弟中的排行和辈分, 十分精准。而朝译干脆把“日, 月, 年”这句给省略了, 也许是因为译者认为, 讲到太多中国古代写作的禁忌礼节等反而会让西方读者更容易混淆, 只要不影响上下文通顺就好, 但其实不论基于怎样的原因, 译者跳过句子不译都是不合适的。如果碰到含义模糊的词语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一些添加删减的处理, 然而若是句子不译有可能让读者怀疑译者水平是否达到标准。“Seven days after I, your uncle”仅提到韩愈是十二郎的“uncle”, 英文“uncle”这个词包含的范围过于广泛, 用在这里不太恰当。罗译的注释讲到此文写于五月二十六日也仅是照搬韩愈原文, 但这里应是韩愈的笔误, 因为是年六月二十二日十二郎还写过信, 但孟郊又说十二郎六月二日已经逝世, 所以在日期上的确比较混乱, 或会引起读者对原文真实性费解, 但这点着实不应该怪译者。

3“殁”和“夭”

两个译本风格和翻译手法的不同也导致了选词上的重大差别。罗译严格遵循祭文应该有的委婉表达和注重呈原文的哀怨气氛, 用词较正式, 偏向书面语, 而朝译有时过于随意, 从韩愈作为一名跟晚辈十二郎感情深厚的长者的角度来讲, 口语化的用词表达其哀痛之情是不恰当的。

文章中出现了几处“殁”, 意为“死, 终。国语晋四:‘管仲殁矣, 多谗言在侧。’《史记<八四屈原传>》《怀沙赋》:‘伯乐既殁兮, 骥将焉程兮?’” (《辞源 (修订版) 》:1681) 。虽然根据《礼记·曲记》来讲,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普通人才用“死”或“殁 (没) ”, “殁”可以译作“die”, 罗译正是这样处理的, 包括另一表达“死”的字“夭”意为“少壮而死。管子形势:‘贵有以行令, 践有以忘卑, 寿夭贫富, 无徒归也。’” (《辞源 (修订版) 第一册》:709) 罗译中也统一译作die。虽然这样看似词汇缺少变化, 单调重复, 实际上却比口语化处理译作“cut off”和“strike down”要好得多。“cut off”意为“to bring to an end”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cut off) , 而“strike out”意为“to cause to die, e.g.:he was struck down in his prime”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strike out) 。然而动词加上介词构成的动词短语本身就通常用于口语表达, 较少在正式的文章中使用, 更何况是这种更加正式更加委婉的血泪悼文。如果使用动词短语不但不能重现原文的气氛, 反而让人觉得有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讽刺感, 原作的悲切哀怨荡然无存。

4“董丞相”

再如古代的官职名称。文中多次出现的“董丞相”即董晋。罗译为“Chengxiang Dong”, “丞相”用了斜体, 在这里表示不要误以为是人物的名字, 其实是官职头衔, 还特意加了注释9“Chengxiang Dong was Dong Jin.He was then jiedushi in Bian⁃zhou, who was in charge of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然而对于不了解中国古代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西方读者来说, 也许看过此注释仍然无法理解原文要表达的意思。罗译的注释虽然很详细, 但不足之处也在于注释中出现了太多的人名、地名和官职名称, 注释大部分只是把这些名称列举出来却并没有加以解释, 因此其译作更适合对于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程度了解的外国读者。“董丞相”朝译为“Minister Dong”, 虽然让读者明白了这是一个官职名称, 然而“Minister”同“丞相”其实并不是对应关系。丞相又称宰相, 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 辅佐皇帝治理国政, 无所不统。丞相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 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 避免专断。一般政务, 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 常向丞相咨询, 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 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 (百度百科) “Minister”在西方国家有“Christianity”, “Diploma⁃cy”和“government”三个层面的含义, 其中“government”方面的含义为“A minister is a politician who holds significant public of⁃fice in a national or regional government.Senior ministers are mem⁃bers of the cabinet.”

5“佐戎”

意为“参赞军事” (《辞源 (修订版) 第一册》:189) , 并且其后所跟例句即为此句。罗译“That year I took office in Xuzhou, working as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military supply.”“take office”意为Assume an official position or employment;Assume an office, duty, or title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take office) 。既然董丞相当时身为“jiedushi in Bianzhou, who was in charge of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根据维基百科, “The Jiedushi were regional military governors in China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节度使负责管理军事和行政事宜, 那韩愈应当是辅佐董丞相处理军事政务, 包括军事装备粮草供应等, 原文却说韩愈“in charge of”主管负责军事事务, 是同辅佐的意味不符的。朝译“assist the gov⁃ernments”虽然不再把韩愈的地位刻意提高, “assist“表达出了辅佐的意思, 然而这种译法甚至没有明确说明韩愈从事的是哪方面的事务, 政治、经济抑或军事, 而且“goverments”指代不明, 范围太过宽泛, 因为当时唐朝只有一个中央政府, 而这里是复数, 不知是否指代地方政府。但不管怎样, 韩愈只负责辅佐董丞相, 不负责辅佐处理政府事务。这又属于原文模糊化, 只注重了上下文连贯通顺而忽视了对原文史实的尊重。

6“冀其成立”

“冀”有“希冀、期盼”的意思, 罗译“expec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更加书面化, 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盼之情, 希望他们能达成某种目标, 实现自己或者他人的愿望。朝译“hope”太过平淡, 而且“hope that”常用于口语化的表达。再次古语“成立”同现在人们常讲的“成立”这个词有很大差别, 因为“成立”其实分为两部分“成”和“立”, “成”即为“长大成人”, “立”即为“成家立业”, 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罗译为“grow up to fulfill their careers”译出了“长大成人”和“成家立业”这两层含义, 但是“to”表达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虽然要先“grow up”才能“fulfill one’s careers”, 然而逻辑关系与原文表达仍然有一定的出入, 不过此种译法尚可接受。朝译“coddled children will grow up”其中“coddled”意为“to treat tenderly;nurse or tend indulgently;pamper;e.g.to coddle children when they’re sick.”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coddled) , 虽然韩愈的子女只有十岁, 十二郎的子女只有五岁, 也许真的平时十分溺爱自己的子女, 然而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溺爱”而是“年幼”, 因此“coddled children”不合适。而且“coddled children”缺少定冠词“the”难脱指代不明的嫌疑。“grow up”也过于肤浅, 只表达出了“希望他们平安健康长大”的意味, 没有暗示出“成家立业”的期盼, 说明译者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尚且不够, 完全没有提及“立”的意思。总体来说, 罗译的“expect them to grow up to fulfill their careers”比“hope that coddled children will grow up”技高好多筹。

7 结束语

通过以上针对词汇和短语的重点分析, 由此便能很轻易地得出不论是在风格、手法还是具体细节处理上, 罗译比起朝译都实在是更好的译本。朝译毕竟还是只注重通顺而过于随意了。罗译谨慎认真, 将大部分带有强烈中国文化印记的细节之处忠实而妥当地翻译过来, 并不让人感到冗长、啰嗦、重复。而且罗译加了详细注释, 虽然有些注释译者可能也是无可奈何才加上去的。金无足赤, 译无完本。应当在以后的笔译过程中, 都要悉心向罗经国先生学习, 苦心查阅资料, 含英咀华, 发挥慢工出细活的精神, 使自己以后的翻译工作更加细致、认真。

参考文献

[1]辞源 (修订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祭十二郎文[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38839.htm.

[3]dictionary[EB/OL].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

[4]孔立新.古文观止赏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

[5]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 (中英文对照) [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 第4篇

一、反复使用第二人称,诉尽衷肠

明代徐师曾认为:“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古人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所革新。本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悲痛悼念之情。形式上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尤其是全文用了四十个表示第二人称的“汝”字,用“汝”字称呼十二郎,好像十二郎并没有死,正坐在他对面听他诉述衷肠;又好像十二郎虽死,但其亡魂还可以听到他的家常琐事。众所周知,使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文章开篇一句“告汝十二郎灵”开启阴阳对话模式,闻之肝肠寸断。“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十二郎虽已逝却有灵,让人感觉韩愈正在与十二郎对话,悲凉的家世、辛酸的成长经历,如在眼前,催人泪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又二年,……汝来省吾。……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相聚,别离,终别离,仿佛昨日,让人唏嘘。“吾书与汝曰……”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事无常,不觉泪从中来。“汝去年书云……”小毛病竟成了致命伤,这将成为韩愈心中永远的痛。

二、情因事起,自然深沉

明代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评《祭十二郎文》“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面对侄儿十二郎的英年早逝,作为叔叔的韩愈心情无疑是沉痛的。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这种沉痛之情。这种痛楚又是绵长无期的,因为其中交织着悔恨、自责、内疚等情绪。

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每一种情绪的生发都是基于一定的事情。这些事虽是生活琐事,但却真挚感人。

文章第二段韩愈叙写了身世与家世的不幸——“吾少孤,……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这的确是家门不幸,“门衰祚薄”,曾经的相依为命,如今是阴阳永隔,特别是作者忆及嫂子对自己与十二郎的“抚”“指”等动作细节及语言细节时,心中的悲怆自然无法言说。

文章第三段写他与十二郎总是错过相遇的机会。此段写自己与十二郎多次因为各种事情错失见面的机会。韩愈没有重点写哪一次,而是写了多次,这增加了他的自责心理,为后面永失十二郎的抒情蓄了一势。

文章第四段写了韩愈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二郎,信中提及自己虽未四十,却已呈老态,不知能存于世间几时,写这件事为后面惊闻十二郎英年早逝的难以置信蓄势。除以难以置信,更有对天地神明的怨责,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对尚未成人的下一代的担忧。

文章第五段写了十二郎曾经对韩愈写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提及自己得了软脚病,而韩愈却不以为意,结果铸成大错,永失贤侄,这份自责与愧疚恐怕要与韩愈相伴终生。

文中所叙事情看似琐细,然而却是韩愈情感生发的直接原因,甚至促成其思考人生,改变人生志向。比如正是因为思虑到“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的现实情况,所以才促使其做出人生的重要决择“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三、连用虚词,直抒感叹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几乎每开始叙述一件事或叙述完一件事,都要自然而然地使用虚词生发感叹。

当开始忆及自己的身世凄苦时,“呜呼”两个虚词直抒作者内心悲叹:本已零丁孤苦,如今十二郎又作永别,韩氏家族希望在哪呀?这种内心的苍凉不直抒不快呀!

当回顾到自己为了奔前程一再错过与十二郎的相聚,又是一声“呜呼”直抒痛悔:“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文章第四段是韩愈感情奔涌的高潮。他原本以为“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自己可能会不久于人世,生怕十二郎“抱无涯之戚”,却未料到正处壮年的十二郎会英年早逝,先他而去,这一意外着实让他茫然无措。因而,他直呼“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长者、衰者而存乎?”借助文言虚词一连构成七个充满疑惑的设问句,错落参差,反复低回,抒发韩愈处于极度悲痛之中的极度矛盾的心态。字字句句浸透着血泪。接下去又由“呜呼”引起,七个“矣”连用,表明无论其兄是否盛德,十二郎是否纯明,无论自己愿不愿意接受,十二郎已经亡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面对这无可否认的现实时,他不禁悲痛欲绝,甚至怨责“天”“神”。当想到“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的残酷现实时,韩愈不禁直抒“呜呼哀哉”!满腔悲痛无处排遣。

文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连用虚词对于情感的抒发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方面加重了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作品的感染力得到增强。

《祭十二郎文》一反传统祭文套数,以散体抒写情感,朴实无华,真挚感人,在家常琐事的叙写中倾注着诚挚的骨肉亲情,可谓字字含血,句句带泪。无论是反复使用第二人称,人鬼对话,还是连用感叹语直抒胸臆,都让我们感受到韩愈从肺腑中汩汩流淌的真情,凄楚动人,荡人心魄。

韩愈《祭十二郎文》知识能力训练 第5篇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中年兄殁南方( )

②请归取其孥( )

③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

④明年,丞相薨( )

⑤呜呼哀哉!尚飨( )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⑦及长,不省所怙( )

⑧窆不临其穴( )

2.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遇汝从嫂丧来葬(sāng)

B.故舍汝而旅食京师(shě)

C.虽万乘之公相(shèng)

D.吾往河阳省坟墓(shěng)

3.解释下列红色的.词:

①及长,不省所怙( )

②汝来省吾,止一岁( )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 )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

⑤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

⑥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

⑦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

⑧窆不临其穴( ) 4.下列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没世、死

B.遇汝从嫂丧来葬丧事

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忧伤

D.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近来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敛不凭其棺 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C.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D.毛血日益衰

6.选出下列句中红色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A.惟兄嫂是依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B.将成家而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C.吾往河阳省坟墓

汝来省吾,止一岁

D.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7.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汝之子始十岁 长者衰者而全乎

使取汝者始行 长吾女与汝女

A.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不同

B.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也相同

C.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相同

D.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也不同

②如耿兰之报 然后惟其所愿

如不能守以终丧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A.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不同

B.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也不相同

C.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也相同

D.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相同

8.对下列句中“以”字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

③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未可以为信

⑤未始以为忧也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②和③相同 B.④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⑥相同

9.下列对“诚”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而神者诚难明

③诚知其如此

④所谓天者诚难测

A.①和②相同 B.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相同 D.②和④相同

10.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薨”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B.“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C.“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少年”。

D.“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11.下列红色词活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志气日益微

B.谨拜表以闻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D.臣具以表闻

12.选出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

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赵悰妻父为钟凌大将,悰以久随计不第,穷悴愈甚,妻族益相薄,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一日,军中高会,州郡谓之“春设”者,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其妻虽贫,不能无往。然所服故弊,众以帷隔绝之。设方酣,廉使忽驰吏呼将,将且惧,既至,廉使临轩手持一书笑曰:“赵悰得非君之婿乎?”曰:“然。”乃告之:“ 适极至,已及第矣。”即授所持书,乃榜也。将遽以榜奔归呼曰:“赵郎已及第矣!”妻之族,即撤去帷帐,相与同席,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1.以下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妻族益相薄 轻视、看不起

B.然所服故弊 困乏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急速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赠送

2.以下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悰以久随计不第

B.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3.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 廉使忽驰吏呼将

然所服故弊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也相同

B.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也不相同

C.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不相同

D.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相同

②乃告之 虽父母不能不然也

乃榜也 其妻虽贫,不能无往

A.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B.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相同

C.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D.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4.对下列“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B.众以帷隔绝之

C.乃告之

D.妻之族,即撤去帷帐

E.州郡谓之“春设”者

F.赵悰得非君之婿

①“之”的用法和解释相同的两项是:

②“之”指代赵悰夫妇的是:

5.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A.赵悰及第 B.及第之后

C.及第前后 D.及第之时

附参考答案

一.

1.①mò ②nú ③sì ④hōng ⑤xiǎng⑥yǔn ⑦hù ⑧biǎn;

2.D;

3.①依靠;②停、住下;③真实、确实;④继承人;⑤继承;⑥慰问;⑦墓地;⑧下棺入穴;

4.B; 5.D;

6.C; 7.①A ②D;

8.B; 9.D;

10.C; 11.A

12.B;

二.

1.B 2.A

3.①D ②D 4.①DF ②B

祭十二郎文 第6篇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② 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③ 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 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5.总结文言知识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所怙()殁()汴()州 孥()薨()嗣()位 殒()生 奴婢()窆()尚飨()颍()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 老妇前致词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 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e 汝其善抚之 ②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e 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然

a 呜呼!其信然矣!b 虽然,我自今年来 ④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⑥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书

a 汝去年书云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f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g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比

a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③以

a 未始以为忧也 b 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④然

a 其然邪?其不然邪 b 其信然邪?其梦邪 ⑤ 如

a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b日初出大如车盖 2.区别古今词义

①汝去年书云 ②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③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④未始以为忧也 ⑤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食

a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b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 敢会宾友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病

a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e君子病无能焉 f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③意

a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e何意致不厚 ④长

a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艰 g茅檐长扫净无苔 h府吏长跪告 i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②然后惟其所愿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五、总结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探究活动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1)泛读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哀盐船文》(汪中)。(2)比较阅读: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阅读。(3)初步归纳:a.回忆与逝者交往之事;b.设想自己本应早亡,反跌出对逝者的悲痛之情;c.对逝者后事的交待和安排等。参读篇目:

(1)同“方法(1)”。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散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

2.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袁枚《祭妹文》

(二)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参考:

韩愈《祭十二郎文》与袁枚《祭妹文》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多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往往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而韩、袁两篇祭文,多从生活事件的叙述入手,抒发自己的悼念之情。韩文极写叔侄二人自幼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患难经历,把非同一般的叔侄关系写得真切感人;袁文用强烈的抒情笔调叙写经过提炼的生活情事,亡妹儿时的音容笑貌、活泼之状如在眼前,唯其如此,作者的缅怀之情,也愈见真挚恳切。

相同点:都以叙述生活琐事为主,通过当时生活事件的真实再现,将自已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寓于叙述之中。

不同点:袁文回忆儿时的生活细节,以欢快之事为主,相反相成;韩文则侧重两代人之间的悲惨家庭环境和生活际遇,情深意惨。两文方法不尽相同,但可谓异曲同工,都将自己痛悍和怀念之情寓于叙事之中。3.“性灵”的内涵与写性灵的标准探究。研究方法: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精选6篇)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第1篇《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