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石材检测报告
花岗岩石材检测报告(精选5篇)
花岗岩石材检测报告 第1篇
退场报告
由我司承建的xxxxxxx工程,于2017年5月x日采购xx市xx区xx石材厂的花岗岩板材共xxxxm²,2017年6月x日在监理的见证下抽取花岗岩板材送xxxxx检测工程有限公司做xxxxxx检测,样品编号为xxxxx的厚xxxxxmm规格的花岗岩板材,2017年6月x日接到xxxxx检测工程有限公司通知该组花岗岩板材的xxxxxxx检测结果不合格。
经我司与监理单位共同协商后,将该批花岗岩板材进行退场处理,我司于2017年6月xx日在监理单位见证下对花岗岩板材进行退场处理。(后附图片资料)
施工单位:xxxxx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监理单位:xxxxxxxxxxxxxxx监理有限公司 总监理工程师:
花岗岩石材检测报告 第2篇
园林行业中地面、水景、文化墙等采用花岗岩已普及,其中湿贴法具有施
工简便,造价较低的优点,成为了施工中主要方法,但在室外石材景墙、水景、花池等使用后不久就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泛碱,影响园林景观的整体观感,难以显示出石材装饰应有的价值。针对这种状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泛碱现象
泛碱是花岗岩饰面建筑物表面的一种常见的病害,根据其不同成因和表现方
式,有泛霜、泛白、析白、起霜、墙身和装饰面侵蚀等多种叫法,是土、土坯、砖体、水泥、砂浆、混凝土、砌体、瓷砖、涂料等建筑材料的内可溶性盐碱随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吸收水分、水分迁移、水分蒸发过程中随着物理、化学变化的发生而使原建筑材料破坏的一种病害现象,侵蚀破坏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常见的有返潮、起泡、粉化、起鼓、空鼓、开裂、剥落、发霉、结晶等现象。二、泛碱产生原理
泛碱现象的产生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建筑材料存在可溶性的盐类和碱类物质。
(1)石材内含Ca2+ 等物质,如大理石等石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占58%以上,当受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及水分作用时,其表层起化学变化即转化为石膏,使其很快失去光泽,并变得疏松多孔。花岗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并含有部分的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铁等成分。当氧化铁含量较多时,其石材表面易出现锈斑。
(2)大理石及花岗石从微观上观察,其结构组成之间存在着不规则的空隙,花岗岩细孔率为0.5%~1.5%,大理石细孔率为0.5%~2.0%,抗渗性能不如普通水泥砂浆,花岗岩的吸水率0.2%~1.7%时较低的,水仍可通过石材中的毛细管渗入面传到另一面。天然石材的这种特性及毛细孔的存在,为粘结材料中的水、碱、盐等物质的渗入和析出并形成泛碱提供了通道。外部因素:可认为是由于基层材料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当水分从材料表面向内部渗透后,将可溶性物质溶解,而当材料干燥时,水分由内向外发生迁移,将
可溶性物质携带到材料表面,随着表面水分蒸发,白色的可溶性物质留在表面,即产生泛碱现象。外部原因:(1)水泥砂浆的析碱性。(2)水的渗入。由于外墙接缝用水泥细砂砂浆勾缝,令防水效果差;地面水(或潮湿)沿墙体或砂浆层侵入石材板。
三、产生的条件。
(1)使用材料中的碱,它的来源可以是水泥、骨料、外加剂也可以是水和饰面材料;(2)水是泛碱现象产生的来源与介质;
(3)面层装饰材料的缝隙及毛细孔是碱接触空气和水的一个渠道;(4)施工工艺的不同对泛碱现象的产生也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具体的项目中,分析影响当地泛碱现象产生的主要条件,通过选择石材与石材、防止水的侵入、粘贴剂选择等方面,采取阻止其中一个条件或几个条件发生的措施。
四、目前园建面层装饰泛碱现象一般防治措施 1 材料的选择(1)水泥的选择。砂浆作为面层装饰材料的粘结材料,水泥是碱的主要来源,水泥质量的好坏以及水泥的品种的选择将对水池面层装饰的好坏,以及是否会产生泛碱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选用水泥三氧化硫的含量不得超过3.5%,碱的含量不得超过0.6%。(2)水质要求 应尽量选用含碱性少的淡水(现实无法控制)。2 施工工艺上的防治措施(1)铺砖前对基层的要求。
提高基材的抗渗性:配制混凝土或砂浆时,采用适宜的外加剂,如使用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可以降低拌和用水量,减小混凝土或砂浆的孔隙率,改善孔结构;又如采用防水砂浆或防水材料,提高抗渗性能。(2)粘结材料的选择。
粘结材料产生的含碱,盐等成份物质是渗入石材毛细孔产生泛碱的直接物质
来源,目前水池的面层装饰材料一般以水泥砂浆作为粘结材料。为防止泛碱现象可以用水泥基商品胶粘剂(干混料),它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大大减轻水泥凝结泌水,可按1:3或1:4将水泥粘贴剂与普通水泥混合,提高粘贴性能。
(3)施工过程管理措施 a、防水砂浆配比必须严格执行
b、石材粘结材料必须有针对性选用,同时选用有质量保障的品牌 c、对放水砂浆或粘结材料在施工过程中都必须保证浆料饱满、充实 3 对石材的界面:
对石材的背面及四个小侧面进行防护,涂刷防护剂,使所涂防护剂渗入石材表层内,形成一封闭屏障,阻止砂浆中的水分、碱的析出。但其缺点是粘结力大大下降
对于大理石或室外毛面花岗石,则采用表面防护剂,其作用是密封石材结构之间的空隙,从而达到防水、防污染、防侵蚀的目的。4 铺装材料缝隙的处理。
铺装完成后,园建尤其是水池、水景墙中的铺砖缝隙都必须用防水效果较好填缝剂进行密封,若这些工序完成后为保险起见,还可对整个水池面层全面积喷涂有机硅防水剂或其他无色护面涂剂,做到面层石材间隙成为一个整体。
对于已出现泛碱现象的石材贴面的补救方法可通过清洗污染物后在石材之间的缝隙采用玻璃胶(不得已的整改措施)。5 重视墙体的防潮防渗:(1)景墙:做防潮层(2)水景:用抗渗砼
(3)花池:花池内侧先做防水层 五、小结与展望
由于泛碱病害产生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太多,虽然目前有一些处理方法和措施,但还是不能根本性解决,达不到理想效果。
我们在一些工程中也不断尝试和总结了一些方法,有效缓解泛碱现象,然而亦未能达到彻底避免泛碱现象的产生。所有,未来我们急需从以下几个思路解决:
(1)石材成份与抗渗性研究,就此如何选择石材;(2)在不同区域的特定气候、土壤、水质下如何改良材料(如粘贴剂)彻底解决泛碱现象的发生。总之,要想消除泛碱病变,必须探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吸取前人处理的经验上,对材料、施工和具体工程项目开展针对性研究,以达到适合各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杜绝泛碱现象产生的防碱材料和施工工艺。
花岗岩石材特征及开采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开采问题,花岗石,石材
1 概述
20世纪80年代, 石材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经过短短几十年之后, 我国成为了石材的出口大国。虽然石材的种类繁多, 但是在各个石材市场上比较常见依然是花岗岩。花岗石在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德国等国家开始开采并推广销售。但是如何才能解决花岗石石材的开采问题, 是相当专业与学者探索的重要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探析花岗岩石材及开采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2 花岗岩石材探析
2.1 花岗岩石材成因类型
事实上各个地方花岗岩石材的成因类型较多, 因为各个地方的成长环境和气候存在差异, 故此其成因类型自然也有差异。本文就是以广东“台山红”花岗岩作为范例, 阐述其成因类型。
该花岗石生长于群山之间, 大都位于群山的混合岩石之中。这些花岗石石材多属于混合二长的花岗岩、混合的花岗岩及混合钾长的花岗岩等等, 其中多包含的矿物成分和其他的花岗石差不多, 主要是由钾长石、石英、斜长石以及黑云母等各种成分组成。花岗石的岩体围岩属于混合岩或者部分混合岩, 多是由条带状、片麻岩、均质混合岩等所组成, 其中尤其以条带状的混合岩居多。而且岩体和围岩的接触面产状较清楚, 能够清晰观察到条带、整合顺层及顺层底劈的侵入关系。花岗岩石材属于多成因的, 其内部结构比较复杂, 因此对花岗石石材的研究还必须要进一步深入。如果按照物源能够将花岗岩分成半原地、原地以及岩浆型几种类型。
2.2 花岗岩石材的主要特征
1) 品质都具备特色
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花岗岩石材品种较多, 比如琥珀花、台山红等, 各种品种都有其独自特色。如台山红, 主要是由混合花岗岩以及混合部分钾长花岗岩组成的;其主要特色为:石材的磨光面表现为酱红色、咖啡色, 主要用在装饰上, 给人一种高贵、古朴及庄重之感。而琥珀花且主要是混合花岗岩及混合部分二长花岗岩构成石材岩性;其主要特色为:石材的磨光面表现为红灰色且略微带黄红浅灰色, 其主要基调为浅灰, 这样能够增添柔和、宁静的氛围。
花岗岩石材主要是依赖成岩来形成的, 形成这些特色主要来自于交代作用, 主要是碱质的交代作用, 能够不断长时间改变石材的成分及颜色, 其中交代作用的均匀性与强度直接决定着品质质量。
2) 石材块大但荒料不多
一旦花岗岩成形之后, 其构造体就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极少出现断裂与裂隙, 仅仅个别出现岩体裂隙, 所以大多数石材都是完整的。花岗岩的块大, 从地面上观察可以看出来, 有时呈较大块弧石分布, 其中最大的能够达到十几立方米, 但是其荒料率却不高。事实上, 荒料率的高低与荒料块大小都是由岩石的质量缺陷形成及分布情况所决定, 和裂隙没多大关系。
3) 花岗岩石材质量缺陷
质量缺陷直接影响到花岗岩石材的品质问题, 所谓质量缺陷是指石材中包含的残影体、捕虏体以及残留难熔矿物与脉体等几部分。
(1) 捕虏体;该体主要被岩体多包裹, 而岩性主要是带状的混合岩, 该岩石和围岩一样, 岩体的边界、形状及大小不一, 体形较大者能够成为夹石剔除, 体形较小的就作为色胆; (2) 残影体;当交代作用形成了新生矿物, 比如黑云母、钾长石;这些矿物的分布空间继承原生岩构造, 通过大小均匀颗粒的钾长石来表现, 因钾长石的含量比较高, 主要形成红色为主色带; (3) 残留难容的矿物体;这种主要是由难容黑云母所组成的, 主要是以不规则团块状、小透镜体状及斑状等的形式出现, 有时候呈现断续的线状排列, 各种混合岩形成一定分布黑色色斑、色胆以及色线; (4) 脉体;这种主要是花岗伟晶岩脉、质脉及石英脉;其脉体大都分布比较稀少, 而且数量也不是很多。
3 花岗岩石材开采问题
花岗岩石材是一种比较特殊石材, 应用比较广泛, 因此各种需求量也比较大。但是对花岗岩石材开采却不是那么简单, 还存在各种问题。
3.1 选择开采方法
如果花岗岩处于露天山体中, 并且矿体厚度出露较大, 应采用山坡露天开采方式进行开采;如果石材裸露于平坦的地形最好采用凹陷露天开采方式开采;如果裸露的范围比较小, 且石材绝大部分被覆盖、掩盖以及包围, 就要使用洞采或者井式进行开采。
对于花岗岩石材开采, 因这种石材硬度较大, 普遍都选择了锯切法;而对于中酸性、酸性浸入到岩中形成花岗石的矿床, 大都选择机械化使用较高开采方法, 这种现象均为岩基。最好是使用岩体原生节理实施开采, 一般岩层节里面倾角都较为平缓, 就形成了一个自由面, 其工作面的走向应当和纵节理的走向相平行, 之后再沿着层节理进行推进, 并沿横节理上采用火焰来切割层面, 再使用劈裂或者控制住爆破来分离, 而孔距与爆破的装药量采用实验来确定合理参数;之后沿着横节理的走向来打孔, 使用控制爆破或者劈裂解体就成为了荒料。
3.2 开采中的问题
对于花岗岩石材开采来说, 依据实况选择科学开采方法固然重要, 而且还要根据开采现状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体而言, 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没有得到论证盲目开采, 伴随着花岗岩石材需求急需增加, 其石材开采市场也在逐渐扩大。因此许多商家一门心思谋取利益, 根本不做论证, 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地质资料的地方, 直接进行盲目开采, 乱挖乱采, 恣意破坏生态资源;而且对于开采上也是只顾眼前, 缺乏一个较为久远的战略谋划;2) 缺乏有效保护环境的策略。在各种经济利益驱使下, 开采花岗岩石材各个商家都是自己开采自己的, 根本不管不顾自然环境, 在堆放各种废石上也没用章法, 堆放上大都是杂乱无章, 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与环境;3) 对荒料的利用不充分。在花岗岩石材的开采现场, 随处可以看到各种荒料。实际上, 荒料能够再次使用, 而不应该作为废石就地乱排乱放, 以便保证充分利用矿山资源, 减少资源浪费。譬如, 废弃的荒料可以经再次破碎后用作混凝土骨料, 还可以广泛用于填地、填海工程等等。
4 结论
对于各种开采花岗岩石材场的石场来说, 大都具备生产规模大、资源丰富及石材质量上乘等条件, 因此开采者必须要清晰意识到花岗岩石材的特征, 并根据其特征选择合理开采方式;同时还要找出开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制定出整改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花岗岩石材的开采效率。
参考文献
[1]焦志川.咸水沟花岗岩石材矿特征及开采问题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 2005 (8) :28-31.
[2]秦岭.广东花岗岩的开采及石材工业的特点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0) :132-134.
[3]熊云川.我国石材行业增长趋势探析[J].建材发展导向, 2010 (7) :49-52.
[4]王念功.山东鲁西花岗岩成因、资源特点及开采[J].石材, 2003 (10) :87-90.
花岗岩石材检测报告 第4篇
关键词:超声波检测;石材质量;应用
目前的石材质量的检测标准,例如《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GB/T 18601-2009)、《天然板石》(GB/T 18600-2009),检查项目包括外观质量和理化性能两大部分,理化性能规定了体积密度、吸水率、耐气候软化深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耐磨性等要求,但无超声波无损检测的规定,实际上利用超声波检测石材内部缺陷简便易行,但因为石材品种、产地、矿物成分、结构等差异,超声波检测只能做相对比较,无法规定具体指标,这可能是规范中没有把它列入的原因吧。然而还是有一些研究者涉足了石材质量超声波检测的研究,侯建国[1]研究了风化石材与未风化石材超声波速与波幅的差异;童寿兴等[2]研究了超声波检测石碑缺陷问题,并得出超声波检测技术完全适用于石材质量检测的结论;杨毅等[3]研究了超声波检测技术对石质文物表面风化程度的检测及风化等级的评估方法。可见,采用超声波检测石材质量是可行的,所以本文对该技术在石材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原理
1.1 超声波及特性
超声波是机械振动在媒介中传播的一种机械波,频率一般在20kHz以上,这个频率也是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上限。石材检测频率一般取100~1000 kHz[4]。超声波在固体介质中会产生纵波和横波,沿固体表面传播产生表面波,沿有界体产生导波。超声波穿透能力强,在固体内会产生透射,而在界面上会产生反射、折射、散射或绕射。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主要决定于介质性质,致密岩石的波速大于疏松岩石的波速。石材中存在缺陷,即结构上有不连续、不完整状况,如风化、裂缝、孔洞等,超声波就会产生路径、相位的变化,以及不同路径、相位声波的叠加,从而引起波速、波幅的改变以致波形畸变,据此可判断缺陷的性质。
1.2 检测仪器与原理
超声波检测仪器分为金属检测仪和非金属检测仪两大类,研究岩石质量特性应采用非金属检测仪。根据检测原理,非金属检测仪分为透射法检测、折射法检测和反射法检测三种类型。岩石检测主要利用纵波和横波透射原理。发射和接受超声波的装置称作换能器,它是根据电能与声能转换原理制成的。按照换能器布置形式,透射法分为对测法和平测法两种,石材一般采用对测法检测,检测原理如图1所示。
1.3 石材质量与声波检测的相关性
1.3.1 泊松比与声波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
泊松比,其中为纵波声速(m/s),为横波声速(m/s)。反映了岩石的弹性性能,与岩石的完整程度有关。图2是与关系曲线,可见越大,岩石的也越大。据大量数据统计,完整致密的岩石=0.25,=1.73;巖石质量变劣裂隙逐渐发育=0.35~0.4,=2.35~2.45;岩体由破碎到非常破碎=0.4~0.48,=2.45~7.55。
1.3.2 声速与岩石类型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岩石由于地质成因、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存在差异,所以波速不一样,表1是部分石材纵波声速特征[1]。可见,致密、强度高的石材声速也大。
1.3.3 声速与岩石风化程度的关系
同一种岩石风化程度不同,它们的声速也存在显著差异,以某地区一种闪长岩不同风化程度实测纵波声速为例:较新鲜岩石声速>6.0km/s;微风化岩石声速5.4~6.0 km/s;弱风化岩石声速3.5~5.4km/s;强风化岩石声速<3.5 km/s。
1.3.4 声速与岩石强度的关系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纵波声速的关系为,其中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MPa),为纵波声速(m/s),為岩石密度(t/m3)。由该关系式易见或增加时都会增加,但对的贡献更大,这也为表1数据所证实。
2 超聲波检测技术在石材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2.1 检测程序
石材进场后应按照GB/T 18601-2009、GB/T 18600-2009等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和验收,并应按图3所示程序进行检测。
在做超声检测时应同时取得新鲜岩石和风化岩石样本,在试验室测定理化性能和超声波速指标,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石材进场后通过已建立的这种关系鉴定石材的风化程度,可用公式进行计算。其中为波速比,为待测岩石的声速,为新鲜岩石声速。一般≥0.9未风化;=0.8~0.9微风化;=0.6~0.8中风化;=0.4~0.6強风化;=0.2~0.4全风化;<0.2组织结构完全破坏。
2.2实例分析
某石材应用超声波检测,图4为新鲜岩石和风化岩石检测波形图。其中(a)采用350mm测距,测出波速=5.5km/s,波幅=104.39dB,且波形完整,连续性也好;(b)采用150mm测距,波速=3.6km/s,波幅=72.16dB,波形有畸變,连续性也差。该实例说明采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可有效鉴定石材质量。
3 结语
石材内部缺陷若采用常规理化性能试验方法检测,不仅周期长、费用高,由于是有损检测,试验数量受限,而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快捷方便,更重要的是试验数量不受限制,可以对任何怀疑有问题的石材进行检测,尽管相关标准尚未将其列入,相信随着试验方法的不断成熟,该方法必会成为石材质量检测标准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侯建国.超声技术在建筑用石材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3,27(3):244-246.
[2]童寿兴,伍根伙.石材质量的超声波检测技术[J].无损检测,2011,33(2):21-23.
[3]杨毅,杨隽永,范陶峰.安徽凤阳明皇陵石像生风化状况评估及分析[J].石材,2013(7):54-57.
石材幕墙需要的检测检验报告 第5篇
1,钢材材质性能检测报告; 2,锚栓拉力检测报告; 3,石材材质检验报告; 4,硅酮胶检验报告;
5,石材幕墙密封防水检验报告; 6,挂件检验报告; 7,云石胶检验报告; 8,建筑幕墙物理性检验报告。
主要就是8大项,其次就是所有辅材都要检验报告。、开工资料:
1、单位资质、管理人员及特种人员上岗证报审
2、现场主要施工设备及测量器具报审
3、图纸会审记录
4、幕墙施工组织及各专项施工方案报审
5、开工报告
二、工程过程资料(跟进施工进度):
1、技术复核记录
2、材料进场报审
3、材料复检报告(主要包括:锚固件拉拔力现场测试报告、龙骨钢材复检报告、石材吸水率检测报告、石材弯曲强度检测报告、耐候胶相容性测试报告、耐候胶的污染性测试报告、AB干挂胶或环氧树脂胶的检测报告、幕墙四项性能检测报告,除此之外按本地区质监站或者本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要求需做的其他检测报告)
4、隐蔽工程报审(埋件隐蔽记录、石材骨架隐蔽记录、防雷隐蔽记录、防火保温隐蔽记录)
花岗岩石材检测报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