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五指山范文
海南五指山范文(精选4篇)
海南五指山 第1篇
一、海南黎族传统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 夫妻关系友好和睦, 家庭氛围融洽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夫妻之间有事都互相体谅, 关系很和睦。在黎族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通过协商共同处理家庭事务。黎族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时期, 因此遗留下来的一些尊重女性的传统使得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女性的地位没有因为性别而受到影响, 反而把女性作为家庭的财富, 不论夫家还是娘家都保留对女子的地位。女子出嫁之后, 更加得到夫家的尊重和认同。夫妻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基础, 孩子成长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其身心会健康发展。夫妻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实在的教育因素。丈夫爱护妻子, 妻子体贴丈夫, 会给家庭尤其是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人情味, 使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懂得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家庭气氛和谐愉快, 这是孩子各种能力得以充分发展的最佳环境;夫妻之间相互爱护、相互帮助, 感情融洽, 就能够在多方面进行交流, 在孩子的教育上, 也容易充分协商, 建议要求, 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 尊重子女, 重男轻女的观念不突出
因海南岛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使得早年岛内黎族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较少, 重男轻女的观念并不突出。黎族人对生儿育女非常重视, 把它看成是家、寨、族里的一件喜事, 不管生男生女, 都认为对家庭有利[3]。女儿一样有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 即使已出嫁, 但只要时间允许, 都会回娘家看望父母。
黎族家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养育, 将子女视为家庭的财富。父母爱护子女并不娇惯孩子, 他们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某些观念的灌输和影响, 教育他们要勤劳诚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和礼貌待客。黎族家庭的父母尊重孩子, 总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且尊重孩子的隐私。黎族的“隆闺”正是父母为子女自由恋爱所建造的场所。
(三) 敬老爱幼、与人为善, 为子女树立学习榜样
黎族民风淳朴、恪守信誉、团结互助, 只要寨中或族里有人遭受灾难, 全族都给予赈济;一家的丧葬嫁娶, 全族人都会赶来帮忙。他们利己观念淡薄, 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 邻里乡亲总会互帮互助。父母这种朴实善良的传统美德, 对子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为子女学习的直接榜样。
黎族的“和亩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则, 但对非主要劳动力的老人和小孩却“区别对待”, 会分给相当于一个成人劳动力一半的食物。黎族家庭认为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责任, 如果子女不孝敬赡养老人, 则会受到族人的指责。黎族父母也将养育子女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 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而辛勤劳动。
二、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现代父母工作节奏较快, 家庭意识淡薄
现今社会竞争压力大, 工作节奏快, 年轻父母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 多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幼儿。他们或是将幼儿托付给家中祖辈或亲戚, 或是送到寄宿制学校, 让长辈或学校承担照顾幼儿和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 却忽略了照顾和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年轻父母花在家中的时间和精力极少, 对家庭不够重视, 家庭意识淡薄。在教育子女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共同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上, 仍有约10%的家长强调个人繁忙, 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幼儿与父母聚少离多, 难以从父母那体会到关爱和保护, 心理归属和依恋感难以建立, 长此以往, 会引发人格缺陷和多种心理问题。孩子在认识和价值观形成阶段较少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影响, 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路程上出现了偏差, 其家庭意识和责任感日渐淡薄。
(二) 现代父母与子女沟通较少, 相互理解不够
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少, 具体表现在交谈时间和谈话内容方式两方面。据有关人士调查研究, 家长在晚上8点以后才回家的占到1/3, 父母回到家以后, 有一半的家长和孩子交谈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 交谈方式多是父母问孩子答, 以封闭式的“好不好”之类的问题为主, 孩子很少主动与父母谈心, 而交谈的内容也以学业问题为主, 情感交流偏少。两代交流与沟通减少, 使得互相理解不够。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 不理解自己, 从父母那得到的情感温暖不足, 感觉不到家庭的温馨;父母则会觉得孩子不体谅自己, 没有学会感恩。父母缺乏对孩子身心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 难以对孩子进行全面科学的家庭教育;子女不主动配合父母, 也会使得家庭教育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缺乏沟通和互相不理解会导致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和对抗的情绪, 不利于子女情感、情绪和社会化的发展。
(三) 空巢老人趋为主流, 传统美德淡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观念也随之变化, 因此不少年轻父母摒弃“父母在, 不远游”的旧观念, 离开故土去别的城市谋生, 家庭结构也随之变成了空巢家庭, 空巢老人趋为主流。年轻父母远在他乡工作, 无法承担孝敬家中老人的责任, 也就没能为幼儿建立一个直观的学习榜样。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父母给幼儿呈现一个好的榜样, 幼儿经历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之后会在相似的情景下做出相应的好的行为。而在空巢家庭中, 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不能成为良好的“教材”影响幼儿。
(四) 重知识技能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
有的家长在认识或实践上存在偏差, 往往将较为容易被评价的学业成绩和艺术技能等级视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而忽视了家庭德育。学业成绩固然可以反映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但是对儿童的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教育, 还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父母意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 却很少能真正落实。中国集团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一个全国性的调查, 结果表明, 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最重要, 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 家长们的回答显示, 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 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表明, 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
三、黎族传统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从以上黎族家庭教育的特点, 联系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借鉴黎族家庭教育中的有益因素, 对匡正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无裨益。
(一)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基础
父母应该处理好各种家庭关系, 做到像黎族夫妻关系那样和睦相处。健康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如果家长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并想尽可能地教育他们, 他们就应该尽量不使彼此之间的不和睦发展到分裂, 从而不把孩子置于最困难的困境。父母应该认真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 而不应将之推给另一方或长辈或学校。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起着无人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需要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即父母要严于律己、自我规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为他们创造的家是最舒适、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 让孩子对家有依恋感、归属感。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 加强理解与沟通, 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生活空间
哈特的研究表明, 在孩子大约2岁左右时, 其自主意识就开始萌发。孩子开始区别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当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时, 孩子更加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6]。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在思想和观念上必定会存在一定的分歧甚至冲突。父母应当充分关爱和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加强亲子沟通, 给予孩子充分发挥自我的独立空间和机会, 不要过多地束缚孩子。要充分地相信孩子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情况下给予相应的支持。
(三) 重视德育教育, 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期。真正落实道德教育, 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 这种影响是持久的、全面的、渗透性的。父母应重视对幼儿的道德教育, 促进孩子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如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空巢老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即使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等各种客观原因而无法在身边照顾老人, 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年轻父母关爱老人, 不仅仅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 同时也是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品德榜样。班杜拉认为, 观察到的他人的行为结果能够以与直接经验的结果同样的方式调节人们的行为。可见, 父母的榜样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四) 提倡终身学习, 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海南五指山的导游词 第2篇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平均海拔316米,总人口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万人,市区人口5万人,总面积1168平方公里,下辖冲山,毛阳,南圣,番阳4个镇 和畅好,毛道,水满,保国和红山5个乡及国营畅好农场。
五指山市是原海南黎族 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海南省 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和海南热带 山地风光旅游的中心城市,属于海南省六大旅游中心系统,其独特的热带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和民族风情 闻名于世,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开发价值。
海南五指山 第3篇
1 五指山市的基本现状
1.1 五指山市优越的自然条件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的中南部,五指山是海南的第一高山,是我国众多名山之一,故有“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之说。五指山丛林密布,光、热、水资源十分丰富,气候宜人舒适,空气自净能力强,区域生态系统保持完好,峰峦蜿蜒呈锯齿状,好似人的五指,因此而得名。全市的森林覆盖面积极高,是现今世界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保留着各种名贵草本植物药材和珍稀野生动物。更令人兴奋的是五指山区域至今仍有着浓厚的民族风,使之更具韵味,是绿色旅行,接近大自然的不二选择。
1.2 五指山市耕地现状
“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是五指山市土地资源的结构。查看2014年五指山市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得知,该市耕地保有量为0.42万hm2。经过近期的调查,全市7个乡镇及农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抛荒情况。从2016年五指山市国土资源局获悉,目前该市抛荒总面积为588.79 hm2,占耕地保有量总面积的13.85%。这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为了全面推进抛荒调查,五指山市下达了工作方案,组织人员分工协作,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深切周全的调查。针对调查的具体情况,五指山市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大家珍惜土地。同时落实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与承包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2 五指山市山区土地抛荒的原因
2.1 水利设施条件落后,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五指山市属于国家贫困山区,区域内山地较多,水源和水能受限,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设计不合理,质量也不过关,目前已损坏严重。而组织维修的年轻劳动力不足和重建农田设施的资金严重不足导致耕地不得不抛荒。由于耕种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影响,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严重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土地大面积弃耕抛荒。并且弃耕抛荒的地区大多是偏僻、土地贫瘠的山区,不可能进行大面积机械化耕作。
2.2 年轻劳力外出务工,劳动力日趋老龄化
导致土地抛荒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城镇化和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这一代对农业失去了兴趣,现在农村的孩子,很少尝试农业耕种,对农业生产技术一无所知;可能还有的孩子,从小在大人的影响下,认为种田是丢脸的工作,而且非常辛苦,从心里讨厌农业,更别谈兴趣了。一些青壮年为了下一代更好的发展也纷纷跳出了农门,心怀“跳农门发家致富”梦想,大量的“农二代”选择外出寻找机遇,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农业后继无人,土地抛荒之势必将更为严峻。
2.3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由于五指山市山地偏多,不适合机械化耕种,只能靠效益偏低的人工种植,但是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老人有心无力,只能将大片土地弃耕抛荒。并且山区的野生动物繁多,没有天敌使他们繁殖迅猛,农作物经常遭到野生动物的破坏,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严重影响了农民耕种积极性,尤其是农产品价格的涨落徘徊,农民得不到稳定收益,在没有找到收益稳定的农作物之前,为了稳妥起见,也会选择暂时将土地抛荒。
2.4 土地流转市场不全,耕地管理经营落后
大部分农户心理上对土地是存在依赖的,认为土地是自己最好的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不顺也是导致土地抛荒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农户们将自家的土地抛荒在那里,不管不顾,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获取土地流转信息能力不强,完全不知道土地可以流转或需要流转;另一方面原因是他们不愿意转出土地,担心土地流转出去,自己的权益会遭到损失。这都是因为我国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农民对现有流转政策也不了解。
3 山区土地抛荒应采取的对策
五指山市是我国山区的一个代表,其山区农村土地抛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五指山市的情况看,要搞好我国山区土地抛荒,发展山区农村经济,促进山区农村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土地生产能力
增加对水利基本建设维修、建设和保养,重点是对七八十年代以来存在安全隐患的工程,各级财政要安排相应资金投入建设,对年久失修的农业设施进行修补维护,已经损坏影响安全使用的直接重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铺设乡村道路,疏通山区防洪排水、引水渠道,提高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完善农村农田灌排、交通等各种基础设施。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因地制宜地规划好每一寸土地的用途,提高耕地使用率。
3.2 加强农资市场调节控制,完善惠农制度政策
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实行工农“利益共享,负担均衡”的城乡一体化格局,让农民从农业耕作中得到相当或略高于其他产业的收益,从而真正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把惠农政策兑现到千家万户,使农民心神安定,充满信心。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减轻农民负担与压力,让农业生产变得轻松自由,并乐享其中。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尽可能降低成本。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防止经营者联合谋划操控物价,牟取暴利。在销售情况不好的淡季对农民进行补贴,降低其成本,保障农民收益。
3.3 引导农民自发流转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经营效率
土地流转应该遵循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自发合理地进行土地流转,让土地流转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土地是所有农业生产的根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和农民必须重视起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使其健康稳定发展,关键要依法制定和确立土地流转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样不仅协调了各种利益关系,而且还提高了种植大户生产规模,让抛荒的土地继续孕育果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并建立土地流转储备机制,定期征集农民土地流出意愿、流入需求等信息,发挥土地流转的桥梁作用。村委会将收集的村民土地流转意愿发布到相关网站,并引导各户查看,以有效的方法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减少土地抛荒率。
3.4 立足地方特色发展农业,全力打造绿色旅游产业
五指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空气、环境可以说世界一流,是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当地可以利用这些优势种植一些特色农产品,不仅可以给农民带来收益,还能提高五指山市的知名度,带来品牌效应。同时将不具备进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山区退耕还林,保留当地的风土人情,用旅游业带动五指山市的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拉,尹建军.海南五指山开展耕地弃耕抛荒调查[J].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05).
[2]易建阳.一成多耕地弃耕抛荒[N].海南日报,2016(04).
[3]梁园.浅析解决农村土地弃耕抛荒的对策[J].民风(科学教育),2013(03).
[4]尹兵.对当前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4).
介绍海南五指山的导游词 第4篇
自古至民国时期,通什地区黎族社会存在具有特色的社会组织峒。
至元二十八年,湖广行省平章阔里吉思派都元帅陈仲达(是年11月仲达病卒,其子接任,次年7月由副都元帅统兵)所部征抚五指山、黎母山各峒,历时3年,设黎兵万户府和屯田万户府,任用黎族峒首为万户。
永乐年间,明朝统治者在黎族地区实行土官土舍制,开始给倾心朝廷的黎族峒首以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权力,“将各处峒首选其素能抚黎民者,授以巡检司职事,其弓兵就于黎人内签名应当,令其镇抚向化”,以加强对黎族人民的统治。
康熙二十年,喃唠峒王乾雄聚众造反川总镇吴启爵统兵弹压,杀王乾雄等35人,并于红毛峒驻兵300人。
同年,毋葵毋贵(今通什市毛阳镇毛栈、毛贵村委会)等地黎族人民300多人,声援喃唠峒民,攻打官军营汛。吴启爵领兵驰援,破毋葵村杀10多人。峒民被迫逃散。
光绪十三年广西提督冯子材抵五指山,在仕阶村勒石“手辟南荒”;在水满峒设义学馆,俗称“冯公学馆”,延师教育黎族子弟,这是通什地区最早的学馆;以水满峒为中心,开凿贯通全琼的十字大道。
海南五指山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