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精选7篇)

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 第1篇

1 职业伤害因素

1.1 生理、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非常大, 因承受高强度的工作负荷, 极易产生很多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手术室护士长期紧张、思想高度集中的工作, 导致体力、精力消耗过大, 责任压力过重易出现睡眠障碍;由于压力大、疲劳过度容易造成性格改变, 出现易发火、易怒、更年期提前等问题。

1.2 物理伤害因素

1.2.1 锐器伤害因素

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如:刀、剪、针等传递频繁, 极易损伤自己或他人。已有资料显示, 职业暴露等引起的感染中针刺损伤约占80%左右。锐器损伤可直接引起经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1.2.2 紫外线伤害因素

手术室常采用紫外线消毒, 而这些操作都是手术室护理完成的, 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 直视可造成眼炎, 皮肤可产生水肿、红斑、皮炎等, 紫外线产生臭氧时, 引起黏膜刺激, 臭氧过多可产生肺水肿等。

1.2.3 辐射因素

X线、C臂机在骨科手术广泛应用, 使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增加, 因X线具有积蓄作用, 不断多次照射就能发生明显反应产生食欲不振、头晕、四肢无力。有文献报道甚至可因蓄积作用而致癌或致畸。

1.2.4 电伤害因素

手术室使用如高频电刀、电蒸锅、监护仪等, 有工作人员被电击或灼伤事件, 是造成手术室护士职业伤害的又一个因素。

1.3 化学伤害因素

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等, 各种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对手术室护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危害, 这些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及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 甲醛刺激黏膜可引起职业性哮喘, 能使细胞突变, 致癌、致畸胎等。麻醉废气主要是氩氟醚、异氟醚等, 可从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 污染手术室空气。易产生慢性氟化物作用和遗传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 出现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1.4 生物伤害因素

手术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来自患者的多种致病微生物, 及易使护士受感染。最具威胁的传染性疾病是艾滋病、乙肝、丙肝。

2 防护措施

2.1 增强手术室护士的防护意识

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职业伤害教育, 新护士上岗前一定进行此项内容的教育, 在手术室业务管理和学习中把这项工作当成大事来抓, 这是关系护士安全的大事, 我院手术室多年来坚持防护意识和知识教育, 把护理职业伤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2.2 建立健全防护制度

我们手术室把制度建设做为基础工作, 因为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所以, 制度是保障。

2.3 物理伤害因素的防护

洗手护士在配合手术的过程中, 应按照体内物质隔离法进行防护。手术室护士传递刀、剪或其它锐利器械时,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传递手术刀、缝针时放慢速度或者将刀、缝合针放在弯盘中传递, 安全处理针头,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忌对着术者或他人, 传递时精力要集中。被刺伤立即立即挤血加清水冲洗加碘伏消毒, 查患者检验报告单, 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紫外线消毒时, 禁止入内, 入内时应中断消毒, 消毒后及时通风。有X线透视的手术, 上台前须穿铅衣, 并在手术间安全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孕期、哺乳期护士尽量不安排此类手术。电器应定期检修, 熟悉仪器操作, 确保自身安全。每日2次湿式清扫手术间, 适当保持手术间湿度。

2.4 化学伤害因素的防护

要掌握好药物的使用浓, 防止浓度过高, 化学消毒剂集中放置于通风良好的室内, 严密加盖防止逸出。在检查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如不小心弄在口罩、帽子及手套, 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把损伤减至最低。

2.5 适当休息、调整情绪和心态

手术室护士长应注意人文关怀, 在排班和排手术时合理分配。护士自己也应注意调整和休息, 丰富业余生活,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乐观、向上、积极、开朗的心境, 使生理、心理都处于一个最佳的工作状态。

手术室护理工作即富有挑战性, 又富有职业伤害的危险性, 手术室护士通过对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学习和提高认识, 在工作中预防和杜绝职业伤害, 能更有效地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对于防止手术室交叉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秋, 白景丽.影响手术室护士身体健康的因素及防护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 25 (7) :828~830.

[2]戴青梅, 王立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

[3]谷迪丹.新加坡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0) :77.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第2篇

【摘要】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职业防护问题。

【关键词】职业损伤 护士 防护措施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1职业损伤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护士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有医务场所的特殊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1.1.1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1.1.2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2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国内外研究资料得出结论[5]:护士在化疗操作过 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物理性因素

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6]: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特别是骨科、急诊科、创伤科等需要搬运患者,容易扭伤腰背,造成自身损害。我国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发现[7]: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和手术室经常保持前屈位引起的颈椎病很普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护士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CT、X线、激光、红外线等逐渐增多。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医院内一般病室均能保持安静,避免噪声,但有些辅助科室,由于工作需要,机器启动及工作声音较大,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引起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抗生素引起的慢性过敏者更屡见不鲜,有报道显示[8]:护士每天与各种药物反复接触,导致其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以过敏性休克为甚。

1.4心理社会因素

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时会导致职业倦怠。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据调查发现[4]: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发生最多的时期。

2防护操作措施

在医院特殊环境中,护士是与患者最密切接触的人员之一,因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职业防护迫在眉睫。21世纪,职业医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职业有害因素及危害的变迁,其他各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加速引进,职业医学和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境医学的融合与渗透,政府立法增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合作研究的趋势增强。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护理职业防护研究亦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从损伤因素入手,分别采取相对应的防护措施。

2.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2.1.1洗手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 叉感染。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2.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2.1.3戴手套

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4]: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2.1.4穿、脱隔离衣

正确穿脱隔离衣既可保护工作人员或患者,避免相互间交叉感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控制感染传播的基础,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2.3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3职业防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合理的人员编制

合理的人员编制和专业结构,是临床护理工作必须的人才保障。如果护士严重缺编,工作量超负荷,致使护士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大大增加职业伤害的频率和程度。

3.2充分重视防护用具

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很难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甚至连防漏、耐刺、密封收集箱都很难用[9].科室为了节约材料消耗,反对护士在正常无菌操作以外戴手套从事临床工作。这些都留下可能造成护士职业伤害的隐患,应引起充分重视。

3.3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目前,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有调查显示[10]:57.3%的人未采取防护措施,其原因是认为遇到的传染患者少,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洗手及手消毒正确者仅25.8%,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者仅4.5%.护士在临床一线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最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因素的潜在职业性伤害,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制定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

3.4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

在大多数二级综合医院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职业伤害报告制度,有调查显示[9]:1499名发生针刺伤的上报率仅占21.15%,更谈不上采取及时科学的救助措施。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与预防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64-01

护士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责任与风险,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进步,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职业暴露感染的隐患,尤其是奋斗在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面对不同疾病的患者,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的生命而来不及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随着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化学药物、高技术应用等,各种现存的潜在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慢性的职业危害已经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在不断提高,从而使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加强各种职业防护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1、存在的危险因素

1.1洗手不规范;按照院感规定,护理人员在为不同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时,都应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但由于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工作量大,大部分护理人员尚未做到[1]。

1.2针、锐器物刺伤;护士每日的工作多数是各种的注射、静脉采血等损伤性操作,操作后将所有的污染物均放人弯盘,回治疗室后按污物的类别再次处理,常导致针头的刺伤,玻璃碎片划伤。操作者有伤口继续工作,暴露的机会就更多,若不慎与患者的血液、污染物品等接触,就存在暴露的危险。

1.3手套佩戴不规范;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发生手套破损、未立即洗手,及时更换手套,手部皮肤破损时,不能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黏膜,如必须接触,但又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2]。护理人员在消毒物品及接触化学消毒剂时,未戴手套进行有效保护。

1.4电离辐射:多见于放射科、介入导管中心,仪器的辐射,而长期的辐射导致身体的损伤[3]。

1.5化学性因素;化学药物主要通过护士在准备药物时由呼吸道吸人、皮肤接触直接吸收、污染后经口摄人等3种途径而进人护理人员体内,虽然每次接触药物的量不多,但日积月累可在体内蓄积,造成远期毒性作用[4]。

1.6不正确执行使用医疗防护设备;有些医院的防护医疗用品配备不齐,使护理人员对防护用品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的使用。

1.7噪音;经常被各种监护仪器、治疗仪器的噪音、病人的呻吟声,供应室压力灭菌等噪音干扰,长期在噪音下工作,可造成护理人员疲劳、影响护士的机体分泌系统功能,对护士的身体健康嗽到危害。

2、职业防护预防措施

2.1医院严格落实医护工作者在对每位患者进行诊疗、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护士应遵守规范七步洗手法,提高规范洗手的依从性,规定医护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抹指甲油,待戒指、手镯。

2.2医院应从保护护理人员角度出发,改善护理基本设备、器材,在病房、治疗室提供洗手设施(洗手液、擦手纸)和一次性手套方便护士使用;在静脉穿刺室、治疗室及治疗车上配置

特殊的专门盛放利器的容器,用来放置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头皮针及其他穿刺针[5]。如有针头暴露在外,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尽量避免徒手分离针头,为不合作躁动不安的病人进行操作注射时,应共同协作完成,注射结束后禁止回套针帽,如需回套针帽,应徒手进行,预防刺伤。

2.3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工作中必须集中注意力,防止锐器损伤,是防止职业暴露伤害最重要的措施。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已知有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加强防护,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镜,必要的屏障作用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2.4 护士在配置化学药物和消毒液前必须做好防护措施,穿长袖防渗透隔离衣,带帽子、手套、口罩、护目镜,操作结束后应擦拭操作台面,脱去手套后彻底清洗双手,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2.5 健康体检和疫苗接种,医院应定期为在职的医护工作者进行定期检查,接种疫苗示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2.6 减少噪音,完善设备仪器,改变环境,对有异常噪音的仪器及时进行维修

2.7 从事放射介入工作的护士,必须加强放射防护的意识。首先导管室必须有完善的环境设施,其次,必须有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工作中要合理安排,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尽量减少放射线辐射暴露时间和机会。

2.8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 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能暴露于血液,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因戴手套可有效减少锐器伤手的血液接种量,把每一个针头都当成感染针头对待,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从思想上重视和配合锐器伤的处理,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6]。

3、结论

职业防护是一门新兴又迅速发展的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其中预防感染知识和防护措施是重要内容,护理部要制定职业防护计划。通过宣教、讲座、知识测验等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特别要认真学习执行2000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还要取得医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添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利用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职业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护士是护理事业的主体,是护理改革的承担者,各级管理人员应爱护护士,關心护士的身心健康,以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发挥护理工作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刘玉村 . 医院感染管理血.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昱洁 .浅谈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与防范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

[3]张铁松.护士职业防护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中医药

[4]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5]草智玲 我院护理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医学文选,2005年2月,24卷

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 第4篇

1 妇科门诊手术室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因素

笔者所在医院共有门诊手术室3间, 但门诊手术室护士只有1名, 自2012年一年内共行人工流产术 (包括无痛人工流产术、清宫术、钳刮术) 3010例, 其他如输卵管通水术等700多例。近些年来由于公众对于医院健康的知识了解越来越多, 这就使得医疗护理所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而门诊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又肩负着较为繁重的护理任务, 经常加班, 所承受的生理与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妇科门诊手术室工作的护士, 往往会面对来自患者家属的压力, 过度疲劳、心情压抑等因素都有可能加重护士的职业伤害[2]。

1.2 技术因素

手术配合也要求高、精、尖, 医院技术在不断进步, 选择设备及新型药物也逐渐在临床中应用开来, 使得手术前的准备以及术后护理工作要求也有了相对提高。在手术准备、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中, 妇科门诊手术室的护士必须同主治医师做好配合, 一旦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就很使护士感染疾病[3]。

1.3 环境因素

负压吸宫术吸引器的噪音、手术室的门窗紧闭、多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剂排放、监护仪器的噪音干扰, 患者的术前恐惧心理、术中的不配合等因素, 均有可能使护士和医生的情绪受到影响, 一旦情绪受影响, 就有可能影响其操作规范, 引发护士职业伤害[4]。

2 常见的护士职业伤害因素

2.1 化学性因素

手术室中常用的消毒剂比如戊二醛、消佳净等, 这些消毒剂会对人体皮肤、神经系统、呼吸道等产生一定不良影响[5]。在手术室里的各项设备比如电刀、电动吸引器、监护仪、呼吸机等都需要经常进行消毒, 所以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接触到消毒剂的几率也会比较高。此外, 手术室采取臭氧进行消毒时, 如果臭氧吸收过多也会致使中毒[6]。

2.2 机械性损伤因素

如被多种锐利的器械手术刀剪划伤、手术缝针刺伤, 尤其是已经污染或患有传染病的女性患者在术中所使用过的医疗器械, 上面往往会附着有大量致病菌, 这些致病菌会通过受损皮肤而进行传染[7]。因为妇科门诊手术室的应急性强, 实施抢救较多, 所以在抢救患者时, 护士难免会忙中出乱, 引发针刺或锐器损伤事故发生, 而且针刺伤的传播危险远大于其它途径[8]。

2.3 物理因素

在手术过程当中, 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电动吸引器等设备都会产生一定噪音, 据相关研究指出, 这类噪音会对听觉系统产生明显损害, 还会导致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反应迟钝、注意力不够集中, 在手术的配合工作当中很容易出现差错[9]。

2.4 生物因素

目前来说, 血液传播类疾病对于医护工作者所产生的威胁是非常大的, 已经受到了相关人员的重视[10]。在妇科门诊手术室工作的护士, 每天会频繁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有时还会有溅落现象发生。所以护士面临的职业暴露危险是非常大的。因为针刺伤会致使皮肤出现伤口, 皮肤的伤口不仅会有被体液、血液污染的危险, 还会增加病原微生物的入侵[11]。

2.5 心理、生理与社会因素

随着各级妇女保健工作的普及和深入, 妇科患者就诊率日益提高, 从几岁的性早熟、性开放的性病, 到七、八十岁的妇科肿瘤、老年性阴道炎、未婚先孕的计划外生育等几乎包括了各个年龄组患者。在手术室护士配合主治医师进行手术时, 通常都处于被动体位, 长时间的站立会造成护士下肢水肿、静脉曲张。手术室的工作具有无规律性、连续性以及节奏快等多种特点, 护士往往不能够按时吃饭, 致使其患上胃病的几率很高[12]。此外由于护患关系紧张等问题, 会加重护士的精神负担、心理压力, 从而间接增加了职业伤害发生的几率[13]。

3 防护措施

3.1 提高护士防护意识, 强化安全教育

应当根据妇科门诊手术室特点, 制定出相应规章制度, 将职业安全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对护理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训。应当强化护理人员的技能训练, 提倡规范、安全操作, 严格遵守规范操作, 使护士牢固树立起自我防护的意识[14]。

3.2 预防感染

妇产科器械的消毒消毒流程为消毒、清洗、干燥、消毒或灭菌, 并注明消毒日期。消毒物品应专人管理, 每日检查有效消毒日期, 如人工流产包、放环包、通液包、无菌锦球等, 固定放在无菌柜内, 无菌持物钳及容器每4小时更换一次, 上下班前, 应当严格遵照洗手规范, 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的几率[15]。在对待患者的操作中, 应当尽可能的采取一次性物品, 当预料到需要用手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物的时候, 应当戴上手套和口罩, 护士手上如果有伤口的话, 应当戴上双层手套。

3.3 化学因素防护

在采取挥发性的消毒剂时, 应当明确使用消毒剂的各项注意事项, 同时加强室内的空气流通, 以免室内人员接触到消毒剂。在采用消毒液对污染物品进行浸泡以及用消毒液清洗仪器时, 应当尽量避免皮肤直接的接触到消毒液, 在操作时一定要戴手套。

3.4 物理因素防护

应当做好设备、仪器的保养, 对各种仪器使用的流程充分了解, 降低噪音发生的几率。同时在对妇科门诊手术室采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的时候, 护士一定要避免紫外线对身体直接照射, 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3.5 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加强心理调节

在妇科门诊手术室工作的护士, 会面对多种职业操作, 所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作为护士, 首先应当主动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 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同时也应当努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护士长应当合理的安排工作, 缓解护士的职业紧张情绪, 以降低以工作慌乱所引发的损伤, 采取积极措施调节护士工作的强度, 减轻其心理压力, 使其抗压能力增强, 正确对待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 妇科门诊手术室的工作强度比较高, 护士承受的精神压力非常大, 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护士职业伤害的发生。比如饮食不规律、护患关系紧张、手术室各项设备所产生的噪音、放射线所产生的危害、化学药物接触以及患者的体液血液等都有可能使护士处于危害中, 加重了护士职业损害的发生。应当根据引发护士职业伤害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护, 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心理承受压力等, 使其更好的面对工作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有条不紊地进行护理工作, 才能够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服务。

摘要:医院是一种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场所, 医务护理工作人员会时刻面临着发生各种感染的职业危险, 而医院的妇科门诊手术室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该门诊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所面对的职业伤害是非常多的。妇科门诊手术室的护士会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伤口、分泌物与体液等, 所以引发其职业伤害的因素非常多, 如何增强护士自身的防护意识, 避免各种职业损伤, 成为许多医院护理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笔者所在妇科门诊手术室的护士职业伤害因素和防护这一问题做了相关的描述, 以期提供有利参考。

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 第5篇

化疗是肿瘤治疗有效手段之一,静脉用药为主要途径,化学药物的配置及管理具其特殊性,在化疗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一些危害因素,严重危害着工作人员安全与健康,因此,对化疗药物配制护士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其重要。

一、危害因素

1、锐器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

2、化疗药物的暴露: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未能按化疗药物配置操作规程执行,造成药物的挥发与弥漫。化疗药物过期后未按规定处理,造成一定的危害。

3、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因为工作忙、个人习惯和观念上的因素,造成手卫生不规范。

4、化疗废物处理不当: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或称抗肿瘤药物属细胞毒性药物,其废弃物的主要物质为细胞毒性药物,细胞毒性废物危险性很大,可能有致畸、致突变、致癌性,由于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处理知识缺乏,对化疗废物处理不当,造成职业危害。

二、防护措施

1、锐器的使用管理:使用锐器时,注意自我防护,使用过的注射器、静脉针不要回套针冒,锐器盒放置在有效距离内。

2、规范手卫生: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关手卫生知识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采取定期手卫生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3、正确处理化疗过期药:化疗科室强化化疗药物管理,定期检查过期药物,包装完好但已过期的或已不再需要的药物可以返还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进行处理。

4、注意自身防护:用于化疗药物的用具具有相当的近期及远期的毒性,接触化疗药的护士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首先要加强使用化疗药物的学习,及时学习新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在进行化疗操作时,戴好口罩、帽子、护目镜,穿防护衣,以免直接接触化疗药,化疗药物配制的护士要定期进行体检。

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 第6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69-01

1 急诊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銳器的刺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的紧急状态下,由于抽取血标本、各种穿刺、注射等,随时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尤其是针刺伤、玻璃安剖割伤等,这些损伤可能导致普通细菌感染及二十多种血源性疾病,其中针刺伤是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1]。

1.1.2 辐射 急诊科护士经常护送患者进行X线等辐射类检查,从而加大了受到电离辐射的风险。据报道[2],长期接触小剂量X线辐射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血液系统的改变。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经常暴露在这些辐射条件下可引起皮肤红斑,眼角膜炎等。

1.1.3 运动功能的损伤 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紧急,变化快,护士在抢救工作中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此外,急诊科护士长期低头站立工作,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腰腿痛,颈椎病等职业病。

1.1.4 噪音污染 急诊科的环境中充斥着大量噪音,主要有抢救仪器的操作声,救护车的警笛声等,急诊科护士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易引起头晕,头痛,烦躁,耳鸣,失眠,疲劳,精力分散等,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1.2 化学因素

1.2.1化学药物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被动地接触各种药物,部分药物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如护士为有机磷中毒患者进行催吐洗胃时,由于有机磷挥发性强,护士就会经呼吸道吸入大量毒物。

1.2.2化学消毒剂 急诊科用的最多的是含氯消毒液,护士用它浸泡呼吸机管路、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墩布及表面擦拭消毒等。含氯消毒液有刺激性,挥发性和腐蚀性,高浓度含氯气体会刺激护士的呼吸道和眼睛不适,含氯液体会腐蚀皮肤。乙醇等消毒剂能诱发细胞突变,具有累积效应[3]。

1.3生物因素

急诊科是接触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最多的地方,紧急情况下,护士需要徒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感染几率高于一般医护人群。据统计资料来看,存在血源性传播的急救患者占60-70%[4],这大大增加了急诊科护士被传染的风险。

1.4心理因素

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在救护生命的最前沿,时刻处于紧急抢救状态,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工作风险大,并经常倒班,生物种紊乱,加上疼痛患者的呻吟声,酗酒患者的谩骂声及死亡患者家属的哀哭声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使得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呈亚健康状态,严重者引发心理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较低,部分护士出现焦虑,压抑,孤僻,甚至抑郁。有报道[5],80%以上的护士不愿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中,8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的人有疲劳感,40%的人情绪不稳定,20%的人易怒。

1.5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急诊就医的情况紧急,身体痛苦,患者及家属就医心切,情绪紧张、激动,对医院环境及就医程序陌生,易对医护人员产生误解。再加上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的意外伤害,如车祸伤,斗殴伤,醉酒后情绪失常等,使得急诊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如急诊科护士遭到患者家属谩骂、殴打和醉酒患者的骚扰等,近几年更为严重。而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急救医疗法律保护,使得社会环境对医护人员很不利。

2 防护对策

从以上分析来看,迫切需要提高急诊科护士对自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的重视程度,以改善急诊科的工作环境,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如下。

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有研究表明[6],进行防护教育能使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41.5%。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和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认定患者均具有传染性,必要时进行隔离,能大大降低被传染的风险。

2.2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积极预防针刺伤。使用后的锐器均按感染废物处理,及时放入锐器盒内,容器3/4满时及时处理。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注射器和采血针使用后禁止盖帽,及时置于专用容器内。接触患者、污染物体时戴好口罩、防护手套。护送患者进行放射线检查时必须穿防护服,尽量远离放射源及减少暴露的时间。护理操作时穿防护服,戴防护镜、口罩、手套,防止被动吸收药物。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加盖保存。

2.3提高应对能力

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对于焦虑、急躁的患者和家属,护士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安慰;遇有不理智的患者或家属,护士给予劝阻,必要时请求保安或110警方协助。

急诊科护士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业余时间和朋友多交流、沟通,适当参加运动如打球、游泳、旅游等,以缓解心理压力,放松心情。

2.4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职业防护制度和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发生锐器伤等职业暴露时按程序采取补救措施。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接种疫苗。同时,呼吁社会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法律制度,给予医护人员有效的法律保护。

急诊科护士长期受到各种各样的职业危害的威胁,必须重视自身的职业防护,从多方面进行防范,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564.

[2] 张红娣,熊昊,赵焕虎等.黄石市143名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3):97.

[3] 黄润文,李玲.烧伤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4,(6):26-27.

[4] 郑丽英,徐红英.急诊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安徽医药,2006,10(9):715.

[5] 廖文丽.急诊护士潜在的健康问题及自我防护[J].职业技术健康,2004,20(4):139.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第7篇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现今社会,医学技术和医疗手段都在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新型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在手术室中。这些化学物质在不同方面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危害,此外,手术室中难免会有各种消毒剂、挥发性药物等,导致目前的手术室环境并不十分良好,手术室护士面临着空气污染,电磁辐射,视觉疲劳,心理状况不良等诸多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这使他们的职业危害大大加重。因此,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并研究自我防护措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电离辐射 术中应用c臂x光定位照片及直视下手术和激光手术。手术室如无防放射设备,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受射线照射的危害,导致急慢性放射性疾病,影响生殖细胞引起基因突变;还可因长期射线积累作用而致癌。

1.1.2 噪音污染 各种监护仪.电刀负压吸引器电钻电锯,各种推车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当噪音超过90dB时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影响。人如果长期在噪音环境中工作,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大部分人极易产生烦躁情绪,精力难以集中,工作准确度降低,头痛难忍,严重者甚至会有失眠症状,感觉听力不如从前,血压些许升高等。

1.2 化学因素 手术室中在空气消毒时一般会使用紫外线照射,会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有毒的臭氧。且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气体交换相对差,其空气中常年存在一定浓度的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及吸入性麻醉药。

1.2.1 化学试剂 手术室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伏,含氯消毒液等,长期接触这些药剂科导致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症状。

1.2.2 化疗药物 肿瘤手术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化疗药物。护士在配制时,不可避免地会吸入含有药物的气体,剂量虽小但其累计作用可导致远期影响如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致畸致癌致突。

1.2.3 使用高频电刀时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中使用骨水泥的异味以及微量的麻醉废气等均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

1.3 生物学因素 手术中经常会用到瑞丽器械,因此被刺伤的可能性很高,随之带来的血源性传染病也增多。血源性病毒诸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们通过血液喷溅到护士的皮肤上,很容易造成护士的感染,且感染率都较高。因此锐器刺伤为最严重的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

1.4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非常大,而且经常会有急诊手术,这就导致护士的工作时间不规律,常常处于高度工作状态。且手术台上不允许精神松懈,长期精神紧张则很容易造成疲劳、焦虑。而且长时间站立工作,必然会引起肌肉酸痛,对身体的血液循环也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过度紧张的工作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射线有害人体健康。因此术中进行X线摄片时,应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手术室护士要在防护措施完备的情况下工作,尽量回避,避免被射线照射。当然做到这些要在术前做好准备,提高效率。孕期及哺乳期护士避免接触X线。改善手术间环境。淘汰噪声过大的仪器,尽量使用有环保效益的仪器,操作过程中减少噪音。手术间采用隔音设备,定期对仪器设备做检查和更換。紫外线消毒时要严格注意时间。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手术间定时通风,可采用空气净化器改善空气质量。化学试剂保存时要严格按照要求,有些试剂要密封保存,以免挥发污染空气,接触某些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试剂时要佩戴专用防护手套,取用试剂时要认真仔细,一次性完成,动作要符合标准,避免溅落试剂。配备试剂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说明,并注意安全。消毒剂要现配现用,且用量要适中,不可过多。放置试剂的房间最好用排风扇,加强室内通风。操作前要洗手,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同时也要完善术后的排污系统,保证手术间的清洁卫生。

2.3 生物因素的防护 做好生物因素防护,首先要在术前对病人的病史有一定了解。若病人在某些检测上呈阳性,则要更加严格做好防护措施,手术中各个步骤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要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做到不慌不乱,每一步骤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注意手术卫生,使用锐利器材时要格外小心,锐器不可随意丢弃。传递手术刀剪时不能直接用手拿,要用弯盘传递,一旦发生刺伤事件,要立刻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处理伤口并上报。在手部有伤时感染几率增大,因此尽量不要参加有感染病人的手术。手术中必要时要带好防护面罩等避免病人血液、体液等的喷溅。必须要带好防护手套才能做接触血液的操作,手套有破损应立刻更换,操作后仔细洗手。若皮肤有损失,要用标准比例的碘酒和酒精进行消毒。

2.4 生理心理的防护 对手术室护士要定期进行肝功等的必要检查,接种疫苗,防患于未然。在医院不仅要进行手术技术的培训,还要经常加强感染管理的知识普及。护士自身也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工作时要认真仔细,切莫马虎大意。手术室工作时间长,不规律,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对护士的精力要求很大。应在术前仔细制定合理的手术流程,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损失。合理安排工作,加强各个手术室护士间的配合,避免某个护士的连续工作。在大手术前一定要补充好能量,吃有营养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要保证睡眠时间,用最好的精神状态来工作,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手术中不要总保持一个姿势,可以适当的活动活动身体,减轻身体疲劳,尽量减少肌肉紧张。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小 结

手术室护士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医院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手术室护士工作环境,确保护士身心健康,以提高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继承.手术室及ICU环境的噪声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6,17(5):311—312.

[2] 杨玉莲,陈玉平.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士分册,2000,19(9):434—435.

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

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精选7篇)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 第1篇1 职业伤害因素1.1 生理、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非常大, 因承受高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