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昏迷原因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昏迷原因范文(精选11篇)

昏迷原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昏迷患者共200例, 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25例, 女性患者75例, 最大年龄为85岁, 最小年龄为24岁, 总体平均年龄为49.8岁。通过入院的初步诊断并结合昏迷评定标准可以发现该200例昏迷患者中有73例属于轻度昏迷, 88例属于中度昏迷, 39例为重度昏迷, 且调查发现这些患者的最长昏迷时间为20 h, 最短昏迷时间为4 h。

1.2 诊断方法

急诊科医生在检查完患者后应该及时向患者家属询问患者以往的病史, 了解患者曾患过的病症, 并询问患者昏迷前的一些情况如运动和饮食等, 并以询问到的信息为基础判断患者的昏迷原因及病情状况, 之后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尿常规检查, 肝脏器官功能检查, X线检查, 等等, 并结合检查结果进一步诊断患者病情。

1.3 治疗方法

临床医生要安排护理人员在昏迷患者入院后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 如有意外要立刻汇报, 同时要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进行营养液注射和电解质纠正操作, 对一些因中毒而导致昏迷的患者要立刻为他们洗胃。对于失去呼吸和心跳特征的患者, 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治疗, 及时插入气管进行机械通气, 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则应该进行脱水及营养脑细胞治疗。总之, 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2 结果

抢救成果:200名患者中有172患者经早期的诊断和有效的抢救操作之后逐渐恢复生命体征并在休养一段时间后康复出院, 这类治疗成功的患者约占总人数的86%, 有28名患者抢救无效, 最终死亡, 占总人数的14%, 其中有16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死亡, 12名患者在危险观察期中死亡, 在抢救过程中死亡的患者约占死亡总人数的58.2%。

昏迷病因分析:本次所选的200名急诊昏迷患者中昏迷的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例如脑梗死, 脑血栓等55例, 约占27.5%, 急性中毒68例, 包括酒精中毒28例, 有机磷中毒40例, 肺部疾病20例, 呼吸系统疾病24例, 还有一些患者不明昏迷原因, 最终死亡的患者中脑血管疾病的约占一半左右, 另外由中毒而导致死亡的患者也占据较大比重。将患者病因和死亡结果数据汇成表1。

3 讨论

当人处于昏迷状态时, 大脑对外界和身体内部的任何状态变化都没有任何的反应, 这大多是脑部器官功能异常所导致的一类现象, 昏迷状态下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则很容易导致死亡, 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 昏迷的原因都比较复杂多变, 这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 面对急诊昏迷的患者, 临床医生要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对待, 认真全面地检查病人身体, 了解病况, 及时作出判断。总体来看对待急诊昏迷病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及时为昏迷患者供氧, 呼吸比较困难的时候可以切开气管或进行插管来辅助呼吸。同时要及时处理病人呼吸道及口腔内的分泌物, 可以让病人头部朝向一侧以进行清理操作, 进而保持病人的呼吸畅通。 (2) 要严格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要详细记录病人的尿量变化, 在必要时要利用心电测试仪观测病人的身体特征, 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于中毒的患者马上对其进行催吐洗胃等处理, 使患者尽量排除体内毒液残留物, 之后要用解毒剂治疗患者。 (2) 对于一些颅内高压症患者要进行脱水治疗, 可以利用利尿剂等药物进行, 减轻脑部水肿情况。 (3) 对于抽搐现象严重的患者要立刻进行解痉治疗, 并且要稳定患者身体, 保证患者安全。 (4) 对于休克的患者要立刻进行输液。

综上所述, 对急诊昏迷患者的抢救治疗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非常重要的任务, 除了通过对病人的临床反应做出一定的治疗处理之外, 医生和护士还要全面地检查病人的身体情况并判断昏迷原因以便及时地采取针对性治疗。对昏迷的患者诊断要迅速, 抢救要及时, 尽可能地降低昏迷患者的死亡率。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具体原因, 并且探讨对之进行临床诊治的具体措施。方法 收集该院2008年5月—2011年9月急诊内科发生昏迷现象的200名患者的病例资料, 对其治疗过程和昏迷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研究发现发生急诊昏迷的患者中有27.5%为急性脑血栓患者, 14%为有机磷中毒患者, 20%为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等等。结论 详细地询问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史, 对这类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血尿常规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都能够降低昏迷机率, 提高治疗效率。

关键词:急诊内科患者,昏迷原因,诊治分析

参考文献

[1]鲁鹏, 宋熔, 包小霞, 等.早期大剂量使用纳洛酮对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J].宁夏医学杂志, 2010, 32 (10) :929.

[2]马润芬, 罗学斌, 赵红, 等.急诊内科危重病人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的探讨[C]//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无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2001.

[3]蒋智, 麦超, 曹小平.588例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6, 21 (1) :48-49.

昏迷原因 第2篇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具体原因以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分析昏迷的原因以及特点,并对患者进行诊断以及对症治疗。结果:90例患者中,抢救有效80例,抢救无效死亡10例。结论: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较多,具有发病急、致死率较高的特点,对患者明确的诊断以及采取对症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急诊内科;昏迷原因;治疗措施

在急诊内科患者治疗中,出现严重昏迷,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明确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对于救治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选取我院于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急診内科昏迷患者,对其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其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10-20岁5例,21-30岁20例,31-40岁21例,41-50岁24例,51-60岁11例,超过60岁9例。GCS评分3-5分16例,所占比例为17.8%,GCS评分6-8分74例,所占比例为82.2%。

1.2病因分析

急性中毒12例,占13.33%,糖尿病并发症13例,占14.44%;心血管疾病19例,占21.11%;原发性脑部疾病33例,占36.67%;其他疾病13例,占14.45%。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

2结果

心血管疾病19例(21.11%),死亡率5.26%(1/19);糖尿病并发症13例(14.44%),死亡率7.69%(1/13);急性脑血管疾病33例(36.67%),死亡率15.2%(5/33);急性中毒12例(13.33%),死亡率16.67%(2/12);其他13例(14.45%),死亡率7.69%(1/13)。

3方法

3.1诊断

3.1.1诊断标准

轻度昏迷:患者意识大部丧失,无自主活动能力,对光、声音刺激无明显反应,对疼痛仍会出现防御反应。存在眼球运动、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等。中度昏迷:对各种刺激以及周围事物无任何反应,对于严重刺激会出现防御反应,眼球不转动,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减弱。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深浅反射全部消失[1]。

3.1.2诊断与检查

首先应询问患者病史。在对昏迷患者的急诊治疗中,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直接询问患者本人病情,不能对病史有明确的了解。因此,在收治患者后,医生首先应向目击者以及送诊人员询问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昏迷病史。如详细了解患者的昏迷环境、情绪变化、饮食情况、用药情况、既往病史、是否存在服毒史和毒物接触史,在对患者的检查以及诊断治疗过程中,应不断补充患者病史,并检验诊断前后的结果,防止出现误诊,影响患者接受及时治疗。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患者临床症状,根据观察结果,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在确诊患者昏迷状态后,根据目击者以及送诊人员的叙述对患者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患者的生理反射以及意识状态,根据上诉的诊断标准对患者的昏迷程度进行判断[2]。

3.1.3鉴别诊断

一些类似昏迷以及假性昏迷的临床现象会对患者判断产生误导,因此有必要进行鉴别诊断。应排除患者出现的木僵、晕厥、头晕等其他意识障碍状态,区别患者出现的休克、假性昏迷。

3.2急救处理

收治患者后,有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首先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先解决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的问题。①消除患者的呼吸道梗阻情况,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给予患者常规给氧治疗,充分保证换气、同期,防止患者出现呼吸系统甚至是循环系统障碍。管理好患者的呼吸道情况,若在抢救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浅慢、呼吸肌麻痹等症状时,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并采用呼吸肌辅助呼吸治疗,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有利于后续的治疗。面对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根据急救的一般治疗原则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若患者为外伤昏迷,尤其是脊柱外伤患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实施止血治疗,并做好脊髓的保护工作。②建立多于2条的静脉通道,选择较容易固定的大静脉,通过静脉留置针将液体输注其中,有利于患者快速复苏,及时调整纠正患者的酸碱平衡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并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因将相应药物输注其中[3]。同时,医师应根据患者的末梢循环、血压以及尿量情况,对患者是否出现休克进行综合判断,一旦确诊患者出现休克,立即给与患者扩容、补充血容量,维持患者的正常循环功能。在实施抗休克治疗中,一般采用皮质激素药、血管活性药,避免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③及时检查患者的三大常规,并使用CT、X线、心电图以及化验等辅助检查。同时对患者的血压、瞳孔、体温、心率、呼吸以及意识情况进行观察,若出现异常,若有必要立即给予患者手术治疗。

3.3治疗

在急诊内科治疗中,患者常出现昏迷状态。昏迷的产生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或持续中断,其发病急,病情复杂,患者多合并呼吸变缓、发热等症状。昏迷是因皮层下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出现的高度抑制,上行激活系统受到干扰,正常的投射功能被阻断,而导致患者对内部需求和外部刺激无正常的反应。严重的昏迷患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给予昏迷患者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是成功进行治疗的必要前提。本次研究中,90例患者12小时内诊断准确率为88.89%(80/90),72小时内诊断准确率为95.56%(86/90)。临床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对患者的综合病史、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分析,同时结合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病情特征,对患者进行及时明确的诊断治疗。

昏迷为一种急重型疾病,其发病急、病症严重,具体资料以及病史不全等特点,因此急诊内科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在对患者进行及时明确的诊断治疗时,同时应不断完善相应检查。并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救治措施,缩短患者的无治疗期,提高治疗成功率,有利于后期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林民,谢宝辉,游桂良.急诊内科98例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2,25(3):466-467.

[2]顾秋月.136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0,31(11):157-158.

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及处理体会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6例病例均为我院急诊内科于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昏迷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15~83岁,平均(57.68±11.58)岁。GCS评分量表评价昏迷标准:其中轻度昏迷患者为66例,中度昏迷患者为49例,重度昏迷患者为41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5min~5h,平均(1.12±0.37) h。同时,排除由于精神抑郁或瘫痪导致的假性昏迷患者,排除癔病的患者。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急诊入院后,医师需要根据送诊人员对患者的描述、对患者进行的快速检体,尽快对患者的昏迷病因进行初步的诊断,同时立即处理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的情况,包括:出血,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即止血;气胸,气胸的患者需要立即对气胸进行处理。在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以及抢救处理后,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包括:头颅CT检查、心电图检查、脑脊液穿刺检查、动脉血气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心肌酶谱检查等;对于中毒导致的昏迷患者,需要立即将呕吐物或者排泄物送检,以尽快了解患者的中毒物质。在检查过程中,医师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做到诊治同步。

1.3 治疗方法

患者进入急诊内科后,立即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同时给予患者全面的心电监护,并且需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如有必要,给予患者辅助通气及吸氧治疗,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补充水和电解质对患者的酸碱失衡情况进行纠正,如果患者伴有休克,则需要立即进行扩容治疗,同时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对患者的循环功能进行有效的保护。

对于怀疑为中毒,以及确认为药物中毒的患者,进入急诊内科后立即进行彻底的洗胃治疗以及导泻治疗,并对可以确定中毒物的患者进行解毒剂注射治疗,如:如果患者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则给予解磷定以及阿托品注射治疗;如果患者为酒精中毒,则给予纳络酮注射治疗。

对于昏迷原因为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头颅CT检查,并且在检查过程中即开始给予脱水治疗,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降低,同时给予患者保护脑细胞的药物治疗;如果患者伴有严重颅内出血,则需要立即进行脑外科急诊手术治疗。

对于昏迷原因为心源性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心电图检查,如果患者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或者伴有恶性的心律失常,则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给予患者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

对于昏迷原因为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并对患者的脱水状态进行及时的纠正。

对于昏迷原因为低血糖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治疗。

当患者在急诊内科抢救成功后,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后,将患者转至ICU继续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5 6例患者中,心脑血管意外是患者昏迷的最主要原因,占46.79%;并且也是昏迷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达到24.66%(18/73)。心脑血管意外病因所占的比例以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病因(P<0.05),见表1。

3 讨论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说明患者的大脑功能发生明显的衰竭,是急诊内科的急重症,病死率比较高。本组研究中,昏迷患者的病死率达到16.03%。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说明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因此,急诊内科的医师在需要对昏迷患者进行认真、及时的处理。及时、准确的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发生继发性器官损伤比例[2]。

昏迷的病因比较多,主要是由于疾病导致患者的脑干网状结构的投射功能受到阻断,使患者的大脑皮质兴奋状态减弱或者是大脑皮质受到广泛的损伤。本组研究中,心脑血管意外是导致昏迷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尽早的对昏迷患者进行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在抢救过程中要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保护患者的脏器功能作为主要的治疗原则。通过快速的诊断,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3]。

综上所述,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有很多,尽快的诊断和准确的抢救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急诊内科进行救治的156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昏迷的原因主要有心脑血管意外、中毒、低血糖等。其中心脑血管意外是患者昏迷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有很多, 尽快的诊断和准确的抢救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诊内科,昏迷,急救

参考文献

[1]王淑琴.12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9) :3042-3043.

[2]唐芸, 吴永刚.急诊内科昏迷患者374例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 2009, 6 (1) :24.

昏迷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第4篇

愚昧;糊涂。 《书大禹谟》:“蠢兹 有苗 ,昏迷不恭。” 唐 陆贽 《论淮西水损处请遣宣慰使状》:“率土之内,莫非王臣,或有昏迷不龚,是由教化未至。”《东周列国志》第一○六回:“ 赵王 一向昏迷,惟 郭开 之言是听,到此危急之际,益无主持,遂依其言。”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这在文脉上十分明晰,但因为在这一问一答的中间插进了 伯夷 叔齐 的传说在里面,这把古今来的注疏家、批评家便完全弄昏迷了。” 迷糊;神志不清。

二、昏迷词语的近义词

昏倒 [ hūn dǎo ]

晕迷 [ yūn mí ]

迷乱 [ mí luàn ]

三、昏迷词语的造句

1、经过紧急抢救,病人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了。

2、奶奶病得很重,有时昏迷,有时清醒。

3、已经三天了,病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4、受伤的战士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了。

5、昏迷了一百多天的植物人终于醒过来了。

6、希望过多、喜欢错综复杂的人,通常处于昏迷的危险中。

7、大埔高热,剧烈头痛,口喝,谵语,昏迷不省人事,淋巴腺肿大化脓,数小时数天即死。

8、住院的柴老师几天来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

9、他现在昏迷了,并且手无寸铁,没必要杀死他。

10、他受伤后,一直处在昏迷状态。

11、母亲入院后,一直昏迷不醒,子女几个床前守候,坐不窥堂,不敢离开一步。

12、救护车还没停稳,护士们就迫不及待地抬着昏迷不醒的老爷爷向医院急诊室奔去。

13、那个病人已昏迷三天了。

14、我那个时候人出车祸了,我人躺在医院里昏迷。

15、他的爷爷已经昏迷了七天七夜,在刘医生的医治下,终于起死回生了。

16、小王昏迷了三天三夜,今晨终于清醒过来了。

17、她昏迷不醒已经好几天了,大家都很为她担心。

18、天无绝人之路,幸好那天遇上好人,把当时昏迷的我送到医院。

19、弟弟发了高烧,一个下午都是昏迷不醒。

20、出事三天了,他仍然处于昏迷状态。

21、月光让你着迷,玫瑰让你痴迷,美酒让你昏迷。

22、结论昏迷不是NPPV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23、这里有的是足以使你神志昏迷的东西。

24、等他从昏迷中醒来,用疼痛的眼睛望着屋子时已经是下半晌。

25、Glasgow昏迷等级评分7分,颈椎侧面不显著。

26、目的探讨口服有机磷中毒昏迷患者的胃管插入方法。

27、萨普特和约瑟夫把昏迷不醒的国王抬到地下室去。

28、发高烧时他神志昏迷,说了些稀奇古怪的事。

29、海岸巡逻队抬出了被人使了蒙汗药而昏迷的水手。

30、这个小组现在要求仅用手的CPR,突然昏迷的成年人。

31、赠品与礼物昏迷明智人的眼目,就如口罩阻止责斥。

32、她知道他已经神志昏迷起来了,极力想使他镇静下来。

33、结论腹针治疗脑出血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34、严重的水中毒案例会因脑肿胀而致昏迷和猝死。

35、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

36、皮特森昏迷的时候被紧急送到了重症监护病房。

拨开迷雾看昏迷 第5篇

然而,医生紧急检查血糖之后发现,老大爷的血糖值超过20毫摩尔/升。经过紧急治疗,老大爷渐渐醒转过来,询问后得知,老大爷有多年糖尿病史,这天中午吃得有点多,就出来溜达溜达,没想到就出事了。

显然,老大爷当时出现了昏迷。昏迷是意识障碍(编者注:包括嗜睡、昏睡和昏迷,其中前两者可以叫醒,后者不能叫醒)的最严重阶段,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人事不省”或者“意识丧失”,往往是疾病严重的外在表现,一旦出现昏迷,往往也表明患者病情较重。昏迷大部分由脑部病变(如中风等)引起,但病因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毒、电击、中暑及高原病等。

仅以内分泌疾病而论,可以引起昏迷的原因也非常多,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病因往往与血糖有关:血糖过低,可引起低血糖昏迷;血糖过高,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渗性昏迷等。也有一些内分泌疾病相对让人陌生,如乳酸性酸中毒、垂体性昏迷、黏液性水肿昏迷、肾上腺危象、甲亢危象、肾上腺危象等。内分泌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昏迷,常提示病情非常危险,需要立即抢救。

那么,应怎样识别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昏迷呢?一般来说,此类昏迷患者有内分泌疾病的基础和(或)表现,如有糖尿病病史等,身体一般不出现瘫痪及感觉障碍。下面就把其中常见的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的一些典型表现作简单介绍,以便区别及正确诊治。

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严重缺乏胰岛素时,糖、脂肪代谢严重紊乱,酮体生成增多,其成分均为酸性物质,堆积过多以致超过机体的应付能力,就会引起酸中毒,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昏迷如为此病引起,之前数天就有多尿、烦渴、多饮、乏力,随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这是本病的一大特征)。随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还会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减少,昏迷。

本病可以查血糖、尿酮、尿糖、血酮、酸中毒指标(如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及血清中的各种电解质(如钠、钾离子等)以确诊。患者如有前述表现,即使尚未出现昏迷,也应尽快去医院检查。

高渗性昏迷

临床表现与酮症酸中毒相似,只是血糖更高、失水更重,患者尿中没有酮体,很少出现酸中毒。本病患者除血糖外,血浆渗透压很也高,很容易发生昏迷,一旦发病,死亡率也远比酮症酸中毒患者高。

本病可以通过检查血糖、血浆渗透压等指标确诊。

低血糖

前面的两种疾病是血糖过高引起,而如果血糖过低,也会引起昏迷。患者在发病初期会感觉头晕、头痛、心慌、饥饿、出冷汗、软弱无力,继而意识朦胧、定向力障碍、抽搐,甚至出现昏迷,也可以表现为精神错乱及偏瘫。

本病可通过检查血糖确诊。

内分泌性昏迷危险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让它们发生,这完全能够做到。相关疾病患者要定期复查,按医嘱规范用药,同时在生活中加以重视,如不要过饥过饱,不要激动等,内分泌疾病是不容易导致昏迷的。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分析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3月急诊内科收治昏迷患者100例, 男53例, 女47例, 年龄18~80岁, 平均 (55.3±2.8) 岁。在患者就诊之后, 由相关的医护人员咨询家属患者的昏迷史以及昏迷前后的详细情况, 然后对患者的昏迷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与此同时, 由其他的医护人员引导患者进行相关的系统体格检查, 结合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体征以及血糖、心电图等数据, 对患者的昏迷状况进行分类, 其中轻度昏迷的患者有46例, 中度昏迷的患者有31例, 重度昏迷的患者有23例, 所有患者的昏迷时间都在15 min~6 h, 其平均昏迷时长 (73.2±12.1) min, 并且没有精神类疾病以及癔病患者。

研究方法:①对酒精中毒的患者要能够对其实施纳洛酮治疗, 促其清醒, 此外, 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补液以促进已吸收酒精的排出, 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催吐治疗, 以排出胃内尚未吸收的酒精, 降低其吸收量, 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②对由于脑梗死导致昏迷的患者, 应积极改善脑循环, 以防止脑水肿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③脑出血的患者, 要尽可能地控制其血压情况, 保证其数值始终处在常规的范围值之内, 并且要保证呼吸道畅通, 采用积极的利尿、止血等综合治疗。④对于低血糖导致昏迷患者, 应及时静脉注射高糖溶液并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 以加快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 对于存在抽搐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地西泮注射液以控制抽动。⑤对于药物中毒所致昏迷患者, 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吸氧等处置基础上, 尽可能及时明确患者的中毒药物, 并根据具体的药物来选择合适的处置措施, 必要时可采取洗胃及血液透析等措施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⑥如果患者由肺心脑综合征而导致昏迷, 则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降低患者颅内压, 减轻颅内水肿。⑦对于心源性昏迷患者, 应积极明确其原发的心脏疾病, 采用强心药等综合治疗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心脏供血, 改善心律失常情况, 必要时可临时安装起搏器。⑧有机磷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 首先要除其衣物, 清洁皮肤, 然后是洗胃, 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的失衡, 最后进行阿托品的治疗, 同时为其使用抗胆碱药物。

观察指标:观察100例患者昏迷的主要原因和死亡率。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脑梗死患者19例, 脑出血患者15例, 酒精中毒患者21例, 糖尿病并发症患者20例, 心肌梗死患者14例, 有机磷中毒患者5例,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6例。死亡患者3例, 其致病原因分别是脑梗死、脑出血以及心肌梗死。

讨论

昏迷是指患者丧失了知觉、觉醒-睡眠周期, 处于长期持续的“深睡”状态中, 且不能被唤醒。当患者处于昏迷的状态中时, 其注意力、思维、知觉、定向、判断、情感及记忆等许多心理活动都会消失, 其对外界的刺激毫无反应, 对自身和外界环境毫不理会, 不能执行极其简单的命令[1]。

当有昏迷的患者入院后, 要由专门的临床医师来询问患者家属相关的疾病史和发病原因, 这样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昏迷的患者实施及时的抢救措施, 此外, 还要能够对昏迷的患者实施一个快速并且全面的检查, 这样就能够及时而准确地制定患者的疾病治疗方案, 对于发病原因不明的患者, 特别是老年患者, 要能够在入院的第一时间检测老年患者的血糖数值, 观察其是否是由低血糖所导致的昏迷[2]。在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要将降低昏迷患者的死亡率作为主要的救治目的, 只有先解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问题, 才能够进一步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 咨询其病史[3]。

在本次研究中,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急性的酒精中毒, 这是出现概率较高的一类人群, 其次是脑梗死、低血糖、镇静剂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对于在本院进行救治的100例昏迷患者, 在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之后, 有97例患者救治成功, 但是依然有3例患者死亡[4]。

综合全文的叙述, 急性酒精中毒、脑梗死、脑出血、药剂中毒、低血糖以及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导致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主要原因, 所以对于此类昏迷患者, 临床医师要能够及时了解情况, 掌握患者发病的原因, 并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抢救和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够极大提高昏迷患者的生存概率, 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5,6]。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方法:收治急诊内科昏迷患者100例, 实施针对性的处理和护理, 分析抢救成功率。结果:抢救成功率97.0%。结论: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多, 死亡率高, 早期诊断及针对性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发病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建, 李信健.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4 (2) :147-148.

[2]谢志军.106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与处理措施[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8 (12) :2748-2749.

[3]叶波.浅谈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6 (1) :279-280.

[4]刘德玉.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治初步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5 (15) :1124-1125.

[5]仝小蓉, 李棣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7 (23) :879-880.

17例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低血糖昏迷患者17例, 男12例, 女5例, 年龄55~72岁, 其中糖尿病人16例, 均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史5~16年, 非糖尿病患者1例。16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冠心病4例, 合并高血压8例, 合并脑梗死、视网膜病变4例。

1.2 发病原因发生低血糖昏迷的原因有很多种, 就本组病例分析如下:

1.2.1口服降糖药物引起有10例, 占58.82%, 均为老年人, 分析本组低血糖, 昏迷的原因:服药过量, 老年患者多合并有脑血管疾患, 记忆力减退, 对有无服药及剂量掌握不够严格;在不能进食或者进食减少的情况下, 没有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自行更换降血糖药物且用量较大;在院外诊所购买成分不明确的降糖药物。

1.2.2皮下注射胰岛素引起有6例, 占35.29%, 多为注射短效胰岛素, 2例注射中效胰岛素并且入院前曾有精神行为异常病史, 未能引起重视。本组引起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在未测血糖的情况下自行加大胰岛素剂量;注射胰岛素后不能按时进食;活动量增加和进食量减少而未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

1.2.3过量饮酒引发1例, 占5.88%, 饮酒引起低血糖昏迷的原因:乙醇可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出大量胰岛素, 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乙醇迅速进入肝脏, 还能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异生, 促使低血糖的出现。

1.3 临床表现

所选患者就诊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 其中浅昏迷者12例, 中度昏迷者3例, 深昏迷者2例, 就诊时化验血糖值为0.7~2.8mmol/L。

1.4 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 排除脑血管急性病变, 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监测, 询问糖尿病者降糖药物及胰岛素使用情况, 采用血糖仪快速测定指血血糖, 确诊后立即给予50%葡萄糖40~80m L静脉推注, 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 重复推注, 然后根据病情静脉滴注5%~10%葡萄糖, 监测血糖, 直至低血糖纠正。

2 结果

经积极抢救和治疗后, 15例 (88.24%) 昏迷患者10~40min意识转清, 3d后痊愈出院。2例 (11.76%) 血糖纠正后仍处于昏迷状态, 给予氢化可的松点滴后好转, 1周后治愈出院, 其中2例 (11.76%) 重度昏迷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和反应迟钝。

3 讨论

低血糖是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2.8mmol/L[2], 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以交感神经和脑部症状为主, 是内科经常遇到的危重病, 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归纳为两方面: (1) 自主神经症状及体征:主要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多所致, 包括出汗颤抖、无力、眩晕、心悸、饥饿感、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脉压增宽等症。 (2) 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葡萄糖为脑部主要能源, 但脑细胞储糖量有限, 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 一旦发生低血糖, 即可出现虚弱、乏力、头晕、意识模糊、行为异常、认知障碍、木僵、昏迷和癫痫、中枢性失明等脑功能障碍的症状。

本组17例患者中大部分是老年人, 均为2型糖尿病, 造成低血糖昏迷原因: (1) 药物用量不当, 本组有6例患者擅自增加降糖药物服用剂量, 3例自行加大胰岛素用量而未监测血糖而出现低血糖昏迷。 (2) 饮食不当: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不能按时进食;活动量增加时没有减少胰岛素用量;进食量减少或不进食时, 降糖药物没有减少; (3) 由于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减退, 对磺脲类药物的清除速度减慢, 使该类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3]; (4) 糖尿病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 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某些药物可与磺脲类药物发生作用, 如水杨酸类、β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等, 均可增加降糖药物的作用引起低血糖昏迷[4]; (5) 本组过量饮酒引发1例:乙醇可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出大量胰岛素, 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乙醇迅速进入肝脏, 还能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异生, 促使低血糖的出现[5]; (6) 服用成分不明确的降糖药:目前市场上降糖药物琳琅满目, 有些甚至成分不明确, 加之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 往往自行购买服用而造成低血糖昏迷。此外, 老年人对自主神经症状感知降低, 常常不能判断低血糖的发生[6]。低血糖昏迷后容易引起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痴呆、还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反复低血糖会动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在本组17例中, 10例为农村患者, 在基层特别是农村的糖尿病患者, 由于经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 加之患者文化素质相对低下,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控制能力差, 对糖尿病知识了解欠缺,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相对较差, 加之农村患者由于经济原因, 监测血糖困难, 这样就使低血糖发生的概率增加, 造成发生后持续时间长, 纠正困难。

低血糖昏迷患者确诊后应绝对卧床休息, 迅速补充葡萄糖使症状完全缓解, 而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因此, 应及时测定毛细血管血糖, 甚至无需等血糖结果, 低血糖发作时, 症状较轻者立即口服糖水、含糖饮料, 或进食、饼干、面包、馒头等;症状严重和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 及时给予50%葡萄糖40~80m L静脉注射, 继以5%~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效果差考虑脑细胞水肿者, 可加用氢化可的松100mg或20%甘露醇静脉滴注。神志不清者, 切忌喂食以避免呼吸道窒息[2]。监测血糖, 直至低血糖纠正。当低血糖被纠正后, 还需要住院观察数天, 监测血糖, 防止再次昏迷。

在本案例中经积极抢救和治疗后, 15例 (88.24%) 昏迷患者10~40min意识转清, 3d后痊愈出院。2例 (11.76%) 血糖纠正后仍处于昏迷状态, 给予氢化可的松点滴后好转, 1周后痊愈出院, 其中2例重度昏迷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和反应迟钝。

因此,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维持控制达标的制约因素, 低血糖风险最小化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应对低血糖“防”更重于“治”, 为了避免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首先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 普及糖尿病常识, 早期低血糖症状及低血糖的防治,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定时定量进餐、血糖自我监测, 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及药物治疗方案, 定期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 这样就解决了患者交通不便、就诊时排队等候等问题。

总之, 对于低血糖昏迷患者应及时确诊, 对症处理,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合理用药, 科学饮食, 去除诱因, 预防低血糖昏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26-827.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94-798.

[3]高洪蛟, 杨秀勇.低血糖生成指数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0, 31 (30) :5268-5269.

[4]王仁华, 王保文.糖尿病低血糖反应20例分析[J].中国误诊血杂志, 2003, 3 (5:) 765-766.

[5]石金霞, 杨秋兰.急诊低血糖昏迷5 6例临床分析[J].首度医学, 2010, 9 (2) :30.

昏迷原因 第8篇

关键词:急性内科,昏迷患者,脑出血

临床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为昏迷, 其中在急诊内科比较常见, 引起急诊内科昏迷的原因繁多, 不同原因引起的昏迷对应的急救措施也不一样, 预后特点也不尽一致[1]。昏迷临床主要特点为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2]。临床的医师由于无法获得患者的病史等资料, 导致诊断不及时, 使得诊治难度增加, 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3]。本论文回顾分析本院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措施, 望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本院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 其中男57例, 女43例, 年龄45~85岁。对所有选择的实验对象在入院后运用GCS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表现, 结果轻度昏迷患者49例, 中度昏迷患者34例, 重度昏迷患者17例[4,5]。

1.2 诊断方法

医师在患者家属或知情人的陪伴下详细询问患者的昏迷原因、病史以及家族遗传病史等情况, 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对患者进行全身系统性的检查。比如:怀疑有机磷中毒的患者进行胆碱酯酶 (CHE) 的检查, 有脑部血管疾病史患者进行头部的CT检查, 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血、尿常规及心肺功能的检查, 及时确认查明病因[6,7]。

1.3 治疗方法

对患者的诊断与抢救工作同时进行, 比如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切开气管辅助输氧以及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 根据患者的状态开展相应的施救措施。 (1) 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 应立即给予脱水、降压、降颅内压以及脑细胞斌能剂和神经保护类药物治疗; (2)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脱去患者的衣物并清洗皮肤, 纠正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给予阿托品等对抗有机磷中毒的药物治疗; (3) 低血糖昏迷患者:立即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以及口服葡萄糖水溶液。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情况

100例患者中昏迷的主要原因为脑出血、脑血栓、药物中毒和急性有机磷中毒。12 h内对于昏迷原因的诊断准确率为80%, 24 h内正确诊断97例, 正确率为97%, 剩余的3例为急性胰腺炎患者, 细菌培养结果后证实诊断。

2.2 昏迷原因的确定以及治疗情况

100例患者经过抢救治疗后治愈为93例, 7例患者死亡。其中大面积脑出血引起死亡患者2例, 突发脑血栓3例, 急性有机磷中毒1例, 药物中毒1例。对患者的昏迷原因进行归类, 脑出血和脑血栓以及原发性脑病患者占有比例较大, 在主要引起死亡昏迷原因中脑出血的死亡率为7.14%, 脑血栓死亡率为13.63%, 见表1。

2.3 预后昏迷的GGCS评分情况比较

7例死亡患者的的GCS评分明显低于治愈或者好转的患者, 见表2。

*与死亡比较, χ2=21.408, P<0.01

3 讨论

急诊内科的主要病种为呼吸衰竭、脑出血、脑血栓、冠心病CO中毒、有机磷中毒、慢性肺疾病及休克等[8,9,10]。患者被送至医院后往往处于昏迷状态, 而GCS评分是目前临床运用的评价昏迷状态的评分标准, 主要从睁眼、躯体反应及语言能力判定[11,12]。

昏迷原因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06年7月-2008年6月重型颅脑损伤昏迷鼻饲患者176例, 男110例, 女66例, 年龄13.6岁~78岁, 其中硬膜外血肿伴全身多发性损伤者83例, 脑挫伤伴颅底骨折51例, 颅内血肿致脑疝形成者42例。GCS评分均在7分以下。鼻饲时间10 d~70 d, 平均41 d。出现各种鼻饲并发症的86例。

1.2 方法

鼻饲给予要素饮食27例;匀浆饮食21例;混合奶38例。

2 结果

发生腹泻21例, 恶心、呕吐12例, 胃潴留8例, 血糖紊乱10例, 误吸6例, 脱管10例, 堵管9例。

3 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

3.1 腹泻

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2], 本组发生率占49%。通常发生于胃肠内营养开始及使用高渗性饮食时, 当高渗的营养进入胃肠道时, 胃肠道将分泌大量水以稀释溶液的浓度。大量水进入胃肠道时, 刺激肠蠕动加速, 而产生腹泻。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使肠道菌群失调, 并发肠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泻 (占55.6%) [3], 使用一般止泻剂往往无效。

预防及护理措施: (1) 使用接近正常体液克分子浓度 (3 000 mmol/L) 的溶液可减少腹泻; (2) 对于较高克分子浓度的溶液, 可采用逐步适应的方法, 配合加入抗痉挛和收敛药物; (3) 临床表现主要为大量多次的水样便, 粪便检查发现大量菌丝, 给予口服氟康唑0.4 g, 3次/d。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 (4) 胃肠内营养溶液配制过程中防止污染。每日配制当日量, 放置于4℃冰箱内存放, 容器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 避免人为引起肠道感染。

3.2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常因鼻饲时输注的速度过快与量过大引起, 易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混淆。本组有12例发生。

预防及护理措施:减慢输注速度, 液量以递增的方法输入, 一般每日1 000 ml, 逐步过渡到常量2 000~2 500 ml, 分4~6次平均输注, 每次持续30 min~60 min, 最好采用输液泵24 h均匀输入法, 溶液温度保持在40℃左右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同时对因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恶心、呕吐, 可及时给予脱水剂, 以缓解症状。

3.3 胃潴留

重型颅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缺氧, 胃肠道黏膜也出现缺氧水肿, 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 胃肠蠕动减慢, 输入的营养液潴留于胃肠内。

预防及护理措施:在每次输注溶液前先抽吸, 以了解胃是否已排空, 若残留量>100 ml, 提示有胃潴留, 需延长输注间隔, 或行胃负压引流。可加服胃动力药, 如吗丁啉、灭吐灵, 促进胃排空。

3.4 血糖紊乱

3.4.1 高糖血症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糖血症与大量鼻饲高渗糖及颅脑损伤的应激反应有关。一方面, 过于强调伤后营养补充, 使其配方中呈高糖成分。另一方面, 机体由于应激反应, 肾上腺水平增高, 代谢加快, 血糖增高。

本组10例鼻饲后24 h发生7例, 3例24 h内发生, 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 以免高血糖加重神经组织损害。对葡萄糖不耐受可补给胰岛素或改用低糖饮食或口服降糖药, 还可降低输注速度与溶液浓度。同时加强监测, 方法:测尿糖1~2次/d, 测血糖2~3次/周。护理中应正确掌握血糖、尿糖测量方法;避免各种影响因素;掌握胰岛素静脉滴入浓度, 每500 ml液体中不超过12 U, 滴速<60滴/min, 饮食的质与量稳定后每周测1次。

3.4.2 低糖血症

多发生于长期鼻饲饮食而突然停止者。因患者已适应吸收大量高浓度糖, 突然停止, 但未以其他形式加以补充。为避免其发生, 应缓慢停用要素饮食, 或同时补充其他形式的糖。

3.5 误吸

误吸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衰弱、年老或昏迷患者, 有食管反流者尤易发生液体饮食反流, 吸入至气管。由于患者胃肠功能低下, 胃肠蠕动缓慢, 造成胃潴留, 或突然增加输注速度而引起腹胀, 发生呕吐。要素饮食中的氨基酸p H值较低, 对支气管黏膜刺激性较强, 一旦发生吸入性肺炎, 将比较严重。

预防及护理措施: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吸尽分泌物及痰液, 但在进食中、进食后不能立即吸痰, 尽量减少对咽喉部的刺激, 以免引起反流、呛咳、误吸。 (2) 进食时, 抬高床头40°~50°, 取右侧卧位[4], 注意鼻饲管及输注速度, 输注完毕后维持体位30 min, 密切监测胃潴留, 当>150 ml时, 应暂停输入2 h。胃管出口做一标记, 如发生误吸,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 立即停止鼻饲, 取右侧卧位, 头部放低, 吸除气道内吸入物, 并抽吸胃内容物, 防止进一步反流, 造成严重后果。

3.6 脱管、堵管

脱管多因患者烦躁时自行拔除或翻身时不慎脱落。护理中应用细孔柔软、稳定性好的鼻饲管, 以求舒适、安全, 查明鼻饲管位置, 固定于前额。在每次输注完毕后应冲洗鼻饲管, 避免堵塞。

参考文献

[1]黎介寿.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 20

[2]诸葛海鸿.88例重危外科患者行肠道营养支持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1, 26 (2) :56

[3]董承瑶, 文淑华, 俞美定, 等.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胃肠营养支持[J].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1 (8) :435

慧眼识别糖尿病昏迷 第10篇

低血糖昏迷

62岁的周先生患糖尿病6年,一直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太好。近来改用诺和灵30R,26单位,每天2次注射,检查餐前血糖4.8毫摩尔/升,餐后血糖7.8毫摩尔/升。但老伴发现他经常在夜间说胡话,还手脚乱动,呼之不应。住院后查夜间血糖仅1.4毫摩尔/升,诊断为低血糖昏迷。减少胰岛素剂量后,睡觉便安稳了。

解读:周先生改用诺和灵30R时的剂量过大,血糖控制过低,多亏发现及时,否则长时间昏迷,会发生脑血栓或心肌梗死的严重后果。老年人无症状性低血糖发生率高,危害更大,血糖控制应适当放宽,空腹血糖8.0 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血糖10.0 毫摩尔每升,糖化血红蛋白7%,就可以了。

低血糖昏迷误认为酒醉昏迷

49岁的钱先生患了糖尿病,同学聚会时说自己不能喝酒。但同学们不依不饶,频频举杯。钱先生饭没吃几口,白酒却干了好几杯,不一会儿就瘫倒在椅子上,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手脚抽搐。同学们立即把他送往医院,查血糖0.4 毫摩尔/升,才知道是糖尿病低血糖昏迷而不是酒醉。

解读:大量饮酒损害胰腺功能,若胰岛素分泌过多,就会发生低血糖甚至昏迷。鉴别醉酒昏迷与低血糖昏迷的方法,就是测一次快速血糖,或给患者喝一杯糖水,如能很快苏醒,说明是低血糖昏迷,否则可能是酒醉昏迷。

酮症高血糖昏迷转变为低血糖昏迷

59岁的王先生患糖尿病8年,因咳嗽、咯痰、呼气有烂苹果味,眼球下陷,持续发烧一周,入院前2小时发生昏迷。急查血糖28.0毫摩尔/升,尿酮体化验“++++”,确诊为肺部感染酮症酸中毒昏迷。立即给予补液,持续静滴胰岛素,3小时后意识逐渐恢复,但随后不久又再度昏迷,测血糖1.8 毫摩尔/升,病人由高血糖昏迷变成了低血糖昏迷。

解读:王先生因有高血糖、高血酮加上发烧,导致身体缺水,血液浓缩,血管内渗透压超过脑组织渗透压,使脑细胞内的水分被吸到血管来,造成脑组织脱水引起高渗性昏迷;此后由于降糖速度过快,由高血糖昏迷转变为低血糖昏迷。临床要求每小时血糖下降不得超过5.0毫摩尔/升,而该病人在3小时降低血糖25 毫摩尔/升,引发严重低血糖及脑缺氧昏迷,是沉痛的教训。

高渗透压昏迷

66岁的孙先生因上腹不适、恶心、腹泻,初诊急性胃肠炎住院。患者有明显脱水征,眼窝下陷,血压105/60 毫米汞柱,否认糖尿病史。给予静脉输液5%葡萄糖盐水,尿量明显增多,但是患者的意识却由模糊转入昏迷状态。急查血糖47.17毫摩尔/升,尿糖(++++),尿酮体阴性,血渗透压340毫渗量(正常278),最后确诊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解读: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是由于血糖浓度过高,血液浓缩,血液渗透压增高,导致脑细胞脱水所致。表现为高血糖、高渗透压、严重脱水,约60%无酮症或轻度酮症。该病人之所以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是医生过于相信病人没有糖尿病的主诉,违背了“不怕不知道,就怕没想到”的医训。临床医生在遇有老年患者神志障碍时,应先查血糖、尿酮体,以免误诊。

低渗透压昏迷

68 岁的张女士患糖尿病4年。近日因患青光眼入院,给甘露醇输注脱水和低钠治疗,查空腹血糖6.5毫摩尔/升,餐后8.8毫摩尔/升,血压正常,眼压高,头颅CT正常。输注甘露醇3天后,患者出现浅昏迷,急查血糖6.2 毫摩尔/升,血钠125毫摩尔/升(正常135 毫摩尔/升),血浆渗透压256毫摩尔/升,诊断为糖尿病低渗昏迷。

解读:患者昏迷的原因是短时间内反复输入甘露醇脱水,并且限钠,致使血钠减少,血渗透压降低,而此时脑组织的渗透压仍是正常的,致使血液中的水分返渗入脑组织,导致脑细胞水肿而昏迷。遇见此类患者可输入高渗盐水,饮用淡盐水。

昏迷患者的院前护理 第11篇

关键词:昏迷,观察,护理

昏迷是院前急救中经常遇到的各种疾病凶险征象之一,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严重抑制, 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丧失, 对外界刺激反应发生严重障碍, 但生命体征存在的一种病情危重的表现, 可由大脑病变及全身疾病引起。病情转变快, 患者随时有死亡的危险, 同时昏迷患者意识不清, 失去表达主观症状的能力, 而且意识和各种反射消失的情况下, 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因此, 对昏迷患者进行院前护理时, 要认真细致观察病情的变化, 对昏迷患者护理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抢救工作的成败, 使患者得到及时抢救和处理, 对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尤其对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108例昏迷患者的院前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 在这2年之内, 本人在院前急救中遇到昏迷的患者108例。在108例昏迷患者中, 男72例, 女36例, 平均年龄46.2岁。重度颅脑损伤26例、脑出血31例、脑梗死18例还有各种急性中毒16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9例、肝性脑病1例、肺性脑病2例、心源性休克1例、癫痫2例、脑肿瘤1例、失血性休克1例。其中浅昏迷67例, 重度昏迷41例, 伴呼吸障碍13例, 从发病到院前急救时间为6~60min, 平均30min, 到达现场到转送医院时间12~30min, 平均19min。

1.2 结果

108例患者中, 院前抢救成功104例, 36例好转 (即神志转清或昏迷程度变浅) , 62例平稳无明显变化, 6例加重 (即昏迷程度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 4例死亡, 抢救成功率为96.3%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

昏迷患者的病情, 多较危重而复杂,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熟练掌握昏迷患者的主要观察内容, 及时动态地抓住病情的变化, 准确分析和评估, 为治疗和挽救患者的生命提供可靠的依据。护理人员不仅要观察病情, 还应熟悉常见药品及抢救器械, 一旦发生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 配合医生争分夺秒。

2.1.1 意识状态

意识是昏迷患者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 观察时重点考虑三方面: (1) 有无意识障碍; (2) 意识障碍的程度; (3) 意识障碍的变化趋势。

2.1.2 生命体征的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常反映昏迷患者病情的变化, 脉搏检查需注意节律和强弱, 如脉搏洪大有力提示有高血压;患者脉搏微弱细数, 血压偏低, 肢端皮肤湿冷, 则提示休克昏迷;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脉搏慢、呼吸慢、血压高的“两慢一高”现象[1], 如呼吸急促而深大, 闻到患者有烂苹果的气味, 则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

2.1.3 瞳孔的变化

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是临终先兆, 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多为有机磷中毒、吗啡中毒或脑桥损伤, 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提示发生脑疝, 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应正常, 说明病情稳定。

2.1.4 颅内压的监测

颅高压体征是:头痛、喷射状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当院前遇到这样的昏迷患者时, 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静滴脱水剂, 防止脑疝发生。

2.2 加强基础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

昏迷患者应平卧, 头偏向一侧, 取出假牙, 吸出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 严防窒息, 呼吸平稳者给予鼻导管高流量吸氧, 气道不畅者给予吸痰、口咽临时气道及面罩吸氧, 呼吸抑制者给予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

2.2.2 途中转运

(1) 上担架法:搬运者尽量用力一致将患者平移至担架上, 怀疑有颈椎骨折脱位者, 上颈托后搬动时由一人扶持固定头颈部, 保持颈椎和胸椎轴线一致, 勿过屈、过伸或旋转。 (2) 上下救护车法:控制担架从轨道上滑行的速度, 尽量保持担架平稳。 (3) 途中监护: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 持续心电监护, 识别心律失常, 出现心脏骤停立即给予心脏按压及电除颤。

2.2.3 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及血糖的监测

昏迷患者多失去感觉的反应, 尽量选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防止患者躁动导致穿刺失败, 延误急救。另外要对每一位昏迷患者实施血糖测定, 及时了解血糖变化, 给予相应处理。

3 护理体会

昏迷原因范文

昏迷原因范文(精选11篇)昏迷原因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昏迷患者共200例, 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25例, 女性患者75例, 最大年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