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河南人口发展趋势研究(精选6篇)
河南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第1篇
一、参数设定
(一) 预期寿命
根据联合国预期寿命预测方案, 结合河南省历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医疗卫生水平及人口发展变化规律, 推算出2020年河南省男性、女性人口的预期寿命分别为77.38岁、83.6岁, 2050年河南省男性、女性人口的预期寿命分别为83.18岁、88.2岁。
(二) 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知, 我省的总和生育率呈递减趋势, 考虑到双独生育政策的实施、未来生育政策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的变化等因素, 可设定四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到2050年, 总和生育率为1.5;
第二种方案:到2050年, 总和生育率为1.6;
第三种方案:到2050年, 总和生育率为1.7;
第四种方案:到2050年, 总和生育率为1.8。
中间年份均采用线性插值法。
(三) 出生人口性别比
根据历次人口普查知, 河南省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呈现增加趋势, 2000年到2010年间, 出生性别比略有下降, 且第六次人口普查河南省的出生性别比为123.24, 远远高出国际公认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水平 (103-107) 。出生性别比失衡将会引起婚姻、家庭及就业等众多的社会问题, 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 这十年间, 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在弱化, 同时根据国家的形势、政策及我省的情况, 未来我省的出生性别比将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 预计2050年河南省的出生性别比为108, 中间年份采用线性插值法。
二、预测结果
(一) 常住人口发展预测
1. 总人口。
未来河南省的总人口的变化呈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式。第一种方案河南省总人数到2028年突破1亿。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案河南省总人数提前两年突破1亿, 第四种方案河南省总人数提前三年突破1亿。第一种方案河南省的总人数到2034年达到最高峰, 即10580020人;第二种方案河南省总人数到2035年到达最高峰, 即101060049人;第三种方案, 河南省总人口数到达峰值为101584934人;第四种方案的河南省总人口到达峰值的时间推迟了3年, 即2038年, 河南省总人口为102165137人。由此可知, 随着总和生育率的增加, 河南省的总人口到达峰值的时间越长, 最高峰的峰值越大, 且增加的幅度相对较高。
2. 人口结构。
无论何种方案均可发现, 未来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 少儿人口比重明显下降, 以第一种方案为例, 2011年~2050年, 少儿人口比重下降了9.51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了18.8个百分点。到2034年, 老年人口比重达到20%多, 即每5个人中就有1位是老人;到2050年, 老年人口比重达到27%左右, 即每10个人中将近有3个老人。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急剧上升, 说明河南省老龄化程度加深。
3. 老龄化。
未来40年, 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同时根据劳动力人口比重和总抚养系数变化可知, 总抚养系数呈现增加趋势, 到2034年, 总抚养系数达到50%, 平均2个劳动力得抚养1个非劳动力人口, 这标志着我省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到2040年, 发展到平均一个劳动力得抚养0.64个非劳动力人口, 说明我省的劳动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抚养负担非常大。
根据老年人口抚养比知, 2050年, 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44%左右, 平均将近2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而2011年, 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2.02%, 平均8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 40年来, 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了270%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 老年人口抚养比渐渐在总抚养比中占有重要地位, 且老年人口的抚养问题, 已成为我省未来40年亟待解决的难题。
4. 育龄妇女数量及其比重。
育龄妇女的绝对数及其比重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减少的。2011年, 育龄妇女人数为2632.95万人, 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92%;2050年, 育龄妇女约为1700万人, 其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17%, 40年间, 育龄妇女人数减少了932.95万人 (以第一方案为例) , 下降了35.43%, 而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
5. 出生率。
河南省出生率呈现先增加再下降再略有增加再下降的趋势。2011年~2015年, 河南省出生率呈增加趋势, 到2015年达到最高峰, 四种方案的最高峰值分别为11.13‰、11.21‰、11.3‰和11.38‰, 分别增加了0.76、0.84、0.92和1个千分点。第一种方案的河南省出生率在2015年-2029年呈递减趋势, 下降了2.55个千分点, 第二、三和四种方案河南省出生率均在2015年~2028年呈递减趋势, 分别下降了2.38、2.22和2.06个千分点。综合所知, 当总和生育率越大时, 出生率呈现增加快、下降慢的特点, 反之, 出生率呈现增加慢、下降快的特点。同时结合育龄妇女的变化特点可知, 未来我省的少儿人口将会减少, 这也是加速我省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
6. 分孩次出生比重。
出生人数的变化趋势和一孩出生人数的变化趋势同出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 均呈现先增加再下降再略有增加再下降的趋势, 而一孩出生比重呈现先增加再下降再增加再下降再略有增加的趋势, 到2050年, 一孩出生比重稳定在50%左右;二孩出生比重呈现先略有下降再增加再下降再增加再略有下降并趋于稳定, 到2050年, 二孩出生比重保持在40.3%左右;三孩及以上出生比重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并趋于稳定的趋势, 到2050年, 三孩及以上出生比重稳定在9.4%左右。发现, 一孩出生比重上升阶段刚好是二孩和三孩及以上出生比重下降阶段, 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 户籍人口发展变化预测
1. 总人口。
未来河南省的户籍总人口的变化同常住人口, 但未来户籍总人口将持续在1亿以上。
2. 人口结构。
无论何种方案, 均可发现未来户籍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 且变化方向同常住人口。
3. 老龄化。
根据劳动力人口比重和总抚养系数变化可知, 总抚养系数呈现增加趋势, 到2034年, 总抚养系数在50%左右, 平均2个劳动力得抚养1个非劳动力人口, 这标志着我省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到2040年, 发展到平均100个劳动力得抚养63 (上下浮动1) 个非劳动力人口, 说明我省的劳动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抚养负担非常大。同时发现, 总和生育率越高, 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越快, 总抚养系数越高。
根据户籍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户籍老化指数, 可发现老龄化问题非常严峻, 同时, 对户籍老化指数分析, 同样发现、;总和生育率越小, 老少比增加越快;相反, 总和生育率越大, 老少比增加越慢。故加大总和生育率有利用缓解老龄化问题。
4. 育龄妇女数量及其比重。
育龄妇女的绝对数及其比重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减少的。2011年, 育龄妇女人数为2848.75万人, 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92%;2050年, 育龄妇女约为1800万人, 其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17%, 40年间, 育龄妇女人数减少了1059.44万人, 下降了37.19%, 而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
5. 人口出生率。
河南省户籍出生率变化趋势同常住人口, 且同样得知, 当总和生育率越大时, 出生率呈现增加快、下降慢的特点, 反之, 出生率呈现增加慢、下降快的特点。同时结合育龄妇女的变化特点可知, 未来我省的少儿人口将会减少, 这也是加速我省户籍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
6. 分孩次出生比重。
户籍一、二和三孩及以上孩次出生比重的变化趋势同常住人口的一、二和三孩及以上孩次出生比重的变化趋势相同, 且到2050年分别稳定在50%、40.3%和9.3%左右。
三、结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是否合理, 关系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 合理的人口规模及人口结构对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第六次河南省人口普查数据的CPPS预测, 发现河南省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存在重大问题。
(一) 河南省人口基数大
常住总人口和户籍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2011年, 河南省的常住口总人口和户籍总人口分别为9429.4万人和10583.5万人, 又因二者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抛物线状, 在第一种方案 (2050年生育水平为1.5时) 下, 2050年, 河南省常住总人口和户籍总人口分别为9678.9万人和10586.6万人。若提高生育水平, 河南省的常住总人口和户籍总人口到达峰值的时间越长, 最高峰的峰值越大, 且增加的幅度相对较高。河南省的人口密度将继续增大, 高密度的人口对人们的居住、卫生及经济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且对资源系统、环境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
(二) 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化速度加快
就第一种方案而言, 少儿人口比重由2011年的20.93%下降到2050年的11.42%, 老年人口比重由2011年的8.84%增加到27.28%, 老年人口抚养比由2011年的12.02%增加到44.51%, 老少比由2011年的40.53%增加到238, 95%, 总抚养系数由2011年的41.66%增加到2050年的63.13%。故未来河南省的人口结构凸显出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快速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力供给不足, 社会养老负担沉重, 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地适应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将成为河南省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 提高生育水平, 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问题
无论对于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来说, 随着生育水平的提高, 河南省的总人口到达峰值的时间越长, 最高峰的峰值越大, 且增加的幅度相对较高, 少儿人口比重下降速度较慢, 青年人口比重下降较快。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较慢, 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增加较慢, 老少比增加较慢, 故提高生育水平, 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问题, 但作用不是十分明显。
(四) 出生率低, 育龄妇女人数及比重的减少加快了河南省的老龄化
育龄妇女的绝对数及其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下降, 就第一种方案言, 2011年育龄妇女数为2632.95万人, 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92%, 2050年, 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到1676.54万人, 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7.32%;出生率由2011年的10.38‰下降到了2050年的6.83‰。对户籍人口预测时, 2011年育龄妇女数为2848.75万人, 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92%, 2050年, 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到1789.3万人, 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6.9%;出生率由2011年的10.00‰下降到了2050年的6.62‰。二者的综合结果使得我省的少儿人口比重下降, 进而影响我省的人口结构, 加速我省的人口老龄化。
摘要:本研究在对河南人口的出生率、妇女生育水平、人口死亡水平和人口迁移流动等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确定了未来河南人口发展的预测参数, 根据目前国家生育情况, 针对生育水平, 设定了四种方案, 分别设定2050年生育水平为1.5、1.6、1.7和1.8等四种方案, 基于CPPS分别就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对河南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参数,预测,生育水平,老龄化
参考文献
[1]连高社, 葛建军.贵州省人口变动预测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 (11) .
[2]李菲, 石培基.CPPS软件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09 (1) .
[3]张晶晶.扬州市劳动力资源变动趋势及对策[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3 (3) .
[4]赵雪雁, 刘爱文等.甘南藏族自治区多模型的人口预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 (4) .
[5]杨利民, 于闽.我国未来人口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分析[J].经济地理.2013 (2) .
河南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第2篇
基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河南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加强人口管理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建国以来河南省人口发展与人口管理简要回顾的基础上,运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河南省的资料分析指出,人口规模庞大、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低是河南省人口的.突出特点,就业压力大、人才的培养水平较低、人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是目前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观念与制度创新、继续控制人口总量、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城镇化进程、注意老龄化问题、广辟就业渠道等6个方面进行了河南省人口管理与建设的对策分析.
作 者:高建华 GAO Jian-hua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47500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河南,开封,475004 刊 名:经济地理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ECONOMIC GEOGRAPHY 年,卷(期):2005 25(6) 分类号:C922 关键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河南省人口 人口管理 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人口发展趋势 第3篇
从国家公开数据上看,目前全国20—49岁已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大概有1.7亿人,其中非独已生育一孩的妇女人数有1.2亿,扣除不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人数,“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标人群大约有8 600万人,这个群体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认为,政策实施后,短期内出生人口明显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全国人口总量增幅不大,峰值延后2年左右,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到2050年总人口约13.8亿。到2050年可增加约3 000万劳动力,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2个百分点。
不过,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戈艳霞撰文指出,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总体来看,全国20—49岁有一孩的育龄妇女中,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占比还不到31%,其中城镇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比例只有25%,农村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比例只有40%。
人口学者易富贤认同以上观点。他认为,截至2015年5月31日,即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的424天,全国只有139万例“单独二孩”申请,减去政策实施前怀孕的18万例和政策实施后原本打算超生的30万例,实际只新增了56万例;以62.5%的出生(申请)比计算,全国也就只会多生35万人,低于国家卫计委的预测。因此,易富贤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当前情况下,即使鼓励生育,我国人口也不会超过15亿。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测算,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国5年内将有1 700万人出生,2020年总人口约14.2亿,2029年总人口达到峰值14.5亿,2030年总人口开始净减少。
综合各种观点,未来20年内我国的人口将呈慢增长趋势。“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在短期内,我国新生人口会有所增加,但人口总体规模仍将持续减少,老龄化仍会加重,劳动力减少和负担加重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问题,并不能完全通过生育政策调整得到全面解决,而需要从完善公共政策、提高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着手解决。
从长期来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口的均衡发展,可以缓解人口规模快速下降和结构快速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王金营、戈艳霞两位学者预测,由于存在人口惯性,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优化人口结构方面的效果,可能要到2080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
(综合搜狐文化、腾讯文化、每经网等)
(责编 欧金昌)
河南农村人口转移趋势研究 第4篇
1. 河南农村人口转移的规模逐渐大
关于人口转移规模的扩大可以从个角度进行说明, 本文选取河南省农业口中从事非农产业人数的比例和农业口减少, 非农业人口增加的具体数据进佐证。第一, 农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数的比例逐渐扩大。如图:
1979-1983年河南省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在5%以下;1984-1988年期间增长较快, 1988年接近20%;1989-1994年增长缓慢, 在15%~20%之间徘徊;1999年以后连续攀升, 2007年农业从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比例为40%。第二, 农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呈现出“一减一增”的变动。根据于书伟的调查:从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间, 农业从业人口从3559万人减少到2665万人, 共减少904万人, 减少了25%, 年均递减约2.3%。工业和建筑业的从业人数增加较快。从事工业的人数从354万增加到848万, 增加了494万人, 11年间增加了1.4倍, 年均增长12.7%。建筑业人数从280万增加到527万, 增加了247万, 年均增长8%。1
2. 农村转移人口向周边地区和沿海城市区逐渐扩散, 后又出现回流趋势
80-90年代由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 对劳动力的需求剧增,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流向乡镇企业, 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这个时期有6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旧在本省流动。2000年以后, 河南省农村人口向东南沿海扩散, 西部内陆和海外地区也有部分转移人口。转移的人口结构由原来的纯劳动力转向劳动力的重要他人也随之转移, 大量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上学, 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买房后举家迁入城市。2005年农村劳动力在外省打工的近684万, 比2000年增加299.47万人, 增长77.9%, 年均增加近60万人、增长12%。其占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比重已达45%, 五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十五”期间, 河南转移到外省的劳动力数量占转移总增量的71.3%。在首次到外地务工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中, 直接到省外的比重达94.6%。3转移人口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上海, 特别是深圳。部分子女开始随父母到城里上学, 2011年秋, 河南省安排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27.3万人, 入学率超过99%, 基本实现了应入尽入”。4
2010年以来, 随着南省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承载能力的增强和鼓励回乡创业政策的出台, 农村转移人口的回流趋势增强。数据显示, 2011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65万人, 比上年新增102万人。除部分海外输出外, 农村劳动力就业省内转移1268万人, 省外输出1190万人, 省内务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 所占比例超过半数, 达到51.44%。5
二、从转移人员的结构、转移方式和角色变化看, 逐渐趋向合理化、技能化和市民化
1. 转移人员结构趋向合理化
从年龄上看, 80后成为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受同辈影响往往一进入劳动年龄就希望通过打工赚钱。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一些70和60人员也力所能及的到外地打工, 这部分劳动力能吃苦, 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不高。有研究表明河南省转移劳动力以中青年为主, 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占76.89%, 其中80后人数多于其他年代的人数。6从性别上看, 男性劳动力高于女性, 女性劳动力在转移人口总量中的比重快速增长。从文化程度上看, 初中文化水平居多, 为转移人口总数的60.78%, 小学和高中的人数基本持平分别为转移人口总数的18.16%和18.73%。
2. 转移人口的技能化水平逐年提高
劳动技能一直是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瓶颈。为了解决转移人口的技能问题, 稳定就业, 河南省政府部门启动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 2004-2006年近40万农民工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截止到2011年河南省已经累计培训农民工1080万人, 占转移劳动力人数的43.8%。7河南人社部门的信息显示, 2014年以后, 在组织开展农民工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的同时, 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的政策已经被摆到了突出位置, 以应对河南劳动力市场的最新变化。
3.转移人员的市民化趋势进一步显现
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初级阶段, 主要以“候鸟式”和“摆钟式”转移为主, 即农忙时回家种田, 农闲时外出打工, 一段时间在A处, 另一段时间又迁往B处。打工的主要目的是赚钱。随着打工时间的延长, 农民工的技能也在快速增长, 对城市愈加熟悉和适应, 融入城市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特别是80后, 对传统农业劳作已经生疏, 而对专职、专业的城市工作逐渐习惯;长时间在城市生活, 很少回家, 定居在城市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追求。总之, 转移人口从职业定向到生活习惯再到自我发展已经趋向市民化。更为重要的是在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 河南省将在户籍制度、城镇保障性住房、城镇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制订有利于转移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的政策, 加速了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河南省城镇人口突破4000万人, 城镇化率达48%。
三、从转移人员的组织方式、行业分布和劳动收入看, 趋向有序化、非农化、增长性收入的保障化
1. 转移人口的组织化水平逐渐提高
初期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自发性是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靠同乡、同学和亲戚等关系。2005年, 濮阳市劳动部门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仅为7.45万人, 占转移劳动力的2%, 经中介组织介绍的有16.26万人, 占33.08%, 自发外出务工的有25.44万人, 占51.76%。不稳定性是指农村人口转移的短期流动性和兼业性。河南农村人口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和务工单位之间的短期流动。原因在于大多转移劳动力不了解工作单位的特点和性质, 盲目转移, 结果不适应劳动岗位又返乡回家, 从而使劳动力转移处于外出和返回的不稳定状态。兼业性是河南农村人口转移的又一典型特征, 有些人以农业为主, 兼营二三产业, 有些人以二三产业为主兼营农业。这种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游走”式转移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序性。目前, 在中介组织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政府以组织者的身份开始介入农村人口转移工作, 从系统论出发, 整合劳动、商务、农业、教育、工商、居委会、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资源, 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 以稳定有效的劳动力转移为抓手, 密切配合, 形成农村人口转移的协同机制。
2. 转移人员的行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有缓慢增长的趋势
自从河南农村剩余人口转移以来, 第二产业是转移人口的聚集地, 目前, 这种情况没有太大的改变, 如图:
(注:本数据来源于邢玉华的硕士论文《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3)
从近三年来的河南农村转移人口的行业分布看, 第二产业占人口转移总数的近70%, 虽然有所减少, 但幅度不大。原因是农村人口的转移与我国的非农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比如,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三来一补”行业由深圳扩大到东南沿海地区及内陆地区。这些行业中电子、机械、玩具、家具、服装等属于高密度劳动密集型行业,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而且简单的加工制造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 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很多农村转移人口汇聚于此。第三产业以其就业面广、就业弹性大、劳动力需求量大等特点, 理应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 从农村转移人口的分布趋势看,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
3. 农村转移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和保障化水平快速提高
在农村人口转移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 依靠体力的农民工对二三产业比较陌生, 对工资的期望水平较低。另一方面, 农民工的权利和利益没有得到企业和社会的重视, 很多企业把农民工视为廉价的劳动力, 社会又没有相关的制度性标准, 造成农民工工资水平低下。中期阶段, 随着“民工荒”的到来, 农民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工资水平开始提升。由2008年的每人月平均收入1270元增加到2012年2315元, 每人月平均增加了1045元, 年平均增长率为16.2%。与2010年相比增加675元, 增长41.2%。2012年河南省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工资构成为:月工资小于1600元的占全部务工人员的比重为15.9%, 1600~3000元之间的占60.1%, 3000元以上的占24%, 比2011年同比增长48.6%。拖欠农民工工资是河南农村剩余人口转移的一个突出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屡禁不止就在于法律法规缺失、惩治力度不够和拖欠者的违法成本过低。工资是劳动者的基本保障, 为了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河南省加强了农村转移人口工资保障的制度化建设。比如:2013年5月, 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 》对恶意欠薪者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出台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标准, 即拖欠个人劳动报酬8000元、集体劳动报酬4万元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为打击欠薪提供强有力的执法依据。2013年8月河南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源头治理工作的通知》, 基本构建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同时, 加强了行政执法力度, 形成行政司法联动机制, 严惩恶意拖欠者。据河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五年来河南省相关部门已经累计为118万多名劳动者追发工资待遇17.2亿元, 其中为104万多名农民工追发工资待遇15.6亿元。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2011年河南农业人口6234万人, 占河南人口总数的59.4%。要达到2020年城市化率56%的目标, 还需要至少转移农村人口1000多万, 把握人口转移的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切实可行人口转移方案, 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1 于书伟.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状况简析[J].人民论坛, 2013 (11) .
22 3刘源.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河南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第5篇
关键词:二胎政策;生育政策;人口发展趋势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58
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确减少了我国的人口数量,降低了生育率,但是目前我们需要赡养的老年人数量仍然比较庞大,这就对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生子女政策的全面实施还造成了我国年轻劳动力的断层问题,在年老一代劳动力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年轻一代却没有能及时填补空白等等。二胎政策的实施也会面临观念、现实情况等诸多问题,二胎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要全面认识其利弊,才能促进我国人口未来发展。
一、二胎政策的提出
为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我国的生育政策顺应时代要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做出调整。1980年9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倡导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当时信中提到独生子女政策将实行三十年左右的时间;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之上,如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这是有独生子女政策到单独二孩政策的转变;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这意味着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二胎政策提出背景
(1)我国的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提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要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这对我国的人口提出了很大的挑战;(2)我国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意愿发生持续下降,由于我国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独生子女政策的要求下导致女孩数量的减少,直接使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而且群众的生育意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少生优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也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幅减小;(3)我国劳动力出现断层。老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原因需要退出工作岗位,但是新的农民工数量不足以弥补空缺;(4)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不只是指老年人数量的增多,更多的是结构上的老龄化,这与我们生育率低和增长速度慢有着直接的关系;(5)家庭规模日益缩小,会加大家庭生存风险,也会加重子女生活和赡养老人负担。
三、二胎政策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
(1)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而采取的人口政策措施。二胎政策是推行和实施将提高出生率,改变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现象,增加新出生人口会改变我国的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2)二胎政策的实施也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婴幼儿行业的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质量;(3)从家庭生活方面来看,开放二胎政策会增加家庭人口数,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也能分担父母年老后的养老工作;(4)开放二胎政策最直接的将带来更多的人口,我国当前的人口数量仍然比较庞大,根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共有人口137349万人,因此二胎政策后新增的人口数量也是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的;(5)生育二胎势必会给家庭带来新的经济负担,现在生活成本大、生活節奏快,孩子数量增多会使得家庭恩格尔系数大幅上升,年轻夫妻所挣工资除了基本生活支出以外,没有多少可以用来改善生活;(6)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独生子女的负担加重,夫妻二人至少要照顾四位老人、两个孩子,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还要面对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等,这也是很多年轻夫妻不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之一;(7)我们社会现有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仍需完善,二胎政策无疑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二胎政策的推出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当前人口问题所提出的新的政策,对未来人口总量、劳动力供给和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好二胎政策的宣传工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全面认识二胎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其不利影响,促进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河南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第6篇
一、曲靖市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一)人口规模增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自然增长率下降
曲靖市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5 466 089人增长到2010年“六普”时的5 855 055人,十余年间一共增加了388 966人,增长7.12%,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五普”时的17.27‰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13.52‰,下降了3.7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由2000年“五普”时的6.22‰上升到2010年“六普”时的6.5‰,增加了0.2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五普”时的11.05‰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7.02‰,减少了4.03个千分[1]。
(二)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系数提高,年龄中位数上移,平均年龄升高,高龄老年人口系数增高,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水平发展速度较快
在2000年“五普”时,曲靖市少年儿童比重为28.24%,≥60岁老年人口比重为8.82%,≥65岁老年人口比重为5.79%,老龄化系数为20.5%[2],年龄中位数为26.55岁,平均年龄为29.25岁,高龄老年人口系数为8.39%,预期寿命为67.67岁,人口老龄化水平为5.79%[2]。到2010年“六普”时,少年儿童比重为23.87%,≥60岁老年人口比重为10.71%,≥65岁老年人口比重为7.42%,老龄化系数为31.09%[3],年龄中位数为31.25岁,平均年龄为32.42岁,高龄老年人口系数为11.32%,预期寿命为74.7岁,老龄化水平为7.42%[3]。与2000年“五普”相比较,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了4.37个百分点,≥60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1.89个百分点,≥65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1.63个百分点,老龄化系数增长了10.59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上移了4.7岁,平均年龄增高了3.17岁,高龄老年人口系数升高了2.93个百分点,预期寿命延长了7.03岁,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了1.6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
(三)少年儿童抚养指数下降,老年人口经济抚养指数上升,总抚养指数下降
在2000年“五普”时,少年儿童抚养指数为42.8%,老年人口经济抚养指数为8.77%,总抚养指数为51.57%[2]。到2010年“六普”时,少年儿童抚养指数为34.74%,老年人口经济抚养指数为10.83%,总抚养指数为45.57%[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少年儿童抚养指数下降8.0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经济抚养指数上升2.06个百分点,总抚养指数下降了6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社会负担系数高出云南全省39.57%[4]水平6个百分点。
(四)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但总体偏高,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性比重男性高于女性
在2000年“五普”时,曲靖市人口性别比为112.85,其中,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9.29,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13.69[2],总体属于略偏高或偏高。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性别比为110.61,其中,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7.47,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12.69[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总体水平下降了2.24个百分点,城镇地区下降了1.82个百分点,乡村地区下降了1个百分点,总体同样属于略偏高或偏高。随着孩次的增加,性别比大幅度升高,从第一孩次到第五孩次及以上孩次,性别比的变动情况分别为:113.62、125.28、164.07、162.71、111.76[4]。在2000年“五普”时,人口总数为5 466 089人,其中,男性人口为2 898 018人,女性人口为2 568 071人,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3.02%,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6.98%[2]。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总数为5 855 055人,其中,男性人口为3 074 983人,女性人口为2 780 072人,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2.52%,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7.48%[3]。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性比重男性普遍高于女性,而且在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同样具有相同的规律特征。
(五)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人力资源规模扩大,育龄妇女人数呈增长趋势,生育旺盛育龄妇女人口数量减少,学龄前儿童组及各个学龄组人口总数减少,高龄老年人口增多
在2000年“五普”时,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3 606 304人,所占比重为65.98%;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3 440 686人,所占比重为62.95%[2]。到2010年“六普”时,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4 023 025人,所占比重为68.71%;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3 830 495人,所占比重为65.42%[3]。与2000年“五普”相比较,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增加了416 721人,增长11.56%,比重上升了2.73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了389 809人,增长11.33%,比重上升了2.47个百分点。
育龄妇女人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1 470 464人增长到2010年“六普”时的1 588 020人,一共增加了117 556人,增长7.99%,所占比重由2000年“五普”时的26.9%上升到2010年“六普”时的27.12%,比重上升了0.22个百分点[2,3]。生育旺盛育龄妇女(20~29岁妇女)数量由2000年“五普”时的518 497人减少到2010年“六普”时的405 795人,减少了112 702人,减少21.74%[2,3]。
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1~22岁人口)人口总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2 181 353人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 111 185人,减少了70 168人,减少3.22%,所占比重由2000年“五普”时的39.91%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36.06%,减少了3.85个百分点[2,3]。
≥80岁高龄老年人口数量由2000年“五普”时的40 432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71 013人,增加了30 581人,增长75.64%,所占比重由2000年“五普”时的0.74%上升到2010年“六普”时的1.21%,上升了0.47个百分点。百岁老人由2000年“五普”时的39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105人,增加了66人,增长169.23%[2,3]。
(六)城镇人口规模、非农业户口人口规模增长,城镇化率提高,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平均每户住房间数增加,家庭户户数和家庭户人口规模增大,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减小
从2000年到2012年,曲靖市城镇化率分别达到18.84%、19.95%、24.06%、25.1%、26.23%、27%、28.59%、30.87%、32.6%、34.8%、36%、37.6%和40.37%,十三年间,城镇化率上升了21.53个百分点[1]。从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城镇人口由1 029 608人增长到2 107 820人,一共增加了1 078 212人,增长104.72%,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18.84%上升到36%,比重上升了17.16个百分点;乡村人口由2000年“五普”时的4 436 481人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3 747 235人,一共减少了689 246人,减少了15.54%[2,3]。农业户口人口数由4 790 180人增加到5 089 583人,一共增加了299 403人,增长6.25%,比重由88.79%下降到88.25%,减少了0.54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人口数由604 727人增加到677 378人,一共增加了72 651人,增长12.01%,所占比重由11.21%上升到11.75%,增长了0.54个百分点[2,3]。
在2000年“五普”时,曲靖市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7.5平方米,其中,城镇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0.48平方米,乡村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6.85平方米。在家庭户中,人均住房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家庭户占17.79%,其中,城镇家庭占14.14%,乡村家庭占18.78%。人均住房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17.15%,其中,城镇家庭占23.06%,乡村家庭占15.54%[5],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2.15间,城镇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2.17间,乡村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2.14间[2]。到2010年“六普”时,全市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6.6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2.59间,人均住房间数为0.74间,在家庭户中,人均住房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家庭户有80 829户,占家庭户户数的4.99%,人均住房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户有671 763户,占家庭户户数的41.50%[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了9.16平方米,增长52.34%,平均每户住房间数增加了0.44间,人均住房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家庭户所占比重下降了12.8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户所占比重上升了24.35个百分点。
在2000年“五普”时,家庭户户数为1 465 853户,家庭户人口数为5 357 993人,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为3.66人,其中,城镇地区家庭户户数为313 412户,家庭户人口数为951 735人,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为3.04人,乡村地区家庭户户数为1 152 441户,家庭户人口数为4 406 258人,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为3.82人[2]。到2010年“六普”时,家庭户户数为1 618 821户,家庭户人口数为5 644 199人,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为3.49人,其中,城镇地区家庭户户数为672 171户,家庭户人口数为2 121 164人,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为3.16人,乡村地区家庭户户数为946 650户,家庭户人口数为3 523 035人,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为3.72人[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家庭户户数增加了152 968户,增长10.44%,家庭户人口数增加了286 206人,增长5.34%,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减少了0.17人,其中,城镇地区家庭户户数增加了358 759户,增长114.47%,家庭户人口数增加了1 169 429人,增长了122.87%,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增加了0.12人,农村地区家庭户户数减少了205 791户,减少17.86%,家庭户人口数减少了883 223人,减少了20.04%,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减少了0.1人。
(七)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增长,外来、外出人口增多
在2000年“五普”时,全市总人口规模为5 466 089人,其中,汉族人口规模为5 071 533人,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为394 55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规模的7.22%[2],到2010年“六普”时,总人口规模为5 855 055人,其中,汉族人口规模为5 442 014人,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为413 04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规模的7.05%[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总量增加了388 966人,增长7.12%,其中,汉族人口总量增加了370 481人,增长7.31%,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增加了18 485人,增长4.69%。
在2000年“五普”时,曲靖市一共有外来流动人口242 331人,其中来自全市县(市)区的有79 716人,云南省其他县(市)区的有86 271人,省外的有76 344人[2]。到2010年“六普”时,全市一共有外来流动人口557 858人,其中来自全市县(市)区的有334 612人,云南省其他县(市)区的有139 640人,省外的有83 606人[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外来流动人口一共增加了315 527人,增长130.2%。在2000年“五普”时,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外出到省内和外省份的流动人口规模为259 272人,其中,省内182 928人,省外76 344人[2],到2010年“六普”时,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规模为906 160人,其中,省内794 315人,省外111 845人[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外出流动人员规模大幅度增加。
(八)人口受教育程度发生显著变化
在2000年“五普”时,曲靖市人口总数为5 466 089人,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4 875 901人,其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总数为647 334人,扫盲班254 559人,小学2 439 495人,初中1 154 377人,高中206 997人,中专104 688人,大专52 364人,本科15 842人,研究生245人,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3 922 665人,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人口总数为635 641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6.2%,文盲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重为11.63%[2]。到2010年“六普”时,全市人口总数为5 855 055人,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5 345 845人,其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总数为523 299人,小学2 505 875人,初中1 578 900人,高中492 373人,大专154 828人,本科88 970人,研究生1 600人,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4 457 645人,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人口总数为427 864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9.6%,文盲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重为7.31%[3]。
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增加了469 944人,增长9.64%,其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总数减少了124 035人,减少了19.16%,小学人口总数增加了66 380人,增长2.72%,初中人口总数增加了424 523人,增长36.78%,高中人口总数增加了285 376人,增长137.86%,大学专科人口总数增加了102 464人,增长195.68%,大学本科人口总数增加了73 128人,增长461.61%,研究生人口总数增加了1 355人,增长553.06%,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增加了534 980人,增长13.64%,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人口总数减少了207 777人,减少32.69%,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下降了6.6个百分点,文盲率下降了4.32个百分点,每1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1 253人[5]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4 191人[3],增加了2 938人,增长234.48%,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四普”时的5.07年提高到2000年“五普”时的6.12年,延长了1.05年[2]。
(九)人口分布不均匀,由分散趋向集中
从人口密集程度来看,2000年“五普”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1.75人[6],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密度又为196.1人每平方公里[7],到2012年每平方公里上升为198.8人[8]。根据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麒麟区,最低的地区是马龙县,到2012年麒麟区城镇化率高达67.3%[1]。
二、曲靖市人口发展总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人力资源规模扩大
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显著,人口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但由于人口出生率地区、城乡差异显著,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增加,部分国家级贫困县,如会泽县、师宗县,生育率居高不下,人口基数大,人口规模仍然持续增长,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增大。
(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转变,高龄老年人口增多,老龄化水平提高
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完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深、速度快,老龄化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高龄老年人口增多,人口经济赡养、医疗、照料等压力较大。
(三)人口负担系数发生变化,少年儿童人口抚养压力减小,老年人口经济抚养负担加重,社会总负担减轻
受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影响,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及比重持续减小,少年儿童人口抚养压力减轻,但由于贫困农村地区出生率居高不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仍然偏高,如:富源县、师宗县、罗平县和会泽县,虽然学龄前组、各个学龄组人口总数减少,但负担系数仍不低,孩子的抚养、教育费用开支的压力依然存在。老年人口比例和人数不断增加,老年人口经济抚养负担加重,虽然社会总负担水平降低,但养老压力巨大。
(四)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性别比空间差异明显
人口性别构成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性别比的地区和城乡差异上,全市人口性别比总体偏高,国家级贫困县,如会泽县、人口大市,如宣威市,性别比普遍高,人口性别比多乡村高于城镇,人口性别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因素影响较大。
(五)人口城乡构成发生转变,人口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城镇人口、非农业户口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18.84%提高到2012年的40.37%[1],上升了21.53个百分点,人口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此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平均每户住房间数增加,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六)人口民族、家庭、文化教育构成均发生改变
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增长,外来、外出流动人口增多,家庭户人口规模缩小,空巢、独居、丁克等核心家庭增加。全市人口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不同受教育程度受教育人口规模扩大,人口科学文化水平整体提高。
三、应对人口发展趋势及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严格控制贫困山区的生育率水平,缓解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人口压力
在一些贫困山区,如会泽县、宣威市、富源县和师宗县,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活条件差,社会保障水平低,男性劳动力可以承担更多的农活,加上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男孩偏好较为严重,导致这些地区生育率水平普遍偏高,少年儿童比例增加,人数总量持续增长,子女受教育、抚养费用增加,加之老龄化水平较高,比如会泽县和宣威市,无形中又增加了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负担压力,所以应该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生育率水平,缓解人口自然增长、老年人口系数提高带来的人口压力。
(二)加强基础教育,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全面提高人口质量
强化基础教育,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办学资金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保障各地区、各民族的公平、均衡发展,大力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大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强化以产业发展重点为导向,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结构[5]。
(三)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老龄化水平高潮来临之前要做好充分的物质条件和服务体系准备,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减轻老年人口经济抚养负担,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此外,伴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还应密切关注高龄、空巢、独居、鳏寡家庭的特殊老年人群体的日常生活和照料问题。
(四)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传统的生育和养老观念,确保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乡村地区,由于孩次的增加,性别比严重失衡,对此,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倡男女平等的生育观念,并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包括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空巢、类空巢家庭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关爱扶助[9]。此外,还要更新养老观念,改变传统养儿防老的思想意识。农业社会传统的养子防老、家庭养老观念需要更新已是不争的事实,老年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养老方面仍然负有责任,特别是在提高自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照料护理等方面[10]。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人口城市化的质量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扩大人口容量,完善和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的作用,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依托现有建制镇加强小城镇建设,发挥其在农村地域中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鼓励以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型、交通型等多种形式引导城镇化发展,以此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5]。
(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应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以出租房屋、旅馆、饭店为重点,加强对流动暂住人口的登记、核查和管理,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监督和落实相关工作,确保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此外,还应建立流动人口服务机构或服务站,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劳动力供需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证件办理等相关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5]。对于外出务工的,应加强引导和组织管理,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参加技能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防止盲目性流动而产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困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曲靖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曲靖调查队.曲靖统计年鉴(2013)[K].2013-08.
[2]曲靖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世纪之交的曲靖人口信息[Z].2001-08.
[3]曲靖市统计局,曲靖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曲靖人口信息——曲靖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汇编[Z].2011-12.
[4]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李寿延,等.曲靖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2.
[6]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1)[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统计年鉴(2011)[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3)[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9]何靖楠,等.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6.
河南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