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护理监测系统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护理监测系统范文(精选7篇)

护理监测系统 第1篇

1 系统架构

1.1 总体方案设计

根据医院病区特点,本系统利用无线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构建网络。与有线通信相比,不需要架设传输线路,不受通信距离限制,机动性好,建立迅速,有效地克服了有线网络的弊端[6],形成一个多极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从而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可感知对象的信息,并传输给观察者[7]。该系统由床边机和中央站两大部分组成,中央站接收各床边机发出的病人信息并在屏幕显示。当信息超限发出报警信号时,并可同时对多个病人进行监护,病人信息均在中央站显示。整体结构图见图1,实物图见图2。

临床护理信息安全监测无线网络系统,采用先进的无线网络通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完成对监护室、普通病房病人的各指标的持续监测,并将信息发送至中央监护站,中央监护站电脑可自动分类处理各项数据。该系统主要包括尿量自动监测、输液自动监测、自动测量病人体重、术后引流管自动管理装置四个子系统,它们均为对重大手术或危重的病人必需了解的信息。

1.2 信息技术的实现

中央站采用基于WINDOWS下的程序设计,选用普通PC机或笔记本电脑,功能可随时扩充,通用性强。构建网络根据医院病区特点,利用无线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

2 结果

2.1 输液自动监测

该系统能将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转换成可靠的控制信号,同时能将计算出的当前滴速和流量,通过无线网络发射至护士中央站,显示当时实际滴速。通过设置输液上、下限报警值,一旦出现滴速过快、过慢或停止,均能发出报警信号,在中央控制台显示相应的报警床号和输液速度,提醒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该系统可实现10个以上病人同时输液监测,其结构见图3.

2.2 尿量自动监测

尿量自动监测由数字化显示系统、电子感应系统和配套尿袋三部分组成。床旁机显示系统桌面有:(1)时间显示;(2)尿量显示:包括24小时总量数据和每小时尿量数据供选择,并有最少、最多尿量报警设置;(3)信息回顾查询;(4)系统上锁和调节显示屏亮度选择。该系统设有尿量自动放液功能,当到达设定排液量时,系统会自动排空尿袋。其结构见图4。

2.3 体重自动测量监测

悬臂梁式称重传感器位于床体下部,系统上电后自动归零,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监护站电脑自动显示病人体重,并可实现病人的每日体重自动存储和每日回顾功能。显示及键盘部分合二为一,采用彩色液晶触摸屏,可以一次显示系统所有状态信息,方便医护人员临床参考,该子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2.4 术后引流管自动挤压排堵引流系统

使用智能化滚压式挤压泵,以单片计算机为控制核心,滚动轮以可调控的压力轮番转动,挤压引流管,血凝块和积液被挤压排出,完成引流管定时、定量自动引流。床旁机液晶显示器显示挤捏时间、间隔时间。其结构见图6。

3 无线通信网络实现根据医院病区特点构建网络,通信方式设计成:

(1)主从方式上位机为主机,下位机为从机,下位机不能主动给上位机发送信息,只有上位机给下位机发出指令后,下位机才能作出应答。通过上位机,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控制整个通信过程。

(2)数据帧方式采用数据帧的方式,有利于保证数据包的完整性,便于进行数据接收和处理。在我们的通信系统中,上位机和下位机均采用相同的协议,对通信数据进行打包、解包。

(3)数据校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干扰可能引起信息的出错,出现“误码”。为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错,在每个数据包后面加上校验字节。

(4)应答方式在通信过程中,下位机对上位机每一帧数据都必须做出应答。上位机根据返回的应答判断通信状态,然后进行下一步动作。为了安全起见,规定只有在确认前一包指令正确应答之后,才可以发下一包指令。

4 讨论

4.1 输液自动监测

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对某些特殊药物、特殊病人(心脏疾患、年老及婴幼儿等),必须严格控制输液滴速。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诸如病人自调滴速导致输液速度改变,输液堵塞变慢以及输液完成不能及时发现等情况,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输液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4.2 尿量自动监测

尿量可及时反映肾脏灌注、血容量及全身灌注情况及体液平衡,并可反映肾功能、心功能及循环血量状态[8]。尿量尤其是烧伤、心脏手术后的危重病人须严密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临床实际监测操作时,护士定时将尿量倒在有刻度的量杯中,通过肉眼查看尿液的量并记录。传统监测量方法较局限,主要表现在:(1)普通尿袋的刻度与实际尿排量不符,导致测量误差;(2)频繁接触潜在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3)频繁测量增加护理的工作负担。

本尿量自动监测系统,无需人工操作,在无须打开排尿密闭系统的情况下,能够及时、精确地将尿量显示信息传输至监护站,以便医护人员快捷、准确地掌握监测指标,利于临床及早干预。监测系统主要优点:(1)测量结果准确可靠,降低人为差错;(2)省时省力,降低护理工作的负荷;(3)对危重病人24小时及每小时尿量统计精确,有利于输液治疗的出入量管理;(4)无需人工操作的自动排液尿袋大大降低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4.3 体重自动测量监测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特殊药物的使用,如某些血管活性药物、化疗药物,必须精确到每公斤体重进行药物计量,住院期间体重的改变对药物的剂量选择是重要指标。对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病人,调节呼吸机的潮气量也需须以每公斤体重计算。临床上腹水的观察和治疗依据,均要根据体重情况处理。因此,体重的测量对危重症、重大手术以及长期卧床的病人显得尤为重要。

4.4 术后引流管自动挤压排堵引流系统

临床上,病人术后各种引流管需护士定时用双手的指腹挤捏引流管道,可出现用力不均,导致血块堵塞管道,造成引流不畅,且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术后引流管自动挤压排堵引流系统能有效地挤捏各种引流管,是确保手术后引流通畅的重要措施。

4.5 临床护理安全监测无线网络系统的整体优点

(1)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实用性强。该系统能很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持续监测各项功能指标,对异常信息可及时报警和存储,供临床参考,切实做到把保证病人的安全放在各项护理工作的首位[9],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2)标准化设计,各子系统数据可同时发送至主机,集中主机显示,解决了医院各监护系统不兼容的缺点,实现了病区医疗信息统一的管理。

(3)组合式结构,各项功能可选配。医护人员可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选择监测项目,数据选择切换灵敏,滚动显示,实现实时调控功能。

(4)方便实用,中央站采用基于WINDOWS下的程序设计,选用普通PC机或笔记本电脑,功能可随时扩充,通用性强。

摘要:目的 自主研发临床护理信息监测无线网络系统,满足临床监护需要。方法 该系统由床边机和中央站两部分组成。采用先进的无线网络通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完成对监护室、普通病房病人的各指标的持续监测,并将信息发送至中央监护站,中央监护站电脑可自动分类处理各项数据。结果 系统主要包括尿量自动监测、输液自动监测、自动测量病人体重、术后引流管自动管理装置四个子系统,均能监测重大手术、危重病人必需及时了解的指标。结论 该系统实用性强,满足临床护理对信息的需求,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关键词:临床护理,信息,监测,无线网络

参考文献

[1]吴水才,李浩敏,白燕萍,等.生理多参数远程实时监护系统的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07,28(6):1035-1039.

[2]杜芳芳,吴水才,白燕萍,等.一种基于Internet的多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2):10-12.

[3]M.Cavalleri,R.Morstabilini,G.Reni.Integrating Telemonitoring with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Case Study[C].Proceedings of the2005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7th Annual Conference,2005,573-576.

[4]杨强,王博亮,陈砚蒲,等.多参数电话线传输监护系统的研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9(1):18-25.

[5]梁瑞麟.数字化医院的现状和展望[J].中外医疗,2008,10:73.

[6]潘奂泉.无线网络在医院临床中的应用[J].医药管理,2008,03:113.

[7]马碧春.无线传感器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展望[J].信息管理,2006,6(10):73-74.

[8]张淑仪.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气管插管的护理[J].广州医药,2003,34(1):75.

护理监测系统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 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空腹血糖为 (13.5±7.2) mmol/L餐后血糖为 (17.3±8.4) mmol/L, 其中男73例, 女27例, 年龄 (25~60岁) , 病程1~20年。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择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CGMS, 美国强生稳步血糖仪。

1.2.2 协助患者沐浴更衣。CGMS探头备用时存储在2℃~10℃的冰箱内, 安装前提前15 min取出, 确认在有效期内, 放置室温15 min以恢复其酶的活性。安装前将前一位患者的数据清除。安装时患者取平卧位, 选择距脐部5 cm处作为穿刺点, 常规皮肤消毒后, 将CGMS探头放置于持针注射器上, 左手绷紧穿刺点皮肤, 右手将持针注射器与皮肤成45°后按下开关, 使针头快速刺入皮下, 然后将持针注射器顺穿刺的相反方向拉出。取出探头内针芯, 接上CGMS, 用3M防水薄膜贴固定。CGMS装置放于衣服口袋或栓在腰带上。每天至少检查穿刺部位两次, 查看是否有红肿、硬结、出血等, 如出现上述情况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对CGMS进行初始化, 经初始化1 h (CGMS自动报警) 将随机检测指尖血糖值输入CGMS后, CGMS开始工作, 每5 min记录一次血糖平均值。

1.2.3 对患者日常生活事件 (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高血糖、低血糖) 进行固定编码。用强生稳步血糖仪每天监测四点 (早空腹、餐前、餐后、晚睡前) 指尖血糖, 并把结果输入仪器内 (CGMS作为一项新的血糖监测方法目前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其测定的血糖范围为2.2~22.2 mmol/L, 因此, 超此范围的测定值只能分别记录为2.2 mmol/L及22.2 mmol/L, 进行校正。

1.2.4 将受试者每24 h监测到的数据下载到电脑中, 通过系统软件的处理, 做出24 h血糖曲线图和统计表, 每位患者均佩戴3 d, 按常规方法拨出皮下软针。

1.3 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监测, 期间无明显不适主诉, 100例患者动态监测中, 其中主食进食100 g米粥、面糊、甜点时有90次餐后血糖≥22.2 mmol/L, 主食进米饭或馒头者餐后血糖为7.4~14.4 mmol/L之间。夜间无症状低血糖9例。

2 护理体会

2.1 相关知识教育

2.1.1 首先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发病、发展及转归均与生活习惯有关, 根据标准体重, 确定每天热量供给, 每餐主食100 g。以米饭和馒头为主, 少食或不食米粥、面糊、甜点等食品。副食宜多进食粗纤维食物, 如芹菜、油菜等, 限食动物脂肪、油炸食品, 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 餐后30 min后适量运动, 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不容小视。

2.1.2 向患者讲解CGMS的工作原理和临床意义。CGMS是一种较新的血糖监测技术, 患者了解不多, 容易产生心理负担, 本组患者主要表现有62例不了解CGMS监测的目的, 38例担心安装时疼痛, 使用过程中担心对生活造成不便。

2.2 护理指导

2.2.1 CGMS监测系统和指尖血的区别是:该系统可每5 min记录一次血糖的平均值, 每天连续记录288个血糖值, 并经电脑软件处理制成血糖波动图像。可以发现餐后高血糖、无症状低血糖、黎明现象等[3]。并寻找患者血糖波动的规律, 使患者了解调整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饭后适量运动、调整用药种类和剂量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缺一不可, 使糖尿病教育上升为可视化阶段。

2.2.2 CGMS使用软针头, 安装时无痛苦。安装后指导患者避免活动时牵拉、折叠。淋浴时袋专用浴袋, 禁忌盆浴以免仪器浸在水中, 影响正常工作。如出现报警及时和医护人员联系, 解除故障后15 min输入一个即刻指尖血糖值, 仪器开始重新工作。佩戴CGMS其间, 避免进行X线、CT、等检查, 避免受干扰。

2.2.3 本组受试者生活事件编码为1=饮食、2=运动、3=药物、4=其他 (低血糖等) 以便找出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波动的关系。

3 讨论

高血糖是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其不良作用是通过持续高血糖或血糖过度波动两种方式来体现。临床上常以监测指尖血作为血糖控制的标准, 虽方便快捷, 但存在局限性, 因其检测数值只反映瞬间血糖变化, 不能充分体现1 d当中血糖动态变化情况。CGMS技术的应用可以发现以往血糖监测难以发现的问题:如夜间无症状低血糖、餐后高血糖等[4]。直观的血糖图谱促使患者将生活方式和血糖波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指导患者把理论知识融于日常生活中, 成为患者改变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动力[5]。CGMS同时具有佩戴方便, 减少采血次数, 结果准确等优点, 并能弥补常规血糖测定方法所未能显示的血糖动态波动曲线, 从而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者进不同饮食、运动及用药等不同时段的血糖变化情况, 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及时的信息, 为血糖控制达标和调整治疗方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并更有效地减少了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为了解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100例患者应用CGMS。结果 主食进食100克米粥、面糊时血糖90次≥22.2mmol/L, 进食米饭或馒头100克血糖波动范围为 (7.4~14.4mmol/L) , 9例出现夜间无症状低血糖[1]。结论 通过CGMS监测可全面客观反映血糖波动情况, 为临床拟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关键词: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2型糖尿病,护理,血糖波动幅度

参考文献

[1]张洁红, 曾龙驿.食物的血糖指数与糖尿病饮食治疗效果.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7 (9) :18-19.

[2]王兰令.血糖波动对糖尿病预后及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 25:169.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70.

[4]王先令, 陆菊明, 潘长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5, 25:63-65.

护理监测系统 第3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4月来我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5.46岁、59.26岁,病程2~18年。

2 材料

采用CGMS (Mini Med) 对本组患者进行连续的血糖监测[2]。

3 护理

3.1 熟悉CGMS的管理及要求

3.1.1 CGMS探头应存储在2~10℃的冰箱内,否则,会导致探头失效或严重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安装前应提前5 min取出,以便恢复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探头的价格昂贵、有效期短,储存量不宜多,使用前认真核对有效期及包装有无破损。

3.1.2 消毒皮肤时,不要用碘剂消毒,如果用碘剂消毒皮肤,必须用75%酒精两遍彻底脱碘或直接用75%酒精消毒,以免影响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影响监测结果。

3.1.3 CGMS使用碱性电池,40 d左右更换1次,若安装在患者身上,必须在5 min内更换好电池,否则会丢失正在监测的资料。我科定于每月第1天更换电池。

3.1.4 安装CGMS要进行前一患者的数据清除,以便更清晰地观察每一位患者的血糖图。

3.1.5 CGMS出现报警要及时处理,排除故障15 min后马上输入一个即时血糖值,仪器才开始重新工作。

3.2 护理人员的管理及要求

3.2.1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CGMS有关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认识到CGMS数据及事件的输入供医生分析、诊断、存储资料的重要性。

3.2.2 科内护士分工。选择一位素质较好的护士系统学习CGMS的操作、仪器保养及注意事项,掌握故障排除方法及定期更换电池,做好安装患者的宣教工作,填写好护理观察表格,指导患者记录生活事件,将动态血糖监测作为主要职责之一。其他护士则为观察数据输入组,及时帮助患者输入指尖血糖值及生活事件 (进餐、运动、服药、注射、睡眠、低血糖反应等) 在CGMS记录仪内。

3.2.3 设置CGMS应用护理观察表格,记录应用时间,每日4段指尖血糖值,局部皮肤情况,患者自觉症状,报警出现时间,CGMS电流值,恢复工作时间,患者生活事件如进餐、运动、服药、注射、睡眠。

3.2.4 设置患者生活事件自我记录表格 (患者日志) ,安装前指导患者记录,每班护士将患者自我记录内容收集整理,监测患者自我记录准确性。

3.2.5 操作过程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感染及过敏反应。

3.2.6 交班时注意查看机器信号,局部固定情况,注意观察腹部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皮疹、瘙痒、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

4 患者健康教育

4.1 讲解CGMS的运行原理及监测目的

CGMS是血糖探头通过与患者细胞间液之间的电化学反应来起作用。血糖探头的葡萄糖氧化酶层可以与探头表面的葡萄糖发生反应,生成电信号,并通过电缆连续地将上述电信号发送到血糖记录器中。血糖记录器每10秒从探头获取1次信号,然后将每5分钟的信号平均值进行存储,每天能够连续存储288个血糖数值。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做出正确的病情分析及治疗方案的调整,使治疗个体化,以利于病情的康复。

4.2 讲解指尖血糖值与CGMS信息的关系

使患者了解佩戴CGMS后指尖血糖的监测并不可取代,CGMS是采用葡萄糖氧化酶为基础的传感器,测定皮下组织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并需要用患者相应指尖血糖水平对细胞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校正,取得正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讲解糖尿病患者常规自我监测血糖的局限性,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而CGMS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

4.3 告知患者监测期间的具体配合事项

4.3.1 叮嘱患者监测期间不必减少食量或加大运动量,使结果更加客观、真实,更具指导意义。

4.3.2 指导患者准确、及时向监测仪输入生活事件,并让患者理解输入事件对观察血糖走势的意义,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指导患者防止线路折叠、扭曲的有关方法,不要用力拉拽等。注意妥善固定机器,最好固定在腰带或衣袋里,尤其是在晨起、上卫生间、睡前和活动后更应仔细检查,防止机器脱落,出现问题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4.4 注意事项

进行CGMS监测期间,不能进行X线、CT、MRI的影像学检查,防止干扰。指导患者洗澡时带上专用浴袋进行淋浴,不会影响仪器工作,但忌盆浴。

4.5 患者自我护理

保持腹部穿刺部位干燥,出汗较多时可找护士重新固定,注意观察腹部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皮疹、瘙痒,发现异常不要擅自处理,立即找护士对症处理。

5 讨论

血糖监测是患者进行自我生活管理的重要依据,是糖尿病 (DM) 治疗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大大减少DM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倡导精细降糖、稳定达标,离不开良好血糖监测的指导。长期以来,DM治疗方案的调整一直采用指尖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来指导。由于其测定的仅仅是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数值,不能准确地发现夜间可能出现的无症状性低血糖等情况,可能会导致治疗方案针对性下降[3]。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收集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动态变化资料,监测血糖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故近来备受关注[4]。

通过对50例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监测结果,携带CGMS的耐受性良好,无明显异常的主观感觉,穿刺部位无感染。因此,CGMS监测为精细地调整胰岛素剂量提供了科学的临床依据[5],从中很容易发现生活、用药的不合理因素,有针对性地调整,使患者的血糖趋向理想及稳定。

笔者在使用过程发现CGMS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不能即刻观察到血糖数值,其次,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监测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当血糖在2.2~22.0 mmol/L之间时能够连续监测细胞间液的葡萄糖浓度;如果患者的血糖位于这个范围之外,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并且告诉患者等到其血糖数值达到这一范围之内再将其输入记录器中,否则易出现报警。这些需要在护理工作中注意。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护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Gross TM, Bode BW, Einhorn D, et al.Performance evaluationof the MiniMe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duringpatient home use[J].Diabetes Technol Ther, 2000, 2 (1) :49-56.

[2]Mastrotaro J.The MiniMe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 (CGMS) [J].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 1999, 12 (Suppl3) :751-758.

[3]Boland E, Monsod T, Delucia M, et al.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Lessons learned from3days of continuous glucose sensing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type1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1, 24 (11) :1858-1862.

[5]Bode BW, Gross TM, Thornton KR, et al.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used to adjust diabetes therapy improves glycosylated hemoglobin:a pilot study[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9, 46 (3) :183-190.

护理监测系统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 选取该阶段内该院住院部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均住院治疗,且接受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 此次研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配合。 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中,男女占比24∶26,最小年龄为51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年龄均值为(65.17±7.32)岁,病程长达1~11年,平均(5.83±2.21)年;观察组中,男女占比25∶25,最小年龄为52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年龄均值为(65.21±7.43) 岁,病程长达1~10年,平均(5.79±2.34)年。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均衡性保持良好,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降血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血糖进行监测。 对照组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进行护理管理, 观察组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进行护理管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如下:1护理人员方面:护理人员需对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操作步骤、 保养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熟练掌握,定期更换碱性电池,在安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时应将系统中原有的数据清零, 一旦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出现异常警报, 应立即进行处理, 故障排除后15 min内需重新开启系统。 2患者方面:护理人员在安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前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对患者做好常规健康宣教,对患者的皮肤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并将患者的相关生活事件输入至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中, 使患者能够按照系统进行相应的进食、锻炼、休息等。 健康教育方法具体如下: 告知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血糖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和配合的事项, 指导患者按照系统制定的方案进食、锻炼,并指导患者自主输入相应的生活事件,健康教育过程中,语言尽量浅显易懂, 态度尽量温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 血糖达标时间, 并对两组患者血糖监测第1天和结束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比较。 血糖达标判断标准[3]:空腹血糖降至6.1 mmol/L内,餐后2 h血糖降至8.0 mmol/L内。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表示为n(%)、(±s),分别进行 χ2检验、t检验。 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在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达标时间均明显更低(P<0.05)。 见表1。

2.2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与血糖监测第1天相比, 血糖监测结束时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血糖监测结束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之同时间点的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 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根治方法, 主要是通过对血糖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血糖水平直接反映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实时的监测, 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4]。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为血糖仪手动监测,这种血糖监测方法无法反映出血糖的动态变化, 仅仅是对某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予以反映[5]。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技术, 能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性的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结果具有动态性、实时性、自动化的优点,通过安装该系统,可将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绘制成图表的形式, 可为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6]。 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管理,常规的护理管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相关知识予以提高, 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从而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应不良事件进行及时的处理[7]。 该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还接受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通过对患者实施血糖监测相关的健康教育, 可使患者充分了解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积极配合血糖监测,并参与到血糖监测的护理中,完成自我照护[8]。

该研究结果显示,与实施护理管理的对照组相比, 实施护理管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其低血糖发生次数、 血糖达标时间均明显更低(P<0.05),且其血糖监测结束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更低(P<0.05),说明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实施护理管理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 在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的过程中, 实施全面的护理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可有效减少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的发生,促使血糖尽快恢复正常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患者的护理管理与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方法 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该院住院部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对照组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进行护理管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达标时间均明显更低(P<0.05)。与血糖监测第1天相比,血糖监测结束时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血糖监测结束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之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的过程中,实施全面的护理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的发生,促使血糖尽快恢复正常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护理管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师新宁,卜春霞.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引导下的个体化护理干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2013,12(8):487-488.

[2]Zanon,M.,Sparacino,G.,Facchinetti,A.et al.Non-invasiv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Improved accuracy of point and trend estimates of the Multisensor system[J].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ing: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012,50(10):1047-1057.

[3]张利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140.

[4]时风杰.健康教育在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25):2390-2391.

[5]景秀荣.动态血糖连续监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212-213.

[6]袁峥,胡雪华,于宏伟,等.健康教育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61-62.

[7]李淑华,陈小燕,周玉兰,等.CGMS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112-114.

护理监测系统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9月住院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4例, 其中男20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68±8) 岁, 病程5~18年。其中接受常规胰岛素注射者18人, 接受常规胰岛素注射联合口服降糖药者10人, 接受胰岛素泵治疗者4人, 口服降糖药者2人。入选标准: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在7.0%~8.0%之间, 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及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

1.2 材料与方法

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CGMS, 连续监测72小时。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 选择平脐两侧5 cm处, 避开腰带部位做穿刺点, 将探头置入皮下组织, 连接记录器并调试至正常工作, 固定保护膜。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初始化1 h后, 测指尖血糖值输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开始工作。期间每天输入至少4次指尖血糖数据, 并且输入大事件 (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低血糖事件等) 。同时使用美国强生稳步血糖仪每天8次监测患者指尖血糖:监测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睡前 (22:00) 、凌晨3点血糖并做记录, 持续3天。血糖<3.9 mmol/l为低血糖。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CGMS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通过CGMS对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得到的数据, 与指尖血糖监测的数据相比, CGMS不仅覆盖了多次指尖血糖监测的血糖点, 而且可以监测到不易被发现的高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点 (见表1) 。由CGMS监测到的低血糖有26例次发生, 占监测总人数的76%, 其中无症状低血糖为15例次, 占监测总人数的44%, 并且观察到低血糖多在餐前和夜间发生, 至少持续10 min以上, 最长时间达145 min。指尖血糖监测未监测到低血糖。

注:*P<0.01

3 监测过程中的护理

3.1 糖尿病患者饮食及运动护理

护士应告知患者饮食的种类、数量和性状对血糖产生的影响。护士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工作强度来决定患者应摄入的热量, 将糖、蛋白质、脂肪进行合理搭配, 三餐食物量按1/5、2/5、2/5或1/3、1/3、1/3分配, 并坚持定时定量定餐, 同时强调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血糖的影响, 规定每天饭后的活动时间应以20~30 min为宜。患者在运动中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 尽量保持每日运动量相对稳定, 同时保持情绪稳定。

3.2 心理护理

首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 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 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控制及疾病转归都有消极影响。CGMS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手段, 其优越性未被大多数患者认识。护士应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给患者耐心讲解应用CGMS监测的意义、方法和效果, 使患者消除顾虑, 积极参与, 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学会记录血糖监测日记, 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高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3 植入过程的护理

血糖监测系统的探头置于0~4℃的冰箱内储存, 以免探头失效而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从冰箱取出的探头需在室温放置10 min后方可使用。使用的碱性电池必须每30天更换一次。如果CGMS正在患者身上, 应在5 min之内换好电池, 避免数据的丢失。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为了预防感染, 用75%的酒精消毒患者探头埋植部位皮肤2次, 待皮肤干燥后再植入探头, 部位首选腹部, 避开腰带周围疤痕处以及皮下有硬结的部位, 离开胰岛素注射的部位5~7 cm, 避开经常进行屈伸等运动的部位, 以免影响探头的工作。用助针器将探头以45度角迅速刺入皮下, 再用两手指压住探头两翼, 另一手将引导针拔出, 用敷贴固定, 将探头与仪器连接。电极埋置成功后, 需要60 min初始化时间。护士应指导患者防止线路折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比如仪器可置于腰带或衣袋中, 佩戴CGMS期间不能进行CT、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如出现仪器报警, 患者应及时与护士沟通进行处理。

3.4 安装后的护理

在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 应注意观察仪器的电流信号是否正常, 探头是否松动、脱出, 贴膜是否在位, 置入局部有无红肿、出血、疼痛情况[1]。若有少量出血, 一般不影响探头的性能, 若发现其他情况, 应立即更换部位重新埋置。新埋置点和原埋置点应间隔5 cm以上。护士能否熟练掌握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操作程序、探头初始化电信号的正确评价和处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报警是动态血糖监测顺利进行的保证, 是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关键。

3.5 血糖的监测

指尖血糖监测在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指尖血糖数据的输入可以校正CGMS的血糖数据, 所以应该每24小时至少向血糖记录器中输入代表患者血糖数值范围的4个血糖值。相邻的监测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 并且以空腹、三餐前、睡前监测血糖最佳。需要注意的是指尖血糖监测要在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时进行, 避免在注射胰岛素后、运动后立即监测。此外, 应在采指血后5 min内将血糖值准确输入血糖记录器中。通过血糖数据的监测, 为医生及时调整患者的用药提供依据, 以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

3.6 低血糖的护理

本研究监测到26例次低血糖事件, 其中15例次为无症状低血糖, 11例次患者均有低血糖症状发生, 表现为心慌、出冷汗、有饥饿感、手抖、无意识障碍及定向力下降、神经系统症状表现等。但是给予患者口服50%的葡萄糖40 ml后症状均消失, 30 min后监测血糖上升至正常, 随后分析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并对其饮食、运动、药物进行调整。随访中无低血糖事件发生。临床中重症低血糖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可静脉推注50%的葡萄糖40~100 ml, 并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至患者意识恢复, 意识恢复后至少监测血糖24~48 h。

4 讨论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是一种新型的连续式动态血糖监测手段, 每隔5 min记录1次血糖, 24 h可以记录288个血糖数据[2], 与常规血糖监测的血糖数据相比, CGMS可以监测到不易被发现的高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点[3~4]。本研究中, 通过CGMS监测到的低血糖多发生在餐前和夜间, 其中44%为无症状低血糖, 而常规血糖监测方法难以发现隐藏的低血糖。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感知功能减退, 低血糖可引起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致残, 使其生活质量下降, 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临床中应警惕老年患者低血糖的发生, 尤其是无症状低血糖。CGMS通过连续动态血糖数据制成血糖谱, 可为医生提供更详细、准确、完整的血糖信息, 从而有效解决了在糖尿病治疗中血糖监测的盲点问题, 具有安全、可连续、准确的特点, 可以使医生为临床患者制订出更为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 由于在CGMS血糖监测期间对患者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护理指导, 使患者对CGMS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林艳玲, 黄志勇.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5) :130.

[2]Toth Heyn P, Korner A, Madacay L.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as a valuable tool in the car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Orv Hetil, 2004, 145 (24) :1265~1270.

[3]Klonoff DC.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oadmap for21st century diabetes therapy[J].Diabetes Care, 2005, 28:1231~1239.

夜间眼压的监测及护理 第6篇

关键词:青光眼,24h眼压,峰值眼压,夜间眼压

眼压, 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数据指标及最容易监控的指标[1], 也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 对原发性青光眼治疗主要手段是以降低眼压为主, Leske等[2]指出, 眼压每降低1mmHg (1mmHg=0.133kPa) , 视野损害的危险性将降低10%, 对于正常眼压青光眼, 30%的降压幅度可以阻止视野的进行性损害。因此, 如何有效维持正常的眼压, 保护视神经和保存残余视功能则成为眼科医护工作者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正常状况下眼压具有昼夜变化的规律, 通常是晨间高、晚间低, 所以通常的单次或几次间断门诊眼压并不能了解1d中的眼压峰值及眼压的波动情况, 随着24h眼压测量方法[3]的使用, 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但同时由于在实际测量中发现每隔2h测量, 影响了患者睡眠的即时眼压, 结果既不能反映出患者实际生活中的眼压, 也不被部分患者所接受, 而且增加了医疗成本以及部分患者可能对医生和护士产生抵触的情绪, 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 为此笔者对现行的24h眼压监测方法进行改良,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的观察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青光眼患者80例, 其中男37例, 女43例;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 (46.5±10.2) 岁。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 每组40例。其中A组中男15例, 女25例;B组中男22例, 女1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46,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检查前房浅, 房角狭窄; (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检查有青光眼性视乳头改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3) 视野检查具有青光眼性视野缺损; (4) 白天单次眼压值在21~30mmHg或≤21mmHg而经专科检查有上述3项之一者。排除标准:引起视盘和视野改变的其他眼部疾病及全身疾病, 在进行24h眼压监测前均排除用降眼压药和眼部手术。

1.3 准备工作

1.3.1 患者准备:

护士对两组患者行青光眼疾病相关知识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24h眼压监测方法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告知患者监测前的自身条件准备: (1) 监测前1晚保证充足的睡眠; (2) 监测前1d不饮酒、咖啡等影响眼压的食物; (3) 测量前30min内每次饮水量不超过500ml。

1.3.2 操作者准备:

24h眼压监测由医生开医嘱, 护士执行, 眼压监测为眼科专科护士所必需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本科室护士入科时统一接受专科培训, 掌握眼压监测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各类参数的意义。

1.3.3 环境准备:

夜间安置患者在病房休息, 以便测量患者即刻坐起眼压, 夜间即刻坐起的同时进行眼压测量, 更能准确反映夜间眼压[4], 同时保持病房安静, 房间温湿度适宜, 为患者打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1.4 选择的仪器

选择的眼压计为非接触式眼压计 (Noncontact tonometer, NCT) , 采用拓普康公司生产的型号Topcon CT-80非接触式眼压计, 取差值在3mmHg以内的3次读数的平均值。

1.5 监测方法

监测患者24h眼压, A组是现行的24h眼压监测法, 为当天9:00至第2天9:00, 即09:00、11:00、13:00、15:00、17:00、19:00、21:00、23:00、01:00、03:00、05:00、07:00、09:00, 每隔2h测量1次, 共计12次;B组的测量时间也是9:00至第2天早上9:00, 白天每隔2h测量1次, 夜间改每隔3h测1次, 共计11次, 减少1次夜间眼压, 即09:00、11:00、13:00、15:00、17:00、19:00、21:00、23:00、02:00、05:00、07:00、09:00。

1.6 观察指标

对两组眼压峰值、谷值、眼压波动值进行比较, 且对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问卷统计并做对比。

1.7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眼压峰值、谷值、眼压波动值比较

两组夜间不同时间点测的眼压平均值走势都呈现在白天低, 夜间数值变高的趋势, 均在夜间01:00至第2天凌晨05:00出现峰值, 其中A组眼压低谷平均值在15:00出现为19.5mmHg, 在凌晨5:00出现眼压高峰平均值为26.3mmHg;B组眼压低谷平均值在17:00出现为20.6mmHg, 眼压高峰平均值在凌晨2:00出现为26.5mmHg。A、B两组眼压的最大差值分别是6.8mmHg和5.9mmHg。比较夜间眼压监测的两组平均眼压峰值、谷值、眼压波动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 P>0.05) , 见图1。

2.2 两组依从性和满意度比较

A组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分别为72.5%和65.0%, B组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分别为82.5%和80.0%, B组明显优于A组, 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眼部疾病开始显现, 青光眼是世界范围内的第2位致盲眼疾[5]。24h眼压监测最明显的临床价值, 在于避免了由于仅仅的门诊1次或2次的测量而没有发现眼压升高的危险。在使用自我测量眼压计来获得24h眼压曲线的观察中, 半数的眼压高峰发生在非正常工作时间, 或者说患者的明显眼压高峰在看门诊之前已经消失了, 而夜间眼压很难做到有效监测, 也加大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本文就改变现行的每2h监测1次, 夜间变成每3h监测1次, 结果显示, 两组的平均眼压峰值、谷值、眼压波动值无明显差异, 且患者的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B组优于A组。

综上所述, 夜间每3h监测1次眼压, 减少夜间频繁唤醒患者降低对患者睡眠的影响, 更能反映出患者夜间较为真实的眼压, 也能减轻医护工作者的压力, 同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金顺, 彭寿雄, 林明楷, 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4小时眼压变动规律的临床研究〔J〕.眼科学报, 2015, 21 (4) :127-130.

[2]Leske MC, Heijl A, Hussein M, et al.Factors for glaucoma progression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the early manifest glaucoma trial〔J〕.Arch Ophthalmol, 2003, 121 (1) :48-56.

[3]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关于24小时眼压监测规范的探讨〔J〕.中华眼科杂志, 2014, 50 (5) :384-385.

[4]房召彬, 肖明.24小时眼压监测中夜间眼压测量方法的探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 11 (2) :98-99.

多导睡眠图监测的护理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340例, 年龄18岁~82岁, 男262例, 女78例, 通过PSG监测, 结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256例, 单纯性睡眠打鼾79例,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CSAHS) 5例。临床表现:白天的临床表现为嗜睡;疲劳、睡觉不解疲乏;记忆力减退, 工作能力下降, 学习成绩差;激动易怒;早晨头痛、头晕、口干;阳痿, 性欲减退。夜间的临床表现为打鼾;频繁发生呼吸暂停;睡眠时动作异常;失眠、多梦、恶梦;多尿、遗尿;憋气。我科应用邦德安佰公司的Embla S7000多导睡眠分析仪, 监测内容:通过头面部、胸腹部、双下肢等部位连接导联来获得结果。每例患者监测参数均包括脑电图、眼动图、下颌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体位、腿动、鼾声、心电图等指标。

2 护理

2.1 监测前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做好预约时的宣教, 应向患者介绍睡眠监测室的位置、环境, 告知患者电极固定的大致情况, 了解安置这些电极是无痛的、无风险的, 完全可以像在自己家中一样睡眠, 睡眠时可采取随意体位。总之, 适当的检查前说明能提高患者检查依从性和对检查人员的信赖感。

2.1.2 监测前注意事项

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1) 嘱患者中午尽量勿睡午觉, 检查当天及睡前勿饮咖啡、浓茶, 不喝酒及不服用安眠药; (2) 嘱患者洗干净头发和面部、修剪指甲, 不使用化妆品及美发护发品。男患者需刮胡子; (3) 保持日常的生活习惯, 可自带宽松的睡衣、枕头或被单。

2.1.3 环境的准备

睡眠环境是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之一, 因此, 要求为患者尽量创造安逸、舒适的睡眠环境。如睡眠室床位整洁舒适, 灯光柔和, 室温控制在18~22℃, 湿度为50%~60%[2], 如室温过高, 可使患者出汗而导致电极脱落。睡眠监测仪器集中于另一个监测室内, 尽量减少声、光对患者睡眠的干扰, 保证室内安静, 睡前关闭移动电话、电器等, 也避免其对检测的影响, 尤其应避免蚊虫的叮咬, 做好防蚊工作。床边放置患者随手可得的集尿容器, 便于夜间小便, 把呼叫器放在患者易接触处。

2.1.4 仪器的准备

监测前认真检查电源安全性, 仪器运转是否正常, 各种导线有无破损, 电脑存储空间等。

2.2 监测中的护理

2.2.1 皮肤准备及电极安装

皮肤护理关系到信号采集的质量, 用75%酒精擦拭安放电极的皮肤, 范围是所需安放大小的2倍, 以去除死皮和油脂, 从而改善皮肤的阻抗及黏附性。将各电极安置在适合的位置, 做到定位要准确, 粘贴要牢固。安放脑电极时应使用较多量导电膏, 可以改善阻抗并帮助固定电极, 安放参考电极、接地电极及额下电极时应以少量导电膏从电极杯周边及中心小孔挤出为宜, 导电膏不要太多, 否则影响胶布黏附。因为保证睡眠监测质量的最好方法是确保放置电极的质量, 所以要求技术人员应熟悉各电极的安装位置及波形的识别。胸腹带松紧适宜, 以紧贴皮肤, 患者舒适为宜, 过紧影响患者呼吸, 过松影响传感器的敏感性[3], 以保障各参数的准确记录。

2.2.2 监测时的观察

在检测过程中, 技术员应严密观察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如: (1) 电极脱落; (2) 仪器故障; (3) 多导睡眠仪灵敏度、滤波及电极的变化。严密观察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 特别是应注意呼吸节律、深浅度、打鼾情况, 尤其是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到床边观察, 如有抽搐、血氧饱和度过低、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应立即请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3 监测后的护理

2.3.1 皮肤护理患者睡眠后即关闭睡眠仪, 除去各种电极, 为患者擦净导电膏, 动作要轻柔, 避免擦破皮肤。

2.3.2 清理维护电极

将电极浸泡于清水中, 以小刷子清洁后, 置于固定位置晾干, 以备下一次睡眠监测时再用, 同时, 及时备好电极、胶布、脑电膏、磨砂膏等。打扫监测室的卫生, 更换床单等。

2.4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OSAHS是极少自动痊愈的, 但可以治疗。要及时就医, 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4], 戒烟酒, 避免疲劳, 预防感冒, 治疗鼻腔及喉腔阻塞性疾病, 保持上呼吸道通畅。肥胖者要减肥, 加强锻炼, 睡眠时取侧卧位, 在睡衣背侧上方缝上3个网球, 以控制睡眠姿势。中重度者应尽早就医, 考虑是否行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等。

3 小结

睡眠呼吸监测是一项精细工程, 需要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 熟练的专业技术, 以保证监测的质量和安全。做好监测前的健康宣教、指导是保障监测质量的重要内容, 监测中要密切观察监测指标的变化, 特别注意呼吸节律和深浅度、打鼾情况, 尤其是血氧饱和度和心律的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到床边观察, 如发现患者出现抽搐、血氧饱和度过低、严重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应立即请医生进行相应处理。监测后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及时治疗及减少患者的危险因素, 使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黄席珍, 吴全有, 李龙云, 等.多导睡眠图临床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 1991, 30 (8) :758-760.

[2]陈惠球, 谭慧仪.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5, 26 (8) :76-77.

[3]童茂荣, 曹卾洪, Sonia Lee-Gush, 等.睡眠呼吸紊乱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07-121.

护理监测系统范文

护理监测系统范文(精选7篇)护理监测系统 第1篇1 系统架构1.1 总体方案设计根据医院病区特点,本系统利用无线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构建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