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范文
汉语语法范文(精选12篇)
汉语语法 第1篇
1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1.1 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
现代汉语的语序归类于SVO型语言, 其语法通常是:句子成分的排列通常是按主语在前, 谓语紧随其后, 宾语最后的顺序进行的, 名词放在定语之后, 状语处于动词与形容词之前, 谓语置于补语以前。平时的书面语里, “的”代表的是定语, “地”代表的是状语, 而“得”代表的则是补语, 三者全部都处于定语、状语以及补语之后, 但是口语中是不分这三个de的。现代汉语的补语不同于其它语言, 它具体的刻画了一般谓语动词和谓语形容词, 尤其是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等, 补语都有一个相同点, 那就是谓语主要想表现的行为都在事情发生之前。语言学家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现代汉语原则的时序性, 也就是现代汉语里所说的用来阐明谓词性定语、状语以及连谓句里面许多谓词先后排列所遵守的时间顺序的规则。
1.2 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
语言学家一般把语素、词、短语和句子作为平时用的四个基础单位, 它在现代汉语的探究里有许多失误。因为现代汉语里的音节一般是和语素相应的, 因此在语言单位里, 简单的词和词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 然而合成词与单纯词却恰恰相反, 汉语拼音中的词在写法上连接起来时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 相对词的范畴, 短语的范畴也很清晰, 跟短语相比, 比之稍大的单位句子的范畴比较模糊, 所以现代汉语句子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具有较强的任意性特征。
2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2.1 马建忠的“词本位”
按严格意义来说, 马建忠创办了汉语语法理论, 是中国史上的创始人。他所著的《马氏文通》一书在中国史上创立了中国语法学理论, 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将中国语法学之父的称谓赠与他。可是, 从理论体系上来说, 《马氏文通》大体上是仿照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形式而创作的。但是西方的传统语法是把拉丁语作为自己探究的根本, 而创立这个理论系统的原因是使其顺应教学的需求。词本位便是这套理论系统的基础。
2.2 黎锦熙的“句本位”
继马建忠之后以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阐释我国现代汉语白话语法的是我国的黎锦熙先生。一九二四年, 他出了一本名为《新著国语文法》的书, 他在该书的引论中是这样描述的:“诸君可知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乎?简单说, 就可叫该文法为句本位。”韩锦熙在一九五一年再版的序中又写道:“该书的优势之处就是以句本位为主旨, 以句子六个组成部分为着重出发点”。
2.3 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一九八二年, 第1期的《中国语文》上, 朱德熙发布了一篇名为《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否决了句本位的说法, 他指出“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大体上跟词组的构造原则相同”, “句子就是词组, 只不过它具有独立性”, “细致的描述各类词组的结构实质上就等于细致的描述了句子的结构”。朱德熙在同一年出版了《语法讲义》, 该书也就是朱德熙详细的实践了其“词组本位”的理念, 他以“词组本位”作为中心点从而创办了一整套朱氏语法。朱德熙的观念对中国整个语法学界来讲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冰颜.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J].东方青年·教师, 201 1, (1 1) :247
盼达汉语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实例 第2篇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几个语言点
(1)我爱人最近老是不舒服。(老是的用法)
(2)我觉得你还是带她去一次。(还是的用法 再的用发与又的区别)(3)千万别耽误了(千万的用法)(4)我不清楚(清楚的意思与用法)(5)我上星期带她去过了(上的意思和用法)
二、教学环节:
(1)领读课文(2分钟)
(2)讲解课文(以课后习题为主,意味理解全文)(8分钟)
(3)解决教学目的(20分钟)
A、我爱人最近老是不舒服。
老有经常的意思,老是不舒服就是经常不舒服的意思,但在语气上比经常强,应重度。后经常加形容词或副词,有时也加动词。
ex: 人家老(是)提前完成工作,我们呢!(加副词)
他老(是)问别人借钱。(加动词)
三、拓展训练:
老的另一种用法。老后加名词,表长久的,ex:他是我们的老主顾了。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
B、我觉得你还是再带她去一次。
a还是,副词,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还表希望,有“这样办比较好”的意思。此句中,还是再带她去一次,说明带她去医院这个动作的继续进行和再去医院比较好的意思。ex:你明天还是再去试试吧!
今天天气还是很好。(昨天天气就很好)
B再,副词,表示一次又一次,有时候专指第二次。再带她去医院就是继续第二次带她去医院。
ex:我明天再来!
四、拓展训练:
“再”表示将来时,动作还未发生,“又”表过去时,指已经发生过的事。表示已经重复的侗动作用“又”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用“再”。
ex:这本书前几天我又读了一遍,以后有时间我还要再读一遍。
C 千万别耽误了
a千万,副词,务必,一定的意思,但语气比一定婉转。表恳切叮咛。
ex:天冷了,千万要记得添衣服啊!
B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ex:手续繁琐,实在耽误时间!
D 我不清楚
清楚,三个意思,一是,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二是对事物了解的很透彻,三是了解明白。作动词用,就像此句中,我不清楚就是我不了解不明白的意思。ex: a记得要把工作交代清楚。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
b 他的头脑很清楚。
c 这件事情的经过他很清楚。
d、我上星期带她去过了
此句中的“上”是前的意思,上星期就是前一个星期的意思。((4)请两个同学读课文。
(5)同学两人一组读课文。(5分钟)
(6)请同学看提示说课文,单独说、一起说。(10分钟)﹍(7).听说练习和总结(5分钟)(8)布置作业
造句:老是,清楚,耽误,
选词填空:他明天要﹍(再,又)来这儿。
他昨天﹍(再,又)来这儿 把下列陈述句改为一般疑问句 1今天天气很好。2你感冒了。3他很忙。4 今天下雨了
中考汉语语法题解析 第3篇
一、划分词类
(201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卷)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伟”“壮丽”“非常”“宁静”都属于形容词。
B.短语“黄麻起义”“天堂美景”“赤壁风光”“武穴酥糖”的结构都相同。
C.“投资亿元的武穴梅苑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建成并开始使用”,句子的主干是“示范园建成使用”。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中“飞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出小孩活泼灵动的性格。
解析:选项A考查词类的划分,现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十二类。要判断一个词的类别,主要看它在造句中所起的作用,“雄伟”“壮丽” “宁静”这三个词可以做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后面也可以带补语,所以都是形容词;“非常”一般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所以是副词。
二、判定短语类型
(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卷)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副词、形容词。
B.“当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的大地时,张骞被这里繁盛的美景惊呆了。”句中“荒凉”和“繁盛”是一组反义词。
C.“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句中加点词语在这里是贬义词。
D. 对“敬畏自然”“曹刿论战”“阿长与《山海经》”“莲文化的魅力”四个短语类型的判定依次为:后补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解析:选项D考查短语类型的判定。词和词按照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就构成不同类型的短语,有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等五种类型。判定短语的类型,主要看词和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一种动作,“自然”是受“敬畏”这个动作影响、支配的事物,所以是动宾短语。“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是陈述的对象,“论战”是对于主语“曹刿”的陈述,所以是主谓短语。“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山海经》”是两个词语并列在一起,地位平等,不分轻重主次,所以是并列短语。“莲文化的魅力”里,“魅力”是主体,是中心语,“莲文化”修饰、限制“魅力”,是修饰语,所以是偏正短语。
三、划分句子成分
(2012年山西省中考卷)下列单句中“贝聿铭”作主语的一项是(??? )
A. 我们仰望杰出建筑师贝聿铭。
B.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C. 贝聿铭获得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
D.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心中。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成分的划分。在A选项中,“贝聿铭”是宾语“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的中心语。在B选项中,“贝聿铭”是宾语部分“1979年是‘贝聿铭年”里“贝聿铭年”这个偏正短语中“年”的修饰语。在C选项中,“贝聿铭”作句子的主语。在D选项中,“贝聿铭”是宾语部分“贝聿铭心中”这个偏正短语里“心中”的修饰语。
四、划分句子结构关系
(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卷)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逐渐壮大的中国海军一定能捍卫祖国辽阔的海疆。”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捍卫” 。
B.“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也没有想到嫉妒别人。”这是转折复句。
C.“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这是一个复句。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換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不同之处比较 第4篇
一、词性上的不同
1.两种语言的动词用法不同。汉语的很多动词可以在后面加“着、了、过”, 表示如今和过往及将来的动作。汉语的动词不表示时态。而英语的动词则通过在词尾加“-ed” “-d ”场“-ing” 或在词前加“shall/will”构成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将来时三种时态。如worked, working, shall/will work。
2.英语里的情态动词, 在汉语中则是副词或形容词, 如can, may (可以) ; must (必须) ; need (需要) 。英语中的情态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不带to的实意动词或系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ought除外) 。汉语中相应的词就可以单独作谓语 (在问与答的语境中) 。
3.英语里有系动词, 如:be; look, seem, appear;get, grow, go, become, turn; stay, keep, remain;smell, sound, taste, feel...后面常跟名词、代词、形容词、分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充当表语。而汉语相应的词只有“是”, 后面跟名词、副词、代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等, 表判断。
二、句子成分的划分与表达也有不同
1.汉语里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状语、补语六个句子成分, 而英语里有七个句子成分, 多了表语成分。汉语中的补语成分在英语中被放到状语里, 英语中的表语在汉语中则归到宾语里了。
2.主语的表达有所不同。两种语言的主语都可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但汉语中名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动词性短语等也可以充当主语。英语中存在着成分位置的调整:若某一个句子成分 (分词短语或从句, 有时是名词) 太长, 保持其位置会影响其他成分的理解时, 应对该成分位置作适当的调整。有时要用一个形式主语there或it放在句首, 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不定式短语或从句。
3.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有所不同。如汉语“花瓶打碎了”在英语上就应该按“花瓶被人打碎了”来翻译。主动和被动语态的分析对“动词是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有直接的影响。汉语有些时候主宾的位置可互换, 但意思不变, 如“冰雪覆盖着大地”可说成“大地覆盖着冰雪”, 而英语的主语和宾语就不能换。
4.英语中有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汉语就没有, 英语的从句在汉语中直接作定语或状语。
5.在英语中, 主谓要保持前后一致, 主要表现在动词上。汉语语句中没有主谓一致的要求。
三、两种语言的句式不一样
1.被动句式不同。英语的被动句是动词的被动式结构形成的, 即助动词be/get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汉语则是在动词前面加“被”。如:Tom was elected monitor. (汤姆被选为班长。)
2.汉语中非主谓句多, 表示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及问答的问句、答句等都可用非主谓句, 如:“好!”“走开!”“谁?”“我!”英语则很少非主谓句。汉语有“主+谓+谓”语句, 英语则没有。如“他脸色苍白”句中谓语“脸色苍白”是主谓短语, 翻译成英语则是:He looks pale. looks 是谓语, pale是表语, 说明主语的特点、性质。
3.省略句的省略条件和省略的成分不同。汉语的省略句往往出现在古汉语中, 可以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而且一般不能省略谓语。英语在并列句、复合句、感叹句和日常口语中主语和谓语往往同时省略。
4.倒装句的类型及倒装形式不同。汉语倒装 (古汉语)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几种类型。英语只有主谓倒装, 如:Out rushed the little girl. (那小女孩冲了出来。)
5.汉语里有把字句, “把……”往往是状语, 而英语里基本没有把字句, “把”后面的成分在英语中作宾语, 如:Please give me the second book. (请把第二本书给我。)
汉语语法知识教案 第5篇
教学目的要求:
讲解现代汉语的词类,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词组的构成及其类型,句子分析、句类和句型,语气及标点符号;使学生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掌握用词造句的基本规律,并具有分析语法想象及纠正语法错误的能力。教学重点:
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词组的构成及其类型,句子分析 教学难点:
用词造句的基本规律 教学方法手段:
课堂讲授,课件演示,课堂练习,课后练习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
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二)、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一)、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
虚词组合。
(二)、偏正短语: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三)、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四)、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五)、主谓短语: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六)、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七)、“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三、单句:(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四、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五、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1.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2.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状语 [ ] 补语 < > ① 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枝叶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①.写人 格式:“谁” + “干 什么”(主语)(谓语)(宾语)例: 杨亚 ‖ 写 字 主 谓 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主 谓 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主 语)(谓语、宾语)例: 猫 ‖捉鱼 主 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 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例如: 他 ‖ 是学生 主 谓 宾(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叶(定语、状语、补语)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例: 画眉 唱 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2)纵观全局找主谓。(3)主前定状谓后补,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六、划分句子成分练习(供教师选用)
1.我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
2.藤野先生总是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3.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
4.这位客人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5.托尔斯泰透出一股才气。
6.一个陌生人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7.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
8.科学技术是人类本性精神的最高成就。
9.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场面。
10.在场的老年人格外兴奋、活跃。
11.白色的丝线拧成细细的绳子。
12.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习惯。
4)谓前只(13.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鸟叫。
14.派出所的警察们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
15.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一声不响地解掉了系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16.许多原子能发电厂源源不断地运来许多铅做的大箱子。
17.他非常诚恳地征求大家的意见。
18.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19.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21.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22.群峰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23.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24.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直往下落。
25.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26.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27.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28.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29.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30.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31.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32.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33.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34.因为鲁班的技艺高超,后世的建筑工匠、木匠尊称他为“祖师”。
35.鲁班所处的时代距现在已经好几千年了。
36.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37.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8.鲁班发现这种草叶的两边都长着锯齿状的刺。
39.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40.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41.鲁班想,如果用铁片代替竹片,效果可能会更好。
42.直到今天,锯子仍然是木匠们干活的主要工具。
43.后来,鲁班又陆续发明了木刨、钻、墨斗和曲尺等许多木匠工具。
44.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45.当时,还有人把字写在丝织的帛上。
46.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47.经过反复的试验,蔡伦终于发明了造纸术。
48.蔡伦苦苦地思考着改进的方法。
49.地球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地震。
50.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51.当时我国的地震灾害十分频繁。
52.一天,地动仪向着西方的那条龙嘴里的铜球忽然落下。
53.这个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54.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55.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56.抵御沙丘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57.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58.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59.通话时, 我就坐在离电话机不远的椅子上。
60.我这儿时的记忆, 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
61.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63.窗外,细雨烟似的飘散着。
64.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65.母亲那种勤劳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66.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67.老孙头早就相中了栓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
68.将军爱抚地看着他那张满是汗水的脸。
69.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70.大堤出现险情这个消息很快就被登到报纸上去了。
71.这件事愁得他一夜没合眼。
72.我诚恳地接受你的批评。
73.他的伟大之外在于它能够战胜困难,重新振作起来。
如何让学生学好汉语语法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语法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所包含的规律是很广的,包括了语素怎样组合成各种结构的词,词怎样组合成各种短语,短语或词怎样形成各种句子,小单位用什么手段、方式组成种种大单位等等一系列的规律。且不说其术语的内涵如何,就其普及的面来说是何其的广泛,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日常交际都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性。因而对语法淡化的教学直接影响是使当代中学生汉语语法水平下降,他们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不能解释,对稍复杂的句子不会分析,对复杂的多重复句更不能分析。语法水平低,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受到影响。“淡化语法”论的另一影响是造成中学语法教学的混乱。语法知识越来越简,语法知识内容多变,语法术语也不时变化,以致教师讲一个概念时,必须指出它们的另一些叫法,如讲短语就得提一下词组这一概念。一些考试又频频涉及语法知识,学生难以应付。而教师只是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教学,因语法知识内容过简而被学生问得无言以对。这些都是足以让我们应当重视语法教学的教训。有鉴于此,我认为语法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应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无需像我们当学生的时候那样搞得太过琐碎、繁复,但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帮助学生补好这一课。
一、学习语法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毕业生应该具有相应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有一个较好的语文基础。可现在不少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还是不能准确无误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从这几年淡化语法的实际结果看,不仅在校学生错字、病句连篇,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的宣传报道,也能发现不少违背语法规则的现象。其实,句中表示修饰、限定的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学好语法,懂得词句的搭配组合,就能准确的分析句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附加成分有哪些,语序是怎样的,层次是怎样的,注意到这些,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对句子的基本意义就会把握的很准确。若是较长的句子,就可以很快把握住要点;若是较短的句子,就能对其内容获得较清晰的判断。如果要是掌握好汉字的造字法,可助我们推断字义;掌握好同义、反义词,可助我们理解词义;掌握好复句,可助我们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二、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可以达到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目的。
中学生懂得汉语语法的基本常识,了解词和短语的分类,知道句子的组成规律、规则等,学习运用语法知识去正确运用汉语,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作为一个中学生,运用语法知识指导母语的运用应该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素养。相反,如果不教语法,就会妨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很多高中语文老师都反映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往往需要补习语法,因为没有经过复句和句群这些语法知识的学习,学生一旦遇到逻辑性很强的说理性文字,如人文、科技类论文,往往读不懂,他们阅读能力的漏洞就毫无遮拦地呈现出来了。
三、强化语法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古代汉语的学习。
世界上的语言尽管千差万别,但总是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探讨它们的共同规律,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汉语语法中复句、分句中的关系主要有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几种,而英语中称复句为多重句,分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两种,并列句根据连接词情况与汉语中的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关系的几种类型极为相似。主从复句则又包含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三种。状语从句又包含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和方式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和让步状语从句等,与汉语有同有异。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必将促进外语学习,也必将加深对汉语的理解。
四、语法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现在,我们的学生只会套格式,作文中的错别字很多,词不达意,说半句话,前言不搭后语,病句多,不会运用或很少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文章也少了真情实感,少了文采。若能很好的学习语法,就可以避免病句,也一定会提高写作的水平。
浅析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第7篇
动量即动作的量。有关动词重叠的动量, 也是众说纷纭, 大多学者把它解释为“短时”、“少量”、“轻量”。直到朱景松先生做出了新的阐述:“所谓动作的量不能仅仅理解为动作时间长短、次数多少, 而应该包括动作、行为、变化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可以有广义量的意义的因素。朱景松先生对“量”含义的拓宽无疑对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动量包括动作的时间长短、力度大小、难度高低、语气强烈与缓和等。
2、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减弱动量
既然动量包含诸多因素, 那么动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的短时说、动作轻量说、委婉语气说等就可以概括为减弱动量。具体到不同语境, 每个句子的动量的侧重点会不一样;也可能同时弱化几个因素。所以应该从具体事件着手分析动词重叠语法意义。
2.1 缩短动作时间
动词重叠式最常见的效果是缩短动作时间。
(1) a你先坐一会儿, 我去去就来。
b你先坐一会儿, 我去就来。
句 (1) 是最典型的短时的例子。重叠式“去去”体现说话者离开时间较短, 让听者容易接受, 且“一会儿”已经缩短了动作的时间, 有限定作用, 后半句只能使用重叠式。类似的还有“你等等我”, 不仅很有礼貌, 还能缩短动作行为“等待”的时间, 让请求更委婉。而基本式“你等我”就没有这种短时的作用, 且不如重叠式委婉、礼貌。
(2) 他看看表:“已经10 点了!”
(3) 年纪大了, 重活干不了了, 只能洗洗衣服, 铡铡草, 喂喂牲口。
看表是为了知道时间, 一般1、2 秒足以。例 (2) 中“看看表”正好符合这样的语言环境, 比基本式“看表”更加贴切。例 (3) 强调动作时间不长, 如果使用基本式“洗衣服”“铡草”“喂牲口”就不能体现动作的短时。
2.2 轻化动作力度、难度
动词重叠式的减弱动量还常表现在动作力度、难度的轻化上。
(5) a孩子敲敲门进去了。
b孩子敲门进去了。
例 (5) 重叠式“敲敲门”就体现了力度轻, 如果换成“敲门”就不能体现动作力度轻, 还显得没有礼貌。动词重叠式明显轻化了动作的力度。
(6) a你给我讲讲这道题。
b你给我讲这道题。
例 (6) 重叠式“讲讲这道题”表现“讲题”的任务没有难度, 听者可以轻易完成, 因此也易于接受 “讲题”的要求。上述例句分别反映了动词重叠式降低力度和难度。
2.3 缓和语气
前面提到, 语气强烈与缓和也属于动量。那么动词重叠减弱动量就应当包括语气的缓和, 也属于动词重叠基本语法意义的范畴, 而不仅是表达功能。动词重叠式在缓和语气的同时有委婉的效果。
(7) a这个字很难, 您给我们写写。
b这个字很难, 您给我们写。
可以感到使用重叠式的a组均比非重叠式的b组语气缓和, 也更有礼貌。缓和语气的重叠式一般出现在表示未然的祈使句中, 起到委婉地表达主观愿望的作用。
缓和语气不是孤立的一种减弱动量的情况, 而是经常与缩短时间或轻化力度、难度同现的。如例 (1) 的“我去去就来。”, 缩短时量, 也显得委婉、有礼貌。和基本式“你先敲门。”相比, 重叠式“你先敲敲门。”轻化力度的同时让要求更委婉、礼貌。
把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归纳为减弱动量, 扩大了动量的范围, 弥补了“短时说”“少次说”等现有观点的不足, 概括了现有观点不能解释的句子。减弱动量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一种更全面的说法。
3、动词重叠减弱动量具有主观性、模糊性
3.1主观性
动词重叠对动量的弱化并不是客观的, 而是主观上动量减小。很难说清“我每周五晚上跑跑步”和“我每周五晚上跑步”事件主体所作的动作的量在客观上具体差多少。“请你讲讲这道题”和“请你讲这道题”, 两句的动量客观上一致, 只是心理上觉得前者动量减小, 从而使请求带有委婉语气。
(8) 以前说“顶顶风就可以混过去”的造纸污染企业老板经理们, 这次是躲不过去了。
例 (8) 中“顶风”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第三个义项是:“比喻公然对抗现行的政策法律等。”, “顶顶风”相比基本式, 分量明显减轻, 反映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某行为难度不大。所谓减弱动量, 仅指说话人的主观意识, 动作行为则不一定有客观具体的动量减弱。
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还体现在对施事者的选择上, 它常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句子, 而不出现在第三人称里。如:
(9) a我明天去逛逛公园。
b你明天去逛逛公园。
c他明天去逛公园。 (逛逛)
因为第三人称不是对话当事人, c句是客观的表述, 无法体现施事者的主观情感。而b表达的是说话人对第二人称对象的要求, 是一种主观态度。所以a和b可以重叠。
3.2 模糊性
动词重叠的动量弱化还具有模糊性。首先, 不能明确动量具体减轻了多少;其次, 难以确认具体弱化了哪个方面的动量。比如:
(10) a他每天晚上跑跑步, 打打球。
b他每天晚上跑步, 打球。
使用重叠式后主观上感觉时间减少, 但是不能明确说明“跑步”“跑跑步”分别是多长时间, “跑跑步”比“跑步”具体少了多少分钟。弱化动量, 具体是程度减弱, 还是时量减少, 量减少了多少, 都不能准确地讲出来。这些都是动词重叠式减弱动量具有模糊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 1998 (05) :378-386.
[2]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05) :8-15.
高中汉语语法教学理念与实践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汉语语法,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把让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学生的汉语语法基础越来越薄弱,有的竟连像“词性”“短语”这样最基本的概念都不知道。这种现状将高中语文教学带入了困境,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夯实高中学生的汉语语法基础,是一项重要而急切的教学任务。简言之,夯实高中学生的汉语语法基础,关系着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下面就一些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进行交流。
一、学好语法,意识先行
由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没有专门的语法教程,导致了学生对汉语语法的陌生,也不知学习语法的重要性,从而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法知识的动力和欲望。到了高中阶段,要遵循“学好语法,意识先行”的规则,尽早地增强学生学习语法的意识。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述学好语法的意义,让学生明确高中阶段学好汉语语法的重要意义:1. 学好汉语语法是高考语文不败的前提;2. 学好汉语语法有助于古诗文知识的学习;3. 学好汉语语法有助于英语学科的学习;4. 学好汉语语法对提升一个人平时的交际表达能力,乃至提升整体形象有重要意义。当学生对学好汉语语法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其学习的意识自然就增强了,学习欲望自然就强烈起来。因此,要让学生学习汉语语法,就先要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
二、亡羊补牢,早胜于晚
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教学,从而使刚进入高中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语法没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运用都需要有一定的汉语语法基础。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汉语语法是很难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的。所以,进行语法知识教学这一亡羊补牢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必须尽早进行,才能有较好的收效。
我们应在高中一入学就着手这一教学工作。在使用粤教版教材的学校,教师可以结合选修6《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这一模块,利用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语法教学,以夯实学生的语法基础。现行高中教材也没有编排语法知识的教程,教师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集体编订科学的准教材,系统地向学生讲述“语素、词语、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让学生明确各种词的性质及其语法功能,明确短语的类型和结构特征,明确句子的类型,明确各种句子成分,明确复句的关系类型等,从而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之初就有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和架构,提高他们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果等到高二甚至高三为了应试才来补充语法知识,就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使前面一些知识的学习大打折扣,也不符合教学的原则和目标。
三、精选内容,学以致用
高中阶段学习的汉语语法更主要是一种实践性语法,是以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语言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的重心是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不能为教语法而教语法,教授语法知识时不能求全、求深,而要以“精要、好懂、有用”为原则。对于纷繁复杂的汉语语法知识,教师要做到能大胆取舍,选择其中最基本的、最有实用价值的、高中阶段必需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如词的性质和功能、基本句法等),让学生学了就能懂,懂了就能用,用了就能解决常见问题,从而让学生感悟掌握汉语语法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对汉语语法学习产生强烈的追求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既要典型有效,又要贴近学生。在教授知识的时候,教师不一定要选择传统语法教材中的范例或者课文中的素材,而可以选择像流行音乐中的歌词、网络语言以及学生所喜欢或熟悉的语言形式中的有代表性的能达到教学目的的部分作为知识的载体。如对网络新词语“X成狗”进行语法结构分析,对《天路》中的歌词“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进行逻辑分析等。这样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自然也就有兴趣去学习它。在讲授病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更可以从学生平时的习作中找出相关的病例作为素材,让学生分析其中所犯的错误,这样的教学素材不仅让教学拉近学生的距离,凸现教学的针对性,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明确自身在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注意,从而产生立竿见影而又具有长效性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策略,追求实效
前面已经说到,高中的汉语语法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语言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为目的的,重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高中阶段的汉语语法教学应该追求实效。而这种教学实效性的体现不仅落实在教学的内容上,更落实在教学的策略上。不管多么枯燥的知识,只要我们能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把知识教活教透,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的实效性自然也就能够体现。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汉语语法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针对高中入学时大部分学生语法意识淡薄、语法基础薄弱的现状,我们在语法教学中更应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各个概念的定义、表现形式、语法功能等。比如讲词语时, 要跟学生讲清楚它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重点强调词语是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当中最小的;词语的种类有哪些,根据什么给词语进行分类;各种词性的概念是什么,并举例说明,不同词性的词语的语法功能是什么。在讲句法时,要跟学生讲清句子的基本句序、句型特点、语法规律;讲清楚现代汉语中,句子里词与词的关系主要依靠语序来形成,句子是由句子成分组成的,句子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各个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不同,各个成分在句子中也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一变,它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只有把这些基础知识落实好,才能让学生的语法概念清晰起来,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要重视语法规律的总结
汉语语法中的不少东西都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帮助学生总结这些规律,让学生在以后的语言实践中有规律可循。比如,一个句子中各个句子成分的排列和功能就有固定的规律,因此,在讲授相关知识时,就应该将其中固有的规律给学生总结出来,把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介宾短语多状补,不能充当宾主谓。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教给学生。又如,在讲授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的语序时,教师也要把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的排列规律告诉学生。当然,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告诉学生相关规律而已,还应详细地给学生讲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规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相关规律有真正的理解。
(三)要重视特殊现象的解释
汉语语法中有诸多共性的现象,也不乏有一些特殊的现象。这些特殊的现象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它们应该成为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于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解释清楚,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古汉语的使动用法时,应该讲清楚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是由动作的施行者——主语发出的,而当主语不施行谓语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便是“主语使宾语……”了,这样的谓语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才是使动用法。又如,在讲倒转句式时,就要跟学生解释清楚倒转句式中的句序打破了原来约定俗成的语序,是为了强调语意,突出某个意思的需要,让学生理解句子成分间的排列变化与语意变化的关系。
(四)要重视语言实践的引导
在学习了一定的语法知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语言实践中去,让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从而提高准确理解语言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在课内,可以就地取材,从课文和学生的习作中找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辨别分析;也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全面训练,同时还要抓好学生的写作实践。在课外,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生活中存在的特殊的语言现象,鼓励学生集体思考、解决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相关的语言表达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对于语法知识,除了重教,还要重用,做到让学生学而有用、学而能用,才能实现高中语法教学的目标。
浅谈汉语语法形式之语序 第9篇
汉语里, 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之一。首先是词汇方面, 经常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语素构成两个意义不同的词汇。例如“故事”与“事故”, 二者都是由“故”、“事”两个语素构成, 但是因为两个词的语序不一样, 结果两者的意思可谓天壤之别。前者的意思——“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 同时, 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跌宕起伏, 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 而后者则可以解释为“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再比如“语言”和“言语”, 前者意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后者的意思有多个——“说出来的话或者说出来的一个词;〈方〉招呼, 回答, 开口;说话”, 虽然两者意思有关联, 但更有区别。言语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言语是个人的, 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具体的, 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有阶级性的, 语言是全民性的。更为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前者“语言”只能做名词, 后者“言语”除了名词还可以做动词。类似的例子还有“喜欢”与“欢喜”, “虚心”与“心虚”, 等等。其次, 表现为短语方面。例如“这个人不太行。”中的“不太行”与“这个人太不行了。”中的“太不行”, 前者的意思相当于“有点行”, 后者则是“根本不行”, 两者因为语序的不同, 导致其意思差别非常之大。类似的还有“不很好”与“很不好”等等。
话说从前, 有位书生骑马到乡下去探望朋友。途中, 书生的马受到惊吓, 突然狂奔起来, 把一位行人撞成重伤。该伤者的家属于是就向县衙门告状。县官要这位骑马的书生写答辩状。骑马的书生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自己的朋友请教。朋友问明了情况, 遂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朋友说“‘驰马伤人’主要责任在你, 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结果, 因为朋友的这么一改, 判决有了转机。本应重判的骑马书生, 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
缘何如此呢?“驰马伤人”与“马驰伤人”区别真的这么大吗?“驰马伤人”中“驰马”是动宾结构, 在这个动宾结构前面其实隐藏了主语——“ (骑马) 人”, 补充完整是“人驰马伤人”, 意思是“有个人骑马伤了人”, 因而主要责任自然是骑马人了。而“马驰伤人”的主语是“马”, 意思是“马自己奔跑导致伤了人”, “马”成了主语了, 自然, 主要责任也就变成了“马”。将“驰马”换成“马驰”, 虽然只是简单调换一下词序, 但是句子的主语截然不同了, 需要承担主要责任的对象也就不同了, 对骑马的书生的处置当然也不能不减轻了, 书生的境遇便大不一样。
同样还有一个例子。解放前夕, 我国云南省90多位民主爱国人士被国民党抓获, 蒋介石觉得不可饶恕, 坚决要杀害他们以儆效尤。云南省时任主席卢汉打电报为这些人求情, 但蒋介石回电八个字:情有可原, 罪不可恕。卢汉绞尽脑汁无计可施之时, 一位老先生提笔将蒋介石的回电改为:罪不可恕, 情有可原。因此, 一批民主爱国人士得救了。后来蒋介石得知了, 却也无可奈何, 只当是传话人或是电报员搞错了, 所以不了了之了。
“情有可原, 罪不可恕”和“罪不可恕, 情有可原”其实都隐含了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着重点都在句子的后半段, 前者的意思是“ (虽然) 按情理, 有可原谅的地方, (但是) 犯下的罪却无可饶恕”;所以换成“罪不可恕, 情有可原”, 其意思就变成了“ (虽然) 犯下的罪无可饶恕, (但是) 在情理上还是可以原谅的”。
一封电报, 八个字, 两句话, 一字未改, 却因前后顺序的调换, 表达意义发生了大相径庭的变化, 最后导致的表达结果是云泥之别。因为“情有可原, 罪不可恕”——“罪不可恕, 情有可原”这一语序的改动, 仁人志士们的生命由悬于一线变成得以保全, 可谓有惊无险!
最后, 语序还可以表示说话人对人或物的认识, 不同的语序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与评价。比如“人来了”与“来人了”, 两者貌似一样, 其实是有差别的:前者中的人是表示有定的, 说话人知道某某人要来;后者中的人却是无定的, 说话人并不知道会来人, 更不知道什么人会来。因此, 两者中的人其实是不一样的语法意义, 表达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总的来说, 本文分析了语序对于句子表达意义与表达效果的作用, 也让我们对语序作为汉语语法形式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了解语法和修辞的研究动态, 掌握汉语语法规则——语序, 学会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有关问题对我们自身大有裨益。
摘要:汉语堪称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语语法特点之一是汉语缺乏形态变化, 语序和虚词则是表达意义的主要手段。本文分别从词语、短语、妙用与事物认识等四个方面着手探讨汉语语法形式之语序, 其中不乏纯粹的汉语语法例子, 以及幽默精妙的语言事例。
关键词:语法,语序,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汉语语法 第10篇
一、词法层面的错误主要体现在各类词的误用
学生在使用时之所以会犯错误, 主要原因是对词性和用法, 以及词的义项把握不准确而造成的。下面来分析几类常见词的误用:
1. 常见动词的误用
(1) 汉语中动词“做”的词性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确定, 意义也比较简单, 但是由于受到俄语的影响, 在表述“复印”和“装修”两个行为时常要加上动词“做” (сделать) :сделатькопию, сделатьремонт.所以会经常造出这样的句子来:我们没做复印。我家里在做装修。首先我们说这句话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没复印。我家里在装修。其次, “复印”是动词, 可以单独作谓语, 而动词“做”后面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接动词的;“装修”有两个词性, 动词性和名词性, 这里显然是动词性, 也应该直接作谓语。
(2) 动词“见面、结婚、聊天”等这些我们常见的词, 也是学生中错误运用较多的词汇, 在俄语中, встречатького-что直接带宾语;женитьсянаком, “на”并没有词汇意义;разговаривать有两个意思“聊、聊天”, 由于没有分清两种语言的差异, 所以会造出这样的句子:我见面了我的朋友。我想结婚她。我们聊天我们的学习。上面这几个句子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 就是这几个动词都不可以带宾语的, “见面、结婚”这两个动词通常需要引入一个介词来表述, 所以应该分别改成:我和我的朋友见面了。我想和她结婚。“聊天”就是指一个明确的动作, 后面是不可以再加宾语的, 只能说“我们聊天。”如果非要说明聊的内容, 只能换成动词“聊”, 即我们聊我们的学习。
(3) 动词“告诉”的词义非常简单, 但是却也很容易用错。它经常接两个宾语, 一个是人, 即间接宾语;一个是物, 即直接宾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动词的后面是不能只出现直接宾语的, 下面就有一个学生经常造错的句子:他告诉了一个消息。在俄语中“сказать”有“说、告诉”等意思, 可以只带一个直接宾语, 而汉语中“说和告诉”为两个不同的词语, 这句话必须要加上一个间接宾语才能够成立, 否则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2. 连词“但是”和副词“却”的误用
“但是”和“却”这两个词都含有表达转折意义的义项, 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是连词, 用在后一个分句的句首, 后者是副词, 要用在主语后面。例如:虽然很累, 却他不能休息。这句话是比较典型的受到“但是”用法影响而导致的错误, 这在俄语中表现为受连词“но” (但是、可是) 的影响。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虽然很累, 他却不能休息。或者:虽然很累, 但是他不能休息。
3. 时间名词与量词“个”的搭配错误
俄语中量词较少, 数词可以直接和名词连用而不需要量词。而汉语中, 通常情况下数词必须加量词才可以和名词连用, 但是有一些名词却例外, 就是“年、天、夜、分 (钟) 、秒、周”等时间名词, 可以直接和数词连用, 而不需要再加量词“个”;“星期、小时”这两个时间名词, 既可以直接和数词连用, 也可以和“个”连用, 如:一星期/一个星期;一小时/一个小时, 都是正确的。需要提到的是“月”这个词, 不加量词表示第几个月份, 加量词则表示时间长度, 如:一月、一个月。
二、句法层面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虚词使用不正确, 以及词序不准确
1、助词“了”和“的”的误用
通常“了”和“的”的用法、表达意义完全不同, 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不会使用“的”, 在表达事情已经发生时, 应该用“的”来表达的含义, 却经常用“了”来代替。例如:表示已经发生, 表达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我坐飞机来了。 (Яприлетелнасамолёте.) 表示已经发生, 表达发生的时间:他昨天来了。 (Онприехалвчера.) 表示已经发生, 表达发生的地点:我在中国学了汉语。 (ЯучилкитайскийязыквКитае.) 以上几个句子, 都是常见的以“了”误代“的”的现象, 这是因为, 学生对助词“的”的用法掌握不够全面造成的, 同时在俄语中这些意义的表达主要靠动词的体、时态及次序来表达。正确的句子应该是:我坐飞机来的。他昨天来的。我在中国学的汉语。
2. 否定副词“没有 (没) ”和“不”的误用
“没有”和“不”都是否定动词, 区别在于: (1) “没有”用于客观叙述, 限于指过去和现在, 不能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 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2) “不”可用在所有助动词前, “没有、没”只限于“能、能够、要、肯、敢”等少数几个。这两个词的否定意义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在俄语中只有一个语气词“не”, 所以在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例如:你昨天来上课了吗?我昨天不来上课。这个回答的句子应该改为“我昨天没来上课。” (Вчераянепришёлназанятие.) 是叙述过去发生过的客观事实, 原句则表达成了主观不愿意。你吃过米饭吗?我不吃过米饭。这句应该改为“我没吃过米饭。” (Янеелрис.) 表达发生过的客观事实, 原句表达有误。
3. 补语的缺失
汉语中的补语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 说很多学生都不会正确使用补语。例如:东西很重, 请帮我。他看了我, 笑了。我来晚了, 因为我睡觉了。这几个句子都缺少补语, 所以意思表达得比较模糊, 如果加上了补语便一目了然了:东西很重, 请帮我一下。他看了我一眼, 笑了。我来晚了, 因为我睡过头了。这在俄语中却是用动词命令式及动词前缀表达的:помогите, посмотрел, проспал.
4.“在”加处所名词时, 与动词谓语的先后顺序有误
“在”加处所名词是在句中作状语, 通常整个介词短语位于动词之前, 只有少数一些则可前可后。比如:我走在大街上。/我在大街上走。我在家里住。/我住在家里。这是因为“走”和“住”这两个词和介词“在”黏着比较紧密, 而大多数动词都没有这样的特征。下面这几个句子就是常见的错误语序:我学习在临沂。应改为:“我在临沂学习。”我们吃饭在食堂。应改为:“我们在食堂吃饭。”他看书在图书馆。应改为:“他在图书馆看书。”爸爸工作在大学。应改为:“爸爸在大学工作。”在俄语中两个语序都正确, 例如“我在临沂学习。”:ЯучусьвЛиньи.ЯвЛиньиучусь.
5. 特殊句式“把”字句的缺失
在汉语中, “把”字句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但是俄罗斯学生却不习惯使用, 这是因为俄语中没有这样的句式, 所以他们在进行表述时常常避开, 而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 有时候就会出现语义错误。例如:他们放鸡蛋在桌子上就走了。他扔石头进了河里。这两个句子都应该用“把”字句结构, 在汉语中, 除了双宾语外, 动词或动补结构后只允许一个名词性成分出现。而这两个句子中的动词后面都有一个处所名称, 所以就要求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到动词前, 然后受动作影响后的处所便紧跟在动词之后。那么正确的句子就应该是:他们把鸡蛋放在桌子上就走了。他把石头扔进了河里。在俄语中只需要一个动词便可以支配:Ониположилияйцонастолиушли.Онбросилкаменьвреку.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在各个国家、各个地方已经逐渐普及开来, 由于背景不同, 就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就俄罗斯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具体常见错误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比分析俄汉语在语法表达中的一些差异, 旨在为俄汉语语言学习者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汉语,差异
参考文献
[1]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北京:华语出版社, 2007.
[2]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6]刘月华, 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7]周春祥.俄语实用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浅析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第11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1、动量是什么
动量即动作的量。有关动词重叠的动量,也是众说纷纭,大多学者把它解释为“短时”、“少量”、“轻量”。直到朱景松先生做出了新的阐述:“所谓动作的量不能仅仅理解为动作时间长短、次数多少,而应该包括动作、行为、变化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可以有广义量的意义的因素。朱景松先生对“量”含义的拓宽无疑对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动量包括动作的时间长短、力度大小、难度高低、语气强烈与缓和等。
2、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减弱动量
既然动量包含诸多因素,那么动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的短时说、动作轻量说、委婉语气说等就可以概括为减弱动量。具体到不同语境,每个句子的动量的侧重点会不一样;也可能同时弱化几个因素。所以应该从具体事件着手分析动词重叠语法意义。
2.1 缩短动作时间
动词重叠式最常见的效果是缩短动作时间。
(1)a你先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
b你先坐一会儿,我去就来。
句(1)是最典型的短时的例子。重叠式“去去”体现说话者离开时间较短,让听者容易接受,且“一会儿”已经缩短了动作的时间,有限定作用,后半句只能使用重叠式。类似的还有“你等等我”,不仅很有礼貌,还能缩短动作行为“等待”的时间,让请求更委婉。而基本式“你等我”就没有这种短时的作用,且不如重叠式委婉、礼貌。
(2)他看看表:“已经10点了!”
(3)年纪大了,重活干不了了,只能洗洗衣服,铡铡草,喂喂牲口。
看表是为了知道时间,一般1、2秒足以。例(2)中“看看表”正好符合这样的语言环境,比基本式“看表”更加贴切。例(3)强调动作时间不长,如果使用基本式“洗衣服”“铡草”“喂牲口”就不能体现动作的短时。
2.2轻化动作力度、难度
动词重叠式的减弱动量还常表现在动作力度、难度的轻化上。
(5)a孩子敲敲门进去了。
b孩子敲门进去了。
例(5)重叠式“敲敲门”就体现了力度轻,如果换成“敲门”就不能体现动作力度轻,还显得没有礼貌。动词重叠式明显轻化了动作的力度。
(6)a你给我讲讲这道题。
b你给我讲这道题。
例(6)重叠式“讲讲这道题”表现“讲题”的任务没有难度,听者可以轻易完成,因此也易于接受 “讲题”的要求。上述例句分别反映了动词重叠式降低力度和难度。
2.3 缓和语气
前面提到,语气强烈与缓和也属于动量。那么动词重叠减弱动量就应当包括语气的缓和,也属于动词重叠基本语法意义的范畴,而不仅是表达功能。动词重叠式在缓和语气的同时有委婉的效果。
(7)a这个字很难,您给我们写写。
b这个字很难,您给我们写。
可以感到使用重叠式的a组均比非重叠式的b组语气缓和,也更有礼貌。缓和语气的重叠式一般出现在表示未然的祈使句中,起到委婉地表达主观愿望的作用。
缓和语气不是孤立的一种减弱动量的情况,而是经常与缩短时间或轻化力度、难度同现的。如例(1)的“我去去就来。”,缩短时量,也显得委婉、有礼貌。和基本式“你先敲门。”相比,重叠式“你先敲敲门。”轻化力度的同时让要求更委婉、礼貌。
把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归纳为减弱动量,扩大了动量的范围,弥补了“短时说”“少次说”等现有观点的不足,概括了现有观点不能解释的句子。减弱动量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一种更全面的说法。
3、动词重叠减弱动量具有主观性、模糊性
3.1主观性
动词重叠对动量的弱化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上动量减小。很难说清“我每周五晚上跑跑步”和“我每周五晚上跑步”事件主体所作的动作的量在客观上具体差多少。“请你讲讲这道题”和“请你讲这道题”,两句的动量客观上一致,只是心理上觉得前者动量减小,从而使请求带有委婉语气。
(8)以前说“顶顶风就可以混过去”的造纸污染企业老板经理们,这次是躲不过去了。
例(8)中“顶风”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第三个义项是:“比喻公然对抗现行的政策法律等。”,“顶顶风”相比基本式,分量明显减轻,反映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某行为难度不大。所谓减弱动量,仅指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动作行为则不一定有客观具体的动量减弱。
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还体现在对施事者的选择上,它常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句子,而不出现在第三人称里。如:
(9)a我明天去逛逛公园。
b你明天去逛逛公园。
c他明天去逛公园。(逛逛)
因为第三人称不是对话当事人,c句是客观的表述,无法体现施事者的主观情感。而b表达的是说话人对第二人称对象的要求,是一种主观态度。所以a和b可以重叠。
3.2模糊性
动词重叠的动量弱化还具有模糊性。首先,不能明确动量具体减轻了多少;其次,难以确认具体弱化了哪个方面的动量。比如:
(10)a他每天晚上跑跑步,打打球。
b他每天晚上跑步,打球。
使用重叠式后主观上感觉时间减少,但是不能明确说明“跑步”“跑跑步”分别是多长时间,“跑跑步”比“跑步”具体少了多少分钟。弱化动量,具体是程度减弱,还是时量减少,量减少了多少,都不能准确地讲出来。这些都是动词重叠式减弱动量具有模糊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05):378-386.
[2]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5):8-15.
从生成语法约束理论看汉语照应语 第12篇
“约束理论”是乔姆斯基“管辖和约束理论”的一部分, 它主要试图解决句子中名词短语 (包括代词) 的所指问题, 这是自然语言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乔姆斯基将自然语中的名词短语分为照应语、称代语和指称词等三类。照应语没有指称能力, 因此必须受某个先行语的约束。照应语作为句子中不同词语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的表征方式, 一直是各个语言学流派研究的重点。在语言学界, 对照应语最早的研究始于乔姆斯基的“管辖和约束理论”, 并主要以“约束理论”为其理论背景和基本理论框架。本文首先对“约束理论”进行概述, 并举例说明“约束理论”在汉语照应语中的应用情况。
二、约束理论
20世纪80年代GB模型中的普遍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束理论就是GB理论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之一, 该理论主要处理名词短语在句子中的分布, 决定他们能够或必定与其他名词短语同标的条件。该理论把名词短语分为照应语, 如: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称代语, 如:“they、he、it”等, 指称词, 指的是人名或其他名词短语如:“John、the man、the husband”等。
乔姆斯基针对上述三类名词短语, 提出了约束理论的三项原则。它们分别是:约束原则A:照应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受到约束。约束原则B:称代语在管辖语域内是自由的。约束原则C:指称词总是自由的。
为了便于更清晰的认识这三项原则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两个概念:“约束”和“管辖语域”。
约束是指一词语被另一词语制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约束关系, 且该词的意义与另一词紧密相关。约束理论中两个词语在人称、性和数上保持一致, 称为同标, 常用下标i、j、k等表示。同标表示这两个成分同指, 即两者之间在指称意义上存在约束关系;反之表示两个成分异指, 即没有约束关系。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约束理论只涉及到一个句子中的两个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 并不涉及不同句子中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管辖语域:如果有而且只有α是包含β、β的管辖成分以及β的可及性主语的最小范畴, 那么α就是管辖语域。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举例说明这三条原则, 例如:
a.Johni’s sisterj invited herselfj.
b.Ii expect himj to invite John k.
c.Ii believed Johnj.to be the winner k.
根据约束原则A, 例a中的照应语“herself”在其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herself”被“John’s sister”成分间统领并与其同标 (用下标j表示) , 例a明显符合约束原则A。根据约束原则B, 例b中, 在宾语位置上的代词“him”不能与I同标, 它可以与其管辖语域外的某个成分同标或不同标, 在其管辖语域内, “him”不受到限制。而例c中的John也不受到任何限制, 是完全自由的, 因此符合约束原则C。
三、汉语照应语的分类
通过研究多种语法理论, 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名词短语的指称意义是由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多个不同的分支共同作用来决定的。影响名词短语分类的句法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 名词短语本身的性质 (是否需要先行语) ;2) 如果一词语有先行语, 那么它与先行语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 先行语的本质。
依据名词短语是否能直接指代某一含义我们可以把名词短语分为:照应语、称代语和指称词三种。而在汉语中, 反身代词, 如:“自己”“他自己”“你们自己”等就是照应语。因为这类词语不能单独指代外部世界的某个实体, 而是要依赖于某个先行语来实现其语法作用和指称功能。而对于一些常见的代词, 如:“你”“我”“他”“他们”等既可以直接指代外部世界中的某个实体又可以与先行语共同作用来实现其语义功能, 这类词在汉语中称为称代语。但其他名词短语只要单独出现便可明确表达某一意义, 无需任何先行语, 如“张三”“这个小孩”或者“那个地方”。这类名词在汉语中称为指称词。
汉语中的照应语即反身代词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两类:1) 单语素形式, 如光杆反身代词;2) 复合形式:将自己和其他代词性前缀如“我-”“你-”等合并起来组成复合性反身代词如:“我自己”“你自己”“他自己”“他们自己”等。
四、约束原则A在汉语照应语中的适用情况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简述了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 这一理论是普遍语法中的一个模块, 具有普适性。它不仅适用于英语的语言现象, 同样也能说明汉语中的许多照应现象。但是汉语中也有一些照应现象是约束原则A所不能解释的, 如光杆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问题。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阐述约束原则A在汉语中的适用及不用情况。
(一) 符合约束原则A的汉语照应语现象
在汉语两种反身代词中复合反身代词, 如:“他自己”“他们自己”;在用法上与英语的反身代词, 如:“himself、herself、themselves”等相似。因此, 它们也与英语的反身代词一样, 同样符合约束原则A:“照应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受到约束”。下面我们将用例1和例2来分析这一现象。
例1张三i知道李四j老批评他自己*i/j/*k。
例2张三i认为李四只爱他自己*i/j/*k。
和英语一样, “他自己”只能把与其在同一辖域内的“李四”作为其先行语 (以下标j为标志代表“李四”和“他自己”同标) 。“他自己”既不能将长距离名词短语“张三”作为其先行语 (用*i表示) , 也不能将任何其他指称词作为其先行语 (用*k表示) 。“他自己”不能与其他名词短语同标, 是由于其他名词短语不能统治“他自己”。但“他自己”与“李四”同标而不是与“张三”同标, 则是由于只有“李四”与“他自己”在同一局部语域内。这与约束原则A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 “他自己”只能在其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
(二) 不符合约束原则A的汉语照应语现象
上文中我们介绍了汉语的复合反身代词, 它和英语的反身代词一样符合约束原则A。但汉语的单语素反身代词 (又称光杆反身代词) 即“自己”则与原则A相悖,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解释这一现象。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例3和例4。
例3张三i知道[李四j常在别人面前批评自己i/j]。
例4张三i相信[李四j认为[自己i/j的儿子最聪明]]。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 我们不难看出“自己”可以在其管辖语域内被先行语“李四”约束 (用i表示) , 这也就意味着“自己”应该是照应语而不是称代语 (代词) 。但仔细观察后, 我们不难发现“自己”同时又可以被长距离指称词“张三”约束 (用j表示) , 也就是说此刻“自己”不应是照应语。同样的句子, 不同的分析, 却得出了相悖的结论。但这种相悖却恰恰说明例句3和4为歧义句。如例3既可解释为“张三知道李四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李四自己”还可解释为“张三知道李四常在别人面前批评他”。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5张三i知道[我/你j常在别人面前批评自己*i/j]。
例6张三i相信[我/你j认为[自己*i/j的儿子最聪明]]。
例5和例6与例3和例4差别十分微小, 只是将嵌入主语“李四”换作代词“我/你”。这一现象最早由Huang (1984) 发现, 并将其解释作屏蔽效应。在例5和例6中, 在同一辖域中的人称代词“我/你”屏蔽了“张三”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作用。简而言之, 只有长距离先行语与本地先行语或称直接先行语, 在人称、性、数等诸多方面都一致时, 才可能出现长距离约束。
在汉语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光杆反身代词可以自由出现在句子中, 独立表达明确的语义, 不需要任何句子边界, 而且也不会出现歧义, 如例7。
例7这男人一定对自己有意思, 不然为什么老往这儿看?
但这里要注意只有光杆反身代词代表的是笔者或发言人自己时, 才可以自由出现, 独立表义, 不需要任何先行语;否则就会出现歧义。
五、结论
约束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各国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该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已被多国学者应用于本国照应语的研究。本文通过详细的举例说明和探讨分析, 也证明了约束理论对分析汉语照应语的适用性。但是, 约束理论并非完美, 因为该理论依然无法解释许多现象, 例如:汉语中存在光杆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问题, 这种语言现象是约束理论无法解释的。因此, 简而言之, 虽然约束理论影响力广、实用性强, 但是该理论的应用性和普适性依然有待提高。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约束理论的构架才能使其理论层次不断提高以适用于更多的语言。
摘要:约束理论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中“管辖和约束理论”中的一个子理论, 旨在探究语句中名词短语的句法关系。汉语的照应语如“他自己、他们自己”等符合约束原则A“照应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受到约束”。但汉语中也有不符合该理论的情况, 如:光杆反身代词的单独出现, 这里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并不符合约束原则A。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约束理论, 并探讨了约束原则A在汉语中的适用及不适用情况。意在说明约束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以及汉语照应语的特殊句法现象。
关键词:约束理论,约束原则A,反身代词,光杆反身代词
参考文献
[1]Chomsky, 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Walter de Gruyter, 1993.
[2]李燕玉.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与英、法、汉照应语特性[J].厦门大学学报, 1997 (2) .
[3]王林利, 易彦池.约束理论与汉语“自己”一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9 (4) .
[4]Huang.C-T.James, Y.H.Audrey Li, Yafei Li.The syntax of Chine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Huang, C-T.James.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J], Linguistic Inquiry, 19844.
[6]傅玉, 《汉语句法学》介绍[J].当代语言学, 2010 (3) .
汉语语法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