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精选9篇)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第1篇

山区河道由于集雨面积小, 暴雨集中且强度大, 汇流时间短, 水流速度快, 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 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 危害性不容忽视。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 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村庄, 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损失巨大。实践证明, 要治理好山区河道, 无论在规划设计阶段, 还是在实施阶段, 都必须根据山区每一条河道的具体情况, 如历史洪水、成灾的原因、灾害性质、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地形地质情况等, 进行具体分析, 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 达到河道治理费省效宏, 事半功倍的目的。在规划治理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研究:

1 掌握河流特性, 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

山区河流, 水文条件、水力要素情况复杂。一般情况下, 流域面积都比较小, 流程短, 汇流时间短, 河道比降大, 汛期洪水陡涨陡落, 枯期流量很小, 有的基本断流, 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的时间不长, 但一遇洪水, 水流速度快, 冲刷力特强, 推移质多, 有的河流一次洪水后, 推移质就填满了河槽, 再遇洪水, 灾害损失迅速扩大。所以在规划治理中, 要因地制宜, 综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甚至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 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退耕还林, 封山育林, 拦截地面径流, 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 采取上堵下排, 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 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 清除阻水障碍, 使河道畅通。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 约束水流, 保护岸坡。

在规划中, 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 充分遵循自然规律, 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 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 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后, 既改变了洪水流向, 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 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 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 往往前功尽弃;扩宽河道堵口, 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 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 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 往往顾此失彼。因此, 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 必须认真调查, 充分研究, 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 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 采取多方案比较, 确定出科学的方案, 设计合理的断面尺寸, 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2 平面布置问题

山区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 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 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 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 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 调整好河势和流向, 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为了避免新建的堤防、护岸工程侵占行洪断面, 阻碍行洪, 抬高水位, 加重损失, 一是最好不要建丁坝, 对确定需要建丁坝的地段, 其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最好控制在三十度以内, 这样建成的丁坝阻水很小, 既能保护耕地和自身的建筑物, 又能防止挑流时影响对岸, 同时对堤坝的安全、稳定有利;二是河道转弯半径不能太小, 应成一光滑的抛物曲线, 并注意上下游提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三是对河道弯曲形成的浅滩。沙洲可以适当缩窄河道断面, 用抽心束水归槽的办法来增大流速, 减少推移质淤垫河槽。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流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利用航测万分之一地形图或实测二千分之一地形图布置, 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 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 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体就是要达到治理河道的整体效果, 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 统筹规划, 协调布置, 互不干扰, 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中与治理后的效果一致。

3 确定堤防的高度问题

山区河道堤防高度的确定, 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堤防等级先确定设计洪水标准, 按照设计标准, 确定洪水流量和洪水位, 再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来拟定堤防高度。我国《防洪标准》规定一般城市、工矿区、保护耕地面积小于三十万亩的采用十年到二十年的设计洪水标准。但堤防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目前尚不成熟, 还处于探索阶段, 加之山区河道水文资料短缺, 有的根本无资料, 常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洪水计算, 其计算成果精度差。实践中, 加上历史调查洪水, 结合实际, 综合平衡考虑。因此, 在我国要求对堤防设计采用一个洪水设计标准, 加上安全超高来确定, 不需校核标准。在山区保护耕地面积都比较少, 一般在千亩左右, 上万亩的很少, 根据山区河流的特性、社会经济状况和效益情况, 首先考虑以防冲为主, 设计标准不宜过高, 一般按五到十年的洪水标准设计, 结合保护对象的地面高程加一定的超高确定堤顶高程, 比较适宜, 可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4 堤身的结构型式问题

山区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 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 因地制宜地选取, 既要经济合理, 又要安全可靠。山区河流水土流失严重, 推移质多, 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 河道两岸岸坡灰岩分布较多, 都可以就地取材。在结构上可选用重力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简便, 有利于群众施工, 但工程量大, 水流条件差, 最好选用仰卧式或梯形结构, 这两种型式水流条件、稳定性均好, 投资省, 同时减少了工程量, 但施工技术要求高, 需要专业队伍施工。在条件好的地方, 还要推广堤防新型结构, 如拉筋挡墙等。

5 基础处理问题

山区河流修建堤防, 基础是关键, 从多数冲毁的堤防看, 与基础处理上的好坏直接相关。不少堤防是前一年建成, 第二年洪水就掏空堤脚, 开始垮塌, 形成了年年修堤, 连年受灾。所以一般都应把基础嵌进完整的基岩50公分以上, 对冲击层较深的河段, 必须清到1.5米以上。对排水困难的河段基础, 应运用水下施工技术, 同时对堤脚趾加固保护, 防掏脚、抗冲和增加堤防稳定性。

6 施工质量问题

堤防工程施工, 首先要制定严密的施工计划, 要切合群众施工和专业施工相结合的实际, 充分利用群众力量投入治河建设, 但必须注意施工安全, 搞好施工管理。其次是工程质量问题, 应重点做好关键部位的施工, 一是基础一定要嵌进新鲜完整的基岩或者超过不冲深度, 通过技术检验合格后才下基础;二是砌筑砂浆应严格按设计配合比搭配, 并拌合均匀, 保证砂浆强度;三是对河道转弯的凸岸浆砌时要提高砂浆标号或增大河堤断面尺寸, 提高抗冲强度和稳定性;四是要把堤身建成一条光滑的曲线或者直线, 不能成为折线, 影响流态。财力许可的地方, 还可对堤顶以砼压顶整平, 迎水面勾缝或抹面, 以改善水流条件。工程结束后, 还应清除残留在河槽内的废弃物, 恢复施工中坡面取石造成的创面,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搞好堤防工程绿化, 保护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孙卫国

摘要:山区地形起伏较大, 地质结构十分复杂, 气候差异悬殊, 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恶劣。其河道坡降陡, 洪水位高, 洪枯变幅大, 冲刷力强, 水土流失严重。而山区的大部分城镇、村庄、良田又恰恰集中分布在江河溪沟两岸, 洪灾损失逐年增加, 河道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第2篇

河道在发挥泄水、引水、溉灌、航运等功能的同时, 也使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遭受到破坏, 严重的影响着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既能兼顾河道工程的建设, 又能兼顾生态系统,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 国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 更是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因此, 把生态水利应用到河道治理中已经迫在眉睫, 其重要性主要有:一是生态环境恶化。在河道运行中不同程度河流水系遭受污染, 破坏水域内原有生物种群的平衡状态, 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还影响着周边的生态环境。二是生态水利是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 而传统的河道工程无法长久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生态水利应用到河道治理中, 是必然趋势, 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三是生态水利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需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河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将生态水利应用到河道治理中, 能够净化水资源, 实现水生态系统的优化,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治理黄河游荡性河道的重要措施探讨 第3篇

【关键词】中常洪水河槽;必要性;可行性;结论

【Abstract】The idea of "embankment bunching water and attacking sand with water" is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controlling the Yellow River proposed by our predecessors, which was limited to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This idea has not been fully applied.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built Xiaolangdi, Sanmenxia and a number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s "embankment beam water, water attack sand" to create an objective objective.

【Key words】Medium flood channel;Necessity;Feasibility;Conclusion

1. 问题的提出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两堤之间的距离最小5公里,最大20公里,是历史形成的。目前,黄河中上游,已修建了小浪底、三门峡、刘家峡等大中型水库,故黄河游荡性河段的行水过程与原来已大不相同。固定输送中常洪水的河槽无论是对行洪输沙还是对减少漫滩损失,都十分必要。因此,结合游荡性河道的整治,提出了在两堤之间修建一道新堤的设想,以便形成一条固定的中常洪水通道。

2. 游荡性河道的基本情况

游荡性河道上起孟津,下至高村,长28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213‰,水流宽浅散乱,河床沙质,河道曲折系数为1.16~1.07。桃花峪到东坝头长136Km为明清时的河道,东坝头以下为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形成的河道。左岸涵闸14座、流量841秒立米,右岸涵闸7座、流量972.4秒立米。左岸险工10处、229段坝,右岸险工16处、643段坝。

3.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方案

中常洪水河槽即在两堤之间距左堤3200~3600米修一道新堤,并在新堤左右岸修建护岸工程。在小浪底下游适当位置修建导流堤,使下泄水在10000秒立米以内时,走北河,当发生大于10000秒立米洪水时,两河均行洪。

4.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必要性

4.1 目前已修建的控導工程无法解决漫滩问题。

黄河下游滩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居住着上百万人。滩区现在的状况是即不能放开发展经济,又不能很好地发挥行洪滞洪淤沙的作用。第一次调水调沙泄流2600秒立米即有部分堤段漫滩,并造成了一定损失。今后调水调沙是经常的,河槽水位表现较高,光靠修建控导工程无法解决中常洪水漫滩问题,加修新堤是解决漫滩问题的最好方法。

4.2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能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实现黄河泥沙“多来、多排、少淤”的目标。

在孟津至高村河段靠左堤修建新堤后,能通过10000秒立米的洪水。据专家测算,黄河下游的高含沙水流,能够输送淤积到高村以上河段的粒径为0.05~0.1毫米粗泥沙入海。形成高含沙水流远距离输送的必要条件是水流流速应大于按水沙条件确定的不淤流速和与之相应的临界坡降。只要小浪底下泄5000~6000秒立米的洪水即能满足这一条件,从而形成高含沙水流输沙。这样不但能改造高村以上河道为窄深河槽,还能保证山东河段冲刷。达到黄河泥沙“多来、多排、少淤”的目的。

4.3 有利于滩区群众的生产安全。

游荡性河段黄河水流的不稳定性,给沿黄群众带来很多不便,庄稼不能稳产,家园不能固定。新修堤防后,不但家园能搬到利于生产的安全堤段,也使耕地的防御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免除了滩区群众的后顾之忧,必将促进沿黄群众的经济发展。

5.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5.1 新修堤防标准。

设有村台的堤段顶宽120米,其它堤段顶宽12米,堤防高程、护岸工程均按2020年10000秒立米设防,临背河边坡1:3,设土工布、并用0.5米厚红土包边。

5.2 投资估算。

土方工程投资:

高6.5M×(51+12)÷2×283000M×15元/M3=8.69亿元

土工布投资:

20.55M×283000M×2×10元/M2=1.16亿元

护岸工程投资:

(229坝+643坝)×20万元/坝=1.74亿元

右岸7座涵闸配套工程费:

972.4秒立米×10万元=0.97亿元

搬迁100万人上堤费:

100万人×1000万元/万人=10亿元

购地赔偿:

51M×283000M÷666.66×7800元/亩=1.69亿元

进出水导流堤:1.5亿元

上述合计投资25.75亿元人民币(静态值)

5.3 从投资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从以上计算可知,总投资为25.75亿元人民币。修建小浪底水库花费约200亿元,长江上修建三峡工程花费约1800亿元。相比之下,该工程投资额较小,我们认为该工程是与干流小浪底调水调沙的配套工程,是确保下游河床不抬高,治理游荡性河段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旦实施,不仅能确保下游河道的长治久安,还能带动治黄经济的突飞发展,造福于下游人民。

5.4 从工程施工的难易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在两堤之间增加一道新堤,主要工程有机淤土方工程、筑堤土方工程、涵闸工程、整险工程、土工布工程及房屋建筑工程。这些工程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都能够顺利施工,实施起来没有难度。

5.5 从工程的效益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工程实施后将使滩地漫滩的机遇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即平均淹没一次和十次损失的差别。如按2000平方公里耕地计算,则是损失15亿元和150亿元的差别。

工程的实施,将使下游河道实现“多来、多排、少淤”的目的,下淤河道、特别是山东河道实现不淤或少淤的目的,防洪效益巨大。

6. 结论

6.1 黄河的治理已由传统治黄转向现代治黄,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已完全具备。

6.2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工程实施后将使漫滩机遇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第4篇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在自然开发利用中, 由于手段不当、过渡开垦, 对资源利用率较低, 导致水土流失, 给自然和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危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旱涝洪灾时有发生;土地被冲毁, 大量耕地被破坏, 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水土流失, 土壤中的养分, 如氮、钾等大量减少, 包括铁、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 对农作物产量十分不利;同时引起大量泥沙下泄淤积, 阻塞河道、水库, 对水利工程造成极大破坏, 当上游洪量增大时, 易发生洪灾;一旦土壤和耕地遭到破坏, 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随着土壤的恶化, 性能逐渐削弱, 加剧了干旱的发展;河道的阻塞使得航运受到阻碍, 对交通十分不利。

2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 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 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对交通、农业等都极为不利,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鉴于河道的重要性, 必须加强河道治理, 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1) 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当河道被淤泥泥沙阻塞时, 需对主流位置加以调整稳定, 通过对河道的疏浚, 以及对河势的控制, 恢复其原来的功能。水土保持是治理河道的根本, 能够蓄水防洪, 保护农田免受洪灾破坏, 可提高土壤的肥力。自上世纪80年代起, 水土保持的中心转向小流域治理, 在涵养水源、增加植被、调节微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10年来, 水土保持工程备受重视,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Km2, 受益群众达1.5亿人。

(2) 有利于保护环境。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是当前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之一。水土流失造成河道阻塞, 大量泥沙淤积, 致使水质降低,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在河道治理中加强水土保持, 可使河道恢复原貌或接近原貌, 水质由浊变清。另外通过水土保持, 栽种水生植物, 可削减水质富营养化, 进而减轻污染程度。

(3)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水土流失除了自然原因, 多由人为因素造成。为了自身发展, 过渡开垦, 土地利用以及耕作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以至于植被大量破坏, 耕地减少、产量降低, 加上洪灾、旱灾, 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 反过来又牵绊了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可有效改变这一状况, 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加快社会建设。

3 水土保持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方法设计

某县始建于明朝时期, 发展至今, 总面积1750Km2, 共管辖有6镇10乡, 截止2012年4月, 县人口40余万。有一长89.6Km的河流横贯全县, 并流经临县某乡, 最终汇入某条大河流。河道治理工作一直是全县的重点, 自2008年起, 河道治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整体目标也有所扩大, 除了防洪排涝, 还能够加强水土保持, 改善水质污染的现状, 构建生态循环系统。

3.1 问题

(1) 水质污染, 河道脏乱。该县经济处于中上等, 上游乡镇在不断开发中, 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废水、污水排放量大;尤其是一些大规模工厂, 污水处理设施要么配置不全, 要么是超负荷运行, 使得排水污染度严重超标;加上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将大量污水排入河道, 引起河道水质的恶化, 河水由清变浊, 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甚至造成水中生物的灭绝。同时, 河面上出现大量的废弃物, 河水散发出难闻的怪味, 岸边堆满了生活垃圾, 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破坏。特别在夏季高温时候, 蝇蚊乱飞、臭气弥漫, 对河道的侵占和掩埋, 导致多雨季节, 街区的淤积十分严重。

(2) 行洪排涝问题。前些年, 该河的河道被严重堵塞, 行洪能力较差, 行洪排涝成了县重点工作。安全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必须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洪排涝规划, 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治理。另外, 河道内有大量的弃置物、建筑物等, 严重阻碍了河道的行洪排涝。

(3) 防洪标准较低。在治理中, 堤防建设相对较为落后, 高度不等且标准较低, 另有很多地段甚至没有堤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全球变暖日益加剧, 极易引起暴雨洪灾, 而河道严重淤积、主河槽出现萎缩, 加上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弃渣堆积, 河道的排水蓄洪能力大幅减少。一到汛期, 暴雨出现, 容易造成洪水无法排出, 以至于引发决堤, 给周围人们带来较大危害。

(5) 河道衬砌问题。以往在治理时, 往往选择河道衬砌的治理方法, 该方法存在很多缺陷, 如果河道是由水泥石料等材料修筑, 不利于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生物生长, 使得生物数量减少水质下降;河道衬砌时, 岸上的植被将会减少, 河水若遭遇阳光的直射, 温度上升, 在高温时, 会孳生有害细菌, 对水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3.2 解决措施

(1) 综合治理。从上述分析中可知, 影响河道行洪排涝的主要因素包括垃圾、建筑弃渣的侵占或河床裸露。行洪时, 河床顺直段河水流速过大, 很容易破坏堤岸, 弯曲开阔段河水流速降低推移质沉淀淤塞河道破坏凹岸。而植被能够截留雨滴。该县在治理中对河道岸坡及滩地均做了水土保持工作, 如在河道中间横向修建与河道枯水期水面高程接近的截潜工程, 以提高地下水位;近水滩地栽种适合当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堤防工程以生态护坡的形式为主, 尽量少用硬覆。针对水土流失较为的严重区域, 应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 禁止毁林毁草。截至2013年10月, 该河道治理取得良好效果。

(2) 遵循自然规律,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持河道水土, 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 按照河道的形态进行保持, 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 保护动植物群体, 恢复湿地, 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恢复河道的生命气息。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 首先, 在少雨季节, 应实现上游地下水和下游地上水之间的转化, 以维持流水量, 形成对地下水的补给;其次, 清理淤泥、疏浚河道, 以延长水利工程的寿命;另外, 尽量减少点源及非点源的污染,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文环境保护、建设景观都方面都有借用。

(3) 加大相关知识宣传力度。水土保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事关人们生活和国家发展, 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重视, 并制定有相关法律。国内水土保持的基本任务就是预防治理水土流失,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因此, 相关部门加大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

4 结束语

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中的关键, 有利于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水土保持工作较为复杂, 需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治理。

参考文献

[1]汤玉苓.浅析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J].中国科技纵横, 2013, 22 (16) :132-133.

[2]王润宁, 梁海东.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浅议[J].地下水, 2011, 33 (6) :145-146.

[3]李丽.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水土保持设计[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3, 25 (8) :144-145.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第5篇

苏州河道水污染原因及其治理对策分析

目前苏州河道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危及苏州城市的水乡形象,而且还严重影响苏州人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文章不仅介绍了苏州水环境,而且认为造成苏州河道受到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的.大量排入和河道水体缺乏运动而引起的淤积停滞.并由此提出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消减排污总量、改变管理方式;加强河道持续整治:转变整治思路、建泵开闸、整治河床等治理对策,从而得出让水流动起来,恢复原本水清流畅的苏州河的结论.

作 者:张媛媛 张维佳 Zhang Yuanyuan Zhang Weijia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江苏,苏州,215011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12) 分类号:X522 关键词:河道污染   流动   清淤   治理对策  

河道采砂不利分析和治理策略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采砂河道;质量提升;策略

Sand excavation analy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unfavorable research

Wen Rong-xu

(Zhangweinan Bureau from Texas Dezhou Shandong 253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promotion of river sand mining in the quality of governance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from the adverse effects of sand mining on the river, river sand min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governance policies described two levels.

【Key words】River sand mining;Quality improvement;Policy

1. 引言

在河床的组成成分中,河道砂石所占的分量很大,河道砂石对维持河床稳定与水流的动态平衡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砂石的需求量也不断激增,与以往相比,采砂的规模与范围都有所扩大,这造成了对河道砂石的过度、无序开采,废弃料任意堆放的现象,无疑这是严重破坏河流的生态平衡的,将会导致河势的改变,河槽的切线变化,严重时还会引发河岸的崩坍,对于河两岸的保护区域与防护工程构成威胁,影响到河流的整体环境,给河道治理工作带来难度,综上所述,要极为关注河道采砂情况,对于采砂严重的河道要予以治理,以维护河流的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害。

2. 河道采砂对河道的不利影响

2.1 致使河床变形。

采砂行为会在河床上留下深坑,如果采砂行为是过度无序的,那么所留下的砂坑也将是杂乱的,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致使河床局部变形。因为采砂深坑的出现,原有的水砂运功平衡无法保持,在采砂坑的边缘,能形成纵向流动的水体,随着水流的加快,就会产生很大的挟砂能力,对采砂坑边缘不断地进行冲刷,河床就会不断受到侵蚀。在采砂坑的缘口附近,也会产生横向上的次生流,这又加大了砂坑的横向发展,在纵向与横向水流的双重作用之下,导致了河床的变形,破坏了河床的整体稳定。在采砂坑间相距较近的情况之下,更易受到洪水的致命影响,下游的砂坑将会产生溯源冲刷作用,这将会使上下游的砂坑串通起来,造成河床的大范围下切,这无疑是颇为危险的。

2.2 加大堤防险情。

过度无序的河道采砂行为还将会对堤防形成不利影响。因为不规范的采砂行为,将会致使河槽变形,而河水的走向也是受河槽的影响的,当洪水来临之时,受河槽变形的影响,其走向也会发生偏离,流向河道的低洼区。当采砂坑距离堤脚较近,而采砂坑的深度又过大之时,水流将对堤防及护岸工程形成冲刷,这种冲刷的频率是很快的,且冲刷的强度极大,无疑这是威胁到堤岸的稳固的,使得堤防非薄弱段出险的可能性增加,对于堤防的险点险段而言,出险的几率更大。

2.3 航道条件恶化。

因为改变了河床的形态与水流的走向,不规范的采砂行为也会对航道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航道稳定性的破坏与航道条件的恶化上。采砂所形成的窜沟,会使河水水流分散开来,对于那些河水流量较小的河段而言,无疑会导致航道深度不足,阻碍了航道的正常通行。除此之外,还会产生急流与漩涡,这是对航道流态的改变,不利于航运的正常进行。

2.4 破坏河流环境。

一般情况之下,河道采砂活动采用机械作业,难免会对水中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形成破坏,不利于水生生物的觅食、栖息与繁殖。在机械作业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将会对水体形成污染。相关研究数据已经表明,在采砂活动较为密集的河段,因为河流环境受到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均大幅下降。以鱼类为例:因为不规范的采砂活动,河床被加深、加宽,致使浅滩消失,鱼类绝佳的产卵场所被破坏,这不利于鱼类的繁殖。在一些近海区域,因为不规范的采砂活动,还可能造成河水水位的下降,破坏淡水与咸水间的回荡平衡,致使咸水上溯的增大,出现上游河水使用受影响的现象。

2.5 影响跨河大桥安全。

在跨河大桥建立之前,都会进行严谨的选址工作,一般选在河流冲淤较为平衡的河段。但是不规范的河道采砂行为给跨河大桥带来了安全隐患,这是因为河床的平衡状态被改变,河床出现整体下切现象,当采砂坑距离跨河大桥较近时,水流会产生剪应力,在这种力的作用之下,砂坑将会越变越大,大桥的基础受其影响将会变浅,不利于跨河大桥的安全运用。计算安全的采砂位置,应结合河床的粒径与水流的流速来进行。

3. 提升采砂河道治理质量的策略

综合上述河道采砂的不利影响,相关部门不能对河道采砂行为听之任之,应从优化河道的角度出发,对采砂行为予以控制,使河势得以优化,河道的洪水位得以降低。以下是提升采砂河道治理质量的诸多策略:

3.1 对河道采砂予以技术性监管。

河道采砂行为广泛存在,对河道采砂行为的管制,是诸多河道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且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分量。对违法违章的河道采砂行为进行管制,对砂石资源进行合理开采,保障河道的安全。我国对河道的管制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的,各级政府都设有水利行政部门,对非法采砂行为进行整治。我国已然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采取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政策,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河道的治理也可以采用一些高新技术来进行,形成有效的监管系统。这样的高新技术包括雷达探测、视频监控、GPS定位与GIS整合等技术。原有的水利监管方式,完全依靠人工巡逻检查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监管方式较为落后,致使水利监管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通过高新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对河道进行监控,可以采用前端与后端两类设备来进行,前端的设备可以是GPS卫星、摄像头等,这样的设备用来监控采砂点,并通过网络将现场信息输送到后台;通过采砂现场信息的传输,后端设备能够实现对河段采砂行为的实时监控,有效规避了采砂行为监管过程中气候、时间、空间、人为等不利因素,及时发现非法的采砂行为,并做出相应的治理,这将极大程度地提升了管的效率,节约了河道治理的成本。

3.2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河道采砂是一种人为行为,会对河流产生不利的影响,对采砂行为进行科学评价,这更有助于实现对采砂行为的规范管理。评价体系建立的前提是要维护河势的稳定、保护河两岸的生态系统、保障通航的安全、有效防范洪水,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对河道采砂的适度控制、实现河流系统的自我调控为基础的,通过评价体系,能够实现对河流系统的更好了解,并依据河流系统的真实情况,实现对采砂标准的制定,这样的采砂标准包括对可采区与禁采区、可采期与禁采期、年度采砂总量、作业方式等。

3.3 确定跨河大桥安全的采砂点距离。

如果采砂坑距离跨河大桥过近,会使采砂坑附近的河床降低,大桥基础的下埋也就由深变浅,这无疑就设下了安全隐患,在洪水到来之时,这种隐患将会显现出来,直接威胁到整座大桥的安全。所以相关的水利部门要对大桥上下游的采砂行为予以监管,要明确规定出允许采砂的范围,而这种范围的划定,将依据水流强度、泥砂粒径、泥砂颗粒等级等来计算,明确溯源冲刷长度,要求上游边坡要大于下游边坡的溯源冲刷长度,在采砂点位置的设定上,下游的距离要大于上游的距离。唯有将采砂点位置确定在安全的范围之内,才能够规避采砂对跨河大桥所形成的安全隐患。

4. 小结

不规范的河道采砂有着诸多不利影响,必须采用相应的手段,对河道采砂行为予以正确监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形成对河道的全面监管系统,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水利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等策略,实现对采砂河道治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颖.基于突发性事件下的恢复性建设程序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2011年03期.

[2] 杨威武.基于生态水利模式的河道治理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1期.

城市河道的水环境生态治理对策分析 第7篇

城市河道是河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下, 河道的很多功能也逐渐被人类活动所影响而逐渐削弱, 甚至退化。在这种条件下, 我国很多城市也对城市河道的治理给予了很大程度的重视, 并尝试通过工程或水利的相关手段对河道进行治理, 但从实际效果看, 并不是投入越高, 所产生的治理效果就越好。其原因在于, 防汛一直以来都是河道治理的核心, 而环境生态部分与之相比所占的费用相对较少, 与此同时, 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 也是治理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1 河道水环境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在治理河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认识水平问题。

在我国很多城市中, 虽然已经将生态理念运用到了河道治理工作中, 也取得了一些治理效果, 但从总体上看, 对河道治理的认识水平仍然普遍偏低, 在治理时过于重视景观效果, 而没有将生态体系的构建放在治理首位, 导致河道修复中存在非常明显的人工痕迹[1]。虽然在短时间内的河道治理效果较好, 但缺乏长远性。

2) 建设目标问题。

建设河流生态系统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能够让河道恢复原本的自然状态, 让河道能够恢复原本的一些功能, 提升其生态价值。在选择生态建设目标的过程中, 需要有针对性, 其会对最终的建设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当前很多城市在进行河道生态建设的过程中, 都没有制定出比较明确的目标, 也没有从城市水源供给情况入手, 确定相关的量化指标, 从而导致建设效果欠佳。

3) 河流水源问题。

我国很多城市的水资源都非常紧张, 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大量消耗, 导致河道中的水源补充有限, 水体自净能力也因此不断下降, 河道水环境日益恶化。现阶段主要运用的方式是将再生水排入河道, 以增加河道的水源补给, 但再生水是很难满足水体的功能性需求的。

2 城市河道的治理原则

河道治理过程中要满足以下原则: 第一, 尊重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因此, 治理河道时需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基础, 运用生态手段进行治理, 以恢复河道原本的生态系统。第二, 多目标。在治理河道时, 要充分考虑到河道的多方面功能, 如给排水、抗洪排涝、生态景观、文化旅游等, 构建多目标的治理体系[2]。第三, 整体性。在修复河道生态的过程中, 需要具有三维意识, 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河面与河底, 都需要进行系统考虑, 构建起整体性的立体修复系统, 打造和谐的河道生态空间。第四, 系统实施。所谓系统实施, 不仅指的是在治理过程中进行统一管理, 还指的是在治理之后, 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对河道进行有计划的利用与保护, 从而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

3 河道治理的技术现状

在现阶段的河道治理工程中, 主要运用的水环境修复方法有三种:

1) 物理方法。

这种方式主要是将河道中的污染物清除, 通过引水等方式, 稀释河道污染浓度, 从而改善水质。当前运用的主要修复技术如表1 所示。

2) 化学方法。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 实现水体与污染物之间的快速分离。由于化学方法的修复速度非常快, 所以在出现突发情况时, 常常会运用这种方法, 但化学物质从根本上讲对水体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 所以, 运用化学方法很可能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所以, 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法, 化学方法只能够当作一种应急方式, 不能经常使用。主要的修复技术包括絮凝沉淀、化学除藻、重金属固定等。

3) 生物方法。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在河道水体中加入微生物或水生植物的方式, 来达到清除水体污染物的目的。由于生物方式不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而且不容易破坏生态, 所以, 这种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国内外运用的主要技术。在使用过程中, 可以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 搭配有针对性的手段, 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主要的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强化、水生植物净化、生物膜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稳定塘净化等[3]。

4 水环境生态治理对策

针对当前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治理对策:

1) 做好整治规划。

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规划, 便很难实现有针对性的建设, 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正式建设之前, 必须制定出整治的规划方案。在编制过程中, 首先要以大城市与绿水城市为基础, 将构建生态城市作为河道整治的目标, 并对上下游以及相关河流进行整体性规划[4]。其次, 要将城市的特色与个性尽可能表现出来, 在确保良好治理效果的前提下, 充分结合城市的自然、社会、人文因素, 打造个性化的城市河道。

2) 综合整治河道。

首先要运用物理方式, 对现有河道进行清淤疏浚, 并根据不同城市中的防洪标准, 对河道的堤岸进行加固, 确保河道的深度与宽度, 实现河道正常的引水、排水、蓄水能力。其次, 改变传统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模式, 在确保整治效果的同时, 突出工程的观赏性与艺术性特点, 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在行洪河道中, 可以构建起亲水绿化带, 既能够起到防护河岸的作用, 还有利于河道环境的改善。

3) 雨污分流处理。

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城市排水也需要进行雨污分流, 从根源上对城市中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首先要对现有的排水设施进行合理改造, 解决当前排水能力差、布局混乱的问题, 并实现雨水分流, 避免城市污水直接流入河道[5]。其次, 对城市工业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 杜绝工业污水排入河道。最后, 建设处理能力强的污水处理厂, 以满足日益增高的城市污水处理需求。

4) 实施一体化管理。

当前, 城市河道的管理部门有很多, 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界限不明确的问题, 使得河道很难进行系统化管理。因此, 需要构建起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 打破当前多部门管理的局面,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 合并相关部门, 与此同时, 构建起长效机制, 促进河道的良性发展。

5 治理效果

运用上述治理方法以后, 河道水质情况会发生明显好转, 在颜色与通透度等方面都有直观变化, 图1, 图2 为某河道的治理前后效果对比。

6 结语

河道治理需要以生态理念为基础, 以城市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为依托, 做好整治规划, 进行综合性的治理, 通过雨污分流, 尽可能减少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直接进入河道, 并构建起一体化的河道管理体系, 从根本上改善河道水质, 达到恢复河道水环境的治理目标。

摘要:从河道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根据城市河道的治理原则, 分析了当前城市河道治理的技术现状, 并从整治规划、雨污分流处理、一体化管理等方面, 提出了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相关对策, 从而改善河道水质, 促进城市水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

参考文献

[1]张轶伦, 王延荣.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法探讨——以郑州市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为例[J].河南科学, 2014 (7) :1320-1324.

[2]曹承进, 陈振楼, 黄民生, 等.城市黑臭河道富营养化次生灾害形成机制及其控制对策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2) :9-20.

[3]陈飞华, 陈云兰.城市化地区河道生态治理探索与实践——以闸北区徐家宅河生态治理为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5 (7) :162-164.

[4]薛银民.新疆兵团农九师中小河道现状调查与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3 (1) :159-160.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第8篇

关键词:白洋泉河,河道治理,农村段

1 概况

白洋泉河是丹河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陵川县平城镇杨寨村, 于泽州县东下村乡棘针掌汇入丹河干流, 流域总面积625.3km2, 流域长度48km, 平均宽度13.65km, 平均纵坡10.2‰。

河道设计治理长度9.5km, 分县城段和农村段两部分。县城段治理长度2.65km, 起止桩号0+000~2+650;农村段分3段, 治理长度为6.25km, 起止桩号为4+300~5+670、16+670~17+786、39+466~43+230;支流入河口治理长度0.8km。

2 任务及规模

工程任务为保护各治理段范围内的人口、耕地和交通道路的防洪安全, 理顺紊乱的河道, 减少河床摆动, 清理河床淤积, 根据治理河段现状布置堤防。县城段河道保护6个村、1.2万口人、800亩耕地、1条县道, 1座桥梁及4条乡村道路的防洪安全;乡村段河道保护6个村、0.9万口人、2500亩耕地、1条高速公路、2条县道、4座桥梁及7条乡村道路的防洪安全。

根据《防洪标准》 (GB50201-94) , 工程治理范围内沿河两岸村镇人口少于20万, 工矿企业基本属于小型, 防洪等级标准为:县城段Ⅳ等, 乡村段Ⅴ等;重现期适合采用县城段20年一遇, 农村段10年一遇。

3 水文地质条件

3.1 水文

根据《山西省水文计算手册》对河道分段进行洪水计算。白洋泉河治理河段分段洪峰流量结果如下: (1) 云谷图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47.2m3/s; (2) 潞城段河道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 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192m3/s; (3) 丈河村段河道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 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228m3/s。 (4) 支流羊河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40.2m3/s。

3.2 地质

本区地貌形态主要为黄土丘陵区, 剥蚀侵蚀严重, 沟谷发育, 大部为平缓低山, 以剥蚀为主。治理段地形总体平坦开阔, 地表覆盖上更新统黄土, 侵蚀下切及水土流失严重, 河床普遍淤积提高, 沿岸黄土冲沟及阶地发育, 主河床较窄, 形成较宽的河漫滩。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地下水含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次为岩溶裂隙水及少量上层滞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及堆积层中;裂隙水埋藏于基岩石灰岩岩溶裂隙中, 上层滞水零星分布于人工填土和第四系粘性土中。

区内未见自然不良地质现象。由于本区地势平坦, 不会发生大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实地踏勘和调查区域地质资料, 在工程区及其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动断裂构造, 也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工程地质作用。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 确定堤防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 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

4 工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工程现状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 属太行山革命老区, 是全省“两区”开发县 (区) 之一,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 全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三大战略,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河道两岸居民生产活动的加快, 天然河道被挤占现象越发严重。如本工程县城段全长2.65km全被挤占或开垦种植;农村段全长6.85km, 全部被开垦种植。以上种种现象致使河道的行洪能力伤失或大大减弱。

4.2 问题分析

数十年来, 全县降水量偏少, 河道基本常年干涸, 即便在汛期也是少水, 河道防洪重要性得不到体现。同时由于河道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难题, 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大量建筑和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河道内, 严重堵塞河道;河道沿线居民则大面积开垦河床, 加速河道两岸水土流失, 岸线破损, 生态多样性处于劣势, 急需改善。

山体森林覆盖水平较低。如若突发较强降雨, 将给河道沿线农田、厂矿和居民人生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 治理本工程势在必行。

5 工程设计

5.1 工程布置原则及堤型选择

5.1.1 工程布置原则

工程堤防布置服从河流的流域规则, 利于工程安全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堤线走向与布置位置, 应服从河流的治导线;堤距应能满足河道过水断面要求, 保证设计的洪峰流量能安全通过;河道底坡基本按河道现状底坡进行布置。

5.1.2 堤型选择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堤防型式主要有浆砌石护岸堤防和浆砌石重力式堤防两种。护岸堤防顶宽0.5m, 迎水坡比1:1.5, 背水坡比1:1.0;重力式堤防顶宽0.5m, 迎水面直墙, 背水面坡比1:0.35;堤内均设有Ф50mm PVC排水管, 梅花型布置, 间距2.0m, 后设反滤;堤防每隔10.0m设分缝, 缝填聚乙烯闭孔泡沫板。

5.2 堤顶高程的确定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堤顶高程应按设计洪水位加堤顶超高确定。

河道设计水深采用规范推荐的公式, 逐段试算, 公式为:

堤顶安全高度采用下式计算:

5.3 堤脚防冲设计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堤坝冲刷深度按下式计算:

5.4 堤防稳定计算

计算考虑堤防抗滑和抗倾覆两种状态。

抗滑稳定计算采用抗剪强度公式:

抗倾覆稳定采用计算公式为:

5.5 支流入河口治理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第9篇

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必须重视水土流失问题, 维持保护河道岸坡安全与稳定。通常状况我们会采用衬砌法, 即更换河道以前的土壤, 用石头或混凝土取代, 采用裁弯取直的方式, 忽略河流周围自然形成的地理形态。衬砌法的特点是, 规划容易, 施工简单, 河流经过改造后人工渠道化, 具体工程包括 (1) 河流形态直线化 (2) 河道横断面几何化 (3) 河床材料硬质化。这种施工方式只在较为简单的河道防渗、修护工程中适用。但是如果施工过程中, 河道衬砌的面积比例过大, 就会影响水渠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长此以往, 活水就会逐渐变成一汪死水, 水生植物, 水生动物的生存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河水的自净能力将会逐渐丧失, 河道的生态系统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河道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解决方式, 这种理念更加注重自然生态,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2 土工模袋护坡技术简介

土工模袋是由某种聚合化纤合成材料经过加工编制而成的袋状产品。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和使用了这项新的技术。模袋的制作工艺是将混凝土或水泥砂浆高压泵灌入模袋中, 在袋子里加入吊筋绳等纤状物, 一定时间后混凝土或水泥砂浆会与纤维结合形成一种高强度的板状结构。目前, 这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在国内一些堤坝护坡、护岸等防护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材料的特点如下:

2.1 一次喷灌成型, 施工简便、快速。

2.2 材料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强, 施工过

程中节省了填筑围堰的环节, 可实现大面积护坡的施工。施工结构整体性强、稳定性好。

2.3 混凝土或水泥砂浆中的多余的水分

可以通过织物空隙渗透, 水灰比的降低促进了固化速度, 进而增强了结构的抗压强度。

3 施工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堤线布置和堤型选择

3.1.1 施工人员在河堤布线时要保持河道周围的自然原貌,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3.1.2 在允许的范围内, 尽量增加堤线的宽度。

在河道治理设计工程中, 要充分考虑河道防洪能力, 保障植被和生物在浅滩的生长空间, 充分发挥河流的自净功能, 维护生态平衡。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1.3 选择堤型时要从渗流稳定、滑动稳

定等多个方面考虑, 在实践过程中, 可以选择当地材料, 降低工程过程对河道植被的影响, 同时还要采取措施保持水流的侧向联通性。

3.2 护岸工程

岸坡防护工程影响着河道生态环境, 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一项不可忽略的因素。上世纪90年代, 石笼结构护岸网笼在河道治理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防洪护堤工程中通常会采用铁丝石笼技术进行河道的维护。这种施工方式能有效的稳定河堤基础, 防止固坡阻滑, 有效的减缓了水流和风浪对河堤的冲刷、重蚀作用。

3.2.1 土工网复合植被技术。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河道治理技术。

3.2.2 多孔质护岸。

此工程中护岸结构以混凝土预制件为基础, 特点是施工简单, 环境适应性好, 能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庇护所, 河道周围的生态与景观环境都得到最大程度保护。

3.2.3 自然型护岸。

在一些降雨量较小的河道地区, 护岸工程可以选择土壤、木材等自然材料作为结构的主材。

3.2.4 网格反滤生物工程。

具体方式是选择当地的的植物种类, 种植在坡面的网格中。施工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经济高效。

3.2.5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

这是一项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河道治理技术。施工中利用多孔混凝土、保水材科、难溶性肥料及表层土组成填充材料, 预制做成砌体结构。该结构较为坚固, 对环境影响少, 通常可以直接用于河道的护岸工作。

4 土工模袋护坡施工技术

4.1 根据工程质量的实际需要, 施工过程

中要对复合土工膜进行严格的进场质量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膜的质量和几何尺寸。复合土工膜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出具产品的质量合格证书、相关性能及特性指标检测说明书。进场后, 施工单位要做好抽样检查的工作, 保证材料质量。

4.2 河道的防渗能力对复合土工膜的拼接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

目前常用的测验方法有目测法和现场检漏法。检测后, 要及时对焊缝的质量进行检查, 及时修补和处理相关的焊接问题。

5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土工模袋护坡施工是一个系统的施工过程。虽然它的施工工艺并不复杂, 但涉及面广, 只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 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 要制定严格的施工程序, 对工作流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协调, 这样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实现最大的效益和成果。

5.1 机具的使用

(1) 混凝土泵的功率不能满足施工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模袋充填密实度过小, 每台班的工作效率降低, 窝工现象不可避免, 生产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大。与此相反, 如果泵的功率过大, 过高的压力会使灌注混凝土出现鼓泡或破裂等现象。 (2) 模袋的混凝土注入口离泵过远, 或者与泵之间的弯管过多。这样的危害是堵管现象发生频率将会增加。

5.2 充填料的选择常见问题

(1) 如果填充料中的石子粒径过大, 在模袋内, 骨料的扩展, 流动则会容易产生一定的阻碍。 (2) 混凝土配置不合理时, 充填料稠度如果变大, 将会产生充填不足或堵口的现象。相反, 如果混凝土稠度过小, 同样会因为骨料离析现象, 造成堵管或堵口的现象。 (3) 水灰比过大时, 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管道堵口的现象, 但由于混凝土等充填料的离析现象, 不能达到匀质的质量标准, 进而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强度。

5.3 模袋布易出现的问题

(1) 局部出现双层合一, 连接线粘连的现象, 会影响填料的灌注, 甚至产生无填料区。模袋布如果脱结, 充填料灌注体积数量和结构坡面的平整度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输料管注入口太浅、角度不合理。充填料如果堆积在注入口附近, 容易造成堵塞现象。 (3) 充填过程, 如果系模袋布质量不合格或泵送压力过大都会增加模袋局部爆裂的风险。遇到这种情况, 应及时停止泵机的工作, 或在模袋布上重新开口进行混凝土的充灌。

5.4 模袋铺设工作

(1) 模袋铺设时, 如果顶端同定桩入土深度过浅或者预留过少的模袋布收缩量, 会使模袋的位置产生不同程度的移位。一般情况下, 模布的收缩量要预留3%左右, 而顶部固定桩要深入土地足够深度。 (2) 接缝形成喇叭空隙。产生原因是模袋铺设歪斜, 从而使接缝过宽。随着时间的增长, 接缝会有不同深度的扩大。 (3) 底端上翘。时间长了, 极易产生混凝土块体断裂现象。

5.5 充灌中常见的问题

(1) 充灌过程中, 填料工作未能在将要达到平台边缘停机, 模袋下端平台或折弯处会产生厚度不足的现象。避免措施是分两次充灌。 (2) 混凝土密实度不够。解决途径为在充灌时, 保证模袋填充密实, 没有较大程度的弹性和松弛。 (3) 模袋纵向歪斜或局部撕裂。产生原因可能是铺设时模袋不顺直或者上端松紧器没有在充灌时及时放松, 造成受力不均。

结语

模袋施工效果美观, 而且整体性好。同时整个施工过程简便快捷, 能够适应不同工程的需要。对于充填材料。我们应在在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模袋型号选用合适的骨料, 并现场试验选择合适的配合比。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意识到单纯的治理方案会给河道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河道治理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 可持续发展理念正逐渐深入到工程师的日常工作中,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通常会采取相关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 维持和保护河道水域生态系统。

关键词:模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厉国伟, 沈建忠, 蒋云兰, 胡晨飞.土工模袋在南台头干河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 2009 (4) .

[2]刘海莲.土工模袋在卢沟晓月湖右堤护坡工程中的应用[J].北京水利, 2005 (3) .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精选9篇)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第1篇山区河道由于集雨面积小, 暴雨集中且强度大, 汇流时间短, 水流速度快, 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