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性行为的演讲
婚前性行为的演讲(精选8篇)
婚前性行为的演讲 第1篇
大学生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
一 现象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呈现怎样的状况?
性行为中采取避孕措施的少 调查显示,60%左右的被调查学生持性解放的观念,70%以上被调查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同居等行为持宽容态度。14.4%的未婚高校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而在首次性行为中采取避孕措施的为47%,在性行为中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的只有28.7%。有过性行为的学生中,有25%以上的学生都经历过意外妊娠。
生殖健康知识掌握较少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于人类受孕条件、月经特点、女性最易受孕时间、艾滋病传播途径、紧急避孕方法等方面的认知率为50% ~70%,医科学生、大学女生认知情况比其他学生好。同时,99%以上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对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都缺乏正确认识,只有2%左右的学生能正确掌握全部的紧急避孕方法,其中医科学生的掌握率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别,博士生的掌握率显著高于本科学生。
避孕信息获取途径欠佳 调查显示:包括医科在内的高校学生,大都通过各种媒介自学而获取避孕节育知识。现有获取此类知识前5位的来源为科普读物或报刊杂志(70.1%)、网络(54.6%)、同学朋友(41.6%)、课程教育或专题讲座(33.5%)、广播电视(31.2%)。有性行为的高校学生获取避孕药具的最主要的三种途径分别是:药店(45.4%)、百货超市(34.4%)及自动售卖机(18.3%)。
高校性教育课亟待完善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对现阶段提供的避孕节育教育不满,9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教育,而且多数学生认为应该从大一就开设,越早越好。39.5%的学生希望性教育的形式是课程教育;至于教育内容,与性行为相关的生理和心理,以及避孕节育的实用方法,都有传授的必要。
二 原因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为何如此普遍? 对婚前性行为的认知还不够。不能理解婚前性行为会带给我多少危害,并且只为了追求那短暂的快乐和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去探索那片还不属于我们的神秘林。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是有目的进行婚前性行为,但是又在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没有负起责任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些学生很大部分是冲动、盲目而犯的错。受东西方文化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有关,从古至今,“性”在我国都是一个十分令人避讳的话题,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只接受过极少的正规的性教育,对性知识的了解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西方的一些大尺度的影片传入中国,其中包括日本的AV,很多青少年从中“学”到了许多错误的性知识,并在日后加以模仿。有人曾这样调侃:“如果没有日本的AV,中国性教育根本一片空白。”因此在封建传统观念与西方“性解放”思潮相互交织的矛盾影响下,让大学生走入对性的认识误区。
三 结论 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
反对 性行为其实是情到浓出自然而然的事,男女之间坦诚相待,融入对方,本就是纯洁而美好的事情。而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一般是在一时冲动前提下发生的,也因此没有避孕措施。但作为一个理性和社会性的成年人,应当明白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尤其是男生应该考虑性行为给女方和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伤害。作为男大学生,应该培养高尚的爱情观,为女方负责,性渴望是本能的,性压抑是属于人类的,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能压制自己的性欲;而对于女大学生,有句话说的好,心与子宫是相连的,伤害子宫一次,就等于伤害心一次,别为了一时冲动破坏一辈子幸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正视性心理现象,倡导文明的性道德,谨慎对待婚前性行为。
婚前性行为的演讲 第2篇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性生理快速发育,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同时性心理也趋于成熟,产生强烈的性意识。他们有活跃的性情感、性思维,对性问题极为敏感、好奇。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很多青年男女异性之间从简单的亲密交往层面到深层次的异性交往层面,很多时候都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都知道,老师们和父母对社会的这一现象感到忧虑与担心,这在一方面显示出两代人显著不同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应使大学生以更为审慎的态度对待婚前性行为。大部分老师对大学生恋爱期间发生性行为是不支持的,认为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经济上不独立,一旦发生意外,无法承担起责任。
我认为青春期性生活也会给婚后夫妇生活带来阴影,抹上不愉快的色彩。倘若性生活造成怀孕,则更使双方陷入窘迫之中,特别是女方将要承担更多的不幸。她们首先感到自己做了不体面、见不得人的事,为了避免被周围的人或同学,精神上承受了相当大的负担。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尊自爱,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以学习为重,抛弃一切邪念,抵制他人的引诱,理智从事,关好情欲的闸门。
我觉得,成熟的恋情可以以性作为升华,而我相信,大多数大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会轻易地发生婚前性行为。婚前性行为作为恋爱到结婚的过渡阶段,我认为无可厚非,但前提是,成熟的爱情才能有成熟的结果,这个尺度的如何把握,相信大学生们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婚前性行为的演讲 第3篇
关键词:危险性行为,压力,精神卫生,学生
婚前性行为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未婚者与异性发生的性行为,它受自我发展、性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1]。刘缨等[2]调查显示,高校女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22. 4% ,其中5. 3% 的女性出现意外妊娠。由于大学生们对性知识的掌握还很欠缺, 性心理发育不成熟、婚前性行为没有法律保障,加之传统的“性贞洁观”对女性的禁锢,这些影响着女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后自我认知评价,当出现自我认知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危害[3]。 既往有文献仅仅研究了婚前性行为致使女大学生们产生负性情绪,如婚前性行为后68. 4% 的女性出现了不良情绪,其中43. 6% 感到担心、害怕、后悔、羞耻[4], 有25. 3% 的未婚先孕女性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5]。根据心理学自我认知理论,构建女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后其心理压力的结构,进一步测试她们在各个维度上的压力值,将有助于高校教育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达到更好 的保护她 们身心健 康的目的。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集数据,资料对象一部分是根据社会立意抽样原则,在成都市5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学院、锦城学院) 的校医院妇科门诊及心理咨询中心选取56名有婚前性行为的女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 另一部分是在这5所大学的女大学生中随机抽取267名有婚前性行为者( 排除在立意抽样中被选取的研究对象) 进行匿名填写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323份。年龄为18 ~ 26岁,其中18岁35名 ( 10. 84% ) ,19岁46名 ( 14. 24% ) ,20岁49名 ( 15. 17% ) ,21岁36名 ( 11. 15% ) ,22岁39名 ( 12. 07% ) ,23岁34名 ( 10. 53% ) ,24岁25名 ( 7. 74% ) ,25岁32名 ( 9. 90% ) ,26岁27名 ( 8. 36% ) ; 专业分为文科118名 ( 36. 53% ) 、理工科140名( 43. 34% ) 、医科65名( 20. 13% ) 3类; 生源地为农村107名( 33. 13% ) ,城镇150名( 46. 44% ) ,城市66名( 20. 43% ) ; 父母亲中最高学历为小学文化29名 ( 8. 98% ) ,中学文化207名( 64. 09% ) ,大学以上文化87名( 26. 93% ) 。
1. 2测量工具通过文献综述、深度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到的信息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对条目归类、汇总及初始问卷编制,预研究删除双重负荷或负荷低于0. 45,最后保留14个条目。问卷采用“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4点计分, 并分别对应心理压力值3 ~ 0分。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923,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问卷编制过程中,严格按照心理压力产生的相关理论[6], 进行收集和编制项目; 问卷初稿编制好之后请心理学专家审阅,排除了语义不明和有歧义的项目,经反复修改和完善,保证了问卷的项目能够测量出女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后心理压力的实际情况,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1. 3统计学分析对323份调查问卷随机排序后分为2个样本,一个样本( n = 162) 采用SPSS 11. 5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另一个样本( n = 161) 采用LISREL 8. 7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最后采用SPSS 11. 5统计软件对总样本( n = 323) 进行ANOVA分析。
2结果
2. 1初次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年龄和意外妊娠情况第一次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年龄 ≤16岁的有10名 ( 3. 10% ) ,17岁35名 ( 10. 84% ) ,18岁78名 ( 24. 15% ) ,19岁70名 ( 21. 67% ) ,20岁48名 ( 14. 86% ) ,21岁31名 ( 9. 60% ) ,22岁22名 ( 6. 81% ) ,≥23岁29名( 8. 98% ) ; 意外妊娠次数1次的有77名( 23. 84% ) ,2次的有32名( 9. 91% ) ,≥3次的有6名( 1. 86% ) 。
2. 2女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后心理压力结构的探索性分析采用主成份法对其中一组数据( n = 162) 进行探索 性因素分 析,得出Bartlett检验值为1 681. 762,df = 91,P < 0. 01,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 KMO = 0. 883,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因素分析。 根据因素分析结果和条目指标的含义,对其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 因素1为“负面的性行为体验”,因素2为“担忧负面社会评价”,因素3为“担忧生理方面的伤害”,因素4为“担忧损害婚姻关系”。见表1。
理论建构女学生的心理压力表现为4个维度。通过本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4个因素正是对该推论的印证。即婚前性行为致使女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4个维度与4个因素的对应关系如下: ( 1) 自尊维度与负面的性行为体验( 羞耻、悔恨、厌恶、低自尊感) ; ( 2) 社会自我维度与担忧负面社会评价( 传统贞洁观的束缚) ; ( 3) 生理自我维度与担忧生理方面的伤害( 避孕、优生优育、感染性病) ; ( 4) 未来婚姻关系维度与担忧损害婚姻关系( 担心不能建立良好的两性亲密关系) 。
2. 3女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后心理压力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四因素结构模型是否理想需要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选另一组161个样本数据进行验证。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本研究选择的竞争模型包括单因素模型、二因素模型、三因素模型。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单因素、二因素、三因素模型的 χ2/ df值均大于3,达不到指标要求予以排除。只有四因素模型的 χ2/ df值小于3,接近理想水平。在RMSEA指标上虽然4个模型的RMSEA值均 > 0. 08的临近水平,但相对而 言四因素 模型在该 值上更接 近0. 08。在GFI、TLI、CFI、IFI、NFI这些拟合指数上也唯有四因素模型与0. 90的临界水平接近[7]。心理压力结构的四因素模型比较理想。
2. 4不同年龄的女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后其心理压力的状况单因素ANOVA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女大学生们在负面的性行为体验的压力值、担忧负面社会评价的压力值、担忧生理方面伤害的心理压力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担忧损害婚姻关系的压力值差异无统计意义( P > 0. 05) 。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后其心理压力呈现4个维度的结构体系。18 ~ 26岁正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完善的人格特质逐步形成的阶段,大学生自我认知一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自尊和自信; 另一方面遇到困难挫折时,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 自尊下降时产生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8]。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低,所以容易在婚前性行为后出现负面的性行为体验,产生心理压力; 大四学生以后随着自我发展开始成熟,自尊水平增强,因此她们在婚前性行为后出现较少的负面性行为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较小[9]。
社会自我维度上的心理压力实质是社会评价传统贞洁观的束缚。在婚前性行为中女方更容易成为受害方,故绝大多数父母都不赞成女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有90% 的父母与女孩未明确谈及性方面的知识及观念[10],同时有50% 的男性大学生认为必须考虑 “贞洁问题”[11]。如果社会文化对婚前性行为有较多的道德评判,必然给当事人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各年龄段的女大学生在此维度上都有心理压力。
生理自我维度上的心理压力是来自于对自我生理生殖的担心。首先大学生们性健康知识缺乏,现实中她们可能在性行为后担忧生理问题[12]; 其次缺乏专业人士对生殖生育知识的传授,她们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同学交流( 61. 07% ) 、报刊杂志( 60. 12% ) 、影视 ( 37. 99% ) 、网络( 16. 58% ) 、学校科普( 22. 77% ) 、父母教育( 11. 86% )[13]; 大学生中不了解避孕药具的正确使用率为40. 7% ,没有每次使用避孕药具的 为63. 8%[14],这些现状均易造成意外妊娠和泌尿生殖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大学生们对性健康相关知识掌握较好,由此她们在“担忧生理方面的伤害”随年龄增长呈现出心理压力稍减小的趋势。但是25 ~ 26岁的女大学生们自我发展稳定,面临结婚生育的现状, 她们更多考虑优生优育等问题,在深度访谈中很关注这方面话题,可见她们在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压力水平仍然大于平均水平。
未来婚姻关系维度上的心理压力是远期心理压力的体现。没有婚姻的约束,婚前性行为关系易破裂,此时女大学生往往有被利用或背叛的心理感受, 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产生一些认知偏差,她们可能对未来伴侣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信心、对未来婚姻缺乏自信而产生心理压力。有研究指出PTSD与当事者的低自尊和社会支持不足有关[15],而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PTSD[16]。 与社会上其他同龄女性相比较,女大学生的文化层次高,自我价值感强。崔运坤等[17]的调查指出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与积极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心理烦恼呈负相关,同时身处高校的女大学生更能方便获得心理干预,所以她们在未来婚姻关系维度上的心理压力不大。
你对婚前性行为的罪恶感有多少? 第4篇
A、会主动提出性要求的人→5分
B、绝对不会主动的人→1分
C、会含蓄地提出性要求→3分
2、你认为5年后的自己:
A、一定结婚了→1分
B、一定还是单身→5分
C、一定是有恋人,但是没结婚→3分
3、如果家长要给你相亲,你会:
A、马上拒绝→5分
B、立刻同意→1分
C、找理由错过相亲的时间→3分
4、你认为在欢爱的时候,什么样的音乐做伴奏最合适:
A、柔和的英文歌曲→1分
B、普通的流行情歌→3分
C、DJ舞曲→5分
5、和爱人亲密的时候,你最希望是什么灯光:
A、昏暗的灯光→3分
B、漆黑→1分
C、明亮的灯光→5分
6、与爱人激情浪漫的时刻,你会选择:
A、穿着内衣内裤→1分
B、穿着宽松的衣服→5分
C、什么都不穿→3分
7、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希望自己是:
A、漂亮的女人→1分
B、帅气的男人→5分
C、普通的男人→3分
8、你认为拿着哪种水果照相最性感:
A、樱桃→5分
B、苹果→1分
C、石榴→3分
9、你认为发生性行为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A、时间和地点→3分
B、避孕的安全问题→1分
C、彼此的感受→5分
10、爱情对于你来说:
A、是最向往的感情→1分
B、是很遥远的感情→5分
C、是小说中的感情→3分
测试结果:
总分≤18分:A型
罪恶感:☆☆☆☆☆
传统的贞操观念和传统的夫妻间的忠贞是你摆脱不掉的思想,婚前性行为对于你来说是一种完全没有办法冲破的心理防线。
总分(19-28分):B型
罪恶感:☆☆☆☆
传统的思想对你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束缚,所以说你并不是一个思想非常守旧的人。
总分(29-34分):C型
罪恶感:☆☆☆
婚前性行为这种事情对于你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你觉得性这种事情是两个人决定的。
总分(35-41分):D型
罪恶感:☆☆
结婚这种事情对于你来说本来就是很难考虑的事情,所以你对婚前性行为基本抱着完全不排斥的状态。
总分大于42分:E型
罪恶感:☆
婚姻对你来说只是一种形式,你并不觉得自己一定要有感情才会和某个人发生性关系。当然更不会因为爱情的纯洁而对婚前性行为产生罪恶感。
婚前性行为调查 第5篇
本次调查我小班10人以学院为主要调查点,调查人群为大学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男女随机抽取。数据统计认真,对每一问题都做有认真计数。并参照大量有关婚前性行为的资料,争取客观、公正反应事实情况。
一、婚前性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
婚前性行为的特点:婚前性行为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理解是情侣到达快结婚时期;广义的理解是两个人处于恋爱期间,没谈及结婚,或者两人同居,这个时候发生性行为陈婚前性行为。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特点:
一、具有突发性,往往在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二、自愿性而又非理智性;
三、反复性,由于年龄和观念的影响,一旦冲破这道防线,便不再过多顾虑,还会多次反复发生。
二、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2份,有效问卷52份;调查地点: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被调查人群:学生;
我国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状:
根据我国有关调查显示:61.95%的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28.19%持反对态度;61.74%的女生持反对态度;全部调查对象中8.42%回答有过性交行为。浙江省对2万多名大学生性状况的调查问卷
浙江省疾控中心对浙江全省两所综合性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其中,78%的大学生参加,有效样本量22712份。
1、90%认可婚前性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2712名学生中,90%的大学生认可婚前性行为;13.1%的大学生有婚前性行为,大学生的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9.51岁,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27.4%有两个及以上性伴侣。
2、12%到18%学生同意为钱发生性关系
有12%到18%的学生竟同意为了钱发生性关系、为发生性关系而付钱给对方、“包二奶”及同性发生性关系。调查显示,70%左右有性行为的学生认为自己或性伴侣怀孕、自己通过性行为感染性病、艾滋病“基本不可能”。目前大学生避孕现状 有关抽样调查在校随机抽取大学生315名,进行无记名封闭式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01份。恋爱中:44.2%; 有性生活:18.3%;
第一次性交的年龄在17—25岁:94%; 7.3%人对所列出的避孕方法全部知道;
近90%的同学认为目前有必要在大学开设性健康和生殖健康讲座。性与社会的关系的调查
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对8所大专院1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上,45.3%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可以进行,认为性是个人行为,自己负责就行了;29.9%的学生认为不可以,认为婚前性行为对自己的危害大;24.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做好预防措施就可。
三、调查分析
导致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原因 1.追求所谓“新”的恋爱方式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进入高层次、快节奏、多色彩时期,生活方式在改变,恋爱方式也在变。由于大量电影、电视等宣传媒介的影响,有些青年错误地认为,九十年代的恋爱方式就是动辄发生性关系。有的女学生会认为:“真正的爱,就是博大和奉献”、“爱就该给他全部,何必等到结婚以后”,而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发生性关系。按我国的传统礼仪和性道德规范,男女恋爱期间的性行为,最亲密的形式也只能是接吻、依偎、爱抚,只有在婚姻关系得到法律保护的条件下,方能发生性交行为。即便婚前性行为似乎越来越司空见惯,随意的性行为仍然未能得社会和文化的接纳和认可,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随心所欲的新潮行为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2.崇尚性自由观念
近几年来,西方性自由思潮的涌入,冲击了有着很深文化积淀的传统性道德。有些青年人盲目崇尚西方的种种性自由观念,想冲破所谓传统性道德观念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的性观念越来越和原始本能需要划上等号,很多青年人认为应该及时享乐。不论在物质上,还是性问题上,纵容和扭曲的观念导致了“不负责任的恶果”。3.满足对“性”的好奇与探秘心理
在当今文化环境中,性已渐渐撕去了遮遮掩掩的面纱。人们已经不再是“谈性色变”,羞于启齿,而是谈性欲如同谈食欲似的轻松、正常。但由于许多书籍刊物偏重于性器官、性生活内容的介绍,性心理、性道德教育贫乏,加之影视中性审美镜头的增多,以及大街上搂腰搭肩、拥抱、接吻现象时时会映入眼帘,这种文化氛围使少男少女时期对性的朦胧意识和好奇心理更加深化与现实化,发展到要亲自去尝试、探秘。4.使爱情关系升级
许多青少年把“性”作为衡量爱情的尺码,认为只有性方能维持爱情、发展爱情。有的认为,婚前发生性关系是恋爱的程序化要求,提早发生,可以早日确定关系,使爱情升级、深化,加固双方凝聚力。在这种性爱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过快地献出了自己的全部。5.对环境的叛逆
这是爱情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反向效应。发生恋爱关系的青少年,当经过一番了解确定下爱情关系后,总希望得到周围环境中的人,特别是父母亲朋的支持和赞许。但如果遭到意外的粗暴干涉,他人干扰、父母竭力反对、亲友百般阻挠,他们不但不终止恋爱关系,反而更热情、更密切,以“生米煮成熟饭”的既成事实来抗拒这些阻力。大学生对“性”的误区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好多关于“性”方面的认识有好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造成较多的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而且造成大学生在大学的上学目标发生倾斜,不是学习为主,而是谈恋爱为主,学习为副的现象。这些误区为:
1、爱=性
有些人认为性爱合一,两个人之间有了很深的感情,这种爱情必然引起一种心理现象,既激情,有了激情要发生性关系就非常容易了。但是确实有一部分人就是为了性。以前有一个专家讲过,男女在性方面是有差别的。有相当一部分男人,只要女孩长得漂亮,就能够引起他的性的欲望,只要女孩同意,就会引起性关系。但是女孩往往在发生性关系之前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如果女孩对男孩没有什么感情,她就不会有欲望。但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也不竟如此,不管怎么说,从临床来看还是这种情况比较多。
2、性行为后,受到伤害的是女生
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躯体方面的,一个是心理方面的。躯体方面的影响是怀孕;心理方面的影响是:婚前发生性发生意味着不是处女。而社会对于“处女”有两种看法:不在意(占少数);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在意这个的,那么就意味着对女孩心理上的一个伤害。所以基于这两点,婚前性行为女孩子可能会造成这两方面的伤害。
3、爱情的种类
爱情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激情;第二个方面是两个人的一种亲密感,简单来讲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感到能够互相愿意多说话,愿意沟通,愿意一起做事,愿意一起讨论一些生活上,或者工作上的事情,两个人在谈话、聊天的时候有很多共同的爱好;第三个就是双方愿意对对方做出一种承诺,比如男方想,如果女方得病了,我愿意照顾你,女孩可能会想,如果男孩在工作上,受到什么挫折的话,我愿意鼓励你,愿意帮助你分担负担,这其实就是一种承诺。有很多时候两个人之间觉得恋爱谈的时间长了,感觉淡了,就想分手,其实他们两个人可能还没有爱情。两个人之间的激情淡了,是很正常的。一旦有了我刚才说的这三个方面,就很有可能最后走入婚姻的殿堂。
4、“性”是维持爱情的“胶”
从男方的角度,随着时间的长久,很多男孩子对于这种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的激情就会慢慢的降低。比如说原来觉得对方很漂亮,很性感,如果长期一起同居,那么对对方的性感,漂亮这种激情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慢慢的降低,就会影响到这个男孩子对女孩子的这种热情。从女方的角度讲,有很多女孩子往往还是把性和爱情结合在一起的,开始她可能是好奇发生了性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两个人长时间的同居,女孩子对男孩子的感情就会逐渐的加深,而且很多女孩子有一种错觉,误认为性和爱情是等同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男孩子很主动的发生性行为,就认为他是爱上你了,实际上这是有误差的,很多男孩子是把性和爱是分开的。
四、婚前性行为的影响
婚前性行为给我们未来的婚姻,对人们的影戏那个有好坏之分。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年轻人都在讨论婚检性行为的问题。好的方面:婚前的性行为可以了解一下双方的性生活是不是协调,是不是和谐。因为性有情感的问题,也有生理上的问题。不利的方面:
1.给女方心理带来极大压力
据有关调查发现,有27.3%的人性交后怕怀孕,21.3%的很懊悔,21%的惧怕败坏名誉。在接受人流手术时,怕手术痛苦者48.4%,不敢告诉家长者17.3%,不在乎者13%,手术后怕产生后遗症的62.3%,怕失恋后不易再找对象的20.7%,无所谓者17%。
2.给女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在不想生育的前提下受孕,其补救措施就是人工流产。对婚前性行为者来讲,人流的不良后果有三:一是不能正常地恢复身体的健康状况。二是容易损伤生殖器官,出现意外事故。3.使恋爱关系出现不利于女方的发展趋势
在未发生婚前性行为时,恋爱双方是相互平等、自由选择的关系,可发生之后情况则有所不同:一是双方吸引力比过去逐渐减弱。原以为两性关系很神秘,现在变得“不过如此”,过去的光彩、魅力显得不夺目,不充满力度了;二是女方再选择机会减少。原来男方十分迁就女方,自女方委身于他之后,便以为“她再也离不开我了”、“非我莫属了”,故对女方开始态度随便、任意支配。反之,女方则因把贞节已交给他了,“已经是他的人了”,可又担心男方改变初衷,唯恐被抛弃,于是对男方一再迁就、容忍,即使发现他有较大缺点,可事已至此,只得将就成婚,贻误了终身大事。调查表明,性交后女方想报复男方的占10.7%,既悔恨又摆脱不掉男方的占21.3%,其缘概出于此;三是使男方对女方的猜疑开始萌生。
4.会引起许多矛盾和纠纷
由于婚前性行为可能造成遗弃,未婚先孕,丢脸,怨恨,报复,暴露马脚,受到惩罚等许多后果,这常常会引起某些意外事故。
五、调查感想
此次调查我班从学校随机抽取同学做问卷,从多个年级段的调查显示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大学生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于年龄的增长以及他(她)们对社会、生活、家庭等问题、社会舆论导向、媒体宣传方向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好多同学只是从社会伦理方面认识婚前性行为,但婚前性行为也是导致性病、艾滋病传播的途径。目前,性病、艾滋病有向校园蔓延的趋势,这是我校大部分学生没有预料的现实问题。
作为医学生,我校学生在医学常识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身体伤害,但是,对于“感情问题”任何学生都不能“游刃有余”,所以在与另一半发生性行为方面,还是没有可能做到完全的拒绝或科学认识到婚前性行为的危害、对经后生活的影响。
面对大学生活发生性行为成为普遍现象的问题。我们不禁深思,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不是就因为改革开放是大量西方思潮、影视作品等“开放”主流而废弃、鄙视了么?现在的大学生是否以效仿欧美国家的性开放作为成熟、性感、时尚、魅力等的标识?但中国和西方相比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性教育的实践时间。西方发达国家现在就可以做到对小学生进行无所回避的性教育,发放避孕套。但中国现在虽然在提倡性教育,但是这只是初级阶段,面对好多关于“性”的问题,作为老师、家长等学生的知识直接传授者,都不可能完全做到无所顾忌的回答。但是,中国青少年却面临的是初次性行为时间的提早发生、婚前性行为发生比例逐年上升等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中国学生在追求西方性解放的时候,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在的西方国家正在做一项反思——性开放对于青少年“是福是祸”?比如英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公益人士正在做些如“处女真酷”类似的标语来鼓励青年“保留自己的初次在新婚夜”。
现在好多媒体都在曝光“大学生二奶”,这些“二奶”的比列的攀升对于中国伦理道德观是种挑战,他无疑是在从反面呼吁社会加强对性开放的教育,怎样的尺度才是正确的性开放,怎样可以做到性开放与中国伦理道德相互平衡。
婚前性行为论文 第6篇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在各高校的比例已逐年上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表现之一;它是生理、心理、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情侣间的相互慰藉和性观念的改变是重要原因。本文主要介绍婚前性行为在感情上、精神上、性生活和性和谐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 感情 性和谐 慎重选择及安全保护 【前言】
在我看来,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现象就是与人的活动有关的现象,而研究人的活动是一门广而杂的学问。
由于历史和传统遗留的意识形态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人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一向趋于保守,尽管在纵向来看,近年来逐渐走向开放,但若作横向比较,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是偏向于保守;当然,我不是说越开放越好,但我觉得精神要文明,科学要昌明,就不应该刻意去回避它,我们现在回避它,做得有点过。所以这个题材可能显得太过“前卫”,但我选择这个题材就是为了表明我的态度,因为婚前性行为已经真真正正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你不去关注它,面对它,它还是在发展,而且带来的恶果也显而易见,只有我们去面对它,关注它了,才能解决它。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发现社会问题,研究它,解决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至于这个题材该不该由我这样的大学生去关注,我觉得是的。因为事实表明,相当部分的婚前性行为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群体中相当部分发生过婚前性行为,所以婚前性行为带来的问题也在影响着大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有正确态度的大学生,应当去关注。
1、婚前性行为-概述
概念 :没有配偶的男女之间在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发生的两性关系。是一种违反婚姻与性相统一的法律原则的婚外性行为。婚前性生活体验的上
升趋势,是带有世界性的。基于传统性道德的约束,中国大多数人对婚前性行为持否定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婚前性行为却大量存在。
2、男女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男孩子在性的问题上比较草率一些,比较感性一些,比较冲动一些。女孩子的冲动性比男孩子要差一些,但是目前社会也发展得很快,女孩子们也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很多女孩子在性方面,开始的时候往往也比较冲动一些,比较草率一些,一旦这种性生活开始以后,往后的发展男、女之间的差异就显示出来了。就是有些女孩子,随着性生活的延长,她对这个男孩子的感情就在慢慢的加深。可是很多男孩子正好相反,随着性生活的延长,他对对方的感情反而变得迟钝。
[1]
3、我的婚前性行为观点
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经历和相当长时间的封建统治时期,婚前性行为不免多多少少带给我们一些相对保守和封建的观点和看法。而我认为婚前性行为这是一种在恋爱双方的个人决定。并不能说明这个怎么样?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作风怎么样?既然这种行为是双方决定的,也就不会掺杂对或错的因素在里面。只要双方相对自愿,并对未来发生的一些东西有一定的预期。那我认为,这种行为并不能说十分的过分。或者换句话说,不能因为是双方的决定就说从事该这种行为的人,就生活轻抚等等。
我们所说的爱情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激情;第二个方面是两个人的一种亲密感,简单来讲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感到能够互相愿意多说话,愿意沟通,愿意一起做事,愿意一起讨论一些生活上,或者工作上的事情,两个人在谈话、聊天的时候有很多共同的爱好;第三个就是双方愿意对对方做出一种承诺。比如男方想,如果女方得病了,我愿意照顾你,女孩可能会想,如果男孩在工作上,受到什么挫折的话,我愿意鼓励你,愿意帮助你分担负担,这其实就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只有满足这三个方面,才很有可能最后走入婚姻的殿堂。
当我们走进婚姻,就会联想到婚姻的和谐与幸福。我个人认为婚姻的本质有三个,第一是经济,需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起码不能饿死。第二是感情,尽管不是爱得轰轰烈烈,但是应该有最起码的好感,否则婚姻将是一场悲剧。第三是
[2]
性生活的和谐,即便再有钱,感情再好,但是一对夫妻没有和谐的性生活,女人容易出墙,男人容易出轨。
我是赞成婚前性行为的,但是反对一夜情和滥交的。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男女婚前发生性行为后就分手了,大部分是女人很伤心。我想这个问题与婚前性行为本身是不矛盾的。我支持婚前性行为,并不是说让两个人随随便便就上床,而是必须建立在双方感情良好,感情很深厚,生活美好幸福,对待感情婚姻都具有很高的责任心,双方都愿意并一起携手共同努力走进属于自己的婚姻的基础上,在谈婚论嫁之前,可以协调一下。男女之间真真的情意到了,双方对彼此都比较了解,在心理上和感情上愿意和对方厮守终身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呢?慎重的对待婚前性行为,而不是凭借一种对生理的需要,对性的好奇,草率的,只想要尝试而不顾后果的态度来对待婚前性行为。在没有爱情的床上所进行的性生活是不可能得到心灵的满足,只能让你更带有一种痛苦和内疚。慎重的婚前性行为是有利于婚后的幸福。
3.1 婚前性行为是感情的结晶,是爱的升华,起到一种感情催化剂的作用
感情是一种持久性的优势情绪。我们对感情的追逐,就是希望自己在爱情面前开心,幸福。我认为婚前性行为不是亵渎我们的爱情,而是强化我们的感情,使我们更加珍惜彼此,更加珍惜我们的感情,了解真实的对方,更加具有责任心,使我们更加结合在一起。
对于我的感情来说,我有一份幸福美好的爱情。我们是异地恋,不能每天想见,思念每日伴随,因为思念,每天晚上无心睡眠,每日饭不食夜不能寐,只想每天相见,因为思念,夜里通话缠绵不舍,每天盼着早点相见!虽然这样,但是我和我心爱的人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很甜蜜,让我觉得我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有一个爱我的,疼我的,关心我的人,她让我懂得了如何去爱她,如何去呵护她,如何与她相处,让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感情的美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愿望,并愿意一起携手共同努力建立属于自己的婚姻,因此我们在还没有结婚时有了性行为。婚前性行为是由我和我心爱的恋人来共同的决定,这让我们的感情变得更好,对待感情多一份责任,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就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开,无法离弃,让我们彼此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同时也丰富我们的生活,添加了更多的快乐,懂得怎么去维护我们的感情。
3.2 婚前性行为是性的协调,性不和谐是婚姻的悲剧
我认为,中国人对于“性”与“爱”的观念理解与诠释上有相对来说一定的误区。曾经在看凤凰卫视的一起节目中,曾经提到中国有很多夫妻在没有在相对来说没有爱的性中生活。我认为这样是很可怕,很令人胆寒的一件事情。
性对婚姻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我认为爱情包括情爱和性爱。情爱上双方和谐了,可性爱就一定和谐吗?我国的离婚的人群中,表面看矛盾是生活不和谐造成的,似乎在情爱点。但是,真正纠其深处而言,我想性不和谐是真正的原因。
和谐的性生活不仅仅是夫妻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能有助于促进夫妻感情,家庭和睦幸福,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在心理学家和婚姻咨询工作者的调查中,夫妻性生活的不协调则在造成夫妻矛盾的诸多因素中占50%的比例,由此可知,性生活的不协调给夫妻生活带来更多的烦恼。我认为性和情是婚姻不可缺少的元素。性生活不和谐,必然会带来身体的不适,进而影响心理的不舒畅,当然就影响心情和做事的态度和方式。还有些人会把对性的不满足通过别的方式发泄出来。我想这样的情况,生活还会美好吗?心理学表明,因为性生活不和谐引起离婚的比例占离婚的总数是很高的。
我认为婚前性行为可以检验双方性是否协调。婚前的性行为可以了解一下双方的性生活是不是协调,是不是和谐。虽然双方感情良好,感情很深厚,对待感情婚姻都具有很高的责任心,双方都愿意并一起携手走进婚姻,但是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性的不协调,给双方生活带来很大的苦恼。然而,没有经过婚前性行为而走进婚姻,因为不知道在性生活中出现性心理不平衡和性不和谐,但是对方通常将其埋在心里,一定时间后,形成的心理压抑又会进一步加深对性的渴望,进一步的加重性的不和谐,接着一系列的矛盾也随之而来,给双方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烦恼。
婚前和谐的性生活可以给未来婚姻带来幸福,不和谐的性生活是婚姻的悲剧。
3.3 婚前性行为是生活的源泉,是生活的动力
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有不同的感悟,也有很多侧面,比如爱情。爱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润化剂。我们追求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是因为
[3]
生活好比一种力量,一种趋势我们前进的力量。我认为婚前性行为就是生活源泉的一种力量。
婚前性行为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责任。这些责任不仅仅来自于感情,更多的在于如何对待今后一起生活。有性行为后,我们不再是盲目的毫无目的的生活,而是去全面的深思和规划我们未来的生活。因为我们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整体,会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和困难。婚前性行为后,大部分都会同居,这样使得男女双方具有更多的责任更容易做好明确分工。婚前同居,使男人增强责任。所有婚姻中,都要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加上房租的更方面开销,算一算,也并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些在婚前同居时代同样会出现,这能够给男性更大的压力,知道爱情和婚姻并不同,促使男人去承受更多的现实的东西,使男人增加责任心。婚前同居,让女人变得更贤惠。女性,同居过后也和恋爱时代有所不同了,不会像之前那样的娇气和不懂事了,能够忍受的慢慢的开始包容对方,因为毕竟这个家是两个人的事情,要两个人来维护,所以接受他就必须接受对方的全部,包括对方双方的公婆和亲戚。这样,在未结婚的小心谨慎之下,更容易能让女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体会到结婚的压力,让女人变得更贤惠。
婚前性行为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动力,一种对生活渴望的动力。因为在大学生时期,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让我们不能享受那甜蜜的生活,婚前性行为使我们在性欲和情感等方面获得一定的满足,再加上我们深爱对方,渴望着我们的生活美满幸福,想要和对方一起携手走进婚姻,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为了使这样的生活一直下去,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奋斗,只有去努力了再能更好的去建立属于我们的未来,给我们得生活带来了动力。
对于我而言,我们是异地恋,拥有甜蜜的爱情,让我更加的热爱我们的生活,我知道,我们的爱情来之不易,漫长的等待后让我更加懂得去珍惜,让我更加的舍不得。婚前性行为让我更加具有责任,更加充满动力,因此,为了我们的爱情走得更远,为了让我们的生活不再以电话为生,为了建立我们共同的婚姻,我对生活充满着渴望,对属于我们的未来充满着期待,为了建立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4]
3.4 婚前性行为给生活带来好处
生活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烦恼和压力,当我们遇到时,与心爱的人相处在一起,婚前性行为能缓解我们的烦恼和压力,当我们出现感情矛盾时,性行为可以帮助我瓦解,还进一步增加相互之间的感情,使我们的爱情巩固和发展,当抱着心爱的恋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入睡,给我们带来好的心情,同时性行为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
4、正确的对待婚前性为
如果两个人之间要发生性行为,必须要谨慎小心考虑后果。因为婚前性行为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两个人根本没有打算结婚,那么长期的同居,或者长期的婚前性行为,对两个人的感情是会有影响的。从男方的角度,随着时间的长久,很多男孩子对于这种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的激情就会慢慢的降低。比如说原来觉得对方很漂亮,很性感,如果长期一起同居,那么对对方的性感,漂亮这种激情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慢慢的降低,就会影响到这个男孩子对女孩子的这种热情。也就是说两个人越是很长时间的同居,最后好象走向破裂的可能性越大一些。从女方的角度讲,有很多女孩子往往还是把性和爱情结合在一起的,开始她可能是好奇发生了性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两个人长时间的同居,女孩子对男孩子的感情就会逐渐的加深,而且很多女孩子有一种错觉,误认为性和爱情是等同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男孩子很主动的发生性行为,就认为他是爱上你了,实际上这是有误差的,很多男孩子是把性和爱是分开的。这样因为性的问题会给女孩造成心理上和生理上严重的创伤,比如说怀孕。
爱是承诺和责任,在发生婚前性行为时,我们要慎重及做好安全准备,让性行为给我们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自己,不要让发生行的性后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严重的影响。
5、对婚前性要提倡安全,性的安全有几个方面
5.1 避孕措施。5.2 防止性传播疾病。
5.3 避免性的心理伤害,对婚前性的心理准备要做好。
6、结论
婚前性行为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有好也有坏,因此对待婚前性行为需要慎重。
参考文献
婚前性行为的演讲 第7篇
作为一名女生,我深知在这个问题上男生女生是不平等的。婚前性行为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讲。首先,提前尝试婚后的事情,偷食禁果,女生答应男生肯定是出于对对方的爱,想把对方牢牢拴住,却不知不合时宜的性行为会让双方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这样反而不利于两人爱情的发展。其次,大学生情侣一旦有了性行为,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小则女生会染上妇科疾病,大则女生有可能会怀孕。大学生情侣没有经济基础,如果流产时没有去正规医院,甚至会导致不孕不育。这对女生的生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是难以弥补的。再次,虽然现在是21世纪,人们的思想都逐渐开放,但是一切保守思想还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中。大多数男人都有“处女情结”,他们表示,不愿意将来自己的结婚对象是非处女,然而他们却愿意和女朋友发生性关系。这种矛盾的调查结果无疑让人为女生感到可悲。女生义无反顾地为这个以后不一定是自己丈夫的男人奉献出了一切,但是却有可能遭受着周围同学的议论和嘲讽,这种心理上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并且绝大多数女生和男生交往,是奔着以后的婚姻去的,而大多数男生却不一定想和自己的女朋友们结婚。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这一代人特立独行,追求个性,藐视世俗。加上已经成年,正是风华正茂,春心萌动的年纪,有性需求也是无可厚非。两个人情到浓时,偷食禁果,也许更有利于情感的交流和升华。现在的年轻人对一些传统观念看的比较开,他们也能接受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上海交通大学早在前几年便向在校大学生们免费发放了安全套,这中现象虽然不能理解成对大学生性行为的一种支持,但是可以看出是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既然这种现象无法禁止,高校只能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把伤害和弊端降到最小。
婚前性行为的演讲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危险性行为,学生
随着性成熟的提前和性观念的日益开放, 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认同婚前性行为, 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明显上升, 且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1,2]。媒体是青少年获取性信息的重要资源[3,4,5], 为了解媒体接触对中学生的性行为发生意愿有无影响。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中学生开展横断面调查, 探讨接触媒体时间及感知父母对婚前性行为态度与中学生性行为发生意愿的关联, 为今后开展深入研究和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 于20112012年间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 首先将上海市某区所有初中、高中学校按照综合水平分为3个等级, 然后在每个等级各抽取1所初中和高中学校, 在选中的6所学校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3个班级, 共抽取1 403名12 ~ 19岁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自填式匿名电子问卷 ( CASI) 收集资料。共收回有效问卷1 390份, 有效率为99. 1%。其中男 生672名 ( 48.4%) , 女生718名 ( 51. 6%) ; 初中生668名 ( 48.1%) , 高中生722名 ( 51.9%) 。平均年龄为 ( 13.5±0.9) 岁。
1.2研究变量本研究纳入分析的媒体包括电视、电影、网络、小说/书/杂志/期刊、报纸。接触媒体时间指调查对象最近1个月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的累积时间。依据接触媒体时间多于或少于中位数的标准, 将调查对象划分为接触媒体时间较多组和接触媒体时间较少组。结局变量为调查对象在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的意愿。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年级、学习成 绩、对家庭总体感觉。
1.3统计分析先将采用CASI技术收集的原始数据转化为SAS数据库, 然后采用SAS 9.2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核查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接触媒体时间与中学生发生性行为危险的关系, 随后按照父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分层进行多元回归分析[6]。
2 结果
2.1基本情况中学生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者占49.6%, 中等水平的占29. 6%, 中等以下的占20. 8%。83.6%的学生对家庭总体感觉较好, 感觉还可以和较差的比例分别为14.0%和2.4%。10.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中学阶段可能发生性行为。认为其父母坚决反对中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占58.2%。
2.2学生的媒体接触时间中学生平均每天花费在各类媒体上的累积时间中位数约为3. 2 h ( 190. 2 min) , 其中平均每天在网络上花费时间最多 ( 48. 6 min) , 其次为电视 ( 37. 1 min) 、小说 / 书 / 杂志 / 期刊 ( 30.0 min) 、电影 ( 23.1 min) , 每天在报纸上花费时间最少 ( 10.0 min) 。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 除平均每天上网时间 ( 男生55.7 min, 女生41.4 min) 及接触各类媒体的累积时间 ( 男生208.4 min, 女生172.9 min) 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 Z值分别为-2.61, -3.12, P值均<0.01) , 接触其他各类媒体的时间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高中生除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多于初中生外 ( 高中生55.7 min, 初中生38.6 min) , 接触其他各类媒体的时间均少于初中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 初、高中生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的累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Z = -1.24, P>0.05) 。
2.3学生接触媒体时间与发生性行为意愿的关联性接触媒体时间较多组相对于接触媒体时间较少组, 其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 χ2= 12.60, P<0.01) 。在学生认为父母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的组别, 接触媒体时间与其性行为意愿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 χ2= 2.79, P> 0.05) 。认为父母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组别, 接触媒体时间较少发生性行为意愿的比例低于接触媒体时间较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8.74, P<0.01) 。见表1。
2.4学生发生性行为意愿的多因素分析基于表1分析结果, 按学生感知父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分层, 以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意愿作为应变量 ( 1=可能发生性行为, 0=不可能发生性行为) , 拟合二分类Logis- tic回归模型, 在调整人口学特征、学校、家庭等影响因素后评价对象接触媒体时间对结局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认为父母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中学生, 其媒体接触时间与发生性行为的意愿呈正相关 ( OR = 2.07, 95%CI = 1.31 ~ 3.28) , 而认为父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中学生, 其媒体接触时间对发生性行为意愿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 OR= 1.53, 95%CI= 0.80 ~2.93) 。无论中学生感知父母对婚前性行为态度如何, 男生在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均大于女生。在认为父母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中学生中, 成绩差者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 OR = 1.41, 95%CI = 1.07~ 1.84) ; 在认为父母反对中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组别中, 对家庭感觉不好的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也较大 ( OR=2.18, 95%CI=1.28 ~3.69)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 每天接触媒体时间以<3.2 h 为参照, 性别以男生为参照, 年级以初 中为参照, 成绩与对家庭感觉均以好为参照, 年龄为连续性变量; * P< 0.05。
3 讨论
Ashby等[6]研究发现, 青少年在感知父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前提下, 如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2 h或更多, 则其在随后的1 a中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将增加。本研究发现, 在感知父母不反对中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前提下, 每天接触媒体的时间超过3.2 h相比每天接触媒体时间不足3.2 h的被试, 其在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提示应关注每天接触媒体时间过长的中学生, 及时给予适当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和引导, 以有效减少中学生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感知父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与其发生婚前性行为意愿之间存在关联[7]。本研究也发现, 中学生感知父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影响其媒体接触时间与他们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意愿。如果中学生认为其父母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8], 则在父母观念的影响下, 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也较为保守, 因此其在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较小; 相反, 中学生认为父母不反对婚前性行为, 则其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也较为开放, 又受到媒体等外界环境中较为开放性观念的影响, 使其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较大[9]。
本研究以中学生感知父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为分层变量, 对中学生发生性行为可能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认为父母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时, 对家庭感觉不好的中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可能与生活在此类家庭的孩子在感情上更为孤独, 更容易与异性恋爱有关[10]。在感知父母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对象中, 成绩较差的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可能是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研究结果还表明, 相对于女生, 男生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可能性更大, 一方面是因为男生性态度更为开放, 而女生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 另一方面性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如非意愿妊娠、流产对女性生殖健康影响较大, 因此她们对婚前性行为较为保守和谨慎[11]。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中学生接触媒体的时间与其在中学阶段发生性行为意愿之间存在关联。提示媒体是影响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进一步细化中学生接触媒体性内容的时间, 从而考察媒体性内容的接触时间与中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的关联, 为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以发挥媒体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佩生, 孙兰芳.江苏省高中生性行为及艾滋病知识态度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6) :678-680.
[2]段佳丽, 孙颖, 霍达, 等.北京市大中学生性行为及其与物质成瘾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9) :1044-1046.
[3]BROWN JD, L'ENGLE KL, PARDUN CJ, et al.Sexy media matter:Exposure to sexual content in music, movies, television, and magazines predicts black and white adolescents'sexual behavior[J].Pediatrics, 2006, 117 (4) :1018-1027.
[4]L'ENGLE K L, BROWN J D, KENNEAVY K.The mass media are an important context for adolescents'sexual behavior[J].J Adolesc Health, 2006, 38 (3) :186-192.
[5]程艳, 楼超华, 高尔生.接触媒体性信息对上海地区未婚大学生性观念及行为的影响分析[J].生殖与避孕, 2010, 30 (8) :543-547.
[6]ASHBY SL, ARCARI CM, EDMONSON MB.Television viewing and risk of sexual initiation by young adolescent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6, 160 (4) :375-380.
[7]ACCARD JJ, DITTUS PJ, GORDON VV.Maternal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sexual and contraceptive behaviors[J].Family Plann Perspec, 1996, 28 (4) :159-165.
[8]左霞云, 涂晓雯, 楼超华, 等.亲子交流性教育对高中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8, 16 (6) :344-347.
[9]陈晓, 楼超华, 涂晓雯, 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及危险性行为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9, 17 (3) :153-157.
[10]涂晓雯, 廉启国, 楼超华, 等.上海市职业学校学生性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9, 25 (4) :301-303.
婚前性行为的演讲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