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效率范文
护理效率范文(精选6篇)
护理效率 第1篇
护理士官属军队护理人员, 是最贴近一线指战员的医务工作者, 肩负着平战时救死扶伤的重要使命。护理士官与工作在驻军以上医院的护理人员, 在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重点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他们肩负着基层部队官兵的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工作。护理士官的培训层次为三年制大专, 其中2年在校学习, 1年临床实习。共开设31门必修课和10门限定选修课。必修课总学时为1 920学时, 其中临床护理教学344学时, 占18%。外科护理学总学时120学时, 其中理论课104学时;内科护理学总学时132学时, 其中理论课116学时;急救护理学总学时30学时, 其中理论课22学时;妇、儿科护理学总学时30学时, 其中理论课22学时;康复护理学总学时32学时, 其中理论课24学时。与同等学历的地方院校护生的理论课学习时间相比较少。
如何克服理论授课时数少与教学内容繁杂之间的矛盾, 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在师级医院护理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 满足其第一任职需要, 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 我们在2004级临床护理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在2005、2006级临床护理教学中, 对内、外科护理学和急救护理学部分内容进行整合, 把在不同发展阶段分别需要内、外科治疗的疾病, 合并讲解, 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临床上有很多疾病我们无法将其划分为内科疾病或外科疾病。因为当同一种疾病发展到不同阶段时, 会分别需要接受内科或外科治疗。如消化性溃疡病人在没有严重并发症时, 会在内科进行治疗;但当出现了穿孔、幽门梗阻、出血或癌变时, 就需要接受外科治疗。这只是一种疾病的2个不同发展阶段, 传统教学中把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与护理放在内科护理学中讲授, 而将其手术前、后的护理放在外科护理学中讲授。这样, 由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教学不同步, 影响了知识的连贯性, 同时还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 浪费了教学时间。而护理士官工作的师级医院, 分工不是很细, 往往需要护理人员对一个病人进行全程护理。所以我们对内、外科护理学和急救护理学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如原来内、外科护理学都讲的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甲亢、肝癌、肺癌、消化性溃疡等内容由同一教员全程讲授, 不再重复教学。对于内、外科护理学和急救护理学都涉及到的心跳骤停、复苏等内容, 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必须掌握的一些专科技术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心脏起搏器、双气囊三腔管的操作和使用等, 合并到急救护理学中进行讲解和练习, 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这样, 平均每个病种的教学时间减少了1学时左右。使得学员在有限的理论课学习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教学效率。蒉
基于DEA的护理工作效率评价 第2篇
该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 建立一个科室护理工作效率评价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评价医院各科室的护理工作效率, 并对那些效率偏低的科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最后, 以山东省某三甲医院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1 利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科室护理成本
设某医院有N个科室P1, , PN, 一个完整的护理流程包括n个步骤, 记为A1, , An, 每个步骤可能耗费s种资源R1, , RS。
1.1 计算每个科室占用的间接成本
首先, 设耗费间接护理成的成本动因数量分别为Di1, , Dis (i=1, , n) , 单位成本动因比率为M1, , MS, 则第i个步骤所耗费的资源成本为
其次, 设每个步骤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分别为Qi1, , Qin (i=1, , N) , 单个步骤成n本动因比率为T1, , Tn, 则第i个科室所耗费的间接护理成本为
1.2 计算每个科室占用的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的核算按基本工资和奖金之和计算。
2 科室护理工作效率评价的DEA模型
设每个科室有m种类型的成本指标和s种类型的产出指标, χij表示第j个科室的第i种成本的投入量, yrj表示第j个科室的第r种产出量, 投入、产出向量分别为χj= (χ1j, χ2j, , χmj) T, yj= (y1j, y2j, , ysj) T。
由于护理工作的产出指标的变动较小, 故该研究从投入角度评价科室的相对效率。某科室 (DMU0) 的相对效率评价的C2R模型为:
设该模型的最优解为λ*, s-*, s+*, θ*, 则为DMU0在DEA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若θ*=1, 且至少有一个松弛变量为0, 则DMU0为弱DEA有效;若θ*=1, 并且s-*=s+*=0, 则DMU0为DEA有效。
3 案例分析
3.1 计算科室的护理成本
下面以某医院的5个科室为例, 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各科室的护理成本, 有关病人数量、基本工资、奖金和护士人数等资料, 见表1。
该医院某月间接费用项目与金额如下:办公用品成本0.6万元, 水电成本0.5万元, 设备折旧0.3万元。对于办公费用、设备折旧和水电成本, 其成本动因是病人数量, 可以此作为这三项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其分配率为:办公费用分配率=0.6/410=0.00146 (万元) , 水电成本分配率=0.5/410=0.001 22 (万元) , 设备折旧分配率=0.3/410=0.000 73 (万元) 。根据上述费用分配率, 得分配结果如下:科室A0.171万元, 科室B0.410万元, 科室C0.325万元, 科室D0.273万元, 科室E0.221万元。
根据上述分析与计算可得各科室的护理成本如下:科室A5.671万元, 科室B9.210万元, 科室C8.625万元, 科室D6.874万元, 科室E4.621万元。
3.2 科室护理工作效率评价及结果分析
将科室作为一个决策单元, 我们选择的输入指标有基本工资、奖金、办公成本、水电成本、设备折旧, 输出指标为病人满意度、护士日负担人数和平均护理时数, 见表2。
根据所建立的DEA模型, 对表2的数据通过软件进行运算, 见表3。
从表3可知, 在这5个科室中, 科室A和E对应的θ=1, 且所有的松弛变量均为0, 因此科室A和E的护理工作效率相对最高, 其次是科室D、科室B、科室C。也就是说, 对科室A和E而言, 医院以较低的经营成本, 赢得了较高的回报, 对科室C而言则完全相反。
对于θ<1的情况, 根据松弛变量定理, 可以计算出医院经营成本的最小值, 即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最低成本, 也就是让非DEA有效科室变为DEA有效应采取的针对性改进措施。下面以科室D为例说明医院该如何降低护理成本, 提高盈利水平。对科室D来说, 该科室的工资需降至60.8428-0.4244=4.6324万元, 奖金需降至0.60.8428-0.4244=0.46324万元, 因此该科室可以通过减少护士人数或减少高职称护士所占比例来提高护理效率。类似地, 还可以通过降低间接成本或提高产出指标来提高效率。
4 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不难发现, 虽然手工排班方式能满足基本的护理需求, 也能使所有护士的工作量基本均衡, 但是各科室的护理工作效率差别很大。而DEA模型不仅能评价各科室的护理工作效率, 还可以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使非DEA有效成为DEA有效, 从而降低医院的护理经营成本,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重, 赵雪.探析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J].商场现代化, 2010 (2) :33.
[2]杨莘, 邵文利, 杨玉平, 等.护理人员工作绩效评价现状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4) :24-25.
[3]叶琳, 叶笑静, 郑晓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J].护理学报, 2010 (19) :44-46.
护理效率 第3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
为了深入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相关影响, 本文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5 月-2015 年6 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0 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 例, 男20 例, 女15 例;年龄52~80岁, 平均年龄 (65.6±8.3) 岁。对照组35 例, 男19 例, 女16 例;年龄53~81岁, 平均年龄 (65.7±8.4) 岁。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临床专业诊断并确诊, 两组患者都对该研究内容了解和知情, 且提前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 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及时到达现场, 给予患者常规吸氧护理和心电监测护理, 另外, 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和其他常规辅助护理等。观察组严格按照急诊护理流程给予护理。
统计学方法:本文选择SPSS 30.0软件进行统计学相关研究和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相关指标对比:经过急救护理干预, 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急救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教育评分对比:观察组健康知识教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急诊疾病种类的不断增加, 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率不断提升, 急诊心脑血管疾病包括急诊脑梗死、急诊脑出血等[1]。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临床急救和护理, 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必须及时救治,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改善患者预后。大量临床实践结果表明,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仅需常规急救护理, 更需要完善急诊护理流程, 给予患者早期治疗和有效急救, 从根本上提升急救成功率和效率, 提升患者预后质量和护理质量[2]。
急诊护理流程具体步骤: (1)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接诊护理:医护人员接诊后, 及时做出回应和反应, 及时应用专业救护措施[3]。达到现场后, 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 适当移动患者, 还要及时掌握患者疾病史和病情。 (2) 加强对患者的途中送达护理:做好现场护理工作后, 把患者移到车上, 在移动过程中保证动作适当, 在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的基础上, 加强对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吸氧治疗, 加大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力度[4]。对于疼痛程度较深的患者, 要进行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创建, 为患者注射适量的吗啡, 缓解患者疼痛感, 一旦患者产生心搏异常问题, 要采取相应有效的心脏复苏措施[5]。还要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加大对患者皮肤温度等指标的监测力度, 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和信息。 (3) 加强对患者的院内护理: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做好相关诊断和检查, 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 提前准备好相关药物、设备以及仪器。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提升输液导管通畅性, 还要加大对患者疾病知识讲解的力度, 消除患者恐惧和疑虑, 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 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 (4) 加强对患者的病房护理:引导患者保持适当卧位姿势, 严格控制氧气流量以及相应的输液速度, 提升导管通畅性。还要加大对患者病情的监测力度, 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救治措施。
参考文献
[1]梁俊华, 李娟.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22 (8) :75-77.
[2]王乾, 李冬欣, 蓝惠兰, 等.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2) :2726-2728.
[3]于芹慧.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和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26 (2) :118-119.
[4]邓济水.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 2014, 13 (34) :259-260.
护理效率 第4篇
1 定义
根据项目涉及的主要范围, 我们成立项目小组, 根据医院的工作排班制度, 我们定义护士因工作原因拖班超过30分钟为缺陷, 并确定发生护士拖班的各种因素为我们的质量关键点。
2 测量
数据采集由项目小组成员负责执行, 首先制定数据采集表, 对全院护士拖班的现状进行初步调研, 采集数据对象为全院27个临床护理单元的300名各层次的护士。应用MiniTab软件对数据进行测量, 发现护士拖班以主班、责任班、前夜班为主, 拖班平均时间45分钟, 最长达90分钟。
3 分析
此目标是确定问题的根源, 我们召集了项目小组成员及部分拖班现象较严重的临床科室的护理骨干, 以目前医院护士各班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入手, 画出各班工作流程图。然后, 通过头脑风暴法, 根据工作流程寻找影响护士工作效率、导致拖班的所有可能的原因, 并绘制因果图 (鱼骨图) (图1) 。结合测量阶段采集的数据, 运用帕累托图进行分析, 从鱼骨图和帕累托图中找出导致拖班的关键、可控因素, 最后得出烦琐的护理书写、复杂的医嘱处理查对程序、各班职责不均、工作流程和物品摆放不合理、过多的手工抄写、重复工作是导致护士拖班的6个主要关键点。具体分析如下:
注:图中C表示可控因素;X表示常量为不可控制的因素;N表示噪音可以忽略不计。
3.1 护理书写烦琐
护理记录表单多, 各表单记录的相关信息没有共享, 特别是危重病人, 要在一般护理记录单和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上同时记录, 造成不必要的重复书写;护理记录的内容冗长烦琐, 不能及时反映病人的实际病情。据统计每天每组责任护士花在护理书写上的时间为2小时以上, 是导致责任护士拖班的主要原因。
3.2 医嘱处理流程复杂
手工抄写各种护理治疗卡片, 容易发生出错及卡片丢失现象;原有的医嘱查对流程:“主班核对医嘱处理打印输液瓶签治疗班查对输液瓶签责任组与主班大查对医嘱更改有误瓶签再次核查更改的瓶签治疗班配制液体”, 每天护士需要240分钟用于医嘱查对。过多重复的核查环节,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
3.3 物资摆放混乱
病区内常用物资包括药品、耗材, 存在数量种类多、标识不清、摆放混乱等现象, 每天各班物资清点多达100余种, 需要花费30分钟, 且护士在工作中反映, 由于未做到物资的定位、定量管理而造成取用不方便与个别备用物资储备不足的现象, 护士每天忙于点、找、借物资, 以致病区工作忙乱无序。
3.4 其他
在每个病区, 依据现有护理工作流程能力, 按岗位职责不同, 分为主班、责任班、前夜班、中班、治疗班、帮班、后夜班7个班, 而在调查数据中显示拖班以主班、责任班、前夜班为主, 拖班时间为45~90分钟不等。项目小组利用群策群力再次进行原因分析, 发现导致拖班的主要原因是在不可控因素下, 护士长没能及时进行人力过多的手工抄写, 重复工作也是导致拖班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些均影响护士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影响了职工与病友的满意度。
4 改进
针对分析阶段得出的结论, 我们对影响护士工作效率造成拖班的几个主要关键因素进行改进。
4.1 病历书写简洁化
根据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 护理病历书写应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3]。本院重新调整原有的护理书写规范, 设计新的护理书写表格, 变原来的多类多页书写为同页书写, 即左边为生命体征、出入量、基础护理记录, 右边为病情记录, 按护理程序模式问题、措施、评价进行实时记录, 达到既可以动态、客观描述病情变化, 又便于各班护士查阅, 避免重复书写的效果。
4.2 医嘱处理程序化
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平台, 整合医嘱信息资源, 改进原先的医嘱处理查对程序, 从7步改成4步:“主班医嘱处理责任组、主班查对医嘱打印瓶签治疗班配制液体”, 减少二次重复复核环节, 减少参与医嘱查对护士人数, 由原来4人减少到2人, 整个医嘱处理、查对时间从原来240分钟减少到140分钟。
4.3 物品管理规范化
针对病区各班物资点多、烦、费时的现象, 从病区备用药品管理入手, 减少病区备用药品的种类、数量, 按药品性质分类放置, 统一标识。制订抢救车管理制度, 对抢救车使用频率少于1次/月的病区的抢救车在检查无误后, 用封条进行封存, 以保证应急使用[3]。护士站实行5S管理, 即利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五个项目, 根据物品使用频率, 以就近、方便、节力为原则, 规范病区常用物品摆放, 做到定位、定量、标识清晰, 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 培养护士良好的工作习惯, 最终提升护理人员的品质。各班物资清点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使护理工作更加有序, 护士抱怨减少。
4.4 护理工作电子化
共享计算机信息资源, 整合有效信息, 开发各类护理管理软件, 推行护理工作电子化, 取消医嘱处理中各项手工操作, 如注射卡、饮食卡、护理卡等。各种检验标本送检登记、查收实行网上操作, 使检验标本送检成为一条疏而不漏, 环环相扣, 便于监控的高效通道, 节省了手工登记时间, 避免了差错, 标本漏登记率从10%下降到1%。
4.5 病区管理无声化
使护士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将铃声处理在病人呼叫之前, 推行主动巡视病房制度, 既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又解决输液换瓶和病人各种即时服务的需求。同时, 也改善服务态度, 缩短护患距离, 改变原来忙乱无序的工作状态, 有效地杜绝输液安全隐患, 实现将时间还给护士, 将护士还给病人, 达到病区管理无铃声,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6 排班实行弹性化
根据工作时段、是否高峰期、手术多寡、病情轻重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改变传统定班定点排班模式为弹性排班模式, 旨在切实满足病人需求, 缓解高峰期护士工作压力。同时配合我院近阶段的岗位分析工作, 梳理各班职责, 调整工作流程, 达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5 控制
此阶段主要是在实施改进的基础上, 制订控制措施, 并评估改进效果, 巩固成绩, 确保流程不会回复到初始状态[4], 每周护理部都组织项目小组成员下病区现场检查, 对不合理的地方予以指导, 对于各方面做得突出, 拖班少的病区进行精神激励, 并在每月护士长会议上进行实践分享, 介绍经验, 既调动积极性, 又为其他病区树立学习的标杆。经过半年努力, 我们再次收集改进后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发现在相近工作量和人员配置下, 护士拖班从原来平均45分钟缩短到20分钟。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达到了减少护理人员拖班现象, 使护理工作更加有序,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 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进一步满足了病人的需求。
摘要:文章介绍了如何应用六西格玛管理工具, 对医院现有的护理工作流程进行改进, 通过简化护理病历书写、改进医嘱处理流程、调整各班职责、规范病区物资摆放、完善电子化护理工作站等一系列控制、改进措施,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六西格玛,护理,流程
参考文献
[1] (美) 格雷特.布鲁 (Greg Brue) 著, 柴金萍译.6西格玛经理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7-18.
[2]卢爱金, 徐冰, 陈海啸, 等.应用六西格玛管理减少护理缺陷做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1) :42-43.
[3]姚蕴伍.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第1版,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79-80.
护理效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科2014年7月—2014年12月1 083份手术护理记录单为对照组, 其中高年资护士 (工龄≥5年) 担任巡回工作完成799份, 占73.78%;以2015年1月—2015年6月的1 023份手术护理记录单为观察组, 其中高年资护士 (工龄≥5年) 担任巡回工作完成768份, 占75.07%。两组手术类别等部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手术护理文书质量控制模式
以人工终末质量控制为主。病人手术完成后病历归档前, 由质量控制护士另找时间对手术护理记录单进行查阅, 根据手术护理记录单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文书规范》等相关护理文书规范制定) 进行评分, 将发现问题汇总, 在质量控制会议上反馈。
1.2.2 新的手术护理文书质量控制模式
电子审核系统环节质量控制为主、人工终末质量控制为辅。计算机技术在护理专业的应用标志着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3], 我科结合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建立手术护理文书系统, 其中包括手术护理文书质量控制模块, 在手术护理文书生成最终Word版本之前实现计算机自动进行漏项审核, 若是发现有漏项, 则有红色字体提示, 避免人工审核盲点, 保证每一份手术护理记录零漏项的发生。新模式重视环节质量控制, 运用电子审核系统将质量控制手术护理文书的时间前移至手术病人的运行电子护理记录, 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手术结束时由质量控制护士通过电子共享平台对已完成手术护理文书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查阅, 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反馈, 责任到人, 及时改正。见图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管理模式下质量控制员完成手术护理记录单质量控制所需时间比较
传统模式下, 质量控制护士完成一份手术护理记录单质量控制的平均时间为6.89min±2.10min, 而新模式下只需要1.94min±0.80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种管理模式的手术护理记录单退档份数比较
病人出院后手术护理记录单会随着病历提交到病案室, 由病案质量管理人员查阅后完成最终质量控制, 如果发现问题, 病案室会通知退档, 接到退档的护士及时修改并重新归档。新模式下手术护理记录单退档份数由之前的8 4份下降为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3.1 电子审核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质量控制效率
传统的护理记录单质量审核需要大量的人力及时间, 常常需要不同的质量控制员进行交叉检查, 但还会出现遗漏的情况, 而护理电子审核系统在护士完成记录单的过程中就进行初次审核, 系统设置有漏项提醒, 凡是没有填写完成的项目会有红色字体提醒, 无法打印留底, 从而杜绝了漏项等记录不完整的情况发生。同时通过电子共享平台, 已完成的手术护理记录单会即时发送给质量控制员进行实时查阅, 质量控制员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找翻阅, 将护士从繁重的人工质量控制任务中解放出来, 节约了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审核系统还能帮助质量控制员快捷地了解到科室护理病历书写质量, 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汇总, 便于进行及时全面的统计分析。同时, 这些全面的、系统的资料, 还可作为科研的资料来源, 有助于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探索[4]。
3.2 环节质量控制是手术护理记录质量的根本保证
传统的质量控制模式是以终末质量控制为主, 经常在手术记录单完成了一段时候才进行书写质量控制的检查, 发现问题不能即时反馈,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新模式以环节质量控制为主, 运用电子审核系统将质量控制手术护理记录单的时间前移至手术病人的运行电子护理记录中, 质量控制员在病人离开手术室之前即可完成手术护理记录单质量评价, 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反馈, 责任到人, 及时改正, 保证每一份完成的手术护理记录单均为合格的, 而且随着医患矛盾日益突出, 发生医疗纠纷时病人及其家属要求立即封存病历, 由于病历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是重要的法律依据[5], 此时环节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新模式改变了护理记录“重终末, 轻环节”的传统质量控制方法。
3.3 电子审核系统有助于培养护士自我质量控制意识
新模式实施之前部分临床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书写, 认为记录单会有科室质量控制人员、病案室终末质量控制人员双重把关, 有缺陷再退回修改, 对护理记录质量把控缺乏主动性。新模式实施后, 手术护理记录单的完成的过程中系统会不断提醒责任护士进行自我检查, 质量控制员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 并解决问题, 形成人人具有质量控制意识, 人人是病历质量把关人的良好局面。同时在分享平台, 护士可以便捷地看到质量控制员对自己记录单的审核情况, 也可看到其他责任护士出现的问题, 可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以提高护理电子病历的准确性, 不断培养每位护士自我质量控制的理念, 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护理电子病历的质量。
科学高效的护理电子病历对护理工作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 而手术护理记录单是护理病历是医疗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反映了护士的业务能力、责任心和工作态度[2]。我科对手术护理记录单质量的审核从病人进入手术室就开始进行, 科室质量控制员对每份护理记录单进行实时监控, 采用电子审核系统环节质量控制为主、人工终末质量控制为辅的新型质量控制模式,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及时修正。新模式的成功运行, 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手术护理记录单的质量, 培养了护理人员自我质量控制的意识, 提升了护理质量控制效率, 从而推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摘要:[目的]探讨以电子审核系统环节质量控制为主、人工终末质量控制为辅的质量控制新模式对手术护理文书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6月采用以电子审核系统环节质量控制为主的新模式对手术护理文书进行质量控制以后与之前的2014年7月—2014年12月的所有手术护理文书的平均质量控制时间以及病案室退档情况。[结果]采用新模式以来手术护理文书质量控制时间由每份6.89min±2.10min缩短为1.94min±0.80min, 病案室退档率从7.76%下降为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以电子审核系统环节质量控制为主、人工终末质量控制为辅的质量控制模式新模式, 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护理文书质量, 提升护理质量控制效率, 从而推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关键词:电子系统,环节质量控制,手术护理文书,病历质量
参考文献
[1]冯运, 缪薇菁, 孙科芬, 等.护理电子病历质量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5) :485-487.
[2]黄昭艳, 杨枫, 梁江萍.护理病历常见缺陷与改进措施[J].中国病案, 2012, 13 (1) :19-24.
[3]程薇.对发展我国护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2 (6) :533.
[4]蔡卫新韩丽军李靖, 等.护理电子病历质量审核模块的应用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15, 1 (50) :26-29.
[5]卫生部医政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44-54.
护理效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12月急诊科住院治疗的患者79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43例, 女36例;年龄27~75岁, 平均 (44.7±6.8) 岁;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19例、急性内脏系统疾病32例、食物中毒9例、其它19例。随机抽取2013年1月-12月同类患者82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45例, 女37例;年龄28~76岁, 平均 (45.2±6.9) 岁;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21例、急性内脏系统疾病32例、食物中毒8例、其它21例。两组患者一般信息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我院急诊科于2013年1月开始全面推行PDCA循环护理模式, 故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配合行PDCA模式。PDCA循环护理模式具体内容: (1) 计划阶段:预先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主动、深入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 了解患者一般需求;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协助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护士全员参与安全隐患的排查;护士长定期结合上级下达的任务及本科室特点, 对护理质量进行调查总结, 并预先制定季度性、年度性护理控制计划;构建并实施“护士长-质控护士-执行护士”三级护理体系;针对于可能出现的各护理不良事件, 行预见性培训; (2) 实施阶段:首先要求护理实施者明确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方法, 可通过分发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控计划手册、开展定期考核实现;其次, 护理人员需深入落实护理计划, 扩大抢救空间、人性化急诊科布局、梳理护理制度、排查安全隐患、处理高危因素、明确重点环节、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后按要求补救等; (3) 检查阶段: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于每月末定期调查所有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并对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现场控制, 制定偏差纠正措施; (4) 行动阶段:定期召开质量评估分析会议, 分析、探讨并总结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 制定改进建议, 反馈至相关个人;巩固既往成绩, 并总结新护理经验, 适度调整护理目标;汇总典型错误, 避免再次出现。
1.3 统计项目
统计抢救有效率:以患者存活为抢救有效;统计护理满意度:存活患者出院前, 以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其护理满意度, 量表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计数资料按 (n,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抢救有效率95.1%, 显著性高于对照组84.8%;存活患者护理满意度96.2%, 显著性高于对照组86.6%。上述差异均显著,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急症科为重症患者的重要抢救科室, 相较于其他医疗科室, 其工作较为繁杂, 涉及面较广, 为保证抢救效果、缩短抢救时间, 必须强化急诊科护理[1]。考虑到现阶段医疗体系发展迅猛, 护理关键点可能频繁更换, 因此必须引入一种可持续性提高护理质量的管理方案。在深入研究多种护理方法之后, 我们认为PDCA循环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切合性, 临床实践亦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抢救有效率均显著性更高, 这在孙树英等[3]人的研究中亦可得到证实。
此模式将护理质控换分为持续循环的四个阶段:P即为计划阶段, 主要工作为分析现状, 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护理计划[4];D即为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为深入落实计划;C即为检查阶段, 要求检查计划的落实效果;A即为行动阶段, 主要将获得的成果标准化, 并总结未能解决的问题, 为下一阶段的计划做准备[5]。此循环持续运行, 有助于解决急诊科护理护理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晶晶.对急性冠状动脉脉综合征患者实施PDCA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2014, 5 (2) :71-72.
[2]章玉兰, 杜菊媛.PDCA循环法在改善急诊留观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5) :19-20.
[3]孙树英.PDCA循环法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7) :3256-3257.
[4]符志华.PDCA循环法在急诊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1) :92-93.
护理效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