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性资产
海洋资源性资产(精选8篇)
海洋资源性资产 第1篇
关于资源性资产的概念和内涵, 国内许多学者做过专门论述和研究, 但目前尚未统一。钱阔和陈绍志的研究侧重于资源性资产的获益性[1], 李金昌等强调资源性资产是在价值量和所有权基础上的自然资源存量[2], 谷树忠偏重于资源所有属性和价值性能[3], 姜文来认为资源性资产是具有明确的所有权且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效益的稀缺自然资源[4]。
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范畴上讲, 资源性资产是自然资源的一个子集, 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自然资源才能称为资源性资产, 这些条件包括[5]:①稀缺性。某种自然资源的供给不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求 (包括未来需求) , 这是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源性资产的重要前提。②产生效益。效益是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源性资产的经济动因, 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部分。③具有明确的所有者。没有主体或所有者的自然资源, 是难以转化为资源性资产的。
海洋资源性资产是指海洋范围内和沿海地带由某一组织或个人所控制或拥有的, 在一定的认识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能够进行开发利用, 并能给其所有者主体带来一定效益的稀缺海洋资源, 由海洋水体资源、海洋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油气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自然遗产资源等一系列资源组成。
2 现行体制下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体制是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及综合管理与行业管理互补、共促的运行机制。国家海洋局作为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全国海域实施综合管理, 沿海省、市 (地) 和县分别成立了地方海洋行政管理机构, 基本形成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海洋管理系统。同时, 对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开发管理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 基本上是陆地各种资源开发行业部门的管理职能向海洋的延伸, 如, 渔业部门负责海洋渔业管理, 交通部门负责海上航运和港口管理, 地质矿产部门负责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管理等。综合看来, 目前我国涉及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主要行业管理部门包括渔业、矿产、交通和环保等。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开发利用取得长足的进步, 但也出现和累积了如下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正式制度的建设不完善
正式制度, 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 包括法律、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等[6]。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的正式制度主要有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政策、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法规以及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战略和规划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涉海事务日益增多,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洋制度建设薄弱的状况, 为我国的海洋管理、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并初步构建起我国的海洋资源性资产法律和法规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还很落后, 存在诸多问题。①海洋资源性资产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还没有构建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衔接的国内法律体系, 尤其是海洋基本法不完备, 一些领域存在立法空白, 一些法律和法规也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②我国涉及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的规定多为部门制定, 部门利益突出且缺少综合统一性;同时, 有些规定虽然比较详尽, 但实际执行效果距离目标甚远。③缺乏宏观指导和规划。虽然我国颁布实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具有海洋战略性质的文件, 国家也不断加大对海洋调查和海洋管理的力度, 但从整体上看, 尚未对海洋的战略地位有清醒的认识, 已经制定和实施的某些规划或战略仅是部门性的、区域性的或事务性的, 有些只能称之为战略框架;而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多样且各种资源相互关联, 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相互影响且相互依存, 因此单一部门和区域性的海洋发展规划不能协调各海洋产业之间的关系, 难以促进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的整体效益。
2.2 过度开发致使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局部海域甚至资源枯竭
以海洋渔业资源为例。海洋渔业资源的繁衍生长是有其周期性的, 合理并且有限度地进行捕捞可以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立渔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但是目前在我国海洋渔业捕捞中, 不顾长远和整体利益而只顾本地区和本单位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 阻碍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使多种渔业资源濒于枯竭[7,8,9]。我国一些海域的渔业资源在大捕捞量的强度捕捞下, 资源状况越来越差, 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甚至形不成渔场和渔汛。
2.3 海岸及其近海海域污染严重, 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由海上开发活动进入海洋的废污水和废弃物越来越多。大量的污染物入海, 海岸带首当其冲, 不仅使一些优美的景观资源变得污浊不堪, 而且破坏了各种高生产力生态系统, 局部岸段成为“海上的荒漠”, 已无大型生物存在, 甚至出现除微生物细菌外其他生物绝迹的情况。同时, 由于海岸带及相邻近海的严重污染, 因污染引发的灾害 (如赤潮) 大量增加。此外, 海水中的大多数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和残留, 经食用也会危及人类自身。
2.4 海岸侵蚀加剧
我国海岸侵蚀比较严重, 不论大陆海岸还是海岛海岸都存在侵蚀问题。近些年由于开发利用的不合理而引发和加剧的侵蚀现象层出不穷, 其中以海岸工程建设而引发的侵蚀问题最为突出。不论何种目的修筑海岸堤坝或其他工程构筑物都势必改变海岸冲淤条件, 使海岸动态发生改变, 有时会造成侵蚀加剧。
2.5 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破坏比较严重, 尤其是红树林、珊瑚礁、河口和湿地等, 这些生态系统均属于高生产力生态系统, 其遭受破坏后的损失是巨大的。
在对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破坏中, 围填海造地尤其严重。围填海造地破坏海洋物种和其他重要野生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海岸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 导致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围填海材料中的污染物质和围填海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悬浮泥沙也对海洋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大降低了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功能。
2.6 用海各部门之间争抢资源
这一问题在我国海岸带开发利用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海岸带是由多种资源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往往具有多种用途, 因此在海岸带开发中, 渔业部门、港口部门和滨海旅游部门, 甚至工矿企业和市政建设等部门共同参与, 争占滩涂和海湾资源。行业部门争占资源使得一些宝贵的备择性窄深水岸线常被挪作他用, 如, 一些企业为追求在临海区位“黄金岸段”发展房地产业的高额利润, 不经科学论证盲目围海造地, 改变海洋水动力环境, 危及一些重要港口航道的畅通和深水港预留地的保护。
另外, 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浪费较为严重, 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多数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活动中仍十分淡薄。
3 针对当前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在经济学中, 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即“制度失灵”和“科技失灵”, 而“科技失灵”归根结底来自“制度失灵”[10]。因此, 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两大资源配置手段入手分析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市场失灵
3.1.1 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 (又称外部性) 是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但没有激励机制使产生这种影响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在决策时考虑对别人的影响。由于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详细论述见下文“公共物品理论”部分) , 其具有外部效应[11]。上文中的围填海工程导致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 以及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导致一些鱼类资源濒临灭绝等,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海洋资源性资产在开发利用活动中体现的负外部性。当社会产品存在负外部效应时, 市场对该产品的资源配置就缺乏效率, 即市场失灵。
3.1.2 公共物品理论
1) 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在我国, 海洋资源性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实行的是公共产权制度[12], 因此其是一种公共资源, 不具有排他性。但海洋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对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利用又具有竞争性, 也就是说, 一个人对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利用会影响他人对该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利用, 因此海洋资源性资产是一种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
2) “公地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 海洋资源性资产破坏以及污染可以看做是“公地悲剧”的真实写照。由于不能排除他人利用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权利, 加之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外部性, 人们不需要为影响别人而付出代价, 所以每个人都担心在自己还没有利用这些公共资源性资产之前就被他人占用甚至用光, 以致造成每个人均抢先使用, 从而导致海洋资源性资产被利用过度甚至枯竭现象的出现。
3.1.3 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案
对于外部性的解决, 以经济学家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派认为, 导致外部效应的根本原因是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背离, 因此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与补贴等经济干预手段使边际税率 (边际补贴) 等于外部边际成本, 使外部性内部化。但是, 这种手段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 如税率的计算较为困难[13]68, 因此庇古手段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责难。
而依照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观点, 公共资源过度利用以至衰竭的主要原因是放牧地公有或自由进入的产权状态。如果将产权变更, 把土地卖给牧场主, 即将公共产权变为牧场主个人私有, 他们就会仔细照料自己的土地, 在决定今年放多少牲畜时要考虑对牧草和土地肥力的影响, 从而不至于减少未来的收益流。为此, 他提出“当各方能够无成本地讨价还价并对大家有利时, 无论产权如何界定, 最终将是有效率的”[14]。从中可以看出, 科斯方案的实质是在产权私有化的前提下, 当事人双方可以通过自愿的交易方式重新明确产权安排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那么, 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外部性如何克服呢?如果依据科斯的方案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市场机制完善和产权的界定容易;而在我国, 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政府还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起着替代市场的作用。其次, 科斯定理所指的只是一种静态的和双头的博弈格局, 而一旦参与人增加则该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 政府干预还是必不可少的[13]49, 更不用说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归国家所有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无法将其私有化。因此, 本研究认为完全采用产权经济学派的手段来解决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利用中的外部性问题不是现实的选择, 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将福利经济学派和产权经济学派的观点结合, 即在政府干预存在的条件下和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明晰产权, 形成相应的制度安排, 使外部成本内部化[15]。
同时, “公地悲剧”的问题也可以用建立排他性产权的办法加以解决。此外, 解决问题的另一个途径是依托力量强大的权威机构, 也就是说, 政府通过国家强制力进行干预, 建立优良的制度环境, 优化资源配置。
3.2 政府失灵
3.2.1 各管理部门间冲突不断
按照现行的以行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我国涉及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主要部门有20个左右[16]。由于缺乏对海洋资源性资产的统一规划和调解指导, 在当前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 各个部门和行业分别制定各自的海洋资源性资产利用计划和工作方案, 缺少超越部门层面的国家海洋开发规划与法规, 相互之间势必会形成多种不协调甚至冲突[17]。一些交叉性的工作同时被几个部门管理, 而另一些同样是交叉性的工作却出现各个部门互相推诿的局面。如, 对海洋环境的管理工作, 环保部门负责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工作, 海洋部门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以及负责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倾废等工作, 海事部门负责船舶的污染和事故管理, 渔业部门负责渔业船舶的污染管理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这些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影响整个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体制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也导致国家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浪费和损害。
另一方面, 由于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仍是分部门管理为主, 而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取向, 这就造成现实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往往“一手软、一手硬”, 出现重资源利用、轻环境保护的局面[18]。
此外, 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及受部门利益的影响, 行政管理效率低。如, 海上公安边防部门缺少管理手段, 而渔政部门有力量管理却无治安管理权, 因此一旦发生海上案件, 调查取证及现场保护都面临巨大困难, 案件难以得到有效处理。
3.2.2 寻租行为致使政府失灵
在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活动中, 一些涉海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通过对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产生与总体战略目标不相符合的负面影响, 以致扭曲政府政策的激励机制和作用, 产生寻租行为[19]71, 使得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被寻租行为这只“看不见的脚”踩住, 从而出现“政府失灵”现象, 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
4 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问题的根源
4.1 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的内涵
4.1.1 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的内涵
产权是财产权 (Property Rights) 的简称, 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 以从中获得收益的权利, 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某种归属关系。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关于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的定义, 但是按照形式逻辑推理, 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是将产权的概念限定在海洋资源性资产范围之内, 应该比产权的外延小而比产权的内涵深。因此, 参考产权的一般定义, 本研究将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定义为产权持有者对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的控制程度和享有该资产所产生经济利益的范围。
4.1.2 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的相关概念
与一般产权一样, 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不是仅具有一种权利, 而是“权力束”, 即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是由许多权利所构成的, 包括所有权 (指狭义的所有权, 即终极性财产归属权) 、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同时也具有排他性、可分解性和可转让性等属性。
1) 海洋资源性资产所有权
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是所有者依法排除他人而独占海洋资源性资产, 并通过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海洋资源性资产, 以实现所有者应享利益的权利。
2) 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权
管理权又称行政管理权或行政权力, 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和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利, 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具体地说, 管理权是由法律规定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一行政权力机构对公共事务领域进行管理的权力。
3) 海洋资源性资产使用权
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使用权是指某一组织或个人通过所有者授权所拥有的对海洋资源性资产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 其内容同时包括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和处分权能。
4.2 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问题的根源
综合“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分析可知, 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方式, 即清晰的产权安排和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是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的, 因为产权制度决定着人们在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选择的平衡点[20]。由于目前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制度安排中存在着诸多缺陷, 问题还不能有效解决。
首先, 国家所有者缺位, 产权关系混乱。虽然海洋资源性资产在我国是国家所有的财产, 从理论上讲归全体人民所有并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海洋资源性资产进行开发和管理;但在现实的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中, 国家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地位模糊, 由各管理部门在控制和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 就造成产权结构十分复杂, 形成所有权主体分散和行业分割的状态。大家“齐抓共管”, 都是资源的所有者, 又都不是明确的和完整的所有者, 缺乏真正能代表国家对海洋资源性资产行使所有者职能的人格化责任主体, 导致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国家所有者缺位。
其次, 在产权不明确的前提下, 各管理部门虽然是事实上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代表, 就无法对使用权进行有效的选择, 从而人们就产生“公有公用”的概念和逻辑。而既然是“公用”, 理性的经济人必然选择最大限度“损人利己”地利用资源, 导致对海洋资源性资产的过度开发, 提高资源枯竭的风险, “公地悲剧”必然发生[21]。
第三, 主体分散且行业分割, 各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部门管理权不清。由于缺乏统一调配, 很多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部门往往只从本部门的利益角度出发, 各自为政, 对某些领域争相管理, 使得对海洋资源性资产的管理中存在交叉和冲突。这种行为大大降低了政府调控的效率和增加社会经济成本, 使得政府无法完成调控和监督市场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作用。同时, 由于权利分属不明确, 一旦出现问题需要解决时, 各管理部门就会相互推诿, 而公众又无力阻止, 致使又出现“三不管”的真空区, 导致环境污染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第四, 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 海洋资源性资产管理中的政府部门同时也部分地充当生产者的角色, 造成管理权与使用权混淆。由于管理权与使用权混淆, 而主管部门的一部分经济利益来源于本部门所管辖涉海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就导致这些主管政府机构在对资源进行配置时存在着对本身经济利益的考虑, 而非完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一功能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本部门的企业就获得优于其他自由竞争生产者的条件, 但同时也使得政府本来的指导、调控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失效。这种政府主管部门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考虑的寻租行为导致政府管理的失灵[19]73-74, 该种活动通常都是主管部门在公开的情况下通过计划等形式进行, 看似实现竞争的平等, 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相对隐性的寻租。因此, 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生产者为获得至少平等的竞争机会, 或者处于竞争优势的生产者为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就会将掌管相关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政府管理部门官员列为寻租的对象并且展开行动, 这无疑进一步导致了政府失灵。
第五, 缺乏健全的产权流转机制。目前我国涉及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法律中,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几部法律和法规中明确规定有关使用权的转让, 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涉海法律和法规至今尚没有相应的转让权安排[22,23]。同时, 即使是已做出的转让权安排也仍然停留在狭小的空间和不够完善的制度上, 转让权的内容与边界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尤其是受让主体的限制, 并且牟利的机会还被切断。如, 海洋矿产资源, 虽然规定探矿权和采矿权可以转让, 但规定不以牟利为目的, 因此真正经济意义上的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转让权并不存在。
转让权的这种“短缺”导致使用权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在资源开发利用者之间转让, 由于缺少交换市场和价格信号的导向作用, 海洋资源性资产在开发利用和配置上缺乏客观依据, 使得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动性不强、利用效率不高和浪费严重。
第后, “公有公用公营”的运行模式面临挑战。自然资源既然是公共使用就应该由公共机构国有企业来经营的观点已受到各国实践和经济学研究的挑战, 但是目前我国对海洋矿产资源等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开发利用基本上是由国有企业垄断的, 而国有企业垄断自然资源产品经营的状况正是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失效的一个主要原因[24], 造成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情况的发生。
5 结论
海洋资源妙妙妙 第2篇
3)cobalt can be found in the deep sea) and drilled for
4)crude oil.
The ocea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emoving carbon from the atmosphere and providing oxygen. It regulates Earth’s climate. The ocean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ource of 5)biomedical organisms with enormous potential for fighting disease. These are just a few example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ean to life on land. Explore them in greater detail to understand why we must keep the ocean health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6)Hydrothermal 7)Vents
Most of us are familiar with “Old Faithful”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This famous geyser erupts several times a day. It spouts a column of water heated by 8)volcanic rock deep within the Earth’s 9)crust.
A hydrothermal vent is a geyser on the seafloor. It continuously 10)spews super-hot, mineral-rich water that helps support a diverse community of organisms. Although most of the deep sea is 11)sparsely populated, vent sites 12)teem with a fascinating array of life.
13)Tubeworms and huge 14)clams are the most distinctive inhabitants of Pacific Ocean vent sites, while eyeless shrimp are found only at vents in the Atlantic Ocea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scientists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hydrothermal vents. These underwater geysers are believ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ean’s temperature, chemistry, and circulation patterns. Scientists also are fascinated by the unusual life that inhabits vent sites. These creatures that live in darkness, from bacteria to tubeworms, may light the w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other products useful to us all.
Ocean 15)Turbines
Covering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e ocean is the world’s largest 16)untapped,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 It produces both mechanical energy from its tides and waves and thermal energy from the sun’s heat. As new technologies are developed, ocean resources will be able to meet many of the world’s energy needs. Experts estimate that 0.2 percent of the ocean’s untapped energy could power the entire world.
Of all th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17)tidal power is the most predictable and reliable. They are also dispatchable because they can increase and/or decrease output quickly on demand. Twice a day, the
18)gravitational pull of the moon causes water to flow in from the ocean on strong flood tides and flow out again on equally powerful 19)ebb tides. Tides occur reliably, independent of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 and they follow predictable 20)lunar orbits known many years in advance.
Ocean thermal energy is created when the sun’s heat warms the surface water, while the deep ocean water remains cold. In tropical regions, the surface water can be more than 40 degrees warmer than the deep water. 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OTEC) is a method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vas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TEC has been used successfully in Hawaii since 1974.
Rare Creatures from the Deep
During more than 300 hours of diving—using Isis, the UK’s deepest diving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 to depths of between 700m right down to 3,600m—researchers have surveyed flat plains, cliff faces and slopes of the giant mountain range that divides the Atlantic Ocean into two halves—east and west.
Professor Monty Priede,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of Aberdeen’s Ocean lab, said: “We were surprised at how different the animals were on either side of the ridge which is just tens of miles apart. In the west the cliffs faced east, and in the east the cliffs faced west. The 21)terrain looked the same, mirror images of each other, but that is where the similarity ended. It seemed like we were in a scene from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In the north-east, sea 22)urchins were dominant on the flat plains and the cliffs were colorful and rich with 23)sponges, corals and other life. In the north-west, the cliffs were dull grey bare rock with much less life. The north-west plains were the home of deep-sea 24)enteropneusta 25)acorn worms. Only a few 26)specimens, from the Pacific Ocean, were previously known to science.
“These worms are members of a little-known group of animals close to 27)the missing link in evolution between 28)backboned and 29)invertebrate animals. The creatures were observed feeding and leaving characteristic spiral traces on the sea floor. They have no eyes, no obvious sense organs or brain but there is a head end, tail end and the primitive body plan of backboned animals is established. One was observed showing 30)rudimentary swimming behavior. By the end of the expedition three different species were discovered each with a different color—pink, purple and white—with distinctly different shapes.
“This expedition has revolutionized our thinking about deep-sea life in the Atlantic Ocean. It shows that we cannot just study what lives around the edges of the ocean and ignore the vast array of animals living on the slopes and valleys in the middle of the ocean.”
海洋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为我们提供食物,包括鱼类和贝类,每年从海洋捕获到的鱼、贝有近2000亿磅重。它被用作交通运输,满足出行和货运的需要。它为人类的休闲娱乐提供宝贵资源。它还有丰富矿产可供开采(人们在深海中发现了盐、沙、石及部分锰、铜、镍、铁、钴等物质)和原油。
海洋在除碳制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调节着地球气候。它日益成为生物医学有机体的重要来源,为疾病治疗带来广阔的前景。在此聊举数例以述海洋对陆地生命的重要性。下文将更为深入地探究海洋世界,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为后代留存一个健康海洋的必要性。
深海热泉
很多人都熟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老忠实喷泉”。这口著名的喷泉每天喷发数次,源自地壳深处火山岩的热泉水喷涌而出。
深海热泉位于深海海床,它持续喷涌出富含矿物质的温度极高的水,有助于维持海中有机体的多样性。大多深海海域了无生机,然而在深海热泉区却有着许多迷人的生物群。多毛虫和大蚌是太平洋深海热泉区的两大特色栖居动物,而无眼虾则是大西洋热泉区的独有生物。
科学家们对深海热泉进行深度探索缘自众多原因。他们相信这些水下喷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化学性质及循环模式。他们还被栖息于热泉区的特别生命体所深深吸引。这些生活在黑暗中的生物,从细菌到多毛虫,可能会为未来的新型药物、工业加工及其他有用产品的发展拓宽道路。
海洋潮汐发电涡轮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是地球上最大的未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它能通过潮汐和海浪产生机械能,通过太阳照射产生热能。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海洋资源将可满足世界的许多能源需求。专家们估计海洋未开发资源中的0.2%便可满足全世界的能源需求。
在所有可再生的能源技术中,潮汐能是最容易预测和最稳定的。而且潮汐能是可配送的能源,因为它的产出量可迅速根据需求进行调整。月球引力使海洋每天两次产生强大的涨潮和退潮。潮汐的发生不受天气和气候干扰,稳定可靠。它们与可预测的月球运行同步,可提前许多年预知。
海洋热能的产生是因为阳光加热了海洋表面的海水,而深海域却仍保持低温状态。在热带地区,海洋表面的温度可比深海域高出40多度。海洋温差发电(OTEC)就是一种通过巨大的海洋温差来产生电力的发电方法。自1974年起,夏威夷就成功地利用了海洋温差能来发电。
深海域的珍稀生物
研究人员耗时300多个小时,利用英国最深的潜水远程操作工具(ROV)——伊西斯号,潜入海底700米到3600米处,对将大西洋分成东西两半的巨大山脉在海中的平台面、崖面和坡面进行考察。
亚伯丁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蒙特·普利亚德教授说:“我们惊奇地发现山脊两边相隔不过几十英里,但生物的差异性却非常大。西边崖面向东和东边崖面向西,地形看上去一模一样,犹如镜子的两面,但它们的相似性也就仅此而已。我们犹如置身于《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镜中奇景’里。在东北边,平原的主要生物是海胆,山崖上生有众多色彩缤纷的海绵动物、珊瑚和其他生物。而在西北边,山崖上只有光秃秃的暗灰色岩石,生物远没有(东北边)那么多。西北部的平原则是肠鳃纲生物玉钩虫的栖息之所。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仅凭从太平洋取得的少量样本中得知这种生物。
“这些虫是鲜为人知的一组动物成员,它们所属的种类接近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进化链上缺失的一环。我们观测到了这种生物的进食情况,并发现它们在海床上留下了螺旋特征。它们没有眼睛,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或脑器官,但有头尾之分,而且有着已经成型的原始脊椎动物的基本身体结构。其中一只还被观察到有原始的游泳行为。这次探测考察最终发现了三种不同种类的玉钩虫,每种的颜色各不相同,分别是粉红色、紫色和白色,而且形状也有明显差异。
海洋资源性资产 第3篇
大连市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应坚持陆海统筹, 按照“可持续发展、科技先导、统筹规划、集约高效利用、有偿使用、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并重”的原则, 依托海洋资源, 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能力, 扩展发展空间。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积极发展传统优势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进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 产业总体布局
根据国家和辽宁省对大连市的战略定位及大连市的发展战略, 充分考虑大连市海洋资源特点、实际及未来用海类型, 结合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分类体系等, 将海洋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划分为“四湾、三区、两岛、一带”。四湾:大连湾东北地区金融、商务中心, 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大小窑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 大连国际化、区域性的城市副中心及国际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金州湾国际空港、物流、现代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和滨海宜居城区;普兰店湾大连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产业聚集区。三区:东部黄海海区现代渔业发展集聚区、海洋能源开发实验区;南部黄海海区海上旅游、休闲渔业和海洋能源开发实验区;渤海海区斑海豹海洋保护区、渔业养殖和海洋能源开发实验区。两岛:长兴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渤海大型临港工业基地, 现代新型工业城市;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和现代海洋牧场。一带:黄渤海“V”型蓝色海岸经济带沿黄渤海两翼打造集现代产业集群和高端滨海旅游为一体的蓝色海岸经济带。
(二)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产值3000亿元, 年均增长15%;海洋经济增加值力争超过1500亿元, 年均增长17%以上,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0∶25∶55。大连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迈进, 并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
(三) 发展重点
1.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以市场为导向, 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努力实现渔业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生产型向生态都市型转变, 全力构建都市型现代渔业体系。渔业布局逐步由大连市区南部海域向金州新区、北三市、长海县以及渤海湾海域转移。
(1) 生态渔业。扩大贝类养殖规模, 减少海藻类碳排放, 防范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建设魁蚶、鲍鱼、虾夷扇贝、海参、滩涂贝类增养殖基地;建设滩涂贝类养殖、藻类养殖、虾夷扇贝底播、海参港池养殖、海参底播、鱼类养殖、浮筏养殖等渔业产业化基地;在壹桥、太平洋、獐子岛等大型苗种生产企业建设苗种产业化基地;加强刺参、皱纹盘鲍、紫海胆、虾夷扇贝等大连特色海珍品渔业原良种场建设。扩大增量, 优化存量, 全面提高海水养殖业运行质量和水平。
(2) 休闲渔业。大力挖掘渔村自然、人文资源, 依托海岛、海滩、海水资源, 促进海上休闲垂钓经营的产业化、规模化, 着力构筑多元化、复合型休闲渔业体系, 带动大连市休闲渔业及滨海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规划建设金石滩、南三辆车礁、三山岛、星海湾、龙王塘五个近海垂钓区和圆岛、遇岩礁两个外海垂钓区。鼓励发展适合海岛特点的高端休闲产业, 逐步形成滨海风情观光游、海岛渔家风情游等现代休闲渔业格局。
(3) 设施渔业。突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等主要特征, 广泛应用工程、生物、信息等系列现代技术, 以规模化专业乡村为重点, 发展陆地工厂化水产养殖、筏式海水养殖和人工渔礁。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建设四个万亩人工鱼礁增殖区, 倍增投礁数量, 栽培海底藻场。继续提高对虾、海蛰等品种放流质量, 扩大牙鲆鱼、河豚鱼、六线鱼等恋礁恋岸的地方特色品种放流规模。
(4) 精品渔业。以生产名特优新精细美水产品为重点, 大力生产具有地域特色、安全、优质、鲜活的高端水产品。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 进一步扩大海参、扇贝、滩涂贝类、藻类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精深加工规模, 大力开展水杂虾、海蛰等大宗低值水产品以及水产原料废弃物的提炼加工生产, 全面推广海洋分子、低温冷冻、辐射净化等加工新技术和新装备, 积极发展第三代海洋食品。
(5) 园区渔业。继续依托渔港资源, 规划建设现代化渔业园区, 发展临港产业, 带动临港经济发展。加快庄河海洋渔业加工等海洋产业基地建设, 在庄河市青堆湾规划建设“青堆湾辽宁现代海洋产业区”, 争取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在大连湾依托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 规划建设“中国大连都市渔港”, 将其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
(6) 科技渔业。加快培育以渔业繁种育苗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种苗研发中心, 加快种苗研发成果的转化步伐, 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 兴建新品种 (苗种) 繁育基地和种苗交易平台。建立多部门、多机构合作的渔业科技创新基地和研发中心, 强化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力度。
(7) 远洋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 启动公海鱿钓、捕秋刀鱼、冰鲜金枪鱼钓、金枪鱼超低温绳钓等项目, 支持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辽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南极磷虾快速分离与深加工技术”项目, 开展南极磷虾探捕。重点开拓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印度洋、印尼、南极等公海海域渔场, 积极扩大围网、钓业作业范围。
(8) 外向渔业。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生产结构, 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 稳定提高国外水产品来料加工贸易, 建立外向型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促进水产品外销和出口。积极促进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和贸易、劳务输出等对外项目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9) 港口渔业。以旅顺董砣、金州杏树、瓦房店将军石等中心渔港, 高新园区龙王塘、长海县四块石、普兰店皮口等一级渔港为重点, 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渔港安全避风能力。充分发挥渔港的辐射带动作用, 带动港区水产品交易、水产品加工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打造集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集散与加工、餐饮、旅游、休闲渔业为一体的渔港经济圈。
2. 海洋交通运输业。
按照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 强化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建设, 遵循“适应需求、适度超前、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科学规划、持续发展”的原则, 沿大连黄、渤海两岸布置12个港点, 形成以大窑湾 (“一岛三湾”) 、太平湾、栗子房港区三大港区为核心, 以长兴岛、旅顺新港、登沙河、松木岛、三十里堡、双岛湾、皮口、庄河、花园口等九个港站为补充的“三核两翼”港口布局, 共同构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港口集群体系, 形成重点突出、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港口布局。
(1) 推进港区功能调整, 继续优化港口布局, 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态势。大窑湾 (“一岛三湾”) 港区以国际集装箱运输为主, 相应发展商品汽车滚装运输, 适度发展散杂货运输, 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最大的商品汽车运输基地。鲇鱼湾港区以原油、成品油和液体化工运输及仓储为主, 成为东北最大的油品专业化港区。大连湾港区要把为腹地提供服务的杂货运输调整到新港区, 港区将以跨海峡滚装运输为主, 适当保留部分为大连市服务的杂货运输。大孤山半岛其他港区主要以外贸散矿石接卸和散粮运输为主, 兼顾临港工业需要。太平湾港区、栗子房港区以发展散矿石、散杂货及内贸集装箱运输为主, 近期主要承接大连湾港区和长兴岛港区散杂货转移的需要, 远期发展成为大连市主要的核心港区之一。
长兴岛港区调整为临港工业港区, 除长兴岛南、北岸保留散杂货及油品运输区外不再承担其他货种的综合运输功能。旅顺新港港区近期主要为临港工业服务, 远期将成为港口发展的后备港区, 以杂货及滚装运输为主, 逐步发展成为滚装运输中心。双岛湾港区近期以散杂货运输为主, 远期成为超大型液体散货码头的战略储备港;登沙河港区近期以杂货运输为主, 远期成为大窑湾国际集装箱后备港;其他港区包括松木岛、皮口、庄河、三十里堡和花园口等港区本着为临港工业及周边区域服务的原则, 适度建设服务于产业的码头。
(2) 完善重点物资运输系统建设。突出重点, 加快完善原油、铁矿石、集装箱、滚装运输、陆岛交通等五大运输系统建设。其中, 原油运输系统以鲇鱼湾港区为主, 长兴岛港区为辅;铁矿石运输系统以大孤山南港区为外贸进口铁矿石主要接卸港, 改造建设4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 以太平湾、栗子房为铁矿石接卸辅助港;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大窑湾为外贸集装箱干线港, 太平湾、栗子房为内贸集装箱港;海峡滚装运输系统以大连湾、旅顺新港为主。
(3) 推进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三大核心港区的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临港工业港区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皮口港区作为陆岛运输核心, 要加快西区航道、防波堤工程的建设。
(4) 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完善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 完成大窑湾港区北岸高速公路建设, 加快太平湾和栗子房港区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 启动太平湾、栗子房港区铁路建设, 继续推进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铁路建设。
(5) 完善陆岛运输体系建设。优化陆岛运输网络布局。陆岛交通系统以皮口、庄河港为陆岛运输大陆侧主要节点, 金石滩港、杏树屯港为补充陆侧节点港, 岛侧在长海县大长山、广鹿岛、庄河石城岛和大王家岛新增港点。在陆侧皮口港及长海县大长山、广鹿等大岛建设3000-5000吨级陆岛滚装及货运泊位。
3. 滨海旅游业。
滨海旅游业要形成“一环一群岛, 四片十极核”的全域化格局。“一环”由国家海岸和温泉走廊组成;“一群岛”即长山群岛和近海岛礁;“四片”指南部都市旅游片区、东部黄海旅游片区、西部渤海旅游片区、北部生态旅游片区;“十极核”包括钻石湾商务旅游区、旅顺口历史文化旅游区、金石滩、金渤海岸、北部湾旅游度假区、龙门温泉、安波温泉、步云山温泉、长兴岛、庄河花园口旅游经济区。大连市充分发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 以打造“黄金海岸”和“旅游度假胜地”为重点, 完善沿海旅游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沿海特色民俗、城市旅游、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 积极开发海岛观光、生态湿地旅游、邮轮、游艇等中高端旅游产品, 集中建设一批海洋旅游精品工程。
(1) 滨海路沿线区域。以大连市滨海路全线为核心, 向内外辐射1公里左右距离, 整治景观环境, 打造成为与美国的国家海岸、澳大利亚的国家黄金海岸等相类似的国家海岸。
(2) 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主要包括度假区、养生庄园、高端渔家乐、星级酒店、沙滩浴场、海岛高尔夫、养生岛、渔博园、海岛运动和娱乐、国际海钓中心、国际休闲会议中心、海洋牧场等。
(3) 钻石湾商务旅游区。主要依托钻石湾都市形象, 融合产业功能, 构建大连城市中央商务旅游区。主要包括国际邮轮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时尚旅游区、国际度假中心、观光潜艇、古文化商品城等。
(4) 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集大型滨海旅游度假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与国际高档社区的旅游度假区新典范。主要包括地质博物馆、文化博览广场、海洋温泉、星级酒店、雕塑园、国际运动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
(5) 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打造世界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重点以滨海度假为特征, 融合体育产业、商务会议、旅游购物、商务地产、文化教育、康体疗养、旅游地产等多元化产业。
(6) 海王九岛旅游度假区。建设世界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著名旅游度假胜地。重点以滨海旅游度假为特征, 融合商务会议、康体疗养、休闲垂钓等产业。
4. 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船舶工业逐步调整现有产业布局,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修船、海洋工程等生产项目等逐步向长兴岛转移, 并为未来的整体搬迁创造条件, 使长兴岛成为我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抓紧建设以旅顺和棉花岛为两翼的造船、修船基地, 形成大连市造船工业新的增长极。科学规划甘井子、旅顺、金州新区、普湾新区等船舶配套工业园, 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海洋船舶工业国产化配套水平。
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 努力提高独立设计、独立制造现代化船舶能力, 提升船舶制造的附加值。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 (LNG) 、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原油船、大型重载滚装船、大型游船、新型船舶、高档游艇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船舶产品。加快研制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配套产品, 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加快船舶配套工业园建设, 提高船用设备本地配套率, 发展大马力低速柴油机、超大型船用螺旋桨及船用曲轴等产品, 延伸船舶制造业的产业链条, 打造船舶制造配套企业集群;加快修船基地建设, 扩建修船设施, 提高修船能力和水平, 努力把大连打造成世界级造船、修船产业基地。
5. 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根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 将旅顺盐场和金州盐场调整为工业与城镇建设用地, 其他盐场根据城市建设需要逐步转为其他建设用地。在普湾新区成立大连市海洋经济产业园, 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建成集海盐深加工、海水化学资源提取与深加工、海洋食品、海洋药物等产业于一体的海洋产业经济园。
重点建设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复洲湾的盐场, 盐场用地面积原则上保持原有规模。积极推进新技术, 争取建成采用电渗析膜法生产10万吨/年高纯食用精制盐项目。积极开展基础海水化工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主要开发食用氯化钾、氢氧化钾、硝酸钾、高纯氧化镁、磷酸铵镁缓释肥、无卤镁系阻燃剂、镁盐晶须、环保融雪剂、溴、溴系阻燃剂等产品及医药化学中间品等。
6. 海水利用业。
根据海洋资源条件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海水淡化在黄海沿岸重点布局于大连湾北岸、大孤山半岛以及庄河黑岛、石城列岛;在渤海沿岸重点布局于长兴岛、松木岛以及旅顺口区部分地区。海水直接利用重点布局于黄海沿岸的大连湾北岸、大孤山半岛及庄河黑岛镇, 渤海沿岸的长兴岛工业园区 (含交流岛) 、松木岛、复州湾镇、海湾工业园区、旅顺口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
加快海水利用项目建设, 规划建设海水淡化水源战略储备基地, 为大连市城市供水提供战略备用水源。规划建设10座以上1万吨-10万吨/日级海水淡化装置, 形成可靠的、有一定规模的海水淡化供应能力。环绕黄、渤海沿岸重点行业大力推广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原水, 替代有限的淡水资源。尽快开展和推广居民生活、工业、市政等领域海水直接利用工作。
7. 海洋能利用。
海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以大连南部小平岛及旅顺南路、金渤海岸、大窑湾港口及保税区、大连湾北岸、金石滩、老虎滩、长海县等地区作为利用重点区域。根据海上风电场场址建设条件, 在花园口、庄河和瓦房店等区域规划建设海上风电场。根据大连市海域海洋能的现状, 规划在老铁山及大、小三山水道建设潮流能电站示范项目。
以沿海商务区为重点, 供冷供热相结合, 进一步扩大海水源热泵技术应用范围。加快海水源热泵技术的开发, 特别是海水源热泵的关键技术大型离心式热泵技术开发和产品建造。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启动潮流能发电示范项目, 抓紧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为积极发展大连市清洁能源创造条件。
8. 海洋工程建筑业。
根据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战略部署, 以南部海域、大连湾海域、金州湾海域、普兰店湾海域、里长山海峡等为重点, 建设跨海大桥或跨海通道。在长海县建设海底电缆工程及路岛输水工程。
9. 海洋生物医药业。
在金州新区建设以鸿宇集团、美罗集团等为中坚, 以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带, 在普湾新区以大连市海洋经济产业园为重点, 开发研究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制品等海洋生物产业高端领域。充分利用大连市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大力开发海洋生物技术, 加快形成以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生物制药及海洋生化制品为主的产业格局, 把大连市建设成为国家海洋生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 打造“蓝色生物谷”。
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管制、生态环境保护
(一) 严格围、填海空间管制
1. 严格控制围、填海范围。
根据大连市沿海各岸段资源环境条件适宜性, 划定长兴岛、金州湾、花园口、庄河、小窑湾、大窑湾、大连湾、松木岛工业园区、三十里堡工业园区和普兰店湾为围、填海区域。
2. 划定围海控制线。
严格限制围海工程, 控制围海养殖区的现有规模, 不再新增盐田围海区, 对现有围海工程进行整治, 修复海岛、海湾及河口等生态系统。
3. 设立海岸建筑后退线。
将大潮平均高潮位线向陆100-300米划为海岸带建筑后退线, 后退线向海一侧为不可建设区, 但对港口、海运设施、公共安全以及服务必需的建筑物不受此限。
(二)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海洋污染防治方针,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实行排海污染物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双重控制制度, 逐步建立海洋污染溯源追究和补偿机制。加强重点海岸综合整治, 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 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工程, 控制城市点源污染。加强海上污染控制, 监测监控海上流动污染源, 提高对海上环境安全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理水平。实施新的海上污染物排放标准, 提高应对海上溢油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船舶油类等污染物力争达到“零排放”。
(三) 海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加强海洋生物物种保护, 维护黄、渤海区内渔场渔类物种洄游通道、春冬产卵场和经济贝类繁殖地的生态安全, 保护珍稀物种栖息地。加强海岸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维持典型地质遗迹的原生性, 保持沙滩浴场的完整性, 修复海岸典型生态系统。加强海岛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 维持无居民海岛 (礁) 及水下礁盘原生性, 修复海岛环流系统。加强海湾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 保持海湾形态, 改善海湾内的水质、底质环境。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 维持和恢复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五、实施保障
(一)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意识
强化对大连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领导, 加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决策。积极宣传海洋知识, 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大力宣传和普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知识与持续利用意识。
(二) 强化综合管理, 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抓紧制定有关地方性实施办法及配套行政措施, 建立科学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严格实行项目审批问责制, 纠正非法用海、未批先用的行为。
(三)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各类科技计划集成向海洋科技倾斜, 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海洋科技队伍。
(四) 加大资金投入,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投入新格局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和广泛利用社会资金的海洋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海域使用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 逐步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探索运用财政贴息方式, 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五)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海洋资源性资产 第4篇
关键词:国际海洋法,海洋资源,争端,共同开发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1994年生效,至今已获得150多个国家批准。我国也于1996年正式通过了《公约》。
在《公约》中,明确规定了每个国家从各自领海基线起12海里为该国领海的概念,同时规定了每个国家从领海基线起24海里范围为毗连区、不超过200海里的范围内为专属经济区;沿海国所占有的大陆架为其陆地领土的延伸,直到大陆的外缘最远可延伸至350海里,如不到200海里者,则扩至200海里等。这些规定对世界各国瓜分海洋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依据《公约》重新划定了自己的海域,其中那些海岸线长和岛屿多的国家利用《公约》的规定获得了较大的实惠。比如,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存在的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包括序言和17个部分,共320条和9个附件及最后议定书。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最完备、最公平的国际海洋法律,它几乎涉及了世界各国在开发和利用海洋时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
但是《公约》中有些规定还是比较笼统和模糊,导致有些国家歪曲其意思,不顾邻国的主权利益,而进行一些单方的占有、开发海洋的行为。所以使全世界的一些海域相邻国家在划分海洋界线时,难免会出现各种纠纷。而且,在海洋划界上的纠纷往往会引起国家间的政治冲突,甚至战争。
公约的生效,同时也拉开了开发海洋的热潮。随着陆地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世界人民已将目光转向海洋。由于《公约》的颁布,其中的一些规定为各国开发海洋提供的便利和保护。如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制度,极度有利于沿岸国的利益。《公约》规定,沿岸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内的所有资源,具有勘探、开发、使用的专属权利。非经该国同意,任何国家都不得侵犯。这项规定有利于保护一些科技不发达国家的海洋资源不被掠夺,让该国在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有能力开采时再开采,也能够有效的保护该沿岸国的未来发展。由此,世界各国都日渐突破了传统的海洋产业,逐渐建立了海洋油气开采、海水淡化、海洋矿产开采、海洋能利用等新型海洋产业。
《公约》至今已经不断地完善,是迄今为止最完备、最公正的国际海洋法律,它几乎涉及了人类利用海洋的所有问题,反映了大多数沿海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但是有些实际问题在《公约》中还是难以一下子找到解决争议的途径。对于一些相对尖锐的海洋争端问题,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我国一直主张和平的外交政策,对于一些尖锐的争端问题,我国主张暂时搁置争议,先对该区域内资源共同开发,在合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待时机成熟之时,再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协商解决,从而真正做到周边友好的海洋划界关系。
2 中韩之间东海争议问题
中韩东海的争议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此面积争议比我国与日本之间的争议面积16万平方千米还要大。在《公约》颁布之前,由于韩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市场,并且在地缘政治方面,为了朝鲜半岛的稳定,韩方也没有因海洋划分原因与中国产生过大的分歧,双方都是就划界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多提。但是在《公约》颁布以来,韩方便一直以“科考”的名义,在苏岩礁海域不断制造小动作。2001年于苏岩礁上建立所谓的“韩国离于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在2003年完工,之后便在东海的划分问题上主张济州岛以南要求自然延伸,向西又要求中间线原则,侵占苏岩礁正是为了以此划分东海大陆架的基线。
而按照《公约》规定,暗礁是不具备作为领土的法律地位,不能成为海域划界的依据,更何况苏岩礁位于中国专属经济区内,且苏岩礁海底不与朝鲜半岛连接,所以苏岩礁与韩国可以说是没用关系的。韩国大费周折的在苏岩礁打造科学基地,面积约1320平方米,包括灯塔、直升机停机坪、卫星雷达和小型港口,还有常驻人员维持设施,另外,韩国海洋研究院的职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登上该科学站在上面居住一周,韩方已经视其为国土的延伸,这一切的一切无非就是为了制造既定事实。
3 共同开发的利弊分析与建议
我国对于中韩的东海划界问题一直是主张和平友好的解决方式,由于《公约》也没有确切的解决办法,所以我国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随着世界人口不断膨胀,陆地资源有限,日益消耗殆尽,能源危机日益明显。而海洋资源储藏丰富,可以缓解陆地资源锐减带来的压力。而且有了陆地资源过度开采的前车之鉴,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合理高效可持续的开发海洋资源打下了基础。
3.1 合作解决争议的积极方面
海洋资源的开采要比陆地资源开采更加的困难,要求更高的科学技术支持。海洋资源种类多样,并且其中还有很多可再生的能源。比如,一是化学资源。海洋中发现的化学元素种类丰富,但开采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开发程度达到工业规模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还是以食盐、淡水为主。二是生物资源。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从海洋中捕捞和采集海产品。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捕捞和采集的能力。三是矿产资源。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砂矿等矿产资源。四是海洋能(海水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但是依目前世界各国的科技水平,想要完全的利用海洋能,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利用海洋能需要的工程投资较大,收货的效益也不是很高,开采海洋能的科学技术还有待开发。而开发海洋能的好处是海洋能储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目前在海洋能利用方面,韩国的开采技术要优于我国。因为韩国三面环海,其蕴藏的海洋能丰富,韩国的潮汐发电以及海水淡化技术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所以,如果我国与韩方对于东海问题采取搁置争议、达成共同开发同盟,这样方便我国学习韩方的海洋资源开采技术,对我国的海洋战略也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我国对于海洋争端问题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是和平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最好办法。
3.2 合作解决争议的消极方面
虽然共同开发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其中仍存在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要数政治方面的问题。两国的合作在一定情况下是不被国民所理解的,国民大多认为海洋主权就应该是本国无可争议的主权,根本没有与别国谈判、共同开发的需要,主权问题是不可谈判的。可是,国民如果不深刻体会是绝对不会明白领导阶层的意图的,军事手段永远是鲁莽者的做法,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发展,此办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比如经济上资金供应问题、科学技术方面的难关与危险开发问题、管理上的经营不良与可持续发展管理问题等。
3.3 关于两国共同开发的建议
面对共同开发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简单对策如下。第一,政府方面,在不违反原则和不伤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应该对两国的海洋共同开发合作予以大力支持。第二,行业方面,海洋共同开发合作的相关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其职能,为合作提供方便,发挥积极作用。第三,企业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号召,为海洋资源共同开发事业发挥自己全部实力。
4 结论
近些年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问题不断增多,这样的形势启示我们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外交大方向下,还要不断地增强国家法制建设,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制定健全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综合国力。在出现争议时,基于友好关系出发,先将问题搁置一边,以后再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不要因此而发生军事冲突。我国之所以采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办法不是在主权方面的妥协,而是为了通过合作增进相互的了解,为最终合理解决主权的归属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淑梅.论邓小平的国家主权观——兼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2]金永明.论海洋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的局限性[J].国际观察,2013(4).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简介 第5篇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核心技术, 在整个海洋技术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发展迅猛, 各种配套技术和装备呈日新月异变化态势, 极大推动了海洋开发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拓展。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依赖海洋资源, 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对保障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包括海洋水产养殖技术, 海洋油气开发技术, 海底采矿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 海洋能开发技术,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技术, 海洋生物、化学、药物资源开发技术。
海洋资源性资产 第6篇
关键词:海洋生态,资源环境,补偿,对策
海洋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力度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导致我国的海洋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海洋生态资源问题频出。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海洋生态资源找到破坏的有效办法,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需要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以便更好的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1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存在的环境问题
1.1 海洋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大力发展经济,中国经济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也使海洋环境遭到了破坏。通过对海洋环境破坏程度进行了解可知,轻度污染的海区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重度污染海区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海洋内积聚了大量的海洋垃圾,海洋污染物总量较多,影响着海洋生态的稳定,导致海洋灾害频发,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1.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
渔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海洋渔业的开发力度过大,导致海洋渔业生物种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并且人工养殖消费的鱼类比例逐年上升,对海洋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除了鱼类之外,海洋中的其它生物也遭受到了一定影响,最典型的就是红树林,导致红树林的面积逐渐减少,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
1.3 海洋工程兴建和开发不合理
国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造成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现象。当前海洋工程开发项目较多,主要的项目有: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围填海和潮汐电站等。海洋工程的新建,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现象,使海洋环境资源遭到了肆意的破坏,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规划。
2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策
2.1 制定海洋资源补偿标准
首先,需要对海洋遭到的破坏情况进行了解,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海洋资源补偿机制,将海洋资源的价值作为海洋生态资源发展的基础,运用市场价值法,对海洋产品的价格进行合理定位,对海洋资源进行评估。海洋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特点,在对海洋资源进行评估时,需要对海洋资源进行系统的了解工作,确保评估工作的合理性。海洋资源补偿标准的制定,需要将海洋资源评估作为基础,对海洋资源补偿的费用进行合理的核算,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制定出合理的评估体系[2]。
2.2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体系
海洋生态补偿对策的提出,对保护海洋生态资源,确保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一切海洋生态补偿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海洋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在进行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上,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性作用,作为海洋生态资源的管理者和代理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征收生态税等方面,加强对海洋生态的管理,实现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补偿。海洋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有:政策补偿、实物补偿和资金补偿等形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实现对海洋生态资源的补偿。对于渔业出现的过度开发情况,可以通过经济补偿的形式来实现,实行休渔转产、人工增殖放流和资源补偿。对于红树林出现的资源衰退状况,可以通过植树育林和退鱼还湿来进行资源补偿。
2.3 拓宽海洋生态资金补偿渠道
海洋生态资金补偿渠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海洋生态补偿基金,是海洋生态资金补偿的主要渠道,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受益范围原则和成本受益,来进行资金的补偿,政府会将其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力度。(2)海洋生态税,主要是为了保护特定资源和生态环境而进行的生态资金补偿渠道,能够实现对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生态环境出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的产生。(3)海洋环境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对解决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运用金融手段来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提高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海洋生态资源利益方积极进行投保,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建立合理的保险制度[3]。
3 结语
海洋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防止海洋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应该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机制,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海洋生态资源遭到破坏。需要全社会意识到海洋生态资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为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宫小伟.海洋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马凤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海洋资源赤潮发生规律初探 第7篇
赤潮又称藻华 (phytoplankton bloom) 、水华 (water bloom) ,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汕尾品清湖作为赤潮多发地区, 监测和研究赤潮对今后赤潮的预测、防治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球形棕囊藻多次引发品清湖赤潮, 作为一种赤潮藻类, 它因以下特点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1.1 分布广:
球形棕囊藻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属于定鞭金藻门 (Haptophytes或Prymnesiophtes) , 为一种广温广盐性的藻类, 在南北极和热带的海洋中都有分布[1,2], 为少数具有复杂异型生活史的海藻之一。
1.2 活动频繁:
由于棕囊藻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生理机制, 能在富营养化海域中短期内爆发性增殖形成有害的赤潮, 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并给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2006年至2011年, 广东汕尾市品清湖每年秋冬季节都有一到两次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6] (如表1) 。
备注:1水温取汕尾五千吨码头发生赤潮期间水温平均值。2五千吨码头地理位置:东经115°20′34.84″;北纬22°46′34.84″
1.3 具有毒性, 生态破坏大
藻类是海洋初级生产者, 是组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 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但更为重要的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有的生理机制, 生成一些特殊的物质.如粘多糖, 二甲基丙磺酸 (DMSP) .二甲基硫化物 (DMS) ]等, 较大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棕囊藻的分类、分布和生活史研究
2.1 棕囊藻的分类
现在已经鉴定的有6种:南极棕囊藻 (P, antarctica Karsten) , 球形棕囊藻 (P, globosa Scherffel) , 波切棕囊藻 (P, pouchetii (Hariot) Lagerheim) , P.jahnii Zingone, P.cordata Zingone et Chretiennot-Dinet, 以及P.scrobiculata Moestrup[7]。但是这个属仍然有可能存在其他未被鉴定出的种, 现在至少有3种被怀疑可能是棕囊藻。
2.2 棕囊藻细胞核囊体形态
目前发现的棕囊藻单细胞总共有4类:二倍体的囊体细胞, 二倍体鞭毛细胞和两种单倍体的鞭毛细胞。3种有囊体的棕囊藻:球形棕囊藻, 波切棕囊藻以及南极棕囊藻都具有2种带有鞭毛的单倍体细胞核二倍体囊体细胞, 而球形棕囊藻额外具有一种二倍体鞭毛细胞。其中长有鳞片和纤毛的单倍体鞭毛细胞在囊体赤潮发生前爆发生长, 当囊体内细胞出现时消失, 在囊体生长后期再次大量形成, 而二倍体囊体细胞只有在赤潮发生期间形成, 这两种类型的细胞较为常见。在我国南海及渤海海区引发的有害赤潮的棕囊藻均为球形棕囊藻。
2.3 棕囊藻的生活史
2.3.1 棕囊藻的倍性转换
球形棕囊藻在不同的细胞阶段呈不同的倍性, 赤潮发生和死亡时囊体细胞都为二倍体, 而在两侧赤潮中期, 游离的单细胞为单倍体, 这样棕囊藻在生长的不同时期细胞倍性发生转化。这种现象说明:球形棕囊藻有单倍体-二倍体相互变化的生活史, 那么生活史各阶段细胞肯定有有性生殖、减数分裂以及融合生殖。
2.3.2 棕囊藻囊体形成的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囊体形成是棕囊藻面临环境压力时的选择, 这些因子很多, 本研究选择了几种重要的环境因子:温度, 营养因子, 波浪扰动。
2.3.3 温度对棕囊藻囊体的影响
对于温度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实验, 比较一致的结果是:温度控制了浮游植物的各项功能, 限制着海洋浮游植物的分布和生长。低温限制了光合作用、新陈代谢、营养吸收和生长, 从而降低了藻类细胞的酶活性, 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电子传输的效率。但是, 伴随温度逐渐升高, 上述生理限制就会消退。当温度接近最佳生长温度时, 高温加速了碳水化合物的固定和合成。
关于棕囊藻的形态学, 生活史及生长曲线的研究, 沈萍萍, 王艳等[8]对球形棕囊藻不同的藻株 (香港株和汕头株) 分别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批次研究里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周期约为20到30天, 香港株最好生长温度接近25℃, 最大比生长率为0.38;汕头株的最好生长温度为30℃, 最大比生长率为0.42, 这表明温度是重要的生长影响因子之一。
2.3.4 营养因子对棕囊藻的生长限制
应用正交实验方法观察了氮、磷、铁、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条件, 王艳[9]等以球形棕囊藻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香港株 (Hongkong strain, HK) 和汕头株 (Shantou strain, ST) 为材料研究其生长。研究表明, 各因素作用的顺序为P>N>微量元素>铁>维生素。
胡章喜[10]等在贫磷和富磷因子下, 采用实验室里一次性培养的方式, 分别研究了不同氮磷比率对3种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球形棕囊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生长的作用。结果显示, 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对营养盐的需求量相对比较高, 在少磷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富磷条件;尖刺拟菱形藻对营养盐的要求比较低, 在少磷条件下可保持很快的生长速度。
2.3.5 波浪扰动对囊体形成的影响
以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及球形棕囊藻 (Phaeocystis globosa) 等两种海藻为研究对象.蔡卓平[11]等在在实验里模拟风浪扰动培养与摇床静止培养, 利用设置以摇床震荡, 并测定多个生理生化指标, 诸如藻液光密度 (OD680) 、比生长速度、藻体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等因子.研究风浪干扰对海洋藻类细胞生长的作用效应, 比较不同海藻对风浪扰动的响应差别, 研究风浪扰动对海藻生活的影响。结果显示, 合适的风浪扰动有助于海藻的生育, 从而可能会形成海洋赤潮的发生;不相同的海藻对扰动的响应性差别, 疑为引起海洋生态系统中赤潮藻生态系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
品清湖作为国内球形棕囊藻赤潮高发区, 关于品清湖球形棕囊藻赤潮以及温度、营养因子和波浪扰动与赤潮发生的相关性等研究, 国内还未有人报道。
摘要:品清湖位于广东省汕尾市中心城区, 汕尾港东部。面积约22平方公里, 为一处有名的自然泻湖, 冰后期海水侵入汕尾和沙海花岗岩体之间的低凹处形成的溺谷湾, 后因红海湾沿岸大沙堤的发育和向东延伸, 而被半封闭为“泻湖”。但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 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滞后, 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品清湖, 加上无序、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及城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导致品清湖局部水域污染严重。近十几年来, 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在该品清湖频频发生, 人民生活、生产和生态蒙受巨大损失。
关键词:赤潮,棕囊藻,海洋资源
参考文献
[1]Smith W O, Jr Codispoti L A, Nelson D M, et al.Importance of Phaeocystis blooms in the highlatitude ocean carbon cycle, Nature (Lond.) , 1991.352:514-516.
[2]Baumann M E M, Lancelot C, Brandini F P, et al.The taxonomic identity of the cosmopolitan prymnesiophyte Phaecystis:a morphological and ecophysiological approach.J.Mar.Syst, 1994.5:5-22.
[3]Lancelot C, Billen G, Sournia A, et al.Phaeocystis blooms and nutrient enrichment in the continental coastal zones of the North Sea.Ambio, 1987, 16:38-46.
[4]王朝晖, 吕颂辉, 陈菊芳, 等.广东沿海几种赤潮生物的分类学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8.16 (4) :310-314.
[5]陈菊芳, 徐宁, 江天久, 等.中国赤潮新纪录种-球形棕囊藻.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20 (3) :124-129.
[6]冯静, 孟妍, 柯成辉, 等.汕尾港富营养化评价及赤潮成因分析。科技信息, 2011.5.
[7]Medlin LK and Zingone A (2007) A taxonomic review of the genus Phaeocystis.Biogeochem 83;3-18.
[8]沈萍萍, 王艳, 等.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特性及生活史研究。水生生物学报, 2000, 11.
[9]王艳, 齐雨藻, 李韶山.球形棕囊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水生生物学报, 2007, 1.
[10]胡章喜, 徐宁, 李爱芬, 段舜山.氮磷比率对3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生生物学报, 2008 (7) .
我国海洋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 第8篇
1 我国海洋资源现状概况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 海岸带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 大陆海岸线长达1.84万千米, 加上岛屿海岸线共3.2万千米;拥有内水和领海的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 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1]。海洋资源种类繁多, 包括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海底固体矿产、海洋动力资源和滨海旅游等资源。资源不但丰富, 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我国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水域。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过3 000种, 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约有1 700种, 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辽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我国海洋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在海洋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 但也显现出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有:①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 致使部分海域生物资源出现衰退甚至枯竭的现象;② 海岸及其近海海域环境污染加重, 水域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因污染引发的灾害 (如赤潮) 大量增加;③ 海底挖砂和海岸工程建设等活动导致大量海岸侵蚀现象出现;④ 围填海造地等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尤其对红树林、珊瑚礁及河口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最为严重;⑤ 海洋资源多头管理和争抢资源的现象严重, 导致海洋资源管理效率下降[2]。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在思想意识、技术装备、经济效益和科学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 这已经成为我国海洋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阻碍, 因此, 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1 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政策
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 全球海洋的1/3已经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和岛屿国家的管辖海域, 深海大洋的竞争非常激烈。迈入新世纪以来, 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发布了美国《2l世纪海洋蓝图》, 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全面修订了海洋政策目标, 制定了新海洋政策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建议[3]。其他海洋大国也都纷纷修改和制定本国的海洋政策和开发战略, 力争在海洋经济、科技和管理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中央十分重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尤其高度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等一系列海洋资源开发规划,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方针, 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 将海洋经济视为中国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国家领导层越发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
但是, 从整体上看, 目前我国缺乏统一、完整、清晰的可指导海洋事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国家海洋总体政策, 缺乏从整体上对我国海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
2.2 海洋资源管理立法缺乏系统性
我国的海洋立法, 尤其是专项海洋法规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先后制定了一批有关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4]。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对海洋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它是保证海洋资源管理体系形成、巩固和完善的条件, 也是保证海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有力保护和海洋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基本保障。
但因不同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和目标不同, 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发生冲突, 同时各海洋部门因管理出发点不同, 在管理中也易发生冲突, 从而增大海洋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
2.3 海洋资源管理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 我国海洋资源管理主要采取由政府多个部门同时负责, 缺乏强有力的综合管理部门, 实践中对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协调难度很大, 极易导致各管理部门仅以局部利益为中心, 当资源开发和管理法规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资源管理来服从资源开发, 不能充分发挥好管理部门的职能, 严重影响着资源管理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甚至可能造成对海洋资源管理失控。面对海洋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交叉和空白, 亟须认真研究, 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3 我国海洋资源管理政策
3.1 系统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对海洋资源管理的总体规划
我国应在现有涉海法规的基础上, 重新规划海洋资源立法体制, 协调海洋资源保护职能部门、整合各单行海洋资源法律法规, 理顺海洋各行业主管部门与国家海洋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协调各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尽量避免不同法律法规间内容的重叠交叉, 同时要加快中国海洋法规与国际海洋法规接轨, 扩大海洋立法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尽快系统地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建设。
加紧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开展总体规划。从国家层面上统一政策, 整合现有的海洋战略部署和规划, 形成统一清晰完整的国家海洋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根据我国不同海域自然条件不同, 在实施国家海洋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进行功能区划和开发规划, 这样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才能形成合理的海洋产业布局。
3.2 建立海洋资源综合管理机制
为保证高效合理开发和保护我国海洋资源, 应重新审视我国现行海洋资源行政管理体制, 对涉及海洋资源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并建立规范和固定的协调机制, 鉴于各类海洋资源的关联性建立统一的、更具有权威性的海洋综合管理机构, 协调组织和统一管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活动, 建立海洋资源综合管理机制。
海洋综合管理机构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规划, 协调各涉海行业和部门间的利益、矛盾关系,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中的各种资源, 保证各行业协调发展, 提高我国海域的持续和综合效益。相对于行业部门管理, 海洋综合管理更加符合海洋管理的本质, 并为解决涉海各部门和行业的政策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制度安排和畅通的协调渠道。
3.3 实施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 自身没有经济学意义的价值观念, 因而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执行的是资源无价和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海洋资源产权管理观念一直比较薄弱, 应该明确海洋资源不仅是重要的资源, 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资产,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可以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 实现海洋资源的科学管理[5]。
所谓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 即遵循海洋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运用资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进行管理。由于产权人对资产拥有支配权, 所以实行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会形成强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有利于节约海洋资源和提高其利用效率, 实现海洋资源的最佳配置, 从而提高资源管理水平的过程[6]。
3.4 加强宣传教育, 培养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联合国通过的《2l世纪议程》, 把海洋作为有助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我国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 也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之一。因此应牢固确立海洋对人类发展起重要基础作用的意识, 增强自觉地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意识, 从而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加强宣传教育, 使全体国民懂得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着大量蛋白来源, 但近年来由于捕捞强度过大, 大量海洋生物数量急剧下降, 这就需要渔业主管部门能提供较为准确的渔场资源预报, 结合资源预报进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的宣传, 使人们清楚当前应捕生物量, 还需留下多少资源以备以后永续利用。当人们共同投入到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后, 将大大提升海洋资源管理效率[7]。
3.5 大力加强科学研究, 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
我国在资源开发的同时, 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 不断加强科学研究, 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海洋生态系统在一定限度内具有生态环境可恢复性, 但超过环境容纳量后, 生态环境就会恶化, 治理代价大, 时间长。只要按科学规律办事, 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科学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就能赢得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 结束语
在世界各国纷纷进军海洋对海洋进行深入开发利用并转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进行科学综合管理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在海洋资源管理中应整合现有的海洋战略部署和规划, 从全球战略高度来制定和实施我国的海洋政策, 加强从战略、政策和法律制度层面统一协调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 实施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 加强海洋教育, 并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对公众进行宣传, 提高和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 大力加强科学基础研究, 实现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有效保护, 唯有如此, 才能最终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安晓宁.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生态农业研究, 1999, 7 (2) :1-5.
[2]王淼, 贺义雄.完善我国现行海洋政策的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5) :33-37.
[3]伍业锋, 赵明利, 施平.美国海洋政策的最新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海洋信息, 2005, 186 (4) :27-30.
[4]陈莉莉.完善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法律思考[J].管理观察, 2009 (15) :239-241.
[5]汪安佑, 雷涯邻, 沙景华.资源环境经济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6]陈万灵, 郭守前.海洋资源特性及其管理方式[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 22 (2) :7-12.
海洋资源性资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