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零点问题
函数的零点问题(精选12篇)
函数的零点问题 第1篇
一、要点解读
1. 函数的零点概念
对于函数f (x) , 我们把使f (x) =0的实数x叫做函数f (x) 的零点.注意零点是一个实数, 是y=f (x) 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而不是一个点.
2.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
函数F (x) =f (x) -g (x) 的零点就是方程f (x) =g (x) 的根, 即函数y=f (x) 的图象与函数y=g (x) 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
3. 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 (x) 在区间[a, 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 且有f (a) f (b) <0, 那么, 函数y=f (x) 在区间 (a, b) 内有零点, 即存在c∈ (a, b) 使得f (c) =0, 这个c也就是方程f (x) =0的根.
4. 函数零点的判定
(1) 若f (a) f (b) <0, 函数f (x) 在[a, b]上连续且单调, 则函数y=f (x) 在 (a, b) 内只有一个零点;
(2) 若f (a) f (b) >0, 函数f (x) 在[a, b]上连续且单调, 则函数y=f (x) 在 (a, b) 内一定没有零点;
(3) 若f (a) f (b) >0, 函数f (x) 在[a, b]上不单调, 则零点情况不确定;
(4) 若f (a) f (b) =0, 则a或b是零点;
(5) 若知y=f (x) 在 (a, b) 内有零点, 但f (a) f (b) 符号不定.
函数的零点问题是一个极其灵活与知识面覆盖较为广泛的问题, 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值得掌握.
二、函数零点的求解及零点所在的范围
函数f (x) 的零点对应着方程f (x) =0的根, 方程的问题可以利用它对应的函数的性质来解决, 而函数的许多问题则需要利用方程来解决, 函数思想是从变量出发研究整体的性质, 而方方程程思思想想则则是是从未知数的角度出发, 研究函数在某于状态下的性质, 函数问题和方程问题可以相互转化.
例1若函数f (x) =ax-b (b≠0) 有一个零点3, 那么函数g (x) =bx2+3ax的零点是 () .
(A) 0 (B) -1
(C) 0, -1 (D) 0, 1
解析:由于f (x) =ax-b (b≠0) 有一个零点为3,
所以3a-b=0, 即3a=b.
令g (x) =0得bx2+3ax=0, 即bx2+bx=0, bx (x+1) =0,
所以x=0或x=-1,
所以g (x) 的零点为0或-1.
【评注】把求解函数零点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实数解问题, 求方程的实数解.
例2设函数f (x) =4sin (2x+1) -x, 则在下列区间中函数f (x) 不存在零点的是 () .
(A) [-4, -2]
(B) [-2, 0]
(C) [0, 2]
(D) [2, 4]
解析:由数形结合的思想, 画出函数f (x) =4sin (2x+1) 与y=x的图象, 观察可知答案选A.
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
例3设函数y=x3与y=x-2的图象的交点为 (x0, y0) , 则x0所在的区间是 () .
(A) (0, 1) (B) (1, 2)
(C) (2, 3) (D) (3, 4)
解析:设f (x) =x3-x-2, 则f (1) =-1, f (2) =7,
所以f (1) f (2) <0, 所以x0∈ (1, 2) , 故B.
【说明】函数的零点是函数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题考查了函数零点的概念、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 并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 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 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
三、函数零点个数的判断
一些方程的根的个数问题, 也即函数f (x) 的零点的个数问题, 可直接转化为两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的交点的个数, 这些我们经常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求解.
(A) 0 (B) 1
(C) 2 (D) 3
解析:当x0时,
由f (x) =x2-2x-3=0, 得x1=1 (舍去) , x2=-3;
当x>0时,
由f (x) =-2+ln x=0, 得x=e2,
所以函数f (x) 的零点个数为2, 故选C.
例5已知f (x) 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 且在 (0, +∞) 内的零点有1 005个, 则f (x) 的零点的个数为 () .
(A) 1 006 (B) 2010
(C) 2 011 (D) 2 012
解析:因为f (x) 是奇函数, 则f (0) =0, 且在 (0, +∞) 内的零点有1 005个, 所以f (x) 在 (-∞, 0) 内的零点有1 005个.
因此f (x) 的零点共有1 005+1 005+1=2 011个.故选C.
例6函数f (x) =x3-x2+6x-a, 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由已知可得f′ (x) =3 (x-1) (x-2) ,
当x<1或x>2时, f′ (x) >0;
当1
故当x=1时, f (x) 取到极大值, 且
当x=2时, f (x) 取到极小值, 且f (2) =2-a.
由f (2) >0或f (1) <0时, 即a<2或时, 函数f (x) 仅有一个零点.
【说明】一般地对于一元三次函数, 如果最高次系数为正, 则当极大值大于零且极小值小于零时有三个零点;当极大值小于零, 或极小值大于零时有一个零点;当极大值或极小值恰好有一个为零时, 函数有两个零点.
四、根据函数的零点求参数的范围
近些年在高考中出现的有关零点的综合问题, 想要快速准确地解决, 需要扎实的基础, 清楚的思路, 准确的方法.要特别注意, 在使用零点存在定理时, 如果区间端点值异号, 必有零点;但如果区间端点值同号, 则无法判断, 这时可借助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或者利用零点交点转化原理, 转化为交点问题用图象解决.
例7 (2009山东) 若函数f (x) =ax-x-a (a>0, 且a≠1) 有两个零点,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函数f (x) =ax-x-a (a>0, 且a≠1) 有两个零点, 即函数y=ax (a>0, 且a≠1) 和函数y=x+a有两个交点, 由图象可知当01时, 因为函数y=ax (a>1) 的图象过点 (0, 1) , 而直线y=x+a所过的点一定在点 (0, 1) 的上方, 所以一定有两个交点,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
例8已知a是实数, 函数f (x) =2ax2+2x-3-a, 如果函数y=f (x) 在区间[-1, 1]上有零点, 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若a=0, f (x) =2x-3, 显然在[-1, 1]上没有零点, 所以a≠0.
(2) 当f (-1) f (1) = (a-1) (a-5) <0, 即1
(3) 当y=f (x) 在[-1, 1]上有两个零点时, 则
综上, 所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或
【评注】由函数y=f (x) 在某一区间上有零点, 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时, 也可采用分离变量的方法, 把问题化归为求函数的值域.如本题可转化为来求解.
函数的零点的教学反思 第2篇
函数的零点的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当将常识问题类推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存在所需条件时,学生有些茫然。反思除了学生对这种抽象方式不太习惯以外,我感到其中的过渡有问题。教学中,将小溪类比成x轴,将前后的位置类比成函数中的两个点。课后我觉得将前后的位置类比成函数中的两个点不确切,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因为两者最相似之处是行程路线与函数图象,应该将行程路线类比成函数图象更佳。要清楚学生的认知状况。在课堂中,学生在分析定理其中一个条件“不连续”时,举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我只是在黑板上比划了一下,没有画出来。主要的考虑是认为反比例函数在[a,b]上并不都有意义与定理中的条件违背,我想回避掉,然后用自己的分段函数来代替。课后,我重新反思这个细节,学生头脑中的.不连续最深刻的就是反比例函数应该将它画出来,不应该只因定理中这个细节去“较真”,然后让学生再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的不连续函数,相信学生能从高中阶段的函数模型找到分段函数的不连续的图象,从而对不连续有更深刻的认识。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通过学习学生才能同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注意力的控制。在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可能长时间的集中。如何控制和分配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很重要。存在性定理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当展示这个推理的实例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调动起来,而我得到需要的两个结果后,马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这个“趁热打铁”的机会失去。学生正出于活跃的思维之中,如果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思维,那么对定理的分析将会更深入。
也谈函数的零点问题及解法 第3篇
1 水尽疑无路
笔者根据题型一的解法求解题1(2011年山东卷理16题):
已知函数f(x)=logax+x-b(a>0,且a≠1),当2<a<3<b<4时,函数f(x)的零点x0∈(n,n+1),n∈N*.则n= .
解答明显是“小题大做”,且计算过程繁琐;题解过程也不显有优势.顿生疑惑:为何不能顺利解决?
2 花明又一村
探究发现,利用零点的存在性定理解决该类问题,特别是零点所存在区间的这类开放性问题时,应适当辅以数形结合思想,如此才能使区间的确定更直观自然、快捷准确.
题1可以如下分析:将问题转化为方程logax=-x+b的根所在区间问题,若令g(x)=logax,h(x)=-x+b,从而就可以转化为函数y=g(x)与y=h(x)图像交点问题.简图如图1:
图1
由图可知零点在(1,3)中,另得f(1)<0,f(2)<0,f(3)>0;故可得函数的零点x0∈(2,3),即n=2.
简评 针对这类函数零点存在的区间问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函数对应的方程进行恰当变形,构造出相对简单的两个常见函数.然后绘出两端的函数图像,通过这两个函数交点的情况来判断,使得复杂的零点存在区间问题简单化.
另反思文[1]中题型五根据零点求参数,采用分离变量的常规处理方法,将含参的复杂函数f(x)的零点问题,巧妙借零点与根之间的关系等价转化.
文中例5:(2011年辽宁卷文第16题)已知函数f(x)=ex-2x+a有零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 .
解题思路是:f(x)=ex-2x+a的零点可以转化为ex-2x+a=0的根的问题,从而最终等价转化为a=-ex+2x的存在性问题.
若借鉴题1的解法,函数f(x)=ex-2x+a有零点方程ex-2x+a=0有实根函数y=ex与y=2x-a图像有交点.借图2:
图2
分析可得:若直线l:y=2x-a0与y=ex相切于P(x0,y0),利用导数可求其切点P的坐标,不难求得是(ln2,2);此时-a0=2-2ln2,得a0=-2+2ln2.
根据图2可以判断只要在y轴上的截距-a≥-a0,就可得两函数图像必然有公共点;即a≤2ln2-2为所求.
类似文[2]中二次函数在有限开区间内的零点问题,高考常有所考查;也可以利用上述的思路解答.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究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浙江卷理科第22题第(Ⅰ)问的具体的解题过程,在此不作赘述.
3 更上一层楼
零点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常出现于涉及利用函数的导数研究单调性的问题中;是每年的必考知识点.要确定区间上导函数的正负,则导函数的零点是关键.而有时导函数对应的方程是一个超越方程,高中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非常规方程的根求而不得;这种“隐零点”问题,可以单独作为一种重要的函数零点的问题类型.“隐零点”问题常规的处理方式是:一阶求导求不到,借高阶研究;或者是设而不求,适时回代.笔者选例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数学理21题(Ⅱ)问:已知函数f(x)=ex-ln(x+m),(Ⅱ)当m≤2时,证明f(x)>0.
解答如下:当m≤2,x∈(-m,+∞)时,ln(x+m)≤ln(x+2).故只需证明当m=2时,f(x)>0.
当m=2时,函数f′(x)=ex-1x+2在(-2,+∞)上单调递增;又f′(-1)<0,f′(0)>0,故f′(x)=0在(-2,+∞)有唯一实根x0∈(-1,0).
当x∈(-2,x0)时,f′(x)<0,当x∈(x0,+∞)时,f′(x)>0;从而当x=x0时f(x)取得最小值.
由此得ex0=1x0+2ln(x0+2)=-x0,故f(x)≥f(x0)=1x0+2+(x0+2)-2≥0
综上可证明:当m≤2时,f(x)>0.
简评 导函数存在零点即方程存在实根,但是无法求解出;故先暂且设而不求,等到求最值时,代入替换达到预期的证明效果.
零点是函数部分的常考知识点,厘清问题类型,针对性突破,使解题有的放矢;但也不可思维定势,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高考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只有通过解题后反思、探究、总结,才能对知识点理解透彻、方法掌握灵活、解题融会贯通、智能获得提升;从而获得处理问题的数学思想,提高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梁建.零点问题的类型及解决方法[J].中学数学(上),2014(3):45-46.
[2] 杨华.二次函数在有限开的区间内有零点的条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6):44-45.
证明函数零点问题的研究 第4篇
证明一个函数有且仅有一个零点的问题,常出现在高等数学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之中,这类题型隐含了两层意思:一、证明零点的存在性;二、证明零点的唯一性。
因此,证明一般需要这两方面的知识,即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四个性质证明存在性,再由微分中值定理或函数的单调性证明零点的唯一性。
证明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步:
(1)根据函数构造方程;
(2)构造满足条件的闭区间,然后利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或零点定理证明方程根的存在性;
(3)由微分中值定理或函数单调性证明根的唯一性。
1 例证
例题:
例1:设函数f(x)=x5+x-1在[0,+∞)内只有一个零点。
Step1:构造方程x5+x-1=0
Step2:在[0,+∞)内构造区间[0,1],函数在[0,1]区间上连续,且f(0)=-1<0,f(1)=1>0,由零点定理: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f(a)与f(b)异号(即f(a)f(b)<0),那么在开区间(a,b)内至少有函数f(x)的一个零点,即至少有一点ξ(a<ξ<b)使f(ξ)=0。
可以推出,至少存在一点ξ∈(0,1),使得f(ξ)=0,即方程x5+x-1=0在(0,1)内至少有一正根。下证唯一性:
Step3:反证法
假设f(x)在(0,+∞)内有两个零点ξ1,ξ2(ξ1≠ξ2),即f(ξ1)=f(ξ2)=0,则由Rolle定理:如果函数f(x)在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内可导,且区间两个端点函数值相等,则在区间内至少存在一点ξ,使得f′(ξ)=0。
f(x)在区间(ξ1,ξ2)上满足Rolle定理,所以可推出,至少存在一点η∈(ξ1,ξ2),使得f′(η)=0,这与f′(η)=5η4+1≥0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f(x)在(0,+∞)内只能有一个零点,也即方程x5+x-1=0有且只有一个正根,证毕。
例2:f(x)在[0,1]上连续,在(0,1)内可导,且0〈f(x)〈1,f′(x)≠1证明函数f(x)=x在(0,1)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证明:step1:构造方程g(x)=f(x)-x=0,即证方程在(0,1)内有且仅有一个实根。
Step2:g(x)在[0,1]上连续,且g(0)=f(0),g(1)=f(1)-1,由条件知0〈f(x)〈1,故g(0)·g(1)=f(0)·[f(1)-1]<0,由介值定理,在(0,1)内至少有一点ξ,使得g(ξ)=f(ξ)-ξ=0,即ξ使方程f(x)=x在(0,1)内的一个实根。
Step3:假设方程f(x)=x在(0,1)内有两个实根x1,x2,所以x1,x2是函数g(x)=f(x)-x在(0,1)内的两个零点;g(x)在区间[x1,x2]上满足Rolle定理条件,所以在(x1,x2)内也即在(0,1)内至少存在一点,使得g′(x)=f′(x)-1=0
这与已知条件f′(x)≠1矛盾,所以方程f(x)-x=0在(0,1)内有且仅有一个实根,即函数f(x)=x在(0,1)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证毕。
根的唯一性也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判断,比如:
例3:判断函数f(x)=ex-|x+2|在(-∞,-2]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显然,f(x)在(-∞,-2]上连续,f(-2)=e-2>0,f(x)→-∞(x→-∞),∴f(x)在(-∞,-2)内至少存在一个零点;而当x<-2时,f′(x)=ex+1>0,由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知f(x)在(-∞,-2]上单增,故f(x)在(-∞,-2)内只能有一个零点,证毕。
2 结论
有关证明函数有且仅有一个零点(或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实根)的问题,均可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加以证明。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 第5篇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 在区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
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
3.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零点的概念及零点存在性的判定.
教学难点:探究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函数的零点与函数的不动点的关系 第6篇
A. 3B. 4C. 5D. 6
解析 由1与2的平均数为32,不妨设零点x0在1,32内;由1与32的平均数为54,不妨设零点在1,54内;由1与54的平均数为98,不妨设零点在1,98内;由1与98的平均数为1716,不妨设零点在1,1716内.而1716-1<0.1,所以需要将区间(1,2)对分的次数为4,选B.
评注 通过每次把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收缩一半的方法,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f(x)的零点,以求得零点的近似值,这种方法叫做二分法.
例2 对于函数f(x),若存在x0∈R,使f(x0)=x0成立,则称x0为函数f(x)的不动点.已知函数f(x)=ax2+(b+1)x+b-1(a≠0).
(1) 当a=1,b=-2时,求函数f(x)的不动点;
(2) 若对任意实数b,函数f(x)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 (1) 根据函数不动点的定义,当a=1,b=-2时,令f(x)=x,有x2-x-3=x,得x2-2x-3=0,解得f(x)的不动点为-1和3.
(2) 令g(x)=f(x)-x,则由题设知对任意实数b,方程g(x)=0恒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即ax2+(b+1)x+b-1-x=0,即ax2+bx+(b-1)=0恒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所以对任意实数b,判别式Δ1=b2-4a(b-1)>0恒成立,
即b2-4ab+4a>0恒成立,
函数的零点问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