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寒食教学设计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寒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4篇)

寒食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抓住“斜”的读音,复习诗句的押韵,能准确读写会写字“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寒食节及其习俗,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游戏:读句子,猜节日

我们一出门,就看到街上非常热闹,空气里荡漾着炮竹的硝烟味,人们都穿上节日的新装,个个喜气洋洋。春节

在一间间亮堂堂的房子里,人们正在那吃月饼,赏月,看着那个犹如白玉盘似的月亮,人们都笑了。天上的月亮照亮了大地,河面倒映着天上的月亮,美极了!中秋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偏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柳絮飘飞处处,柳枝遍插各门寒食节

(二)引出课题《寒食》

二、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秋时代,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逃避**,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重耳一行几天没有东西吃,饿得头晕眼花。这时,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汤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当上了国君,是为晋文公。他封赏群臣,但是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

填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 ,他被 在柳树下,所以在寒食节,我们不能要 。

三、初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一)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御柳”“日暮”“五侯”,抽读,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二)自由练习朗读古诗,抽读,讨论“斜”在这首诗中的读音,引出古诗押韵的规则。

(三)分男女生读古诗,齐读古诗

四、分析诗句意思

(一)“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飞舞着柳絮,寒食节里东风吹斜了皇宫里的柳树。

京城里飘飞的柳絮,皇宫中随风摇摆的柳树都在提醒着人们,寒食节到了。

寒食节是不生火的,请你想象一下寒食节的晚上,百姓的家里会是怎样一幅画面?

(二)“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色降临,宫里开始传递皇上赏赐的蜡烛,燃烛的轻烟在王孙贵族的家里渐渐升起。

五、理解古诗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的情景里,有让你感到矛盾的地方吗?

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走近作者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闻名天下。

不过,韩翃在“大历十才子”里最为著名,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的最好,而是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身上究竟有怎样一个传奇的`故事,他还写过哪些诗词呢?感兴趣的孩子下来以后自己去查询资料,寻找答案。

七、板书

寒食教学设计 第2篇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第3篇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苏洵长子。北宋嘉佑二年 (1057) 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 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谪贬惠州、儋州 (海南岛) , 最后北还, 病死常州, 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 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能反映民间疾苦, 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 与黄庭坚号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 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 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 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 行书十七行, 129字,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 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公元1082年) , 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 贬谪黄州团练副使, 在精神上感到寂寞, 郁郁不得志, 生活上穷愁潦倒, 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 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 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 夜半真有力。何殊痛少年, 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 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 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 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 死灰吹不起。

一、《寒食帖》与寒食节

《寒食帖》以“寒食”为名, 顾名思义, 是因为这幅诗稿写作于寒食节之时。在苏轼构思和书写这幅作品的时候, 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怀和观照, 而寒食节的习俗源流及其衍生而来的审美特质, 是其中甚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寒食节以及“寒食”的风俗习惯, 自西汉时期起, 已在我国流传。到明、清时期, 寒食节更干脆并入到清明节之中, 寒食的习俗也随之取消。在这期间, 大量的文艺作品记载和反映了这一独特的风俗。唐代涌现的大量“寒食诗”以及宋以后各代诗、词、曲、赋中的寒食记录等, 都使得后人在领略前人民俗心态的同时, 感受到由寒食习俗所演化而来的审美特质。在这些作品之中, 苏轼的《寒食帖》可谓是集诗文与书法于一体、独步古今的一幅佳作, 既是作者对于个体生命的感悟, 又是对千年传承的寒食习俗及其审美特质的一种生发。

对寒食节的考证, 概括起来, 有如下几种主要观点:“禁火说”、“改火说”、“介子推说”以及“分野说”、“山戎说”等。然而, 在这些观点之中, 最具价值的, 说服力、影响力也相对较大的, 还要算民间流传广泛的“介子推说”与学界比较认可的“改火说”。

1. 介子推说

对寒食节以及寒食习俗最早的文献记录是两汉之际桓谭的《新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 虽有疾病缓急, 犹不敢犯, 为介子推故也。”介子推的生平故事, 在古代的文献记录中, 说法不一。寒食节以及寒食习俗对于介子推的纪念, 应主要出于民间传说的力量。介子推被奉为至忠至孝的典范, 甚至被逐渐神化。于是, 为了表达对介子推被焚而死的悼念, 民间开始流传起了“寒食”的风俗。由于历史文献的不同记述, 人们对于介子推的解读也具有了双重属性:一方面他可以成为忠义贤臣的典范, 但另一方面他又很有可能沦为离经叛道的代表。

在这样的习俗源流的基础之上, 再回到《寒食帖》的文本来看。苏轼在书写《寒食帖》时, 正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可以说, 此时的苏轼正处在与介子推颇为相似的境遇, 已经没有了《水调歌头》中“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的犹疑, 他将自己的失意, 推向了如介子推般的极致境地。从而对由介子推纪念习俗演化而来的“寒食”的审美特质, 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使得千古之人同唏嘘, 感受到了苏轼彼时彼刻的心境。

2. 改火说

学术界一直以“改火说”作为“寒食节”起源更可靠的习俗来源。这种观点认为寒食禁火与古老的改火习俗有关。较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唐代的李涪, 他在《刊误》中谈到:《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 则是四时皆改其火。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 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 为禁火也。’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证。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 是不知古。故以钻燧证之。”其后,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 近现代学者如李玄伯、裘锡圭、杨琳等也均持这一观点。从禁火寒食的角度来看, 寒食节是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大约是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五日左右, 这时的天气乍暖还寒, 在这样的季节吃冷食, 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味觉上的痛苦体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 “禁火”已经没有了上古时代的现实意义, 但选择一年中乍暖还寒的季节, 伴随着风雨飘摇, 将对寒冷的体会推向更深的层面, 从而更切实地感受生命痛苦的状态, 似乎是一种难以诉说却又颇具意味的情怀。

《寒食帖》有“小屋如渔舟, 蒙蒙水云里”的句子, 充分展现出寒食节令之时的极端天气, 而在这时, 却要“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所有的文辞, 都指向了相同的意象, 寒冷与凄凉, 苏轼内心还有这么深的隐藏着的悲苦、坚持、顽强、对抗与愤怒。而在此时, 苏轼却发现正是寒食的时节,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苏轼用一句询问, 一句回答, 道出了自己内心压抑着的喷薄欲出的情绪。诗帖中, “纸”字一划破空, 如锥画沙, 如折钗股, 在这一刻, 作者落魄的心绪、痛苦的内心与周围的环境叠印, 从一种身体上的感触, 视觉上的发现, 引发到内心情感上的悲凉, 达到了心物交融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寒食帖》译文及赏析

《寒食帖》译文诠释:自从我来到黄州, 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 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 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 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 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 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 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 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 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 小屋子像一叶渔舟, 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 只好煮些蔬菜, 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 看见乌鸦衔着纸钱, 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 无奈国君门深九重, 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 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 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 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元丰3年 (1080) 2月, 苏轼45岁, 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 贬谪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 在精神上感到寂寞, 郁郁不得志, 生活上穷困潦倒, 第三年4月, 也就是宋神宗元丰5年 (公元1082年) 作此两首寒食诗, 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 或元丰7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3年 (公元1100年) 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 并书一则题跋, 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 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 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 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 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书能写意, 实在是最为难得。《黄州寒食诗帖》字体时而丰腴, 时而瘦劲, 时而萧散, 时而端庄, 但全篇一气呵成, 将作者跌宕起伏、波澜汹涌的内心情感灌注到笔端, 展现出了一种率意的自然的奔放的审美感觉, 正符合了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观念。彰显动势, 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 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 迅疾而稳健, 痛快淋漓, 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 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 或正锋, 或侧锋, 转换多变, 顺手断联, 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 或大或小, 或疏或密, 有轻有重, 有宽有窄, 参差错落, 恣肆奇崛, 变化万千。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 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诗稿诞生后, 几经周转, 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 元符三年 (公元1100年) 七月, 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 十分倾倒, 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4年 (公元1097年) 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 黄庭坚欣然命笔, 题跋于诗稿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 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 未必及此。他日东坡或见此书, 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论语精当, 准确地道出了《寒食帖》诗书双臻的艺术高度, 书法妙绝, 气酣而笔健, 叹为观止, 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南宋初年, 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 (指苏轼) 文笔高妙, 灿若霄汉、云霞之丽, 山谷 (指黄庭坚) 又发扬蹈历之, 可谓绝代之珍矣”。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 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伯远帖》行书纸本, 因首行有《伯远》二字, 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 王珣书, 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 笔力遒劲, 态致萧散, 妍媚流便, 是典型的王氏书风, 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 后归吴廷, 曾刻入《馀清斋帖》, 至清代时归入内府, 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乾隆13年 (公元1748年) 四月初八日, 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 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 后有山谷跋, 倾倒至极, 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 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三、《寒食帖》的经年流转

《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 (1860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寒食帖》险遭焚毁, 旋即流落民间, 为冯展云所得, 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 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 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 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 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 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 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 日本东京大地震, 菊池家遭灾, 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 当时, 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 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 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 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1924年4月, 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 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 《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 当知下落后, 即以重金购回, 并题跋于帖后, 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 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 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数十年后, 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轰动一时, 见者无不称奇。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 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 有两件则下落不明。1975年前后, 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1985年11月2日, 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 出于对苏轼的景仰, 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 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 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1995年, 又经山上次郎倡议, 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 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参考文献

[1]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 .张勃:《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 齐鲁学刊, 2004年第2期。

[3] .桓谭:《新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

[4] .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 1983年。

[5] .陈宇著:《苏黄精神》,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年。

[6] .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 西北民族研究, 2004年3期。

[7] .裘錫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 中国文化, 1990年1期。

[8] .李道和:《前人对寒食习俗的解说及其内在矛盾》,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5期。

[9] .范晔 (东汉) :《后汉书》第七册, 中华书局, 2001年。

[10] .雍文昴:《那知是寒食——《黄州寒食诗帖》中的『寒食』审美特质探析》,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1年。

寒食节里说寒食 第4篇

一般说来,为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为扶助阳气,此时在饮食上应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物,如: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而生冷黏腻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而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禁烟冷食”,家家禁止生火,不许煮食,都食冷食。古时寒食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米饭及饧等;寒食供品则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寒食是以寒凉、生冷的食物为主,属于寒邪中的外寒。外寒是外袭寒邪,其致病又有伤寒和中寒的区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寒食食于内,属于寒邪直接“中寒”于脾胃之阳气,使肌体阳气受损,失却温煦等作用。如果是阳虚之体的人群,会加重病情;如果身体素虚,则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久入人体,积久不散,又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一但出现“中寒”就会出现:

1.脘腹剧痛;因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2.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脾胃消化系统症状。

3.肢体屈伸不利;寒性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遵生八笺》曰:“春三月,饮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金匮要略》云:“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魂也。若非王时即虚,以肝补之佳。”指出春季饮食应适量适度,不宜过度饮酒,吃米面团饼等伤脾胃难消化之物,不宜吃动物肝脏,以免损害脾阳及初升之阳气。所以说,寒食节的食物是以冷凉、黏腻为主,从养生保健的意义上来看,是不太科学的。

此外,清明、谷雨是春季中最后两个节气,与前四个节气相比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笔者在饮食方面有如下建议:常人宜食味辛甘、性温热的食物。主食宜选用小麦、糯米、玉米相搭配,也可早晚选用牛奶姜糖饮;蔬菜以鲜绿蔬菜为主,如茼蒿、生姜、芹菜、菠菜、茄子等,也可选用当归炖母鸡;果品以应季水果香蕉等为主,也可配食大枣。

责任编辑/邹佳璇

寒食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 “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寒食教学设计 第6篇

寒食

作者:于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

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

寒食教学设计 第7篇

寒食

作者:卢象  朝代:唐  体裁:五排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寒食教学设计 第8篇

寒食

作者:张籍朝代:唐体裁:七古 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春多欲不胜。

寒食教学设计 第9篇

寒食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小市禁烟余,东郊展墓初。

桐阴覆碧井,泉脉入清渠。

贫悴停游舫,龙锺废荷I。

寒食教学设计 第10篇

寒食

作者:熊孺登朝代:唐体裁:七绝 东风泼火雨新休,舁尽春泥扫雪沟。

寒食教学设计 第11篇

寒食,寒食孟云卿,寒食的意思,寒食赏析 -诗词大全

寒食

作者:孟云卿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教学设计 第12篇

寒食

作者:文天祥朝代:南宋 苦海周遭断去帆,东风吹泪向天南。

龙蛇泽里清明五,燕雀笼中寒食三。

扑面风沙惊我在,满襟霜露痛谁堪。

寒食教学设计 第13篇

作者:韩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恻恻轻寒剪剪风,

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寒食教学设计 第14篇

寒食夜

作者:元稹朝代:唐体裁:七绝 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

寒食教学设计范文

寒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4篇)寒食教学设计 第1篇教学目标:抓住“斜”的读音,复习诗句的押韵,能准确读写会写字“侯”。能正确、流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