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环枢关节半脱位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环枢关节半脱位(精选3篇)

环枢关节半脱位 第1篇

环枢关节半脱位为临床多发病, 稳定性差, 复发率高, 笔者应用手法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 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率、X光检查的变化。环枢关节紊乱是以环枢关节为中心, 以环枢关节及环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劳损、退行性改变等病变所产生以头痛、眩晕、恶心为主症的特发性病症。笔者通过手法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30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26~69岁范围, 平均49.9岁, 发病时间为2d~3年。全部病人均表现为头晕、头疼、颈部不适, 寰枕关节触压痛。其中伴有恶心呕吐者24 例, 失眠多梦, 睡眠质量差4例。X 线表现: 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 伴有不同程度的增生、退变、钩椎关节异常、椎间隙变窄22例, 脑血流图或TCD 检查示: 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良, 椎动脉血流速度异常, 枕叶、小脑缺血计25例。全部病例均拍张口位寰枢椎正位片, 寰枢椎关节半脱位26例, 侧块与齿突间隙不良、紊乱4例。

1.2 整复手法

患者取坐位, 颈肩部放松, 医生用双手交替按、点、揉、拿、滚、推颈肩、项韧带、斜方肌、岗上肌群等肌肉, 然后医生用肘关节扣住患者下巴, 另一手扶住颈部, 沿颈椎纵轴向患侧缓慢旋转, 当旋至最大极限时快速做一个有控制的、小角度的扳动手法, 常听到“喀嗒”的关节弹响声, 然后用同样的手法操作治疗健侧。1周2次, 3周1疗程。

1.3 治疗结果

1.3.1 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功能恢复, X 线片证实寰枢椎间关节关系恢复正常; 显效: 临床症状缓解或明显好转, 功能恢复正常, 颈部活动正常、自如; 好转: 症状大部分改善, 颈项部活动小范围受限, 局部或有压痛;无效: 治疗两个疗程后经过对比无明显差异性或治疗后随访1月内复发者。

1.3.2 治疗结果。

30 例病人: 治愈 27例, 占90%; 显效 2 例占 10%; 总有效率为 100%。大多数病人经1~2疗程的治疗整复后治愈或显效。

2 讨论

环枢关节半脱位 第2篇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三维牵引治疗诊断标准五线骨盆测量法

骶髂关节半脱位,又称骶髂关节错位,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从2004年7月~2007年7月我们使用DEK-IIIc型三维腰椎牵引床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43例,取得很好的疗效,并通过进一步验证,明确规范了切合实际的参数设置。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从2004年7月~2008年7月,在我科所收治骶髂关节半脱位病例中随机抽出86例。按编号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3岁,平均43.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年。对照组43例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2岁,平均41.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8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1.2.1所有病例均符合王兵主编《骨科手法治疗学》所制定的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

1.2.2对于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参照韦贵康的骨盆测量法,我们将骨盆片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运用了五线骨盆测量法。具体如下:在平卧位骨盆CR正位片上,利用图象处理器,沿L3与L4(或L4与L5椎体中点作一连线(中轴线)并延长;从两侧髂后上棘下缘各作一条垂直于中轴线的直线,分别为a线(左)与b线(右);再从左右两侧髂嵴上缘在图片上的最高点,向中轴线各作一垂直线,分别为c线(左)与d线(右)。测量8b两线之间距离Lab,cd两线之间距离Lcd,ac两线之间距离Lac,bd两线之间距离Lbd。并以健侧为分母,患侧为分子,用Lac与Lbd进行比较。当kd>3mm时,比值>1时为后半脱位,比值<1时为前半脱位。当0<Lcd<3mm时,为可疑移位,不列入统计范畴。当Lab=Lbd=0时,为正常无移位的骨盆。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确诊当天即予整复治疗,如一次复位不成功者隔3天复诊。每次整复后给予超短波治疗,7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进入下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不足1个疗程按1个疗程统计。

1.3.1治疗组:该牵引床前部为滑动牵引,后部分可转向成角。嘱患者俯卧位于牵引床上,分别固定骨盆部位及胸廓部位,在三维牵引床的电脑三维慢牵治疗系统中使用默认治疗模式4或6,输入参数,牵引力范围初次为200~300牛顿,时间为30分钟,以后可渐次加大牵引力。骶髂关节前脱位,后倾角的设定为下倾-5°~10°(在牵引床水平面以下为负数,水平面以上为正数,后面的度数描述与此相同)。旋转角的设定方法是骶髂关节前脱位在右侧则右旋-20°~25°,对侧为0°~5°;在左侧则左旋-20°~25°,对侧为0°~5°。骶髂关节后脱位,后倾角的设定为上倾+5°~10°,在右侧则左旋-20°~25°,对侧为0°~-5°;在左侧则右旋-20°~25°,对侧为0°~5°。牵引过程中最好是专人观察,如果牵引力过大易于造成真性牵距过大,出现腰肌拉伤。如果是胸部固定带固定不好,特别是腹部脂肪较多的患者易于出现胸部固定带滑脱,造成假性牵距过大,在牵引结束滑板回缩时造成挤压伤,加重腰腿痛症状。这两种情况都应暂停重新调整牵引力或胸部固定带松紧度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

1.3.2对照组:患者侧卧位,术者立于其侧,用双手拇指,分别放在两侧下肢的穴位上,如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依次点压,然后再从腰阳关、上髎、下髎点压之。用掌根和拇食二指分别放在骶棘肌,髂腰肌。臀肌等,用适当的力度,进行推拿、按、揉、提、弹等法,可使有关肌肉得到放松。前脱位者采用单髋过屈复位法,后脱位者采用单髋过伸复位法。复位后令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侧屈髋膝两关节至极度停两分钟,作髋关节内收内旋手法,以稳定复位后关节。如果复位后病人肌肉仍很紧张,可在俯卧的体位上进行肌肉按摩,术者用掌根沿腰背诸肌用推、拿、按、提等法操作3~5分钟,使气血和畅,经络疏通,肌肉松软。

2疗效观察

2.1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王兵主编《骨科手法治疗学》所制定的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制定。显效:腰腿痛的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腰活动正常,双侧髂后上棘下缘在同一水平上,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患侧“4”字试验阴性;患侧髂骨叩痛阴性。复查骨盆片Lab=Lbd=0;有效:腰腿痛的症状减轻,双侧髂后上棘下缘基本在同一水平上,直腿抬高试验弱阳性,患侧“4”字试验弱阳性;患侧髂骨有轻度叩击痛。复查骨盆片0<Led<3mm;无效:腰腿痛的症状无改变,双侧髂后上棘下缘不在同一水平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侧“4”字试验阳性;患侧髂骨叩击痛明显。复查骨盆片Led>3mm。

2.2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43例,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43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20例,有效率为53.49%。经统计学处理,X2=14.8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环枢关节半脱位 第3篇

关键词 成人外伤 寰枢关节 半脱位 多排螺旋CT 处理 价值

资料与方法

近1年来收治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48例,男40例,女8例,男女比例5:1;年龄19~65岁,平均约38岁。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多为车祸及摔伤。主要临床表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头斜向一侧、眩晕、恶心呕吐等。

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并做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扫描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

结 果

本组48例患者均有寰枢关节半脱位,其中9例有寰椎骨折,11例有枢椎齿突骨折,5例寰枢椎均有骨折,23例无骨折。本组中寰枢关节半脱位有4种方式,前后脱位12例,表现为枢椎齿状突和寰椎前弓后缘之间的距离>3mm;侧方脱位29例,表现为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侧侧块间隙相差>2mm;旋转脱位2例,表现为齿突轴线偏离寰椎轴线;复合脱位5例,即同时含以上≥2种的脱位。

讨 论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上部颈椎最常见的损伤,尤以车祸、高处坠落伤、体育运动引起为多。比如当一侧头部受到打击致头面部向对侧旋转时、身体高速运动突然停止致头部过度运动时、高处坠落头先着地时均可引起寰枢关节半脱位,严重者可引起寰枢椎骨折。

寰枢关节是寰椎和枢椎连结的总称,包括3个关节,即2个寰枢外侧关节及1个寰枢正中关节。外侧关节由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关节囊的后部及内侧均有韧带加强;正中关节由枢椎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和寰椎横韧带中部的前面构成。寰枢关节的关节囊大而松弛,关节面较平坦,关节之间无椎间盘。这种结构特点使寰枢关节可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轴向旋转、某种程度的屈伸及小范围的侧屈,也正是这种灵巧的结构使寰枢关节成为脊柱中活动度最大,但也最不稳定的部分,因此容易发生半脱位。

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有4种方式:①前后脱位:表现为枢椎齿状突和寰椎前弓后缘之间的距离增大,且>3mm,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最好;②侧方脱位:表现为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侧侧块间隙不等,一侧宽,一侧窄,且相差>2mm,在冠状位曲面重建图像上显示最好;③旋转脱位:表现为患者颈部活动受限,齿突轴线偏离寰椎轴线,有文献报道横截面CT上寰枢关节旋转角度>47°,横断面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均可很好地显示;④复合脱位:即同时含以上两种及两种以上脱位。经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再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方式,可对这四种半脱位作出准确的诊断。

寰枢关节半脱位若未及时治疗,脱位程度可进行性加重,特别是有寰枢椎骨折的患者容易压迫脊髓而危及生命,其潜在的危险性极大,因此应尽早积极治疗。多排螺旋CT可以为临床提供最迅速、直观的诊断依据,因此当外伤后怀疑有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应首选多排螺旋CT检查。

參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环枢关节半脱位

环枢关节半脱位(精选3篇)环枢关节半脱位 第1篇环枢关节半脱位为临床多发病, 稳定性差, 复发率高, 笔者应用手法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