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黑臭成因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黑臭成因范文(精选4篇)

黑臭成因 第1篇

根据“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 上海创建环保模范城市, 加大水环境治理是工作重点。“创模”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河道治理力度, 力争到2009年底, 上海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 使全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 主要指标达到5类水。

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到创建“国家生态区”, 水环境治理一直是闵行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在“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的指导下, 闵行区环境综合治理有突破性进展。大气环境质量有较大提高, 地面水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闵行区提出水环境工作的重点是治理黑臭河道, 力争使全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但目前, 闵行效区部分城镇化地区的中小河道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黑臭现象, 本文结合闵行区2008年创模黑臭河道整治工作对效区中小河道的黑臭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1 河道现状、水质现状

黑臭河道的判别标准通过现场实地查看以感观法为主,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 闵行区黑臭河道共有80条之多, 涉及河道长度共计58km。按照污染源来划分, 主要存在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污染及其它原因。

本次整治河段基本位于马桥镇西南部及华漕镇西北, 两岸主要为工业企业和农村宅基地, 有的河段目前周围为农田, 但土地已被批租或已被规划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河道现状为局部土坡坍塌, 淤积严重, 由于种种原因水体无法流动, 同时遭受周围环境的污染, 河道水质为劣Ⅴ类。河面狭窄, 排水不畅, 给防汛排涝带来极大的困难, 环境面貌较差, 影响了地区整体环境形象。其环境面貌已影响到镇区的整体形象, 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 河道黑臭原因分析

通过对闵行区黑臭河道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本次整治的黑臭河道黑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污水处理配套设施滞后

随着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工厂、畜禽牧场日益增多, 城镇人口急剧增长, 由此而产生的污水量急增。此外, 长期以来, 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 流泾村庄的河道成了周围村民的天然垃圾箱, 由此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 远超过了河道水体的承受极限。

但就, 地区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该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仍然处在规划阶段, 建设的速度和进度都滞后于地区开发速度。因此, 该地区的工为、生活污水最终都进入到河网水体, 严重超过了水体降解、自净的能力, 超过了水环境的承载力, 因此形成河道黑臭。

2.2 河道淤浅, 水体自净能力不足

本次整治的镇村级黑臭河道大部分淤积严重, 河道水深不足1m。造成河床淤浅的原因除了河底淤泥的长期积累外, 还有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 农民岸边垦植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等原因, 其中多数河道近年来几乎没有进行过整治。河底淤泥的大量堆积, 必然导致河道槽蓄容量的减少, 同时, 少大大降低不河道水体自净的能力, 进而导致河道底泥受污染, 造成河道水体发臭。

2.3 部分河道被封堵, 水动力明显不足

地区内经济发展迅速, 地区开发建设与河道争地现象明显。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村宅河道被填没, 有的河道成为断头浜。在大量的市政建设道路中, 为了节约工程投资, 往往把桥梁改为箱涵, 有的甚至仅埋设口径很小的涵管作过水断面, 更有甚者干脆把河道拦截断。同时由于河道属地有关部门对镇村级河道管理权属的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镇村级河道应属于地方政府, 在未采取必要的补救性工程措施的情况下擅自填堵河道, 导致了众多断头浜和死水浜的出现。

由此导致的河网水系不能畅通, 也就造成河道黑臭的原因。

3 河道黑臭整治措施

解决河道黑臭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根据河道黑臭形成的原因, 对症下药, 逐步解决河道黑臭问题。本次河道黑臭整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

3.1 截污治理

根据每条河道的污染情况、污染区域内污染源分布、整治区域内建筑密度情况、外围二级管网建设情况等客观条件的不同, 考虑了以下4种截污方式:

原有管道截流后接外围管网:周围有市政污水管网, 并具备接管条件, 但污染源整治范围内建筑密度大, 施工场地复杂, 不具备重新排管条件的, 可考虑沿河截污。即对该排水户, 将现有管道系统全部作为污水管道考虑, 从现状排入河道的出口处截流后, 再接管至周边市政污水管网。此种方式最大优点是不容易漏接污水。

重排污水管道接外围管网:周围有市政污水管网, 并具备接管条件, 污染源整治范围内具备重新排管条件的, 则按照外围已建管道的标高条件, 重新敷设内部污水管道, 再就近接入外围管道, 原管道作为雨水管道 (该种方式主要针对具备排管施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 。

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周边无市政污水管网, 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实施污水管网, 如直排污水不予截流对河道黑臭影响很大, 可在现场设置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处理装置, 达标后排河。同时考虑加强对污染河道其它的整治措施 (如生态治理、水力调度等) 。

污水首先通过粗、细格栅拦截, 筛除污水中尺寸较大的悬浮、漂浮物质。由于生活小区污水来水的水量和水质不均匀, 格栅后设置调节池, 以均衡污水的水量与水质。调节池内的污水由潜污泵输送至缺氧好氧A/O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生物处理。通过接触氧化池中填料上附着的生物膜的作用, 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净化污水。随后, 污水与接触氧化池中脱落的生物膜一起流入二次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经沉淀池澄清后的出水重力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二次沉淀池的污泥气提排入污泥池贮存与浓缩, 污泥池污泥由污泥泵输送至吸泥井, 由粪车定期抽吸外运, 工艺流程详见图1。

设置集水井:由于闵行地区污水管道普遍存在雨污混接现象, 下雨时经常发生污水排水不畅甚至倒灌污染河道的现象, 为避免“截流反而导致污染”的情况发生, 如接入到市政污水管网有足够标高富余, 且外排管道能保证一定输送容量, 则直接利用高差重力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不考虑设置集水井。

如接入的市政污水管网有标高富余, 但雨天外围管道水位偏高, 存在倒灌隐患, 则考虑设置集水井, 沿河收集的污水首先进入集水井, 平时出水利用高差重力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在雨天可根据外围接管的水位开启水泵进行强排, 同时在集水井内设置闸门防止污水倒灌。如接入的市政污水管网没有标高富余, 必须设置集水井提升, 且考虑污水直接泵送至外围接管。考虑到沿河截污的管道多数存在雨污混接现象, 如雨量特别大, 超过泵排能力时, 将通过集水井内设置雨水溢流管溢流至附近河道。

3.2 河道疏浚

本次黒臭河道整治的主要手段是截污纳管、疏拓河道、沟通水系, 为调水创造条件。河道性质基本为村宅河道, 在整治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实现河网的贯通, 而不应追求河道断面的复杂, 尽可能不在河道内布置硬质结构, 河道以能够恢复村宅河道原生态为主要目标, 通过河道水质的改善及水生生物的放养来维持河道的生态建设。按照上述原则, 在保证河口规划宽度的前提下, 根据规划河网布置沟通尽量多的河网, 以使闵行区的水脉畅通, 我们采用的河道断面形式以土坡种植绿化护坡形式为主。

同时, 村宅河道的整治势必涉及河道拓宽的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 村宅河道两岸由于缺少必要规划, 河道两岸建筑林立, 有的房屋已临近现状河口, 按目前设计河道规模宽度实施, 有的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在局部河段采用木桩维护加大河底的槽断面, 河口的宽度亦可以相应缩窄, 对于局部需要收进河宽的地方, 此方法是较为简便又有生态性的设计型式。

3.3 桥涵改造

河道疏拓工程实施后, 需要对现状涵洞进行改造。现状村宅河道基本上连接两岸交通的为简易涵洞, 涵洞形式为水泥瓦筒管上覆土, 河道在该处产生缩颈, 水流不畅, 且容易淤积。

为畅通河道, 方便两岸群众出行交通的需要, 需要对原有的简易涵洞进行改造, 以新建人行桥、农用机耕桥为主。桥梁的布局和位置, 经过现场调查, 由建设单位和当地水务管理站提供。桥梁布置主要考虑河道两岸村宅居民日常通行, 同时结合周边区域交通流量为依据, 兼顾区域交通道路的规划, 在通行能力及建设等级上满足城市桥梁要求。

4 结语

黑臭成因 第2篇

黑臭河道:

由于长期的外源污染输入,尤其是合流制系统雨天溢流、分流制系统雨污混接及降雨初期污染径流等重要的外源污染,使河流理化环境表现为强还原性质,有机无机污染极其严重,水体有异味,已经不适合水生生物生存,水生植被退化甚至灭绝,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只有少量耐污种类存在。食物链断裂,食物网支离破碎,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失衡,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

城市河流出现黑臭,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问题,尤其在近海城市和水网地区。因此消除黑臭、改善感观,美化城市,成为我国目前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引起河流水“黑臭”现象的原因

河流水体“黑臭”现象是一种生物化学现象——水体中有机物的厌氧分解。

⑴“臭”:微生物分解过程中耗氧大于复氧,造成水体缺氧,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过程中产生的如胺类、硫化氢、氨等使水体发臭。

⑵“黑”:因为缺氧导致河水中的铁、锰等重金属还原,与水中的硫离子形成硫化亚铁等使水体呈现黑色。治理方法: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以下为黑臭水体治理方法: 1.物理方法: ①引水换水

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黑臭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2.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3.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4.生物方法: Bacto-Zyme 1011系列生物复合酶

是一系列天然有机的、含多种酶类的复合产品,并结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质及无机营养物合成的一种高效复合酶类净化剂。

机理:

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

在大多数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土著微生物进行的自然净化过程,但该进程很慢,其原因是溶解氧(或其它电子受体)、营养盐的缺乏,而另一个限制因子是有效微生物常常生长缓慢。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DO得以恢复,COD、BOD5、NH3-N等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

特点1——高效消除黑臭恢复生态系统

Bcato-Zyme 1011速效消除黑臭生物复合酶可快速消除水体黑臭;配合Bcato-Zyme 1011削减营养盐生物复合酶可快速削减水体内污染物质,使水体

COD、BOD5、氨氮等污染指标迅速改善。同时,激活底泥中的土著好氧微生物,提高其生化反应效率,减少溶解氧消耗,促进溶解氧恢复,使水体微生态系统逐步完善。即以微生物实施水体生态修复,重建底端生物链,为上行生物链的梯次恢复奠定基础,为底栖生物着床创造底质条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动物的放养创造水质条件。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环境,使水生动植物与水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特点2——标本兼治

邦源环保的生物技术治理河湖污染,不仅治理水体,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复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达标,最终是要通过阶段性治理完全恢复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复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特点3——施工简便,原位治理

邦源环保采用生物法治理河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原位治理,标本兼治,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转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转移,同时杜绝了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种群优势,恢复底泥的活性,达到水体长期自净的效果。经过生物修复的底泥恢复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特点4——产品绿色、环保、无公害

①生物产品不燃、不挥发、绿色、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②配伍性好,该抑制剂由于无毒副作用,因此,可与其它生物制剂配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③生物降解性极佳,该抑制剂在水体中抑制浮萍生长以后,不会有残留。4.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环境现状及水体功能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北京邦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生物方法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先后完成北京、江苏、山东、海南、河北、云南等地数十个项目的水体生物修复治理工程,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能够提供系统整体的解决方案,阳光24小时全程跟踪服务机制。以下为黑臭河道生物治理对比照片:

黑臭成因 第3篇

水体黑臭和富营养化是上海郊区村镇级河道普遍现象, 而金山区作为口门控制的感潮地区, 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后往复运动, 极容易淤积。河道底泥淤积使河道过水断面减少, 影响河道排洪、泄洪以及航运功能。河道底泥是河道重要的内源污染, 黑臭的污染底泥通过不断向上覆水体释放有机物和无机盐, 使河道水质恶化;底泥耗氧是河道水体耗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泥耗氧加剧了河道耗氧速率, 是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

根据“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 上海创建环保模范城市 (“创模”) , 加大水环境治理是工作重点。“创模”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河道治理力度, 力争到2009年底, 上海市全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 水质主要指标达到V类水标准。

金山区提出水环境工作的重点是“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水质”, 力争使全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本文结合金山工业区、亭林镇2009年“创模”黑臭河道整治工作对镇、村级中小河道的黑臭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1 村镇级河道现状

金山区本次水环境整治河段基本位于金山工业区中部和亭林镇西部, 两岸主要为镇域居民生活区和农村宅基地, 有的河段目前周围为农田, 但土地已被批租或已被规划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因为村镇级河道中水系相对静止、小河浜、断头浜较多, 岸边垃圾多, 河床淤积严重, 导致水体黑臭、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 黑臭成因分析

2.1 底泥污染

镇村级河道两岸多为土坡, 土坡坍塌及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河岸垃圾的随意入河, 长时间未有效疏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底泥的淤积。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有机污染、腐殖质吸附螯合致黑物质以及底泥中放线菌的大量繁殖是水体产生黑臭现象的三大主要机理[1,2,3,4]。黑臭的污染底泥通过不断向上覆水体释放有机物和无机盐, 使河道水质恶化;底泥反硝化、甲烷化造成大量黑臭底泥上浮, 是河道水体黑臭的直接原因, 同时底泥耗氧加剧了河道耗氧速率, 底泥中的N、P营养盐释放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5], 也是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

2.2 水动力不足

金山区地势平坦, 本次整治的几条河道处于平原河网地区, 流速缓慢, 流向、流态呈现随机性变化, 水量交换关系紊乱, 汇流特性极为复杂, 且部分河道因市政建设等原因而被填堵, 或成为“断头浜”, 造成大部分河道水体流动缓慢或者几乎不流动, 水动力条件不佳使得水体自净能力大为减弱。

2.3 内源污染

随着农田中化肥的大量使用, 水体中有机碳污染物、有机氮污染物以及含磷化合物负荷不断加大, 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体中有机物迅速积累, 其后果是: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繁殖, 使水体耗氧量大大增加;沉于水底的有机物尸体的厌氧分解促使厌氧菌繁殖, 产生的一些发臭气体逸出水面, 导致水体散发臭味[6]。

2.4 污水处理配套设施滞后

随着金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 生活、生产用水和污水量激增。但是由于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的滞后, 该地区的工业、生活污水等最终都进入到河网水体, 使得河道污染负荷增加, 超过了水环境的承载力,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形成河道黑臭。

3 河道黑臭整治措施

在分析河道黑臭成因的基础上, 本次整治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充分利用已建或在建污水管网, 对河道沿河污染源进行纳管, 实现截污治污的目的, 同时, 对河道进行护岸修筑 (包括自然生态护坡) 、沟通水系、拆涵建桥、淤泥疏浚、调活水体等其他工程措施和种植绿化以及生化处理方法, 达到使水环境面貌根本改善的目标。

3.1 河道疏浚

底泥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道自净作用主要源于其稀释、固相吸附、生物分解等, 其中底泥吸附和生物分解是河道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主要形式, 底泥对河道自净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本次整治的黑臭河道基本为村镇级河道, 周边居民生活垃圾倾倒、土坡坍塌而形成了河道的淤积;因此本次疏浚, 在尽量减少对底层原生态河底的干扰下, 以能够恢复村镇级河道原生态为主要目标, 扩大河道的蓄水面积, 疏浚黑臭河道污染的底泥上层部分。通过疏浚, 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弱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 同时为后续种植水生植物创造生态条件。

3.2 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是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 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村镇级河道多为土坡, 为了防止坍塌、增大过水断面、增加河网水动力, 本次整治护岸在有条件的位置采用土坡的方式;在局部河段采用木桩维护加大河底的槽断面, 构建了水体与护岸后土体间水生物交换的通道。

3.3 种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黑臭河道中的净化作用, 分为直接净化作用和间接净化作用。直接净化作用指植物通过吸收利用水中氮、磷和重金属等物质供其生长发育;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有效吸附浮泥浮藻等悬浮物并分泌出对藻类有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挺水植物是浮游植物在营养物质和光能利用上的竞争者, 可以很好的抑制浮游藻类的疯长。沉水植物占优势的水体, 水质清澈, 生物多样性高。但水生植物有着其自身的承受极限, 水质过度恶化超过极限, 水生植物不能生存, 因此在黑臭河道治理中, 因为水质条件极为恶劣, 应该先对受污染的淤泥进行疏浚后, 再选择生存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进行栽培;且由于水生植物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应适时适度收割调控, 借以提高生物营养元素的输出, 减少自然凋落腐烂分解引起的二次污染。此次整治的村镇级河道, 多为流速慢、坡面缓、非通航的封闭式河道, 有利于水生植物的培育和管理。根据该河道流态特性, 可种植根系发达水生植物与金鱼藻、红线草等搭配, 达到净化、抗污目的, 并能迅速形成种群的群落。

3.4 采用生物浮床技术

生物浮床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 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 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适用于流速慢、坡面缓、非通航的中小河道。浮床上种植的植物吸收水中的氮和磷当做自身的营养物质, 并通过收获植物体的方式将其带离, 达到净化水质和改善景观的目的。选择的植物品种以既具很强耐污能力, 又有较大的水质净化潜能并兼有较好景观效果的普通草本植物为主, 如美人蕉类、黑麦草类等。

3.5 水生动物修复

在底泥疏浚、种植水生植物修复的基础上, 可引进一定量的水生动物进行水体修复。水生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 它们以水体中的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 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 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通过定期对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打捞, 可以防止其过量繁殖造成的内源污染, 同时也将已转化成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盐从水体中彻底输出。

3.6 截污治理

根据河道的污染源分布、整治区域内城镇化程度、外围二级管网建设情况等客观条件, 考虑以下4种截污方式。

(1) 新铺污水管道接外围管网。

工业河沿岸企事业较多, 场地开阔, 具备开挖敷设内部污水管道的条件, 且周围有市政污水管网, 并具备接管条件, 因此采用新铺污水管道接外围管网。即按照外围已建管道的标高条件, 重新敷设内部污水管道, 再就近接入外围管道, 原管道作为雨水管道。

(2) 沿河截污。

亭林市河两侧多为居民建筑, 密度大, 施工场地复杂, 不具备在街坊中重新排管的条件;而周围有市政污水管网, 并具备接管条件, 因此采用沿河截污。即对沿岸排水用户, 将现有管道系统全部作为污水管道考虑, 从现状排入河道的出口处截流后, 再接管至周边市政污水管网。

(3) 设置污水处理设施。

营房二组小浜为断头浜, 沿岸为分散居住的居民与农田, 生活污水呈现出水量少、排放分散的特点。经调查, 该区域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远, 根据金山区规划,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敷设污水管网。但考虑到沿岸居民直排污水是造成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现场设置处理效果好BBO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达标后排河。BBO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不但能去除有机物, 而且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 运行稳定, 污水经过处理后主要指标能够达到标准。

(4) 设置集水井。

由于金山地区污水管道普遍存在雨污混接现象, 下雨时经常发生污水排水不畅甚至倒灌污染河道的现象, 为避免“截流反而导致污染”的情况发生, 如接入的市政污水管网有标高富余, 但雨天外围管道水位偏高, 存在倒灌隐患, 可在空旷地段设置集水井, 沿河收集的污水首先进入集水井, 平时出水利用高差重力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在雨天可根据外围接管的水位开启水泵进行强排, 同时在集水井内设置闸门防止污水倒灌。如接入的市政污水管网没有标高富余, 必须设置集水井提升, 且考虑污水直接泵送至外围接管。考虑到沿河截污的管道多数存在雨污混接现象, 如雨量特别大, 超过泵排能力时, 将通过集水井内设置雨水溢流管溢流至附近河道。

3.7 桥涵改造

现状村镇级河道基本上采用简易的涵管作为连接两岸交通的过河方式。涵管形式为水泥瓦筒管上覆土, 河道在该处产生缩颈, 水流不畅, 且容易淤积。为畅通河道, 方便两岸群众出行交通的需要, 本次整治将其翻建为人行桥、箱涵等。桥梁、箱涵的布置主要考虑河道两岸村宅居民日常通行, 同时结合周边区域交通流量为依据, 兼顾区域交通道路的规划, 在通行能力及建设等级上满足城市桥梁要求。

4 结 语

郊区村镇级河道是水利分片系统内一~三级骨干河道的附属河道, 起到了毛细血管的作用, 河道的畅通和清澈与否直接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所以, 本次河道的整治不仅具有调蓄、排涝的功能, 也具有引清等水资源调度的功能。笔者认为在村镇级黑臭河道整治中还需关注以下几方面:

(1) 黑臭河道整治首先应因地制宜, 根据水体受污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管线布置, 采用合适的治理措施;

(2) 郊区村镇级河道的主要污染源来自生活污水、垃圾等, 在底泥疏浚的基础上, 可采用种植植物、生物浮床技术与水生动物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

(3) 对整治后的河道, 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河道管理机制, 培养周围居民的“爱河、护河、管理河”的主动意识, 河道管理部门应安排专职人员对河道进行定期养护, 真正做到“水清、面洁、岸绿”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国臣, 王忠, 常晓青.防水体黑臭的水质指标研究[J].环境科学, 1999, 18 (11) :523-525.

[2]应太林, 张国莹, 吴芯芯.河水体黑臭机理及底质再悬浮对水体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 1997, 16 (1) :23-26.

[3]徐亚同, 史家梁, 袁磊.上澳塘水体修复试验[J].上海环境科学, 2000, 19 (10) :17-19.

[4]徐祖信.我国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3 (4) :482-488.

[5]胡雪峰, 高效江, 陈振楼.上海市郊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的初步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 2001, 20 (2) :66-70.

[6]哈欢, 金鹏飞.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在上海市的实践[J].节水灌溉, 2009, (7) :46-49.

黑臭河道治理背景 第4篇

(1)响应国家《水十条》:《水十条》,提出了“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

(2)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防治绿藻爆发的需求:恢复流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纳下水污染负荷,才能保障河道水质达标;同时恢复水域生态系统有利于增加流域生物多样性,保障其生态功能。

(3)提升周边居民幸福感、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需求:河道黑臭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困扰,降低了河道景观、文化等功能品质,而恢复河道水情、水美,提供亲水机会,能大大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市容市貌。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城市河道污染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

农村河道污染源:生活废水、养殖业废水、农田经流水。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底泥疏浚、底质改良、增加曝气。河道生态修复:生态浮岛、生态护岸。河道景观设计: 黑臭水体治理难点:

(1)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是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2)采取有效技术措施,短时间内能消除黑臭现象,但其难点在于治理后的水质长效保持,保证黑臭不反弹。

(3)很多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因重治理轻保持、重短期轻长效而导致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时,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有机质腐败、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使水体变臭。其中腥臭味是由微藻、放线菌、霉菌引起。

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水体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与水中的硫离子形成硫化亚铁、硫化锰等化合物。悬浮颗粒吸附硫化亚铁、硫化锰等,致使水体变黑。污染源调查

点源污染:污废水直排口、合流制溢流口、管网初期雨水、非常规水源补水

面源污染:城市降雨径流、冰雪融化、畜禽养殖废水 内源污染:水体底泥、岸带沿线垃圾、水生植物状况 其他:污水厂超标废水、落叶沉降情况、潜在事故排放 环境条件调查:

(1)周边环境:周边建筑群特征、城市道路和交通情况、水体沿岸其他基础设施情况等。

(2)水文条件:水体的位置、边界范围、面积及水位、流速及流量、周边水系连通情况等。

(3)水体岸线硬化状况:硬化岸线和河湖床的面积、硬化厚度、硬化类型等。(4)其他:黑臭发生时段、持续时间、百姓投诉情况、影响居民人数等。根据污染程度与治理目标的不同,黑臭水体治理可分为:应急治理、水质改善和长效保持。

应急治理阶段:对于黑臭现象严重的水体,采取有效措施,快速缓解和消除黑臭现象。通过截污,控制外源污染物的进入,通过絮凝剂、除藻剂等药剂快速去除污染物,通过底泥清淤将大量污染物迁移出水体,通过地表水或再生水补充,使污染物质快速迁移、稀释,以短期内消除黑臭。(是不得已而为一的措施,没有办法的办法)

水质改善阶段:进过应急处理措施,黑臭现象缓解之后,需进一步减轻水体污染负荷,采取工程措施净化水质,恢复水体景观功能。人工曝气充氧可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防止滞留型水体、封闭和半封闭型水体,投加底质改良剂或氮磷控制 剂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通过植物塘、生态岛等,利用水生植物是净化功能改善水质。

长效保持阶段:黑臭水体治理后,可能会面临污染负荷再度升高等问题,使得水体水质恶化和黑臭反复,因此需要保证水质有效管理,确保水质改善效果的长效性。消除黑臭后的水体,仍然是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容易暴发,最终导致黑臭,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水华控。

黑臭成因范文

黑臭成因范文(精选4篇)黑臭成因 第1篇根据“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 上海创建环保模范城市, 加大水环境治理是工作重点。“创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