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翻译范文
汉语翻译范文(精选12篇)
汉语翻译 第1篇
一.数字的修辞作用
数字的修辞作用有很多, 下文拟从比喻、夸张、借代、层递、对偶、顶针和析数等方面来举例分析。
1. 比喻
比喻, 又叫譬喻, 是根据联想, 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 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在比喻中, 数字大多为虚指, 具有文化色彩并能加强话语的训诫、指导功能。
一个篱笆要打三个桩, 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在汉语中数字“一”一般泛指“少”, 而“三”通常表示“多”, 或表示概述。这两个数字使得这个谚语更形象生动, 它所反映的价值观是鼓励大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 发挥群体的力量。
2. 夸张
说话或写文章时,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为了歌颂或暴露某人、某事、某物,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对其本质特征或某些方面, 故意言过其实地进行夸大或缩小, 作艺术上的渲染, 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夸张”。
“上有骷髅山, 下有八宝山, 离天三尺三。”民谣
人们在远处看山, 觉得山与天相接, 天与山相接, 而人们又无法去丈量他们之间的距离, 只觉得相去甚近。这里的“三尺三”只是虚指, 体现出的意境非常之妙, 表现出了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奇想。
3. 借代
借代, 又名“换名”, 特点是艺术的替代。它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 而借用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一针一线”替代一切东西, 是借部分代全体。数字“一”形容数量的少, 也体现出人民解放军纪律的严明, 不能拿群众的任何东西。
4. 层递
层递, 又叫“递进”, 就是按照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远近、难易、深浅等差别, 有层次地去叙述、表达客观事物的层级性, 或逐层递增, 或逐层递减, 按照层次“上下相接, 若继踵然”。层递可划分为“递升”和“递降”。
钻进去, 几个月, 一年两年, 三年五年, 总可以学会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 时间由短渐长, 层层深入, 逐次加码。递升的使用可体现出只要不断努力, 循序渐进是可以学会知识的。
5. 对偶
对偶是将数字相同, 结构相同或相似, 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互相映衬, 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式。
(1)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上句的“七八个”对下句的“两三点”。
(2)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刘鹗《老残游记》
此为老残在济南城内一个寺庙里看到的一副对联。数字“四”、“三”、“一”和“半”使得对联形式上, 协调匀称, 整齐美观;内容上互相补充, 相得益彰。
6. 顶针
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 使邻接的句子或段落首尾蝉联, 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手法, 叫做顶针或顶真, 也叫蝉联。顶针格能够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能使语句结构严密, 语势贯通, 音律优美, 产生一种缠绵纠结的情趣。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
老子运用顶针句法, 表达了万物统一于一和对立面的统一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出了和谐就是多样的统一的具体表现。
7. 析数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 利用数字相乘或相加, 把一个大数拆成若干小数来说, 这种语意含蓄的修辞方式叫做析数。
(1) 三五中秋夕
清游拟上元。
曹雪芹:《红楼梦》, 第七十六回
(2) 阿舒已二八,
懒惰故无匹。
陶渊明《责子》
“三五”实为“十五”, “二八”实为“十六”, 将大数拆开使得诗句别有韵味。
二.修辞性数字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修辞性数字时, 译者一方面要尽量保留原文意思, 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到英语读者的理解能力, 通常采取以下翻译方法:直译, 意译和归化。
1.直译法
直译既要保持原文内容, 又保持原文形式。在翻译修辞性数字时采用直译将数字直接译出。
(1) 一个篱笆要打三个桩, 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three stakes, 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 (北京外文出版社1977年版译文)
(2) 阿舒已二八,
懒惰故无匹。
A-shu is twice eight,
For laziness he has no equal.
(3) 钻进去, 几个月, 一年两年, 三年五年, 总可以学会的。
If we dig into a subject for several months, for a year or two, for three or five years, we shall eventually master it. (北京外文出版社1961年版译文)
(4)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On four sides lotus blooms, on three sides willows;
A city of mountain scenery, half a city of lake. (Herald Shadick译)
(5)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things, three things, up to ten thousand. (Arthur Waley译)
(6) 九牛二虎之力
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直译能够较好地保留原文形式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 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如例6和例7) 。
2.意译法
意译只保留原文内容, 不保留原文的形式。因此, 在采用意译翻译数字时, 数字没有直接翻出来, 而是取其含义。
(1) 三五中秋夕
清游拟上元。
Mid-autumn’s fifteenth night is here again.
As on the Feast of Lanterns we stroll round.
(2) 我们都把这一百多斤交给共产主义了。
We have all devoted ourselves to the cause of communism body and soul. (李定坤译)
(3)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Seven or eight stars, on the heavens, far and high
A few drops of rain, before the hill, close by. (徐忠杰译)
在例3中前半句是用的直译, 后半句则是意译。
(4) 此地无银三百两。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意译法固然能传达汉语的意思, 但却不能很好的保留汉语的形式, 也就使得数字的修辞作用消失了。
3.归化法
归化是用和目标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来翻译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 对于熟悉目标语的读者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
(1) 日本曹长心里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的不安宁。
It was as if the sword f Damocles hung over the Japanese sergeant.
这句话用直译定会言不达意, 而用上面这个套译反倒会让译文读者感到生动。传说古希腊国王狄奥尼修斯一世有一廷臣达谟克利斯 (Damocles) 非常羡慕王室的幸福, 常说帝王多福。国王以一发悬剑, 命他坐在剑上, 以示帝王多危。后来, the sword f Damocles这条成语用以指令人心神不定的临头危险。
(2)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3) 千方百计leave no stone unturned
(4) 九死一生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
(5) 七颠八倒at sixes and sevens
上面的这些例子都是用的归化译法, 能让英语读者更容易明白, 但是归化不能很好地传递汉语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表达风格, 对原文存在一定的伤害。
数字在汉语当中的修辞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数字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然而, 在翻译这些修辞性数字的时候, 我们却不能很好地平衡内容和形式, 直译可以保留形式却可能造成英语读者的理解困难, 意译和归化能传达意思却失去了原有的修辞功用。作为译者要对数字的修辞有更深的认识, 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从汉语中的数字出发, 探讨了数字所发挥的比喻、夸张、借代、层递、对偶、顶针和析数等修辞功能, 并分析了直译、意译和归化三种翻译方法, 以期更好地传递修辞性数字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修辞性数字,翻译,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李亚丹, 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语翻译[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汉语成语的翻译 第2篇
1、生龙活虎: strong and healthy2、一团和气: Complete harmony3、好高骛远: aspiring spirit4、独断专行: Make independent decisions5、兴师动众: raise a big rumpus6、魂不附体: Nearly gave up the ghost/ out of one’s wits7、寄人篱下: Living with another family8、情投意合: be of one mind9、得陇望蜀: to hanker for more10、咬牙切齿: to grind one’s teeth11、一败涂地: be completely destroyed / be bankrupted12、鬼鬼祟祟: on the sly13、无法无天: run completely wild / wild and headstrong14、安分守己: behave properly / know your place and mind your own business15、无精打采: listlessly / depressed / in a low spirit / looked very downcast16、鸦雀无声: in silence / be strangely quiet / in absolute silence17、大惊小怪: make a commotion / be alarmists / make a fuss over sth.18、坐立不安/ 心情烦乱/ 如坐针毡/ 局促不安/ 心乱如麻/ 六神无主/ 手足无措/七上八下:
be on tenterhooks19、欢天喜地: be filled with joy/ in high spirits/ gladly / be delighted / obvious
pleasure/ happy/ in jubilation / delights20、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21、沧海一粟/ 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不足挂齿/ 不值一提: a drop in the bucket22、对牛弹琴: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23、过街老鼠:like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 the object of universal condemnation/ a
bad man hated by everybody24、门庭若市: a much visited house/ a busy town/ bustling/ crowded25、望梅止渴:to gaze at plums to quench one’s thirst/ to 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to feed on fancies/ imagined satisfaction26、危如累卵:as dangerous as a pile of eggs/ hazardous in the extreme/ great
insecurity/ in a precarious [critical] condition/ at stake [risk/ hazard]/
in peril [jeopardy/ danger]/ dangerous/ perilous/ critical/ hazardous/
precarious/ insecure/ risky/ unsafe/ touchy27、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28、招风惹草: look for trouble29、插科打诨:cut in a joke30、畅所欲言:speak one’s mind31、称心如意:be after one’s own heart32、了如指掌:at one’s finger-tips33、浑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34、成千上万: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35、水深火热:in deep water36、嗤之以鼻:turn up one’s nose at37、皮包骨头:skin and bones38、一触即发:touch and go39、一生一世: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40、一语道破:hit the nail on the head41、充耳不闻:turn a deaf ear to42、出人头地:be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others43、吹毛求疵:pick a hole in sb’s coat44、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45、大惊小怪:make a fuss about46、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47、颠倒黑白:talk black in to white48、得意忘形:have one’s nose in the air49、攀龙附凤:worship the rising sun50、大发雷霆:hit the ceiling/ fly into a rage51、骑虎难下:hold a wolf by the ears52、视而不见:turn a blind eye to53、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54、趁热打铁: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55、半信半疑: take sth with a grain of salt56、锦囊妙计: get an ace up one’s sleeve57、赴汤蹈火: go through fire and flood58、福星高照: have a lucky star above you59、进退维谷: be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60、咎由自取: reap what he has sown61、口蜜腹剑: be fair without but foul within62、伶牙俐齿: have a ready tongue63、梁上君子: the light-fingered gentry64、每况愈下: be on the downgrade65、迷人眼目: throw dust into the eye of the public66、摩拳擦掌: roll up one’s sleeves67、全力以赴: do one’s level best68、忍气吞声: swallow the insult69、走投无路: come to the end of one’s tether70、游手好闲: eating the bread of idleness71、引狼入室: 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heep72、信口开河: shoot off one’s mouth73、一窍不通:not know the first thing of sth.74、扪心自问:Search one’s heart75、美中不足:a fly in the ointment76、自作自受: give sb.rope to hang oneself77、勾心斗角: put spokes in the other’s wheels78、杀气腾腾: make vicious attacks79、厚此薄彼: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80、得意洋洋: walk on air81、鸡毛蒜皮:trifling82、开门见山: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83、狗急跳墙: do sth.desperate84、顺手牵羊: walk off with sth.85、守株待兔: trust to chance and stoke of luck86、铜墙铁壁: an impregnable fortress87、唇枪舌剑: engage in a battle of words88、黔驴技穷: at one’s end89、单枪匹马: all by oneself90、生龙活虎:bursting with energy91、见异思迁:a rolling stone92、苦苦哀求:be on one’s knees93、惹是生非: wake a sleeping dog94、毛骨悚然:be horror-stricken95、不屈不挠:indomitable96、班门弄斧: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97、大刀阔斧:be bold and resolute98、故步自封:narrow-minded conservatism99、夜郎自大:ignorant boasting100、鸡犬不宁:be in great disorder101、汗马功劳:outstanding military exploits102、目瞪口呆:be stunned103、盘根错节:be too complicated104、三言两语:to explain clearly in a few words105、棋逢对手:be well-matched106、犬马之劳:work faithfully107、三心二意:be wavering108、雪中送炭:offering timely help109、血肉相连:maintain the closest relations with110、七上八下:be in a turmoil111、饱食终日:be content to eat three square meals a day and do nothing 112、叶公好龙:Lord Ye who professed to love dragons113、南柯一梦:sth vanished like a dream114、愣头愣脑:be somewhat rash in the head115、举目无亲:be entirely on your own116、毛遂自荐/ 自告奋勇:volunteer117、洗心革面、脱胎换骨:turn over a new leaf118、过河拆桥、忘恩负义:kick down the ladder119、专心致志、聚精会神:devote one’s full attention to120、陈词滥调:old stuff/ cliche121、痴心妄想:wishful thinking / fond dream122、长篇大论: a ponderous thesis / a lengthy speech [article]
123、粗心大意:careless / negligent124、丰功伟绩:great [magnificent] contributions125、灵丹妙药:miraculous cure / heal-all126、自以为是、夜郎自大:self-conceited / arrogant127、以怨报德、恩将仇报:return kindness with ingratitude128、低三下
四、奴颜婢膝:humble oneself129、宽宏大量、既往不咎:forgive and forget130、工于心计、唯利是图:be calculating and mercenary131、意志坚强:tough-minded132、自私自利:be egotistic133、忠心耿耿:with loyalty and devotion134、死心塌地:die-hard
135:、坚忍不拔:firm and indomitable136、顽固不化:be incorrigibly obstinate137、别具匠心:show one’s ingenuity138、别出心裁:try to be different139、招摇撞骗:swindle and bluff140、足智多谋:wise and resourceful141、仪态万方:appeared in all one’s glory142、丑态百出:act like a buffoon143、诡计多端:have a whole bag of tricks144、毋庸置疑:it is beyond doubt145、欢天喜地:be in the seventh heaven146、精力充沛:be in full of beans147、空中楼阁:castle in the air148、晴天霹雳:a bolt from the blue149、正中下怀:after one’s own heart150、毛发倒竖:one’s hair stands on end151、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152、露出马脚:show the cloven hoof153、千钧一发:hang by a hair154、杀鸡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155、别有用心:have an axe to grind156、胡言论语:talk through one’s hat157、家徒四壁:to be as poor as Job158、不伦不类:neither fish nor fowl159、一视同仁:no respecter of persons160、千方百计:leave no stone unturned161、偷偷摸摸:hole and corner162、半斤八两: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163、九死一生: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164、直言不讳:call a spade a spade165、缘木求鱼:make a wild-goose chase166、钻冰求酥:hold a candle to the sun167、以冰致蝇:catch at shadows168、以狸饵鼠:lash the waves189、隔靴搔痒:beat the air190、打草惊蛇:wake a sleeping dog/ to stir up the grass and alert the snake191、易如反掌: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 / to be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192、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dirt / spend money like water193、画蛇添足:paint the lily / to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194、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 / a pearl in the palm195、声东击西:to shout in the east and strike in the west196、刻骨铭心:to be engraved on one’s heart and bones197、井底之蛙: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198、扬眉吐气:to feel proud and elated199、灯红酒绿:dissipated and luxurious200、纸醉金迷:(a life of)luxury and dissipation
一些时间的换形译法: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第3篇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我们就不能确切地理解和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所以,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对于学好英语至关重要。鉴于此,我将其差异方面的知识归纳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英语的屈折语现象
①动词的屈折变化(包括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语态、动名词、不定式等的变化。)
②名词单复数的屈折变化
③代词的屈折变化(包括数和格的变化)
④比较形容词的屈折变化
⑤词性的变化
二、英语冠词现象
由于汉语没有和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学生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会因此受其累,常常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冠词是英语句子里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英译汉时,“the”或者省去,或者用指示代词表示;反之,在汉译英时,就要在需要的地方加用冠词。
例 我是老师,你是学生。
【误】I am teacher and you are student.
【正】I am a teacher and you are a student.
三、连词的用法不同现象
在英语中,有了“因为”就没有“所以”,有了“虽然”就没有“但是”,二者只能有其一,而在汉语中二者皆有。
例 因为我们有同样的爱好,所以我们是好朋友。
【误】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 so we are good friends.
【正】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 we are good friends.
【正】We have same hobbies,so we are good friends.
四、英语一致现象
(1)主谓一致
主语和谓语动词应保持数和人称上的一致,而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动词则没有这样一致性,即无论主语的人称和数如何,动词形式都没有变化。
例 现在,这个男孩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英语。
【误】Now the boy want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
【正】Now the boy want s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
(2)称谓一致
例 史密斯一家人尽力让我感到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误】The Smiths did his best to make me feel at home.
【正】The Smiths did their best to make me feel at home.
(3)主从句中的时态一致
一般来说,从句的动词时态与主句的动词时态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如果主句中用过去时,从句一般也要用过去范畴的时态。但是如果从句表达的是一种真理或客观事实,仍使用一般现在时。
例 他告诉我他明天将去北京。
【误】He told me that he will go to Beijing tomorrow.
【正】He told me that he would go to Beijing tomorrow.
五、逗号的作用并非完全一致现象
逗号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作用并非完全一致,尤其是英语要表现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时,绝不依靠逗号,逗号不能把两个简单句连接起来,而是借助连接词。缺少连接词,英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和逻辑就会发生混乱。
例 今早很冷,午后说不定会下雪。
【误】It is very cold this morning,it may snow this afternoon.
【正】It is very cold this morning. It may snow this afternoon.
【正】It is very cold this morning,and It may snow this afternoon.
六、词序不同现象
(1)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表达的顺序不同
①英语句中同时含有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时,应先说地点状语,再说时间状语。
②英语句中同时含有多个时间状语或地点状语时,应按时间或地点单位的小、中、大的顺序排列。
例 在10月1日星期五早晨
【误】On October 1, Friday morning
【正】On Friday morning, October 1
(2)人称表达的顺序不同
英语中习惯把别人放在前面,而把自己放在后面,表示谦逊。例如:You and I; He and I; My parents and I,而汉语通常说:我和你;我和他;我和我的父母。但是在承认错误时,英语往往把I放在其他人的前面,以示勇于认错。
例 去年,我和我的父亲一起去北京。
【误】I and my parents went to Beijing last year.
【正】My parents and I went to Beijing last year.
(3)定语表达顺序的不同
英语中修饰不定代词的形容词要后置,而汉语中要前置。
例 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
【误】I have important something to tell you.
【正】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
七、句序不同的现象
句序是指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的顺序。英语与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1)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
英语复合句中,表示时间的从句可以在主句之前,也可以在主句之后,叙述顺序很灵活;汉语则通常先发生的事先叙述,后发生的事后叙述。
例 我经常吃了晚饭后,出去散步。
After I often have my dinner, I go out for a walk.
I go out for a walk after I often have my dinner.
(2)英汉复合句中的逻辑顺序
在表示因果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因果顺序比较灵活,表示原因的从句的位置可以在主句之前,也可以在主句之后,而在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是“因”在前,“果”在后。
例 由于天气很好,我们决定去游泳。
As the weather was fine, we decided to go swimming.
八、英语和汉语在组织句子的方法上不同的现象
英语和汉语在组织句子的方法上有很大差异,汉语是按语意来组织句子,而英语是按语法结构来组织句子。
例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误】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正】If you study hard ,you will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另外,表示方向的词英汉表达上次序也是不同的,正好相反。例如:northeast(东北),northwest(西北),southeast(东南),southwest(西南)。
汉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 第4篇
汉子这种可分解的特点, 使得相当一部分汉子被分解后即可成为两个甚至三个独体字, 因此, 人们可以利用汉子的这个特点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或者取得某个特定的效果。如公园前2世纪的东汉末年, 献帝刘协即位, 据说京都洛阳就开始流传一种童谣:“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声!”。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首特别著名的拆字, “千里草”合成一个董字, “十日卜”合成一个卓字, 而且“十日卜”的次序也深有含义, “卓自下摩上, 以臣凌君也”。“何青青”喻董卓的势力极盛, 在朝厅专权, 在百姓中胡作非为的情景, 这体现出汉子文化含蓄的特征。汉子文化这种含蓄的特点, 常常在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取得了特殊的修辞效果和艺术效果。
二、汉字谐音及其英译
1、汉语谐音的文化内涵
“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种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 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汉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因此, 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蕴涵者丰富的汉民族心里和文化底蕴。综上所诉, 谐音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文化, 其形成与汉语的语言结构, 汉民族的文化心里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或发音相似的相近而完全不同的词语, 这就是为制造谐音做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使谐音不仅仅只是一个语音形式的问题, 她和汉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汉语谐音的英译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 有一美人在那里纺啧。其判云:“势败休云贵, 家忘莫伦亲。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After this way a lonely village with a pretty girl spinning in a humble cottage.The inscription read:
When fortune frowns, nobility means nothing;
When a house is ruined, kinsmen turn unkind;
Because of help given by chance to Granny Liu,
In time of need she is lucky a friend to find.
三、汉子谜语及英译
1、汉子谜语
谜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技巧, 语言艺术, 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 是民间劳动人民创造出的, 市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后经文人的加工、创造有了文字谜。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门组成。
谜面是灯谜的主要部分, 是猜谜时的隐喻形式表达描绘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们猜射的说明文字。谜目是谜底限定的范围, 是联系谜面和谜底的桥梁, 他的形象像路标。谜底就是谜面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2、利用汉子同音相携制造谜语
要公开讨论。 (猜成语一) 谜底不可思议。 (谜面的意思是“不可思议”, “私”与“思”谐音, 故谜底为不可思议) 。
废品。 (猜《水浒》人名一) 谜底吴用。 (谜面的意思是“无用”, 无与吴谐音, 故谜底为无用。)
3、汉子谜语的英译
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做歌, 风吹歌声入账。歌曰:“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声!”。歌声悲切。卓问李素曰:“童谣主何吉凶?”潇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That night a dozen boys were singing i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and the wind carried their melancholy voices into the bed chamber:
A thousand li of green, green grass
Beyond the tenth day, one can’t last.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rhyme?”asked Zhuo.“its only means, ”Li SU replied, “that the house of Liu will fall, and the house of Dong will Rise.”
总结:中国的汉语不像外国的语言有时态的定义, 汉语的动词不会因为性别、单复数等而变化。在汉语中是没有专用的从句连词的。所以对汉语从句的判断我们无从下手。而且, 从句中的定式从句与不定式从句之间的区别是和控制从句中的从句与非从句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 岳恒书舍, 1988年。
[2]李洪波:《诗词楹联赏析》,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年。
英文谚语的汉语翻译 第5篇
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
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p.28)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汉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A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Two is company,but three is none.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Walls have ear.隔墙有耳。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知足常乐。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如: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New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到。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试比较下列各译例。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如译成“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te without breaking eggs.如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或“自助者天助之”。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An empty sack cannot stand upright.空袋立不直。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以你所期望的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
这与另一谚语: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
Money talks.钱能通神。
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眼之感。汉译这些谚语时,应适当注意保持其修辞色彩,以便体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如: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些。
汉语翻译 第6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 汉语文化负载词 异化翻译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西方的文学影视等作品被大量引进中国,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汉语词汇,这与我们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大的角色的现状极不相符。传播中国文化已成为我们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在吸收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有必要把我们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对外进行宣传。而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不可缺少的。
一、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2)。它们不仅有着词语的概念意义,而且还负载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汉语文化负载词,如“旗袍”“功夫”“饺子”“中国结”等被西方社会所接受。与此同时,更多的英语文化负载词融入中国社会,如“特洛伊木马”“阿喀琉斯的后跟”、卡拉OK、快餐等等。
二、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策略
以胡庚申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并论证了生态翻译学。所谓生态翻译学是指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该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揭示了“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该论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为基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2008)。方梦子(2011:38)对“翻译生态环境”曾进行过阐述,将其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其中,翻译的外部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翻译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整体互动”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孙洁菡,2014)。译者会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期實现翻译目的。因此,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的对外宣传既要依赖其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取决于恰当翻译策略的选用。
事实上,中国的译者们往往关注源于与目的语之间的意义转换,而忽视了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因而,他们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往往会选用“归化”策略来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普遍性原则的影响下,汉语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被过滤掉。例如土家人相信床有床神,结婚时要“安床”,“安床”属于土家族婚俗中特有的习惯,在英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译为the minority group reverences a deity they call the “Bed God”; for, they believe that the bed must be set in just the right position at the time of marriage。因此,译者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以便西方文化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该词的文化内涵。然而,他们在翻译英语文化负载词时,在英语及其负载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下,则往往采用异化策略,被直译甚至被直接音译到汉语之中,比如说迪士尼(Disney)、星巴克(Starbucks)、亚马逊(Amazon)、阿迪达斯(Adidas)、桑拿(Sauna)等。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是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研究。鉴于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译者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要适当地适度地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不仅要传达出深层文化内涵,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最大化理解其含义,从而改变彼此语境的外宣现状不平等现象。因此,为了有效地传达这些词的意义和文化个性,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在翻译这类词汇时可以适当地灵活地采取异化翻译方法。
(一)音译
音译,又称转写,即用目的语来表示源语过程的结果。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语言含义丰富,汉语中所独有的特色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存在空白的情况下,许多汉语负载词在英译过程中被英语文化归化,导致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如果我们广大的译者能采取音译的策略,创造一个词汇到英语文化中,这样它既能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又能延续其在源语中的含义。一旦这些新创词汇被大量地使用,它原本对译作读者来说比较陌生的意义也会渐渐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对文化负载词采用音译策略,有利于维护汉语的文化的民族身份。比如Taoism (道教)、jiaozi(饺子)、kungfu(功夫)、mahjong(麻将),fengsui(风水)等已经被英语人士接受使用。
(二)音译加注
音译加注是先用汉语拼音转换成某词汇,再以文内作注或文外加注的办法将该词语中特有的文化内涵表述出来,达到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例如,小道消息译为:but the XiaodaoXiaoxi, the news on the street, rings with fresh reports that quickly reach workers in other cities。“顿首”“百拜”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张培基在翻译《中年人的寂寞》一文时,分别被译为dunshou (Kowtow) or baibai (a hundred greetings) ,并以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fashioned Chinese letter writing作补充说明。
(三)直译
直译是一种既保留源语内容又能保持源语形式的翻译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主要遵循“凡具有中國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食物都宜用汉语拼音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金惠康,2003:299),以期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例如,“裤带面”是陕西关中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制作时把面擀厚切成裤带样,表现出关中人爽快、心宽的性格气质故直译译为Belt-Shaped Noddles。再如,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日,他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赛马、摔跤等比赛,夜晚还会点燃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故直译为“the Torch Festival”。
(四)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以直译法再现源语文化专有项的民族特色,辅之解释性注释来弥补空缺、消除跨文化理解上的鸿沟。换而言之,使用这种翻译方法主要是当文化负载词涉及的中国文化不被外国读者所了解时,将暗中的文化信息补充出来,使他们简单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例如“江南”是指长江以南,故英译为the reg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Yangzi River。“彩礼”是指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故可英译为the betrothal gifts which are prepared by the bridegrooms side。苗族在农历六月至九月农作物成熟期间举行传统农事节日,家家买肉打酒,吃从地里摘来即将长成新米的禾苞,祈福来年丰收。俗称“吃新节”,因而可英译为“Green rice ear eating festival”或“Ripening grain tasting festival”。
四、结语
由于地域环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然而,英语及英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继续选用归化为最主要的翻译策略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势必会加速中西文化的失衡,进而影响全球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因此,从翻译生态环境出发,考虑到中西文化所处地位不平等,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采取异化策略既有利于保留汉语中的异质元素,从而维护了汉语在世界民族语言的身份。同时,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梦之. 中国译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8.
[2]郭旭明.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2).
[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99.
[5]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浅析 第7篇
为了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我们一方面要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 引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出去, 向世界展示古典、优雅、有活力的新中国。汉语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精华, 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传统风俗和习惯, 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如何处理好文化负载词成为汉英翻译领域里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文化负载词的概念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 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 承载着这个民族特有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都不尽相同, 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等, 这些社会因素在语言方面的体现即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和典故等, 文化负载词反映这些观念和事物。廖七一则将文化负载词总结为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 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中国近代的文化作品及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都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而在加大中国文化对外输出这一宏大文化战略考量的背景下, 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不仅能促进不同民族间文学作品的交流, 还能起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从而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
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文化负载词反映了语言及文化内涵和意义,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过程中, 文化负载词一直是个难点。具体来说, 汉语的文化负载词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息息相关, 从多个方面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在英文中, 译者往往找不到与之相对应或完全相符的词汇。因此, 英汉互译中对这类词汇的处理应遵循“文化传真”的原则, 即要求译语从文化语义的角度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要达到这一目的, 笔者认为应使用直译、意译、加注、直译意译兼用几种策略来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
1.直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 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直译既能全面准确地阐明原文的含义, 又能保持原文的风格。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 使用直译法,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特色。比如, “经济特区”“一国两制”“八宝菜”“京剧”“易经”“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思想”等。
但是, 直译并非字对字的死译、硬译, 在翻译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例如, 在WTO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讲话中提到“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在引用这句谚语时, 他首先使用的是汉语意思的直译:“If you do not go into the cove of the tiger, how will you get its cub?”接着则引用了在西方家喻户晓的与之意义基本对等的谚语“In other words: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拉米的做法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启示:当某一文化负载词出现时, 可先进行直译, 保留原语特色, 同时尽力找到目的语对等的词语, 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2.意译
意译, 即根据原文中的大意来翻译, 而非逐字逐句地翻译。在原语与译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 采用意译法, 可以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因此, 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 意译更能体现本民族的语言特征。比如,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如果直译成“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听众就会觉得是在听故事, 而无法体会原语要表达的因祸得福的意思。而意译成“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会使目的语读者更易理解, 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3.直译意译兼用
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 完全采用直译的方法有时会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读者感到困惑不解, 而如果完全意译, 又会失去原文的形象性。这种情况下, 可采用直译和意译兼用的方法, 既保留原文的一些特色又使译文形象且明白易懂。田传茂和杨先明也指出, “在直译和意译上应遵循的原则是, 能直译时直译, 不能直译时用意译,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意译作为直译的补充”。例如, “眼高手低, 志大才疏”, 可以翻成“have sharp eyes but clumsy hands”。其中, “眼高手低”中的“眼”和“手”采取直译法, 但“高”和“低”只能意译, 译文与原文同样生动形象, 形成极鲜明的对照形式。“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译为“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Tongbin—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狗咬吕洞宾”使用直译法, 而“不识好人心”则采用意译法译为“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来解释前面要表达的意思。
4.加注
有些文化负载词涉及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 对于这类词, 如果简单地采用直译法, 会使缺乏文化背景的目的语读者感到疑惑、难以理解;而采用意译法又会失掉原文的特色, 无法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加注法, 即先将原语以异化的方式完全直译, 让目的语读者靠近原语, 体味并记住这一文化;其后再进行进一步解释, 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原语的内涵和意义。例如,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如果简单地直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 Geliang”, 目的语读者会感到疑惑:诸葛亮是谁?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呢?倘若在直译后, 能对Zhu Geliang这个名称进行进一步解释, 如“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 ”。这样就能在保持原文风味的同时, 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同样,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译成“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其中将鲁班进一步解释为the master carpenter, 否则, 鲁班究竟是什么人, 不知道典故的目的语读者会感到茫然。
四结束语
许渊冲先生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要对全球文化做出贡献, 需要把中国文学翻译成外文。在今天的国际间, 使用最多的外语是英文, 因此, 中国文学如果要全球化, 首先需要翻译成英文”。所以, 在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 中国翻译界不仅要引进世界各国先进文化, 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翻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并欣赏中国文化, 使“全球文化更加光辉灿烂”。汉语文化负载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传播传统文化这一历史使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中国翻译界应该更加重视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和翻译, 对其加以研究, 力求在翻译和交际过程中能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词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意义并恰当地翻译, 以确保在使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达到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3]田传茂、杨先明.汉英翻译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许渊冲.译笔生花[M].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5
[5]袁婷.英汉互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对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关于汉语主语的特点及其翻译要点 第8篇
一、汉语主语的特点
汉语主语是在主谓词组中陈述的对象, 放在谓语前面, 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汉语主语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灵活性
汉语主语非常灵活, 几乎可用各种词汇和语言单位来担当, 例如名词、代词、数词、动词、“的”字结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等。
从语义上看, 汉语主语至少有十种:施事主语、受事主语、主题主语、零位主语、时间主语、地点主语、工具主语、方式主语、存在主语、关系主语。
汉语主语的灵活性也反映了汉语注重话题的特点。
(二) 隐蔽性
言语交际往往建立在对特定语境的共同体验上。信息的交流, 相当一部分“尽在不言中”。汉语主语即具有这样的隐蔽性特点, 即“零位主语”的表达方式, 给读者和听者更多的解读空间。例如: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节自《红楼梦》林黛玉的《葬花辞》, 作者隐去了主语, 让读者不知不觉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花和人融为一体。)
(三) 有灵性
有灵名词指带有生命特征的事物名称, 有灵主语句是指有灵名词充当语法主语的句子。由于东方传统思维模式, 汉语着重强调人对事、对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 常用人称主语表达, 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即使不具体到某个人或某个社会团体时, 也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 有灵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
二、汉语主语的翻译要点
在翻译汉语主语时, 在考虑汉语主语特点的同时, 还要了解英语主语的特点, 从而使译文符合英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如前所述, 汉语因为注重话题, 促使主语灵活多样, 而英语注重主语而使主语不可缺, 且只能由名词、名词短语或主格代词担当, 其他词类必须转化成名词性质的短语, 如不定式或动名词形式;从语义上讲, 英语主语只有施事主语、受事主语、主题主语、形式主语4种。另外, 西方民族多采取客体思维方式, 注重物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所以常用非人称即无灵名词作主语。同时, 英语中it用法活跃, 常用来代替天气、时间、距离等作形式上的主语, 起到平衡句子和强调后移主语的作用。因此, 在翻译汉语主语时, 要注意以下要点:
(一) 将话题显著转化为主语显著
要在汉语原文中选择适当的部分作为明确的主语, 而将原句中的话题放在英译句的适当部分, 不可简单地将它当作英语句子的主语。例如:
她是否出席我不太确定。I’m not sure if she’ll be present. (话题翻译成宾语从句)
(二) 将隐匿的主语恢复到英语句子中
要确定汉语句中隐匿的主语成分, 在英语句子中将这种逻辑上的主语补充完整, 或是用it形式主语进行表达。例如:
1. 质本洁来还洁去……
Pure they come and pure shall go. (《红楼梦》许渊冲译本)
For pure you came and pure shall you go. (《红楼梦》杨宪益夫妇译本)
可以看得出, 虽属不同译本, 但译者均添加了明确的主语。
2. 希望每位朋友都光临上海世博会。
We hope every friend will come to Shanghai EXPO.
It’s hoped that every friend will come to Shanghai EXPO.
(三) 将有灵主语转换为无灵主语
为了表达得生动、客观, 有时需要将中文句子中的有灵主语, 转换成英语句子中的无灵主语。例如:
1. 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
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stray.
2.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An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碰撞和融合 第9篇
1佛经翻译对汉语语法的融合
佛教的融合特点蕴含着“万有为一整体,皆由同一的终极实在缘起或现起,同生共体,互不相离,”同时,“万有体性虽一, 而不妨千差万别;虽然千差万别,而互相融通无碍。”[1]佛教这一思想在与汉语语法的融通方面得到了体现。
一种语法结构形式体现着一个民族思维的基本习惯。梵语为屈折语,其语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其主、谓、宾主要语法成分在句子中没有固定位置,可以随意变化,语序没有模式。即所谓“寓物合成,随事转用。”[2]这种语法特点是雅利安人不受约束、自由奔放、富有想象的长期思维习惯的具体体现。 所以,古代天竺人的时空观念异常开阔,神话、宗教特别发达。 而汉语语序次序固定,不容变化,在古代汉语中表现为:“(定语)+主语+谓语十(定语)+宾语+状语”或“(定语)+主语+谓语+(补语)”;在现代汉语中表现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或“(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十补语”。汉语的这种语序规则,体现着汉民族或者说汉语的其他民族的思维的基本模式。这种语言语序的稳固,体现于民族思维上,表现为相对的封闭,重理性而轻幻想;体现在民族性上,表现为对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的高度重视,表现为不重天道而重人事的强烈务实精神。汉语的语序所体现的民族思维习惯,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早期的汉语尚能表现富有幻想色彩的神话,但在春秋以后, 随着汉语语序的渐趋稳固,民族思维也渐趋封闭,除了儒家思想排斥神话外,汉语语法结构本身不再适合表现神话了。
佛教进入中国,梵、汉两种语法在佛典翻译中形成了深层次的矛盾。翻译策略上,虽然直译最能体现梵语佛典的原貌, 但中国人却难以理解这种语法习惯。所以,在早期经过一段重 “直译”后,佛经翻译要按照汉语思维习惯翻译的“意译”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连西域胡僧或印度梵僧也不得不倡导更多地用意译方式。因此,梵文佛教语言在语法尤其在语序上,对汉语语法几乎没有发挥出多少影响力。这比起音韵和词汇两方面的影响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这种现象表明了汉语固有传统语法模式和民族思维习惯的强大和稳固,同时也说明,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影响到本土文化的深层结构,即民族思维的习惯里也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汉语语法句式的文化系统,经过先秦、两汉的文化积淀,已相当成熟和稳固,佛教要想动摇、改造甚或改变这种句法中的语序结构,绝对是不可能的。
不过,在佛经翻译过程中,也还是有一些简短的语句,其语序有一些微弱的变化,如,汉译佛典语句中的倒装句法、提絮句法极多,“如是我闻”、“如我闻”等;汉语助词“于”,在佛典翻译中常置于“动宾结构”之间,如鸠摩罗什译《法华经》,就有“击于大法鼓”、“供养于诸佛”等类句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管它的声势多么浩大,不管它在思想上、理念上、行为上、信仰上等对中国文化施展了多大的影响,都只能算是外在的方面,只能对其进行融合才能生存。一种文化改变或征服另一种文化,只有改变了该文化语言的句法模式,才可称得上根本性地改变或征服了这种文化的深层结构比如思维方式和习惯等。
梵文佛教语言在语法上,以长句、完整句为主,文饰辞彩, 逻辑谨严,句子结构沉重,而且重复较多。慧皎在《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记载:“天竺国俗,甚重文制,……但改梵为秦, 失其藻蔚。”[3]僧祐《出三藏记集》卷10中,僧叡《大智释论序》中记载:“梵文委曲,师(鸠摩罗什)以秦人好简,截而略之。”[4]梵文佛教语言这种重视修辞的观念,适应了佛陀说法、传教的要求。佛陀说法时就采用拟音手法,模拟自然、鸟兽、乐器声音等积极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度,而且佛典比喻类的语汇极为丰富,如,叶落归根、梦幻泡影、电光石火、香象渡河、恒河沙数、味如嚼蜡等等,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汉语佛教语言还继承了天竺佛教以艺术修辞为主的修辞体系,充分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示现、描幕等引起想象和联想的修辞手法及呼告、设间、反问、排比、感叹、反复、层递等引起情感的手法,增加佛教语言的表现力,由此营造出神圣的宗教气氛和境界,给人们以神秘、神圣的感觉。
我们如果从大处看,从语言影响思维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的输入实际上使汉语变得更为精密,使汉语的表达能力更强,也使汉语的逻辑性也加强了。这实际上提高了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佛经翻译为我国语言文字增添新词汇
佛教输入中国后,对中国语言学,尤其是在音韵学、词汇学、修辞学等语言观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影响深刻。 佛经翻译的流传使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汇被引进我国许多文学作品中,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佛典的翻译,汉语词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最让人震惊的例子是“翻译”这个词, 它也来自佛教。先秦典籍中虽然有“译”的概念,但是“翻”和 “翻译”的广泛运用发生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译经事业兴盛发达之际。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梁慧皎写了一本书,叫《高僧传· 译经下》,其中首次出现“翻译”这个词,就是首次把“翻”和“译” 连起来使用。译经过程中创造的许多新名词,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佛教词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基本词汇了。
2.1充实了汉语词汇的家族
从东汉以来,汉语从佛经中汲取了大量的借词。这些借词有一般的常用词,也有不少熟语。常用词,是某一个时代最常见的词,也就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如果我们把古今汉语打通而不局限于某一时代的话,可以看出其中来自佛经的词语仍然不少. 有不少多音节的音译佛教词在音节上简化,可作单词用,如,“魔”“塔”“僧”僧“禅”“佛”“刹”“罗汉”“三昧”“和尚”“刹那” 等,又可作为词根。[5]以“魔”为语素的词就有一大批。魔,梵语mara的音译,最初译作“磨罗、魔罗”。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 故专作“魔罗”,省作“魔”。“魔”意为杀者、能夺命者、障碍等,凡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以“魔”为语素的词语,因其原义不完全等同于“鬼”,实际上是指一种能引诱人,使人迷惑而又不易摆脱的东西,于是在汉语中,由此引申出许多新词:
魔子、魔女、魔国、魔民、魔军、魔界、魔宫、魔障、魔道、魔事、魔戒、魔网、魔缘、魔病、魔境、魔乡、魔鬼、魔力、魔掌、魔法、 魔术、魔窟、魔方、魔头、魔系、魔缚、魔棍、魔杖、魔难、魔怪、魔母、魔媪、魔怔、魔火、诗魔、书魔、文魔、芋魔、阴魔、死魔、妖魔、 业魔、心魔,病魔、着魔、人魔、恶魔、邪魔、群魔乱舞、邪魔外道、 妖魔鬼怪、走火入魔、自在天魔等。
汉语中其他借自佛经的常用词还有不少,如,佛、塔、寺、 僧、尼,钵、禅、和尚、尼姑、菩萨、沙门、菩提、阎罗王、观音、罗汉、浮屠、舍利、袈裟、因缘、因果、世界、报应、现在、现实、现世、 悲观、平等、圆满、真谛、体会、信心、实际、佛法、功德、执着、三昧、三世、轮回、弹指、体验、法宝唯心、真理、实际、真实、本质、 因果、共相、观念、意识、思维、主观,客观、相对、绝对、过去、现在、未来、化身、语录、忏悔、缘分、情缘、因缘、有缘、无缘、供养、 烦恼、苦恼、转变、彼岸、刹那、解脱,觉悟、平等、泡影、等。其中的单音词又可以跟其他语素组合成很多双音词。以《汉语大词典》为例,其中收录了以“佛”为第一个语素的词即“佛”形式的词175个,其中大部分都与佛教有关,较常用的如:佛士、佛子、 佛日、佛心、佛母、佛光、佛事、佛陀、佛性、佛堂、佛眼、佛种、佛慧等。这些词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一直都在使用,属于高频词。这些如此多的词作为构词成分,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在所有外来语中居于榜首。
2.2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意义系统
汉译佛经促进汉语固有词引申新的语法意义。在词性活用方面很多,因而引申出词性转类的新义位。比如“方便”,可用为“神通”的名词义,再转用为“有神通”的形容词义和“显神通”的动词义。汉译佛经也体现了词义的语用范围及结合连用的新突破,例如,“染”,其沾染义可用于邪、恶、毒、罪、神、道、 法、教、习俗、情俗等诸多领域。[6]
2.3充实了民俗与日常用语
熟语又叫习用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由于熟语的性质和作用相当于词,我们把它作为词汇的一部分来看待。熟语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与佛经有关的熟语中成语最多。如:一心无二、一无所知、 一无所受、一无所损、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一厢情愿、一针见血、三生有幸、四大皆空、五体投地、刀山剑树、不可思议、不知不觉、不二法门、如是我闻、行住坐卧、苦海无边、牛头马面、牛鬼蛇神、大彻大悟、刀头舐蜜、称心如意、借花献佛、光明正大、 善男善女、劫后余生、天女散花、天花乱坠、唯我独尊、超凡入圣、人生如梦、梦幻泡影、电光火石、清规戒律、借花献佛、泥牛入海、现身说法、天花乱坠、昙花一现、在劫难逃、回头是岸,心猿意马、唯我独尊、不可思議、不二法門等。
许多歇后语,虽然不是直接来自佛经,但跟佛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老和尚念经——句句真言”、“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等等。有不少谚语也与佛教有关,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都成为现实生活用语。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以及新的词汇,佛教在中国文学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
民间的日常口头用语中也有大量从佛经用语中转化而来的词语。如对人身体的贬称,有所谓革囊、皮囊、臭皮囊、屡囊、 尿屎袋、皮袋等词。追根溯源,这些词的最早源头还是在汉译佛经。佛教强调人身不净,故求解脱。这些词语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对后人是有影响的。
3结束语
异质文化在译入到目的语文化时,受到目的语文化的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制约,但一旦被纳入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对目的语社会文化的重构产生重大的影响。佛教自汉代移植入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以后,必然会和中土固有的宗教与思想文化传统发生交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潜移默化中,印度东来的宗教在保持自身精神的同时,也逐渐地中国化,吸收了中国的成分,在不断的碰撞中逐渐融合起来。
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时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论述了佛经翻译与汉语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碰撞与融合,说明了佛教语言已经成为汉语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佛经翻译,汉语,融合
参考文献
[1]袁朝云.从佛经翻译看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J].中国宗教,2008(1):48.
[2]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M].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182.
[3]梁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卷九《义解论》[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53.
[4]僧叡.《大智释论序》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5:387.
[5]梁晓虹.论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J].杭州大学学报,1994(4):186.
论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第10篇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早在1957年Lado首先提出了语言迁移理论。他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普遍依赖母语,并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 意义以及与母语相关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过程中。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母语由于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汉语与英语差别甚大,前者属于汉藏语系,后者属于印欧语系。从造字构成,发音到文化, 两者都相差甚远。翻译更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传播,因此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很大。受汉语负迁移影响,学生经常翻译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本文选取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翻译错误,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词汇方面的影响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汉语迁移对翻译影响就是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往往是记住它的中文意思。但是英语一词多义的情形很多。一个单词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也可以做形容词。直接记住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不能了解这个单词的用法。比如 “contact”,学生记住它的意思是“接触”。但是从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来看,并不能区分这个是动词的“接触”还是名词的“接触”。还有的单词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就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意思远不是几个单词简单合在一起的意思。 而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就是直接将对应的汉语罗列出来,生搬硬套。比如
例1原文:Just between you and me that man is crazy.
译文:在你我之间的那个男人疯了。 ( 误 )
译文: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 ( 正 )
例1中的单词每个都很简单,于是学生翻译的时候,就把每个单词对应的汉语意思罗列出来,造成上面的翻译错误。 Just between you and me类似一个固定的词组,有它自己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你我私下里说,不要告诉别人”。所以例1的正确翻译应该是“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
例2原文:She goes to work by tube.
译文:她乘管道去上班。 ( 误 )
译文:她搭地铁去上班。 ( 正 )
学生把by翻译成乘,tube翻译成管道,于是by tube就是乘管道。关于by tube这个词组,只要去查一下词典就会知道,它就是by subway乘地铁的意思。
例3原文:There is egg on your nose.
译文:你的鼻子上有个蛋。(误)
译文:你出洋相了。(正)
虽然查不到egg on your nose的信息,但是网上可以查到egg on your face的意思,If someone has egg on their face,they are made to look foolish or embarrassed.[3](让某人出洋相)。由此可以将例3翻译出来。
例4原文:The new proposals would absorb $80 billion of the federal budget.译文:这些新提案将吸收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误)
译文:这些新提案将耗费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正)
如果查英汉字典,absorb确实有“吸收”的意思。那为什么此处不能将absorb翻译成“吸收”呢?学生刚接触翻译的时候,往往总是将各个单词常用的意思拼凑在一起,以为这就是正确的翻译。但是他们很少会再停下来,仔细想一想,在汉语的表达中,有没有“吸引预算”这个搭配。
字对字的翻译是学生最常使用的语言策略。不可否认,英汉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某些时候,可以使用字对字的翻译策略——直译。但是这种策略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比如例1,2,3这种情况。这三个例子的错误在于学生没有去查相关的资料,而是把记忆中的知识拿出来生硬地套在一起,因此闹出笑话。而对于例4出现的错误,学生并没有深思汉语搭配方面的问题。
针对此种错误,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该勤查资料。碰到觉得怪异的地方,一定要查词典,或者上网,把相应的意思弄懂。上文提到的三个例子的错误翻译明显就有逻辑问题。养成查资料的习惯只是一个方面。其二,学生应该扩大知识面,多阅读英语原文书籍,报刊,杂志,多接收英语源语的信息,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消除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三、句法方面的影响
从句法角度来看,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在于学生经常按照汉语的语序来翻译英语。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汉语和英语在句法方面的区别,汉语的结构就像是竹子,是一节接着一节的,而英语的结构则像大树,有主干部分,有支干部分。汉语的结构比较松散,而英语结构相对紧促。在英翻汉时,面对复杂英语句子,有的学生甚至无法将英语的主干找出来,更谈不上将这个句子翻译出来。而在汉翻英时,太过松散的汉语结构,使得学生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经常会漏掉重要的成分,而导致错误。
例5原文:The woman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 turned out to be her sister.
译文:我们以为那个女人是她本人,结果居然是她妹妹/ 姐姐。(正)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这个定语从句是整个句子的支干部分,但是学生无法处理好它的位置,按照汉语的说话习惯,词序不做任何调整,结果就是译文怎么也说不出来。
例6原文:这个工厂的产量比那个工厂少。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factory.(误)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of that factory.(正)
英语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是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例5原文是拿两个工厂的厂量进行对比,由于汉语松散的结构,原文漏掉了“那个工厂的产量”。于是学生翻译出来后,就变成了一个工厂的产量和另一个工厂进行对比,逻辑上就错了。正确的译法是要将汉语中省略掉的部分补充出来。
例7原文:She doesn’t like drinking tea any more than I do.
译文:她并不比我更喜欢喝茶。 ( 误 )
译文:她和我同样不喜欢喝茶。 ( 正 )
此处的错误在于生搬硬套more…than(比……多),而没有把译文组织成符合汉语说话人习惯的语言,也就是带有翻译腔。
例8原文: I bought her a basket of eggs.
译文:我买了她一篮鸡蛋。 ( 误 )
译文:我给她买了一篮鸡蛋。 ( 正 )
原文同错误的译文的结构都是动词跟双宾语的情况, 但是将错误的译文反译成英语,则是I bought a basket of eggs from her.此处的错误原因在于学生按照英语的语序从头到尾翻译成汉语,而忘记buy这个单词的用法:buy sb sth表示给某人买了什么。
针对句法方面的问题,学生首先应该扎扎实实学好英语和汉语的语法,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英翻汉时,先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分析句子结构,把句子的主干部分, 支干部分找出来,再按汉语的行文方式把译文表达出来;而进行汉翻英,先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找出句子主要的、次要的动词,再用英语的行文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对于汉语中最主要的动词,用英语的主句表示,而其他动词则用从句或词组表示。
四、结语
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受汉语思维模式以及用语习惯影响,学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负迁移影响。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认为只有学好了英语,才能正确地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因此, 他们进入大学后只阅读英文原著,背诵英文诗歌,尽一切办法提高英语水平。很少甚至从没想过汉语水平也是需要提升的。有多少英语专业学生会去花时间阅读中文名著、朗诵中文诗歌?结果有的学生是英语没学好,汉语也忘得差不多。 结果是他们的翻译有时却令人哭笑不得。要提高翻译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应该重视汉语知识的积累。消除汉语负迁移影响,不是加大对第二语言的训练就能消除的。应该双管齐下,充分对比了解汉语和英语的区别,才能下意识地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多阅读英文源语资料, 同时也不要忘了培养中文语感,免得翻译出来的英语不像英语,汉语不像汉语。
摘要: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汉语由于其与英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甚多。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因此汉语负迁移时刻存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本文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消除汉语负迁移的方法是双管齐下,在学好两种语言的前提下,充分了解英语和汉语的差别,从而刻意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负迁移,翻译,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4(11):145.
[2]余瑞瑞.浅析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03-105.
[3]Idiom Definitions for"Egg on your face"[EB/OL](2015-8-16)http://www.usingenglish.com/reference/idioms/egg+on+your+face.html.
[4]成昭伟.张思永.望文生“译”:英汉翻译中的“假朋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英语影视吸引汉语受众的翻译技巧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影视;汉语;受众;翻译
英语影视作品的中文翻译是其完成对外产品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量庞大的汉语受众群体而言,精准、得体的中文翻译,不仅能够使其充分感知英语影视的视听观感魅力,而且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语种文化的语言转换之美。[1](P88)得益于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日渐加强,当前英语影视作品的中文翻译,也积累了数量可观、颇具推广性的译制技巧。[2](P149)例如,在忠实于原作影视英语语言整体原意的基础之上,其将一些相对书面、略为生僻的词汇,合理转化为汉语之中的通俗化语言[3](P22),给人以亲切、熟悉之感,这就有效消除了不同语种之间的表意文化隔阂。譬如,其会合理地将原作影视之中的英语语言内涵进行表意扩展,并借助一些恰当的汉语成语,实现了原作语言内涵的本地化语境呈现,既降低了观众群体的认知难度,又释放了英语文化的独特韵味,无疑凸显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映照互通。[4](P11)又如,其会深入地认知原作影视之中出现的各类英式俗语,并巧妙地在文本翻译之中,融入一些更为多样化的汉语俚语来增加趣味性,以营造轻松诙谐的语言文化交融氛围。[5](P134)再如,其也会注重解析原作影视之中出现的时兴流行用语,比照当前网络流行汉语的表意,灵活添加中文语意,并加以修饰,以制造妙趣横生的愉悦感官体验。正是借助以上手法技巧,英语影视作品的中文翻译才能显得异彩纷呈、韵致无尽。[6](P443)
一、忠实英语语言原意,转化为汉语通俗化语言,消除不同语种之间的表意文化隔阂
英语影视作品有其固有的族群文化属性,在涉及到人物角色抑或剧情内容的对白、旁白以及引述上,也都带有其独有的异域语言文化风格,必须放在英语语言的文化表意下,才能真正感知其韵味。而为了进一步消除不同语种之间的表意文化隔阂,让汉语受众群体更能协调感知到英语影视作品的语言艺术美感,翻译人员就采取了原作英语表意不变、汉语通俗语言嫁接的处理手法,在保障其语意、语境纯正性的基础上,将其中的相对书面化、生僻的词汇,合理转化为通俗化的汉语词汇,继而使得观众群体的认知更为简易、明了,大大缩短了中外两大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接距离。[7](188P)
如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陆续引入了美国、英国等主要英语影视出产国的热门作品,如《来自大西洋底的人》、《憨豆先生》、《成长的烦恼》、《泰坦尼克号》等等,都采用了上述的翻译手法。而进入本世纪以来,这种呈现方式则显得更为贴切、自如。例如在对2007年的奥斯卡最佳故事片《老无所依》进行翻译之时,上影译制团队就对片名“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翻译,进行了反复斟酌。依照英文原意,该片名可以直译为“老人无处可居”,这自然显得过于直白、浅陋,且通过观赏影片,也发现其并非单纯讲述老年人群体养老保障,而是可以涉及到人性拷问、社会制度等深层问题。所以,取“老无所依”为中文片名,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也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该剧的剧情内容。而在本片的人物对白上,该译制团队的翻译也颇为高明,如男主角Moss的口头禅“Don't let me down,guy”,原意含有强烈的命令意味,在翻译之时,其考虑到Moss作为参加过越战的士兵身份,翻译为“给我长点眼,小子”,这就真切体现了其桀骜、冷峻的性格特征。而对于老警长Bell在侦破案件之时的自言自语“ It doesn't make sense,boy”,其则没有直接翻译为“这完全没没有意义呀男孩们”,而是巧妙翻译为“不对,这不合常理,小伙子们”,突出了其沉稳、老练的职业素养。以上这种处理手法,使得汉语受众都可以真切、合理地感知影视人物性格、故事变化,而不会因为语言文化的表意隔阂,产生观赏的不解。
二、合理扩展英语内涵,借助汉语成语实现本地化,凸显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映照互通
英语影视作品是英语国家、族群文化积淀的音像化成果表现形式。尤其是在一些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为表现主题的大型影视作品之中,其往往囊括了族群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精神图腾等全面性的文化,在语言表意上,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其字面,而是需要依据其文化内涵,进行合理拓展,仔细揣摩其对于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修饰作用。对于上述英语影视作品的中文翻译,国内译制团队则采用了合理扩大化的处理手法,依据其原作之中的语言表意与对应的文化内涵指向,借助言简意赅的汉语成语进行二次表达,实现了与本地文化内涵的对接性,从而也让两种语言文化完成了彼此映照、交叉互通。[8](P135)
在本世纪之初,神话奇幻史诗影视开始在欧美社会风起,如《纳尼亚传奇》、《魔戒》、《哈利波特》等等,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观赏热潮,也让华人观众群体为之倾倒,这就引发了大量中文翻译版本的流行。在进行中文翻译之时,必须吃透这些语言文化的深层意义,合理转化为能被大部分观众理解、接纳的汉语词句,才能让汉语受众不至于“如坠雾里”。譬如在对《魔戒》第一部进行翻译之时,北影译制团队的翻译技巧就颇值玩味,如片中重要角色、灰袍巫师甘道夫经常会布道传教,其所说的“预言” 也带有很强的寓指性,如其告诫急功近利的索伦“still tongue makes a wise head.”,这是一句西方古谚,意为“寡言为智者”,然而依照原意翻译,又很难清晰理解其中含义。翻译团队则灵活地将其语意进行拓展,译为“言多必有失”,这就使得英语原意不变,又容易为汉语受众所理解。又如白袍巫师萨鲁曼讽刺霍比特人山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该句源自《圣经·路德福音》,意为“鸟兽有别,各有其群”,如直接意译,则会让汉语受众大惑不解。翻译团队将其进行了语意拓展,译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则很容易让汉语受众理解这是倨傲的萨鲁曼认为自己属于“优等种族”,恶言侮辱山姆的霍比特人身份。通过这种语意的合理拓展,借助汉语成语来完成其本地化语境表达,无疑也让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实现了交互辉映。
三、深入认知英式俗语,巧妙融入多样化的汉语俚语,营造轻松诙谐的语言文化交融氛围
在观众群体对标榜视听震撼力的特技类影视剧作产生审美疲劳之后,欧美影视作品也开始在语言表述上寻求改良,其大胆地将一些英式俗语、方言融入到悬疑动作类影视的人物对白之中,这种混搭式的语言表述方式,迎合了大部分年轻观众群体的观赏需求,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引发了该类影视作品的跟拍热潮,在华人社会也很快受到追捧。而在对这些颇有新意的悬疑动作剧进行中文翻译之时,国内译制团队也采取了保留英式俗语文化、融入多样化汉语俚语的处理手法,从而充分营造了轻松、诙谐的观赏氛围,使得两种语言文化得到了协调交融。[9](P22)
如在《绿箭侠》、《闪电侠》、《神盾局特工》等近年来风靡一时的悬疑动作科幻剧中,就出现了大量纯正的英式俗语、方言乃至暗语。国内一些较为专业的译制团队,都较好地还原了剧集中英语对白的戏谑、幽默与睿智的语言特色,令汉语受众大呼过瘾。以《闪电侠》为例,每一代闪电侠都个性张扬自由,信奉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其对白就显得更为洒脱、冷傲。如第一代闪电侠贾力克训斥愚钝的小跟班的“God helps the dog
guys.”,其中“dog guys”为苏格兰俗语,意为“勤快的小子”,在翻译之时,国内译制团队将其翻译为“自己动手,任啥都有”。又如第二代闪电侠艾伦的口头禅“ best funny dog.”,这是一句北美英裔移民的方言,意为“诚实狗仔真可爱”,国内译制团队将其翻译为“实诚人行遍天下”。这些灵活、趣味的汉语本地化翻译,无疑让观众群体会心一笑、乐在其中。
四、解析英语流行用语,灵活添加网络流行汉语加以修饰,制造妙趣横生的愉悦感官体验
欧美地区是网络文化的起源地,这一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影视剧作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蕴意,一些带有网络元素的流行语言,也开始在英语影视作品的对白桥段之中出现与风行。国内译制团队在进行翻译之时,也注意到了这些流行用语的大量添加,其通过比照华语地区的网络流行用语的语意,并将其灵活揉入英语语境之中,制造了新颖独特、妙趣横生的“混搭式”语言体验,继而极大调动了观众群体的观赏兴致。[10](P17)
近年来,英语网络迷你喜剧席卷全球,其中尤其以美剧最为引人注目,代表剧作如《生活大爆炸》、《傲骨贤妻》、《律师本色》等,都是人物塑造鲜活、剧情设计出色的佳作,其对于当下流行于欧美社会的网络化用语,也有集中的展示。如《生活大爆炸》中,男一号Sheldon常挂在嘴边的“Oh,what a cynic 3s lady”,就是来源于当下时兴的英语网络流行语“剩女”(3S lady,a single,seventies,stuck girl,单身的挑剔女孩),“愤青”(cynic,容易失去理智的人)。国内译制团队比照英文原意,选择了“剩女”、“愤青”两个汉语网络流行语,并将这句翻译为“瞧,一个多么另类的愤青式剩女呀)。而男二号Leonard调侃女上司Kate“boney beauty or old witch ”,则被翻译为“一个骨感美女,还是一个欧巴桑呢”。以上这些对白,都将时下的国内网络流行语与流行性英语词汇进行了拼接,感官娱乐性极为突出,也很容易将观众群体逗得前仰后合,从而令其沉浸在轻松欢快的语言文化范围之中。
参考文献:
[1]黄彩丽.新华网英文版对外传播的瓶颈及突破[J].青年记着,2016(14):88-89.
[2]卿仲明.浅析汉语熟语的英语翻译技巧[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12):149,141.
[3]杨英法.以汉语为切入点引领文化研究由外向内路向的转型[J].汉字文化,2015(04):22-27.
[4]熊晓华.汉语谚语的英语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10.
[5]刘珈函,董盈男.浅析汉语网络热词的英语翻译方法[J].商业故事,2015(22):134-135.
[6]杨英法.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7]刘慧艳.汉语常用词汇语在英语翻译中对比研究[J].校园英语,2014(16):188-189.
[8]马一心.汉语语言环境对英语翻译的影响研究[C].《同行》2015年9月(上):135.
[9]刘琼.英汉语差异与外贸英语翻译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3):22-23.
[10]亓琳琳.汉语新词的比较性研究及其英语翻译[D].山东大学,2011.
汉语中两种特殊句型的翻译 第12篇
关键词:“是”字句,“把”字句,特殊句型,翻译
一、引言
汉语中有一些极为常见又特殊的句型, 如“是”字句和“把”字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如果仅凭字面意义进行简单的翻译, 就极有可能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要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 克服遣词造句过程中的困难, 才能实现翻译标准:“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
二、特殊句型“是”字句的翻译
“是”字句在汉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在汉语语法中称为“判断词”, 它的意义通常相当于英语的连系动词“be”。尽管我们通常将“是”称为“判断词”, 但由“是”字构成的句子却并非总是判断句。事实上, “是”字句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表达力极强的句式, 是汉语中的特殊句型。
1.表“等同”的“是”字句的译法。
“等同”就是“等于”, 即“是”字句前后的成分可以换位。在翻译这种“是”字句时, 就可以用英语的系表结构译出。如:
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
Chang sha is the captial of Hubei province.在翻译时要注意“be”的单、复数形式及时态。
此外, 并非所有的表示“类属”的“是”字句都可以用系动词“be”的不同形式译出。例:
楚国是疆域最辽阔的诸侯国。
Chu occupied a vast territory.原文中的“是”用occupied译出, 正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指称意义:楚国所占地域最为辽阔。
2.表示“加强语气”的“是”字句的译法。
汉语中的“是”字可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以加强句子的语意, 翻译时要根据“是”字所处的位置和上下文来翻译。例:
(1) 这女孩真是漂亮!
The girl is pretty indeed.原文的“是”意为“的确”, 译文用“indeed”一词来表达这层含义。
(2) 我不是不懂, 是不想说。
It’s not that I didn’t understand, but that I didn’t want to sayanything.原文中, “不是”用来加强“不懂”的语意, 表“的确并非”, “是”意为“而是”, 均有强调之意。
3.表示“存在”含义的“是”字句的译法。
汉语存在句的主语后, 常常会出现这一类“是”字句, 这时的“是”是不能省略的。汉译英时往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例:
(1) 前面是一大片稻田。
There is a big streth of rice fields ahead.原文中的“是”在此表示事物的客观存在。用there be结构表示此意。
(2) 满屋都是烟, 连他衣服上都是烟味。
Smoke filled the roomeven his clothes smelled of smoke.译文中的fill和smelled of译出了“是”的确切含义。
4.表示一种直观的表象或结果的“是”字句的译法。
汉语中这种“是”字句的用法非常奇特, 在口语中出现较多, 谓语通常是说话者的某种直观判断或者描写, 但在语义上却不合逻辑。在翻译时要根据全句或上下文来考虑, 因而“是”字在这类句中没有固定的译法。
(1) 现在中国市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是农产品比较丰富、充裕;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大。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conspicu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ket of China.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quite abunda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vailable.On the other hand, the price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rising at an extremely high speed.原文中“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属常用搭配, 翻译时这两个“是”字均没译出, 取而代之的是“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这说明, 在表示一种直观的表象或结果的“是”字句中, “是”字有时可以不必译出。
5.与“的”字构成“是的”用以表示强调或被动的“是”字的译法。
“是”字与“的”字配合起来, 可以用来表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表示被动, 二是表示加重语气以示强调。例如:
(1) 这些手机是诺基亚公司制造的。
There cellphones were made in Nokia company.“是的”在这里表示被动, 译文应采用被动式。
(2) 我去年是在北京遇见王小姐的。
It was in Beijing that I met Miss Wang last year.原文“是的”表示强调, 译文也用强调结构“It was...that”译出。
6.与“才”、“竟”、“的”、“就”等构成“才是”、“竟是”、“的是”、“就是”等表示强调结构的“是”字句的译法。
当“是”字前用了“才”、“就”、“竟”、“的”等字眼时, “是”字句所陈述的语气得到了加强, 英译这类句子时, 可以运用英语的各种强调手段来翻译。例:
(1) 那里才是事故发生的地方。
That was the very place in which the accident took place.原文用了“才”, 强调的意味更浓, “very”一词有强调之意。
7.“是”字句表示让步时的译法。
当“是”字句先表示承认, 然后转入正意时, 就变成了让步句。英语中可以用词汇或句法手段来表示让步。因此, 英译表让步关系时, 常可用词汇或句法手段达到目的。例:
(1) 这条裙子好是好, 可就是太贵。
The dress is of good quality indeed, but it is too expensive.原文的“是”字句表示让步, 译文通过副词“indeed”和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but”来再现让步关系。
三、特殊句型“把”字句的翻译
1.含有“处置”之意的“把”字句的译法。
(A) 选用英语中的“动词+宾语+补语”这一句型来翻译。例:
(1) 你最好在6点前把这台电脑修好。
You had better have this computer repaired before 6 pm.原文“把”字结构中的“把”字含有“处置”之意, “修好”在原文中是动补关系。英语中也有一种结构可以表示“处置”的含义, 这便是“to have sth./sb.done”, done在这里作宾语补语, 因此用英文的have sth.done的结构翻译, 做到了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
(B) 选用英语中的“动词+宾语+介词短语”这一句型来翻译。例:
(1) 由于武汉的地理位置优越, 它把周围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Because of its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Wuhan connects itself closely with its surrounding areas.原文是个“把”字句, 译文以“动词+宾语+介词短语”的结构译出, 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2.“把当作”句式的译法。
“把当作”这一句式可以用英语的“动词+宾语+as/for”这一句型来翻译。例:
(1) 我是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的。
I considered the matter as my own business.这里原文的“把当作”用英语“consider...as”译出。
3.零位主语“把”字句用作祈使句的译法。
零位主语“把”字句通常用作祈使句, 对于这类句子, 英译时常用“及物动词+宾语”的结构翻译。例:
(1) 把耳机插头插入耳机插孔。
Insert the earphone plug into the socket.
4.由带双宾语的动词转换而来的“把”字句的译法。
汉语中的动词如“交给”、“借给”等可以带双宾语, 但这种句子往往借助于“把”将直接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将间接宾语放在动词之后。在翻译时, 往往用在英语中能够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动词译出。例:
(1) 她把书借给了我。
She lent me her book./She lent her book to me.
原文中的直接宾语“书”置于介词“把”之后, 动词“借给”之前, 间接宾语“我”置于动词“借给”之后, 英文可以用两种方式译出:一是将两个宾语都置于动词之后, 其中间接宾语放在前面, 二是将直接宾语紧接着放在动词之后, 将间接宾语以介词短语的方式译出, 放在直接宾语之后。
5.“把”字句有时可译成英语的被动句。
汉语的“把”字句有时可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需要译成英语的被动句。例:
(1) 他所说的把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I was moved to teas by what he had said.原文中“把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可以作为主要信息, 译文若将这一信息突出就需要使用被动语态。若要突出“他所说的一切”, 也可英译成What he had said moved me to tears.
6.其它“把”字句的译法。
“把”字句是汉语的一个特殊句式, 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句式, 也没有一个词与“把”字完全对等, 因此在翻译“把”字句时, 除了上述情况外, 大多数时候是按照英语动词的习惯用法来选择合适的句型, 在译文中往往看不到“把”字的痕迹。例:
(1) 中国确定把通货膨胀控制在15%左右。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et up an inflation target of below 15%.原文“把通货膨胀控制在”被译成“has set up an inflation target of below...”, “把”字的含义在译文中是通过这一连串的字符传达的。
以前两种特殊句型的译法只是翻译研究的沧海一粟。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 更确切地是文化的转换, 这不仅需要对词句的斟酌和使用技巧, 更需要思维方式甚至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K].Ltd., 1988.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陆乃圣.英汉差异及翻译.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汉语翻译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