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枫里那一抹古色散文
红枫里那一抹古色散文(精选5篇)
红枫里那一抹古色散文 第1篇
红枫里那一抹古色经典散文
一个人,生命里最亮丽的色彩,是他的红色部分。
有沸腾热血的鲜、婚嫁许配的喜,也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的幸等等,那都是他红色的部分。
一个古村,也有她生命里的红色。
在深秋或初冬的季节里,踩着乍暖还寒的霜露,走近掩映在古樟和枫树林里的青砖黛瓦马头墙下的古村家园,寻访一处处僻静古村落,或久久伫立于一扇扇古老的石门前,看岁月斑驳的痕迹,去品读古村的前世今生。
秋天的仁和店古村,当她掩映在季节染红的岁月里时,我想那就是她的红色部分吧。
和庐陵诸多的古村一样,因为地处在山高路远的位置,任世间沧桑变换,她依旧与世无争的安处一隅。
事隔百年或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行走于乡间,用脚步丈量着这些散落在山水间的村落,发现这些村子不仅仅是村民世世代代栖息地那样简单,她们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和内涵,也有着自己的背景和文化。
古村无言,时空停滞。
古村和这里生生息息的人们一样,与世无争的延续着香火,平淡无奇的把岁月当做摇篮里的襁褓一样伺弄着,任时间和空间的错落将所有铭刻的历史,如画卷一样呈现于眼前,为你细数走过的光阴。因此,虽历经战火硝烟、世事沧桑巨变,她也能够安然无恙地完好保存下来,并以其独特的固执和留守坚持到今。
仅村名“仁和”二字,不难看村里的出老祖宗在选取村名时的用心,“仁和”蕴含着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者爱人”、“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典出《论语》。“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理念的延伸,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
万象林总,皆不出其意。
仁和古村,一如其名,千百年来固守着那份操守,典藏着那份德行,走过了生命力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走在村里,还经常听到村民也有这样解释,说当时村里的老祖先是从事药材生意的,他们秉承着“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的理念,不远千里,抛妻舍子外出经商。一些村里的子嗣在外学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借助了当时特殊的水运要道“运河──长江──赣江──北江珠江”这一南北通道,又地处赣江中游的有利位置,大兴商贸。这条全长两千多公里,贯穿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广东七省市的通道,在江西境内就占了三分之一,聪明的`他们就是利用这一先机,回到村里做起老板来,渐渐地将一个以居住为主的村落发展成为一个经贸繁荣、群贤辈出的千年古镇,并形成了重要的商埠、码头并得以兴旺发达。
到底是不是这样,已经无从考究。
但如今,走在千年的村落里,从那斑驳的墙体间和吹过古巷的微风里,依旧还可以闻到淡淡地百草味,那两口一为供村民喝水,一为洗药用的古井,虽经千年的风霜仍不枯竭,在村民的心中依旧安静的卧在村子一旁,涓涓的泉眼流经出岁月的琼汁,滋养着绵延不息的子孙万代。
村口的枫林里,一枝一叶汲取着古村千年的精华,落叶又反哺大地;繁茂的枝叶里,古村生灵的蓬勃,洋溢着村民幸福的笑靥。登高远望,那一抹亮丽的红色里,古村翘首的墙垛上骄傲地写着古村应有的尊严。
红枫里那一抹古色散文 第2篇
(1)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切事物好像都开了花似的盛开,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经历隆冬时节,终于迎来了生气盎然的春天,好似沉睡了千年的梦终于苏醒了。
春天来了,花儿争相开放,树儿绿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户外,或爬上、或去欣赏美景、或骑着单车去健身,人们总是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欢喜雀跃之情。
(2)
但是这几天大姨却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电话里声音也有一丝丝忧郁,放不开。阳光明媚的春天似乎并没有让她完全放松心情,春天的到来也似乎没有给她带了希望和兴奋之情。
美好的春天,美好的时光,约过好几次大姨和我出去逛逛,她一直都在拒绝,心里也徒生出几分疑虑,天生乐观直爽的大姨这是怎么了?有啥事令她如此心烦意乱呢?
大姨一直和我最能聊得来,小时候也经常会在他们家小住一段时间,和她一直很亲。看着大姨这种状态,心里老是牵挂着,放心不下,趁着周末我一大早驱车前往大姨家,趁机和聊聊天,一探究竟。
(3)
不到二十分钟后,抵达大姨家。早已给大姨打过电话了,所以收拾停当的大姨姨在家里摆在水果等着我来了。和我很熟络的大姨不停搓手,略显不安,许久才倒出事情原委。
大姨的儿子儿媳都在省城上班,在去年11月份生了二胎,大姨大姨夫在预产期前赶到了儿子家里。在媳妇生一胎时他们两人也来过儿子家,帮着儿子儿媳带过老大,对着大城市并不是很陌生。
老大今年都11岁了,老人们在后又一次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尽管有些不适,但是还是很快地进入角色。对于周边环境尽快熟悉,对于做饭洗衣这些活也尽量做到尽善尽美。
其实我知道年迈的他们再怎么努力,所做得这些照顾月子和家务活都不会令现在的年轻人完全满意。年龄越来越大,反应迟钝,老眼昏花,记忆力差,怎么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让年轻人很满意呢?
大姨是一个要强的人。自来到儿子家,她很快地进入照顾儿媳和孩子、做饭洗衣的工作中去,可谓是竭尽全力地去适应一切摆在眼前的活。
现在的我想想那些纷杂琐碎的事情,作为中年妇女的`我都很难适应、很难做到,更何况是70岁高龄的她呢?不知道大姨在去年挑战一场怎么样的心里极限呢?现在的我想着都心疼了。
坐在我对面的大姨絮絮叨叨地说着,望着她老人年头发越发白了,腰也坐不直了,感觉到她真得老了。
(4)
最后大姨给我说,你可能有段时间见不着我们了,你弟弟打电话了,让我们过一周,他媳妇上班我们就要过去了。我说“你能吃得消吗?”吃得消也得吃,吃不消也得吃。”随后大姨一声“哎”道出了一丝丝愁和一缕缕无奈。
终于知道了大姨最近心情不佳的缘由,其实我也很是理解她的心情。年龄这么大了,又要背井离乡去一个不熟悉的环境,还要那么一大摊子家务活和照顾小孩子,她怎么能不发愁呢?
笔筒里那一抹清香的散文 第3篇
喜静坐,惯于依字相伴,捡拾时光里的花束与碎念,插于素笺,以重墨浓彩渲染,让它活色生香。
然,回眸时,却一地斑驳,似月光清辉,星星点点皆幻影,无从拾捡。
日子,静静地流淌,一天天离我们而去,从不奢望生活尽善尽美,惟愿清清淡淡,携着快乐与忧伤,安然走过就好。
喜将岁月中的点滴,以笔收藏成文,让那一腔萌动的情愫,在生活的画布上留痕,然倾其所能,却写不出云淡风轻的韵味,总带着浓厚的忧伤。
此时方知,喜也好,忧也罢,皆因心中当时的念想而定。
在这悠悠岁月淡淡流年中,万物凡事,随缘率性方好。
舍与不舍,都是无法改变的,只要有所惦念,才是真性情。
很想吹笛一曲,以祭逝去的青葱岁月,握笛,迟凝,久久沉思,却始终吹不出一个音符,
长久搁置的技艺生疏,搁浅的意境再难拾起,亦如年少时的激情张狂,已随日月,沉入流年的河底,只有残碎的回忆挠心。
许是,人生本就不完美,如水墨画上,总有一处留白,让人充满憧憬与想象,却无法用语言表达,不管年深日久,都无法尘掩。
青春,是一串柔美的音符,一个倾心的绮梦,一卷清纯的水墨画卷,需用一段跳跃的文字让它烙印,以至不让岁月尘掩。
抬眸,又见案头笔筒里的插花,想起你那时折花插入笔筒,静待花开,我喜言“寂寞开无主,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唯有香如故”。你笑曰:花如人,孤芳自洁,虽深谷野郊,自有其独特的那一抹清香,孤傲娇艳,才不负来这俗世一遭。
当时想,从那一刻起,你就是我一生最美的.风景,谁知,你残忍地带着那一抹幽香,离我而去,只留下一张旧照,和我那珍藏心底的回忆,让我夜夜一场绮梦湿枕。在巅沛流离中,经风雨的洗涮和岁月的摧残,那一抹渗入心脾的幽香和你的笑容,却越发的清楚,时时在我心中索索绕绕,挚笔将这一抹难忘的情愫,落墨成签,让它带着我一腔想思,顺着水墨字痕晕染散开,荡入红尘深处,直到永远永远
流年里那一抹桃红为谁妆散文 第4篇
就这样一转身,把惆怅的背影留下,我只能惋叹在朦胧的细雨里。愁绪亦如雨丝,弥漫了一个春天。没有道别,没有珍重,挥别的痛楚渐入心扉。一个雨中,一个亭外,掰开的十指,盈满一粒粒热泪。踟蹰中再见的步履,蹒跚着爱的脚步,泪已成行。曾经的执手凝眸,今天却已云淡风轻。
撑一纸雨伞 ,踽踽雨中。听雨珠散落伞叶的悦音,滴答成行,温婉成歌。雨中的一纸彩伞,韵致中透出的浪漫,甜蜜温馨。只是,昔日伞下的对影,今天无人同行。
我的梦里你来过,春光烂漫的季节里,我们踏明媚,挽暖风,趟溪水,听鸟和,醉卧桃花树下,谈笑松花林边。携一缕春风,撷一片花瓣,揽几许润叶,许我们一场期待已久的花好月圆。把地老天荒用盛开的玫瑰精心装扮,放在一个叫海枯石烂的地方珍藏。曾经的十指相扣,深情许诺,莫敌不过忽如一夜的春雨施虐?指尖的拉钩,怎会败在冬末寒风最后的挣扎里?
心有阳光,就是明媚。展一方素笺,流年里拈纸提笔,重墨写下懂你,放飞心中千千结,让纸鸢把万般恩爱寄上蓝天。千言万语,如蜜流淌,滋润着盈满爱意的幸福,在蓬勃的心脉弥漫。陶醉了的心扉,嫣红了脸颊,湿润了双眼,却让往事随烟
相携一起走过的旅程,仍蔓延着我们牵手时呼气如兰的味道。指尖悄然传递爱恋的温暖,沉淀了我们醉心的甜蜜,见证了执子之手相守一生的宣言。
从没忘记,我们的约定。一起看山看水看日出。看桃花盛开,捻花瓣于怀,任熏风扑面,盈花海烂漫。寒风料峭,我们迎雪花飞舞,看冰凌奇观,观腊梅绽放,守满怀温婉。十指相扣的双手,彼此相握并相互温暖,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永不相忘。
又是一年花开的季节。绚烂的花事来的正好,不早不晚。我路过桃花盛开,烂漫了一个山坡的桃花山庄,你正好在。桃花树下,你轻倚阑珊,嫣红的花瓣,映衬着你沉静的面容,芬芳的`花香,丰润不了你忧郁的脸庞,而酣畅淋漓的花开,尽随春的旭风飞扬。
我流连,踟蹰,徘徊在另一个流年的今天,依然是桃花树下,花不早不晚开的绮丽灿烂。清浅的岁月,一转身就是一个轮回。你仰起脸,迎着阳光喷薄的方向,明媚似水,绽放如花。粉嫩的唇角,依稀唇香旖旎,而桨起的笑脸,徜徉着静美的容颜,把盈入眼底的爱意,泛滥成情意绵绵的涟漪。
转身后的时光依旧葱茏着,岁月亦如白马过隙,匆匆流逝。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满树的桃花,簇拥着竟相绽放,却再也不是那年的花儿了。寻着摇曳的花枝,游离花间,穿风拂柳中找寻往昔的那株,那花,那人。
冬日里那一抹温情作文 第5篇
冬日里的风,凛冽地吹着,多了些严寒,多了些刺骨。我紧了紧随身穿着的衣服,习惯性地搓了搓手,仍旧寒意难却。
上完古筝课,不觉天色已晚,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不远处有条小吃街,信步走去,瞬间就被那空气中氤氲着的食物香气裹挟着。在这寒意重重的冬日里,小吃街俨然成了一只冒着阵阵热气的暖炉,为每一位过客带来一丝温暖。
选定一家饺子馆,我走进小店细细打量着。映入眼帘的是陈旧素净的木桌木椅,暖色调的灯光照着,给人家的亲切、温馨。柜台后站着一位身材矮小的老翁,眉宇间融着善意。老人注意到了我,朝我笑了笑,顷刻间,那张苍老的脸上,深沟浅壑般的皱纹,浅藏于每一丝展开的笑容中。
“孩子,来点什么?”我望了望价目表,选定一份三鲜饺子,伸手掏钱,发现口袋空空如也。我出门时明明放在口袋里的钱怎么不翼而飞了,难道是练琴的时候不小心掉出了口袋?我站在那儿呆呆地想着,尴尬地低下了头。“孩子,忘带钱了?没事,下次补上就可以了。”老人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抬头凝视着他,眼里闪烁着亲切温和,丝毫没有不悦之情。见我不语,他又说道:“没事的,孩子。就当爷爷我请自己的孙女,好吗?”瞬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顿时觉得这方寸小店盈满了浓浓的爱意,深深的亲情。
老人忙着洗刷、烧开水,那微微佝偻的背影在小店内忙碌地穿梭着。水烧开,饺子入锅,调制蘸料,一系列动作有条不紊,起伏于瞬息之间。蒸腾的水汽中,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我眼前。我挑起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入口中,柔滑的外皮,鲜嫩的三鲜馅,入口鲜香无比,我不知不觉沉浸在这浓浓的家常美味中。放下碗筷,看着老人欲语还休,不知是走是留。“孩子,天都黑了,赶紧回家吧!”老人抚摸着我的头,说完又忙去了。
红枫里那一抹古色散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