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调整范文
汇率调整范文(精选8篇)
汇率调整 第1篇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变迁
(一)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度。
从1994年初开始至2005年,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深刻的外汇制度改革方案。此次汇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外汇体制的根本性改革阶段。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 汇率并轨, 建立统一、规范、有效率的外汇市场。禁止在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二是外汇体制的局部调整阶段。1996年1月29日, 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取消经常项目下尚存的其他汇兑限制, 同年12月1日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并制定和颁布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三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深入阶段。2001~2005年我国改变了“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 调整了“内紧外松”的管理格局, 转变了“重公轻私”的管理观念, 规范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外汇收支;与此同时, 减少行政管制, 外汇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主要监管金融机构的间接管理, 从主要进行事前审批转向主要依靠事后监督管理。
(二)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升值2%;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 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 上下波幅3‰ (后将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波幅扩大至上下3%) 。从此,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而是按照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 赋予相应的权重, 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在此基础上测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水平的变化。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现阶段的意义
(一) 缓解了对外贸易不平衡。
近年来, 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 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到2008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 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改革汇率形成机制, 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 改善贸易条件。
(二) 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改革汇率形成机制, 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 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改革汇率形成机制, 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影响
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 对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到2008年9月底, 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了21.4%, 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平均汇率水平累计升值了13.4%。然而,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日益严重, 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
(一)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单边升值转为双向波动, 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2008年10月以来, 随着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对除日元外的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大幅走强, 境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双向波动性也有所增强。
(二) 境内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转为贬值预期。
2008年3月底以来, 境外不交割远期 (NDF) 美元贴水开始收窄, 升值预期逐渐缩小, 9月中旬后又进一步转为美元升水 (人民币贬值) , 并且升水幅度不断增大。10月中旬起, 境内各期限美元对人民币远期价格也由美元贴水转为美元升水, 并且升水幅度不断扩大。
(三) 外汇即期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价格波幅扩大, 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汇价日均波幅126个基点, 较上半年增加32个基点。其中, 12月的第一周,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 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格相对当日汇率中间价出现连日触及跌停或在跌停价附近成交的情况。
四、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 解决国际收支失衡,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长时期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是产生人民币巨大升值压力的重要因素。要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维护中国对外经贸环境总体上的稳定, 就必然改变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格局, 用好外汇储备。
(二) 调整经济结构。
依据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适时调整中国经济对外需过高依赖的局面, 调整贸易差额并使之回复到平衡状态。
(三) 实施启动内需战略, 缩减贸易差额。
缩减贸易差额可使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更为有效。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可持续的合理均衡水平, 应对我国的内需政策进行更为细致的结构性调整。
(四) 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通过“金融调整渠道”预测汇率走势 第2篇
关键词:金融调整渠道;美元汇率
一、 引言
自从Meese和Rogoff(1983)提出了著名的Messe-Rogoff“难题”以后,利用宏观基本面数据(产出、通胀、对外贸易等数据)来预测汇率就成为了学界和市场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研究界并没有找到很好的预测方法(Rossi,2013)。然而,Gourinchas和Rey(2005)提出了新的理论,他们发现了“金融调整渠道”对汇率的预测意义。他们发现,当一个国家的对外负债以本币计价和对外资产以外币计价时,本币贬值有利于提高本国对外净资产,改善对外净资产的可持续性,这就是所谓的“金融调整渠道”。当一个国家的对外净资产越恶化的时候,通过汇率贬值的调整压力也就越大,这就把一个国家的对外资产、负债与汇率调整联系起来。
我们基于Gourinchas和Rey(2005)的思路,在一些简单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金融调整渠道”的汇率调整压力指标。我们利用这个指标对9个国家1976年~2014年的汇率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个指标对汇率变动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我们具体利用这个指标对美元汇率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美元在2016年的基准预期升值为5%左右,预期的升值范围是(-1%,11%)。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本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对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建立了理论模型,构建了外汇调整压力指标。第四部分对9个国家1976年~2014年的汇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具体考察了美元汇率走势。第六部分进行了总结。
二、 文献综述
自从Meese和Rogoff(1983)提出了著名的Messe-Rogoff“难题”以后,宏观基本面与汇率的关系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Messe和Rogoff发现,利用宏观基本面数据(包括贸易逆差等外部均衡指标)对汇率的预测能力并不显著优于简单的随机游走模型。在随后三十余年的研究中,研究界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汇率到底可否利用宏观基本面预测?Rossi(2013)总结到,答案是不确定的(“It Depends”)。模型的预测能力与预测变量(Predictor)的选取,预期期限(Forecast Horizon)、样本选取(Sample Period),模型(Model)和预测能力的评价方法(Forecast Evaluation Method)有关。Rossi特别指出,利用“净对外资产”和“金融账户调整”等指标的预测模型是为数不多的有效模型。
Gourinchas和Rey(2005)是研究“对外净资产”、“金融账户调整”与汇率走势的开创性文献。该文发现,一个国家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的资本利得(Captital Gains and Losses)可以显著改变该国的对外净资产,影响该国的外部调整(External Adjustment),从而对汇率走势带来压力。举例而言,假设对外负债都以本币计价,那么本国货币贬值有助于减少对外负债,从而增强本国的对外净资产的可持续性。该文从理论上证明了,如果一个国家的净出口与对外净资产的比例偏离了长期趋势,那么这就意味着,或者预期的对外资产收益发生了变动,或者预期汇率发生变化。该文的理论框架将“对外净资产”这一重要的宏观基本面与汇率变动联系起来,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
Corte和Sestieri(2011)从实证角度考察了“金融账户调整”对汇率的预测能力。该文发现,周期性的外部不均衡指标可以较好的预测样本外的汇率变动,其预测能力要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采用了类似思路对成员国汇率进行分析和预测,详见Phillips等(2013)。Lane,Philip,Milesi-Ferretti(2007)构建了全球主要国家的对外总资产、总负债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极大的促进了有关“金融账户调整”、“对外净资产”和汇率走势的研究。
本文沿用Gourinchas和Rey(2005)的思路,基于金融账户和对外净资产等指标构建了外汇升值(贬值)的壓力指标,并检验了这个指标对汇率的预测能力。本文的模型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
三、 理论模型与指标构建
本节从理论上建立“金融调整渠道”与汇率预期走势的关系。我们首先研究汇率调整与对外净资产调整的关系。对外净资产(NFA)等于对外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对外净资产从t期到t+1期的变化有如下表达式,
本文所关注的是资本利得项目中的(qt+1-qt)*At项目,这是Gourinchas和Rey(2005)所提出的汇率调整与对外净资产调整的渠道。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对外债务一般以本币计价,对外资产一般以外币计价。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对外净资产会对应增加。当对外净资产严重下降的时候,本国外汇可以通过贬值来促使对外净资产回升,从而维持对外净资产的可持续性。我们根据这个逻辑来构建下面的外汇调整压力指标ΔQpressure,来反应对外净资产的可持续性对汇率升值或贬值的压力。
为了构建汇率调整压力指标,我们做如下假设:(1)预期未来一年的汇率调整ΔQpressure可以使得对外净资产相比GDP的水平保持不变。(2)预期贸易顺差(逆差)和利息净收入在近期保持不变。(3)预期非汇率因素的资本利得为0。(4)资本流入程度保持不变(即At不变)。经过简单推导,我们有:
其中,NEt是贸易顺差,Invt是利息收入,NFAt是对外净资产,g是GDP的名义增长率。ΔQValue Effect的经济学意义是:在给定贸易顺差(逆差)的情况下,为了保持NFA与GDP的比值不变的情形,预期下一期汇率需要做出的调整,我们把这个指标称作外汇调整压力指标ΔQpressure。
外汇调整压力指标ΔQpressure与4个因素相关:(1)当前对外净资产约低,越有贬值压力。(2)预期净出口越低,越有贬值压力。(3)本国的资本利得和利息收入越高,则本国货币贬值压力越小。(4)当存在贬值压力的时候,本国资本流入越高,即At(对外总资产)越高,贬值压力越小。
后文将考察这个压力指标对于汇率变动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并对美元做出具体的分析。
四、 针对多国汇率的实证检验
我们利用实证数据来验证汇率压力指标ΔQt,ipressure的预测能力,构造如下回归方程,
ΔQt→t+D,i是i国的年末名义有效汇率从t年到t+D年的百分比变动。ΔQt,ipressure是t年i国的汇率调整压力指标,BGST/GDPt,i是t年i国的BGST与GDP的比值。BGST是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经常账户转移,等同与经常账户余额减去利息净收入。BGST/GDPt,i是我们经常用于衡量汇率变动的外部均衡指标。这样我们可以比较我们基于“金融调整渠道”来构建的汇率调整压力指标与简单贸易顺差指标的预测能力。取D=1,2,3,5年,我们考察9个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欧元区整体、日本、瑞典、瑞士和英国)从1976年~2014年的历史数据。数据来源是HAVER数据库。回归结果如表1示。
从表1中可知,在未来1年~2年范围内,ΔQt,ipressure确实对汇率变动具有预测意义。但是,在3年以上的范围内,汇率压力指标ΔQt,ipressure的预测意义不再显著,反而使用简单贸易顺差指标更有预测意义。这一点容易理解,因为当预测时间段越长时,我们最初的假设越容易不成立,特别是,在长期中资本流入规模会变化。
对上述实证研究有如下说明:(1)这个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有I(1)问题,即伪回归问题。我们对所有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以后重新进行OLS回归,结果相似,但是简单贸易顺差指标的解释能力消失了。(2)面板回归的R方很低,这说明仅仅“金融调整渠道”仅能解释汇率变动的一小部分。(3)单独对美国进行回归,结果非常显著,同时R方也提高到了0.1左右。(4)我们也考察了对外净资产/GDP,发现这个指标没有预测能力。上述结果表明,本文理论部分构建的汇率压力指标ΔQt,ipressure对汇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我们在下一节集中分析美国的案例。
五、 美元汇率预测
1. 美元贬值与美国的对外净资产的调整。理论分析表明,美元贬值可以导致美国获得资本利得,从而改善美国对外净资产状况。我们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和国际投资头寸(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可以估计到美国的资本利得数据,然后以资本利得为自变量,以美元汇率变动为因变量,简单OLS回归发现:美元贬值1%平均带来0.45%的资本利得率(资本利得率定义为资本利得/对外总资产)。这说明汇率调整确实通过资本利得项目显著影响了美国对外净资产。所以,当对外净资产恶化的时候,美元汇率确有压力。
4. 资本流入对美元的支撑意义。在本文的短期预测模型中,资本流入总额(用对外总资产At标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美国的对外净负债国家,所以当At越高的时候,美元的贬值压力越小。总资本流入支持了较高规模的对外总资产,进而支撑了美元汇率。这一点在2003年~2004年的汇率变化中体现的比较明显。
美国对外总资产在2003年开始上升,这对应着2004年美元的相对企稳。对比而言,美国贸易逆差在2006年才开始稳住。美国对外总资产在2015年第二季度相比第一季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美元升值,美国2015年上半年的贸易逆差有所扩大,这都使得美元升值动力有所减弱。
六、 总结
理论分析表明:(1)当前对外净资产约低时,本币越有贬值压力。(2)预期净出口越低,越有贬值压力。(3)本国的资本利得和利息收入越高,则本国货币贬值压力越小。(4)当存在贬值压力的时候,本国资本流入越高,贬值压力越小。
针对9个国家1976年~2014年的汇率实证研究发现,本文所构建的汇率调整压力指标具有显著的预测意义。在美元的具体预测中,我们预期美元在2016年升值為5%左右,预期的升值范围是(-1%,11%)。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Barbara Rossi.Exchange Rate Predictability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3,51(4):1063-1119(57).
[2] Corte P D, Sestieri G.The Predictiv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xternal Imbalances for Exchange Rate Returns: How Much Is It Worth?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2011,94(1):100-115.
[3] Gourinchas P, Rey H.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djustment,2005.
[4] Lane P R, Milesi-Ferretti G M.A Global Perspective on External Positions, NBER,2007.
[5] Meese R A, Rogoff K.Empirical exchange rate models of the seventies Do they fit out of sampl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3,14(83):3-24.
作者介简介:郝阳(1989-),男,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
汇率调整 第3篇
关键词:汇率传递效应,出口价格,结构调整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币值累计升值幅度巨大,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在重大影响。到底出口企业会在多大程度上将汇率变动的影响反应到贸易品价格上, 这需要用出口商品的汇率传递弹性来衡量。不同类商品的出口价格汇率弹性存在差异, 研究行业特性与传递弹性大小的关系, 对研究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产业竞争力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
一、汇率传递的结构调整效应
汇率传递是指由汇率变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相关经济变量变动的过程。单纯就出口贸易品而言, 汇率完全传递是指名义汇率升值 (贬值) 会导致出口产品相对价格同比例上升 (下降) , 汇率的变动一比一的反映到商品的价格中去。而汇率传递弹性则被定义为本国出口商品的进口国市场货币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的比率 (Loopesko and Johnson, 1988[1]) 。
我们建立简单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理论阐述, 假设:
(1)
存在两国经济体, C为出口国A为进口国, C出口的产品分别为X和Y, 两种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不同, X产品富于需求弹性, 这意味着当产品价格上升时, 居民对X产品的需求将会以一个更大的比例下降。而当价格下降时, 需求也会有更大比例的上升。Y产品缺乏需求弹性, 说明价格变动对Y产品的需求影响有限。假设影响产品价格需求弹性的其他因素不变, 如居民的偏好结构等。这意味着价格变动是影响需求的唯一变量。
(2) C国劳动要素丰富, 劳动供给富有弹性。
C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 但国内市场资源配置侧重于Y产业, C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品是Y。
(3) C国与A国短期内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
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与产品特征密切相关。从产品要素角度讲:商品的创新性和资本、科技要素含量越高, 其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越高, 产品的差异性也就越强。商品的资源、劳动要素含量越高, 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越低, 产品的同质性越强。所以, 可以假设X产品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Y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一) 假设存在汇率的完全传递
如果C国货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当前名义汇率为e (直接标价法) , 当C国货币出现升值, 即e下降时, 在汇率传递效应下, C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在汇率完全传递的情况下, 出口品价格用进口国货币表示时①, 表现为产品价格上涨与汇率变动幅度相同。因为X产品富于价格需求弹性, A国居民对X产品的需求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大幅移动, 而Y产品缺乏价格需求弹性, 对Y产品的需求只有小幅降低。整体而言, C国货币升值, 会降低其出口品的价格竞争力, 从而带来出口额的削减, 出口额变动与本币升值幅度成负相关关系。
在A国, 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的假设条件下, 两种进口品的需求量会降低, 但需求下降幅度不同, X产品受到的需求下降的牵制力量要大于Y产品。这表明, 在进口成本价预设的情况下, X产品因需求推动的价格上涨幅度要小于Y产品, 也就是说, 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在A国会发生变化, X产品对于Y产品来说变得相对便宜了。因资源总是流向产品价格相对提升的产业, 因此Y产品相对于X产品来说, 将面对更多的来自A国国内替代产品和A国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竞争。
(二) 假设存在汇率的不完全传递
1.由于X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大, 其需求量变动对成本加成②的减少较敏感, 厂商牺牲少量利润即可带来需求量的扩大。
而Y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小, 需求量变动对价格降低不敏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 生产厂商需要牺牲较多利润空间, 才能带来需求量的扩大。这样, X产品的厂商在本币升值时, 为维持销量, 目标市场货币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大, 因此汇率的传递弹性小;Y产品厂商无力维持目标市场货币价格的稳定性, 汇率传递的弹性大。因此, 本币升值将使Y厂商在销量或利润方面蒙受较大的损失。
2.考虑中间投入品。
由于出口品成本中会包含进口投入, 在本币升值的背景下, C国进口品的本币价格相对下降, 这对X产品的厂商来说意味着进口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成本的下降和更多可利用的廉价外资, ③这一成本上的削减, 最终可体现为出口厂商利润空间的增大, 这为出口厂商自行调整加成份额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 产品价格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Y产品成本中劳动要素成本占相当大的比例, ④进口原材料和技术价格下降对其总成本影响有限。如果C国同时出现本币升值和国内最低工资标准上升趋势, 厂商为应对冲击, 要么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 要么将利润的增加建立在削减工人工资的基础上, 而这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而难以操作⑤, 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国民福利的损失。这样, 在短期内由于成本的变化而导致利润空间的增减, 再结合1的分析, 我们也可以得出X产品汇率传递弹性小, Y产品汇率传递弹性大的结论。
从边际成本的角度分析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C国出口动力不足, 导致国内出口产业开工不足, 规模效应降低甚至不存在, 使得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 这会抵消掉一部分进口投入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收益。
3.考虑产品的差异性⑥。
X产品差异性的存在, 使得C国产品与A国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存在较大不同, 产品的替代性小使厂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垄断, 生产厂商存在超额利润, 能够在汇率升值时降低出口品相对于本国商品的本币价格。同时, 由于一定程度的垄断, X产品的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降低, 出口厂商将有能力提价 (价格提高后, 需求量不会减少, 市场份额不会削弱) , 差异性越大提价能力越强。以上两种情况有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产品汇率不完全传递甚至逆传递⑦, 或者是产品汇率传递弹性增强甚至完全传递。不同的结果取决于厂商是谋求市场份额还是谋求垄断利润的不同市场策略的选择。与此相对, Y产品同质性越强, 将面临A国替代品和来自其他国家产品的激烈竞争, 产品市场越趋向于完全竞争市场,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升高, 出口厂商提价能力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厂商面临较大的利润损失压力, 汇率趋向完全传递⑧。
汇率变动实际上会成为出口厂商的一种成本。作为额外附加的成本冲击, 本币升值会打破原有产品市场的均衡, 此时不同产业的出口厂商面临的压力是不同的。依据前文的分析, X类产品的出口厂商, 由于产品特性, 在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和产品差异化的作用下, 汇率的不完全传递致使产品价格变化不显著, 产品竞争力和厂商利润得到了很好的保持。而Y类产品汇率传递效应显著, 出口厂商在同时面对市场激烈竞争、议价能力下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下, 产品竞争力下降, 厂商利润缩减明显。其最终的结果是C国生产资源得以重新配置, 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破产, 或者谋求规模效益以降低边际成本, 或者使经济资源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获取更好的收益率。
二、结论
从本文的理论推导可知, 汇率传递的存在使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资源密集特性的产品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在汇率传递角度, 具有了资源重新配置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近期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明显, 这一变动是源自于我国内外部经济发展现实的客观结果, 势必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各种影响。当前, 只有改变我国现有出口结构, 大力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 变我国出口产品的资源、劳动成本优势为资本、技术竞争优势, 才能从根本上构建我国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防范体系, 而这正契合当前我国政策取向所谋取的对外贸易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Loopeako, Bonnie and Johnson, Robert A.”Realignment of the Yen-dollar Exchange Rate:Aspects of the Ad-justment ProcessinJapan.”In R.C.Marston, ed., Mis-alignment of Exchange Rates, 1988,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毕玉江, 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J].世界经济, 2007, (5) .
汇率调整 第4篇
海内外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央妈”为了稳增长对汇率忍痛割爱。实际上,任何货币都有被政府管理的含义在内,因为货币本来就是政府信用的一种表现。问题是这种管理方式是按照客观市场供求关系来调控,还是按照管理者的主观意志来硬性操控。
过去(指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日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报价作为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将剩余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中间价,权重由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央行8月11日决定完善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是,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两者相较.后者的基准化和市场性程度显然更高。可是,为什么央行决定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的当天,人民币汇率就出现大幅下挫呢?实际上,人民币在内外因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贬值压力。
从资本项来看,在美元加息周期下,中美利差收窄,资本外流冲击人民币汇率。此外,在“一带一路”资本输出战略的推动下,企业走出去也会扩大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
而从贸易项来看,贸易再平衡压抑商品出口,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经常账户顺差趋于收窄,7月出口下降8.9%,第三、第四季度出口仍面临着较大压力。过去一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跟随美元连连攀升,美元走强有自身经济复苏、货币政策收紧预期等方面支撑。但反观人民币,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加大、货币政策持续放松,资产价格压力较大,人民币自身势必存在贬值要求。
在此市场状态下,一旦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更加贴近市场,市场原有被抑制的力量自然会—下子释放出来,造成当天汇率暴跌。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管理层有意在此时推出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以达到引导人民币汇率适应中国当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的。
不过,管理层之所以在过去一年引导人民币汇率坚挺,也有着深远考虑。为了让新兴产业尽快代替传统产业,为了扩大国内消费,中国经济必须让此前(人民币贬值背景下)由消费者来补贴出口企业的模式逆转,必须支持人民币汇率有一定的升值而不是贬值。现在,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人民币汇率既有下跌的市场需求,也有管理层的引导企图。
考虑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始终存在,管理层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目的也一如既往,因此人民币汇率在完善中间价报价机制之后,不可能一直下跌。
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得以完善之后,如果再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那么不仅是人民币汇率将更加市场化,管理层的引导管理方式也将更加贴近市场,更加科学。
如今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下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之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是脱离市场的。该贬值的时候没有及时贬值,该升值的时候没有升值,汇率调控还是慢了半拍。
说到底,汇率还是贸易关系的反映。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虽然依然沉重,未来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直到现在中国外贸仍然是顺差,而且中国经济仍然是在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比以前慢了。现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比以往更加贴近市场。从中国经济客观状况和中国管理层主观调控看,正像李克强总理最近在达沃斯论坛所说,“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
汇率调整 第5篇
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从2002年以来一直就有, 过去压力主要是来自国外, 由于美日欧等国的一再鼓噪, 人民币升值问题被炒得火热。给人的感觉是人民币定值过低, 必须马上升值。而目前国内升值压力也开始呈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 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中国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过热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是中国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这也从侧面对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压力。
2005年7月21日, 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等原则,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并向上调整了人民币汇率水平, 即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并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 由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在前一交易日收盘价基础上, 人民币汇率每天波幅在±3‰内。而自2007年5月21日起,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5‰, 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5‰的幅度内浮动。到2007年6月20日, 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6180元, 这已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连续第6个交易日创出新高。
1.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
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前, 我国出口退税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 相关性较弱。因此, 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方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与人民币汇率的弱相关性的主要原因是:
(1) 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看, 我国过去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但实际上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影响汇率水平的因素并非完全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1994年1月1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 外汇交易又多以美元计价结算, 因此, 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比价基本上钉住美元保持在8.27位置不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我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实行经济软着陆, 更使得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名存实亡。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全成为了一种严格“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此情形下, 人民币汇率并不由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 而是随美元的汇率的变动而变动。因此, 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来影响进出口, 进而影响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政策并不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有效影响。
(2) 从实践上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与漏洞降低了出口退税对出口的作用。虽然理论上出口退税是一种中性政策, 其目的是消除出口歧视, 实现公平税负, 但由于出口退税率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生产成本, 因而在实践中又成为各国扩大或限制出口的一种政策调节工具。
即便如此, 我国出口退税机制的不合理以及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缺陷也使其对出口的作用大打折扣。这主要表现在:第一, 出口退税政策的计划性与贸易市场化相矛盾, 致使出口退税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缺口不断增大。因此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往往不能及时兑现, 而且由于旧账累加造成应退而未退的款项越来越多, 不仅使得中央财政难以支付, 也打击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第二, 出口退税中少征多退现象严重。一方面, 在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值税的征税过程中, 存在着减免税优惠和欠税现象, 在出口时却按足额纳税的标准予以退还, 这样就造成了“少征多退”的现象。另一方面, 我国的出口退税率低于征税率。虽然从总量上可以暂时缓解中央财政出口退税的压力, 但却造成结构上的不均衡, 尤其是对那些不享受税收优惠但依法纳税的企业, 由于不能足额退税, 致使其产品必须以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从而降低了其国际市场竞争力;第三, 出口退税管理手段落后, 骗税活动猖獗。由于全国各地税务部门之间以及与出口退税有关的海关、外汇管理、银行等部门之间没有实现联网, 以至于利用假出口报关单、假出口货物专用发票等骗税的行为时有发生。
2.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后
在改革之后, 人民币不再钉住任何一种单一货币, 而是参考一篮子汇率进行调节, 这有利于平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同时在新的出口退税机制的双重作用之下, 之前的问题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 因而出口退税与人民币的关联程度大大提高。
(1) 实际有效汇率的建立。
实际有效汇率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 这一指标是有效汇率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与实际汇率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的综合。其中, 有效汇率的概念涉及两个含义:一是为人们通常使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倡导的, 指的是贸易加权的多边汇率指数, 用以衡量一国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走势。在经济分析中, 有效汇率还被用来衡量一国一整套政策对进出口效益的影响, 衡量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差别。这一整套政策包括汇率和各种价格性商业政策 (贸易和外汇政策) , 包括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关税等等。用公式表示, 则为:Se=S (1+w) 。
式中, Se、S分别为有效汇率和名义汇率;w泛指各种价格性商业政策, 如出口退税率、出口补贴率和关税率等。由于各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补贴率和关税率是不同的, 因此不同商品的有效汇率也是不同的。有效汇率概念测度了贸易商出口获得1单位外汇后最终能够得到的本币单位数, 或者是进口支付1单位外汇总共所需花费的本币单位数。该指标与国内外比价配套使用来衡量贸易盈利性的高低变化和实际汇率的变化。以我国出口为例来看:
出口利润额 (元) =出口外汇净收入有效汇率-出口总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 (有效汇率-出口换汇成本)
出口盈利率= (出口人民币净收入-出口总成本) /出口总成本= (出口外汇净收入有效汇率-出口总成本) /出口总成本=利润总额/出口总成本=有效汇率/出口换汇成本-1
如果有效汇率相对于出口换汇成本上升, 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将诱使出口增加;反之亦然。将有效汇率与国内外商品比价相结合, 我们就有一个分析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差别的综合指标实际有效汇率 (REER) 。
REER= (SePc) /Pn, 其中Pc、Pn分别为贸易伙伴国价格指数和国内价格指数。
不难看出, 在实际有效汇率的分析框架下, 出口退税是通过w来影响名义汇率的。简单以人民币汇率较稳定的2002年为例, 出口额是3255.7亿美元, 出口退税1259亿元, 平均出口1美元产品得到出口退税是0.386元,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8.277。这样, 大体来看, 出口的有效汇率即为8.277+0.386=8.663。随着出口退税率的调低, 我们可以预测1美元产品得到的出口退税将低于0.386元, 因而出口的有效汇率亦将低于8.663。从动态来看, 出口退税的变化、名义汇率的变化和国内外价格的变化将共同决定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现在出口退税率的不断调低, 在名义汇率和出口换汇成本不变情况下, 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均将下降, 从而起到与人民币升值同样的出口抑制效应。
(2)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
第一, 出口退税率调低使实际有效汇率下降, 人民币汇率变相提高。下调出口退税率是目前可以考虑到的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最可行办法。近年来中国出口增长势头旺盛, 持续出现外贸顺差, 外汇储备增长较快, 助长了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些国际投机者乘机将游资渗入中国境内, 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府采取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措施可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压力, 对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 降低出口退税率的效果相当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 中国出口增速会有所下降, 贸易顺差也会相应减少, 外汇储备增长有所减缓。根据本文前述分析, 出口退税额上调或下调1个百分点, 出口额上调或下调2.091989百分点, 因此政府做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选择, 从官方层面暗示了人民币币值将保持稳定, 有助于打消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投机流入的游资将会减少, 甚至可能流出, 缓解我国资本项目项下的国际收支顺差压力, 使人民币汇率变相提高。
第二, 出口退税率调低部分抑制了出口增长, 缓解了由于外汇储备增加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多年以来保持贸易顺差, 在中国现行的结售汇体制下, 央行必须买进大量美元, 致使国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 2006年已经高达10663亿美元。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出口退税率的调低将抑制出口增长的速度, 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从而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第三, 我国实行较灵活的汇率政策与出口退税政策配合协调, 更好地发挥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积极有效的调节作用, 以适应出口增长的要求。换言之, 新的人民币制度改革逐步放松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 随着货币市场的完善,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逐渐实现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二、正确认识降低出口退税与人民币升值的关系
但出口退税率降低毕竟与人民币升值不是一回事, 出口退税率降低与人民币升值具有不同的影响:
1.对进出口的影响不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生抑制效果而对进口产生刺激效应。但出口退税政策只对出口产生影响。人民币升值关系到进出口两个方面的问题, 而出口退税率降低只影响出口一个方面。
2.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不同。人民币升值对所有的进出口产品产生的影响力是相同的, 总体影响均表现为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而出口退税对不同产品的影响不同, 退税率下降对价格弹性较大、档次低、利润率薄的出口产品的影响大。因此, 国家可以对科技含量高、关联度较大的出口产品退税率降低或少降, 来鼓励这类产品的出口。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 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的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
3.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人民币升值通过价格效应对不同行业、不同产业都将产生影响。而出口退税政策可以通过差别税率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实际运行中, 通过对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 使国家的产业政策得以实现。对生产国家鼓励的促进出口结构升级换代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行业, 或是国际竞争力不足、需要政策扶持的重要产业, 通过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和出口退税进度的加快, 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的效率,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4.对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不同。人民币升值对所有贸易关系的国家产生的影响相同。而出口退税政策可以对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中美之间存在着贸易顺差,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家电产品的比重较大, 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家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来缩小中美间的贸易顺差。
可见, 出口退税率降低与人民币升值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可以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来规避某些人民币汇率变动造成的经济风险, 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刘剑文.出口退税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邓远军.出口退税改革效应再分析[J].涉外税务, 2005 (4) .
[4]隆国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 1998 (7) .
[5]陈冰松.新出口退税机制对人民币汇率之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9) .
[6]屠庆忠.对我国出口退税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7]杨胜刚, 黄文青.出口退税政策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6 (2) .
[8]夏杰长, 汪敏, 陈昌盛.出口退税新政:机制创新与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10) .
[9]胡怡建, 张阳.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财政与经济影响[J].涉外税务, 2005 (4) .
汇率调整 第6篇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货物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货物贸易发展的正面影响
1.改善贸易条件, 降低进口成本
人民币升值可以使以人民币表示的我国稀缺的进口技术、设备、资本品及中间产品价格下降。在石油、钢铁等价格上涨10%的情况下, 如果人民币升值10%就可以抵消这个上涨带来的影响。消费者的实际财富和购买力因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扩大, 有利于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以石油为例,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高达35%。2004年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70%, 而同期国内石油价格上涨了50%, 成品油的价格上涨了15%。价格上涨的同时我国的石油消费量每年都以极大的速度增长, 这其中的价差主要由炼油业的利润下降来弥补。人民币升值以后, 不仅会降低企业原油的进口成本, 也会降低炼油设备的进口成本, 因而炼油企业的利润会显著提高。中国石化负责人称:人民币如果升值, 海外资产对我们来说会比较便宜。人民币如果升值5%, 中国石化2003年进口的石油照目前的价格来计算, 进口成本将减少将近1亿美元。
2.使企业走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正确道路
中国继续保持世界很低的工资水平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为了留住更多的人才, 我国应把工资提高到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何况除工资成本外, 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还有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等。根据发达国家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 与工资相比, 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革新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大了。可是, 享受惯了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好处的中国企业, 尽管雇佣着十分廉价的劳动力, 却仍然希望人民币继续贬值。靠人民币贬值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最省事的办法, 但是, 企业会因此失去技术进步和经营革新的动力。而且由于人民币贬值带来的低价格竞争已经引发了很多的贸易报复和制裁 (欧盟和美国不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商品的低价格给其本土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 。由此可见, 中国的企业要想发展壮大, 不能单纯依靠低价竞争, 而应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 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变为技术进步和经营革新的动力, 尽快走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正道。
3.加快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步伐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下降了, 例如原来要用1000万人民币才能进行的投资, 现在可能只要用800万。这使得他们能以较低的成本到海外投资, 根据投资地的区位优势让全球资源为我们所用, 同时也能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 建立全球性的生产、营销网络。最终造就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4.减少贸易摩擦, 改善贸易环境
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以缺乏核心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这些产品附加值低, 主要是依靠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出现贸易摩擦在所难免。从短期看, 人民币升值后产品的出口价格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已非常低, 即使适当提高价格, 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且这样也有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提出产品低价倾销的诉讼。我国部分出口商品如服装、纺织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当高。这些产品的出口需求弹性较小, 如果利用这种市场优势, 适当提高产品价格, 出口利润将会增加。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向世界表明了我国对待汇率改革的态度, 欧美等国也随之调整了对华贸易政策, 有利于减少各类贸易摩擦。
(二)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货物贸易发展的负面影响
1.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
例如原来10亿美元能从中国买到的商品, 外国进口商现在就要多付出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多才能买得到了。因此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导致中国出口减少及相当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生产企业陷入困境, 特别是一些出口依存度高的行业影响最深, 从2009年4月份的中国进出口交易会上可以明显地看出,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即货物贸易出口的利润下降。由于扩大出口是增加就业, 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因此, 因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出口下降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就业及经济增长, 进而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造成虚幻的财富感, 使资产泡沫化
我国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 人均GDP还很低, 如果这时人民币就大幅度升值, 有可能断送一些领域的工业化, 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当年日元的升值初期就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除了电力、煤气、水务等公用事业行业受到正面影响外, 打击最大的是与出口相关的企业, 特别是矿业和制造业。1986年, 日本制造业和采矿业的企业破产数为3721家, 比1985年增加了174家, 钢铁业各大公司在这一年纷纷宣布实施“暂时回家”和“自愿退职”计划, 要在几年内削减20%~30%人员。其余行业如运输业 (特别是海运业) 和通讯业的经营状况也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表现为营业利润率下降和人工费用率上升, 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3.外商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成本上升, 造成资金外流
在周边地区存在着引资竞争的形势下, 这很可能导致我国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相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资金、技术异常匮乏,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 如果人民币升值, 会造成大量资金和技术外流, 会影响到国内的就业、经济建设和增长。
(三) 不同行业、企业和地区货物贸易出口所受影响不同
就具体行业而言, 出口受到影响首当其冲的是纺织行业。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为5%左右, 而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依存度在30%以上, 服装出口依存度高达60%, 升值带来的结汇损失势必压缩企业本来就不大的利润空间。其中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业的影响会更大。就各类企业而言, 国有企业、以出口为主的外贸公司、一般贸易企业出口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要大一些, 而外资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以进口为主的外贸公司和加工贸易企业等由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自我消化一部分升值因素, 因此出口受影响一般会小一些。当然如果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且定价能力较强, 本币升值后提高产品的外币标价, 也可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不同地区而言, 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和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地区出口受影响一般会小一些。而中西部地区、以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出口支柱的地区出口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如果企业自身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 政府能够有效地实施一定的政策, 是能够把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的。
二、应对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政策和措施
(一) 认真地对待人民币升值, 防止其过快升值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目前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幅度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很小。今后汇率波动幅度可以再大一些。但是,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应当坚持温家宝总理在亚欧财长会上曾强调的“中国的汇率改革应坚持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大原则。”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是当前的最优汇率政策选择。央行在各方面升值压力下进行汇率调整应该更加小心, 应更多地考虑国内经济有没有相应的承受能力, 人民币升值是不是能够解决贸易失衡, 是不是能解决国内的一些问题, 如果不是的话, 应该采取更加稳妥的措施, 以本国的利益为主。当前一方面需要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热钱流入的管制。有的热钱很可能是通过贸易项目进入的, 有的以其他形式进行短线炒作。对此类外资流入, 应该重点防范, 防止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冲击。
(二) 重视并逐渐地解决货物贸易不平衡问题
我国政府已经多次表示, 我们并不追求外贸顺差, 而应当把实现进出口大体上的平衡作为目标。那么我们近期应当做出以下努力:第一,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应对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的根本途径, 在于企业自身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第二, 调整对外商投资企业税收的优惠, 从一般性的对出口倾斜转变为更多地对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的倾斜。第三, 加大鼓励政策力度, 推动更多有优势的中国企业到境外去投资, 创造出更多的像海尔、联想一样的企业。第四, 转变长期以来实行的“奖出限入”政策, 配合扩大内需的有关政策、措施, 增加我国稀缺的设备、资源、技术以及能源产品等的进口。
(三)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化解汇率调整的消极影响
1.“物美价廉”型的出口转为“优质优价”型的出口
谈判能力较强的出口企业, 可逐步提高产品出口价格, 降低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在创建品牌、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改进品种和花色、改善营销策略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也可以收到扩大盈利空间的效果。
2.发挥行业协会优势, 让客户分担成本
总体而言, 中国产品质优价廉, 即使有所涨价相对于欧美国家仍然经济实惠。所以我们要发挥行业协会优势, 一致对外提高报价, 比如, 在2005年上半年整个纺织品争端的博弈机制中, 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目前的行会作用十分有限, 我们要改变中国目前重部门管理、轻行业管理的现状, 按行业规划和行业组织进行管理, 促进和加强企业在经济活动的联系和联合, 最终促进我国的行业管理成熟壮大。
3.采用其他方式
主要是通过增加更多的计价结算币种、提前预收出口货款和推迟支付进口货款、使用远期货币对冲工具、使用贸易融资等方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规避汇率风险。就目前而言,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向客户转嫁成本或压低制造成本、运用金融手段是企业可以采取的三大避险手段。但产品升级不能一蹴而就, 向客户转嫁成本要冒客户流失的风险, 企业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金融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 “远期结售汇”是国内出口企业首选的方式。
三、结论
总的来看, 人民币汇率调整不会对我国的货物贸易造成太大的影响, 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这种判断既来自于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指导思想的理解, 也来自于汇率改革后几年现实生活的感受。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决策前, 央行肯定已经对此次汇率调整对我国货物贸易的影响进行过仔细的测算, 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情况下 (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约为70%) , 我国政府是不可能允许对货物贸易有重大影响的汇率调整政策出台的。另外, 从人民币升值后的国内外反响来看, 人民币逐渐小幅度的升值对我国货物贸易的实际影响也是很小的。但是, 这并不是说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我国的货物贸易没有影响。从理论上看, 人民币的升值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业务, 会导致进口规模扩大;同时本币升值也会导致出口换汇收入减少, 造成我国出口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减弱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次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还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辛承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商务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王水林, 黄海洲.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及对相关政策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 2005 (5) :23-26.
[3]赵海鹰.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利弊[J].中国市场, 2006 (19) .
[4]温彬.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效应和趋势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6 (3) .
[5]黄卫平, 丁凯.以汇率改革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前线, 2006 (5) .
[6]刘佳媛.人民币升值的成本、收益与策略选择[J].华北金融, 2006 (30) .
[7]梁伟沛.冷观“热钱”[J].新财经, 2005 (1) .
[8]刘琛君.转变竞争战略化解升值压力[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9]黄侃.浅析人民币汇率改革[J].商场现代化, 2006 (25) .
汇率调整 第7篇
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期,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国内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实质是资源在不同部门流动、重新配置的结果。近年来, 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加大, 对外依存度随之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变量, 是一个国家资源配置的外部信号, 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汇率变动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 进而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因此, 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 汇率成为影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汇率改革以前, 我国本质上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 由于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弱的货币政策, 加之市场化程度不高, 长期的汇率低估使我国经济结构呈现极度扭曲, 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破坏了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自2005年实行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的汇率弹性有所加强,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提高能更好地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需要。
文章基于国际贸易视角, 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把握, 同时也对汇率政策的制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文献回顾
研究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角度主要在汇率对进出口贸易和就业结构的直接影响, 如曹垂龙认为人民币升值的贸易收支改善效应不大, 但对贸易条件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 人民币仍会有较强的升值预期;田旭分析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发现在长期为正, 短期为负, 长期影响显著, 并认为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将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范言慧通过考察实际汇率对制造业的总体影响, 发现人民币实际升值将导致制造业就业的下降, 而制造业出口份额及投资水平的提高会部分地抵消这一影响;张德远在回顾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演进的基础上, 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阐明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四种传导机制。
关于人民币汇率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主要从定性角度阐述汇率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如巴曙松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长期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但在短期内会造成就业压力;黄先军通过构建产业结构调整的汇率驱动模型, 发现汇率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程度包括四个因素, 即产业的进口和出口比重, 国外投入比重和需求弹性;谭小芬认为人民币汇率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被低估加剧了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
综上所述, 大部分文献的落脚点放在汇率本身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上, 或是将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仅限于三次产业之间。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选取了国际贸易作为中间变量, 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对三次产业间的结构调整效应以及第二产业内不同要素密集行业的结构调整效应。
三、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分析
在开放经济中, 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出口成本、资产价值等改变进出口结构, 进而影响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地区间流动, 从而对贸易结构产生影响。贸易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 承接国际产业, 输出剩余产品和进行价值交换, 以调整本国产业结构, 解决效率低下问题, 改善贸易结构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世界上的劳动密集型大国, 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若人民币升值, 国内出口受到抑制, 而进口得到促进, 从而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图1从要素和产品市场视角以及厂商技术进步和创新视角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机理分析。
四、汇率变动影响产业间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1. 模型设计
下文验证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产业间结构调整的中间变量—国际贸易, 并研究其对产业间结构调整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2. 变量与数据
ST表示产业间结构升级度, 且ST=y1×1+y2×2+y3×3。yi=Yi/Y, Yi表示的是第i产业增加值, 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ST的取值介于1-3之间, 取值越大表示产业间结构升级度越高。REER表示人民币汇率, 选用各年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平均值。实际有效汇率是以对外贸易比重为权数, 一国货币与所有贸易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它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 并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 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另外, 将国际贸易拆分为进口 (IM) 和出口 (EX) 两个变量, 衡量指标为我国各年度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为消除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 对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取其自然对数。产业间结构升级度 (ST) 和进出口贸易指标 (IM, EX) 数据来源于2005-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外经统计年鉴》,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REER) 数据来源于IMF, 以2010年为基期, 采用间接标价法。
3.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 模型中4个变量均不存在单位根, 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且存在平稳性。
由于通过平稳性检验, 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短期内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检验结果表明,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分别是进出口总额的Granger原因, 进出口总额也分别是产业间结构升级度的Granger原因, 说明模型构造是合理的。
4. 协整检验
模型中只包含两个变量, 故采用E-G检验。对模型中的4个方程进行OLS回归, 得到相应的残差序列。
对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 上述4个残差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 且都存在平稳性。因此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 进出口总额与产业间结构升级度之间也存在比较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变动能够通过中间变量国际贸易 (出口和进口) 影响我国产业间结构调整, 即本文建立的汇率变动影响产业间结构调整的模型是可以应用的。
进一步研究OLS回归结果可知, 人民币汇率升值1%使出口总额减少0.462354%, 进口总额增加0.491235%;出口总额增长1%使产业间结构升级度下降0.742563%, 进口总额增长1%使产业间结构升级度下降0.718293%。将对应系数相乘可得, 人民币汇率升值1%, 会通过出口使产业间结构升级度下降0.343327%, 也会通过进口使产业间结构升级度下降0.352861%。进口相比出口发挥作用会更加明显, 所以在我国产业间结构调整过程中, 应重视进口的作用。
5. 误差修正模型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验证了模型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 下面建立修正误差模型检验短期动态偏离长期均衡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第一个模型中, 误差修正项系数分别为0.334029和0.308137, 即在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人民币汇率将分别以33.4029%和30.8137%的调整力度使进出口总额向长期均衡状态靠拢, 调节速度比较快;第二个模型中, 误差修正项系数分别为0.172389和0.170672, 即在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人民币汇率将分别以17.2389%和17.0672%的调整力度使进出口总额向长期均衡状态靠拢, 调节速度相比前者较慢。
6. 脉冲响应分析
为直观表现汇率对产业间结构的调整效应, 运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如图二, 图中横轴表示滞后期, 纵轴表示变化程度, 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 虚线为正负两个标准误差范围。
在当期给人民币汇率一个正向冲击时, 会在短时间内对进口带来负向影响, 之后这种影响会转为正向影响, 并在达到最大正效应后下降变为负效应, 但从长期的趋势来看,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口的影响会是正效应。另外, 在当期给进口一个正向冲击时, 会在短时间内对产业间结构指标带来负向的影响, 之后这种影响会变为正向影响, 并在达到最大正效应后下降转为负效应, 此后几期该影响的趋势逐渐稳定, 可以推测在长期进口对产业间结构升级度会有持续的影响。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 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 一定程度的汇率升值会通过国际贸易减少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增加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即产业间结构升级度会提高, 从而产业间结构得到优化。
五、汇率变动影响产业内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体现在三次产业间结构调整, 更体现在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在某种角度上, 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产业升级的趋势和经济转型的速度。由于第二产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 本文考虑国内第二产业中行业分类的情况, 将第二产业中各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下文选取第二产业中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通过国际贸易对第二产业内结构调整的影响。
1. 模型设计
对第二产业中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利用各行业内上市公司企业层面数据来估计模型, 由于个体相对较少, 不符合随机效应模型中样本是大量随机抽样以及个体效应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的假设, 故采用以下固定效应模型:
2. 变量与数据
变量y, tr, reer分别表示产业内结构, 国际贸易和人民币汇率, 衡量指标分别为资本 (或技术) 密集型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出口交货值在工业销售产值中所占比重和我国各年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平均值。考虑到影响产业内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的因素很多, 模型中引入trti*yti和reerti*trti两个交互项回避控制变量选取。考虑到利用上市公司企业层面数据可能更有微观基础, 所以根据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索引》确定上市公司所属行业。数据选取自2005-2013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3. 实证分析
对方程进行差分处理, 以消除企业个体效应。因交互项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 故采用GMM方法估计方程。为保证GMM估计量的可识别, 工具变量个数不能少于被估计变量个数, 所以将变量的滞后项和差分项作为工具变量, 并通过Hansen检验来识别矩条件的合理性。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Hansen检验发现模型选择的工具变量是合适的, 根据分析结果, 在汇率变动影响中间变量国际贸易的模型中, 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有积极的影响, 且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比技术密集型行业稍大;在中间变量国际贸易影响产业内结构的模型中, 国际贸易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都有正面作用, 技术密集型行业较为显著, 而资本密集型行业显著性稍弱。
实证结果表明, 汇率变动通过国际贸易影响产业内结构主要表现为正面作用, 并且汇率变动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两个计量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通过国际贸易对产业间和产业内结构调整的影响, 综合实证结果可以发现以下结论:
第一,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联系。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通过国际贸易影响产业间结构升级度, 突出第三产业的地位, 进而影响产业间结构调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也通过国际贸易影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进而影响第二产业内结构调整。
第二, 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比较显著, 但不会在短期内特别显著, 需要在长期的趋势中实现。在产业间结构的影响中, 进口的影响力相对较大, 应当更加重视进口的作用, 使其成为加快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在第二产业内, 技术密集型行业受国际贸易的影响比较大, 资本密集型行业则相对较弱, 鉴于该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应当加快该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第三, 人民币汇率变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产生很大的助推作用, 能够促进贸易部门的资源流动, 吸引外商投资流向第三产业以及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促进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发展。近年来, 汇率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结论, 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第一, 鉴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必须将汇率因素考虑在内, 并将这一推动作用尽可能地进行利用。逐步实行弹性汇率制度和温和的人民币升值政策, 使汇率保持均衡, 保持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二, 重视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作用, 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增长, 增强相关产业的进口扶植力度, 积极吸收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资本。充分发挥进口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逐步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 考虑不同行业对汇率变动反应程度的不同, 应当加快相关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理顺国际贸易这一有利渠道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使其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资源配置。
摘要:汇率变动与产业结构联系密切。文章将国际贸易作为中间变量, 通过构建修正误差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产业间结构调整的影响, 运用GMM估计方法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产业内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表明, 国际贸易作为中间变量影响效果显著, 人民币汇率在国际贸易视角下可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并且汇率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汇率变动,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曹垂龙.论人民币汇制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汇率的未来走势[J].财经问题研究, 2006 (7) :56-61.
[2]田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 2009 (9) :72-76.
[3]范言慧, 宋旺.实际汇率对就业的影响:对中国制造业总体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9 (4) :3-12.
[4]张德远.人民币汇率影响就业传导机制的计量检验—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时空及功能耦合演化的统计分析[J].财经研究, 2008 (11) :28-39.
[5]巴曙松, 宋旺.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产业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3) :2-7.
[6]黄先军, 曹家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汇率驱动模型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 2011 (4) :21-25.
汇率调整 第8篇
近些年,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加之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大好形势, 人民币汇率成了世界越来越关注的要素。人民币汇率问题似乎已经成为全球比较关注的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迫切希望人民币升值, 并利用人民币升值来打破我国经济的良好势头。然而日前, 人民币汇率正趋近于合理, 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 中美乃至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从各媒体选取了报道的文章, 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结合媒体报道来分析各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看法, 从而揭示出具体语言形式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图形背景理论的解释
图形背景理论的观点是一个世纪前的一个丹麦心理学家Rubin (1915) 首先提出来的, 后来, 完形心理学家或曰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它用来对知觉进行研究。他们认为, 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人们观看某一客体时, 总是与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F.Ungerer, H.J.Schmid, 2001) 。“图形背景”区分的原则引起了认知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认知语言学家把这一理论概括为凸显观。认为句子主语的选择不仅受语法规则的限制, 还取决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凸显性。人们依据各部分的凸显程度的不同来组织大脑所接受的视觉和听觉信息。
在图形背景理论中, 图形有特定的形状和结构, 而且具有紧凑性和一致性, 而背景则缺乏这些特征, 因此前者更易被识别和记忆。图形通常是结构简单紧凑、更为可及的事体。而背景是结构相对复杂、独立性较大、更易预料的物体 (王寅, 2009) 。换句话说, 图形就是想要强调的事件, 是主要的、重要的;而背景则是次要的、非重要的。对同一事件, 凸显的不同, 表达就不尽相同, 理解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眼睛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 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个事件所要凸显的一点, 而不是事件的全面。要想透彻地了解某一事件, 必须深入其本质, 才能使我们对事件产生正确的认知。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早有前人对图形背景的选择与关系在语言结构中的表征进行了研究。Talmy (1978) 首次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他对图形和背景的研究是在概念结构系统的“注意观”框架内进行的。在认知语言学中, 句法结构被视为说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 而这个过程是受注意力制约的。凸显的参与者或施事者最有可能成为句子的主语;而不凸显的参与者则可能成为句子的其他成分。尽管语言可提供不同的语言技巧来表达潜在的“注意点”, 但认知结构和原则的基础是共通的 (Ungerer&Schmid, 2001) 。
Langacker (1987) 提出基体与侧面 (Base-Profile) 的观点, 他认为每一种意向都将一个侧面加于一个基体之上, 这与认知主体的视角、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认知主体从不同的意向来观察同一情景或事件便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 也就凸显了同一情景的不同侧面。用不一样的表达, 呈现出了不同的认知视角;要凸显的问题不同, 所用的言语表达也不同, 那么语篇的意义也就完全不同。因此, 根据背景, 能从新闻报道的语言中简单地推理出话语所要表达的信息, 起到指称实体和指出报道话语所未知的部分的作用, 进而突出焦点信息 (图形) , 让读者理解话语所暗含的意义。
四、媒体报道及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 美国
(1) 媒体报道
选自《纽约时报》的一段话: (July 21, 2010, Renminbi, yuan.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timestopics/subjects/c/currency/yuan/index.html?scp=1-spot&sq=china%20currency&st=cse)
On Feb.3, President Obama spoke harshly about China’s economic policies, stopping short of saying that China manipulates its currency.The United States, Mr.Obama said, had“to make sure our goods are not artificially inflated in price and their goods are not artificially deflated in price;that puts us at a hug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2) 分析
我们从这篇报道中奥巴马的讲话中可以看出, 以奥巴马为代表的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的商品是被人为地降低了价格, 划线的两个“artificially”重复使用, 起到强调的作用, 突出商品价格是人为造成的, 一语道破玄机:在美国眼里, 中国政府人为操纵价格甚至汇率问题, 把矛头直接指向中国政府。同时指出美国是受害的一方 (因为商品价被artificially inflated) , 中国是受益的一方 (因为商品价被artificially deflated) 。此话语又用被动语态隐藏主语“中国政府”, 凸显主语“商品”, 以句子其他成分“被人为降价”为背景, 既暗指了中国政府的不道德, 又强调了美国商品受到了不合理、不平衡的竞争。报道通过被动语态, 把美国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从整篇报道来看, 美国的言辞都是以本国的利益受损而讨论的, 称人民币被低估, 希望人民币升值也是从本国经济受到不平衡的待遇论述的。可以说, 美国强调的是本国的经济利益, 凸显的是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这让我们对美国的意识形态 (图形) 有了一个更好的了解。我们在读这篇报道时, 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透过语言现象看本质, 真正读懂美国人的心理。
2. 中国
(1) 媒体报道
选自外汇网: (2010年7月1日16∶29外汇网http://forex.cnfol.com/100701/134, 1382, 7949835, 00.shtml)
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渐趋平衡, 国际收支也正朝向均衡状态发展, 人民币汇率短期内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中国政府必将继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杠杆调节作用, 促进国际收支进一步趋于平衡, 保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从而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2) 分析
在第一段划线的句子中, “发挥”、“促进”、“保证”这三个动词道出了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经济大国, 本着和谐发展的世界观, 正确把握人民币汇率的浮动, 维护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的做法。三个动词很好地衔接了主语“中国政府”和三个宾语“作用”、“平衡”“稳定”, 能够激起所欲表达的情景中国的做法是正确的、符合经济现状的。中国确实近年来经济上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我们在符合本国经济状况的条件下, 已经对人民币作了相应的调整, 我们现在的人民币汇率是符合我们现在的发展水平的。汇改不能成为根据一时冷热而相机出没的调剂品。这句话以中国的积极做法为背景, 三个动词凸显了中国政府以经济状况为基础主动改革人民币汇率, 更加给人以信服的感觉。
3. 西方其他国家
(1) 媒体报道 (2010年4月23日8∶31《环球时报》“西方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利”http://news.163.com/10/0423/0864ULJSF900014AEE.html以下出自同一篇报道)
西方关于说服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出现了“温和化”的转向。据法国广播电台中文网报道, 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19日表示, 人民币被低估及中国的对外倾销政策十分影响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但是欧盟在同中国打交道时, 应以建设性的方式展开对话, 而不应用报复的手段。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近日也撰文称, 他并不简单提倡“升值”, 但认为现在到了人民币汇率应该变得更加灵活的时候。
(2) 分析
报道中的“欧盟在同中国打交道时, 应以建设性的方式展开对话, 而不应用报复的手段”这句话, 划线部分用“应不应”这两个相互对应的词强调突出了欧盟希望与中国外交的方式是建设性的、是温和的, 凸显了欧盟的态度。“在同中国打交道时”作时间状语, 起到背景的作用。整句话使人一目了然, 明确欧盟的立场。再看句子:“他并不简单提倡升值’, 但认为现在到了人民币汇率应该变得更加灵活的时候。”这句话中“升值”是带引号的, 也就是说不是一味地升值, 与后面的“更加灵活”形成呼应, 突出了人民币汇率应该灵活变动, 而不是没有依据的升值。用“但”作转折, 也突出了后面的句子。
虽然, 西方国家没有像美国那样, 大肆渲染要求人民币升值, 但他们所表达的观点, 也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 体现了西方国际的对汇改的意识形态。在这个问题上, 美国给予的反应比较大。而美国所强调的, 也就是他们通过在权力关系上的平衡, 表达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正是凸显了美国对这个事件的认知趋向。因此, 不同的主体, 通过不同的侧面来看同一基体 (人民币汇率问题) , 由于意识形态不同, 所表达的观点就会不同, 新闻报道也就会有所不同。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各国所持有的意识形态 (即图形) 决定了其所看问题的角度。同样是一个问题, 他们所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所凸显的观点是不同的, 那么他们所表现的态度也就不同。图形背景理论对我们客观地理解新闻报道很有帮助, 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看到事情的本质, 不至于因表面现象而迷惑, 失去理智的判断。
参考文献
[1]Ungerer, F., Schmid, H.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Ungerer, F., 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timestopics/sub-jects/c/currency/yuan/index.html?scp=1-spot&sq=china%20cur-rency&st=cse.
[4]人民币汇率改革意味深长.http://forex.cnfol.com/100701/134, 1382, 7949835, 00.shtml.
[5]环球时报.http://news.163.com/10/0423/08/64ULJSF900014AEE.html.
[6]Langacker, 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7]Talmy, L.Figure and ground in conplex sentences[A].Greenberg, J.H.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Vol.4:627-649.
[8]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9]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3.3.
汇率调整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