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合作研发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合作研发范文(精选12篇)

合作研发 第1篇

目前关于企业技术合作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因技术的外部性和外溢性而产生的合作, 其中包括合作模式的选择。Aspremont和Jacquemin (1988) 建立了一个两阶段双寡头博弈模型, 将同一市场上两个企业之间的博弈分为两个阶段: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 并根据企业在两个阶段是否勾结, 讨论了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均衡研发投资和均衡产量: (1) 两企业在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均相互竞争; ( 2) 两企业在研发阶段勾结, 在生产阶段竞争; (3) 两企业在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均勾结。该模型假设企业首先确定研发投入水平, 然后在产品市场中进行竞争, 企业的收益等于第二阶段的古诺利润减去第一阶段的研发开支。

在A-J模型的基础上, 罗炜等 (2001) 在《企业能力差异与合作创新动机》中将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动机分为技术共享和成本共享两种, 讨论了合作伙伴间技术能力的差异对合作创新动机和形式的影响, 当β较低时, 表示企业间存在较多重复的、可替代的技术, 互补性较低;当β较高时, 表示企业间的技术互补性较高。

柯忠义、韩兆洲 (2007) 在《技术互补程度与合作创新形式的选择》中根据两企业是否协调研发投入, 将以上两种合作形式进一步分为:自主决策技术共享 (ZJ) 、自主决策成本共享 (ZC) 、合作决策技术共享 (HJ) 与合作决策成本共享 (HC) 。若自主决策研发投入量, 则每个企业以自身的利润π (k= i, j) 最大化为目标;若合作决策研发投入量, 则每个企业以两者利润总和π=πA +πB最大化为目标。四种模式下利润与β关系如图1所示。

张爱等在《技术合作与非合作选择的博弈分析》中用博弈理论建立了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与非合作的选择模型, 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伙伴的选择标准以及技术合作中收益的分配比例, 并对企业应该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建议。其中将自主创新能力用创新成功的概率表示, 本文参考了这一理论。

从研发到市场的过程有个成功率问题, 反映了厂商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市场中一个厂商创新失败, 另外一方成功, 则市场将由双寡头市场变为成功一方厂商完全垄断的市场, 该厂商将获得超额利润π1c.作为决策一方的企业A面对创新成功的不确定性和超额利润的吸引, 如何进行研发决策, 本文将在Aspremont 和Jacquemin (1988) 的模型基础上, 借鉴张爱 (2003) 的创新成功概率的假定, 建立一个决策树模型, 研究在技术溢出情况下创新能力与研发合作决策之间的关系。

2 模型建构

2.1 两阶段博弈模型

假设某一产业中有两个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i和j, 通过研发创新成功后, 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a-qi-qj, 其中a>0为需求参数, p为产品价格, qi、qj分别为企业i和j的产量。假定最初两个企业具有相同的单位可变成本c, 满足00表示研发的效率参数。

建立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第一阶段为研发投入阶段, 两企业同时选择各自的研发投入水平Yi以降低产品成本。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 两企业在给定第一阶段的研发投入后, 在产品市场上进行古诺 (Cournot) 产量竞争。双方企业均知晓第一阶段的研发投入对第二阶段利润的影响, 因此该博弈过程是一个完全信息的两阶段动态博弈, 可以用逆向归纳法求解。

根据图1可得合作研发中受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本模型中所考虑的特殊情况。模型由于πHJ在 (1+β) 2<9γ时单调递增, 可以得到当β=1时, 有πHZ最大值为πHJ (β=1) 。而在双方自主研发中, 其模式类似于自主决策技术共享ZJ下β=0的情况, 而这是合作研发中最小的取值。在不同模式下, 由于有 (1+β) 2<9, 所以定义γ>4/9。通过计算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2.2 决策树模型

对于一方决策者来说, 其决策过程可以由图2表示。

在不合作研发的情况下, 创新后的收益期望是:

πA1PA (1-PB) π1c+PAPBπ2c- (1-PA) γxundefined

当A选择合作研发时, 创新成功后的收益期望是:

undefined

由于两家企业是相似的, 所以定义P= PA = PB得:

undefined

可以看出合作下的收益是随着p的增强一直增大的;而非合作下的收益先是随着p的增强而增加, 但是增加到一定阶段即p>0.9时, 收益会开始变小。当p=1时, πA1<πA2, 这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中不考虑创新成功概率p情况下的结果是一致的。为了比较非合作研发下的得益πA1、πA2的大小关系, 定义:

F=πA1-πA2 (4)

将 (1) 、 (2) 、 (3) 代入 (4) , 得:

undefined

Λ=9γ>4

观察:

undefined

由于K (0) >0, K (1) <0, 所以在O

2.3 对比情况

为什么创新能力较弱的时候反而会选择独立研发呢?由于合作研发的两点好处:一是存在溢出效应, 使成本降低;二是提高了创新合作成功的概率, 也即模型中设定β=1、undefined.我们分别来考虑这两种情况, 当合作时溢出效应β=0时, 即在成本共享的情况下,

undefined

发现K (P) ′=-9 γp2/4+9γp/4-2, 是以P=0.5为对称轴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 K (0) ′=K (1) ′=-2, 最大值K (0.5) ′=9γ/16-2;当4/9<γ<32/9时, 在0

结合合作中存在技术溢出时的情况可以发现, 技术溢出对是否合作研发具有影响:当K (0.5) ′=9γ/16-2>0合作研发中不存在技术溢出时, 企业都不会放弃合作研发, 在双方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反而选择了独立研发。当时, 会存在一小段区间内使企业选择独立研发, 但是最终还是随着p的减小选择合作研发。可以看出随着p的减小, 技术溢出对合作具有反作用, 超额利润对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再假设合作成功的概率不变时, 即用PA取代undefined, 则得:

undefined

存在F (0) ″>0、F (1) ″<0, 同样会存在独立研发向合作研发的过度, 这说明不是成功率的增长直接导致独立研发, 而是技术溢出。

3 小结

本文在两阶段博弈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存在企业创新可能概率下企业独占市场的可能性, 得到结果如下:

(1) 合作下的收益是随着成功概率p的增强一直增大的, 而非合作下的收益也会随着p的增强而增加, 但是增加到一定阶段即p>0.9时, 收益会开始变小。

(2) 当合作中存在技术溢出时, 模型中随着p的增强, 企业会由独立研发转向合作研发。

(3) 在p较小的情况下, p的增加会使企业选择自主研发。

本文结论的得出是以处在静态中的两对称企业为基础, 而实践中每个企业都具有不同的技术知识、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不同的基础设施, 两个完全对称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本文将p考虑为市场对企业产品的反应, 即将市场成功的概率定义为企业创新能力, 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而没有考虑创新能力是否与其他因素相关, 如本模型中的研发效率γ, 对此, 今后可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合作研发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研发模式。基于两阶段双寡头博弈模型, 对比分析了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下企业的不同得益, 并考虑了一方失败的情况, 发现技术溢出程度β对合作研发决策有影响, 即当企业创新能力较弱、而技术溢出程度较大时, 企业倾向独立研发。

关键词:创新能力,溢出效应,成本共享,两阶段博弈

参考文献

[1]柯忠义, 韩兆洲.技术互补程度与合作创新形式的选择[J].系统工程, 2007, 25 (6) :110-112.

[2]张爱, 袁治平.高山行技术合作与非合作选择的博弈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3 (2) :30-37.

研发合作协议 第2篇

甲方:

乙方:1.2.3.身份证号码:1.2.3.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同意就产品研发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项目合作基础

项目经过甲方正式立项后,乙方利用甲方的平台资源,参与甲方进行产品研发。

二、签约时间及地点

本合作协议由上述甲乙双方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日在____________________签订。

三、双方权利及义务

1. 甲方提供采购、生产、研发、资金、测试仪器、辅助设备以及销售等作为乙方平台;

2. 甲方拥有与乙方所共同研发出的产品的所有权(技术使用、转让及产品销售权等);

3. 乙方所研发产品的技术归甲方所有,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任何关于产品技术的信息及资料;

4. 乙方负责对所研发出产品的生产,维修等技术问题的进行解决;

5. 乙方享有自主把握工作时间的权利,但不能影响甲方产品的开发进度。

6. 乙方的产品研发必须有研发进度计划表,且须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计划完成时,应事先通知甲方,得到双方确认。甲方随时可以对乙方研发进度进行检查。

四、劳动报酬的支付及利润分配

1. 甲方销售有乙方参与研发的产品,乙方提成额按该产品销售额的2.5%。

2. 协议期内,乙方销售公司产品,产品销售价按公司统一规定价,乙方可以提成该产品销售额的2.5%。若乙方产品销售价超过公司规定价,超出部分的50%将归乙方所有。

五、保密

为了不影响乙方日常工作安排,甲方对双方的合作关系给予保密处理。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可经过双方同意后协商解决,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的事宜,双方同意通过法律方式进行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有效期为___年,从______年___月____日至_____年___月____日为止。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美国与外星人合作研发神秘战机 第3篇

“曙光女神”的谍影,首先在1985年曝光。在一份美国空军呈交国会审查的预算计划书中,U-2侦察机的改进项目底下,出现了一个被命名为“曙光女神”的子项目,引起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这个预算项目,在1986年的预算仅为8000万美元,到了1987年,预算额急剧提高到22亿美元。除了预算大幅增加,可能标志着已经进入生产线之外,美国空军在当时还将著名的SR-71“黑鸟”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退出现役,却没有提出接替“黑鸟”的新型战略侦察机。

基于这两个证据,人们普遍认为,一种新型的军用战略侦察机已经被研发出来,而且即将投入批量生产,只是美国政府出于保密不承认而已。因此,新闻媒体就以这一架侦察机的预算命名,称它为“曙光女神”。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许多不明飞行物的目击报告开始大量出现。美国东海岸或西海岸的居民,都陆续领教过这一神秘飞机的威力。

这种秘密侦察机出动时,会产生巨大的声波冲击,不只会产生刺耳的轰鸣声,还另附带有强大的震波。这种震波被地震学者称为“天震”,因为它强烈到内华达州地震局的观测仪都能接收到信号。另外,当“曙光女神”横越长空时,会留下类似香肠状的绳结式凝结尾烟,跟传统飞机有极大差异。

这两种特征,几乎证明“曙光女神”是一种高空高速军用侦察机,而且还使用了全新的飞机发动机技术——脉冲航空发动机,以及全新的反雷达隐形技术。人们估计,融合了最新航空科技的“曙光女神”侦察机作战性能惊人,最高时速可以达到6倍音速,飞行高度令人咋舌,高达3.88万米高空。当前全球的任何防空武器系统,都不是“曙光女神”的对手。

美国军方遭到苦苦追问

1988年1月,《纽约时报》以大篇幅报道了“曙光女神”的专题,引起各界重视。在之前的研究中,一般人都把“曙光女神”的研究与不明飞行物UFO扯在一起。但是《纽约时报》首度以严谨的科学实证态度报道“曙光女神”,让美国军方感受到人们渴望获知真相而带来的压力。

尽管美国军方多次否认拥有类似“曙光女神”的飞机,但是同时期——美国军方却罕见地公布以往也是最高机密的F-117隐形战斗机和B-2隐形轰炸机。这两种军机的存在,以前也曾被美国军方强烈否认,但是公布之后,完全证实了外界的猜测。所以人们怀疑,美国军方正以同样的方式隐瞒“曙光女神”高空高速侦察机的存在。

1992年,美国《时代周刊》也开始详细报道“曙光女神”的内情,并且引述了大量目击者的证词。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军方人士向媒体披露:“对照目前世界上公开的航空科技,我们的层次看起来就好像外星人……我们在内华达州试飞的玩意儿,连乔治·卢卡斯(电影《星球大战》的导演)都会羡慕不已……”

《时代周刊》的报道在美国引起了很大轰动,投入到“曙光女神”研究的学者,航空迷爆增,众多的航空发烧友整天守在美国空军专门进行新型战机研发的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的“51区”绝密试验场附近,希望能一睹“曙光女神”的真面目。不少人认为,这个在内华达州沙漠的秘密空军基地,一直都是美国军方研制新型战机的地点。当初,F-117隐形战斗机和B-2隐形轰炸机的试飞,也是在“51区”进行。也有人认为,美国历年来回收的外星人尸体以及坠毁的飞碟,都藏在“51区”里面。所以,被列为美国最高机密的“曙光女神”,可能是政府与外星人合作的结晶。

英国工程师目击“女神”

关于“曙光女神”的外观,有许多不同的目击报告。有人说它类似传统飞机外形,也有人称它具有三角形的全翼飞机造型。

最确凿的“曙光女神”目击报告出现在1992年。英国石油工程师克里斯·吉布森在北海石油钻台上看见一架不寻常的飞机飞过。克里斯称,当时他正在北海的钻油平台上工作,目击一架造型怪异的飞机,正在进行空中加油作业,旁边还有两架F-117战斗轰炸机伴飞。吉布森是有12年军龄的老兵。军事界权威的《简氏防务周刊》随即发表了他的目击报告和他绘制的飞机草图。由于目击者的权威资历,该报道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曾透露,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由于中东形势的紧张和海湾战争的爆发,不明高空高速飞行器的目击报告不断出现在雷达屏幕上,“曙光女神”应该参与了大量的战略军事侦察任务。以后不论是科索沃危机还是台海危机,都有“曙光女神”的谍影出现过。

然而,美国空军面对愈来愈强大的舆论压力,依然坚持不透露半点风声。现在最大的嫌疑是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面对排山倒海的疑问,该办公室专门发表了一个声明:“我只是说本单位并没有“曙光女神”的存在,但是我并没有说其他单位没有‘曙光女神’……”这个声明让军事观察家们有了充分想象的空间。这可以说是美国官方首次没有正面否认“曙光女神”的存在。

神秘的三角形战机

从已经披露出来的一些模糊照片和航空迷手绘的想象图来看,“曙光女神”拥有独特的三角形外形,一度被人认为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也有人认为是美国与外星人合作研制的高科技飞行器。

但是,当麦道公司(现已并入波音公司)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为美国海军研制的新一代A12“复仇者”战机曝光之后,航空迷和军事观察家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三角形飞行器也可以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A12战机的独特外观,看起来像一个等腰的三角形,没有翅膀、没有尾翼,跟传统战机有很大区别。

也正是因为这一独特的外形,A12整体隐形效果更好。但是由于美国国防经费的逐年降低,加上冷战的结束,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在1991年下令停止了A12的研制计划。

虽然官方说A12研发计划已中止。但是多年来有不少三角形飞行器的目击者站出来。证据一多,媒体就开始怀疑美国军方并没有停止A12研发计划,而且在秘密开发一种更先进的三角形军用战机。

有人认为,这种怪异的三角形战机也许就是“曙光女神”。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美国军方淘汰了早期的“曙光女神”计划,正利用全新的三角形隐形战机的科技,打造下一代的“曙光女神”。成天守候在“51区”附近的航空迷,现在拍到了大量的三角形飞行器的照片和视频短片。

研发合作组织管理的模型研究 第4篇

研发合作组织由一些跨地区、跨组织的、通过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联结、试图完成组织共同任务的成员组成;研发合作组织可视为以下几方面的结合体: (1) 现代通讯技术; (2) 有效的信任和协同教育; (3) 雇佣最合适的人选进行合作的需要。在这三个方面中, 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研发合作组织就是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下, 由进行实际工作的真实的组织人员组成, 并在研发合作组织的各成员相互协作下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研发合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 具有优于传统组织的一些特征。

(1) 人才优势。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的使用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区位不再成为直接影响人们工作与生活地点的因素, 这就大大拓宽了组织的人才来源渠道。组织可以动态地集聚和利用世界各地的人才资源, 这为获得通常很难招聘到的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减少了关键人才的流失。

(2) 信息优势。研发合作组织成员来源区域广泛, 能够充分获取世界各地的技术、知识、产品信息资源, 这为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奠定了基础。同时, 成员可以采集各地顾客的相应信息, 反映顾客的需求, 并能及时解决客户的相关问题, 从而能够全面地了解顾客, 有利于组织尽快设计和开发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建立起良好的顾客关系。

(3) 效率优势。合作是高效组织应付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而研发合作组织利用最新的网络、群件、移动电话、可视电话会议等技术实现基本的沟通, 在技术上的诱惑力更是显而易见的, 组织成员之间可以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流, 防止信息滞留, 从而缩短了信息沟通和交流所用的时间, 确保及时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研发合作组织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组织, 成员不再依赖于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公场所而运作, 而是就职于一个虚拟的空间, 主要依赖于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实现远程的沟通与协调。这种虚拟组织的出现, 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 沟通的障碍。首先, 成员之间缺乏相互接触时所具备的特征, 如无法感知语言信息、形体信息、行为信息所表达的意见、观点、态度等, 而这些特征往往是提高组织效率, 创造一流业绩的先决条件。其次, 成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等,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成员之间的沟通一般仅限于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减少。然而非正式沟通往往有助于成员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组织的技术创新, 有助于成员体验组织文化, 有助于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有助于组织凝聚力的形成。这种交往的减少容易使成员产生孤立感和焦虑感, 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会趋于疏远, 并导致缺乏对组织目标的认同。

(2) 协调的难题。首先, 研发合作组织的远程管理给成员个体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规避义务或责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每个组织成员都是理性的, 都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要把这些强势个体揉和在一起, 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其次, 每个成员都处于不同的区域, 有着不同的作息时间、不同的工作顺序、不同的工作方式等, 这也给整个组织的协调增加了难度。成员间的沟通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的流动和反馈影响着整个组织的效率。

二、Agent模型在研发合作组织管理中的可行性

Agent又称为智能代理、智能主体, 它属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范畴。它是一种计算机系统, 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 自主地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多Agent系统是由多个Agent形成的松散耦合的网络系统。这些Agent在物理上或逻辑上是分散的, 其行为是自治的, 它们为了共同完成某个任务或达到某些目标而遵守某种协议连接起来, 通过交互与合作解决超出单Agent能力或知识的问题。Agent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至少应具备以下属性: (1) 一个Agent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 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治能力。它能在无法事先建模、动态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独立规划复杂的操作步骤, 解决实际问题;在没有用户参与的情况下, 独立发现和索取符合用户需求的资源与服务; (2) 能遵循承诺采取主动行动, 表现出面向目标的行为; (3) 能感知所处的环境, 并对相关事件做出适当反应; (4) 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性, 即它们可以与所代理的用户, 资源以及其它代理进行通信交流; (5) 高级的Agent可以与其它Agent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单个Agent无法完成的任务。

多Agent系统把许多个体组织起来, 可以弥补个体工作能力的有限;同样, 劳动的分工和每个个体负责一项专门的任务, 可以弥补个体学习新任务能力的有限;社会机构间有组织的信息流动, 可以弥补个体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做出决策能力的有限。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 使得组织成员的信息和智能能力有了迅速提高, 从而提高了整个组织的感知能力和通信能力, 为多Agent系统进入研发合作组织提供了社会基础。

在研发合作组织中, Agent代表各个成员, 他们通过Agent信息系统联系起来。每个成员在活动中, 可以独立决策和控制, 表现了Agent的自治性;研发合作组织有专门的机构收集、归纳和总结各种有用的市场信息, 这个过程表现出了组织具有的Agent的感知能力;组织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预测, 设计制定各种具体的实施方案, 具有推理和规划能力;对于一个复杂的任务, 一个成员往往很难或者没必要去单独完成它, 这就需要与其他成员协作, 结合其互补性的资源和功能, 组成研发合作组织来共同完成该任务。在任务完成之前或完成过程中, 研发合作组织有明确的分工, 如果遇到冲突, 在遵守一定规则和协议的基础上协商从而消解冲突, 协调一致地完成任务, 这个过程中组织表现出了通信能力和协作、合作、协同与协商地能力。研发合作组织每次合作完成后, 每个成员应该对这次合作进行总结分析, 如有必要, 应对组织结构功能及体制进行部分改进、调整, 为下次难度更大、风险更高、收益更多的合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体现了研发合作组织的适应性和进化性。

综上所述, 研发合作组织中的成员具有自治性、感知能力和规划能力、通信能力、协作和协商能力以及进化性等, 几乎和Agent的所有特性相吻合, 所以说, Agent理论是实现研发合作组织管理的比较合适的理论。

三、研发合作组织的Agent管理模型

研发合作组织的联系纽带是各种信息系统, 这种信息系统由多个Agent组成的一个较为松散的A g e n t联合体。这些Agent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服务, 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各Agent的活动又是自治和独立的, 其自身的目标和行为不受其他Agent的限制, 通过竞争和磋商等手段来协调和解决各Agent的目标和行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研发合作组织的管理必须解决信息系统Agent之间的协作和Agent对信息环境的适应两个问题, 因此, 研发合作组织的信息系统至少包括成员接口Agent、任务Agent、代理Agent、资源Agent。这些Agent是固定在网络环境中提供支援和服务的, Agent之间采用知识查询和操作语言进行通信, 通过自身的自治能力和相互协调能力来实现系统整体目标的。每个Agent有相对独立的目标以及知识和推理过程属性, 但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调节、相互帮助、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整个系统的目标。这些Agent在合作中是通过代理Agent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的 (如图1所示) 。

3.1、成员接口Agent

成员接口Agent是成员的智能接口, 主要负责组织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换, 它向成员提供友好界面, 帮助成员向系统提出要求并以成员能够接受的方式显示返回的处理结果。成员接口Agent进行初始化时, 向代理Agent宣传它的相关信息, 以使其它A g e n t可以找到它。它从代理Agent获得有关公共资源模型的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提示成员在一组查询中选择相关资源。成员接口Agent确定一项任务后即被送到由代理Agent推荐的最能满足成员需要的任务Agent, 由任务Agent组织资源Agent完成相应的任务。当任务完成结果提交到任务Agent后, 它便用知识查询和操作语言同成员接口Agent进行“会话”, 结果被不断返回并显示 (如图2所示) 。

3.2、任务Agent

任务Agent从成员接口Agent那里得到成员的申请要求, 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 并安排实现目标的计划, 协调相关任务Agent或资源Agent。对于复杂的任务, 它可进一步分解成子任务交给其它Agent完成, 最后对任务返回的结果进行集成。任务Agent的任务包括全局查询分解和后处理, 全局查询是以全局公共资源模型表达的, 子查询必须是基于系统已知的各种资源的模式和能力产生的最后综合结果。任务Agent每次从成员接口Agent接收到一项任务, 在这个基于规则的系统中就开始一个新的类型的计划。如图3所示:

3.3、代理Agent

代理Agen是为其它Agent提供语义比较服务的, 它提供的服务更能够满足其它Agent请求的服务。当一个Agent进入到系统中, 它应该通过知识查询和操作语言向代理A g e n t宣传它的服务。代理Agent是以提供相应服务的Agent的地址响应一个Agent的服务请求。任何Agent都可以通过公开的地址访问代理Agent。代理Agent的主要工作是维护一个知识库, 包括有关当前运行的Agent的正确信息和它们可以提供的服务。当一个Agent成为在线时, 它会向代理Agent进行宣传, 使用有关术语和词汇描述它的服务本体, 代理Agent把所有Agent宣传的信息存储在它的知识库中。当一个Agent的服务发生变化时, 这个A g e n t应该通知代理Agent更新它的宣传信息;当一个Agent准备离线时, 它首先应该从代理Agent注销它自己。同时代理Agent也可以定期查询每个在线的A g e n t, 以发现是否有Agent出现故障。代理Agent会从它的知识库中删除所有注销或出现故障的Agent的宣传信息 (如图4所示) 。

3.4、资源Agent

资源Agent的目的是对信息资源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提取和更新, 实际上起到本地数据资源与系统中其它Agent之间的接口作用, 作为其它Agent访问资源的中间媒介, 它隐藏了本地数据的组织和表示。为实现这项任务, 资源Agent必须通过代理Agent对外宣告它的存在、位置并描述它的内容。资源Agent必须把以公共查询语言表达的查询语句转换为基础系统可以理解的语言, 一旦查询被翻译, 这个资源Agent即把它们送给信息资源执行, 并翻译返回的结果。另外, 资源Agent和基础数据资源会把某些其它Agent要求的操作组成一个基础事务 (如图所示5) 。

四、结论

Agent对象具备现代研发合作组织相似的特征, 基于多Agent的信息系统是管理研发合作组织的有效机制, 能够弥补基于古典博弈论、运筹学和最优化理论的管理模型之不足, 在实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研发合作组织的成员可以依赖于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实现远程的沟通与协调, 与Agent的基本特性比较吻合, 文章分析了研发合作组织信息系统的成员接口Agent、任务Agent、代理Agent、资源Agent在内的管理模型。

关键词:研发合作组织,Agent,管理模型

参考文献

[1]、Nagel R N, Dove R.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 Report Volume l:An Industry-led View[M].Bethlehem, PA:Iacocca Institute.Lehigh University, 1991.

[2]、Matos C, Afsarmanesh L M, Garita H, Lima C C.Towards on Architecture for Virtual Enterprises[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1998, 9 (2) :105-108.

[3]、Matos C, Afsarmanesh L M.Infrastruc-tures for Virtual Enterprises-Networking In-dustrial Enterprises[M], 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

[4]、Luis M, Matos C.Virtual Enterprise Modeling and Support Infrastructures:Ap-plying Multi-agent System Approache[sM].LNAI2086, 2001, 335-364.

[5]、Talluri S, Baker RC.A quantitative frame work for designing efficient business process alliances[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EMC) .1996:656-661.

[6]、NIIIP.NIIIP Reference Architecture Book:Introduction to NIIIP Concepts.[EB/OC].NIIIP INC, http://www.niiip.org.2001.

[7]、Jennings N R, Sycara K, Wooldrige M.A Roadmap of Ag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2000 (1) :275-306.

科技项目研发合作协议 第5篇

甲方:xxx科技有限公司乙方:xx学院

地址:xxx大厦北楼901室地址:xx府大道1139号

法定代表人:陈xx法人代表人:龚xx

项目联系人:金xx项目联系人:蔡xx

联系电话:xxxxxx联系电话:xxxxx

甲、乙双方本着真诚合作,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原则,在友好、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以下合作开发项目协议:

一、项目开发的基本要求

1、开发目标:便携式微格教学与评价系统产品

2、开发内容:根据目前教育系统微格教学设备大型化,使用未普及化、教学评价人工化和市场需要小型化、平民化,以及教学评价技术化的特点,甲乙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开发一种融微格教学所有功能与专家评价软件于一体的小型便携式产品。

3、开发形式:整体开发,分工合作。

甲方:1)产品硬件部分研发、样机制造;2)产品批量生产;3)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乙方:1)研发期的软件功能调研(教育教学需要、软件的功能定位、教学评价方式实现等);

2)研发期的软件开发,软件实用性调试与软件完善;3)售后维护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软件产品的功能完善与软件升级;4)协助甲方开展的硬件开发与样机试制及完善。

二、项目开发的技术内容

1、硬件产品:

1)设计原则:功能齐全,方便操作,便于携带,特点突出,外观新颖。

2)承担主体:由甲方编写,乙方认可的《微格新产品需求说明书》(见附件1)主要包括产品的功能、技术标准、外观要求、试制期限、缺陷的确认和补救等。

2、评价软件:

1)设计原则:适用教学,分类设计,分级评价,加密升级,不易模仿。

2)承担主体:由乙方编写,甲方认可的《教学评价软件需求说明书》(见附件2)

主要包括软件的功能描述、验收标准、期限和方法、缺陷的确认和补救以及升级、售后维护等内容,可以根据本项目的特点予以增减

三、项目开发进度与项目组织

1、甲方应按本合同所附的《微格新产品开发进度计划》(见附件3)完成工作进度;

2、乙方应按本合同所附的《教学评价软件开发进度计划》(见附件4)完成工作进度;

3、以上两项进度计划由双方签字认可。

4、本项目的领导组织:甲方负责本项目综合研发工作,实际研发过程中,本项目以甲方为主导,乙方为辅助。甲方:产品硬件项目负责人为:陈xxx,主联络人:金xxx,副联络人:张xx;乙方:产品软件项目负责人:龚xx,主联络人:蔡xx,副络人:雷xx;

5、双方就本项目,定期协调沟通相关工作;1)双方协调沟通事宜,均采取书面或备忘录方式。2)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四、项目开发费用

1、投资主体: 项目研发经费以由甲方投入为主,乙方为辅。本项目由甲方先期全部投资,包括产品硬件和样机以及乙方所需项目软件开发的费用等。

2、项目费用:乙方所需开发经费总额万元整(包括前期软件开发费用、后期对甲方人员的培训、系统维护、免费升级以及参与人员的报酬等一切费用。其税负由乙方负担)。

3、甲方分期向乙方支付所需上述费用:

合同签订完毕后,按本合同双方认可的《教学评价软件开发进度计划》(见附件2)和按《微格新产品需求说明书》(见附件1)验收合格的前提下,甲方将按如下日期向乙方支付:

(1)合同签订完毕后2 日内首付合同总额的50%,金额元;

(2)评价软件开发完毕验收后 2日内支付合同总额的30%,金额元;

(3)评价软件与产品对接成功验收 后2 日内支付最后一笔,即总额的20%,金额元。

4、支付方式与地点:双方同意甲方在台州椒江区,以转账方式向乙方指定的账户支付。

乙方开户名称:xxx学院开户银行: xx中行开发区支行帐号:84001231xxxxxxxx

五、主要权利与义务

1、甲方的权利义务:1)必须依照本合同规定,按时付款;2)在乙方完成软件开发后或与产品对接成功后,在7天内组织验收,并提出验收意见;3)如系统设计存在缺陷,导致整个系统完全无法正常运行,甲方保留追回所有投入的权利;4)设计缺陷导致部分功能无法正常运行,乙方应在甲方要求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如问题不能按期解决,导致影响甲方正常使用,甲方有权扣除部分费用。5)甲方对本协议有关内容及产品的研制过程负有保密义务

2、乙方的权利义务:1)必须依照本合同规定,按时提交所开发的软件;2)乙方需协助甲方安装调试,直至甲方验收合格;3)乙方应亲自完成本开发项目的全部工作,未经甲方书面许可,乙方不得将本项目的全部或部分转委托给任何第三方;3)乙方负责为甲方培训软件使用和维护人员3至5名,甲方接受培训的人员应达到熟练操作并能解决简单问题的程度;4)乙方必须在交付使用时作出该系统技术升级、功能扩展的计划,升级、扩展所用费用由 乙方承担;5)软件系统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后,由乙方为主(甲方为辅)负责免费维修;6)乙方保证其开发成果及其开发过程不侵犯第三人的知识产权,如第三方以该产品侵犯知识产权为由提起诉讼,乙方将以自己的费用解决问题,并赔偿因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7)乙方不得将该项目的信息资源(包括源代码、系统技术文档、软件、数据等)泄露或许可第三方阅读、使用或复制。

3、技术风险的认定:1)双方确定,本合同项目的技术风险按双方认可的专家(3或5名)或权威机构技术鉴定的方式认定。认定技术风险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技术风险的存在、范围、程度及损失大小等。2)认定技术风险的基本条件是:(1)本合同项目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没有类似先例并且具有足够的难度;(2)因发生技术风险的:一方发现技术风险存在并有可能致使研究开发失败或部分失败的情形时,应当在3日内通知另一方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损失。逾期未通知并未采取适当措施而致使损失扩大的,应当就扩大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3)因发生不可抗力的:在本合同履得中,因作为研究开发标的的技术已经由他人公开(包括以专利权方式公开),一方应在 3日内通知另一方。逾期未通知并致使另一方产生损失的,另一方有权要求予以赔偿。

六、知识产权条款

1、乙方应当按以下方式向甲方交付研发成果:

在乙方完成软件开发并可以正常运行后(甲方最后一次付款之日起2天内),交付可运行的软件,包括源代码、系统技术文档、软件、数据等。

2、因履行本合同所产生的研发成果及其相关知识产权权利归属:

1)该项目整个研发产品由甲方独享专利申请权。

2)项目中整个软件系统部分,甲方享该单项专利申请权,乙方享有署名权。

3)利用本项目成果申报所得的各种政府科研经费,双方均按1:1的分配。

4)利用本项目成果申报的各类奖项,甲乙双方有作为第一人及第一单位的优先权;另一方必须作为第二人及第二单位。

七、产品销售及利润分配

1、生产销售投资:产品研制成功后,由甲方组织人力,投入物力负责该产品的批量生产与销售,乙方不再投入生产与销售费用。

2、售后服务分工:乙方主要负责该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软件维护、完善与升级工作。甲方负责该产品售后的现场服务。

3、利润分配:甲方每销售一套产品,乙方提成销售额(或利润)%作为乙方共同开发的收益。

八、违约责任

1、违约金: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上述条款约定,造成该项目研究开发工作停滞、延误或失败的,除要承担本合同项目研发经费(总额:万元)30%违约金给对方。

2、赔偿金:1)甲方未按合同(包括合同的附件)按时付款,每迟延一日按迟延支付金额,向乙方支付 万分之五 的罚金 ;2)乙方未按合同(包括合同的附件)按时交付软件研发成果,每迟延一日按迟延支付金额,向甲方支付万分之五 的罚金 ;3)因泄露项目技术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九、合同的补充与变更、解除与终止

1、补充与变更:凡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甲乙双方可以采取备忘录的方式,对主合同进行补充与修改,包括其他书面的沟通文书或附件(双方签字盖章)都属本合同的内容。

2、解除与终止:1)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本合同;2)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一方要求暂时停止或终止本协议的执行,应提前10天向对方以书面形式提出,经双方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执行;3)如因乙方不能正确协议义务而导致项目开发受到严重影响,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提前1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十、争议处理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提交xxx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甲方所在地法院起诉。

十一、其他

1、本合同附件:《微格新产品需求说明书》(见附件1);《教学评价软件需求说明书》(见附件2);《微格新产品开发进度计划》(见附件3);《教学评价软件开发进度计划》(见附件4)。

2、本合同一式4份,双方各2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乙方:

(盖章)(盖章)

签字:

日期:签字:日期:

合作研发 第6篇

会上,软件中心详细介绍了《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实施办法》(京科政发[2006]28号)的原则和支持范围,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与跨国研发机构相关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第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是中国和北京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第三、《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包括科技投入政策、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第四、《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京发[2006]5号文)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六个重点方向和激励自主创新的八项政策措施。

随后,各跨国研发机构代表介绍了与本地企业或研发机构合作的内容、主要形式,并就“跨国研发机构根据不同需要,采取多种模式与本地机构合作;在京跨国研发机构面临五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研发合作与渠道管理的互动研究 第7篇

1 独立研发与渠道管理研究

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区别于同行业内别的企业的产品并建立竞争优势, 就应大力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 努力使产品在种类、质量、工艺流程等方面发生改变, 不断改进工艺和推出新产品, 为企业降低成本和满足市场需求。因此, 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 产品创新通过增加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提高产品的价格和需求以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1]。

研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承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例如, 研发创新就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的一大法宝, 格力这样诠释研发创新———研发创新是企业的脊梁。与此同时, 渠道也是格力关注的另一法宝, 自2011 年底开始, 格力用两年时间, 对全国各个区域销售公司的渠道进行优化整合, 最终建立起一个更有控制力和执行力的渠道网络。因此, 笔者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研发和竞争活动与行业渠道管理的互动影响。

与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研发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很多, 许多学者主要是单独对成本研发创新和产品创新进行研究, 尤其是考虑了在供应商和生产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 如何通过合理的合约来激励和协调上游或下游企业的研发活动, 这里的合约主要是批发价格合同。Gilbert和Cvsa研究了供应商如何通过价格承诺激励下游生产商成本创新的4 种模型, 表明批发价格合约的合理承诺能够改善下游企业的研发投资[2]。孙国岩则考虑了生产商或供应商单方进行的研发投资, 系统地研究了如何通过供应链收益共享合约协调成员的研发活动, 尤其提出了批发价格合约和共享事后利润的协调机制, 可以激励参与者达到供应链最优创新投资水平[3]。故缔结契约可使参与者在投资水平上有所改善, 增强其市场地位。

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对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营业绩都十分重要, 很多人还将二者组合在一起进行研发创新研究, 试图找出一种最优的选择机制。如Liu和He研究了在双寡头中的成本降低与质量改进之间的一种选择机制, 探讨了在3 个不同场景中的每个渠道成员的最优研发投资策略[4]。曾武提到, 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当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较强时, 在Bertrand和Cournot竞争中, 高、低质量企业都倾向于选择产品创新;当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很低时, 无论在何种竞争中, 高、低质量企业都倾向于选择工艺创新[1]。在市场的竞争强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行业渠道结构等不同时, 企业研发创新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但都要协调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活动, 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综合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才会最终形成其核心竞争力。

2 研发合作与渠道管理研究

以上主要分析了不同渠道结构中参与者最优独立研发决策的选择研究, 下面则考虑了参与者之间进行研发合作的情景。根据战略联盟的不同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很多类型, 而基于研发合作建立的联盟关系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研发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特定目标, 而在研发创新阶段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 包括技术、信息、人才交流、资金等的合作往来。企业研发合作主要分为同一行业内竞争对手 (水平企业) 间和上下游企业 (垂直企业) 间的研发合作, 水平合作多在双寡头博弈中分析, 而垂直合作多指单条渠道中的垂直关系。

企业合作创新可以弥补企业间资源、技术水平的缺口, 通过共同创造属于双方的核心技术或降低双方成本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如长虹非常注重研发, 并始终将技术创新与降低成本及价格联系在一起, 同时长虹还重视与产业内领先厂商缔结战略联盟, 于2004 年先后与微软及中远展开全面合作。长虹等家电企业除了有自己直接控制的专营店渠道, 还通过国美、京东等大型家电零售商和电商销售产品, 就连格力与国美也于2014 年展开了全面的战略合作。

供应链管理和合作研发的研究在当前文献中主要还是独立的, 故在理论框架中考虑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总体而言, 有效的合同能促进研发合作, 且研发合作可以比独立研发带来更大的优势。邹艳、陈宇科等对三级供应链内中游企业的合作研发策略进行了研究, 表明相对于未创新的状态, 中游企业的独立研发活动可以有效增加企业利润, 而其合作研发策略还能获得更大的研发效果、更高的中游企业和整个产业链利润[5]。耿智琳得出结论, 供应链内同类企业进行新产品横向合作研发时, 按照成本投入比例进行收益分配是维持高研发合作水平的最佳策略[6]。与竞争者的水平合作相比, 上下游企业间的垂直或纵向研发合作在实践中更加频繁地发生, 相应的研究也更多, 这是由于同一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关系比上下游企业间更激烈, 所以水平或横向研发合作更难以达成。

在研究研发投资决策时, 知识溢出 (如行业间人才流动、逆向工程等) 往往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溢出效应既是经济活动中一种自然和不可避免的现象, 又是参与研发活动各方选择的结果。学者们分析了溢出效应对研发合作、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可以看出较高的技术共享对企业有利。Ishii A研究了供应商和生产商组成的双寡头中, 伴随知识溢出的成本研发合作如何影响系统的利润和社会福利, 发现当供应商之间的水平溢出率不太高, 或者当垂直相关的企业可以协调他们的研发决策或充分共享知识时, 纵向研发合作比横向研发合作会产生更大的社会福利[7]。孙树垒、徐斌等分析了在双寡头博弈中, 不同合作程度下产品差异化程度和研发溢出水平对研发和产量水平的影响, 指出技术创新溢出会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8]。因此, 技术溢出问题是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福利所需要慎重权衡的问题。

供应链企业采用不同的创新合作战略, 其前期投入分摊、实施难易程度及后期收益分配结果也会相应地有很大区别, 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企业情况采取合适的研发合作策略。Ge, Hu等在一个生产商和一个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 考察供应链成员合作研发模式的选择, 创新地指出先创建研究合资企业再形成卡特尔的路径对企业而言更容易采用[9]。Bhaskaran和Krishnan考虑了两个公司合作改进产品质量, 分析其创新能力、收益分享方式等对创新方式选择的影响[10]。

3 结束语

文章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研发及研发合作与渠道管理的互动影响。企业独立开展研发创新时, 采用合适的合约激励和创新方式选择机制, 可以使供应链企业实现最优的研发创新水平, 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当独立研发的企业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限制企业依靠自有资源进行自主创新时, 企业可以借助外部资源, 通过与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研发战略联盟, 进行跨界合作创新。成功的创新也取决于与外部各种企业组织之间的有效合作, 共同取得产品和工艺创新技术上的突破。同时, 在各种渠道结构中, 合作企业前期投入成本的分担比例、知识溢出水平、后期研发成果的收益分配等问题, 势必会影响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研发合作水平和创新整体效益, 故企业在实践中都要加以考虑, 实现最大利益的双赢。

摘要:文章依据研发方式不同, 将研发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在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两种不同创新组织形式下, 分析了研发创新与行业内渠道管理的互动影响, 结果表明有效的合同设计和创新方式选择能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 且企业研发合作战略可以带来更大优势, 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独立研发,研发合作,知识溢出

参考文献

[1]曾武.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及工艺创新模式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2]Gilbert S M, Cvsa V.Strategize commitment to price to stimulate downstream innovation in a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 (150) :617-639.

[3]孙国岩.供应链成员创新投资协调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7.

[4]Liu Z, He Y.Cost reduction, quality improvement:strategic incentives in a duopoly[J].Int.J.Applied Management Science, 2014, 6 (2) :152-170.

[5]邹艳, 陈宇科, 董景荣.三级供应链内中游企业纵向合作研发策略[J].管理工程学报, 2011, 25 (1) :216-220.

[6]耿智琳.供应链横向合作研发利润分配的演化博弈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12, 31 (4) :101-104.

基于减排研发的补贴和合作政策比较 第8篇

对于减排研发主要涉及三种政策工具:利用排放税这种环境政策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合作和补贴这两类技术政策分别针对信息共享的市场失灵和创新投入的市场失灵问题。正是环境政策刺激了企业进行减排研发,补贴和合作对减排技术的促进作用必须在环境政策下才能进行,而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政策则是政府需要慎重考虑的紧迫问题。

在产业组织理论有关研发的文献中, 由于合作和补贴这两种重要的技术政策的广泛应用,其对研发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相当的关注。早期的文献大多以降低成本的研发为研究对象,比如以d'Aspremont等[1]和Kamien等[2]为代表的学者对不同合作程度下的研发进行了研究;Spence[3]研究了补贴在技术溢出较高的市场中应用的有效性, Qiu等[4]研究了不同国家的企业间进行R&D竞争时的政府补贴政策, Romano研究了在垄断和完全竞争条件下专利政策和补贴政策的相互影响等[5]。国内学者也做了相近的进一步的研究,侯光明等将溢出区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的情况下对研发合作进行了研究[6],霍沛军等对双寡头的最优R&D政府补贴策略进行了研究[7],生延超比较了创新投入补贴和创新产品补贴的效果[8]。

随着对环境政策和研发的关注日益加深, 国外有些学者开始做了一些有关减排研发的研究,他们引入排放税(Emissions Tax)和排放标准(Emissions Standards)等环境政策,对减排研发的激励问题展开了研究;而目前少有国内学者关注有关减排研发的研究。Ulph考察了环境政策对研发的激励作用,并比较了排放税和减排标准两种环境政策的效果[9]。Katsoulacos等研究了针对减排研发的最优排放税和最优减排研发补贴的问题[10]。Poyago-Theotoky研究了在研发竞争和合作条件下对内生的排放税的影响,比较了内生排放税下不同研发组织形式企业的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11]。以往的有关减排研发激励问题的研究仅限于环境政策的研究,其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可以自主制定环境政策,但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环境政策的制定受到国际社会的制约,单个国家往往只能接受一个统一的政策标准;另外环境政策与技术政策相比往往要稳定一些。因此,在既定的排放税条件下对减排研发中的技术政策展开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那么在环境政策条件下,两种技术政策在减排研发活动中的应用会产生什么效果,其效果有何差异?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将在Poyago-Theotoky[11]的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的参与,在外生的排放税下和溢出率条件下建立相应的减排研发决策模型,探讨两种技术政策的政策效应并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1节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第2节研究对减排研发采取的最优补贴,以及补贴下的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第3节研究合作研发下的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第4节比较补贴和合作研发下的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进行比较并提出政策建议;第5节为结语。

1 模型

考虑两个相同的寡头企业组成的行业,它们生产同质的产品,产品对环境有污染,产生负的外部性。产品对环境的外部性可以通过研发来减少,企业的研发活动相互间有溢出发生。针对企业的减排研发考虑两种技术政策,补贴和合作研发。企业面临外生设定的排放税t,但企业可以通过减排措施减少排放,从而减轻税负。

两企业有线性的需求函数:p=a-Q, Q=qi+qj, ij, i=1,2; 其中a为市场容量。企业的成本函数包含相互独立的生产成本和减排研发成本:ci(qi,wi)=cqi+γwi2/2; 其中右边第一项中的c为生产成本,a>c; 第二项为减排研发成本,这里设为二次式以反映研发支出的报酬递减特性,γ代表研发的效率,wi代表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借鉴Ulph[9]对污染排放量和产量的关系的处理方法,通过设定合适的测量方法,使单位产量产生单位污染排放,总的污染物排放和产量的关系设为:ei=qi-wi-βwj, ij, i=1,2; 其中β为两企业间研发的溢出率。在这里假设污染的损害函数为总的污染物排放的二次式形式:D(q1,q2,e1,e2)=d2(i=12ei)2,其中d(d>0)为污染损害系数[11]。

由于本文考虑对合作和补贴这两种技术政策进行比较,因此有两种博弈过程。对于减排研发补贴的情况,博弈过程为:第一阶段政府先设定补贴率,第二阶段企业确定研发水平,第三阶段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进行竞争。对于合作研发的情形,企业在第一阶段确定合作研发水平,第二阶段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进行竞争。对博弈的均衡解通过逆向归纳法求解。大多数R&D合作的文章都假设合作的溢出率为其最大值,以表示信息的完全分享,比如Beath等的文献[12];如果溢出被认为是一个像折扣率一样可以调整的变量时,对于合作最优的溢出率为1[13]。为突出政府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本文设定合作时以最大化总利润为目标的同时信息分享也最大化。

2 减排研发补贴

本节采取的技术政策为对减排研发投入进行补贴,但是两个企业的研发活动是独立展开的。企业的成本函数变为如下形式:ci(qi,wi)=cqi+(1-s)γwi2/2,-∞s<1。在第一阶段政府设定补贴率,接着企业选择研发水平,同时接受补贴。

在第三阶段,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展开竞争。在这个阶段,企业选择产量最大化利润。

maxqi{πi=[a-qi-qj-c]qi-(1-s)γwi2/2-t(qi-wi-βwj)}(1)

由上式的一阶条件,可以得到最优的产量和利润:

qi=qs=(A-t)/3(2)

其中ij,i=1,2;A=a-c.

πi=qs2-(1-s)γwi2/2+t(wi+βwj)(3)

qs为补贴条件下的最优产量,由式(2)可看出在排放税给定的条件下,最优产量和研发水平无关。

第二阶段企业选择研发水平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式(3),由其一阶导数可解得关于补贴率最优研发水平:

wi=t/[(1-s)γ](4)

在第一阶段,政府选择补贴率最大化社会福利。福利函数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以及产生的环境损害。福利函数如下式:

F=02qs(a-c-x)dx-γwi2/2-d[2qs-(1+β)wi]2/2

上式等价于:

F=2Aqs-2qs2-γwi2-2d[qs-(1+β)wi]2(5)

将式(5)最大化,通过其一阶条件可解得最优补贴率:

s*=1-3t[γ+2d(1+β)2]2γd(A-t)(1+β)(6)

t=0时,s*=1,也就是说在没有排放税的情况下,企业没有积极性承担减排研发的成本,如果对其进行补贴,那只有政府承担所有的研发成本。令s*=0,可解得:

ts*=2γdA(1+β)3γ+6d(1+β)2+2γd(1+β)(7)

通过税率的变化分析补贴率,可以有以下结论。

结论1 排放税条件下,对企业的减排研发进行补贴,对于其最优补贴率存在一个临界税率t*s,当tt*s时,s*0; 当t<t*s时,则s*>0。

注意到当t>0,s*/t<0,补贴随税率的提高而减少,显然,这意味着对任意的d>0和β∈[0,1],当排放税大于临界税率时,补贴率为负,否则就为正;税率低时政府对减排研发提供补贴;当税率很高时对减排研发实施征税,以抑制此类产品的过度研发成本投入,避免损害总的社会福利。

给定最优补贴率可得均衡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

ws=2d(A-t)(1+β)3[γ+2d(1+β)2](8)πs=qs2-(1-s)γws2/2+tws(1+β)(9)Fs=2Aqs-2qs2-γws2-2d[qs-(1+β)ws]2(10)

3 减排研发合作

本节只采取研发阶段的合作研发的技术政策,具体来说,企业间完全分享研发信息。企业在第一阶段选择最大化总利润,而后在产品市场展开竞争。

在第二阶段,与补贴条件下的第三阶段相同,最优产量和利润由式(2)、式(3)给出,但是其中s=0,β=1。则有:

qi=qc=(A-t)/3(11)πi=qi2-γwi2/2+t(wi+wj)(12)

在第一阶段,企业选择最大化总利润的研发水平。总利润如下式:

πi=qi2-γwi2/2+2twi(13)

最大化(13),并由其一阶条件可解得均衡的研发水平:

wc=2t/γ(14)

显而易见,合作研发下的研发水平与排放税成正比。如果没有排放税,企业没有积极性进行减排研发,这正体现了环境政策的刺激作用。

将式(14)代入式(12)可得均衡利润,再代入式(5)(其中令β=1,wc代替ws,qc代替qs)可得合作研发下的社会福利。

πc=qc2-γwc2/2+2twc(15)Fc=2Aqc-2qc2-γwc2-2d(qc-2wc)2(16)

4 比较和讨论

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本节对研发补贴和合作两种技术政策下的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进行比较。

4.1 研发产出水平的比较

将式(14)和式(8)相减,得到:

wc-ws=2tγ-2d(A-t)(1+β)3[γ+2d(1+β)2](17)

显然有:(wc-ws)/t>0。由于t=0时wc-ws<0,存在临界税率t*w,当tt*wwc-ws≥0。也就是说,排放税率较低时合作研发下的研发水平低于补贴条件下的研发水平,随排放税率的提高,合作研发下的研发水平与补贴条件下的研发水平逐步接近并超出。令wc-ws=0,可解得:

tw*=dA(1+β)3[γ+2d(1+β)2]/γ+d(1+β)(18)

以上比较说明,在税率低时减排的压力小,企业缺乏研发投资的积极性,通过补贴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税率高时使得企业不得不增加投资以提高研发水平来减轻税负,但为了避免过多增加研发成本,通过鼓励合作能比补贴更有效的提高研发水平。

4.2 利润的比较

将式(15)和式(9)相减,并且由于qc=qs可以得到:

πc-πs=2t2γ-td(A-t)(1+β)(1+2β)3[γ+2d(1+β)2](19)

显然当t=0时,πc-πs=0,当t>0时,存在临界税率t*π,当tt*ππc-πs≥0。由二次函数的性质,令πc-πs=0,可解得不为零的临界税率t*π:

tπ*=Ad(1+2β)(1+β)6+12d(1+β)2/γ+e(1+2β)(1+β)(20)

4.3 社会福利的比较

将式(16)和式(10)相减,并且由于qc=qs,可以得到:

Fc-Fs=(-γ-8d)wc2+[γ+2d(1+β)2]ws2+8d(A-t)wc/3-4d(1+β)(A-t)ws/3(21)

wcws代入上式易知,上式是关于t的二次函数。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存在两个临界税率t*1,t*2,当0<t<t*1或者t>t*2时,Fc-Fs<0; 当t*1tt*2时,则可以得到:Fc-Fs≥0。也就是说在排放税很低或者很高的情况下,对排放研发 进行补贴政策下的社会福利总是比较高;而在税率适中的情况下,合作研发条件下的社会福利会相对高一些。

综合以上内容可得:

结论2 在排放税条件下,比较减排研发合作和补贴的效果可得:

①对于企业的研发水平,存在临界税率t*w,当tt*wwc-ws≥0,当t<t*wwc-ws<0; t*w/d>0。在没有排放税的条件下,企业没有积极性从事研发研发活动,合作政策不能激励企业从事减排研发,即便采取补贴政策,所有的研发成本将由政府来承担。

②对于企业的利润,存在临界税率t*π,当tt*ππc-πs≥0; 当t<t*ππc-πs<0。

③对于社会福利,存在两个临界税率t*1和t*2, 0<t*1<t*2. 当0<t<t*1或t>t*2时,Fc-Fs<0; 当t*1tt*2时,则有:Fc-Fs≥0。

4.4 政策建议

①政府政策的选择依据是社会福利,因此可以根据社会福利的大小来分析选择适用的技术政策:在单独使用技术政策时,当税率过高或者过低时使用补贴政策能更有效的提高社会福利,而在税率适中的情况下使用鼓励合作政策更能提高社会福利。②政府的支出是受财政预算的约束的,而且补贴政策的实施容易发生避免道德风险;从节约政府支出、提高研发水平的角度出发,应始终加强企业间合作。

5 结语

本文研究了外生排放税的条件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引入政府的参与,对减排研发分别实施减排研发补贴和合作两种技术政策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表明:在较高的征税政策下,政府不但不对减排研发提供补贴,甚至会实施征税;而从已有文献看,用于降低成本研发的补贴总是正的[7]。补贴和合作这两种技术政策在不同的税率条件下有不同的效果,应根据税率条件选取适当的技术政策。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补贴和合作两种技术政策在环境政策下的减排研发中的应用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合作研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分析 第9篇

合作研发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经济行为主体, 为了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联合起来, 组成技术研发联盟, 在这个联盟中, 不同企业的优势和资源整合在一起, 共担成本和风险, 共享技术和知识资源, 实现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和效率的目的 (王勤, 2005) 。

合作研发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合作研发目标实现, 或者能够被合作研发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者群体。

在以经济全球化、技术复杂化以及信息化为特征的经济环境下, 一项产品所包容的技术日益复杂多变, 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种类越来越多, 创新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拥有有限资金、人才、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企业, 想将所有开发功能都由内部给予支持既是不可行的, 也是不可操作的。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研发成为企业突破自身资源约束的一个重要方式, 有效利用和整合企业外部知识的能力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陈劲、陈钰芬, 2006) 。

合作研发是以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是一个环境开放的社会系统, 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资源通常存在于项目组之外, 掌握在项目利益相关者手中 (丁荣贵、张体勤, 2005) 。项目的成功完成绝不仅是项目经理者或项目组的责任, 它是所有项目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 共同努力的结果 (丁荣贵, 2004) 。项目利益的实现、项目最终使用者的满意、其他项目参与方的满意都应该作为项目成功的标准 (尹贻林、胡杰, 2006) 。

二、合作研发利益相关者的系统性

根据系统的观点, 对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应体现层次性, 可以分别从主体层次、项目层次两个层次来分析研究。

(一) 主体层次

合作研发的过程是企业、科研机构、供应商、顾客、投资者、债权人、政府、行业协会、社区等各种组织发生交互的过程 (图1) 。

(二) 项目层次

合作研发是企业项目组与利益相关群体的之间的合作过程, 涉及的相关利益者是具体参与到研发过程的群体和个人。本文重点是项目层次的研究,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两个合作研发组织中的利益相关方在研发合作中的利益追求。

为了方便研究, 作以下假设:

假设1:某个意识到市场机遇或掌握行业关键技术的企业牵头, 联合一个外部组织 (企业或相关科研机构) 共同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假设2:牵头企业与合作伙伴都采取了平衡矩阵式组织结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的项目职员组成混合职能的项目组织单元, 参与合作外部组织也采取同样的组织形式。

图2从牵头企业的视角来显示了其与参与合作的外部组织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

实线联结的是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 有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项目小组成员 (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的项目职员) 、职能部门经理、职能部门职员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由制度与文化手段来维持。

虚线表明的是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与合作伙伴利益相关者的联系。牵头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由契约、社会信用来维持。

参与合作的外部组织有几种情况: (1) 只是提供专家为企业进行咨询或共同工作; (2) 只有一个或几个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3) 合同协议承包。每一种特例都包括在上面的形式之中; (4) 企业与多个外部组织合作是上述合作模式的扩展。

三、合作研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个合作研发项目实施成功与否, 首先是要了解各类人员的利益是什么, 并在项目实施中尽可能兼顾各方的利益。

(一) 高层管理人员

1. 牵头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1) 满足市场客户需求;

(2) 形成核心竞争力;

(3) 培养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力;

(4) 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

2. 合作外部组织伙伴高层管理人员

(1) 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

(2) 获得经济收益;

(3) 拓展新的业务;

(4) 获得专用设备的投资;

(二) 项目经理

(1) 获得满意的薪酬;

(2) 满足职业发展趣向、职业荣誉;

(3) 能力的提高 (包括辨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别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行政管理技能) ;

(4) 经验的积累 (包括业务经验、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 ;

(5) 对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控制;

(6) 职业保障、培训与晋升。

(三) 项目组成员

(1) 获得满意的薪酬;

(2) 施展技艺并积累经验, 掌握先进技术、弄清技术开发流程;

(3) 建立人脉关系 (另外寻求潜在发展机会) 、掌握研发资源;

(4) 获得认可和关注、出名的机会;

(5) 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工作条件, 对周围的工作环境有效控制;

(6) 职业保障、培训与晋升。

(四) 职能部门经理

(1) 获得经济利益;

(2) 能力的提高 (包括辨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别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行政管理技能) ;

(3) 经验的积累 (包括业务经验、技术经验) ;

(4) 争取有益的工作环境、更好的设备设施、有效的资料获取途径;

(5) 提升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个人获得较高的政治待遇。

(五) 客户

(1) 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成果;

(2) 根据市场的变化提出变更的要求。

四、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一) 利益相关者追求目标不一致产生冲突

作为项目管理者, 应该全面地识别项目利益相关者, 并对他们的需求进行管理和施加影响, 以“双赢”的理念, 激发积极因素, 化解消极因素 (李月琴、张芸, 2006) 。但在合作研发过程中, 各利益相关者都是追求实现自身利益, 有的追求的是长期的利益, 有的是短期利益;有的是经济利益, 有的是非经济利益;有的是整体利益, 有的是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据帕累托效率原理, 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好。所以, 合作研发中各利益相关者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必然损害到其他人的利益。这样一来, 必然会形成矛盾和冲突。

(二) 信息不对称为冲突形成创造了条件

企业与合作伙伴的高层管理者、项目经理、团队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信息, 从而导致他们各自之间信息非对称性。于是就产生了利益相关者运用信息优势进行偷懒和谋取私利的机会主义行为, 损害他人利益, 形成矛盾和冲突。

(三) 客观冲突与主观冲突

客观冲突是指由于技术、组织、流程、方法、工具及其他要素性原因引起的冲突, 它可以通过组织的自我调整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主观冲突是人为有意引发的冲突, 又可以分为合理性冲突与不合理性冲突。合理性冲突是指项目利益相关者在追求有合约保证或者符合社会道德的需求过程中产生的冲突, 冲突的结果可能是良性的, 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不合理冲突是为了引起领导重视, 突出自己身份和能力, 争取更多资源与权力, 摆脱某些不必要的人或工作而引发的不符合制度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冲突的结果一般是破坏性的。

(四) 冲突传递

一是由于矩阵式组织自身固有的问题双头领导项目一些人员和团体同时还还属于项目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 (原职能部门和公司) ;二者由于管理人员, 特别是项目经理的权力真空, 以及个人素质 (包括沟通能力) 上的原因, 造成了冲突而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 形成冲突传递现象。

冲突可以在组织、群体、个体三个层次之间进行纵向传递与横向传递, 这两种类型的传递都可以通过正式渠道传递, 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各种横向与纵向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冲突传递路径, 路径所经过的人员和组织不同程度地被卷入冲突之中, 由此造成了冲突的复杂性和更大的破坏性。

传统的思维把重点放在直接表现出冲突的行为主体上, 冲突的传递还要考虑冲突主体在冲突传递路径中所处的位置, 以及前后利益相关者与冲突的关联, 从整体上把握合作研发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五、协调利益冲突, 保证项目实施

可以说, 冲突是项目运行健康与否的一种显示指标, 相当于人体的体温计, 能反映多种问题。可以通过冲突行为表现来对项目管理水平加以推断和测定。企业要从协调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入手来进行管理, 应该认真识别、分析和处理企业组织内部的冲突。企业利益的实现要有系统的观点, 提前预测到冲突的可能, 以及冲突传递的路径与影响, 避免为获得局部和暂时的利益而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最终损害自己的利益。

企业要形成自己的冲突分析方法, 并在总结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结合企业实际, 创建冲突处理工具箱。

摘要:以经济全球化、技术复杂化为特征的经济环境下, 合作研发成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合作研发离不开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文章从主体层次、项目层次来研究利益相关者的系统性, 着重分析项目层次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客观冲突与主观冲突、冲突传递等问题。

关键词:合作研发,利益相关者,冲突

参考文献

[1]王勤.基于合作研发成员风险态度的激励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5.

[2]陈劲, 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 2006, (3) .

[3]丁荣贵, 张体勤.基于系统式思维的项目绩效管理[J].东岳论坛, 2005, (5) .

[4]丁荣贵.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责任[J].项目管理技术, 2004, (6) .

[5]尹贻林, 胡杰.项目成功标准的一个新视角——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核心价值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9) .

合作研发 第10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现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技术进步有内部、外部和合作研发三种途径, 即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合作研究开发。总的来说,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我国企业在技术进步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2010》显示, 中国国内企业期望提高研发投入的比例全球排名第一, 显示出在经过上一个10年经济的迅猛发展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技术进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以低技术水平为特征。一是研发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水平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较大、成功率不高, 对于引进的技术往往是被动接受, 没有能力再创新, 难以在技术上进行突破。二是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我国中小企业科研支出、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大型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76%, 科技成果中形成产业的仅5%左右。三是科研人员少、整体水平不高。我国目前约496万研发人员中70%多集中在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 中小企业科技人员极度匮乏。每万名员工中日本有132人、法国有125人、德国有高达459人为研发人员, 而我国只有30人[1]。

二、国外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较强的创新能力, 可归于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效的政策保证。早在20世纪80年代, 日本政府为进一步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 提高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 于1985年颁布实施了《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 政府除了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给予一定的补助金外, 还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并为其提供长期低息的技术开发设备投资贷款。美国政府要求联邦政府机构对于年研究开发经费在1亿美元以上的中小企业, 按一定比例拨出专款予以资助, 对研究开发经费超2 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 政府相关机构每年要为其确定科研项目和目标, 至1995年底, 相关政府资金拨款就达55亿美元。法国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制定了“先进技术推广计划”, 针对规模在2 000人以下的企业, 每年推广1 000个项目, 对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费用资助50%, 工业项目投资提供50%的贷款。

二是积极的公共服务。广泛采用孵化器培育企业, 是美国政府在技术创新作法上的一个创新。政府通过“孵化器”机制, 将技术、技能、企业家才能与资本联结在一起为技术导向的企业发展提供支持。这些孵化器一般都是通过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而建立起来的, 主要目的是促进技术向当地经济的扩散。据了解, 美国的一些著名企业都是从“孵化器”里发展起来的。硅谷所在地的技术孵化器在15年时间里把一个小小的农业市, 发展到拥有百万人口的高科技城市。美国政府针对小企业兴办后5年内破产率达50%的问题, 在一些大学企业管理系设立了1 000个“小企业发展中心”, 免费向小企业提供帮助。加拿大政府教育部门拨出基金, 对小雇员和业主进行培养, 并承担75%的培训费。英国议会通过了5百万英磅的预算, 建立一个官民合办的工业大学, 以卫星电视和人机交流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培养工业人才。法国、德国等国家建立了众多的中介服务网络, 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方面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信息、人员培训和进修、咨询和顾问服务。[3]

三是多元的资金扶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在于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对本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 但政府财政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政府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如美国、日本于1999年政府用于R&D财政投入占当年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7%和22%。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经费每年都维持在10多亿美元的水平。[4]西方国家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 财政对科技进步的支持范围和手段也不一样。

三、以合作研发为主的中小企业技术进步途径

我国中小企业总的发展时间不长, 因而规模小、外部发展环境还不尽完善。这些先天缺陷使其在技术进步途径上没有太多的选择。增加研发投入激励技术创新主要的还是国内大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中外合资途径和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 依靠技术引进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这一途径, 主要适用于企业的初创阶段, 这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外部途径越来越难满足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从技术供给方来讲, 往往不愿意出让一些核心技术, 所以引进的技术质量不是很高。事实上, 高精尖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获得也只能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与合作开发的途径来获得, 而合作研发获取技术进步当然地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阶段的战略选择。

从国外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成功经验来看, 充足的资金投入、合格的人才培养、先进的科研设备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合作研发谋取技术进步对于资金有限、缺乏人才和设备、无力承担技术创新项目的我国中小企业就有着重要意义, 成为其技术进步的最重要途径。合作研发的形式主要是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 充分发挥三方在资金、人才、和设备上的优势,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三方合作研发的产学研平台, 是一种能实现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一是有利于中小企业摆脱在研发上科研人员不足和缺少设备的困境。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高低以及科技投入的多少是科技进步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重要标志, 也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注定在这些方面力不从心, 从而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这样反过来又影响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陷入一种非良性循环。基于产学研的合作研发可以中小企业免于技术研发人才、设备、实验室等方面的全额投入, 确保充足的生产和营销资金。

二是有利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和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其原因固然与高校扩招有关, 但是更主要的还是高等教育没能完全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上没能反映市场变化和需求, 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 反映了大学生就业意愿和岗位不匹配, 也说明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与企业加强合作联系, 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就业市场需求, 有的放矢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是有利于科研院所解决经费不足和加快成果转化。地方科研院所是当地技术创新、造就知识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但是企业化转制后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以科技研发为主, 还是以技术服务为主, 以产业化为方向还是以贸易等其他产业为方向, 以基础研究为主还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等定向问题。由于地方科研院所的诞生源自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 科研人员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 加上研发设备价格昂贵、折旧快等原因, 其在研发投入上收到制约, 成果的转化也慢, 和高校联合可以更新人员, 和企业联姻可以得到资金和加快成果转化。

在推行产学研结合、合作研发以获取技术进步的过程中, 中小企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企业自身要高度重视, 切实树立起技术兴企的观念。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就会被市场淘汰, 要是不在自己的技术上加以创新, 就会被市场赶出去。因此企业要处理好生产和研发两者之间之间的关系, 在合作研发上加大投入。

第二, 积极建设能与产学研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大学生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 而实践教学也正是高校本身的弱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可以借助企业这一广阔平台, 实现互惠互利。积累了一定经验的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签约毕业后留用, 作为企业技术储备人才, 享受比普通工人更好的待遇。

第三, 深化与高校的产学研联合, 建立产学研奖励基金。企业在高校设立专项基金, 对企业所需的专利技术和发明进行资助和奖励。在很多高校, 尤其是一些研究型大学, 本身就有较好的研究平台, 实验室和研究人员齐全。近年来规模日益庞大的研究生可以在硕、博导师的指导下, 广泛开展应用研究。企业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较快地、高效地获取所需技术,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第四, 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建立研发合作基金。转制后的科研院所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市场经济活动是企业综合能力的反映, 需要经营人才、开发研究人才、生产制造人才、销售人才、金融人才、财会人才、宣传策划人才、科研生产管理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企业中各负其责, 协同一致。转制后的科研院所, 其开发研究人才很强, 但其他类型人才较缺乏, 导致人才失衡, 对其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科研院所以技术输出为主, 由于“含金量”大、研发支出大, 因而流动资金明显不足, 难以支撑规模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徐丰伟, 吉晓婷.科研院所转制后存在问题及对策.创新论坛, 2007, 1) 而企业正好相反。这样, 科研院所就可以通过对企业的科研立项申请, 获取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可以通过对科研院所的成果收购, 享有企业所需的最新技术成果。

参考文献

[1]琚钰.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之路[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 5) .

[2]从美国小企业发展着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http://www.bioon.com/industry/reviews/48314.shtml.

[3]余思畅.创新思路加快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J].社会主义论坛, 2009, (9) .

合作研发 第11篇

近日,在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上海贝尔与中国移动研究院正式签署Nanocell技术研发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致力于该项新型低成本、高速率移动接入网络架构和产品方案的研发。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其它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宽带接入、视频等移动数据业务需求不断增长,如何提供低成本、高带宽的移动接入方案成为运营商亟需解决的问题。Nanocell是中国移动研究院提出的一种新型的集成Small Cell及电信级WLAN的移动接入产品形态及其系统方案。Nanocell具备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更灵活的部署方式和更多样的无线接入手段。这些理念恰好和上海贝尔“灵云无线”(lightRadio TM)的理念不谋而合。

“灵云无线”(lightRadio TM)是阿尔卡特朗讯和上海贝尔在2011年2月的世界移动通信展上向全球运营商提出的全新组网结构。现有的以2G/3G/4G宏基站为主的传统组网方式已经被证明完全无法满足这几年来爆炸性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商必须尽快建设一张基于4G移动互联网特性的无线网络,再后续逐步兼容到现有的2G和3G移动网络。这种新型无线网络必须要具备和充分掌握几个关键技术,包括天线与无线设备一体化 (Cube)、与光和IP传输网络机密结合的灵活BBU部署方案(SoC)以及虚拟化控制器(Cloud)。而“灵云无线”(lightRadio TM)正是这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统称,与中国移动Nanocell以及之前推广的“C-RAN”未来无线网络部署策略完全契合。

合作研发 第12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企业新产品,研发

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北方重工) 是在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矿山机械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

企业过去由于是计划经济生产模式, 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改革开发后, 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 并经过的消化吸收, 开发一些新产品, 但由于企业科研开发基础薄弱, 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很难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十五”期间, 企业开始走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之路, 自行设计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LS4531立式辊磨机、MQY5585溢流型球磨机、MTZ4384筒式磨煤机、150m2环冷机、系列湿式脱硫球磨机等产品创造了中国之最, 填补国内空白。使公司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软科学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企业发展新的效益增长点。

“十一五”以来, 北方重工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和合作。合作重点将由传统的单项技术合作和结构分析与计算, 向合作开发核心产品和技术方向转移, 发展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技术成果。不断开发新市场、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 不断研制新产品, 使公司产品不断向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方向挺进。

北方重工根据本企业的产品开发战略、就主导产品如全断面掘进机等的开发提出“盾构机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全断面掘进机刀盘整体结构及刀具选配布置研究、超前地质勘探技术研究、TBM破岩机理及全断面掘进围岩损伤特征研究、全断面掘进机数字样机关键技术的研究、全断面掘进机实时管理系统研制、全断面掘进机支撑、推进换步及姿态调整控制技术的研究、全断面掘进机刀具地质适应性研究、全断面掘进机遥现集中操控技术研究、全断面掘进机管片拼装机关键技术研究、刀盘检测技术及其减震研究、全断面掘进机刀盘多电机同步驱动控制技术、超前地质勘探技术研究等研究内容, 并分别与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武汉岩土所、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浙江大学、沈阳航空学院、天津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地质所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 进行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专项研究, 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盾构机等主导产品开发设计及研制过程中, 最终将产品投入到国内外市场。

通过产学研合作, 北方重工与吉林大学合作完成了主推进和刀盘驱动扭矩参数选取计算研究和软件开发、刀盘地质适应性设计和结构布置研究、复杂受力条件下刀盘、盾体钢结构强度刚度有限元分析计算、盾构施工时土体压力外载荷的计算研究、刀具切削机理及力学模型的建立、刀盘扭矩数学模型的构建、盾体推力数学模型的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 解决了超大型盾构部件的加工、焊接、组装等制造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 解决了大型泥浆循环系统选型计算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解决了刀盘刀具磨损在线检测研究核心技术难题, 建立了盾构机现场运行数据库。完成了相关技术标准研究122项,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设计、制造和检验的企业标准编制7项, 申报了10项专利, 在设计制造技术攻关过程中, 研发组成员通过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和制造难点, 并结合实际, 撰写了许多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 发表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关盾构机方面的论文, 其中有6篇论文被国家一级刊物选用发表。

2008年12月由北方重工为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工程开发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膨润土气垫式泥水平衡盾构即QJRN-112泥水平衡盾构, 通过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持的科技成果 (新产品) 鉴定。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工程集长距离、大直径、高水压、软硬不均、石英含量高和地中对接、洞内解体等多种复杂难题于一身, 为世界盾构施工所罕见。在设计开发QJRN-112泥水平衡盾构过程中, 北方重工充分而有效地应用吉林大学的科研成果, 结合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项目的特殊性, 进行集成创新和再创新, 建立起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泥水盾构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该设备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首次开发研制出能够同时在高水压、软硬不均、渗透性强、高石英含量等复杂地质构造中进行隧道掘进的大直径 (Φ11.182米) 膨润土气垫式泥水平衡盾构。开发研制的适应软硬不均复杂地层的大直径复合式刀盘、方便地下拆机运输的双层盾壳和分块结构、六自由度真空吸盘式管片拼装机等为国内首创, 整机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直径高承压 (0.7MPa) 泥水压力舱压力控制精度、主驱动系统等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套设备满足了我国隧道施工领域对大型泥水平衡盾构的急需, 已成功运用在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施工中, 具有“地中对接、洞内解体”长距离隧道施工功能。填补了国内大型泥水平衡盾构设计、制造领域的空白, 成功替代了进口, 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截至目前为止, 北方重工通过产学研合作, 相继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断面掘进机, 产品包括2大类 (盾构机和硬岩掘进机) 5个系列 (辐板式土压、辐条式土压、泥水平衡式、双护盾硬岩、单护盾硬岩) 。已获得62台全断面掘进机合同, 总额达45亿元。并全部得到了工程应用, 实现了全断面掘进机的的产业化。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多年来, 北方重工通过产学研合作, 自主创新、优势互补, 逐渐建成人造板、全断面掘进机、轧制设备、大露天矿等大型成套装备的技术创新研发设计平台, 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机设计集成技术以及配套工艺技术, 完成了多个新产品开发研制项目, 包括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机、土压平衡盾构机、全断面硬岩掘进机、磨煤机、水泥生产线成套设备、中厚板精整剪切成套设备、烧结设备、带式输送机、堆取料机、千万吨级矿山破碎粉磨成套设备、锻压设备等, 其中年产2000吨高性能镁合金薄板轧制成套设备、年产40万吨废钢破碎生产线成套设备、DCG200全液压锻造操作机、门架式顶堆侧取堆取料机、臂式斗轮取料机、7500t/d原料立磨、年产200万吨水泥粉磨站等为国家急需的重大装备。同时与国外相关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大型排土机、履带运输车、双模式土压平衡盾构机、适用于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的风扇磨煤机、千万吨级大型球磨机等重大高端装备, 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在重大新产品全断面硬岩掘进机等产品的开发中,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断面掘进机战略联盟, 共同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验, 全面实现产业化, 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在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替代进口, 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3年北方重工开发的一批重大的新产品14项获得国家及省市的科技奖励, 其中“φ5.8米双护盾硬岩掘进机”获国家科技部2013年度战略新产品奖, “大型全断面掘进机”获辽宁省首届研发成果奖, “DCG200液压锻造操作机”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散料装卸输送成套装备”获得沈阳市科技振兴奖, “高性能镁合金板材轧制成套装备”和“年理能力40万吨废钢破碎成套设备”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系列盾构机、水泥立式辊磨机等两种产品获辽宁省名牌产品称号;球磨机、烧结球团设备、中厚板轧制生产线等3种产品获沈阳市名牌产品称号, 申请专利36项, 其中31项发明专利。

结语

企业的发展动力源于对市场的了解, 市场包括的不仅仅是市场需求, 还包括竞争。具有竞争的市场才有发展的空间, 企业在竞争中的进步才能够推动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平台。

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中生存, 并寻求出路, 只有依靠科技以及信息, 新的技术以及创新, 才能够持续的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企业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 才能够研发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而企业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科研院所以及各大高校, 通过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提供的生力军, 利用产学结合、密切合作的方式, 为企业技术进步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技术优势, 从而改变企业生存的环境, 强化企业在科技、信息方面的薄弱点, 不断的储备技术资源, 推动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提高产业技术含量, 改善企业由于科技滞后而造成的被动局面。通过这些努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 培育新的发展点, 找寻新的经济出路。以此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安宇.研发外包契约类型选择:固定支付契约还是成本附加契约[J].科学管理研究, 2008 (04) :34-37.

[2]李栋华, 顾晓敏, 任爱莲.知识来源与企业创新:基于DEA的研究[J].科研管理, 2010 (02) :42-48.

合作研发范文

合作研发范文(精选12篇)合作研发 第1篇目前关于企业技术合作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因技术的外部性和外溢性而产生的合作, 其中包括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