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精选9篇)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2~72岁,平均5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间歇跛行,其中3例,由于剧烈疼痛已无法行走,单侧下肢疼痛、麻木20例,双侧12例,病程1~18年,平均9年6个月。入院后,全部病例均行腰椎正、侧位X片和前屈后伸位X线平片及MRI或CT检查,32例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改变,Ⅰ~Ⅲ度腰椎滑脱27例,5例提示腰椎失稳。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俯卧位于脊柱手术支架上,术前行C臂X光机定位,行腰部正中切口,局部注射低浓度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防止局部过多出血),分离显露病变腰椎节段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及横突,术中行棘突、全椎板、黄韧带充分切除减压,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摘除明显突出于椎管的椎间盘,使硬膜囊松弛,神经根活动度良好,术中注意保护硬膜囊及脊神经根。术中用C型臂X光机定位确定滑脱位置并加以内固定,根据减压的程度决定进一步植骨融合,包括椎间关节融合和横突间植骨融合。

1.3 术后处理

手术后伤口行负压引流,2~3 d后拔除。术后1周内指导患者在床上行双下肢直腿抬高功能练习,防止神经根粘连。术后2周左右拆线,老年患者及营养不良患者可适当延长拆线时间,根据术中内固定、植骨情况及患者骨质情况,4~8周指导患者扶拐,带腰围下床活动。出院后每月定期复诊,摄X线片了解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及植骨融合情况。

2 结果

32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跛行改善者32例(100%),下肢肌力障碍恢复22例(68.75%),肌萎缩10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6例感觉障碍者术后均有恢复,其中6例完全恢复,10例部分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术前腰椎滑脱15例完全矫正,17例大部分矫正,滑脱钉内固定位置佳,无松动。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多系腰椎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及长期体力劳动等多种因素所致,多伴有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可能导致硬膜囊受压,出现马尾神经及相应的神经根症状。手术一定要做到充分减压、充分植骨,其中减压是否彻底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植骨是否充分关系到骨的融合情况及脊柱稳定性,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断棒、断钉的发生[2]。

腰椎滑脱多伴有继发性腰椎管狭窄,术中行腰椎管彻底减压后,又将增加腰椎的不稳定性,从而产生较减压前更严重的临床症状。行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腰椎的稳定性,为腰椎管狭窄彻底减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通过后路内固定使减压手术带来的不稳定获得后方稳定的代偿作用,同时内固定还可以使摘除椎间盘后的相关间隙的高度得到维持,并减少残余或进一步变性的组织向椎管内突出,导致椎管狭窄[3]。

参考文献

[1]Guigui P,Uivieri J M,Lassale B,et al.Reoperations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stenosis[J].Rev Chir Orthop Reparatrice Appar Mot,1995,81(8):663-671.

[2]徐阿炳,张玉良.RF-Ⅱ与Steffee钢板治疗腰椎滑脱107例对比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0(2):100-101.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2篇

关键词:腰椎骨折脊柱钉棒系统手术配合Trifix系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0-02

脊柱骨折患者常会伴有神经损伤、椎管狭窄,多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坍塌压伤、重物或暴力砸伤导致。造成腰椎骨折要尽早手术,以便减少神经损伤。腰椎骨折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胸腰椎骨折常见的手术方式。即采用俯卧位从腰背部切开行内固定手术。脊柱手术时间较长,要求高,需要医护密切协调配合。总结2011年至2012年6月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15例,手术配合要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到2012年7月入院的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到68岁,平均59.4岁,其中4例伴有高血压,3例伴有肾结石,骨折原因均为暴力或重力所致,损伤部位为L1 8例,L2 5例,L3 2例,平均住院时间12天,平均手术时间2.1小时,出血量200到250ml,手术顺利,无相关并发症,术后预后好。

1.2手术方式。患者取俯卧位。在脊柱后正中行手术切口,长度以使伤椎以及其上下相邻的员个椎体暴露为宜[1]。在C臂X光机下透视确定位置,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韧带。暴露患椎及上下各一个脊椎的椎板。咬骨钳咬去横突和上下节突的软组织,咬去定位处脊柱部分骨皮质部分后,开口器钻孔,用定位针插入孔内定向,使用C臂X光机透视确定位置。根据确定的进针长度,用“T”型杆套筒扳手连接合适的椎弓根钉尾部置入螺钉,同法置入其他螺钉,安装内固定系统,复位并拧紧螺母固定钉棒。必要时实施行椎板减压和植骨。用0.9%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后,放置引流管,清点用物。关闭切口,覆盖无菌敷料[2]。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术前访视。术前1d根据手术通知单,到病房查阅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和诊治经过,向患者介绍使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脊柱的优点是在固定骨折的同时还能对移位的脊柱进行复位和固定。手术创伤小,出血少,配合护理恢复快[3]。消除患者顾虑;向患者介绍手术体位为俯卧位,询问患者在该体位下的耐受情况,术中使用C臂X光机配合手术。

2.1.2物品准备。洗手护士准备常规骨科基础包、脊柱手术器械包、钉棒内固定器械、手术衣、手术布包、无菌敷料、无菌手术医用膜、无菌引流管、无菌C臂X光机防护罩等常规用物;巡回护士准备俯卧位体位垫及软枕、高频电刀、C臂X光机等。

2.2手术配合。

2.2.1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2.2.1.1安置手术体位。患者手术体位的正确摆放对手术的顺利的进展至关重要。本组患者都采用俯卧在体位架上,受压部位垫上啫喱垫,防止压疮。患者头额部枕在U型架上或稍向一侧,两手放头侧,胸腹置于体位架的软垫上,没有体位架可以直接在胸部垫一个大软垫,尽量靠前上,髂棘两侧各垫软枕,使得胸腹呈悬空状态[4]。膝关节下垫软枕,但要防止膝关节过伸。踝关节下垫软枕,防止踝关节过度背伸。注意体位架稳固,防止病人坠床。静脉通路一般建立在上肢,15例手术患者术后无压疮等并发症。

2.2.1.2观察病情变化。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避免發生并发症;注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维持各个管道的通畅;术中4例高血压患者要严密观察术中血压的变化;注意维持和保护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本组患者术后均无呼吸困难、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

2.2.1.3C臂X光机的摆放。C臂X机存在移动困难,手术过程中要频繁使用C臂X机透视定位,注意C臂X机的摆放做到不防碍手术者操作,移动范围小,不易污染为好。手术开始前固定放置在病人麻醉头架下方,套上无菌防护罩,使用时操作者把机器往下移动对好位置透视,完成后移动到原位。正确摆放C臂X机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

2.2.2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2.2.2.1准确把握时机传递器械。术中密切观察手术医生的进程,及时、准确、无误地传递手术器械可以缩短手术时间[5]。

2.2.2.2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原则。该手术有钉棒植入患者体内,植入物必须按规定灭菌,并有生物监测结果,合格的才能使用。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出现手套破裂和防护罩污染及时更换,防止手术感染。

2.2.2.3手术器械的摆放。该手术使用的器械较多,合理摆放器械,防止污染,便于传递,以缩短了手术时间。

3体会

3.1脊柱骨折严重时会损伤脊髓造成瘫痪,对病人身心影响较大。术前访视内容要全面,必须了解病情,向病人介绍手术方式,手术室环境、设备等;介绍同种病人手术后康复情况。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思想顾虑,对患者配合手术与康复起关键作用。

3.2避免意外伤和压疮。脊柱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人采用俯卧位,病人俯卧在体位架上,麻醉后处于强迫体位。注意体位架稳固,病人卧位舒适,做好约束固定,防止患者坠床。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俯卧时间长,受压的胸腹部、头额部垫上啫喱垫,防压疮。腿脚垫软枕处于功能位置。

3.3熟炼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手术方法。器械护士为专科护士,必须熟炼掌握脊该手术器械的使用,各类器械合理摆放;掌握手术方法和步骤,及时、准确、无误地传递器械;C臂X光机合理摆放,保持无菌并不防碍手术,熟炼操作;各方面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可以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建,卢东辉,罗柏清,罗志良.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02例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10(3):138-139

[2]孙育红.手术室护理操作指南.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30-231

[3]文坤树,蒋波,蔡勇平,张家金,高新民,高劲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体会.重庆医学,2012,41(15):1496—1498

[4]魏革.手术室护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7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41例, 其中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为20~58岁, 平均年龄为42.2岁。致伤原因中, 车祸伤15例, 高处坠落伤20例, 压砸伤6例。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20例, 多节段椎体骨折21例。损伤平面中, 最高给T7, 最低为L4。41例患者中, 胸腰椎同时骨折12例, 腰椎骨折19例, 胸椎骨折10例。骨折类型按照Denis分型, 压缩型18例, 爆裂型19例, 骨折脱位4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定, 术前对患者的脊髓神经损伤进行分级, 2例A级, 5例B级, 7例C级, 14例D级, 13例E级。有11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如骨盆骨折、血气胸、四肢骨折等损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 患者麻醉后取俯卧位, 常规切口取脊柱后正中位, 标志钉按照常规进针点置入, 给予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定位, 定位到理想位置之后, 进行扩孔的操作, 此操作应用扩孔器完成, 旋入适当直径和长度的椎弓根螺钉。后侧椎管减压, 连接纵向杆, 保留减压骨块, 对压缩畸形及脊柱后突进行纠正。将螺母旋紧, 经椎弓根用粗克氏针将剪成碎骨块的保留减压骨块回植于伤椎椎体, 尽量向椎体前方植入。常规闭合伤口, 给予48h负压引流, 手术后8~10周, 负重功能锻炼在保护下进行。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复诊, 均给予4~36个月的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为16个月。Cobb’s角术前为18°~40°, 平均值为22°, 术后为1.6°~8°, 平均为3°。前缘33.5%, 后缘76.5%为椎体术前平均高度, 前缘90.5%, 后缘96.5%为椎体术后平均高度恢复情况。在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时候, 只在脊髓损伤分级A级的患者无改善, 其余的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2~3级的恢复。

3 讨论

3.1 治疗目标

椎管狭窄、神经损伤等体征及症状常常是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伴随症状, 椎管间接减压或直接减压必须进行。前方减压和后外侧减压都是直接减压, 其缺点是出血多、手术创伤大, 神经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通过后路对后凸畸形用内固定器械进行矫正即是间接减压, 通过伸展后纵韧带, 以实现椎管内占位物自行复位的目的。理想的后路内固定应达到: (1) 彻底椎管减压及解剖复位; (2) 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 (3) 骨折愈合通过可靠的固定而起到促进的作用, 畸形不复发; (4) 早期离床康复, 对护理有利[2]。

3.2 优点及其选择

在整个椎体上, 椎弓根是力学强度最大的部分, 固定比较牢固, 很大的应力均能够承受。脊柱的前、中、后三柱经椎弓根螺钉均可以贯穿, 能够起到三维矫形的作用, 与传统哈氏棒相比较, 损伤更小、固定节段更少、矫形良好、操作更简单、容易显露, 从而提供了有利的早期功能锻炼条件和术后康复条件。传统的技术中如Luque棒及Harrington棒等因固定节段长、创伤大, 所以临床应用中常仅限于稳定和完整的脊柱中、后柱结构的患者。内固定装置中比较新型的钉-棒结合式椎弓根, 中华长城和RSS-III, 通过撑开和旋转器械, 对椎体的多方骨折和移位实现了立体的矫正, 尤其是椎体爆裂性骨折, 可有效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 且作用可靠, 固定节段短, 与脊柱骨折三维固定的原理相符合[3]。

3.3 手术时机和关键

手术最佳时机是伤后2周, 如果患者有神经损伤的体征和症状, 在稳定的生命体征前提下, 应尽早进行固定及减压, 越早效果越好, 同时还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椎弓根内准确地置钉是手术的关键, 同时, 它也是保证良好的胸腰椎骨折固定及复位的基础, 是避免严重并发症造成的关键。

3.4 治疗多节段椎体骨折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 高能量损伤是造成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致伤原因, 由于其损伤机制比较特殊, 使得脊神经损伤及脊柱不稳定性增加, 目前对其治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稳定骨折或伴有脊髓损伤的骨折阶段, 应首选手术进行治疗, 伴有多节段胸腰椎不稳定的骨折, 应尽量给予手术进行治疗。如果手术只能进行1处, 则近节段优先。

3.5 适应证

患者骨折如果属于爆裂骨折或严重的脱位, 对前、后纵韧带的完整性造成了破坏, 椎管内骨块造成了游离, 则需将椎板切除, 复位在直视下进行, 以保证椎管加压充分。如果患者骨块突入椎管1/3以上, 椎弓根钉棒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应用的时候, 应切开椎板, 且骨折块复位在直视下进行。如果患者合并脊髓损伤及椎板骨折, 也应同时行椎管探查, 椎板减压[4]。

综上所述, 只要术者熟练地把握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 把握操作技术, 采用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有手术适应证的胸腰段脊柱骨折, 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自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41例, 对其给予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 手术之前, 对所有患者均给予CT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 术中置钉在常规C型臂X线机监控下完成, 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及神经功能评价, 决定是否进行植骨融合术及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通过CT及X线复查, 复位率达90%以上, 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3个月。结论 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出血少、创伤小等优点, 能够有效复位椎体骨折, 减压充分, 重建脊柱稳定性, 是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胸腰椎,骨折,效果,影像学

参考文献

[1]董银顺, 李涛, 段玉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5) :865

[2]朱伟新, 赵杰, 付秀文, 等.后路手术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2 (6) :79.

[3]秦志勇, 王建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6) :19.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4篇

[关键词]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51-02

近年来随着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运用,有学者发现其具有稳定性高、固定阶段少以及影响脊柱活动度小等特点,从而得到广泛运用[1]。为探究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运用,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9~55岁,平均(34.3±12.2)岁。致伤原因:建筑坠落伤21例,车祸8例,重物砸伤6例。损伤部位:胸椎18例,腰椎11例,胸腰椎合并骨折6例。临床表现:排尿困难21例,双下肢完全截瘫8例,双下肢麻木17例。ASIA损害分级[2]:A级5例,B级11例,C级16例,D级3例。术前均进行X线以及CT检查,21例患者采用MRI检查。并按照wolter分型对椎管侵犯进行评价:Ⅰ度9例,Ⅱ度23例以及Ⅲ度3例。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异常,对手术不能耐受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本研究中,17例患者采用静脉全身麻醉,18例采用连硬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单,以受伤脊椎为中心,取其后方正中入路,将伤椎以及上下椎体的椎板、关节突、棘突以及横突进行暴露;采用Mergerl进钉法在受伤脊椎的上下椎体椎弓根部各植入两根定位针,并在术中进行X线侧位片检查确定位置准确后,采用5.5 mm的丝锥扩大钉道并向其拧入弓根镙钉;对受伤椎体椎板进行有效的减压后,进行椎管内探查,对突入椎管的骨块采用“L”器具向椎体前方进行推压,从而使其复位,随后进行连接棒的连接;对受伤椎体进行修复,在复位固定后,进一步进行椎管内探查,对难以复位的椎管内骨片进行摘除,同时对双侧横突间植骨,术后进行常规负压引流2 d。

1.2.2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抗生素使用,对具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根据其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甲基强的松龙进行冲击治疗1~3 d。术后3~5 d在家属的陪同下佩戴腰围下地运动,并进行腰背肌功能的练习,术后6~8周取除腰围并在术后3个月开始正常的运动。

1.2.3 术后随访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2年1个月的随访,随访中对患者的疼痛程度、Cobb's角度、受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进行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1.3 疗效评价

患者治疗6个月后采用Frankel评分法进行评价:A: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仅存某些感觉;C: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D: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E:深浅感觉肌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A级表示无改变,B、C级表示好转,D级以及E级表示优良。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本组患者术前术后受伤椎体的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后缘平均高度比值、Cobb's角度、疼痛程度比较,术后患者的相关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后Frankel评分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Frankel评分结果显示,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9例,E级20例,优良率为82.3%。

3 讨论

随着对脊柱爆裂骨折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减除脊髓压迫、保持和增强椎体的稳定性已成为治疗脊椎爆裂骨折的关键[3-4]。脊柱胸腰段作为脊髓活动度最大的部分,由于其躯干活动应力集中、脊柱生理弯曲移行等特点,成为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而当其发生骨折时马尾以为脊髓的损伤是其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学者指出,胸腰段爆裂骨折在脊柱外伤中较为常见,但由于其损伤机制以及损伤类型较为复杂,而且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作为多阶段胸腰段骨折,可伴随非相邻节段的骨折,因此,胸腰椎爆裂骨析治疗较为棘手[5-6]。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一般手法复位以及牵引其治疗疗效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系统具有稳定性好,影响脊柱活动少以及固定阶段少等特点[1]。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损伤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后缘平均高度比值、Cobb's角度、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且有82.3%的患者Frankel评分达到优良。因此,笔者认为对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春发,韩锡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55-56.

[2] 李公伦,孙杰,李银喜,等.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9,6(5):55-56.

[3] 周文彬,周树立.AF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30例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6):90-91.

[4] 李华军.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减压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86,188.

[5] 迟晓飞,姜泳,赵钢,等. 胸腰椎爆裂骨折三种后路术式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0-41.

[6] 张家俊,张继源,陈建福,等.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1):38.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月—9月收治的40例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在25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0±5.36)岁;试验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在25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0±5.32)岁。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微创小切口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连续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处于悬空状态,C形臂X线机下将4枚克氏针以井字形摆放在患者背部需固定的椎弓根体表投影部位,对此部位进行定位及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后,在进行标记的部位分别做长约1.5 cm的切口。依次切开患者皮肤及皮下腰背筋膜,从腰长肌及多裂肌的间隙进入,暴露人字嵴进针点,实施开口操作,放置长尾椎弓根钉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将螺丝放置在合适的部位,选择2根钛棒(合适长度),预弯后将钛棒经由一侧下方切口插入,通过患者肌间隙进入上方椎弓根钉槽,向上方插进5 cm左右,从上方将钛棒向下回插至下方椎弓根钉槽内。对钛棒的位置进行调整后,观察钛棒是否放置在合适位置,撑开复位脊柱骨折,拧紧两端螺钉,冲洗并缝合切口,切口位置无需置负压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恢复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手术成功,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能够自理,检查后完全恢复正常为显效;手术成功,患者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检查后部分恢复正常为有效;手术失败,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变,生活无法自理,检查后未恢复正常为无效[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恢复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传统手术方式一般为腰椎后路暴露方式,导致患者多裂肌及支配神经功能损害,手术后极易出现脂肪沉积、肌肉萎缩及纤维化等多裂肌退行性变[3];手术需要广泛将椎旁肌牵开,极易出现局部血运中断现象,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性变性坏死,对多裂肌生理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可能导致手术后患者出现慢性腰背痛现象[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

微创小切口手术入路是由患者自然肌间隙进入,不需要进行广泛椎旁肌牵开及剥离操作,能使局部血运中断导致的缺血变性坏死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避免[5],将多裂肌的生理功能最大化地保留下来,有效维持患者脊柱稳定性,减少手术后出现慢性腰背痛的现象[6]。除此之外,微创小切口后路放置钉棒方式能减少肌肉组织损伤,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便利,手术时间得到缩短[7],能有效减少手术后切口感染现象的出现[8]。采用长尾定向椎弓根钉连接的操作方式较为简单,长尾钉穿入纵杆操作更简单,降低了纵杆纳入U形钉座的难度,手术前不需要进行体外牵拉复位操作[9],可直接采用撑开器对患者进行撑开复位操作,同时还能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实时调整复位情况[10]。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微创小切口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的试验组腰椎骨折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恢复时间均优于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微创小切口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快速恢复健康及改善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勤,田伟,刘波,等.导航辅助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9):1339-1341.

[2]蓝声洪,唐小祥.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44-245.

[3]王弘,徐宏光,王凌挺,等.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28(3):174-176.

[4]唐康,张文志,段丽群,等.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3):253-257.

[5]王建华,王善琛,陈立业,等.几种微创椎间融合术内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比较[J].脊柱外科杂志,2011,9(1):35-38.

[6]徐华梓,池永龙,倪文飞,等.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策略[C].第一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81-88.

[7]蔡子军,吴培斌,熊含颖,等.微创通道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4,43(16):2611-2613.

[8]商澜镨,周方,姬洪全,等.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5):711-716.

[9]罗奕,刘静,扬春,等.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50):79-80.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以我科201 2年4月~2014年4月间诊治的1 2 4 例TBF患者为对象, 患者均经精密检查后经过影像确诊为TBF, 并根据患者的适应症情况和自身要求进行保守治疗或IFNSS手术治疗, 根据治疗方式分成保守组和IFNSS组两组, 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比率、骨折原因等资料没有大差别 (P>0.05) , 可比.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 保守组:对患者的折椎高度、Cobb’s角度进行测定, 若高度≥60%、Cobb’s角<35°, 可判定其骨折情况较为稳定, 采取卧位睡眠、修养复位、石膏固定支持以及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措施; (2) IFNSS组:俯卧患者, 做好术前相关准备工作.全麻成功后, 手术中使患者的腹部处于悬空的状态, 同时进针、标记, 根据X线透视情况, 实施椎管插管后路减压术, 并将残余组织剔除, 实时定位折椎结构, 并在与折椎上部平行的位置将探针置入折椎, 拧紧矫正钉固定.后置入所需弧度的矫正棒进行复位.在术后患者可适量活动促进椎体的功能康复, 并在痊愈后去除钉棒固定装置.

1.2.2 疗效评价参考Frankel法对TBF患者椎功能的恢复情况的评价标准将术后疗效分成痊愈 (患者自主活动正常, 无合并症产生) 、有效 (患者自主活动基本正常, 无合并症) 、好转 (辅助下活动正常, 存在轻微并发症症状) 、无效 (功能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 .

1.3 统计方法%为计数x±s表计量t检验IFNSS手术前后的折椎高度, 卡方检验组间患者的功能康复总有效率, P<0.05差别明显, SPSS19.0处理.

2 结果

表1中, IFNSS组患者的折椎的前后缘高度与治疗前比明显增高 (P<0.05) .

表2中, IFNSS组患者的椎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55.3%, 显著高于保守组的33.3% (P<0.05) .

3 讨论

TBF的表现症状为椎体侧分和椎缘下陷, 从而压迫和损伤椎神经、脊髓, 并使整个脊椎结构变化、不稳定性增大.TBF的致残率、致死率高, 患者入院后需及时进行影像诊断, 并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治疗[1,2].

针对患者的不同骨折程度和治疗需求, 对于TBF的治疗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其中IFNSS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手术方法, 为讨论其临床应用的特点, 进行本研究.数据反映, 在治疗后, IFNSS组患者的折椎的前后缘高度与治疗前比明显增高 (P<0.05) , 而在功能康复方面, IFNSS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5.3%, 明显高于保守组 (P<0.05) .就两种治疗的优缺点来分析, 保守治疗的风险性相对较小, 且针对其适应症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但研究证实保守方案中发生感染和合并症的机率较高, 同时容易压迫神经, 不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而IFNSS是一种后路手术, 其操作简单、安全, 钉棒的矫正固定可使脊柱的稳定性显著增强, 同时减小折段对神经的压迫, 更能促进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 在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的同时也便于在痊愈后加以去除[3,4], 正是由于IFNSS具有较低的组织神经的压迫性和损害性、功能恢复的高效性以及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易于操作性, 因此IFNSS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沈健, 魏威, 费骏, 等.改良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1, 24 (4) :311-314.

[2]沈传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03 (13) .

[3]许球祥.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 10 (7) :319-319.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2例(2007年2月~2014年12月病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7.6±8.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3例,高处坠落伤18例,重物压砸伤11例;骨折节段:T119例,T1222例,L117例,L24例;骨折根据Denis分类:Ⅱ型31例,Ⅲ型21例。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7例,B级15例,C级24例,D级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6 h~9 d,平均间隔(4.8±1.5)d。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7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俯卧于弓背架上,使其腹部悬空。取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后正中纵形直切口,逐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剥离椎旁肌肉,显露患椎及其远、近侧各一个椎体的关节突及横突,采用Weistein法确定椎弓根进钉点,在C型臂X线透视辅助下植入相应长度和直径的椎弓根螺钉。于椎管压迫较重一侧常规进行椎板切除减压。对于椎体后缘骨折块突入椎管者,以特制的复位器进行推顶复位。安装双侧连接棒,进行骨折椎体的撑开复位、固定。将术中所切除的椎板等进行横突间融合植骨。再次以C型臂X线透视,确认胸腰椎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植入位置良好。冲洗、关闭切口,外以无菌敷料包扎,切口内置引流管1根。术后常规予以预防感染、脱水、营养神经等对症药物治疗。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同期辅助高压氧治疗。定期门诊复查拍片,了解骨折及脊髓损伤恢复情况。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于术后第2天进行针灸治疗,穴位取督脉、夹脊穴、足三里、环跳、委中等穴位,合并尿潴留者,加取关元、三阴交等穴位。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4~6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等级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过9~2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2.7±4.5)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满意,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术前两组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注:术后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高能量创伤所致的胸腰椎骨折在临床发病率逐年增高,占脊柱骨折的30%~60%,已成为脊柱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病种[1]。由于创伤多累及脊柱的前柱、中柱甚或后柱,常导致脊柱稳定性破坏,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脊髓,故胸腰椎骨折多伴发脊髓神经损伤。尽快实施手术扩大椎管容积以解除脊髓压迫及重建脊柱稳定性已成为目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共识[2]。目前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常采用前入路或后入路进行。采用前路手术可以直接显露骨折椎体,达到彻底的减压和前、中柱的固定与重建,但手术创伤大,操作技术要求高,因而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通过前、后纵韧带轴向牵引达到恢复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复位骨折块的目的,操作相对简单,复位与固定可靠,可达到脊柱的三维矫形和固定。通过对脊髓压迫节段椎板的切除达到减压,同期利用特制的复位器对椎体后缘的骨折块进行推顶复位,尽可能达到骨折断端的解剖复位和椎管的充分减压,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本项研究表明,两组患者骨折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表明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可靠。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病机是督脉受损,导致督脉及其相关经络功能紊乱。《难经》中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其所描述的督脉走行与脊髓的解剖位置相符合,其与现代医学中的脊髓功能关系密切[3]。脊髓损伤后,督脉功能失职,导致经络气血紊乱、阴阳脏腑失调,出现“肢体不温,萎废不用”。针刺督脉可直达病灶,既能培补阳气,又可疏通经气,使之上下贯通、阳气通达,筋脉得以滋养。有临床研究表明,由于创伤所致的脊髓损伤,针灸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弥补现代康复医学对于脊髓损伤所致肢体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不足[4,5]。针灸治疗取穴方便、操作简单,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本项研究在末次随访时,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康复。

综上所述,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琳,宁广智,冯世庆,等.胸腰段骨折病理特点及治疗.脊柱外科杂志,2012,10(2):87-89.

[2]戴力扬.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原则.中华创伤杂志,2007,23(9):643-645.

[3]谢丽君,付奕,窦祖林,等.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9):689-692.

[4]汤峥冬.药物穴位注射联合常规针灸改善脊髓损伤运动与感觉功能的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15,33(11):166-168.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因胸腰段脊椎骨折住院患者63例。其中男35例,女28例;年龄26~56(31±4.1)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20例,不慎摔伤11例,重物砸伤19例;受伤部位:T11骨折9例,T12骨折25例,L1骨折27例,L2骨折20例,L3骨折18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级[2]:爆裂型骨折26例,压缩型骨折30例,骨折脱位7例;术前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害分级[3]:A级8例,B级11例,C级15例,D级22例,E级7例。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损伤部位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取俯卧位,应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后,沿后正中纵切开暴露伤椎,并显露相邻脊椎上下各一节棘突、椎板及上下关节突,自动撑开器保持撑开肌肉,定位伤椎。C型臂透视下确定进针部位、角度、深浅合适,选择长度适当的椎弓根螺钉,于伤椎上下各一节段正常椎体内置入4枚适当型号的椎弓根螺钉。然后进行椎管减压,脊髓压迫解除后,安装钉棒内固定,安装连接杆,对伤椎进行复位,根据需要调整连接杆,最后固定螺母,安装横连杆。制备好植骨床后,将术中减压咬除的骨屑及咬碎的棘突植入,也可在髂后上棘上取骨植入。术后常规缝合并放置负压引流48h,抗生素应用5~7d,卧硬板床6~8w后,护具保护下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坐、立、下地行走及功能锻炼。

1.3 疗效观察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害分级[3]:A:完全性损害:骶区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感觉功能存在,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平面以下一半以上关键肌肌力<3级;D: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平面以下一半以上关键肌肌力≥3级;E: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情况

拍摄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统计术前术后平均数据,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与术前比较,*:t=7.30,P<0.05;△:t=3.38,P<0.05;#:t=17.57,P<0.05

2.2 脊髓神经ASIA损害分级

A:8例术后无变化;B:8例术后恢复至C级,3例术后恢复至D级;C:9例术后恢复至D级,6例术后恢复至E级;D:18例术后恢复至E级,4例术后无变化;E:7例术后无变化。

3 讨论

胸腰段脊椎骨折是骨折患者中常见的脊柱损伤,它的预后直接与脊髓及马尾神经的损伤严重性相关。以前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基层,因条件限制,多选用保守治疗,进行手法复位,对胸腰段脊椎骨折不稳定者,常加重脊髓损伤,形成陈旧性脊髓损伤,增大手术难度,并且神经功能损伤恢复困难,效果可能不理想,由此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5]。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相对前路手术操作简单,术中解剖部位显露清楚,对患者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出血少,适合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6]。由于损伤后椎体内松质骨被压缩,椎管容积减少致使神经受压,从而加重使神经损害及腰背痛加重[7]。手术中切开复位的最终目的是解除马尾神经和神经根之间的牵拉及压迫等椎管狭窄的症状,使脊柱维持稳定的正常解剖外观及生物力学功能[8],对合并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段脊椎骨折的关键是保证彻底减压[9]。术中钉棒内固定主要在骨折早期作为支撑固定,但要保持脊柱日后的稳定性,仍需要依赖于脊椎自身的稳定。有报道称单纯的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容易发生断钉、松动、断杆、弯曲等[10]。1953年Watkins[11]首次提出了在相邻椎体的横突间行后外侧融合术。其标准术是选取大块髂骨移至手术部位,因为此术需另取髂骨,故容易造成取骨处并发症。有国外研究报道[12,13]称用原位骨和骨替代物进行植骨,其临床效果及融合率并没有降低。Chen[14]建议每侧需要至少850.49g骨。在植骨融合阶段,约有一半以上的骨将被吸收,植骨量与术后18个月的成骨量及丢失量有密切关系[15]。当前,后外侧植骨融合术仍是治疗胸腰椎脊柱疾病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之一[16]。有研究表明[17],植骨融合可以有效防止及减少假关节形成。并且,Zdeblink等[18]报告称内固定可明显提高植骨融合率,其临床结果表现也优良率较高。由此上可见,后外侧植骨融合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也可以预防椎体塌陷,有效辅助椎弓根螺钉保持稳定,防止发生断钉、松动等问题,另外后外侧植骨操作简单,不需要增加手术创伤,患者易接受。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就诊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X线和CT检查确定为腰椎爆裂性骨折者;(2)术前各项指标检查均正常且为单节段骨折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5,6]。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骨质疏松,影响治疗后骨折愈合者;(2)病历资料不完整者;(3)不能坚持治疗后随访观察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将其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40例。前路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2~68岁,平均(47.6±2.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7例、高空坠物14例、暴力致伤9例;ASIA分级:A级3例、B级19例、C级11例、D级7例、E级0例;损伤节段:L119例、L29例、L37例、L45例。后路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3~68岁,平均(48.2±2.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高空坠物14例、暴力致伤8例;ASIA分级:A级8例、B级16例、C级12例、D级4例、E级0例。损伤节段:L117例、L211例、L39例、L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ASIA分级及损伤节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前路内固定器系统治疗患者躯干侧卧,从前方入路,经过胸膜和腹膜暴露上下各一个椎体,在椎体侧面中部全部切除上下椎间盘,完成前面操作后用前路腰椎固定,在患椎上下两处放入螺钉,用撑开器纠正成角畸形,用钛笼植骨进行融合,安装连接棒固定即可。术后放置引流管,切口缝合。

1.2.2脊柱后路锥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所有患者麻醉后俯卧位,用C型臂机定位伤椎部位,用克氏针标记伤椎部位投影在标记部位做4处纵切口,切开皮肤后在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分离。在X线透视下把穿刺针向内斜100°~150°穿刺,在进入骨质2 cm后确认穿刺针和终板平行,在椎体前方1 cm左右拔出内芯,放入导丝和3枚椎弓根钉,然后取出穿刺针。经过C型臂确定固定位置正确后,将固定棒依次放在上椎和下椎弓根螺钉槽中,用撑开器恢复椎体高度,固定螺帽。术后放置引流管,切口缝合。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5 d使用激素、神经营养等治疗措施,术后48~72 h引流量<50 m L时进行拔管,半个月后拆线,拆线后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加强锻炼。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融合时间、Cobb角变化、ASIA分级、椎管前后径及椎管横断面积情况。其中Cobb角测量方法:确定损失的椎体,在上端椎的椎体上缘划一横线,同样在下端椎椎体的下缘划一横线。对此两横线各做一垂直线,这两条垂直线的交角就是Cobb角[7,8]。术后1年损失Cobb角=术后1年Cobb角-术后Cobb角。ASIA分级如下:A级指骶段没有任何运动和感觉功能;B级指神经平面以下感觉功能存在,没有运动功能;C级指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关键肌肌力一半以上<3级;D级指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关键肌肌力一半以上≥3级;E级指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正常。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后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术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Cobb角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1年ASIA分级比较术后1年,前路组无A、B级,C级8例,D级15例,E级17例;后路组无A、B级,C级10例,D级12例,E级18例。两组手术后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7,P=0.723)。

2.4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管前后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椎管前后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管横断面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椎管横断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脊柱外科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为腰椎爆裂性骨折,主要特点是在椎管内形成占位骨块和发生神经功能损伤。近5年相关报道显示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脊髓神经损伤发生率为35%~60%,占脊柱骨折的90%,其中10%~20%为爆裂性骨折[9,10,11]。主要发生原因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及暴力伤害等。腰椎骨折大多数属于不稳定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损伤,临床治疗上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腰椎骨折经常会受到纵向力的作用,使轴向旋转压缩,导致脊柱平面不稳定,临床上大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12,13,14,15]。

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让受伤的椎体得到有效的复位,但是术后的稳定性较差,从长远来看治疗效果不是很显著[16,17]。脊柱前路内固定器在治疗过程中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稳定性,前中柱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后柱起到了很好的张力带作用,这类手术可以很好地保留没有被破坏的后柱结构,保持脊柱完整性和稳定性[18]。经过纵向撑开,间接使骨块得到复位,让脊柱高度得到恢复,矫正后可以使脊柱的生理曲线尽快得到恢复[19]。

本次研究的80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别使用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和脊柱后路锥弓根钉棒系统治。研究结果显示: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后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obb角、椎管前后径及椎管横断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前路组均低于后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术后1年Cobb角损失低于后路组患者(P<0.05),两组术后1年ASIA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不足之处在于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创伤较大,脊柱后路锥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不足之处是术后Cobb角损失较大[20]。综上所述,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都较好,但各有优缺点,主治医师应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观察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使用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和脊柱后路锥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40例。前路组给予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后路组给予脊柱后路锥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融合时间、Cobb角变化、椎管前后径及椎管横断面积情况。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后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obb角、椎管前后径及椎管横断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前路组均低于后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都较好,脊柱前路内固定器手术较为复杂,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术后cobb角损失较大,故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精选9篇)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2~72岁,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